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算化实训个人总结

篇1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性(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养,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内容,重视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加大实践性教学投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走校企合作之路。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个人看法。

2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2.1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稳中有升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知识、信息的扩散和传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兴起,导致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本文由收集整理在安全,稳定前提下,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2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企业非常看好“拿出去就能用”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如下要求: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创新能力,尤其对会计人员诚信品质,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税收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必须认清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情况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加之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在计算机基本操作方面也不太熟练,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实训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刚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这或多或少会会影响到学生对实训课的认识和教学效果。

4 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实训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更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践设施的建设,强化实验性的模拟教学,适当增加实训课时,重视岗前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合理地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程、课时和内容。目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训时间和教学设备的投入。

5 强化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案例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所谓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即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的“实践活动”。它可以分为3个步骤:①由教师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编制一些案例;②在课堂上先由学生们对案例进行讨论,然后教师通过引导、提示、总结来激发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案例教学也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模拟实验、辩论、公开演示课等形式,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会计电算化案例可以大量地应用在会计模拟实训中。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训工具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训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变革。会计案例的选择,应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在选择会计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在案例的来源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也可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初期帮助进行软件的初始设置,从而收集会计资料作为教学案例。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③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

为了编制案例,有条件的教师可深入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有条件的还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保证,由于会计专业学生较多,一般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容纳太多学生,应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在大学一年级时,带领学生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实习,熟悉会计流程,看实际的账本、报表以及相关资料,感受会计工作;第二步,在大学二年级时选择部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进行经验介绍,并在校内实训中充当辅导其他同学的角色。

篇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篇3

基于职业教育“实训”“应用”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企业多种经济业务处理模拟上,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以理解电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强学生会计电算化核算岗位实战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

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5.学习效果评价

在每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后,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表现及作业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各组介绍自己的工作心得及存在的问题,相互点评。老师对整个项目活动的总结,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检测、评估,评测内容包括:凭证是否正确,凭证整理装订是否整齐、完整。最后强化练习设计,将上述流程应用于其他行业企业,由学生自主重复操作。

课堂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内完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的演示根据子任务分步骤来开展,对重点步骤重点讲解,强调易错易漏步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职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机房内利用广播软件进行直观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完成实际工作的过程。一个个子任务,除了学习软件的操作技能之外,还涉及会计的专业知识及跨专业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对各个子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查。由于任务环环相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金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7).

[2]梁平.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财会月刊,2010(10).

篇4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知识接受能力、电脑的应用基础较差,学习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应用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环节设计

为了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学习,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情境创设

ERP环境下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比起单模块环境下有更严格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情境下再设计若干个工作任务。如设计11个单项实训和2~3个综合实训,确立商品流通企业、制造企业、通信企业三个行业作为会计电算化项目,每个项目下包括会计核算全过程。

2.信息资源提供

进行系统和软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绍时,教师可用多媒体和投影仪为辅助,用5分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方法,10分钟引领学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钟学生操作练习。教学演示中要重点结合会计处理程序讲清操作流程,同时讲清各模块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学习任务设计

以一个制造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为例进行实训,要求学生用电算化软件操作账务处理。子任务如下:数据资料准备、账套初始化任务、录入记账凭证、凭证查询、期间损益结转、生产成本结转、销售成本结转、本年利润结转、生成后的凭证必须完成凭证审核与记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自定义表的编制、打印报表、工资管理、员工数据录入、工资数据录入,工资系统日常使用初始化、业务处理、期末处理、数据查询统计、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原始数据分析录入、固定资产调拨、计提折旧、清查等处理,往来账初始化、往来系统使用、往来户档案管理、往来账查询与打印等。

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实训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组成一个财务部,组员分别担任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员、出纳员。老师根据实训资料布置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由各小组自主完成。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导学习,老师进行指导。课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凭证等。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分组讨论项目,每组4个人,学生讨论分别担任出纳人员、账务处理员、会计主管、单位负责人。实施项目任务发放学习任务书,小组成员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工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提示学生操作顺序。

