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这是我们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在杨老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组员参与调查研究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这一研究课题。由于研究性课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真正对这本书有研究或是看完的同学也不多,因此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组员们都抽出时间去阅读这本名著,而且十分投入,加之此次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去总结一些前人对这部名著的评价,所以我们也就更加努力和配合,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正是这种积极高昂的态度以及杨老师正确细心的指导,使我们最后的研究取得了成功。

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充分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读完一本文言文名著,又不能粗略地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杨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耐心地为我们解读书中的相关句子,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过了近一个月,我们组员都把这本名著读完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不能理解的句子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

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

二、团队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贾宝玉的,另一个找林黛玉的,还有一个又找薛宝钗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

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篇2

在情境导学中,我总结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导学的几种方法:(1)动画导学法;(2)图片导学法;(3)音乐导学法;(4)视频导入法;(5)文字导入法。

二、信息技术在“独立自学”中的应用

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下,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释义思辨,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结构,构思解题思路,比较、借鉴解题方法,汇报学习成果,共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三、信息技术在“小组合学”中的应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首先要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史、解题思路和方法,还可以网上答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

四、信息技术在“质疑探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综合各种资料、整合各种能力,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备问题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因为网络上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要去伪存真,要进行小组讨论,要辨别归纳出有用的东西,在此过程也就达到了“质疑探学”的目的。

篇3

1.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如同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一样去获取知识和实际知识的学习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创设一切有利的背景,“重新研究发现科学知识”是它的学习形式。

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则是让学生回到自然和社会中来,从中找到能从事数学活动的课题,用研究的方法、合作的形式获取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在“生活中学数学,将所学的数学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将书本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克服当前数学教学中片面重视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并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是势在必行。

2.数学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新课程时期的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和课本延伸知识,还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现在数学研究性学习又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先进的教育理念、大量的知识延展和丰富的兴趣爱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学科的间隙越来越小,大量边缘学科的出现,使得学科的界限变得模糊。研究性活动需要大量其他学科的知识作支撑,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要精于本学科的知识和知识延展,还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即从单一型专业型教师向全能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研究热情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和提供前进的助力。

2.2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先进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将涉及很多新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快速接受新的知识与技能。

2.3 高超的教学技能

数学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包括:充分发挥学生的全体作用的能力;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如网络、教学软件等);娴熟的德育技能。

2.4 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通过探索研究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如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有效课题?如何给学生做出科学的指导?所有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开拓创新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3.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将研究学习的精神引入课堂。

3.1以“问题”引导探究,优化课堂结构

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出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程序,优化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研究对象,让学生作为研究主体,体验研究的氛围。例如,勾股定理的讲解就是从一块木板能否穿过一扇门出发的:“木匠王师傅有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他想要把木板搬进工作间进行加工,但是工作间的门长2m、宽1m,都小于木板,王师傅无奈下只能拆掉门框,你能帮王师傅想想办法不用拆掉门框,也能把木板搬进工作间呢?”教师不妨找来一个大泡沫板让学生在教室门处演示一番。很快学生就发现了可以将木板倾斜搬运,由此引出“勾股定理”的学习。

3.2强化综合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总有些与时代脱节。为了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材,来改编、创编、设计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求探索思路和方法。例如,讲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拿着照相机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的图形,课上就用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了对称轴图形为例介绍对称轴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新颖的学习内容给学生焕然一新之感,激发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的美。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有了广阔的空间去操作、去探究、去经历、去感受,从中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也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4.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支持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教师虽然可以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但是也容易使学生对教师养成依赖性,因此,让学生搜集背景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现代社会,网络是我们搜集信息的最快捷的工具,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收藏中心,是中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利用网络搜集背景知识克服了传统方式获取信息的单一性和枯燥性,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便捷的交流方式也是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功能,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交流,一些内向羞涩的学生在网络上也变得大胆活跃起来。

当然,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中也充斥了很多无用甚至不良信息,教师要对学生查找信息进行必要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分辨有用信息。初期,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免费的学习网址,让学生的网络学习省时省力。

5.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感悟

5.1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往我们听说过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也让社会和家长对我们的教育方式产生了质疑。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切记学习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知识、套题目,而是真正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

