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学生实习个人总结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提出应该"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加快"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技术集成与协同",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随着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会计学与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金融、国际贸易以及税收等学科知识融合越来越紧密,社会对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全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培养复合型"全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体现在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紧密融合的会计实践环节上。目前高校会计实验基本上是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单项实验,基本上没有涉及与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投融资以及国际贸易等内容相互融合的综合实验项目,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对创新会计人才的全素质能力需求。因此,必须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按照会计实验内容综合、联系紧密和分层递进的原则设计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才能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提高会计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创新实验问题分析

在会计创新实验研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英国高校一般是按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两个层次设计会计实验项目,在注重会计学生会计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不断通过小组团队实验项目完成综合会计实验。美国则强调按照市场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设计综合型会计实验。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实验基本上只是针对会计理论课程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单项实验,而能显著提高会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实验往往被认为"学术价值不高"而不被大学会计教师重视,导致会计创新型实验项目研究不足,更谈不上满足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市场化现实需求。

(一)缺乏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加之现行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量的限制,导致会计实验教学课时偏少,只能设置满足会计基本要求的验证性会计实验,而没有学分设置税收筹划实验、ERP综合实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具有综合型、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单一,实验项目之间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不能形成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套财务管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更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多层次的实践能力需求。

(二)会计实验忽视岗位协作和财务管理能力

在企业实际会计业务工作中,会计人员基本上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整套账,而是必须与企业内外部相关岗位业务人员经过一定会计业务流程与岗位协作共同完成企业财务工作。而在目前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方便会计专业学生考评,要求每个会计专业学生独立完成一整套包含会计业务所有岗位的工作,从而强化了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忽视了会计人员的岗位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分析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会计实验课程考核是会计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会计教学效果的优劣。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项目由于只是一些缺乏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相关性和递进性的单项实验,往往通过简单的会计实验考勤与单项实验最终结果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验总结与答辩等过程性考核内容,导致会计实验考核单一,不能真正考核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综合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型实验的构建

会计学专业创新型实验的构建必须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注重各会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支持性培养的前提下,理清各会计课程之间的融合与递进关系,设计出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创新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

(一)建立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明确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制期间,建立多层次、多方式、校内外结合的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图一)。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体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在实验安排上按照"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财会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科技创新实践"等由内容简单到综合分层递进,在实习方面按照"会计学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学专业岗位实践会计毕业实习"等逐层深入;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实现由单项实验到综合实验、创新设计型实验逐步递进,从而实现将实验实习类型由演示型、验证型向创新型转变,进一步提高会计学生会计、管理、税收和金融等知识点的集成融合能力。

(二)整合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实验室

高校应该按照会计应用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市场化需求,明确不同会计实验课程与其它学科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和金融等内容为一体的会计创新实验项目,比如企业内外部沟通实验项目、资金周转突发困境事件实验项目、投资融资实验项目开放项目等,提升会计学生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同时,由于培养方案的学分限制,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让学生结合会计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创新型探索型实验,为学生自主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实验教学科研团队

只有能够进行会计、金融、税收和管理等知识有效融合与集成的高水平会计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化需求的高水平会计学生。构建高水平会计实验教学团队必须培育和引进并举。一是培育高校"双师型"会计教师。高校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支持和促进会计教师成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会计师、经济师和注册会计师,并通过"以研导教、以研促教、以研强教、教研结合"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领衔与学术领衔,全面指导会计学生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创业教育以及会计专业认识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提高会计教师的会计实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二是引进国际知名教授以及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财务总监等高层次人才,通过开设有关国内外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税收筹划、信息化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拓宽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视野。这样,运用培养与引进并举方式建立的高水平会计实验教学科研团队,不仅优化了会计实验教师结构,还提高了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水平,为培养创新会计人才提供了可靠智力保障。

(四)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会计实验教学主要是一种演示型教学,培养的是同质无差异"会计产品"。为应对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全能性需求,会计实验教学方法也应该由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转向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型,在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集成应用会计、管理、税收和金融等学科知识点。情景教学法是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让会计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会计核算体系、成本管理控制、税收筹划技巧与方法以及会计角色定位与转换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财会模拟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综合分析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等方面出现的难点,提高会计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生掌握一定财务会计、管理、税法、金融和外贸等知识点的基础上,让会计学生分组多岗位轮岗形式完成一定会计期间的综合会计模拟实验。这样既发挥了会计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分析判断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还培养了会计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能力。

总之,坚持在不同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可集成融合会计学生财务会计、企业管理、金融和税收等多学科知识,提高会计学生会计业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

高校建立了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后,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从多维度对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实施和效果做出综合全面的判断。

高校的会计教学不是单纯考核学生会计核算技能,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会计学生的能力考核必须采用多阶段多方式,将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将校内会计实验考核与校外实验基地实习考核相结合,按照会计实验纪律、实验笔记、实验操作、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会计实验总结和会计实验答辩等六个方面设置不同权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从而综合考察会计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总结、运用以及会计职业判断力。

总之,通过建立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与考核体系,构建创新型高水平实验教学科研团队,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创新型实验项目,将会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财务管理分析能力以及会计与税收、金融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婷. 高校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12 年第 6 期(下)

篇2

众所周知,所有有效的教学都需要精心设计。会计学科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处理,以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context)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系统观的必然要求。会计学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教学观——强调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分析,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主动设计怎样教。因此,如何开展师生活动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会计学科教学设计思想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紧紧围绕“教得怎样”进行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科学地进行学习成效评价。

二、情境: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背景元素

系统观是现代教学设计的必然选择。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机制,认为情境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系统环境,亦即背景元素。情境(context)是“真实性活动”(Pea,1991);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Bedner,1991);是学习者学到的策略及其具体应用条件(Shoenfeld,1985)。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校中会计学科的教材和教学大多是缺“情境化”的,笔者认为教材和教员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所在。

(一)情境载体——会计学科教材

我国会计学科教材(包括初级、中级、高级)现存不少,但是真正的精品不多。我国会计学科教材编写状况如下:

一是理论和应用两张皮现象。从现存的多数教材的编写情况分析,大家对什么是真正的应用还不够明白,难道将几个数字代入方法就是应用?对什么是“应用情境”更无从谈起。笔者在给本科生《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批改作业时,一道习题让我震惊,一个班级的学生居然没有一个做正确的。笔者研究了教材,最后发现是自己“错了”。有人跟我说学生是套教材上的方法来得,只是题目上漏印了“假设报酬率符合正态分布”而已。果真如此简单?

二是编写上应付差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逻辑大致相同。一般是先介绍概念、方法,有的还纠集几个数字机械验证一遍,几乎没有人考虑过学生的学习机制。尽管有些书的序言也写上了“考虑学生学习”或“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但是这种违背学习机制,几乎没有应用情境部分的拼凑物能发挥这种作用吗?目前,要彻底改变会计学科教材编写中这些违背学习机制的错误并不容易。

编教材是教师工作量的一个方面。既然自己学校编了教材,就不可能用其他教材,还是自己的“孩子好”!如此一来什么人不能编教材呢?笔者这里只是从微观——学习机制视角谈如下一个观点:编制会计相关学科教材应先编案例,并且把理论融入案例,适当留一些空间给师生在教学中讨论——提取概念、方法——推而广之。

