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篇1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篇2

由于几千年的时空距离,造成了古诗文与现代学生之间的隔膜。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准、读通,初步感悟诗的韵味。

对小学生来说,主要的方法就是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在自读时做到不错字、不少字、不多字,吐字清晰,字字响亮;同时要抓准韵脚,读好诗韵。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àn ,如果读成平音“jiān”,就会影响朗读的和谐效果。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则读得轻一些,这样才能产生和谐应对的韵味效果。同时,朗读时有的字音要适当拉长一些,以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二、诵读,感悟诗情,读出情味

感悟诗情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反复诵读,在读中强调字词的轻重舒缓、语调的抑扬顿挫,一遍一遍地读出古诗文的情意和韵味。

1.重音

一首诗的重音处理得好不好,能直接说明读者是否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高音响亮,多用于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则用来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在朗读《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一句时,重音应落在“密密缝”和“迟迟归”上。这样的重音处理,能让人仿佛听到母亲的声声叮咛,看到母亲慈爱的面容,体味到诗句所表达出的浓浓母爱。

2.语调

诵读时要根据诗文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缓、上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如《望天门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天门”读得平缓,“中断”开始上升,“楚江开”达到顶点,“开”更重。通过指导、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学生就能体会到楚江不顾一切冲破阻碍的气势。

3.节奏

古诗文诵读节奏一般按音节或按语意划分。例如,“花落知多少”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依意义可划分为“花落/知多少”。总的来说,诗歌中按音节划分节奏的居多。

另外,诵读的节奏要根据全篇基调而定。基调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基调欢快的,可用快节奏。例如,《春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诵读时,节奏可以稍快,重音要放在“新”上,语调上扬,这样诗的感情也就读出来了。

三、吟诵,走入诗魂,读出意味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意思是说一首诗的情感、韵味以及深刻的含义,要通过吟诵才能得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的“读”指的就是吟诵。只有在反复地吟诵中,才能读好语调、读出感情、品出韵味,浮现出诗的意蕴。因此,教师要苦练诵读基本功,必要时也可以编古诗词为歌而唱,如此课堂教学就能熠熠生辉。

1.引读

如教学《赠汪伦》时,可以这样引读:

师:今天,李白就要离开那风光如画的桃花潭了,就要离开那风趣幽默、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了。此时,他——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李白在船上等了又等,还是不见汪伦的身影——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人生自古伤别离!就要出发了!李白在船上望眼欲穿,却迟迟不见汪伦来送别——

生:李白乘舟将欲行。

这样的层层引读,师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振的感觉,为深入领悟古诗意境做好铺垫。

2.赏读

在精彩的图像和优美的音乐中诵读诗文,能更深刻地感悟文意、品味诗意。赏读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意、诗意配上相应的图片或影像,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悟诗的意蕴,品读体味诗的意境。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将课题以书法形式写出来,引起学生兴趣;教学时播放影像,再现送别场景,激发学生情感;朗诵时,配以《送别》古筝曲,引起学生共鸣。正是这种了无痕迹的“赏”,将学生带进了送别诗的意境之中。

3.展读

展读就是将同一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品味、总结,真正体味诗歌的巨大魅力。

篇3

一、兴趣为主,激活学生的阅读意识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到阅读世界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激活学生的阅读意识。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教学优势,发挥其辅助功能,助力学生阅读学习。在教材中不乏一些运用华丽辞藻描绘景物的抒情散文,作者利用深厚的文笔为学生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些充满乐趣的画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教学《绿叶的梦》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利用一张绿叶图片进行情境导入,配合一首欢快的音乐。未成曲调先有情,构建唯美的意境,成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童年时光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教学融入阅读教学当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意识,W习自然事半功倍。

二、科学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小学生思维灵敏,天资聪颖。活跃的思维是他们独有的天赋,配合教师的科学指导,助学生更上一层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科学训练,帮学生树立爱阅读、会阅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翱翔。

例如,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时,语文教师不要急于进行词句解析,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构建一个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另外,给每个小组指派一个有责任心的组长,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并且给学生制定学习任务:

1.将古诗中认识的字词勾出来,用字典查阅,并且在小组内讨论。

2.精心选出自己认为用词巧妙、描写优美的词句,在小组内分享。

3.仔细阅读古诗,深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分步骤开展自主阅读,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一旁进行指导。此外,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这对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有积极意义。

