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专体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专体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专体育论文

篇1

1.3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一些中专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乏也使得体育教学趣味性不足,体育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首先,一些教师基础体育知识缺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同学们进行科学的指导,导致同学们在体育课程中容易受伤,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畏惧心理,不能带着高昂的兴趣完成体育学习。其次,一些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够创造出充满趣味的体育学习环境。他们不能够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游戏当中;不能够开发一些小的锻炼方式,将体育锻炼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更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这使得体育课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融入其中。

2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方法研究

2.1对中专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通过学生的体育爱好进行引导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强。中专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规定了中专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基于此,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体育课堂分为两部分,先教授学生必修的内容,使学生基本体育素质不断提高。然后,再对同学们的体育爱好进行培养和发展,使得同学们能够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对整个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2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接受和巩固体育课程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愉快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在对学生不标准的动作进行规范时要幽默风趣,并且对学生多加鼓励,避免因为过于严厉而打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其次,适当地在体育课程上开展竞技体育,让同学们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体育学习兴趣。

2.3提高中专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能不能在愉快的心态下学习到科学的体育知识,能不能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提高中专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保障体育教学的科学进行,避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受到伤害。

2.4在体育课堂上引进体育游戏来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体育游戏结合了体育的锻炼性和游戏的趣味性特征,能够将同学们的兴趣充分吸引到课堂之中,使其在轻松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体育课堂上引进体育游戏,以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长跑是较为枯燥,同时,对同学们的体力考验较大的运动项目,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警察抓犯人”的体育游戏,来提升同学们的参与兴趣。选取两名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犯人”,其他同学扮演“警察”追捕“犯人”,来让同学们用追逐的方式来完成长跑练习。这样,在好胜心和趣味性的推动下,长跑的困难性能够有一定的降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也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

篇2

例: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棉花的生产“应为“生产的棉花“)

2、把实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

3、把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一个“的“)。

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例: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将“几千年前“调至“文物“前后的“的“)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了。(应将“任意“调至“欺侮“之前)

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

7、主客颠倒:

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8、分句位置不当:

例: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例: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2、动宾搭配不当:

例:纪念三领先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不能是“到来“)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4、主宾搭配不当:

例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农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应将“国家“改为“行为)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既然“和“也“不能搭配使用,应将“也“改为“就“)

(三)成分残缺赘余

1、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应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2)缺谓语

例: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或在“吃“前加“过着)

(3)缺宾语:

例: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搏“后加“精神“)

(4)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前加“夏季“以限制时间)

(5)关联词语残缺:

例:这次学术会,收获很大,时间并不长。(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2、赘余

(1)主语多余

例: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流了多少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前边有了主语“革命前辈“,因而“他们“不必要有。)

(2)谓语多余:

例:同学们正在努力复习,迎接高考到来。(“迎接“的是“高考“,而不是“到来“,故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钧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以删掉一个)

(四)结合混乱

(1)句式杂糅

例: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把反问句和判断句式糅在一起,破坏了句子结构和语气的完整。如果用反问句,应是“那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呢?“如果用判断句,应是“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2)语句杂糅

例:上海文艺出版社会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要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五)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2、句子歧义:

例: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究竟况是“妹妹“心里着急呢?还是“爸爸““妈妈“心里着急呢。还是“妈妈“心里着急呢?可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加逗号,也可在“爸爸“前加逗号)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和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说“各学科的专家和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4、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无时无刻“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小结:以上对病句的分类并不严格,对于病句,不必死记其类型,只要多练习,能够发现语病并能够改正就可以了。

一、方法指津:

辨析语病的方法常有:

(一)紧缩法

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主、谓、宾),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如:“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其主干是:“我们加强教育和管理。“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这句的介宾短语紧缩后为:“为了防止不再发生。“显然是动宾不搭配,“防止不“的意思是“应该“或“要“,与下文明显矛盾,造成语意不明。把“不“字删掉,就通顺了。

(二)语感法

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若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了顶峰。“这个句子第一分句“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不管“后的内容应是不确定的,把“不管“改成“尽管“,就通顺了。

(三)类比法

有些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依照原句的结构再仿造几个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搞清了。如:“忠王李秀成临刑时是不是表现得很英勇呢?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并不是这样。“乍一看不知对否,但仿写一句就可以看清了:“你是不是很勇敢呢?从现实看,并不是这样。“显然,“这样“含糊不清,表意不明,是勇敢还是不勇敢,尚未表述清楚,有些模棱两可。因此可以推断原句有语病

(四)逻辑法

有些句子从语法上找不到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这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恰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从语法上看,该句无语病。从逻辑上看,该句有语病。“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该改为“仿造名牌产品“或“制造伪劣产品“。

二、答题技巧点拨: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见词语题。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一)根据标志词查找语病

1.关联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

如: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93年)(“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2、介词使用的常见语病

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

如: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3、并列短语使用的常见语病

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这个文化站已经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1993年)(“挽救““失足青年“讲得通,“培养““失足青年“则讲不通)

②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1995年)(“安排“后面是由四个并列短语组成的宾语,显然,“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与谓语“安排“搭配。)

③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1996年)(“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是并列词组,但只有“严肃处理“与“事件“搭配,“事件“是不能“批评教育“的。)

4、包含词使用的语病

(7)由于战云笼罩,伊拉克各大医院药品非常奇缺,很多伤员只能硬撑,形势十分严峻。(语义重复)

说明:常见的包含词使用还有“当前“和“当务之急“在用,“十分“和“酷“连用,“首开“和“先例“连用,“开始“和“正式“连用,“忌“和“不“连用,“十分“和“悬殊“连用,“防止“和“不“连用,“最初“和“初衷“连用;“目的“与“为之“连用,“之所以“与“因为“连用。“令人“与“堪忧“,“令人“与“震摄“,“过分“和“溢美“,“即将“和“欲“。

5、否定词使用的语病

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

如: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意思搞反了)

④世界各大报刊、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作了详细报道。(望见有“对“、“对于“、“关于“等介词,检查是否患虚词使用不当)

