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找规律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学表情。
师:上课了,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淘气。(演示课件)它可真是淘气了,一会儿微笑,一会儿大哭。你们猜淘气接下来会是什么表情?你们怎么猜到的?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也很聪明。
师:像这样一笑一哭依次重复出现至少3次(板书:依次重复),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本领——找规律。(板书课题)
2.出示主题图。
师: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快毕业了,他们准备举办一场毕业晚会。大家请看,他们的会场布置得真漂亮!看看,都用了些什么来布置会场?
生:彩旗、花朵、灯笼……
师:你们的眼力真好,简单的材料就能把会场布置得很漂亮,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漂亮的原因吧。
(1)彩旗的变化规律。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彩旗是怎样排列的。我请电脑老师来帮忙摆一摆,同学们可以大声地说出彩旗的颜色,看谁反应最快。(课件演示排列过程,学生根据演示说出颜色的变化规律)
师:咦?下一个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呢?
生1: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红色后面是黄色。
生2:彩旗是按照“红黄红黄”重复排列的。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你的想法?(让多个学生来发言)
师:哦,原来呀,红色、黄色的彩旗为一组,它们(红黄、红黄、红黄)依次重复出现,所以红色旗子后面的彩旗就是黄色的。我们把它圈起来吧。
师(拓展):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规律接着往下摆,你知道下一面会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吗?再下一面呢?
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彩旗是按红黄颜色为一组的规律依次重复出现的。
(2)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课件出示花朵的排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花朵的排列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些花为一组?
生:绿紫。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对吗?(课件出示分组情况:绿紫、绿紫、绿紫……)它们依次重复出现,所以这朵花的后面是绿色的花。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先确定几个为一组的方法,找出了彩旗、花朵的排列规律,那现在我们用这样的方法来找一找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请大家翻开课本第88页,做一做例1,圈一圈,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答案:下一个灯笼是紫色,灯笼是按紫红颜色依次重复排列的;下一个小朋友应该是女孩,小朋友是按女孩男孩依次重复排列的)
师(小结):今天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都能根据颜色与性别找到了彩旗、花、灯笼和小朋友排列的规律。
二、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1.摆一摆。
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找规律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够帮助他吗?(能)好,请看大屏幕。
师:谁能告诉聪聪下一个摆的是什么?(圆柱)什么颜色的?(粉色)
师:恩,聪聪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助。
师:这是聪聪遇到的第二个难题,稍微复杂一些,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学具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的操作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摆好了。那谁来告诉聪聪你是怎样摆的?
师:请你对比一下和刚才做的有什么不一样了?
生:前面是两个为一组,这题是三个为一组。
师:对,这就是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我们在找规律的时候,既要注意颜色、形状,还要注意数量。
2.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会找规律!现在我们就来进行找规律涂颜色的比赛,要求先找到规律再涂颜色。请打开课本第89页,看到第三条小鱼和做一做。好,比赛开始!(交流汇报)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是什么样的规律。
1.马路上的斑马线——一道白色一道黑色,提醒我们过马路一定要注意安全。
2.斑马:你们看,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使它显得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3.包包:这包包上色彩规律的变化,看起来真美。
4.地砖:地砖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让我们的居室显得既整洁又温馨。
5.建筑:这些排列有序的护栏和一根根颜色醒目的柱子,既保护了我们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围的环境。
6.衣服:看,这是我们穿的衣服,它也是有规律的。你能找到它的规律吗?(学生回答略)
师: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彩。
四、实践操作,运用规律
师:你们想不想当个出色的设计师来设计一些规律呢?
