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互联网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互联网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资金存取、支付、投资等的处理工作主要是靠人工,信息处理成本是很高的,所以投资金额的起点一般要求5万、甚至100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货币介质电子化将信息传输的成本几乎打到了零,通过网银、余额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微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手段,资金转移支付的处理变得简单、快捷、起点更低且成本低廉。支付的便捷又为投资和消费带来便利。余额宝最低1分钱即可投资,据统计,70%的余额宝投资者的投资金额均低于1万元。融资更加便捷。互联网金融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减少了中间环节,拓展了融资的渠道,降低了融资的成本。以LendingClub为例,投资人可以通过LendingClub在线寻找到可靠的借款人,贷出款项并获取更高的回报,而借贷人通过LendingClub可以在线获得更低利率的贷款。投资人和借贷人通过该平台可以大大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和复杂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需要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用户体验更好。如阿里小贷依托电商积累的信用数据库,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引入风险分析和资信调查模型,商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日均可以完成贷款1万笔。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企业及个人融资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空间巨大。风险控制的成本降低。在国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期,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是用实物抵押、项目负责人员实地调查等。考虑到实物拍卖和处理的成本,一般不可能做太小的贷款。互联网金融控制风险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法对客户信用分级、辅以各种各样的模型、技术算法进行测算,最终把整体坏账率、违约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风险控制可以不需要实物抵押、甚至不需要实地考察,成本更低。以LendingClub为例,该公司利用各种技术算法和风险测评,将放贷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那些高信用等级的贷款人群上,并将潜在风险高的贷款者其对应的还款利率提的较高,有效地降低了违约风险。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产品、服务要求更快、更便捷、更低价、更个性化、更高品质。而互联网金融的便捷、高效、低价和个性化是传统金融无可比拟的。通过互联网金融,人们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投资起点低、收益高、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资成本几乎为零。“得民心者得天下”,互联网金融用自身的优势征服了众多消费者的芳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势不可挡。
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对传统金融未来构成了一定的威胁。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该如何应对呢?互联网金融真的会颠覆一切吗?从信息论角度看,信息(information)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信息与客观事物有着本质区别。例如,我们可以一秒钟之内把一张照片发到美国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人一秒钟之内运到美国去呢?信息和实物是两回事。一张照片发到美国去,发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信息。一秒之内是可能的,更短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把人移到美国去,那是实物的移动,并不是瞬间能够完成的。不能把信息和实物弄混了。互联网金融的颠覆性只是体现在金融信息处理的成本、方式和方法等信息层面,并不能也不会颠覆金融本身。变的是信息的处理方式、方法,不变的是资金融通的本质。
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积极研究和学习信息在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等方面的变化,与时俱进,学习利用信息层面的变化,抓住信息之变,顺应时展。当然,互联网金融有其不足之处。现阶段中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同时,信息传输中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在把握信息之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金融专业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同时,扬长避短,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赵巧敏 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篇2
首先,从操作系统发展的角度来说,计算机的环境不断变化,而软件提供资源共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从软硬件异构性的角度来说,为了使异构性之间的桥梁更加平缓,使软硬件的互操作性加强,软件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比如为了使不同软件之间有更好的操作性,操作系统应运而生,为了使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异构性有所减缓,就诞生了中间软件,而web技术又是为了使中间软件的异构性和多样性有所减少才发明的,由此可见,软件技术的发展实质是一种不断桥接异构性的过程,也就是正确地解决概念和处理逻辑两者的问题。而从软件生产方式这个角度来说,为了使软件之间的共性增加,使开发软件不再过于复杂,并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软件技术不断快速发展。
三、软件工程的发展趋势
