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汇储备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其主要形式为国外银行存款与外国政府债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外汇储备的解释为,它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存、长期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1994年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附表),目前,官方外汇储备余额已经名列世界前茅。
由附表可以看出,10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特别是1998年以后,无论在外汇储备总额还是其增长幅度上,都是呈迅速增加的趋势。
2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外汇储备的增幅和余额的扩大,归结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是外汇储备增加的根本性原因。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4634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2年的102398亿元人民币,9年间增加了4倍。尤其是1998~2002年的5年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竟然能够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就为包括外汇储备在内的我国各项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2)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投资环境的改善等因素,增强了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尤其是围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作出的制度变革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方式日趋国际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从而吸引了世界上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这些不但引起我国资本与金融帐户的年年顺差,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急速扩大。尤其重要的是,自1994年以来,对外贸易账户及经常收支账户持续顺差。2001年经常账户顺差额为1.74.05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额为347.75亿美元;2002年经常账户顺差额为354.22亿美元,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额为322.91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最为重要的基础。
(3)以强制结售汇制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制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增加的制度性原因。1994年年初,我国实行了单一汇率制度,在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对于法人所获得的属于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及时足额地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对各外汇指定银行实行头寸管理,即各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超过头寸部分的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抛出,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中设有中央银行外汇操作室,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购入银行间市场上溢出头寸部分的外汇,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
(4)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以及外币资产缺乏有效投资渠道,是近年来外汇储备增加的市场性因素。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自美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一些投机性的资金在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下,也设法通过各种手段进人我国境内,从而加剧了国内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的矛盾,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
3外汇储备当前及其远期需求
面对外汇储备的增幅和余额的不断扩大的现状,学术界引发了很多的争议。那么,是不是就能得出我国的外汇储备真的已经严重超额的结论呢?笔者将从外汇储备的当前及远期需求两方面加以讨论。
3.1外汇储备的当前需求
一国拥有国际储备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证该国具有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从而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外汇储备作为国际储备的最主要的资产,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商品和劳务进口的外汇需求;转移性外汇需求;外商投资企业红利和利润汇出的外汇需求;外国投资者证券投资收益的外汇需求;偿还对外货币性负债的外汇需求;对海外投资的外汇需求;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干预外汇市场的外汇需求;本币持有者货币替代的需求等等。正常情况下,上述外汇需求主要通过外汇的流量获得满足。
如果从当前外汇需求的角度,运用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的储备/进口比例法,以2002年为例,进口付汇所需的外汇储备为进口额(3000亿美元)的30%~40%,即600~1200亿美元;偿还外债所需的外汇储备为外债余额(1700亿美元)的10%,即17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盈利返还所需外汇为实际利用外资(4500亿美元)的8%~12%,即360~540亿美元;居民用汇,包括居民出境旅游、探亲、就医、留学等方面,根据2002年实际用汇额放宽,估计总额在350~400亿美元;风险防范所需外汇,以2002年流入的200亿美元游资为例,即200亿美元。
综合以上各项,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在1680~2510亿美元之间,那么2002年底我国2864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确是偏多的。
3.2外汇储备的远期需求
就长远来说,我国的外汇储备的变动,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由于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法人不能自由持有外汇,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中包含了法人储备,因此,官方外汇储备被夸大了,现有的官方外汇储备实际上是名义官方外汇储备。随着我国外汇管理制度市场化的改革,强制结售汇制终将被意愿结售汇制所取代。届时,部分法人在获得外汇收入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出售或保留外汇,其结果必然有部分法人愿意保留外汇。
就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而言,我国的外汇需求会有所增加。
(1)资本项目逐渐放开对外汇储备需求增大。经过改革,我国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已大为增强,开放资本项目,允许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后,国内企业、银行乃至个人对外投资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景观,资本的大量外流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的耗减。而且囤积于国内的巨额国际性投机“热钱”,等待套利的“热钱”数额巨大,一旦套利成功,或有了更好的投机机会,它们有可能率先逃离我国。
(2)人民币实施自由兑换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增大。人民币实现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的完全自由兑换是我国既定的货币目标。充足的外汇储备既是一国货币走向自由兑换的必备前提,也是实现自由兑换后坚定信心和保障货币汇率稳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民币要走向完全自由兑换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基础,才能保证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和安全,提高人民币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声誉。
(3)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对外汇储备形成了新的需求。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抵御和化解金融危机最直接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事实证明,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就是凭借其严格的资本管制和强大的外汇储备使我国逃过大劫,保证了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也借助我国内地的外汇储备及政府的声援,成功地击溃了国际投机者的攻击。可见,在国际经济环境变数较多、经济金融危机频发的今天,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经济金融安全所必需的。
(4)今后几年我国外汇进出口贸易顺差会缩小。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呈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436亿美元下降到2003年的255亿美元。估计这一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同时,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的可能性却在逐步增长,如2003年,我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的贸易逆差累计就高达690多亿美元。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力,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主要得力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业务。由于今后每年新增外商投资有可能逐步减少,因此,估计我国的外贸出口还能持续3~5年的高增长,然后,其出口绝对额虽仍可能增长,但增长的速度会放慢,贸易顺差也会随之减少。在今后可以预见的几年中,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将进入重要的调整时期。在调整过程中,我国对能源、重要工业原材料、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需要将大幅度增长。
(5)国际资本流入也会逐渐减少。一方面,在经过了1993年、2003年两个增长高峰之后,我国新增外商投资增势乏力,已经开始了明显的回落。1993年,是我国有史以来新增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那年我国新增外商直接投资801.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从1994年开始,外商新增投资快速回落,到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为535亿美元,仅比2002年增长1.44%。另一方面,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自亚洲,其中,50%以上来自中国香港,12%以上来自中国台湾。因此,CEPA之后,当我国大陆与香港达成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对原产于香港的273种商品实行零关税以后,香港对本地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大为增强,通过香港进入大陆的资本将可能逐步减少。同时,我国外商投资的增加,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结果。来华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制造业为主,约占70%以上。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产业的转移都是有限度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向我国的转移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在西方制造业资本向我国转移了15年之后,其边际投资回报率已逐步降低。而且从长期来看,我国也不可能使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永久性地保持一种不平等的优惠地位。
综上所述,在今后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幅度将会有所下降,而外汇需求会大幅增加,因此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的确呈现较小幅度的过量,但从长远来看,并没有严重超额。当前,我国应该在保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外汇储备,增加其盈利性。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国际支付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该国对外经济实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掌握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有利于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其对外经济文化往来的进行,有利于其国际地位的维护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广兴,凌晨.关于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1)
2熊连庆.对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3(11)
3何嗣江,唐吉平.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4(4)
4.王小莉.外汇储备:合理规模及对策[J].金融财经,2004(5)
篇2
韩国财政经济部负责制定总体外汇储备管理政策,其下属的FEEF成立于1967年,主要用于维持汇率稳定,并且委托韩国银行进行管理。韩国财政经济部主要负责决定投资指导意见和基准,这包括资产币种结构和投资品种;据此,韩国银行再进一步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计划。韩国银行在管理外汇储备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韩国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作为其最高决策机构,对外汇市场干预进行抉择,由储备管理部(Reserves Management Department)和国际部(International Department Of the Bank)负责具体执行。
从1997年开始,韩国银行将储备资产根据流动部分、投资部分和信托部分进行分档管理。流动部分追求高度流动性目标,它由美元存款和短期美国国库券组成,每季度根据储备现金流来决定合适规模。投资部分追求较高收益率目标,它投资于中长期、固定收益证券,其资产的币种构成主要取决于政府和韩国银行的外债币种结构、国际收支币种结构以及全球债市场的规模。信托部分则由国际知名的投资机构管理,在提高收益率的同时,也向其学习先进的投资知识。在风险管理方面,为了控制信用风险,韩国银行规定:投资只能分布于AA级以上的证券,存款只能存放在A级以上的金融机构。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储备资产应是有高度流动性的债、政府机构债券、国际机构债券、金融机构债券;但信托部分还可以投资于AA级以上的公司债券、ABS和MBS。至于市场风险,则主要通过VAR系统控制。
长期以来,韩国外汇储备管理将安全性与流动性置于收益率之上,在具体操作中也强调固守长期的投资基准。近年来,随着韩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寻找收益更高的外汇储备管理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2005年7月1日,韩国投资公司(Korea Investment Corporation)成立。韩国投资公司的资产来自于政府(外汇稳定基金)、韩国银行和公共基金,其主要职能是提高韩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效率,并支持韩国成长为亚洲金融枢纽之一。在成立之初,韩国投资公司掌握约200亿美元的外汇资金,其中170亿美元左右来自于韩国银行,其他30亿美元来自韩国财政经济部的外汇稳定基金。在运营中,公司资产的80%~90%委托给国内外的民间投资机构管理,余下的10%~20%则由公司自身进行管理;其中,大部分美元资产交给海外投资机构进行管理。通常,资产委托机构负责人无权干预被委托公司的经营,但韩国银行和委托资产超过1万亿韩元的公共基金则可以对它们委托资产的运用方式进行限制。与此同时,一旦韩国投资公司持有的外汇储备在连续两个月以上的时间里跌幅超过10%,或者国家的信用评级低于投资级别,或者公司未对其重大违约行为进行纠正,资产委托机构则可以提前收回资产。
中国香港:货币局制度下的外汇储备投资安排
香港外汇储备主要由外汇基金构成。外汇基金的管理目标包括:保障资本;确保整体货币基础在任何时候都由流动性极高的短期美元证券提供完全的支持;确保有足够流动资金以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在满足上述目标的前提下争取投资回报以保障外汇基金的长期购买力。
目前,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与投资组合两个部分。根据货币局制度,港元货币基础必须由外汇基金所持有的美元储备提供100%的支持,因此支持组合的目的是持有流动性极高的美元证券,为货币基础提供完全的支撑。外汇基金其余资产均被划入投资组合,主要投资于OECD经济体的债券与股票市场,以保障外汇基金的价值和长期购买力。
整体来看,香港外汇基金的投资管理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财政司司长担任主席的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所控制的长期战略性决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外汇基金对各国及各环节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整体币种分配。第二个层次是,由金管局高层管理人员和储备管理部负责的中期投资决策。第三层次是,由投资经理负责的短期交易决策。
外汇基金的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受投资基准的规范,这一投资基准由财政司司求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后核准。根据香港金管局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2003年1月对外汇基金的长期战略性资产分配投资基准的若干修订意见,香港外汇基金77%的资产应分配于债券,其余23%分配于股票及有关投资。以币种类别计,88%的资产分配于美元区(包括港元),其余12%则分配于其他货币。除投资基准外,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还在定期会议上根据最新的市场状况对外汇基金的投资策略进行评估。
金管局储备管理部的职责是,根据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批准的投资策略,参照对经济体基本分析及市场发展趋势评估,做出外汇基金的日常投资决定。除了通过储备管理部门内部管理资产外,外汇基金也雇用外聘投资经理,其目的是掌握市场最佳专业投资知识及顺应全球投资领域多元化投资取向,同时也让内部专业人员借此机会吸取市场知识与信息。从2003年1月起,原来由外汇基金投资有限公司管理的香港股票组合改由金管局管理。金管局将这些组合与其他全球股票组合的管理完全交由外聘投资经理负责。在风险防范方面,金管局设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和投资政策以监控风险。此外,金管局还会进行详细的投资绩效因素分析,从而能够最有效地运用内部和外聘投资经理的投资管理技术。
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操盘外汇储备
新加坡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the 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the Government Of Singapore lnvestment Corporation)和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Temasek Holdings)共同组成。三家机构均有向新加坡财政部报告工作的义务,并且后两家机构为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除了稳定汇率、为货币发行提供可靠支持之外,新加坡外汇储备管理目标还包括培育国内战略性产业、管理国有资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
新加坡外汇储备总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其中,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持有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外汇市场干预、为货币督察局货币发行提供保证;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公司持有的外汇储备则主要用于实现储备保值增值。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公司不仅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它们还经营新加坡财政盈余。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立于1981年5月,其几乎所有的投资都在海外。迄今为止,公司没有公布其投资组合中的资产配置,但董事会依预期收益的不同设定政策资产组合(policy asset mix)。这一组合根据回报目标,设定全球股票、固定收入工具和全球现金资产的长期权重,这实际上就是公共市场资产管理的投资基准。在投资策略上,公司投资组合多集中于股票、房地产、私人股权这样一些高风险、高回报资产。为获得高于投资基准的回报,在允许范围内,投资经理被授权可以偏离政策组合,这往往意味着较高的股票权重以及随之而来的回报波动。为减少波动,公司强调降低股票相关性。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设有严密的风险管理机制,它强调“风险否决”原则:只有在投资风险得到充分认识,确认可以承受,并且具有衡量、评估、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时,才能做出最终的投资决策。具体而言,公司建立了多层次,相互交叉的风险控制网络,以确保所有潜在风险都可以通过正式的风险识别、评估程序进行分析。
