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新技术产业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目前我国各省(市、区)把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同区域自然资源、科教资源等有密切关系。地方政府依托本地区科教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发展具备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是解决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板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四川省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为例,在分析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的政策环境、自然资源、科教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对建设适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研究。
一、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环境分析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具备环境资源优势,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政策环境等。四川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钒钛等稀有金属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具备丰富的科技人文资源优势,“全省现有各类科技活动机构1461家、普通高校93所,专业技术人员228.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28万人,具有部、省级称号的高层次专家9000余人(次),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3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90家,“两院”院士57名。”有全国著名的科研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还有许多部属和省直属研究机构。一些诸如长虹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建成较强的企业研究机构,另外一些外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成都建设有研究机构,如摩托罗拉在成都建设的软件中心。
具备坚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498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4962.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9%,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等未来体系中具备优势和特色。同时,还具备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如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863电子陶瓷成果转化基地、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集成电路成都产业化基地、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及产业化基地、德阳现代化装备产业制造基地等,同时还有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建立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如四川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园等,这些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策决定了其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尽管目前四川省在科技产业发展中加大投入,但未形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配套服务的有效平台”,“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企业融资困难”,“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等诸多制约因素。
从创新形式上看,目前企业创新形式以自主创新为多,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科研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科技资金分散投入、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特别是没有形成有效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为有机体的产学研体系,多数高新技术人才流向科研机构、高校。作为市场第一线的企业,常陷入有课题、经费,缺人才、缺研发机制的两难处境,科研机构、高校的科研资源未充分发挥优势,存在市场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够,与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脱节的现象。
二、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结构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吸引、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是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技研发平台,引进领军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育高新技术创新团队等,打造高新技术人才队伍。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工作中,政策重心应有所区别。
四川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我国东部地区和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扬长避短,客观分析四川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所具备的自然资源特色,产业基础,结合四川所具备的科教资源优势,正确分析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立足本地区,依托本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建立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四川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在重点产业发展路线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重大行动(包括关键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市场培育等具体措施)。通过对四川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线进行分析,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新技术人才有三种类型:
1.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在引领重点领域未来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其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立足技术前沿,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具备独立从 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瞄准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难题和关键技术,进行领域前瞻性、先导性科技攻关,一方面加强自主创新、创造性工作,力争形成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高新技术,制定引导领域发展的技术标准,构建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另一方面,选择性地引进一批关键性、突破性核心技术,努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2. 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
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要应用、服务于社会,必须促进和加快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迅速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特别是加快具有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的技术项目推进产业化进程,培养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
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的主要工作是准确分析科研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市场需求,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具备将成果、技术与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相结合的能力,熟悉生产制造。结合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优势、生产制造优势,统筹企业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与企业的技术、生产制造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的应用。
3. 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
高新技术成果或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后,必须进行市场培育、整合与推广,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扩大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需要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
市场培育和推广的管理型人才要求具备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准确把握和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规律,对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四川,加强市场培育和推广尤其重要。这类管理人才的主要工作是熟悉高新技术相关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通过市场培育和推广,扩大产业知名度,实现研发、生产向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建立适应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结构,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四川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以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应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培养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人才。
1. 明确各级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明确的人才培养导向,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四川在发展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上具备区域所独有的自然资源、科技人文资源优势,以及高新产业发展基础,同时也面临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短板、产学研合作的比例较低、各方科研力量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等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缺乏引导、沟通,缺乏对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重要性认识,在立足区域科技人文资源优势,培养区域化高新技术人才上,还存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脱节,共识不够的客观现实。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新技术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是不同的,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创新性、创造性科研能力,重点在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推进产业技术标准应用,科研成果向产业规模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应具备很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市场推广中具有重要作用。
上述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能力、作用不同,在制定各类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特点,加强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对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洞察高新技术发展趋势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产业化与制造化技术人才,应强调生产技术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培育与推广的管理型人才,应强调市场的培育、拓展、推广、整合、营销能力。
2.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培养方案
发挥政府的行政领导和引导作用,在科学的培养目标基础上,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学科资源优势、办学目标与层次,明确各单位和机构的培养目标主体,建立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培养方案,避免各高校、科研机构大而全的培养模式,如四川地区“985”、“211工程”高校,由于具有较强的学科资源优势,应重点加强高层次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各高校、科研机构的办学特色、行业特色、优势学科,制定个性化、特色化的培养方案。
研究各类型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内涵,结合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和本单位特色和优势,将个性化、特色化体现在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公共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科研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其中科研实践、学位论文最好能在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实践,依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核心问题、生产制造、市场培育与推广进行。
3. 建立和完善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考核、激励、评估机制
百年育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和完善各类高新人才培养考核、激励、评估机制,对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在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等各个工作环节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建立动态的分流淘汰制,确保培养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人才。对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潜在人才,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优秀和卓越,使其潜心科研工作,涌现更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创造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建立高新技术人才质量评估机制,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健全高校、科研机构等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培养单位、高新技术人才为一体的多方位质量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质量监督。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篇2
③数据来源:加快国家高新区产业发展 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及园区服务,
.
参考文献:
[1]廖元和.“三大战略”的特点与中国区域经济新阶段[J].区域经济评论,2015(2).
[2]和云.“三个支撑带”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
2015(4).
[3]程必定.区域战略升级推进空间结构转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4]李松庆.“三个支撑带”下的我国区域发展新趋势[J].区域经济评论,2015(4).
[5]魏后凯.建设长江经济带及重庆应对策略[J].改革,2014(6).
[6]喻新安.坚持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7]杨继瑞,李月起,汪锐.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经济体
制改革,2015(4).
[8]Luxembourg. Innovative hot spots in Europe: policies to promote trans- border
clusters of creative activity [J].Trend Chart Policy Workshop, Background Paper on
Methods for Cluster Analysis, 2003(5).
[9]林中元.高新技术产业对重庆工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统中国高新技术
企业,2012(3).
[10]武增海,李忠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研究与开发活动效率评价研究――基于
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DEA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
[11]陈自芳.以产业升级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兼对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的
比较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2]于春晖.趋向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J].区域经济评论,2014(6).
[13]赵喜仓,任洋.R&D 投入、专利产出效率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动态关系研究――
基于江苏省13 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J].软科学,2014(10).
[14]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94).
[15]Cohen W.M.and Levinthal D.A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 ,1989(99).
[16]Grossman G.and Helpman E.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1a(106) .
[17]Aghion P.and Howiit P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
Econometrica,1992(60).
[18]Stewart Thomhill.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ee in high-and low-technology regimes[J].Joum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2006.
[19]Darrene Hackler. High-Tech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id-west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J]200l(04):16
[20]吕乃基.高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改造的桥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1).
[21]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10).
[22]覃成林.R&D 对技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其路径依赖一基于我国东、中、西
部地区面板数据[J].科研管理,2002(2).
[23]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3).
[24]吕忠伟,李峻浩.R&D 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
2008(3).
[25]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
策,2010(3).