篇5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总数在50-80之间,理论与实践的学时分配比为1:1。鉴于授课课时的限制,教师授课内容仅限财务软件的总账、报表、工资和固定资产等常规模块,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同时由于实践课时占比低,学生只能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没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实训,这就造成学生实践意识不强,实践技能不足的

问题。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参与

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演示穿插于课程全过程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一边讲授理论知识一边将财务软件操作方法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教师仍居于课堂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解、演示来熟悉财务软件的各个操作步骤,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 教学软件单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课软件和配套教材为用友、金蝶这些大企业常用,且功能强、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的大型财务软件的演示版。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这些软件单独模块的业务操作,但对其他中小企业常用财务软件如:管家婆、速达等财务软件的应用界面比较陌生,不会操作。此外,学生上机操作的演示版软件多为单机版软件,这使学生对网络软件或当前新兴的云会计的使用较生疏,这使得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遇到该种网络财务软件造成了

困扰。

(四)具备综合素质的教师资源匮乏

计算机加会计并不等于会计电算化,而是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跨学科技术。会计与计算机专业两者间的跨度很大。由于近年来会计专业发展迅猛,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日渐匮乏,很多学校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承担会计电算化课的教学,由于计算机专业老师的会计知识薄弱,授课中只能指导学生按照教材操作步骤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理解操作步骤背后蕴含的会计理论知识。由会计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会计电算化教学任务,在遇到计算机问题时又不能很好地解决。所以,会计电算化教学需要会计理论与计算机业务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财务软件的数据库庞大,安装过程耗时较长,学生不接受老师的帮助很难将财务软件安装于自己的电脑中,这也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利用课下时间练习技能,完成作业,影响课堂效率。

很多会计电算化教师并没有在企业从事电算化工作岗位的经历,缺少从业经验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经验,只能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依照教材教学生一步步操作,实践技能的灵活性较弱;此外,大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操作上水平上不如财务知识水平高,难以独自配置财务软件的运行环境,并将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中。

(五)教学软硬件所限,限制了学生技能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用计算机替代手工核算的一门新兴跨学科技术,没有足够课时的上机实践练习不可能掌握好这门技术。由于经费所限,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因经费、场地所限,并没有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而是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用计算机房,需要每次课前课后引入、输出账套,占用了课上时间,没有实现学生实训效率的最大化。另,学校使用的财务软件为教学版,仅能连续做账2个月,稳定性实用性无法与企业使用的软件相比,致使学生实际工作后还需要适应

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调整课程结构,立足岗位需求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用型人才,可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学时适当增加,同时增加实验学时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导地位,通过大量业务的练习,夯实学生的电算化操作技能基础,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还要突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仿真性,可将会计基础、中小企业会计、会计综合实训中遇到的企业真账都利用电算化系统进行核算处理,尽可能多的练习业务, 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二)改变传统教学中心,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教一点,学生学一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成为了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既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操作性较强的特点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交互式、探讨式的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单向灌输。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权力,教师将功夫用在课前,积极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情景化教学方法,设计工作目标与内容,通过经济业务案例的运用,设计丰富多彩的通关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

根据每节课的不同任务目标与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分岗位实训,赋予学生不同会计岗位: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的权限,体验工作内容与过程。通过让学生解决业务实例的方法体验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的心态。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软硬件建设

由于高职层次的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是进入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学校学习的用友U8、金蝶等软件很难接触到,但管家婆、速达、金算盘等中小企业常用软件又鲜有涉猎。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去向,相应调整会计电算化课程所用教学软件。除继续以用友U872及软件为主流教学软件,实训机房还应安装管家婆、速达、金算盘等中小软件,指导学生利用同一企业真账数据,在相关财务软件上都进行一次对比学习、演练,从中悟道财务软件的共性操作,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学校还应对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软硬件加强建设,由机房管理员定期对计算机查杀病毒,防止出现帐套丢失,学生重复建账等低效率时间的发生。

(四)建设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石。首先,现任电算化课程教师要不断优化个人知识结构,补齐短板,提高优势,根据会计业务知识的发展更新理论祭奠。根据高职学生新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常态。其次,学校应保证与企业的沟通,将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交流作为制度化进行建设,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经常来校给会计电算化教师举办技术培训,帮助老师更新专业知识,选派教师进入企业的电算化岗位进行定岗实习,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将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流程任务化地应用于教学中,以便实现校企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

总之,会计专业的电算化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教学做”一体化地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落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燕飞,邢海萍.浅谈我国的会计电算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6(7).

