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工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课程设计赋予的能力构成
每一门课程,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以网络工程设计这门实践课程为例,它培养的能力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专业技术能力和软技能。上述网络工程设计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可培养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和设计、网络部署与设施、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保障、网络测试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有更细致的专业能力点,比如网络规划和设计包括需求分析、逻辑拓扑设计、子网规划、VLAN划分、路由规划等等。而软技能主要包括团队工作能力、口语交流能力、书面交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能力六个方面。课程赋予的能力可用如图3所示的能力构成树来表述。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课程,通过它,除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软技能的培养不可忽视。在中,除了强调软技能的作用,还提到个人特征(PersonalAttribute)[10],它主要包括风险承受能力、共同决策(Collegiality)、耐心、工作伦理、机会确认(IdentificationofOpportunity)、社会责任感、认同多样性(AppreciationforDiversity)等方面。这些个人特质因人而有很大的不同,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磨合,有意识地提升正能量的特质,以促进课程设计的整体推进和完成。
2软技能的培养方法探索
很多教师都很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多举措来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但是对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也缺乏对软技能培养方法的了解。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努力探索能力培养和提升方法,尤其是软技能的培养方法,有些心得体会,跟大家一起分享。首先教师要重视,认识到软技能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交流,正在丧失自信、活力和面对面的交流能力。当学生们写毕业论文的时候,经常出现内容缺乏组织逻辑、无法描述清楚自己的工作,或者错误百出等情况;当学生们答辩或去面试的时候,无法流畅、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几个同学一起完成一个项目时,因为分歧、互不相让而导致项目无法继续;这些现象都跟学生们缺乏软技能及其培训有关。如果教师们认识到软技能能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才会重视它,教师重视了,才会在课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软技能培养点,才会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实施软技能的培养。其次,强化文档编撰,展示书面交流能力:要求每份文档拿出来在形式上是干净整洁的,有封面、目录、插图、表格、公式或计算式,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但对具体的编排不做要求,各组可自由发挥。特别要求同学们用专业绘图工具绘制拓扑图、布线图等插图,而不使用字处理软件中的画笔来绘制。提交了之后,教师检查每组的文档,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请同学修改后重新提交,直到满足要求。当然这样做,需要教师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没做这样的要求之前,拿出来的文档极不规范,随着笔者的坚持和鼓励,学生提交的文档越来越规范了。如图4a所示,规范要求前,学生的文档在内容组织、结构方面是比较差的,而图4b是按照规范要求修改的大纲,已经显示出了学生对内容的组织驾驭能力。再次,采用多种途径,提升口语交流能力:以分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内容,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合作,要求展开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分头行动后整合各自的工作时,通常会有很多的分歧,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慢慢达成一致,推进课程设计往前走。课程设计提交之后,举行答辩,要求每位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工作,鼓励其它组的同学自由发问,因为每组都做同样一个题目,对内容有很深的理解,所以同学的提问会很踊跃;教师在答辩的过程要适当点评,尤其是表述方式、回应问题方面,鼓励为主,以委婉的方式指出问题,以利于同学接受。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其它的软技能也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以组为形式完成课设,正是强化团队工作能力的好机会,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你追我赶,有协作也有竞争;课程设置了分组分工时间点、中期检查点和最后提交点等三个时间控制线,每组须在这三个时间点达到相应的要求,必须进行时间管理和控制,错过了时间点,系统将关闭提交口,敦促学生以时间点来安排和调节组内的进展;课程设计过程中,每组都遇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鼓励学生首先自行分析解决,组间讨论、网上搜索答案、向老师求助等。为了打通学生们跟老师的联系渠道,特设讨论群,教师经常在这里解答问题,提出新的问题,使同学们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篇2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探索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
2.1网络应用系统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利用网络应用系统:一是开发与课程有关的网络应用系统;二是使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开发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应用系统方面,我们目前主要是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软件;尝试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开放式、可扩展式的网络教学软件,并将其挂载到Web服务器上。教师在课前通知学生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材料添加到此课件中。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通过浏览器预习相关的内容。在我们的网络教学课件中,除要介绍的知识外,还增加了留言板、教学互动等功能,便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方面的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或课后不愿意当面向老师提问,但却能够在网络课件中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表明在网络深刻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把网络交流作为学习方式之一;有些接受得较好的学生甚至在教师回复前给出自己的理解,因此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添了有效的渠道。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方面,我们积极利用学校或公共的教学资源平台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河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公网上的数字大学城等,这些平台支持上传和访问教学课件、布置作业、提交和批阅作业等。在使用这些网络系统的同时,我们注意提及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术,在某些课程(尤其是涉及开发的课程)中还提及相关的实现方法,并引导对它们感兴趣的学生开展自学。通过网络系统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到网络工程相关专门知识,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2.2网络应用系统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网络应用系统参与基于网络的处理事务过程,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因此我们花了许多精力来探索和实践网络应用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首先面临的是在哪些课程中应用的问题。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大部分能力都是以程序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对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来开展网络应用系统的运用探索。其次是网络系统的选择问题。在两年前,我们已经尝试在C语言课程的实验中使用基于校园网的在线判题系统来实验内容,用竞赛评价机制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从近两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扩展在线判题系统的功能,将在线判题系统引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集中实践课程中,并设计了专门的教学内容与之配合。考虑到作为才学习完C语言和数据结构理论的初学者,学生要马上完成较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一部分与课程设计内容相似、难度较低并贴近教材中相应章节知识的题目,将它们先给学生去熟悉,从而避免了部分学生对实践内容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知识运用问题。其他的事情,例如判断程序正确性、运行过程及结果的评测等,都由在线判题系统来实现。由于有了网络系统的协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班上所有学生完成课题的数量,同时还能获得所完成内容的时间信息和代码的执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功能了解自己的排名,无形中就有了竞争的压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借助这两门实践课程是开设在大一的有利时机,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在线判题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上,让学生及时认识到网络应用系统的基本架构、使用的主要技术及其与当前实践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目前的效果看来,将程序设计竞赛网络系统应用到实践课程教学中能带来以下好处:一是形成竞争氛围,学生整体完整的任务量比前几年增加不少;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认真开展课程设计的情况明显好转;三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对网络应用系统有了具体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
