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教育硕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教育硕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教育硕士

篇1

[2]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篇2

一、为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匮乏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2]

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

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尽管多数学生认为脱产学习后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原任教单位领导也感到尤其是带队训练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带回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用简单的器材可以练出佳绩,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练出花样,使原来枯燥的训练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也提高了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现实困难。说明农村教育硕士在经过脱产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与“硕师计划”设计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处是在脱产学习过程中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DB/OL].(2006-03-02).

.

[3]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6-10.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8-19、20.

[5]尼继珍.学位论写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7.

[6]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40.

[7]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篇3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议,促进城市和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2004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即:取得农村教育硕士入学资格的学生,必须先到学校任教三年,第四年到高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五年再回原单位边工作边完成学业。但因种种原因,这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问题,为此本课题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实施状况以及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

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广西农村中学进行抽校调查,调查对象以农村中学中层以上的领导为主,个别学校是任课教师。共发放试卷46份,收回35份,有效问卷30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1)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熟悉和理解情况调查。①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内容了解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一般了解”的占46.7%,“不了解”的占40%。这说明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这项政策不甚了解。②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招生对象的看法调查。这是一题多选题,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占45.7%,选择“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占100%,选择“本科毕业生”的占80%。这说明所有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2)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执行情况调查。①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重视情况调查。从调查结课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很重视”的占6.7%,选译“重视”的占26.6%,选译“不重视”的占66.7%。结果告诉我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还很不够。②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落实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选译“落实”的占6.7%,选择“部分落实”的占46.6%,选择“不落实”的占46.7%,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学校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经费是没有落实的。(3)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需求情况调查。①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②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③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没有的占60%。(4)对农村中学选拔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①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②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选择“其他”的占13.4。③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选择“责任心”的占86.7%,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5)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①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选择“很满意”的占20%,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选择“不满意”的占13.3%。②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认为“不适应”的占6.67%。③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2)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修订招生政策。(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4)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2)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3)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能够扎根农村中学的优秀人才,但农村中学生活环境艰苦,发展机会也不多,要使农村教育硕士热爱农村教育,终身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务必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精神修养。所以在推选农村教育硕士时一定要将那些有将毕生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思想、有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的优秀毕业生和中小学在校的优秀教师推选上去。

“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它是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篇4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脑功能的成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小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可能;心理语言学为小学阶段开设英语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儿童好玩、爱动、表现欲强、好奇心重等特点,在进行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时,将听力练习辅以游戏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当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时,接受的知识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为此,我设计的听力题和口语练习情景大部分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做听力题时,考虑到学生爱画画,就以边听边画的形式展开,例如:Draw a big tree,color it green;in front of it there is a small house,color it red ...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送给朋友或小伙伴,完全做对的孩子给予小笑脸或金苹果奖励,提高孩子乐于听的兴趣。有时把听力放置在具体的指令、行动中,如将学生分成几小组,以小组竞赛发指令的形式展开,例如:open the door;run to the window;bend down low;touch your nose;open your pencil case,show me a pencil ...看哪一组获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听力的欲望。与此类似的游戏有“Simon says”,“Bingo”等。口语方面,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如购物情景、进餐情景、旅游情景、动物园情景、生日聚会情景、告别情景等。让学生三五为一组进入角色表演,对表演逼真、口语流利者给予真实的物品奖励,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又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对课文知识点和句型的掌握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此相关的游戏有“双簧”、“传话”、“小记者”、“分角色表演”等。

二、语感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目前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学生语感较弱甚至根本没有语感,也存在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并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拓宽语言运用的范围。在我看来,不仅阅读有精泛之分,而且听、说、写有精泛之分,我对课本教材的把握采取“精”的方式,而对智力开发报、小故事等课外发展知识采取“泛”的方式。(2)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减少学生对汉语的依赖性和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声音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3)指导学生随时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其随时将一些常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记录下来,通过强化记忆的方式,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烂熟于心,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4)适时运用音形结合法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与凸显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加强音形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利途径。(5)创建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自己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多给学生创建一些无意识的学习环境,如学校或班级开设英语角,办英语小广播、英语手抄报、黑板报等;让学生与英语教师用英语互相问候交流,课前每日一语等。(6)及时向学生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行之有效的实际工具。如果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给正常交际带来困难。

三、对学生做题技巧、技法的指导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原则,努力为学生更多地创建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重新唤回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信心,真正体现《英语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终目标。做听力测试时,在学生的语感还没达到一定层次时,可以教授学生抓住关键词(Key words)或建立信息链解决问题,建立信息链是指在快速阅览听力材料时,脑海里马上层现出与之相关的句型及语言点,一般来说,只要掌握了“5W—1H”法则,英语的问答句型就不在话下。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目的,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开展灵活、生动的多边教学活动

