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接受一种规范性知识,最为重要的是一种价值性的理念、一种实践的能力。在分析现实的人、发扬个性的人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超越接受教育者自身属性和现实属性的限制,提升接受教育者自己的各种规定性,更新为新的德性自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人文关怀,必须去除观念上的约束,准确认识人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努力培养大学生善良的思想和品质,告诉其生活的意义与最终目标,给予其过人的智慧和崇高的品德,确定道德、人性价值的方向。还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教会大学生学会做事和共同生活,把个体的整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个体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形成统一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相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每个同学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教育者再思想政治教育中,依据学生自身差异,重视教育的层次化,在整体思想教育目的的引导下,考虑学生自身心理、思想上的特别性与差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是培育与发展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地了解每个大学生,积极发掘大学生内在的素质,因材施教,给大学生营造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展现其个性优点,使大学生养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篇2
(二)隐性思政教育的特征及作用
隐性思政教育的“隐”之功能,是由其自身特征决定的,而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是与其特征紧密结合的。隐性思政教育的特点:第一,在于承认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通过思考、反省等主观思想活动来形成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的能力,学生们也是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有选择接受、异议或否定外来观点和思想的权利。隐性思政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侧重于引导、调控活动。而参加隐性思政教育活动的学生们,也充当了自我教育甚至教育他人的角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1],隐性思政教育侧重于在保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的机会、互动项目及外部环境。第二,隐性思政教育特征还表现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不仅时间地点可以灵活设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特点来设置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趣味比赛、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等。而且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们的工作重点在于调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引导活动发展,隐性思政教育较于显性思政教育,是相当灵活的,而且能够囊括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立体全方位覆盖式的教育方式。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具有潜隐性及浸润作用,隐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是不能明确表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而应通过采用各种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运用,将教学内容蕴含在活动中,使学生们不知不觉受到思政教育的浸润,潜意识中受到了隐性教育的熏陶和影响。第四,隐性思政教育具有结果的持久性和弥散作用。隐性思政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在学生的思考中达到教学的目的,教育成果是受教育者自我主观思考后形成的,可以说是属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并思辨”得来的结论,所以会形成稳定深刻的道德观念和思政品质,隐性思政教育成果自然具有持久性,而且一旦这些内在价值观成型,就会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教育成果的弥散作用。
(三)高校思想隐性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
隐性思政教育的实现机制应当秉持“教师的有意暗示”和“学生的无意识接受”这两个工作重点,来指导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具体实现机制主要有: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师应当隐藏教学目的,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方案,避免学生对说教式思政教育的反感,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甚至带有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案,采用隐蔽的方法,使学生们无意识接受思政教育内容和行为规范,创造影响学生潜意识的教育空间,使学生们在无意识中受到启发。第二,隐性思政教育同样应当遵循思想品德自身的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自身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并主动反思、反省中形成的,所以隐性思政教育应当注重学生们自觉自愿地通过自我思辨来接受思政教育内容,而不是靠外界灌输得来。第三,隐性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应当将学生们树立为教育中的主体,使学生们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对思政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成为独立思考并积极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被日益加以重视并应用,成为了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校思政老师积极引用思政教育来协同传统的思政教学,隐性教育被作为教育方式日益受到重点开发。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我国大学普遍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信息网络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园网络中不知不觉接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可以说目前,我国大学隐性思政教育已经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显性思政教育的不足。
(二)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目前已经开始大力推广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但是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本文总结并分析如下:
1.应用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理念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隐性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不到位而导致教育效果流于形式的问题,表现在有的教师将隐性教育作为教学任务完成,侧重组织“隐性”形式的教学活动,然而却没有在其中蕴含思政教育内容,例如课外实践活动出现了过分娱乐化、休闲化的错误,很多实践活动过于机械化,使得学生们缺乏新鲜感。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隐性思政教育活动不“隐”,学生们很容易发觉有灌输式思政教育的意向,这导致原本应“隐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失去了本质特征,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教师没有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思想变化和反馈,使得隐性思政教育没有及时调整,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
2.对思政课程以外的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过:高校德育教育要与其他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要在其他专业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跨学科教育理念,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结合德育教育,在备课中就应当考虑到这一综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仅靠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实施,这显然是不够的。使得其他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割裂开来,而各学科都有自身专业的伦理和专业素养要求,例如会计专业强调会计职业道德、建筑专业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医学强调社会伦理等等,我国这些专业学科中隐含的伦理道德教育并没有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其他专业课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3.隐性思政教育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够