2.3网络应用系统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考核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有两种形式,试卷形式和课程报告形式。前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后者则很难保证学生是自己完成相应的内容。此外,由于两种方式都是纸质形式,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中占多数的设计类课程,如果要教师在评阅时先判断答案或作品的正确性,这是一项困难且繁重的工作,现实中难以执行。无纸化考试是未来考核方式发展的一个趋势,它经济环保,其技术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技术。既然网络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课程考核和评价中。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相关实践:一是将课程考试直接在网络系统上进行。一个网络应用系统要用于考试,它需要有在线判题系统相关功能和考试所需的成绩处理相关功能。我们在前面提及的在线判题系统中扩展了成绩处理相关的功能,使其能够满足对考试的有关需求。之后,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这门易于进行严格的数据测试的课程通过这个系统直接进行考试,通过试用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将网络系统应用于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我们将第一条途径所获得的系统进一步用于C语言相关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应的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中。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与单纯的课程考试之间有区别,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为了兼顾学生不同能力层次,我们设计了基础部分和综合应用部分。前者为必须完成的部分,后者为选做部分。在课程结束时,系统将学生完成的任务量、能够反映工作的质量的相关信息(如时间、任务正确完成前的错误提交次数等)都汇总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成绩统计表。指导教师以此表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其他实际情况进行最终的判定。进行判定的方式由教师自己把握,可以直接使用系统的判定,也可以增加一部分类似考试的限时设计内容,或者选择学生完成的任务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问答式考核。三是将网络应用系统作为理论考试之外的部分考核工具。大多数理论课程的最终成绩一般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对于平时成绩部分,由于一般不易于量化,往往都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印象进行粗略的判定,从而不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表现的差异。鉴于网络应用系统提供的便利,我们尝试利用它们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前面提及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中的作业、在线提交、在线批阅以及相关自动记录、统计功能来分析学生完成课外任务情况的相关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根据一定的分值比例和评分标准就很容易得到这部分的成绩,从而形成比较客观准确的判断。
篇3
在从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特性出发,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实践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和实践,提供一套完整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程序和方法,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将现代实验教学设施、实习基地建设与创业教学有效结合,使高等教育融知识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于一体。
3人才培养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准确分析社会需求发展与变化
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符合社会需求,如:将传统的教学中的组网技术仅停留在数据网的组网,拓展为:数据系统、语音系统、有线电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背景音乐系统及楼宇自控与物联系统的组网技术。这方面主要还要靠我们全系教师继续共同努力。
2)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战教学的紧密结合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尤其是突破传统专业界限的跨专业网络工程实战教学。这方面目前只是初见成效,也还要靠我们全系教师继续共同努力。
3)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实现以“能力培养”和“学会工作”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目标,需要通过校内建设和校企联合培养关系的建立加以解决。这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校内基本的一些实训实验设施建设还远没有到位,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也只是在网络工程专业方面有初步进展,还远不能满足实训和实践教学的需要,需要学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和系上进一步努力。
4)围绕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需要解决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相互结合问题,围绕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进程,分阶段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教学和学生工作系统共同努力。
篇4
1.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构成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从横向规模发展转向纵向深度应用发展,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徐明等人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等方面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专业能力归纳为“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络安全保障”等能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着重培养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能力(认知能力、软硬件基础设计能力),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信息管理与处理等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专长能力与创新、创业的能力。
1.3课程体系模块化模型
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潮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与地方的特点以及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熟练技术基础,善于构思、设计、构思和运行网络产品或系统的能力,能够适应网络行业发展的网络工程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应用为目标、能力为核心,形成以培养网络工程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网络工程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由若干课程群(子模块)组成完成特定能力的培养,形成“主干课程->课程群->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每一个子模块由若干相关的课程组成,完成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特定的能力。课程群中各种课程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统一设计课程目标,将内容整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基础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价值判断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数理基础、专业认知与专业基础能力等;第三年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专业方向相关内容的学习;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项目开发、毕业设计等。通过“产、学、研”深度联动,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企业全程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学、需”一致。以项目为驱动,通过“做中学”,将“知识、能力、探索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有责任感的实践能力强的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1.4基于CDIO的工程能力培养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前沿工程大学自2000年起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而创立的工程教育模式。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它以任务驱动,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的教学体系。CDIO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强化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做中学”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基于CDIO的“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层的项目训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创新应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1)通过专业认知与“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分层递进的能力培养,避免了重复技能的训练;3)通过综合课程设计与项目实践,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能力;4)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与终生学习的能力。通过CDIO的“做中学”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1.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托
