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级美术课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引言
初中的美术课是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审美价值观、艺术修养等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大多学校的美术教学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一直拘泥于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也是传统模式,即美术老师通常只是简单地进行灌输性教学,一味让学生在美术课时着重绘画和创作,这往往会扼杀学生天性中的自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课中从模仿到创作再到欣赏,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学生在美术课中充分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为其审美能力打好基础。培养初中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是人的内在动力,是一种心灵的内在的力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课中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对于新鲜事物仍拥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也是其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在美术课堂中,应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特定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一定非要围绕作品本身进行赏析,过多的纯理论灌输难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教学之外的内容,如结合该作品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生活经历等,适当延伸教学内容,多介绍一些有趣味性的小故事,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吸引学生的审美兴趣。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单靠老师讲解的形式,增加讨论和提问情节,活跃课堂气氛,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进行审美教学。
(二)提高学生欣赏的自主性
传统的美术课堂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模式,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效果不佳。在整个欣赏过程中,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美术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若一味进行填鸭式灌输,无疑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比如展示出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赏析,而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这微笑究竟是什么样的,由此可以联想到什么等。在课上课下,可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下去完成,比如当天讲到了达芬奇的某一作品,就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找出一副自己感兴趣的达芬奇的作品进行赏析,发挥其自主欣赏能力。同时,初中生由于涉世未深,对世界和社会缺乏了解,所以对美的欣赏也通常只是来自直观感受,缺乏专业的欣赏能力和自主性,所以仍需要美术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教学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初中生处于叛逆、躁动阶段,更需如此。所以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材。鉴于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初期可选择一些直观易懂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在学生都能对这一层次的作品进行基本的赏析之后,再逐步加深作品的难度,适当选择一些深层次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其次,在教学程序上,要始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教学顺序,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教学依据,在学生初步理解后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能更好的地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美的判断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老师讲授的内容理解程度也会各有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一般性授课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主动掌握个别学生所处的欣赏水平和状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导,以保证学生欣赏水平的一致性和平衡性。此外,教师应善于总结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把握教学进度和难度,保证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跳出课堂,扩大视野
中学生本身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对美的感知和欣赏也有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以教材内容为主以外,还应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拓宽审美的范围和视野,对美的事物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体验。
(一)积极引进课外的作品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名家大作进行赏析以外,还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丰富教学内容。欣赏内容既可以是外国名家的作品,也可以是中国人的画;既可以是传统经典水墨画,也可以是现当代的油画;既要涉及风景静物,也要对人物和动物有所涉猎。总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作品,都可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赏析,拓宽眼界,对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粗略了解。
(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视野
美术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和其他传统的文化课不同,美术课有其较大的自由性和可塑性,学生的能力和认知不同,创造出的作品也会不同。而要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就不应仅仅拘泥于课堂。比如可以借机带领学生去参观书画展、博物馆等,在拓宽欣赏范围和丰富欣赏内容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此外,除了美术作品以外,任何富有美感的事物都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去欣赏,比如春之嫩,夏之艳,秋之凉,冬之寒等,都应该纳入审美范畴,引导学生去亲身感受,在自然中进行最直观最真实的欣赏过程。
结语
美术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学生日后的欣赏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将这审美经验延伸到美术课之外的一切富有美感的事物中去。美术是一门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学科,不应该在应试教育的遏制下就被忽视。对美的欣赏能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判断标准之一,也是个人审美素质的具体体现,所以应该引导当代初中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对美术的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育评价因素的影响
由于我国自身教育的实际原因,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放在首位,大多数学校领导、教师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排名。为了孩子能考个好成绩,考上名牌学校,多数学校教师随意占用每周仅有的一节美术课,特别是临近期中、期末出现争抢美术课的尴尬局面。有的学校甚至一节美术课也不上用主科代替美术课。只不过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课程表上却安排着美术课。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使学校美术教育更加规范。虽然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也有十年了,在农村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重视。农村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导致农村美术教育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关键还是要改变目前教育评价制度。
二、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农村大多数人忽视美术教育。认为美术课是副科,他们单纯要求孩子学好主科就行了,没有必要在美术学科上下工夫。许多家长及学校领导、教师认为美术就是画画,是一门技法。这样错误的认识使他们不了解美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更忽视了美术教学对学生手、脑、眼综合训练的过程。面对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不理解美术课在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这种落后思想就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向他们耐心细致地阐述现代社会中美术与社会生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要努力提高家长、教师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同时加强教学监督,杜绝随意安排非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三、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农村学校美术专业教师几乎没有,有的美术教师只是美术爱好者,专业知识也不高,大多数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让这些不懂美术的老师上课,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另外教师对教学大纲钻研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要求理解不到位,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认识不当使得教学效率低,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愿望。可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业务能力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改变这种现状的主要策略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各级教育部门要有计划地对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组织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用教学设备的能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区域内美术教师交流,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素质考核。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采取有效办法吸引美术专业教师深入农村教学,以缓解美术教师不足的问题。