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来设计一条手链吧,看看谁的设计有规律。(学生动手设计,最后展示)
五、总结归纳,提升拓展
师:看来,规律真是无处不在,多种多样,有颜色上的、形状上的、数量上的,还有方向上的等等。我相信,只要大家多注意观察生活,多动脑筋思考,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规律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欣赏规律——设计规律,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巧妙,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简练,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
2.设计精美的课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规律”一词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够知道事物排列的顺序,但是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规律。所以,用课件分组演示排列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在多次体验之后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规律。
3.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做到全面关注学生,体现个体差异。如用一个小游戏引入,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等等。
不足之处:
1.遗漏了一个环节,教案设计中在找出彩旗排列的规律后有一个拓展,即让学生运用规律说说“下一个是什么,再下一个呢?再下一个呢”,这样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就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认识。
2.在总结花朵排列的规律时拔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就是“绿紫绿紫绿紫”,而我偏要让学生说是“绿紫颜色依次重复排列”。在这里感觉我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进入我预设的圈里,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依次重复”的意思,所以总结起来比较生硬。其实,我应该让学生保留自己的说法,让他们不断地说,不断体验之后自己去发现,去认同我的说法。
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符号化、分组、比较和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以及逐步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现象中某个序号的物体或图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找朋友游戏)
游戏规则:请5名学生到讲台前参加游戏,全班学生齐唱《找朋友》,最后一个字停在谁身上谁就上位,最后留在台上的那位同学就是我们要找的好朋友。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规律来找好朋友的,其实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也是很有规律的,它们里面还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兴趣源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的体现之一。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熟悉、喜爱的游戏,让他们初步感知现象中存在有序的规律。】
一、感知规律
1、课件逐一出示A B C,让学生口答每个字母的名称。
师: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呢? 生:可能是D……
2、课件出示A B C A B C
师:请同学们看下一组,谁能猜猜下一个是什么字母? 生:A ……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
3、师小结:第一组字母看不出规律,很难确定下一个字母是什么;第二组字母的规律看清楚了,我们就很容易确定其中某个位置上是什么字母了。
4、师:下面的一列字母排列有规律吗?
A A B C A A B C A A B C ……
生:从左起每4个字母一组,每组的第1、2个字母是A ,第3个字母是B ,第4个字母是C 。
师:第6组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第7组的第三个字母是什么?第8组的第四个字母是什么?
5、师:下面的一行汉字有没有规律?
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生:从左起每8个汉字为一组,每组都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第50组是些什么字?
生:第50组还是“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师:老师希望我们每个同学从现在做起,争做环保小卫士,为保护环境,保护咱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而努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又一体现。这一环节中,抓住“几个字母或汉字为一组”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从富有个性到具有共性的认识过程。】
二、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前不久咱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神圣而伟大的节日,还记得是什么节日吗?对,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61个国庆节。国庆期间,举国同庆,到处彩灯高挂,彩旗飘飘。瞧,连天安门广场也比平时漂亮了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呀? 生:图中有盆花、彩灯、彩旗
师:它们的排列有规律吗?生:盆花从左起每2盆花为一组,每组的第1盆是蓝花,第2盆为红花……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盆花、彩灯、彩旗这三种物体的排列规律,非常好,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物体,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我想研究第10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 ……
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可以吗?我想研究这三种物体的第15个各是什么颜色?你们能帮我解决吗?
1、学生独立思考解题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之后,再组织学生交流,鼓励学生汇报多种解法,以发展求异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应用规律
1、“练一练”第1题
师:国庆节不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也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在庆祝国庆节呢!大家看,他俩在干吗呢?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生:他俩在摆棋子,他们摆的棋子有规律,从左起每3枚棋子为一组。
师:想一想,第21枚摆的是白子还是黑子?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生:21÷3=7(组) 黑子
2、“练一练”第2题
师:小红正在参加设计比赛,她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你能算算第18颗珠和第24颗珠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生:18÷4=4(组)……2(颗) 黄珠 24÷4=6(组) 红珠
3、“练一练”第3题
篇3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例一情境图的课件。
学具:例一中的彩旗、彩花、灯笼等。
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个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拍拍手,拍拍手,跺跺脚。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接下去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象这样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板书: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做第二个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这里有红、黄、绿等几种颜色的爱心,老师先出示一张红色爱心,你们大胆猜一猜,老师第二张会出示什么颜色的爱心呢?老师出示第二张黄色的爱心后,在让同学们猜一猜第三张,依此类推,直到完全猜到为止。
师:同学们开始猜得不准,后来猜得很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开始没有规律,后来有规律。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一组、重复出现)
二、探究新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大家一定很高兴吧,大家是不是想把自己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过一个开心的儿童节呢。这是我们实验小学六一儿童节时要把教室布置成的样子,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学例一,大家说,好看吗?