校内外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企业,整合校内实验资源,构建“两大平台、四个模块”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平台即校内教学实训平台与校外工程实训平台,四个模块即工程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专业专长能力实训、创新创业能力实训,构成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
篇5
(2)网络运维管理(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建构分析师);
(3)网络系统集成(如: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安装工程师、网络综合布线工程师等)
(4)网络产品营销等.因受移动互联网络、云计算、3G/4G的普及发展,各类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网站开发、网络游戏开发、Andriod开发、IOS开发、云计算和云平台设计运营、WIFI无线互联网络、电子商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供给存在巨大漏洞.这主要是因为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受到学科知识结构、课程学时数、学时分配、教学条件、教材资料、师资力量等各种因素限制,人才培养多陷入知识结构“广而不精”,“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等境地,并且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呈现知识结构趋同,新知识更新相对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在中端岗位及以上的人才选拔时,虽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起点,但是对应聘者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致使应届毕业生很难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
2专业定位
针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院校建设的背景,根据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指导思想,对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反复的研讨,确定建设一套适应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既要区别于重点院校学术性、科研型人才培养定位,又要有别于高职高专或民办三本院校的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定位.遵从教指委关于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科学理论和网络工程技术两个层面的专业内涵,并结合我校的办学实践、区域特点等客观因素.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学科和网络通信领域的基本专业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防控管理,网络软件开发或嵌入式系统开发及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专业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高级应用软件开发或相关网络硬件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课程体系设置
2014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2010年修订的框架基础上,继续采用“两级平台+三级模块”形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所谓“两级平台”指的是以培养学生政治立场、人文素质、语言能力和学科基础为主要目的的通识课程平台和基础(学科、专业)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主要教授思政类课程、大学英语和大学体育,课程学时共计690,占38个学分.具体课程设置由学校教务处统一部署,与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无较大改动.其中思政类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辩证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学校所在地凤阳县的地缘优势,将小岗村政治学习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教学,并观看实政教育、反腐倡廉等视频,引入对实时政治的讨论分析等实践性环节.体育课程则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自由选择加入合适的俱乐部并修得相应的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3个板块,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共设置了436个学时、24.5个学分,着力于奠定学生良好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开设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的3门数学课程(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大学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了628个学时、37个学分,该部分立足于网络工程专业所属学科,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必修专业课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为学生攻读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实现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同时增设《现代通信原理基础》和《网络工程制图》课程,突显网络工程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上的区别;专业核心课程共设置260个学时、15.5个学分,该部分依据教职委的意见,筛选、整合5门网络工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所需的课程,如: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网络安全基础、TCP/IP协议分析与编程、linux操作系统与内核编程、网络性能测试与评价,突出对学生网络工程规划、管理、运维等技术,网络底层协议分析、开发等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三级模块”指的是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该板块的修订较大。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学校实际办学能力和条件,设立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开发两个子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兴趣能力、及前期课程的学习基础,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课程群模块.该模块课程群的设置尽量贴近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促使学生在某个方向能够深入、系统、全面的开展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群采用弹性方式进行,要求学生需修满4学分,其中创新模块和创业模块各2学分.同时学校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政策,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发表科研论文、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并申请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鼓励文理兼修、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要求学生至少选修4个学分,其中人文素质模块至少选修2个学分(2门课程).专业拓展实现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相应的课程设置、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实践教学周,如表2.高年级的实践教学,积极开拓校级教学合作模式,将企业需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宗旨,引入“校企双导师”教学方法,联系企业工程师来校开展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及其子项目,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实施、教师指导,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下,逐渐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们已经和南京网博、上海尚嵌、无锡中软国际、上海志盟、苏州天智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远合作关系.