四、重技能训练,轻美育教育
新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指出:“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大纲》中明确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然而,农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偏重技能训练,把美术课与绘画课相等同。要么简单地作一下示范,要么让学生看着教材画,缺少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欣赏课开设。这样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美术课单调无味,失去了美术广义的特点。
教师给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养成爱祖国、爱学习、讲卫生、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同时加强美术欣赏课教学,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又提高了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还可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生动形象的深入分析、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秦大虎、张定钊的油匦《战斗中成长》(抗战时期一位满载而归小战士的形象),齐白石的国画《群虾》(栩栩如生游虾的形象表达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另外,广泛开设手工制作、剪纸、编织、泥塑、拼贴添画、装饰画等课程。用多种形式的艺术语言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设计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艺术美。
五、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农村美术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演示法(教师做范画,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这些教学方法比较死板单调地向学生强行注入美术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看不到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学习时很被动,增加了学生厌恶美术课的情绪,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能发挥学生想象创造的精神。
’
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鼓励肯定学生的创意,积极展示讲评学生作品,分组分工合作练习,让学生相互评议作业得失,探究体验创作过程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发现美,让学生消化和掌握美术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条件、生活环境的制约
篇3
1 突出握美术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
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美术教材的特点,要在练习和欣赏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作品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其次,在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临摹的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美术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当代美术教学正在向着美术欣赏和技法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美术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美术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美术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转贴于
2 突出美术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美术课师资建设问题,美术课由于地理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让美术教师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
其次,要把配备美术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篇4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初中美术课堂的集中体现
笔者在反思了自身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了创新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并以此来解决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接下来,笔者将着重探究教学模式创新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集中体现。
1.创设美术教学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的最直接途径则在于对课堂情境的创设。对于初中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可分为四个方面,即对导入情境的创设、对观察情境的创设、对探究情境的创设以及对生活情境的创设。对导入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环境以及生活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并体验美。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课堂切入方式。对观察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合理引入课堂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感知美。创设探究情境,要求教师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还应注重创设美术课堂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起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当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实施具体办法,将四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美术教学离不开对于画面及作品的赏析,而多媒体恰恰是达到这种效果的最佳手段。在日常的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书本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并将相关内容加以引申。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感官,在直观上起到增加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潜在思维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美术的高深内涵,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度和理解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进而提高美术的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关键在于,美术课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美术作品独特的线条和色彩,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美术课的能效发挥到最大。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欣赏大自然之美,去欣赏社会文化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自由创作,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提高审美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则在于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追求。因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将欣赏美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培养审美能力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篇5
当今社会与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在不断提高。使得人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对自己子女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进而对基础教育的施教者也有了新的高层次要求。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施教者的教育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呢?