目前我国高校在隐性思政教育中应用信息网络的程度还不够,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例如对网络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的负面信息,没有做到完全过滤;对于应用社交网络工具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没有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开展教育活动的理念;也缺乏利用网络工具来了解大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内心想法等。而现如今,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大量利用网络工具,网络社交也占大学生日常娱乐相当大的部分,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即时性,还有网络上各种价值观、世界观、各种理论的泛滥,使得大学知识理论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其权威性被大大削弱,在此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不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积极使用网络工具,那么思政教育将难以得到新时代大学生们的认可,思政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4]。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隐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应用的程度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背后必然存在理念上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根本上改进我国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应用工作。高校隐性思政教育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显性思政教育仍然特别重视,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采用显性思政教育方法,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工作易完成且见效快,容易得到学生们的反馈(哪怕是敷衍性的),所以很多高校思政老师习惯于采取显性教育的方式开展工作,使得隐性思政教育在推广应用上比较困难。另外很多教育者虽然应用了隐性教育模式,但是在其中却使用显性思政教育方式开展工作,例如创建文明寝室、开展专题讲座等本应属于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却直接明了地灌输思政教育内容,使隐性思政教育失去本质意义。而且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存在着对隐性思政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刻,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式的能力不强,简单将隐性教育模式理解为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实践活动,忽视隐性教育的导向性,没有系统、全面、灵活地运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
2.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堂和相关谈话、讲座中,而隐性思政教育模式下,校园文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中各规章和管理办法和组织纪律等制度、传播媒介、网络信息等都可以作为开展隐性思政教育的资源,可以说隐性思政教育可利用的载体日益丰富,然而现今我国高校仍然较多采取办讲座、开班会、办板报等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政教育,对这些相关资源利用不足。
3.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应用不够全面
隐性思政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讲,有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等,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教育表现的艺术,对教学活动开展程度的把握等。但由于显性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开展已久,老教师们对显性教育方式的应用倾向及相关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这导致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很多青年教师也缺乏大力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方法的勇气,更难以做到适应并熟练运用隐性教育方法。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与开发,使得在实践中应用隐性教育方法时乏善可陈,更难谈及提高隐性教育的技巧和相关应用创新[6]。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的对策及创新策略
要提高高校隐性思政教育水平,应当从隐性思政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出发,认识到其重点在于利用和开发思政教育课程外的教学资源,并通过隐含暗示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无意识中对思政教育内容有所感知,并通过自我思考甚至反省来实施主动自我教育,并在隐性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所以隐性思政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暗示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在应用隐性思政教育时应当时刻注意把握这一要点。本文基于隐形思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一些创新性的隐性思政教育方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应用策略有:
(一)大力推广应用具有实质意义的隐性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应抓住隐性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设计并实施能取得实质性教学效果的隐性思政教育活动,在其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们自发进行价值观、道德观上的思考。例如在观看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电影活动,不能仅局限于看电影这一娱乐活动本身,应当通过写观后感等方式让学生们挖掘影片中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还有辩论活动中,应设定好辩论主题,应当与思政内容相关,或者能积极联系思政内容,应要求学生们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高度来思考辩论主题并展开辩论,这样更易激起学生们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可以举办与社会道德模范一同展开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项目,这样的活动能起到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的作用,对于大学生们,能与社会名人一同参与活动,是件荣耀的事情,在社会实践中,应多安排与思政教育内容相关的访谈、参观、劳动等具体项目,使学生们在实践项目中所蕴含的思政思想和价值观有直观的感受,亲身体会以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活动之后,应当让学生们总结社会实践报告,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总结对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总之,这些活动的举行,应注重采用暗示、引导等方式,使学生们自觉开展价值观层面上的思考,并在隐性思政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以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积极利用思政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
除了先进寝室评比、优秀大学生评选、才艺比赛等比较常见的隐性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创新的隐性教育方式:根据前文的分析,隐性思政教育应当多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积极利用思政课程外的教学资源。本文建议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科历史方面的内容,以史为鉴,借古喻今。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增加经济学各流派的研究历史,增加经济学家理论背后的历史渊源等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科历史学习中,了解各经济学家经济理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了解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等学术伟人们为攀登学术高峰而付出的艰辛心血,对大师们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伟大学术精神自然而然地产生钦佩之情。同时思政课程教学中,也应当加入各个领域著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巨匠等历史著名人物的名言典故,以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对著名人物的伟大成就、生平典故等进行思考,从而被这些伟大人物的光辉精神所激励,达到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高校校园环境建设也是隐性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例如遍布在校园各处的标语,以隐性教育的理念来看,采用说教式的制度规定作为标语内容是不大合适的,如果换成能够发人深省的、富有情感性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些。例如校园食堂中号召节约粮食的标语:“杜绝浪费”、“浪费可耻”等过于直白、硬性的规定,这样的标语就容易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容易导致他们对其视而不见。而如果替换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附上农民辛勤工作的照片;或者替换为:“中国每年餐桌食物浪费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口粮”,并辅以图片说明。这样富有情感和暗示的内容,易引起大学生们对浪费粮食的愧疚情感,从而达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目的。