3.1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模式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Forrester的数据,现在不少开发团队呈现分布式的状态,超过一半的团队游两个以上的开发点,而且随着目前企业合并和收购的形式的家具,新的分布式开发团队也在不断增加。而企业为了使开发能力和支持能力达到24×7的状态,也推动者全球化软件协作交付的不断发展。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软件工程工具的不断进步,不少企业都开始发展软件交付项目,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少企业选择在美国完成软件的概念设计,然后将系统架构设计安排到欧洲,而在中国进行软件的编码和测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24小时不间断的软件交付和支持服务完全可以实现,减少了对员工的压榨,有大大提高了交付的速度。
3.2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
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是IT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社交导航,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从而顺利完成指定的任务。这就使得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应运而生,也同时出现了相应的方法和平台。在这种交付模式中,虽然每个项目都会有一个领导者,但是相对而言,它更强调个体的能力和创造性。由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员和最终用户共同协作,从而完成项目的交付。他们以公共社区作为协作环境,然后将创新思想通过web来分享,并完成软件的开发和测试,聚集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对项目的热情和兴趣。
3.3模块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为了生存,企业需要更多的创新力和业务灵活性,而另一方面,目前IT环境复杂度也不断加剧,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因此模块化的提出使得企业能够在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模块化实现了不同软件构件和应用的打包,从而使企业更好地使用现有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的指导下,SOA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将各种服务实现组件化,从而使得新业务能够快速上位,实现了企业的业务灵活性要求。
篇3
入侵防护系统(IPS)通过网络端口与防火墙形成级联,部署在互联网入口位置,实现双层过滤,组成了网络数据平台的第二级防护。计算机一旦连接网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考虑网络病毒的查杀,还得提防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技术就成为网络安全最重要的防范措施和手段。目前技术条件下,能够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内部网络安全和服务器安全)的措施就是设置双层防火墙。防火墙限制不明身份人员对内部网络访问,同时也是对内部用户和外网连接进行必要限制的一种安全设置。双层过滤技术主要包括外部防火墙和内部防火墙,外部防火墙的功能是过滤,内部防火墙则可以确保内部网络对外部网络访问的安全。在内、外部防火墙之间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空间区域,这一区域的存在为内部网络安全提供了保障。即使非法入侵者攻破了外部防火墙,由于这一区域的存在,他们也无法侵入到内部网络。所以将提供对外网络访问的服务器放置在这一空间区域内就能确保其安全性。当客户端工作时防火墙能对用户网络访问日志进行记录,计算机系统一旦发生异常,防火墙就能及时地进行阻隔,从而防止用户信息的泄露,并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信息记录。选择并安装适当的防火墙能够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控制不明身份人员对用户信息的偷窥,降低网络使用的危险性,更好地保护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的安全性[1]。
3采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硬件)对内网用户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管控,限制各类非办公软件的使用,并对网络流量资源进行调配
经过二次过滤的数据通过防火墙级联至上网行为管理机,经上网行为管理机的下行端口联接至核心交换机就完成了网络数据平台的第三级硬件管控措施。在使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之前,单位的互联网使用一直处于粗放式管理模式。部分未授权职工通过扫描网络IP地址的方式,使用笔记本电脑和更改办公电脑IP地址达到非法上网的目的。由此造成的IP地址冲突时有发生,影响了合法用户的使用;而上班时间玩网游、看电影、网购、下载超大软件等非正常上网行为则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启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之后针对上述问题采取了绑定合法用户电脑IP和设置用户名、密码验证上网的方式,杜绝了非授权用户利用非法手段使用互联网现象;通过配置用户权限,限制了在线视频、P2P下载、网购、网游、炒股等明令禁止的网络行为。以2014年7月23日为例,当天单位全网内共拦截到P2P行为433例、网络流媒体134例、危险行为0例、游戏应用16例、股票交易及行情分析0例;对网络流量的策略化管理,保证了网页浏览、收发邮件、视频会议等基础应用的网络带宽,规范了办公人员的上网行为。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保障了单位正常上网环境的畅通。
4采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对全院范围内客户端电脑安装病毒防护程序,及时查杀病毒,实时抵御病毒对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威胁
网络版杀毒软件是整个数据资源平台中的最后一个防护环节,选择一个适用于本单位的网络版杀毒软件至关重要,它的正常运行决定着作为系统中最末端的工作电脑的安全运转与否。普通杀毒软件最大的败笔是将正在使用的工作软件当作病毒误报误杀,不仅不能保护客户端的正常应用,反而成了危害医院正常工作的“元凶”。在征求了信息化管理软件生产厂商的意见后单位决定选用一款处理策略相对比较温和的病毒防护软件。该杀毒软件对感染了病毒的电脑采取先隔离审查再清除病毒的方式,对医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敏感数据有良好的包容性,适用于医院的工作环境需要。配置好网络版杀毒软件服务器端设置及自动查杀病毒的策略后,该杀毒软件可自动在线升级服务器端病毒知识库并对客户端进行更新,同时根据预置策略唤醒客户端对整机进行查杀处理。在对最近一次的服务器日志例行分析中发现自2014年初至7月23日止,全院范围内发现病毒104种,共计40329个;通过预设扫描方式处理病毒1220个,实时扫描处理病毒39095个,而手工扫描处理的病毒数量仅为14个;在随后的全院范围内调查问卷中也没有发现漏杀、误杀、杀毒不完全等现象。对正在使用的工作软件普调中也没有发现拦截报警等情况,这说明目前在我单位的工作应用中网络版杀毒软件已成功发挥了堡垒作用,自动处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已成为常态化运行。
