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理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篇2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3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篇4
一、心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农村学生的课堂管理落实到具体教学上是会面临许多实际问题,这所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有其特殊性性:它不完全是乡村学校,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学生有乡村孩子不重视学习的毛病,却没有乡村孩子的淳朴,尤其难于课堂管理,因此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接地气”,因为上了几节课后,学生反映:这个老师的普通话(我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还没有学生说我的普通话有问题)还不如他们的班主任说的好,我顿时明白,学生首先是不适应我的语言和语速,我找到首要的症结,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更朴实,学生不知道真正的普通话应该是怎样的,要接地气,因此曲高和寡是不灵的。但是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可以为了学生改变,但孩子们马上面临毕业考试,要适应新老师,也需要时间。面对新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似乎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想给大家分享我在新的教学环境里的魔力课堂管理模式。我的这些新学生平时看到的耳濡目染的都是我没有料到的,尤其是这些孩子的家庭结构:单亲家庭还算是好的,有些孩子根本就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守着负责吃的、穿的,对学习、对媒体的选择利用、对媒体的控制使用都无法做到。渐渐地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做相应的改变,我们现在手机上玩的最多的一个是微信朋友圈了,那么我给大家看看,我到了三小后,微信朋友圈是怎样使用的,大家请注意时间,我们老师是随时随地与家长保持联系,不再有上班下班时间区分。
二、课堂教学改进新模式
我想先从一节试卷讲评课说起,每次考试过后都要试卷讲评,一节有趣的试卷讲评课要上好也要动脑筋,如果按照常规的试卷讲评要求:教师先发试卷,念分数,然后按照试卷内容逐一讲解,本次考试的试卷讲评我就改革了一下,没有发试卷给学生,而是先讲评,为了让学生认真听讲,要求学生只能凭记忆再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改正,这时候有的学生怕记不住老师讲的内容会比平时更加认真听讲,有点学生在偷偷记笔记,我讲评完了,把试卷发给学生,我说:“好,现在凭刚刚听课的记忆把卷子中的错误改正。”这正是我要的结果,他们自己的选择,比你要求他们怎样怎样要高效很多,况且很多孩子是不知道做笔记的,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什么事该记住的,听课就抓不住重点。通过这个小实例,学生懂得该强记和听懂的内容的区别,上课不累,还可以针对性地学习。
三、饕餮盛宴前的开胃小菜
学生刚刚上我的课,我必须拿出些杀手锏给他们看看:我的课从来不会直接就讲课本,我一定会讲一个和英语相关的小故事,小笑话,学生在上课前就很期待我的故事,小笑话,第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是成功做到了,每次看到学生明亮的眼神就知道他们的期待是什么:铃声一响我就站在讲台上开始我的小故事:我们中国人在国内学了N多年的英语,出国旅游仍然听不懂老外说什么,一位游客在美国旅游时候出了车祸掉下悬崖,打救援电话后救援人员来了询问游客:Howareyou?这个游客一听,啊,终于有听得懂的了,他赶紧回答:I’mfine,thankyou.老外很疑惑:Areyousure?他骄傲滴回答:I’mfinethankyou,andyou?这虽然是个笑话,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真的发生事故,这个时候要说:Help!Help!以这样的方式上英语课,学生印象深刻,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复习测试中有一道题刚好考到这个内容,有的学生发现了说:“咦,这不是老师讲的那个笑话吗?”因此教学就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是一味说教。
篇5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校东莞校区第二临床学院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共1603人。
1.2方法
2008年11月,我们同时对05和06级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实验内容的设置,实验课时的安排,实验前准备情况,教师授课,课堂辅导情况,课后批改实验报告情况等方面,把调查内容设计为6个方面19项,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很差5个评价等级,并就以上6个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回收223份,有效率为89.2%。经统计,涉及调查内容19项中,学生评价好的有6项,评价较好的有10项,评价一般的有3项。
2.1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的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总体评价比较好,特别是实验准备和实验报告批改两方面评价好,有200名学生认为教师实验前准备细致,试剂和器材准备充分,实验过程中损坏能得到及时更换;189名学生认为课后教师批改实验报告及时,工作认真细致;有164名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设置较好,教师授课水平较高;90%的学生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态度和蔼,工作认真,遇到问题愿意询问老师,与老师沟通;而课堂辅导方面学生的评价相对较差,评价较好的仅占8.1%,评价一般为70.3%,评价差和很差的分别占15.2%和6.4%;197人反映一位辅导老师太少,课堂辅导不及时,应加强实验辅导。
2.2学生对生理科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通过对学生意见的收集,反映我室实验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1)实验内容设置没有突出专业特点;(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所占比例偏少;(3)教师授课理论讲述时间过长,实验操作时间不够;(4)大班教学实验组人数及实验组数多,致使实验资源相对不足,每个学生的操作机会减少,而教师的课堂辅导亦跟不匕。
3讨论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较好,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带教老师在课堂辅导方面跟不上,离学生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资源有限,使东莞校区的生理科学实验课均采取大班教学,一个实验室两个小班同时上课实验组数及人数均很多,带教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实验中很难兼顾到每个组。且东莞校区生理科学实验课带教老师以年轻老师为主,年轻老师的带教经验不足,部分非生科专职教师对实验的熟练程度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导致课堂辅导达不到学生要求的原因,也是我们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实验资源和师资力量有限,5年来,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变化不大,使学生对部分陈旧实验内容兴趣降低,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研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对实验课内容的设置有了新的要求。如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内容,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4建议和措施
4.1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在实验项目设置上突出专业特性
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设计难度不一的实验项目。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教师在选择实验内容时应突出临床思维,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利用生理、药理和病理生理基础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设置实验项目时可突出临床医学专业特点,联系临床医生的工作,开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仿真训练,如可在实验中设置制定用药方案的教学内容。总之,对不同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要有侧重点,实行分类教学。
4.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保证生理、药理、病理生理学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情况下,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课中多安排如“失血性休克及抢救”这类综合性实验。它们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操作步骤多,操作时间长。学生可以在实验中用动物复制临床上常见病例的相关病理模型,并可运用学过的知识对动物进行抢救和治疗,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又训练了他们用基础理论解决I临床诊疗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旨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验证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医学科研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以上几种能力尤为重要,可在教学安排中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4.3精心做好实验准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预实验。实验课前技术人员应将设备和仪器调试好,试剂和实验器材应准备充分,课堂中发生差错或损坏要及时更换或维护,以保证学生的实验顺利完成。带教老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课前认真完成预实验,及时发现问题和实验中的难点,并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可给予正确的指导。
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在教学方法上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除必要的交代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外,尽量避免讲小课,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动手时间。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实验教学,可起到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的良好作用。