淡马锡控股公司成立于1974年,它由新加坡财政部投资司负责组建,主要职能是控股管理本国战略性产业,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在设立之初,淡马锡负责控股管理新加坡国有企业,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而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技术行业。
在对风险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淡马锡公司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安排。风险被分成三大类: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和运营风险。针对战略风险,公司主张调整投资组合,使之在地区、行业保持平衡。针对财务风险,公司强调风险控制部门应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集团全部投资风险每月评估一次,其所属基金管理公司投资风险每日评估一次。针对运营风险,公司强调内部审计和内部法律部门的作用;内部审计部门每18个月对公司各部门审计一次,法律部门则负责监督集团各部守规情况。在必要时,公司还聘请外部独立审计机构与内部审计部门一起,对特定单位进行联合审计。
挪威:外汇储备挂钩石油财富管理
作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挪威的外汇储备也主要来自于石油出口收入。为了更好的管理石油财富,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建立这一基金,挪威政府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1)将国家财富从地下的石油转变为多元化的金融资产,从而提高挪威经济的活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2)作为政府的预算缓冲,帮助政府平抑短期石油收入波动对经济的影响;(3)使挪威政府有更雄厚的资源应对老龄化社会以及石油收入下降对养老金体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管理石油基金,挪威中央银行(NB)在1998年1月建立了专门的基金投资机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NBIM是一家纯粹的金融投资机构。除了管理外汇储备外,它还管理挪威的政府养老金和挪威石油保险基金。NBIM与中央银行的功能是相互隔离的,NBIM的执行董事不参与货币政策的讨论。
挪威外汇储备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NBIM+NBMP/MOD(market operation department)体制。挪威政府石油基金投资指引清楚地界定了财政部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责任与分工:财政部对石油基金有管理责任,但石油基金的管理运作被委托给挪威银行。不过,上述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挪威外汇收入大部分来自石油出口,这部分外汇不纳入财政部管理,而是被直接纳入石油基金。这使得挪威的财政部在管理外汇储备方面的责任并不十分突出。相反,挪威央行不仅具有对外汇储备的操作权力,而且有权制定投资战略和向财政部提出投资“建议”。
为了更好地管理外汇储备,挪威银行制定了投资基准组合。投资基准确定了实际投资组合据以参照的资产种类、资产结构和投资期限。经过多年投资策略的调整,目前NBIM的投资中,股票比例为30%,其余为固定收益投资。此外还有详细的地区权重规定。在固定收益工具的基准组合中,地区权重分配如下:欧洲55%、美洲37%、亚洲8%。对股票而言,地区权重是,欧洲50%、美洲和亚洲50%。美洲与亚洲的具体分配则取决于美洲与亚洲的相对市场权重。
挪威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分为三个次级组合,它们分别是: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和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是由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司(NBMP)管理的,货币市场组合应当满足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政府石油保险基金相联系的最低干预、短期流动性要求。投资组合与缓冲组合均由NBIM管理。投资组合追求长期投资收益。缓冲组合主要由货币市场工具构成,它主要用于降低资源收入向石油基金转移的交易成本。
风险管理方面,《挪威政府石油基金投资指引》规定了风险控制的基本规则。具体内容涉及:对资产配置的直接限制;对信用风险的限制,对债权的持有期限的规定(一般为3~7年),以及对投资基准的最大偏离限制(1.5%)等等。对外汇储备的管理除了必须遵守《公司法》以及所有适用于公司法律、法规外,挪威对保护外汇储备不被擅自动用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规范NBIM的行为也是外汇储备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挪威银行董事会为外汇储备管理建立了投资指引,其中包括了加强内部控制的内容,NBIM只能在投资指引的范围内对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在机制层面,投资决策部门与负责交易结算、风险控制、回报管理、会计核算等部门设有明确职能界限。
科威特:投资局管理外汇储备成特色
科威特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和科威特投资局分别持有。
科威特投资局的外汇储备管理较具特色。50年代早期,石油的发现成为科威特经济与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转折点。在1960年,由于财政存在大量盈余,科威特对公共财政进行了重新组织。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公共储备基金(General Reserve Fund,GRF),它涵盖了国家的所有投资。在20世纪70年代,科威特颁布了NO.106/1976法,并依此建立后代基金(Future Generations Fund ,FGF)。建立之初,该基金将当时50%的总储备纳入其中;而后,每年财政收入的10%以及资产收益也都涵盖其中。FGF被视为石油市场收入下降或石油资源枯竭时的资金来源。由于基金规模显著扩大,投资范围不断拓宽,科威特政府依法NO.47/182建立了科威特投资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KIA)。KIA是财政部管理的独立法人单位,它代表科威特政府来管理GRF、FGF后代基金以及财政部委托管理的其他资金。长期以来,KIA在国际证券、金融市场上表现突出,它已成为科威特政府的一项重要财源。
自诞生起,KIA就已建立并不断发展其投资战略。1993年,当经济指标恢复至伊拉克入侵之前,KIA对其投资战略重新进行了全面审视。新投资战略目标类似于建立KIA的原法律要求,并与GRF和FGF的创建精神相一致,即通过在全球范围的分散化投资获取要求的资本回报;此外,新投资战略还强调在不同投资领域发展本国投资人才以及在当地市场支持持续私有化进程的重要性。
KIA的权利机构是董事会,它负责监督、管理KIA事务,并有权做出符合其目标要求的决定。董事会由财政部长牵头,其成员包括石油大臣、中央银行行长、财政部副部长以及5位科威特国籍的投资金融专家(其中3位不得担任公职)。董事会从其成员中选拔一位常务董事,其作用相当于执行经理。
KIA总部位于科威特城,并在英国伦敦设立一个分部。总部由19个部门组成,其中,直接涉及投资的部门是美洲投资局、欧洲投资局、亚洲投资局、当地投资局、阿拉伯投资局、直接投资局、贷款局、国库局。
欧元区:一致性与分散性的平衡艺术
自欧元诞生以来,欧元区外汇储备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05年底,外汇储备规模为1673.57亿美元。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外汇储备下降的同时,欧元区黄金储备则有明显上升;截至2005年底,黄金储备额为1928.16亿欧元。
欧元区的储备管理由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uropean System of Central Banks, ESCB)负责。ESCB成立于1998年,它由同年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ECB和欧盟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ESCB中的ECB和欧元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又构成欧元系统(Euro system),其中欧洲中央银行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都持有并管理外汇储备。
欧洲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制定战略性投资决策来进行储备管理。欧洲中央银行管理外汇储备的目标是保持外汇储备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以满足干预外汇市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追求储备资产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的规定,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向ECB转移的国际储备资产由它们各自在欧洲中央银行的资本所占的份额决定,其中,15%以黄金的形式转移,85%以由美元和日元组成的外汇形式转移。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要求成员国向其转移更多的外汇储备,但这些国际储备只能用于补充减少的国际储备,而不能用于增加原有的国际储备。
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由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机构制定战略性的投资决策,主要涉及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利率的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信用风险、流动性要求。二是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依此采取一致行动,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
ECB为储备管理定义了四个关键的参数。一是对每种储备货币定义了两个级别的投资基准,即战略性的基准与策略性的基准。战略性的基准由ECB管理委员会制定,主要反映欧洲中央银行长期政策的需要以及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策略性的基准由ECB执行董事会(the Executive Board)制定,主要反映欧洲中央银行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对中短期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二是风险收益相对于投资基准的允许偏离程度,以及相关的纠偏措施。三是储备交易的操作机构与可投资的证券。四是对信用风险暴露的限制。ECB并不公布上述四方面的参数细节,以避免对金融市场不必要的影响。
欧元区各成员国央行主要通过落实同ECB储备战略一致的策略性投资以及对自有储备独立决策来实施储备管理。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系统法》第31条的规定,如果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资操作对于其汇率或国内的流动性状况影响有可能超过ECB指导原则所规定的范围时,这种交易要得到欧洲中央银行的许可,以保证ECB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保持连续性。除此以外,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外汇投资操作或者为了履行其在BIS、IMF等国际组织中的义务所进行的操作,都不需要先得到ECB的许可。
篇3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取决于:国际收支和汇率对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储备耗竭的程度,储备的机会成本和国际收支调整的速度及可靠性。这就是说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存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规模,如果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会承担巨大的机会成本,并给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一、外汇储备现状
中国外汇储备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飞速发展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外汇储备只有区区两百亿美元,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强制性银行结售汇,自此外汇储备开始迅速增加。汇改两年后(199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105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增长率明显大幅升高。2006年2月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3年6月末,我国官方外汇储备余额近3.5万亿美元,是1993年的150倍,稳居全球第一。
为了保证国际清偿力和维持汇率的稳定,拥有适度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适度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有利于增强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和支配力,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超常规增长的外汇储备已经产生了诸多弊端,甚至对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产生威胁。
二、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负面影响
(一)资产贬值风险
随着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近年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和币值稳定,我国实行渐进式升值策略,虽然不会迅速增加出口部门压力,但由于升值预期明确,国际热钱通过各种途径流向国内,外汇储备进一步膨胀。贬值风险是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因为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中的使用量最大,且美国的证券市场极其发达,流动性非常好,所以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资产。美元汇率的波动,必然会影响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次贷危机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采取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相比人民币贬值更多,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相对购买力严重缩水。
(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
目前外汇占款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路径如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双顺差前提下,银行结汇远远大于售汇,银行最终把客户外汇头寸平盘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卖出人民币,导致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成倍扩张。中央银行为了控制通胀预期,必须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包括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
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非常被动,受制于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资本流动,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必然会影响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三)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外汇储备资产规模越大,管理难度越大,资产配置压力也越大。外汇储备规模会使国家财富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购买了美国国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市场容量非常大,流动性好并且风险较低。但是,风险和收益如影随形,美国国债的利率非常低,外汇资产保值增值难度很大。由于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任何大手笔的投资动向都容易惹人关注,会导致市场异常波动,对储备资产标的选择和投资谈判造成困恼。
三、对策
(一)化解外汇储备激增
对于我国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首先要想办法化解外汇储备的激增。
1.促进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外汇储备大幅增长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实现国际收支均衡,要改变国民经济对出口部门的过度依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最终实现内外均衡。改变收入分配方式,增加居民部门收入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归宿和出发点。居民收入提高了,才能扩展国内消费市场,提高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出口部门产能。
2.改变出口导向经济模式
以前我们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赶超。目前在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压力下,可以主动地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来缓解外汇储备的问题,例如改变一直以来出口部门超国民待遇的激励导向政策,降低或者取消出口退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调整和清理之前的“宽进严出”的局面,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进行境外投资。
3.限制部分产业的出口
我们应该转变简单过于依赖出口的局面,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追求更健康和更持续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些环境污染比较大和不可再生的重要原料的出口,应该制定出口限额和征收高额的出口关税。对于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的产业,因其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区别对待。
(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
外汇储备是国家宝贵的物质财富,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性”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运用多种资产配置策略,追求国家长期利益,确保储备资产保值增值。
1.提高黄金储备比重
黄金储备是一国财富和实力的象征,货币所具有的铸币税会对外汇储备形成很大侵蚀,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和国际通行的支付手段,在战乱等非常时期具有稳定经济和国际支付的关键作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国储备资产中黄金储备所占比重太低。我国货币当局应择机操作,在国际市场购入黄金,大力增加黄金储备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2.增加中司外汇管理额度
我国已经通过建立中司来对外汇储备进行运作,以提高储备资产的收益率。但是,由于中司管理外汇资金额度有限,应进一步加强中司投资职能,增加其管理额度。中司可以通过向国内外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用事业或优质产业公司进行投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享国外成熟经济体经济发展成果,实现较高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
3.大力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我国虽然是全球制造业和原材料需求大国,但在重要资源品和大宗商品市场上缺乏定价能力,原油、铜、铁矿石等资源品价格完全受国际市场掌控,这与我国缺乏战略物资储备有着重要的关系。我国应该发挥外汇储备积极作用,加大战略物质储备力度,建立与我国实力相称战略物资储备,从根本上改变战略物质储备现状,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定价和议价能力。
参考文献
[1]易纲,张磊.国际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陈雨露.国际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金方伟.金融危机后对中国外汇储备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15).
[4]王晓雷.国际储备的演进与储备货币的价值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2).
[5]刘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探析[J].财金之窗,2010(05).