篇4
二、宁波市手机支付现状与对策分析
本项目组分别在宁波市区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期间共发放问卷2256份,回收问卷2131份,其中有效问卷1782份(其中鄞州区354份、江北区285份、江东区306份、海曙区276份),有效率;另收集网络问卷561份作为数据参照。就调查问卷所设置针对不同方面的题目所获取的信息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能够鲜明体现当前宁波手机支付现状的信息。
(一)宁波手机支付现状分析。1.手机支付了解情况呈“高认知度,低使用度”状态。通过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发现宁波各区了解手机支付的人占79.03%,而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仅占28.42%。“高认识度”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手机用户能够从各种宣传渠道了解手机支付;而“低使用度”则体现了当前手机用户对手机支付还存在疑虑,如何打破这种疑虑成为目前手机支付的重点,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心所在。2.不同年龄阶段使用过手机支付比例情况存在差异。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用户表示使用过手机支付的占41.18%;20-29岁人群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比例为44.72%;30-49岁人群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仅有16.79%;而50岁以上的样本中无一人使用过手机支付。可见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年纪相对长一些的用户对手机支付的接受还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3.公众对手机支付应用方面的期待还在小额付款。对手机支付今后的的支付范围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希望手机支付用于网购,希望用于日常购物和公共交通设施的均占23%,而用于KTV等娱乐场所的比例最低但也达到13%,这就表明了目前人们是能够接受手机支付渗透到日常消费当中。
(二)目前手机支付存在的不足。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宁波手机支付主要存在三点不足,如表二所示:1.宁波手机支付使用人群职业背景单一化。从不同职业使用手机支付的情况分析,学生的使用比例最高为67%,公务人员为18%,其它职业使用手机支付占的比例都明显低于学生与公务人员。2.安全性是影响手机支付的最大障碍。在已未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中,57%的人认为安全性差是他们不选择手机支付的最大原因,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三个选项。说明手机支付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着重从手机的安全性出发,逐渐完善获取公众的信赖。3.手机支付兼容性差、缺乏规范标准。调查发现,使用过手机支付的人群中认为需要加强规范标准加强兼容占样本的比例高达65%,其中规范标准的人数为668人,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为41%。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手机支付长远规划,明确发展定位。截止2014年1月,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超12.35亿,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有望达到6.175亿,可以说中国手机支付的前景非常广阔。纵观我国近年小额支付工具发展,信用卡和借记卡的使用日益普及,发展迅速。利用手机支付,由于其更强的便利性、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强的安全性,无疑会成为人们喜爱的支付工具。另一方面,由于全球ENIV迁移的实施,我国银行卡发展也面临从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但替换所有的卡片在成本上和实施上都会耗费巨大资源,如果适时推出手机支付,则可以节省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成本。此时政府应出台手机支付业务发展规划,改善手机支付环境,促进手机支付健康平稳发展。
(二)统一标准,解决兼容性问题。目前在中国市场,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移动运营商等都先后开展了手机支付的试点,但不同的运作模式、技术标准,阻碍了典型商业模式的形成,目前手机支付行业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统一业务标准即手机支付兼容性问题将是日后国内手机支付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实现手机支付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在于如何解决当前不同的运作模式、不同的技术标准下手机支付行业的、统一问题。
(三)提高安全性与风险规避能力。在手机支付发展模式选择中,我们可借鉴日本所采取通过第二方机构将金融机构与通信业相结合的模式,推进手机支付市场的发展。因此,建议在使用者绑定的手机或手机卡的过程上应进一步要求使用者绑定邮箱或者使用者其他手机号码,当使用者发现当前手机或者手机卡丢失时,便能第一时间通过其绑定的邮箱或手机号码冻结绑定的支付资金,然后可以通过营业厅进行挂失、取回等。这样手机支付的安全性便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保障。
篇5
1)侵犯隐私权范围的扩大。与互联网发展前期,个人隐私权侵犯的内容相比较,除了盗取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之外,如今的侵权范围甚至扩大到身份证号、银行账号以及银行密码等内容,这些更加隐私内容的泄露会影响到当事人的金钱利益,使得人民失去对网络的完全信任,不利于网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更隐蔽。互联网中的用户都是虚拟化、信息化、数字化形式的存在,因此不论侵犯隐私权的实施者与被害者之间距离有多长,都可以仅通过信息软件等途径来开启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信息进行拦截,盗取数据,这种行为通常极为隐蔽,不易被人们察觉,不易及时发现。3)侵犯隐私权的结果很严重。在互联网中由于用户身份的虚拟化,使得被害者个人信息被利用、财产被盗等情况出现后,不能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无法循迹找出侵权人信息,导致这种侵权行为会继发猖獗,无法查处,造成被害者财产与精神的双损失,后果往往无法预计。