6、双面词的使用

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

如: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7、数词的使用

①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约数词“左右“多余)

②看上去,他只有近20岁左右的年龄,那里会有35岁?(重复“近“与“左右“)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了一倍。(倍数词使用不当,表降低,减少只能用分数)

(二)句式杂糅和中心语残缺解读

①如何才能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作用。(杂糅,去掉“是“和“在“,在“知识“前加“让“。)

②经过多方打听,我们终于了解到这只手提包的失主是你们学校一位女教师丢的。(杂糅)

③我国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医患关系、病人的权利以及医疗的计划事故鉴定仍然有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缺中心语,加“的方面“)

④出于对广大农村学生进行课外写作辅导,中国教育出版社最近新出版了一批关于写作的新书,希望大家积极购买。(缺“的需要“)

(三)短语语序排列

并列短语可按下列方法排序:

1、依时间先后排序

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秋季农作的先后顺序)

2、依空间距离排序

牧女们骑着骏马,健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人们观察事物由上到下的顺序。)

3、依范围大小排序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范围排序可由大到小,也可由小到大。此处为由小到大。)

4、依程序轻重排序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程序上一层强胜一层)

5、依情感流程排序

她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6、依时局变化排序

和谈失败了,欺骗不行了,战争揭幕了。

7、依数目常规排序

有时使繁:用黑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

8、依成绩名次排序

中国、乌克兰和俄罗斯分获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总分前三名。

9、依法定位置排序

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四大家齐心合力抓经济,带领人民奔小康。

10、依对应承接排列

小琳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教师,哥哥是军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站岗放哨。

(四)解读歧义

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

1、用词的原因

某些兼类词运用不当会产生歧义。如“我要热饭“,形成歧义在于“热“是视为动词还是名词。某些量词(如两个),即可限制人,也可限制物,往往也会造成歧义。此外,像“我去上课“、“鸡不吃了“这类句子中,上语是施动还是受动,也往往形成歧义。

2、结果的原因

篇3

Keywords:ruralland;securityfunctionofland;landtransaction

从理论上讲,土地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依据市场信号进行最优配置而参与生产经营,体现的是生产功能;而农民的生存、就业、养老等保障问题是依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社会保障由社会来承担,农民的生产和社会保障是相互独立的[1]。但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制度背景下,土地体现的不仅是生产功能,而且还充当着农民可以长期赖以生存的保障功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的情况下,以土地为核心的家庭保障承担着农民的全部保障项目。可以说土地是一种综合性保障载体,它包含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养老保障功能、医疗保障功能、失业保障功能等城市人口所具有的基本保障项目。土地作为一种综合性保障载体,其功能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存续.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土地流转成为必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如何体现与存续成为一大难题。本文从土地保障功能的观念认同、在流转中存续的必要性与农村土地流转中分类型补偿及补偿标准的范围设计与计算方式研究作出积极的探索。

一、目前土地保障功能存在的问题

郭阳旭:农村土地流转中社保功能体现与补偿标准计算研究1.失地农民原土地的保障功能得不到延续,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化进程

农民失地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但在我国现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之下,农民失去土地后,难以进入城镇社保,再加上征地补偿标准太低,安置不到位,使依附在原土地上的保障功能不能得到延续,失地农民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从而面临着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城市化的进程[2]。

2.农民工土地保障功能没有合理转化,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却没有得到城市的承认,更没有被现行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吸纳。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即使没有精力和技能务农,也不轻易放弃土地承包权,在农村的农民亦未享受到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使承包耕地面积增加的实惠,农户承包的土地规模无从扩大。同时,由于经济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的转移,承包土地留给妇女儿童或年老体弱者耕种,相当一部分土地荒芜,使我国本来就十分紧缺的耕地资源处于闲置、浪费或低效利用之中,大大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农业劳动者从土地获得的保障弱化,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保障

“入世”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分工深化直接导致农业风险加大。农户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市场组织,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基本上完全承担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风险[3]。而近年来,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净收入下降,农业经营比较利益低,土地收入难以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保障,土地保障功能持续弱化。农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正规保障又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地方财力有限,致使保障对象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对农民保障能力有限,并且这种救济性质的保障基本上也只能缓解贫困而不能预防贫困,农村社会保障形势严峻。

二、土地保障功能延续的必要性

1.目前农村缺乏建立全面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我国农民建立社会保障面临着保障对象庞大、保障基础薄弱和保障资金奇缺的现实。首先,农村人口众多,完全依靠国家投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根本不现实。我国农村现有7.45亿人,即便给7.45亿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不仅中国政府做不到,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政府也做不到。给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农村人口提供现代意义上的全面社会保障根本不切实际。尽管政府痛下决心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但实际上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正是由于目前农村还缺乏建立全国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内容也主要是“坚持资金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

2.农民的社会保障还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保障

社会保障应该遵循“适度保障的原则”,社会保障必须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高于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不但难以维持,而且对整个社会和经济都是一场灾难[4]。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是一个经济有相当发展,但还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只能使农户获得生存意义上的经济安全,国家和社区目前还不能在更高水平上为农户安排社会保障资源。因此,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建设必须在加快建设农民正规社会保障的同时,仍要积极研究传统土地保障功能,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延续土地保障功能,走保障模式、保障形式、保障水平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之路。

3.土地保障是转型期农村社会最大的稳定器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从制度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角度来说,中国特色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按户占有产权的农地制度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在庞大的人口压力、短缺的资源矛盾下,仍然能够基本维持安定,靠的是小农平均占用土地这种基本制度及依附在土地上的保障功能[5]。另外,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制度转换对农村社会结构的撞击,农村正规社会保障的缺失,很可能诱发农村社会的动荡,如果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不仅多年的发展成果要毁于一旦,甚至社会发展还可能会出现大幅度倒退[6]。因此,在没有建立起正规的农村社会保障之前,土地保障仍然是农村社会最大的稳定器。虽然目前的农地经营降低了农业产出,但是这种产出损失完全被现有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所抵消,因为农地在养老、医疗、失业和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农业本身,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7]。因此,研究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土地流转中社保功能的分类体现与补偿标准的计算