师:大家看一下,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有彩花、彩旗、灯笼,还有男女同学围成圈跳舞。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1,学生自己观察一会儿。2,小组合作探究。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课件出示彩旗图
我们先来找一找彩旗排列的规律。
生:彩旗的规律是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不断排列的
师:我们能不能用更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彩旗的规律呢?教师指导。
彩旗的规律是按一面黄、一面红为一组重复出现的。
师:大家说的真好,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老师现在要在彩旗的后面再摆一面旗,按照彩旗的规律应该摆什么颜色的呢?
生:黄色的。
师:说得真准,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因为彩旗的规律是一面黄、一面红,所以红旗的后面肯定是黄旗。
师:真好,老师如果让你用画圈的方式给彩旗分组,你会吗?学生画圈后,教师总结,彩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
课件出示彩花情境图
师:彩旗的排列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有什么排列规律呢?给他们怎么分组?如果在后面加一朵,应该加什么颜色的呢?
生:彩花是按照一朵红花,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如果在后面加一朵,应该加红色的。
课件出示灯笼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一看灯笼有什么排列规律?
生:灯笼的排列规律是一个红灯笼、两个蓝灯笼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在图中你还发现其他有规律的物体吗?对,围成一圈跳舞的学生也是有规律的。
课件展示跳舞的学生
师:谁来说说跳舞的学生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跳舞的小朋友们是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你能接着往下画一组吗?
课件展示绘图内容,
先个人思考,再合作探究,然后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真聪明,象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们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准确发现规律中重复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规律。
三,知识应用
1,(课件展示85页的做一做),师: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并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涂色时是怎么想的。
2,做动作,猜规律,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3,找规律,画一画,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并说一说他们分别是按什么分类的。
他们是按形状分类的,上面应画圆柱,下面应画三角形。
4,找规律,涂一涂。课件展示作业内容,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篇4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四、教材简析:
1、内容分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做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周期现象中找规律的策略水平。
2、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一些新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五、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经历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比较与练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十二生肖的相关知识;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新知
国庆节快要到了,钵池山公园装扮的可漂亮哪!同学们想去看一看吗?(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只见门口两边摆放着鲜花、插着彩旗,公园内道路的两边挂着彩灯。(课件出示门口摆放的鲜花、彩旗、彩灯的情境,而且出现顺序有规律),师问:大家看,这些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是这么的漂亮,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这些鲜花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汇报规律。
教师小结:像这种重复出现的排列规律,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就要到了,同学们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呢?小红准备用彩珠穿一根漂亮的项链搜给妈妈。(课件出示小红穿彩珠的情景,并且有规律),今天我们也来向小红一样亲手穿一根项链送给你们的母亲,愿意吗?
师:小红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珠子。那么第18颗珠子是什么颜色?想一想,再动手穿一穿。
学生思考,再讨论,同桌交流想法。实际动手操作验证。
学生汇报及交流结果
学生1:画图的方法:
表示绿色,表示黄色,表示蓝色,表示红色),第18颗是黄色。
学生2:计算的方法:把每4颗珠子看着一组,18÷4=4(组)……2(颗),第18颗是黄色。
老师追问:为什么把这4颗珠子看着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2,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8颗是黄色呢?学生结合图解释。
老师追问:第18颗珠子的颜色与每组中第几颗珠子的颜色相同?如果在计算中,发现没有余数,说明什么呢?
