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旧工业建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旧工业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旧工业建筑论文

篇1

1)抗震安全。

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由于使用损耗、混凝土徐变以及动荷载的作用,建筑本身结构性能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大幅提高与不同建筑功能对应不同的抗震要求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部分闲置旧工业建筑抗震能力已不满足现有抗震规范的要求。

2)防火安全。

我国的防火设计规范化起步较晚,系统的防火设计要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既有旧工业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60—80年代,在设计上存在着由于系统规范缺乏带来的安全隐患,因线路老化而出现了防火问题,部分砖木结构的旧工业建筑其防火问题尤为突出。

3)低碳节能。

我国95%以上的既有建筑均属高能耗建筑。工业建筑由于功能需求,大部分墙体隔热保温效果较差;同时,厂房为保证采光,通常选择尺寸较大的门窗洞口,窗墙比的增大亦降低了其保温隔热效果;厂房空间体量大、层高较高,重型工业厂房层高大多在10m以上,导致了较差的控温效果;其屋顶结构和天窗设置亦对保温性能起着一定程度的副作用。

4)使用功能限制。

原设计年代久远及功能改变造成建筑设计的不足,缺少电梯、卫生间等设施;周边配套设施不足,如周边交通、停车场所的设置,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功能。

5)使用舒适度不足。

部分建筑通风、采光、室内空间布局、建筑环境较差,使用时无法达到良好的舒适性。

6)改造过程中缺乏相关技术手段、评价标准不健全,对改造过程缺乏引导性,改造效果良莠不齐。

在1997—2006年,发达国家就相继开发了适应本国特点的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自1996年建设部《建筑节能技术政策》以来,我国建设部门就致力于提升建筑的低碳性和使用舒适性,相继颁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378—2006等,初步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主要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及新建公共建筑进行评价,缺少对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相关项目的绿色评价体系。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100美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建筑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今社会形势与绿色建筑要求的一致性,旧工业建筑改造时需要对其功能、舒适度、环保、健康度进行提高。主要针对旧工业建筑抗震加固、耐久性、功能适应、生态化等方面进行改造。

1.2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的特点

通过对实地调研、考察典型项目的特点及改造使用时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以制定适合我国特色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可对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项目特点进行总结。

1)建筑已存在,选址等不宜作为评价指标参与评价。

2)因为经过一定年限的使用,且工业建筑在正常使用期内往往承受较大的动荷载,所以在改造前进行结构检测十分重要。通过检测结构的强度和材料的耐久性,考察其与现行建设标准的达标程度,作为改造模式、改造规模等的决策依据。

3)因为原工业产业对环境通常有一定影响,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例如:冶炼车间的酸洗池就会对周边土壤产生重金属污染。因此,需要进行环境监测检查并恢复改善生态环境,避免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保证有适宜的地温、清洁纯净的地下水。

4)强调原有结构、材料、设备、管线及基础设施的利用。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是节约材料、提高环保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原有资源的利用率是评价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绿色性的重要指标。

5)改造模式作为影响其改造规模、经济效益、使用效果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6)应尽量避免建筑立面在结构及材料上的大幅改造。一般改造时建筑外壳体量改变较小,进而对建筑周边的热环境、风环境、日照影响等物理环境影响较小,同时,对周边居民生活从心理适应性上的影响亦不十分显著。

7)从绿色建筑评价的角度上看,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与一般新建建筑项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开发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在施工和运营中,应与新建项目有着同样的标准和要求。

8)受原结构影响大,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兼容性直接影响改造后建筑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和经济性。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原建筑的结构形式、装饰构件等固件对新功能适应的兼容性,以期最大程度地结合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原建筑的各性能。

9)改造时,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环保材料和绿色施工技术进行建筑再生。如平屋顶厂房在进行屋面改造时可以利用植被进行屋面绿化,在提高建筑绿化率的同时,起到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有效地遏制太阳辐射及高温对屋面的不利影响。在改善建筑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同时滞留可吸入颗粒物并净化空气,达到降低建筑温度、节约能源、净化城市水源、美化环境和提高城市蓄、排水能力的作用。在确立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时,应根据相关项目的一般特点进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

2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进行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及调研总结进行使用指标的汇总,对海选出的指标通过专家问卷调研法进行其重要性得分的确定,进而根据分值及离散度对指标进行筛选。

2.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指标的选取

根据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节能规范、国外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等)评价标准、书籍文献中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书籍文献中的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项目的指标体系以及通过对我国22个城市的实地调研,分析出切实影响改造项目开发、改造、使用过程的主要因素,海选出指标项目。并根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独立性、系统性、可行性这六大原则对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初步的旧工业建筑绿色再生评价指标体系。

2.2指标的筛选

针对指标制作关于指标重要程度的调查问卷,要求相关领域专家根据问卷中指标解释,结合指标的筛选原则对各待选指标进行评分。专家选择时应注意其专业性及各领域分布的全面性,拟在规划局、经信委、各地规划设计院相关设计人员、有绿色建筑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高校内从事旧工业建筑研究人员、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人员中进行选择。为保证评分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在评分时不要求专家对所有指标进行打分,而只就自己熟悉领域进行评分,不熟悉指标重要性评分为。评分采用的是0~5分制。

篇2

18世纪随着对美洲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国中部以利物浦(Liverpool)为代表的城市滨水地段进入发展的最盛期。阿尔伯特码头(Albertdock)绵延七英里,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随着工业调整,阿尔伯特码头于20世纪50年代就彻底废弃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码头区域内的建筑被登录为I类建筑,废弃的码头逐步被改造成高标准的国家展览区和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文化核心(见建筑视窗),区内由仓库改造的泰特美术馆(TateGallery)(见建筑视窗)为码头复兴亮点。1835—1892年建设的老大西主线(theOldGreatWesternMainLine)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铁路综合工程,沿途留有众多历史建筑群、桥梁和隧道,被视为征服自然的象征,被盛赞为“上帝之精彩铁路”。对于这样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路线的保护,英国采取了节点式线性保护方式。而从斯威登镇纷繁的铁路线(见建筑视窗),可看出它无疑是大西线的重要节点。由于铁路的兴建,斯威登从默默无闻的小镇一跃成为热闹的集镇(见建筑视窗)。斯威登镇铁路沿线工业(SwindonRailwayWorks)建筑改造服务于普通百姓,对工人新村进行加建和修整美化,将原大西线铁路工人宿舍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见建筑视窗),将原市政厅改为舞剧院(见建筑视窗),将原火车发动机厂改造为购物中心(见建筑视窗),该购物中心将许多原铁路工业繁荣时代的遗迹和文物保留了下来,并使其与新的购物环境有机结合。这些对原有铁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赋予小镇独特的魅力。

