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内容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内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内容总结

篇1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想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素描,在课堂上就必须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这样教师会从内心发出热爱学生的情感,从而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数学逻辑性以及严密性较强,首先,教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研究,对数学教材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将知识有效传输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把握,合理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这一知识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求平均数的方法设计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计为教学难点,从而来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平均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分解细化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步骤性,从而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组合小学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学生的兴趣应当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从而来促进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提升。教师在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由详变略,一般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都是用较为简练的文字进行描述,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对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长方形以及正方性面积的求解方式,将这三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教师要合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了很好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往往结论较为简明,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是教师要优化组合课时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

四、及时总结反思

新课程的改革,小学学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积极倡导反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与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得总结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思维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促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反思,从而来发现问题自身存在的规律,提高教学实效性。如教师在对《乘法的简算》这一章节进行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总结交换因数的位置以及积不变的规律,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化理解这一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反思,从而制定出更为适合的教学目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素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华.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62-263.

[2]徐珊珊.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学周刊,2011,(08):112.

篇2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要想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素描,在课堂上就必须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这样教师会从内心发出热爱学生的情感,从而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要认真研读教材,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数学逻辑性以及严密性较强,首先,教师就必须对教材进行研究,对数学教材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将知识有效传输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充分的把握,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把握,合理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这一知识前,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求平均数的方法设计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计为教学难点,从而来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平均数。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优化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分解细化教学的重难点,增强教学的步骤性,从而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优化组合小学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学生的兴趣应当得到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优化组合教材内容,从而来促进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提升。教师在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由详变略,一般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都是用较为简练的文字进行描述,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阐释,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对求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长方形以及正方性面积的求解方式,将这三者合并在一起进行讲解,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简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教师要合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了很好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往往结论较为简明,这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学习。三是教师要优化组合课时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教学活动。

篇3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思维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强调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数学课程设置以及内容一定要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人类活动的印记相结合,使数学课程贴近生活。因此,在数学思维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生活化,通过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能够为学生今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支撑,并可提供必要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适应生活的需要。数学思维方法已经被列入小学数学培养目标体系中,如何在数学思维视野下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成为一道新的历史课题。

二、数学思维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

方法一:转换思想的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是运用抽象的数学思维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成能够运用已知知识进行解决的范围内。这种思想方法也是小学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思路。小学生受其特殊年龄阶段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一旦遇到一些稍微隐蔽性的问题就会显得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转化思维,使一些复杂的、生僻的知识向已知的知识靠拢。

方法二:彼此对应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中的对应思维。数学中的对应思维是将两个集合之间的问题建立联系,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把握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中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数学元素和数学符号,将待解决的问题与已知知识建立一一的对应。

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加减乘除计算方法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为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买2个苹果需要4元。这个例子中,4元与2个就是总价与数量之间建立了一种对应关系;此外,还可以通过为学生举一些有关时间与路程之间建立对应的例子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彼此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对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清晰的解题脉络至关重要。

方法三:模型化的思想

数学思维下的模型化思想方法是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从量与形这些外在的方面入手,将一些现实数学问题运用特定的数学符号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的帮助下,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解题思路,从外在量的角度揭示数学的本质规律。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如何求圆锥的面积这一讲的时候,一些学生很难记住教师推导的课本公示,或许只是凭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至于公示内涵以及推导原理或许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制作一个圆锥模型相学生们展示,然后用剪刀从侧面剪开,向大家展示出一个扇形、一些圆形,在利用以前对扇形和圆形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们推到其中的内涵,学生把握起来肯定要深刻的多。

三、数学思维视野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教学要建立起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隐蔽性,往往揭示的是数学现象内部的本质和内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数学思维的特点实现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不同选择具体的思想方法。当然,以上介绍的三种数学方法并不是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全部,至于究竟适用何种数学方法,就要根据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除了在第二章中介绍的三种思想方法之外,还可以探索运用数学思维视野下的数形结合法、归纳总结法、分类讨论法等等。无论使用何种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都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设置科学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2.小学数学教学要坚持对知识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小学数学教学不管采用哪一种具体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巩固下来。训练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运用,更是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通过加强训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能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和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数学思维方法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品质,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想让学生通过自觉的数学思维模式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在平常就必须要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是要坚持以单元为单位、以学期为单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复习,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动手总结概括的能力,进而充分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通过概括和总结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的运用相应的数学思维方法,更深层次地领悟到掌握数学内在的规律。

