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隔代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家庭教育主要是做人的教育,而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样的隔代教育形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老年人大多经受生活的磨炼,人生观稳定且鲜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较好的传承给孙辈,例如像勤劳朴实、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拼搏进取等一些美德,能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孙,有的甚至能形成家风,形成儿童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二是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相关知识,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他们能自然而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三是老人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祖辈充分的怜爱、责任,在管教孩子时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四是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老人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积累,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五是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以及普遍存在的隔代疼的心理,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使得隔代育儿有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加之多数老人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祖辈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是教育孩子的有利方面,然而,由祖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的老人特性不可逾越,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由于第三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老人们生怕孙辈出差错,生怕儿女责怪,于是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对孩子的错误也不能及时纠正、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让其满足。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二是保姆式呵护影响了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责任感、自信心的形成。比如怕孩子被开水烫着,孩子喝水由爷爷倒。出门怕不安全,爷爷总是拉着孙子的手等等。三是祖辈在几十年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已成定势,其思维不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及时更新观念,观念相对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影响了孩子们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养成。四是隔代教育影响孙辈身体平衡发育。首先,在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方面,老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行事,不太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其次,老人们总是担心孩子着凉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孩子们体质下降。再则,老人通常腿脚不灵便,怕孩子有个闪失,孩子参与符合孩子天性的活动机会偏少,所以,现在校园里有不少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的小胖墩。
综上所述,隔代教育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扬长避短,不断探究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众所周知,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共同的责任,只有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功效。然而,当今社会由于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有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不可逆转地产生隔代教育现象。作为学校,我们就是要从当前教育实际出发,探究家校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做法:一是把学生的爷爷、奶奶们请进来,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开展六讲,即,请相关领导讲有关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请教育骨干讲素质教育、新课程教学的目标;请教育专家讲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请优秀班主任讲学生个性发展、品德形成和心理健康养成途径;请优秀隔代家长讲隔代教育的好做法;请班主任教师们给隔代家长释疑解难。通过学习,隔代家长们学会了在和孙辈的生活中扮演好两个角色,即首先我是老师,其次我才是爷爷。让孙辈们对隔代家长既
篇2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将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多中间过程。人们开始是将计算机看作一种独特的对象,和物理、化学一样,专门开设一门计算机课程;然后是要求计算机能辅助学校的传统教学,作教学演示或个别化教学;再后是要求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课程改革,这种课程明显有别于以书本、粉笔和黑板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和录像等传统教学媒体为基础的课程;最后是要求整个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甚至连学校结构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这一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与教育的整合程度越来越深,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教育:广义地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狭义地讲,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
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习信息的传播者,而学习者只能被动地作为信宿接受学习信息。通过信息教育的开展,学习者可以利用信息工具(手段)主动地获得相关的学习信息,使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所以有利于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因为人们主要从事信息知识工作,这种工作的知识密集度高,要求人们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因此,必须普及高水平、连续性的基础教育。
1.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为此,在积极配备、充实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及配套软件的同时,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全体教师,逐步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信息技术本身,更应注重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改变信息技术培训与应用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信息技术难以深入课堂、深入学科的现象。
2.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
“中小学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工程应切实重视在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中普及信息意识、信息基 础理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目前,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高公民素质,培养信息人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和我国的台湾、香港都纷纷将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科学列为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我国也明文规定:从2001年起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3.充分鼓励中小学学生参加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小学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网网页的制作,特别是校园网上软件资料中心的开发与利用,既可培养学生的信息开发能力,又丰富了校园网上的资源。
(2)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广播与电视节目的采集、编导、录制、播出、评价、反馈与改进过程。
(3)组织学生开展信息化讨论、策划信息化宣传、撰写信息化文章,既可普及信息理论,又可锻炼学生的能力。
4.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应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相结合
开展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使之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有效工具,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
(二)举办短学制、多形式、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科技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加速人才培养,因此要缩短学制。由于人们的工作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要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如面授、函授、电大等,来适应人们的需求。现代教育教学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为教与学增加了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了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的教学信息加工传输模式,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信息社会知识密集型生产中科技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因此,需要培养知识广博,能适应新兴科技和工业发展的人才,使之能从事综合性技术生产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开展广泛的信息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学不胜学的情况,教育必须培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自己管理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科研工作服务,逐步建立一个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模式的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方式,能适应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四)必须实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应用型人才,如书架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创造型人才在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愈来愈表现出充分的活力,这也就对信息时代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信息化、多媒化、多元化”的三化教育;也是“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三高教育。它能帮助人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收获,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多的教育和学习效果。在信息社会中,只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人才水平的高低。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存储、处理的能力,具有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交互的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是终身教育,信息教育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在职教育都离不开它,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教育,社会成员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教育本身要信息技术化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这包括教育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成为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教育现代化就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过程信息化,要切实重视运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与成果并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促进教育改革