篇6

[中图分类号] G71;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1- 0097- 02

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和服务性。随着珠江三角洲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快速涌现的现代企业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产生强烈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赋予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行业、产业结构的特点,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专业建设,为区域经济不断培养合格的人才。

1 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定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

任何专业的设置与建设必须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对接才能展现其生命力,要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必须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按照市场细分的方法,明确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区别,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需求的专业培养目标。据此,高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 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 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 “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 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 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 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

(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

(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 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篇7

一 在会计电算化采用实践式教学法的可行性

会计电算化和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相比,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 在传统方式下,每个会计电算化教师无一例外对此都深有体会: 仅进行课堂教师讲授教学,学生由于缺乏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而感到有关理论很空洞,不知理论源于何处有何意义。但如果仅就上机实验而言,教师学生都会陷入穷究操作步骤等细节性的问题中去,而和学生真正应掌握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联系不大,理论和实践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出现脱节的矛盾。

为解决一矛盾,我们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看待会计信息的收集、输入、处理、输出, 因此上机实验必然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机实验部分采用实践式教学法可以避免以上提到的穷究细节性操作问题的情况,因为操作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操作的时候,由他们通过讨论、查找资料自行解决。通过自主上机操作获取有关系统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讨论自行归纳总结出有 关理论性、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结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实践了实验过程,观察了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培养学生驾驽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际会计工作中,自觉用足、用活现存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资源,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

二 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与传统的实践式教学法类似,在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中, 应该经历计划、实践和应用三大环节。

1.计划在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实践,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相反,教师必须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详细的计划。 教学内容设计本科层次的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内容构成: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内部控制与审计和一些常用的财务软件的使用。这些教学 内容由于实践性较强,都可以实施实践式教学。但不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顺序。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往往将教学内容的顺序作一调整,将财务软件的使用放在最前面,在实践认识了什么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如何操作运行的基础上, 进一步让学生自行分析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如何进行信息的处理的。 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由其自行归纳总结出有关的概念性、规律性的理论内容,自行设计一系统的内容控制措施。教学活动背景设计 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应事先详细设计的一个虚拟的企业环境,以供学生置身其中,利用自身的知识,在同学的协助与教师的帮助下,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背景的设计,应既应注意真实,又应尽量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合于其中。教学时间设计根据各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与难度的不同,适当地对使用时间进行规划。

2.实践在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例如,在财务软件的使用环节,教师应设计一套完整的上机数据,根据所使用的软件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内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上机运行数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总结操作方法,如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实验中,不能仅着力于个别故障的排除,而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故障现象,了解屏幕提示信息的含义,归纳其方法。 有意识地点拨他们加强对计算机硬件的电路图和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知识拓展;在上机运行过程中,学生为主要角色,细节性的问题主要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可作适当的提醒。在使用一到二个财务软件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不同财务软件的特点及共通性,为以后的学习内容作准备。

3.应用环节是学生将在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中所得的启示和所获 得的能力应用于将来的具体会计工作中去。

三 会计电算化实践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保险公司财务会计难点问题,通过精选案例的演示与讲解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

对于保险会计的流程分析和财务处理中心的构建部分,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大量采用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基本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模仿或借鉴相关的案例内容来完成实务工作。

3.实验原型法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保险会计模拟实验需要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会计报表等实物原型,并将原型中涉及的主要业务流程向学生讲解清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阅读实物原型资料理解公司业务框架并加以熟练。同时,可以由教师提供几种实务中存在的财务处理中心模型,并分析其优缺点,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力来完善、改进和丰富原有模型,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