[6]杨玮靖.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外汇储备的状况及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7]陈小刚.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J].集体经济,2010(03).
篇4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总量不断攀升,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形势不景气,但我国外汇储备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年增加量均超过4千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1316亿美元。近来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中国经济基本面转好有密切关系,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同时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带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一是增大了外汇储备安全的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外汇储备无法规避的两种风险。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截至2008年10月,美元对人民币已贬值高达9.5%,当时我国外汇储备额大约是1.9万亿美元,仅此汇率风险一项损失就已高达1300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不论是美国国债价值下跌抑或是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都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二是加大了外汇储备成本。超额外汇储备的存在增加了外汇储备管理的成本,有研究表明,向国外进行国债投资比向国内发放贷款所获得利息要少,向国外商业银行借款的利率又比一般的存款利率要高,要多支付利息。超额外汇的巨额存在所造成的少收的利息和多付的利息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二、推行“一控二调三转变”以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管理
当前情况下,我国外汇储备要加强安全管理,必须要积极推行“一控二调三转变”的措施。具体说来一是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二是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三是要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1.要控制外汇储备规模
哲学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关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控制也不能有一个固定数量的额度,而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外汇规模。一方面认清国际经济形势非常重要,从国际经济形势的走向来考虑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例如国际经济形式对做为世界工厂的我国没有太多影响,因此商品与服务项目仍将长久保持顺差,那么从总体上分析就不需要增加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不能脱离我国国情。承前例从国际环境来看不需要增加外汇储备,但考虑到我国进出口规模巨大,季节性影响和大宗商品升值的趋势,需要一些流动性外汇储备来满足需求,那么就可以增加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规模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成本与收益。开放经济条件下,储备作为一种干预资产可以平衡国际收支、稚定汇率,是一国实现外部均衡的重要手段,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减轻解决内外经济失衡政策的成本。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否适度,主要的是看本国经济是否在实现外部均衡的同时也实现了内部均衡,还要使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相对最小。
2.要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主要是指调整外汇货币储备结构,因为货币储备在我国外汇储备中份额较大,且流通性强,应该是调整的重点。从策略上讲可以逐渐减少美元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并逐渐提高增加欧元比重。根据推测,当前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约为60%。近年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正逐步下降,而欧洲经济实力相对上升,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虽占主导地位,但己经不具有绝对优势。另外,美国的外债及国际收支赤字,越来越引起人们对未来美元价值及稳定性的怀疑。欧洲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近年来石头迅猛,欧元的稳定性大大加强,中欧之间政治关系稳定,经济贸易合作更是日益密切,鉴于政治环境的稳定和经济交往的密切,可以预见中欧贸易合作在今后势必会加强。适时地对外汇储备中的增加欧元储备,既能达到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均衡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的目标,又有利于今后中欧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所以从长期来看,以欧元作为首选货币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3.要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
转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就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在国际上得到认可,使其作为货币的职能(部分或全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最终演化成国际化的货币。人民币国际货币化既能顺应国际贸易的要求,又可降低金融危机下我国高外汇储备的风险。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我们就可以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还能有效地减少因外汇贬值造成的损失。新晨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正被周边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该协议提供的流动性支持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至此,中国人民银行已与韩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等3个周边贸易伙伴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高达46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目前还只能说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实现国际化定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篇5
中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呈递增态势,截至2006年2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在中国外汇储备登上全球第一之后,关于中国外汇储备数量是不是太多、该不该限制其增长速度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外汇储备管理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焦点。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并保持增长态势,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声誉,增强境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应对突发事件,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但我们不应得意于外汇储备的规模庞大,如何有效管理、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公共资源,应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目标。
1.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负责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即中央外汇业务中心),储备管理司在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纽约分设四个下属机构,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新加坡)、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伦敦交易室、纽约交易室负责部分储备资产的经营工作。其中七成的交易通过香港市场进行,包括投资工具、到期后的再投资、新增外汇储备的投资。
一般来说,国家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政策有两种:一种是稳健的储备政策;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的储备政策。两种政策目标不同,效果也不同。前者能够使国家在资金实力上做到有备无患,产生较高的国际信誉;后者则因充分利用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可避免资金占压的损失。当前中国执行的是稳健的储备政策,虽然这种政策使中国外汇储备实力雄厚,综合国力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观念上对于外汇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存在下面一些误区
其一是经济实力误区。人们普遍认为,外汇储备增长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我国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标志和具体体现,因此得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的结论。从国家的外汇管理决策中,我们也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意识的存在。实际上,外汇储备的来源包括经常收支盈余和资本净流入两个渠道。来源于经常性收支盈余的部分,属于债权性的外汇储备,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不过,这种实力更主要地反映了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对资源性初级产品的输出能力,而不是高效率、高质量和高附加价值的生产能力。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大国,显示这种实力不仅意义不大,而且有些不恰当。外汇储备中来源于资本净流入的部分,本身就是债务性的,更不应该以此来炫耀实力。
其二是危机免疫误区。在东南亚各国发生连锁性金融危机后,管理当局和一些专家学者,把持有高额外汇储备以防御货币金融危机的能力估计过高,并以此为理由,过分强调外汇储备的风险防范功能,我们将其称为危机免疫误区。实际上,从东南亚各国的情况来看,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外汇储备更多的是在外汇市场,特别是现汇市场发挥有限的稳定作用,因此对现代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很弱。来势凶猛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未能直接登陆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根本原因不是由于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而是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投机资本难以大规模地进出。
其三是机械储备误区。这种观念误区体现在被动、消极地持有外汇储备,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动用,结果外汇储备往往是备而不用,导致巨额外汇资源长年闲置浪费。实际上,对外汇储备的运用除了按一定比例存放境外或购买外国政府债券之外,还应该结合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配合本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综合经济利益。
1.2中国外汇储备的运营传统上秉承了一种偏于保守的理财风格,资产配置缺乏灵活性和进取性
1.2.1储备币种过于单一
在我国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这一现象与国际惯例有关,是中美巨额贸易顺差造成的。储备币种的单一性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美元的波动可直接影响到我国外汇储备。
1.2.2资产形态单一
从外汇储备的结构来分析,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外币存款、外币票据、特别是美国的高信用等级的政府债券、国际金融组织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公司债券等金融资产,这使我国外汇储备具有较大的收益风险。无论从安全性、流动性还是盈利性角度来讲,过于集中的投资都是不适宜的。虽然现有的储备资产配置在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方面相对安全,但潜在的市场风险却很高。事实上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利率的波动和有关国家的资产价格指数的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对冲或其他的避险手段进行主动管理,储备资产的市场风险暴露不但是难以计量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转变为难以挽回的实际损失。各国金融机构在进行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时,普遍重视VAR(valueatrisk)计算和盯市分析,但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显然未达到这个阶段。对收益目标和风险意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资产配置的效率低下。而一些外汇储备管理效率比较高、相关法律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香港和新加坡等),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基本上是市场化管理的,资产组合相对平衡,既有基础资产,也运用必要的衍生工具;既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国债和高等级债券,甚至还有一部分股权性投资工具和混合性证券。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货币当局可以比较充分地自主决策,运用他们认为最适当的低风险投资工具进行外汇资产的有效运作,取得了比较高的投资回报,起到了为全体国民理财、提高外汇资源使用效率的积极效果。
1.2.3外汇储备的形成形式单一
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干预形成。这主要源于中国目前较为僵化的汇率机制。中国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受到强制结售汇制和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这两个因素影响。在强制结售汇制下,外汇大量集中于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收支节节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而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又不能超过其最高限额比例,超额部分必须售于其他指定银行和中央银行。由于外汇持续供应,人民币长期受到升值压力,而我国较长时间以来采取盯住美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稳住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中央银行被动购买外汇,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中央银行由基础货币投放所形成的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也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并引起货币政策扭曲。
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为了避免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采取了外汇冲销政策,即在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时,大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以收回货币,以减少外汇占款增加所带来的货币扩张效应。冲销政策在应用上取得了积极效果,但这一措施的效果呈边际递减趋势,而且实施空间越来越有限。
1.2.4外汇储备管理的成本太高
IMF曾提出中国外汇储备成本太高,其主要有三大根据:第一,虽然中国从不公布外汇储备的具体资产组合、利息收入等等要素,但央行将大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国库券)也是不争之实。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曾估计,美国国债的总体收益率大约为3%;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偏低,致使中国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因此而走高。第二,外汇储备急剧膨胀到目前的8000多亿美元,如果缺乏有效的冲销手段,货币供应被动扩张后,会因此蒙受通胀压力,势必要付出代价。第三,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快速增长,除了削减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央行开始自己“创造”负债,发行央行票据。央行为此所支付的利息,便以供给更多基础货币的形式予以抵消。如此周而复始,外汇储备也如滚雪球般庞大起来。
1.2.5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僵化
从现财的观点来看,国家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代表全体国民持有、经营和管理的以外币表示并存放国外的财富或金融资产。自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机制也进行了一些改进,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和局限。事实上,中国的外汇储备在外界看来始终处于一种暗箱操作的状态,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处于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民间参与甚至无人过问的状态,甚至没有一部法律或法规对外汇储备管理进行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约束。
另外,统一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缺乏清晰的分层次管理系统,而现有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资产规模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时显然不能再坚持原来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当务之急是我们应积极探索合理进行储备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2.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改进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通过合理、科学地确定和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保证我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进行和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同时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依据储备资产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通过外汇储备币种的多元化,实现储备资产结构上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我国国际储备的使用效率。三是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只有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外汇管理体制,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储备资产的管理。