这些年,教育界,尤其是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好的教育方法、手段,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竞争力的优良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我在高职院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多年,在此,我谈一谈我这些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上的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教授学生基本的技能方法,并让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理念。对于美术课,我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教授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教授学生技能方法,是我多年来在美术课课堂教学一贯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分析方法、绘画与制作方法,揭示每一次课堂学习内容(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本质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简笔画课;在画简笔画前,我会告知学生,每种所要画的物体,其形体造型的最基本组成元素是三角形、圆形、方形。并例举简笔画图片,帮助学生分析物体的形体特征以及是如何组合而成的。待学生理解了可以用“三角形、圆形、方形”三种元素进行分析、组合、绘制所要画的物体形体的方法后,再由浅入深地进行绘画练习。使学生能通过这种方法“推导”出任何一种自己想要画的物体的形体造型,进而掌握物体简笔画的画法。避免了学生只会画老师教的叫比划造型,脱离老师便不画的尴尬情况。
另外,在画简笔画时,比如学习画猫;要用最简单的线条,描绘出符合猫的基本形体特征的简笔画,看似简单,但画起来并不容易。此时,我会为学生分析所画猫的形体结构,通过“三角形、圆形、方形”三种元素进行组合---圆头、三角形的耳朵、梯形(由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身体等。使学生在画猫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方法和绘制方法。并让学生进行高度概括练习,进而会得到更为简化的全梯形形体的猫、椭圆形的猫等。。。再“趁热打铁”,将与猫形体特征相似的动物---虎、豹、狮子等猫科动物与之相比较,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加以练习,使学生在会画猫的基础上,轻松掌握画其它猫科动物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
二、学习美术,应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制作、多搞原创作品的习惯,这非常重要,且益处多
由于学生的美术功底在进校前几乎是零(中专毕业生除外)。所以,在美术课的实训练习中,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对优秀作品的临摹中。在我看来,这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谁都不可能永远拿着早已准备好的临摹资料进行授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高水准”的绘画以及创作水平。这里提到的 “高水准”,不是非让学生像美术大师一样,而是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提笔就画,创作灵感来的快,表现合理、充分,符合逻辑,可以“随机应变”。
在此,我的教学方法是:教授学生美术作品绘制和创作的基本方法,课上完成临摹练习,课下完成创作任务(作业)。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作的良好习惯。
课上,学生接触的是新知识,不可能达到马上创作的水准。所以课堂上掌握好新知识,允许学生临摹,然后留一到两个创作题目,由学生在课下查找、收集资料后,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为确保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原创,我会时不时地询问学生上交的作业创作灵感来源,造型设计的想法、绘制方法与技巧等问题。这对教师也有要求。那就是教师必须对美术作品看得多,创作灵感上想得多,反应快,才能在作业检查中避免学生的“滥竽充数”。
另外的一种培养学生创作习惯的方法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实物写生。让学生养成爱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习惯。美术课不要永远在课堂中进行。走出教室,放眼自然,感受自然,创作的灵感随处可见。这也能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与情操。
在教师给出的创作任务时,学生为完成创作作业,便会主动地寻找创作灵感,遇到较难的绘画表现技法,又会主动寻求老师或相关资料的帮助,这样一来,使学生不自觉地开始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树立原创意识,利于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教学工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美术赏析不可少,开阔视野,易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艺术涵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美术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喜欢讲课本里的知识技能。即便是有作品欣赏,也只是挑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作品进行一下赏析罢了。另有些人认为,学前教育,本来就是个教幼儿的初级教育工作,就是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成美术大师又有什么用啊?这样的人,在认识上未免有些目光短浅。在我看来,专科院校目前看,可能教不出什么大师级的人物。可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把古今中外知名的美术作品拿来给学生赏析,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且直观性较强的教学设备,制作一些PPT课件,不定期的利用一两节课给学生来一次美术作品赏析,包括绘画、雕塑、设计艺术、民间美术、卡通片等。比如:大家熟知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会告诉学生《蒙娜丽莎》美的原因,在画中大师达・芬奇利用率空间透视原理,利用了黄金分割点构图,以及一些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时的有趣小故事。而在介绍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时,我会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地欣赏人体艺术,人体艺术美在哪里,以及米开朗基罗本人那种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认真求实的个人品格等课堂以外的知识。这样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能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使W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美术创作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用“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在美术教学中宣扬本民族文化,利国利民利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宣扬“本民族”、“本土文化”等内容,进而让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在未来的从事的工作。可是如何将这些内容用一种免于说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呢?我的方法是“深入浅出”、“潜移默化”。
在讲授“吹塑版画”的课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在作品中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特点,我先给学生介绍通辽市地区特点(蒙古族文化),然后再介绍我市两位全国著名版画家---山丹、乌恩琦,以及他们的科尔沁版画作品,虽说两位版画家的艺术造诣很深,作品品位较高,到我会详细地为学生讲解、剖析两位版画家作品的创作内容(利用PPT图片)、灵感来源、作品表达的思想以及版画刻板时的表现技法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两位版画家的每一幅科尔沁版画作品都是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佳作。潜移默化地将什么是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利用本地区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这一方法传授给学生。并从作品中体会到只有热爱国家,热爱本民族文化,热爱生活才能创作出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由此再进行吹塑版画的设计、制作过程、技法表现以及运用吹塑纸版画进行创作等教学内容,相应的就会十分容易。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理解了如何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进行美术创作,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知识,又会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用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一举三得,效果甚好。
五、学习中要有对比,要有交流
篇6
一、确立美术欣赏是美术创作的保障与基石
通常,我们认为,在美术中,创作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名词存在,就是指具有创新特点的作品;其二是作为动词含义,则是指作品构思、完成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创作”看成结果,则是指创作者内心审美意象的外化表现,如果我们把“创作”看成过程,则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一项活动呈现。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名词。“创作”都是创作者内心构思成果的一种体现,其活动的主体都是审美意象的形成或结晶。那究竟我们的审美意象从那里来呢?是无中生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其往往来源于丰富的审美经验,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我们才能吸收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这是创作作品的经验来源。而至于审美经验的来源,明眼人一看就能猜得出,应该是得益于平时的美术欣赏。当然,这里的欣赏绝不仅指一般的美术作品欣赏,它包括对一切物象的欣赏和积累。对美术学习而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欣赏就没有创作。小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生活积累少,因而其创作的素材和经验也就不可能太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自然要在美术课上增加一些自然的、民间的、生活的、乡土的素材,从生活、社会到美术作品等多个维度去为他们补充营养,确立没有欣赏就没有创作的思想,让他们在欣赏中积累最基本的创作营养,实现从欣赏中感受美,从欣赏中找到素材,从欣赏中学习美术技法。
二、形成培养会欣赏的人比会创作者更重要的育人意识