参考文献:

篇4

一、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中,对数学教学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性。首先,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使教育教学更具与时俱进性,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绩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能够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着重于增加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使其体验学习的乐趣。再次,在构建数学高效课堂中,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最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条件。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议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要实现对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加强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数学教师应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加快高效课堂的构建,并提高高效课堂的应用成效。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高度的热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前导入,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首先,教师设置新颖的导入环节,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基础。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带动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其次,在不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不同的情境,避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活跃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实现创新教学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时,应创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时期,只有对教学方式加以创新,才能为高效课堂构建创造良好的途径。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由教师所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进程。因此,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不仅能够为师生提供广阔的教学和学习思路,而且可赋予课堂教学以新颖感,有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缓解课堂教学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吸收数学教学知识内容。首先,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容加以形象化的展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增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有效把握课堂训练时间

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应有效把握学生的课堂训练时间,其时间不可过多或过少,以达到及时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内容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是必要的,通过练习训练,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能够使小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并将疑问反馈给教师,使教师更好实施教学跟踪计划。与此同时,如若学生反馈的问题相对较为集中,则表示教师的讲解存在一定的问题,而教师应适时对教学方式加以调整,并对教学成效加以检验,确保学生能够对数学教学知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许多数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未能给小学生以足够的练习训练时间。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延长课堂训练时间,以更为深入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四)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要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和把握训练时间之外,还应做好课后总结工作,以全面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成效。首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后期更好学习数学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能力,即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以形成知识网络框架,可进一步强化知识记忆力。其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不仅能够对小学生的总结加以正确引导,而且能够帮助小学生理清课堂教学脉络,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

三、结语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积极构建数学高效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效,不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应构建高效课堂,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由此可见,有关人员应针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问题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实现创新教学;三是有效把握课堂训练时间;四是做好课后总结工作。

参考文献:

[1]邱建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2,(09).

[2]张彬杰.关于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新课程(上),2014,(06).

篇5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用来自主探索,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质疑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用纸制作一个圆柱体,然后让学生动手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剪开,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总结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与组内同学的交流、沟通中不断发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也锻炼了学生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到课堂中,不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将课堂总结导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在每一次数学课结束前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更加深刻,并进行知识巩固。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例如本节课学习了几种图形?度量的单位分别有那些?各种图形的周长、面积算法分别是什么?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课堂总结,例如在学习图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不同图形面积的算法进行对比等。课堂总结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6

一、数形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量关系与图形进行结合,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动化与形象化,从而更加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将空间形式与数学数量关系结合起来,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数形结合方法的意义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形结合方法,就是引导小学生利用简单的图形与数学符号以及他们能够看懂的示意图,对数学课本中的抽象数学概念进行表达。在数形结合方法的有效应用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以共同发展,复杂的数学原理也变得简单化。加强数学结合方法的应用,会让小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使小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如,在讲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应用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用线段去表示一段路程,将具体的速度标在路程上,让学生对描述性的题目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意义,快速找到解题思路。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数学学习方法,正确应用,有利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符号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符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重要的工具。与其他学科相比,符号是数学学科中的特色化的知识结构,是数学逻辑发展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建立起符号思想,正确理解符号的意义,掌握符号的功能,建立起科学正确的符号观。加、减、乘、除这些运算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要让小学生完全掌握这些运算的内在规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符号思想融入教学实践中,启发小学生深入挖掘数学符号的意义,会为小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加法时,教师就要着重突出加法符号的讲解,让小学生明白加法符号的出现意味着两数相加或者两个部分的合并。与此同时,利用与减号的对比分析,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思路的明晰也是必要的。掌握了符号思想,小学生不再讨厌看似枯燥的符号,会大大促进其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归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7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学生数学归纳能力的提高的根本在于其在自身原有的经验、认识以及数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推理、归纳等行为培养数学归纳思想。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情境,逐渐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教师为学生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要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数学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对于“生产30个机器零部件,要由小王和小李两人共同完成,其中小王做的数量是小李所做数量的2倍,那么小王和小李分别完成了多少个机器零部件的生产?”这个数学题目,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贯彻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思想,教师就可以把题目进行修改,改成“要将30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甲得到的苹果数量是乙的两倍,那么甲乙两个小朋友各得到多少个苹果?”,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表扬和赞赏的艺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适时的鼓励和赞美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推进。