篇4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学应该采用合理的对策,主要从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远程教学方法、教研室按时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完成教研活动、加强教师正确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正确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与习题课本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加强学校课堂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设备也不断增多,教学器材也有了新的面貌,这些设备的上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例如计算机专业课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学校提供专业微机室,批量的电脑各就各位,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与学习环境。学校要强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因为微机自身的体积较大,教师在主机前授课过程中,由于视线受到阻碍,很难观察到学生们在下面有没有搞动作或是溜号的现象,所以上计算机实践课程的时候,学校应该增加教师的数量,以便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与学生的听课质量。还有一些其他的科目,在新设备仪器的使用时,应该注意其人身安全,并保证设备仪器不被损坏,也需要增加老师的数量,并不断进行安全教育。网络技术也被广泛使用,学生的手机现在都已升级为智能化手机,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在教室上课时,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的现象,学生们用手机打游戏、看电子书、上网聊天、看电影的现象越来越多,学生本身自制力差,因此学校应该控制网络在教学楼附近的信号程度,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惩治,杀一儆百,使学生不敢大肆妄为地目中无师。通过加强学校对课堂的管理制度,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更加认真,学校的教学才会顺利完成。
2.2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常见的就是多媒体的使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主要以手写教案为主,在教学方法,教学课程标准前提下进行的。现代的教学材料基本都是以电子版为主,比如电子版教案、电子版教学计划、电子版作业等等,教师用多媒体的教学取代了板书板图,甚至有个别教师连说话都懒得说,一味地给学生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对多媒体的使用是不正确的行为,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的形态用幻灯片或视频进行播放,目的是将物体状态更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教师用多媒体直接把教案内容放映在屏幕上,那么对教学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会感觉更加枯燥与乏味,而失去学习的欲望。适当的板书板图可以增加教师的基本功,可以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课内容有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2.3学生教材的合理使用
学生的教材是一直陪伴在学生学习身边的伙伴,教材不仅是教学工具,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图书馆里的书籍是越来越多,新颖的版本越来越吸引人们,那么学校到底该为学生们选择什么样的课本作为教材呢?首先学校应该认真地谨慎地选择学生的使用教材,教材一定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要满足学生与老师的共同需要,掌握教材的难易程度应适中,更好地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其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吸引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更要有良好的科学性、灵活性、拓展性、合理性及正确的逻辑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自学的情况下,不被知识内容错误引导而混淆;还有在选择学生的习题册的时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习题册,要选择题材多样,题量适中,内容广泛既丰富的习题册,既要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接受。
2.4远程教学法的合理使用
在现代教学条件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远程教学法也陆续出现在了教育教学中,远程教学有课堂远程教学,还有课下远程教学。课上远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远程的技术,接受国外或者外界的教学模式,学习国外或外界的先进的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向老师进行提问,老师会及时给出正确解答,但是运用课堂远程教学方法的课堂上,学生就不能及时提问,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这种教学也必须要求有指导老师在场,需要在教师接受远程教学之前给学生们讲一下学习的要求,让同学们及时将自己发现或遇到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过后再与指导教师沟通,请指导教师为学生们辅导,并且指导教师要安排作业,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下远程教学法,是学生在课后自己上网连接远程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教师的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学生自己自发的学习,不适合运用在教学中,因为学生课后很不容易积极地找时间去认真地学习。
2.5教研室教研的活动计划的运作
在现代教学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课标不断革新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所以必须要加强教研室教研的教研活动。各个学校教研室都有一定的工作职责,教研室是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的,教研室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完成相关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任务。及时地组织相应教学活动,积极认真地研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管理工作,不断督促教师应严格教学,并应监督教师的教学情况,检查教师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教育的条件下,使教师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积极努力地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在学校、部门、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的评价系统,对教师做出正确的评价,使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扬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相信在教师不断的努力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青出于蓝胜于蓝,不论是学习、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质等都会得到提高。
篇5
本文作者:刘宗祥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全面素质高校体育专业主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其他学科存在着很强的对立性,所以在高校的体育专业的教学当中的教学课程往往就会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面单一,除了体育相关知识以外其他专业知识很差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国强调的综合素质人才来说相差甚远,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全方面素质的培养,使得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参与到实际的体育教育工作中由于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不能够良好地进行学生的教学,尤其是现在的体育教学重要强调的是健康和体育相结合,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由于对健康知识的缺乏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更不用说现在的体育教学正在向着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发展,由于高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人才缺乏相关的知识,则不能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未能培养出全面人才,这与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课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但是归根结底是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落后所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会导致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使得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的发展要求,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理念过度的强调了专业性,而没有对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使得高校体育的专业性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社会时代,导致了高校的体育专业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实际的体育人才的具体需求。
由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问题,所以必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从而保证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要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就要明白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建立科学合理方向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相关改革。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目标的规划由于社会对高校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增大,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对社会市场进行良好的分析,掌握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完成相关的课程改革、专业改革等工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确定不同体育专业的招收比例,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就业率,让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能够良好的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全面化、系统化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将各个学科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培养全面素质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然后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市场对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不同要求完成不同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将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以及运动训练专业等专业的教育内容进行良好的划分,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保证不同专业的体育人才能够良好的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具有完善的高校体育硬件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依靠良好的体育硬件来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专业的教育硬件将会更加的完善,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更加能够满足不同体育专业的实际要求,能够按照不同的体育专业来对体育硬件进行良好的利用,能够3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在了解了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之后,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保证高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良好地有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学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施行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市场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来对体育专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要调整好各个体育专业在高校体育中的比例,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专业的设定,把专业的划分和招收比例与市场进行良好的挂钩,使高校的体育教育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对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的质量和毕业人才的就业率。施行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的改革要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与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在一起,要对原有的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高校体育专业的课程和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制定,对于体育教育专业,要把健康和体育进行良好的综合,同时注意学生其他知识的培养;对于社会体育专业,要将社会的实际需要和教育工作相结合,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对于运动训练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对运动训练课程进行调整,要把运动训练的质量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学课程和内容必须要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教学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在良好的硬件基础之上才能良好的完成,所以要把高校的教学硬件的完善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来完成,要根据不同专业对硬件的不同要求来完成硬件的设定和购置,要在高校的体育专业教学中良好的应用各种体育硬件,通过硬件的良好使用来保证高校体育专业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质量,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要求。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改革一定要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来完成高校体育专业的教育改革,要把改革落实到高校体育专业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去,改革课程、完善设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人才。