2.1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2.1.1适度调节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使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缓解储备压力过大的根本举措。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扭曲,央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干预过度。要想抑制储备增长过快的压力必须弱化央行干预力度,理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而且只有推动外汇体制改革,才能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因为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须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它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目前我国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每一次汇率变动都意味着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应变强制性的结售汇制为意愿性的结售汇制。今后可逐步提高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最高限额,最终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最高限额,实现意愿结汇制。这样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同时,在要求外汇指定银行进行外汇交易真实性审核的基础上,对企业进口的正常用汇减少审核环节。总之,在结售汇一级市场上,既反映外汇所有者的结汇意愿,又不抑制外汇需求,还原外汇市场真实面目。
(2)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比例管理.在逐步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的基础上,取消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管理。同时,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结余外汇资金的运用渠道,如:允许进行境外拆放、扩大外汇贷款用途。这样,可增加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头寸,中央银行又可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即使国家急需要外汇储备时,也可再规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使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头寸转变为国家外汇储备。
(3)适度加大汇率浮动范围,在有限的浮动范围内,使汇率水平由市场的供求决定,从而使中央银行对于汇率水平的决定处于次要地位。这样就可以缓解中央银行被动接受其外汇的局面,大大减轻外汇储备过度的压力。汇率灵活化、市场化的同时也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具有了独立性。
2.1.2积极有效地实施外汇储备的投资策略
(1)用外汇储备来满足发展性需求。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启示。日本在外汇储备紧缺的经济起飞阶段不惜花重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然后充分加以消化吸收,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出口。随着国际收支顺差持续扩大,日本则不断将巨额外汇储备转换为战略物资储备。
(2)可考虑入资国内外企业与金融机构。2004年中国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以促进这两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2.2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储备货币币种的结构安排,二是储备资产流动性的结构安排。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应该遵循安全保值、灵活兑换和获取收益的原则。由于中国当前外汇储备规模十分巨大,因此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结构管理操作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
2.2.1保持外汇储备货币币种的多元化结构。多元化结构首先要求储备货币币种保持多元化,以避免依赖风险和汇率风险,其次要求根据储备货币的国际购买力的变化及时调整货币币种构成和数量结构,以防范汇率风险获取收益。在目前情况下,中国应根据国际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近几年对主要货币汇率经常波动,其中还出现几次大幅度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情况下,应减持美元,而欧元的地位又日趋稳定,所以应增持欧元,适量持有与中国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的国家的金融资产。要有效的实施这种办法,需要有一套可以监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预警系统,同时组织专门的机构加强对储备货币所在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按照预定的系统进行时时地监测。
2.2.2应适当提高黄金储备的比例。发达的经济大国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储存,如截止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为:美国61.1%,意大利55.8%,法国55.1%,德国51.1%,荷兰50.5%,而中国外汇储备黄金只占1.5%,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应适当地增加黄金储备。伦敦标旗银行驻香港办公室高级经理艾里森・楚表示,中国政府在推进外汇储备构成多元化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买入的商品为黄金,因为黄金易于变现。易于变现的资产,可以使中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外汇需求。
2.2.3选择储备货币的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他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要考虑他的收益性。
选择合适的投资业务和投资方向。储备投资不同于其他投资,在我国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投资领域,特别是在我国目前投资人才较为短缺,投资技巧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注重投资业务和投资方向的选择。具体操作中可考虑根据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不同目标,把约1/4的过度储备投资于安全性高,流动性较强的外国政府债券,如美国的国库券,日本的武士债券等;把约1/4的过度储备存入外汇银行,以获得较大流动性和较为稳定的收益。把剩下的约1/2有选择地投资于有较高收益但风险也较大的房地产与股票,以获取较好收益,但这部分的比例不能太大。
2.2.4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的存放要分散化。储备资产的存放要避免出现过于集中于少数国家或银行的现象,要经常观察货币发行国、存放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近年来,特别是“911”事件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和发展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储备资产存放在哪些国家的哪些银行,由哪些银行进行保管。因此,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2.3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市场化的管理手段取代现有的官僚机构式的储备管理模式
2.3.1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建立一个外汇储备的投资经营机构,由他们对过度外汇储备进行适当的投资,以求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要以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三原则为经营理念,并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在外汇储备投资经营机构的选择上,各国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由中央银行指定专业银行,另一种是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对我国而言,可考虑在外汇管理局的监管下,由中国银行经营外汇储备的投资及保值工作。中国银行具有全球化的海外分支机构,又是国家指定经营外汇的专业银行,有较丰富的经验,比较适合做这项工作。
另外可考虑把部分储备交国外基金代管。可以把部分外汇储备交国际上知名的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中央银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
2.3.2减少储备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色彩,提高决策效率。外汇储备作为公共财产性质的国家财富,中央银行在依法代表政府和全体国民进行专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就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支出使用以及收益和资产状况及时地向人民代表机关和国务院回报,并定期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的听证、质询和监督。同时国务院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法规以规范外汇储备管理部门的经营管理学行为,明确储备管理制度和外汇资产的配置原则,并规定对储备资产的管理者需进行定期审计和必要监督。这方面可参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如香港)向公众定期披露外汇储备的投资损益状况。这种信息公开会通过外部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外汇管理部门更加尽责的关注储备资产的运用效果,在确保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努力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保值和增值。
2.3.3在储备管理全过程中实施动态的收益-风险目标管理,推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为了准确地评价储备资产的收益情况,投资回报率不仅要和国内物价、利率相比,还应当和一个选定的基准投资组合的回报率进行动态的比较。但外汇储备毕竟不是商业性的投资基金,因其担负有一定的政策职能,所以不能用基金投资的回报率来要求外汇储备。所以选择合理的基准组合十分关键。
2.3.4对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也很重要。在法制监督、公开透明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增强外汇储备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自律感和荣誉感的方法,要加大引进、培养和造就外汇储备管理高级人才的工作力度,一次提升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即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总之,在中国应形成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储备经营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经营管理模式、科学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不断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并具有一支专业化的储备经营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篇6
一、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分析
目前,对于外汇储备管理中,支持“藏汇于民”观点的大有人在,然而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藏汇于民”的利与弊,准确认识“藏汇于民”在外汇储备管理中的作用。下面就支持“藏汇于民”三大论点的利弊进行分析。
第一,“效率论”。就是把相当的外汇储备放在民间,投资效率也许更高。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其假设:民间投资的能力比中央政府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未必对所有企业都适用。很多企业由于在国际化方面缺乏人才、缺乏能力,往往会浪费外汇资源。更重要的是,分散使用外汇储备往往不能形成对国外资源的控制力,因为控制权是需要相当集中的股权作支持的,所以,其投资效率及收益并不一定高。另外,即便是个人投资的效率高,由于这个效益必须要和国家收税的成本进行比较,如果国家将相当的外汇储备交给民间,国家丧失了相当的铸币税,必然由增加财政税收来弥补,其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成本的上升,可能会远远超过民间投资高于政府的效益差。
第二,“外汇储备藏于民间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这可能来源于对中央银行运行的一个最大误解。央行属于政策银行,其运行同商业银行完全不同,它的最大目标是维持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稳定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推向国际化。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资产是外汇储备,负债是所发行的人民币以及央行票据。央行的负债和一般的企业负债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宏观经济稳定、人民币稳定,这一负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负债,而是百姓所乐意接受的货币财富,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的社会效益。而央行的资产是美元资产,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它所产生的资产负债表亏损对中国人民银行而言是账面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相反,如果“藏汇于民”,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它所产生的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就是实质性的,远远大于人民币升值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所以,恰恰是考虑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对资产负债表影响的因素,反而不应该“藏汇于民”,因为这样会把人民币升值的风险推向了民间,这种风险对民间是实的,而对中国人民银行则是虚的。
第三,“外汇储备国内使用论”。是与“藏汇于民”相关的另一个说法。许多人认为,高额外汇储备应该部分使用于国内的需要,包括基础建设、扶贫和充实社保基金等。这也是很大的一个误解。外汇储备的本质是海外购买力,如果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投资的话,本质上等价于“藏汇于民”,但这会在央行外产生货币错配的问题。中国央行可以用手中的美元购买资产,比如说美国国债,或者像去年那样换取大型国有银行的股份。这与花旗集团以及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将所持资产用于投资的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同。但央行将美元储备用于政策性项目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无论是将这笔钱用于农村教育还是购买高科技设备和原材料,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央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减少了,因为央行无法回笼等额的资产,而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却依旧是那么多。当然,资产负债表上用于购买美元的负债同样不会减少。无论是哪种情况,其结果实际上都相当于央行或中国政府的其他部门举债消费。
二、“藏汇于民”不如外汇储备集中管理使用更好的三大理由
现阶段,不能以“藏汇于民”作为外汇管理的基本战略思路;相反,外汇储备应该集中使用管理,以便规避来自国际经济波动的风险,也为了继续维持几乎相当于全部企业所得税的铸币收益,同时大幅度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1.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规避来自国际经济的各种风险
中国不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且其开放度是惊人的。累积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0%,最近几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3%,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这一比重曾经高达6%,而日本和美国均远低于这一水平。进出口的开放度,即进口加出口占GDP的比重已达70%以上,而且正在逐年上升。在此情况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是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风险首先表现为资金流动的风险。尽管中国目前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但是不容否认,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仍然不能让人放心,其表现之一就是高额的净误差和遗漏项。一旦国际资金流动的方向大逆转,而大量外汇储备却分散在百姓个人手中,我们在短时期内就很难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去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其潜在风险是巨大的。
2.外汇储备集中使用和管理有利于继续维持铸币税收益
中国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每一美元都是由国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或者银行票据所获得的,并且这些人民币或央行票据已经作为中国企业和百姓的资产沉淀于中国经济中,总体上讲除1994年外,并没有产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这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本质就是中国央行所创造的货币收入。这部分货币收入如果投资于海外所获得的收入,本质上看是国家的收入,等价于财政收入。假如把一万亿美元投资于海外平均每年回报率是5%,就相当于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了500亿美元的收入,大约相当于当前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13%, 几乎等于全部营业税,也接近于全国企业所得税,超过消费税加个人所得税之和。假如“藏汇于民”,那么中央政府必须减少人民币资产包括M2的存量(且不论这会产生通货紧缩的压力),获得这部分外汇的个人和企业会投资于国外,获得相应的投资收入,但是这部分投资收入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税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并不是说国家获得财政收入本身是终极目标,而是说,这13%的额外财政收入几乎没有征收成本。一般情况下,由于税收所带来的扭曲,税收的征收成本远远不止于收税的行政成本。通过外汇储备的收益来获得财政收入,可以说是社会成本最低的财政收入。这在现代经济学公共财政的研究中称为拉姆奇税,是最理想的财政税收。
从获得铸币收入的角度考虑,官方外汇储备目前不算太多。事实上,只要能处理好官方外汇储备可能带来的通胀及资产泡沫问题,官方储备多不是问题。当然,官方外汇储备的增加往往带来国外政府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的源动力是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应该由贸易政策来调节,本身与外汇储备无关。
3.保持相当高数量的官方外汇储备有利于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好处不言而喻。目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大好形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人民币有长期升值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运作方式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如以外汇储备为后盾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国际上逐渐产生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使人民币进入各个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各国央行的资产组合中。由此可以在未来10年~20年之内,在保证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将人民币推向国际。
三、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的大经济体,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而不能按照洋教条行事,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符合自己长远发展利益的、具有战略高度的外汇储备的管理经验。为此,笔者建议:
第一,当前“藏汇于民”只宜作为短期战术来执行,而不宜作为长期战略来定位。要集中发挥外汇储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国民正常合理的使用外汇的需求,比如出国旅游和留学以及基于战略利益的深思熟虑的境外投资。
第二,加大国家对于大量资金外流的控制能力。目的是保证随时可以调动起高额的外汇储备作后盾,以防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通常为了控制外贸进出口收支的波动,一般认为要满足3个月的进口需要,大概需要2000亿美元。加之偿付到期外债的需要,大概需要2500亿美元。另外,一旦出现国际经济波动,高达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会部分流出,这部分的需要难以估计,因为其中也包括近几年来以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名义流入中国的资金,所以留出3000亿美元并不为过。由此算来,目前高达万亿美元的官方外汇储备中,余下的外汇储备大约只有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
篇7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利用渠道及其合理行分析