1.土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的分类体现的基本思路

土地流转是实现规模经营的必然,要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必须与土地流转联合构架。基本思路是:促进土地流转,设计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土地流转的获利置换农民的社会保障,实现土地流转后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土地流转的获利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体土地转为国有获利。集体土地流转征用后,可以获得一定经济补偿;二是集体内部流转获利。通过集体土地的内部流转,可以使土地流转到经营能手手中,由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土地流转的补偿的标准是农民获利多少的关键,是土地保障功能得以延续的保证。下面就三类主要群体: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农业劳动者分别讨论其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2.失地农民土地保障功能的补偿标准设计与计算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的双重功能、我国制度的特殊背景和土地所有制的特点导致了我国土地征用中财产权补偿的不完全,征地补偿标准太低,没有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造成失地农民问题严重。因此,本文考虑通过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延续,也就是说土地补偿费要充分体现土地的双重功能,由于土地的双重功能都是通过土地收入来实现,因此,农民失地后,其土地补偿应该由按原土地所有年限的收入进行补偿,按公式Y=X/R[1-1/(1+R)N]进行贴现,式中,Y代表每个被征地农民应获得的土地补偿费用,X代表土地平均年产值,R代表贴现利率,N代表贴现年限。以重庆市荣昌县一征地补偿案例分析说明土地补偿费用的测算。项目区总面积1643.50亩,人均耕地面积0.97亩,根据荣昌府发[2005]86号,统一年产值为1800元/亩,按插入法计算土地补偿倍数为6.15倍,安置补助倍数为6.3,则土地补偿费=1800×6.15×1643.50=1819.35万元。按本文的方法进行测算,荣昌县的平均寿命73岁,项目区人口的平均年龄42周岁,则土地补偿应按31年进行,还原利率取6%(结合国民经济增长和银行利率),则土地补偿费用=1800/6%×[1-1/(1+6%)31]×1643.50=2507.24万元。可以看出由此方法测算的土地补偿标准比原《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补偿标准要高出687.86万元。建议将此部分费用纳入失地农民基本社会保障建设中去,从而实现原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3.农民工土地保障功能的补偿标准设计与计算

不同条件的农民工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其土地的保障功能延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按对土地信赖程度将农民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在城市工作,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这部分农民工已经基本上脱离农村成为市民,但由于具有农村户口,社会保障还没有完全被纳入到城镇保障中去,在农村还拥有土地。这部分农民工看重的是依附在土地上的保障功能,而不是土地的生产功能。在没有合理补偿的情况,即使其收入基本上不是来自于土地,也不愿意放弃这最后的保障。二类是流动打工者,包括农闲时出来打工者和长年在外打工者,没有稳定的工作经常变换打工地点的打工者。对这部分农民工来说,由于没有稳定的打工收入,土地仍然是最后的保障[8-9]。

农民失去了土地保障,现代社会保障又长期将农民拒之门外,使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陷入困境,有失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这种局面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但如果已经长期脱离土地的进城农民仍保留承包地,不利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也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对于第一类农民工,最关键为其建立城镇社保。因此可以实施“土地换保障”的做法,如果进城达到一定年限(3到5年),将其纳入城镇户口,并且促使将农地有偿转让给国家,国家不支付现金,而是为这类农民工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国家将从农民工那里获得的土地进行分类,有必要用于城市建设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规划后使用,按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可以整理为大片土地的可以成片转让给专业农户或其他经济主体;其他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出租或转让。所获得的收入作为政府对农民工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从而实现原土地保障功能的延续[10]。

第二类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还不具备完全脱离土地的条件,土地仍然是他们生存和生活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由于长年在外务工,家庭劳力不足,暂时无力经营但又不愿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户,可鼓励他们将土地的使用权以其他的方式流转,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他们在外打工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从农村土地流转中获得收益,从土地收益中获得保障,增强土地保障功能,从而实现土地保障功能的存续。

4.农村务农人口的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方式探索

农村务农人口的土地虽然没有发生流转,但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只有通过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激活土地的保障能力。从当前来看,要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水平,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程度。另一方面,适应“入世”以后农业政策调整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改善政府对农业的调控方式,优化农业的发展环境。特别要加强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支持,改善支持方式,在促进土地流转的同时,激活土地的保障功能[11]。当然,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应该在坚持土地保障的同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土地的合理的社会保障功能及其实现的标准与机制,走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之路。

四、结语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农民工,另一方面对土地的需求也会增加,土地流转加快,规模经营得以实现。土地对农民的保障性也在逐渐提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地价也会相应提高,土地就具备了对农民进行保障的物质基础。因此,进行土地流转社保功能的体现范围、标准与类型的规范研究,就是土地保障功能得以存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赖盛中.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J].柳州师专学报,2003(3):54-55.

[2]聂洪辉.实践中征地补偿不公平的原因及后果[J].桂海论丛,2007(3):55-58.

[3]孟醒.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理论·机制·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等.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温铁军.农民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J],学习月刊,2006(10),22-23.

[6]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任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疑难问题刍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23-27

[8]肖云.农民工如何实现从土地保障向制度保障转变[J].经济管理,2005(2):45-47.

