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语文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的语文成绩现在进步越来越大。以前我只要一听到“语文”二字头都快要爆炸了,现在我一听到“语文”这两个字很愉快,那是因为我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预习既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中必不可少的之一,又是学好语文的保障。我下课时,在家时预习。我看课外书的时候,至少要读上六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去找字典公公,向他请教一番;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去找词典姐姐问一下或者联系文章上下文找出蕴藏在里面的道理;遇到不会的问题首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想不出来的话就去向家庭长辈请教一下,最后如果再不行的话就在上课时专心听老师讲。在家预习的时候,今天教的课文先把它读上两遍,明天教的课文就把它读上好几遍,这样学习就轻松多了。
上课时专心听讲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每一节课我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考的。看书的时候,我读书的方法各式各样,如,分读,接读,自由读等等。走入文中,我会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与文中那些角色一起欢声笑语,一起声情并茂,一起热泪盈眶,一起化险为夷,一起天真烂漫,一起度过难关,读文章时注意调节一下自己的语调。
读完课外文章之后,积累一下一些词语,成语,这样对写作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如果不会写作文的话,就从课文或者课外文章中找一些句子出来批画批画,再背一背,这样,写作文就不用愁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法’作舟。”只要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就能尝到“好”的滋味。
篇2
二、自主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对世界的朴素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并在多重对话中,积淀语文素养,完成精神的建构。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落实对学生意义重大。
1.自主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由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所以,自主学习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激发。
例如,《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为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智慧及其对黄河的深情,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
(1)填空一:这,就是( )的黄河!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黄河的波涛滚滚、浊浪排空。随后,我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乐曲中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体会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师:(配乐放黄河录相)同学们,这就是黄河!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吧?[出示填空:“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填空二:(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接着,我根据课文内容过渡:“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和我们的心。请打开书本,读第2至5小节。”然后,我提出阅读要求:“在这部分内容里,都有哪些词句牵动了你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句画下来。”在交流中,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小小的”、“整个儿”、“浮在水面上”、“贴着水面漂流”、“只有十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等,发现了羊皮筏子的特点。
师: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牵动着作者的心。[出示填空:(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可以用文中的语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是什么!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填空三:(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师: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二次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三次齐读第6小节)
师:艄公仅仅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吗?
生:还有经验和技术。
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体现?
生:如屡平地。
师: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出示填空:(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这三个填空体现了三种意义。一是画面的推进。这三个填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画面:在浊浪排空的黄河上,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不仅鼓浪前进,还载着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镜头越来越近,艄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二是感悟的深入。这三个填空既让学生内化了书上的语言文字,又为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建立了平台,使得学生感悟的过程成为用心参与、深入参与的过程,人心与文心通融、情感与理智交融的过程,个体情思抒发的过程。三是情感的抒发。这三个填空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又有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2.自主学习语文,彰显生命价值
人之为人,不在于其有自然生命,而在于其有特定的主体人格。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归根结底,自主学习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塑造最完善的人格和最有价值的生命。
(1)片断一
师:昨天我们针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而听一个少年的劝告呢?
师:看来,少年的劝告是耐人寻味的,它改变了吴王的决定,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生:少年为什么要在清晨去捕捉螳螂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时机。
生:为什么少年选择去王宫花园劝吴王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地点。
生: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师:看来这个“悟”字也是吴王改变决定的关键所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故事。
在片断一中,先是让学生回忆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抓住“劝”和“悟”这两个牵动全文的关键字,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让其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的生命、触摸人物的灵魂。
(2)片断二
师: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大臣的“劝”,让吴王很没面子。因此,吴王很固执。
生:清晨是一天最让人放松的时间,所以少年选择这个时间“劝”吴王。
生:清晨王宫花园的花草树木上有露水,为后面少年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作了铺垫。
生:王宫花园的环境比较轻松,不像朝廷那么严肃。
师:你将劝说的两个地点作了比较,这也是少年选择王宫花园的重要原因。
生:因为这个少年是侍奉吴王的,所以对吴王的行踪比较了解,因此他选择了王宫花园。
(引导学生朗读“清晨,我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我的鞋子和衣服,我也毫不在意”。)
师:同学们,这一切都是少年的安排,一件事情的成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选择适合的地点,这就是智慧。
在片断二中,教师抓住“劝”字,让学生在自主表达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品读、讨论、体会,既能真切地感受到少年的智慧,又可巧妙地深化文本的内涵。另外,通过“劝”的一唱三叹,并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诸多信息沟通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最终孕育学生创造的能力、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3.自主学习语文,巧在感悟为先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广阔的文化内涵。而自主学习语文就是透过语言文字,在心灵的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领略和理解广阔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而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为学生修枝剪叶。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母亲的“启蒙”。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 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学生们此时已深有感触,无须再作启发,那优美凝练的语句已是脱口而出。
