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责任感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教师对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去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缺一不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灵魂,对学生的责任和对自己的责任,是教育责任感的基石。教育责任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每一位教师在道德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影响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因素
1在道德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失衡。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女生能认识到品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女生常常表现出对社会公德不以为然。比如:有些同学自视清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却连招呼都不打,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不主动让座,视而不见。不少女生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教室、琴房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课桌、讲台随手涂鸦。
2在人生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幼师女生中许多人是带着轻松、易学的念头,父母、亲友的期望及自我陶醉来到校园的,她们是按一种属于艺术学习的思维定势来塑造自我的,认为自己一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同时的,女生们绝大多数表现为成才欲望较强,奋斗精神较弱。部分女生由于学习专业技能课的自身素质较弱(比如舞蹈课、琴法课、视唱及乐理等),一进校便表现出不知所措的烦燥,甚至畏学。她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往往又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功训练。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对她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事业构成严重威胁。
3在价值观方面。幼师女生表现出功利化和实用化。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女生是怀抱“找出路”、“跳农门”、“落根大城市”等一系列复杂心态来学校的。城镇籍女生来幼师是为了能够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农村籍报考幼师则希望跳出农门,走出自己家乡的那个小村庄。更为夸张的是有些女生读幼师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以便能找有钱人来嫁。虽然这些女生入学动机各异,但她们几乎都表现为更注重个人成才目标的实现。她们渴望成才,但又往往单凭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取向进行“自我设计”,把成才目标建立在狭隘的个人利益基础上。
4独立意识增强,但意识和能力失衡。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女生们要求能够独立。她们对于《中师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条例以及学校学工处制定的文明细则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时间用来上网交网友、写信交笔友现象在许多女生中流行开来。她们一方面自我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法纪观念却相应淡薄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但在真正的现实面前,却又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明辨是非能力,有不少女生因此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严重违犯中师生行为条例,受到批评处分。女生独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淡薄,于是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这种意识与能力的不平衡使大多数女生常常处于矛盾冲突状态,并时常伴有挫折感。
5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学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实现。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以致思想道德建设严重滞后,因此,怎样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我们的研究不够,实施乏力,成效不显著。即使像爱国主义这样严肃的教育,我们往往过多地停留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文化等对祖国自豪感的培养上,难以把对祖国的自豪感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并能从中引发出他们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正因为如此,学生们建立起来的责任意识,一方面缺乏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责任动机:另一方面经不起不良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干扰,不能自觉地、持久地去实践自己的责任。其次,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过程形式化,重灌输,轻实践:重知识体系,管理条条框框繁杂,对学生限制太死,“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个性压抑,形成了“两面”人格、知行脱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的管理制度当然是必要的,但在管理中要尊重并逐步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否则,学生觉得自己总是处于管理者的对立面,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也妨碍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的确认。因此,幼师学校必须改革学生管理方法,探索有利于培养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教育模式。最后,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活动。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是幼师学校的必修课,是培养高素质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幼师学校培养学生教育责任感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因为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师范生在校期间最早也是直接体验教师角色的开始,对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师范生通过面对面地与学生接触,与社会接触,第一次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角色的重要性,从而体验到什么是教育责任感。而从目前情况看教育见习和实习一直是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教育实习的时间短,有些学校为了省钱、省事而将教育见习和实习合并在一起,安排在临近毕业前。这样就使学生对教材的熟悉、教法的了解、教师工作的尝试集中在一起。这种安排,一方面,对实习生来说,由于时间有限,临近毕业也无法弥补在实习中所发现的自己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对实习学校来说,由于迫于教学计划的压力,而实习生平时技能训练太少,唯恐实习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不愿接受实习生。再加上由于实习经费和指导教师的匾乏,有些学校采用了“分散实习”、“模拟实习”等形式,这无疑对参加这些形式实习的同学缺少全面指导和严格的管理,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培养
怎样解决学校教育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责任感教育的实效?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责任感教育模式,创建一种新的适合当前需要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1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多层次化地进行学校德育教育。以往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的和目标不分。用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这就像哭人家上楼而不纳人家梯子。学校的责任感教育工作要改变统一目标教育带来的“假、大、空”现象,就必须从学生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道德教育目标分成若干个层次,即对各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起点,依次选择相应的具体内容、方法和途径,再把各阶段各层次的德育目标和措施整体地衔接起来,逐步提高,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总体目标具体化,即为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每一级发展水平拟出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由于每个学生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文化状况、所受教育不同以及个人主观因索的差异,在思想发展和对自己的要求上也必然呈现出多种情况,不能强求一律。