二、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推理能力以及数学归纳能力,对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思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到数学问题间的本质联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和推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解题方法也就是数学归纳方法。学生总结和归纳数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体验和思维扩展的过程,要注意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教学实践,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数学归纳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数学归纳法能够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进而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规律。例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由于已经学习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就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总结和归纳推导的方法,最后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三、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验证归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推理和归纳数学解题方法十分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归纳思想能够逐步渗透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践中,而学生通过验证数学归纳法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数学归纳思想的理解和应用。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推理验证和归纳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论证平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鼓励学生验证和证明数学归纳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解答数学问题。其次,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验证数学归纳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可以运用归纳法和数学解题规律验证数学归纳法的合理性。最后,教师要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充当着学习指导的角色,要注重数学教学的过程,找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为了加强数学归纳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出发,在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之后,引导学生熟悉和熟练掌握数学结论的推理和归纳总结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数学归纳思想,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有效地指导学生将数学归纳思想实际应用到数学学习中,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总结归纳水平,为学好数学这一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树高.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0).

[2]赵国胤.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归纳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2(24).

篇8

一、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农村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而言,存在着“内容涣散,针对性不强”“复习模式死板单一,学生缺乏复习兴趣”“知识点过于拘谨,缺乏知识的连接性与延伸性”等相关问题,对数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

1.改善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1)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复习的主人公,对学习的操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生也是最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人,因此由学生自备复习菜单对其复习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教育者往往针对“简易方程”“分数的乘除法”等小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组织复习,而这些知识点的复习无法顾及所有学生。一些学生可能对“方程”“分数”等章节掌握程度较好,而对“统计”“因数”知识却存在疑问。学生自备复习菜单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复习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实效性。

(2)构建知识体系,整理与练习相结合。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本质就是“查漏补缺”,即对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汇总以实现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联系的,没有孤立的知识要素。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就应该带领学生摸清知识点的联系,对知识体系加以重造,同时要注意将体系的整理与数学知识的练习相联系,提高复习实效性。

比如将“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个数的认识”这三节小知识总结构造为“认识数与整数的简易运算”,通过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对几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从这个知识体系中学生能对同类型的知识实现一个梳理,能通过解题法的比较归纳出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注重复习课的拓展延伸。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教材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探索,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比如我们在进行“九九乘法表”这一知识复习时,就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乘法表”以外的规则运算总结;比如带领学生进行“整数的乘方”“乘方的整合”等相关探索,就需对“乘法”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进行复习训练时要注意讲究策略

(1)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坚决避免机械地重复。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一味地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不仅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还会为学生带来枯燥的感受,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复习时就“整数的加减法”知识不停地采用“3+2=?”“9-3=?”“8-5=?”这类问题进行简单的机械重复,就会让学生产生复习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复习的顺利进行。

(2)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就我们数学考试的题目而言,近年来创新题意题越来越多,考试已经不是死板的考查某一个知识点,而是通过新型的出题方式将几个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这样的题目具有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提点,也更加大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与思维转换能力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数学知识的开放性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复习课教学实效性。

(3)训练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综合性。复习内容要具有针对性,以便于让学生对具体知识进行具体学习,而数学知识复习同时又要注意综合性,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知识整合。因此,教育者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要注意将知识的针对性与知识的综合性加以协调,全面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增强复习效果。