[26]赵喜仓,徐俊涛,张瑾.镇江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
篇3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知识研发和技术进步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高新技术保持这一个较为平稳的态势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高技术制誉造业销售利润率达到5.41%,创7年来全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利润率新高。一是世界经融环境的前景良好,但依然有一定的风险存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走高。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的稳定增长期还一时难以判断,依然存在这一些潜在的风险。二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实施、收人分配改革不断深人和城镇化进程的显著加快,意味着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同时,伴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都为带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势必将进一步壮大我国高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空间。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宏观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相关理论
1.高新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高新技术的概念是由高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高技术(High Technology)一词,简称为“High-Tech”,该词于70年代起源于美国。中国对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新型技术、创新的成熟技术以及专利技术、专业技术和本国本地区没有的技术。高新技术是以当代尖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群。
高新技术的特征:
(1)创新性。通过投资高额度的资金,来推动创意的完成,促使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从而达到科技的创新。
(2)智力性。要想推动高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要素。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
(3)驱动性。高新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较为强大的推动力,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有效的运用到传统工、农业中,能跟好的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4)战略性。国与国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和军事上的竞争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也体现到了里面,而高新技术就体现了这么一个发展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因此,高新技术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5)风险性。创新往往都是收益和风险并存的。在高收益的愿景下,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存在的风险性。
(6)时效性。由于高新技术的推新换代速度快,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因而时间收益特别高,在最几十的时候投入最新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众多功能相近或不同的企业,机构等集中在一起是为了合理的理由当地的资源。其集群是为了相互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信息间的传递更为迅速,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更好的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研技术的创新,促使科研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高新区有利于集聚产业群,创造较好的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起到一个带头和风向标的作用,推动整个区域和城市的经济、科技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它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什级和转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跟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经验和启示,尽可能的走更少的弯路。
1.发挥规划宏观指导作用
按照“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及时出台相关产业规划,切实加强中央和地方、产业和科技、应用和研发等各方面规划、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强化自主创新的总体目标,将调结构、转方式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一是明确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指导方针、具体路径和战略步骤,实施若干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业务创新和政策扶持相互协调的系统性工程。二是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布局,一方面强调东中西部错位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
2.开拓高技术产品内需市场
国内市场依然是一个消化高新技术产品的好地方,政府推行政策,扩大内需,尽可能的推动国内高新市场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热点,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需求的地方,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和科技效益。
3.稳步推进创业投资发展
一时继续推动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人民自主创新并加以实施。引导风险投资和创意相结合,并完善相关体制,保护相关合法人的利益。二是发展专注投资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方式,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三是尽早建立创业投资统计体系,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创业投资发展和创投机构准确决策提供依据。
4.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篇4
一、天津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应发展为:建立起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初步成为新的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新能源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推动其成为我国最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一)天津高技术产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2004年的1,522.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444.35亿元,年均增长19%,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而其占GDP的比重亦逐年上升。200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525.11亿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149.32亿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5.46%。
(二)各类高技术产业组成有机整体,并各具特色和优势。在2008年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实现的产值中,电子信息业完成产值2,022.52亿元,占高技术产业的58.7%,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巩固;紧随其后的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其完成产值达651.27亿元;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链,其实现产值399.14亿元,较上年翻了三番,是天津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业完成产值227.79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了13.8%,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新能源和材料产业继续上年的迅猛发展势头,产值规模达到了134.11亿元,增长九成,节能环保的绿色能源和材料、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无污染、低能耗的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一定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民用航空产业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23日由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总装的首架飞机交付使用。这个亚洲第一条、全球第四条民用大飞机总装线一年内总计交付飞机22架,己进入平稳运营阶段。
(三)形成了一定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汇聚了一批优秀人才。据天津科技统计年鉴,2009年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53家、高技术产品156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认定5项。全市共完成市级科技成果2,02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1项;受理专利申请19,187件,专利授权7,216件。
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截至2009年,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建成,55项重大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曙光超百万亿次计算机己经形成生产规模,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代聚光太阳能电池、巨型子午线轮胎装备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正在加速推进。
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断完善。2009年全年引进各类人才5,841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9个,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达到184个,在站博士后近800人。全市高级以上技术工人达到26.8万人,比上年增长10.3%。
(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势明显。以华苑产业园区为腹地建立起来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以中新药业天士力为龙头的中药现代化基地已初见规模;以华苑产业园区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己初步形成。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两大基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振兴环渤海已成为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中又以金融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内容。规模达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营、20亿元滨海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为高技术产业的振兴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融资渠道。
二、京津对比看天津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活动资源投入不足。综合2004~2008年五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京市的R&D人员平均是天津的4.6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平均是天津的3.4倍;而R&D经费则为4.7倍。如果强调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那么再看相对指标:北京市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平均起来达到了天津的3.3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是天津的1.5倍;而R&D经费占GDP比重则达到了3.2倍。这些数字背后隐含的意义发人深思:无论是相对值还是绝对值天津都很难与邻居抗衡,即便天津的科技活动资源投入、产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指标始终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但要完成自身高技术产业跨越式突破,任重而道远。
(二)科技活动产出成果较差。汇总2004~2008年五年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天津市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等宏观指标均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但在大部分年度内,还是以较大幅度落后于北京。(表1)从微观层面指标不难得出:2004~2008年的五年间,北京的专利申请受理量是天津的两倍多;专利申请授权量是天津的三倍;而国内期刊科技论文数以及技术市场中合同成交的规模和金额也都遥遥领先于天津同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就2004~2008年这五年而言,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方面,天津优于北京。这意味着,天津如果在发挥自身科技能量的基础上,再充分吸收利用好周边省市的科技资源,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从天津高技术产业自身发展角度来讲,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仍旧不够理想。近几年,天津的R&D经费投入虽然逐年上升,但其占GDP的比重依然很小,始终难以突破3%。而北京、广东等城市早己超过了200亿元。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新产品研发缓慢,科技成果难以产业化。
(三)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无法做到产学研各环节紧密结合。2008年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25.6%;大中型企业中新产品开发经费只占科技经费内部支出的56.4%;R&D经费比重严重偏低,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根本没有R&D经费,有R&D经费的占其销售额的比重也不高,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这就导致科技开发无法跟上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如,作为天津高技术产业支柱的电子信息业,长期无法摆脱核心芯片不能自主研发设计的窘境。截至2008年,全市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共179家,从业人员29,012人;高等学校19所,科技活动人员16,478人,但很少有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推动天津高技术产业优化升级的策略
(一)设计研发阶段策略。通过北京与天津的对比不难发现,北京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以及技术研发成果,但其能源、矿产、土地、水资源等相对缺乏,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有限。所以,北京应该担当的角色是高技术产业链的研发总部与营销策划机构。而天津坐拥“两区”优势――滨海新区高技术产业区和华苑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空间巨大,潜力尚待发掘。但其科技资源力度不足以及研发产出成果水平不及北京的劣势亦十分明显。
1、在天津成立完善的京津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第一,制定一整套交易规则和制度,从根本上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第二,建立并完善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内部管理运营机制,确保交易程序简洁而高效;第三,建立相关信息披露机制。目前,科技信息在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的流动十分困难,信息不对称现象异常突出。因此,政府应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搭建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共科技平台。天津应充分利用与北京的地缘优势,出台一系列补贴、奖励等优惠政策,借助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吸引北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成果落户津门高技术产业。如,可与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签订有关协议,使天津成为其科技成果的承接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从根本上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2、完善的法规体系,优惠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好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块试验田,全力以赴搭建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平台,将振兴、发展、改革天津高技术产业的措施、方法、创新等在其中加以试验,择其善者推广到全市范围内,促进天津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和扩散,确保实现整体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专利、商标、版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和盗版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利益。