篇6
2.1项目信息管理模块的建立
在对全面信息化管理中的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建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项目管理系统开发研究的全面调查和了解,明确工程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目标,根据调查结果对项目信息进行分类,具体的分类如项目的组织信息、项目的管理信息、项目的经济信息及项目的技术信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之后,确定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的模块结构,利用数据软件来建立数据管理模块,这些模块连接了终端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服务器等,能够实现信息的近程和远程采集处理,及时完成储存和输入工作,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2工程项目信息编码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就是将原始符号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变换,让原始符号能够组合变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工程项目的信息编码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工作之一,信息编码能够让信息更易储存,易于掌握和理解。根据信息的不同用途和类型来分类编码,比如项目组织结构、项目竞标单位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组织信息结构一目了然,增加工程项目的流畅度,有利于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2.3项目门户网站的建立建立项目
门户网站是组建信息服务平台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建立项目门户网站,就是将项目的信息都结合在一起,通过分类管理,以网页的形式条例分明的显示出来。工程项目的展开与项目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视频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把项目中的核心思想、技术优势等信息展现出来。项目信息管理能够通过项目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数据和系统进行分类管理,让信息更便于处理和交流,提高信息的流通程度和流通速度,加快工程项目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和困难
全面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征就是无纸化的管理,信息交流是通过信息流的方式在各个部门之间得以传递和沟通,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迅速性,同时还降低了管理成本,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处理上得到了优化和改进,让企业组织运行更加便捷有效。但是在实现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技术难点和管理上的缺陷,需要企业及技术人员提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在组织地点较为偏远的地区,通信条件较差,计算机及网络没有得到普及,这就增加了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困难。全面信息化管理需要依靠良好的计算机网络及硬件条件,而位置较为偏远的地区显然不能提供完整的计算机条件和环境,增加了工程全面信息化的难度。另外,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标准,不能够为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企业之间信息化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流不畅的现象,这也为全面信息化管理带来了困难。各个行业的工程项目组织都具有临时性,遇到的突发状况较多,这就与工程项目的计算机全面信息化管理的稳定性相悖。此外,如果个别项目只能通过拨号上网来连接项目管理系统,这就会给网络全面信息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国家虽然已经认可了电子文件在法律上的合法性,但是基于网络安全性的考虑,涉及到企业自身关键利益如商业机密、合同、变更单等,企业都普遍认为电子文件并不可靠,因此对电子文件较为排斥,这就导致项目全面化管理组织在实际的操作中偏离原本的轨道,影响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应用。
4提升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4.1加强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信息化管理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但是没有人的操作和管理,计算机也不能实现自动运行并处理信息,所以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人在进行信息管理。因此,如果要想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加强员工的网络技术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企业要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定期进行宣传教育,让员工认识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相关人员意识的培养,深刻了解到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对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员工深入了解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全面信息化管理得以顺利的进行。
4.2寻找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一个企业想到得到不断的发展进步,拥有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建设息息相关,企业在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时,一定要适应企业文化的徐哟,重视信息化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联系。只有保证信息化管理和企业文化相适应、不冲突,才能顺利的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避免信息化管理与实际管理情况相隔离的现象,为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4.3重视基础建设
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是信息网络,只有保证信息网络的流畅,才能够促进自动化办公的实现。重视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在内部进行资源共享,能够为员工提供便利,增加各部门间的联系,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要把企业本部作为网络通信系统的核心,这样才能让企业内部人员以最为便捷的方式得到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对外网络窗口的建立,能够加强企业自身与其他单位间的联系交流,在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的基础上节约信息的交流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4.4培养优秀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优秀的人才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多的直接利益和潜在利益。信息化管理虽然是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管理,因此人才就是企业在管理经营中的重要组成。企业在创造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管理人才除了要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外,还有对内部信息系统进行熟练操作的技能。除了人才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条件外,企业还要通过安排员工的定期培训,更新计算机网络管理专业知识来促进管理人才知识储备更新,为信息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证。
5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进步,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以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将会对项目工程高效有序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从计算机网络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的趋势来看,全面信息化管理必将不断推动企业管理进程,促进企业建立出属于自己的信息库,通过日常的管理,信息库会得以充实和完善。企业要通过建立全面信息化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做好准备,用最完美地姿态迎接电子商务大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网络安全的开发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项目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安全性也会得到加强,为保证项目工程全面信息化管理作用的高效发挥提供保障。工程项目全面信息化管理会形成一套自己行业的标准,比如说统一的数据标准平台、统一的网络标准平台、统一的开发标准等,这些都会促进不同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换性加强,实现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共享。PM-ASP会是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未来趋势,网络经济会通过社会分工和经济发展得到细化,促进专业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服务商的出现,以降低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发挥信息的作用。
篇7
(一)学校要重视并大力支持。学校要根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来鼓励、引导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在政策和人事上支持,资金投入上进行倾斜,要让合作有人、财、物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能深入开展。