篇6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多媒体与电子化
技术网络时代在教学上的体现是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化教学的应用。因此,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语文教学知识融入进去,进而展现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对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
3.拓展化和互动性
网络时代下的教学对教师对教材的驾驭和教学组织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网络要足够熟悉,这样才能在现代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用全面的眼光来进行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身在网络世界的语文教师,也要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现代生活进行基本了解,从而找到与教学内容想结合的点,使知识的拓展既有紧密性,又贴合实际。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面对网络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网络时代下,青年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的主体力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以下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选用合适语文教材,贴近时代潮流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的教材是非常丰富的,但在教材内容的编制上,虽然各有不同,却又都偏向于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赏析,因此高校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在各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应用不同层次的语文教材。另外还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文学网站上的时代文章特点,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潮流的文学作品,并且适当应用在教材的编制内容中,增加大学生关注和熟悉的内容思想,这样才能拉进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才有更大的兴趣和能力去接受文学作品的思想,培养时代性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2.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改变意味着教学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传统语文教学多为语文教师一人讲授式,只有教师在领略文字的艺术魅力,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网络时代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从根本上让学生参与到文字的品读中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建立信息时代下的科学教学方法。
3.培养网络平台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网络时代下必须进行改善,也就是说,现代教师要抛掉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原来纯粹的接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让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组织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启发人,师生相处转变为相互探讨学习的一种模式,在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启发性思维的引导,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的相互交流过程中,不再以垄断者的身份来跟学生交流,在课堂下,可以跟学生相互分享跟语文学习有关的网站,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4.运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变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改变,在网络时代,大学语文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以纸质试卷为平台的语文文章赏析的考试方式,要从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可以采用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根据学生在网络上的博客文章或者征文情况等进行大学语文平时成绩的考核,在期末考试中,则可以采用纸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平时所学知识和语文网站平台下的语文知识进行总结考核,从而综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7
(3)需要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知识体系结构复杂,综合性强,学生不容易抓住重点、难点,难以理清头绪。
比如“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和“数字信号复用系统”的知识点都有着紧密联系。但是,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自学能力不强,课程知识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消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难度。所以,根据“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分析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实验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都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同时增加了仿真技术。
1“现代通信技术”理论教学教育改革
(1)教学内容的选择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实现过程和分析方法,但是模拟通信系统中的调幅、调频和调相的调制和解调技术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已讲过,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数字通信原理为主,同时还要兼顾现有的先进的数字通信系统,如移动3G系统、移动4G系统等。
(2)教学方法的设计
“现代通信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都是逐一介绍通信系统中各个关键技术的数学模型和原理,由于理论抽象、知识点零散,使学生学习起来很难有系统的概念,更不易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以线带点”的改革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即以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作为学习的总线路图,图中方框为“点”,有向线段为“线”,如图1所示。在授课时始终以通信系统的模型图为基础,以图中的节点涉及的典型技术理论分析为重点,以信号的传输流程为主线,以线带点,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首先,讲解通信技术的实现过程不应求全求深,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系统阐述数字通信技术中信源编码模块、信道编码模块、传输模块(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和同步模块等核心技术节点的说明以及每个节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配。其次,根据信号线的传输方向,对每个节点进行功能分析,例如,在调制器和解调器节点中应重点讲解数字调制技术2ASK、2FSK、2PSK、2DPSK的调制、解调、带宽分析、波形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要求学生掌握该节点基本理论、关键性能和指标以及分析方法。最后,教师应重点说明各节点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前后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建立数字通信系统的整体概念,同时将简单的系统框图与实际通信系统联系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图起来。
(3)引入SystemView仿真软件
SystemView仿真软件是用于各种线性或非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现代通信技术”的知识体系概念抽象,很多知识点单纯用口述很难直观的表达清楚,因此采用SystemView计算机仿真技术来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在授课时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的仿真结果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楚。比如在讲解AM调幅输出波形在改变调制指数的仿真波形时,如图2所示,教师通过调节参数来改变调制指数,学生能够很直观的观察到调制指数的改变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教学教育改革
目前实验教学中大多是对已知原理进行验证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在实验箱上测试已预留好的测试点的数据、波形,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过程学生根本不考虑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出现错误结果的原因,学生往往是动手多、动脑少,甚至在没弄懂电路原理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并写出实验报告,因此有必要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修改,其中弱化复杂的计算,只需将各个模块的功能详细说明,引导学生能自主地对所做的实验内容的原理进行分析,并抽象出系统的框图,再利用模块连接实现功能。其次,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自行给定输入数据,比如HDB3的编译码,学生则自己随机给出编码的码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输出的码型和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编码规律是否一致。同时,当学生实验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按照“从后往前”的方式查找故障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实质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软件仿真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并与硬件实验相结合。在做硬件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应做好SystemView的仿真,然后将仿真结果在硬件实验实现,这种软件仿真和实验验证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明显提高,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对理论学习也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篇8
一、现代教学的涵义与价值
1.应全面理解教学的涵义