4.过程考核法

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考试这个指挥棒,取消一次性的期末书面考试,以对平时的实训作品考核为基础,综合评定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即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学生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共同评定成绩,并以学生的评定为主,教师评定为辅。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武慧洁. 浅析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篇8

1.1 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传统的“先理论再实践”实践教学模式使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割离,目前多数高职校院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仅限于会计信息系统的 “单项项目核算”,而缺少综合项目的核算,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是以总账系统的操作为主,要求和层次仍停留在利用一种的财务软件进行建立账套、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基本操作上,处理的内容大多是以工业企业为例处理一定时期的十几二十笔经济业务,由于只涉及财务核算、报表编制,范围非常窄,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素质的要求。

1.2 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电算化会计工作内容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仍然仅限于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内模拟上机操作,学生没有进入企业会计电算化岗位实际角色中,因此不清楚企业实际的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到底是做什么,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实际业务处理缺乏直观了解,不清楚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更不明白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业信息是如何联系的。这导致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电算化会计处理任务无法无缝对接。

2 任务驱动教学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

2.1 工作任务设计

设计明确而适合的学习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根据任务大小可分为学期总任务和若干个课时分任务。即通过任务的分解降低学习难度,化整为零,防止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较大的畏惧情绪,同时把学期总任务贯穿于学期分任务的实施中,通过分任务的步步实施达到实现总任务的学习目标。同时任务的设计应当考虑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保证教学效果。

2.2 工作任务实施

在设计好总体任务和分解任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时,应从如下五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教师分析工作任务,在任务实施之前指点和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第三步:学生着手任务的操作,在深入分析要建立的财务核算系统后,教师从旁观察指导,针对学生应注意的一些典型问题进行探讨。第四步:总结评价阶段。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任务总结汇报、采用分阶段任务总结汇报的方式,以PPT的形式进行对该项任务的总结。此时,教师应适时针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在今后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中能够改正,达到提高的目标。第五步:归档或结果应用:工作结果资料应该归档或应用于生产教学实践中。

2.3 任务驱动教学在本院建筑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案例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在本院建筑企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大致分五步:第一步:老师设计工作任务:运用东阳第三建筑公司实际一个月的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主要是一个月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完成从系统初始设置、填制记账凭证、记账、会计报表的输出打印一整套账务处理流程。第二步:老师分析工作任务,在任务实施之前指点和引导学生寻找合理的方法,主要是对一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和讲解。第三步:学生实施工作计划: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特点,自由组合,自行分角色分工,成立小组进行自我管理。首先进行系统初始化的设置,然后依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并审核记账凭证(要求填制凭证人和审核凭证不能为同一个人);接着就是记账,最后是会计报表的编制输出。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这一工作任务,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小状况,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个别单独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解分析。第四步:老师和学生共同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是教师对工作任务设计过程的检查,看看我们设计的工作任务是否符合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接下来是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作认真的总结分析。首先学生自我做出评价,最后由教师主持进行总体评价,学生的总结评价可以是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心得,也可以是一些好的经验等,让学生自我分析,互相公开,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兴趣。第五步:归档整理实践资料:将学生输出会计报表分项目打印归档,其余账套电子稿备份。

3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 设计任务要有针对性

在工作任务的设计问题上,教师应注意布置的任务要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能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应精心准备,保证任务的布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任务可分割为若干分任务,分任务的汇总即为学期的总任务。

3.2 任务的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相关专业知识讲解分析后,关键是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因此任务的设计应以企业的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为任务,这样既可以保证任务的可操作性,又可以使我们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与企业电算化工作无缝连接,从而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到企业就能直接上手。