因此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不仅要把最高目标分解为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而且要针对各年级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制定出各年级德育的具体目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进个体成员充分的发展。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的价值观念,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形成和发展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即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以及政府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社会结构和社会运作模式则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对价值观念的规范、标准、体系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对当前的幼师生来说,她们的人生志向趋于务实,注重实效,关注自我,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商品意识,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标准的。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对诸如金钱至上、吃喝玩乐、损人利己、空虚无聊等不良习俗,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克服。同时,必须摒弃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陈腐观念,以使之具有更加务实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文明人进入社会。幼师生现代人格特征的形成,与社会的大力倡导也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倡导的主流道德起着导引、催化、灌输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里,通过大众传媒、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正面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是当代西方学校的德育重点和经验。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起了西方学校德育的改革,其中心思想即是注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实践证明,强调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后,学校的道德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改变了背记知识、注重说教和-成人化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学生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消化和吸收,并有能力对复杂的新的社会问题做出重大判断,表现出对重大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较高的行动自主性。可以说,强调能力发展是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重心之一,能较好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幼师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也应彻底改造旧德育只注重背记道德知识,满足于一贯行为训练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把它作为德育对策的重点,看成是学生适应多元化社会和促进自律、自主的重要指针。其中,尤其应注意提高教师对培养道德判断力的认识,注重教育技能技巧、大胆吸收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讨论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推理程序,积极参加社区服务等道德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当然,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道德问题必须是与现实生活和学校生活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主体,直接地、民主地参与讨论,进行创造性思维,避免脱离实践而拘囿于各种无意义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中。
4从幼儿园实践的需要。促进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劳动、汗水获取对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幼师生的教育责任感,必须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比如教育实习和见习是学生学习他人经验和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也是幼师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利时机,通过实习、见习,让幼师生了解当地基础教育状况,亲身体验到小朋友对学习的渴望,亲眼目睹幼儿园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才会真正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一个未来教师所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师生教育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激发和强化作用,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为充分发挥教育见习和实习应有的作用,作为幼师学校,首先,应对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对教育见习和实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严格的制度和教育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幼师生参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搞好教育见习和实习。其次,加大教育实践改革的力度,改变教育见习和实习是对学生进行的“初步训练”的观念,合理地安排好教育见习和实习,有必要适当延长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将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延展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把教育实践作为训练过程,以确保真正提高幼师生的从师素质,而不是流于形式。最后,增加教育实践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建设,保证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顺利进行。
篇2
1.纵向目标:根据高中生在三个学段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中,我们要求高一学生做到“我自信,我能行”;高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高三学生在前面两个基础上还需增加“关注生命,对生命负责”的要求。使学生责任感培养有序可循,可操作性强。
2.横向目标:将“学生责任感培养”内分解成五个方面:
(1)自我责任感即对自己负责,包括对自我身心、人生理想、权利、义务以及学习、生活、工作等具体生活形式的责任感,包括对自我行为过程与结果、承诺、过失等方面的责任承担意识。
(2)家庭责任感即对家庭负责。结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基本人伦责任意识。
(3)集体责任感即对集体负责,积极通过建设班集体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集体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包容、懂得取舍、学会控制;让学生明确如何使个人的行为遵循集体的规范,个人的利益服从集体的利益,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4)社会责任感即对社会负责。教育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争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社会,对社会负责,做一名服务于社会的人”主题教育。
(5)国家责任感即对国家和民族负责,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具有热爱祖国的信念、情感及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意识,教育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个人利益服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勇于参与社会变革。
3.交叉目标:在学校活动(学科活动和教学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渗透责任感培养,互相补充,保证实验活动的全方位进行。
其次,实施分年级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责任态度。遵照德育具有层次性、渗透性和连续性的规律,我们将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基本方法概括为八个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即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教育内容;“整体推进”指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相同时间内都能向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高一年级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尽快了解熟悉并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开展“我负责、我光荣和四热爱”主题活动,即爱自我(自我风采展示)、爱学校、爱班级、爱国家,注重主人翁意识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勤奋、和谐、进取”的合格学生;教育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是为将来做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因此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学校及家庭负责。