对教学概念的理解是我们理解现代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因此这个问题不管对教学的研究者还是学习者都是最基础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教学的涵义。教学是教育的高级形态表现。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经验的传递,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性、自发性较强。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经验有了记载,这为教材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出现了,这也就使教育在其早期具有了专门性,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教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教学是一种人类重要的公益性活动。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几乎人人都有接受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影响的义务。可以说,除了衣食住行等行为之外,教学是人类最频繁的活动。但衣食住行更多的是一种私人行为,教学却是一种公益性行为,教师的教是为了社会,学生的学也是为了社会。列宁说过,文盲是建设不了社会主义的,教学是提高人口素质最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个人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成人世界的公民,他们的成熟与发展曾经受到过教学的影响,即便是今天从事教的活动的教师,在昨天也受到过教学的影响。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创的意义过程。现代教学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边互动。没有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就会失去意义;没有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学生的学,也不是教学。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因此,现代教学并非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在性,学生的学习只要渗透了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学意义下的学习,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布置了研究课题,学生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活动也属于一种教学活动。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传统教学论过多地把教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重视学生的实践。
这必然出现学生认识的肤浅,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活动,即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课程的共同建构实现共同发展的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践离不开教师、学生、课程三要素。现代教学论认为,课程不是预先形成的,而是师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共同建构的意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2.从发展与社会两个维度理解教学的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价值的理解是比较偏颇的。传统教学论只强调教学的传授价值,而忽视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教学的价值;同时过去的研究只重视从教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上考虑教学的价值,而忽视教学所隐含的间接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教学的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是其社会价值的前提,没有教学的发展价值就没有其社会价值,同时教学的社会价值是教学发展价值的归宿。教学的发展价值表现在:
(1)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文明成果的主要内容。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个人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内化吸收上。但面对庞杂的知识,个体究竟如何选择?用什么方法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通过课程,教师给学生传授的是学生可以接受的,经过人们检验对学生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用的知识。课程所反映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是经过选择加工的基本知识。它与个体自己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知识相比,时间快、效果好。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与学生相比,他是成熟的社会人,他可以教会学生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避免盲目性。
(2)现代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现代教育重视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现代教学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主动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强调学生是教学情景中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只有在富有主体性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培养、发展学生主体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3)现代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现代教学十分重视交往,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这就无异于把课堂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强调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合作性,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尤其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现代教学把合作学习看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代教学强调教学的生活性,即创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教学,这种教学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教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
(1)教学的文化传播、文化创新价值。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教学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当然教学传播的是一种文化精华。现代教学中,教学对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机械照搬,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化素材进行再创造。现代教学理念中的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现代教学要承担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的重任。
(2)教学的经济增长价值。教学可以为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培养专门人才。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的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主要包括:适应于现代社会生产的管理人才;一支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的队伍;一支具有革新精神、设计能力的队伍。他们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各种各样的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的观点、端正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需要。通过义务教育中的教学,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社会劳动者,通过高等教育的教学,培养较为高级的劳动者,通过职业教育教学,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的专业生产者。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对劳动等的理解;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进行生产的基本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这都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3)教学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传统教学只担负完成少数人政治社会化的任务,而现代教学担负着使一代人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任务。政治社会化包含观念与行为两个层面。现代政治越来越代表大众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包括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方针政策,这是执政党顺利执政的重要前提。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素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这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民主政治需仰仗全民众的主体性精神。教学可以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所需人才,可以使人才进行合理的流动,可以调整和控制社会人才结构、人才类型,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同时又使他们人尽其才。教学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前提。因此,教学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1.揭示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关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不同版本的教学论著作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1](P8),有的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2](P12),更多的观点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现象。
因此,更为科学合理地认识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从古到今,教学现象、教学问题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教学是教学论研究的客体。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方法进一步进行分析。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外部的、本体的、自身的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在活动中就会构成不同的联系,它包括三个方面:教学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教学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各具体教学因素自身内在的联系。[3](P13)这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但中间的层次“教学内部各因素这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学生与学生的联系、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课程以及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教学主体和课程之间的联系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联系。至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揭示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转贴于 2.教学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关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也有不同的说法。说它是理论性学科,便忽略了其实践性,而实践性又是教学论与一般教育学区别开来的显著特点;说它是实践性,便忽略了其理论性,而如果没有理论性,教学论便失去了对教学实践的理解力与指导性。因此本文认为教学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教育学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分化出教育理论、教学论、德育理论、教育管理等几门学科。它们都是从不同侧面对教育学的深化研究,都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对于学科教学法而言,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总是在具体的学科中得以体现的。不同的学科,其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师范院校各个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法课程。学科教学法以研究学校各门学科教学的具体规律为己任,它与教学论是一种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教学论是学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学科教学法的发展离不开教学论的指导,反过来,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又使教学论的研究更加充实。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论的理论水平,才能使之对教学法具有更强的指导价值。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教学论也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是指自从教学产生以来的历史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大众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因此,在人类历史的、现实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教学理论有资格成为个体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教学论从诞生以来,走过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发展历程。