3.3 应重视任务结束后的总结与评价

篇9

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

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

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10

(二)思维导图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层面

1.在备课时可以采用软件版,在教学过程中,用手绘思维导图把所讲授的内容绘制出来。这种方式,比传统备课节约时间,且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把握讲课时间。教案简洁、易修改、易添加、易删减、易标注,实用性更强。目前,所有的会计电算化软件都是根据同样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编写,它们的操作大同小异,例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介绍用友T3账务处理流程的课堂导入新课环节,可先将准备好的流程图(图1)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脑海里对新课内容有一个总揽认识。使用这张思维导图,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此时思维导图好像一本书的目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就能从知识的迷宫中走出来,重点的深入与难点的突破,放在学生了解全局,掌握了流程才展开进行。2.课堂讲授环节的运用教师在讲授新课环节,告诉学生我们即将开启一次漫长复杂的实践之旅,请学生仔细聆听,快乐动手,最重要的是结合思维导图促使聪明的大脑不断去记忆和思考,思维导图能有效指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让知识变得有层次、有结构、清晰易懂。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是一个体系,以前的教学难点总是在于要如何引导学生把所有流程强记联系在一起,进行反复的操练,但学生对整个系统始终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数据到底是怎样集成化与共享化的,仍不清不楚。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理清思路,把握全局。思维导图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需要用一张纸或者一个板书,就可以将一节、一章甚至一本书的体系化出来,让学生一眼看清问题与教材的构架。例如,在销售管理环节,针对两种销售状况,可以直接用导图的方式让大家对流程一目了然,图示如下: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出以上两图中操作流程的差异,进而在操作中注意相关步骤的循序渐进,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而不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反复总结,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起不到效果。自己通过判断、分析得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教师从这张思维导图中可以发现知识了解程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3.课堂总结中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的怪像,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课后没有主动归纳总结,特别是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准备过程中,没有找到主干知识而一味的做题,碎片化的掌握零散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归纳知识点。在每次实训结束的上机报告中,不再要求学生简述实训操作流程,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操作流程,标出关键点,画成思维导图,接着对图添加不同颜色,将薄弱环节重点强化学生记忆,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可以让学生展示学习心得和成果。平时课堂上,教师授完新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合上书本,拿出一张空白纸,根据学生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老师上课给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哪些还模糊不清,然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其对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从而可以对于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既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又能够关怀个体,关怀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

二、运用思维导图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点突出,清晰明了

根据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知识体系的不同,指导学生作图:把纸张横放在桌面,从中央开始画;次主题设计为3-7个,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然后不同级别主题的线条粗细合理,尽可能使用彩色;图形要有层次感。

(二)形成开放思维

指导学生尽可能的开放思维、联想知识点,不拘泥于现有形式,使用各种相关的色彩、符号加深印象。

篇11

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目前普遍认为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相关职业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即人们运用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按规定的职业和任务的要求,完成职业活动的综合能力,通常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三大部分。

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而言,基本能力指的是在不同的职业和岗位之间都通用的学习、文字、语言能力及计算机运用能力,此外还应包括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而言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分析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专业写作能力等;关键能力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跨职业能力、交往协作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1.重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能力目标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目标,甚至有的是直接照搬学科性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果造成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应当先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摸清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群的设置情况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具体要求,并组织相关行业和专业的专家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会计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以此定位合理的专业能力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2.通过课程的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兴趣

在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当然是从课程开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对初学者而言往往因其相对强的专业性而使学生有畏难心理,所以本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展开必须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路线。所谓“万事开头难”,要想让学生能够学好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先对课程产生兴趣,进而爱上这个专业。所以,在学生进校学习专业课之初,应改变在这门专业课程刚开始就讲授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按着目录找出各章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的传统做法,而试着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避开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灌输,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将来面向的工作岗位,进而向学生介绍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并把这些要求和相关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专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

3.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规划, 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

在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以后,就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制订一份职业规划。一份明确的职业规划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及相关职业的要求了然于心,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更能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学生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最终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当学生有了自己的目标,他才会主动地想去完成它。同时教师还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能力要求有哪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一名合格的“会计”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技术能力以及要取得基本职业资格证书应该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应该学习哪些基础的入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一步步努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4.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直接的渠道便是课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要适应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体到会计电算化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稳定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还应具有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处理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改变传统的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尽量创建仿真的实训环境,开展具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实践训练。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但是由于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大多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来安排实训内容,而不是以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来安排实训内容,从而使实训课因缺少岗位性和针对性而失去其实际意义,更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用人单位所需的实际专业能力之间不匹配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应尽量从会计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关注培养学生未来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为达到这一目标,从课堂实训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调整课程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课时比例,在制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应以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来设计教学内容;其次,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还要尽可能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想办法把学校的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教学设施,尽量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教学情境;最后,考核方式要科学,在每门课程的结业考核过程中尽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不只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添加实践的考核,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考核,让学生总结实践经验,找出自身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5.鼓励学生深入职场,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