5.2在开放题探索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数学中有很多开放性问题,问题的不唯一、解题方法的不唯一、答案的不唯一,都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5.3在练习讲评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更是难免要犯错。在练习测验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讲评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的订正答案,讲解解题过程,而应该要将这个错误当作一个课题,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学习方法,真正有效的提高成绩。

总之,初中数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将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一项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积极的研究学习和尝试。

篇4

(一)传统美术欣赏课的局限

传统美术欣赏课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上课时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教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步骤进行,这样的课偏重于理性分析,形式上过于僵化,近似于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填”“灌”,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自然就逐渐丧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当今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篇5

新课标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非常重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教学。新教材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展现都按如下程序进行:

但在上课中发现部分老师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没有学生的参与,框定学生思想,一讲到底。

2.创设情境成了故事会

新课标倡导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但要注意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量也要适度。有的老师对创设学习情境理解有误差,大量的创设情境,将课堂变成了故事会。

3.自主学习成了讨论会

新课标在“目标要求”中突出了学习主体。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设的历程”。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才能有效,否则将课堂变成讨论会,课堂上轰轰烈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获甚微。甚至少数年轻教师对自主学习理解存在偏差,“放羊式”的课堂,不说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就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完不成。

4.现代信息技术成了小黑板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三点

1.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并通过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进而广泛应用的一门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下的数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教学过程要把握好新教材的几个基本特点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新《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的设计和新的方法,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认为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 。

面向全体,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突出一个“动”字 。

动手实践,重探索,是新教材的又一特色。新课改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例如,增加了大量的数学阅读材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许多问题具有可实践操作性,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索、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一个“用”字。

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又是新教材的特色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中涉及到的研究性学习――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通过此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从而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3.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重视数学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教学呢?坚持5个原则,贯彻3个策略,做到5个要求。

(1)三个原则:①民主性的原则,师生之间民生平等,学生是数学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询问者、服务者,在师生双方和谐气氛中实现各自和人生价值。②实践性的原则。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经过由学生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学生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的交流、讨论,进一步归纳思辩从而形成数学结论。③探索性原则,对数学理论、法则与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讨,逐步澄清问题,使用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三个策略:①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激化学生思维过程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淡化教育形式,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注重教学实施的根本要求;②创设教学情景,让每位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愉快教学的核心精神;③减轻学生负荷,使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变成学生内在的思维可求,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是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篇6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会,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多次在我校的教研报上发表。

    2、  加强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并做了了详细的安排,每个教师都坚持听完全组教师的示范课或汇报课,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四统一”(统一进度、教案、练习、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

   (3)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4)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5)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组织了多数青年教师上好教学研究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4、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卓有成效

   (1)组织了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理论的学习,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全面规范教师的学习活动,各青年教师均在学习中得到了不断提升;

   (2)组织了新教师上好公开课,做好各方面的指导工作,各青年教师通过各种讲座、交流会议、参观等活动,对教师业务进一步熟悉,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老教师积极做好新教师的指导工作,协助新教师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极大促进了我组青年教师的成长。

    5、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1)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篇7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学习方式。计算机可以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学科中介工具",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作为"沟通交际工具",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引发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和驾驭全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一体化、宽泛的课堂、多元化的教材、新型的学习工具、新型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交互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语文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下面,笔者试就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进行粗略地描绘,并借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语文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一、以计算机为"课堂",拓展语文的学习领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封闭围墙,把语文教育带入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又全新的领域,在时间上,在空间上,甚至连课堂的主体都将是无限的宽泛。在这个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高度一体化的天地中,课堂将是一个被无限拓展的无比宽泛的概念。

1、课堂时空的宽泛--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传统语文课堂非常封闭,其地点是固定的,仅仅极限于某一班级;时间也是固定的,只有区区每周几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突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运用语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只要一开机,就可以"上课"--进行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真是时时是课堂,处处是课堂。

