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机电一体化学术论文

篇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项目交给学生,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每个项目设置了多个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这些任务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一般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完整的行动来实施教学活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理论和实践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情境一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实践”模块中,项目分成“掌握用万用表识别与检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解电容、发光二极管的方法”,“用数字电压表和示波器观察、测试二极管单相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硅稳压管稳压电路的波形和输出直流电压值”,“能按工艺要求进行电路的装配与调试”,“能排除装配、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4个任务,让学生先了解要制作一个直流电源,不是照着电路图进行机械装配,还要了解其每个部分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可以对任务进行描述:在电子设备中,内部电路都由直流稳压电源供电的。直流稳压电源在使用时,能向负载提供一个稳定的直流电源。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变压、整流、滤波、稳压。其中变压电路由电源变压器将市电220V电压降到电路所需的交流值,整流电路由半导体二极管构成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组成,把变压器次级交流电压变换为脉动直流电压,再经过电容滤波后送给稳压管组成的并联型稳压电路得到一个平滑的符合负载需要的直流电压。让学生了解该项目情境,再分别列出完成这些任务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明确自己通过此项目训练得到那些收获。这样,学生能在任务的驱动下,带着兴趣学习,为了完成感兴趣的实训项目,而学习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了顺利实现项目,必须按照技能要求来操作,最后大部分学生都圆满完成了设置的任务,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达到教学目的。其它的项目情境也是一样,理论是依据设置的实践项目而展开的,实践是依据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开展的,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遵循够用为原则,相应的设定需要掌握的实践操作技能。实践知识以深化为原则。实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可以检验理论、深化理论。因此,在项目制定中,实践教学部分要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延伸,真正体现做中学的理念。理论与实践只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通过一体化教学方式,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篇2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课程学时分配问题:以前的教学安排大多是每次2学时,这样老师在完成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更不可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上,再者上下次课时前面讲的理论内容忘记很多,基于此,将学时进行调整,理实一体化课程变为4学时,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学生听完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消化,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施地点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地点通常是教室,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地点则为实训室或实验室,这样不仅具备理论知识教学的条件,还可以利用实训设备和仪器进行实践操作,这样的话,老师可以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现场演示实践,教学的效果更佳。教学模式转变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通常作为配合老师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学习主动性没有被完全地调动。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要指导学生,这样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益处

1.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电阻、电容、电感、常用电路和仪器仪表的认识可以通过实训室来获得,而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靠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或借助多媒体手段获得。这样,原来想象中的知识内容变成了现实中鲜活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到了这些知识。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实训室或实验室的操作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动手实践操作,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死记硬背,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中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性。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配合老师教学的配角,而占主导地位,这样势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更加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和老师一起高效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工作。

篇3

教学情景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的社会需要而组织的、设计的育人环境,它往往体现一种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期待。一般教学情景的设计有故事化情景、活动化情景、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化情景等。例如在“串联”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采用问题化情景导入。教师准备一台收音机,提问学生收音机怎么调台,到底调的是什么等问题,切合主题,学生又都实际碰到过或已经观察到现象,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

1.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

老师以要解决的教学重点为中心而展开教学,采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重新回到实践这样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比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完成电路的连接,然后改变电阻的大小,记录电压和电流依次的变化,这一环节中老师的任务就是做好观察、检查和突发状况的处理工作。比如:学生电路连接是否有重大错误,电流表的使用是否正确等,及时做好指导。在老师的帮助和学生自主动手下,学生更能熟练地知道一些存在的真理是怎样得出的,有了深层次的动手后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快。在这样的行为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3得出结论,掌握知识,适当延展知识点

这一步骤就是实践回到理论的过程,教师是本着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实践,最后要回到知识点。在之前实践中记录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一些理论知识,这个时候,老师要画龙点睛之笔,着重提出理论。在达到基本目标后,然后类比生活中其他例子,延展知识点,让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刚刚做的这个实验,养成他们的开创新思维和联想性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中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个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中职学生在社会上个要有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际动手能力。若改变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模式、手段,则必将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熟能生巧,应变能力有所提高,生存能力也随之提高。