对于目前我国超额的外汇储备(比由模型测算的适度规模高出32O0多亿美元),如能合理利用与管理,不仅能发挥外汇储备的基本作用与功能,还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高额的外汇储备意味着高的机会成本,会给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为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安全性要求,必须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问题。一个大国在多极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货币不独立,只能依附于他国货币,他就永远摆脱不掉被动的局面,充其量只能根据他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被动地调整自己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目前我国主要储备货币汇率极不稳定的情况下,每一次汇率变动都意味着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外汇体制改革,完善金融调控体系,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创造条件。
三、我国外汇储备合理化利用和管理的策略
针对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及目前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利用和管理。
1、合理利用过量的外汇储备,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基于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庞大,应该在保证其安全性、保值性的同时,也注重其流动性和赢利性。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可争取创造更高的收益。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制定更加积极的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战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在国外建立子公司,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在经济全球化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样一来,政府、企业和其他私营机构可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实现互补优势。另外,也可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深化经贸往来与合作创造更多的机遇。
第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去投资发展。在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外汇管理的任务日益繁重,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不如将部分现汇以资产形式流动起来,全面发挥外汇储备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有能力的企业投资国外资源性产品,如石油、矿产等,以缓冲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缺口,并为我国的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来源。
2、减持美元,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在我国超过10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绝大比重。但是,近五年来,美元对日元、英镑、欧元等西方主要货币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中出现过几次较大幅度的贬值。每一次美元贬值,都给我国外汇储备储备资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确定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时,应采取多样化策略,按照我国进口付汇和偿还外债付汇的币种结构来安排储备货币币种的构成。另外,减持美元并适当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性风险。
另外,同时,也密切关注货币汇率的变化,根据软硬货币的相对变化及时调整,以便实现国家外汇资产的保值,更好地发挥外汇储备在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和稳定宏观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强和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面对全球性的低利率趋势,同时,为防止国际投机资本进入造成外汇储备虚增,金融风险加大的情况,当前央行需要制定适当的存贷款利率,降低本外币利差;协调各有关部门增强汇率弹性,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消除投机空间,使投机资本转移出去,有助于减少资本账户顺差和促进国际收支均衡发展。
积极研究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措施,包括QDII的实施、社保基金与保险公司资金的直接海外投资。此项管理办法在国内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有组织的资本流出渠道,有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缓解甚至扭转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现状,并且能释放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给人民币带来的升值压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有关外汇储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讨论了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问题,即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最后根据上述目标提出一些建议。本文说明了在当前形势下,政策重点应当是稳定外汇储备量,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两者并举,不断降低外汇储备的负面影响,缩小机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差额。
参考文献:
[1].许承明《中国外汇储备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彪如、马之躺《国际金融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1997,P220-229
[4].贺金凌《外汇储备的最优控制理论与模型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荣安《我国外汇储备规模适度性分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02
[6].刘荣茂、惠莉《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因素的研究》上海金融2005/03
篇8
我国央行和IMF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25%。巨额外汇储备提高了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增加了海外投资者信心,并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但是,储备量的增加直接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给我国外汇管理当局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完善现行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加强对存量和增量外汇储备的管理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对外汇投资的限制及采取的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我国连续多年的“双顺差”是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来源,但却不是使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取的外汇资产,资本项目顺差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如果逐步取消强制结汇制度,实行充分弹性的汇率制度且对外汇投资没有严格限制,这些外汇资产自然会在经济主体之间进行交易和对外投资,最终形成市场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除非央行对外汇资产有特殊需求,否则央行无须购买外汇资产,外汇储备就不会增加。因此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取消强制结汇制度,尽快实现汇率决定真正市场化,放宽对外投资限制,才是缓解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根本途径。目前,由于我国难以承受本币迅速升值可能产生的巨大成本,汇率市场化采取了渐进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是难以避免的,单靠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通过改革可以降低因保持汇率稳定使外汇储备增加而产生的成本,同时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
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改革,李扬(2007)等学者提出,在现行体制下,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集中于央行并形成官方外汇储备是有问题的。应当改革外汇资产持有者结构,一方面,按照“藏汇于民”的思路,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另一方面,实现官方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多元化,成立各种类型外汇投资公司购买、持有外汇,从而减少央行购买、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从源头上缓解流动性过剩。
关于第一点建议,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实现外汇资产持有者的分散化、藏汇于民只是一厢情愿,如果这种转化可以实现,央行从一开始就不会积累如此多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剧增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因为经济主体不愿持有外汇资产,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央行才不得不购买并持有外汇储备,除非本来就没有升值压力。关于第二点建议,笔者认为,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对官方外汇资产的性质缺乏清晰的划分,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区分不同外汇资产的管理模式,可操作性不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厘清官方外汇资产和外汇储备的概念,指出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官方其他外汇资产和外汇储备的管理模式,为管理当局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改革思路。
二、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
目前的研究为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未充分厘清外汇储备资产与官方其它外汇资产的区别。IMF在其外汇储备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外汇储备管理指导方针》中,对外汇储备的定义是: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能够控制的、可及时获取的一国的公共部门拥有的外国资产。识别外汇储备资产的标准,一是有效控制,二是随时可用。“为了掌握储备资产或是达到其他的目的,货币当局自然持有国外资产或对国外资产进行控制。各种目的之间并不相互矛盾。比如,近期派不上用场的储备资产可用来投资世界银行的债券,增加开发资金的规模。出于上述原因持有的资产一般都视为储备资产。相比之下,用于开发和其它目的直接长期贷款资产则不作为储备资产。”由此可见,外汇储备资产有其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条件,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外汇资产(即使是官方外汇资产),都不计人外汇储备统计中。按照IMF第五版《国际收支手册》关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项目统计,我们可以推知,一国官方外汇资产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资产;各级政府持有的外汇资产;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即使不考虑货币当局单独持有外汇资产,官方外汇资产至少包括两部分:各级政府持有的外汇资产和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资产。一国的外汇资产包括官方的外汇资产和非官方外汇资产。为清楚起见,我们把除外汇储备之外的官方外汇资产称作官方其它外汇资产。
我国经历了外汇储备从严重短缺到高度充足状态,拥有庞大的官方外汇资产,不同的外汇资产理应发挥不同功能,采取不同的经营利用方式。但我国的官方外汇资产一直等同于外汇储备资产,由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并管理。因此。应根据外汇资产的功能明确区分官方外汇资产,一部分作为外汇储备资产由货币当局持有,行使外汇储备的职能,我国学者用不同方式计算的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最多不过8000亿美元;另一部分作为货币当局和各级政府持有的其它外汇资产,用于投资和重要战略性资源的购买。
第二,缺乏清晰的分层次管理系统,储备授权体系不明确。一国外汇储备授权体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第一层次是储备的持有层次上的授权,这一层次上的被授权对象是国家货币当局。第二层次是储备经营运作和经营管理上的授权,这一层次的被授权对象是有关政府部门或投资公司。第三层次是储备交易操作上的授权。第三层次在各国之间没有太大差别。在我国,第一层次授权,应是国务院代表国家授权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持有、经营和管理外汇储备,这一模式为央行主导模式。第二层次授权,应是央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操作与管理外汇储备,如要进行分档管理,央行还应授权专业外汇投资公司经营,外管局负责流动性管理,外汇投资公司负责投资性管理。授权方与被授权方为委托关系,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现在已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由国务院直接设立,其职能是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这种外汇资产的性质取决于购买外汇储备的资金来源。如由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发债,则财政部与公司为委托关系,外汇资产的性质属官方其它外汇资产;这种形式的授权,央行只是把非官方的外汇资产转换成官方其它外汇资产,起了一个中介作用。如国务院授权央行直接把外汇储备划拨给新成立的公司,则央行与新公司为委托关系,外汇资产属外汇储备。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第一种形式。从央行公布的外汇储备总额看,中司2000亿美元的资产并未从外汇储备中移出。由此可见,目前并没有真正区分清楚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和官方其它外汇资产管理体制。
第三,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没有改变,难以从制度上切断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外汇占款成为央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主渠道,使得央行资产负债结构极不合理。目前讨论的思路是为多余的外汇储备寻找出路,并没有改变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成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只是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把央行持有的多余外汇储备转化为官方其它外汇资产。其作用仅仅是在官方其它外汇资产的管理方面,没有改变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只要中国的汇率决定缺乏弹性,在存在本币升值预期的前提下,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就仍然要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的直接联系难以从根本上切断。
与外汇储备居第二的日本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相比,可以看到,我国央行在资产持有方面与之有明显差别。下面是2001年到2008年8月中日央行国外资产、政府债券在总资产中的比重比较。
在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中,占主要部分的资产是国外资产。从2001年到2008年8月间,外汇资产占比逐年上升,从31.4%上升到77.5%,政府债券占比在2.2%至9.6%之间。而日本央行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的比重大致在55%—70%之间,外汇占比在3.7%—6.9%之间。和日本央行相比,我国央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过少。这种资产的缺陷是对资产的买卖决定权上存在着非对称性。即在资产的买进和卖出过程中,资产的买卖决定权不完全掌握在央行的手中,因而资产交易的实际结果与央行想要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我国央行的国外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其买卖的决策权掌握在我国外贸部门和国外部门的手中,结果常常与央行所希望出现的结果相背。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央行本应紧缩货币,但如果此时净出口出现顺差或者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就需要用人民币全额兑换外汇。其结果是央行所持有的资产非情愿地增加,等额本币进人流通领域,造成物价更快地上涨。在经济萧条时期,央行应该放松货币,但此时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央行就必须承担起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责任,其结果将使央行的资产总额下降,基础货币供给量的进一步收缩,对经济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伤害并加剧通货紧缩。三、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国的官方外汇资产将分为两部分:一是央行持有的官方外汇储备,二是官方其他外汇资产,两者应分属于不同的主体独立运作。沿着这种思路向前推进的关键是建立两类基金:以国家能源基金为基础的财富基金和外汇平准基金。
(一)建立以国家能源基金为代表的财富基全
由于官方外汇资产对应的是央行的本币负债,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要把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化为官方其它外汇资产,需财政发行国债筹集本币资金或直接向央行出售国债购买。国家通过发行特种国债从央行购买的外汇就转化成了官方其它外汇资产。我国目前财富基金性质的中司就是财政发行1.55万亿的特别国债从央行置换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建立的。笔者认为中司的以被动投资、财务投资为主的投资模式并不是我们现在可选的最佳模式。国内许多学者提出了用外汇储备购买资源类产品的构想,但能否用外汇储备购买、如何购买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首先,关于能否用外汇储备购买的问题,本文上面关于官方其它外汇资产的论证给予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资产的性质是由经济主体资产转化来的国家资产,经济主体和国家对这些资源配置的目标完全不同。经济主体拥有外汇资源无非有三大用途:一是用于进口所需商品和服务;二是用于对外投资;三是卖给其它经济主体或货币当局。获得外汇的其它经济主体无非还是重复上述操作。经济主体的目标是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而国家的目标是服务于一国经济长期发展需要。因此,对于这些资产的经营运用,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用于购买外国国债或其它金融证券获取微不足道的利息或收益不是中国目前的首选,而用于购买国家战略储备物资和高新技术等才最符合中国长远发展战略要求。目前中国在很多战略性领域都还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已逐渐超过国内自然资源的储存及开发能力,以石油为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远远落后于美、日、法、德、韩等国家。从战略上讲,用这些外汇资产购买石油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购买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从经济意义上讲,因为用于储备像石油这样可耗竭资源的资本,有望从逐渐升高的价格中获得收益,尽管建立储备耗费的资本损失了利息,但这可以在跨时期的实际价格的增长中得到补偿。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当市场是完全竞争以及零开采成本时,均衡的石油价格刚好是利率增长,此时,投资于战略性石油储备的资本没有机会成本,它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储蓄而已。很多人低估了战略性石油储备的收益,因为他们只计算了储备投资的利息成本,但却没有考虑其本身的预期收益。