高二年级的“自主、自律、自强”系列教育活动――“国旗下的誓言”宣誓活动、“在青春的起跑线上”系列活动、“争做文明高中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人生我主宰”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负责。开展“我生长的这片热土”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教育与法制教育为主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负责。
高三年级开展“三爱”责任示范岗创设活动,通过爱学习示范岗、爱工作示范岗、爱学校示范岗、值日班长示范岗、行为规范示范岗、仪容仪表示范岗、环保责任示范岗的竞聘上岗,强化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开展以“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帮助学生确立享有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此外,在各具特色的年级主题教育活动基础上,开展节日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尊老爱幼、感恩社会等责任意识,使活动更贴近学生,更具实效性。
再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责任感。每年“九九重阳老人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表演节目,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发现社会、家庭乃至自己身上存在的生活陋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告别生活陋习,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让学生从自身行动上落实,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带动家庭一起改掉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每年三月开展“学雷锋月,做环境卫士”的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社会,宣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破坏森林,不浪费水电等环保知识,并开展领养绿地,调查水资源污染、回收废旧电池、回收一次性筷子等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培养了关心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这种主题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人、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和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责任感。
篇3
1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责任感,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完成任务、履行责任的情况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心理学概念,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不同,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责任的对象和客体来看,责任感可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具体可以分为:他人责任感、家庭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等方面。责任感是我们作为社会角色所必须履行的义务。家庭成员,不论角色如何,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如作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而父母则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是“作为人而具有的本质所加于你们的责任”。对于社会而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责任感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核心品德,而家庭责任感是责任感的基本要素,因此家庭责任感是公民的必备素质。
1.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新要求
小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已具有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此时正是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小学阶段必须打好基础,强化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合格公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修订贯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强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新课标将家庭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大领域纳入其课程内容,从其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应该并且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1.3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缺失现状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过分保护中成长起来的,家长提升孩子家庭责任感的能力不足。另外,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德育。这些孩子常常是感情淡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感恩,不会体谅父母,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近年来,由于青少年责任感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青少年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生命意识淡薄,漠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二是行为责任意识淡薄,知行不一致。三是重自我,轻家庭。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
2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培养的策略
2.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培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大量的知识讲述关于家庭生活、责任教育方面的,家庭作为主要的活动领域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化有关家庭责任感教育的知识。将家庭责任感教育渗透于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规则教育、关怀意识教育等方面,把学生带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触发学生对家人产生相应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家庭责任感。
2.2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中渗透家庭责任感教育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育,使学生在无形中努力表现自己,自觉承担起一定的家庭责任。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责任认知,形成责任情感和责任意志,从而迁移到家庭生活中。
2.3设置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人的情感共鸣
“活动体验”强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格,在教师创设的活动中,突出学生参与,让学生处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之中,发挥自我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以便学生对家庭责任感有真切的理解和迫切的需要,使学生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构建。
2.4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建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课程评价主要偏重于结果性评价,很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和智育。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注重品德培育、充满人性关怀的学科,其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是分数可以量化的,对其评价的最终目的也在于促使课程主体――教师和学生实现心灵的升华。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在功能上要与传统课程评价有本质的区别,在评价内容及方式上也要赋予新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家庭责任感教育要注重家校合作,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通过课外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孩子与家长的互动,课程评价中注重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的反馈。
参考文献
篇4