灵活是兴趣之源,少年儿童正处在心理与生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死板机械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语言本身的性质及少儿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遵循灵活性原则,在教学方法、语言学习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培养,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生动的多边教学活动。为此我在两个实验班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每日一语”、“英语角”、“故事坊”、“角色对调”、“小广播”、“英语兴趣小组”、“班级英语周报”等,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生动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参与,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上,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画面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远程教育网、校园网及班级博客等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其是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人的语言能力首先是从听说技能开始。因此,学生要想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并更好地运用英语,首先就需要培养听说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运用英语的实际机会。然而在农村英语听说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比较差,学生的听说技能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因此,教育研究者就需要加大对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研究,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

一、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

1、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环境较差。首先,英语听说教学的整体氛围较差。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才接触英语,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接触到英语。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与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用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思想上对英语不够重视,缺乏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设施严重不足。目前,大多农村学校只配备了录音机,甚至有的学校连录音机也没有配备,只有极少数的学校具有多媒体设施。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教师凭借口头说教进行听说教学。另外,学生家庭大多没有配备学习英语的工具,从而使得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

3、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的英语教师本来就比较少,根据调查分析,一个学校通常只配备了3至4个英语教师。另外大多英语教师自身的听说能力有限,不能够给学生做出很好的示范。同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过程比较枯燥,无法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学生自身的问题。农村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少,学生在初中学习英语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障碍。一方面,由于农村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只能够听录音模仿发声,如果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发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听说技能的学习,出现心理影响,在上课的时候就会保持沉默,不愿开口学习英语。另一方面,由于现今教材难度的提高,词汇量加大,而农村初中学生本身没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缺乏词汇量,对英语的掌握不够准确,从而会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策略

1、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引导学生正确发音

学校需要加强教学设施建设,配备录音机或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听”是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先听音,再开口,确保发音正确。教师在进行听说教学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录音机等教学工具,让学生学会听,模仿录音中的正确发音和语调。及时纠正自己的发音。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音进行录制,再放给学生听,找出自身发音的问题。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标准的发音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学习外国人的发音,例如语调、停顿、音长、节奏等方面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进行听说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发音的区别,美式英语比较圆润,多带有卷舌音,例如car、door、party等在r音节后含有卷舌音[r]。

2、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英语,使用地道的英语交流,教师就要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和氛围。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使用英语交流,大胆开口。教师可以为学生起英文名字,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只能使用英语说话,让学生处于英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

3、善于使用情境对话,创造良好的语境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交流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听说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教师在进行《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这个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情境对话,可以让学生到讲台表演。教师可以将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行发挥。例如可以写:“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或者How many subjects do you have this week?”等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考火车的形式,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回答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短语和词汇进行造句联系,如用subject来造句,或者让学生写出带有subject单词的五个不同问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4、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学唱英语歌曲、复述课文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另外,在课外还可以组织英语朗诵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情境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英语课余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体会英语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6

地点:农村家中

人物:男,40多岁

女,40来岁

[幕启。

[典型的农村房屋,屋内有沙发、桌子等。

[男美气十足的走上。

男 :我爷爷当年牲口霸道,我老爹过日子胡吃海造,我比他们强,不抢银行不劫道,就是有个小爱好,经常和寡妇开玩笑,打情骂俏搂搂抱抱,别说是不是胡闹,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下男爷们儿的感情需要,我那儿子,更他妈敢造,十岁那年就知道往老张家酱缸尿尿,老少爷们一议论,都说我们这家人家,没他妈一个好……(一顿,讪笑着)好料儿,(对观众)中国的语言真丰富,到扌肯(kèn)劲上我就能打住。

[女气哼哼地走上。

女 :(嘴里唠叨着)这玩意儿又哪去了?

男 :谁呀?

女 :(赌气地)咱那活爹呗。

男 :咱爹不搁西屯打麻将呢嘛。

女 :我说的是你那个小活爹。

男 :这家伙,粮食不见长,爹还丰收了,你就说咱孩子不就得了。你这一进屋就嘟撸个脸子生上气了,简直叫人没法比喻了,知道的是你破家家的又拿孩子撒气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跟人家咋地了呢!

女 :(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别跟我装好不好,你也不是什么正经鸟。

男 :我多咱不正经了。

女 :没功夫跟你胡扯,我问你,咱们家那个日本浪子呢?

男 :什么叫日本浪子呀,咱儿子那是中国。

女 :是猛,你说你们老孙家这支子玩意儿虎的愣地可咋整,给孩子起个名还叫对倒二五饼。

男 :我叫干夹三六条么,孩子他爷就好赌,名字起的有点鲁,可就在咋地,也不能说我们家窝虎哇!我二哥有文化,光初中就念了七八年呢。

女 :不虎那是啥呀,十五岁的孩子不念书,除了放马就放猪,坑蒙拐骗啥都会,提起这事儿我都想哭。

男 :念那破玩意儿有啥用啊,英语不及格,证明他爱国,科科不及格,咱不照样活么,你就说他咋地了吧。

女 :还咋地了,又闯祸了。

男 :闯啥祸了。

女 :头几天他爷不是值为打麻将跟二羔子吵吵了么,你儿子都到什么程度了,撸胳膊挽袖子拿掏爬,上去就是一那啥,给二羔子打的鼻口蹿血,满地找牙呀!