复习课的实效性往往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对于复习课教学的有效利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前实现对以往知识的归纳总结,对新近知识的查漏补缺,以此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实现数学的高效复习,有效学习的效果。因此,教育者在复习课阶段要注重教学模式的优化改革,使得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复习需要,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复习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型游戏的选择以及应用方式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决定,并且数学教师还应对学科型游戏应用的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针对教学硬件设施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学科型游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科型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为情境创设、讲授和巩固知识等.在新知识的讲授时,运用学科型游戏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巩固知识时,教师选择合适的游戏,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游戏实现数学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并非所有教学内容均适合学科型游戏的应用,因此,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应用策略,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和选择学科型游戏时,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方案.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型游戏的应用对象,要了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以及心理成长规律,然后,再确定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应用内容,应用内容要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应用内容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型游戏的选择

(一)选择学科型教学游戏

首先,数学教师应对国内较为知名的小学数学学科型游戏来源具有清晰的了解,进而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最为合适的学科型教学游戏.教师还要对各种游戏的属性具有清晰的了解,比如,游戏对象、包含的学科内容、游戏版本与游戏特点等.此外,教师还可从国内知名师范类高校搜集教育类游戏.其次,教师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学科型教学游戏,使所选择的游戏符合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比如,“麦麦裁缝店――形状周长、物体长度认识”“美味刨冰――有余数的除法”“蛋糕连连看――分数的初步认识”等.最后,教师通过试用来确定学科型教学游戏,具体做法为:选择一个班级,结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某个学科型教学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得学生的情感态度,最终通过小测试来获取直观应用效果,教师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该游戏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分析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与学习者

在学科型教学游戏应用中,教师应分析目标及教学内容,选择出适合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教学计划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游戏,之后进行教学实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要清晰准确,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模块,包括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简单的计算,知识要点为认识几分之一及比较大小.认识几分之几及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简单加、减计算;学习目标要求为会写、简单计算、通过计算解决简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游戏.对学习者的分析则包括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学习水平及习惯、学生个性生活、学习背景分析等.

(三)学科型游戏的教学应用方案

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科型教学游戏之后,教师需进行应用方案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流程为:课前准备导入新课程(包括学科型游戏与生活实例)讲授新知识(在教学游戏应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应用)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教学游戏在学科知识点中的应用)知识的提升与迁移运用(小组合作与独立完成教学游戏在数学知识中的综合运用)课堂评价(归纳总结)课后作业与延伸(在练习册中再次运用教学游戏)完成教学过程.

三、学科型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几分之几”教学模块,引入“蛋糕连连看”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与前文分析一致,教学用具包括教学挂图、方形纸片与圆形纸片、教学游戏“蛋糕连连看”等.将学生分组,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玩“蛋糕连连看”,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彩笔将圆形纸片和方形纸片进行分割,然后说出几分之几.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分割方法,比如,对折纸片等,然后教师进行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堂学习的收获,然后进行总结与测试,最后进行练习巩固.

通过测试与访谈发现,小学生在学科型教学游戏应用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良好.多数学生认为,学科型教学游戏能够使其注意力保持时间更久,而且在游戏进程的带动下,其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此外,从学习成绩的测试方面来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较为准确和深刻,测试成绩较为突出,尤其是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在学科型教W游戏模式下,其数学成绩的进步很明显,而且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罗玉强.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6):161.

篇10

1.1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综合活动性

综合性体现在将语文、美术等其他课程与数学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辅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学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锻炼数学思维。活动性体现在教师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时增设实践活动环节,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数学内容,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生活实践性

生活性体现在将现实生活与数学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践性体现在学生要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并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即理论与实践结合。

1.3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开放趣味性

开放性体现在学生认识社会的方式是开放的,学生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途径是开放的,不只是从数学教材中获得,还可以从实践活动、交流合作中获得。趣味性体现在设计的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故事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1.4数学综合实践课具有自主合作性

自主性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来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学习中的主导。探究性体现在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利用自己的优势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

2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数学课堂上引入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2.1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开端,如果在此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内容比较基础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较为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设计实践活动时,应注意将真实贴切的情境贯穿于活动始终,这样有助于实践活动的生动,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此外还应注意情境与数学内容相契合,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中,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例如,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设计《小管家》这一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说:同学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消费,每个家庭也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交流一下班里同学家里一周开支情况,探讨开支规律,学会做小管家。由此引出实践活动主体。