篇6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案例教学是具有较高难度的教学模式,在对教师要求较高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广泛的背景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大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尚未涉及,社会阅历较少。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理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3、选择管理案例质量不高。目前,管理教学案例主要来自于一些著名大企业发展的得失成败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案例,经典案例往往篇幅过长、背景过于复杂、问题的难度过大,而教学对象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另外,管理案例有的来自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学生感兴趣。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很难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4、案例教学时间比例把握不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数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而且案例教学课时数所占计划课时数的比例较高,有的课程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的管理学教学中,由于把握不好运用案例教学的时间比例,总感觉理论讲授的时间不够;同时,案例教学也未能深入开展,以致运用案例教学时好似蜻蜓点水,针对案例往往只能一带而过。
5、基础设施薄弱。管理学案例教学不等同于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而是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案例教学中,除少数高校的案例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高校至今仍缺乏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缺乏多媒体教学工具和高质量的课件等。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不可能达到案例教学的质量和要求。
三、跨越案例教学模式阻碍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师资力量。案例教学是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能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教师应加强培训,尽快更新观念,并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2、引导学生改变学习习惯,更新学习观念。为了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改变他们老套的学习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在教学前,必须进行积极准备。学生应大量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扮演者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入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重视案例的选择。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4、合理分配案例教学的课堂时间。原则上,确定并掌握合理的时间比例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首先,它的发展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的出现是对教育领域形式主义学习方法的反叛。其次,案例模式在管理教学培训上的应用,主要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管理的成果靠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靠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靠正确的生产,所以学习应以实践为基础。正是基于这种以实践、经验的方式和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案例教学模式在西方的管理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案例模式的使用往往是有限的,体现在效果上也是有差异的。二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案例教学并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管理学教学中,讲授、演讲、实践教学等都可以综合安排使用,尤其对于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还有一个转换思维方式的适应过程,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计划数的50%左右,高年级学生可适当提高比例,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比例可以达到90%以上,甚至完全的案例教学。
5、配备好必要的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教学场地与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安排。
教学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室条件方面。对于大型案例讨论,如果具备一些单独、小间的案例研讨室,案例研讨的效果会更好些。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一间大的教室也足够进行分组案例研讨;不过,需要给每个小组配备必要的课桌椅,等等。另外,每个小组或者课堂的课桌椅的排列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秧田”式讲课桌椅排列适合于开办讲座,沟通方式主要是单向的,讲台上的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难以充分地参与。而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这种传统的讲课桌椅排列方式是不利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场地的常用排列类型有“圆桌形”、“方形”、“矩形”、“六边形”,等等。这些排列类型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与研讨活动,并且彼此可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并能让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反应。
必要的设施条件包括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到的讲台、板书、软板、投影、麦克风、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与教学场地设施条件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案例教学班级和研讨小组的规模问题。什么样的班级规模和案例研讨小组规模较为适宜呢?不同的老师可能对“理想”的案例教学班级规模有不同的判断。根据我们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实际,班级人数尽可能控制在40人以内。案例研讨小组的规模则定在4~8个之间比较合适。这个规模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充分地交换意见,有利于对需要共同努力以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地讨论交流。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马新建.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与学习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性情。同时教育情境的创设要求生命化语文课堂传统打破语文课堂时间的封闭模式,教学活动应灵活掌握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骤,调整节奏;并且努力作到课堂内的时间与课堂外的时间自然衔接,让课堂外的时间在课堂内自由流淌,从而在相对的意义上延长活动时间,促进个体生命主动发展。
(三)生命课堂的对话教育构建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广阔神奇的语言天地里,我们可以与古人、今人、伟人、巨人,与自然、社会、人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通过“对话”交流活动,读者才能悟得文章的真义,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的目的[张永昊、周均平.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对话教育首先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让学生来探讨文章的真谛,教师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必要的知识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新审视教学的本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以及学习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在语文教育中建构生命课堂,使学生读到过让他激动不已、欲罢不能的教材,感受过心灵与情境的自由交往与融合,走进过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过探究未知的冲动和欲望,产生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品味过审美过程所产生的悦心悦意,最终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层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
2、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永昊、周均平.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篇8
1.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①在观察时会确定观察目的,能正确运用观察方法;②会做观察记录或报告;③能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2.实验能力的培养目标:①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②能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操作技能;③能独立设计一般性的实验或带有一定创造性的实验。
3.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能运用化学知识对化学现象进行判断、推理及解释。
4.自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正确选择有关内容,通过自学解决课外活动中碰到的难题。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及组织
1.课外活动的内容