男 :真的,二羔子他也敢揍?

女 :这还不算呢,摸黑儿在二羔子家门口挖了个坑,里边整一排老洋钉,二羔子一踩,妈呀一声,差点就没去见赖昌兴啊!

男 :(惊喜地)你说这小鳖犊子多能作号儿,比我那时候可强百套,啥都不用说,就一个字儿,有尿。(对观众)五个字儿了哈。

女 :(痛苦地)你说你咋就不能管管他,走走正道呢,要总这样,那早晚还不得……蹲小号哇!

男 :没事,别上火别着急,二羔子那块没问题,我一出面,用钱摆平,二羔子要是识相点,啥条件他都不敢提。

女 :用钱摆平,你有啥呀?家穷人丑、一米四九,小学文化农村户口,破房三间一条老狗,清锅冷灶啥啥没有,你说你怎么就不知道美丑呢。

男 :(不耐烦地)那能怪我呀!

女 :不怪你怪谁?那不是你儿子呀!小时晚你要好好管教管教他,能有今天?

男 :其实不是我的错,都是我爹惹的祸。

[女啪的给了男一嘴巴。

女 :(嗔怒地)说啥呢!

男 :没说完呢,我爹要不生下我,咱们儿子没着落么。

女 :我就不知道他到底象谁。

男 :象谁?三辈子断不了姥娘家根,象姥娘家那些人呗!

女 :我们老王家坑蒙拐骗啥事儿都干?

男 :那我们老孙家也没那人才。

女 :可得了吧,你爷有名孙坏水儿,插圈弄套儿,装神弄鬼儿,都说你爷那时候,成介隔籽儿了。

男 :我爹好!我爹可能耐,再说了那老头也有才,打着麻将就能写诗词。

女 :(疑惑地)你爹还会写诗词?

男 :啊,这有啥大惊小怪的,赵本山都会整,何况我爹了,再者说,不是写了个沁园春《雪》么,我爹就写了个沁园春《赌》。(得意且陶醉地念)搓麻如此多招,让无数牌友累断腰,麻桌上下,烟气滔滔,一代天骄不停搂宝,引无数哥们儿掏空腰包,俱往矣,要想多赢,必须看飘。

女 :(狠狠地吐了一口)呸!你爹多能耐呀,敢打村支书,敢骂副乡长,说打就捞,激眼就抢,要赶上红小兵那时候,他都敢。

男 :叫你这么一埋汰,我们家还没好人了呢。

女 :黑瞎子拍胭粉——一窝熊色。

男 :行了行了,别蹬鼻子就上脸。

女 :那孩子你到底管不管。

男 :不就那么点屁事儿么。

女 :由小就引大,你说哪回你管了,不管还不说,还尽打破头楔儿。

男 :竟扯,我能那么地吗!

女 :(回忆地)那回,十岁那年,咱孩子和狗蛋打起来了,点了人家柴禾垛,你记没记得。

男 :那我知道,我上街里买菜不正赶上了嘛,我一瞅这大火呼呼就着了,当时我就毛了,想报警吧,电话本还找不着了,实在没招了,叫我这一泡尿下去,愣是呲地他没火苗儿了。

女 :你就吹吧!

男 :我也觉着挺纳闷呢,围着柴禾垛转一圈我明白了,赶情头三天下雨,把柴禾浇反潮了。

女 :孩子惹祸你都说些啥?

男 :说啥,他惹着咱们了。

女 :你说老儿子,没事儿,咱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抓不够抓判不够判,气死公安局,难死法院。

男 :这种家风是祖传的,我教教他那也是理所当然的。

女 :你就这么一天天惯着,等长到十五了,就值为跟小翠处对象,好玄没把队长儿子捅死。

男 :(生气地)现在可真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情人年纪越来越小,女人穿戴越来越少,小孩发育越来越早,我都跟他说多少回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要找也别在个人屯子找,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也不好。

女 :又找人,又动钱,总算把事儿平了,真要是好好管教,我寻思也能……

男 :那能行吗?孩子不能管,越管越窝囊,现在,就包括大队书记,谁不得怕咱们家呀,你看我现在出去进来,大小也是个人物。你再看看徐四虎子他们家那孩子,那不就是从小管蔫巴了么,在屯子里头老受欺负了。

女 :你这能耐,每回跟人打仗斗殴,你都是咋教的。

男 :咋教,那咱可有高招儿。我不说嘛,抓住头猛踢脸,下狠茬子别心软,先踢腿后踢背,胯胯肘子整稀碎,腰打断腿打折(shé),肋巴扇子蹬骨折,先抽筋再放血,脑袋瓜子打稀瘪,我就不信他敢不服。

女 :谁敢不服,现在你儿子出去一瞪眼,是人就得躲老远。十四五就这么流氓八基的,要是再长大点,没人敢教没人敢管,他都得造反。

男 :叫你说还完了呢,要的就这效果,咱儿子都这么英雄了,我还咋管。

女 :(无奈地带着哭腔)贯子如杀子,你、你们这帮虎玩意儿。(掩面而泣)

男 :哎,哭啥呀!

