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体育教师校本研修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教师校本研修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体育教师校本研修总结

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4-02

1 前言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教研能力能力和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只有体育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成现高质量的体育教学课程。所以,体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才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体育教育与改革的共通趋势。最近几年,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的发展研究已逐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点问题。而现阶段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体育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从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为出发点,寻找作为学校基础的校本研修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意义,证明校本研修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寻找当前各个学校校本研修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提出校本研修对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研究主题,以校本研究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为

关键词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找论文十余篇,同时阅读了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相关书籍,并通过互联网收集了与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与分析,为理论研究寻找坚实的基础。

2.2 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运用归纳、演绎、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校本教育研修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是以能够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并提升专业化发展为直接目标,以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体育课堂的实践教学做为研究的前提,以授课的体育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通过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落实与执行,进行验证、总结与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过程。通过体育校本研修,来有意识地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立足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境,进行因地制宜地创新与提升教师教、学、研的能力。在体育校本研修中,教师做为参与者加入研究之中,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教师研修能力的发展。所以说,体育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是最直接、最适切的实践方式。

“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和研究专业化的一种类型,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从广义解析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与“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近相同的,都是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研究的角度来说,它们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区别:“教师的专业化”是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体育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界定的,主要指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2]而本文本的研究,是对于体育教师的科学的专业化的发展,所以选择了狭义的解释方式,也就是说,强调了体育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发展。

3.2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与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二者相互之间既互相融合又相互关联促进。体育教师的校本研修为体育教育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可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对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效地认识问题解决的路径;同时,在校本研修教研活动中,能强化体育教师对自己周围其他科目教师授课的借鉴吸收,仔细观察认真总结总结,结合自己的专业取长补短,进而可以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素养等方面的专业化。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又制约着体育教育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发,开展有效的校本研究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支撑。另外,学校在整体实际的校本研修活动中,由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体育教师会出现只对学生运动技能的观察与反思,其他的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研究难以深入。需要通过体育教师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研修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教研科研能力。由此可以推断,当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与提高完成时。其科研能力,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以及文化素养和整体的全面提升,也会促进学校的整体校本研修水平和视野。

3.3 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是一个建立以学校自身为基础,一学校当前教研实施情况实际为基础的一个教师对当前教学实际存在问题和教师们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教师们自身和他身的一个研讨实验的过程。这种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这种研究模式既能够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又提炼和总结了活动经验教训,探索了教育的规律,基于这些考虑,本研究属于基于校本研修的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情况。

3.3.1 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影响

(1)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意识产生了影响。由于大多数体育专业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不很均衡,相对缺少些教育理论性的知识和理论,所以在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意识不强及、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及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等问题。而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通过研修能使体育教师获得有效参与学校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实践,所以会加强体育教师对学校整体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作为校本研修其中的一个活动主体,体育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参与活动的成就快乐和满足感,从而会影响转变其教学观念。

(2)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知识建构的影响与改变。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是新鲜事物,单是原本总认为与自身相距甚远,甚至是没什么关系。通过观念转变,体育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学习更多的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相关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并且在参与校本研修的过程当中,体育教师需要经常翻阅与教学相关的各种教育理论性专业知识,这样就会变成主动性去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教育学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其教育科研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改变原有陈旧的知识结构。

(3)校本研修对于体育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进行体育科研已经不在是一些体育专家的特权,众多的体育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调查显示,大部分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研修,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学研究能力与撰写体育方面论文。

3.3.2 基于校本教研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意识与能力问题,首先,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其次,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合作。另一方面是学校内部中教学大环境的营造。在学校层面来观察,体育方面的教学研究在当前学校的大环境中,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非常整体先进的教研局势。

3.3.3 体育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方式的研究

(1)“名家讲坛”式教研。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正确把握体育类课改的本质和研究方向,学校可以开设“名家讲坛”式的教研,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个专业化的指导。邀请在课改实践中有丰富经验的名家、专家、名师来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来开展类似于互动式的学习培训,让专家与普通一线教师之间,直接进行对话和交流,这样能够有针对性地解答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

(2)“课题研究”式教研。在校本教学研修中,还可以采取类似于课题研讨的方式,以部分体育和其他专业的教师骨干为核心,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以研究相似问题为依据,分别组成不同的课题研究小组,各组定点定期的进行理论学习,举行课题研究观摩课。这样就会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3)“发现并解决问题”式教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总会遇到不少的困惑和问题,这些障碍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一定会影响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推进。因此,我们要围绕着实际存在的需求,激励广大的体育教师,把自己在实际实践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作为被研究对象,同时还要借助课程专家的帮助和指导,并且要协同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们,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攻克解决难题。

4 结语

校本研修加强了体育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让其体会到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助于体育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改变其固有的陈旧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但体育教师在校本教研过程中缺乏反思,合作意识不强。学校对校本教研较重视,但其中的教研往往集中于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因此,结合体育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能力与认知水平,积极探讨与开展“专家论坛”式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和“问题解决”式教研,引导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调研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学苑出版社,1989.553.

篇2

江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研室孟文砚: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为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工作,全国、省市和县区举办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教研活动,为体育教师搭建了培训研修的平台、学习交流的平台、评比竞赛的平台、研究探讨的平台,应该讲在课改进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长三角地区的体育教研由于该地区经济文化较发达、教育资源较丰富、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较重视、广大体育教师较努力,因此,省市体育教研活动丰富多彩,也较有凝聚力和影响力。关于江苏的体育教研,我在《体育教学》2007年第三期“新课程背景下江苏体育教研的新思维”一文中,提出我省开展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⑴把握方向,一切从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⑵整合资源,追求体育教研活动效益的最大化;⑶重视过程和细节,讲究体育教研活动的质量。同时总结了我省开展教研活动的三条经验:⑴要善于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⑵要善于将地区和跨地区的大型体育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⑶要善于寻找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点。这些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去做的,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不少薄弱点。

首先,地区和跨地区的大型体育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的结合还不够理想。由于小学体育校本教研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实现了县(区)乃至大市的整体推进,校本教研搞得很红火,有些地区则尚有不少学校校本教研或名存实亡或流于形式,开展得很不理想。因此,地区和跨地区的有些体育教研活动尚缺少广泛而又扎实的研究基础,同时,其指导和服务的覆盖面和后续的滚动发展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高层次的引领。有些小学教研活动没有根据课程标准来规范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有些小学教研活动没有针对本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方式和方法,满足于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这种不接地气的教研既不能引导教师透过身体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又不能让体育融入教育来彰显体育学科的特殊教育价值。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余立峰:教研活动作为整个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分子,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教研活动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体育课程实践能力从而落实体育课程改革,最终实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研活动根据范围常见的有校本教研活动和区域教研活动两种,其中校本教研活动是最基本的形式,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而区域教研活动除了具备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功能以外,更承担着引领、交流的任务。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理念、新的经验、新的成果能够以点带面,逐渐为更多地区、学校、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接受并实践,是与全国、省市以及地市开展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所起的纽带作用分不开的。但不可否认,这些区域大小不一,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也存在效益不能最大化的问题,其中不够接地气,教研活动的研究氛围、学术性不够凸显是最大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策划、人数等因素的限制。