(三)大力应用信息网络工具来实施隐性思政教育
篇3
2.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微信的传播特性可以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零距离”接触。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面对的是一个整体,很难及时地发现个别学生中存在的心理或思想上的波动。而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可以有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不必“面对面”地与学生本人沟通,代之以“心对心”的交流,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微博、微信传播的交互性、海量化、开放性、碎片化等特点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美国等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的传播特性,形成了新的“文化输出战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和西方思潮大行其道,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目前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特点及规律的制约,心理及心智不够成熟,信仰不够坚定,对客观事物认知存在偏差、片面,对“网络大V”的盲从,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受到严重挑战。不良的新媒体文化,诸如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蓄意诽谤等现象层出不穷,不断挑战大学生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严重影响传统价值观念教育。同时,新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加强高校微博、微信平台建设,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利用微博、微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探析
1.利用微博、微信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权威信息,增强教育的准确性
当我国互联网对全世界开放时,5年获得了5000万受众群体,而微信则只用了3年就成为了“大众传媒”(根据美国对大众传媒的定义:有5000万受众的传媒即为大众传媒)。强大的受众群体为信息的和大范围接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学生中有90%以上都使用微信软件,70%左右的学生都有个人的微博。通过官方的微博、微信平台,可直接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信息通道,这样就减少了每天召集学生干部传达各种学校信息的繁重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去除了多级传达带来的信息失效和谬误,增强了信息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准确性。
2.利用微博、微信了解学生个人思想,进而实现因人施教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
“90后”的大学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强,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往往喜欢在群体中标新立异表现自己。根据武汉大学的调查:64.8%的同学认为自己心态开放,愿意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结合这个特点可创建“公共微博广场”,允许学生发表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思想,既可以让同学们有一个可以公共宣讲的场所畅所欲言,避免私下形成小道消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利用工具。在此基础上,通过微博、微信留言还可了解每个学生思想上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了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利用微博微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传统说教”向“互动对话”的转变
微信软件作为一种时时通信软件,其特点满足了使用者的所有沟通要求。利用微信软件可以说,也可以写;可以长,也可以短;可以通俗,也可以深奥;可以有声,也可以有像。微信还可以愿意说的时候说,愿意听的时候听,愿意看的时候看,愿意想的时候可以屏蔽所有外来的声音,这就使微信成为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参与的平台。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往往将听众和讲述者分离开,形成了教与学的界限,而利用微博、微信却可以将所有同学都纳入到交流空间中,形成对话式教育氛围。通过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可在这个对话空间中不定期地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让同学们讨论,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权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参与可以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发言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而通过在微信圈里交流又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参与式的学习往往比说教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微信的朋友圈已经成为现代人主要人际交往群落,在朋友圈中互相分享美文、图片,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影响,朋友圈已经超越了一般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片面作用,而改变了人们生活,或者可以理解为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空间中,可以将专业教师、党政工作者、学校领导都纳入进来,形成全校同学或全系同学的“大朋友圈”。通过不同层次的学者、专家参与,利用文章、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形式,建成立体全方位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圈内丰富而有层次性的知识,可从不同层面引导、帮助学生,将教育融入生活,将管理渗透于日常工作,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4
篇5
2.校园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一是缺乏系统的疏导机制。目前大多高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学生获得心理疏导的管道不畅通,学生遇到困惑后无法通过一种合理的、便捷的管道,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压抑的情绪就会逐渐积累,久而久之会影响到身心健康,很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二是心理疏导队伍薄弱。高校学生队伍庞大,所以心理疏导机构要有一定的规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不够顺利,心理咨询室较少,而且一部分心理咨询教师是非专业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另外,高校的心理疏导设施也不健全,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如咨询室里的物品设置和颜色环境不够合理等,这些都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并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一问题。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找出学生产生心理矛盾的根本原因,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疏导策略,尽可能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消解不良情绪,引导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感受。情感互动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理论灌输的不足。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越融洽,教育效果就越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
2.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一是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通过学心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施针对性的疏导。此外还要改变重理论、轻心理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对象的沟通和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二是心理疏导的“专业化”。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问题来设置心理咨询部门,通过针对性的疏导有效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由专业的教师来疏导,以提高学生得获自信的成功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三是课堂渗透式疏导。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育人好的导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以说,在教书育人中,要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观念。各科教师课堂渗透与正面的疏导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篇6