女 :哭声不止。

男 :(朗诵地)老婆,我的身体很疲惫,我的面容很憔悴,我的心里好惭愧,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搭架子:我说,你们两口子在这浪漫啥呢,你们家对倒二五饼,出事儿啦!

女 :(一愣)咋地了?

搭架子:跟人干仗叫人家打坏了。

男 :你看看,这六月份不是安全生产宣传月么,咋也不加点儿小心呢!

女 :咋样了?

搭架子:叫人捅十三刀。

女 :(哭嚎着)哎呀,我的儿子。

[跑下。

篇7

一、CDIO教育理念对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生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农业推广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已成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中招生单位最多、学生来源构成最广泛的专业硕士领域[1]。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学术性学位,更注重实务训练,侧重于应用,因此,针对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CDIQ是由美国著名的几所理工学院在2004年创立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贯穿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其教育理念是让学生主动把课程内容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生大量参与产品研发与运行的实践活动,主动地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2]。CDIQ教育模式是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CDIQ教育模式是以产品创造及生产全过程为载体,形成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直接联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参与性的培养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把知识与能力整合在一起,提供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CDIQ教育模式有利于重点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成为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皆具备的专业化和实践型人才。

(二)增强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CDIQ教育培养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单向和被动传递信息的方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从事操作、运用、分析,切实地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农业经济活动中。CDIQ教育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通过此模式中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培养在团队中的创新精神与系统掌控能力。

创新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CDIO教育模式通过对学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四个层面的能力引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主动”完成任务,并在协同工作中不断提高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二、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方式构建

CODI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充分运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条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3]。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要求,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构思:依据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生的层次及其他客观情况,构思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设计: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理念贯彻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情景实践环节,按照能力培养规划教学内容和运作模式。(3)实现:为保障实践与理论之间有机联系,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制度建设、合理配置导师队伍。(4)运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体系与研究生实践培养评价体系,实现培养能力适应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需要。

(一)明确人才定位,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

CDIO教育模式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利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包括个人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5]。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是培养在现代农业经济方面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基于CDIO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以培养为农村服务高层次人才为中心,坚持农业与经济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为农村服务的业务能力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培养方案突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贯彻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以解决现代农村与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融知识传授与应用能力提高为一体,提高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增强实践环节,提高应用能力。

为适应国家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的需求,基于CDIO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构思”与理论知识相关的系列可操作性的案例,模拟实际农村经济运行环境,以团队形式,“设计”案例执行的步骤,保障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案例的“运行”中。这种模拟情景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农业推广和农村经济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为农村农业服务技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构建的农村经济环境中,通过“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系列过程,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农推广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农户、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高校应主动与当地政府、农村社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组织等结成产学关系,建立相应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农推广教学实践基地为载体,通过农推广专业硕士的双导师的实践指导,实践导师提供实践基地所有相关材料,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以自组团队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农村社区或农民中的实际事务,根据实地调研及考察,学生“构思”农村或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导师引导下,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可掌握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理论研究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实施”和“运作”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问题解决的效果。通过在课内外实践中贯彻CDIO教育理念,可以培养专业硕士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可以培养专业硕士在农业领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专业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位论文是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将CD10理念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应用于论文写作中,极大增强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根据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进行选题,结合对问题的分析,对论文内容进行设计,根据实际问题的发展状况,实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运作论文写作全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论文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得以解决,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这将对实际生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三)完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CDIO教育理念的贯彻,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加强研究生管理,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建设。CDIO是一种使专业硕士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方法,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专业硕士在CDIO教学方法中获得的成效进行具体衡量。对校内项目,在学生完成基于CDIO教学方法完成的项目之后,由指导教师及其他CDIO课程组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评估,及时给出学生反馈意见,根据项目的执行情况给出学生成绩,评析学生参与项目的作用,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同时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便于在后续项目学习中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校外实践由学院与实习实践基地共同负责研究生的实施和管理,对学生评价主要由实践培养基地和第二导师具体指导。在研究生教学管理方面,为贯彻任课教师及导师实施CDIO教育理念授课或指导,实行研究生管理处、研究生培养学院和研究生会三级监控和全面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林建华,沈月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2).