首先,时间因素制约了学术交流的互通性。一次教研活动,根据区域范围大小通常在1~4天之间,以3天的教研活动为例,实际能够利用的也就是3个半天的单位时间,这对于深入研究问题,充分展示每个参与者的观点,在客观上就不太容易做到,结果往往造成权威专家们的一言堂局面,那些有不同学术观点,对研究的主题存在困惑的老师们,没有时间表达和释疑。

其次,策划因素制约了学术交流的充分性。一次教研活动的策划,会有一些与学术无关的因素干扰策划者,而且有的很难回避。客观上的因素如,开幕式、承办单位或区域的特色展示、相关友情单位的介绍等等,会占用本来已经非常少的活动时间,相对减少了参与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主观上的因素如,策划者或主持者在学术包容性方面不够开放,很多时候会出于顺利开展活动的考虑,事先就安排人员做好发言交流准备,并不预留时间和空间给予所有参与者机会。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策划者为了均衡各方面的问题,往往导致活动的学术交流不够充分。

再者,人数因素制约了学术氛围。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地市以上的教研活动,虽然主办者事先已经控制规模,但参加的人员还是会比较多且杂。一方面出于为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的现状考虑,会尽量多安排名额,另一方面出于平衡与尊重的原因,具体参加者的人员不会明确指向到具体某某人。由此造成参加活动的人数会比较多,并且良莠不齐,于是到会后忙于“走亲访友”的现象频频出现!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开幕式满满当当,闭幕式冷冷清清。”谈何学术氛围!

因此,如何使得教研活动更有实效、参与的体育教师更受益,发挥更好的引领与交流作用,在当前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针对以上问题,从提高体育教研活动效益最大化的视角,结合本人多年来组织教研活动的体会,觉得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树立教研活动必须具有学术性意识为指导思想,以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寻找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操作为着眼点,并相对固定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实实在在进行研究。以下两种教研活动形式或许能够体现以上观念,值得尝试。

第一种是名师引领的团队之间合作研究活动。当前,各地均有冠以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名头的工作室之类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往往是通过某种途径加入,有的是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选拔产生,有的是以拜师名义,无论哪种形式进入这个团队,共同特点是团队成员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教师,这些成员至少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不存在问题。这类团队之间建立相对固定的合作研究平台,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改善上述问题,同时有利于各团队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有利于促进竞争与合作以保持学习主动性。

其实,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相当复杂,学历层次的差别、成长经历的差别、接受方式的差别构成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内需的复杂性,理性分析并承认这一内需的层级性,是搞好各种培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三种类型的体育教师对培训的层级需要(表1)。

要想做到“外控式”培训向“内需式”培训的转变,我们需要改进的是:

1.重视“培训者”的培训,规范“培训者”的行为。目前“培训者”一般包括顶层设计专家、教研员、特级教师、教学能手等,主办方要对每个“培训者”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培训内容、培训的形式符合受训者的内在需要。如:顶层专家要以案例的形式简述空洞的理论、教研员要确定贴近课堂实际的操作主题、特级教师要展示成长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能手要以典型示范的课堂观察为主线等,让参加培训的教师真正学有所有获。

2.设置参培学员的报名条件,确定鲜明的培训主题。设置参训者的报名条件,进行分层、归类培训,使培训的目标方向更明确一致。如:以工作年限为界,把工作年限相近的人集中培训;以职称为界限,把高级教师组织在一起培训;以工作性质为界,把抓课余训练的教练归类一起培训。又如:以体育科研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培训,以名师工作室引领的骨干教师培训等,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笼统的骨干教师培训班,从而解决因培训对象的参差不齐而使授课者感到困难,导致培训效果低下。

篇3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一个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年轻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归回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年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年轻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 首先,年轻体育教师要强化自主学习和研修。每位刚工作的体育教师,其本体性知识差别不大,条件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则各不相同。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是课改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要自主研修课程理论,不断转换角色,努力实施新课程。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

其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是体育教师发挥才智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学校体育教师群体中、在体育教师团队里,借助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资源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体育教师要在体育组研究教学。可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增进专业对话和协作。也可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活动,加强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指导,增加课余闲暇时间沟通的机会,从而共享教学教研成果。

第三,努力创造学习机会。创造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经验,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与运用的理解。加强学校、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建立与校外专家、教师团队的合作关系,立足学校搞研究,借助外力求发展,提高自身专题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准确性。

第五、通过网络平台研修。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为自身研修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和学习平台。经常浏览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或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网等专业层次较高的网站,学习相关文章、收集专业资料;参与网上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教育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对于新时期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实践和研修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作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年轻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3、年轻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年轻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五、结束语:

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体育教师自身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适应素质教育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成为新课程的主体践行者。既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在课程实验、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 徐世贵著 2003年11月第1版。

篇4

现状一: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体育教师都是观念落后,教学质量低下,个人业务水平差,甚至有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要比城区的更强一些。关键要看一个老师有没有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老师自己想发展,那么任何困难都不怕。

现状二:农村教师缺少有效的专业发展指导

农村体育老师相对城区的老师来说,接触的优秀人才和专业的人员相对较少,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应的也少,所处的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师成长大环境,如果个人又没有主动发展的愿望,那么这些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很难得到大的提升的。

现状三:缺少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没有做研究性的教师

研究的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小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下成长;借助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渠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专业阅读中成长。

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以省研修平台为载体,各学段校本研修要求与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升育人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途径一:开展小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下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学中实现的,目前,体育课也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了继续深入挖掘体育课学生学习的潜能,推进新型体育课堂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在接力跑中的研究,怎样在体育课上有效预防损伤?怎样让我们的体育课更加高效?通过一些问题的研究积极引导体育教师申报体育研究小课题,借助课题引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有了课题的引领,借助学校的大环境,积极聆听聘请教育专家到校指导课堂教学的报告,并结合自身课堂诊断的问题做好分析。在专家报告的引领下,教师的课堂逐渐由传统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型的成功,另外专家还帮助分析目前教学中需突破的瓶颈,借助这些问题向教师传授如何在课改中成长并成功的经验。在专家指导的过程中,坚定了农村教师对教学的信心,为体育课的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逐渐会养成勤于研究、积极进取的良好的教研氛围,在体育组内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态势,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途径二:组织多种培训形式,跟上时代脉搏,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主阵地,必须坚持时效性与针对性。例如:新型的体育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各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开展《微课程》学校培训,将为教师提供微视频制作等一系列计算机知识。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课堂完成,杜郎口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各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开展《翻转课堂》及教学信息化的专项培训,将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教学资源。例如:老师们自己制作的《肩肘倒立接前滚翻》、《立定跳远》、《单杠》等微视频,较好的辅助了我们的体育课堂。认真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教师读书的习惯不是很好,借助学校读书的大环境,组织大量的读书论坛活动,让体育老师在阅读中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使老师们受益匪浅。打造体育的高效课堂,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途径三:深化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主渠道