师:母亲用歌谣仅仅把对故乡的爱给了我吗?[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谁想说一说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
师:母亲吟唱的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并真正使学生融入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所以,让学生自己感悟是自主学习语文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4.自主学习语文,释放情景再现的创新能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自主学习语文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于是学生感同身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教师、学生)与客体(老天鹅)间的心灵激情地碰撞了。随后,我播放俄罗斯音乐,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异域风情,不仅有感动涌入心田,更有另一种深刻的“对话”即将开始。
5.自主学习语文,贵在科学而系统地培养
篇3
送走了旧生,我又迎来了新生,面对50多双好奇的眼睛,我知道又将开始新的启程。这是一个普通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之中有一位很普通的孩子,他貌不出众,语不惊人,常常孤单只影,沉默寡言,像是躲在角落里的一只可怜猫,引不起众人的注意。最初我没注意到他,直到第一次语文测验……那次测验前,我就给学生敲警钟,小心第一次语文考试会“考砸”。因为小学和初中语文的要求差别较大――基础知识量大,阅读内容灵活,作文要求较高。果不出所料,测试结果90分以上一个没有(满分100分),十几人不及格。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们,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况且我也不想让他们失去信心。于是帮他们“找原因”,其他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事实,可他还是哭的很伤心。下课后我安慰了他,谈话中我了解到这次测验他没及格,且他小学语文成绩是中等。
二、指点
我又具体了解他的情况,原来小学他主要是靠记忆、练习来学习语文的。于是我指点了他的学习方法。首先,注重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其次,扩大阅读。由课内慢慢迁移到课外。再次,坚持练笔。坚持写周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说过的话,用笔“说”出来。并叮咛他要坚持下去。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语文成绩竟然七十多分,我暗自高兴,我的“有效教育”生效了。这件事对我触动较大。
三、反思
像案例中这样的学生,班上占多数,他们才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库,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中等生不是天生就居于这个位置,他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定位。这就有待于我们老师去“开采”“挖掘”。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去做呢?
四、分析
中等生不论思想、学习及其它方面都处于一般水平,他们被称为“灰色”学生。老师几乎忽视和冷落了他们,因为大多数老师主张“先抓两头,后带中间”。事实上常常是“忙两头,丢中间”。老师只想让优生更冒尖,差生不给班级拖后腿,中等生就晾在了一边。中等生要么孤独地等“带”,要么被“丢”在遗忘的角落,不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心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生被遗忘,被抛弃的心理情感。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对成绩失望甚至麻木,失去学习上适当的压力感和进步的动力,成绩停滞,甚至放弃学习。这种情形就要求我们教师倾尽所爱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
五、对策
第一,情感激发。中等生的特点常常是沉默寡言、胆小冷淡。教师应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让他们不再有被忽视的感觉。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班级中的中等生,犹如社会中的普通老百姓,坚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学习态度。作为教师,首先打开他们的心门,通过聊天谈话、周记评语回复等形式,与他们沟通,时时关注学生的想法,状态。让他们明白老师很在乎他。这样触及学生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第二,制定目标。中等生的认知水平偏低。语文成绩的进步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教师就帮助他们每学期制定每期或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结合他们实际,制定适宜的目标,稍加努力就能达到。当成绩达到目标,教师就大大的表扬、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夯实基础。中等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偏低。进入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多而杂,他们感觉无从下手,把握不到点子。如他们在学习字词句时,无法记忆和掌握那么多,考试时基本上是猜,出错率很高。教师可指导学生不能死记,把字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忆,并且分期记忆,定时巩固,这样才能掌握。其次,对文学常识、古诗文等必须记忆的基础知识,采用“分散记忆”“定期回忆”的方法,监督他们分量、按时完成。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度。
第四,养成习惯。中等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积累、阅读、练笔”三方面入手。积累――从课文中的字、词、句入手,理解、记忆并最终运用。阅读――抓住课内重点文章、精彩段落,运用老师讲的阅读方法去体会、分析、理解,并慢慢迁移到课外阅读。练笔――利用好“作文书”,进行“仿写”。坚持写周记,降低“写作难度”,不规定题目、不限制内容、字数,从写话开始,只要求真情实感,语句通顺即可。这三方面都要求他们坚持,教师定期督处检查帮助他们完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讲究策略。很多中等生不具备管理策略。进入初中学习任务较重,作业量较大,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合理分配时间,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就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布置适量作业,让他们不被作业所左右,空余点时间自行安排复习。让他们慢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其次,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成绩。不是每个学生制定了目标次次都能实现,这就要求学生从知识点、思维角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找出不懂、失误或忽略的地方,以便在下面学习中改进。当然,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必要的时候老师带着他们来寻找,及时地查漏补缺。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提高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篇4
所谓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表现在:A: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自觉的学习态度;B: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C:学生能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己潜力,主动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并能积极、自觉地向老师请教,与师研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能自主学习。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
由于小学学生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生成长期,心理上有了不同于小学生而又有别于初中生的发展,他们对待新事物总是保持着一种天然的好奇,对未知领域存在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因此,本人认为对于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培养应该充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语文能过程中主体作用
1、要注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
有句俗话说的好,叫做“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真正喜欢的,才会主动的去了解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对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开启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勇气。
2、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
我们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有言:“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质疑,说明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值得鼓励的。也是我们变学生被动学习语文为主动学习语文的一个关键所在。
