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幸福心理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幸福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幸福心理学论文

篇1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的思考

(一)幸福感觉提升,积极情绪体验训练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让我们感觉良好,即它不仅反映成功和健康,还能够产生成功和健康;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思维,即拓展常规之外更广泛的思想和行为意识;积极情绪改变我们的未来,使我们能够发现和建构新的技能、新的关系、新的知识和新的生存方式。帮助大学生识别、唤醒、体验积极情绪并成为习惯化技能,首先就要根据积极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分类,即有关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三类,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保持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情绪的连贯性,从而抵御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获得主观幸福感。面对过去的积极情绪有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平静等,如何获得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从改变认知、学会感恩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心理训练过程中,改变认知训练,就是要讲解情绪与认知的关系,即所有过去的情绪都是由思维和解释启动的,而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尤其是要帮助学生纠正教条的决定论,即过去不幸影响未来的错误观念;其次,进行感恩训练,就是要通过课堂感恩记录、感恩沉思、感恩分享,课后记感恩日记、“感恩拜访”等的练习有效改变大学生对过去事件的情绪体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等,如何引发这些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可以通过改变对未来的希望而实现。在心理训练过程中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获得习得性乐观,从训练积极乐观的解释风格开始。首先,教授艾利克斯的情绪ABC模式,通过讲授理论及案例分析、完成句子等形式让大学生认识到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而不是事件本身决定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其次,教授反驳悲观的技巧。如采用完成句子、续写故事等方式传授自我对话和自动思维反驳技能。具体可采取当悲观想法出现时,先进行举证、再扩展解释来发现自己对事件的曲解,从而打破破坏性习惯思维等。最后,教授减少悲观想法的技能。如通过三步走的方法,分别试想最坏、最好和最可能的情形,然后针对最可能的情形制定一个应对计划并实施。以上训练方法都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进行案例编排展开。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愉悦”和“满意”。积极心理学并不排斥合理的培养愉悦感以获得当下的幸福体验。当然,面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仅仅停留在愉悦感上是不够的,还要将其提升到更高层次的幸福体验,即面对当下的“满意感”。如获得当下的愉悦感可以通过训练大学生的正念,让他们学会在心灵安静中全心与当下同在,承认、接纳和审视正在发生的不幸、消极情绪等,从而激发直面它们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而满意感的获得,则需要大学生必须付出努力和意志力,因为它来自于自身优势和美德的展现。帮助大学生识别、展现和发挥自身的美德和优势的所有途径都有助于他们获得满意体验而感到幸福,如让他们去帮助别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潜能进行作品创造等等。

篇2

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优生有高目标,学习差些的学生也有符合其发展而且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一旦被学生理解后,就能很好的内化为其学习的需要,从而较好地克服惰性心理。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产生积极而愉快的探索欲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教学的实际及富有感染力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利用学习成果,进行反馈评价

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看到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十分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提高自我反馈的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掌握学生课堂的答问、解题、演练等单向的反馈外,还应该增加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讨论,让思维惰性的学生在多方交流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启迪他们积极思维,锻炼他们的判断和评价能力,让他们在良好、活泼、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获取知识,体验到思考的甜头,从而能较好地克服其惰性心理。对有些情况则要运用延时反馈。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有这样一道综合题:“小华上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小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少?”学生懒于思考,看题后很快列出(2+3)÷2=2.5(千米)的解法。这时,教师不给予及时评价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先知道什么?”学生经过思考答出要知道“总路程”和“总时间”。教师反问:“总路程是(2+3)吗?总时间是2吗?”学生此刻意识到自己解法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自我调节、监控,运用转化思想得出正确的解法。

三、营造成功心理,获得情绪体验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自我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营造学生成功心理,在学习成就中激起旺盛求知欲,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了教学规律与教学思想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得到情绪体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和浓厚的兴趣。这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学好数学的内部动力,也是克服学生的惰性心理有效途径。

四、加强实践操作,创设求知意境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练习就不能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一课时,让每组学生用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方木块,任意摆出形状各异的长方体。于是学生摆出了如下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①把12个小正方体摆长一排,出现一个长12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

②把12个小正方体摆成每排6个,2排,1层,出现一个长6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

③把12个小正方体摆成每排4个,3排,1层,出现了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

④把12个小正方体摆成每排3个,2排,2层,出现了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然后在屏幕显示:

每排个数(长)排数(宽)层数(高)总个数

12 1 1 12

6 2 1 12

4 3 1 12

3 2 2 12

观察发现: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讨论小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所含单位的个数,相当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乘积,实际上就是长、宽、高的乘积。