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不足

对比英国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我国现阶段在该方面的工作仍存在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前面提到的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的成功,就是将城市复兴同其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相联系,这种城市文化存在于其港口兴衰的历史中。工业革命时代“港口”的城市背景,赋予了码头从创立开始就具有的历史价值,而码头的再度繁荣会让人们重拾对城市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反观我国,一直以来社会观念习惯把农业时代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来悉心保护,而将那些能够反映城市发展道路的旧工业建筑,视为城市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直到近些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它们对于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保护和利用观念上的滞后,是造成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当前,处理旧工业建筑的方式虽不再是“一拆了之”,但还缺乏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的过程。

英国在进行旧有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将旧工业建筑以集群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从保护利用单体工业建筑,到保护整个工业区域,形成“点、线、面”的保护利用模式。很多单体旧工业建筑本身在历史、社会和科研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所构成的工业建筑群则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及更新时具有全局观,在对其中的单体建筑进行保护及利用时,也要全面、整体的考虑,要保持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群的协调和统一。保护并不是让旧工业建筑成为孤立于世的一种纪念物,而应是让旧工业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积极地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中,不仅要系统、整体地看待旧工业建筑本身的建筑实体资源,还要积极重视其所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在英国,对原有工业建筑生产氛围的保留也是其成功的一方面。如英国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和斯威登小镇的保护与利用中,大量与旧时工业活动相关的物品被保留了下来(见建筑视窗),使之成为唤起人们对历史回忆的环境小品。在斯威登镇上还有当地的老工人们为来访者讲述发生在那里的工业故事(见建筑视窗),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那段工业历史的回忆。我国当前在进行相关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时,对建筑实体重视度较高,而对人文层面的内容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人文元素的关注,忽视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情感触发和延续,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全民性参与氛围的形成。

旧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模式

在各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重点是应用于商业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典型的保护及再利用模式主要有两种:社会型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指从社会需求、社会公益出发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发掘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的非经济性价值。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原址保护,或改造为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是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较为基本和常见的方式。原址保存或将其中的某些构件、遗存置于博物馆中,是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最优选择。主题公园模式是针对范围较大,工业建筑遗存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对有较高社会和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有些工业建筑遗产的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机械构件等工业遗存,以及周围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工业遗址公园,以此对场地内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遗存或某些工业设备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如德国西部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工业主题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p#分页标题#e#

它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Latz)与合伙人于1991年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纪念过去的工业。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所在地。原厂于1985年废弃。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见建筑视窗)。如奥地利维也纳GasometerCity。该商业综合体由4个储气罐改造而成。这些储气罐于1899年兴建,曾是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当时奥地利先进科技的象征(见建筑视窗),直到1986年才真正“退休”。现在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也代表了强调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见建筑视窗)。GasometerCity分别由让•努维尔(JeanNouvel)、蓝天组(CoopHimmelblau)、曼弗雷德•维德尔姆(ManfredWehdorn)和维尔汗姆•荷尔兹博尔(WilhelmHolzbauer)设计,在保存完好的4个高70m,直径60m,内部体积90000m3的硕大储气罐内建造(见建筑视窗)。这种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仅在西欧国家十分普及,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上海1933老场坊、上海八号桥、天津长江道C92创意工业园、北京798等。当艺术家邂逅旧厂房、旧仓库时,他们没有随意地破坏,而是着力于原有区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完成了对这些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工业建筑自身价值及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篇3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缺乏行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安排落实。虽然提出了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三个层次的设想?但是有目标没有规划?有设想没有措施?大多数企业只能去争取施工承包企业的地位和资质。因此?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制定行业组织政策?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达到行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职称论文

建筑业应适度垄断行业组织结构是指行业内各类企业的构成、协作方式、企业与企业间的垄断或竞争关系的框架等?涉及企业规模结构、组织关系、进入与退出、技术进步等问题。行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是为调整行业组织结构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以促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促使企业组织向更高的组织层次跃升?并推动行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和优化。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行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行业有效竞争?能否实现有效竞争是行业组织优化的标准。非有效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过度竞争是其中之一。过度竞争一般发生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中。建筑业是行业集中度很低的行业?本各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均在以上?美国汽车业高达?我国建筑业只有。产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过度竞争阻碍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率过低?造成无效工作和隐形失业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增长十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个个百分点。很显然?相反的结果是利润率下降?这在我国建筑业中有充分的体现。

篇4

坊子区工业遗产如同一本厚重的工业历史教科书,记载着煤矿业和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大量的真实性建筑,为后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起一定的积极作用,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珍贵的人文景观资源,具有较高的科教文化价值。对于遗留下来的旧建筑,若置之不管,会加速这些建筑的老化。在寻求保护的过程中,可与再利用相结合,特别是工业建筑,具有大跨度、大空间的结构特点,灵活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改造利用,可省去重复性基础建设,节约拆迁和建设成本,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经济价值巨大。坊子区工业建筑主要围绕铁路和煤矿而建,分布相对集中,保存完好,虽有些废弃,但没有经过大量的开发改造,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价值。较完整的社区、路网结构和城市肌理,对以后的保护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坊子区工业建筑的保护

早在2008年,坊子区政府就委托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及其团队成员对坊子老城区及其周边进行了整体规划,努力打造具有百年历史、浓郁莱茵风情的“坊茨小镇”。如三马路西首的德式豪华官邸区已被开发商改造为坊茨小镇,院内的原日本小学改造为1898啤酒吧。同济大学此方案虽有创新和优势的方面,还原德国历史风情,但整体偏向于改造性再利用,加入了一些商业元素,效果并不明显,且破坏了原有建筑的风貌。在坊子区文物局工作的于平副局长,对此区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有较深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认为对于坊子区工业遗产首先应该是保护,其次在合理的保护利用时,不能过分与商业携手。坊子的未来众说纷纭,坊子区新的规划还在运筹中。

根据本区域现状和对坊子区民众及相关部门的走访,对坊子区德日式建筑的保护,既不是福尔马林式的严格保护,也不是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要以建筑的保护为主,利用服从保护。在确保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功能置换的方式使近代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并与现代得城市的生活相交融,恢复历史街区的活力,达到保护的目的。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的模式有很多种类型,国外的有英国的铁桥峡谷博物馆,德国鲁尔区埃森的矿业同盟工业遗址公园等;国内的如上海8号桥创业产业园,北京798艺术工厂等。左琰在《德国柏林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一书中说:“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实体向公众传播的最佳手段就是把厂房直接改造成博物馆,而且是展品与旧建筑形成冲突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让大众在浏览现代艺术的同时,能够亲身感受到高大宏伟的建筑体量所散发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工业文明精髓。”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结合胶济铁路做成野外博物园的模式加以保护。野外博物园是在室外展示人文、建筑、野生生物、地质等历史遗产的场所。