其次,关于如何购买的问题,建立国家能源基金是一种可行方式。目前世界上的财富基金的规模,按财富基金研究所2008年12月的统计是3.94万亿美元,其中与石油、天然气相关的基金约2.5万亿美元,占全部基金的64%。但这些产油国的石油稳定基金的运作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经验。作为消费大国,国家能源基金的作用恰好与产油国的稳定基金相反:他们是把赚来的石油、天然气收入作为对未来的一种投资,而我们实际上是用其他收入来为未来的能源安全投资,从而实现保障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目的。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有了中司,但建立国家能源基金还是很有必要的。在石油价格低位时期,政府可以依照中司的成立模式,一次性置换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约占现有外汇储备总量的10%),作为官方其他外汇资产建立国家能源基金,由指定机构专门进行石油和稀缺资源的购买。基金用途单一,易于管理,便于有关部门根据市场状况对石油等资源与外汇的配置比例做出灵活调整。
(二)建立外汇平准基金
关于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模式,笔者认为,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是核心。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作为调节外汇市场和稳定汇率的专用基金。当外汇市场供求发生较大变化、汇率出现动荡时,央行运用外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来调节供求,使汇率在目标范围内波动。目前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是通过财政部持有的外汇平准基金来稳定汇率的。与财政部持有不同的是,我国的基金可以在现有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司的基础上组建,国家授权央行管理,由外汇管理局具体操作经营。这样做的好处是,按照路径依赖,顺应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发展路径,制度变迁的成本小。
基金由外币基金和本币基金构成,外币基金由现有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形成,央行与外汇平准基金为委托关系。本币基金的来源可参照国际上成功的作法,通过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与央行通过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储备不同,外汇平准基金是通过发行债券筹集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储备的,从表面看,过去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外汇储备,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现在是外汇平准基金发行债券筹集本币,再用本币购买外汇储备,两者只是顺序上发生了变化。实质上,这一变化是从制度上切断了外汇储备变动与国内货币发行之间的直接联系,把央行从这一联系中解脱出来。
在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前提下,基金发挥的作用是用本币负债置换外汇资产,从理论上对市场流动性没有任何影响。新增外汇储备不进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央行可以根据市场上货币供求状况,自主地调整货币供应量,从而可以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这样就形成了央行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外汇平准基金负责汇率的稳定的分工。由于平准基金是在央行的管理下运作的,利率和汇率的协调也就容易做到。至于发行债券造成的利息成本与央行发行央行票据的利息成本是一样的,是政府为稳定汇率必须承担的代价。
在汇率真正市场化之前的这段过渡时期内,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应采取央行主导模式。现有存量外汇储备的大部分继续由央行持有管理,新增外汇储备由外汇平准基金持有。央行对外汇储备实行分档管理。央行拨付一部分外汇储备给平准基金,授权外汇平准基金负责流动性管理,在执行外汇储备的基本功能同时,按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经营外汇储备,以安全性和流动性为主。央行再授权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或专业外汇投资公司负责投资性管理,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在外汇平准基金、商业银行和专业投资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制定业绩考核标准和投资风险基准并进行有效审计。
四、结论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上述分析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新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区分了外汇储备资产和官方其他外汇资产,理顺了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授权体系,使分层次管理系统更加清晰,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高效运行。外汇储备资产和官方其他外汇资产的性质不同,因而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向截然不同,应由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别管理。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集中管理外汇储备资产,按照外汇储备的不同职能,可分为流动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管理,由央行授权不同机构进行管理。这样的授权体系清晰、明确,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
第二,从制度上切断了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发行之间的直接联系,解决了因外汇储备增加而产生的流动性过剩,提高了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外汇平准基金的建立,改变了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外汇储备不再通过央行发行基础货币取得,而是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发行债券筹集人民币的方式取得,阻断了外汇储备增加与基础货币发行之间的直接联系。发行的债券可以在债券市场上流通,增加了我国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扩大了债券市场的规模,有助于推动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央行票据会逐渐退出债券市场,央行不再是债券市场上的最大做市商,有利于央行保持中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
篇9
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纵观世界经济的历次金融危机,无论从危机的形成机制、波及范围还是从危机的传导机理来看,没有任何一次能够与当前全球共同面对的这一轮新型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就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中国的外汇储备正是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特别是当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大,而且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资产,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格局和严峻挑战。鉴于外汇储备管理在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中的特殊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稳定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缓解汇率风险和外汇资产价值下跌风险的潜在冲击,正是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机构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中国外汇储备现状
2005年7月21日中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在此基础上,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从外汇储备规模增加的来源来看,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是主要的渠道。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汇储备仍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8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1万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中国金融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易引发本币升值,打压出口、减少就业、外汇储备贬值、贸易摩擦加剧、增大机会成本。外汇储备规模增大的过程还是一个本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大的过程,易引发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与此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一方面会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根据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实现会越来越难,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
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将面临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还将面临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
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中大量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而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TIC)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
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为严重,美元资产最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10次降低利率,使得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从2007年8月的5.75%降至2008年12月16日的0.25%以下。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一路走低,自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1年期国库券利率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22日,收益率降到0.39%。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债占据主要份额,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全面下跌,使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大下降。此外,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中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总体来说,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外汇资产的巨大冲击,是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汇储备除了要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进行调整之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需要也应该进行适合的转变,这是由货币国际化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角色日益突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在亚洲的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在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也为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备选方案。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目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三、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部分职能或者全部职能(包括计价、流通、支付、储备等职能),从一国的适用区域扩张至周边国家、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最终演化为全球通用货币的动态过程。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就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交易、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可以获得铸币税,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金融服务业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之外,还有助于缩减中国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一方面,如果人民币跻身成为国际货币,那么其自身既是一种计价货币又是一种储备货币;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际化逆差融资的能力,可以增发货币而自我取得融资。另外,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融通资金能力,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多而导致外汇占款过多造成的被动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助于内外均衡。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信贷紧缩,外汇储备大量缩水的时期,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也是缓解压力的合理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需要一定前提条件的,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汇率要稳定,这是重要的先决条件;其次,经济发展应保持较高的水平,这是一国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的基础;此外,要拥有充足的国际市场供给以及一定规模的周边流通量。
自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人民币价值基本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承受住经济增长放缓、商品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坚持人民币汇价的稳定,为人民币在区域或国际的流通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信誉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经济产出的增长率不断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随之不断提升。1980-2007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虽然2008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有所回落,但是相对于全球其他国家来讲,前景相对来讲仍然比较乐观,为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特别是为世界各国将来接受人民币作为结算和储备货币的信心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从贸易总量上看,就进出口贸易而言,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2007年高达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的8.8%,位居全球第2;2007年在全球商品贸易进口国排名中,中国以9560亿美元的商品贸易进口总额排名世界第3,占到了世界商品贸易进口额6.7%的份额。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多年顺差,使人民币长期处于硬通货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重要的结算货币。例如,目前中国已与越南、蒙古、朝鲜、俄罗斯、老挝、尼泊尔等国家签订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而人民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中的结算量更是逐年稳步提高,成为与这些国家边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另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菲律宾,2006年12月1日起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其官方储备货币。所有这些发展都表明,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正在被周边国家和地区广泛接受和使用,人民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具备了一定基础。
(二)当前国际货币环境
美元、欧元和日元因为各自的实体经济强大而成为国际3大货币,美元又因为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而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和主要的结算货币。按照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全球经贸结算货币总额中,美元占45%,欧元占35%,日元占10%,其他货币仅占10%。
从美元来看,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元走势一路下行,严重挫伤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国经济开始走入低迷和衰退状态。随着美联储的连续降息行动,美元新一波的弱势也将重新开始。从欧元来看,在美元不断走低时期,欧元的汇率表现非常坚挺,其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权重不断上升,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也有相当比例,欧元大有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的态势。遗憾的是,次贷危机爆发并及时传导到欧洲,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美国,欧元对美元汇率在2008年2季度以来出现了高达20%的跌幅。美元和欧元的波动尚且如何剧烈,其他主要货币更是难以独善其身。澳元的表现最具戏剧性,2007年的全球“最牛”货币在2008年几乎变成了全球“最熊”货币,日元因为自身的低利率,近期出现了罕见的上升走势,但是由于日本实体经济前景并不被看好,这种上升可能难以为继。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也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共同愿望,尽管今后“热钱”增多的风险与日俱增,但它们长期化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投资者还是国外投资者,都迫切需要分享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成果,同时也需要一个新的“避风港”,规避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风险。这些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结论
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遭受了严重冲击,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短期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在规模、币种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方面的调整是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家外汇资产的冲击的暂时选择,然而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才是最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而且人民币国际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当前的国际货币环境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战略逐步让人民币融入到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去,打破现在美元、欧元主导下的西方世界的储备货币格局,促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设,应当是我们长远追求的目标。从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值得管理层站在国家战略调整的高度认真考虑的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1、张超,曾祥胜.警惕巨额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黄立红.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出路[J].商务周刊,2008(9).