责任感对教师而言,是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校、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与教育实践中,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中。没有教育责任感,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还必须无限热爱自己的工作。而新上岗班主任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诚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们做出学习的榜样,凝聚自己班级的力量,创建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是对我们抱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感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班主任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首先,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级工作和教学活动中,凡是要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做到。这样在学生中就有一种无形的号召力,推动力,说起话来学生就愿意听。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一举一动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所以,我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做到以身作则,。平时我在班级经常强调:“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有一天,我在教室看到地面上有垃圾,就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里。我的动作被学生看见了,他们开始检查自己周围是否有垃圾,并有同学发出倡议“老师都能弯下腰去捡一片小小的垃圾,我们更应该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事后,班级卫生有明显的好转。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却提醒我为人师的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发生影响。对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抓好学习中心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1 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
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老师和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上课认真听讲,认真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委员、课代表及各组长从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如作业布置、早读的安排、课前的准备、作业的督促和检查等,切实减轻老师负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做到尊其师,信其道,认真抓好学习中心工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无论是自习课,还是老师上课,禁止学生相互讨论,说闲话、往窗外看,否则,予以严厉批评。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从高二就开始进行高考备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应试习惯。
2.2 强化辅导,力争突破
认清任务,确定目标,这是首先就要完成的工作。干任何事情都要有的放矢,在和任课教师讨论后我班确定了几位同学为目标。利用下午和晚上课余时间重点一对一强化辅导,并结合复习方法和心理等方面进行辅导,为后期的高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求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并且经常完成限时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平时对学生奖勤罚懒,严格要求。在复习阶段,积极配合各任课教师辅导学生开展复习工作。让学生向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引导他们确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增强竞争意识。经常进行学习评比,做好奖励工作。
三、勤于深入学生的生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按照预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对班级中的人、事、物进行计划和调控。而有效的计划和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班级及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有利于掌握班级总貌、特点及基本倾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同时,在与学生日常的实际接触中,能及时地把握班级的动态,对班级新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随时予以具体的引导和控制。目前,我国不少学校在实施班主任管理的过程中,提出班主任参与学生活动的多种不同的“到位”要求,并以此作为班主任工作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正在于督促班主任变间接、简单的“遥控式”管理为直接、具体的“走动式”管理,避免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当然,班主任的“走动式”管理决不是“巡警和看守式”的,而是与学生情感交流、对学生循循善诱的过程。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与过去的学生相比,心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希望班主任和他们打成一片,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希望能直接得到班主任的多方面指点。班主任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深入学生,对他们充满热情,那么学生便会对他(她)产生心理认同,“亲其师,信其道”,教育也便成功了一半。
四、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学期我通过个别谈心,家访,查看学生学习资料等形式,了解班上后进生的多方面信息,对每一位后进生都设计出详细的帮扶计划。对于纪律差生,让他们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违犯了班规校纪,然后严格执行处罚条例。当然我们不能为了处罚学生而进行处罚,为了少让学生出现违纪现象,在日常班干部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就要求班干部对违纪学生多一些事前的暗示,多一些监督,从而有效减少班级学生违纪现象;对于成绩差生,我比较看重他们学习自信心的重塑。创造机会不断鼓励他们,在课余也多一份关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放弃自己,从而激发出其内心的学习动力,学习一定会慢慢跟上来。及时对后进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篇5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农科类大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身上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担。他们不仅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然而当代有些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淡薄,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农科类大学生主要服务于农业或者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的农业知识,掌握着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十分重要。
2.1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责任感教育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需要更多地高素质农科类大学生。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不稳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片面的认识社会责任感,容易受到社会多元价值、拜金主义等等的影响,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立志成才,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2增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才又有德的综合型人才。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学生教育成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农科类高素质人才,因此农科类高校不能只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1]。
2.3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农业,而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确保我国各种各类的农产品充足供应,才能避免世界粮荒对我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使我国立足于不败之地。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科类大学生作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如今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农科专业认识不够,具有轻农思想。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农科工作又累又脏等,同时认为农科以后毕业发展前景堪忧、薪资低、就业差等。因此加强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乐于为“三农”服务,是我国农业高校教育的重任。