三、情景故事演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课本中的一些童话故事是一种特殊的体裁。角色冲突、情节跌宕、针砭时弊都是作者自编自导的一出戏。故事中的留白部分,提升了故事的可塑性。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故事的留白部分,结合学生喜欢表演这一心理特征,将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改编,编写成情景对话。将课堂变成“剧场”,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自身的感悟带入表演当中,使他们的感悟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例如,在教学《快乐王子》这则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进行情景故事演绎。让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给学生一段时间准备,让学生结合对话和故事,深度揣摩故事王子与小燕子等角色在特定环境中应有的神情、语言和动作,将自身的感悟带入表演当中。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台下学生的目光一直集中在课堂中,教学中不难发现,连后进生也按捺不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在情景故事中认真表演,施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用拙劣的演技赢得了满堂喝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欢乐的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一堂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应运而生。将课堂变成“剧场”,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故事表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引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应当以“滴水石穿”的耐心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巧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篇5

二、结合游戏开展教学,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而是从激发他们的兴趣入手,让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既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游戏环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他们能对问题做出较快的反映,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能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有效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为了加强学生背诵古诗的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接龙的方式进行古诗背诵。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很快轻松地记住古诗。为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可以随机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古诗的第一句,然后说出其中的含义。接着有这名同学指定下一名同学进行背诵和解释。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开展游戏,使课堂教学的节奏大大加快,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完成。在选择游戏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对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使每次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时,都能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语文课充满了期待。

三、加强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在构建趣味性的语文课堂时,教师要从传统教学中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间,和他们共同对知识进行讨论,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启发,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构成了和谐的关系,更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究和学习。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的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他们学习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强化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四、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体会

小学生在思考课文内容时,经常采用的是直观思维方式。对于语文教材中较难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课文内容。随着他们思维的不断深入,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图,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创设情境时,教师既要注重情境和课文内容的相关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能充满兴趣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把情境教学作为学生探究语文课文的桥梁,能让他们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地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节中,进入到文本中进行解读,使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更强,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

篇6

1.教学内容处理的创造性。对于整个教学内容,从导入新课、讲解答疑到巩固练习、检查评定,都必须注意创造性的处理。例如:讲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中的名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时,常规教学是这样的:这里以静写动,也有以动写静,从呼应题目“望”字可知,作者应该是站在高处的。但我却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一反常态地说:“作者除了站在高处,从视觉角度,他也应该站在进行的船上。因为不站在船上,李白又怎能感觉到两岸的青山在动呢?”显然,这样深层次的分析,学生的思维领域就更宽广了。

2.教学方法运用的创造性。因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教师个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处理,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去克服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定式思维。例如:我在教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就引用学生的思维从纵深发展,由送别诗联想到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者同属送别诗中的名句,但却因时因地、因景因人的不同而导致了诗的感情基调的截然不同,再由此引导学生的思维横向发展,具体去分析之所以不同的内在深层原因。

二、优质课教学必须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是教学实践和教学价值的体现。教学思想的优劣,不仅决定着教学行为的方向,还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一堂优质的语文教学课,必须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方面作出评析:

1.教育性与知识性是否统一。这是语文优质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作为语文优质课教学必须把育人放在首位。要把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紧密结合起来,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科学的世界观和艰苦创业精神。例如:我在讲大诗人杜甫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时,向学生提三个问题:(1)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表现这种特殊感情的句子何在?(3)大诗人李白的诗风和杜甫又有何不同(因在讲此篇文章时学生已学过关于李白的诗篇),我认为这三个问题是上好这课的切入口,因为它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协调。这是优质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助过程。而交往不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更不是话语权威,而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和学生一样的课程参与者。例如:我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过程明晰可见,我仅向学生提三个问题(1)花5-8分钟阅读课文后,弄清小说发展的起因、发展、、结局;(2)分别在文中找出三个以上的细节来展现鲁提辖粗中有细、疾恶如仇、慷慨大方的性格;(3)打死镇关西的三拳分别在什么部位?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的?这样一来便打破常规教学中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分层次来机械地讲解全文的方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优质课教学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篇7