我们南通本土的美术教育大家刘子美先生说过:“我之培养美术人,而非美术家。”这里的美术人指的就是会欣赏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家则是指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美术专业人员。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作为美术教育最基础的、最初级的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去培养多少美术专业人员,而是为加强或提升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服务的。事实也证明,在小学生中,将来能成为美术家、艺术家或专业美术人员的可能性不足千分之一,由此得出,我们小学美术的教学任务还是以教会学生掌握审美、学会欣赏为主要内容,这里欣赏比创作更显重要。本世纪初,国家颁布了《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再次强调了欣赏的作用和重要性。但可惜得很,我们许多一线美术教师,尤其是小学的美术教师,因为受大学阶段专业美术学习的影响,依然过分的关注学生的技能,或者说创作学习,结果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了小学美术教学的重心地位,走了一些弯路。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论是面对普通的小学生,还是美术特长生,都需要从现实的高度,把欣赏课型放在首要地位,在欣赏中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只有意识正确了,才能少走弯路,实现小学美术的升华。当然,欣赏意识加强后,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小学生的创作能力也一定会加强,起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三、明确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形成都源于欣赏教学
篇7
一、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误区
在当前的农村初中美术教育中,受教育设施以及教育理念影响,很多中学不够重视教学任务与美育功能,认为美术课堂必须以绘画为目的,单纯追求技法训练,不厌其烦地对相关作品进行临摹,在依葫芦画瓢的过程中快速地度过45分钟。而只进行作品临摹的技能训练,在满足应试教育要求的同时,缺乏对学生审美价值、思维水平的培养,不仅违反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还会影响学生个性发展。即:以绘画为目的的美术教学策略,缺乏对审美概念以及本质特征的分析与表述。其直接结果是让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一旦基本技巧、技能训练和基础知识脱节,就会对国家课程标准的系统性、直观性、理论性等教学原则造成影响,这不仅会影响中学生情感、个性、视觉记忆、思维空间发展,还会缺乏现代审美意识;在片面强化技能以及对静态依重中都会割裂审美情感和技能知识的内在联系,由于忽略了情感、兴趣以及审美基础,也就忽视了审美情趣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让中学生在毕业时缺乏对应的审美素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任务顺利实施。
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还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根据,在多练精讲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美术教育艺术性与思想性有机地联系起来,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与老师的主导作用联系起来,道德判断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进而生成动作情感、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二、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效率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育人功能
在农村初中教育中,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塑造艺术家,而是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锻炼学生实践与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初中美术课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能片面地从一个方面进行探讨,它需要用整体的眼光去发现、对比、学习。因此,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可以先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尝试的同时不断总结自身教学模式,最后再根据教学内容正确制定教学手段与模式。在这过程中,一节课从导入到各个阶段的实施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和引发学生兴趣,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老师必须正确运用现代教学设施与模式,将不同的教学模式融合到特定的教学结构中去,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成果。
在美术教学评价中,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评价形式,让行为表现转变成美术教学创造性、参与性评价中,进而不断优化农村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努力寻找各个环节的共同点,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同时,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不管是大进步还是微小的进步,都必须不断提高学生创造热情,避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在师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共同欣赏、共同发展。
2.根据当地艺术特色,对美术教材进行适当整编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当地情况,在挖掘当地艺术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将实践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一旦教材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难以掌握学习内容,也就让学生在进入新课程学习的阶段处于茫然的状态,更说不上兴趣。
在这过程中,教学条件,主要是老师进行教学的硬件资料、装备以及所需的材料工具,同时这些也是限制教学任务、教学手段的瓶颈。所以教学内容必须考虑瓶颈因素,对相关条件进行调整,在便于教学设施进行的同时,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例如:手工制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常见的树叶为原料,通过撕、剪、贴、拼等方式制作相关作品。
3.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是让学生大脑、眼睛、双手、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协调并用的过程中,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学习。在培养观察能力的过程中,人体智力结构主要由记忆、观察、想象、思维与活动力等因素构成,观察力是整体、深入事物本身,让其成为观察的先决因素,同时它也是视觉艺术的基础条件,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中学生,由于知觉正处于情绪不明显、无意识期,拥有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在制订教学计划、范画、内容中都需要从记忆观察入手,从外到内、从简单到复杂进一步指导作品设计与制作,进而让他们在直观中得到美的启迪与兴趣。
4.注重形式美与欣赏课
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美感具有重要作用。当学生初步接触美术时,应该从审美形式上,充分利用色彩、肌理、线条、质感进行描述。当接触到雄伟的山川、弯曲的小溪时,学生应该通过美的享受,形成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整体知觉。因此,美术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优秀的作品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在白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从目前的农村教学安排来看,大部分农村初中美术课堂都没有开设欣赏课,很多老师将其视为画画课,只需要掌握基本绘画知识与技巧,不需要欣赏课。从开设欣赏课教学过程与成果来看,欣赏课能吸引学生注意,在凝聚学生美的享受与感染的同时,促感共鸣。
虽然中学素描受场所、时间等各种因素影响,但是只要正确安排,就能将速写、课外写生、临摹、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训练的目的。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作品、作业进行小型展览,让学生在评述、观摩中不断增强评价与审美意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
美术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艺术,它对增强学生潜能,提高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必须根据存在问题,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善教学模式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篇8
经过科学研究,幼儿6岁之前的教育一般能占到整个教育过程的三分之二。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从出生到学前的这个时期不仅是身体发展的快速期,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黄金期,故被称为是教育的最佳时期。美术在这个时期对开发幼儿的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孩子手、眼、脑综合能力的关键,主要训练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能力,并且提升幼儿的独立性和操作性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其他课程,充分利用了游戏的特点与形式,将孩子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借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开启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塑造孩子们乐观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学会独立创作与合作的精神。如何在教学中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沉闷,提高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美术与其他学科结合教学的几个特点供大家探讨:
一、结合语文课语言抒情的特点
2~4岁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爱说话、听讲故事等,这个年龄段对世界是未知而好奇的,不停地爱问“为什么”,模仿能力也很强,学大人说话,跟着电视边跳边唱。这个时候,可以生动抒情地描述一个物品或者故事,让孩子对物品和事物有个初步的概念认识,学会辨认图形的形状,了解色彩的色相。根据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多方面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语言和绘画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与眼中的世界。