3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问题了,并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农科类大学生具有专业的农科类知识和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农科类大学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经济,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宣传科学的理论知识。尽管我国主流农科类大学生是积极向上,但是还是有些大学生严重缺乏责任感,如:毕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怕苦怕累等等,当然这些现象有着各种社会因素。
3.1学校责任感教育不足
首先,高校的责任感教育方法单一,一味地用传统地单向灌输式教育,缺少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和有效的指导,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校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教学效果的考评上,教育方法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的形式主义教育是农科类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规模在不断的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也日益增长,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课程综合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资源将会被高校投入到科研建设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中,因此学生专业课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再者,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其内容又存在局限性。教育内容没有顺应时代对当代农科类大学生的要求,这种错误的教育模式必定会导致农科类大学生与社会严重脱节。
3.2农科类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代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归根到底是学生自身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当前农科类大学生多半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而且他们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溺爱娇宠下使得有些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做任何事都先考虑自身利益。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尚未形成健全而又成熟的心理品质,学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忽略自身的责任感。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斗志也是导致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更好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但是由于受到社会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农科类大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目标开始不明确,从而失去理性,产生责任感缺失的消极心态。
3.3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经济成分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多种文化观念的相互碰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之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侵蚀着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大学里的学生也开始变得性情浮躁,好高骛远,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培养。
4教育对策
责任感是属于德育教育范畴的词汇,是指个体在责任认知的引导下,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和国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是责任认知的体验[2]。培养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方的共同力量。
4.1学校加强实践教育,创新教学方式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而统一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3]。责任感若是停留在认识和情感上还不够,只有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与特征,才能成为真正完整的责任感[4]。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德育落实在实际教育中,切勿搞形式主义。加强课程实践,不能单纯地以灌输性的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地机会,例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去农村参与实践活动。既能够学以致用,又能够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其次,责任感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等等,培养学生对这门专业的兴趣,间接地帮助农科类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2提高认识,增强自我教育识
农科类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内化对责任感的认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责任有义务学习好专业知识,树立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对本专业的兴趣,学会学一行,爱一行。
4.3营造优化社会环境,帮助大学生增强责任感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十分重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坏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感。社会主流媒体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对那些负有责任感的人加以宣传和表扬,充分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那些不负责任的人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批评,为社会弘扬正能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了无形的道德感召和影响,从而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5结语
农科类大学是祖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栋梁之才,他们对责任的认同和承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毋庸置疑,当前农科类大学生的责任感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严重缺失。因此我们要正视其责任感缺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探索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途径。加强农科类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重要任务,需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力量的共同协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明.浅析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03:117-118,124.
[2]张桦.关于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思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04:110-113.
篇6
1. 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1)家庭的溺爱。一个孩子头上六个直接亲人,六个亲人的爱的表达方式各有所不同,无疑形成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管是在孩子平时的生活还是在孩子读书学习等情况下,生怕孩子吃苦或多或少存在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在孩子心目中形成长辈的这样做是应该的,养成享受型的心理、拍吃苦、经不起挫折、责任感差等,亲人缺乏对孩子怎样报答社会服务他人怎样报答长辈缺乏引导,孩子缺乏对怎样来报答长辈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报答社会服务他人的思考。
(2)学校教育的不够。虽然近年来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但面对留守儿童的增加、面对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现实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等新形势、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要求和对教学质量的新期待等等,如何做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怎样更好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好民族团结、国情省情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的确存在的一定差距,方法的单一、内容的可接受性和形式上怎样有机结合等等。
(3)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教育合力不足,家庭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时有缺失的现象,在孩子教育管理方面重分数缺乏对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有的社区关工委形同虚设。