篇3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齐克森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原因: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学习《积极心理学》,它可以使我们有选择的放大我们心中的幸福快乐,在清楚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悲伤的情绪时,有选择的把它们缩小到最小。它可以引发人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扩大注意范围,使人主动卷入环境,乐观而有效地探索环境中的任何事,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记者:王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采访。众所周知,安人测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心理测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积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来自“安人心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王薇:首先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安人公司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测评与安人心理的细微差异。成立于2003年5月15号的安人测评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史家小学、北京市十五中学、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数千所学校及百家机构的青睐。

虽然心理测评受到很多学校及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青睐,但我们深刻意识到,安人需要从单纯的“心理测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产品供应商”。心理测评协助人们理解潜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们的潜能,安人在思考。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球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中国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万,占国家医疗支出20%;在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总数在300万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片阴云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钱多了,我们真的就更幸福了吗?为什么某些待遇不错的公司却出现员工不断跳楼的尴尬?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我国每年有28.省略)首页上这样介绍安人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人类幸福感。”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王薇: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学、专业,实际上有很多扎实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开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际,即将推出一套“安人应用心理学实务手册”,包括安人公司原创的《积极心理学测量手册》、《积极心理学实践入门手册》、安人公司翻译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习得无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积极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我们要加强对有实证科学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第二,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如何准确评估人的个人优势、人的积极情绪?如何评估学校的心理资本?诸多课题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测量领域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余位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课题,期望为产品研发和效果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科技手段为引领。重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与物联网[6]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述三网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等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心理学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林伟被同学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以分析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吗?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是:不需要。林伟可以找一个充气人发泄一下,消消火气,然后坐在一把宽松而舒适的放松椅上,听着动听的音乐,让那个积极、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唤醒。此时,他的行为、多项生理指标已经被设备中的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以选择最能帮助他放松的音乐,并同时将这些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更有趣的是,林伟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辈进行群体分享,交流心得。希望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能够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助益。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安人对研发的重视。下一步在研发心理健康科技新产品上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心理档案方面的论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测试了10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安人为该项测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等测评指标[8] ;2005年,安人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2006年,安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届十佳企业称号。2007年,安人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商业机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来位心理学商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年会。2008年,安人发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灾后心理支持项目――华老师,并及时开发了在线心理咨询机器人。2009年,安人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体系――幸福课。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活动课手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作为研发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两点:

(1)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社会心理学副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时勘教授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雷雳教授都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众多同仁都非常关注和热情帮助安人的成长,安人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学博士五人,心理学讲师数十人,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发工作。

(2)安人内部对研发的重视。安人公司坚信,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大脑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开始。安人内部每年都有超过10%的硬性经费投入在研发上。发展至今,安人已经拥有上百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比如软件著作权、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的图书,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国预防科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18届年会上,安人公司的专家(王等)发表了题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论文。传统的在线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是消极心理学导向,同时难以做到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而安人公司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发的幸福账本[9],则充分结合了积极心理学与SNS社区[10]的优势,在会上受到众多专家关注。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安人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展望。

王薇: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影响新一代心理学家和心理教师,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从“心理问题咨询”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让每个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更伟大的目标中去。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便捷、无缝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

安人出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手册》,包含75个团体活动课程,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安人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巡讲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从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与各界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平台。在展望未来之际,我希望,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联合,把学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与社会有机整合,共同为提升人类幸福感作出贡献!

(稿件编号:100722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人,始于2003年,专注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商业应用。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依托专业社群,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并推广新一代脑与心理科技产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从一家公司发展为三家行业领先的专业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脑训练、与安人测评。详细内容见: 省略/

[2]数据参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成立时的网站与宣传资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数据参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5]移动互联网: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篇5

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广大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应用与普及。我在祝贺《心理技术与应用》创刊的题词中提出:“心理技术应用是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我们应当怎样去架好这座桥梁呢?首先,要认识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心理技术应用应以心理学实验、测量与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较广泛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使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成为心理科学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其次,要保证心理技术应用实际工作的科学性与服务性。最近报载有的地方选拔干部引入性格测试,有的地方男女青年婚前进行“心理婚检”(或称性格婚检),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其间却存在能否保证科学性的问题,有专家已经发表了正确的评论,有些网友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全面审视问题来保证其活动的科学性。人的心理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人才测评量表比单纯的人格量表用来选拔干部要全面和科学,婚姻质量不能只看性格匹配,情感和责任心更是重要内容。心理技术应用的实体单位和个人,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一定要克服单纯的经济观点。最后,要培养好年轻的新生力量,这是关系科学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年轻同志的参与,给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减免会务费和多提供学术活动机会。希望中青年同志奋发努力,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衷心地寄予厚望。总而言之,让我们共同努力更扎实地做好心理技术应用工作,架好心理学为社会服务这座桥梁。