“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经验上升到理论形态才称得上一门科学。”[3](P11)现代教学非常重视探索一般的教学规律,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学科范畴与理论体系。教学论的理论性越强,就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指导性,因此,对于教学实践而言,教学论自然应该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教学论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学论是一门理论学科。教学论已经形成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就为学习者学习教学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素材。在职前与职后的教师教育中,应开设教学论这门课,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理论课程。我国教学论已经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成为各级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而且在教育学领域,教学论越来越成为研究前景广阔的学科,它已经分化成为诸如:教学原理、课程理论、教学技术、教学艺术、教学环境论、教学评价学等独立的学科。按学习阶段划分,还可分为小学教学论、中学教学论、大学教学论等。学科的进一步分化为人们学习、研究教学论提供了更为丰富、全面的理论材料。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学论是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学以教育的宏观问题为其研究的对象,它所关注的对象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学已形成为一个很大的学科范畴,已经分化出很多二级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学论、德育论等。相对于教育学,教学论更具应用性。从研究对象上看,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活动规律,而教学论则以教育活动的更为具体的手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可以看出,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更具体;从研究目的来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而为二级教育理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背景,而教学论的研究目的则是为了直接指导教学;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教育学只能给教师提供关于教育的一种认识,起到定向的作用,而教学论则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的原则、方法、策略与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论在学科性质上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正是这种两性共有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学论在教师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三、教学论在职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由于没有教学论这门课,因此也就没有“师范生学习教学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正是基于对教学论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过程殊作用的认识,我国一些教师教育院校陆续决定开设教学论这门课。帮助师范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教学论这门课的重要性是他们学好这门课的前提。
1.教学论是教育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有利于他们系统了解比较完整的教育学
教育学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宏观教育理论、中观教育理论以及微观教育理论组成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宏观教育理论,如教育原理,从总体上解决教育是什么,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等问题;中观教育理论,如课程论,它从教育活动本身入手,对教学、课程、班级工作、德育工作等问题进行研究;微观的教育理论,如教学环境论,是对教育活动内部组织的条件、程序、策略、艺术等问题的研究,这个层次的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中观层面的教育理论有德育论、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其中教学论处于核心地位,这是由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没有教学,德育论、教育心理学、课程论的一些原理便无从体现。如果我们把理论研究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外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话,那么,教学论就属于外推的理论研究,它介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之间。这说明教学论在整个教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20年,我国教学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开设教学论这门课,我们可以把这些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助于他们全面了解整个教育理论的发展。
2.教学论是关于教学活动的理论,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有利于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活动,但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由于没有教学论这门课,学生对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这种教育只重视传授教什么的知识,不重视传授怎么教的知识,致使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课程与其他院校的课程相比缺乏自己鲜明的特色。学生在正式当教师之前,缺乏对教学的理性思考。我们经常说,教育工作十分复杂,但为什么复杂,复杂性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缺乏认识。教学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有自己的规律、特点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有很强的情感性、审美性与创造性,因此它需要学生去研究,去创造,它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教学工作是一种简单劳动,是一种半脑力半体力劳动。通过学习教学论,可以帮助师范生认识到代表自己职业的主要工作──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十分光荣。
3.教学论应该是师范院校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师范生学习教学论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客观要求
篇9
多元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青少年的阅读带来了强大冲击与挑战,学生的文本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现代诗歌作为一个特殊文体,青少年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中学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也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隔膜越来越深。而且现代诗歌普遍被认为过于朦胧和晦涩,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往往会强行给现代诗歌扣上大而无当的标签,于是现代诗歌变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难点。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一)朗读教学不可少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加体验,培养语感。教师应着力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体验,在自由朗读中感受诗歌的优美,使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一种诉诸耳感的声音的艺术,它的恒久魅力和声音密不可分,是和节奏、韵律或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和其“语感”、“语调”和“语气”有一种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注意朗读(美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念诗”或朗诵诗,才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这实际上正是一种“回归”:回归“语文”本身,回归文学本身,回归语言本身。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花季,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引导学生朗诵阅读这样的诗歌作品,对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朗读法是最实用也最重要的,在一堂课中应该至少有一次策略、方法、技巧的指导和示范,否则便是有缺憾的诗歌教学。诗歌朗读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行为,除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来强化朗读外,高深宏大的理论指导无济于事,唯具体的操作策略才能导入正轨,叶圣陶所提倡的“美读”对于新格律诗和基本押韵的自由诗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如九年级教材中选入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十分适合这种美读的教学方法,可由教师深情地范读,也可学生自由读,合作读,反复朗读之后,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自然便流淌在学生心头了。再如,我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也曾大量运用朗读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诗歌意境。
(二)破解现代诗歌中常用的矛盾修辞
“矛盾修辞”,是指在文学修辞中把相互矛盾、冲突、不协调的东西或“异质”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从而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例如,里尔克的《秋日》中,“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为什么没有房屋却不建筑?孤独却不寻找伴侣?可见这份孤独让诗人痛苦吗?孤独时,诗人“就醒着,读着,写着长长的信”,“在落叶纷飞的林荫道上游荡”,对此诗人似乎并不觉得痛苦,虽有落寞不安,但是是一种享受,享受一个人的时光。诗人是在用孤独谱写美丽的诗歌,用诗歌展现孤独的美丽。
(三)互文本的合理运用
在具体教学中,受到学生和课时安排及教师个人阅读面的种种限制,现代诗歌教学往往是“单一”式的视角。换言之,就是缺乏丰富的视野,最行之有效又简单的方法就是互文本阅读,简单地讲就是比较阅读,让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章同时呈现。比如教学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讲授时就可以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食指的《相信未来》进行比照和互文阅读,找出其中的相似点和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范围很广,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与韩东的《山民》的阅读,同题散文诗如高尔基的《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李广田的《乡愁》诗的比照阅读,都会取得相当有效的阅读效果。在进行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和郑振铎的《海燕》的比较性阅读的时候,可以考虑从氛围、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讲授王家新的这首《在山的那边》如果说能够和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作业本》上课外阅读韩东的《山民》及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诗《地平线》比较的话,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有效地从这些相关作品的主题、立意、情感、形式、语言等方面的比较中找出重点和有效切入点。
如,在执教里尔克的《秋日》时,教师可借鉴阅读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课后我又推荐学生阅读这首诗的其他翻译版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又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因为这首诗是奥地利诗人的作品,国内较有名的翻译版本就有十多个,可以让学生阅读体会,感受不同的翻译风格所呈现出的不同味道。同时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许多朦胧的认识,通过拓展阅读,开阔眼界,让学生在更多的阅读中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现代诗歌和古典诗词都是相通的,尤其是在意境上,如果教师能将二者融合起来,那么在教学中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著名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错误》)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诗意上就有融合之处。
总之,教师如果能够在日常的现代诗歌的教学与阅读指导当中有意识地进行比照和互文性阅读,则一定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这种对比阅读对于提升教师的水平尤其是关于现代诗歌及文学的教学经验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并紧紧围绕以学为中心,充分发掘教师的智慧,用心为学生搭起阅读理解现代诗歌的桥梁,就能逐渐构筑起“学为中心”的更有效的现代诗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奥地利]里尔克,著.冯至,译.秋日.