2. 创新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履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指导家长和监护人教育管理下一代的正确方法。要利用家长会或者举办家长培训班或者开展家长间教育管理子女的经验教训的交流等,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正确培育子女的方法培训,帮助家长掌握关爱、教育、管理子女的有效方法,形成家庭、学校对下一代教育的合力,以便有机配合共同来培育好下一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针对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挖掘好教育内容,增强育人效果。各学科教师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增强自身学科整合的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要坚定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根据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效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把德育的内容有机的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3)学校、班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寓社会责任感教育于活动之中。一是学校和班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要把社会责任感教育当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要有步骤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陶冶情操、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班主任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在学生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学校在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要精心选择哪些热心班队工作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实施后15%班主任津贴的作用,改变多数教师不愿做班主任辅导员的现状,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辅导员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增强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班队工作经验的研究,整体提高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面的技能,为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教育提供保障。
篇7
责任感教育包括岗位目标教育、惜时教育、激励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四大部分。以岗位目标教育为“责任感教育”的切入点,以惜时教育为“责任感教育”的保障,以“激励教育”为“责任感教育”的主要方式,以习惯养成为“责任感教育”的落脚点。
三、措施得力
1、班主任严格管理:
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加强责任感教育,班主任手册送检及时。班主任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奋斗目标及强化措施,利用有利时机进行惜时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作息时间,班主任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对学生既鼓励又提醒,防止情绪不稳定。对学生多找长处,多表扬,鼓励他们奋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政治处重拳出击
政治处召开班主任会议,部署班级责任感教育工作。召开学生干部会,强化工作责任感。召开学生会,指出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及规范努力的方向。分期公布班级考评分,时效性强,透明度高。对学生纪律要求严格,对几个关键时段作出特别规定:每天上第一节晚自习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每天午睡和晚就寝提前5分钟进入寝室。对下列情况跟踪督查和突袭检查:翻墙上网;早自习下午第一节上课迟到;晚自习第一节迟到;不经请假出校门、通学生违规;午就寝迟到;晚就寝迟到;就寝吵闹或缺席等。
3、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高
团委会学生会干部分解制定周工作安排,检查各班情况,收集整理资料,日常工作井然有序,开办了一期《目标与责任专刊》。各班团支部班委会积极调动学生,制定本班班训和班级誓言,归纳条理出了本班特色班风,涌现出了遵纪守规好习惯标兵,其优秀事迹在校园广播站广泛宣传。各班每天在黑板上写上自我激励语一条。同时,各班也对违纪违规等不良现象及时记载,及时改正。
四、优势突出
1、正面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
2、政治处统一意志,加强宏观管理,强化评价机制。
3、政治处与教务处管理形成合力,注重学生的奋斗过程。
篇8
教育专家认为,管理是一种素质,是国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班主任是育人的,应该让学生人人参与管理。管理,其实就是让学生担负一份责任。有一位小学校长在介绍教育经验时说,她的学生“人人都有责任田”;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老师也在他的微博中说:“让学生在责任中长大”。这些观点给人很深的印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小抓住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人对某市离婚情况作了调查。近两年,这个城市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离婚率上升,而其中有30%的离异者是80后的青年。专家分析,80后结婚三两年就分手的原因是配偶双方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没有独立生活过,更没有管过家,生活能力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因而夫妻关系容易破裂,以至劳燕分飞。笔者以为这种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独生子女比率仍然较高,他们从小有父母、爷爷奶奶照顾,衣食无忧,在学校也有老师管着,除了学习外,没有自己要操心的事,时间一长,部分孩子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不管不顾的心理。因此,小学教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主要方式之一是主体参与。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有责任。对于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要从小事做起,让他负责一些很小的具体工作,比如管理几张课桌或一组课桌的卫生,启发他的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工作都是琐屑的事,交给几个班干部,往往搞不好,还会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可尽量将工作细化,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既做管理者,也做被管理者。班干部可轮流当,人人有责,各显其能。对于少数组织能力的确较差的学生,可分配其做一些具体管理工作。总之,通过参与管理,所有学生都能树立责任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都在责任中成长。
教师的示范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尽职尽责,言传身教,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受到熏陶。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都认认真真,遇到问题虚心向人请教,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学生就会模仿,养成事事负责任的好习惯。
责任意识的培养,不可只局限在学校,要向家庭,向社会逐步渗透。在家庭,孩子们往往觉得自己吃穿不愁,连天气变化加减衣服都有父母包办,所以无忧无虑,养尊处优,责任意识淡薄,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人、对社会很少想到自己有什么责任。不讲原则,不思进取,不讲奉献,万事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应在感恩教育的同时,进行责任感教育。因为单纯的感恩报恩教育,会让部分学生觉得长辈对我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报恩。要向学生灌输一种“我在家中有责任”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感恩报恩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责任。同时,还要渗透一些社会责任感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道,自己总要长大,“将来的我们,一定是主人”,是主人,当然就要负主人的责任。这种责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小事开始,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仅是讲究卫生,还是避免对别人造成危害等等。这样坚持下去,正如有教师说的“认真出效益,坚持能大成。”
责任感的强弱,还是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职业培训专家沃尔特·米勒就曾说过:“责任心是通往梦想的关键桥梁。”作为一名班主任,热爱学生是自然而然的。但要真爱他们,就必须从长远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爱是一种呵护,但不是骄纵,也不是迁就。《战国策·赵策》中记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惠文王去世后,秦国趁势攻赵,赵太后请齐国出兵援助,齐国愿意出兵,但要求以赵太后的小儿子为人质。赵太后听后不愿将小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赵国左师(执政大臣)劝说赵太后,委婉地指出赵太后溺爱幼子,不让他为国家担负风险、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是真爱。赵太后终于被说动,将小儿子长安君送齐国为质,齐国也出兵解了赵国之围。这个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是历来教育儿女从小担负责任的重要例证。但今天的教育工作中,家长和教师都往往只强调“爱”,而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是有失偏颇的,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对整个社会的未来也是不利的。