篇5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观

1.“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的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而且,即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轰炸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并不能证明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2.“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都大致雷同,不仅使大量的宣传费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应该是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先有个广告预算,然后依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广告投放方案,按照轻重缓急来分布广告费,充分考虑可以借助的媒体(不只是户外广告),以达到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

3.品牌塑造不只是营销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找准品牌的定位

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三级以上资质施工企业已达48600多家,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它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辅以SWOT分析、人性品牌分析(又称“四境界”分析,即:产品境界分析,人性境界分析,需求境界分析,品牌境界分析)等分析工具,系统地加以分析,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

三、精细地进行品牌传播

1.调动全员积极性。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咨询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地维护品牌形象,即要进行“全员品牌管理”。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

2.明确宣传时机。笔者认为,对建筑企业品牌有帮助同时又对社会有益的新闻才能称作合适的新闻。第一,识社会发展之“势”。创造新闻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注意结合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焦点。第二,识行业发展之“势”。相对于社会发展之“势”来说,这一点对于企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因为一个企业的新闻如果挖掘或顺应其所处行业发展之“势”,那么其不仅容易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而且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第三,识企业发展之“势”。识企业发展之“势”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一个企业的新闻主要还是为企业的品牌服务,只有认清企业发展之“势”,即企业发展远景和战略战术,企业创造的新闻才能推动品牌发展,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识大众兴趣之“势”。识大众兴趣之“势”是指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大众或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发展态势以及某个阶段的兴趣重点,并且新闻内容能够给大众暗示:××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利益。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品牌在社会大众或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只有准确地认清四“势”,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人员才能创造出合适的新闻,以推动建筑企业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3.重视传播细节。建筑行业是一个必须重视细节的行业。要做到建筑品牌的精细化传播,就必须在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短期策略基础上,注意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尽量避免品牌传播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减少对品牌受到的伤害,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确定媒体组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的优劣。建筑企业广告的受众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结果。因此投放广告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受众经常与哪些媒体接触,主要受哪些媒体影响,然后从中选择主要的几种载具进行投放。

四、强化管理的着力点

1.员工培训。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开拓员工视野,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把员工的培训作为提高业务素质、强化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创建品牌工程的最基础工作来抓。抓好了培训,员工的素质提高了,管理的理念就会加强,品牌意识就会强化,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就会有效果。

2.安全质量。施工质量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是创品牌工程的核心,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严格执行施工规范、正确运用施工技术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工序安排、检查过程的监控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抓质量,一是要培养员工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习惯;二是要严格工艺纪律,严格施工规范,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三是要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强化施工过程的检查,加强质检员的配置;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3.系统管理。这既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专业分工,又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实施品牌工程,系统管理必须强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分配体系的完善,实现人员待遇高低与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通过人员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化管理人员的配备,保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现场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强化,确保项目队伍的配备,满足项目劳动力的需要;通过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查,促进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通过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项目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通过对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控,降低施工成本。

4.全程服务。服务不仅是竣工后的质量保修,而是必须贯穿于前期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投产交付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要扩大服务的内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简单服务为全功能服务。

总之,发展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珍惜和切实利用好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创建品牌工程,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以品牌的巨大推动力,带动传统的施工企业适应现代化要求,实现上档升级。

篇6

组织发展关键,潜藏于人的资源,在于员工对工作满意和对组织认同。在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的今天,员工离职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离职乃代表员工对所属组织的一种否定,员工自愿离职是指员工主动离开企业的过程。过高的离职率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成本负荷和使企业竞争力下降。Porter等人指出,研究员工离职倾向应把重点摆在退缩过程的心理层面,如工作满意感、组织认同等…。目前建筑企业员工自愿离职率已逐年攀升,且颇具严重性。建筑企业具有流动性大、分散、野外、交通闭塞等自身行业特殊性,使得对员工离职问题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的实证分析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理论内涵。

一、理论背景与假设

1.1变量涵义

工作满意感一直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热点问题,已成为组织中一种早期警戒指标。它是指工作者对自己工作所抱持的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工作满意程度高,则表示工作者对工作抱有正面态度。组织认同是指员工是否将自己认为是组织的一份子,进而认同组织使命、价值观及目标,并将组织的利益纳入各项管理决策之中。它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并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也成为组织行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而离职倾向是指员工所产生的离开组织的想法或者意愿。它是判断员工离职行为的最佳指标,当一名员工离职倾向愈高时,其离职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愈大。

1.2理论基础

(1)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工作满意感表现为: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本文采用上述10个指标作为变量的结构化基础,来检验员工总体满意感及其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表明: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影响;员工离职倾向受工作本身的兴趣、成就感等因素的影响;不良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心理及生理的疲倦,影响工作上的情绪,进而使员工产生离职倾向;员工对主管领导的满意感对降低离职倾向具有重要作用;项目价值是员工对于其服务的工程项目在完成上缴款及实现利润的多少等方面,所直接感知到的满意程度,经本研究调查发现员工对项目价值非常关注;裙带关系是员工对于其工作中裙带关系所知觉到的满意程度,经调查发现企业裙带关系存在对离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升迁考核由于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感有积极的影响,而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重要的影响;员工对薪资福利的满意感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的观点,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角色冲突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与离职倾向有正相关关系;具有自主性的工作能够让员工获得内部满足感,从而有助于降低员工离职倾向;企业发展前景对员工离职倾向具有重要影响。

(2)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Abramseta1.认为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显著负相关并具有直接影响。Bamber&Iyer的调查也表明,组织认同会降低组织一职业冲突(OPC)而且会显著降低员工离职倾向。由此推断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1.3研究假设

尽管上述学者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这些研究结论未必适合中国企业。鉴于此,本文研究作以下6个假设。假设1: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等变量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2: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3: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假设4:工作本身、工作环境、主管领导、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升迁考核、薪资福利、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企业发展前景等10个变量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假设5: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假设6:组织认同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

二、研究方法

2.1抽样方法

为了控制员工所在行业和所服务组织层面的差异对离职倾向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样本取自我国某特大型建筑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2个下属企业的全体正式员工共18345人.调查时间是2007~09—01—2007—10—31。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采用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概率抽样法,问卷共发出478份,回收419份,剔除填答不完整及刻意乱答者36份,最后取得有效问卷383份。有效回收率为80.13%,符合抽样原则,样本资料按不同标志分组。

2.2统计分析表

(1)工作满意感量表。本研究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个案企业实际,按照设计流程,经反复修改、征询专家意见开发了一份操作性强、针对性强、内容较完善的员工工作满意感新量表,共由10个分量表,37个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建设项目所创造利润情况”、“从自己的工作中看到合理的晋升机会”及“本单位的薪资水准”等。为了评定的科学性,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法对每个项目进行评分,分别给予1~5分,非常不满意为1分,非常满意为5分,得分高低表示满意程度。Cronbachu系数为0.9016。