篇6

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从未停止探讨的话题之一,它也是

“人类存在的至上目标”。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让自己在充满变革的社会节奏里获得稳定的幸福就显得格外重要。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国内外从古至今对幸福的研究很多,它们各有侧重,为人们追求幸福贡献了不少力量,随着幸福热潮的到来,“幸福力”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1 幸福在心理学中的界定

幸福在心理学家眼中到底是怎样的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1]。研究者们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讨论最多。不过心理学家们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的意见存在分歧。Neugarten和Cantril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而Bradburn和Watson等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综合来看,多数国外研究者则比较认同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2]

关于幸福的研究,不得不提到积极心理学这一分支,它打破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不针对“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去关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思考并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领域认为,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我们可以习得的能力。

2 能力在心理学中的界定

前苏联心理学者大多把能力定义为“作为顺利完成某一种或某几种活动条件的心理特征”。西方心理学界则提出能力的因素说、结构说、认知说等主张。其中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由很多独立的成分和因素组成,而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由两大因素构成:其一是一般能力和一般因素,它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潜能,主要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其二是特殊能力和特殊因素,来保证人完成某特定的作业及活动。加德纳则认为智力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3 幸福力的提出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不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从而提出“幸福力”这一概念,它的提出始于对“幸福”研究传统和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质疑,目前已有的幸福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和结构分析两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幸福力”这一全新的心理概念旨在帮助人们拥有一种看得见、用得着、学得会的幸福能力。幸福力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素养,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软实力[3]。具备幸福力的人,能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幸福,而非短暂的情绪体验。王薇华教授认为,很多时候并非我们没有发现幸福,而是缺少了学习幸福的能力。

3.1 幸福力的内涵

幸福力是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具体地说,它指个体在面对某一对象(人、事和物) 或者经历某情境时感知和体验到幸福的能力,及依据其内在的某标准表达或评价幸福的能力,也包括有意识地寻求策略来调控幸福的能力。它是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活动的能力。苗力田先生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序言提出:“幸福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在实现活动中”。其次,它是一种后天能力,是人对幸福有了一定的觉解后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努力所取得的结果。最后,幸福力的发挥是一个绵延不断的过程。

3.2 幸福力模型及测评体系

幸福力的结构由 “操作维度”和“内容维度”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一共包括16种能力。目前,石雨等人研究后发现了青少年幸福力模型并编制出了青少年幸福力问卷,其模型包括情感力、意志力、德行力、抗挫力和认知力五个维度,其中,情感力指个体监控自我及他人的情绪情感信息,且能识别和运用这类信息指导思维及行为的能力[4],意志力则由个体自主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这一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它主要由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四种意志品质构成[5],德行力是指个体根据道德准则做决定和采取行动的能力,抗挫力即耐受能力,它表现为当个体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够承受压力和打击,并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从而来避免心理及行为失常的能力[6]。

4 未来展望

如今我们已经从幸福感的量化研究迈入到幸福力的提升及应用时代。如果把幸福感作为鉴定个体是否幸福的量化标准,那么幸福力就是获得幸福的实施方案。相信在未来的研究我们可以根据“幸福力”这一概念站在一个新的视角,致力于幸福力的实证研究,为拥有幸福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 Diener E.Subjeetive Well-being.Psychology Bulletin.1984,95(2):542―575.

[3] 王薇华.幸福力[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3:1-3.