篇4

中专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骤变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有比较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大部分学生,在学期初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比较高,但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其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管理效率。

(二)班级管理过程复杂

中专学校不同于普通的中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专业性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为知识构成和社会体验程度的不同,使得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工作时往往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班主任需要充分认识到本班级专业的差异性,并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班级管理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

(三)家长与班主任缺乏沟通

目前,大部分家长普遍存在溺爱子女的现象,平时与班主任联系较少,对子女疏于管教,不能让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部分家长在班主任家访时表现出不理解和不配合,替学生辩解或者编造谎言欺骗教师。还有的家长对班主任的做事风格不认同,甚至会在学生的面前表现出对班主任的不满意。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家长对班主任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班主任的看法,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不服从班主任的管理。

二、体育教师负责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势

在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比例相对很小。但在中专学校中,体育教师做班主任的比例就大大增加。体育教师不仅能胜任班主任工作,而且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有着更大的优势。

(一)对学生有更强的感召力

体育教师充满活力,坚毅果敢,谈吐幽默风趣,加之超凡的体育运动能力,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无形中树立起威信,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同时,体育教师的专业练就了他们较强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体育教师在从事班主任工作中,组织、管理、教育学生都有较大的角色优势。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体育教师更加便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往往更受喜欢,并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充分施展学生才能,培养其兴趣爱好。同时,体育教师又是组织课余活动的能手,使得学生在无形中培养了兴趣爱好,获得了全面发展。

(三)能及时调整学习气氛,多方面挖掘人才

体育教师具有开朗活泼、外向的个性,善于与人交往,所以能很好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教导学生注意课余休息与放松。一张一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从而多方面发掘人才,培养人才。

(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将“智育”放在第一位。体育教师担任班主任,可根据教育指导方针拟定计划指导和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班风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配合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广大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争取并珍惜担任班主任的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针对学生特点进行管理

中专学生大部分文化课基础薄弱,自身素质偏低,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在做人做事的态度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如言行不文明、缺乏责任感、法律意识淡漠等。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自我控制力差。针对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应发挥自身优势,多沟通多引导,端正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学生自身虽然存在较多问题,但他们内心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好学生。他们也有理想,也渴望进步,关键在于他们对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惯无能为力。一味使用说教和批评的方式,有时反而会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采取“肯定”学生的方法更加有效。因此,教师要多发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一点好的迹象都应充分肯定,一点点重树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二)班级管理制度化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班级管理,一定要有章可循、违纪必究,所以制定合理的班规是非常必要的。但班规并不是越严越好,而是要确保大部分学生都能遵守。同时,制定班规不能是班主任或班干部说了算,应该由全班学生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而教师则对学生的班级日常活动进行考核,奖励先进,带动中间,激励后进。

篇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火热,如此以来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员存在约200万的缺口。中职旅游教育专业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快速成长起来,为我国造就了众多高质量专业人才。但是,虽然中职旅游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一部分毕业生却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被社会认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深刻分析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有效解决旅游专业人才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一、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职旅游专业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各行各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可。但不可否认,目前国内职业旅游专业的学生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当前,中职教育的学生大都生于90年代后,这一代学生普遍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他们在能力、性格等方面与前几代的职业学生有较大差距。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这一代学生的特点后,精心设计教育规划,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缺乏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中职教师一般都是通过最传统的口头或板书形式来讲授知识,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另一方面使得课堂极其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通常旅游专业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枯燥的课堂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等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2、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最普遍的问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甚至逃学、厌学。一般来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成绩平平,他们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又处于叛逆期,很多时候学习并非自己的意愿,只为应付考试,甚至有些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只为一纸文凭,拿到毕业证。学习目的的严重偏颇,学生又怎么会有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呢?此外,中职生无法吸收与掌握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而这并不是中职学生智力方面的问题,原因在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中不能理解性地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只是机械地做笔记,课下也不温习,甚至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长此以往不会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强中职旅游专业教学的相关策略

1、积极推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专业训练

中职旅游专业是一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开展相应的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到活动实践中去巩固知识、检验知识。学生就业是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过程,学校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将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所选岗位的需求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旅游行业特别火热,但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不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盲目扩大招生的规模。学校要深入分析当前旅游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招生并采取相对应的教育教学方式。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的有效资源与长处,清晰教学目标,对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明确就业市场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和需求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分析、解决出现的矛盾及问题,确保学生在毕业时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能够达到国家教学标准,使我们的毕业生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占据强有力的优势。

三、加强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旅游专业以其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根据中职学校制度有关规定,担任旅游专业教师要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二、学校要为中职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三、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可聘请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理想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理想,针对这一现状,首先,中职学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旅游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良好的就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其次,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旅游职业思想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致力于旅游行业的职业理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渴望。

篇6

一、大学体育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渐成形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不仅如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从而改变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的情况,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择业。所以说,大学时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然而,据相关统计分析,我国的体育院校,除了开设必修的政治理论之外,几乎很少开设人文方面的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为培养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同步实施。从而导致了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技术水平高、体育运动能力强,但人文底蕴薄弱、知识面狭窄的现状。所以说,在大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基础的理论教育、专业是技能教授与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向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教育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堂,科学合理的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体育运动融竞争性、合作性、教育性等特点为一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以及拼搏进取精神。所以说,体育运动本身就积淀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体育课堂更是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随时留意学生的情感变化、体会学生的立场观点,改变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中融入关怀、尊重、信任、理解与责任,留意学生的点滴变化与进步,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安排并对学生作出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在人文的关怀中切身领会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时抓住教学时机,科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体育课堂的专业化优势,在传授体育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人文素质的灌输,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受到熏陶。比如,在进行中长跑的训练时,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穿插吃苦耐劳教育;在设置篮球比赛或足球比赛,则可以为同学们讲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会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收到良好的成效,而且会让体育课堂,变的生动而且富有意义,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课程设置与人文教育的科学结合,要善于抓住机会,要在合适的时机传授最合适的知识,不要牵强附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对人文教育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言谈举止、治学精神,都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素养,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就很难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所以要想提高人文教育的成效,必须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

为能让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定期邀请在体育教学、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给教师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和条件。

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注意,要及时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多读书,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改进,让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得到拓展,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从而让自己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并要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

(三)加强学校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大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文明建设一定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将校园文化,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

总之,虽然现在体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还未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希望体育院校的师生、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对体育专业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一个充分的、科学的认识,共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07.