1.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多阅读些名家的教育教学著作,广泛阅读《音体美报》、《新课程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之友》、《山东教育》、《高效课堂22条》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和学习,经常到课堂去学习和交流;认真学习、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取长补短。

2. 多交流取长补短:多听课评课,认真研讨,多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积极参加各项专业培训。

3. 积极钻研和总结经验:积极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教学心得,尽量多写学生个案,使得教育更得当得法得益;经常组织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研究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断学习积累,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发现不足后,针对自身的特点与不足,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日益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最终目标是争当科研型教师。

篇5

2.组建专家引领团队。要做实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就必须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研修团队作引领。近年来,我们组建了教师工作室、“古莘教育讲师团”、国培培训团队三支县级专家引领团队。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于学校――突出特色。整体推进,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1.以做实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制定了《合阳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积极引导各学校做实做细课题研究工作。《办法》从课题的申报流程、立项原则、经费使用、课题管理、成果鉴定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成立了以主任为组长、各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管理领导小组;全县课题根据学段学科特点,确定教研员全程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业务支持。各学校课题研究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组建了“学校―教导处―教研组―教师”四级教研网络,真正让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常态化,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成果扎实推广,教研员和学校积极搭建平台,摸索出了“举行成果推广研讨会――组织课例研修活动――畅谈实践心得――丰富研修成果”的课题推广模式。

2.以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全县高效课堂的打造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高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四步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学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形成了以城关中学“读讲议练”翻转课堂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学学段在全县推行“预学一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局各职能股室群策群力,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服务。教研室先后开展了能手“高效课堂”示范课、课题研讨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课堂,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执教水平,对高效课堂的实施进行了精心的业务指导。

三、基于学区――区域协作。资源共享。致力拓宽研修渠道

为了发挥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缩小校际差距,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能和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全县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我县先后尝试了联片研修、“校际联盟、协作研修”等方式。2014年10月,县教育局在总结经验、优化完善的基础上,在全县四个学段推行大学区研修工作,全县共成立十一个学区。各学区以城乡联盟、对口帮扶、协作研修为抓手,按照“优质带动、合作共享、提升内涵、共强共进、捆绑考核、集约发展”的实施要求,有效探索,主动作为,先后开展了教师风采“四个一”、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汉字听写大赛、科技制作展、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幼儿园教师技能大赛、精品课观摩研修等活动,培训跟岗教师三百余人次。

经过不懈努力,各大学区工作亮点纷呈:高中学段狠抓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初中学段三大学区推行了骨干教师校际交流跟岗实践锻炼活动;小学学段四大学区组织优秀教师实施了“跨校滚动授课”模式;学前学段三大学区每月召开一次学区联席会暨观摩活动。

篇6

在制定培训方案前,首先要了解参训对象的培训需求,然后根据参训者的需求来选择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笔者对我县初中体育老师进行90学时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日常深入学校进行教研指导时对他们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1.我县在职的初中体育教师绝大部分是体育专业毕业,但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层次不一,个别教师运动技能水平较差。2.教龄在十几年以上的教师的敬业精神普遍强于教龄在十年以内的教师,但教龄在十几年以上的教师运动技能有很大的退化。3.体育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力、执行力不强。4.在日常的教学中施教内容存在应试化、单一化,忽视队列队形与动作技能的教学,对教材的理解比较肤浅,处理教材能力较弱。5.我县初中教师的培训需求: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了解课改前沿动态,提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对体育课的理解,明确体育课该怎样上;充实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怎样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等。针对上述培训需求,笔者把初中体育教师90学时培训定位在“教学技能提高”上,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多样性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市、省体育教研员及特级教师的力量,用理论引领、实践跟进、专题研修等形式,提高我县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达成培训目的,笔者选择的培训内容分理论与实践两大类(见表1)。

从表1中可见,理论部分的内容涉及师德修养、课改前沿动态、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单元计划等专题,这些专题可以打开教师的思路、开阔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理论修养,都是我县初中体育教师急需继续学习的内容。实践部分内容有队列队形训练、篮球技能、田径技能训练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师自身的运动技能是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很有必要对教师的运动技能加以纠正、指导,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动作示范的规范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实践以篮球和田径两个模块为主,田径和篮球是初中教材中的主要教材,在初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过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实践活动,来验证教师的教学能力,来发现教学中的疑难问题,针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争辩、解剖,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调控、教学反思等能力。无论是理论部分还是教学实践部分的内容,都体现了学科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强,突出以课程改革与学校体育为主线,以立足课堂、更新知识、提高素养为核心,达到增强修养、转变理念、创新教学、巩固技能的目的。

二、研训一体、考核科学是培训有效的保障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所研究的专题,以“短、平、快”为原则,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知识,讨论分析,然后设计研究方案,采取实践措施,进行实证研究或实践探索,最后总结经验,撰写培训体会,直到实践并提出新的问题,层层推进[1]。

本期培训形式采取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机械式培训,在培训中结合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过程中完成培训工作,做到“训中有研、研中有训、研训一体”。理论部分采用专家专题讲座形式,各位专家的讲座主题明确,都是理论结合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做讲座时不是单一的灌输,而是与教师交流互动,抛出问题,引导参训教师讨论、争辩,最后由专家点评、小结,大家对问题达成共识。这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给参训教师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量,对抛出的问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给参训教师起到极好的专业引领作用。实践部分的技能训练,参训教师人人参与,先由指导教师统一讲解、指导,然后分四个小组自主练习,参训教师间相互纠错,最后技评。参训教师对这样的技能培训形式很感兴趣,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刚跨出校门的教师,都不甘落后,都想在同行面前露一手自己的看家本领,各项练习都异常认真。参训教师的篮球动作、田径动作、队列队形动作、口令的规范性、指挥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实践采用课例研修的形式进行,对某个教材内容进行多轮上课,先小组集体备课、上课、观课、小组评课、提出修改方案、小组代表发言、教研员点评,然后再进行第二轮上述教研流程。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只有一轮,研讨后就结束了,而本次课例研修教研活动有两轮(时间允许的话可多轮)。在第一轮评课后,对提出的整改方案再付诸于行动,来验证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等是否更科学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更理想。

在课例研修中,参训教师人人有事干,时时有事干,为本组的集体备课积极出谋划策,观课要完成观课量表的记录,评课时,人人要汇报观察记录分析,并提建设性意见。因任务明确到人,课例研修行动中参训教师的表现都很好,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效果。这样的课例研修行动,为参训教师的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参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打开参训教师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开发教具器材;在教学层面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体育教学行为,较好地掌握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特点,能运用科学理论思考、剖析、解决体育教学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期培训采用的管理办法是:1.常规管理:制定班级管理规则,每半天都需参训教师在考勤表上亲笔签到;在参训教师中推选班长和班委若干名,共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把参训教师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任务落实等事项。2.评价管理,采用多元评价法对参训教师的培训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出勤(占10%)、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占20%)、运动技能的技评(占25%)、教学设计(25%)、评课稿或课后反思或案例(占20%),总分达到90分者为优秀,60~89分者为合格,上公开课者发给县级公开课证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分由组内教师互评产生,运动技能的技评得分由参训教师推荐的各项运动技能较好的教师担任;教学设计和评课稿或课后反思或案例由班委成员根据参训教师完成的作业质量打分。评价者由参训教师担任,参训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评价者和管理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参训者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参训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动机明确、师资精良是培训有效的关键