篇7

  作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教授早期关注于消极心理学地研究,致力于探索基本心理疾病、讨论诸多病态行为。在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任助教时他与同事通过反复试验,惊奇地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一狗的“习得性无助”。在试验中他们对狗进行痛苦的电击,狗无论做出何种反应都不会取消或减轻电击的频率或强度,结果发现,无能为力的狗逐渐放弃躲避电击,选择被动接受,尽管可以轻易避开也不会尝试任何改变。不特如此,他们进一步将试验拓展于人的身上,出现的结果竟然惊人的一致:人们也会因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习得性无助”redlw.com。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悲观者往往具有普遍的悲观态度及行为表现模式,他们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身的挫折,认为某个失败或打击是永久性、不可改变的。悲观者永久悲观,以此往复、周而复始,最终陷入痛苦的泥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暴力自杀等倾向。对于某些心理疾病者通过以往治愈型的模式,效果甚微。“习得性无助”使得心理学家十分无奈。

    然而,在经过多年“习得性无助”的研究过程中,塞利格曼发现:“并不是所有老鼠和狗在遭受不可逃脱的电击后都会变得无助,也不是所有的人在遭遇解不开的难题或逃不掉的噪音时都会产生无助。在试验中,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躲避,不论我们做了什么,做了多少次试验。那么,为何有些人会“习得性无助”,有些人会永不放弃?

2 可改变与不可改变    

行为主义者认为,世间万物都可改变,无论智慧、性情、心境;心理分析学家认为倘若方法得当,人格特点也是可以更新的。绘制基因图谱的医学家认为我们先天的受制于基因的约束,改变无从而谈。    

塞利格曼教授在探索“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中经过大量的实验与历史性分析得出,人的确拥有先天无法改变的部分但并非全部受制于先天因素。那么哪些行为可以改变,哪些无法改变。   

 心理学中认为无法改变的部分:   

 (1)孩子改变性别及性别认同是很难达到的事。   

 (2)同性恋的人无法变成异性恋者。   

 (3)对于童年时所受的创伤,再次经历不会对成年人的人格有什么帮助。   

 (4)酗酒是无可救药的事。   

 (5)从长期性来看,节食无法达到减肥的目标。   

 心理学中认为可以改变的部分:   

 (1)对于惊恐症,改变观念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但药物不行。  

  (2)认知性疗法可以治疗性功能障碍,例如:性冷淡、阳矮、等。  

  (3)有害的情绪是可以被控制的。   

 (4)有意识地改变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但使用心理分析方法挖掘儿时创伤是无益的。  

  (5)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篇8

一、主办单位、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承办单位:浙江宁波外事学校

二、研修内容

模块一:探索篇

积极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基于积极心理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心理动力;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积极品质形成的影响……

模块二:体验篇

由宁波外事学校校长陪同参观教学楼、剧院、实训楼、图书馆、荣誉墙等,寻找这些典雅大气的建筑背后的理念和文化;

从饱含教育哲思的各类手稿中,感受一位校长对教育的信仰和激情;

在舒适的教工餐厅、咖啡馆用餐、休闲,体验外事学校教师如何幸福工作、品质生活;

与师生座谈、交流;观摩艺术教学,感受学生阳光自信、富有教养的精神风貌;

从校徽、校服、路标、文化杯、文化笔乃至纸巾盒等细节中感受其高雅的品位、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国际化的品质……

三、授课专家

此次研修拟邀请学校文化和积极心理领域权威专家和一线知名校长,以及知名企业家,部分专家简介如下: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

林崇德教授长期致力于思维理论研究。在过去的30余年中,林崇德教授围绕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开展了大量有关中小学生智能促进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成了思维理论领域的重大突破。林崇德教授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思维(认知)结构理论。

林崇德教授科研成果颇丰。先后主持了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发表的文章被SCI和SSCI收录20余篇(既包括,也包括会议报告,这些会议报告被SSCI收录),被CSCI和CSSCI收录200余篇;先后出版专著共16部;曾组织全国400余名心理学家主编了630余万字的《心理学大辞典》;组织全国重点高校和中科院心理所等单位从事临床、医疗、教育、管理、工程等应用心理学研究的12个领域的专家耗时8年编写了12本应用心理学教材;组织国内知名发展心理学专家翻译800余万字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郑杰

原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长,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十大读书成材标兵。近年来,郑杰校长致力于学校重建,在北郊学校尝试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他对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变迁、教师身份变化、学校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师生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实践,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称为“另类校长”。 曾因致力于学校重建,大胆尝试现代学校文化的改革,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著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没有办不好的学校》《给校长的建议》《学校的秘密》等。

任俊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极心理学会理事。任俊教授主要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近年来曾先后在国外SCI\SSCI、国内CSSCI等杂志多篇,其中大部分论文都和积极心理学相关。主要发表的杂志有《中国科学》(英文)、《科学通报》(英文)、《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urope’s Journal of Psychology》、《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新华文摘》、《心理科学进展》等,并出版个人专著、译著多部,与积极心理学有关的主要有《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专著)、《积极心理学》(专著)、《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译著)等。

2005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进步奖”,2011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篇9