篇4

机电系统设计是机械和电子的完美结合的学科,是机械学、信息学、控制理论、执行元件、传感技术和总体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机械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由于实际经验欠缺,加之课程牵涉面广,学习难度比较大,故而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千方百计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机电系统设计这门课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总体素质,从而使学生求职时增加在机电系统设计行业内的选择机会。

项目教学法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学实践方面已经有所涉及。但是在本科教学中还很少使用,为了让机械专业的学生通过项目教学直接深入到机电工程领域的实际工程应用,本文提出应用项目教学对机电系统设计课程进行的本科教学改革的崭新思路。

一、项目教学法的本质

关于项目教学法的起源,众说纷纭。我们国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与此相似。这种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法贯彻到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选题、方案设计,管理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

项目教学法摈弃了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习以课本为主的模式,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开拓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很新教育模式。该方法可以充分应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工程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项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起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项目教学法完全体现了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色。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主要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项目的管理能力。项目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项目教学动员阶段。项目教学法开始之前,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动员大会,由学院相关领导、学科主任、专职教师、实验室教学教师及相关人员参加。会上要注意强调项目教学法此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将对学生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机电系统设计项目教学法将强化学生以前动手能力比较弱的薄弱环节,是学生接触工程和生活中的实际项目的大好机会,也是提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工作相联系的重要环节。并对学生提出希望,希望学生切实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院和教研室将对学生提供各种指导条件和实验条件,并且帮助指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具有知识产权的作品。

2.题目拟定阶段。学生自主分组或教师给学生分组,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广泛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开拓思维,乃至市场调研拟定本小组的题目。教师在这个过程必须要干预,要求学生选定的题目适合小组各组员的特长和兴趣,并且要求项目既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并且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而且要成本适中、切实可行、不可好高骛远。对于项目中所用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指导教师也要能否准确把握。项目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们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完成。

3.可行性论证阶段。此阶段对于项目是否能够真正实施非常重要。项目组必须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并详细确定项目进程计划。在安排研究进度的时候,最好能够基本上与课堂教学进度并行,即:首先是机械机构、执行机构、然后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以及系统综合设计[4]。

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并核实项目组的可行性分析及方案设计。若项目不可行或者不具备研究基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更换题目,重新进行可行性评估和方案设计,这样虽然暂时会影响到项目进程,但是可以保证将来不影响后续工作进一步展开。

4.具体实施阶段。此阶段至关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计划实施并按照要求做好阶段总结,并及时发现问题。本阶段,学生将碰到很多新的知识,可能没有接触过。教师就要按照需求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和讲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指导教师要合理把握,只要能够基本达到项目的研究需要就可以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将有大部分工作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一定要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对于需要设计加工的项目,指导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按照机电系统设计设计手册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可以顺利完成设计和加工的任务。

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面对的是解决项目所需要面对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推动学生的主动研究、主动思考的水平和能力。

5.成果汇报阶段。成果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希望每一组的同学能以研究总结报告、学术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文本呈现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写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按照正式的项目报告和学术论文形式进行撰写。另外,要求学生在写作时需要体现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管理过程。报告或学术论文中要体现项目的先进性以及所存在的不足。

6.成绩考评阶段。以每个项目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递交的成果,教师应认真考核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针对机电系统设计项目的各系统的设计、实现方式、功能、软硬件设计以及最终的项目报告等分别进行考评,并且最终给出小组的综合考评成绩。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中的分工合作情况,给出单个学生的考评成绩。考评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或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7.项目拓展阶段。对于考评成绩优秀的小组可以组织学生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向会议或者期刊投稿、申报专利、参加竞赛的形式进一步进行项目拓展。对于确实优秀、具备创新性并且具有一定市场的优秀项目可以由学校出面进行项目推介,让项目走向市场。

三、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键在于教师素质。在机电系统设计课程的本科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机电系统设计产品的设计管理流程,具备机电系统设计的产品设计经验,对设计过程中各个步骤、环节以及有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要求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本身同样具备敏锐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需要实验室软硬件支持。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需要现有的实验室在软硬件配备方面还要适当加强,使得实验室的条件足以支撑各个项目的完成。