篇7

Key words: Adaptation Theory,Code-switching,Basketball Sports News

1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全民开始掀起了新一轮体育运动的热潮。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精彩的体育赛事也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眼球。被誉为世界顶级篮球殿堂的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由于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员的加入,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体育新闻由于其随意、轻松、活泼的语体交际风格,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本文试图从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 adaptation theory)的角度,分析中文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2 文献综述

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是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1],该理论从一个新的视角系统而全面地解释了语用学,阐释了人类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包容性。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作出一系列适当的选择,并与对方进行顺利的语言交流,就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是顺应性的基础,顺应性作为一种交际的需要和一个认知的过程,是语言使用的机制和根本。

语码(code)[2]是由Bernstein(1971,1973,1975)提出的,是指语言或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language variety)。它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域、俚语等。但是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洋泾浜语、克里奥尔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彩(李少虹,2009)。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Gumperz(1982)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内语言并置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或次系统[3]。Clyne认为,语码转换指在同一句子内或句子间交替使用两种语言[4]。

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语言学家们就开始了对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多将这一现象看作是一种语言缺陷,比如Labov就把语码转换现象看作是令人不解的问题。后来,Myers Scotton通过长达十多年的语言研究工作,才认识到语码转换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

在国外,研究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语码转换现象。七十年代在社会语言学领域,Gumperz(1982)揭示了语码转换与宏观社会环境的关系,但未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在句法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对语码转换的特定限制的研究,却不关心其普遍性限制的研究。八十年代,Auer(2001)讨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会话功能;Poplack(1980)则从社会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结构,强调在语码转换的结构分类与使用者之间建立某种关联,同时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8]: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

而在国内,对语码转换的研究要比国外晚的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期的研究者也只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介绍,之后才逐步从心理学、句法学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之后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码转换,社会语言学界通常区分的是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和语码混合(code-mixing)。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又是同义的,指一种行为和过程。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分两者没有太大的意义:从微观方面说,在一段会话中,无论是完全的或者不完全的、完整或不完整的,都是两种语码的混合,换句话说,语码转换也就是语码混合;从宏观方面说,完全的语码转换指两种语言的交替使用,也是混合使用。不同的学者对语码转换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5]。有些学者认为,仅在基础句的句内嵌入另一种语码的单词,只能被认为是语码混合,而句际间出现的语码转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码转换;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语码转换时不严格区分这两者[6]。本文将采取后一种说法,认为在语码转换的研究中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

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语料来源

本研究所用语料均来自于互联网上的篮球新闻中的相关体育新闻报道,不仅包括风靡全球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在国内特别火热的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新闻。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得知,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主要特点以及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顺应研究。

4 结果与讨论

4.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与分布

4.1.1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类型

随着中国对西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益浓厚以及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英语也逐渐进入中文体育报道。篮球是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运动之一,大受青少年的喜爱。它创始于美国,因此篮球运动的很多术语也大多来自于英语。其中常见的英语语码有某一赛事的名称、专有名词,体育运动术语,以及口语化的词语和短句等。

体育新闻报道真实、新鲜、重要、时效性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篮球体育新闻,更是有着它自身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一场篮球比赛的成败悬念,更是使竞技体育比赛具有新闻性。篮球体育新闻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主要包括对体育明星的访谈、体育评论、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等等。

从收集到的语料来看,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以下四类[7]:

1、体育明星或球队的英文名

例:Kobe(科比),D-Wade(韦德),L.A.Lakers(洛杉矶湖人队)

2、口语化词语和短句

例:show(炫),fans(粉丝),cool(酷),装(pose)

3、某些体育专项的术语

例:scoring(得分),foul(犯规),扣篮(dunk),跳投(jump shot),三分球(three-point shot),助攻(assist),盖帽(block shot),失误(turnover)

4、体育赛事相关名称

例: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EO(首席执行官)

4.1.2 篮球体育新闻中语码转换的分布

汉英语码转换在篮球体育新闻中的分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二是出现在正文中。

首先,它会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比如:

《三只“rookie”之间的巅峰对决即将上演》

在这里,乍一看标题,出现了rookie一词,读者刚开始可能根本不明白它代表什么,可是在读完全部新闻报道后,才了解到作者是用rookie这个词来代替埃文斯、哈登、格里芬这三个NBA强手,是为了用这样的词语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让人联想到这将是一场强强之间的精彩对决。而这一点,也刚好符合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激起读者内心的波澜,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其次,它会出现在正文中。比如:

毫无疑问,老鱼费舍尔(D-Fish)是湖人冠军核心成员的最关键部分。

在这里,作者是想突出费舍尔在湖人夺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NBA球迷来讲,他们可能更熟悉球员的外号,所以在这里用老鱼来代替费舍尔可能更能引起球迷们的关注,更加符合球迷们对球员热衷的心理,也可使全文读起来更加流利、顺畅。

4.2 篮球体育新闻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主要特点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直接地把英语“借用”或“移用”进汉语表达中,可以更多地表现出语言的张力,体现出人们语言表达手法的多样性。互联网上的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有如下特点:

4.2.1 插入式转换模式居多

根据语言矩阵结构模式,在两种语言的语码转换中,存在两种现象[8]:一是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句子之间进行转换,后接英语或母语句子;二是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是指在一个英语或母语的句子内部进行转换。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也主要是这两种插入式的语码转换,它有三种形式:一是和前面句子表达相同信息的方式,置于括号中——在汉语句子中直接插入英语语码(例1);二是插入的英语语码后紧跟汉语,通常置于括号中(例2);三是英语语码直接插入汉语中。

例1:科比入选了最佳阵容(All-NBA team)和最佳防守阵容(All-Defensive team)一队。而罗恩-阿泰斯特没能当选最佳防守球员(DPOY),也没有能够入选最佳防守阵容,这让湖人整个球队都难以置信。

例2:《D-Wade(韦德)运球快速扣篮得分领衔5月27日NBA五佳球》。

4.2.2 以单词和短语为主要嵌入结构

在单词和短语的转换中,名词居多数,而且短语、词组的种类也比较丰富,但名词短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也是最容易转换的成分。