篇10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素质教育论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素质教育论文,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33.52±4.1334.13±6.34 4.23

后测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经质 前测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测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责任心 前测 36.71±6.2435.23±4.34 5.47

后测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测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测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开放性 前测 41.42±4.3542.33±5.14 3.25

后测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1.51±0.231.54±0.34 4.21

后测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强迫前测 1.62±0.331.59±0.26 3.43

后测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 1.72±0.131.64±0.33 5.13

后测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测 1.63±0.271.67±0.25 5.13

后测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虑 前测 1.59±0.331.62±0.233.13

后测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敌对 前测 1.62±0.231.73±0.34 3.53

后测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测 1.52±0.131.55±0.31 2.27

后测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执 前测 1.54±0.331.51±0.24 5.21

后测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 1.55±0.131.57±0.27 5.24

后测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总分 前测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测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4.1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素质教育论文,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篇11

一、引 言

近年来,有关“幸福”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幸福”相关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的视线,而相应的学术研究则集中于心理学领域。20世纪中期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主要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与美德,逐渐形成了心理学界新的研究气象。

目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社交网络日渐成为重要的工具,然而大学生能否真正利用好网络媒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国外,有研究认为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的积极心态有一定的影响,如有学者认为在Facebook的使用和学生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1]。然而,有关社交网络的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目前没有统一的结论。总体上说,有两种假设,一种是置换假设,另一种是增益假设[2]。置换假设认为网络交往降低了幸福感,用户将本应用于人际交流的时间花在了网络交往上,产生了交流上的置换,从而降低了幸福感[3][4]。另一方面,增益假设则支持网络的交流有益于促进现实的交流,弥补了现实面对面交流的障碍[5],此假设尤其适用于外向型的人群,这类人尤其容易通过使用网络交流工具来提高自身幸福感[6]。

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却很缺乏,而且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性,国外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可能完全适应我国。因而,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我国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以及社交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

二、方 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高校学生中抽取一定样本。被试的年龄和年级不限。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5份,回收率90%。

(二)测量工具

1.主观幸福感量表

采用Diener(1985)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为生活满意度量表(5个题项)、积极情绪量表(6个题项)和消极情绪量表(8个题项)。此量表在不同国家被试中有过很广泛的使用,经Diener等人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7]。

2.校园SNS使用行为量表

参考学位论文《透析人人网_大学生使用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8]和期刊论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ebook and the Well-Being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9]中的问卷修改编制,内容涉及用户校园SNS的使用强度、使用效果、网络人际圈、网络自我暴露等。

(三)研究步骤

以网络问卷的发放为主,同时使用纸质问卷补充样本量的空缺,保证男女比例和学生年级比例的平衡。

(四)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20.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及统计量描述分析

样本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其中男生156人,占49.5%;在年级分布方面,大一或大二学生有178人,大三或大四学生有47人,研究生72人,博士生18人;从生源地来看,156人来自城市地区,159人来自农村地区。

总体上,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呈正态分布(M=64.47,SD=9.596),比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平均值(M=66.5)略低。积极情绪较量表平均水平高(M=25.39,SD=6.307),而消极情绪较量表平均水平低(M=22.88,SD=7.205),生活满意度水平(M=16.20,SD=4.364)与量表均值基本持平。

在总体样本中,有275名被试是“人人网”的注册用户,占总体的87.3%。在使用强度方面,大多数被试注册时间较长(超过两年),但使用频率较短;在网络交际圈方面,154人的好友人数在100人以下,172人的主页被访问次数小于500次;在使用效果方面,145人表示“人人网”的使用并没有给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带来变化,只有8人认为“人人网”能帮助他们认识很多的新朋友;在自我信息暴露程度方面,209名被试人人网上的日志数小于10篇,而195人公开的有自己的照片数小于20张。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分析

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以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为因子。结果如表1所示,当以被试的性别为因子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两个维度有明显差别;当年级为因子时,只有在消极情绪上有明显区别;而当生源地为因子时,被试者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别,并且p值都接近于0;即来自城市的学生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幸福感水平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表1 主观幸福感及各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因子

变量 性别 年级 生源地

篇12

(一)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诞生的主要标志。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对于婚姻和幸福感问题的讨论,以及荣格关于人生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基础。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也转变为治愈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消极心理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了主要地位。直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出现。一些西方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概况为“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的力量,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共同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总结起来,积极心理学主要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