篇10
2程序化教学程序化学习起始于斯基耐(B.F.Skinner)的限制性学习,它可以由“教学机器”提供。然而,随着布卢姆的明确的行为目标化方法的发展,程序化学习读本变得流行起来,学生利用这种读本的书面解释能够逐步深入内容,回答问题系列,而且根据回答情况,或被引导到下一个概念(如果回答正确的话)或被引导到一种新的解释方式(如果回答不正确的话)。这种学习方法仅仅对有自我学习要求的学生有效,所以它不久便衰落了。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2tion,CIA)的出现,程序化教学重又复兴,并渐渐被称为“训练加实践”或“训练加扼杀(扼杀兴趣)”。一般认为程序化教学对于普通教育并不灵验,但在技术培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分段选修该法在中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推行,具体做法是允许学生选修各种不同的二级学科课程。学生可以在昆虫学、植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中选修4个不同的短课程,而不必选读整整一年的生物学。这种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因为教师可以讲授他们最喜受的章节,而学生则可以学习他们欣赏的特殊论题。这种改革大大刺激了对生物学的热情,但确实会造成学生基本知识概念方面的缺陷,故迅速被回归基础的潮流所终止。
4跨年龄分班该改革的做法是按照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年龄将中学新生分班,并使用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教师。这种方法很可能会使优秀生更快地进步。但是,一场重大的反对“因才施教”运动终止了大多数按能力分班的做法,而且这种反对倾向又被所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以及“科学属于全体美国人”的平等主义策略进一步强化,这些策略要求将教学资源转用于帮助差生。
5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方法由计算机对定义类问题进行的训练和实践演变而来,用于程序化教学和模拟。虽然充满了期望,早期的尝试却因为计算机低下的记忆能力和速度而导致的低下的响应速度而失败。除非以游戏格式给出,否则计算机辅助教学仍然要求学生自己具有坚实的创造精神和动力。由于这些缺点,“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术语很少使用,并正为其它计算机教学术语所替代,如“教学技术”。
6科学/技术/社会(STS)这一重大的改革运动由衣阿华大学的鲍勃•雅格(BobYager)发起。虽然大多数美国教师都会讲解一些概念的应用方面的内容,但STS将概念应用于学生生活这一做法作为科学教育的中心,所以授课内容就围绕着诸如人工受精、人口过剩、安乐死等主题来制定,再由这些内容导入基础生物学概念。一些这种改革的推崇者甚至主张,不应当讲授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内容;而一些反对者则指出,在远没有具备理解这类主题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前,学生就被要求去理解和表明对这类主题的立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成熟的推测或联想。尽管科学和社会问题仍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组成部分,但STS不再为大多数生物学授课教师所注重,只有当学生对新出现的事件感兴趣时才会将STS方法结合到教学中去。
7科学过程教学科学过程教学法强调将教科学变为教科学的过程,而不是仅仅提供知识信息。除了用实验提供经验外,也常常要求教会学生观察、建立假设、进行试验、结果整理以及作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正如做学问全过程所经历的那样。学生往往只注意记住上述“科学方法”本身,而不注意理解总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后者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基础;教育学校则通常认为,学生把科学作为大堆事实来学了,并且认为他们只需学会科学研究过程。目前这种争论已经过时,但仍然认为学生需要以探究方式去学习科学。
8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这是由美国科学教师协会协调进行的一种改革,目的在于制订一个更加连贯而紧凑的课程设置方案,方案明确规定课程内容覆盖范围以及基本概念出现顺序。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认为,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的各个二级学科孤立开来进行教学会产生问题,因为学生不能得到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基本上已经被当前的课程标准潮流所取代,目前由各州的课程标准来确定课程设置的范围和顺序。
9把关式教学把关式教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概念或技巧的教学方法。它利用精心设计的策略,让学生对有关问题不断重复琢磨,直到学生达标为止。把关式教学经常采用的一个做法是,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或朗读课文,直到准确掌握有关概念或技巧,实际上这种做法会降低教学水平,因为其他学生不得不等待反应慢的学生反复接受测试或做其它练习。另外,把关式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之间的差距扩大。有一些教育类学校仍然在推行这种教学方法。
10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密切相联,包括鼓励学生利用智力性问题本身来进行思考。各种权威人士推出了许多思维的技巧,其中包括集体出妙主意、使用分析法、苏格拉底提问法(Socraticquestioning)以及开放式提问法等。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如果生物学实验和野外实习工作不是一种按照“菜单”进行的按图索骥式的工作,批判性思维应当是这些工作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根据对教育咨询人员的调查,目前这种改革还没有失去效用。
11综合科学教育综合科学教育是一种国际潮流,它通常以某个主题为基础,将所有学科结合在一块进行教学,例如围绕“水”这个主题,可以同时从生物学、化学和地球科学几方面进行讲解。一些综合科学教育提倡者建议,生物学、化学以及其它学科的教师知识面太窄,这种综合科学教育收效不会太大。几乎有一半数量的州发放“跨学科”教师资格证,这是为了顺应综合化教育的趋势;但大学对综合科学教师培训内容的学科跨度太窄,所涉及的各专业学科深度不够。综合科学课程很快在中学里烟消火灭,但州政府对生物学、化学等专业教师资格证书重新认定的工作进展相当缓慢。
12全民科学教育全民科学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由现已退休的詹姆斯•卢瑟福(JamesRutherford)博士领导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起。这种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属于全体美国人”以及“科学并非多多益善”。“全民科学”的理念已经被纳入了在许多州使用的教育标准,这种教育标准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开设课程的选择范围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力争向全民传播基础科学知识,取消或者不提倡学生感兴趣的程度较深的课程。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是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重要协会,协会科学家对于这种教育改革所持的观点并不一致,有些对“科学并非多多益善”的提法表示了质疑。一般认为,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较多地采纳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全民科学”的理念,而对美国科学教师协会“范围-顺序法课程设置”的做法采用得比较少。
13互帮互学互帮互学是以学生分组学习替代教师授课的一种尝试。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发挥各自不同作用,但学分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来评定,即小组每个成员可以获得相同的成绩。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的罗伯特•斯莱温(RobertSlavin)博士的支持。这种方法使课堂上所教的科学基本概念大大减少;好学生通常能完成全部小组作业,而懒散的学生则只能做完少量作业却获得与好学生相同的学分。虽然个别教师仍然偏好这种方法,但是它已经不再广泛使用。
14建构主义这基本上是以琼•派盖特(JenaPiaget1896~1980)的工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理念。以科学事实为例,该理念认为,每一个学生对科学事实都会建构自己内心的图象。建构主义适用于所有学科,比如建构主义英语教师有可能允许学生创造自己的独特的拼写系统。在科学教育领域,建构主义在教育学校十分流行,正愈来愈多地被用于促进学生的活力和探索能力。但是,科学家们做实验却是以单个普通的事实为基础的。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建构主义者抱着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助长了相对主义,而且将科学扭曲为只是许多认识世界的等价的方法之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建构主义还继续在大学中流行,但对公立学校的影响很小。