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平常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基本掌握了,但是要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很多学生还是因缺乏工作经验而觉得无从下手。所以,为了让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虚拟的、象征性的实习,而是真实的社会职场环境,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仅凭学生的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固然校内实训能达到仿真效果,却还是无法与真实的职场工作环境相比,所以学校要尽量为学生开发多渠道的校外实习场所,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尝试相关的工作,了解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学生将来胜任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总之,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社会用人单位对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职业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从重构突出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入手,通过课程的引导提升学生的专业认识和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深入职场实践,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欧美国家的高职教育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通过归纳总结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在会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能够对我国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英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英国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每学年均要对会计课程进行修改、更新。学期末,通过计划、报告、论文、实结等大作业形式来考评学生成绩。考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美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美国会计专业课程分为:“一般教育”、“一般商业教育”、“一般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能力都不一样。“一般教育”的课程侧重于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一般商业教育”的课程聚焦于市场、金融等商业领域。“一般会计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与日常会计核算和管理相关;“专业会计教育”阶段开设是更高层次的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IT审计等,这个阶段注重于会计专业的后续教育和学术研究。

(三)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会计课程。采用讲座、辅导、研讨会和实验室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将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使许多专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和英国会计职业协会的认可。

(四)德国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德国职业教育是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要形式。该模式实现了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并重,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相结合,实训教材主要由企业编写。理论教育只有一年,后两年都以企业培训为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可立即上岗工作。

在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大、中专教育不一样,培养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应该是大专的翻版和本科的“压缩饼干”。

本文基于广东珠三角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对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最新会计人才需求情况,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构,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用到的知识“零距离”对接,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会计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的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现阶段的人才状况是精通会计业务的人才仅能应用计算机系统,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士却对内部控制方式、会计业务流程改造、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感到力不从心。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频频遭遇用人单位冷淡,因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抱怨难以找到满意的会计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千金难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缺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层次的人才,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如何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仅仅根据本校师资、软件、硬件等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无法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课程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文件,会计政策和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会计专家和企业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的真正参与,仍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选用内容陈旧的教材,使课程与职业脱钩。

3.课程设置缺乏全局规划,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时没有考虑课程的前后顺序及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如:会计电算化课应置于计算机基础、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之后,否则,就会使学生感觉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再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资金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杠杆原理、存货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等方面有重叠内容,财务管理偏重于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中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税费的账务处理方面也有重复之处;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概念、会计要素、报表编制等方面存在重复内容;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上也存在重叠之处。诚然,在一门学科之中,各课程之间存在部分重叠内容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时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删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将资源让位给新兴学科的课程(如:环境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和国际会计准则课程。

4.实践平台与实践内容的仿真性差。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主要采用传统方式。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等环节。这些实训仍然是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布置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的,没有岗位分工,每个同学扮演了财务部所有的角色,一个人做完公司完整的账套。虽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岗位的工作过程,但不能体会到实际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情况以及各岗位的协同、会计资料的传递等情况,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会计工作的职业场景。

5.评价考评手段有待改进。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模式,测试内容以理论为主,评价结果是以试卷成绩来展示,并对此进行排名、对比。这种考试多在期末进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打击。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1.在教学理念上,主张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而不是知识水平,以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以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需求,根据信息前沿技术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贯彻落实“6+2”原则,“6”即: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2”即将德育、外语教学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

2.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基于会计岗位要求设置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重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学习。

3.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上,强调会计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施开放性教学、互动性案例讨论教学和问题导入式的自主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网络资源、教学软件融合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建立由行业和企业会计专家参加的专业顾问指导委员会,让他们直接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确定教学内容。