(二)要把有着好的形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引入校园。借鉴我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和实习基地建设,考察并选择好的企业将其引入学校。如: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长沙分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公司、世纪和红塔以及方正证券有限公司等有意向与我们合作的企业,双方都有诚意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石。
(三)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校内外教师、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课程设置和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引入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修订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改变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方法,及时更新了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和考核办法,实现学生向学做人做事型方向转变。
(四)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能手双向交流制度。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和操作技能强,又熟悉行业发展情况,且具备教师条件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老师,并在教学时间上灵活机动。培养“双师”队伍,鼓励支持特别是青年专职教师到知名金融企业对口岗位挂职锻炼,挂职锻炼结束时,企业向院校提交教师挂职锻炼的证明和评价,保证挂职效果。
篇8
2.考核方式与社会需求脱节
网络工程专业成立十多年来,经过不断积累,已经形成一套评价和考核机制,但是经过走访相关院校和对本校相关专业的考核方式的研究,总结出目前多数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存在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针对目前全球信息化,产业化的大环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与社会需求相符,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当前的考核方式难免会导致企业需求与学校就培养目标的不一致性。
二、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定位体系改革的目标
1.网络工程专业体系的课程定位体系改革原则
网络工程专业体系的课程定位体系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并且掌握相应的网络工程应用和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设定
网络工程专业要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走入实际应用环境,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搭建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平台应该包含了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架构中的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即:在基础层次、提高层以及科研创新层方面,坚持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体系,为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提供坚实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社会实践平台,以便将来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
三、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1.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要多多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
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必须加强实验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在掌握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能力,因此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就要有更大投入,根据历年经验,我系建设了四个网络工程专业方面的实验室,在网络工程应用,综合布线应用以及信息安全和仿真实验四个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验能力。在教学思路上,不断的拓宽视野,经常走访在网络工程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起商讨课程改革方向,交流经验,并协调资源构建数量丰富的专业教学案例库,设置符合实际要求的实习实训项目,并根据学生的专长,分组进行实验教学,开展实验项目。并且经常深入企事业用人单位,尝试将实际应用项目融合到教学实践中,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小组,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使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理论应用并掌握更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网络工程建立和应用的实际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更高的社会适应性。
2.通过把企业项目组负责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
资深工程师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增加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中安排了相应的企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深入到企业活动当中,实际参加项目开发过程。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共同分析问题,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亲身认识并切实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团队精神,提升每一名学生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3.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
经过走访兄弟院校和企业院所,创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1)聘请用人单位和校内教师共同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规划;(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进行本专业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合作开发符合实际应用需求的应用案例库;(3)在用人单位搭建实验实训平台;(4)双方共同组成科研团队,搭建研究平台,就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进行重点技术攻关,既促进了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制定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考核制度。
在和用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详细沟通后,制定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考核方案,使学生不是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企业的考核制度引入教学评价体系当中,把学生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即能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说由企业和学校共同为学生给出学习评价,是解决当前学生理论和实践相脱节最好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耦合关系。
篇9
1.2设置面向“卓越计划”的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的教学以概念介绍为主,缺乏合适的工程案例教学,使现有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要求。对此,笔者提出设置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教学内容,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网络工程课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案例进行解释,同时在教学中穿插介绍各种与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让学生学到国内外先进的规范化网络工程方法,掌握新工具软件的使用,为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网络工程师奠定基础。
1)案例教学。对于每种网络类型,课程中要提供数个工程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尽可能实现网络原理和网络工程两门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明显提高课堂上“教”和“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深入分析和研究案例。例如,在学完需求分析知识点后,我们以学生都熟悉的“家庭局域网”为讨论案例,经过小组深入讨论后,将讨论的结果整理出书面化的需求说明文档。这种“大家讲”式的讨论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网络设计项目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了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式教学。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企业常用的网络设计工具,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讲授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我们补充工程化布线技术及相应工具PacketTracer、Visio等;在讲服务质量分析与设计时,引入Qos流量控制机制、Qos队列调度技术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结合相关的知识点,介绍分布式系统、IPv6、网络管理技术、云计算、网络测试技术等较新的网络技术,使学生了解当前网络设计和发展的方向。