例如:在学习绘画前,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个准备绘画的场景,以供学生在脑海里产生丰富的想象;然后再指引他们用规律性的绘画方式方法画出经过他们大脑加工的图像与场景;最后,让他们大胆地讲出自己绘画的想法与画面的故事构成,并予以鼓励与支持。一方面提高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结合音乐课丰富表现的特点
在美术课堂上,让孩子感受音乐韵律的美感,并将这一感受体现到绘画上,需要孩子们的手、眼、耳朵、嘴并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益于良好性格的培养,懂得欣赏美,感受美,启发审美意识,能够在绘画作品中产生节奏、韵味的变化,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和表达。
俗语说:心灵手巧。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规律运动,有利于大脑左右半球的协调发展。幼儿的手精细动作的发展与脑部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美术课结合音乐提供幼儿丰富的动手动脑动心的环境,把美好的东西能够协调串联起来,这个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合自然课细致观察的特点
幼儿是在认识并熟悉周围环境中,试探并能分出物品温暖、寒冷、苦甜,区分善良和粗暴的初级阶段,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分类分层步步深入,让他们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例如:春天是万物复苏之际,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引起幼儿充满好奇的目光,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宝贵时机,引导他们如何观察,如何思考,如何把观察的事物在绘画中选择及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四、结合数学课理性分析的特点
5~6岁则对数的概念有初步认识,有记忆力了,这时的重点是逻辑思维发展。绘画的过程中,时常运用到观察事物,要先分析它的比例、大小、数量,让孩子了解数学的逻辑关系,且利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图画能使孩子在游戏中完成这些活动,在线条与形体方面体现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9
对个人的课程研究将提供少量的优秀艺术教育的案例和前线的实践探索,它同时能够向我们描绘学校中艺术课堂的真实情况。但是这些案例对于指明在一个大环境下发生的倾向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地方或是国家的范围。相比之下,检验国家大纲和授权课本能够着重认识官方对于艺术教育的态度。但是,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捕捉到一定基于正式文件的理想化模型。
所以,在个人课程和国家大纲之间缺少相互连接的桥梁。例如,在2004年,日本有10557所初级中学。m艺术在初级中学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因此,我们至少拥有与学校数字等量的丰富艺术课程。有超过10000个教室艺术教育的案例同时塑造了这个国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来自这些课堂的声音未被记录或正式分析。如果我们持续忽视这些来自于地方或全国范围的教师所做的贡献,这恐怕会造成大部分普通课堂塑造的艺术教育实际运动经验数据的丢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明确个人美术教育和国家大纲之间结构上的知识链。
为了解读艺术教育的集体倾向,于1991年,我以“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为名在东京的初级中学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被选中区域内的艺术教师会被要求完成一份关于他们在1990-1991学年内结束的个人艺术课程教育的问卷。“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意指教师需要对上个学年的教育内容和课时分配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课程计划,意味着实际执行的课程会与原先设定的计划有差别。教师的职业洞察力和他们尝试提升教育质量的愿景都会影响到课程计划的更改。在一些情况下,教师会对当下的环境进行妥协,例如,课时不足、硬件缺失、课堂管理、学生的基础等等都会使教师调整或放弃原先的计划。原计划或提纲通常是教师需要在工作单位提交的正式文件,要求能够反映国家大纲或学校当局的正式要求。为了捕捉来自课堂的真实声音,我们必须检测实际执行的课程而绝非是正式提纲。收集的资料已经通过整合和分析,用于识别最为真实的课堂美术教育。
接下来,于2012年,约东京调查的20年之后,我进行了国家范围的同课题调查:创意课程——初级中学艺术探究。针对学校课程的国家大纲在1991的调查后进行了2次修改,而第三次修改预计于2012年执行。艺术课程的内容、时间分配和环境都在20年间发生了变化,虽然我们必须谨慎对待2次调查之间的取样差值,但我相信2012年的调查能够给予我们更准确的关于全国倾向的数据。
余下的部分,我将先总结日本教育系统的总体框架,然后探讨1991年于东京得到的数据结果,并映射到2012年于日本全国进行的调查。通过这次讨论,我想对由万千艺术教师心血组成的艺术教育集体倾向的研究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日本教育体制下的艺术
日本政府对幼儿到中学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设定了规范。在幼儿教育中,《学校教育法》(1947)要求幼儿园(3-6岁儿童)“通过音乐、神态语言和形状塑造用于培养儿童丰富的情感和表达的基本能力”。“形状塑造”对应日语中的词汇“zokei”,意指“儿童动手和绘画的能力”,而并未提及“艺术”的字眼。现行版本的《幼儿园学习课程》(2008)由5种活动领域构成: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达。表达关系到儿童基于声音、色彩、形状、肌理和运动产生的愉悦,并期待儿童通过表现性艺术获得学习的基础能力。
日本有一个强制的从小学到初级中学的9年制教育系统。在小学教育阶段(6-12岁儿童),有一门必修课叫做“绘画和手工”,向学生提供初级阶段的视觉艺术教育。根据现行版本的《小学学习课程》(2008),绘画和手工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分为两大类:艺术玩耍和通过绘画、立体作品与手工进行表达。
在初级中学教育阶段(12-15岁儿童),学生学习艺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是基于绘画与手工初级教育的再深造。如同《小学学习课程》(2008)提及的那样,现行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2008)同样专注于通过表达和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表达的活动被分成两大类:绘画与雕塑,设计与手工。基于2008年的修订,初级中学教育在形状、色彩和成像的指导下与小学教育在绘画和手工上享有'共通的内容。
在高等中学教育阶段(15-18岁儿童),学生需要从4门艺术课程中至少选择1门课程,它们是音乐、美术、手工和书法。根据现行的《高级中学学习课程》(2009),艺术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三大类型的表达活动:绘画与雕塑、设计和图像媒体(例如书法、视频、电脑生成图像)。手工同样由表达和鉴赏活动组成,并包含两大类型的表达活动:日常生活与手工,社会与手工。课程学习着重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特别以手工为主。
二、1991年东京调查的大环境
1989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于1993年正式执行。在1991年的调查中,学校课程根据1977年制定的《学习课程》设计(1981年执行),每一个学校都在准备执行新版本的内容。因此,为了检测1991年调查的大环境,我将同时参考两个版本的《'学习课程》,1977年和1989年。
1977年版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中艺术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废除了1969年建立的五大领域: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此外,它引进了两大领域:表达和鉴赏,而原有的绘画、雕塑、设计和手工都被归于表达的名录之下。换句话说,每一个部分的独立性都被弱化了,虽然它们以子分类的方式依旧存在。
1989年版本的《初级中学学习课程》在前版本上的最大修订在于时间分配的灵活性。《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77年修订)特别指出每一个学校科目的时间分配都应根据《学习课程》(1977)的修正进行制定。在学校每年1050节的课时中,初级中学第一学年的学生(12-13岁)需要修70节美术课(1节课相当于50分钟),第二年同样需要修70节,而第三年则下降至35节。《学校教育行为加强条例》(1989年修订),与修正的《学习课程》(1989)相一致,更改了初级中学美术课程的时间分配。它允许每个学校为二年级的学生制定35-70节之间的美术课,允许在艺术和音乐课的课时上进行缩减。
为了选择调查的对象区域,我基于对当地教师的采访和自身于80年代末在东京公立初级中学的教学经验,检测了东京艺术教育的特点。我鉴别了三个决定性因素。首先,个人教师在制定课程内容时被寄予了更为宽泛的决定能力。这意味着对实际执行的课程研究有潜力能够展现国家大纲所无法预测的隐藏倾向。其次,政策能够保证教师的作为一名艺术专业人员的质量,当地的教育权威机构为中学艺术课程应聘了专门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这是合理的,因为在大城市中招聘专职人员的难度相对较低。但是,这对东京以外的区域并不适用,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小型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会被允许临时教授艺术课程。最后,教师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例如,东京的学校职工来自于日本的不同地区。相比之下,在农村的学校中,绝大多数的学校职工都来自本地或周边区域。他们不是从本地大学毕业就是大学毕业之后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从这层意义上讲,东京享有着丰富的多样性,这在其他区域是相当少见的。
以上的三个方面突出了东京的特殊性,使其成为艺术教育调查的理想选择区域。研究东京同样能够使我们鉴别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例如教学的自由度,专业知识与技能和丰富的师资背景。所以我充分考虑了检测东京的合理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有限的研究经费、人力资源和个人电脑开展了课题研究。
三、在东京实际执行的艺术课程(1991年)
在当下的大环境中,下述发现相当有价值:
(一)在实际执行课程中对类型的时间分配倾向于设计和手工。
(二)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课程中的不同类型持有观点和态度上的分歧。
(三)实际执行的课程意外地与国家授权课本的统一度极高。
(一)是从对调查问卷第二问的分析与相关资料的对比中获得。在第二问中,参与对象被要求从1、2、3年级中选出单个年级,并汇报上个学年(1990年4月-1991年3月)实际执行课程的情况。其中包含学习单元的具体清单,按照类别数据、材料、主题、时间分配、效果评估等等进行排序。针对实际执行课程的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探索。我提出了一套比例系统用于表示艺术课程的集体倾向,并命名其为“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率”。在这里,“类型”对应的是课程学习中的“绘画、雕塑、设计、手工和鉴赏”。因为有一定概率发展5种类别以外的其他教学单元,所以我增加了一项“其他”供以选择。数据应基于每种类别的时间分配占整个学年艺术课程总课时的比例进行分析,而绝非每种类型发生的频率。一套课程有时间分配组成,而时间则通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经验分享构成。一种类别的时间长度能够表示一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师对每种类型的观点。