3互联网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难点
1)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信息化与复杂化。隐私对于现实社会,其存在的形式包括个人的通信内容、个人的住址或者个人的人际关系等多种形式。而隐私对于网络环境,其存在的形式是以信息呈现,比如文字、图像等等。所以网络中的侵权行为展现出新的形式,会更加信息化、复杂化,不够足够安全。数字化的信息进行修改、下载、删除等行为都很简单,而且互联网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因此进行非法操作也更容易得手。此外,网络操作的过程更加繁琐,比如信息对象的搜集、选择、实施等多方面,因此在追究责任的层面也更加复杂了。2)侵犯个人隐私权的形式更多样。侵犯隐私权的主要途径是非法侵入他人系统,将他人的信息进行非法获取、窃取、删除、伪造修改、加工利用,或是偷窥监视他人。一些侵权的典型行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黑客以自我盈利为目的,盗取并传播他人的信息数据;第二类是一些专门的商业机构非法追踪、偷窥网络用户,收集可用信息被商业利用;第三类是网络服务商或其它商业机构收集利用他人的隐私信息。
4互联网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解决办法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中,侵犯个人隐私权会让网络用户的隐私信息毫无保障,所以不论是从社会层面或是个人层面都要采用有针对性的举措来保护群众的个人隐私。1)加强国家有关隐私权的立法。互联网世界的发展十分迅速,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手段也是形式多样、不断变化,因此国家应该在借鉴其它国家优秀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应时改变针对本项权益保护的立法。首先应修改《宪法》中关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条款,将个人隐私权上升为我国公民的一项独立权利,使之得到切实地保护。其次,完善隐私权制度并建立健全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最后,应该同时制定其它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补充,例如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规定细则等。2)健全网络监管系统。首先对已存在的网络监管体系进行整合,明确各自职责,各司其职,健全网络的监管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本身监管系统的组织结构,还可以避免各方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冲突。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举报制度,将网络社会的参与者都加入进来,共同协助监督网络安全,才能进一步挽回群众的信任,实现共同监督的目标。3)加强三方的隐私保护。就算有切实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依旧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隐私权的保护应该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主要从软件自身、网络用户自身以及网络行业自身三方树立保护个人隐私权的观念。首先,软件自身应该完全尊重网络用户的意见,选择是否继续应用该软件,从而在第一步避免了侵权事件的进行。此外,网络用户自身应该加强自我隐私权保护的观念,比如下载安全的防火墙,避免接进入可能会发生侵权行为的网站等。最后,应该从网络行业自身考虑问题,规范自身行业行为,不得私自将用户信息进行商业交易,给他人提供信息数据。这样就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杜绝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类似事件的发生。
篇6
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与该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方法必然要区别于其他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在汲取基础理论教学中积累的有效方法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知识。
2.1创新教学理念在实训过程中,除了要理论联系实际,更重要的是发扬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分享、互动、创新”的精神,彻底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项目为驱动,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及提交的项目成果来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要求的核心指标。
2.2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模式,校企合作将充分调动各自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结合和优势互补,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
篇7
由于网络内的分层体系结构,网络互联技术在四个层面上被定义:
2.1物理层上的互连物理层上的连接只是停留在硬件方式上,也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中最简答的连接方式,这种物理层面上的连接使用的是信号之间的重发和转发,不但扩大了网路的传输距离,还可以使用中继器的设备互连。
2.2链路层上的互连在这个层次上的互连指的是连接器的互连,被称为网桥,这是一种在逻辑链路层将数据进行存储和转发,这样可以实现互连,这种方式的互连不但可以放大中继器连接中的通信信号,还可以简单的将寻址和路由选择的功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快速便捷的找寻到分组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还可以确定到每一个准确的子网中,不仅如此,还可以快速的找到解决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出现的差错控制问题,给计算机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通道带来一条无差错的通信渠道。
2.3在网路层上的互连采用路由器设备在网络层将数据帧存储转发,可以实现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互连,路由器具有流量的控制、差错的控制,网路互连管理功能,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以最佳的方式为现代人们提高服务。
2.4高层互连在传输层以及传输层以上的连接器都被称为网关,在高层互联网中的链接器中进行连接器网关比较复杂,所要求的功能也就不尽相同,所以高层互连的复杂性完全取决于互连的网的帧、分组、报文以及协议的差别程度如何,通常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而言,他们的帧和分组以及报文的大小都是不相同的,在高层互连中,差错校验的算法、最大分组的生存周期以及无连接协议还是面向了连接的协图1议以及计时值的不同。如图1显示。