二、当前高校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低年级学生,初进大学校门,还处于高校本科初期阶段,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尽管新课标已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教学,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般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也习惯于“听课式”的学习模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无法做到快速适应,导致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有效地展开学习。从环境方面来说,远离了已经熟悉了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习惯了原来的作息规律,很多学生不免会因生活环境、节奏的变化,而深深感到有点“水土不服”,由于低年级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彼此不相识,很多低年级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合适的人进行倾诉,就选择自己闷在心里,极易滋生消极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2]。从心理特点来看,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于事物的辨别与思维能力还不足。而且,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亲友的溺爱,常常存在一些性格方面的弱点,比如自私、团队意识不强、集体主义意识缺失等、爱宅在自己的小圈子,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必将会给高校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不过,总体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其集中化、经验化、权威化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不相符合,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必要性,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人文关照,过于强调“政治本位”,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由此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思维特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手段相对滞后。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比较重视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提到高校教育战略高度,未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一直不高。
三、提升高校低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政教育意识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式,分析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根据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兴趣特点,制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流程与对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和地位,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二)坚持动态教育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高校教育健康、有序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涉及到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前提下,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足高校教育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构建完善的教育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低年级学生对于网络非常熟悉,高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比如,利用学校海报、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娱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7
(三)不够重视思政教育中新媒体载体的重要作用。由于新媒体的特点是快捷传播、检索方便、交互性传播等,所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然而,很多人淡化了技术投资新媒体及更新观念,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很多负面影响。
二、新媒体时代下形成思政载体合力的措施及途径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资源中心与教学平台,完善设计思政学习资源。就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环节来说,必须对传统思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演绎,发挥理论灌输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教学方法领域,应该对多媒体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增加思政教育理论灌输的创新性与新颖化,而且还要设计出完善的思政学习资源,而主干内容、扩展内容、辅助内容共同组成思政学习资源。思政教育理论是主干内容的根本,包括马列理论,思想、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课程。根据思政理论特征,在互联网中通过图像、文本、音频、图形及视频等方式将其凸显出来,以情趣取代枯燥,尽可能时期成为高校生自觉接受思政相关知识的主课堂和主阵地。思政学习辅导内容有背景知识评述、知识介绍、知识阐述等,比如典型案例、教案、相关链接网站及参考资料等。此外,扩展内容则主要有帮助、指导、讨论及测试等,像优秀成果、新观点及名师讲座等。对思政学习资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性。
(二)创建校园特色网站,提升思政教育辐射力。思政教育教学中,导航系统指的是路径指引、内容检索,和学生共享校园体制要素与物质要素,这就需要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园网站,比如,在本校互联网中构建视频新闻及图片鉴赏等,能够以视觉出击方式直观的展现出静态的建筑风格与学院风貌,对该校精神和文化进行有效传递。点击图片,可以以其超语言性与直观性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情操等产生影响,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对学生理性具有启迪作用,督促学生修身立德。
(三)通过新媒体密切联系学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在影响受教者方面主要是施教者的个人魅力与理论水平,这些都以辅导员、教师及班主任的学识力量与道德为源泉,以往咨询活动与谈话均在该模式上延伸,具体表现为辅导员和教师以撰写博客、开设空间、讨论话题及上传学习辅导材料等方式,在互联网中公开教师MSN、QQ等网络联系方式,构建QQ群与飞信平台,和学生实现心灵接触,同时还要确保工作通道与信息传递的快捷畅通。思政教师还要以身作则,通过经营空间、撰写微博等措施,将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与政治理论素养等彰显出来,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自身治学态度、道德情操、政治方向及人格魅力等,对学生高尚品质进行有效带动,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政素质情感共鸣,该措施对提升思政教育具有神奇效果。
(四)将新媒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高校生精神升华。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而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对美化高校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等具有重要作用。建设高校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纳入新媒体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内涵予以不断拓展,进一步延伸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功能。应该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多渠道、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的协调性与完善性,实现高校生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3]。
三、思政教育载体合力的形成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信息分散性、海量性等特征所引发的合力不合风险。一些高校生单纯的视新媒体为一种娱乐工具,对手机与互联网等过度使用,这一方面会导致与学生与学习目标相偏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另一方面通宵上网与手机噪音等会影响到身边的同学。