篇5
Key words: industry base;industry clusters;structural 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18-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产业集群的局限性也更加凸显。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得到了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纷纷建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目前,对于产业基地的理论研究较少,给出明确定义的更少。本文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定义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指以促进特色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集群化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本和市场等要素的集聚优势,依托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定产业区域。
目前国际上较为成功的产业基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市场主导型产业基地,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和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城;另一类是基于政府主导型产业基地,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韩国大德科学城和台湾新竹工业园。虽然各自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仍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1.1 有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以及一大批与之相关的中小企业 核心企业市场规模对本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对本地的相关产业和工业发展甚至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并与之形成以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为支撑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1.2 完善的市场环境 完善的市场环境是指市场具有开放性,要素资源具有流动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以及具有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完善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号并按照国际惯例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同时,这也是产业基地能够深度嵌人国际供应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两个层面体现:一是作为基地构成主体的企业创新能力;二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反过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提升会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内在机制而让更多其他企业和机构受益,从而提高制造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
1.4 庞大的风险资金支持和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 风险投资以基金或合伙的形式,把银行、保险投资基金、富有的个人和外国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风险投资基金,然后通过专业运作投资到急需资金的企业并获得高额回报。这些风险投资机构不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还帮助企业进行流动资金的融资运作,向企业推荐人才,帮助组织和改造企业的管理团队和治理结构,为企业的经营进行咨询服务和指导,满足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人才、管理需求。
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由于集中了某类或某几类相关制造业企业,有着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其产品能够深度嵌人国际供应链,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并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我国目前传统产业集群虽然解决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规模经济,但集群化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大多表现为集而不聚,而且集群整体创新能力更有待提高,创新的组织模式有待探索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集群化程度低,集群里企业横向联系少,龙头企业也没有形成“羊群效应”。由于我国目前产业集群多是由政府借助外力自上而下推动的,明星企业具有外部镶嵌性,并非集群内自行繁衍而成。这种模式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聚集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植根性。因而集群化成长可谓“先天不足”。
2.2 集群内创新能力不强,在创新资源总量不多的前提下,缺少宏观引导和有效组织,使得创新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目前,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基地还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其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均不太强,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创新协同。这里面既有企业自身所处阶段的现实障碍,也与科研机构在将成果产业化、规模化过程中和市场不匹配有关。
3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和对策建议
3.1 积极进行机制创新 积极探索基地内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引导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创新活动的效率和创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产业基地的整体创新与竞争力水平。
3.2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区内企业服务体系 通过分工协作、本地结网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通过市场、专利、资本等纽带,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
3.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法制体系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产业基地是高新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聚集之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和技术必须得到国家的有效保护,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的鼓励创新的机制。
篇6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5-0059-07
一、金融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意义重大
现代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二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科技与金融结合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两者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的支柱。金融支持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没有资本大量的投入和积累,没有融资制度的支持,技术的创新和由此带来的生产组织的彻底变革都难以实现,也就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无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金融如果没有效率,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则是无本之木,必然伴随金融泡沫,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等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征外,我们认为,它还具有时效性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能依靠某些高新技术快速占领市场,并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就是因为它领先竞争对手一步,而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又只有不断缩短从思想到市场的周期,才能不断占据领先优势。因此,从初期的项目培育,到产品的成形再到产业化,每一步都需要有充分的资金的支持,如果项目资金链发生断裂,耽误了项目的研发进度,很可能即使研发出来也失去了先导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国外有关资料统计,高新技术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三个阶段所需的资金匹配是1∶10∶100。一般地说,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开发阶段是技术密集型活动,其资金投入的大约50%~60%为研究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开支,物质投入少;而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开发阶段是资金密集型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原辅材料、能源及建筑物等。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荟萃之地,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硅谷的产业集中度高;二是硅谷的风险投资体制;三是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作为孵化器。后两点本身就是金融支持问题,第一点的真正形成同样也离不开金融支持。这是目前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化最成功国家的原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发达健全的金融体系的支持,没有金融的驱动,就没有高新技术的持续开发与迅速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对于资金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金融体系提供规模足够大、效率高的金融支持,否则,就不可能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利用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引致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渗透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的目的[1]。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周期的多阶段性,决定了其投融资的金融价值的多样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是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因而,其投融资行为的完整金融价值,应是投融资行为的技术价值与产业价值以及市场经济价值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见图1)①。
1.种子期(Seed Stage)的融资特征。种子期又称筹建期,企业尚未真正建立,基本处于技术研究开发阶段中后期,只有实验室成果,还没有真正的产品,但创业者能够确认他未来的产品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市场的。此时企业或项目的整个财务处于亏损期,没有收入来源,无正式的销售渠道,只有费用支出,无直接的投资回报。筹集的资金主要用来购买开发实验所需要的原材料、支付各种研发费用。此阶段主要面临高新技术不成熟的技术风险和能否开发出产品及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市场风险,项目失败率很高,倘若技术开发遇到严重障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企业或项目就只能夭折了。因为没有投入正式的生产经营,种子期的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投资风险很大,正规的风险投资家、大企业、商业银行等对其缺乏投资欲望,因此很难吸引外界投资的介入。种子期所耦合的金融资源是体现为科技价值的资本:国家开发资金、企业开发资金和私人资本,其主要资金来源还是以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私人资本为主,如个人积蓄、家庭和朋友、个人投资商、富有家庭的集团投资等。其中,个人积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70%以上企业的初期资金是个人的积蓄。即使在风险投资最为发达的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者也仅将其5%的资金投入该阶段,而且其目的主要为了了解所关注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而非直接获利②。愿意进入这一阶段的种子基金,投资者主要是政府机构或富有、独具慧眼而又敢于冒险的非公开和正式的个人投资者即所谓的天使投资者(Angle Capitalists ) ③。这些投资天使的特点是,有扎实的商务和财务经验,大体在40多岁或50多岁,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95%的人有大学学士学位,51%的人有硕士学位,在获得硕士学位的人中,44%现从事技术工作,35%在商业或经济领域。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各种帮助。例如,招募关键管理人员,帮助企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设立组织结构,建立销售网络和供应商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帮助其制定融资计划,并联系投资公司,帮助其上市等等。根据“大拇指定律”④,种子期和创业期的天使投资回报为20倍,但风险很高[2][3]。
2.创建期(Startup Stage)的融资特征。创建期投资主要用于形成生产能力和开拓市场,企业资金除了花在“中试”上外,投入到广告和其他推销费用上的也较多,当期销售收入有限,再加上企业此时尚不具备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产销量不大,单位制造成本较高,企业财务仍处于亏损阶段,但亏损额随产品销量的增加呈不断缩小的趋势。相对于种子期来说,这一时期的技术风险有所降低,但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则变的较为突出,因为由技术转化形成的产品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不仅仅由技术本身所决定,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总是存在并且在产品的推广时期发挥着决定作用。另外对于一个新的投资项目来说,其项目成本核算、投资收益预测、资金回收周期等方面存在着的不确定性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存在不小的风险。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创建阶段是实现从样品到“现实商品”这一关键性跳跃的重要阶段,也是十分耗费时间和财力的阶段,由于存在很高的风险,以谨慎为原则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向其提供资金的,更不用说公开发行股票了。这一阶段融资难度极大,这是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正是由于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大,资金缺口大,这样高新技术企业就必须依靠自身可行的经营计划、卓越的产品功能和市场前景来吸引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入,从中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辅导,而这一阶段也正是风险资本乐于进入、取得一定股权,为日后取得高额投资回报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以期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伙伴或战略控股者。在风险资本介入以后,由于企业的资金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部分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运作比较熟悉的商业银行会适度介入,并提供一定程度的贷款支持。此外,政府设立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基金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也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2]。
3.成长期(Growth and Expansion stage)的融资特征。在成长期产品已经进入市场,潜力也初步显现出来,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己转移到管理风险以及规模化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缺口的风险。此时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量逐渐趋向稳定,但需要更多的资金以扩充生产规模和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不断完善产品和进一步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在此阶段企业经营业绩逐渐得到体现,但距离企业股票上市还有一定距离,不过已经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开始愿意向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以获得飞速发展中的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当然,由于商业银行等的贷款需要担保、抵押等,企业能够获得的资金支持还存在一定的缺日,而风险投资资金的大规模参与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口。风险投资资金对企业的进一步投资也扩大了它在企业中的股权。另外,企业留用利润也可作为一项重要内源性资金来源。可见,虽然此时企业急需资金,但对外融资的地位却从被动逐渐转为相对主动。