三、网络互连的关键技术
1、网络体系结构之协议规约的标准化、规一化,这是互连网的前提。
2、寻址的标准化统一化。当各类异构网络具有不同的名字空间、不同寻址方法时,或者是同构网络,在互连后寻址空间进一步扩大,因此只有借助于路由器,:灵活标谁化的地址空间,才能迅速有效地寻到信J息的目的结点。X.121标准是关于公用数据网络的制作国际间寻址的结构标准,它采用1位国别号,3位网络号,还有为识别公用数据网中DTE(数据终端设备),共10位的编址方案。
3、依据不同的网络互连环境,提供不同的互连技术方案,如前第一节所述的中继器、网桥、路由器与信关。例如在Noven网络里,其网桥可以同时连接四种不同类型的LAN网络。
4、多种主机、多种协议的网络兼容——TCP/玲协议互连技术。网络互连的复杂性还涉及到结点的多种主机、多种类型的本机操作系统,以及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多种协议。主机操作系统是本机操作的控制核心,而网络操作系统则是网络用户进行交互时的控制系统,因此实现多种操作系统都能兼容地支持一个网络的实质就在于实现多种主机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接口,即一个网络操作系统对某一类主机都应具备一个相应的运行于此机的新版本。
5、应用程序在互连网中的兼容性。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在互连网中用户进程的交互才是网络操作最终的目标。然而,用户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如果不用协议去约束应用系统,使之标准化,那么网络上的用户交互实际上仍是无法进行的。目前在网络应用层上已经标准化的应用系统中,流传较广的有:信报处理系统—MHS、文件传送访问及管理协议—FTAM、还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上的开发工具、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和网络汉字系统等。网络上的应用程序系统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应用进程的一对多关系。这种关系就要求网络上的软件必须是多用户的可重入的软件系统,否则,它就不可能在网络环境中正确地运行。对数据库管理系统而言,就要求其记录是可以加锁的;而对网络汉字来讲,其汉字库应能够为多用户所共享,而不是单用户DOS的汉字系统,这些要求给网络应用层系统的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它是从单机上升到网络系统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对于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技术中的使用的设备
4.1中继器中继器是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联技术的硬件支持,是存在于物理层的协议,在中继器的帮助下,计算机通信网络内可以将简单的二进制码在两个网络之间互相传输,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中继器可以将正在传递的信号进行放大的处理,但是不能去除掉网络上的分组,因此单纯的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内使用中继器只会加速互联网内个网络之间性能的恶化,所以还要在互连技术内加入桥接器。
4.2桥接器桥接器是作用在数据连接层的技术支持,实现的是计算机通信网络内软件与硬件之间功能实现,当信号在两个通信网络之间传递的时候,桥接器可以实现对信号的传输和过滤,还不回对信息作出修改,还可以使用桥接器做到增加帧缓存的功能,增强了桥接器之间的匹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流量的控制,满足了现代社会下人们对于通信速度的需求。图2
4.3路由器路由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互连技术上实现的是对于传递的信息的分组与转发,对于传递的信号,路由器可以在对信号进行了初步的分组之后将信号一站一站的继续传递下去,路由器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内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的通信网络越来越趋向于动态方法。路由器互连技术的结构如图2显示。
4.4网关在应用层内,网关设计主要是为了完善软件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之间的作用,执行了各个层次之间的协议转换的功能例如可以智能的选择网址、路由器等,网关使用在不同网络的互连之间是最为正确的,同时还对传递的信息进行了加密技术的处理,这样一来增加了人们对于通信网络的信任和使用。
篇8
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进入新的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诸多领域。但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基于伦理层面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反思也逐渐引起了该行业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从互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出发,对其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来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在探讨互联网技术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之前,有必要从理论的层面,对其基本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互联网技术主要是指围绕计算机网络所产生的诸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其他类型的技术相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计算速度的不断加快。从本质上来看,互联网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在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在计算速度层面进行提高也是该领域的一个主要的方向。随着量子计算机的出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将会为今后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层面助力。
其次,人性化。科技是为人类的发展而服务的,互联网技术也不例外。在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应用领域,从智能电器到互联网汽车等领域都在技术服务的人性化层面得到了很大水平的发展与提升,这也从侧面彰显出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层面的发展特点。