(二)消除或规避对载体合力不利的反向作用。重视新媒体将更多机会提供给合力形成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其中的反向作用。因为新媒体本身具有隐匿性、开放性及虚拟性等特征,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某些人创造了蓄意破坏的机会。例如,在互联网中发表虚假言论,制造垃圾信息,对媒介环境产生严重污染,还有的学生伸直侮辱他人名誉等,这些既是媒介行为的失范,同时又触犯了道德底线。
(三)避免过分依赖新媒体。我国长期教育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社会实践和课堂讨论为辅,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而现代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对于始终探索怎样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教育者而言,就像是柳暗花明,该机遇很容易让人对其产生依赖,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以往思政教育载体的重要作用。
篇8
2.1大数据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流通受限的时代,在思想政治研究领域,为获取更多学生想法或评价,研究者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样本分析。而问卷调查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可靠性建立在被试者能提供真实信息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旦被试者有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或问卷设置不具辨识度,最终通过问卷调查并不一定能获得真实客观的数据,思政工作者会被带入误区,这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能够轻易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考勤记录、图书借阅情况等大量客观真实信息,从而降低小范围数据的局限性。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让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得以量化和显现,例如学生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记录下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通过大数据技术让这些过去难以量化的信息被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可获得更多全面而客观的数据,进而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和层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
2.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瞻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师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掌握主动权,防患于未然,提前采取措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而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指的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估,达到预测的目的。比如超市可通过分析客户购买的记录来预测消费者行为,最典型的案例是沃尔玛公司预测出年轻爸爸在买尿布的同时会捎带啤酒,调整它们的摆放位置从而提升公司的销售额。校园安全是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头上的一根弦。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完全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测校园所有相关的系统平台,通过实时跟踪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提高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效率。
2.3大数据使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学生的各项数据,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及时为学生送上个性化的帮助与建议,为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加彰显学校对学生的关爱。譬如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校园卡记录开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系统会给饭卡消费少的学生发送询问短信,是大数据应用于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探索和实践。面对复杂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整理出各行各业岗位需求特点以及毕业学生的信息,建立起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桥梁,解决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图书馆可以对学生的借阅记录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学生的借阅需求,进而为不同的学生群体推荐不同书籍。
3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新转变
3.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和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紧跟时展变化,主动建立大数据意识,要充分意识到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敏感性,加强对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做大数据的有心之人。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传播者、共享者和分析对象。为了能对教育对象有全面认识和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网上行为、通信联络等记录,并进行存储、分析和利用。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而且要具备更强的大数据技术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价值。高校辅导员在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自觉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尽快掌握大数据技术能力,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及时把教育活动信息、学生资料等内容进行记录或者存储,运用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加以分析处理,得出更多隐含的信息。
3.2积极利用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各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平台,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数据,为深入把握学生身心状况提供强大支撑。比如笔者曾到台湾南台科技大学培训,该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不仅仅提供英语学习系统供学生学习,学校语言中心还利用软件后台管理功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记录,包含次数、时数、学习内容等,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形以及学习成效进行管控,采取有效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学习英语的信心与兴趣,进而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偏重于硬件基础方面,校园信息化数据应用还不够成熟和广泛,软硬件资源得不到整合。因此,各高校亟需整合现有的信息资源,做到数据集中、应用集中、设备集中,将各种应用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得数据得到有效利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3完善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大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大数据在带来了积极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虚假数据等问题。目前大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安全问题,大数据所导致的个人信息泄露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困扰。事实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所有行为都可以被查到,包括个人资料、购物习惯、聊天内容、检索习惯等等,多项实际案例说明,即使无害的数据被大量收集后,也会暴露个人隐私。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出的信息分析结果,如果被过度使用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虚假数据则将导致错误或无效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影响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时建立和完善数据挖掘权限和范围的管理制度,逐步探索构建精细化、标准化工作流程,有效避免学生个人隐私泄露,降低大数据在收集、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以及提高对虚假数据的甄别能力。