原因如下:第一,根据建构主义的认知观点,编写会计学科教材,首先要界定所纳入知识的应用的时空范围和主题范围,这样与应用范围相关联的知识将变得更加宽广、更加可区分、更加整合以及更加抽象,比如编写某地区某家企业集团某年度股利分配政策的案例。第二,知识是“情境化”的,应用情境的修改与知识的明确是相互平行的。为此,编写会计学科案例时要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一些企业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案例研究报告,这对于利用案例教学的顺利和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学习迁移无非是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要求与知识相关联的应用范围能被其他使用情境而扩充。由此,编写出的会计学科案例应是值得推广的案例。教学的案例能够适应现实的环境、制度,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研究结论必须具有思考性。具体做法:可以在对有关企业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案例,可以根据国内外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公告以及资料等改编出案例,也可以将国外优秀的相关案例嫁接到我国企业的具体实践中来,并对其加以整合、加工改造,编写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学科教学案例。第四,提倡编排螺旋式案例,既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又相互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师生实现迁移。例如:学生学习《初级财务管理学》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基础会计学》,在导入这门新功课时,可以编制这样一个综合案例:开办一个公司在财务上需做些什么?如何做?回答做什么时,我们很自然地引入这门课的三大部分,即资本预算、资本结构、营运资金政策。同理,回答如何做时,我们也很自然地引入这门课的业务的三个环节,即财务分析、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会计报告的结构知识来分析以上问题,学生会发现这门课的三个部分正好覆盖了资产负债表,三个环节可以看成公司构造自己满意的财务报告的行为过程。

(二)情境激活者——会计学科教员

在教学中如何支持知识及其应用范围的发展,以便发展尽可能灵活的知识应用,在这方面,建构主义的学习机制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会计学科的过程中要创设现实丰富的情境,扩展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在会计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灌输与机械的练习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迁移。教师的卓越工作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准确、艺术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完成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化或重组。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教师教授会计学科课程的本质是让符号知识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的策略包括:其一,通过案例将会计学科的学习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学习的概念、方法可以从案例所呈现的学习情境中提取出来或者被包含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之中;其二,促进学习者对使用情境的理解——明确会计学科知识当前的与潜在的使用情境,教学内容要多次地相互邻接——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概念角度,反复经历(revisit)同一个材料;其三,会计学科案例要给出两个以上问题情境,多种角度和多种情境可以系统地扩展知识的应用范围,促使学生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超越各自领域的限制。例如,在教授预算管理时,可以用“东风财务‘榨油’计划”案例作为开篇引入,让学生在阅读案例的过程中,初步提取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而在讲授本章的过程中,要多次结合本案例,并从新古典财务、制度财务、行为财务和国式管理四个视角来分析本案例的不同应用情境。

三、活动: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元素

现代教学理论不仅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强调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开展师生活动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应用意识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对师生的根本要求。会计学科教员要主动、积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学习会计学科相关课程时要全过程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全面学习,这样才能避免符号知识“孤立”的惰性。学习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特征的适应(Greeno,1993)。可见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会计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实验、实习也是学生上岗前的必要演习活动。

(一)课堂——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教学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学生们根据课堂教学中心,分组写出各自案例研究报告;其次,教师组织各组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再次,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直接从应用情境中掌握会计学科的概念、方法精髓;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讨论出这些会计学科的概念、方法的可能应用情境。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是避免出现课堂的冷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担当好情境创造者角色,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和分析案例的责任感并对其观点进行评论,不轻易否定一个学生的观点;要让学生明白在案例教学中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事后的总结;同时要求学生们从已经讨论过的案例中积累经验。随着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信随之增强,发言的积极性自然也会提高。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也要有好的策略。首先,在学习会计学科知识时,应根据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所提供的情境,积极主动地建构起会计学科知识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与其应用范围是二位一体的(H.Messner,1978)。在课堂上要关注自己同学讨论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的所学的会计学科知识的情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计学科知识被应用得越多、越多样化,会计学科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其次,课堂上学生对会计学科知识的广泛应用能不断地完善其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促使知识的心理外延更接近知识的逻辑外延。

(二)设计、实验、实习——上岗前的演习活动

模拟公司实践进行业务演练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会计学科设计教学模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按公司分组,然后在这些公司之间展开竞争,公司的运行方式完全是依照现实交易中的准则进行的。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确定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适合在其中担任什么角色,学生在毕业时要写出详细的设计报告。实验教学作为上岗前的演习活动也要有策略。首先,实验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向学生提供可实际应用的会计学科知识,学生要在一个不断增加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持续而有序的仿真实验环境中反复地学习。其次,在同一实验情境内反复改变观察的角度,一方面学生个人要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改变角度。老师确定并演示了会计学科知识应用的范例,对促进会计学科知识的进一步实际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后,鼓励学生发展出可以用来整合情境化经验的整体会计学科知识框架。在实习教学法中,学生要像手工艺行业中徒弟跟随师傅那样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情境要能够将师傅在真实应用情境中所外化出来的认知过程融合进来。通过上述设计、实验、实习的磨砺,笔者相信,学生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评价: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元素

会计学科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价促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认知结构的整合和团队意识的建立。因此,笔者认为评价是会计学科教学设计的过程元素。学习成效的评价应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来进行。学习成绩包括经练习而产生的学习变化和由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产生的学习变化(有意义的学习),其中后者对学习者的意义更大。为此笔者提出会计学科教学评价的“三全”评价法。“三全”评价法是指学校创造一种情境,即让全体师生参与;坚持全面知识评价;坚持全过程科学考核。其评价模型如下:首先,要求全体师生参与每次课堂评价(总次数记为N)。教师根据小组的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工作总结给出小组的基础分(X),以每个学生的小案例分析报告和各自的工作总结给出每个学生的基础分(Y),每个学生的基础成绩以所在小组的平均基础成绩的一定比例(如80%)加上学生组内个人平均基础成绩的一定比例(如20%)来计算;然后以学生对自己、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价来对学生个人基础分数进行微小的调整(Δ);最终评定本次考核每个学生的课堂成绩(Si=80%X

篇3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典型事例的评说。课堂教学中穿插会计名人的人生历程讲解、教师个人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感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搭建会计协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平台,邀请全国会计知识大赛、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成绩优胜的学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报告会等,将其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经验,介绍给学生,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确立目标、坚持不懈、自主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三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研讨会。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iganization)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最早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在世界广泛流传的关于21世纪组织发展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持续获得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组织需要,即为了使组织能够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和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教师可通过主讲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特邀先进学习团队、单位或个人现身说法,对学生产生启迪与激励作用。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一是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述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在某些章节可适当引入实务教学。如《初级会计学》凭证与账簿的学习,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会计凭证与账簿等实物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掌握。二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会计课程设计即会计模拟实验,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学生模拟会计实务资料进行会计实验,对所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等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分散式实习,就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实纲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集中式实习,是对那些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学生,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毕业实习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基础上安排,是学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环节。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可以其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针对会计专业相关内容及国家社会经济的需要,由专业教师与团委辅导员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引发开展创新活动欲望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较高层次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迪。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其科研体会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悟创新的含义。教师通过剖析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明白创新无处不在,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在学习、生活、实践环节中捕捉创新灵感。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及在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等平台中设立科技创新讲座、征文大赛、辩论会等专栏,触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丰富的专业资料诱发创新能力。会计系可设置专门的会计资料室,供学生和教师使用;会计教师将其专业期刊杂志等资料与学生共享,有条件的可为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期刊;会计系各办公室可配备会计期刊杂志等最新资料。通过这些期刊资料,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会计学科发展前沿,阅读大量量学术资料,诱发创新思维。四是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会计专业教师授课中,可有意识地将其科研课题情况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移{极参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可选择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在导师的影响与指导下搜集整理资料、提炼观点、触动灵感,把握创新点撰写论文,培育学术素养与科研精神,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指导学生从事以下方面的活动来进行:一是成立“会计协会”等学生专业活动组织。在会计系和学院团的的倡议与关心下,由学生志愿者自主组织成立以t・服务会计,服务学生”为宗旨,以“会计宣传,会计研究”为目的学生社团组织。该组织的成立过程,从人员组成到章程撰写、与主管部门联系、聘请指导老师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筹划、写作、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参与会计专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的安排。会计专业各班级可轮流负责张贴海报、联系报告用教室、记录并报道论坛活动。会计专业学生与会计系教师共同规划会计科技活动月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活动通知,学生负责邀请嘉宾老师联系活动场地、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及时报道反馈活动情况。三是组织举办师生座谈会。由学生组织举办各种主题的师生座谈会。如课程学习、期中或期日末学习、四六级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PA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诚信考试等,座谈会的各项工作都有学生组织安排,这样有助于凸显主学生的人翁意识,锻炼其组织、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五)其他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除了应该具备上述主要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等。学校可在课堂内外都开设多种活动,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力争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建立