最后,全球在线。在线是互联网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一观点的提出虽然还比较新颖,但是也充分彰显了互联网的发展特征。通过在线,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与网络的服务终端之间建立一个高效的互动链接。这种在线也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网络资源的实时共享,同时,也会更大层面上促进网络使用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互联网技术在应用与推广的过程当中,逐渐具有了人性化、全球互联化等层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彰显其发展特征的同时,也会在客观上为其在生产与生活领域的应用带来一些客观层面的挑战。其中就包含着伦理层面的挑战。
二、互联网技术所面临的伦理层面的挑战
伦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它是基于文化、传统习俗以及道德层面所形成的固有的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关于伦理的研究在学术领域已经形成了体系比较完善的伦理学。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无论是主观层面的世界,还是客观层面的世界,都可以从伦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论证与分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其在伦理层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挑战。
首先,信息的公开问题。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容器。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相关信息,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网络检索手段来进行获取。这在一方面有助于相关信息的汇总与分析,但是,也会在客观上造成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当然也包括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这种信息的公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在伦理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发挥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共享价值的同时,为信息的安全,尤其是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更大层面的安全将会是一个主要的挑战。
其次,网络技术的秩序问题。网络技术的秩序问题简单来讲就是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哪一者为优先发展的问题。例如,在当前比较火爆的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会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无人驾驶会进行特定的程序设计,来为汽车的乘坐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因此,各方面的技术安全设定是偏向于驾驶员及车内的乘客的。但是,当在无人驾驶行进的过程中,由于某种不定的外在因素的影下,会出现和包括行人或者动物发生撞击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汽车的无人驾驶就会面临着一个伦理学层面的秩序性的问题。不同的选择揭示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层面的影响。
再次,道德两难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一直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与演进的过程当中,同其他技术层面的应用一样,互联网技术也会在道德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整体的技术应用也会陷入一种悖论。也就是一些学者所提出的技术崇拜或者说技术依赖所产生的诸多的不利影响。例如,互联网技术在最大限度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人类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诸多的操作。人类对网络技术平台依赖的程度越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技术层面所具有的优势,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意味着人类自身在发展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退化现象。所以,如何平衡好在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两难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与应用推广中进一步发展。
最后,技术的应用信仰问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信仰不仅是伦理层面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与道德层面的综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信仰体系,其中就涵盖着技术层面的信仰。对互联网技术的信仰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虽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对于技术层面的信仰,会从整体上推动整个技术发展迈向一个更大的发展平台。但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没有所谓的善良与邪恶之分,如果在其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缺乏具有适合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来进行指导,那么其所带来的结果将会是极为负面的。
总之,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推进的过程当中,其所面临的伦理层面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需要在今后的技术研发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
三、应对互联网技术伦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所以,面对互联网技术在发展中所存在的伦理学层面的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积极的应对。