3、培养学生自主思索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并不是说单凭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质疑的品质就能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在此本人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是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说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是一粒撒在土壤里的种子,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过程的枝干,那么,学生自主思索问题的能力则是在这茁壮枝干上所结出的探索之花。学生自主思索问题,一方面是对学习语文对象产生兴趣的表现,一方面也是学生对学生质疑品质的一种思维上的延续。这又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的对材料的搜集;二是对问题的解决程度。这两者是对自主学习语文结果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检测。
第二、教师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并不是单单只涉及到学生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一个教学的主要场地,可以说是一个艺术的殿堂,而非一个工厂的车间;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车间里等待加工的物件。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能力方面,教师也和学生一样,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和以前相比较应该有所改变。应该改变以前的那种所谓的“尊师重道”的古老习气。不可否认,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更应该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思维、培养探索思维的场所。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探索未知领域的历史,一部创造新事物的历史。在知识爆炸、科技腾飞的今天,只单凭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是难以将人类的所有智慧传授给下一代的。但人类还要面向未来,因此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不断的运用已知的知识资源解现存的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因此,教学的目的在当代也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有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的培养。正是基于此,本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放弃以往那种高大不可侵犯的姿态,而应该以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伙伴、学生学习语文的朋友、思想的引导者出现。故而,教师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也应该做以适当的调整。
首先,要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在现代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作用,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而展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和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对待学生应该多用具有启发性的、激励性的言语和行动。要多听听学生的声音,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或者不讲,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通过思考在教材中发现问题,再搜集材料合作探讨问题,从而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意识。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会认为应该有一个最正确的标准答案,为了正确,教师会将这个答案在全班进行讲解。而排斥于这个答案相出入的其他解释。其实这样做是有扼杀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在可调控的范围内应该允许不同的答案出现。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只要不能学生的观点,那么,学生就不是错的。当然,正确的引导才是教师的真正的职责所在。
再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提问时的措辞。
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注意在提问时的措辞和语气,因为这对学生的回答问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严厉的措辞往往会给人产生一种威严感,生硬的语气往往会给人产生一种强制感,这两种做法皆为课堂提问所不取。这些做法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距离,产生心理隔阂,从而影响学生的课堂发挥,影响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应该以教师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因此在课堂提问时,应该以鼓励、启发的语气为主,尽量多用“哪一位能”、“我们”、“还有没有更加新颖的”、“大家认为怎么样”、“请某某同学”、等字眼,语气应该和蔼有鼓励性、启发性。
应该说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方法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不断学习语文、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研究过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注重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这和以前的教育教学观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因此,探索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方法是重要的。
总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应成为现在课堂教学的主要思想。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课堂里的主人。在教学中,加强自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塑造他们的主体人格。忠心地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牢记并体现以下“八”条: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
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
篇5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知已”,才能“不惑”
有人光说语文提高不易。问及其困难点,则说不清,以作文为甚。有的同学至今还不清楚六至八年级写了多少篇作文,命题作文几篇,半命题几篇;写人记事的几篇;写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类型又有几篇,有老师评语的,没有老师评语的几篇;最得意的作文有几篇;写作中最发怵的是什么,也许不少的同学知之不多,或知之甚少。
连自己作文的“家底”都不清楚,写起作文怎能不惑呢?最近,学生把那些“高束焉、庋藏焉”的作文找出来,根据上述的要求,再看一遍也许有所感悟。同学们需要利用现在时间“亡羊补牢”,不要让作文拖语文的后腿。因此,“知己”方能“不惑”。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作文“充电”时方好
进入初三后,学生要摆脱"读画面”(看电视)羁绊,改为读文字,有条件的话读点名著。也许有人认为“远水救不了近火”,那就读点身边的报刊杂志,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作文的高下,立意是关键,立意并不是“穿靴戴帽”硬套上的,而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有人说:“文章是语言的艺术。”然而,有的同学作文语言淡而无味,影响了表达。同学们不妨采用“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如可以记诵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的开头结尾,以及让人眼睛一亮的片断描写和含有哲理的句子等。中考作文卷阅老师对那些语言流畅,表达方式恰当,有一二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的句子,很重视,可以作为采分点。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要识“庐山真面目”——“寻宝”
有立意,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炊”。有人叹苦经,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无材可选。其实美好的校园生活绝非是“ABC、XYZ”,也是虎虎有生气的,《黑板上的记忆》就会折射出许多亮点。此外,个人经历,兴趣爱好,交朋结友等,每个同学也不是在真空中生活,有不少的“宝藏”,待你发掘。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功
现在是新初三学生“磨刀”的时期。怎样的选材算充实,怎样的选材为空洞,同学们要趁早弄个水落石出。
一般来说,组材的方式,一种为重点记叙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来论述文章的中心,这叫单一式;还有一种方式,为选取二三件事,多角度,多侧面地说明题意,这种选材方式,称并列组合式。运用这两种方式,要有清晰的头脑,单一式的组材方式只要把一件选材独特有新意的材料选好,然后具体生动地落笔成文。而运用并列组合式,要注意几件事件之间的联系,文章的重点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在于这几件事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这类文章容易出新意,写出思想感悟。因此,同样一道题目,你可以“一题两写”。
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要“逼迫”自己作文“热身”
俗话说:“光说不练嘴把戏”。同样,作文也是写出来的。多读、多思、多写是三位一体的,写是学语文的体现。有的同学苦于“热身”找不到好题,激发不起写作欲望,因此,“热身”作文不是随意“涂鸭”,草草了事,“热身”是动真格的。
高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二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