(2)组织认同感量表。该量表采用经修改Cheney(1983)的组织认同量表测定。共有l0道题目,示例性题目有“成为该单位的员工,我很自豪”及“我向朋友提及我所工作的单位时会称其是很优秀的公司”等。计分方法为1~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5分,分数高低表示对组织认同感强弱程度。Cronbachu系数为0.9490。

(3)离职倾向量表。该量表采用Farheta1.(1998)的离职倾向量表测定。由4道题目组成,示例性题目有“我常常想辞去我目前的工作”等。计分方法为1~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非常同意为5分,得分高低说明离职倾向强弱程度。Cronbachu系数为0.9206。

三、实证分析

采用Spssl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缺失值的处理采用整列删除(Listwise)法。

3.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论

从表2看出:一是各变量量表信度水平即Cronbach’su系数均在0.85以上,说明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问卷同质性、内部一致性程度高且内部结构良好。二是就员工切身感受到工作满意l0个变量来看,员工的满意程度平均值介于1.97至3.01之间,且绝大部分低于总体均值3.0,说明员工对工作表达了自己不满情绪。三是总体而言,员工具有较低工作满意感、较低组织认同度和较高的离职倾向。其中,员工最不满意变量分别是项目价值、裙带关系及角色冲突,这应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关注,需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3.2工作满意感各变量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经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并做双尾检验(2-tailed),结果如表3所示。工作满意感10个变量离职倾向在0.0l显著水平上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验证了假设1关于工作满意感各构面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的结论。根据系数判断,升迁考核与离职倾向相关程度最显著,居二三位的是主管领导和工作本身,说明这3个变量可能对离职倾向产生较大影响,但仅仅根据相关程度不能判断各变量对离职倾向影响程度,即相关分析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不能确定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回归分析则弥补了这个缺陷。

(2)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强迫进入回归法(Enter)进行嚣究变量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看出,F=46.595,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效果好,相关系数R=0.746,说明白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相关性好。R=0.556,表示这总体工作满意感一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55.6%的变异性。方差膨胀因子wF=2.252和Durbin—WatsonL即D一1.673,两种多重共线性测度系数均在标准范围内,说明白变量的残差之问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回归分析表明,工作本身、主管领导、项目价值、升迁考核及薪资福利5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和常数项达到了0.01水平上显著,对离职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引入回归方程。而工作环境、裙带关系、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和企业发展前景5个自变量对离职倾向没有产生直接影响。尽管相关分析表明该5个自变量与离职倾向显著相关,这主要是由于该5个自变量通过其他5个自变量而与离职倾向产生了显著相关。从回归系数B来看,升迁考核影响最大,工作本身和项目价值居二三位,说明这3个对员工离职具有更强的作用力。综合以上信息,用强迫进入回归法最后得到的多元回归方程为:LZQX=5.704—0.272JSM1—0.191JSM3+0.200一0.313JSM6—0.092JSM7。以上分析验证了假设4关于工作满意感各构面对离职倾向均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3.3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经相关分析,并做双尾检验,其结果显示如表5所示。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r=-0.651,表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该结论验证了假设2关于员工总体工作满意感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结论。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总体工作满意感回归系数及常数项达到0.01水平上显著性,对离职倾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被引入回归方程。F=280.867,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效果非常好。IrI=0.651,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r2=0.424,表示这整体工作满意感这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因变量42.4%的变异性。VIF=1.736,D-W=1.684,均在标准范围内,说明自变量的残差之间不存在自相关,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综合以上信息,用强迫进入回归法最后得到的一元回归方程为:LZQX=5.817一0.994JSM。以上分析验证了假设5关于总体工作满意感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结论。

3.4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关系验证

(1)相关分析。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相关分析结果,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IrI=0.777,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该结论验证了假设3关于员工组织认同与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相关性的结论。

篇7

(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

(3)动态控制原则。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4)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

(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施工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要实现的是对项目成本的管理,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自身成本即内部成本和项目外部成本。

(1)政府成本。在我国,由于政府行政力量占据主导地位,建筑施工企业在正常的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和政府打交道。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与施工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政府行为,企业必须遵守;有些地方政府采取的地方保护主义,提高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的门槛,或设立限制阻碍外地企业的进入,增加了外地企业的成本。

(2)社会成本。建筑施工企业并不是在理想化的条件下施工的,社会因素的干扰作用有时也是巨大的。主要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干预(各种限制;吃、拿、卡、要;各种名目的捐助、支援;检查、评比等)及当地居民的干扰。社会因素因施工的任务、时间、地点、施工的人员不同而不同。

3施工成本控制程序与要点

(1)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中的综合单价控制成本支出。例如,在管道清管工序中,按照其综合单价“以物定支”,控制资源消耗。资源消耗数量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费用。因此,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就等于控制了成本费用。

(2)建立材料消耗台账,实行材料消耗的中间控制。由于材料成本是整个项目成本的重要环节,伸缩性强,大有潜力可挖。如果材料成本出现亏损,必将使整个成本控制陷于被动。例如,施工中的用料可采用符合规范而成本较低的原材料。

(3)应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的办法,控制分部分项工程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与计划管理、成本与进度之间都有着必然的同步关系,施工进行到什么阶段,就应该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如果成本与进度不对应,就要作为“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

篇8

一、引言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能够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整个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综合效益。然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提高项目工程建设的效益,探讨分析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筑企业也十分重视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以加强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人员配置等方面的影响,当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与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质量是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的关键,如果质量不到位,必然影响工业与民用工程的建设。然而,很多的质量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没有进行定期的培训,对相关规定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质量管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能胜任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往往导致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出现问题,影响整个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因此,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2、施工现场的质检制度不完善。完善的质检制度能够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满足工程建设的各项要求。但是,很多的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质检制度,影响了工程建设水平。例如,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建筑材料的检测、对成品的检测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使得检测结果不真实,进而难以实现对建材和成品的质量控制工作。项目负责人也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进行检测,难以保证每道检测过程质量合格,影响了后期工程建设的质量。

3、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不合理。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材料,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管理。然而,在材料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忽视对材料供应商情况的调查,使得采购的材料不合格;忽视对材料的进场检查,使得不合格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在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往往只是出于形式,使得不合格的材料被运用到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当中,不仅影响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还给整个项目工程质量留下隐患。

4、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建设被忽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建设技术水平强、业务素质高的团队是必须的。然而,目前很多建筑单位却忽视施工现场管理团队建设,难以实现对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也难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既影响了工程建设,也影响了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三、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问题对策