15结果导教法这是一整套复杂的做法,即所有有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决定,都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成效或结果的评估情况来作出。只有学生的学习“结果”才是优化教学工作的有价值判别依据,而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甚至教师的知识等这些所谓的“投入”都被认为是次要的。这种方法的主要影响是会增加教师测试和保存详细的测评记录的负担,并减少用于创造性的实验室和野外工作的时间,虽然结果导教法在公立学校已经沿用了几十年,但它现在刚开始运用到大学教学中。不过在最先采用这种方法的州里,它正开始走下坡路。
16标准化教育除了衣阿华州之外的所有美国其它州都采用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教材制订教育标准,列出许多科学概念,由各州自己决定哪些是必须教的,哪些是建议教的。美国的授课教师一直有权决定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何时教。但一些教师不认真备课,不能正确使用这种自由权利,于是便出现了标准化运动,以促使教师对学生必须或应当学的内容负责,最终导致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编写。这个运动对教学的标准化程度尚难预见,但已经在标准化写作的基础上实行了标准化考试,这使教师受到了新的压力,以使他们的学生在考试中有良好表现。所有这些都会驱动美国教学体制向着应试体制靠拢,提倡记忆而不是鼓励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等等,就像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里已经普遍存在的那样。
17长课时课程表长课时课程表可以向中学生提供更类似于大学生的课程表,也就是说学生由过去的一周7天每天都要上6~7节课,每节课时间为50分钟,改为一周只上2~3天课,一天上4节课,每节课时间延长为1.5小时。这种课时安排的变化,目在在于让教师放弃讲课并使用更多的小组课堂学习。教师常常发现,长课时课程安排使得较长的实验室工作以及就近进行的野外工作成为可能。艺术、音乐和演讲课对这种课时安排很欢迎,因为这些课需要较长时间;但是数学和外语课却相反,因为这种排课使学生不能每天进行练习并强化概念。这种改革在美国始于1990年,现在根据地区的不同已经扩展到30%~70%的中学,但目前正在开始萎缩,原因是学术收益并不能换来物质利益,而学年总课时的缩减也出现了负面效应。超级秘书网
篇11
我们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它要服从于一般教学论的原则指导;但是它又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不断变化,一方面不断向教育和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化,教学理论其中包括教学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必须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不断地改革。
按照教学论的观点,教学方法是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联系着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且联系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
1.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作容器,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于教学目的的改变,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独立作业法等。有些教育心理学家还同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探索发现式的学习对启发思维、促进学习的迁移很有好处。由于这些方法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学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所谓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近年来,由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有人把教学过程看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换的系统,研究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佳控制,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我国已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注意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第一,如何确定目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第二,如何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潜力,尽量在已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能力,又节省时间;第三,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第四,如何尽量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和练习;第五,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检查,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馈信息的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过程,以便以最合适的方式和速度进行有效的教学;第六,如何根据所教的课题和学生从不同教案的比较中选择最佳教案,避免教学中搬用参考资料上的教案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很好研究,总结经验。
3.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与此相适应,提倡教学时采用讲授法。如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地说,“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起主导的作用。”而现代的教学论有了很大的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缺点就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起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而某些新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就在于比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当然也要看到,有些新方法在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却显得不够。
4.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传统的教学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现代教学论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教学方法日益增多,对教学方法的本质研究日益深入,教育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因此现代教学论趋向于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
5.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并适应学生的差异。
几个世纪以来,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班级教学制。它的特点是拉平取齐、整齐划一,其优点是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较多的学生,缺点是不能适应个别差异。特别是教学目的有了改变,强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级教学制的缺点愈来愈显得突出。若干年来曾提出不少批评,甚至有人建议要取消班级教学制。但是根据各种试验的结果,趋向于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面向全体,也能注意到个别差异。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注意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也还有很多教师不注意适应不同程度的需要,而采取“一刀切”,也有些教师在课上注意提问较好的学生,而对较差的学生辅导不够。我们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在小学给每个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很需要尽快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总结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教师的经验。如何提供不同的作业,供教师选用,也值得研究。
三、结束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除了改革教材外,还必须相应地改革教学方法。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以及教学方法的学习,即使最好的教师也必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12