2、课堂主体的宽泛--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加几十位学生,不但数量是固定的,师生关系也是绝对的,师是师,生是生,泾渭分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以后,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很便捷地进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样的"语文课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语文老师甚至其他非语文老师的远程语文教育,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多数量、多元化的教师,他所获得的语文教育也必将是多数量、多元化的;同时,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他人(周边人与远程人、熟悉人与陌生人),可以指导他人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语文教师",具有了"学生"与"教师"双重身份。在这种"人人是教师,人人是学生"的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学相长的不断深化,课堂中每个主体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以计算机为"教材",拓展语文的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不但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将增加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内容与形式,使语文教材更容易吸纳信息技术的精华,更富于时代性和现代化;而且,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广泛运用,可以通过网络,使世界各地的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富于针对性、实效性和多元化、立体化。

1、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把薄薄的语文教材充实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2、向心聚敛呼应式。这是引导学生以网上语文资源为教材,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网上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求通过这种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语文资源向学生的语文素养聚敛汇集,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共同对学生进行博大的语文教育。

三、以计算机为"工具",拓展语文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的无限宽泛,以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逐步被学生所掌握,最终必然呼唤并促使语文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学习方式的不断革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不断一体化的语文学习情境,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1、作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研究性"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是知识化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必须重视专题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教会孩子怎样思考问题,面对陌生领域,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也正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中,计算机因具有快捷而又强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贮能力和处理能力,必将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的资料搜集和存贮处理工具。同时以下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集、处理、存贮方法将是"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①"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②"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用找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方法搜集)摘录"的程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③"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④"资料处理利用法",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篇8

所谓目标的整合,就是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认识到数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之间的相关性,有意识的把二者联系起来。例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高中阶段的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要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与数学中的数理逻辑和算法知识存在交叉,而且具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共同目标。课程目标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真正把二者的教育目标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否则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

数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之间的联系,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以高中阶段为例,“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基本模块,他完全可以和数学课程中的“算法初步”模块结合在一起。又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可以和数学课程中的“概率统计”相结合。

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指把相互联系的数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内容组合起来,构成一些教学单元或模块。它可以采用两种主要的整合策略:(1)模块式整合,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模块与数学内容的模块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上述关于算法和统计内容的整合就属于此类。(2)问题式整合,通过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借助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把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另外,课程内容的整合也表现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即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无论如何,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立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要立足于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与信息文化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的整合

所谓教学的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相比,教学层面的整合更具有普遍性,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核心环节。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整合,并通过教学过程的整合才能得以实现。

教学过程的整合,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优势、多样的信息表征优势,实现“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向“主动型”的教学模式的积极转换。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有效地利用各种数学教育软件,是实现教学过程整合的关键。计算机系统能使学生以任何传统的表征形式定义、结合、转换、比较或直观地操作函数的关系;运用几何画板可以在几何与图像之间架起特殊的桥梁,实现了几何作图的动态化;借助于电子数据表,可以支持学生从算术到代数领域的转换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教育软件的功能及其教学意义,并认真研究运用这些数学教育软件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过程的有效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像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五、课程评价的整合

篇9

1.1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1.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1.3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1.4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2.新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

2.1充分体现了一个"新"字,面向全体,注重发现。在内容上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素材,众多的研究性学习,为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2突出一个"动"字,动手实践,注重探索。新课改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而新的教材设计正是为学生这种良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和活动提供了有益的蓝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许多问题具有可实践操作性,这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探索、思考与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注重一个"用"字,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让一个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生活和学习。正是从这个理念出发,让学生在选择课程的过程中回到了自然。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自己去探究,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研究,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学习心得体会,建立起符合个人知识特点的认知水平。

3.认真研习教材

3.1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教师要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要注意,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确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3.2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用特殊化、一般、类比、推广、似真推理等种种手段,猜出结论,然后再给出严格的证明。

3.3在解题教学时,要渗透解题策略,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教师应设置一定的陷阱、难点,让学生经过探索、推敲后,解决疑难。这样既能巩固基础,又能实现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使学生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解题训练设置一定坡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于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群山连绵,喜悦之心自会油然而生。

4.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1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高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篇10