2.2增强教学实践与课本的整合

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模式之一,它是为数学教材内容服务的而不是仅仅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应先明确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教学内容。然后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实践活动,教师还应结合学校特点考察学生的数学水平,综合所有因素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小管家》 这一实践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时间分好小组,并辅导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分工。教师讲解这一实践活动的流程和最终目标以及所需要的数学方法。即小组成员进行小组讨论后选定去一个同学家里记录其一周的开支情况,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表格统计,计算总额,最后用折线图表示出该同学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2.3重视全员参与,鼓励独立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标是所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能收获数学知识,因此实践活动必须全员参与。由于学生的数学水平和个性特征不同,教师可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应选出小组长协助老师开展实践活动,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明确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开展中。此外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中要先做到独立思考,再进行合作交流。例如,在开展《小管家》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应当参与其中。选定的考察对象应主动记录其家庭一周的开支,由具体同学进行数据整理和计算,绘制统计图也应有专门的同学负责。最后全体成员应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总结规律。

2.4及时进行评价反思,扎实累积丰富体验

在数学实践活动开展后学生应及时进行反思以便积累丰富的经验,老师应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学生在进行反思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涵,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老师应肯定学生的操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便下次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方法有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专门开展一节实践活动总结课。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及在进行实践活动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的收获和疑问。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想,教师最后做出总结。

结语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产物,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数学课程更好地开展,还能丰富课堂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学习自主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师生间的交流、同学间的合作都得到了加强。不过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仅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开端,还需要不断地探究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2.

篇11

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我们还可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出进一步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生为认识主体,以基本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认识对象的特殊认识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是学龄儿童,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带有较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认识较清楚,但对抽象概括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却往往感到困难。再从认识对象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认识的主要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些内容虽然反映的是人类在认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与其它学科相比较,它们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认识过程的个性特征。首先,认识主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认识对象的抽象概括性决定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其次,认识对象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学生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严格遵循儿童的认识发展顺序和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顺序。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决定着学生学的进程,还影响着学的方法。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认识、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成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使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主动学习和掌握,把人类在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认识成果转化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转化,体现了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

(一)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过程,它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过程。因此,整个过程及其过程中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或目的不明确的师生活动既不能称之为教学活动,更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它不像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那样客观具体,它是以观念的形式预先存在于师生头脑里的活动结果和追求目标。由于教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了这种追求的目标,才保证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向前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统帅全局的作用,它不仅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着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同时还制约着教学活动结构的安排和教学进程的发展。

(二)教师

教师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要素,没有小学数学教师便没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好像教师不教学生也能学好数学,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一种歪曲。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与认识水平和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才能进行,但是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来说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①学生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讲都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获得的。由此表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任务都不能由教师强加于学生去完成,只能靠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实现。

再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诸要素来看,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目的的导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内容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价值,不仅无法体现出来,而且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中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发展水平是全面反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量表。

(四)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不仅规定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而且还确定了教学的程序。不论是教师教的活动还是学生学的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教材所安排的逻辑顺序进行。任何离开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都不能构成严格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师、学生一样,也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小学数学教材就其实质来讲,它是一种知识结构,是人类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成果,是教材编写者思维过程的记载。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再现教材编写者隐藏在教材内的思维过程,以此带动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与教材知识结构相适应的数学认知结构。

(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个完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还应包括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手段通常是指除教材以外的教学媒体,包括实物、模型、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等。从本质上讲,我们可以把教学手段理解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学方法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联系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包括教学媒体的使用。如果把教学手段视为教学工具,那么教学方法就包括对教学工具的运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可以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起来作为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要素。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虽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但是它们对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实践证明,完备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上述五个要素集中概括了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五大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组成部分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教师和学生更是两个最活跃的基本要素,这两大要素对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构成及其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是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通常表现为一些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由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其阶段的划分上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学的过程,更要考虑两者的相互适应。根据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必须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原则,笔者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准备。显而易见,这一阶段对教师教的活动来说,具有心理定向和心理动力作用。