为了应对当前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保证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结合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做好对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定期对施工现场质量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重视质量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现场施工质量。重视对优秀的管理人员的吸收和引进工作,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队伍。此外,还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员工实施奖励,对于为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促使他们更好的完成任务,履行自己的职责。

2、完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体系。质量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根本,也是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只有保证质量,才能提高整个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在进行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落实质量控制责任制,对竣工交付的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在施工之前,应该明确质量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重视质量检查工作,强化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克服质量通病,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现场施工质量。

3、加强原材料的采购质量控制,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为了保证原材料的质量,从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进场验收、现场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管理工作。采购的时候应该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进行采购,加强材料进场检测和现场验收,保证材料合格,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得使用。

4、加强现场管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防火、防雷、防点击、防意外事故等等。为了提高安全水平,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项目部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相关规范,保证施工安全,预防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

5、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进度控制工作。进度控制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编制进度计划的时候,应该对工程量和工序进行全面的了解,合理编制计划,对施工进行妥善的安排。同时,还应该确定计划工期,建筑单位在招标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和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提供合理的计划工期。最后,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进度进行监控。进度计划编制之后,应该加强监控,保证每个阶段的进度计划目标按时完成,保证工业与命运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

6、做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工作。在验收的时候,应该严格执行验收规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应该加强对每个施工环节检查,保证每个工艺流程符合相关的规定。在竣工验收中,应该加强对材料的审核,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四、结束语

总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中,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现阶段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质量和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Loft这个词在英文中既有阁楼、顶层, 又有仓库、工厂的意思。佛朗西斯科・阿森西奥・塞威尔在《Loft:艺术家的藏酷空间》一书中是这样解释的:Loft的简单定义:“大型空间,几乎总是非居住功能的使用转变而来,同时其结构和设备经常保留外露的形式。”

在今天,Loft的含义被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和现象。现在Loft已经成为建筑学上的专有名词以及成为一种多样的建筑类型。通常代表和所指工业建筑通过改造进行功能转变和再利用。

2、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现状与Loft文化

伴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逐渐衰微,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厂房仓库等大量旧工业建筑闲置。在城市化快速扩张的今天,大量的废旧工业建筑资源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面临解决的重要问题。大片的拆除重建在抹去城市的旧日痕迹和工业痕迹的同时,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视文脉,割裂城市的固有肌理,同时也是资源的浪费。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下,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成为必然。

3、旧厂区改造元素

3.1建筑的结构和表皮

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将建筑表皮作为建筑三个要素之一。柯布西耶认为:“体块被表皮包裹,建筑师的任务是把包裹体块的表皮生动起来,防止他们成为寄生虫,遮盖了体块并为了它们的利益而把体块吃掉。”

目前很多的厂房都会采用“整旧如旧”,虽然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比如经济以及建筑造型的独特性等,但是从技术上分析,由于工业建筑的结构状况,改造为民用型,完全可以达到要求,所以没有必要浪费社会资源进行结构方面的改动。

厂房改造中大部分采取保留原有结构和表皮,这是为了保留建筑的深层记忆,这是一种符号的延伸与渗透。典型的案例包括了798和Loft49等。

3.2窗的采光处理

光线的作用除了基本的照明需求外,还具有塑造建筑的形象,增加建筑的体积感,以及塑造不同的空间属性等。

工业建筑由于功能属性和生产工艺等要求,一般分为顶部采光的天窗和垂直面采光的外窗。外窗兼有采光和通风的功能,故外窗为部分可开启,部分固定。开启的方式一般有上悬、中悬、下悬。外窗在改造中根据需要一般有多种方式:a.由于更换表皮,外窗全部更换,根据需要设计新的外窗和采光通风方式。b.保留外窗的基本形式修葺和完善c.根据需要更改变换原有外窗的尺寸。

3.3 保留历史符号和工业痕迹

由于旧工业建筑的内部的管线和设备都是为了原有工业的生产,改造后没有使用的必要,所以一般进行拆除。也可以在不影响改造后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对部分设备进行保留。管线和设备也是建筑的一种符号,代表着建筑文化的保留与延伸。工业元素和历史痕迹成为旧工业建筑不可复制的遗产,这也是建筑内涵的体现与延伸。

在798艺术区就保留部分旧设备,设备的保留不仅唤起人们对于过去时代的记忆,也是旧工业建筑对当代文化的渗入和标志性记忆。

4、旧厂区环境的营造

奥里安娜・菲尔丁・班克斯在《lofts一空间中的生存》一书中说所有的loft改造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地理位置。Loft总是聚集在如河流沿岸,铁路沿线,城市中衰落或废弃的地区。所以对失去原有工业功能的旧厂区的改造转型就必须要放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进行,把旧工业区改造同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旧城更新结合起来进行。

4.1 旧厂区的功能重新定位

Loft改造旧厂区重新赋予区域新的功能和内涵,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聚集区。法国塞纳河艺术家聚居的马海区,这个曾经在18世纪作为私人馆区到20世纪成为要被拆除的贫民窟,如今在Loft模式改造下成为一个时尚的文化区和居住区。

4.2 外部空间环境营造

建筑外部空间是内部空间的延续,同时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形介于二者之间的模糊区域。在功能上,建筑外部环境作为建筑功能的外延,是建筑功能的有利补充。同时它又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城市观环境的重要因素。

旧建筑的衰败与废弃总是伴随着建筑外部环境质量的恶化,并且这两者间相互影响。旧建筑的衰败会引发其外部环境质量的下降,反之,外部环境质的下降也会加剧旧建筑衰败的速度。因此,对于此类老工业区外部环境的整治重视环境质量的更新和改善,创造方便、舒适、宜人的环境更能体现建筑主体造后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5、结语

旧厂房的改造再利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价值观的改变使我们认识到作为城市肌理一部分的旧厂区在城市发展中是不可跳跃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为旧工业。建筑的生存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方法。全球目前以 LOFT 为代表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 ,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在一些国家 ,其增长速度更快 ,如美国达到4% ,英国达到12%。厂房之所以赢得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青睐 ,是因为工业建筑有别于日常生活空间的建筑和景观 ,因而可容纳各种非日常的活动 ,为艺术家的个性设计和创造提供非同寻常的体验;旧建筑是有历史和故事的 ,通过物质的元素 ,给空间带来一种非物质的氛围 ,并弥漫四周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感。这是新的建筑设计所不能带来的。

参考文献:

[1 ]付志前. LOFT 风格与工业建筑再生[J]. 工业建筑 ,2005 年 35 卷 11 期.