例1:如果你是一个篮球迷,千万别错过NCAA比赛,尤其是“疯狂三月(March Madness)”。

例2:2007杯CBO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全国总决赛10日在珠海落幕,江西高速篮球队晋级10强。(江南都市报,2007 /11 /15)

4.3 从语言顺应论看中文篮球体育新闻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根据语言现实、外部世界和语言客体以及语体风格三方面去探讨篮球体育新闻撰稿人在撰写新闻时的内在因素、以及社会等外部因素对撰写人本身的影响,并结合语言顺应论理论,分析语料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动机以及语用功能,得出语言顺应性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3.1 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关联顺应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所以当发生语言接触时就会发生语码转换的现象。顺应语言现实就是指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特性分别适应[9]。一般来说,汉语和英语在词汇方面的表达空白可以通过语码转换来解决。

例:自从科比进入NBA后,就拥有了许多绰号。比如美国球迷送给他的绰号有Black Manba、Show-Be、KB8等。

在上述例子中,语言使用者使用Black Manba、Show-Be、KB8这些词,来代替科比的绰号:黑曼巴。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不仅弥补了由于语言缺少而造成的词汇空白,也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清晰,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相关信息。

4.3.2 语码转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联顺应

语码转换这一现象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原因造成的。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有时,人们在谈论某些话题、某些概念时需要运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社会性的尴尬、直白等。

例:投票结果出来以后,那些翘首期盼新赛季开幕的NBA(微博)球员终于按捺不住,他们纷纷向球员工会和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开火。在这些球员当中,火箭球员特伦斯-威廉姆斯是最冲动的,他直接喊出了“斯特恩,fuck off”!

在这里,fuck off是粗俗的表达,如果直接用汉语表达对斯特恩的不满,反而让自己球员的地位不保。反之,通过语码转换,把这一语言变成稍微间接委婉的说法,虽然表达的意义未变,但是同样表达了对斯特恩的不满。这不仅顺应了外部世界的规约,也实现了交际的目的。

4.3.3 语码转换对语言结构客体及语体交际风格的关联顺应

在非正式的新闻报道中,其语言往往都比较简练、随意,但是却常常表达出丰富的语体内容。结构客体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做出选择,选择语言、选择话语,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

例:全明星并不是湖人队员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下一个NBA总冠军。

在这里,直接使用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缩写NBA,原因就是其音节少,而且读起来也比较容易。换句话说,语码转换是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上顺应了结构客体。

5.结语

总之,在体育新闻中仅仅使用一种语言会给人一种单一、守旧的形象,而如果我们在其中适当地运用语码转换,便能使行文更加地流畅,更加地口语化,从而更加地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更好地顺应体育新闻独特的行文风格。通过语码转换,体育新闻记者能够将体育赛事更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和体育迷们;同时,也能帮助读者和体育迷们更好地解读体育新闻。

但是,本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不足,比如,语料不够充足或者语料类型过于相似,可能会让分析的结果不够客观。不过,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此研究为参考,选取更多、更丰富的语料样本,从而更好地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郑大伟.中文报纸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文教资料.2012.

[3]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 University,1982:59.

[4]Clyne,M.G.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5]劲松.语码转换和语言混合[J].民族语文.2010,6.

[6]密双.汉语新闻类杂志中广告语篇的语码转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

篇8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 职业教育研究,2004,2

篇9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 land circul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洛阳市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的总体目标,把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这条主线,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好土地流转这篇“大文章”,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使一部分农民土地通过流转向另一部分农民集中,农业才会形成集约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土地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实现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重要性:

1、有利于减少土地抛荒。由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上种田效益低下,每个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耕地抛荒现象。因此,通过实现土地流转,将连片抛荒地,集中由少数人通过投入资金、技术来开发经营,既可以减少土地抛荒,又可以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由于过去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产品都形不成规模,市场竞争往往处于劣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种田能手要求扩大规模经营或经营项目,却缺乏土地,而另一部分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却无力或不愿耕种土地。这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农民市场观念的增强以及新型农民的出现,强烈要求实行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流转才能有利于解决和实现土地、劳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才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有利于推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耕地使用权转让市场的问题。要规范这一市场,就必须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流转在规范有序中进行。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效的必然趋势。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需要。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土地经营比较零散,成片的土地被分割成几块,由各家各户自主经营,致使经济效益比较低下,农业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在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今天,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更是势在必行。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形成了新型的农业生产能手,他们对土地的规模化要求更高,从而建成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使土地资源向专业大户、种养能手集中,形成连片专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大程度是转移农民,土地流转是转移劳动力的必然趋势;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种田能手、造林能人、营销大户们又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来拓展经营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四是土地流转必然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名牌效应提供重要条件。五是推动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问题

1、思想的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转移宁愿造成土地闲置也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家里还有一些离不了乡土的成员,如老人、妇女、小孩,致使土地广种薄收。

2、农村中存在农业副业化、耕地非粮化、农民兼职化、劳动力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收人多元化、粗放经营,所以流转的迫切性不高。

3、期望值太高,不利于流转。有些当前处于自己对土地无法经营,对自己收人比重少,影响不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流转的效益不高,从中得益的欲望不高,认为土地流转没有多大的价值,积极性不高。

4、土地流转操作不规范。表现在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

三、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有关部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建立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

建立适应现阶段土地经营的流转机制,研究制订土地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合同签订等,统一制订印发流转合同,并认真组织实施,有效地解决政策不明、流转无序的问题。在政策法规范围内,主要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四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起来的种养专业户,重点扶持种粮大户,以确保粮食安全。

(三)健全网络,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1、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2、健全土地流转网络。村设立服务站,明确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各村待转出土地信息和土地需求信息,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登记上表,统一规划、统一办理手续。3、规范运作,保障权益。土地流转合同要制定违约责任,到期(或违约期)的地上作物处理办法等;通过规范服务,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4、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收集土地流转信息。5、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加强引导。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的空间布局是:原则上保持土地的用途不变,粮田流转给种粮大户,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等。加强土地流转的引导,采用适度规模经营,以有利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五)有效运作,培育新型农业产业