动机明确实际上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来落实培训中的日常问题。因此,我们更关注研究主体的实践性和亲自性。这样做有两大优势:一是在于教师“行为和态度”的改变,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研究能力的提高:二是实效性强,教师可直接得到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或策略,它更容易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因此,在本次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研究主体行动上的真正参与[2]。要使培训有效果,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更关键的还是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是否明确、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愿景;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让人信服,指导是否深入。从心理学上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呈正比关系,学习动机强,学习热情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因此,笔者在培训开班仪式上,对参训教师介绍本期培训的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授课教师,以培训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培训形式的新颖性、授课教师的威望、专业水平来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动机,并使参训教师明确培训的具体任务。有些参训教师原先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参加培训,听了笔者的介绍后,对本期培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本期培训师资精良,授课教师阵容强大,一部分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本县的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全国百名体育优秀教师姜全林老师、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马冬花老师、某部队连级军官,还有一部分不但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更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如: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资深体育教研员葛永利老师、浙江省宁波市体育教研员朱水敏老师、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浙江省前任体育教研员董玉泉老师等。各位专家都如约按时到场做讲座,讲座紧扣主题,例:浙江省前任体育教研员董玉泉老师的讲座,展示了他丰富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教育智慧,从理论联系到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传授了很多具体可操作的方法、策略,如体育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魂”,坚持健康第一的魂;“链”,形成一个整体设计的链条;“点”,设计课堂教学的亮点、闪光点;“变”,突出教学方法的变化、变通;“台”,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趣”,贯穿教学活动的兴趣;“情”,调节课堂氛围的激情;“度”,把握课堂教学的深度、难度;“时”,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效率;“量”,关注课堂教学的运动量,这些设计要素给参训者以很好的启迪。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的讲座就“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回顾”、“影响课改进程的相关问题”、“对常态教学下的体育课的认识”、“进一步规范我省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分析,使参训老师对体育课程标准及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课程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在谈到单元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的制定、体育教材功能价值、“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体育教学设计中的练习密度等几个最基本问题时,余老师运用翔实的案例加以说明,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了参训老师的视野,使大家对体育课堂教学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得以重视。余老师的讲座起了很好的专业引领作用,为参训教师指明了体育教育、体育课改的方向。各位专家的讲座各有特色,涉及的面也各不相同,但都充实了参训教师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专业素养得以很好的提升。

四、结束语

报名参训的体育教师38人,于2月15日准时开班,2月29日圆满结束,培训取得理想的效果,培训组织者对本次培训的内容、形式、培训专家等向参训教师进行了无计名问卷调查,满意率达98%。本次培训不追求活动形式的轰轰烈烈,只关注活动过程的扎扎实实。将大型的培训活动“化整为零”,改变了以往培训活动中只有少数“专家”发言,而绝大多数教师只能“看”和“听”,却不能“说”的弊端。教师们的相互讨论交流,不仅可以强化教师参与活动的直接性,而且更有利于将研讨的问题及时“消化”,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7

所谓体育发展规划,就是以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体育组的自我计划、自主实践、自我反思,主动获取外界评价信息,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一种学校体育长远目标管理运行模式。制订和实施体育发展规划,在改进学校体育管理,唤起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有些学校将文本束之高阁,规划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装饰”。

一、领导忙碌,教师被动参与,建议上下联动调动教师参与制定全过程

发展规划,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蓝图。但在基层学校实践中,根本没有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只是由校长、组长和少数骨干教师“按照上级意图”,“接受领导任务”,自我揣摩,“拍拍脑袋”而来。有些学校尽管规划文本已经确定,但要将体育组发展成何样组织,带向何处,由于教师参与较少,多数教师知之甚少[1]。更多的学校只是将发展规划或上传校园网,或利用会议进行宣读,或打印人手一份,至于为什么要制订规划,目标确定是基于什么考虑,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解读,所以教师知之甚少,规划就成了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装饰”。

教师没有参与规划的生成过程,对其价值就难以认同,这样的规划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规划脱离上级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精神,教师就很容易对规划的可行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因此,采取“上下两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上而下,就是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教育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达成任务,再组织骨干人员进行研讨,有效地将体育发展规划融入上级教育规划之中,增加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自下而上,就是校长或体育组长在共同愿景的大框架下,召集所有体育教师、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集思广义,分析诊断体育存在的问题,找到亟须改进的关键领域,据此拟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这种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综合各方意见的研修过程,无形之中变成凝聚人心、汇集发展力量的过程。最后,还需要引导教师根据体育规划,制定体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只有把每个教师的发展纳入体育规划之中,使之拥有主人翁地位,才可确保体育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二、精美摆设,忽视过程管理,建议追踪管理不断修正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

一份详尽的体育规划,从论证到成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可有些学校却将文本搁在档案室闲放着,不用来指导体育发展;或者平时不用,领导来视察、检查了,赶紧摆出来,以获得教育评估考核时的相应得分。还有些学校,表面上好像是遵照规划好的“路线图”实施教育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期初拿出来“晒晒太阳”,期末写一份不痛不痒的总结交差。教育行为还是“涛声依旧”,这样的规划难免成为漂亮的摆设。

发展规划的管理强调过程性、监督性、调整性和跟踪性。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修正和管理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综合研修与管理过程。首先,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自评、检查、考核、评比、展示、交流等方式,定期评估规划的执行情况;引导体育组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切实加强过程性管理。同时要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其次,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关注教师发展,通过压担子、定目标,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构建多样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如自由交流平台、学术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对外辐射平台等,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以个体的全面成长来促进体育组快速发展。

三、面面俱到,缺少重点规划,建议盘点家底分析优劣找准发展突破口

有些学校把规划与工作计划混为一谈,事无巨细的把运动会、大课间、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兴趣小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都一一详细列出,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造成主次不分、缺乏重点。这样的规划,缺乏对体育组现状的深入了解与剖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禁不住推敲,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卓有成效的管理,就要善于提炼出重要的事情,将之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可见,面面俱到的规划等于面面不到[2]。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对体育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住体育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准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如针对学生体质差,把提升学生体质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体育兼职教师多,把打造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理论水平缺乏,把科学研究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综合水平较高,将培养名师作为优先目标;针对场地器材缺乏,把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技能退化,把开展基本功、大练兵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争创特色,把争创项目作为优先目标;等等。依据优先目标优先发展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解大目标,制定综合干预策略,快速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四、目标笼统,缺乏细化要求,建议落实责任量化任务规划文本行动化