(一)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主要体现:一是教师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敏感地发现会计、财务管理等热点、前沿问题的研究点: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报告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选题来源于专业教学,教师将研究成果反馈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感悟教师的科研过程,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二是教师将教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会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会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等,这些所思所想经过提炼总结成为教学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这些改革成果,晦涩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三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赛事,将其将其科技作品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贴近学生,科研成果“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参与意识与热情。四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渗透到学生毕业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因为会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于企业单位,目的是为了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导师的科研课题就渗透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等的渗透课堂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环节与实习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能更好达到学习目的。一是课堂教学与实习环节相互渗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与知识,实习环节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将课堂教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核算内容、财务与审计、成本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理论存在的不足,教师可在学生的实习反馈中完善理论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互渗透。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实验能使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感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完成,学生可以担当多个会计岗位,实践内容全面。但实验是模拟现场会计资料来进行的,与现场实习相比仍存在不足。

(三)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层次,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性等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培养,专业必修课侧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些课程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等公共基础知识,会计专业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课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会计学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会计学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如初、中、高级会计学,将会计学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与全面会计业务、会计高难及新领域等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方法与业务内容,把握前沿;会计学与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相互渗透,有助于专业基础课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开造和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会计学龟Ik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渗透。选修课以专业相关性为设置原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兴趣爱好,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另有一技之长,增力旷就业、学习深造的砝码和机会。专业课的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一般是将专业课的基本理论、方法等应用于新领域。

(四)学团工作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相互渗透学团工作服务于专业教学,专业教学促进学团工作更好的开展,两者相互相互渗透。一是将专业学习渗透到学团工作中。一般认为,学团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如思想工作、文体活动等、一般很少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与院团委相配合,将会计专业学习渗透到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如成立“会计协会”、协助组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这样的话学生参与率大为提高,学团工作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二是辅导员与会计专业班主任工作相互渗透。大学实行辅导员管理制,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会计系可考虑为每个会计专业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专业教师能有自然的机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与认同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增进师生情谊。

(五)文理渗透以山东科技大学的实践为例,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以理工科见长,采矿、地质、机电等学科专业具有优秀地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应有俱全,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会计学科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这些学科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一是特邀理工科教师参加座谈会。我校理工科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规范,科研实力强。会汁专业属于人文社科大范畴,属于后期学科,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受到学科范围及思维方式的限制,效果有时没有预期的好。举办座谈会邀请理工科教师参加,听取其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将适当的方面移植到会计学的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将理工科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数量理念、实证方法引入会计学方面,使会计学在这些方面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工科的教师也可以从会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吸收到认真、细致、定性分析全面等优秀做法,实现文理渗透。二是特邀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为了培养会i‘f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中,举办科技精英报告会、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征文比赛、学生科技作品展览等活动,特别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文理科学生发散思维与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三、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于全校前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考试,主要依靠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备考,通过率名列学校前茅,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硕士研究生入学通过录取率逐年提高。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研通过率也大为提高,表现了学生很强的自我管理时间与学习的能力。三是注册会计师通过率逐年提高。自国家允许在校本科学生有CPA考试报名资格开始,就不断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学相关的考试资料,参加CPA考试,成绩及通过率不断提高,显示了较

强的学习能力。如2004级学生中有3人一次性通过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三门课程,另有20多位同学分别通过了某一单科考试,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四是参加大赛获得佳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名同学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2007年举办的用友杯第三居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该校会计学专业组织了由会计教授带队、铭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第二赛程青岛赛区选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4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二、三等奖。第一赛程网上答题有60名同学以平均83分的好成绩通过。五是其他证等的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计算机能力考试等合格率、成功率的提高,同样表现了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高。目前学校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较满意的实习单位。由于认识实习、实验模拟实习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很快在实习单位担当某一工作,表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实习单位有意留下学生在本单位工作。

篇4

(一)调查设计对该校会计学专业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内容侧重于工作以来的感受;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吻合程度。在校进行的实习实验是否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校形成的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等,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方法进行。

(二)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要素对以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后,又聘请了宁波市不同行业的9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了研讨,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素,主要包括6大能力,即:准则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遵循职业道德和养成职业价值观能力。以上6大能力领域又可细分为143项专项技能。其中的能力领域是相关专项技能的任意组合;专项技能是每个学生利用其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有效地从事某一具体工作的能力。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每个学生可以通过仿效、学习、练习反馈等过程掌握各项专项技能,由不会到会到熟练,从而达到自动化式的定型。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大学四年期间,通过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修正、优化、整合,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或基本掌握职业能力框架中的大部分专项技能。从而形成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达到对接社会市场、培养有用人才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与内容

就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其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时,应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前提。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设计,具体可通过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社会实践两种方式进行。

(一)校内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可分为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两个环节。其中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分为平时的课后模拟和综合的实验室模拟。课后模拟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的模块实验。它以会计理论课教材的相关章节内容为依据,按理论教学进度分阶段组织实验,以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课后模拟侧重于知识点的巩固,它将实验教学融入到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等专业课之中,将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的实验室模拟就是利用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对一定时期的经济业务(来源于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计算成本、利润和编制会计报表,熟悉会计循环过程和掌握会计核算基本技能。综合的实验室模拟的重点是识别、审核和整理原始凭证,根据经济业务正确地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科且汇总表,进行成本核算,设置并登记总分类账,期末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综合的实验室模拟能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模拟实验所使用的经济业务资料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是经过认真挑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经济业务,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进行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定期轮换实习内容,达到实践的系统全面性,因此,模拟实验可以说是一种在仿真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相对真实有效的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和社会实践相同的教学效果,甚至还能克服社会实践的某些不足。对学生掌握具体会计准则的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模拟实验是组织学生利用会计模拟实习软件系统,在计算机上根据模拟实验资料进行会计处理。其主要内容有输入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明细账和日记账、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表、开设并登记总分类账户、编制会计报表。在目前会计信息化普及的背景下,学生应当学会在计算机上从记账凭证输入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处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二)棱外社会实践校外社会实践包括参观观摩和在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可通过以下环节实施:感知实践、工商实训、诃研实训、毕业实习等。感知实践和调研实训是组织学生到企业、事业、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单位参观调研,了解其经营管理活动、生产工艺流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等内容。通过参观调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鼓励学生善于从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解决问题。工商实训、毕业实习等是指让学生到实习现场,实际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操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训练,促使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职业判断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并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利于职业价值观的养成。

以上实践环节内容的设计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与本学期开设的理论课程密切相关,二是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各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下:第2学期安排2周的感知实践、第3学期安排2周的工商实训,以提高学生认知社会的实践能力;第4学期安排2周的文献检索、第5学期安排2周的调研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第6、7学期安

排4周撰写学年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书面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并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奠定基础:第8学期一般安排4周专业实习、8周毕业实习并提交毕业实习报告,通过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毕业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第8学期还安排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此外,还设计了一些其他实践环节作为对以上实践内容的补充。如:文献检索方法应用;经济大讲堂;ERP模拟训练;职业经理人大赛;财会信息化竞赛;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与实施