1.用形象直观的图画创设情境:小学生最喜欢看图画,从简单明了的图画中直观地了解古诗文的内容。如教学《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结合现实生活中农民劳动的场景,让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象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并出示图片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农民的辛苦,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顶烈日辛辛苦苦劳动得来的。又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多次引领学生欣赏一个渔翁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孤零零地在冰雪覆盖的江面上钓鱼的画面,体会诗情,感悟诗意。在空寂、寒冷、孤独的境界中,学生情不自禁地欣赏画卷,体味诗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体会诗人高洁孤傲的品格,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喜欢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游园不值》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院风荷”的美景,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动画展现瀑布飞流直下、诗人仰望瀑布的情景帮助学生感悟瀑布的壮美和作者恋恋不舍的内心世界。这样静动结合,互相转化,欣赏画面,实实在在,学生置身其中。

3.以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师在古诗教学时以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所学内容。如教学《七步诗》时,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兄弟友谊的故事引入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故事动人曲折,引人入胜,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又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离别的场面,朋友分别、同学转学、亲人远行……这样以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之情的故事,不知不觉地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李白《赠汪伦》的教学中。

4.吟诗诵读创设情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主朗读,只有一遍一遍地自读自品,才能一步一步地走进诗歌,走进古诗文内在的情感世界,才能产生丰富想象,回味古诗文的意境、情节、场面。如教学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着重抓诗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重点词等,这些词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思乡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理解字词以后,再组织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品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H人的心情。此时,通过教师示范诵读,配乐朗读,学生诵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诗与情、情与境、心与心交融,这样古诗的最高境界就达到了,使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展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是为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嚼字品词,体味诗歌诗意美

古诗文的最基本单元是字、词组成,学生学懂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含义,分析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古诗文时,应通过这样细细品读,咀文嚼字,结合诗人所处时代逐字逐句理解诗句,品味诗意。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学生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就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诗境。

三、吟句读诗,品味诗情美

“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古诗文都是意境很美、韵味很浓的文体,在教学小学古诗文时,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朗读,再现古诗文意境美;自主默读,品味古诗文韵味美;朗读成诵,品位古诗,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独特魅力。仅凭教师的讲解就让学生体味古诗文所具有的节奏之美、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中要突出“读”字,让学生在悟中读。读中体味,就要运用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比如教师示范读、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境朗读、学生互相诵读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文。只有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学生才会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整体的感知,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如在《春晓》这首诗中,“晓、鸟、少”的韵母都是“ao”,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o”。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这样找到了韵脚,古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学生谈学后体会,学生的回答五彩缤纷,各有千秋,有的学生说诗人认为瀑布很美,有的说诗人喜欢庐山瀑布,有的说诗人热爱大自然。但老师偏偏不肯定学生的回答,绕一个大圈,给出的答案是“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老师的答案没错,但学生这样理解也不错。学生的思维正积极发散,他们诵读了诗文、理解体会了诗意后,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尽情地谈出了自己的所读、所悟、所感,只要合乎情理,就应大大加以肯定和鼓励、表扬。比如学习《咏柳》一诗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鼓励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美,学生知道诗中描绘柳树、柳枝、春风的美是用了几个比喻句来体现。并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读,读给班上的好朋友听。他们读出了柳树美,柳枝美、春风美、树美、枝美,但这都是风的功劳,最美的是春风……只要老师肯放,肯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的感受就同样丰富、真切。如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划出语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接着归纳出七言诗一般可以划分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四个语节。五言诗可划分为“二二一”语节,最后告诉学生朗读时各语节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停顿。其次,体会平仄,读出抑扬美,让学生明白古人普通话中第一、二声的字是平声字,第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字,平声字要读得“平而长”,仄声字要读得短些,这样学生对平仄先有初步的了解,对小学生来说只要抓住每句重点字,适当间隔、停顿、拖长,基本读出格律诗的节奏之美就可以,不必深入研究每个字的平仄情况。

四、组织拓展活动,再现诗意美

将各种活动引入古诗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古诗文所表达的意思、意境,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展开大胆想象,进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一是画一画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诗的特?c,诗与画交融,诗与画浑然一体,通过学古诗文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如教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诗时,儿童在怎样的画面上放纸鸢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丰富想象,拿起彩笔画起来。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只有风筝,有的只有儿童,有的只画了小草或广场。学生理由各有不同,但能根据诗意或现实画出一些东西已经难能可贵。虽然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喜的是它已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学生脑中画面两鬓斑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境,想象母亲的心理活动,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义。并且和自己妈妈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更激发学生的爱心。又如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通过明艳的色彩画画展示江边花儿的艳丽无比,如兰的江水背景图片,形象直观地表达、体验和感悟古诗动态的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