3.需要经费支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硬件的采购,电路设计与加工、机械部件设计与加工、系统的调试等环节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结论

本文提出应用项目教学法对机电系统设计课程本科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该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使学生能够以项目的形式深入机电系统设计产品设计及项目管理,着重培养学生在机电系统设计产品设计中的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所得到的成果,有可能成为机电行业的敲门砖。项目教学法将在提高学生素质、拓宽知识面和就业广度等方面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系统设计系统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基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中(高)级维修电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机电一体化工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技术改造;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维护和维修及电子线路的设计与维修等3大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拥有科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训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适合职业教育目标的课程组织模式。通过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毕业生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调速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强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专业”结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教学改革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学校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主动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固化学校已经取得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借鉴、吸收外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体现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充分结合,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素质培养。

篇6

培黎工程技术学院是兰州城市学院的一个二级学院,学院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工学、理学两个学科门类,学科间协调发展,强调理工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叉渗透,以培养具有现代工程技术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升本以来,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体系,努力办出特色,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一、创新教育理念,革新办学思想,探索新颖的教育模式

对于一个升本不久的学院,要实现由师范向非师范、专科向本科、理科向工科的跨越式转变,必须在教育理念、办学思想、教学改革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①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培黎工程技术学院在创新教育理念、革新办学思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办学效果得到了甘肃省本科合格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发展方向上,学院坚持由专科型学院向教学型学院的转变,由单纯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并举的转变,由基础学科研究为主向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的转变。在发展策略上,学院不比一时,求长远;不比外在,求内涵;不比综合,求特色,踏踏实实地走和谐发展之路。在发展理念上,学院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升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的原则。学院确定了以学科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为动力、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办学方略。在指导思想上,学院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适度发展教育规模;学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工科学科群体

学院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2005年将“计算物理学”建设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10年积极申报“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工科校级重点学科,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建成院级重点学科。学院已在“计算物理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学科领域初步建成四个学术研究团队,基本确立了工科学科群的发展方向。②

学院在已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焊接工程”、“数控技术”、“汽车应用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九个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从2007年开始申报成功“物理学”本科专业,2008年成功申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焊接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三个本科专业,使学院真正实现了从专科到本科专业的转变,也实现了从以理科为主到以工科为主的转变,专业结构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二)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梯队建设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院的原则,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教学梯队建设,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发展潜力和应用特色的新型师资队伍。③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为:第一,创造良好人才氛围。学院领导站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始终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思想舆论引导,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坚强基石,是学院特色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院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人才引进与现有教师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思想,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形成既可安居又能创业的工作环境,达到稳定队伍的目的。

第二,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赶抓机遇、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实施“教师培育工程”、“教授流动站”、海外留学人员“回归工程”,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既可安居又能创业的“进退自如”灵活用人机制,开创师资队伍建设新途径,不拘一格用人才,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学术精神,抵制学术失范,反对虚假浮躁、急功近利,不断提高教师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教师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提倡合作精神,在合作研究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增强教师教育创新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第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依托“教师高学历工程”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在抓好基础培训、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把培训工作转移到以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的能力教育上来。重点抓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双语教学培训和中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通过中青年在职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学术访问、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学员结构。从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发展需求出发,有计划地引进关键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接收硕士以上毕业生,通过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依托“名师培育工程”,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使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培养造就一批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群体。

(三) 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学水平日益提高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教学活动。④在此环节中,教师采用讲授、讨论、习题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交互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新现象,引入新知识、定理和规律,介绍学科史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实践证明讨论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师生互动,一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活跃气氛,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发言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发现学生在概念上的理解错误以便及时纠正。习题课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能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部分内容首先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指定的内容,同时要求写出自学部分的读书报告;部分难度在学生自学能力范围以内的章节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写出教案,在课堂上用15分钟左右进行讲授,这种让学生互教的方式,可强化培养学生自学、表达、撰写教案等多项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良好的。再次,全方位、多途径地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适应科学素质教育之需,学院采取开设《学科橱窗》、举办学科专业讲座、开设专业相关选修课、开放学院相关实验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学科教育与技能鉴定相互协作,“一书多证”培养模式成绩显著