3、邱雪峰.论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风险[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4).
4、陈雨露,张成思.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5、黄文青.亚洲区域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08(2).
篇10
目前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许多学者或实务工作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想法,但由于缺乏对外汇储备的正确理解,导致一些建议不可行,或相互矛盾。因此,在讨论外汇储备管理之前有必要正确认识外汇储备的内涵。
外汇是央行的一种资产,其对应的负债主要是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的存款,这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时导致了国内人民币的增加,所以外汇是不能直接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因为这相当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通胀。
外汇是我国对国外的一种债权(主要指贸易顺差产生的,不是借外债),外汇相当于国外发行的“债券”,国外用这种“债券”换回了我们的产品、服务,当然我们可以用这些“债券”在将来从国外买回产品和服务,但是如果“债券”贬值了,我们买回来的少了,就受损失了,如果“债券”升值了,买回的多了,我们就盈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的国际货币体系,持有外汇意味着要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
拥有外汇相当于为国外的铸币税作贡献。铸币税实质上是对货币发行并保持货币信用的一种补偿,拥有他国的货币数量越多,对该国铸币税的贡献就越大。目前,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资产,因此美国是从铸币税中获益最多的国家。
外汇储备对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至关重要。外汇储备是保障一国汇率体制稳定、国际贸易平衡、国际清偿支付的必要措施。外汇的增加主要由贸易顺差、借债、直接投资等组成。我国汇率体制实质是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央行对外汇资产统一管理,企业进口、对外投资、归还国外债务、外资企业利润汇出,都需要兑换外汇,因此必须保证一个基本的储备量,否则会产生支付危机。
二、 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问题
外汇储备对稳定一国的货币汇率体系,平衡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但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问题。
巨额的外汇储备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目前我国外汇的主要资产是美元资产,在美元贬值时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会大大缩水。由于资产金额巨大,进行币种调节的空间也很有限。近两年来,美元对各种主要货币贬值20%左右,由此产生的损失数百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会挤压货币政策的空间。外汇占款的增多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须通过回笼现金,或提高利率等方式来减少货币供给,这样却增大了本币升值压力;相反,央行为了降低高外汇储备带来的本币升值压力,须通过降低利率等方式增加货币供给,这样又强化了通货膨胀。因此央行货币政策的内外目标产生冲突。
高外汇储备显示出在外汇市场上,就是外汇供给大于需求,容易造成本币升值预期。本币升值往往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利于就业和经济增长;同时本币升值导致本币资产价值高扬,易形成资产泡沫化;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日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作为主要证据,对人民币值施压;国际投机者将此作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合理的依据,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反过来又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高额的外汇储备需要付出巨额的机会成本。即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另外,我国是急需资金的国家,而把外汇以较低的利率借贷给美国和其他国家使用,没有充分发挥这部分资金的潜力。
三、 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原则
外汇储备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贸易体系下的产物,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来自外界的冲击,促进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外汇储备管理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保持多元化的货币储备,以分散汇率变动的风险。按照“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外汇币种应该多元化。可以按照下列原则(1)根据进口商品、劳务或其他支付的需要,确定币种数量、期限结构以及各种货币资产在储备中的比例;(2)选择储备货币资产形式时,既要考虑它的收益率,同时必需考虑它的流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3)密切注意货币汇率的变化,及时或不定期的调整各种货币的比例。
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例如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增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毕竟其本质是将本国资金放在海外,持有它是要付出代价和风险的,因此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持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至关重要。
富余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外汇的运用。对于富余的外汇储备,一些国家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的投资。如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储备重要的战略资源等。多元化投资较为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财政部通过全资控股淡马锡,运用政府注入的资本在全球投资,其股东年平均回报率达到18%。日本由于本国资源缺乏,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了战略物质储备,目前日本是石油储备最为充足的国家之一。
四、 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政策建议
外汇储备管理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关于合理规模内的外汇储备管理;二是超过外汇储备需要以上的外汇资产运用。对于前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于后者,外汇储备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外汇资产的增值、保值。相应的,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管理我国的外汇储备。
1.合理外汇储备的管理
重视储备的安全存放保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大多是美元、欧元债券和主要西方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动荡,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潜在冲突可能波及到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这就需要从战略上考虑,从安全出发,如何选择存放保管外汇储备资产。
根据国内外形势,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外汇储备下限和上限以及外汇储备的区间。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储备调整规划。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夏斌教授的建议,我国保持7000亿多元的外汇储备是比较合适的。
按照“安全、流动、盈利”的 “三性”原则,从中长期考虑外汇储备的资产配置。在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的背景下,除国债之外,高信用等级的政府机构债券、公司债券和国际金融组织债券等,也是我国储备资产运用的重要方面。考虑到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美国金融市场也仍是世界最发达的市场,美国无疑仍是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市场。在资产结构调整时应该基于对主要国际货币中长期走势的战略研判,资产结构的调整必须是谨慎而渐进的,以防引起国际资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不利于我国的外汇管理。
2.超额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
可以考虑成立一家专门投资公司作为多余外汇资产的运作主体,来进行商业化、专业化运作。具体说来,成立由政府控股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是值得考虑的方案。至于“国家投资控股公司”由央行主导还是财政部主导,我们认为应该是后者。央行是货币政策的责任机构,国有金融财产的管理从职能上来说应该归属于财政部。同时也可考虑将部分储备交国际上的私人投资基金代管。事实上,当前不少国家央行都把部分储备交给一家或几家基金代管。这些基金由专家把储备按不同比例进行资产组合,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结构。从多年的情况看,这些基金获取的收益较高。
增加外汇储备的多元化。一是考虑增加黄金在外汇资产中的比重,黄金作为天然的货币,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并且可以作为最终的国际结算货币。我国外汇资产中黄金比例较低,只占1.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外汇储备转换为黄金存储。截至2005年1月,黄金占各国外汇储备的比例分别是:美国为61.1%,意大利为55.8%,法国为55.1%,德国为51.1%,荷兰为50.5%。此外,中国也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转为资产储备。目前我国石油、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等进口量大幅增长,利用国外资源的成本在惊人的大幅度上升,我国应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变为资产储备,以缓解国际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利用外汇储备进行能力储备建设。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对资源的占有和控制能力,而且要有强大的使用和控制资源的能力。能力的提高,才能最终解决资源约束。能力储备的主要手段有:(1)鼓励“走出去”战略,扶持和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化时代资源配置的主导权,培养中国的跨国公司,对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鼓励对海外重要经济资源开采权的收购。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壮大,我国对海外经济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控制海外资源的开采权,比直接进口资源更加合理。(3)鼓励对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出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我国周边国家蕴涵着丰富的能源储藏,通过跨境输油气管道、铁路与公路的建设,对于保障资源与能源供给的安全性,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具有重要作用。(4)引进和培养海外人才。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应该制定中长期海外人才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将政府官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才、工程技术人员、专业人士(会计、法律、咨询、建筑等)派往海外进行培训。同时可以考虑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直接利用海外土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立.能力储备: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转型的新选择[J].金融信息参考,2006,5.
[2]杜艳.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可能[N].经济观察报,2006-2-19.
[3]王建芬.中国巨额外汇如何使用成焦点[N].经济参考报,2006-11-6.