为了实验有效进行,有必要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并制定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加以保障。

(一)制度保障对每个实验环节都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指定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制订《会计模拟实验室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制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践环节,都要填写详细的实验手册,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计划、管理与控制,以增强社会实践的有效性,为此编写了实习指导手册。在内容安排上,涵盖了财务会计、审计及理财等方面最基本的会计相关工作。学生写出的实践总结报告,教师给予细心指导和批改,最后由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收获、谈改进,再由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

(二)条件保障加强校内实验室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学校建成了专门的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作为会计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本专业的会计电子模拟实验、会计信息化实验、会计手工模拟、ERP模拟训练等。其中的《会计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是校内实验的两门主要实验课程,都具有综合性实验的特点,分别在第4、第5学期开设,采用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应用软件不断修订、不断更新,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为了实施以上实践环节,学院和教研室积极拓宽与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等的联系。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签定合作协议。目前已与宁波地区近20家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帮助其进行科研攻关,向企业提供优秀的专业人才,企业则每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企业成为学校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场所。

(三)实施组织在每个环节的组织形式上,都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实行合作性学习方式。分组操作时,遵循混合编组的原则。既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成绩差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和家庭背景--差异,又尽可能使小组成员各具特色、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注意组员必须分别承担互补的、有内在关联的角色,并分别制定各自的主要职责。每个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学生,他们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组织、实施、完成整个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提供建议、适当的介入与干预、游走与观察、总结评估与反馈等,是指导教师在实践管理中的职责。

合作性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完成实践教学规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合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立足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敢于探索、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宽容大度、团结合作、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增强自信与团队观念,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与沟通。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合作性学习形式的实践环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实现。

篇5

在科研方面,由于近几年我院的科研水平取得很大提升,已经结题和正在从事的自然科学基金就有5项,一类期刊取得新突破,这说明已有的科研政策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我的思路是稳定。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不作为。目前正在筹备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题目为“中国会计国际化与CFO角色”,开会日期定为年3月18日。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升我院在会计教育界的声誉。我们已经做大了,如何做强,如何在学术界有我们的声音和一席之地是我们以后科研工作的重点。

关于人事,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这学期主要是教师岗位定级,在会计学院岗位定级指导小组的安排下,制订了会计学院中级职称岗位定级条件,目前这项工作在和谐的气氛中已经顺利完成。人事的第二项工作是人才引进。这学期先后联系了五位博士研究生,在年元月10日,暨南大学的曹博士已经过来试讲,目前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初步打算是开完3月份的学术性会议之后,配合人事处到各个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定向定点招聘会计学博士研究生。

关于自学考试工作,由于自学考试是会计学院的经济生命线,所以这项工作是我上任以来的工作重点。基本思路和做法是稳定小自考和社会大自考工作,重点发展全省职业院校“专接本”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专接本”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在年元月8日负责召开了全省“专接本”三门课程,即《资产评估》、《审计学》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集体备课会议,聘请了相关专家对承担“专接本”的22所职业院校近60位教师分课程进行了集体辅导。目前“专接本”这项工作开展顺利,将为会计学院的社会服务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是我上任四个月来工作的简要总结。多学习,多沟通,多服务,定好位,这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二、年度个人的教学科研情况

篇6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会计教育就有文献研究。通过跨太平洋学术交流,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的美国会计教育系统以及利用它作为教育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对远东地区的了解很少。

然而,有部分中国研究者观察到欧洲大陆与中国会计教育的相似性,通过充分了解欧洲大陆会计教育,为中国会计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文献[1]研究了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的会计教育。

本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总结中法两国就会计教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法国的会计教育

法国会计教育可追溯到十七世纪。1673年颁布的法规条文中规定了记账的商业活动。此规定要求成立记账专业和会计教育。1675年,此条纹的纂写者Jacques Savary提出管理的概念和复式记账法。又过了十年,Bertrand-Fran?ois Barrême 开设了一个商业学校,他亲自教记账学。

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公共和私有的技术教育结构和商业学校均提供会计培训[2]。但在当时会计被认为是辅助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97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第一个管理学硕士课程,象征着会计学进入法国大学教育中。1974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商学院开设第一个会计和金融学硕士课程,使得法国各个大学教育向注册会计师文聘培养发展。1990年,巴黎多菲纳大学开设了会计学的高级研究文聘课程――《会计-决策-控制》。在这个时期,法国的会计学博士学历越来越多。

在法国,整个注册会计师教学课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DPECF,DECF,DESCF和DEC。DPECF包括五个课程,有:法学引论,经济学,计算技术(数学和计算机),会计学和沟通技巧。DECF阶段有七个课程,包括:公司法和财务法,法律关系,组织与管理,财务管理,数学与计算机,高级会计学和管理控制学。通常需要学习两年,该阶段的通过率很低。DESCF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四个国家考试,包括:法律和会计学综合考试,经济学与会计学综合考试,口试和实习工作报告答辩。。在进入三年会计事务所实习后,经过会计审计笔试和专业技术论文写作(DEC)后获得注册会计师文聘。

新的教学方法在法国会计教育广泛使用,比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另外实习在会计课程当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大学教育课程当中,第一学期期末有六周的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被要求记录企业三个月的交易记录。其次,会计专业人士也会参与到教学当中,大概占课程比例的30%-40%。这些会计专业人士专门从事税收,审计和高级会计。

二、中法会计教育的对比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历史演变存在相同点。

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的会计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和受限,实际发展是始于80年代。1986年,高等教育机构设立了会计教育文聘,培养了超过15000个学生。自90年代开始,随经济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国会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800多个专业中,会计类专业是最多的。1997,超过1000个教育结构开设了会计学,会计类专业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10%。

而法国的会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经济学的辅助技术。直至二十世纪70年代大学才开设会计相关课程。到80年代开始研究生课程,会计教育才得到真正的重视和完整的教育。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均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且两国也是在80年代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会计教育的改革。

法国会计教育属于通才教育,在大学期间,只是通用的会计培训,在研究生期间,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比如财务会计,审计或者管理控制。这一点与中国的会计教育也是相同的。

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在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在中国,短期高等教育文聘是2到3年,1800学时,25门基本课和3门选修课;学士需要4年,2800学时,30门基本课和20门选修课,还包括毕业论文;硕士需要3年,1400学士以及毕业论文;博士需要3年,550学时和毕业论文。

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会计高等教育还沿用俄罗斯模式,大概分为四类课程:基础会计;专业性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况,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包括五大类课程: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

以上提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研究,管理仿真等广泛在法国会计教育中被应用。但在中国,教学方法基本是被动教学,老师通过书本传授每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少有课堂讨论,考核形式仅为中期和期末考试。案例研究也比较少。

另一个使中国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是文化问题。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对等的。作为一名好学生,他必须遵守纪律,并接受教师的指导。相反,法国教育有个人主义和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批评现有的思维。

三、结论

本文基于会计教育及其特点,比较中法两国会计教育的异同,得到中法两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的教育历史演变和教育阶段具有相似性,与此同时,两国在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同,中国的会计教育存在被动教学,实习没有得到重视。通过比较中法两国的会计教育异同,学习法国的会计教育优点,对探索中国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Henry, M. L’enseignement de la comptabilité : nouveaux métiers, nouveaux dipl?mes,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1996) , 361-387.

[2] Colasse, B. Les voies de la recherche en comptabilité financière’, Enseignements et Recherches en Gestion: Evolution et Perspectives[M], Toulouse: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des Sciences Sociales de Toulouse. , (1996) 297-307.