4.成熟期(Bridge stage)的融资特征。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其发展的潜力已经充分体现,经营业绩高速增长,经营风险降低。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和开始新的技术研发,保持市场竞争力,成熟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仍很大,但由于投资风险大幅降低,成熟期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强。此阶段企业经营业绩稳定,资产收益率高,资产规模较大,可抵押的资产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等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介入到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活动中去。此时,企业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利用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在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企业选择融资的方式更趋多样化,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各种信贷、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和证券融资、货币市场的资金拆借、企业留用利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相对较低的投资回报对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资金逐渐失去吸引力,但风险投资资金(美化基金)仍会进一步介入,其目的是为了包装、美化企业,以利于企业公开上市或并购,实现风险资金本身的更多增值和早日退出,使风险资金拿到真实的投资回报后再去投资新的企业。在成熟阶段的上半期,由于企业仍在较快增长,其规模和盈利水平又达不到主板市场上市的要求,很多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为了更好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设立了二板市场,二板市场的设立既为高新企业的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也为风险投资的增值、退出提供了舞台。此外,这个阶段还应通过产权交易、场外交易等方式给风险投资提供一个良好的退出通道。随着高新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和成熟,在达到主板市场上市条件后,就可以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股权融资,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阶段对资金的进一步需求。
三、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
除大型企业通过内源性融资⑤进行研发外,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需要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1.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政府在推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陆续成立了一些科技信用社,并要求大商业银行加强对科研的信贷投入。科技金融结合的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在全国贷款总量13万亿元基础上每年新增的1万亿元中,支持科技发展的贷款约占22%~23%。也就是说,银行每贷出4元钱,就有近1元钱流向科技产业。以1999年为例,全国各类银行支持科技进步的贷款总余额达到1.69万亿元,其中,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达到7,600亿元,占45 %。2005年,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下,科技部向银行推荐了1246个高新技术项目,合计申请贷款229亿元。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产业化计划中继企业自筹后,第二大资金来源。2006年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实施
今后,各商业银行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科技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科技贷款政府担保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高新技术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是从高新技术产业所征收的税收、财政无偿拨款、科技三项费用等。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商业银行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高新技术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高新技术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拟上市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包括比较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小企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科技信贷管理模式。在科技投入中除了上述各专业银行开办科技贷款业务,与科技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科技,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科技金融机构――科技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科技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科技银行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论述[4]。
2.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企业上市、为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主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发展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以私募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5][6]。
3.共同基金。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某些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看,美国的共同基金多数购买高科技股,其中有些基金也可能是专门投资于某些高科技领域。这些共同基金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的市场价值,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5][7]。
4.风险投资。(1)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纵观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备的经济条件之一。高新技术实现商业化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风险投资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国经济中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经济的兴起,最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坚持不断的自主创新。而美国的创新活动之所以常胜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动力就是源于新型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为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这一新型投资机制出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资本纷纷投入到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风险资本推动了美国的电脑软件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康柏通信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太阳微电子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并使它们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企业甚至是创意型公司迅速发展、扩张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风险投资成为美国创新技术产业化重要的孵化器,向创新科技企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8]。
(2)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供应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需要3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环环相扣。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最关心的不是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远期成长性。风险投资的独有特征决定了投资对象必然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而完善了整个投资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全过程中的融资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一般经历4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要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资金投入的特点不同。其中,成长期和扩展期是风险企业发展的融资瓶颈,在此阶段需要风险资本的持续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专业化投资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投入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和设备还需要利用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咨询服务、营销渠道、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资本运营经验等各类资源给予风险企业帮助,帮助企业管理团队顺利完成创业,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蜕资方式以实现风险资本的增值和再循环。
(3)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资本循环促进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的“三高、三密集”特征,这一特征和风险资本偏好高风险、高投资收益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全匹配的。高新技术的动态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持续性的动态过程,正因如此,才能为风险投资业创造无穷的商机,成为风险投资活力的源泉。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长期控制风险企业的股权,而定位于在一段不太长的投资期间内实现风险资本的快速增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短、创新性强,市场一旦获得成功,企业资产和内在价值便如细菌繁殖般呈现指数级激增,风险投资机构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股权变现(蜕资),实现风险投资本的较快回收,继而投入下一个风险项目,使缩短风险资本循环周期成为可能。还有,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收益性的特点,其产品或服务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高新技术成果一旦顺利实现产品化、商业化,企业可以获得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为风险资本增值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9]。
总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同样,风险投资的发展也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强大动力,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共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5.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从经济形态上看,金融资本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符号经济⑥(symbol economy),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资本所代表的才是实质经济。但是,符号经济越向前发展,距离实质经济就越来越远。如果符号经济走得过快过远,可能会对实质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投机性增强、金融不稳定、食利者阶层侵蚀经济成果等,最终不利于经济增长。可见,符号经济固然重要,不可漠视,但是实质经济才是根本。金融资本过度地游离于产业资本之外,畸形地集中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必然会损害产业经济的发展根基,形成泡沫经济。在资本市场上,符号经济斩钉截铁地引导着资本流动进而直接影响各个上市公司――实质经济的基本组成单位。符号经济为实质经济提供了信用支持,使迂回的生产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实质经济的运作效率。同时,符号经济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实质经济所产生的个别性风险,大大地减少了实质经济领域的振荡(破产倒闭),促进了资源配置与运作的健康发展。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运用,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其次,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高新技术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再次,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而对风险投资来说,资本市场是其进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渠道,是风险资本自由流动的最佳方式和最好场所。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是风险投资最终成败的关键,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退出渠道如上市、股权转让、兼并等,而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最后,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0]。
国内外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能使各方资金有效结合起来,并有效发挥资金的导向功能与杠杆效应。它应是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架。资本市场功能的放大能有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需求,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由低到高正好满足了高科技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又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果没有高新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与活力。90年代以来,美国股市一枝独秀,即得益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不仅为证券市场提供了高速成长的实体经济基础,还改变了证券市场的结构和体系,改变了投资人的投资理念和价值评估方式,并为证券市场提供了资产重组、新陈代谢的主要动力,促使证券市场的竞争格局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即将成立,创业板的推出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创业板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一种全新的更为健康合理的机制,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层次,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也改变着资本市场交易方式。一方面,信息技术赋予证券交易系统处理无限交易量的目人潜力,使得证券交易所能够突破空间界限来开发遍及个球的各类客户,促进资本在个球范围内的流动;另一方面,传统的证券交易制度已不再能够完个满足客户尤其是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了。因此,信息技术在催生新的融资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地塑造着证券交易的新模式――网上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科技创新的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功能,减少了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一般说来,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是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上市公司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风险程度[11]。
[注 释]
①OECD:Venture Capital and Innovation[EB/OL],OECD/GD (96),1996,168:pp4-121.