(三)、巧设活动拓展,内化升华
1、老师:紧张的探索过后,再来听段故事放松一下好吗?(放磁带: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老师:这个故事能听完吗?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都是由“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这四句话组成的。
教师板书: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老师:那你们能知道这个故事中第28句是哪句话吗?第37句呢?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有规律的现象。如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也是一种周而复始的现象。那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属什么?今年多少岁的人与你是同样的属相?(欣赏属相歌)
(四).交流收获,课堂总结:
篇5
一、依据学情,确立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学的过程需要依据这个中心开展。除去大纲对课本的要求,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学情,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1.了解学生学情
小学生本身思维处于转变期,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开展分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研究分析。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元、角、分”相关知识时,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了一年级学生对元、角、分等单位已有了简单的认识,自身也有过一定的购物经验,但对于“钱”这个概念还是处于模糊状态,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从纸币的认识开始,了解人民币是我们现行的货币,重点突出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并同时教学生爱护人民币,用好人民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等。
2.设置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需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当然具体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目标,这样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在教学“时间单位”的知识时,制定了这样的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2)在动手操作、自主观察、小组交流中学会看钟表,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3)结合具体情境,采用不同形式,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类推1小时的长短,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这是教师在研读教材,并对学生的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分析学情,优化结构
教学目标是笼统的,要具体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析学情,优化课堂结构。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内容时,我将所获得的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环节:第一,情境引入,熟悉规律。第二,合作找规律。第三,开展活动,运用规律。第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本环节着重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让学生不仅找到规律,而且还找到找规律的方法。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才能触及数学的本质。
课堂结构的合理实施就是建立在学生的这种渴望学习的天性上的。所以要在教学设计时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活动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活动促发展”,从而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利用学情,驾驭课堂
课堂是灵动的、变化的,也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能够从容应付。
是把圆片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学生在比较、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分数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目的,丰富了课堂,完美地诠释了简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魅力。
总之,根据学情制定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其可以设计明确而具有层次的目标,能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掌握课堂变化,让课堂更灵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尊重教学规律,分析学情,设计好每节课,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篇6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方法至关重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现行高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找规律”方法就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这一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展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找规律”方法的内涵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里,“找规律”解题方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看似不规则、实则存在一定规律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已知的具有周期性、错列式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然后再根据这一规律来对题目进行解答。这种“找规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令学生在对间断式或周期性排列物品或图形的观测中,发现数量规律,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找规律”方法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根据对诸多物体或者图形的观察来“找规律”,需要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在不断地计算与推理中找出其中的相对隐性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找规律”方法相关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速度与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一段针对性训练以后,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物体或者图形,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规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相应提高。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事情单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若是能够集中大家的力量,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从小在家中都是天之骄子、娇生惯养,多数自我中心意识强,这样即使他们做了学生,在一个小型群体里面,这一心理依然如此,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唯我独尊,不懂如何和其他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学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小社会团体”,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只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能够健康成长,若是脱离了这一集体,那将会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找规律”恰恰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对学生来讲,“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特别适合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找到一些简单问题的规律,可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就无法独立地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合作显得顺其自然。其次,通常来讲,学生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在一个群体里面他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有所“炫耀”,他们会很愿意多一些这样的合作。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以上两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找规律”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当难度增加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一起讨论。为了让小学生知难而进,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来猜猜火星的颜色,一个小组出现的颜色是有规律的,“红蓝红蓝……”,而另一组却没有规律,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2.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没有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的那种繁琐复杂的计算,而大多都是非常有趣的图形或者数字游戏,学生们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就好比在玩智力游戏,在探索实践中找出“规律”往往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了。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我国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法,简单来讲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们的出生年份,亦即我们平常说的属相,然后根据这一内容来设计一些“找规律”问题。如:①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还有多少岁的人也是这一属相?②君君今年12岁,属虎,君君的妈妈也属虎,你能猜出他妈妈多大年龄吗?③你今年几岁了?多大年龄的人和你是同一个属相?比你大五岁的人属什么呢等等。
3 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特别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认真钻研,并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来展开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篇7
(三)使学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叙述数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在熟悉规律的同时,并能按规律填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填数.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1.按要求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四十数到五十二.
(2)两个两个地数,从二数到二十.
(3)五个五个地数,从五数到五十.
(4)十个十个地数,从十数到一百.
2.在横线上填数.
(1)3连续加3,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2)6连续加6,每次加得的和写在横线上.
(3)48连续减4,每次减得的差写在横线上.
(二)学习新课
1.谈话.
师:今天动物园里召开运动会,有7只小兔参加了一百米赛跑,它们参加比赛的号码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可是教练员点名时,发现有两只小兔迟到了,这两只小兔子的号码各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此时学生十分兴奋,都想参与猜号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数列的规律,学习按规律填数.