篇10

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许多位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地价上涨、环境保护等因素逐渐衰落或迁出市内,位于市内的旧工业建筑大多丧失了原来的产业功能,面临着人们去与留的选择。这些旧工业建筑往往只有近百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承载着社会发展的信息。由于大量的工业遗产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之内,很多范围内的工业遗产不断受到毁灭性的威胁。

1工业遗产的概念及价值

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中的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还有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

工业遗产的价值:

(1)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以及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人创造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2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优势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物质见证,具有不同与自然文化遗产的特有的史料价值,在肯定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一方面要保护好工业遗产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再则要做好再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业遗产的生命得以延续。

旧工业建筑在基础设施、结构状况、区域位置、历史文化性以及建设周期等方面均具有改造利用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旧工业建筑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坚固的主体结构,改造建设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投资风险小。

首先,旧工业建筑的基础设施在给排水、电力电讯、燃气动力等方面的容量远高于一般的民用建筑,改造项目可以以原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不用增加新的市政设施接口,只需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大容量或改变位置,改进设备即可,此一项即可有效减免投资方和政府的前期投入。其次,工业建筑往往都具有坚固、耐久的主体结构,结构受力简单明了,具有共性,便于安全可靠地进行改造。最后,旧工业建筑的拆迁矛盾小,比起一般的旧居住区的住宅拆迁矛盾来说,工业建筑则少了很多限制问题,不用安置拆迁住户,无需考虑居民的返迁补贴,可以快速改造,重新投入使用。而且还节省了拆除原有建筑和清理场地的费用。

2.2旧工业建筑空间开敞,平面规整,立面平整简捷,改造利用的可塑性强

旧工业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相比,在空间结构、平面形式、立面造型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改造优势。在空间结构上,工业建筑一般空间比较宽敞,不仅层高较高,跨度也大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在平面形式上旧工业建筑一般规模大、占地多,建筑空间的布局往往遵从一种体现效率与生产逻辑的秩序。因此,建筑的平面形状大都规则整齐,可以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要求。在立面造型上我国旧工业建筑大都为近代建造,建筑立面一般简捷、整齐,而且其外墙一般为围护墙,改造时可以根据需要拆除重砌或直接加以利用,为立面的改造提供了更大的可塑性。

2.3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化性的优势

旧建筑改造与新建筑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和优势就是其历史文化性,时间在旧建筑上留下了历史的烙印。旧工业建筑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是城市发展史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把时间所赋予旧工业建筑独特的历史场所精神与现代的崭新空间进行对比、碰撞和交融,往往能造就出不朽的建筑杰作。

3城市工业遗产再利用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们对文化娱乐活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场地的社会需求也不断增大。类似广州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仅仅依靠若干大型的体育活动场馆是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而现如今广州市区内土地可谓寸土寸金,已经基本没有可供开发修建的剩余用地,大量的老建筑,尤其是有着良好利用条件的老工业建筑就成了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切入点。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组成要素。近些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人们比较关注社区文化建设为满足城区居民所提供的精神需求和智力支持。随着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及经济结构调整,城区的相当部分工业建筑已被拆除,建成了商品房和公共绿地。但还有剩下的部分老厂房、老仓库零星分散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各个区域,客观上要求加快旧工业建筑的更新改造和利用。事实上,在总体实施“退二进三”的结构调整过程中,旧厂房由于内部结构破旧,外观景致陈旧,周边环境脏乱,成为与中心城区功能定位不相符的“瑕疵”,要么被关闭闲置,要么随意改变土地、房屋用途、临时地租借给小商铺、小公司、小作坊和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一种自发的、非常规的从各自利益为出发点的改变,缺乏整体协调,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行政管理职能的交叉,造成土地利用效率降低,仍旧无法体现土地最佳利用效果,阻碍了区域功能和形态的进一步升级和优化,不利于土地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发挥。

篇11

引言:

与城市新区开发一样,旧区改造需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遵循城市化的规律,适应当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城市更新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诸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在新的规划时限之内,往往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的趋势发展。

2.城市旧工业建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城市建筑在不断进步,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旧的建筑形式已经不再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中国城市中还存有很多近现代的厂房,这些厂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大批工厂迁出“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遗留下数量可观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这些厂房都较难满足现代厂房在空间、跨度以及通透性上的要求,通风、防火也不乐观,这些厂房无法继续以原来的身份存在。而在讲究效率和追求利润的现代大都市,商业及社会发展不可阻挡,这些住宅和厂房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巨大的商业利润促使开发商大量地进行开发,而对这些旧建筑的处理当下基本局限在一个——拆。于是,很多城市的优秀旧建筑在爆破声中、推土机下灰飞烟灭。

旧城改造可以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利润,为城市发展、升级做出贡献。可人们慢慢发现,自己在这样的城市中迷失了方向。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很难找到对城市的认同感。

旧建筑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历史、科学内涵,唯有建筑所记载的历史才是信史,往往比文字更为真实、深刻。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一个又一个古老的历史片段在我们眼前消亡。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缺乏特色,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感觉到现实中的城市和记忆中的城市相距越来越远,似乎历史的记忆从我们脑海中渐渐消除。没有历史痕迹的都市,给人的感觉是“失忆”;高楼大厦、宽广道路、成片绿地,固然给城市文明注入了现代气息,但是,城市建设应有其传承性,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3.城市规划中旧建筑改造的建议

目前,城市对于旧建筑保护基本上都是对城市重点文物进行重修,保护的范围大都是对有着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而对时间不是很长,但对影响城市文化、影响大众生活的一些旧街区,则简单地采用“拆”来解决。城市需要历史文化的传承,但旧建筑基本都处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在不可能所有城市都将新城和旧城分开的情况下,保护旧建筑与城市发展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旧建筑无法以其原来的身份继续存在于城市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对旧建筑采取一些措施。

20世纪20-30年代,一批建筑师和规划师提出了许多理想的城市模式,但这些用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总体规划改建城市的做法,都因把城市看作了一个静态事物而告失败。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旧文化不断交融,新旧情感不断交融,新旧建筑也在不断交融。我们应该重视旧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利用,进行“谨慎的城市更新”。不仅针对文物建筑,而且,那些普通的旧建筑,都是构成地方特征和维系原有社会经济文化延续的载体。这些载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张扬着城市的个性。

建筑设计规范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调整的,因此,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前后规范条款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应该认识到强制性规范的设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为了保护历史价值而忽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的方式是不能提倡的。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是以结构安全为前提的,任何旧建筑的改造都必须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前提条件。

4.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应采取措施

4.1加强功能置换

信息革命给旧工业区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发挥政府、企业、开发商、民众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与民间 相配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力促进信息产业、建立科学技术革新的信息中心,并通过它们的进驻实现旧工业区用地功能的置换; 同时兼顾传统工业的技术更新和升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

4.2秉承生态理念

引入生态理念,指导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通过生态技术对已废弃污染的旧工业用地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系统的景观规划和园林设计对昔日荒凉的旧工业区进行绿化,对被污染的滨水地带进行治理,建立有效的有害气体及灰尘回收装置,控制大气污染.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彻底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尽可能避免大量拆除荒废的 工业设施,保护环境,减少能耗,节约资金,并为未来的发展留下无限可能,使生态恢复成为改变旧工业区面貌的主要手段,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4.3保护工业遗产