[2]梁惺彦,张蔚,顾晖.CDIO教学模式下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

篇8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时期,脑功能的成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为小学生学习外语提供了可能;心理语言学为小学阶段开设英语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儿童好玩、爱动、表现欲强、好奇心重等特点,在进行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时,将听力练习辅以游戏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当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时,接受的知识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为此,我设计的听力题和口语练习情景大部分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做听力题时,考虑到学生爱画画,就以边听边画的形式展开,例如:Draw a big tree,color it green;in front of it there is a small house,color it red ...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送给朋友或小伙伴,完全做对的孩子给予小笑脸或金苹果奖励,提高孩子乐于听的兴趣。有时把听力放置在具体的指令、行动中,如将学生分成几小组,以小组竞赛发指令的形式展开,例如:open the door;run to the window;bend down low;touch your nose;open your pencil case,show me a pencil ...看哪一组获胜,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听力的欲望。与此类似的游戏有“Simon says”,“Bingo”等。口语方面,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如购物情景、进餐情景、旅游情景、动物园情景、生日聚会情景、告别情景等。让学生三五为一组进入角色表演,对表演逼真、口语流利者给予真实的物品奖励,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胆量,又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对课文知识点和句型的掌握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与此相关的游戏有“双簧”、“传话”、“小记者”、“分角色表演”等。

二、语感的培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目前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很多学生语感较弱甚至根本没有语感,也存在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并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拓宽语言运用的范围。在我看来,不仅阅读有精泛之分,而且听、说、写有精泛之分,我对课本教材的把握采取“精”的方式,而对智力开发报、小故事等课外发展知识采取“泛”的方式。(2)引导学生形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汉语的教学原则,目的是减少学生对汉语的依赖性和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实物、简笔画、声音等帮助学生理解记忆。(3)指导学生随时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其随时将一些常用的词、短语、精彩的句子和短文记录下来,通过强化记忆的方式,使优美的词、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烂熟于心,从而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4)适时运用音形结合法进行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与凸显单词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以及与此相对应的音标,这样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把字母与读音联系起来,加强音形联系,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有利途径。(5)创建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了利用课堂时间和学生自己练习外,还应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多给学生创建一些无意识的学习环境,如学校或班级开设英语角,办英语小广播、英语手抄报、黑板报等;让学生与英语教师用英语互相问候交流,课前每日一语等。(6)及时向学生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行之有效的实际工具。如果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给正常交际带来困难。

三、对学生做题技巧、技法的指导

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体现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原则,努力为学生更多地创建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加大听、说教学的力度,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重新唤回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信心,真正体现《英语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理念,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终目标。做听力测试时,在学生的语感还没达到一定层次时,可以教授学生抓住关键词(Key words)或建立信息链解决问题,建立信息链是指在快速阅览听力材料时,脑海里马上层现出与之相关的句型及语言点,一般来说,只要掌握了“5W—1H”法则,英语的问答句型就不在话下。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学的目的,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开展灵活、生动的多边教学活动

灵活是兴趣之源,少年儿童正处在心理与生理的发育成长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对于死板机械的内容很容易失去兴趣。语言本身的性质及少儿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遵循灵活性原则,在教学方法、语言学习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大脑真正动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得到充分培养,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灵活、生动的多边教学活动。为此我在两个实验班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每日一语”、“英语角”、“故事坊”、“角色对调”、“小广播”、“英语兴趣小组”、“班级英语周报”等,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生动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参与,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上,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画面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感观,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远程教育网、校园网及班级博客等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编.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相对于内地高校,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如何让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跟上全国的步伐,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创新、完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

1.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分为在职和全日制两种。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在每年的10月份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每年年初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海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时间是两年,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这样可以更早走上教育实践岗位学以致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2.培养模式

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化,不重视实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硕士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海南师范大学在2009年获得了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资格,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海南研究生教育与内地比还有较大差距。

3.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在逐年增加。海南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农村教育硕士,每年招收50人,2010年和2011年共招收100名农村教育硕士,2012年改招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录取了48人。到2012年止,文学院共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计133人,加上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约200人。

二、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与内地有很大差距

全岛只有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招收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开始招生,到今年(2012年)才完成两届招生,可见海南专硕培养的先天不足。

2.教育规模不大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总体上还不是很大,形式也比较单一,涉及的职业领域与学位类型也不是很多,不能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有教学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硕师计划”、特岗教师在职攻读的方向设置,可见专业设置覆盖面还不够宽泛、全面。

3.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于海南的专硕刚起步不久,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等还是仿照、借鉴学术硕士培养模式。

三、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培养目标的改革

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不同的是培养目标,专业硕士应该突出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的培养。海南师范大学的“硕师计划”和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就是很好的培养模式,结合了农村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的培养,并且他们都是在职的。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这样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2.培养方式的改革

培养方式的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质量考核等各个环节。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课组织工作有待加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实践经费没有到位。值得指出的是,笔者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较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对于专业的培养是不无裨益的。

3.课程设置的改革

专业硕士的课程应该按照本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来设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数量。结合海南省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利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设置有操作性、实践性和有特色的课程。作为海南省培养教师最重要的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创新,可以结合海南丰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论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现代教育论丛,1998(2):1.