篇9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域性,原来青年大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多限于课堂、书本,而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何地学习。目前,很多青年大学生已经具有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的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而且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网络技术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加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学习知识的观念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并获取自己所想要的各种知识。同时由于知识的充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实用的知识。这种获知内容的改变,使得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整。
(3)网络技术突出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原来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它的这种固定模式,网络技术将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的焦点从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习将是教学的重点,而不是教师怎样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4)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源
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材和教师,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信息的包罗万象与瞬息万变,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教材“昔时信息”与“即时信息”的矛盾,对于迅速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5)网络教学有利于建立协作学习模式
在基于网络化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用信息资源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形成了伙伴、竞争、协作关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教育的新突破
(1)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
对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如在对国家敏感事件进行讨论时,学生往往会受到社会激进分子的言论影响,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表现,近期的中东各国社会动荡就一个很典型的事件。
当青年人的爱国心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表达时,他们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串联活动,并迅速扩大参与人群,引发在某些地区的抗议活动,这样的事件蕴含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它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消息过滤掉;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当遇到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地纠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同时,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素质,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去真切地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领略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BBS论坛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BBS是大学生在网上的重要活动空间。作为早期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BBS在中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大学生们通过BBS交流信息,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BBS成了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BBS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当BBS处在匿名状态时,由于缺乏追究责任和惩罚不良信息者的手段,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害社会稳定;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淡薄,少数比较偏激的学生可能因为对现实不满或受到一些挫折等因素,而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利用BBS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根据“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建立BBS舆情管理及长效引导机制,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及时有效地管理BBS信息,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网上即时通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人们在互联网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同时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交往。以QQ、、飞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早已为大学生网民所熟知。
“网络聊天”更是不少大学生网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使大学生们的网上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活跃。他们把自我平时压抑和隐藏的个性自由发挥出来,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获取认同感并释放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学分制,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减少,传统的班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育者把班级搬到网上去,通过建立在网络上的群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体现出个性化的关怀。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即使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教育者也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从而因势利导,矫正认知偏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通过真诚的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篇10
二、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笔者认为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以高校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但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等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因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生命教育而言,其主要思想强调的是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尤其是生命健康和全面成长,重点在于生命经验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有效地实现,同时还确立了生命中心主义教育观,从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生命在教学中的工具性,突出生命的目的性和整体性。第一,基于生命教学思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过程中,其思想观念中强调的是人的生命是包括情感、认知和意志在内的统一整体,同时也是具有创造性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重点着眼于当前高校学生整体发展,使学生在心灵、心智等层面得以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平衡、效率以及成熟和快乐的个体。通过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目的的实现,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生命是可贵的,从而使学生能够敬畏、尊重和爱护生命,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热情,使他们的心灵能够逐渐成熟起来,这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及个体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元化。在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中,所强调或者秉承的是生命化内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密切相连。通过借鉴生命教育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并且有效地促进教学内容的生命化发展。教学内容向着生命化方向发展,即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内容与大学生的生命经验,甚至整个人类群体以及生命经验密切相连。为了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细化,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传承人类文化,反映生命生存以及发展要求。第三,借鉴生命教育教学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生命教育思想的借鉴,主要倡导的是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同时这也是当前国内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多样化的具体体现。据调查,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上述教育教学方法的作用还未真正地发挥出来,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工具化以及知识化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同时在不断地创新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教育、个性化教育。