一、指导方法,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复习课使学生感到非常无聊。因此,老师要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主要可以从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以及激励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老师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讲台上不断地讲解,学生在座位上默默地记录,这样的学习太过于被动。老师要懂得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及时地进行互动,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应该进行合理指导,比如开展学习心得体会的活动来了解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对于不合理的方法及时引导改正;最后,要懂得合理运用激励政策,有奖励、有惩罚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比如,改单一的“考试评价”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单一的“考试评价”往往聚焦于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则是将聚焦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的关注上,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表现。例如,设置这样的标准:(1)平时参加课堂实验的积极程度;(2)大胆发言创新思维程度;(3)实验操作规范程度;(4)竞赛获奖或是其他创新表现。这样的记录实现了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对于课堂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疏导心理,树立学生复习的自信心

成功与自信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那么他能够成功的概率就是非常小的。处在总复习阶段的学生非常容易失去信心,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树立一个信念:“我能做到,我会做得更好!”其次,让每一个学生建立“自我”的参考标准,从自我的变化中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并树立“每天都有进步就是成功”的信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说,班里的某位学生平时成绩较为一般,但在一次测试中,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令我无比惊讶,于是我及时地跟他进行沟通,刚开始他比较怕我,不太愿意交流,以为我怀疑他成绩的真实性,但是我跟他说:“老相信你,这才是你的真实水平!”他很诧异同时也很高兴,同我讲了他近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在此之后,我经常找他谈话,询问学习和生活的问题,并一直鼓励他,相信他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最后,该生在中考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系统化归纳,让学生不做无用功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整合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间接表现。对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根据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挑选出难点及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对于难点内容,及时反馈,懂得跟同学、老师交流,能及时掌握;而对于重点内容,应该进行反复练习,使自己能够熟练运用。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让他们学会根据题型来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需要挑选出针对性强的例题,让学生加以练习,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做无用功。

比如说,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一章的学习中,对于惯性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用纸张和文具盒来实施,把文具盒压在一张纸上,然后猛然地将纸张抽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于用力过猛文具盒掉地上了或是纸张破碎等,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着学生在做实验中力度要恰当运用,保证实验的成功。

综上所述,在总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教给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新问题。同时,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史丽娟.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4(4).

[2]曹惠容,邹敏.试论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以四川省县城高中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19).

篇1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而对于数学,面对21世纪的挑战,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将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解释清楚的概念,繁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图片和动画的形式,清楚地展示出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有利于教师能够讲清楚所要传授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数学,转变为“研究”数学,将数学实验引进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新途径。

1 信息技术与设趣教学的激情整合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途径,使学生在使用电脑的同时,来了解学习的数学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个动画讲授一个故事,提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新奇的问题情境,这样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应用上把握不定。我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延长及把线段两端延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再如我对《圆的认识》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圆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图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圆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像,使学生对圆的性质豁然醒悟;由此所设置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热情。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使同学们踊跃发言,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学生通过课堂得到经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从广义上来说,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数学教学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所以,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中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利用flash制作的课件可以模仿传统的钉子格围出各种平行四边形,解决了传统教具空间的束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

3 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宜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帮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既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BBS、收发E-mail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分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让教师在课堂中成为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象和交心的朋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此时教师不需要更多言语,只要借助信息技术,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它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环境,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它的这些优势,努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一、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使用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地深入。在选修课的设计、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准确的学生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同时,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和统一,对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展了高中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能给予教学更多的发挥空间,让教师对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地使用,进一步发挥高中语文在传授知识和培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 教师与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权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让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选修课程。但是从实际反馈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这项自力并没有落到实处。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选修课的选择者主要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选修课选择的过程中去,教育部门为了减少麻烦往往对选修课的选择敷衍了事,有时只是选择对升学有利的选修课。这样,教育部门就变相地把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

2.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存在片面性

《高中语文选修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的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根据《课程标准》,很多家出版社编写了选修的教材,到现在主要是5家出版社,但是对于这5家出版社的教材,教师普遍反映缺乏良好的科学性,过于单一。导致整个教学资源不能够合理地进行利用,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

3. 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教学时间

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能够把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是很理想。大多数教师反映,在上选修课的时候,时间非常有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快,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所以在高中语文选修课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可望而不可即。

4.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评价模式过于单一

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需要教师进行评价。但是教学评价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我国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完成。不少地区和学校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不重视,大多数只是组织一场考试来进行评价,基本上没有什么综合的评价方案。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课程的改革方式