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矗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准备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相互作用阶段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系统地提示、讲解教材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感知、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成数学认知结构。这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数学知识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内化数学知识,扩充原有数学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数学认知结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面看,在这一阶段只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实际上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其它各构成要素都对该阶段产生制约作用。首先,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必须以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为依据和对象,小学数学教材是师生相互作用赖以发生的中介;其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不能离开教学目的去漫无边际地发散,只能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的方向展开;再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见,这一阶段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

根据实践经验,在具体实施这一步骤时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发挥教材的中介作用。

首先,教师的讲解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及其逻辑顺序展开,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认识、理解教材内容。其次,在讲解中不要什么问题都合盘托出,应给学生留有看书学习的余地;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同时,也要重视看书学习,根据教材的提示主动发现有关的结论。

2.教师的讲解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充分展现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为了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新知识,教师在讲解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去实现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同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在这方面,教材已经给我们作了很好的安排。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更好理解。3.用直观手段为学生的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抽象逻辑思维活动要有必要的感性材料作支持才能顺利进行。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努力提高讲解水平外,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和直观教学,利用动作和感知来密切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理解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运用阶段

引导学生对已经理解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使其真正掌握,这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的保持、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都具有其它阶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严格地讲,巩固和运用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牢牢地记住,后者是指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通常很难作出严格的划分,因此将两者综合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阶段。从活动过程的构成来看,这一阶段虽然主要是学生的练习,但由于学生的练习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必要指导,因此巩固运用阶段仍然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相互适应、协调统一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组织学生有效地练习。

练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学知识的更高层次的重新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搞好两种形式的练习:一是新授课教学中的巩固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及时强化新知识;二是练习课,通过集中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2.搞好数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经常,既要重视阶段性复习,也要重视平时的经常性复习;其次,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并让他们养成自觉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习惯。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此提高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

3.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强化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四)总结评价阶段

篇12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取代了以前“粉笔、课本、老师的说教”的呆板教学模式,利用视听声形相互结合,开启了具有启发性、创造性、探索性的高效率教学模式。笔者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1 通过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的课改指标要求教师进行愉快教学,教师要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指标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光、色、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它也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前的数学教师在讲课前需要仔细备课,编好教案,在课堂中还要把书中的知识点用粉笔写在黑板上,有时候教学内容还没有教授完就到了下课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事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然后存放于计算机中,还可以把课件放到网上,在课上没有巩固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查看,增加了数学课程的内容,改善了数学教学的效果。通过生动画面的展示、言简意赅的解说、符合意境的音效,使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变得图文并茂,让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讲解“0”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在地里原来有3个胡萝卜,被小兔子一个一个的都拔走了,问现在地里还有多少胡萝卜。通过动画的形象展示,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到数字“0”的概念,这样一来,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节约了教学时间。

2 利于多媒体技术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宏观与微观环境的限制,它可以把小学数学课程中所需的数学公式、概念、数量关系等知识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到抽象的数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让学生观看。这样一来,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对数学课程的求知欲。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程中,采用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数学课程变得简单化、形象化,进而把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表现出来,成功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例题,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可以及时进行评价分析,便于学生的记忆与运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增强。

3 通过多媒体技术显示学生的主置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多媒体技术展示,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小学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发掘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还处在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独立思考意识发展迅速,开始慢慢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开始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分析判断问题。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习。学生遇到不懂的数学问题,可以根据多媒体展示的材料,针对材料里相似问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套用到原先思路不太清晰的数学问题上。

4 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展示的问题和训练题目要设计得有一定的梯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设计展示知识时要考虑到层次性,从浅到深、从易到难,让学生一步步进行认知学习。先是诱发学生参与,然后是让学生进行自主认知,教师通过反馈的问题和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最后做评议小结。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变式引申训练,让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小学数学知识不断巩固,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理解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使学生触类旁通,增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的抽象思维能力。