板书课题:找规律填数
2.教学例1.
(1)出示:1471013
师:像这样几个数按次序排列起来的,称它为数列.
请学生跟读“数列”.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在投影仪上演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前面的数加上3得后面的数.
师: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几?
生: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和相邻的两数变化看,发现了这个数列的规律,我们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这个数列的规律: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3.(边说边板书)
师:先听老师完整地说一遍,看哪位同学能学老师说一遍.(指名说规律)
(3)填数.
师:谁知道迟到的两只小兔子的号码是多少呢?
生:(同桌互相说说后回答)是16,19.
(4)尝试练习
找规律填数:
a.3711151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b.15129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相邻的两个数都相差().
里填(),().
3.教学例2.
(1)出示:按规律在横线上填合适的数.
01030________100
(2)探索:
师:从整体看,后面的数与前面的数比较,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
师:每相邻两数的差都一样吗?算算看.
生:每相邻两数的差是10,20,不一样.
师: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之间相差10,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间相差20,那么第三个数与第四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生:相差30.
师:第四个数与第五个数之间相差多少呢?
板书:
师:从整体和相邻两数的差的变化看,这个数列的规律是: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每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面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10.(边说边板书)
(3)填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横线上的数是多少吗?
生:是60.
师:怎样计算?
生:用它前面的数30,加上它与前面一个数相差的数30,30+30=60.
师:想一想,怎样检验?
(4)尝试练习,找规律填数.
124711
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
每一对相邻两数的差总比前一对相邻两数的差多().
里填().
4.教师小结:
找规律填数就要先从数列的已知数中找出变化的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上合适的数.
(三)巩固反馈
1.找规律填数:(投影片)
(1)357913
(2)81114
(3)35302515
(4)171513
2.你能在每朵花中写上一个数,使这些花也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吗?
3.按规律填数,使每组数列不一样.
4.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红、黄、绿三组,持相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
红色:0369…
黄色:14710…
绿色:25811…
4.按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22358
(2)161631
篇8
近期听到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找规律》,课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图片,热闹的魔术表演,旨在让学生发现图形按形状或者颜色排列的规律。教师出示有规律的图片如: 学生连续不断说出自己发现的排列规律:红圆绿圆红圆绿圆红圆绿圆……再如教师出示这样的排列:
学生接下去说出自己的发现: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地照着图片接着说下去,并根据这种发现接着画一画或者摆一摆,到了课的结束,学生仍然在一个一个读着颜色或者图形的形状。课堂很热闹,但似乎缺少了什么。
既然学习的是《找规律》,那么我们就从课题入手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明确“找”的对象,在本课要“找”的对象是“规律”,那我们就要讲清“规律”是什么。规律从概念上理解要分为两方面:内涵与外延。“规律”一词的内涵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其中的“不断重复出现”是指以一组为单位的不断重复出现。规律的外延在本节课的表现为课堂上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或者物体。学生在课堂上,说规律的时候一直是在照图读,一节课下来学生理解的只是规律的外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奥苏伯尔在他1978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现》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样照图一个个想下去的方法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幼儿园就能说出来,那么在一年级再上这节《找规律》的课意义何在呢?弗赖登塔尔指出:与其说是W习数学,还不如说是学习“数学化”。本节课就承担了理解“规律”的内涵并将“找规律”问题“数学化”的任务。
当学生一个一个读图说规律时,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红黄、红黄、红黄……这样停顿一下说一下。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分组的意识,再不断重复出现,触及规律的内涵。“红黄、红黄……”是学生对规律生活化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红、一个黄,一个红、一个黄……”这两种描述方法在背后不同的是学生对规律内涵理解深度的不同。这种引导把学生对规律的生活化理解上升到数学化的理解。
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探索规律”作为渗透函数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规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模式化”思想,发现规律就是发现一个“模式”,并能用多种方法表达“模式”的特点。那么每组图形规律的特点是什么?《找规律》一课在课堂的深度上应该达到让学生提炼出每几个图形为一组,这一组中各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像的程度。如:
篇9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篇10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超市购物、会计办公、妈妈买菜”的照片,引出课题。
(二)认识计算器
1.以小组形式来认识计算器
在认识计算器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两个问题:(1)计算器在外形结构上主要包括哪两部分?(2)键盘上有哪些键是常用键?简单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学生汇报