篇10

近几年艺术类专业持续升温,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其中“专升本”专业及招生人数增长趋势明显。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们对艺术类“专升本”教育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但由于生源的复杂化、“专升本”教育目标新的定位以及艺术类学生自身的特点,艺术类“专升本”教育必须面对当前的形势,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改进途径。

一、“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成人“专升本”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背景,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笔者长期从事成人“专升本”教育工作,认为目前成人“专升本”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成人“专升本”教育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学生既有在职人员,也有高职类学校应届毕业的专科生;既有本专业学生,也有跨专业学生,这就造成了考生的专业素质各不相同。

第二,“专升本”学员求知取向带有强烈的针对性,在接受教育时,不可避免地和自身的工作或职业规划联系起来,职业发展成为强化和认同自身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专升本”学员一般都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希望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多数学员对所选的学科有一定的认识,希望通过学习有针对性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难题,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而艺术类(专升本)学生又有其特殊性。这一群体与其他学科的学生相比较,在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更具有特殊性。

第一,学员形象思维比较活跃、敏锐,敢于标新立异,但缺乏严谨、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文化理论和英语基础知识尚待提高。

第二,艺术类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较早,有较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接受到竞争与挑战的机会也更多,铸成了创新的人格。

第三,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成熟度欠缺,纪律松懈,在思想观念上容易产生片面性有局限性。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艺术类学员优秀的一面并加以欣赏和鼓励,也要看到艺术类学员不足的一面给予体谅并不遗余力地帮助其改进,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促进师生合作,本着尊重、关怀、理解的态度去接纳每一个学员,将学员引入一个充满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使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专升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成人“专升本”教育在教学和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成人教育管理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普通高等学校的“复制品”,专升本教学仍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缺乏成人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与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式和方法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等。另一方面,在机构设置、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至今尚未构建起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模式,教学方法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应超越以往工具性的学习和社会化的形式,强化培养目标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融合,突出“专升本”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其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而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日益剧增,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与管理也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存在着自身的问题。

1.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艺术类(专升本)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较为严重,过分关注书本知识的获得,以客观的标准来强调一致性,而忽视了学员自身的个性特点,忽视了学科探究过程。比如在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基本照搬全日制本科的一套模式,大多数课程重复专科阶段的教学内容,甚至连教材版本、课程内容都与专科阶段基本相同,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也毫无建树。

2.艺术类专业教学手段不够多样

艺术类专业采取视觉艺术教学,要求学生对待视觉形象具有敏感性,在表现过程中对作品的明暗、结构、形体、透视等构成要进行完美的表现。如果在教学授课中内容陈旧,手段单一,容易形成学员似是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了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3.艺术类学生专业衔接不够顺畅

艺术类(专升本)的生源基础来自各种名目的艺术类专科毕业生,设计专业在定位与意义上存有较多偏差,如:高职院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有装潢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园林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及服装艺术设计等等,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教学过程中也很难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实施教学,社会对艺术类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意识要求存有较大差异,对所培养的学生将来服务社会各层面的要求对象也带来诸多隐患。

报考艺术类(专升本)选择专业过少,专升本统考基础课(艺术类学生统考课都为艺术概论),考生受原专业限制较小,大大降低了专升本的教育入学门槛,使得同一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只能报考同一专业,择业方向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专升本”教育改进的对策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变化,成人“专升本”教育应更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更新和提高,使其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专升本”的教学培养目标应以专业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设置全面的可行的综合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设计人才。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积累,以艺术类(专升本)为例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和思考。

1.艺术类(专升本)的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专升本”教育属于成人本科教育的范畴,但是它和其他的成人本科教育相比较又有其独特之处:“专升本”的生源要求是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专科毕业生。这就意味着“专升本”学生在入学前就应该接受过专科水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还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因此,“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专升本”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本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而且要接受工程设计和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针对“专升本”学生已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总之,“专升本”的学生在学业上应获得高于一般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类(专升本)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是必须按照社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去设置课程;二是必须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去设置课程。由于成人“专升本”教育是在专科基础上实施的本科教育,为了使专升本学生的培养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课程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2.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符合艺术教育的特点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懂得用自己所从事的理论或科技实践前沿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新内容,要开展各种形式工作室教学和实践型课题实训,引入以精典案例讲解、项目培训、专题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到比较实用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在工作中的业务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充分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学互动,加强自主学习,教师的授课行为不再是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学员的学习行为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行为,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而不单纯以考试成绩去考量学生的学业,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绘图三大软件(CAD工程制图、PHOTOSHOP平面制图、3DMAX三维绘图),实行以证代考的模式,鼓励学生去获取实践操作性较强、含金量比较高专业资格证书(景观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工学矛盾。

3.艺术类(专升本)的教学管理在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同时还应符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教学管理是保证艺术类(专升本)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严格但不失灵活的管理是艺术类(专升本)日常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专升本”的办学质量和信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学管理人员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社会阅历丰富,来源复杂,如一味地强调组织纪律,僵化而严格的管理势必造成他们心理上的抵抗,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而一味地放松管理同样不可取。所以,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意,站在学生的立场,尊重学生和理解学生的难处,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改正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参考文献:

篇11

英语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交流类学科,越来越受到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在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存在着教学制度、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中专英语教学的质量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对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中专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各大学校都将英语作为重点教学科目,不管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然而在中等专业学校,首先由于学生基本都是初中考高中落榜的学生,初中时英语基础就不好,在学习上本身就缺乏了进取心,加之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也不是很好,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另外中专学校本身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度就相对较低,部分专业每周英语课只有一两节课,英语只相当于一门副科,这对于英语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

二、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英语教学制度不完善

在中等职业学校,对于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也没有一套完善的英语教学制度。学校在英语教学上,没有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没有科学的教学编排,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没有给英语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中专的英语教学始终停滞不前甚至是处于倒退的趋势。有的学校虽然装备了完备的语音室,但几乎只是作为一个摆设,很少将学生带到语音室去学习。