改造应做到保护与创意相结合,沿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旧工业区改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倒重来,应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保留有价值和有文化特征的东西,处理好更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具体可采用调整用地、整治环境、置换功能和保护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重塑空间环境形态等措施,使之在形成全新的、符合当代使用功能和景观生态要求的一流环境的前提下,又有清晰可见的地段历史发展踪迹和见证物。同时城市化建设也应对城市景观设计和形象设计加以重视,注重 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品味。

4.4科学理论指导

结合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和“循环 经济”理念,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确定旧工业区用地功能调整的发展策略及方向,按具体情况找出 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工业地段更新的重点,挖掘存量空间资源潜力,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针对实际问题采用具体的措施。

5.结语

篇12

一、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原则以及发展趋势

(一)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当今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构成威胁的发展道路。从上个世纪工业时代车轮出现,人类逐步走向富裕和文明,由于这些发展是以能源消耗、土地吞噬以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在短时间内,让中世纪的田园意境逐渐变成浓烟滚滚的工业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范围的环境危机以及能源危机出现,让人类逐渐认识到,在无止境的资源索取中,必将受到自然环境惩罚;因此,工业建筑方向逐渐发生变化,优化能源利用情况,满足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在UIA(国际建协)和UNESCO(联合国国际教科文组织)定义中,从最高广义方面来讲,可持续性涉及生态系统、社会以及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都将在将来社会中得到有效利用,不会由于重点资源耗尽而降低。同时,在上个世纪美国公园出版社《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中列出了建筑设计的六项原则:在推动建筑空间灵活使用的同时,使用被动能源策略,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建筑体量,让建设资源降到最低;通过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蕴含能量意识,不断增强技术公众意识,根据建筑功能具体要求,延续文化脉搏;通过加强地域性、地方性理解,使用恰当的技术,尽量避免环境破坏以及建造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二)工业建筑可持续性发展趋势

1、生态发展趋势

未来的世界作为注重环保、生态,不断追求整体科技、自然以及人类协调发展的社会,粗放型、传统性工业对自然环境、城市发展造成的恶化、污染已经得到了良好的遏制。目前,由于工业建筑各种生态环境的探讨,逐渐从物理论建筑研究上升到创作设计中,和建筑创造联系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中,工业建筑城市环境节地、设计、节能、防止污染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问题得到了有效制止。通过实践应用,在新世纪发展中,根据生态学再生、共生原则,不断整合生态循环特点,成为工业建筑发展重要方向。

2、节能化趋势

节能作为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最明显、最普遍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建筑营运低能耗以及建筑材料工业建筑过程低能耗,为了保障这两点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浓厚的节能意识。通过正确分析工业建筑节能设计建筑工艺、暖通、给排水、电力等多个综合性课程,在各个专业密切配合的同时,根据整体设计力量,不断获取节能成果;通过自然采光、太阳能以及新产品利用,从根本上保障工业建筑节能目标。

3、洁净化、和谐化发展趋势

在工业建筑中由于不断产生的废弃污染物,对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合理设计中,必须根据污染物排放要求,充分利用回收以及处理系统,从而实现环境保护、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等具体要求。例如:发达国家对工业建筑实行的“3R”指标措施,在这过程中“3R”是节能和降低环境负面影响(Reduce)、重新使用(Reuse)、循环(Recycle)的缩写;“3R”措施作为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容,对建筑材料、建设用地采暖空调能源、资源循环使用以及节约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再生和循环使用。

当今社会作为和谐发展的时代,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根据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相关因素,突破传统单一节能技术造成的局限,从而不断需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平衡、和谐。

二、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以及旧工业建筑改造

(一)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

1、技术手法

随着物质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逐渐向大面积、大跨度、大体量、大空间、多层高层空间、轻质材料、轻型结构以及轻巧造型方面发展,从而为可持续性设计提供了更高广阔的空间。在材料选用中,一般采用金属装饰板、刚才、玻璃、金属吊灯等可以重复使用的材料,不断研发新型建筑材料;在技术使用中,根据地热、太阳能以及工艺余热,在处理工艺废水的同时,收集雨水,进行循环利用,通过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从根本上保障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

2、设计手法

在工业建筑设计手法中,设计手法主要指建筑布局、合理用地,在和绿化有机结合的同时,保障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厂区建设中,城市环境和工业建筑必须建立在社会、景观、生态系统之中,通过有效协调景观、气象、地理、社会环境,保障生态因素始终和城市发展符合。在厂区内部环境建设中,厂区作为很小的系统,必须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在集中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设置绿化防护距离。在建筑内部环境设计中,由于工业生产过程经常散发着浓重的有害蒸汽、气体、粉尘等,一旦控制不力就会对人体健康以及空气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内部控制设计中,必须结合生态、节能、扩建需求,使用经济健康的施工材料。

(二)旧工业建筑改造

根据实际数据显示,全世界固体垃圾,35%来源于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生产材料以及施工过程必须的工艺过程。因此,在工业建筑可持续设计中,必须有计划的增强改造更新,尽量使用能够重复利用的资源,减小污染。在新建中,根据建筑能源、拆卸能源以及基础设施费用,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减轻施工能源、城市交通压力。

对于老工业基地,特别是资源性矿区,由于经济不景气、产业落后造成的影响,改造无法涉及比较独立的工业区,在建设投入、环境发展不足的情况下,大多采用机械、冶金、重工业、化工等传统产业。因此,在清理污染物、污染源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使用现有资源,通过认真评估性能价值,探索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新措施。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对以往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进行反思,它是21世纪工业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根据综合性分析结果,重视精神层面的可持续,在充分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作用的同时,选用最佳的能源技术,优化功能组合,促进工业建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铁军,袁渊,王雪松等.工业建筑中的可持续性设计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27(1):8-11.

[2]段丽瑛.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节能设计——建筑物采光口上的遮阳措施[J].工业建筑,2009,39(10):9-12.