计算器在外形结构上主要包括:显示器和键盘两大部分(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回答和教师适当补充:“常用键有开机键、关机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板书)
“除了这些常用键,你还知道键盘上哪些键的功能和作用?请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三)使用计算器
1.出示例题,(小黑板出示);
2.学生独立计算,并汇报得数;
3.学生上讲台作示范(实物投影);
4.练一练、比一比(课件出示);
5.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四)用计算器找规律
课件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22222÷33334=
111…1 22…2÷333…34=
100个1 100个2 99个3
(五)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观看影片)
通过深思熟虑,我在以下环节渗透了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一开始,将生活中使用计算器的几个场景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观察、回忆、思考、交流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口、耳、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还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的学习和使用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关键处运用多媒体主动参与,获得方法
计算器的使用,是这堂课的重点,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在教学用计算器进行一两步连续运算的方法时,注重学生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让已经会操作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使用方法,将他们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的一种教学资源传播给其他同学,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如果采用挂图、常规演示的方法来教学,由于受空间和视觉范围的影响,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简单的操作方法。
三、练习时运用多媒体扩大容量,及时反馈
“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亦有规律,单凭书上的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很难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借助多媒体手段,我精心组织内容材料,设计了填空、计算、选择、竞赛及生活中富有趣味的一些应用问题等形式的习题,进行高密度知识练习,从而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结果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反馈,他们既能看到自身的进步,又知道了自身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励,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内部驱动力。
四、困惑处运用多媒体揭示规律,突破难点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由于要输入的数位超过了计算器本身的输入范围,在这个矛盾冲突面前,学生只能用寻找规律的办法来探索结果,探索规律是由浅到深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呈现文字的快捷性,将题目有意识地以行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一步一步走进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但是,学生在寻找规律的时候,只能根据上下各题的商之间的联系来找规律,也就是下一题的商比上一题的商多“一个3”。而解决最后一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商与被除数之间的联系,即商“3的个数”与被除数“1或2的个数”相等,利用多媒体文字颜色可变化的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拓展处运用多媒体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提高认识
图、文、声、像结合的“计算工具发展史”介绍,形象生动,既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感受到科技进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又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找出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2.经历探索规律过程,激发探索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感知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并感受规律美化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运用自己的发现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事物的直观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谈话: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会变的盒子,猜猜它会变出什么?。(生猜略)盒子到底会变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提问:为什么前面猜不准,后面却能准确猜出呢?
过渡:看来,没有规律,我们只能胡乱瞎猜,有了规律,我们就能一猜就中。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探索规律。
提问:看到这一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什么是规律,怎样探索规律)
二、认识规律。
谈话:刚才会变的盒子给我们变出了喜羊羊和美羊羊,它还会给我们变出什么来呢?
1.
课件出示三角形图:
(1)在感知中推出后面三角形的颜色——感知规律
提问:看(板书:看)这些三角形,后面是……?为什么?接着是……
预设1: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
红过了是黄,黄过了是红……
预设2:这些三角形是按照红黄红黄的规律出现。
指出:看这些三角形,红黄过了又是红黄、红黄、红黄,像这种,后面的跟前面的一样,叫重复出现。
(2)把三角形分组——寻找规律
提问:在这些重复出现的三角形中,你认为谁和谁分为一组?(板书:分)
提问:怎样才能看出红黄是一组呢?
(圈起来、在下面画横线、一组后面画竖线、中间间隔,下面打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一一展示)
评价:孩子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把这些三角形分组?
提问:谁和谁分一组?
指出:一组图形,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谁来说说这组图形的规律?
过渡:会变的盒子变出了红黄重复出现的规律,它还变出什么什么规律?
2.课件出示第二组图形——进一步理解规律
(1)思考:哪些图形在重复出现?怎样分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怎样的
?