篇10

拟招生人数一般是不包括推免生的。拟招生人数是是指该专业的招生计划人数,也就是整体的研究生人数,此人数是需要学校报备到教育部的。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

经审定可以开展推免生工作的高等学校,可以推荐该校规定数量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初试,并在规定的日期前直接到报考单位参加复试和办理接收手续。推荐和接收办法由学校(招生单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被接收的推免生(包括研究生支教团和农村教育硕士项目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确认手续,亦不得再参加统考。在规定的日期内仍未落实接收招生单位的推免生不再保留推免资格。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学术型专业和各专业学位均可接收推免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1

一、提出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光荣的职责,在中小学德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中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所处的时代又赋予语文教师在精神文明建设殊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完成党和国家赋于的重任,就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全面提高自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专业知识陈旧单一、教学目的狭隘、教学方法简单、科研意识薄弱等等。因此,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大规模国培,无疑可以提高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这只是杯水车薪。更不幸的是,参培的教师中真正想学习和认真学习的不到10%。况且时间上不能保证,虽然每次学习有3个月之久,但远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应该大规模开展语文教育硕士的培养,拿出一部分资金,鼓励中小学老师报考学科在职教育硕士,从时间、经济和政策上激发他们真正投入回炉锻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二、分析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素养,只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才会有所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也有了一些提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培养教育青少年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临日新月异的教育的新形势,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无科研意识。多数农村语文教师是非语文专业出身,几乎都是半路出家,改行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因此教书育人的专业感会大打折扣,缺乏专业精神,对工作马马虎虎,缺少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关心自己教学是否应该改进。有的甚至认为无论什么教师都可以教语文,认为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好教;有的学校把教语文当着“养老院”或“福利”安排即将退休老师或年轻教师来教。如此师资的素养的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当然我也是一个半路出家的语文教师,但我非常清楚自己是喜欢语文教学才转行的,虽然通过自学掌握不少语文知识,却从不满足于此,很想进一步地提高我的语文教学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所以笔者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国培机会,为此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落到实处。但光有这次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今年笔者报考湖北大学在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正在紧张复习备考,希望自己能通过教育硕士考试,再次到湖北大学深造,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

(二)绝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落后。由于多数语文教师偏“老龄化”,所以他们不想或不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多年来一本教案讲到底,课堂上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更有甚者,上课时连照本宣科都做不到,而是让学生划划圈圈,背诵了事。虽然每年参加一些培训,学过一些理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科研能力而不会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三)绝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教学目的狭隘。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将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围绕应试这个怪圈进行。尤其考前大量的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讨厌上语文课,这严重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初衷。

(四)绝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视野狭窄。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但有些语文教师的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结果导致他们满足于现状,以为能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即可,天文地理音乐美术均与语文教师无关。当课本中出现了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的简单原理或现象时,有的教师一代而过,有的含混不清,有的则告诉学生找物理老师解答,如此等等。

(五)绝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差,缺乏精深的专业知识。有的语文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读读课本讲讲课本;有的身为语文教师,知识陈旧,课堂举例重复陈旧毫无典型性,也缺乏教育意义;有的年轻教师自以为学历高,工作不安心,身兼数职,没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中似蜻蜓点水,不求甚解,只增加了学生知识的总量,而不能教学生掌握知识新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目前科研落后的状况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缺乏造成的。因此,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行动起来,去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教师法》第八条(六)款指出,“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这也是教师要履行的基本义务。另外《教师法》也规定了教师有获得学习和进修的权利。因此,笔者认为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硕士学习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笔者认为,国家教育部开展国培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力开展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从经济、政策上支持主动考教育硕士的农村语文教师,对提高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和科研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篇12

第一,落实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为农村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师资人才。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师资人才,是师范院校的使命。作为培养师资的“母机”,师范院校有责任为师资紧缺的农村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培养和输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教师。

今年是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试点的第五年,目前这项政策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好、实施好这项政策,还需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落实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比如,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等。我们认为,在计划式培养和输送的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探索以激励和吸引为主的多渠道补充机制。将到岗后学费返还、补偿、代偿制度,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等制度、措施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相结合,使农村教师补充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吸引和保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从课程体系到培养模式,从思想教育到校园文化,进行着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今年7月,学校1524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他们整体上具有坚定的从教信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劲的发展潜力,得到社会的肯定。今年学校免费师范生的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30多分。