美好的蓝图只有通过具体的措施才能落实。可是我们在调研学校规划文本时发现,文本中列举出一些年度任务和措施,措辞宽泛,具体化程度严重不够。有些学校采用“继续加强”“进一步”“深化”“克服”等概括性较高的动词来表达任务或措施。但究竟如何加强、如何进一步、如何深化、如何克服,却不得而知[3]。这些规划的内容和形式,笼统、模糊、抽象和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规划,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规划。

针对这一误区,在制订行动计划时,首先要把发展目标进一步地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再将子目标进一步细化、调整,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的安排。量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因此,在设定规划时,要有一组明确的数据或任务设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如规划大课间管理,就需要做到“五落实、六到位、责任到人”。“五落实”为值班领导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器材落实,带班教师落实;“六到位”为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体育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到位,各方协调到位,安全检查到位;“责任到人”就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班主任责任和体育教师责任。为了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每一项活动还要制订出行动方案,包括时间、内容、步骤、程序、预期的结果和检测手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可见的规划文本变成扎实的具体行动。

五、貌似神合,缺乏个性品位,建议重心下移深入挖掘提炼规划校本化

笔者曾对调研学校的规划文本进行仔细比对,发现彼此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大到段落格式,小到目标策略,大致雷同,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出入。据了解,各地在推进教育规划论证工作时,为了便于“硬启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为学校提供“样板规划”,将一些优秀规划文本附在红头文件下发给学校借鉴,这就造成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工作,穿新鞋走老路,玩起了文字游戏,变换表达方式,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学校自己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自然失去了生命活力。

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套用他校的规划,缺乏对本校资源的深入挖掘,这样的花架子规划,犹如“水上浮萍站不住脚跟”。笔者曾遇到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的规划文本是最晚上交的,但该校的文本规划却是最富有内涵的。这源于该校的规划来自从学习、宣传、讨论,再到成文,几上几下,几易其稿,边定边做,边反思,边修改,边落实,规划与工作同步螺旋式上升。所以,其形成的规划文本,用专家的话来说是“沉甸甸的”。可见,管理者只有重心下移,广开言路,深入挖掘,才能提炼出“校本化”的特色来。常州市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与保障体系建构研究》,引导学校开展“健康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目前已建立了143所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项目学校或体育特色学校,如市一中的健美操、市二中的篮球、市五中的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会、市二实小的武术、兰陵小学的乒乓球、鸣凰小学的小排球、国英小学的羽毛球、博爱小学的校园健身操等,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保证,学校的独特文化品位得到张扬,为全市学校体育走特色道路树立了“样板”。

总之,教育规划,既是一项新生事物,又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劳力、劳神,还需要劳心,更需要我们坚守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完善过程管理,才能彻底改变学校体育“被动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篇8

150名来自全国的体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课程涉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拓展训练、体育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以及“无主题研讨”,主办方还为培训学员提供了观摩教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学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到北京50中学分校进行初中武术教学研究课的听评课、北京石油附中观摩多种类型的初中体育常态课现场教学,在北京育英学校让培训学员异地做课、参与北京市东城区的“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新职教师展示”研讨活动等,让学员亲临教学、教研现场,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在参与观摩教学、听评课及研讨活动的过程中,与当地教研员、教师相互探讨,共同交流,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项目以“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创新实施能力”为研修主题,聚焦体育学科培训创新核心要素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专题研修;培养一批能带动体育教研、师资培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能正确引领、准确把握体育新课标实施、学生体质增强的开拓者和培训者。

培训采用三维一体学教研训、任务驱动专题研修、聚焦问题实践运用、注重质量学练的培训形式进行,将专家核心讲授与学员实际参与,针对性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真正从思想上感受培训理念、提升学员职业能力。

(本刊记者李海燕/报道)

“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特色——“职前职后教育”互动现场交流会

2012年10月25日下午,“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职前职后现场交流会在金华市第二中学报告厅举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何通海校长;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学学院吕关心副院长;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体育教学》杂志社主任王子朴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敦务处科长刘燕飞等领导出席了交流会开幕式,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国培计划2012”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主持了本次现场交流会。参加本次现场交流会的人员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骨干教师、浙师大在校本科生、浙师大研究生等120余人。

首先,吕关心副院长对举办本次交流会给予充分肯定。吕副院长说,职前职后教育互动交流是浙师大国培计划“角色互换”模式的延伸与发展,是一种符合体育学科特色的创新模式。他指出,各位国培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的优秀骨干教师,是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让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展示的公开课进行现场评课与交流,不仅能使职前教师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他们指明今后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同时职前教师的公开课也为国培学员提供了一个诊断、交流、评价的机会,这个机会将有助于他们今后在年轻教师、新人职教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接着,王子朴教授对职前职后交流会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认为,这次国培学员层次高、素质高、学习积极性高,而上公开课的职前教师胆识高,能面对120余人的场面较为顺利地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对于本次互动交流会,王教授认为对于职前职后教师都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之后,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的公开课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并对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多媒体设备运用以及课堂气氛调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最后,浙师大高中体育“国培计划”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他说,本次展示的职前教师公开课是大学职前教育的一个缩影,同时,这个交流会对于我们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给高校职前教育提供了大量来自各省市教学一线的线索,而且也为高校职前教育水平做出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术科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邵教授还指出,这次交流活动对于职后教师的评课能力也是一个提升,他要求各位国培学员认真总结本次评课的经验,在仔细观察与记录年轻教师上课的基础上,善于提炼与汇总,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评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对年轻教师的上课水平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也能对年轻教师有一个实质性的指导。

篇9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文化建设 体育 育人 功能

一、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在大学特定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其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态度、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素质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是任何专业和课程无法替代的。在当代更是精神文明程度和院校形象与精神面貌的重要体现,是院校在体育教学与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体育精神的结晶。

二、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与策略

(一)育体旨在育人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及各项赛事,始终坚持用体育精神引领:在追求“健康、快乐、参与”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热爱校园、关爱集体、和谐友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努力进取等高贵品质。在每月组织的小型多样的系级、班级比赛中,不仅比技能、比技巧,更主要的是比精神文明、比团结协作、比顽强毅力。设置技能技艺奖的同时,特意创设精神文明奖、最佳组织奖,优秀团队获得特殊贡献奖,在激励大学生参与比赛的同时,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约束能力,使其思想素质不断提高、意志品质更加坚强。

(二)开发整合体育课程

开发整合不只是知识分类创编,更主要的是体育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拓展为适应时代要求、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课程。整合选编传统项目、凸显本院特色、体现体育优势的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如:健身操、球类运动、体育舞蹈、武术等项目;删除陈旧不实用的教材内容,增强大学生课内外学习锻炼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开发教学资源,开拓多元体育文化课程。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各系俱乐部活动都拓展为体育的延伸课程。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为院校、为大学生搭建另一个学习锻炼平台。依据爱好的不同需求,学生自己组织、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聘教师辅导,使延伸课程更加轻松愉悦、敞开心扉,发现自我、相互交流,完善自我、以终身受益。