3)面向工程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网络工程教学经验和网络工程设计经验,在课堂上介绍了大量的系统设计方法、技术参数、设计图表和工程案例分析。例如,在讲授集群技术时,以华为3Com公司推出的IRF(智能弹性架构)集群技术为例,告诉学生通过IRF技术可将多台交换设备构建为一个联合设备,这样既实现了设备的扩展性,又实现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这些新技术案例的引入使教学具有很好的工程实用性,而掌握了这些工程技术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全面教学。网络工程课程从结构设计、性能设计、安全设计、物理设计等各个侧面探讨网络设计方法,教学范围涉及局域网、园区网、接入网、传输网、广域网等,讨论的网络工程设计案例包括以太网、存储网、IP电话网、工业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固定无线网、SDH网、DWDM网等几十种网络类型。除了上述主流技术和方法,课程教学中也会涉及实用新型网络技术并介绍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例如,在讲解VPN技术时,以安徽大学教师在校外通过VPN技术访问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为例,介绍远程访问VPN技术。
1.3采用面向“卓越计划”的课程考核机制
在现有网络工程传统理论考核的导向下,学生对实践经验并不看重,甚至有时会出现高分考生连基本的组网设计都不会的情况。对此,我们提出设置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新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以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设计、卷面成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这些环节的得分以灵活的权重体现在总评成绩中。
篇10
目前业主合同支付流程主要采用手工上报,审核纸质文档,效率低下。一方面,各类型合同支付审批流程复杂,需要业主不同部门的人员相互协作,业主合同管理人员工作量大,影响审核效率;另一方面,采用传统方式,从申请到审批,信息传递速度慢,周期长,影响业主决策精度,同时,业主各支付管理部门之间缺乏交付事务之间的及时信息交互,不能对各合同支付状态进行动态监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业主合同支付管理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设计并开发基于网络的工程支付审核系统,辅助业主合同支付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操作,并为业主决策层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成为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实际,探讨基于网络的合同支付管理系统。
1合同支付管理系统总体功能
作为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支持系统,广义上,合同支付系统首先是轨道公司的一个日常业务处理系统。基于此,该系统的数据可为轨道公司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角度提供决策支持。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参与方众多的系统工程,作为系统的外延,必须能够反映参与各方之间的经济合同要约条件,提供业主单位与其他有关部门包括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信息交互接口。因此,合同支付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包括2个层次(图1)。
1.1ICS(信息采集系统)
ICS(InformationCollectingSystem)是项目外延部门的相关信息采集系统,为支付系统提供支持,包括对施工承包商、材料供应商及监理往来单位的支付信息采集,以此为业主的日常业务处理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各实施单位的信息采集(采编)包括:施工单位基本情况、相关人员(计量工程师及项目经理)、支付证书申报时间、本期申报工程量、本期申报支付金额、工程量计算依据、工程量计算公式等附件;监理单位基本情况、相关人员(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本期)监理审定量、(本期)监理审定合价;材料供应商基本情况、各施工承包商供应的材料品种、规格型号、材料供应合同价格、(本期)材料供应数量、材料差价的计算公式以及各种材料供应的附件。
本子系统主要采用“主动采集”的信息采集方式,由各相关单位将其相应的信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自主传送到业主的信息中心。
1.2MIS(日常管理系统)
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为日常业务管理系统[5],包含了作为工程业主单位的对项目支付工作所有日常业务处理,包括两个职能子系统:支付证书提交及审核子系统、工程量清单维护子系统。智能支付子系统是从通用的支付管理流程出发而构成的项目管理系统,包括对轻轨项目的支付流程管理以及工程量清单库创建及维护管理。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a.“支付流程管理”主要是按武汉轨道公司“工程款支付实施办法”的精神,对工程参与各方(业主、监理、承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支付证书申报、审核工作进行全面的信息支持。包括提供以合同为导向的工程量清单库、系统自动汇总的支付累计信息、系统自动形成EXCEL格式的支付证书表格以及表格打印功能,还有业主快捷的支付证书审核状态查询功能。
b.“工程量清单库维护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合同结构来定义本期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库。创建工程量清单库时,系统提供一份轻轨工程总的工程量清单,用户只需要根据合同内容来点击相应的项目、子项目便可。维护工程量清单库时,系统提供多途径的查询方式,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找到相关项目,并对其信息进行修改。
2合同支付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对轨道交通工程支付业务流程的分析,其业务流程涉及工程现场、业主职能管理层和业主决策层三个层次,涵盖支付证书上报、支付证书审核(工程量审核和单价审核)、合同应扣款项计算、支付证书会签、领导批准等全过程。不同角色的用户采用不同权限登陆系统,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同时,通过实时查询,可以实现支付证书不同状态的动态监控(图2)。
3合同支付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及开发
3.1合同支付系统结构设计
结合系统总体功能和业务流程设计以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一般至少包含基础数据管理和系统管理)[6],轨道交通工程合同支付管理系统由七大子系统组成(图3)。
a.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维护工程基本信息,包括工程信息、合同信息、往来单位信息等,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b.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维护系统信息,包括登陆人员信息、身份识别信息、财务编码信息等。
c.变更流程控制系统。处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合同工程量清单变更流程,通过网络实现多方网上处理。
d.支付流程控制系统。处理工程量清单计量支付流程,通过网络实现多方网上处理。
e.财务管理系统。处理支付审批完成后,财务付款流程。
为了保证上述5个子系统安全、有序运行,系统还增加了安全系统和系统管理两个子系统,确保支付流程的顺利进行。
3.2合同支付系统的开发实现
针对精益投资控制要求,动态跟踪工程支付信息,系统运用面向对象分析设计理论,基于WebServices体系、多层系统结构、中间件技术构建松耦合、高扩展性、动态集成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实现合同支付系统总体架构;采用RSA算法、数字签名技术实现多应用主体加密身份认证;利用动态报表模板生成技术实现用户在线即时报表。
4系统开发工具及应用情况
现代项目管理往往是跨地区的异地管理,为实现异地和多项目的管理就必须依赖于构建在项目数据中心基础上的项目总控数据服务,提供可靠、准确和适时的工程项目信息。WebService[7]作为构建互联网分布式系统的基本部件,成为合同支付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的实现手段,并以此建立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有效平台,为工程项目总控信息和处理提供更加广阔的延伸。
由于SqlServer数据库的可移植性、并行性、安全性及分布式的数据结构[8],选用了Sql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作为前台开发工具建立了有效的数据库技术平台。该方案技术可行,规模适当,具有可扩展性和兼容性。
目前,合同支付管理系统已在武汉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成功运用,极大地减轻了合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支付审批效率,为业主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同时也实现了业主、监理及承包商多方获利的效果。其中的支付申请和支付证书审核界面如图4和5,系统部分功能也正在完善,力图实现与现有其他业务系统接口,更好的为业主管理层服务。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J].城市公共交通,2006,(12)11-14.
[2]刘拓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管理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2,(12):40-43.
[3]邱志明.关于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评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2):3-4.
[4]高峰,何萍,黄静.把脉政府采购工程合同方式[J].中国政府采购,2005,(7):70-72.
[5]方俊,朱全忠,叶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浅析[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4):125-127
[6]周文波.盾构隧道信息化施工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4,(4):21-24.
[7]张渝,刘枫.一种远程监控系统结构的设计与实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05-109.