②在当今美国,富有个人是创业者的重要资金来源。据威廉姆・威特翟尔(WilliamWetzel )所统计,目前有25万个或25万个以上这样的富有个人,其中有10万人在投资。他们每年总共在2万―3万家公司中投资50亿―100亿美元,而且大部分投资在2万―5万美元之间,36%不到1万美元,24%超过5万美元。当然这些资金量与美国风险投资业每年3000项―3500项的投资相比显得非常之小,但对于一个种子期的企业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的,尤其适合于那些还未开发出雏形产品的高技术发明人的最早期融资。
③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或者感兴趣的领域,对所选择的具有专门技术或独特概念等巨大发展潜力但缺少自有资金的项目或者处于初创期的企业进行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民间投资方式,其承担创业中的高风险和享受创业成功后的高收益。天使投资发生在企业家已经花完其家庭或朋友的钱之后(首轮融资),在接触正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如创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公司)之前。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天使投资是一种民间的、小型的、隐蔽的和非正规的投融资方式,常常被称为非正式的风险投资。
④在硅谷,风险资本所投资的创业企业有着一个不太精确的经验定律,即所谓风险投资收益的“大拇指定律”。是说每十个风险资本所投入的创业公司中,平均会有三个企业;三个企业会成长为一两千万美元的小公司并停滞在那里,最终被收购,另外三个企业会上市并会有不错的市值;其中的一个则会成为耀眼的企业新星,并被称作“大拇指”。根据“大拇指定律”,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项目风险最大,但回报也最为丰厚。一般情况下,如果投资额在10万美元到250万美元之间,美国的天使投资者都跃跃欲试。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大约有300万人有过天使投资经历,其中大约有40万人为持续的天使投资人。通常是三类人群: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有钱人,医生或律师等高收入
人群,二是从创业者转向投资者的人群,三是任职于高科技公司对技术等趋势非常了解的人。美国能够拥有数量庞大的高科技公司,天使投资者功不可没。
⑤内源性融资指企业不依赖外部资金,通过自身积累将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⑥对现代经济实现方式作明确区分的首推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德鲁克在1980年《未来经济学趋势》和1986年《管理的前沿》两书中,把现代经济一分为二: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认为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是指货币和信用;实质经济(real economy)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符号经济概念虽由德鲁克提出,但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却是三百多年前就有了。早在十七世纪中叶,就有个叫威廉・波特的人在他发表的《致富秘》中这样预言:“符号性财富将取代真正的财富”。而当前的金融全球化正在把这个预言变成现实:一个全新的时代―“符号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参考文献]
[1]田 霖.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21-23.
[2]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7-11.
[3]赵玉林,张倩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9):85-88.
[4]陈显忠.商业银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必要性分析[EB/OL].省略,2007-03-27.
[5]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2000,(1):15-21.
[6]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胡志强.高新技术、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168-170.
[8]杨爱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理论月刊,2006,(7):162-164.
[9]傅毓维,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129-132.
[10]张 敏.论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J].湖南经济,2001,(4):42-43.
[11]张思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支持[N].科技日报,2000-05-12.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
Chen Liuqin
篇7
1.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由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700余部,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00余项,获专利1200余项。
2.单项技术研发
单项技术研发多年来一直是科技研发活动的主要方式。单项技术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山东省注重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通过产学研结合,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和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等措施,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3.集成创新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集成创新提供了可能。山东省主要采取了两项重大措施。一是加强项目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确定了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生态省建设科技创新、新能源关键技术开发等17个重大专项,进行集成攻关,以求在共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二是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提高集成创新的市场竞争力。山东省利用科技计划对激励科技集成创新的引导作用,要求所有项目立项申请都必须进行知识产权创新,把能否形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作为科技计划立项的必要条件,并在科技计划中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产业化。
二、山东省主要行业的科技成果转化
1.农业
实施“种子工程”作为高效、优质农产品发展的基础,是山东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山东省11年投入资金3.6亿元,创新和引进种子资源3000余份,培育新的种系270多个,培育的小麦、玉米、花生等新品种均创造过全国最高单产纪录。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林果良种覆盖率达80% 以上,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体细胞克隆牛研究、奶牛及肉羊胚胎移植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是山东农业的又一大亮点。山东省10年来共取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1500项,其中2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全省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海带、对虾、扇贝养殖为重点的三次海水养殖业革命,无不得益于科技的创新与突破。近年来,山东又以鱼类养殖为标志,加快了海洋农牧化进程。国家海洋科学中心落户青岛,必将大大提高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2.制造业
山东省坚持14年开展产学研相结合,90%的大中型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个,其中国家级44个,全省工业企业累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 .6 万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或填补国内空白的5400项。近年来,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引进了一批先进制造技术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及生产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装备工业体系,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效显著,主要产品实现了更新换代,形成了一批拳头产品和实力较强、技术领先、具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企业。目前,山东省制造业有规模以上企业3800多家。
3.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46.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1%,比2001年底的14.7%提高了9.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四年每年增长两个以上百分点。启动实施的“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支持了17个重大项目。2005年产业带8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占全省7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23亿元,占全省81.82%;申请专利14335件,其中发明专利2648件,分别占全省78%和82%。产业带内软件、生物医药、非金属材料、数字化装备、海洋等特色产业群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聚集效应,为山东半岛城巾群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至今,山东半岛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聚集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组团和特色产业群。
三 、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不足
山东省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
2004年全省研发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91%,低于全国 1.23% 的平均水平,应用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3%,分别比广东、浙江、江苏低0.86、0.83和0.19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 0 .76% ,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7%,大多数企业长期研发投入不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不够活跃,力度不强。
2.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滞后
支持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新技术成果不能尽快转化为终端产品,并占领市场。2005 年我省高新技术进口、出口累计额仅为全国总量的2.2%和 1.9 % 。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中,规模、效益和创新能力都落后于发达省份。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大量成果、专利被束之高阁。
3.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虽然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加,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企业创新能力整体上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水平。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据调查有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企业占52.5%,有技术开发经费投入的占50%,有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的占23.3%。企业获取研究开发资金的途径不广。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中有政府资金的占23.3%、有贷款的占32.5%、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的占10.8%,能从国内合作伙伴获得的占19.2%,能从国外合作伙伴获得的占8.3%。来自企业外部的研究开发资金相对较少。
4.人才
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匮乏,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近年虽有重要突破,但占全国比重仍然偏小,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也太少。山东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滞后,劳动力素质不高,每万人中受过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数远低于发达省份,影响了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分析
1.实现行业的科技突破
(1)农业高新技术和海洋技术方面实现新突破。农业和海洋技术是山东省的优势,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要加强农村科技研究和推广,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技术和产品。要大力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设,搞好科技干部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要突出建设好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加强海洋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大幅度提高山东省海洋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
(2)先进制造业实现新突破。先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也是衡量竞争力高低最主要的体现。要围绕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现代设计、先进加工、先进制造模式等先进制造技术,开发大型成套装备和精密配件产品,提高山东省制造业技术水平。要突出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基地,以数控机床、汽车与发动机、造船、医疗器械等装备制造业技术为重点,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创造”。
(3)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要围绕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软件技术、计算机及设备、网络与通信技术、数字化电子产品及配件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实施品牌创新战略
要继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支持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的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著名品牌企业、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中国名牌。要加快建设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突出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能耗的产品,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群。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第二次创业,努力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3.加大技术开发投入