篇6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事实上中学课本中不少题目是可以推广的)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二“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这两者统一起来。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如何使两者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效力这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7
一、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在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选择一些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的争吵。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的句子“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的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家庭情况、社会背景及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个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小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就是俩俩成组(即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个人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合作学习一般不需要正规的测评,但适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忆法、最佳成员评比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二、选准合作学习内容是重点
综观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被泛用的现象并不少见,然而运用的情况和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合作学习还没有被真正的理解。事实上合作学习应该具备三个组成要素:恰当的学习内容、健全的学习小组和有效的指导。其中,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选择,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最重要因素。究竞什么样的内容才适合合作学习呢?笔者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宗旨概括地说,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践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哪个人的能力,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含作的作用。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有一定的难度,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又能感受合作交流、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共处,与人磋商。其次,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三、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模式
篇8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应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中的游戏、教师讲的动人故事、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好学生是鼓励出来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好表扬的武器,不断鼓励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兴趣持久,学习效果明显。
二、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他们。
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我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惧怕和隔阂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老师情感越好,就越爱听某位老师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教师教的课。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对待后进生,不另眼相看,不侮辱歧视,要尊重他们,一视同仁,甚至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情感去温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握了学生的脉搏,抓住了他们的兴奋点,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标准》强调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思想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每个学生,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教师要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的优点。要把爱心、微笑、激励、耐心、成功与信任带入教室,以共同讲座的民主态度进行教学,创造生动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四、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进行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我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还比较抽象,我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我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我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我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了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篇9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确定并明确写作目标,形成鲜明的教学序列,是作文教学的起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初中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提出写作目标,其目的就是定向,使教学的目标明确化。写作目标的确定,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确定目标,有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会确定到会确定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自我的不断进步。教师应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告诉学生,吸收学生的设计意见,师生就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目标设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还允许教学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发生相应变化。为适应学生的写作心理,作文题目宜少作限制,可采取以学生自主拟题为主、师生共同命题为辅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像力、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在现代民主开放的环境中,中学生已能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相对独立的人格,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认可。因此,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为此,教师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缺乏受挫体验和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决不应视而不见,挫伤其积极性。每节课都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三、以读为本,读说结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读说结合。“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自己有感悟语言的内涵,而通过说,学生能将文章中的语言转化自己的语言。这里的“说”,在课堂教学可以称为“自由发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了讲深、讲透或串讲、串问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我认为,让学生通过反复读,而后把自己读懂的内容通过尽情地说、尽情地议表达出来,将是学生参与课堂全程的有效方法,读说结合、自由汇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寻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解、自悟、自行表达,逐步加深理解。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篇10
一、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二、切莫墨守成规、纸上谈兵。
失街亭,皆马谡之过吗?当然不是。在这一失误中,诸葛亮也是责无旁贷的。孔明又犯了什么错误呢?孔明把刘备临终“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嘱咐抛之脑后,重用马谡,就犯了未能知人善用、举贤任能的用人之失。诸葛亮的错误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那就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如此,学习以如此。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计划;只有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情况,才能做到掌握并充分利用知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兵法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那么,我们从兵法中还能找到那些具体的的学习方法呢?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几种。