2.师资力量薄弱

在很多中专院校中,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英语教学的质量。近年来,有的学校部分专业发生萎缩,这些专业教师就有所剩余,不少学校就将这些富余教师改教英语,他们毕竟缺乏英语专业知识,教学上也就很少有激情来煽动学生的热情,教学效果较差,这样的师资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3.学生素质偏低

相比于普通高中,中专院校在生源上是比较匮乏的。中专院校面临着与普高、高职的激烈竞争,招生压力非常大。生源就是学校生存的基础,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不少学校纷纷降低招生门槛,从而使得很多素质不达标的学生进入中专院校,最终造成生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普遍偏低的现象。

三、提高中专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

1.制定科学的教学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教学的根本,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学校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制定相应的英语教学制度,合理编排英语教学课时课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学目标。学校还要加大对英语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比如很多普通高中都建有专业的听力教室,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英语听说教学,中专院校也可以建设这样的专门教室,这对于提高中专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提高中专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从教师的招聘做起。在进行英语教师招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招聘要求进行选拔,加强对于应聘者英语专业知识的考查,了解他们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对英语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选拔。学校还要对新英语教师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邀请一些类似于新东方等专业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这对于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3.制定合理的招生门槛

为了招到更多的学生,降低招生门槛也无可厚非,高校扩招也都是处于这样的原因。但是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必须制定合理的招生门槛,不能盲目地降低招生要求。学校可以让招生人员对生源质量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研究,设定一个合理的招生底线,然后学校根据这个招生底线招收一些相对优质的学生。

4.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现代化的教育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欢迎。在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去,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立一个情景,然后让学生各自分组进行模拟演练,将老师设定的情景用英语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将英语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随着英语交流的越来越频繁,对英语的教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中专英语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多方面进行解决,努力完善教学制度,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飞.浅议中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建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2):178

篇12

一.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各高职院校在实习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在实习教学安排上,实习面相对单一。

大多数高职院校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的企业一般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等,就目前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看,旅行社所提供的岗位一般为实习导游,要求实习生必须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以江西省为例,每年的通过率都在20%左右,这样一来,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是无法进入实习导游岗位实习的。而旅行社内部的其他岗位(如计调、销售)由于岗位相对固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一般不愿接纳实习生。旅游酒店对实习生的需求量虽然较大,但岗位主要集中餐厅、客房等,工作量大、技术含量不高的初级岗位上,且很少能够轮岗轮训。这与实习生希望能全面了解旅游企业,提高多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接触初级管理岗位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从而导致实习生参与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在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因素

从教学实习时间安排上来看,教学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学生需要在校上3个月左右的课,才安排到企业进行教学实习,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的课程要求,所以教学实习只能安排在5-6月,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作为旅游企业,这样的教学实习时间实在太短,经过短期培训的学生刚刚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实习期就结束了,而企业毕竟是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不能从实习生中产生适当的经济效益,必将会极大的影响其接纳实习生实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根本来不及熟悉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完整的轮岗轮训,实习期就结束了,最后导致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实习流于表面形式。

(三)作为实习教学的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强特点决定了这个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还需要具有全面综合知识结构和开阔知识视野,而作为教学实习的指导教师,更需要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阅历。目前,大部分年轻专业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做过一些兼职工作,但是仍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另外,由于经费投入原因,年轻专业教师缺少在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进行进修和培训,这就导致了年轻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从而影响了该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对教学实习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由于传统观念认为旅游服务行业是一种“伺候人”的工作,导致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再加上实习生又是一个特殊群体,,刚出校门,缺乏社会磨练,眼高手低,在快速的角色转换中,心态不能及时调整,进入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工作环境、实习单位严格规章制度、较大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学生们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许多学生不能尽快适应实习要求,逃避实习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便留下来继续实习的学生也只关注自我工作本身,而忽略其他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导致实习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

(五)缺乏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标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过程、效果要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缺乏跟踪反馈,有时,仅仅通过一张简单鉴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这就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再加上有些实习指导教师缺乏责任心和行业工作经验,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缺乏及时、必要的沟通和指导,从而导致实习教学要求降低,从而影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

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与行业的合作力度,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的建设闻

目前,许多的高职院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校内模拟实训室,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模拟实训室都放在校内建设完成,只有依托行业,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针对目前学生实习岗位局限于旅行社、旅游酒店的单一性,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学实习企业的甄选力度,拓宽教学实习面,尽可能选择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杭州宋城集团(知名景区)、开元名都大酒店、一些知名的旅游开发公司和会展公司等。这些企业都处在发展的上升期,企业扩张速度快,对实习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需求量大,实习生能够在企业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能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以后职业规划教育中要加大对非旅行社类企业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并非只有到旅行社从事实习导游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多岗位上都能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

(二)合理地安排实习教学时间,提高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实习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学校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转变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以企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特点,照顾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需求,尽可能的在旅游行业最需要人的时间段,安排教学实习,这就需要学校要主动调整教学实习安排,适当延长教学实习时间,例如可安排在第二学年的4-8月,最好是半年,最短不能少于3个月。这样,既满足了旅游旺季企业对人员的需求,让企业有时间去培养实习生。同时,实习生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熟悉旅游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较为完整的轮岗轮训,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引进或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经验,强调知识的有效性应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所以,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校可以考虑聘请一些从业经验和行业背景比较丰富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可以建立教师进入行业锻炼的长效机制,与旅游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定期去旅游企业进修和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管理经验、操作技能和服务标准,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实习指导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转变学生对服务人员“伺候人”错误观念的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形成较好职业素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教师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五)建立合理有效的实习教学评价体系

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践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实习指导教师,我们可以明确规范对实践教学目标、过程、效果的指导要求,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实行量化考核;其次,对实习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注重实习单位平时的意见和反馈,最后,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学生的实习报告以及实习单位平时的反馈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只有这样,才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最终达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总之,对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以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苏小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问题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篇13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