学院明确提出,取得专业技能证书要为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服务,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宗旨。由于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相互协作的工作原则,保证了“一书多证”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一书多证”在培黎工程技术学院成绩显著。自2005年以来,学院已有1000多名学生取得了维修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资格证书,100多名学生取得了中级国家标准制图员资格证书。所有毕业生除毕业证书以外,都取得了两个以上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一书多证”是学科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很好的协作,该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三、建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为突出应用特色,加强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项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构建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不断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⑤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保证

教师工程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的前提条件,学院建立符合突出实践特色的师资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鼓励从事工科教学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必要的工业训练,使之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选择并依托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教师工业培训基地,让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同时,吸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加盟,充实扩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搞好实践教学提供保证。

(二)新颖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学院仪器设备有限、实习条件相对欠缺的情况下,学院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决难题。在实验设计方面,学院摒弃传统简单验证型实验,大量增加综合设计性和工程开发型实验。在实验方法与手段方面,学院坚持“三个转变”的做法,即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变静态实验内容为动态实验内容、变面向结果为面向过程实验。在实训方面,学院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CAI工程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结构性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地体现出来,这样将仿真引入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后,突出了实践手段的先进性,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起点、授课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联合教育方面,学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3+1”等教学模式,把单一的培养模式改变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这样既加强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为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了机会。

(三)实训基地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

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实施的需要,三年来,学院共投入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院现建有物理、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和汽车工程等五个院级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教学、实验及实习场地7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00多万元,仪器设备完好率95%以上,实验开出率100%,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基本具备了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另外,学院还设有CAXA培训中心和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的甘肃省第2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这些都为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院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目前,学院已与企业和学校建成10个生产实习基地和6个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保证了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积极开展科技社团活动,提高应用人才综合素质

学院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技社团建设活动。学院设有机械创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CAI设计、计算机绘图、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专业社团,有计划地开展各专业技能操作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⑥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通过科技社团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工程设计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科技社团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在形成学生良好学风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体系、努力办出特色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年来,学院出版专著、教材及教参19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97篇,其中核心刊物80多篇,SCI收录30多篇;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省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国家级、省级及其地厅级各类奖励近30项,2009年,有两个项目获得科技厅鉴定,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学院教学工作严格遵循“严教、严学、严抓、严育”的方针,教学成果得到了甘肃省本科质量评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人类社会迎来了信息化时代,学院已进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担负着人才资源开发、知识创新、知识应用和高科技创业的重任,肩负着人才强省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学院将在甘肃省教育厅、兰州城市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加强产、学、研结合,重视与省内外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办学,努力把学院建成甘肃省和兰州市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研究开发基地。

[注 释]

①别敦荣、郝进仕:《论我国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54~60页。

②胡寿根、殷革兰、杨旭辉:《区域性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1期,第65~66页。

③王文燕、赵冲:《从学者到大师》,《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第11~14页。

篇7

课程考核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程度的有效方法,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1]高校设置的专业课,不同于基础课,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最终落脚点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在高校,对于许多专业课的考核还是采用传统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开展。相较于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改革更迫切。教育部和各个高校也比较重视专业课考核改革[2] [3] [4] [5] [6],为探索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新路子,很多高校对部分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试点。[7] [8]

本文在分析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基础上,通过“显示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实践具体实例,对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说明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高考是我国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在这个指挥棒下,中小学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试教育模式。当学生经过高考升入高等学府,他们最熟悉的最擅长的还是考试,而且因为考试相对容易操作,所以高校专业课的考核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有考核形式单一化、考核内容教条化、考核成绩构成简单化几大特点。因此,这种考核体制下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亟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考核形式

目前高校专业课在考核方式上存在着单一性。[9] [10] [11]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按照考核形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最终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考查课的考核主要选择大作业或小论文形式。考查课本来只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其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闭卷考试,导致部分学生对考查课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上课应付了事,考核时仓促准备个论文或大作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教师评分的随意性也较强。高校专业课大多数还是考试课,考核形式采用一次终结的期末考试形式。部分学生关心分数胜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考前突击背作业题、考点来应付考试。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特别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却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可通过舞弊的手段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就失去了考核的公正和真实性。因而课程考核改革首先必须改革考核形式,将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