汇报:把(
)分成一组,这组图形的规律是(
)在重复出现。
(2)比较:这两组图形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一组图的规律是两个一组重复,形状相同,颜色不同。
第二组图的规律是三个一组重复,颜色相同,形状不同
小结:图形排列,可以2个一组重复,也可以3个一组重复,还可以……在排列的过程中,有的是形状相同,颜色不同,形成颜色变化的规律,有的是颜色相同,形状不同,形成形状变化的规律
过渡:认识了规律,你能找规律吗?
3.及时练习:把下面的图形分组,再说出规律。
(1)
(2)
(3)
口述:谁和谁一组,它的规律是谁和谁重复。
评讲第三题:
提问:这组图形都是三角形,你是怎样找的规律?(从点的位置来找规律)
提问:这些点是一个一个重复出现,还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
指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这就是规律。找到了规律还不够,还要用规律。
(齐读:找规律是为了用规律)
三、运用规律
1.出示例2
(1)抽生读题。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
要求:先找出一组,再填空,每条线上只填一个数、一个字母或一个图形。
(2)汇报结果,再说出理由。
(3)比较这三道题的规律,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的规律相同,都是三个一组,每组的前两个一样,第三个不同)
(4)多种形式表达规律
同样的规律,可以用数字表示、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表示,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比如……
小结:同样的规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不同的形式可以表示同样的规律。
现在你能用规律来接受更难的挑战吗?
2.用规律猜一猜
(1)绿黄一组,绿黄重复,按照这样的规律,猜猜第六个图形是什么颜色?你怎么猜的?
(2)绿黄红一组,按照这样的规律,第六个图形又该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是黄色?怎样才能使第六个图形是黄色?如果黄色放在第三个位置,哪些位置一定是黄色?
按这样的规律,第10个位置是什么颜色?怎么想?第14个位置什么颜色?怎么想的?
过渡:同学们运用规律可以准确地猜测,判断,太了不起了,那你能自己创造一条规律吗?
四、创造规律
1.4人一组,想出一条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做动作、可以用声音、可以画图形、可以用语言
2.汇报交流。
孩子们真不简单,想出了这么多的规律。其实,规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律呢?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篇12
2014年5月,在江苏省“教海领航”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她和贲友林老师同题执教“找规律:搭配”,我作为指导老师和她一起研课。通过研课,她确定了课的结构,让学生从个例研究开始,经历规律探究^程,得出搭配规律的结论,最后进行规律应用。那天上课,她首先让学生猜她的姓名,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拉近了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猜的过程也是寻找规律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搭配的有序性,她大胆开放课堂,让学生自主写出三个娃娃与两种帽子之间的搭配方法,并有层次地将学生呈现的列举、画图与符号表达等方法进行了展示,引导大家分析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也将这种学习方法内化到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篇13
二、深读教材
深入研读教材,透过简约的教材深刻地理解了编者的意图:本课的课题是找规律,找规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教学,更是一种方法引导,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围绕“找”,要让学生明白怎么找规律、找规律的方法和找规律的策略:(1)要让学生领会有无规律的区别;(2)为什么用除法算;(3)要让学生明白找最后一个图形只与余数有关,而与商无关;(4)为什么要学习《找规律》,即“找规律”内容的教学价值。笔者在深入研读教材后也发现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1)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所给的数据“15”太小,不能体现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较简便的优越性;(2)例题以“2”为周期,2个1组规律是特殊规律,只需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单双数就能找到结果,不必用除法解决,计算只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降低学生思考的含量;(3)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是看余数,例题只给规律是2除以“2”这样的一道特殊的题目,不具备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性建模的特点。为此笔者思考:(1)要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先罗列数据小的,再加大数据,让学生体会罗列不是通法,局限性太大,使学生学习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成为必要;(2)从“找规律”内容的教学价值来看,首先找规律不仅仅作为知识点进行教学,也应在学习方法上进行教学指导;其次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感悟规律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让学生欣赏规律的美,让学生探索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理解信息,识别信息之间的关系。笔者确定的备课的主线是让学生经历“生活原型—建立数学模式—解释与应用模式”的学习过程。在找到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用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无论是表达周期规律还是解决实际问题,都需要尊重学生的方法和个性特点。突出数学思考、渗透数学思想。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