[3] Yu, Y. L. Research on university accounting education system[J], Modern Accounting , (1995), No. 6/1995, 40-42.

篇7

一、前言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4年本科毕业生数量达700多万,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引人关注。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难以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专业对口、技能突出的毕业生,高校向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渠道不通畅,用人单位出现用人难的现象。本文从该现状入手,从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角度对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反思现阶段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探索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增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会计是门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进行操作。本文选取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求职过程中的现状。

(一)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设置了笔试环节。财务与营销、技术等其他岗位不同,财务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来展开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问卷访谈,我们得知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掌握的财务知识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也是日后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常识性知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笔试环节成绩很不理想,被用人单位淘汰。可以看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会计基本技能缺乏。

(二)应用技能薄弱

笔试中不仅考核专业知识,还考核一些应用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特别是excel的使用,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主要是考察毕业生的平时积累,是否接触或者使用这些软件、是否熟练掌握常用功能、是否能应用于实际,为完成日常工作提供便利。但是,从获取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这方面的应用技能相对薄弱,很多毕业生对常用的软件了解甚少,对常用功能也不能准确使用,使得用人单位对此类应聘者并不青睐。

(三)面试技巧不足

有些用人单位没有设置笔试环节,通过层层的面试环节选拔其最满意的人才。用人单位常用的面试方式分为集体面试和个体面试两种,不同的面试方式有不同的面试技巧,毕业生常常由于面试经验不足,面试时太紧张等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很多毕业生海投海捞,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准备就参加面试,从而给面试官带来随意散漫、态度不好、准备不充分的第一印象,导致面试结果不理想。

会计本科毕业生存在种种的就业现状引起了大家对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的思考和讨论。

三、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为解决该状况,必须深入分析会计本科生四年的实践教学,反思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缺陷。

(一)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制定与社会就业现状无法完全地契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做出改变,与时俱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多是对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忽略了大学生就业应从基层做起的事实。基层工作对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于管理知识方面,学生在毕业后几年内都难以得到发挥,极有可能被遗忘。

(二)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系统化

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应用技能,而这些应用技能是在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是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技能的平台,如学生在校内的上机实习。但是,目前教师的教学重点依旧放在理论学习上,实践教学尚未系统化,且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也导致无法形成约束力,使得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根据毕业生反映,校内实习有数量、没质量、实习任务重的现象导致学生常常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经验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三)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学重视度有待商榷

高校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指导和培养,抑或是就业能力指导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除了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如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理应得到重视,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熟悉企业的整体财务运作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却忽略了这些课程的教学。

(四)基地建设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缺乏经验和指导,实习基地建设无从下手,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活动且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同时,随着企业对会计人才办公软件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对财务软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学生对于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熟练,毕业后进入企业后出现无法快速上手或是操作不熟悉的现象,使得企业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

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缺陷现象,充分折射出了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优化的措施

认识到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毕业生能在将来严峻就业形式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福建省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各大高校要想取得突破,应该体现出侧重点。培养全能的人才与名牌大学毕业生比起来缺乏优势,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应该把会计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有较好的解决方法,那么会计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有所提升。

(二)增加实践机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是利用学校的财务处等发展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目前,就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局限于校内实习平台,上机操作实验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思考和体验,故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企业对学生的办公软件运用能力越来越看重,学校应重视会计本科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加大培训力度以保证学生能真正熟悉掌握。利用学校的财务处,安排会计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到校计划财务处实习,对学生来说不仅能够了解会计工作性质和流程,对于正确树立就业观和就业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与校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渠道,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既锻炼了学生自身能力,又为企业减轻一定的培训负担。

(三)改善实践教学任务量,制定适应的考核标准

上机操作实践课程中的许多案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造成了学生缺乏思考,为了赶进度而在后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应适当调整实践任务和时间的分配,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来取代实习报告;适当缩短实训时间;挑选重点案例进行练习,并在实践课程前进行一定的辅导和讲解;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

(四)倡导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及案例教学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鼓励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改变课堂上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布置案例作业,学生组队完成作业后向全班同学作汇报,以老师和学生共同考核的模式来带动学生积极调整身份,主动学习;进行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接受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倡导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早接触真实的会计实务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而在实践教学设备方面,学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引用3D效果的趣味性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对关于财务知识比赛的重视度

紧张刺激的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调查中发现,很多毕业生虽然都参加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知识竞赛,但参赛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而无法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校应该鼓励会计学生参加财务知识比赛,并在赛前做专门的辅导,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巩固和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对财务系统运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8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学生管理特点,从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和高素质专门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出发,基于已有的院系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和管理平台,在部分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中有针对性地试点特色导师团队组建、学生遴选和贯穿三年全过程的个性化培养等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其人生发展规划、知识技能积累与职业生涯起航无缝对接,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国家定位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初步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全程导师培养制度、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化的学生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的高职教育培养平台,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异”的全程导师培养机制。以下是会计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方案:(一)构建综合指导教师团队及其绩效评价体系。1.确定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政治思想素质、师德师风表现、专业学术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威信等方面综合考量,不片面追求学历、职称等显性因素;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会计教师担任导师,克服“教师”即“导师”的现象。2.试点组建职责明确的导师团队。拟组建的导师团队为“3+1”结构,由3名校内导师(2名教师负责课程学习和项目指导,1名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1名企业导师(提供实训帮助和实习机会)组成。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基本素质摸底,从中选取20到3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校内实训、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竞赛等方面进行全程导师制培养。具体来说,导师将组建成两个特色团队(分别由1名企业导师、2名会计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组成),每个团队各带领10到15名学生。其中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习辅导、项目指导、职业竞赛指导等,其职责有: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和未来职业生涯计划;负责对学生选课、拓展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学生校内外学习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原则上应该承担所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如学生技能大赛,创业项目等,参与实施过程。辅导员主要侧重于日常管理学生。3.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激励和约束机制。侧重过程考核,把导学双方的目标预期、导学环节、导学步骤、导学效果等分项量化,通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自评、导师组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导师的工作效果量化,作为后续选导师的重要参考数据。把导师工作计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对完成效果好的导师按评价指标体系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二)构建信息对称的全程导师制交互式信息沟通平台。由会计专业网站作为主要信息沟通平台,此平台将专门设有导师制交互论坛、qq群、资料库等多种功能,完成三个方面的信息交互:导师制和具体导师的介绍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运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与阶段性成果汇报、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展示等。(三)初步建立会计专业特色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根据导师组特色,分别设立其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下面是以项目竞赛实训为主要抓手,以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全程导师制实施方案具体思路。1.激发学生兴趣。会计新生入学时对会计专业缺少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对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充分了解,盲目就业,不愿从基层做起,嫌待遇差,频繁地换工作等。针对上述情况,在第1-2学期开设大学基础与会计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组建“3+1”导师团队,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会计学生解读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产生“导学”效果,同时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也会产生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2.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第2-4学期,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知识构建和会计专业技能初训。校内导师团队侧重给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指导,校外导师侧重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课程,使得学生构建理论适度、实践可用的会计专业背景知识体系。3.项目、实训或大赛训练。在第3-5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此阶段应是方案的重点。导师团队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会计专业的各种技能竞赛、实训及拓展训练等,能够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学生会计从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各类手工及电子仿真模拟会计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线岗位实践的平台。4.企业实践检验。在第5-6学期,是职业能力形成与就业完成时期。由企业导师负责会计学生实习,即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会计学生制定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会计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会计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融合。(四)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全程导师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推广。先在部分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始试点,以他们的实际成果感染周围的人,同时加强经验总结,不断进行量的积累,逐步将这项制度推广至绝大多数会计学生,最终目标是使所有会计学生都能受益。