篇1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对工业遗产地进行改造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再造是城市更新和美化的重要部分,再造后的公共空间品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品质、品味和城市更新的成败,更直接影响着市民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的再造随着经济模式、政治体制的变革而不断变化,新时期有新的城市公共空间,以适应新的生活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再造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概念解析

1 工业遗产地

工业遗产地包括工业文化遗存中相关的建筑物以及各类工业生产、运输、仓库等活动的用地,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它们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被烙上了历史印记,在特定阶段和特定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体现人们的自我认同,寄托丰富的情感,记载人类进步的历史,构成了工业文明的记忆和作为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

2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一些开放空间体,它们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同时,它们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这些开放空间体担负城市的复杂活动(政治、经济、文化)和多种功能,它们是城市生态生活的重要载体,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具有景观、商业、聚会、交通、休闲活动、宗教等功能,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

3.再造

再造主要有三种意思:重新给与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泛指再生、复活;重新创建。在本文中“再造”主要是对于指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新利用或重新创建。

4 城市公共空间的再造

英国学者克里夫.芒福汀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动态的空间。它既包括城市道路、广场和绿地,也包含必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如教育、卫生、治安等机构和拥有行政、司法和立法等职能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公共空间。”面对存在诸多问题的城市现状和快速城市化的压力,城巿更需要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塑造来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工业遗产作为城市中被废弃的生产单位,有着巨大的内部和外部空间尺度,本身就具备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潜力。对于工业遗产中己有的室外开敞空间,只要增强其对城市的开放性,并作相应的景观处理,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就非常适宜;对于原本缺乏室外开敞空间的工业遗产,也可基于所在区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对工业建筑采取不同程度的拆除,完成向城巿公共空间的转化。因此,利用工业遗产完成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再造,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再造分析

1工业遗产地原有室外开敞空间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

工业遗产地的原工业旧址,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往往独处与城市一角进行封闭式管理,条块分割,与城市的其他区域或城市生活严重分离,形成独特的单位大院式的室外开敞空间,这些由住宅楼围合形成的空间缺乏与城市生活的必要联系,严重影响了居住区的活力。

在对工业遗产地进行改造、再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我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工业遗产地外部。改造后的工业遗产地不再是相对独立的区域,而应面向城市开放,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让城市居民能够充分利用经过改造的工业遗产地原有室外开敞空间;二是工业遗产地本身。要慎重评估该基地的经济、文化和环境价值,充分挖掘基地潜力,同时给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生活馆改造为例(图1.2),政府把原有工人居住区改造为展览空间,打破长期以来原有工业遗产地与城市相对孤立的局面,把工业遗产地转换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尊重城市整体规划,从城市整体发展的角度探讨工业遗产地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发展,注重保护工业遗产地在长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浓厚工业特色的建筑、空间与环境,并在改造中使之得以延续、发扬(图3)。

2工业遗产地原有建筑改造为城市开敞空间

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城市功能,工业遗产地的改造通常会根据所在区域城市公共空间和性质的再次调整。对于原本建筑密度较大的工业厂区,需要对部分工业建筑以及居住区进行不同程度的拆除以获取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满足附近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根据对原工业建筑拆除程度的不同,其改造手法可分为两类:①将建筑完全拆除,在原址新建城市公共空间;②将建筑部分拆除,作为景观元素加以利用。

①将原有建筑完全拆除

以沈阳铁西万达广场为例。铁西万达广场是在沈阳工业大学原址上改建而成。随着城市的不断更新,铁西区原有的工厂逐渐被迁走的同时建起了大片的住宅,沈阳工业大学原址所在区域就被改建为居住区。从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同时根据需要在沈阳工业大学原址上建起万达广场。万达广场是城市综合体集大成者,精准配比住宅、休闲、娱乐、百货、酒店、公寓六大城市机能,整合国际商业资源打造沈城新都市中心,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娱乐空间(图4)。

②将原有建筑部分拆除

以沈阳铁西区重型文化广场为例。重型文化广场是在沈重集团的原址上改建而成(图5)。这个企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为沈阳乃至全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广场上的建筑、雕塑、设施均由原来的废厂房、旧设备、旧零件改建而成。该广场在功能上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地,还能在特殊情况下为民众提供紧急避难的场所。广场中的1905创意产业园由原厂旧车间厂房改建而成,保留了老厂房的建筑风格、框架结构和部分设备遗迹,细节装饰也彰显工业文化特色。1905创意产业园为城市提供了艺术文化信息交流的平台,可开办各种大型展览与活动(图6)。

3工业建筑单体改造适应城市空间发展

工业遗产的改造与再利用,通常涉及到城市中某一区域的复兴和发展,因此它必须首先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和更新,其次才是针对建筑单体的具体改造。因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和前提下,工业建筑遗产单体的改造与再利用必须与周边的城市空间相适应,而不是一味地为保持所谓的“原真性”而牺牲城市整体层面的利益。沈阳铸造博物馆是由原沈阳铸造厂改建而成,原厂址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位于卫工北街和北一马路的交汇处(图7)。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原厂搬迁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沈阳工业传承的特色,政府决定把原来的翻砂车间旧址保存下来,并改建成一座能够充分反映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工业文脉的博物馆。原厂址一间间巨大的厂房,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产物,主楼是1937年的建筑,前有高大宽阔的门楼,后有半包围形的精致花园式天井,是难得一见的日式办公楼建筑,也是一组罕见的世界工业建筑群。现在的沈阳铸造博物馆基本保存了车间的原貌和传统的铸造工艺流程,馆里很多东西都是以往资源的重新利用(图8)。当年重达50吨的国内同类模型中最大的钢锭模型,仿佛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把人们带进铁西的工业历史之中;当年的冷渣罐,如今用作养鱼缸来装饰环境;当年用过的焖火窑如今被改建成了小型的放映厅,每个窑内可以容纳二三十人;而昔日的焖火窑窑车,如今已改成小型演艺舞台,一架老式的钢琴和呈弧形的铸造模件充当的座椅,让这里冷冰冰的钢铁工业气息沾染上很多艺术的气质。室外展区一部铸铁书脊的书样雕塑,页面上记载着铁西历史的由来。水泥地面上烙有各种生产工具、文字以及手印形状的象征着工业文化的图形。还有许多具有标志性的工业设备及工业构件作为文化景观融入到场地当中(图9)。

4工业文明与工业文化

如今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工业遗产地同时承载着有形的物质资源和无形的文化资源。城市的工业文明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城市的老工业遗产地乃是非传统的城市空间和景观之一,是一种工业景观,是一种工业文化。对这些工业遗产地的开发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充分考虑创造和包含工业遗产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工业遗产地存在的价值,并竭尽全力地保护它们,以新的方式传承它们。那些工业遗产地为城市积淀了文脉,赋予工业遗产地新的含义,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也为城市发展带来生机。作为建筑师更要提高保护工业遗产地历史文化价值的意识,如何使这些工业遗产地重新焕发活力,城市公共空间再造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现阶段,对待工业遗产地大拆大建的激进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因此,研究和探讨工业遗产地城市公共空间再造方法,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书目

董卫 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周陶洪旧工业区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为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5

张伶伶 夏柏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策略工业建筑 2005(3):2-3

沈清基旧城更新与生态建设城市规划1996(5):46-48

冯涛文化情境与西安市城市公共空间结构规划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2006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