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阶段突击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过程化、阶段化体现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推行多个阶段的考核,比如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等;多元化体现在考试方式的多样性上,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等等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

现行专业课单一的开卷、闭卷考核方式决定了考核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专业课相对基础课来说,内容多而广泛,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量大,强度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吸收。很多比较宽泛的知识点考核不宜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因而往往在考试前,老师还会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有的同学就简单地对在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内容,加以记忆,考前突击。因此,现行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

专业课的开设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12],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及时跟进专业知识的发展,这样才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考察出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

(三)考核成绩构成

一般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1+1”模式,我校对于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70%。平时成绩主要是由上课出勤、作业等几项构成。

根据上面对专业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必要性的论述,专业课的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把专业课考核改革落在实处,还需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进行多指标考试改革尝试。应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比如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等。

二、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实践

“显示技术基础”是西安邮电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类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光、电设计应用。在课程改革之前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70%+平时30%计。我校结合课程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了考核改革实践的尝试。

(一)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

1.考核成绩构成的改革

为了体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形式多元化,将原先的“1+1”模式改变为现在的“3+1”模式,而且比例有所调整:平时考核(考勤提问、平时作业、报告)35%+课题研讨(课程专题研讨)15%+课程及改革总结15%+期末考试35%。

2.考核形式的改革

改变了原先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实现了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阶段化。平时考核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上课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和报告完成情况上。考核阶段化体现在两次课题研讨上。期末考试虽然采取了传统的闭卷考试,但是调整了试卷的结构,加大了主观题的分数。考试后,还要让学生提交课程和改革总结。真正做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贯穿考前,考中,考后,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程综合的能力。

3.考核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

因为采取了多元化、阶段化的考核方式,而且考核的比例得到了调整,所以可以说改革后的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提高了学生对显示技术基础发展及应用的理解。对必须要掌握的原理等,我们采用了闭卷考试;对应用性比较强的显示技术纵向发展比较,学生通过调研提交显示器技术指标/显示器件技术报告;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介绍了脑图记忆法,学生根据记忆法整理OLED学习脑图。

考核改革势必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不再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将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分组研讨,主动参与完成课堂任务,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考核改革的效果分析

为了评估课程考核的效果,对未参加考核的2010级和参加考核改革的2011级进行抽样分析,为了排除任课教师自身的原因,只抽取笔者任课的教学班为样本,分数分布图如图1所示。因为考核方式改革后,期末闭卷分数比例下降,加大了平时的考核及多种考核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上课出勤率提高了,重视作业报告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所以,不及格比例下降。同时看到考核方式改革前的优秀率高于改革后的优秀率,原因是未参加改革时,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比例高达70%,学生考前突击取得好成绩所导致,而改革后成绩构成多元化,各项比例下调,优秀率就会有所下降。此外,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优良率稳步上升,中等学生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表明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总的来说,改革后的考核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考定高低的弊端,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为学生主动参与,对显示技术行业了解更充分,在大四就业中,选择显示行业的学生比2010级比例大。

总之,通过考核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到课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分组课程研讨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宽泛和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实现了培养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专业课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采用多元化、过程化、阶段化的专业课考核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平时学习更主动、更有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总之,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考核改革任重而道远。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学过程套路已为广大师生所习惯接受。[13] [14]而要改革这样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必然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去研究去创新教学方式内容,去评价考核结果,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最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系统化的考核机制。

[ 注 释 ]

[1] 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2):25-30.

[2]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3] 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5-47.

[4] 齐宁,巴海君,曲占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8(4):69-71.

[5] 唐琦.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3(19):7-8.

[6] 赵菊珊,漆玲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3):65-66.

[7] 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

[8] 陈进,李幼平,李静.从考试改革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7):511-514.

[9] 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专业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158-160.

[10] 刘荣.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北方经贸,2009(6):134-135.

[11] 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