一、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能够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区,交战的日期,即可跋涉千里与敌人交战,我方诸将方能互相接应而确保万无一失。
这里的“地”和“日”,就是我们学习中的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有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勇往直前,才不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找准“地”与“日”,确定学习目标,才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需的任务。因为没有它,我们的学习就像没有灯塔的航船,失去了目标,最终只能迷失。
二、未战庙算
庙算,指的是古代用兵前在庙堂举行一定的仪式,讨论决定作战的方针、策略和计谋,类似今天战前的军事会议。凡是未开战前就预计到胜利是因为筹划周密,得胜条件多。只有条件充分,计划详备,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战前,要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新学期伊始,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要制定详细而客观的学习计划。战争讲究不打无准备的仗,学习也一样。只有制定好计划,运筹帷幄之中,才能最终取得学习这个战场上的胜利。一个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
三、 实而备之
对于实力雄厚的对手,要加倍防备它。“备”就是积极防御,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敌人”。在语文方面,比如语病题。它是高考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难点。再如文学作品类阅读题,更是高考失分最多的题。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怎么“备”呢?我们不妨用一个专有名词——赋——的方法。就是从多个方面弄懂吃透。语病题首先要牢记六种语病类型,易出又易错的典型例句等;而阅读题,除了要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答案外,更要重视相同题目下的不同答案,真正用心分析与感悟,灵活掌握,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正真学好语文。
另外,同学也是学习的“敌人”,只有有了强大的竞争对手,才有我们的不断进步。因此我们对待这样的“敌人”,更应该时刻小心,处处留意,用他的努力进取,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四、以正合,以奇胜,正奇相生,出奇制胜
正中生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相变,是敌人无法摸清行动意图,从而收到出其不意战胜敌人的效果。
这里要讲的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多种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在一些常规方法的指导下,要不断积累总结,摸索出自己独特的方法。《孙子兵法》中有一个独立的篇章——九变篇,主要讲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的处理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语文具有灵活性特点,学习方法更不能照抄照搬,甚至钻牛角尖,否则只能一败涂地。只有多管齐下,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五、致人而不致于人
转换敌我双方的虚实,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主动权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当然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致人”呢?兵法讲争先机之利,形成先发制人的态势。即“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
丧失主动权是任何战争的致命点。学习的主动权,除了自主学习以外,我重点想说的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由于升学的压力,每所高中都实行严管理,把课程安排得非常满,甚至连自习课都被划分了。尽管这样可以从时间上加以把握,但却不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在学习中,不是每位考生基础都一样,应该说是千差万别,因此不能什么都大一统。在时间上,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让考生在高考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学生来说,切不能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不断调整计划,循序渐进,直至成功。
一、语感。培养语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因为在语言类学科中,我们有时未能掌握理论,但却能做对题,这就是语感在发挥作用。怎样培养语感,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而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例如早读课时,要大声的朗读。朗读时,要吐字清晰,音准气足,铿锵有力,节奏停顿合理,又要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还要充分表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既有利于增强语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同时对字音的掌握,也很有价值。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时,一定要查字典,看清字音,弄懂字义,反复记忆,加以掌握。这样对字形又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11
一、学习语文的意义
⑴激发浓厚的兴趣
激发浓厚的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能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向往的心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精神饱满而又心情愉快的去学习探究。培养兴趣的方法有:
①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信任、期待和鼓励会变成一股无形的力量,给学生一种“器重”的暗示,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语文自学的兴趣和信心,在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中,教师热切的希望、期待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乐学”之中。
②在评价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当一个人的进步和才能为他人所承认时,他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和表扬,他的学习兴趣就会得以充分的激发。例如:在“知”环节,当学生对学习收获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其理解程度哪怕是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或不够深刻,教师都不应指责,相反,应从“微小的进步”或“微小的收获”的角度给予认可、肯定或表扬,为他们创造最佳心境。激励其树立信心增强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体验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愉悦感,进而对学习产生持久的深层次兴趣。
③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不仅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而且也具有审美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变为一种审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从而激起心理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⑵强化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自身活动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并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情绪倾向是制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积极和稳定的情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催化剂”。
⑶锻炼坚强的意志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必须在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使他们的兴趣稳定起来。意志是人为了实现预定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内心矛盾和外部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就能用调节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实现预定目标。