三、简约的教材,不简单的处理
1. 创设情境,有情有“义”。
深入了解学情,发现学生对什么是规律,及其在数学上的定义有些淡忘。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笔者对教材做了有效的补充。
创设的问题情境指向性明确,把复习融入猜想,轻松自然为新知做好铺垫:依次出示第1面红旗、第2面绿旗、第3面蓝旗、第4面红旗,让学生猜猜第5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学生回答:“绿旗。”教师抓住错误的资源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一口咬定是绿色的呢?”学生回答:“因为是按红、绿、蓝这样的规律往下排的。”教师马上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是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重复出现3次以上称为规律,而这里的红、绿、蓝只出现了一次,能称为规律吗?”接着提问:“如果以4面为1组的话那么第5面是什么颜色呢?”学生恍然大悟。巧设情境把“规律”这一概念的复习融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教育有痕似无痕的境地。这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由衷的学习需求而不是来自教师自上而下的硬性指令。
2. 数形结合,有模有“行”。
把例1数字15改成70。教师提问:“有70面彩旗,想知道第70面是什么颜色的?还是一面一面地往下排吗?”学生回答:“太麻烦了。”这就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凸显了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必要性。“70”这个数字是有意安排的,当周期是3时余数为1,周期是4时余数为2,周期是5时,结果为整除没有余数。例题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每组周期从少到多,3面一组、4面一组到5面一组,余数从余1、余2,到没有余数,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比较、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这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学目标更加突出:使学生体会数据大时罗列不是通法,局限性太大,学习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成为必要。
3.思维拓展,有“生”有色。
练习的呈现应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笔者深知在简单而重复性的“温故”练习中是不易达到“知新”的效果的。为此,在练习环节,设计使学生思维经历了5次拓展。
(1)把教材例题1中2个一组的特殊规律隐含在练习的第1题中,这是第一次思维拓展。
1.你能画出这组的第32个图形吗?
……………………( )
学生受到前面新授课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依然用除法解决这类问题。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在学生考教师的对话过程中(无论要求第几个图形,教师都能很快给出答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两个一组的规律属特殊规律,只要判断奇偶数,就能确定结果。巧妙解决弥补了教材编排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2)把第4题改动一个图形变成没规律。
4.你能画出这组的第32个图形吗?
……………………( )
要求学生做出判断:这道题能算吗?也借此再次重温规律的定义,激发学生数学思考。最终得出结论:改动一个图形(两种改法:改第2个或第7个)变成有规律后才能算出最后的结果,这是练习环节中的第2次思维拓展。
(3)思维的第3次拓展是让学生猜想:
一组图形的规律。鱼头的朝向:1次朝左、2次朝上、3次朝右、4次朝下,按这样的顺时针方向排列下去,第15次呢?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接着追问:要想出现鱼头朝上,可能是哪几次?为什么?
(4)第4次思维拓展:解决课前数字猜想,先找隐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解决问题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出示课前游戏中的第二组数字:921347189763。教师说:课前游戏中大家都说第二组没有规律,但老师告诉你们,其实是有规律的,请仔细观察。师生合作发现规律:9+2=11,写个位上的1,2+1=3,写个位上的3,1+3=4写个位上的4……提出问题:求出这组数字中的第40个数是多少?
(5)第5次思维拓展是扩展知识外延,联系生活猜星期几、猜年龄。问题1:今天是星期二,再过23天就是学校趣味运动会召开的日子,这一天是星期几?再过23天是从哪一天开始算起?问题2:今年是2012年,是什么年?龙年,班上同学都属什么?跟你们同一属相的还可能是几岁?老师是1968年出生的,猜一猜,老师属什么?通过练习层层递进、层层相扣、互相依托,给冰冷的数学注入“火热的思考”,在感受数学价值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此处练习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操练而是打破思维定势、一问多思、改编新题、举一反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周密性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学会思考,在变化中对知识点、重点、难点更好地理解、应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