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今年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5亿元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 个重点产品技改项目,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层财政科技投入要重点支持推广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4.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重视培育技术服务中介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加强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创业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孵化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黎贵才,周东杰.科技政策的国际借鉴―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行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1:41.
[2]姜绍华, 赵英兰.山东科技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思想[J].科技信息,2003,10:10.
篇8
一、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总产值年增长率为26左右,是广西国民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广西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1999年起呈逐年增加之势,2004年底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47%,比上年增长了26.20%。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利润及利税方面广西这些年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广西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在近年有较大的变化,至2004年底,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73家,比上年增加了197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为4.40万人,比上年增长13.69%。广西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分布在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大仔业。经过这些年来的发展,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平均由2000年的0.41亿元扩大到2004年的0.57亿元,并逐步形成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如生物制药业中的桂林三金、桂林集琦、北生药业、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北海银河等企业。
广西这些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自身而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全国范围之内其仍然是较为落后的,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表一来看,广西科技经费支出额、地方财政科技拨款额和R&D经费支出额约为广东省的10%、10%和5%,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竞仅相当于广东的近千分之一。在创新相关资源及投入额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广西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和科技成果数量仅为云南省的二分之一稍强。广西在技术创新各项指标上均远落后于临近的东部省份广东省,甚至一些关键指标也落后于云南省。总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总量较小,产业整体规模化程度低;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关联度低,配套能力不强,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综合环境尚待完善,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政府的间接调控能力、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能力、技术中介的服务功能、知识产权的保护、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均有待加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中试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且部分高技术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对于一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创新是关键所在。应当高度重视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的作用,通过环境和机制来吸引、聚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促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创新活动涉及的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应当从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角度着手,从增强区域持续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思考。基于这个认识,文章认为制定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平台为目的,通过整体布局、突出重点集中科技资源,着重发展高技术战略产业;同时通过创新环境的建设和高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来分别解决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问题;通过改善资源要素供给、改善创新系统的内部结构、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和加强创新系统网络建设来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多管齐下,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通过创新系统的动态演化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政府在构建创新系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创新系统组织结构
张敦富等人(2000)认为从系统结构上看,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包括创新机构、创新资源、中介服务系统、管理系统四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组成部分。周亚庆、张方华(2001)则认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包括教育子系统、科技子系统、资金体系、政府子系统和文化子系统,Andersson和Karlsson(2OO2)提出了一种以集群为中心的创新系统结构,
(参见图一)为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该模型虽是以集群为研究中心,但由其结构图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构建创新系统的关键作用,创新过程必需的良好的国家和区域的制度安排需要有政府制定,而技术基础设施、知识基础设施等各种有形无形的基础设施由于具有“公共品”的特性,需要由国家地区政府来主导完成,公共财政支持和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的形成则是政府所属职能,至于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的构建更是与政府行为息息相关。
基于以上创新系统结构分析,结合波特的钻石结构模型,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模型。
(参见图三)其中创新资源包括一个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要素,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相关和支持性基础设施除了包括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以外还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创新机构,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服务系统,以及相关产业基础。需求条件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内需市场借着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了效率。同时,本国的预期需求可能催生产业的国家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和成长模式则有强化竞争力的效果。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信用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学习环境等,是区域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长期正式与非正式合作与交流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管理系统是指政府为了建立和管理区域创新系统的机构和机制,政府将创新各相关要素整合调配,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创新系统的建立和成长阶段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只有在政府主导的管理系统有效调控下,创新系统才能有效运转,达到最终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
三、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方面,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强化政府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和支持。市场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也存在自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也不能自我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虽然高效,但却带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和局域性。随机性会使配置行为的目标追求发散,局域性则使创新活动中出现市场低效区和失效区,市场低效区需由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联合发挥作用,市场失效区的资源配置则往往主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完成。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保障、产业共性知识的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和政治地位的创新行为等,往往由于较长的回报周期和较强的投资需求强度而为企业所不愿或无力介入,必须依赖政府来加以组织。事实上,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育较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大量市场低效或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有一些独特的运行规律。技术创新的产出是一个介于公共产品和完全排它性产品之间的产品,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即产品的实物部分虽可属于创新者,创新成果的另一部分产品即技术信息部分却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此外,技术创新没有历史惯例可以遵循,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且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与创新类型高度相关,基础研究和基础发明的不确定性最高,投资最大,回报最慢,企业往往难以承担或不愿意承担。这两方面特性极易产生创新活动中的囚徒困境,厂商只是等待知识技术外溢,而不是开发研究成为最优选择,这就需要政府干预了。另外,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往往是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具有一些竞争劣势,这些需要政府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宽松的外部创新环境。
四、创新系统中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在经济学领域中,政府职能如何定位是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创新系统中,政府作为重要组成要素,既是区域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在国家层次,政府主要是根据全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一些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的政策和计划以及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各地的发展指导思想,从地方层次来讲,在国家宏观管制日渐放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发展重要的直接指导组织者,一方面贯彻国家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指导调控,地方政府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应主要负责制订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设计并监督机制运行,发现和确立新型的、高效的机制规范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各个行为主体,从宏观上和总体上对个别创新主体的行为进行协调。
作为创新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要特别重视政府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的相互联系中承担具体的职能任务,对于企业,政府提出和建立针对证券市场等各种层次和各种功能的市场机制和操作规则,引导企业合作和有序竞争,按照法律或契约的规定,采用组织控制、财务监督、监督管制等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建立在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主体间起桥梁作用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公共服务,以实现社会信息、智力资源共享,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可以通过非官方的中间组织对企业进行间接管理。对于科研机构,政府制订重大创新项目和课题,通过资金投入来引导智力资源之间的有机组合,共同进行研究和开发,共同完成创新,积极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迅速产业化,并对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形式多样和日益规范的资金支持。
政府要在构建创新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满足以下条件:政府的职能要从直接组织创新活动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及提供服务为主,在目前我国的转轨时期,要特别防止政府超越行政职能范围盲目行使权力,以免产生政府职能过度的问题。要健全市场制度建设,消除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和壁垒,要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创新系统构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以广西为例
早在2003年广西政府就制定了未来几年广西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2003~2005年为规划起步阶段,初步构筑起广西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2006~2010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到2010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机制灵活、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体系。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2006年区科学技术大会强调到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广西创新体系。经过广西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目前广西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技术创新系统构建的道路上仍是任重道远。