(二)契合人本教育理念,确保生命教育观的科学合理化。从本质上来讲,生命教育即主体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全人”教育;实践中,教育的本质主要是为了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学生人格,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促进生命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略了学生发展中的内在需求,甚至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因此课堂教学难见成效。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当坚持“人本”理念,尊重和体现当代高校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教育重知识、重科技的现象,重视对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对生活的体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为何而活,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机械性地对知识的学习。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立足实际,将生命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作用,加强人性化教育和人文关怀;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加强沟通、谈心,并且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向、喜欢在课堂上扩展哪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对生命的价值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知与体会。
篇11
2.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最具导向作用的目标体系,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供给、物质供给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是当前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要通过人才招聘机制来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确保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均能满足该项工作开展要求。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前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行为特点已经有了极大的变化。可以说,每个人都怀着不同的学习目标来到大学校园,每个人的学习动机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随着我国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高职院校了更多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每年接收的学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重大改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要做出应有的改变,以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发展新需求。
2、提升学校内涵,加强学风建设力度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应当脚踏实地,而不是浮在空中,重视形式多于实际,并且内涵建设也应当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部分。一个学校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其自身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学校应当保证自己的学风建设能够满足足够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理念相互结合,为创造更加具有人文气息的高职院校出功出力。
3、明确学风建设对高职院校起到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要想向同学们准确传达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其自身的学风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为同学们的长远发展制定细致的规划。众所周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习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了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还包括了各种课外对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学,并且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来源于多方面的,片面地考察一个学生是不合理的,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之一。
二、注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结合
作为两个紧密相连又相互有差别的工作类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学风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工作当中是不能被分隔开的。学风建设主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文化氛围的构建有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要想发挥最大的工作质量,就应当毫不犹豫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1、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本质并无较大差异
在以往的学风建设工作当中,整个工作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人处世的水平以及自主求知的能力。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并将这样的信念贯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培养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推动学风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开展,也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将学生作为两种工作的中心,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这个大集体的温暖,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2、思政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有着相同的目标
在高质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提升学习能力,锻炼工作能力,与他人融洽相处的目的,在学生毕业踏入社会之后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而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学校制定的相关规范的引导下,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并努力在学校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以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保证其自身优秀能力的目的。
3、思想教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在内涵上紧密相连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中,注重建设学生的理想、信念、诚信以及价值观这几个内容,而这些重点在学风建设工作中也是核心所在。我们要想显著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就应当着重将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带动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能跟上学风建设的步伐,要能让两者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的作用。
1、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其学习效率与质量的高低与周围的学习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保证学生的整体学风水平,学校应当充分重视学风建设工作,切实保证学生的学风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当搭建空中楼阁,而是应当建立在学校相关资源的基础上,保证校内的相关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确保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来激发学生求知的思想