在实际执行课程的时间分配上倾向于设计和手工的人数比例与美术教师的专业背景调查结果有冲突。为什么绘画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如此强调设计和手工呢?
我认为有4条有可能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个现象。首先,教师专注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于1980年重新修订了学生成绩大纲,并在每一门科目中引人了一项新标准:学生的兴趣和态度。一份来自1990年英国研究人员关于曰本初级中学美术课堂的观察报告指出日本美术教师重视“师生之间的友爱互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一位教师一旦认识到学生对手工表示出强烈的积极性,他/她会在不顾及自身专长的前提下,考虑增加这部分类型的课时。
其次,教师被要求维护课堂的秩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初级中学饱受校园暴力的干扰(1984年校园暴力讨论会)®。设计和手工适用于按步骤进行的指导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合理假设艺术教师倾向于利用这些类型以维护课堂的沟通和秩序,特别是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定时。此外,在采访期间,多位艺术教师提到了手工的冥想效果,例如,利用木材进行制作特别能够平缓那些好斗学生的情绪。
篇10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合理开发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素材,创造性地拓展校本课程。为了促进初中美术教学的创新,我们需要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中挖掘美术素材,充分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教学。几年来,笔者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美术素材开发遵循三个原则
1.尽量在学生生活环境中取材,材料要新颖、有趣味性,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笔者学校的学生生源基本来自于农村,美术用品的单一性不仅影响课堂作业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于是,笔者就从选材到制作主题,都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如图1、图2、图3,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几乎每天都会接触,选择这些材料,让学生觉得艺术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减小与艺术的距离感。
另外,学生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特别喜欢接触曾经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虽然是初中生,有趣味性的素材同样也吸引着他们,并能从中看出他们的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制作成美术作品,获得快乐的同时,同样能大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材料要容易获取,数量充足,便于储存
笔者学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实施封闭式管理,寻找身边的材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笔者就尽可能地在校园范围内寻找素材。从室内到室外,引导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美,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制作美术作品,并且寻找的材料在数量上至少要满足一个班人数使用的需求量。
笔者学校有36个班级,产生的废旧材料容易达到需求,从而使美术课顺利进行。比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平均一个班每天大约要买15瓶饮料,几天的饮料瓶收集基本就可以满足一个年级的需求量。收集到的瓶子就可以制作成各种美术作品。学生能全程参与收集与制作的过程,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同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会发现原来这么普通的事物也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最终激发了他们对美术课的热情。另外,收集并巧用废旧材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及环保意识,提倡学生进行低碳生活,进一步提高学习生活的乐趣。
3.材料要实用,有开发潜力,尽可能的一材多用
材料尽可能达到最高利用率,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材料,还可以把它各种不同的形式美展现出来。在这些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探索,研究各种不同的方法,特殊材料就用特殊的方法去表现,达到创造美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三例
1.鸡蛋上画脸谱
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新的教学环境,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而且热情高涨,笔者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尝试使用特殊材料。让七年级的学生用水彩笔、蜡笔、彩铅等美术基本用具在煮熟的鸡蛋上画脸谱。
材料主要来源于学生每天早餐中食堂现有的水煮鸡蛋,或者是家里自有的鸡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并且充满好奇:上美术课带鸡蛋做什么?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后,课上用鸡蛋代替白纸,用材新颖了,学生在课堂上也就表现得很活跃,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快乐且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使他们对美术课有了浓厚兴趣。这样的尝试,无论在视觉还是绘画技巧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更具立体感,画起来也需要学生有更多技巧及耐心。比如,脸谱画在鸡蛋哪个位置合适?怎样才能做到对称?鸡蛋表面坚硬光滑,用什么笔更容易在鸡蛋上造型……一系列问题学生都会在自己绘制的过程中一一思考探索并解决。
虽然用食物作为美术素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浪费,但是能蛉醚生获得欣赏自己作品的愉悦感,感受不同材料带来的美的体验,既能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也能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价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手指间的雕塑
九年级上册有《城市雕塑》一课,笔者从中受到启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雕塑,从而了解雕塑的一些技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学校学生周末才回家,所以必须提前一周提醒学生准备,但是常常有学生过完周末就忘记带材料,这是笔者为什么尽可能选择在校园内寻找废旧材料的原因之一。另外,准备的材料要能够长时间地储存且要方便携带,经过多次尝试,笔者发现粉笔头是既容易造型又方便携带的材料。
笔者的教学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步骤:
(1)提前一天提醒学生收集材料、准备工具。学生可以进行“地毯式”收集,很容易就能满足一个班的使用数量。同时,让学生准备手头可以找得到的各式工具,比如写字用的自动笔头、圆规上的针、学生卡上的别针……
(2)强调上课中的各项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制作雕塑的方法:雕、刻、塑、焊接等,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雕塑的制作方法的选择也不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几乎是一点一点用这些细小的工具磨出来的,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相当细心。
(3)各抒己见,寻找小雕塑的保存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己保存这些作品,有学生经过实践,找到了一个好方法,用502胶水浸泡。用502胶水浸泡过的粉笔头果然掉地上也不会碎。这是学生给予的提示,也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了知识双赢的效果,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进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工具使用的安全性、材料节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浙美版七年级下册《鲁迅与美术》、九年级上册《烽火岁月中的版画》《以刀》都介绍了有关中国木刻版画的知识,了解木刻版画的基本创作和工具材料,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木刻版画,知道版画是以板材为媒介,以制版、印刷为表现手段来复制原作的绘画形式。但传统版画是以木板为使用媒介,质地较硬,且r格略贵,因此,笔者把板材换成了更质地软,易造型的KT板,使它作业效率高,而且更有趣味性。这么大量的KT板材料同样也是来自于学校,有学校宣传栏撤下来的宣传板、物理化学实验室撤下来的废旧的管理制度板、各班级文化建设撤下的宣传板等,都可以被利用,经济又耐用。
板材不同,KT板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也不同。用削尖的铅笔画、刺、刮、压、划、扎等技法进行制版,用水粉代替油墨涂在制好的板上,进行压印。印出来的画色彩鲜明,轮廓清晰,更有独特的肌理效果。由于版画的制作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艺术的发挥和才能的施展,学生在体验版画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KT板既可以制作版画,也可以应用于各类手工作品的制作。比如用于灯笼、桥梁等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2.李建勇.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少儿美术,2007(02).
3.蔡艳静.低碳课堂从我们美术做起――在“变废为宝”中享受美的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8.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安市於潜第二初级中学)手工作品内部的框架,十分轻便且不易变形。一材多用,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技能制作各种不同的美术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有个性与活力,同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
三、美术素材的开发与应用反思