一、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渐趋冷落:传统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教育作用、美感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古代文学作为不能产生即时效应的基础学科,日益受到冷落。在一些学生看来,古代文学只不过是“故纸堆”“老古董”,与现代生活脱轨,与市场经济缺乏直接联系,学习古代文学远不如学习法律、经济、新闻、市场营销等课程实在,因为这些课程更能直接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他们认为,多学几首古典诗词不如多掌握几条计算机命令更能获取择业机会,会诗词审美也不如擅长书画、音乐更能明显地体现出“一专多能”的优势。在上第一堂古代文学课之前,常常有学生问“:老师,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途?”这问话里包含了他们对古代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的怀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中文系学生没有读过《周易》、《论语》、《庄子》等重要的文化典籍,没有看完《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学生只是记笔记、背笔记以应付考试,而不通过阅读来体味古代文学的意蕴,这样下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也不能深刻理解民族文化。古代文学的教学逐渐陷入困境:学生学而无味,教师也教而无趣。那么,导致古代文学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上述情况固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根本原因还是古代文学教学本身存在问题。像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师知识老化、讲解过于重视作品的社会性和政治性、阐释流于空泛和程式化,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古代文学课必须首先从教学本身进行改革。
(二)教学资料及现代化设备无法满足教学
需要图书资料的系统齐全,是文科教学科研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有图书馆藏资料多是通俗选本,缺少大型系统的专业资料集成和相关专业课程的研究成果集成。另外,在利用多媒体网络、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信息、辅助教师讲解与演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探索方面,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经费有限,很难开展高校校际间沟通、交流与协作,教学基本处于封闭式自我发展。此外,由于专业课时的缩减,学生的专业特征受到影响,受市场经济中功利思想的影响,导致厚今薄古等等,不利于学科的教学发展。
(三)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相对陈旧
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一直受着文学史材体系的制约。文学史模式中过于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社会功用,形成了单一的政治批评、历史批评,使得人们过多关注文学作品题材内容的重大与否,广狭、深浅的区别,对于文学作为艺术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探究得不够深入,使得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被简化,许多文学史上曾做出过突出贡献、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被单一的批评模式所排斥,文学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自身发展规律难以得到体现。相应地,在教学上重师承、重积累,注重传授确定性知识,学生缺少自主性学习,忽视求异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古代文学史教学改革建议
(一)重视教学观念的现代性
对于面临困境的古代文学史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革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其它教学环节改革的原动力。作为精神层面的教学观念包括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两方面的认识,最终还应当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也应当努力适应以知识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新时代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变知识传授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改变大学专业教育过于专、精、细的倾向,努力打破学科及时空界限,积极做到以下两点结合。
1.文学与文化结合
古代文学既是古代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又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厚,如儒、释、道对古代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讲儒、释、道思想就不可能理解古代文学。因此,我们要改变单纯就文学而讲文学的习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学,从文学中看文化的发展。例如,从初唐儒学的衰微看古文运动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儒林外史》了解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等等,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2.作品与理论结合
古代文学史既包含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也包含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要改变只重作品而轻理论的习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诗文中的意象论、意境论、文道关系论,小说中的创作论、评点论等都是古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忽视的理论环节。
(二)强调学生的情趣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和情趣紧密相联。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情趣的诱导下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的情趣被充分触发起来时,教师期待的目标和效果就容易达到。其二,情趣有感染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兴趣,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感染,形成共鸣。所以,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作品中的情趣都能对学生发生影响。其三,情趣具有印刻作用。真挚而深刻的情感、理趣会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长时间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正是情趣的这三个特性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唤起学生兴趣,触动学生情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质上文学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作用,从情感开始,然后归到情感。因此我们讲授、学习古代文学,决不能象一位无情的法官,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道德思想、人生观、时代背景等一一去审判古代文人,然后给他们贴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积极、消极、形式主义等诸如此类的标签,而应当把文学的本质还给文学,挖掘古人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他们沟通。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由于对某些问题或现象加以特别关注,并产生出怀疑、困惑并力图去发现和探索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怀疑精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性和敏锐性,透过司空见惯的现象或问题去发现或探索更多的内涵,从而使认识更进一步。古代文学教师也要力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要时刻在头脑中刻着一个“?”号,遇到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引导他们跳出传统,求新求异,从新的角度去审视老的问题,而不是只知接受。当他们得出了令自己都大吃一惊的答案时,相信学生已经从中领悟了什么叫创新,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此时,学生的所得不仅在于一个问题的求解,更在于求解过程中思维能力的锻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导演,对于学生头脑中的思考火花决不能放过。今日一个稚嫩的质疑,或许就是明天成功之花的蓓蕾。
参考文献
篇13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敬请关注!!
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