广西政府在推动技术创新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与创新相关的制度框架和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许多时候不是缺乏人力资源,而是缺乏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用人机制。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偏少,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偏弱,科研与企业相脱节。而且,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R&D经费投入占GDP仅为0.36,发达国家均已达到2—3。此外,研究开发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重视不够。这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严重的不利影响。特别的,创新能力不足使广西在与东盟对接的建设过程中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广西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首先,广西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创新体系的建设规划,合理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各阶段具体目标,部署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并向各创新主体提供有关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状况的信息,建立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政策倾斜体系,此外广西政府应制定一些必要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使创新活动规范进行。
第二,加强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包括社会信用环境、创新服务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等,政府要从多方面人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一整套信用查询和奖惩系统;建立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服务机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建立技术、知识与人才的流动机制,构造一条完善的区域创新价值链,加快技术成果转让、运用和扩散;要着重加强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政府要倡导突破一些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束缚,倡导“硅谷文化”模式,历来中关村被认为学习硅谷最为接近的地方就是有鼓励冒险、敢于标新立异的文化痕迹,要在广西境内树立起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和创业精神,在创新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一种善待失败和相互交流的合作文化和精神。
篇9
一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篇10
一、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对高校创新能力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与区域唇齿相依,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地方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撑。高校应当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中央部委所属的高校,只有与地方有机结合并承载其发展的烙印才能更加凸显出特色。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间事实上存在如下关系。
(一)高校的原始性创新是保持国家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高校是创新知识的产出核心,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高校不仅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学家群体、先进的科研设备、巨大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产学研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成为持续而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知识创新源。高校还通过承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重大科技计划、科研课题,不断发现新的科学事实,探索新的科学规律,建立新的科学理论,提出新的科学思想和新的科学方法。高校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来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资金投人、创新收益、创新活动和创新需求的主体,应该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行为主体,但高校也是一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高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科研资源聚集、科技信息灵捷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可使其能通过各种方式成为新技术的提供者。我国目前企业因技术创新力量比较薄弱,未能发挥出技术创新核心主体作用。而高校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能够根据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人才支撑和技术成果,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l世纪,区域经济竞争的浪潮形成了创新性人才的巨大需求。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持续的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校。高校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浩大的科技资源环境中培养出各类人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孵化器作用
产业集群能够产生区域竞争力.但产业集群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在于集群创新优势。高校作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孵化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孵化高新技术业。高校通过佼办企业、产业集团承担起企业“孵化器”的作用.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辐射和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高新技术迅速实现产业化。高校与区域经济各类产业之问通过科技园区这个纽带为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三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例如,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发展起来的“硅谷”,分布着3000多家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大学与产业界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产学研协调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传播、应用获得有机整合,产生了巨大能量l3。
二、影响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区域内高校创新体系虽说已经具备了一体化建设的初步基础,但距离建成能为区城创新体系提供一个知识和技术强力支撑点的高校创新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高校创新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错位
一些高校的科研活动多以出科研成果为导向,以争取科研经费、政府奖励、、出版著作为主要目标,离市场化应用有一定距离,而企业需求的创新成果则是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并能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高校科研活动通常以申报硕士点、博:上点和学科建设为主要目标,难以按统一的科技创新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日标的区域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二)区域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各高校之间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彤成,各高校的优势与科技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集成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少,高校之问的科研项目合作也不多。没有形成统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能将整个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有效合在一起并向区域内所有高校提供所需科研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等方面服务的区域协调机制。
(三)科技创新资源使用效率低
科技创新资源总量不足与大量闲置并存是一个突出问题。区域内各高校的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等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和闲置现象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单位各自为阵,封闭使用。这就导致一方面.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创新资源闲置,派不上用场。各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缺乏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
(四)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区域内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在科学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不多,科技队伍的总量不足,尤其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产业等高技术领域的人才紧缺,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对策
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区域内高校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逐步建立起高度开放、功能完善、内外协调、运作有效、特色突出、成果显著的区域高校创新体系迫在眉睫。具体来说。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一)搭建平台
建立高校与区域企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集群区域产业,培育学习与合作竞争的集群创新文化,大力推动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嗣绕区域产业集群和关联企业的政策,高校必须搭建四个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高校是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的双重核心行为主体,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行为主体,是区域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源。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使区域内高校的创新资源投人到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和潜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建造一个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的核心经济增长点。
2.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创造高校与其它创新行为主体的新型互动模式。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在重大科技项目上的联合攻关,建立能整合区域内所有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政策支持,鼓励部分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部分或全部进人高校,与高校现有资源重组,增强高校的创新力量。
3.创新人才平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的力度,形成一个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平台。
4.高校创新文化平台。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母体。要弘扬创新文化,培育良好的高校创新环境,形成一个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富有激情、力戒浮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海纳百川、人才荟萃的高校创新文化平台。
(二)建立配套机制
篇11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对城市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行为的衡量,最基本的内涵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活动自身的规模与水平的提高,二是科技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影响力的增强。
所谓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城市有目的、有意识地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的支持,准确识别和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通过开创性地研究开发,科技创新各要素相互作用,实现对社会发展推动作用的能力【1】。
一、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科技创新离不开一定的人力资源、科技意识和物质技术基础,科技活动需要直接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科技活动产出表现为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形成影响。因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归结为五个: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鼓励创新的关键。如果一个城市中没有政府对科技意识的重视,不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那么对于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则相当困难,科技创新环境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科技创新环境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它主要包括:
(1)有可能有条件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人力资源;
(2)科研物质条件,包括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以及科技活动外部物质装备的支持;
(3)科技意识,即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
2.科技活动投入
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科技活动投入、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结合,被看作是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城市要跟上科学技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要加大对设备物资的投入,要提高对科研开发经费的支持力度,还要不断壮大有技术而且高效率的劳动者队伍。因此科技活动投入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城市科技创新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必备保障。它主要分为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包括:
(1)全社会以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力投入的水平;
(2)全社会、工业企业、地方政府对科技活动财力支持的力度。
3.科技活动产出