1. 教师指导学生对选修课的教材进行自我重组

选修课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选择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课程,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青春期,对于什么对自己有益处还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所以教师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作正确的选择。同时因为高中语文选修课需要面对大多数的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学习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整个班级的共同意愿。因此自主选择的权力最好能够给予学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合理分配选修课的课时

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其所能分配到的课程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所以教师只能进行一定的选择,把其中《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进行讲解,其他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学习,教师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掌握好整个选修课的难度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中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一些选修课的难度对于高中生还是过于深奥了,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难度,最好能够降低选修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4. 掌握好选修课的教学梯度

每一节选修课都有其不同的功用,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有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提高思维品质的,有锻炼实践能力的,有增强文学修养的,这些不同作用的选修课都是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的,所以教师在教授选修课的时候要注意整个选修课程的差异,对于教授的难度和速度进行准确的控制。

5. 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程在于让学生发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上选修课时,可以通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方法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品读研讨、开展辩论、写小专题论文、总结学习心得体会、进行课文篇目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6. 综合的评价方式

当前我国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评价虽然还是处于空白阶段,但是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的出发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标准要灵活多样,以表扬为主。其次教师在制定标准之后要及时将标准内容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

总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虽然存在着问题,但是终会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克服和解决问题,那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达到和实现的。

参考文献:

篇13

1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物理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物理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2 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功能

2.1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能大大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驾驭能力。这里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教学资料的驾驭能力。在网上,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源繁多,教师对这些资料的提取、使用既方便又灵活,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教学资料。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资料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使教师在决定具体教学方式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宜的方式传授物理知识,从而使教师可以更自如控制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注意力,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丰富的问题情景更易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动力就是兴趣。物理概念和理论比较抽象,如用常规教学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但物理现象却极其丰富多彩,利用信息技术,可把物理学科中的丰富多彩的各种现象利用画面、动画等方法一一展现出来,这样就丰富了问题情景,加深对问题、现象的认识。毫无疑问,这丰富多彩的设计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从而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2.2 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可发挥其良好的探究功能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如在电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存在客观因素,电学实验连错电路就会烧坏元件,会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在以往的电学实验中,教师讲完了,画好电路图,学生只须按图索骥,而且教师强调必须按照电路图来连接,不能使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且许多电路末接之前,教师就分析了连错电路有什么效果,会烧什么元件,不要破坏学校财产。经教师讲解,有许多没有理解深刻的学生有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必须按教师的电路连接,哪有心思去做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如果在做实验前首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对于实验仪器尚未连接上,让学生自己用鼠标连接,如果出现错误则会出现事先设计好的错误结果,如电源烧坏、电流表冒烟等。这样利用课件既知道错误的效果,又不会使元件烧坏,然后让学生做实物连接的实验,则犯错误的几率大大减小,从而提高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所学内容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

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学会学习。他们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3 能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

新一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变革。但是,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少主动探索、发现的机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了解物理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等,通过BBS、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局域网,使学生资源共享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促进他们自觉地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2.4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创新的源泉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就成为现代教育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显然,仅以记忆储存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要再现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体现物理中前后知识的联系,理解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学校物理实验室安装了《仿真物理实验室》教学软件,它不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与课件制作的工具,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验探索的平台和想象空间。软件不但提供了质点模型、小球、弹簧、电荷等各种实验器具,并集成了重力场、电场、磁场等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任意组合的实验环境下搭建自己的实验,实验过程不但显示逼真的动画,也提供了实时数据。学生可以设计并验证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物理中的未知世界。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比过去传统教学好得多,不但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其对知识的认知能力,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防止滥用信息技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因此,在教学中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甚至离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师生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影响,放任信息技术的滥用。

3.2 注意课堂容量的安排和节奏的调控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但是怎样的课堂容量和节奏最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领会,而不致增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其忙于应付、囫囵吞枣,而需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来消化,挫伤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合教学的质量。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以及教学的内容,充分估计后做出合理安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3.3 注意培养信息免疫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学生在利用信息手段获取信息时,完全可能受到网上一些不健康、伪科学等信息的污染。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区分真伪、辨别善恶,判断筛选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该抛弃和抵制的,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要充当黑客和病毒传播者,或在网上散布不良信息。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J].湖北电化教育,200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