篇9

一、明确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教授内容包括: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具体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各种会计核算程序等。它既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管理类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实用性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思考、融会贯通等是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就逐步形成的,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与分支课程的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讲授该课程时应该将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课程性质、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课时安排等信息传达给学生,明确课程的定位,提纲挈领。

二、优化教学方法

(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

1.理清授课顺序。为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培养会计思维,《会计学原理》授课顺序至关重要。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的定义、职能、目标、对象、要素、方法等,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复式记账原理及运用,让学生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再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可组织学生学习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这样的授课顺序由浅入深,理论结合实际,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

2.剖析授课重点。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有一条重要性要求,要求会计信息抓要点,抓主要,在《会计学原理》授课中也应如此。在基本概念方面,会计的性质、职能、目标、对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等则作一般的理解;在复式记账原理方面,则应该重点详细讲授,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应该重点讲授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而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则可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及要求等有充分的认识。

3.运用关联式授课方法。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授课的两大环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可以从会计核算方法入手,剖析其含义及相互关系,融合进具体的章节中。教师在每次讲课时,先把这个关系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了解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未学过的知识、该节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什么,明确这些知识在整体中起到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加强记忆,而且能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该课程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

4.引入案例教学。教师在《会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来选择案例。例如,在讲解复式记账原理时,可以通过分析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对多笔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来明确各自的特点、优缺点;在讲解复式记账法的运用时,可以某工业企业为会计主体,分析其筹资、供应、生产、销售、财务成果业务的具体核算;在讲解财产清查时可以用真实的审计案例,请学生判断企业有哪些错误行为,应如何真实地记录某项经济业务;还可以通过一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敏感性。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师生互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之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会计学原理》教学应该重视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本节课所学内容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使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发现新问题,进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广泛地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体现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还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社会行为,让学生找到认同感与集体荣誉感,才有可能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承担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盲目学习、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加强实践教学

1.运用实验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包含课堂内实验教学法与假期集中实验教学法两种。

在讲授《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实务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内容及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程序。

在假期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应该使用通用或者自编实验教材,大量使用模拟原始凭证和真实的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2.运用上岗式教学法。上岗包含教师上岗与学生上岗,旨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实习基地,安排教师与学生在寒暑假进行上岗实习。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上岗培训机会,学校也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会计后续教育的学习,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发展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而上岗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里了解完整的会计账务处理流程,更系统地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接触到书本及模拟实验中所看不到的实务,亲身体会理论与实务的差异,为其学习后续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也为其以后的专业实习、就业创业提供很好的借鉴。

三、重视教与学的评价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要重视对教师的评价,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一)重视教师教学评价

教师应该及时进行个人总结,每次课结束之后,都要根据课堂效果与自己的课堂预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每个学期终了也应该完善教学工作手册,对授课进度、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应该经常邀请同行前来听课,提出建议,以改进教学。在期中或者期末,教师可以以问卷形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平时则可以通过师生座谈、课程答疑等方式与学生沟通,接收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辅导学生、调整教学方法。

(二)重视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可以从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两个方面展开。平时评价可以包括考勤、作业、笔记、小测验、实验等多种形式。如笔记这一环节可以要求学生课堂上不做笔记,课下结合理解程度补充笔记,或者让学生阅读会计专著写读书笔记,教师定期检查。期末评价则应加强综合全面性。在试题难度上应把握好基本题、综合题、提高题的比重,如我校的《会计学原理》试题难度控制比例为基本题60%,综合题30%~35%,提高题5%~10%;考试题型要多样,重点要突出,覆盖面要广泛,要能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的个人能力。结课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积极发现问题,进行试卷成绩分析与总评成绩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加强。

参考文献:

[1]谢丹.关于《会计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0,(17).

[2]孟祥英,谭旭红.关于《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篇10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会计教育教学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短缺。”现代化会计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综合素质不强。

一个好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既懂业务,又懂管理。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缺少综合素质。我们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会计的基本职能有:核算、反映、监督、预测、决策。学校培养出来的很多会计人员,却只会会计核算、反映、监督,不会进行分析、预测、决策。写经济业务和报表分析不会,做预算不会,预测下一年度的盈亏不会,有的甚至不会填各种行业检查、调查、统计表,不知如何分析取数。在会计电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很多会计人员还停留在手工记账的水平。即使使用计算机,只是核算、报账,不会深层次的维护。有了问题就找网管员,自己不会处理。此外,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没有管理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会计工作是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工作,会计人员只会做服务,不会搞管理,也是综合素质不强的一种体现。很多人干一辈子还只是从事简单的、低层次的核算工作,就是因为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二是实践能力差。

会计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校该教的都教了,学生该学的都学了,什么《高级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都学了,但是学生一到用人单位不会干。实际上会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从我个人的实践经历讲,一个学识丰富的会计,到了一个行业,最快大概也得用3-5年的时间才能熟悉、适应工作流程。因此从事会计教育教学的人,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能在学校的教学中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问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适应岗位需要,这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现在的学校不是没有实验室,不是没有实习基地。会计教学体系设置中都有实习、实践环节。但是,很多实验室开设会计电算化课,只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演示财务软件流程,没有真正地让学生参与账套设置、模型建立、业务核算和报表编制的整个过程。因此,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业务流程,不能独立胜任会计电算化工作。至于实习基地,绝大多数实习单位出于安全和保密角度,不愿意让学生接触他们的财务软件,最多翻翻凭证、帐本,订个凭证、打个下手。因此学生基本上是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会计教学当前的要务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是创新能力差。

创新是建立在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出来,创新能力差。工作只会依样画葫芦,照搬不误,不会变通,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创新、改进和提高。比如说,不会更新财务软件,不会进行财务软件升级,不会设置编制内部管理报表,不会适应新制度、新准则的要求处理账务,接受新的业务知识慢等等。现代社会是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出现,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会计人员必须具有适应性、应变性。这种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学校里就应该教给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我们应该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几方面做起,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专业人才。做教师的一定要教给学生原理和方法,不能机械性地照本宣科。学生只有从原理上掌握了所学知识,才能做到创造、创新和发现,才能在岗位上做出成绩、得到发展。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创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要从教师教学育人的环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笔者从教学工作中总结提炼了以下几点,作为教学创新的参考:

一.讲清会计核算的原理,强化学生理解。

会计学原理是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学好会计学原理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良好开端。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给学生讲清、讲透会计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灵活领会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对象、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原则、科目设置的原则。笔者认为,这里面比较重要的是科目的性质和借贷记账法核算基础的介绍。可以说这两者是会计核算的根本。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搞不清科目性质,或者搞不清借贷记账法的根本原理,所以不会做凭证,做不好凭证,以致觉得这门课枯燥、深奥,失去了学好会计的兴趣和信心。因此,作为会计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对会计原理的讲解。此外,教师一开始一定要对会计制度体系、准则体系、行业体系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会计行业有宏观的认识,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p#分页标题#e#

二.结合行业特点授课,讲好专业会计。

会计应用的行业广泛,相应的有行业会计,比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预算会计、建设单位会计、施工企业会计等等。教师在讲清会计原理之后,就进入专业会计教学。这些课程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行业和会计的结合点。在讲授一门课前,一定要先介绍行业的流程、特征和要求。结合行业的特点,再循序渐进引入会计核算的内容,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我们有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需要,不是因为会计理论学得不好,而是因为不了解行业工艺流程、不了解行业运营特点。比如说稀土企业,存在耗比问题,即投入产出的问题,掌握不好这一点,就不能处理好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会计不是孤立的理论,它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点,紧密结合行业特点,才能讲好专业会计。