篇11
根据已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的方案,委托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能满足施工的需要,应从安全、功能、标准和经济方面全面权衡,在设计时抓住控制和管理的重点,提出具体的施工技术要求,形成详细的施工图纸。施工图纸是施工的重要依据,应包括下列具体内容:
1)设计总体说明,包括工程概况、设计依据、设计范围、设计总体方案、设计指标及施工中应注意和达到的标准的限值,如线路不低于不高于多少,接地阻值等;
2)工程实施方案,主要设备安装部位、安装方法;线路路由平面图,管道管路图或架空杆路图;
3)线路穿越各种障碍的施工要求及具体措施,每个较复杂的障碍点应单独绘制施工图。施工图要标明施工方法,如挖深、保护段落及措施,隐蔽工程还应该画出剖面图,标明标高或埋深;
4)各种管道管路或架空杆路、人孔、手孔、桥梁、路口等电缆引入引出的具置及方式,孔内有关设备的安装施工图及施工要求;
5)各个节点所安装的器材设备的型号、数量,工作时应达到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如光缆割接配线、光接收机、放大器输出电平等。
3工程设备采购与施工
工程设备采购与施工也就是工程实施阶段,这也是项目管理的重点阶段,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3.1工程设备采购
一般对重大设备如前端、光传输设备,数字机顶盒等数目和价款较大,应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择有实力、技术标准符合、价格低、服务好的设备供应商;普通的器材器件也可采用市场询价、直接从材料供应商处采购。
3.2工程施工招标
根据施工图,组织人员编制施工工程量清单,招标公告,进行公开招标,优先选择有线电视工程施工技术高、施工经验丰富并且施工报价不高的施工队伍作为施工单位。中标后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合同应包括详细的施工范围、施工质量标准、工期要求、工程投资(主要价款、合同变更、工程量变化或索赔)、风险管理、安全管理等。
3.3工程设备器材管理
根据各个施工阶段施工图所需的材料表,填写领料单,经双方负责人签字后领取,料单应留存根,以备竣工时核对和清算。所领出的含已安装的器材管理归施工单位负责,待工程竣工时一并交付给建设单位。
3.4工程施工管理
建筑工程必须实行工程监理制,有线电视工程也应实行监理制。因为建设单位对有线电视工程的长期施工管理,积累了不少的管理经验,建设单位也可派驻自己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安全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同时协调各方的关系。工程质量管理应严格按照相关的设计文件、施工标准及验收规范来要求,施工时不得随意降低施工质量标准,形成质量隐患,对将来的运营造成影响。调试和熔接应在监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留取第一手的数据,形成工程资料,上道工程不合格不得进入下一步的施工,不合格的工程不予计量,严把中间环节的验收和计量。工程投资管理主要是按图施工,严格控制施工方提出的工程变更,对隐蔽工程要做好工程量计量,对设计不详细的或出入较大的部分一定要报设计人员及主管领导现场共同确定,填好工程签证单,各方签字后认可。工程进度管理,施工单位应该按照施工合同要求的工期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表,报监理人员批准。监理人发现进度拖后要督促施工单位调整,采取赶工措施,以免影响整个合同工期。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教育、安全措施、安全防护的检查和安全制度的落实。工程管理中的协调工作量大,建设单位要派专人进行。市政、供电、开发商、物业公司、供货单位、设计等都是施工中要协调的单位。协调要提前进行,协调不好造成施工单位无法施工或返工、窝工,不但影响工程进行,而且施工单位可能要进行索赔。
4工程调试及竣工验收
1)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按照设计文件的要求
开通信号进行调试,调试要从前往后、由主到支逐级进行,调试过程要细致严密,设备工作要留有余量,对不符合指标的部位要查找原因,处理到位。调试合格后,由双方管理人员及负责人组织初验,初验合格后报请工程竣工验收;
2)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上级主管单位、建设单位、设计人员、设备供货单位、监理或管理人员及施工单位的代表组成验收组。
验收组分为技术测试组、观感质量组及资料核查组,各组分别对工程从不同方面进行测试和验收,最终汇总验收意见,全部合格则通过验收。对未通过验收的,经施工单位整改后另行组织验收;
3)竣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竣工资料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类资料的汇编,具有连贯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项目建议书及批复、方案设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2)工程开工报告、施工合同、材料表、工程量统计表、设备明细表、设备安装部位;(3)工程验收报告、工程竣工图、光纤熔接记录和测试记录、各级光接收机光功率、放大器调试电平、工程变更单。最主要的是光节点及设备、光路由等变动要在竣工图中标明,以备运营时维护人员方便工作;
4)工程移交和工程决算。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资料收集齐全整理成卷,即可进行工程移交。工程决算人员应对图纸内容、定额项目取费标准等很熟悉;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内容及工程计量单对所完工程计量;对工程签证和设计变更增加合同价款时注意扣除原图纸未涉及的内容,防止重复计量;对施工难度降低或施工内容较原图纸减少的要注意扣除价差和工程量差;对工程使用的材料要注意核对,应退材料和报废材料账目清楚。
篇12
我们从几年前开始探索网络应用系统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并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实践。
2.1网络应用系统在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来利用网络应用系统:一是开发与课程有关的网络应用系统;二是使用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在开发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应用系统方面,我们目前主要是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软件;尝试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开放式、可扩展式的网络教学软件,并将其挂载到Web服务器上。教师在课前通知学生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材料添加到此课件中。学生在上课前可以通过浏览器预习相关的内容。在我们的网络教学课件中,除要介绍的知识外,还增加了留言板、教学互动等功能,便于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状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方面的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或课后不愿意当面向老师提问,但却能够在网络课件中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表明在网络深刻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把网络交流作为学习方式之一;有些接受得较好的学生甚至在教师回复前给出自己的理解,因此这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增添了有效的渠道。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方面,我们积极利用学校或公共的教学资源平台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河南科技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公网上的数字大学城等,这些平台支持上传和访问教学课件、布置作业、提交和批阅作业等。在使用这些网络系统的同时,我们注意提及与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技术,在某些课程(尤其是涉及开发的课程)中还提及相关的实现方法,并引导对它们感兴趣的学生开展自学。通过网络系统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到网络工程相关专门知识,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2.2网络应用系统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网络应用系统参与基于网络的处理事务过程,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网络技术的认识,因此我们花了许多精力来探索和实践网络应用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在这方面的工作中,首先面临的是在哪些课程中应用的问题。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中,大部分能力都是以程序设计能力为基础的,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对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这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来开展网络应用系统的运用探索。其次是网络系统的选择问题。在两年前,我们已经尝试在C语言课程的实验中使用基于校园网的在线判题系统来实验内容,用竞赛评价机制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从近两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扩展在线判题系统的功能,将在线判题系统引入到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的集中实践课程中,并设计了专门的教学内容与之配合。考虑到作为才学习完C语言和数据结构理论的初学者,学生要马上完成较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一部分与课程设计内容相似、难度较低并贴近教材中相应章节知识的题目,将它们先给学生去熟悉,从而避免了部分学生对实践内容不知如何下手的情况。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具体的知识运用问题。其他的事情,例如判断程序正确性、运行过程及结果的评测等,都由在线判题系统来实现。由于有了网络系统的协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班上所有学生完成课题的数量,同时还能获得所完成内容的时间信息和代码的执行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功能了解自己的排名,无形中就有了竞争的压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借助这两门实践课程是开设在大一的有利时机,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在线判题系统本身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上,让学生及时认识到网络应用系统的基本架构、使用的主要技术及其与当前实践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目前的效果看来,将程序设计竞赛网络系统应用到实践课程教学中能带来以下好处:一是形成竞争氛围,学生整体完整的任务量比前几年增加不少;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认真开展课程设计的情况明显好转;三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对网络应用系统有了具体的认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