⑷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自学能力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习惯是由多次重复而形成的达到自动化程度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终生受益。首先,要培养学生专心认真的习惯,要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对每个学习环节,学习内容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而不能马马虎虎。二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读平面的语言文字,从抽象的语言符号中产生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获得清晰的表象,建立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最终读懂课文,而不能“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三是要手脑并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学习与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应有自己的学习与教学方法,这就是启、读、练、知、结。
⑴启,就是启发,即在上课时教师先面向全班启发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自学方法。“启”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自觉学习,让学生知道这一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怎样去完成。在这一环节中,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外,课文中的思考题也承担一部分“启”的工作。
⑵读,就是让学生自定步调去阅读课文,凡是课本上的文字,包括课文、课后习题等,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学生阅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默读、朗读、泛读、精读、速读等,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要求,各有各的读法。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口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在自读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自读的主动性和稳定持续性.要保证课堂上所必需的自读时间以及自读时间的完整性。
⑶练,就是学生按教材或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课堂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与“读”同步进行(这与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读”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练”还有读中练与读后练之分,而读中练又是大量的、经常的。
⑷知,就是在全班学生完成规定的自学任务之后,让学生当堂知道自学的结果,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上的即时性反馈,是一种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流、议论,均属“知”的教学环节。
⑸结,就是最后小结一下这次自学的经验教训,明确在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克服什么,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这一环节所用时间极少。
篇12
一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课程补充,能积极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好的课外作业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意义。课外作业既要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带着兴趣去完成作业,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如在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让学生课下查阅希腊神话资料,第二节课交流感兴趣的问题。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生动形象;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时,他会是怎么想的?普罗米修斯饱受折磨时,他又会是怎么想的?你从哪看出来的?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还要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巩固和充实课堂教学成果,扩大语文教学交流领域。能够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与运用,这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举办班级作文竞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带领学生办班报,鼓励学生参加小记者活动,在开阔视野的同时,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语文情趣也会不断增加,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创造了浓郁的氛围。
二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基础课程,只有激活情感才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要从情感入手,积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现代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语文课堂导入,要以极其饱满的情感去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在课件中以美仑美奂的情境来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鸟的天堂》这节课,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是这样上的,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通过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脑海里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奇地方。“……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起初四周非常静寂。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当同学睁开眼的时候,面前多媒体屏幕上那唯美的画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陶冶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热望和情趣。又加之积极自主动的课堂情感互动,积极有效的获取了知识,活泼生动的训练了智能。
三 通过质疑教学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通过巧设诱发颇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课堂上的有效互动能够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佳思维状态,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勤思多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设疑与启发,且问题要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思考梯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来感受回答出问题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介入,多想多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听高山流水的录音,展开想象,体会这是怎样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关系吗?(板书:知音)继续提问什么叫知音?你是怎样理解知音这个词的?活跃同学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考。
篇13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是积极主动的,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一是使用较为民主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放下权威的架子,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作为研究者的老师和研究对象的学生,其目的是一致的,即提高学习者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的,以避免“一言堂”的现象。二是引进竞争体制。其对于人们的惰性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竞争就好比家里养的鸡和野鸡的区别,家里养的鸡是食无忧却更容易被吃掉,由此表明,竞争就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进步、充实自己,以达到战胜苦难的目的。这样,竞争就成了迫使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不断追求进取的真正动力。
二、优化教学,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通过语言描述,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箫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着课文注释,很自然地进入了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地获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的潜意识都存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潜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有不同态度。有积极的,包括愉快、满意、喜爱等等;有消极的,包括厌恶、愤怒、憎恨等等。对于学生,情感有时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存在。如果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抑制消极的情感,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并非难事。基于上述认识,实施赏识和情感教育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激发他们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多种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