笔者以为,对儿童进行责任感教育,最好的方法是晓之以理,动之以事。讲道理,孩子们往往不爱听,出现听觉疲劳。而多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引导启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效果会好得多;其次是建立奖励机制。对班级负责任、有成效的班干部或一般学生及时给予奖励,对在家积极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学生给予口头奖励;三是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他们将来担负的责任结合起来。让他们懂得:积累知识、增强能力是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还有,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担负一定的责任,锻炼他们的责任能力。相信在家长、学校、社会的齐心协力下,孩子们会健康成长,健步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林忠章.浅谈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 康锁英.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篇9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直接向学生讲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责任意识。老师必须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有责任感,要树立什么样的责任意识。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在班级内召开主题会议、利用思想品德课、晨会课、班队会课等等进行教育。通过直接的正面说教,在学生头脑中打上烙印,再通过榜样引导,加深理解,榜样事迹对学生产生感染,配合各种活动打下基础。尤其是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内容,做好抓强挖透,完成三维目标。
二、环境熏染培育学生责任感
古诗有云:润物细无声。在孩子的周围,一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例如,孩子的父母做事情守信用、负责任,久而久之,孩子也会随着父母讲诚信、守诺言,在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做教师的敢于担当责任,敢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在学校里,学生周围的领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身教胜于言教。
三、通过抓养成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责任感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指导小学生健康成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实,学生的责任感是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逐渐形成的。小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段,很多良好习惯、道德品质要在这一时期形成,所以必须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注重正面引导。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强化小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和是非能力的培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把八荣八耻编写成歌曲在校园内传唱,编写成儿歌让学生传诵,召开故事会、开展演讲等,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学校—家庭—社区三角互动,增强学生责任感
孩子在家长督促与引导下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整理书包等,学会关心父母,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教育离不开家长和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形成对学生作用的效应场。学校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此项教育的认识,知道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对孩子教育的紧迫感。在家长学校教学中,要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组织家长之间交流心得,提高教育能力。
五、通过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责任感
篇10
在我国,每年350万吨地沟油回流到中国人餐桌;在城乡死猪死鸡随处乱扔,工厂污水直接排放;故宫护城河内捞出万根玉米芯;种粮食蔬菜滥用有毒有机磷农药;假冒伪劣商品冲刺市场等等。这样的例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部分中国人社会道德教育的不足,诚信沦陷,更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经济学家厉以宁说“中国现在的危机是信念危机。什么都看透了,就那么回事,一种虚无主义,颓废主义的思想就出来了,这就妨碍了我们的前进,也使得我们每个人没有社会责任感”。党的十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走复兴之路,实现中国梦。我觉得当前最迫切最具有现实意义重要的事,就是要提升国人社会责任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
二、理解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对集体和家庭、对他人、对自己所负责任的信念和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正是这种责任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这种责任感一旦缺失,则意味着人性的沦丧,社会的溃败,我们生活的世界必将陷入混乱和冷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恰恰上述例子中,有社会群体,也不乏身边普通个人,他们当中,没有道德底线,没有信仰危机。只是为了自己极度膨胀的私欲,为了眼前利益,被金钱和利益一点一点吞噬了社会责任感。而中职学校是为社会直接输送人才的地方。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各行各业,成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整体投入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但从中职生在校期间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经历来看,不少中职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却比较忽视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导致中职生社会修养不高、责任感较差、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奉献精神、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中职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们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三、中职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教学、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通过价值观引导、环境熏陶、榜样示范,使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渗透到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作为课任老师,要重视课堂教育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遵循德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内化”和“外化”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用心在每一堂课渗透,时刻让学生清楚“作为一名学生,有责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特别是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教育主要阵地,要合理构建教学内容,把普遍性教育和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实现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如《职业道德和法律》中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及顾全大局的教育、加强敬业与乐业的教育、提倡奉献精神。《经济政治和社会》中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哲学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等。老师可以经常性地把社会关心的公共话题拿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思考重大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关注和认识社会的各种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逐步提升公民意识。