第二,发挥优势,积极服务于农村教师培训。

正如温总理所说,目前农村教育已基本解决了“能上学”的问题,下一步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就是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在农村教师培训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首先,通过培训更新农村教师教育理念。一名好的农村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农村教育应倡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尊重的教育”和注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尊重的教育”第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由过去重视如何教变为未来重视如何学,激发人对教育需求的本能愿望。要通过培训使农村教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其次,培训要逐步落实应用于学科之内,通过学科的具体知识来体现素质教育,即不仅在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做文章,还要通过对学科内容理解来开展培训。再次,要在培训中贯彻新课标精神。我曾主持修订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的全面成长,培养创新型人才,新课标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把传统的“两能”改为“四能”,即在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0年,国家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启动实施“国培计划”,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东北师范大学承担了其中的“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以及“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共计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100多人。经调查评估,参训教师对培训反响良好。我们认为,应积极拓展“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建立面向农村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

第三,创新教师教育模式,促进农村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

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存在培养和培训相互分离的弊端,这种分离主要表现为高师院校负责教师职前培养,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职后培训,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相互脱节、各自封闭和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对此,《纲要》中提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温总理在《报告》中指出,“抓好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和农村教师置换脱产培训”。可见,探索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是国家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符合实际需要。面对新形势,作为培养教师主体的师范院校,在不改变原有教育目标――培养合格教师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探索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

篇13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面临过农村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先是出现数量的短缺,在数量达到或者基本满足要求时又会面临质量上的提升问题。笔者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补充机制不仅是数量的补充,更要从质量的角度出发,将优秀教师补充进来,带动和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另外,还要让补充进来的教师愿意并能够在农村教育岗位上长期留任,以达到区域间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创新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公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求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公平,其中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成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投入,并特别针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但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底子还比较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还比较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数量上流失严重、补充不足;在质量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发展的瓶颈。因此,作为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手段之一,建立合理有效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就成为必然。

(一)是推进区域间师资均衡配置的需要

《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指出,在教师数量的横向对比上,农村教师中有70.3%的乡镇、农村教师集中在小学教育阶段,仅29.7%的教师服务于初中教育。从教师的稳定性来看,城市教师的稳定性要高于县城及农村地区。②农村学校流出的教师难以及时得到补充,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农村教师学历层次提升不够,难以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可见,创新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对弥补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欠缺,缩小城乡差异有重要意义。

(二)是拓展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空间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自身的追求和努力之外,还受到一定的社会、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师资缺乏的薄弱学校,一些教师超负荷工作,大部分精力都在于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很难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进修的时间和机会都非常少,一些学校规定的业务学习任务多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师资数量和结构不合理的学校,难以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条件和氛围。在教师角色从“职业化”向“专业化”转变的背景下,通过教师补充,可以促使教师的工作量趋于合理,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发展意识,为农村地区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保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农村地区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发展规模,使农村地区得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减少,不能享受到充足的教师资源。农村学校一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有的地方和学校则通过加大班额、增加教师工作量等方式勉强维持教学。③其次,骨干教师纷纷从农村地区或者薄弱学校流向城区,使流出学校的师资质量下降,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学生得不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初衷。只有通过创新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使教师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的配置上保持基本均衡,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是促使毕业生顺利进入农村教育岗位的需要

当前不可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包括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不易找到对口的工作。与此对应,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教师却仍然紧缺,毕业生缺乏顺畅的渠道进入农村学校从教,同时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意愿也并不强烈。“教师供需状况由供不应求变为结构性过剩,不少农村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超编与代课教师共存的现象”。④这些情况说明,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的新陈代谢缓慢的状态迫切需要我们从优化教师结构,调整教师资源出发,创新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使优秀的教师补充进来并能够在农村教学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对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实行的几项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及其成效

(一)省级招聘和市县招聘

教育部曾于2009年做出《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强调,从2009年开始,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补充应全部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同时要调整和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及时满足教师补充需求。⑤这一政策的出台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招聘过程中的公正性,以及保证教师入职的基本标准,并且实现县域内同类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在城乡之间大体平衡,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率先实现均衡配置。

(二)特岗计划

为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06 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计划”以合同管理方式绕开编制紧张的障碍,采取省级统筹、公开招聘的办法,严格用人标准和程序。此项政策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学校补充了大批师资,对地方的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积极示范效应,而且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向基层,拓宽其就业渠道。

(三)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

教育部于 2004年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学校培养和实践锻炼,为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师范生免费教育

2007 年,国家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鼓励师范生毕业生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师范生免费政策是国家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师范教育的发展,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任教。⑥这项举措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源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能够从源头上保证农村教师素质。

(五)轮岗与顶岗支教

轮岗和支教制度相对于上述几种制度来说,是相对短效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但是灵活性和时效性较强,也易于在更小的范围,例如在同一个学区内实行。

教师轮岗制度的初衷在于使城镇教师走入农村基层,以带动当地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和农村教育水平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这几项政策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吸引了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薄弱学校面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有力地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政策的实施颇具成效,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和有待执行的问题:

(一)教师招聘和编制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

省级县级招聘在某些省区的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考试科目的统一性导致教师补充中的学科短缺问题;二是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尤其是专业精神与知识的测评。另外,招聘权限的上移虽然加强了公正性和基本标准,但是没有照顾到学校具体的用人需求,出现学科性过剩或者短缺的问题。