5 多媒体教学过程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激励可以使人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使人创造奇迹的导火线和催化剂。许多资料表明:教师及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当的鼓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认可和鼓励,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鼓励,它也符合人们的心理特点,学生也容易接受,使小学数学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吸引性。对学生要不断进行鼓励,不断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慢慢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避免呆板教条的说教或严厉的批评教育。当众夸赞表扬可以满足学生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批评说教则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下降,丧失对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小学的数学课程具有独特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内容。一些学生可能感到有些数学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在心理上也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导致数学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增加其自信心,暗示鼓励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6 教师的评价是多媒体教学取得效果的保障

总结评价作为多媒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检查。由于小学数学的理论性关系,当学生在多媒体数学课中产生的想法和结果产生不同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教师的总结评价是多媒体数学教学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激励性的、客观性的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处理解决数学课程中那些有难度的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也要促使对原有数学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教师还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数学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成果,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心应手地处理数学问题。

总结评价过程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评价分析的方法也要实时变动。数学教师在总结评价过程中要抓好:1)对于多媒体课堂空间的管理,数学的多媒体教学过程要根据数学课程的需要对空间进行调控,让教师可以关注到所有的学生学习;2)对多媒体课堂中心的管理,学习数学要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移到学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好策略;3)对多媒体课堂行为的管理,在课堂上防止出现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过于活跃而没有产生较好课堂效果的现象,注意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和思想品德培养。

7 总结

在目前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古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原则,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完成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篇13

数学学科不仅仅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都有一定要求,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丰富的学习经验,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都相对较弱,在学习中步步维艰。小学生在学习中大多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除了课堂学习之外,他们不会在课后主动学习,这就给小学数学老师增加了压力,使得数学老师不得不积极寻求对策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主要学科,但当前小学数学的课时仍然较少,而与之相反的是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却相对较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显得很有必要。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足够的知识,才能做到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质量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缺乏教学目的,教学不具有针对性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理想状态就是每一个课时都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与此相对的就是老师要在每一个课时都设立一个相应的教学目标,让教学具有针对性。但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无法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设立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相对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小学数学在老师眼中较为简单,所以就采取了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很多老师根本不写教案,或是应付了事,这就导致了老师在教学中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讲解,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就是老师虽然自以为自己讲得很清楚,但学生却完全听不懂。小学数学知识在老师眼中简单,但是在学生眼中却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老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制定、调整教学计划。

(二)缺少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环节

一般而言,小学数学课一天只有一个课时或两个课时,几乎不会超过三个课时,因此数学课的课时是十分有限的,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要充分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在教学中面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基本上会采取三个步骤,即教师先带着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了解,随后进入主要内容的讲解,最后就是训练习题的环节。假设一天有两个课时,那么用来讲一个新的知识点,时间显然不够,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训练,如果学生能够进行课前预习,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节约一部分时间来对新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讲解习题拖沓,不够及时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掌握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也极其有限,所以他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所花费的时间就较长。而学习新知识所必须要进行的内容就是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学生可以总结课堂学习的不足,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但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对课堂习题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做课堂习题之后老师没有及时进行讲解,一般而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讲解习题拖沓,在讲第二个知识点时才来讲解第一个知识点的习题,二是根本不讲解习题,导致学生有疑问却无处解答。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每一节课都制定一个教学目标,并在每节课之后进行反思: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但如果将所有的教学都依据教学目标来说也不完全正确,教学目标是死的,老师要对教学目标及时修改,要让教学目标“活”起来,这就需要老师要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修改教学目标。举个例子,学生对于加、减法和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如果掌握得较好,即使出错也是因为计算粗心,而不是因为不清楚运算法则,那么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就可以简化;如果学生在对含有小括号的式子进行计算时问题很多,那么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就要适当增加。

(二)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督促学生课后巩固

课前预习可以很好的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在课堂上不会一头雾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快的接受新的知识。但当前的学生大多数不会主动去进行课前预习,这就要求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对预习了新知识的学生进行表扬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除此之外,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后,进行巩固练习是必经之路,只有进行巩固练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做到更加的熟悉和融会贯通,但除了课堂练习之外,老师还要鼓励并督促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

(三)对于课后习题要能够做到及时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