1.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优点。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作用在于建设而非修补。因此,应当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定为身心健康的社会群体,而并非少数具有心理问题的社会群体。积极心理学倡导发现个人的优点和美德,而并非通过研究发现其弱点和不足。这种研究思路带动和恢复了心理学研究的应有功能,研究成果更加积极。

2.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思想。积极心理学并不回避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是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重视心理疾病的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依靠个体的内驱性动力,而并非是外部对于缺陷的修补。人类自身就蕴含着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心理学的作用是要引导个体将这些能力激发出来,有效地达到心理疾病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对个体积极性心理因素的挖掘和引导之中,通过适当干预塑造个体良好的品质。

3.强调个体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心理学除了对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心理因素进行挖掘和引导以外,还注重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式发展。在对个体实施心理干预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力量。

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集中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教育手段单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施适当的干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说教意味更浓,很难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理论,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优势,并实施更加积极地心理干预和预防,将会更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二)帮助学生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

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和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存在着心态过于消极的问题,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就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引进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他们将会树立更加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就业竞争和学业压力,并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营造更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有效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13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在心理学界迅速升起。积极心理学是站在积极的角度,以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提倡以正面的方式对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释。其中,研究幸福的本质及寻求人们获取幸福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被称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幸福感的概念及其渊源;二是幸福感的内涵及其解构;三是幸福感的测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公认,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有研究认为,个体的经济状况、职业、婚姻、性别、收入、健康状况、认知模式、教养方式、自尊、人格、应对方式以及社会的支持及居住面积等因素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但是,也有研究认为经济状况、收入、居住面积等因素与人们的幸福感无关。

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差异。所以,针对某一地域的人们有针对性的研究其幸福感和相关因素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前期,我们已经编制了信效度较高的《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本研究结论本研究希望进一步应用该问卷,探索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与居住面积和月收入的相关性。

2.方法

2.1 工具

2.1.1 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

此量表包含包含社会环境、能力品质、自我满意、亲密关系4个分量表,24个项目。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具备较好的信、效度。

2.1.2 物质条件情况调查问卷

了解被试的年龄、性别、人均居住面积和月收入等信息。

2.2 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式,在河南省十八个地市各随机抽取20户居民做入户调查,并派发价值10元左右的小礼品一份。另外,我们在每个地市的调查中都要求市、县、乡镇居民各占1/3左右。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6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89%。

2.3 统计软件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

3.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被试的幸福感总分数为4.470±0.783。性别构成——男691人、女476人。年龄——31.974±16.718岁;介于12—95岁之间。居民的月收入1711.075±2390.097元。

3.2 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调查问卷及各分量表得分与月收入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表1可以看出:月收入与幸福各分量表及幸福总分均不相关。

3.3 不同人均居住面积的河南城镇居民在幸福感及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

根据被试的人均居住面积,把所有被试分为七组:小于20平米(1组)、20—30平米(2组)、30—40平米(3组)、40—50平米(4组)、50—60平米(5组)、60—70平米(6组)、70—80平米(7组)、大于80平米(8组)。

根据表2可以看出:不同人均居住面积的居民在幸福总分和亲密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显著。LSD两两组比较结果显示:人均居住面积70—80平米的居民在社会环境、能力品质、自我满意、亲密关系和幸福总分上均显著偏低(p

4.讨论

由于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还没有关于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所以,河南省城镇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与相关因素研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义。

统计分析表明,首先月收入与幸福各分量表及幸福总分均不相关。这个结果有些出乎预料,与以往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认为的收入和幸福分数中、低等程度正相关的结论相矛盾。我们认为,这是河南省的特殊省情决定的。河南内陆农业大省,人口众多,物价水平较低,生活成本不高。所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经济收入不高,再加上由于居民人均收入差异不大,大家横向对比不会产生很大的差距感,所以收入高低与幸福感无关。

其次,不同人均居住面积的居民在幸福总分和各分量表上的得分比较结果更是出乎意料。人均居住面积70—80平米组在幸福感各个方面得分均显著偏低。一般认为,人均居住面积80平米则一般为别墅类型住宅,居住者为大型企业高管或者大型企业主。工薪阶层虽然生活压力较大,但是工作压力相对较少,所以幸福感较高;而高级白领或者小企业主阶层工作压力显著高于的其他阶层,而且接触高收入人群、横向比较较多,所以幸福感较差。而大型企业高管或者大型企业主属于真正的事业成功者,他们的幸福感当然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Ryff.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life[J].Current Direction In Psychology Science,1995(4):99-104.

[2]钱宇凤.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