2.重视行为教育,提升行为素养。德育重践行,社会责任感更是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中职生的实训和顶岗实习,是学生增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培养途径,是把做人和做事有机结合起来的教育过程,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笔者曾经数次带学生入厂实习,我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考虑各种观点,解决各种冲突,处理好各种关系。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正确认识自我,懂得做为企业员工,必须有职业责任心现,服从管理,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位置,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以在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3.重视榜样示范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行为习惯。学生责任感代形成过程是在与人交往中观察、模仿他人责任行为的一个学习过程,除了英雄和历史人物的影响,父母、他人的言传身教,以及大众媒体所传播的观念对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外,教师的榜样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学生拥有责任心,我们中职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形成的经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要学生上课不迟到,上课要专心,教师在上课铃声响前站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上课,讲课过程不要接听手机:要求学生讲卫生,教师也要做好表率,不随地吐痰,不乱垃圾等;只有老师“以身作则”贴近生活,辐射社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做到:以对个人言行负责为基点,延伸到对家庭成员负责,对班级的事负责。从维护班级形象入手逐步形成关注学校发展,强化责任意识的良好品质。最后推而广之,对国家、对民族的形象负责,并将形成良好的习惯,将受益无穷。当然学生的行为习惯是随着年龄、社会环境变化而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感化改变他们。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条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陶冶,对学生最深层的精神生命的唤醒和重塑,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使之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一是要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使责任意识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注重发挥学生中各种社团的积极作用。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竞争意识、有效挖掘学生的可能潜质,下力气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切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方式的群众性的活动,更好的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总之,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影响,让学生认识自己活在社会中,离不开群体,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更多地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从而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提升境界和完善感情,勇于承担起对个人、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赵玉敏.《谈谈如何培养与加强我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问题》
[2] 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文字实录
篇11
除可供选读的课程资源外,高贵林学区教委会还组织专业人员开发了EBS(Effective Behavior System,有效行为系统)评价标准和一系列社会责任感观察与评价策略。在高贵林学区6年级至8年级学生EBS评价中,教师向一组学生呈现了下列情境:
丹尼的爸爸是个渔民,休渔期里他在一家修车店做临时工。一个周六的下午,丹尼决定去跟爸爸学习一些修车的技术,这样等他有了自己的车就会省一大笔费用。看着爸爸和另外两个工人忙着换车胎、试车轧、换油,丹尼问有没有他可以帮忙做的事情。爸爸把他带到一堆胡乱堆积的汽车配件前,旁边有一些擦车布和清洗剂,“把这些拿到河边,用清洗剂把他们洗干净,记住,一定要把油污和机油清洗掉。”丹尼犹豫了,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教师要求学生二人一组发现问题,并采取头脑风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标准,写一份行动策略,完成后在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篇12
篇1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仍然令人堪忧。
通过走访陕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笔者了解到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目前农村的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虽然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但相比于城镇的中小学校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是农村教育的现实困难。此外,地理环境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与外界交流少,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方面因素。通过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200多位学生以及兴平城区100多位学生的调查发现,位于农村的博爱小学只有10%的学生懂得如何使用电脑,而兴平城区的大约占85%的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
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民办教师成为代课老师
据笔者了解,在民办小学,一个符合正规编制老师的工资待遇抵得上六个民办教师。因此,乡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当地政府也无法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而民办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深远发展。其次,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许多任课教师不得不教授多门课,有的老师甚至一天能上九个课时,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地的代课教师年龄偏大,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意识的需求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家长对教育不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难题
从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的学生调查发现,当地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占到了60%以上。儿童停留在温饱阶段,教育程度低,发展更无从谈起。还有些农村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到社会去挣钱。由于父母思想认识的错误以及平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难题。
自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并且已走上工作岗位,教师的责任感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无疑是促进当代青年增强责任感、服务教育事业的一剂动力。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无论是作为今天的免费师范生,还是将来的教育家,责任感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呢?笔者就该问题结合当今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信念。农村的基础教育,苦一些累一点,但是一个锻炼自身、回馈社会的大舞台,能在基础教育一线做出成绩,是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最好回报。
2.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充满爱心。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作为免费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阶段,即使在艰苦的农村教育一线,任然满怀热情的去工作,不抱怨、不松懈,将农村的学生教育成才,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责任感。
3.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发出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学校和社会也给免费师范生提供很多实习岗位,让学生在从教前对于社会现状具有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免费师范生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从而提高免费师范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
总之,要使免费师范生政策真正起到作用,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就需要师范生们不断增强责任感,心怀天下、扎实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暑期社会实践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2007-5-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授权.2010-7-29.
[3]温总理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4]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