另外,教育部提出 “特岗计划” 要 “严格掌握用人标准,以应届本科生为主”。但从实施情况看,一些偏远艰苦地区,本科生不愿意应聘,专科生又不能够招聘,实际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再次,部分特岗教师专业不能对口,所任科目繁多。这些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后,成为“通科教师”,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加重了特岗教师的工作负担。

(二)教师利益难保障,教师待遇缺乏吸引力

有研究表明,有不少地方特岗教师的工资不能及时到位,拖欠现象严重;有些地方绩效工资和福利保险等也没有落实。有些地方招聘时的承诺难以兑现,使部分教师生活面临窘境,严重影响了这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特岗教师期满留任之后,地方的安置能力面临重大考验。不少县级财政原本十分薄弱,特岗教师岗位有关支出结转以后将形成巨大的刚性压力。

另外从对首届免费师范生的调查来看,多数人从教育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以优异成绩考入部属院校然后回农村教书十年违背了当初高考以期跳出农门的初衷,认为农村教师的待遇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对农村教师直接投入不足,无法创造使教师安心从教的物质环境;入职后的各项管理制度的缺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缺失等种种现实因素使教师没有意愿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三)免费师范生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毕业生缺乏从事农村教育工作意愿

一是从培养机构层面,许多省属师范类院校并没有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这些院校的生源多来自于本省或者周边省市的农村地区,免费师范生政策并没有加大对与这些学生的倾斜力度。二是从政策实施效果层面,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四年来培养了万余名教师。有调查表明,在这万余名免费师范生中,下基层的愿望并不强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⑦这对于农村教师紧缺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实际的需要并未得到有效满足。这些毕业生留在城市不能解决岗位和编制,却缺乏或农村生源地执教的决心和勇气。

(四)轮岗与顶岗支教制度实施缺乏灵活性

有研究者指出,“扎根于乡村的教育现场会发现,轮岗制度的实施遇到许多困境。”⑧例别如出于职称评定的考虑,教师被动参与到轮岗制度中来;城市教育理念和农村教育理念存在隔膜;农村学生受到背景知识和学习硬件的限制,难收实效;另外轮岗教师的实际生活所需也成为了农村薄弱学校的负担等等。需要从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增加轮岗制度专用经费等方面入手,提高轮岗制度的实际效果。

三.创新的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的对策

国内有学者建议本着公开、公平和公正和区域协调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补充机制,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充分考虑对农村教师资源主体的维护责任。要从政府,人才市场、培养机构、学校和教师本身这几个层面入手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一)完善教师招聘政策与教师编制管理政策。就省级县级招聘而言,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内学校的实际需求,在考试科目上做出适当调整,注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试。在编制上,可以适当对特岗教师有所倾斜,使这些教师能够留在农村教学岗位继续从教。另外要从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保证他们能享受到当地教师的同等待遇。

(二)优化资金配置。将对教育的投入部分转化为对农村教师的直接投入,包括对农村教师物质生活和专业发展的投入等;要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与当地相比要达到中上水平;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应达到一定的金额和力度。经费列入每年的中央和省级财政预算,并专项列支管理,保证其专款专用,并严格执行年终审计监督制度。⑨

(三)完善培养机构的招生和培养方式。将师范院校或者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在录取时对学生做出毕业后必须服务于农村地区教育的限制;师范类院校可招收农村地区定向、订单式学生。培养方案的设定应与其他师范生有所差别,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应与“订单”相结合等。⑩

(四)学校要灵活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在轮岗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间和地域条件,制定详尽的政策实施计划和考核评价制度。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综合考虑教师的本人意愿,家庭背景等基础上,将教师选派到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进行轮岗;要考虑到农村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将教师进行轮岗前的培训;加大对区域内农村地区学校的投入,增添基本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提高教育硬件水平,使得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五)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个人从教意愿。教师个人从事农村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蔡明兰认为,教师流动对农村地区师资的补充牵涉到均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道义化身”的教师需要遵从社会的规范和政府政策的调控。特别是对于特岗教师,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生来说,要加强对这些教师和准教师的人文关怀,在认识上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职业幸福感,增强荣誉感,才可缓解农村教师补充难和补充后又流失而出现的“断链”现象。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0年7月29日

②参见”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3)。本项目对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各类中小学专任教师11190人进行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③赖秀龙.区域性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2011级博士学位论文,2011

④王红霞. 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⑤《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http:///article/xwzx/fzxw/200903/20090300130278.shtml,2009年3月31日

⑥王红霞. 创新和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⑦记者调查万余毕业生去向 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新华网http:///edu/2011-09/28/c_122097191.htm,2011年9月28日

⑧刘伟,朱成科.农村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实施困境及其出路[J]. 现代教育论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