2.构建基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具备职业基本素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会计监督能力、电算化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及应用写作能力、投资理财能力、法律知识等。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职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支撑模块、考证模块、职业延展模块、融合模块。公共必修模块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职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职业核心模块着重介绍专业关键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等课程。职业技能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ERP实训、出纳实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手工技能、计算技术等课程。职业支撑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管理学原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技术、税务会计、数据库基础、银行会计等课程。考证模块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增加了就业砝码,主要包括:英语等级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课程。职业延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岗位发展和职业知识拓展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财政与金融、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管理会计等课程。融合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实力,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将企业的工作业务过程提练上升为教学过程。广东珠三角地区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最大。需根据地方企业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开设实训项目,构建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模式以及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出纳技能实训、手工会计技能实训和电算会计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财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纳税申报、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岗位技能实训是上岗前的实训,包括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

4.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一般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进行,学生依据经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等方式来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独立组织和实施,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情境化教学环境,因此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通过ERP实训室与会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建设,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大产学研投入,与知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商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

5.建设精品教材。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工具。教材质量影响到课程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然而,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开发出非常优秀的教材。教师可以跨校联合专家以及实务界的高级会计人才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以地区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删繁就简,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训,内容新颖实用,紧跟新会计准则、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

6.优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困难。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在引进人才时实行经验与学历的资格准入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以研促教。通过科研项目,锻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优秀的学科梯队,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XBRL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引入会计电算化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仿真实训基地,选用优质教材,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13

二、体现会计电算化教学主体性、个性化、开放性、系统性的几点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系统性。首先,设置跨年度账务核算月份。高校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普遍都以一个月的会计业务为对象,这就造成学生对跨越会计年度的核算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因此应该将核算月份增加到11、12和1月份,使我们的实践更加接近企业的实际。其次,增加供应链的教学内容。当前我们的软件教学主要侧重于总账、固定资产、薪资管理、应收应付等财务链的教学,而忽视了供应链的教学,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的加强以及对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要求,仅仅掌握财务链的学生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应增加供应链的教学内容,同时重视供应链和财务链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学生能熟悉企业整个销的核算过程。最后,增加财务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我们的会计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核算型会计,还产生出了财务分析、经营预测、投资决策等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因此,我们在进行电算化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账务处理,还应当适当增加财务管理范畴的高层次实践教学内容,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财务人。2.教学动态互补,落实学生主体性。教师如果只依据教材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进行师生互动,适当穿插一些现实案例教学,如在介绍某些模块原理并演示后,以某公司实施的成功或失败作为案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原因和提出纠正措施,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可让学生收集案例,对未知领域提出探索思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以任务为导向,分岗位操作,让学生深入企业现实操作环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训后总结经常会出现的错误和造成的后续问题,并叙述是如何解决的。3.加强校企合作,注重教学开放性,首先,应打破过去学校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应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会计电算化实践基地。引进优秀的企业财会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和企业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案例和操作指导;尽可能联系企业实习岗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其了解企业的实际核算环境和业务流程,从而缩小学校教学和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其次,为避免老师教授知识与现实工作脱节,应加强会计电算化老师的培训,学校应加强与软件公司的合作,选派有代表性的教师参加软件的各种培训及会议,也可定期选派教师到软件公司进行学习锻炼,实际参与会计电算化项目的实施工作,提高教师的软件实际应用能力及后台管理能力。激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收集仿真教学资料,以便老师更好的服务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4.优化考核方式,提升考评个性化。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适应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优化考核方式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在线答题评分和成果汇报评价相结合。首先学校可以加强和软件供应商的合作,争取能够获得软件公司长期的技术支持并使用其开发的考试平台,让会计电算化课程实现在线答题,电脑评分。或者由学校定制开发专门针对所有实践课程的考试平台,会计电算化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收集和编制实际工作案例资料和具有一定的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考题和评分点,充实考试平台资料库。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及时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在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中,学生总会碰到很多错误从而导致后续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反思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总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对软件和电算化会计工作流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以在完成任务后,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由教师总评值得借鉴之处和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学生参考。这样评价过程,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静.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中国商界,2010(2).

[2]钟小娜.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