篇11
一、新加坡、挪威: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新加坡和挪威的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一)新加坡的储备管理体系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CIC)+淡马锡控股(Temasek)+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新加坡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在对经济前景进行评估之后,确认国际收支平衡将保持长期盈余。为了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政府决定改变投资政策,减少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投资的低回报的流动性资产,允许外汇储备和财政储备投资于长期、高回报的资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1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它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
就对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而言,发挥主导作用的为新加坡财政部。GIC与淡马锡所管理的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也包括了新加坡历年累积的财政储备(主要由GIC管理)。GIC和淡马锡都为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
(二)挪威的储备管理体系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中央银行(NorgesBank,以下简称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NBMP/MOD)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开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但石油基金的管理运作被委托给挪威银行。就财政部而言,其责任主要在于制定长期投资策略,确定投资基准,风险控制,评估管理者以及向议会报告基金管理情况。而中央银行则是按照投资要求具体进行石油基金的投资操作,以获取尽可能高的回报。
成立于1998年的NBIM,是挪威中央银行下属的资本管理公司,它的成立奠定了今天挪威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架构。它不介入一般的银行业务,其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2000年NBIM进行了小规模的指数和加强指数投资。从2001年起,一些组合已经开始投资于股票,2003年开始,又投资于没有政府担保的债券,从而使基金资产组合更加多元化,投资的持有期限较以前也有所延长。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其职能类似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
除上述国家外,韩国也建立了财政部+韩国银行+韩国投资集团这种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二、美国、日本:双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美国和日本采取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管理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
(一)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管理。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财政部负责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两者共同协作,以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事实上,从1962年开始,财政部和美联储就开始相互协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具体的干预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财政部拥有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而美联储掌握着另一半。
美国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ESF)来管理外汇储备。其管理过程是:(1)早在1934年,美国《黄金储备法》即规定财政部对ESF的资产有完全的支配权。目前ESF由三种资产构成,包括美元资产、外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其中外汇部分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要用于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投资于外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和政府债券。(2)ESF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与美联储进行货币的互换操作从而获得更多可用的美元资产。此时,ESF在即期向美联储出售外汇,并在远期按照市场价格买回外汇。(3)ESF所有的操作都要经过美国财政部的许可,因为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完善美国的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政策,包括外汇市场的干预政策。此外,美国《外汇稳定基金法》要求财政部每年向总统和国会就有关ESF的操作做报告,其中还包括财政部审计署对ESF的审计报告。
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来管理外汇储备,并与美国财政部保持密切的合作。其管理过程是:(1)美联储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联储公开市场账户经理(SeManagerOftheSystemOpenMarketAccount)作为美国财政部和FOMC的人,主要在纽约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储备的交易。(2)美联储对外汇市场干预操作的范围和方式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联储更多的是关注黄金市场上美元能否维持平价,而不是外汇市场。第二阶段是1971年之后,浮动汇率制度开始形成,美联储开始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当时主要采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的方式。第三阶段是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很少使用货币互换,而是采取直接购买美元或外汇的方式进行。
(二)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
日本财务省在外汇管理体系中扮演战略决策者的角色。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务省负责,根据日本《外汇及对外贸易法》的规定,财务相为了维持日元汇率的稳定,可以对外汇市场采取各种必要的干预措施。而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的规定,作为政府的银行,在财务相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干预外汇市场时,按照财务省的指示,进行实际的外汇干预操作。
日本银行在外汇管理体系中居于执行者的角色。一旦开始进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所需资金都从外汇资产特别账户划拨。当需要卖出外汇时,日本银行主要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资产特别账户中的外汇资产来实现;当需要买进外汇时,所需要的日元资金主要通过发行政府短期证券来筹集。通过大量卖出日元、买进外汇的操作所积累起来的外汇资产构成了日本的外汇储备。日本银行的外汇市场介入操作通常在东京外汇市场上进行,如有必要,日本银行也可向外国中央银行提出委托介入的请求,但介入所需金额、外汇对象、介入手段等都仍由财务大臣决定。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和国际局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金融市场局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经财务省批准,而国际局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
除了美国和日本采取双层次的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采取同样的管理体系,如英国、香港等。
三、中国:单一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管理。这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在储备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因此属于单一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各主要经济体的实践表明,由财政部决策的、中央银行执行的双层储备管理体系和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并且建立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这种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它们是储备管理的基础。
目前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当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也会带来弊端。一是使得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中央银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掣,往往难以取舍。二是巨大的储备规模决定了其运用必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单纯从中央银行角度进行相关决策,缺乏达到和实施上述战略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四、启示与借鉴
篇12
选择拟影响因素。本文的选择依据是国际收支差额理论、外汇市场汇率理论和基础的外汇储备决定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是国际收支和货币供应量;从需求角度分析,外汇储备是一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坚实后盾,而且外汇储备也是一国对外支付和偿债能力的保证。同时,外汇储备与GDP密切相关,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象征。
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和影响因素范围。根据理论界的研究和官方的政策可知,外汇储备与其相关因素是线性关系,因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FRt=C(1)+C(2)*DEBt+C(3)*FEt+C(4)*GDtP+C(5)*IOPt+μt
其中:C(1)是常数虚拟变量,包括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的影响,C(2)、C(3)、C(4)、C(5)是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μ是随机误差项。
参数估计及模型实证检验。本模型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是从1984-2005年,利用Eviws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先将所有解释变量引入模型进行线性拟合,然后进行t检验,剔除未通过t检验的变量,再进行线性拟合,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回归方程中没有未通过t检验的变量存在为止。
第一步的回归结果为:
FRt=979.3121041+1.238462543*DEBt-5.155597631*FEt+0.04159675974*GDPt+0.05693191985*IOPt
但是变量IOP没有通过α=0.05的t检验,因此被剔除出模型。
第二步的回归结果为:
FRt=974.5150252+1.237556549*DEB-5.160974772*FE+0.04190290907*GDP
考虑在模型中加入一个DEB的滞后变量。
第三步的回归结果:
FRt=579.426783+2.918567053*DEBt-2.99704786*DEBt-1-3.820115785*FEt+0.05152616435*GDPt
模型中加入了DEB的滞后影响因素后,但Durbin-Watsonstat的数值达到标准,比较理想,但常数项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第四步的回归结果可以表述为:FRt=3.738268151*DEBt-3.792214102*DEBt-1-2.754640282*FEt+0.04692028987*GDPt
模型中剔出了常数C,这一步模型得以拟合。即外债余额及其滞后一期、国家汇率变动、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大小,其影响系数分别为:
3.738268151、3.792214102、
(2.807721)(-3.610380)
2.754640282、0.04692028987
(-4.352413)(2.663384)
模型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量增长的决定因素
从模型中可知,国家外债余额及其前一年的外债余额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通常一国外债规模越大,短期外债越多,还本付息的压力就越大,为维持清偿力,需要的国际储备就越多。随着国际资本的迅猛流入,我国外债余额也急剧膨胀,并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底,外债余额折合2810.5亿美元,比2004年年末增加525.5亿美元,增长了20%。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短期外债快速增多、投机性外汇资本的流入,对外汇储备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债的增加,必然导致外汇储备相应地增加。但是负债与持有外汇储备都需要成本,因此需要权衡他们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与持有的成本。
(二)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是有管理的,这意味着在必要时中央银行可以入市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当干预,进行逆市场操作。
近几年来,面对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大,我国又一次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央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因进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所带来的外汇(其中主要以美元为主),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
(三)外汇储备与我国GDP的回归关系
外汇储备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国家信用的保证,但是外汇储备并不是多多益善,过多的外汇储备未必能增加外商投资者的信心,在资源相对短缺情况下反而是一种浪费。
外汇储备增加表示相应的资源被外国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放弃了相应量的投资和消费,所以外汇储备增加越多,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也就越不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福利的改善。
(四)影响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进出口贸易额
进出口贸易差额的变化与外汇储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从而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进口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占用的外汇资金数量。一国占用的外汇资金越多,发生逆差的可能性及数额往往就越大,因此需要保持较多的外汇储备。
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差额为1019.0亿美元,比2004年末增加了2.2倍之多,这也是致使我国外汇储备在2005年高涨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如何合理的管理外汇储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但对于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尚未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可以进行衡量。因此就需要政府和国家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储备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佘德容.外汇储备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5.4
2.胡燕京,高向艳.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5.2
3.余幼平.我国外汇储备模型: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篇13
(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
目前,中央银行仍然是外汇管理的主体,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他专门的机构部门具体实施中央银行制定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政策。实际上就是由中央银行进行独立的战略决策,下属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负责执行外汇储备的监督、管理职能,并且决定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从而决定国际交往中的外汇收支差额中有多少进入外汇储备,有多少由外汇储备供应。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属的储备管理司具体负责具体工作,即根据国家外汇储备经营战略、原则,负责国家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及经批准受托经营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
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除国家规定的外汇账户可以保留外,企业和个人必须将多余的外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头寸的外汇在银行间市场卖出。在这一制度下居民手中持有的外汇数量有限,外汇收入绝大部分集中到了政府手中,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急剧扩张。
(二)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的问题分析
1、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投资收益偏低
外汇储备管理要满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其中,安全性和流动性是外汇储备管理的基础,盈利性是在此基础上对外汇积极管理。在满足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一国外汇储备应该寻求不断保值增值,追求外汇的盈利性。国际上一般使用外汇储备同贸易进口额的比例作为测算外汇储备适当规模的指标。这个比例以 25%为标准,以 20%和 40%为上下限。按照国际比较通用的做法,我国 2009年和 2010 年外汇储备上限为分别为 4022 亿美元和5579亿美元,而实际为 23992 亿美元和 28473 亿美元,明显高于上限。
2、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单一,受汇率变动影响大
在我国外汇储备币种构成中,美元比例在 60%以上,欧元和日元比重不足 30%。单一的币种结构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受汇率波动影响较大,尤其是汇改以来,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困境。以2009 年末外汇储备余额 23992 亿美元计算,自 2010 年第二次汇改以来,外汇储备因为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为1319.56 亿美元,相当于 2000 年的外汇储备余额。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我国仅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条和第三十二条对外汇储备经营有原则性的规定,而《外汇管理条例》作为中国外汇管理的基本法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运用却没有规定。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是由外汇管理局以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的,这种形式使得外汇管理局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监督,并且各种规范性文件不便于人们了解和掌握,操作起来很困难。
三、政策建议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外汇储备分级管理
我国的外汇储备远超过了平衡国际收支差异的需要,外汇储备收益性较差,应尽快建立外汇的分级管理模式。外汇管理当局在保有一部分外汇用于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基础上应该将更多的外汇储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投资各类资产组合。考虑到我国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对外汇储备增加贡献较大,这部分顺差稳定性差,随时有消失的风险,因此我国用于执行传统功能的外汇储备数量可以高一些,以增强抵抗外币大量兑换的风险。
(二)改变外汇储备币种结构
在币种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中国同不同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欧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为保证中欧贸易的稳定持续,欧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应该占有较高的比重。第二,外汇币种的硬通货性。据资料显示,人民币主要是对于美元和港元升值,对于俄罗斯卢布、英镑、日元升值幅度并不是很大,甚至出现贬值的情况。这些货币是相对于人民币的硬通货,在外汇储备中应当适当增加这部分货币的比例。
(三)完善财富基金体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