三.扩展相关财经知识,丰富会计教学。

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不可能孤立地讲会计而不掺杂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中,免不了要涉及财务、审计、税收、法规、管理等相关知识。一个好的会计,不仅要懂会计,而且要懂相关财经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工作需要。当然,我们在会计课程体系设计中也设置了这些课程。但是,在讲授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往往还穿插了这些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讲会计课程时,要适时联系相关理论,扩展相关知识,使会计教学更加丰富,更加切合实际。比如在讲商品购进和销售的核算时,要结合增值税理论去讲;在讲借款费用的核算时,要结合财务管理资本化理论去讲;在讲会计核算原则时,要结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去讲等等。

四.引进生动实例讲解、活跃课堂氛围。

会计是一门和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大量实例讲解,会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学习更有兴趣。比如,教师在讲生物性资产时,可以以奶牛为例讲解。奶牛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都不是,而是生物性资产。那么,人是固定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呢?都不是,属于人力资源,从而又引入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有时候,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讲课,以达到深入浅出,强化记忆的效果。我记得有一位老师讲报表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说就像观察人一样,资产负债表是远看一个人,现金流量表是近前端详一个人。远看很朦胧很美,近看瑕疵斑点就都出来了。这一比喻给学生带来了欢笑,同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加强实验室教学管理,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室教学是学生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性、创新性的重要基地。实际教学中,应给每个学生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让学生完成从建账、核算、出报表到经济分析全过程业务,考核学生对电算化和会计流程的掌握程度。一个详细的建账过程,包括科目设置、项目设置、控制模型设置、往来设置、报表设置等一系列过程,是财务软件良好运行的基础,是会计业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实验室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建账的能力,这是现代化新型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

六.适应当地行业需求,设计实习内容。

可以通过编制当地典型行业会计实务手册,弥补企业实习中的不足。由于去企业实习能够接触到的实际业务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编制当地有代表性的行业会计业务流程手册,供学生学习参考,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会计人才。比如内蒙古地区有代表性的行业,钢铁、稀土、乳业、羊绒、煤炭等,可以通过调研,将凭单、制证、报表等实样及工艺流程制作成册,作为学生会计核算实务资料,考察学生对某一行业会计业务的账务程度。我们曾经考察设计过包头市金属物质公司会计业务,并设计了实务手册,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七.不断深入实际、积极吸取经验。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懂会计跟干会计还有很大的差距。怎么能缩短这种差距,让学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首先深入实际工作,多向企业的老会计、老专家学习请教。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多参与企业的会计业务,亲自干一干,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样,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计课讲活、讲生动,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更为切实的、直观的认识,增加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并非采用工作底稿法或者T型账户法填制,而是由出纳在日常工作中准备一个登记簿,记录每一笔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年终根据登记簿的记录填制现金流量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小窍门和经验,教师如果能适时结合这些小窍门和经验进行讲解,学生就会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要。理论对实践尽管有指导作用,但往往又跟不上实际工作。理论对实际的总结和提炼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教学要不断适应新情况。

篇11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篇12

微课程是一种包括介绍、关键概念和结论的短小视频课程。微课程可以通过移动通讯设备,观看一个话题介绍、一个快速回顾或者巩固课程学习内容。微课程首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璜学院(San Juan College)开发,其后被推广到高等教学体系之中。所谓的会计微课程就是围绕会计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者环节而记录的视频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

二、会计微课程的特点

(一)移动化学习

开放式课程(OPENSOURCE OPENCOURSEWARE PROTOTYPE SYSTEM,简称OOPS)是一种在线或移动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最大的优势是学习者可以享有充分自由、注重个体学习,学习者可在任何时间学习,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大幅度节约有限的师资资源,但它对学习者自律性要求高。

OOPS最早源于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计划。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下的史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开放了与会计有关的课程计划:财务会计(2004夏季课程)、财务与管理会计(2003夏季课程)、财务会计(2003秋季课程)、财务与管理会计导论(2004春季课程)包括相应的课程大纲、教材、教学用书、作业习题、考试题和答案、延伸阅读书目清单,以及课程的影音档案等。目前,犹他州立大学、康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名校都有该计划。

2003年我国高校开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截至2010年,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共享服务平台上,会计类国家精品课程有会计学原理、中级会计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会计信息系统和高级会计学等课程,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的所有主要专业课程。涉及的高校有东北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暨南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这些会计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提供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设计、试卷,有些课程还提供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实践实验和文献资料。

微课程和国内外的开放式课程都是借助于网络平台提供免费的网上课程,但是其载体有区别,微课程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而早期的开放式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则是强调运用计算机进行的一种在线学习模式。

(二)碎片化学习

后期的开放式课程包括2007年萨尔曼·可汗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将教学视频放在YouTube网站上供网友进行在线学习。在可汗学院金融学中有资产负债表和权益两个问题的介绍。巴黎高等商学院《会计和管理控制常见问题》的公开课也是通过教学视频讲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问题。

2011年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网视频专区正式上线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会计学课程主要有《全球会计通史》(郭道扬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与价值创造》(孟焰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务报表分析》(张新民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时还有精品课程视频,如《企业会计学》(赵惠芳,合肥工业大学)、《会计学》(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基础会计学》(刘峰,中山大学)和《管理会计学》(吴大军,东北财经大学)。

微课程和后期的开放式教学计划都是通过教学视频传播课程内容,其中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可以看见授课教师的板书,将问题推导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观看者眼前,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巴黎高等商学院的教学视频和国内教学视频一样,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拍摄下来,可以一览名师名家授课风采和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不同的是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以内,巴黎高等商学院的会计课程只有10多分钟,而国内会计课程教学视频与教学时间一致,45分钟讲授一堂课的内容。

三、我国会计学微课程现状及其对策

(一)会计微课程的现状

1.讲课式微课程。国外高校的微课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通过教学视频在1-3分钟的时间之内传递给学生核心概念,并以核心概念为基础,提供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注重对现有教学的支持(David Penrose,2008)。与国外高校微课程比较,我国高校微课程还处于初级的课程设计阶段,会计微课程主要还是以讲课式微课程为主,通过语言提示课程内容使学生理解内容,将某一个话题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授课教师讲话语速较快。

2.目标短视微课程。国外高校的微课程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联通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个学生学习的知识网络,学生自主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是现实课堂的紧密结合。而我国高校微课程短期性目标是为了切磋高校教师间授课水平,展示教师个人风采而制作的微课程,因此选题具有短视性,教师根据自己擅长课程,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录制,录制后的微课程对现有课程是否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缺乏一个全面、综合、长远的考虑,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欠考虑。

(二)会计微课程发展对策

1.多元化微课程。会计课程是理论性和实务性都很强的课程,会计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于分拆以讲课式微课程展示,笔者认为,会计课程中还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会计认知实习、ERP模拟实习等更适宜于微课程教学,通过操作性示范形式,利用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课程内容展示出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2.合理定位微课程。会计微课程是对传统会计课程的一个补充,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分工,传统会计课程强调理论,会计微课程突出实践;传统会计课程突出前沿,会计微课程突出不容易变化的、可重复的部分;传统会计课程讲授复杂的会计问题,会计微课程讲授最基本的会计问题,这样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会计学开放式课程计划研究”)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65-73.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80-03

[作者简介] 陈小鹏 1976― ,男,江西新余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张波 1970― ,女,吉林敦化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会计,本文通讯作者,联系方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花江校区 管理系11207办公室。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一技之长的职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重视实验教学的建立和完善,以职业导向驱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实现“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具备服务地方、服务产业能力,办社会满意的教育”[1]。