(三)创新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目标需要等要素。在此环节做大胆创新变革,打破多年习惯成定势的以班级配置教师授课的传统做法;二是教师设置教材、由学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教师授课,每学期选择一次。

授课更是要精心尽力。备好课是前提,为更好的授课奠定基础。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处理好教与导的关系。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为学服务,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双主互动,达到教与学的目标,此外“导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新意。经常依据不同的教材采取达标练习法、目标测验法、比赛练习法、兴趣游戏法,使体育课堂热烈有序、活跃不乱、阳光朝气充满生机。创新优化课后总结评估。课后总结要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改变传统观念,教师要评估实施导学过程中的成败,学生要总结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从而发现新知、找到不足、取长补短。

(四)创设体育文化环境,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创设体育文化环境。首先要努力建设优化体育设施,使其富有感召力。环境点燃激情,氛围感染心灵,体育文化是一切活动因素的集合。如:我们将网球馆、羽毛球馆、健身房的器材布置的井井有条,科学实用、富有现代化的设施风格。随着运动场馆体育环境产生共鸣,领略品尝体育文化与精神,点燃热爱体育运动的心灵之火。

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最佳手段是利用大学生年轻好胜心理特点,组织各项小型多样体育比赛。比赛是杠杆,一翘就起来,驱动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和谐友好的参与中享受快乐、获得健康,青春阳光、努力拼搏,团结向上、陶冶情操。

(五)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完善师资水平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饯行教师神圣职责。爱岗敬业、关怀大学生,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格遵守体育教师教学常规,做到以规约德,完善教师考评制度,达到以评激德。

要认真刻苦研修业务、完善自我。我们有6名青年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体育学研究生硕士学位,求真务实、言传身教,体现大学体育教师的豪爽、阳光、谦虚、大气的体育文化气质。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拓宽文化视野――体育教师每年都要立项研究课题,提高科研能力,实践中勤于总结评估、潜心探究,做到教有新意、导有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健康向上、和谐高品位的大学体育文化,可激励大学生自学、苦练、克难、拼搏的精神,唤起不同水平大学生积极参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热爱体育、关心集体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团结友善、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道德风尚。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熟练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我们因地制宜持续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高校体育教育插上文化的两翼、展翅高翔,更显特色、更显气质,更有品位、更有感召力,为国家培养栋梁人才发挥更积极、更有实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为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1.12.9.

篇10

1、狠抓教学“五认真”。本学期,我们始终把教学“五认真”作为平时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规范,从高处要求、细处入手,力求每个环节都能出效益,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教务处对全校教师的“五认真”工作进行了一月一检查,并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馈。对于存在的问题,有的进行个别交流指导,有的通过教研组长进行指导并限期改正,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业务的成长。

2、狠抓课堂教学工作。学期初,学校制定了《白家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白家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与奖励办法》,校长与教务主任日巡课制度、“推门”听课制度,并以此来检查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这些制度、办法的实施,为打造有效的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充分重视“两会”的功能作用。开好教师例会,学生家长会。本学期,学校坚持开好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总结前一周成绩,布置下周工作任务;不仅使教师能明白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而且对要做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班级家长会,让家长们参与学校的管理,讨论决策学校的重大事宜;通过班主任、科任老师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使家长更加了解了孩子在校的情况,确信把孩子放在我校非常放心。

4、以研促教。一学期来,语、数、综合教研组能按计划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组内教师能精诚团结,共同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通过观摩研讨、评课说课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本学期,我校校本培训内容丰富,主要是新课程标准培训(包括校本研修30问的培训)、师德修养培训、立德树人的培训、电教设备的使用、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培。除此之外,还力争各类机会派教师外出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老师们在各类学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文体艺工作

1、注重文化环境育人。学校,班级文化氛围较浓。学期初,我们进行了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营造了良好的班级育人环境。

2、体育、艺术工作能根据学校实情扎实开展。坚持上好“两操”,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今年十一月,学校组织开展了学生达标运动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特长生的培养。

3、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教育的快乐。

四、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上好课而备课。老教师对课改理念领会的不深入,还是“新教材,老教法”。

2、老师们的学习意识不够,不能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而主动学习。

篇11

我校作为一所新建不久的城市社区学校,办学起点高、硬件设备一流,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要求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值高。但由于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年轻、专业力量相对薄弱。据2009年统计,我校在职教师71人中3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52%,近四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占23%,教师平均年龄仅31岁。教师队伍中鲜有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加速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我校必须首先突破的瓶颈问题。

基于特殊校情和教师专业背景,基于传统教研难于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依靠区域力量拉动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力量不足的实践反思,结合国家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专业情意等方面的素质要求,我们认定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丰富的实践研究价值,还有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的启迪意义,并由此确立了“社区学校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这一尚待纵深拓展、实践研究创新的教师发展课题。

确立这样的研究主题,还是因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共生关系。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改进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显然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目的,校本教研又是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群体学习,实现教师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载体、途径和动力。

旨在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确立了实践研究的着力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构建教师研修一体化实践体系;通过构建“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和校本教研模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运行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拓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促进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整体快速发展。

二、运行校本教研模式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我们以本校编制的“教师发展纲要”和“三年教研规划”为指导,将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一起关照,通过问题解决、教研活动开展、教师发展“三关注”,达成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优化教师管理“三同一”,构建起教研修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养体系。

我们在提质优化学科备课组、年段教研组、学科教研组“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基础上,探索构建起“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这些模式的推进有效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多数教师找准了发展路径,实现了主动、快速发展。

(一)构建“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体系

我校针对学科规模较大的教学实际,在语、数学科设置了学科教研组、年段教研组、年级备课组等三级教研组织,构建起“三级联动”的校本教研体系。该体系以学科教研组统领研究主题,将研究任务分解到年级备课组和年段教研组,各级独立研究、沟通协作、共生共享研究成果。

“三级联动”各有侧重:学科备课组“精准把握教材,打造高效课堂”,着重抓好教材解读、目标设置和策略选择;年段教研组“改革关键环节,专题突破重难点”,着重借助网络优质资源、让老师们带着问题集体观摩专家名师课堂、解析名师经典课例,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围绕重难点专题集体讨论、找准突破路径、提高教研能力;学科教研组“突破重点难点,锻造名优教师”,着重借助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选准热难点问题开展联校教研,对话名优教师突破难点、锤炼骨干教师。

“三级联动”校本教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既关心问题解决策略,更关注人的发展,着力帮助教师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收获信心,形成了纵向递进又横向渗透的校本教研体系,实现了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有机融通,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二)构建“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