通过实践与运用,笔者认为,发现并巧用身边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初中美术素材缺乏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学校拓展课程的开发。美术教师利用新颖的教学资源,丰富了美术课堂,使美术课更具创造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美术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体验欣赏特殊材料制作的美术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学生逐渐学会自己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教师,要勇于探索、尝试和创新,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专业素养,适应多元化课堂需求。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素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对农村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进行大胆接触和尝试,并自由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因为这一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其掌握制作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美术素材需要我们去挖掘探索,只要我们多思考、多实践,为创造更有美感的作品而努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乃至社会文化建设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教师用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
篇11
在一学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____班的班主任和____班的美术教学工作。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进行述职报告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____班的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该班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并在体操比赛中荣获级组第一名。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年工作计划,为整个学年的美术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艺术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艺术。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审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艺术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审美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三、第二课堂的开展
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美术基础,发掘有美术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美术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初级班以基础训练,观察能力为主,创作班则重发挥技能,通过观察生活、关生时事、外出写生把所见、所闻、所想在创作中自由表现。
学生经过一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美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所创作出的作品题材广泛,构思新颖、色彩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艺术长廊,各方来宾对我校学生的美术作品有着较高的评价。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初中美术教师述职报告2在这一个学期中,我担任了二年级三个班的美术课教学。我对一个学期中的二年级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学生有浓厚的绘画兴趣。
2、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能进行完整的画面构思、表现。
二、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使学生形成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措施
1、遵循审美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学生审美趣味。
2、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的双边关系,即中是教师的教,又重视学生的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仪器,大胆改革。
5、改变评价方法,采用自己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教师评价或家长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尊重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四、自身素质的培养
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能更快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初中美术教师述职报告3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年过去了。回顾这学年所从事的初一初二美术和体育教学工作,基本上是完成了任务。工作中我享受了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年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反思改进。现作一番总结,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以后的提高。
一、教学方面: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美术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怎么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还通过上以及制定一些美术书刊查找相关材料。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书画展和永川区的一些绘画和科技方面的比赛。
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在校综合才艺展示周举办了作品展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参加的还是以初
一、二的学生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水平进步得很大.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3、在美术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以消除“美盲”为目的,理论知识为主,美术技巧为辅。
广泛介绍艺术的几大门类,让学生都能知道些美术方面基础知识,在美术的领域不再是个盲人。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想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积淀一些有用的艺术常识就尽了我的努力与义务了。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
除了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上广泛收集资料,自己制作适合我们乡镇初中的美术课件,分类进行讲解。有空时自己也画了一些画,除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外,对学生也有一些示范作用。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二、我的经验与教训方面: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课件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如中国画与文学、书法艺术与诗词、点线面与数学等方面的联系。
总之,本学年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通过总结反思,我将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
初中美术教师述职报告4本人于________年____月出生于____市______镇,____年毕业于________美术系,____年__月取得______本科文凭。______年被评为中学美术一级教师,现申报中学美术高级教师职称。
一、思想政治方面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以宽容、友爱之心与同事相处,同事间的关系相处非常融洽。
二、教学教研方面
(一)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课外认真辅导兴趣小组的学生,任现职以来所辅导的学生有二百余人在全国、省市获奖。____年在____市元旦作品展览中获“优秀辅导老师”,____年在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义演活动中获____赛区“辅导老师奖”。同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绘画类指导工作一等奖。一位学生的书法作品发表在《美术教育》杂志上,____年年一位学生的书法作品发表在____市爱祖国爱家乡《________》上。____、____年年十位学生的书法作品被选送到日本展出。有三位学生考取了____中的艺术特长生。多年的教学成果,获得了领导和同行的认可,____年被评为镇教学骨干,____年所在的新桥中学被评为____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____年绘画作品在____市中小学教工书画比赛中获三等奖,有两幅绘画作品在杂志上发表,一幅绘画作品被选送到____展出。____年所在的____中学体艺教研组被评为“文明教研组”。教案《________》获市三等奖,____年在____市第十届教学节活动中获“教学能手”称号。任现职以来连续两年被评为新桥镇“先进教师”,____年市考核优秀,调入华校之后,每年都是先进个人。
(二)教科研方面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和探索。____年年,负责并参与的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制美术教学的衔接和优化》;有15篇论文在省市获奖,其中《美术课堂的“六度”》发表于《当代教育研究》,《艺术的灵感---生活》发表于《美术教育》杂志。
三、德育教育工作