①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讲过绪言课后,我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投影片,再如对课本插图中科学家作介绍。既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活动的特点是结合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容易组织、指导,且参与面广,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
②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学内容要坚持联系实际,是化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对农村中学生来说,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是教学的方向。如围绕[讨论]怎样才能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增产效益,我组织学生对当地土样、水样进行测试;再如结合环保知识,组织学生对当地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提出防治措施等。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
③结合思想教育进行的课外活动。例如我给学生做“鬼火”试验;巫术手中木剑变红色实验。通过这类课外活动,学生明白了巫术的鬼把戏,破除了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又收到了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2.课外活动的组织
①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一般由7至10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②组织各种竞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竞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验操作竞赛,实验设计,观察能力竞赛,小论文,小发明等。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竞赛,其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符合教材知识和实验教学的要求。
③指导家庭小实验。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家庭小实验,从教材的选用,操作的要求,安全方面等指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时脱离了教材的直接指导和对教师的完全依赖,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大大增加,既弥补了学生实验的不足,又增加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④组织讲座、观看科技电视电影、参观等也不失为课外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课外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上述各内容和组织方式都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指导教师是否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本身的目标要求层次决定了课外活动的层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则是如何积极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挥,创造各种条件,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教师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包括计划、目标的制订、具体的指导内容及方法等。其中如何把学生的积极兴趣引导到持久的使能力得到培养上来是关键。
篇9
生本理念下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发展需求,而学生学习目的不同。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并给予学生充分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不同,教师不应给予学生负面评价,应该鼓励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表扬。由于年龄较小,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而导致学习能力较低。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建立起对小学科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夯实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此外,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进行良好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确保学生学习更顺利。
3.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篇10
小学生年龄尚小,心智还未成熟,在学习中没有足够的勇气创新、实践,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被动听讲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每一个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探索欲。在这种形势下,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及不断鼓励,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不良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以一个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故事为例,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怀疑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做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是错误的。可见已有的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也许会发现曾经某个已成定论的科学知识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胆质疑、猜测,不迷信课本和权威,鼓励学生向教师、家长提问,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由科学的探索者、质疑者渐渐成为发现者或创造者,使学生内心的创新愿望得到满足,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勇气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的筛选,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以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提高科学教学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主要是要求学生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为是这样”等角度对课本内容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评价,最终筛选出合理、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索实践,找寻问题答案。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及时改变传统说教式科学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小实验,使小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有趣性,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演示的科学实验活动。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准备一些卵石、摆、显微镜、通电线圈等小道具,让学生观察道具、使用道具,并利用这些道具进行科学实验,使其充分感受到科学的神秘性与趣味性。其次,将教学内容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充分地应用到科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百分之百安全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讨论、去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发现科学概念与规律,不断探索与创新,使学生彻底弄懂实验现象,根据实验实践与实验现象观察,使学生总结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设计与小发明,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每周开展1次“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合实际的观点与动手能力,使学生将实验创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
篇11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如果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索科学的能力,让学生在亲历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比课堂上的死记硬背,更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三年级上册《纸》这一课为例,对纸这种材料,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比较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比较书写纸和卡纸,比较挂历纸和报纸,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将一张纸轻轻地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边,会有什么发现?再把撕下的半张纸揉成团,再小心地把纸团展开,用放大镜观察纸面,会有什么发现?挂历纸、报纸、卡纸、卫生纸,哪一种纸吸水性更强?为什么纸的吸水性有强有弱?在上述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的教学活动中探究,通过实验找出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革新了传统班级“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以三年级上册动物的《蚯蚓》一课为例,我让学生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然后分发工具: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放大镜、纸、玻璃板、尺子、绳,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看到了蚯蚓外形上的什么器官?如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蚯蚓有脚吗?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水和光对它刺激时,蚯蚓会有什么反应?最后再将自己小组对蚯蚓的认识表达出来。在上述过程中,教师以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了思考和交流,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使他们体验获取科学知识的快乐。