“基础会计学”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此学生步入专业门槛、从事专业工作和研究的公共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经历,刚刚入门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一般都难以理解会计中的专业术语、概念和基本方法。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动手操作来掌握其技能,从功能而言,会计专业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基本途径。[2]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通常借助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来达到技能培养目标。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会计专业实习生存在大量不能找到实习单位的“失习”者,这要求会计专业社会实习教学转为校园“内部化”[2]。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就“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旨在通过情景式教学法,模拟现实工作的基本环节,营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将实践教学内部化,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情景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与独立学院教学的结合

一 情景式教学法的内涵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 Treicher 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记住听到内容的20%,记住看到内容的30%,记住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记住所说内容的70%,亲身经历可以记住知识的80%,教授他人可以记住知识的90%。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渐渐探索情景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情景式教学法又称为情境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声音等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以增强他们的感性体验,从而使他们理解抽象知识或掌握复杂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方法实施的过程如下:

基于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与教学相关的场景,这些场景包括如教学器具、相关知识点的背景素材、案例、图片、视频等,也可以在教学前联系好实地场所,带领学生体验实地场所的情景、操作实际工作的设备,以直观地理解和感悟场景,形成必要的知识镜像。通过教师对知识启发、引申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找到答案,理解知识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辨的良好习惯。

二 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学生往往是我国高考独木桥上的“战败者”。经过我们的观察总结,独立学院学生在传统考试和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兴趣持久性弱、学习自律性较差、独立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但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在传统课堂学习之外表现出兴趣多样性、性格外向化、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强、乐于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文艺特长等优点。

三 情景式教学法与独立学院教学的结合

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如果以传统教师主讲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效果不理想。采用情景式教学法,通过各种“情景”的方式,将课堂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点在课堂前部分展现,将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参与为主,教师由“讲授”的角色变为“教练”的角色,带领学生体验和感受实际工作等场景,以“动手练”来体会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设置场景、各种角色扮演、实物展示、案例研讨、虚拟工作目标驱动等具有情景式教学法特点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激发和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兴趣,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四 情景式教学法在独立学院应用的评价

对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问卷调查,结合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系统的结果分析表明,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后,学生对课堂设计的满意度、学习的自觉性、过程的积极性指标上,均比非情景式教学法对照组的评价高。

情景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学”课程考核采用非闭卷技能操作过程和结果评价,运用项目组编写的情景式教学实训教材,针对建账、记账、审核、报表编制、装订凭证的等业务单元逐项考核,结果表明,学生对原理掌握程度、操作规范性、过程参与度方面表现较突出。

三、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的过程

一 教师“双备”,按教学目标设置情景

情景式教学法脱离不了情景,要求教师教学前结合情景式教学法,对“备学生”和“备课”的“双备”要求做好情景设置。此类情景包括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场所、人物、事件、器具等。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适合的教学场地、案例、故事、PPT素材、教学器具、人物、角色等。针对“基础会计学”教学,教师所展现的情景要能和学生生活经历相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历、社会新闻事件、案例、道具、人物角色设计等,在课堂前部分进行背景的铺垫,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记账方法”定义和分类为例,通过设置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目的是归纳出记账方法的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交易和事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的含义和差别。具体过程如下:

1.情景设置一。课前联系某学生由其准备家庭某月份日常开支记录情况,或由学生准备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开支记录。

步骤一 教师请学生介绍其家庭或其个人某月一定时期收支的记账情况,展示记账用的实物及具体内容。假设,学生甲提出其个人9月1日―9月10日的收支记录为:收到父母给的学费5000元,生活费2000元,学费5000全部交给了学校,饭卡充值了500元,买东西花费了400元,截至9月10日,学生甲的银行卡里有1000元,手中有现金100元。

步骤二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甲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甲所采用的这种方法有哪些元素?这个方法有什么特点?

步骤三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记账方法的概念,即运用一定的记账符号与规则,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的方式。

2.情景设置二。教师请学生都拿出手机,现场上网下载一个记账手机APP,要求学生就“步骤一”中的日常开支在手机上进行记录。

步骤四 教师提出问题:使用时兴的网络记账手机APP和学生甲个人所采用的记账方法,二者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二者都是一种记账方法,只是采用的介质和工具不同。

步骤五 教师进一步总结:上述记账方法仅设置了部分账户,反映了该学生收到款项和开支款项的交易,该方法是单式记账法,即通过设置部分账户,记录交易涉及的资金变化的一个方面。

3.情景设置三。在学生甲前述的基础上,假设9月10日,学生甲从银行ATM上取款200元,准备9月11日交班费。

步骤六 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这笔业务,需要记账吗?引导学生讨论该业务的性质,并归纳得出“交易”“事项”的概念和区别:“交易”与“事项”都是“经济业务”,但“交易”是指发生在两个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价值转移,如购买产品、销售产品等。“事项”范围更广泛,“事项”不仅指发生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像“交易”,也发生在一个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如企业的生产车间到仓库领用原材料等。“事项”包括了“交易”,“交易”只是会计主体的一种外部“事项”。

步骤七 教师提问:会计记账的对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还是“事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交易”和“事项”是否该记账。教师总结:如果仅记录“交易”不记录“事项”,则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信息不完整,所以会计应该记账的业务是会计主体的“交易”和“事项”。

步骤八 教师归纳:针对学生甲9月10日从银行取款的事项,需要记账。继续提问:如通过前述的记账方法,应该如何记账呢?教师引导学生在纸面或手机APP上进行操作,并当场展示其操作结果供学生讨论。

步骤九 教师在前述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复式记账法”的做法,引导学生对“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做比较。教师最后总结:复式记账法是对一笔“交易”或“事项”涉及资金变化的两个方面进行记录,不仅对外的“交易”需要记录,对内的“事项”也需要记录,而且可以根据记录检验其正确性。

4.情景设置四。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由纸质记账凭证记录的会计分录和账簿记录,同时,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教师介绍:今后会计的工作都是采用“复式记账法”,通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来记录“经济业务”,这是会计记账的主要“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计核算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

三 教师归纳知识点

教师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对课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阐述“记账方法”“交易”“事项”“单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并比较“交易”和“事项”的差别,归纳会计记账工作需要记录“交易”和“事项”的要求,对比“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得出二者的优缺点。

四、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 情景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情景式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运用它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方法而偏离教学目标。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情景营造要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并能直观、形象地展示,以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情景选择需要和课程知识点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以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知识的递进关系,得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理解。

二 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带着“真情”去营造场景

要实现情景式教学法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教师带着“真情”对待课堂。教师在课外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和准备,细心留意身边的素材,有针对性地探寻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做法。掌握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点精心运用素材、场地,将热点、兴趣等融入到情景中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三 改善教学条件以适应情景式教学法的需要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法,首先需要将大班教学分散成小班制,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次,为展示会计工作需要的场景和实物资料,需要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第三,为便于学生校内操作,可运用模拟工作场景开展教学,这需要有全套会计工作业务所需的实物资料、器具和财务教学软件做配套。最后,为更加贴近真实工作情景,可以穿插着将一些教学场所安排在大学生创业基地等校内公司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企业的会计工作场所。

四 运用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定位为“教练”

情景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从“讲授”转向“教练”的角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上的具体做法,还需要结合知识点营造情景,掌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技能,掌控课程整体进度与知识衔接的关系,是兼作“导演”和“演员”于一体的“教练”。教师的“教练”角色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但又不能失去指导作用,以保证教学的整体质量。

五 要兼顾课堂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传统以教师讲授方式为主的授课模式下,教师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体班级,教学的效率较高。但在情景式教学方法下,教师预设的情景为各种理论和因素提供了共处的空间,学生的差异性导致了情景分析的不确定性。[2]这需要教师在情景预设之前,较充分的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外延,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广泛的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对学生分析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反馈信息,把握课堂的进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兼顾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黄达人.我所理解的本科应用型转型[EB/OL]. 2014-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