调入华校之后我一直担任副班主任工作,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教学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两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副班主任。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在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成绩,但还存在工作不大胆,教学工作深度不够等不足的地方,那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我将会以此自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美术教师述职报告5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七年级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美术教育教学每年都反反复复,但在每年反复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却有着不同的收获。现将这一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美术是最擅长表现情感、以情动人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一副好的美术作品,或许几分钟之内使你获得几星期苦思冥想的东西;或是衬托出一个美好的幻想;或是寄予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片灼灼的情感……这种立意与意境之美对人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在心灵深处留下美的烙印 .美术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通过艺术形象,培
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美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实践活动(绘画、手工制作、欣赏,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美、表现美。
二、在教学过程中,本着让学生从“要我学----我想学----我要学”这一过程进行转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对教材的目标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初中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对教材
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安排了本学年的教学计划,精心编写了各个年级各个课时的教案和导学案,配合学校强势推进教学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一些适时有效的设问,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与课件相结合,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美术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
三、本学期七年级大部分内容是绘画,同事还穿插了书法课程,绘画课程几乎每节课都有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大量的图片展示,书法课程也用了多媒体展示,这样学生临习帖子的钱就省出来了,同事也可以欣赏到大师们的作品。
四、努力学习,加强修养。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写生课。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美术、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查找有关教育工作站,并精心创建了自己的美术博客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
当然,我在教学工作中也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主要表现
为
篇12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美术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空洞的、没有任何内容的创新。美术创新是基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观察,对世界的仔细倾听,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从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美术创新对已有认知和知识的一种释放和应用。通过认识的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结合自身的思考,对生活有不断地新的认识,是美术创新源源不断的素材积累,是美术教学创新的重要基础。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上多引导学生欣赏自身的生活,提高其对生活认知的敏感度,用美术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从生活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美术素材。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创新素材,可以给美术课堂增加了一个探讨生活的环节。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提供一个宽泛的主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并带着疑问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发现的,对自己产生强烈美景冲击的内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通过相机、书写、录音、素描、漫画等记录身边的美好,并将其形成了系统的展示方案,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感悟,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美术鉴赏和实践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身边的物品》一课时,要求学生回去收集和挑选身边觉得最美的物品,比如,水杯、雨伞等,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物品都可以挑选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比如,通过摄影将物品动态地表现出来,且多维度表现出来;通过素描将其轮廓和核心要素表达出来。只要能表达出物品的美,什么表现方式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后,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和展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由于很多学生美术基础差,他们通过素描方式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比如,对物品的轮廓没有表达完整或者展示错误,比例不协调,或者颜色配比的问题较大等,可以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并要求他们在指导后重新进行素描,最终素描的物品完美展示了其美丽的成分;有些同学拍摄照片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直观地展示了物品的美;也有其他同学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己喜爱的物品。该堂课生动趣味,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美术鉴赏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创设教学美境,激发创新灵感
美术教育应该注重美字。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和实践水平,如果离开美,其实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自我综合素质提升是一种束缚,因此对美的环境营造和对美的展示和分享是美术教育很重要的环节。美术课上主要是营造美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美,并通过素描等方式展示美,美术课堂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美的一个过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课上对美的展示也是多种多样的,通过音乐营造美的倾听环境,通过视频和PPT展示营造美的直观视听环境,通过其他方式多维度、多方法营造探索美的环境。例如,在教《我们的校园》一课时,景色都是学生们熟知的,但学生们通过音乐的渲染,动态画面的展示,使得大家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美,好像每个景色都有了自己鲜活的生命。欣赏了视频和图片后,由于他们体会到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展示教材中其他作品,通过图片和色彩的配比,让学生感悟四季轮回的变换。领略了自然之美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美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将风景通过素描、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完成了风景创作,生成一场完美的美术创作之旅。
篇13
讲授法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2)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练,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3)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4)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转载自第一省略)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1)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2)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3)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1)要有明确、恰当的目的要求,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2)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3)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以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
(四)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因此,运用谈话法应做到:(1)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提问的目的要明确,要带有启发性,并且难易得当,切合学生的实际。(2)提问要注意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应搞突然袭击,而且谈话的形式要活泼多样。(3)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教师均应有明确的表示,要鼓励他们敞开思路,大胆发言,错了也不宜过多批评。
(五)参观法
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以及参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应注意:(1)教师对参观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对其参观活动要有充分的准备,并有明确的目的。(2)对学生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切不可放任自流。(3)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认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认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