四、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课程标准提倡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科与学科之间也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适度地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就可以打破课程局限,丰富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间的共同促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学科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推动了学科创新,更利于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整合不同学科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2
引言
当前,逃课现象在大学高校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不仅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现状及问题
据网上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统计,在回帖的近两千名学生中,曾经存在逃课现象的就占96%以上,仅有不到4%的学生未逃过课,可见,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常逃的一门课程。为此,笔者对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有1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未来发展没有用;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感兴趣。目前,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显性逃课普遍、隐性逃课严重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大学生逃课已经迫在眉睫。
二、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场所,完善其各项管理,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学风对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生逃课现象就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
一是广大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门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二是要多利用校园网、学生QQ群等新媒介,传播主流价值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环境。三是学校要积极构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大思政平台,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觉悟。只有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以提高,才会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政理论课逃课的现象。
2.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吸引力
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才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变得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思政理论课的教师,要走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容当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事件等社会热点话题来作为课堂的开始,通过现实中的实际事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自己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效果要比强硬灌输好得多,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水平和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政治理论课变得严谨却不失活泼,富有感染力,自然可以有效遏制学生逃课。作为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保持敬业奉献的精神,如果一名思政老师不热爱自身的工作,上课敷衍了事,学生也不可能喜欢上该老师的课。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保持学科知识的与时俱进。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为政治理论教师,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技巧,灵活地运用教学力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变得形式多样、富有活力。首先,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其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借助计算机等新媒介,用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学习热情,使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完善思政理论课评价体系,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三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思政理论课的考评不能只注重理论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培养。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当前逃课日益严重的现状,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的三结合。
一是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要求教师的授课质量;引入竞争机制的职称评价方式,让每一个教师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其长处。二是要完善学生考勤管理。注重平时考察所占比例,实行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从而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成绩。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同时,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考评项目,从多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进行考评,多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的整体状况,在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的同时,又可以考察其平时的表现情况。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屡禁不止的背后,既有学校管理的缺失、教师工作的失职,也有学生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等多重原因。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加强管理、教师提高素质、学生加强自律等多方努力。本文提出了诸多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现象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篇13
2.考试作为一种外部激励手段是有一定作用的。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重视并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但从考核学生成绩、评价学生素质的标准与方法上仍反映出偏重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与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上实验时,心中无数,只求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完成实验,很少考虑实验原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验结果的处理等。长此以往,化学实验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意义。
3.教师重视实验,严格要求学生是十分必要的,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策略不当,也是妨碍学生兴趣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分强调实验仪器珍贵的做法,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使不少学生做实验时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实验。还有的教师过分强调试剂药品的毒害作用,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实验时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教师在实验中应以身示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应人为增添实验的“紧张”气氛。教师在提示过药品用量、实验操作规范以后,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同时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总之,实验教学和其它课堂教学一样,如何从情感陶冶、示范引导等方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轻或消除学生实验时的心理障碍,是教师应认真重视的。
二、激发实验兴趣和学习动机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1.化学实验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实验工作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训练,既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又注意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还要锻炼其从事实验教学的能力。同时,也可增加一些实验在技巧上的难度,除做好规定实验外,还可增加探索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以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2.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学生实验能力的大小不仅表现在实验结果的准确率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实验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实验中也许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实验不会次次成功,但应引导学生如实分析失败原因并安排重做,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