旨在帮助教师吃透教材、站稳课堂、优化教学、形成风格,按照“提出构想,选点实验,跟踪指导,总结提炼,全面推广,逐步完善”的思路,我们采取同课异授式、个体摔打课、同伴接龙课、同类研究课、专题突破课等研讨形式,开展同伴互助式校本研修活动,构建起“347自录自评”小组教研模式:即落实“三个支点”:一个主题、落脚一个课例、经历一个过程(“讲—评—改—再讲—再评—再改”不断循环的过程);突出“四个方向”: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学;运行“七个流程”:反思问题,确定主题—选定内容,选定课例—集体备课,形成初案—同课异授,逐步改进—同伴互助,全面提升—提炼成果,举一反三。

老师们在“学习—研讨—借鉴—改进”教研活动中,通过相互学习、模仿、内化、创新,在“学、赶、帮、超”中同伴互助、整体提高,实现教学质量与专业素质同步成长,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专业飞跃。

在研讨活动中,许多备课组提炼形成主题教学模式,如达成“学进去,写出来”主题的语文中高段重点研究词语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引入课文;利用学法,合作学习;寻找训练点,运用知识;小结内容,拓展知识。”又如实现英语故事教学的“三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理解故事;逐图理解,学懂故事。”

(三)运行“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

适应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数学组以吴正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探索“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一堂课学生活动25分钟左右,教师干预15分钟左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堂”分四个板块展开:“前置预习”旨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小组分享”是让每个学生的前置预习成果得到展示,并获得经验分享;“全班建模”是在小组交流基础上,促进全班分享、质疑、深究、提炼、总结、升华;“自主练习”突出分层练习。“2515”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学习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幸福,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实施“项目驱动”校本教研模式

项目驱动是为不同发展潜能的教师在机制外构建新的支点,一个项目组就是一个创新平台、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我校“项目驱动”校本教研以“创研的平台、发展的阶梯、辐射的中心”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老师们根据自我发展需求申报项目,组建项目组,按照“专家引导,专题培训,观察评估,合作反思,专题探究”思路开展教研活动,如“单元整合教学”项目组对北师大版本主体单元进行再研究;“英语课时模块研究”项目组深入探讨第二课时模块构建及教学措施。“项目驱动”既呈现学习方式、教学个性、专业成长的特殊性和自主性,又彰显了专业范围、专业品质、专业能力的公共性和统一性,展示了教师专业发展丰富多元的实际需求。

三、构筑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平台

教师团队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分层发展和差异发展,即多样化的阶梯式发展。现实中许多学校试图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阶梯,但大多过于粗放而模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我校的做法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实现教师自我选择、自主发展”:一是合格教师,特征是知道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评价检测并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学能手或骨干型教师,特征是在教学价值确定、内容选择、教法实施、检测评价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个体特征,某种教法得心应手并且教学成效显著;三是专家型教师,其专业水平特征是:基于优化的教学方法、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绩效,形成了教学思想体系和教学风格个性,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教师专业发展三级阶梯的建立,让更多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回归自我、自我选择、自主发展。遵循这样的发展阶梯,学校开展了新教师见面课、骨干教师研究课、学科带头人示范课等活动,从不同层级的课堂实践研究上磨练教师;鼓励教师发挥“非学科才艺特长”,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助力学生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级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新认识,在悦纳自我的过程中对教育理解逐渐开阔深刻,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信不断走强。

造就一批学术造诣较深、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师,需要构筑持续增高的智力生长点。2011年12月“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新光小学分站成立,我校教师采取共读与选读结合的形式,举办各种读书交流活动,并将心得体会运用于课堂教学。老师们还借助“吴正宪工作站”北京总站资源,申报了两个国家级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与追问的技术及案例研究》和《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新光分站在吴老师引领下,以案例研究为重点方向,通过问卷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在实践中多次修改观察量表,老师们人人上研究课,课题组统计相关数据、跟踪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提供专业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录像课《认识方程》、教学案例《书上的结论对吗》《购物策略案例解析》均获全国一等奖;老师们在获得教学快速提升的同时,专业发展也站上了新高平台。

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除提高门槛“外引”优质教研资源外,更要依靠“内培”力量。我校结合高新区教师“实训基地”、“名师工作室”等支点,建立特级教师“谢治国名师工作室”,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引领平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四、构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动力不足,制约动力的根本因素是教师教学绩效不显、发展水平不足和评价机制不力。突出教师评价激励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的教师激励体系,引动教师做到发展有方向、行动有依据、前进有动力。

一是人文激励。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做到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我们采取的基本措施是:健全教代会,保障教师全面行使民利、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监督决策实施和效果达成;校务公开学校发展规划、人动、财务运行、评先晋级等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多种途径吸纳教师意见,沟通情感,让教师充分体验组织关怀的力量,赢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激情。

二是成功激励。适应教师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竭诚为教师获得成功创造条件、搭建舞台、提供机会。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需尽快站稳讲台,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一方面为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可行性目标,通过拜师活动落实“传、帮、带”计划、履行“学、赶、超”任务;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开展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评选、说课等活动。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引导其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助力骨干教师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实施“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奖励办法”,激励骨干教师发展、创造。

三是绩效激励,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学校修订完善教师月考核方案、教育教学单项奖励方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教师培训及教育科研考核方案、班级考核管理方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教学质量考核由自选考核项目和特色加分项目组成,自选考核包括教学业绩和教学过程,教师结合实际自选项目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本期自我发展目标和考核指标。学校还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量化考核纳入教师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学效果好、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进而激发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点,是以巧力量点燃内驱力,相对科学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系,在促进教师强化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共生共长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共生力,“四力”聚生放飞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力量。

五、校本教研拉伸教师专业发展的长、宽、高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开启和能量聚生,产生的显著效应首先是青年教师迅速崛起:近三年来,我校青年教师组织教学、驾驭课堂能力明显提高,新教师正在成为学校的新生力量:蔡志翔获四川省音乐教师基本技能比赛一等奖;姚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与体育组并获成都市体育教师综合技能比赛第一名;吴微获高新区新教师展示课一等奖。

骨干教师逐渐形成教学风格,在各级平台上崭露头角:数学教师彭昌奎同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同台献课,被评为四川省骨干教师;英语教师曾小燕、杨倩为“国培计划”教师上示范课;科学教师徐丽获全国赛课一等奖。4年前我校只有1名区学科带头人,目前涌现出省特级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3%。

学校教学整体质量稳步提升,调研考试跻身全区“一圈层”学校行列;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家级大奖38人次、省级大奖1556人次。今年暑假全国创新作品邀请赛,我校四名同学勇夺一金三银,4人次获国家发明专利。

篇12

教研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学校某一学科成员的集合。教研组建设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教研组的建设对于学科发展乃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素养有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但是当前教研组的建设还没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足够重视,教研组规范化建设迫在眉睫。

二、当前教研组建设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1)大部分学校没有摆正体育教研组的位置,也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体育学科教研组长的价值。学生的体育发展取决于体育教师的指导,教师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者,而体育教研组长从整体上来说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因为他要认真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科特征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出体育学科活动的计划,并落实在任课教师的具体行动上,因此广大体育教师身上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了,@势必会在教学工作组织管理上体现出教研组长的地位和价值。