2.3网络应用系统在课程考核评价中的运用
在某种程度上,课程考核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有两种形式,试卷形式和课程报告形式。前者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后者则很难保证学生是自己完成相应的内容。此外,由于两种方式都是纸质形式,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中占多数的设计类课程,如果要教师在评阅时先判断答案或作品的正确性,这是一项困难且繁重的工作,现实中难以执行。无纸化考试是未来考核方式发展的一个趋势,它经济环保,其技术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技术。既然网络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起到了有效的辅助作用,我们尝试将其应用到课程考核和评价中。目前,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相关实践:一是将课程考试直接在网络系统上进行。一个网络应用系统要用于考试,它需要有在线判题系统相关功能和考试所需的成绩处理相关功能。我们在前面提及的在线判题系统中扩展了成绩处理相关的功能,使其能够满足对考试的有关需求。之后,我们对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这门易于进行严格的数据测试的课程通过这个系统直接进行考试,通过试用我们发现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将网络系统应用于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我们将第一条途径所获得的系统进一步用于C语言相关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对应的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中。集中实践课程的考核与单纯的课程考试之间有区别,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为了兼顾学生不同能力层次,我们设计了基础部分和综合应用部分。前者为必须完成的部分,后者为选做部分。在课程结束时,系统将学生完成的任务量、能够反映工作的质量的相关信息(如时间、任务正确完成前的错误提交次数等)都汇总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成绩统计表。指导教师以此表作为重要依据,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其他实际情况进行最终的判定。进行判定的方式由教师自己把握,可以直接使用系统的判定,也可以增加一部分类似考试的限时设计内容,或者选择学生完成的任务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问答式考核。三是将网络应用系统作为理论考试之外的部分考核工具。大多数理论课程的最终成绩一般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对于平时成绩部分,由于一般不易于量化,往往都是由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印象进行粗略的判定,从而不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表现的差异。鉴于网络应用系统提供的便利,我们尝试利用它们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考核。主要的方法是利用前面提及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中的作业、在线提交、在线批阅以及相关自动记录、统计功能来分析学生完成课外任务情况的相关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根据一定的分值比例和评分标准就很容易得到这部分的成绩,从而形成比较客观准确的判断。
篇13
(二)方向特性
在课程设置上,两个方向各有三门具有代表性和方向性建设的专业课程。这三门课程是作为该方向学生学习的专业必选课程,同时也作为另一方向的可选课程。课程主要内容见表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自主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大学生学科竞赛等环节[2],在提高学生实际技能和人才竞争力方面,两个方向通过课内外多项实践,达到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1.网络工程方向。①模拟招投标:学生在进入方向学习的初期,就获得模拟项目目标,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按照网络设计招投标和网络安装调试及测试两部分完成此项目。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整个方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带有目的性,而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都会主动应用到项目中去。分组实施,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长期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掘自身长处。项目完成后,由多名专业教师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作出评价,总结优点与不足。[3]②具体工程项目参与:利用学校机房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并直接参与到工程进行和验收过程,担任网络工程监理、工程测试员及工程验收员的角色。让学生真正地将课程所学应用到工程项目中,实际基础项目流程,积累大量实践经验。③与专业认证结合:结合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特点,课程内容与权威专业认证接轨,实现课程与网络工程技术前沿性和理念先进性的接轨。截止目前,已有各年级多名同学通过了国家软考、思科、微软等认证考试并取得证书。2.网络信息安全方向。①专业实验项目:网络信息安全方向建立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和网络攻防实验室,有完整系统的实验内容和项目,学生可根据课程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结合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性实验。并将网络管理与网络具体项目要求相结合,提高网络管理的实际操作性。②开展和参与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竞赛,在巩固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接触网络安全新技术和新理论,拓宽视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激发学习主动性,从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学习,从简单应用逐步实现创新。整个竞赛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方向性指导和思维启发的辅助作用。
二、专业方向的横向建设与纵向建设
(一)横向建设
网络工程专业两个方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方向的横向建设旨在让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分别建设,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建出专业方向特色。两个方向在课程内容制定和方面,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不仅需要关注两个方向的共同点,也要区别两个方向的特性,兼顾发展。例如网络工程方向在工程后期实施和维护,离不开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也与网络初期设计及组网息息相关。两个方向分别建立了专项实验室,其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例如网络信息安全方向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完成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身份验证、访问控制、信息隐藏、加密通信、安全操作系统、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扫描、协议分析等一般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例如网络工程方向的组网实验室,通过真实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完成网络组建实验。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学生能够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中,接触到社会工作岗位上正在应用的主流知识和技术,全面掌握应对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从而弥补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纵向建设
纵向建设主要注意各专业方向的与时俱进。网络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技术新概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每一次新的培养方案都会将目前最主流的技术和内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或将这些内容加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大胆地去掉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并将暂露头角的新内容安排到任意选修中。在实验室建设上,我们正在建设网络工程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络测试实验室,一方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一方面为学生实训和开展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在新实验室的建设上,力求使将来实验内容由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拓展到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能对学习内容举一反三,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缩短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