学风建设工作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任何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的看法都是与学风建设工作是息息相关的。高校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学生应当是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中心点,既是学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风的影响者、塑造者,因此学风建设工作应当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点。在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应当充分提升学风建设的地位。从大学生最根本的特点出发,强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度,通过积极的学习环境来提升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主动去完善自己的个人素质水平,为社会贡献出更多高素质的新鲜血液。高校相关部门应当切实发挥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探索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体制面临着更多的改革因素,高等教育形势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变动。大学生数量在最近几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拥挤在本来就接近饱和的人才市场当中,造成了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为了满足新时期大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求,各个高校都应当开始规划自己的学风建设工作。学校应当认识到自己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优势,不断拉近自己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学风建设差距,进而推动我国各个学校的学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当认识到的是,整个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其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与学风建设水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时候,高质量的学风建设水平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基础,并且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学风建设工作还要与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趋势。并且不光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最重要的一点,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来激励学校的全面发展。
篇13
一、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必要性
宿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生活场所,它是集整体布局、基础设施、环境卫生为一体。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宿舍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及其周边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它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3个层次。
要构建以上3个层次的宿舍文化,就要求大学生在宿舍这个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彼此间在价值观、文化知识、社会责任感、生活情趣等方面相互接纳,相互影响,这种状态能够体现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态度。
宿舍文化建设的文明程度、格调的高低,既反映大学生自身的精神风貌,又对大学生身心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引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引导每位成员克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宿舍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一。除上课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阅读都离不开宿舍。近年来,高校虽然在宿舍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宿舍物质文化层面建设上看,重视外表宏观建设,忽视内部微观改造。从外表看,宿舍楼宏伟气派,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但宿舍内却是另一番风景,床铺上被子不叠.衣服、书籍随意摆放;桌子上杯盘狼藉,杂乱无章;地面上,垃圾成堆、不堪入目。
第二,从宿舍制度文化层面建设上看,注重宿舍制度内容的全面性和原则性,忽视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每个高校都有成套的宿舍管理规范,但大多针对性不够、号召力不强、措施不力。如有些制度虽然张贴在公寓的醒目位置,但夜不归宿者有之、破坏公物者有之、乱贴乱挂者有之、乱拉乱接也大有人在。
第三,从宿舍文化导向上看.注重时尚和流行元素.鄙视奉献、淡化理想。宿舍应该是发奋学习,放飞理想的地方。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追求时尚、爱好虚荣、贪图享受、淡化理想、不思进取。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1)建立宿舍文明公约,以消除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方式,倡导文明健康的言行举止; (2)学校要把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列入学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内容,并认真实施,严格管理,督促学生遵守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大学生在宿舍中的行为; (3)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馈和对话机制,学校或公寓管理部门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工作中的失误或不足要及时改进,力争求得相互间的理解,加强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 (4)从基础文明建设人手,加大卫生、环境布置等检查力度,奖罚分明,调动大学生创建“文明宿舍”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对宿舍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宿舍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要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正的工作队伍。二要提高服务水准,及时提供情感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协调服务、环境服务。特色鲜明而贴心的服务,可以使管理措施得到学生的理解,促进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应转变管理模式与管
理理念,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培训, 使他们扎根于大学生宿舍中,以大学生宿舍为基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宿舍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地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一般来说,一个大学生的宿舍,都是大于3年的存在单位。在这超过3年的学习生活中,一个宿舍的成员朝夕相处,多数情况下,都会产生比较深厚的感情,都不会轻易也不愿意调动宿舍,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整体。以宿舍、寝室为单位的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表面,应从学生是否能从中受益,效果如何为出发点,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四)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对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尤其是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呈多元化状态的今天,对大学生宿舍文化价值导向的正确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大学生宿舍文化要坚持努力满足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审美要求,既不搞统一模式,也不能放任自流,正确的态度是发现肯定它的价值,并加以引导,发扬正气,制止邪气,使宿舍文化朝着丰富多彩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 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住
宿舍文化建设在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确定。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消遣文化与创造性文化的关系,突出创造性文化建设。即使一些浅层次的消遣性文化活动,也应寓教于乐,要引导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满足中升华出来, 自觉地从娱乐中感
受到艺术熏陶。二是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主要以青年为主体的流行文化,在高校宿舍中也大有市场。流行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通俗,对担负未来创造使命的大学生来说当然不应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主导。在大学生宿舍里,从宿舍的布置到宿舍的中心话题,都应大力倡导那些高档次、高品味的文化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