(2)教研活动组织流于形式,过于简单化,学校疲于应付组织检查,缺乏对教研组建设的重视和正确认识。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关键,大部分教师把教研活动等同于集体备课,还有体育教师把教研活动等同于写文章,做课题研究,其实教研活动高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解决某项教学任务,是解决某个问题,而教研活动是高级形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广大体育教师应该揭开教研活动神秘的面纱,正确认识教研活动,积极参与研究活动。研究活动是来自于教学实际的需求;来自于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来自于优秀教师内心的呼唤。通过研究活动揭示教学活动的内涵和本质的东西,它可能是教学活动中某个疑难问题的专题研讨,也可能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的研修,它更具有育人的效果,它对完善教师形成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提升和促进。

(3)教研活动目的的功利化,搞形象工程,是教研组建设中的一股歪风。时下的教研活动确实有功利化趋向,关注的是教研活动开展与否,而不注重教研活动开展的质量,这样的教研活动纯粹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考评和检查,教研组的成员都是在做好好先生,教研活动也敷衍了事,这必将限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其本质上是轻教研,却没有注重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

(4)教研活动没有规范化开展,甚至有些学校缺乏教研组建设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不以规矩,无能成方圆”,教研组同样需要一套管理制度和考评体系,否则,教研组建设就缺乏了相应的监督和约束。制度建设是管理学中重要的有机构成,在对教研组没有更好的考评方案的情况下,管理制度的制定对保障教研组活动是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

三、教研组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

(1)教研组建设要突出教研组的位置,摆正教研组长的地位。由教研组长制订出教研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各项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要体现本质内涵的发展,教研活动的内涵发展关注的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内在利益,教研活动不仅是完成一件件任务,而是通过完成任务来总结其内在本质的规律属性,形成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要务实,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教研活动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包括体育与健康的教材内容,也包含校本课程的内容,教研活动形式更加灵活。教研形式包括教学反思、教学研讨、各级各类专题研讨、体育沙龙等,活动记录要详细记录,积累教研组教研资源。

(3)教研组建设要依托有效的载体和名师引导实现有效发展。教研活动不是个体的活动、单一的行动,要实现教研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名师引领的作用,教研组长要带好头,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促进学校之间乃至校际之间教研组互动交流。

篇13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感慨:“不学习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尽管我们已为人师,但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行。”为了给教师们及时“充电”,岑溪市近年来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

岑溪市实验小学的刘浪燕老师近年来就参加了不少培训,尤其是2012年参加的“国培”项目,让她觉得“收获颇盛”。她说:“无论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我心中对‘国培’的爱和感激,可以这样说,这次小学语文(无网络)‘国培’是一场及时雨,给我们带来了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和理念的革新。”岑溪市大隆镇西宁中心小学的黄灿梅老师也表示:“‘国培’给我带来了知识,给我带来了感动,给我带来了希望。”

在岑溪市,像刘浪燕和黄灿梅这样享受到培训“及时雨”的教师数不胜数。近年来,该市除了完成自治区教育厅规定的各项各类培训项目以外,还根据本市实际,组织实施了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该市共组织了校长培训8期,培训中小学校长1 182人次;组织校级领导培训4批,共培训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2 876人次;组织骨干班主任培训4期,共培训骨干班主任2 924人次;组织教坛新星、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优秀教育人才培训各1期,共培训相关教师708人次。另外,该市还按学科组织了体育、美术、音乐、地理、心理健康等薄弱学科的教师培训,共培训2 534人次。

覃坚勇告诉记者,仅2012年,岑溪市就组织教师参加了50项各级各类培训,培训在职教师19 578人次。当年,该市还对124名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了任职资格与提高培训,对158名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进行了专项培训,同时组织全市8 994名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的继续教育培训。

这些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的教师培训,犹如一场场“及时雨”,给该市教师送上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培训一结束,许多教师迫不及待地把新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战”中。赵汝涣老师结束了“国培”后,在2012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参加‘国培’后第一天回到工作岗位上,我带着满腔热情,带着培训所收获的知识和理论,重新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

培训的针对性很强

黎梅是岑溪市2012年“国培计划”广西无网络条件边远山区骨干教师远程集中培训的辅导教师,她根据岑溪市边远山区教师的实际情况,使用了许多较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法,让参培的教师们“实实在在学到了东西”。

岑溪市教育局师训股给本市教师培训的定位是“针对实际,直面问题,微观抓实”,要求教师一定要带着问题学习,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黎梅根据这一定位,结合自身的培训经验,运用了多项培训策略。在培训中,她根据学员们所学的课程,提出讨论的主题,让学员们进行研讨。例如:在学习《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总体目标》这门课程时,她在班级公告里提出“在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何去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两个研讨主题;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修养》这门课程中的案例分析《打架之后》时,她让教师研讨案例中两个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的教育效果,等等。

黎梅说:“在探讨的过程中,学员们异常活跃,积极举手发言,就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工作遇到的困惑与大家共同探讨,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教学灵感。”黎梅所带的“国培”班,全班学员50人,提交了研修日志395篇、培训总结98篇、论坛研讨发帖1 469篇、回帖3 184篇,还编辑了31期班级学习简报。

其实,不单是“国培”,该市其他类型的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也很强。2013年4月12至13日,该市针对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如何设计、德育工作如何规划实施、校园活动如何设计等问题,举办了一个面向全市中小学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培训专家不但现场讲授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全市的班主任都受益匪浅。6月17日,该市又举办2013年体育学科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市各学校的300多名体育教师,在岑溪市职教中心参加了为期15天的专项培训。在培训中,专家们针对体育教师如何组织体育活动和开展课外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解。

岑溪市教育局分管教师培训工作的副局长、岑溪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陈展涯说,这样的教师培训把着眼点放在教师平时遇到的问题上,很有针对性,达到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教师“要学习”的目的,引导教师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视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自觉自愿学习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自然会不断提高。

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岑溪市教育局原局长、现任局党委书记罗华孔指出,要站在全市教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教师培训工作,不但要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还要着力于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为老师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此,岑溪市成立了以教育局局长、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局各股室负责人、市直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和部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订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并结合各学校制订的教师培训中长期规划,将各项教师培训以日常工作的形式列入局年度工作计划中,健全层级管理网络,使教师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得以明确。该市还要求教育局师训股和教育局人事股、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职能股室分工协作,合力开展各项教师培训工作。

岑溪市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试行办法》为依据,强化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把教师的“用”“管”“培”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市要求,集中培训按管理权属分别由市继教办审查、核准、登记,校本培训则由各学校初步登记,再分别报市继教办核准登记。教育局师训股要会同教育局督导室、督查室、人事股、基教股等相关股室,不定期到学校开展专项检查,听取学校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查看教师培训的相关资料,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学校的年度目标考核。

岑溪市教育局还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把全市各中小学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工作的情况,作为学校争先评优等方面的考核指标,提出“考核学校主要看培训质量,看教师接受培训后教学行为的改变情况”,以此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