科技创新最为直接的表现是科技活动产出,这也是科技活动投入的目的所在。最少投入得到最大产出效益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成为各城市努力追求的奋斗目标。因为若只是一味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注重产出效率的提高,则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还会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最终导致过早面对资源枯竭的恶性局面。因此科技活动产出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城市是否具备科技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目前技术成果成为国家、地区和城市间实力对比的重要方面。科技活动产出也可以从科研技术成果来衡量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
(1)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即论文、课题和实用技术的产出水平;
(2)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程度,即技术成果在国内和国家间的流动状况。
4.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新需要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生产力并产生创新效益,在转化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即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是代表一个国家、区域和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先导产业【2】。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有效的创造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能够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有效提高对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加大科技活动投入的产出强度。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城市进行科技创新的技术动力。高新技术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包括:
(1)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新产品的产出水平;
(2)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劳动效率、附加价值水平。
5.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般来说,社会发展伴随着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提升。反之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强、科技产出能力的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必然又会带动城市经济、环境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因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也是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构成要素。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还要考虑自然环境改善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自然环境不可忽视,目前我国正逐渐增强对环境的重视,实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
(1)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科技促进环境的改善;
(3)科技促进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二、秦皇岛科技数据研究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秦皇岛市科技创新能力
秦皇岛市科技产出的主要问题是科技财力和人才投入不够,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出效率的步伐明显落后于投入【3】。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产出能力落后。
秦皇岛市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多渠道增加财力投入、合理引进与利用人才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等措施,使产出尽可能的最大化。除此之外,秦皇岛市要提升科技产出能力,还要加强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目前秦皇岛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绩效还较低,产学研之间缺乏自主合作、市场化推进的协作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品牌工程,促进科技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行政界限和行业界限,进一步引导科技成果的异地转化、吸收和创新。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有三个方面:
第一,引导和支持产、学、研之间的技术、人才和资产流动;
第二,实行特殊政策,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建立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形成;
第三,在科技计划上把促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资助机制上,鼓励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加强创新体系的整体集成,发挥秦皇岛市科技力量的整体优势。
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不仅可有效利用资源,相互为对方培养人才,并且可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科技活动产出强度的增加,从而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篇12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依靠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但是,由于其自身高风险性,高新技术企业从银行大量贷款非常困难,银行贷款率很低。如表1和表2所示,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远远大于其他企业。据湖北、广东将近两千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金融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非常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中缺乏资金,同时3/4的企业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自有资金。
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技术变成产品,只有高技术成为产品才能进入市场,企业才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高新技术企业也不例外,如果资金短缺,再好的项目也只是空谈。创业板的推出对解决融资困境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创业板市场不仅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门槛,为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铺平了道路,也为高科技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更好的融资渠道,因此创业板市场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业板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
(一)创业板降低了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小,业绩不佳等特点却很难进入资本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创立为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铺平了道路,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解决渠道,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低门槛进入,严要求运作,具体说明如下:
(1)财务门槛低。我国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制定了相对宽松的发行和上市标准,对企业的历史经营绩效未设立很高的要求,但与海外创业板市场相比,门槛相对比较高。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要求企业最近一年税前利润不得低于400多万元。在我国,出于风险控制的需求,创业板规定,企业最近一年要盈利,净利润不得低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得低于5000万元且最近两年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两年持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000万元并且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2)发行规模要求小。与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发行规模提出了比较低的要求。我国创业板市场要求企业上市后股本要超过3000万,较中小企业板,平均融资额大约要少40%,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企业平均要1~2个亿资金的融资额,而主板最低要求是5000万元。
(3)营运记录要求低。我国创业板市场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为其制订了宽松的入市标准,对其营运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创业板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上市之前只要在同一管理层下,具有持续两年以上的高新技术经营业务经验,并且最近一年企业净利润为正值即满足上市条件,这里所说企业包括企业整体改制设立,或有限责任公司依法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皆可以连续计算。另外,对于一些研发能力很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放宽, 可以不设最低盈利限制,且不分企业存续期间的所有制性质,只要有一年的经营记录, 均可连续计算经营业绩。
(二)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融资渠道 具体表现在:
(1)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为方便的融资渠道。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很高的成长性、收益性和风险性,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传统的筹融资方式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融资困境,创业板的推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建立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直接融资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取向,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从而形成适应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创业板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融资机制。创业板市场不仅增强了企业资金筹集与使用过程比较高的透明度,由市场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中去,而且通过股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实现了投资期限的转换,将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短期资金成为上市高科技企业的长期投资,保证了充足的长期资本供给,再利用企业的股票价格传导机制,使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到成熟期的整个过程都能够高效的运用资本。
(三)创业板为风险资本营造了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而风险投资的有效运作则依赖于一个成熟、发达、充满活力的创业板市场。如果没有一个便捷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就无法实现增值和循环流动,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市场。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 “出口”,分散风险投资的风险,促进高科技投资的良性循环,提高了高科技投资资源的流动和使用效率。
三、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与创业板的联动效应的对策
(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培养企业自主创新力,是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科技企业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整个过程,需要高新技术企业明确当前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相结合,整合资源,发掘科技创新潜力,激发技术创新活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内控管理,加快向现代企业过渡 内控管理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以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但内控管理状况不佳,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简单、规章制度缺失、管理水平不高等方面,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对外效应,影响对外融资,限制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打造现代企业为目标,提高自身信誉度,从而打开外部融资的大门。
(三)完善创业板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创业板市场作为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当前运转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隐性问题。从2009年10月我国正式推出创业板市场开始,有关方面借鉴国际市场经验已经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我国整体法制环境、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市场所蕴涵的系统性风险仍旧不容忽视。其能否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福地,需要在发行环节、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制度性创新,然而完善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提高执行质量,则是所有制度建设和环境改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徐冠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5期。
篇13
科技资讯以刊发科技教育学术论文为主,是阐释学术观点的理论平台,是全国科技、教育、金融、法学、医疗、行政管理、 建筑等行业评职晋级认可的正规、合法学术刊物。在本刊所发的相关论文,均可在“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到。
主要栏目
高新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电子商务、科教平台、资源与环境、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和科技动态。
读者对象
1. 科技和金融工作者、风险投资家,热心于科技与金融投资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各界人士。 2.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技术项目,缺乏企业资金者;有资金愿创办科技实体者。3. 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科技企业及企业家,科研开发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和关心高科技转化的各界人士。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3、所有文章标题子书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
5、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格设计要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