首先,法律层面减少伦理冲突。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各种各样的发展正面临着伦理层面的冲突,这些冲突作为一种客观层面的存在,不仅需要在伦理道德层面来进行相应的约束与引导,更需要借助更加强有力的武器来进行外在的约束。这种约束从很大层面上来看就是发挥法律在应对各种互联网技术的伦理层面的问题与挑战中的作用。
一方面,在相关法律的制定方面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切实保障网络使用者的相关利益,避免由于法律层面的不足与缺陷而使网络技术在应用与发展的过程当中,承受更大层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法律的执行层面,要在执法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完善。无论是立法层面的不断完善,还是在执法层面的不断完善,其最终的出发点是更大限度地从法律的角度来保护公民或者团体在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当中,所面临的来自伦理层面的压力与挑战。同普通意义上的道德约束水平相比,基于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与权威性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大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法律层面的完善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应该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互联网技术在伦理层面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做好网络监管。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中,违反相关伦理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各种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具有一定层面的匿名性,因此,一些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者会通过技术手段来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窃取。还有一些网络黑客会通过制造与传播网络病毒的方式来干扰互联网络的正常运营与使用。例如,最近爆发的“勒索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些行为的发生不仅违反了一些基本的伦理秩序与原则,也严重侵犯了互联网的安全。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类似情况的发生,还应该在网络运营的监管层面下更大的力气。只有通过监督与监管,才能在更大层面上实现更好的互联网伦理层面的规范与秩序。
再次,避免文化冲击。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它仅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与载体,因此,在语言、符号的背后会打上一些文化的烙印。由于在文化层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不同文化类型的网络内容在进行交换与共享的过程当中难免由于差异与分歧而产生一定的冲击或者说是冲突。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还需要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层面下更大的工夫。只有建立在更大范围层面的文化公约数,未来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伦理层面的冲击与影响才会降低到一个最低的阈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整合文化共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世界性之间的关系。这一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其所具有的价值也将会得到更大层面的凸显。
最后,树立普世价值。互联网技术应该建立在一定的r值取向的基础上,在其运行过程当中存在的诸多伦理层面的压力与挑战在很大层面上是与普世价值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内在关联的。因此,要基于全人类所享有的更为广阔的福祉,在互联网技术的公开性、共享性等方面来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树立科学的技术伦理思维。无论互联网技术进步到哪一个阶段,其最终要实现的就是为社会的发展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这一点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向前发展的。在诸多普世价值的追求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依据互联网技术所具有的物理层面的属性,不断促进其良好一面的呈现。另一方面,也应该立足于人类在进化与发展过程当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的文明与文化的成果,最终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人类自身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将技术与网络载体作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只有这样,才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技术本身的一些原因,在伦理层面该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因此,本文尝试从互联网技术的基本内涵以及发展特点出发,对其所存在的伦理层面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改进与发展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助推围绕互联网技术的伦理层面问题研究的深入与完善。当然,由于研究的水平有限,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偏颇,还恳请相关专家、学者予以批评与指正。
参考文献:
[1]吴彤.蠕虫:网络监视与科学教育――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科学人文教育[J].科学与社会,2011(4).
[2]李晓红,张朝霞.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3]王玉,陈晓英.当代网络技术伦理的再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篇9
(一)建设科学的教材
《网络互连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一种,知识具有更新快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教材的更新。《网络互连技术》的教材大多是以思科的网络互连为主,但是目前国内许多单位的网络建设采用的是华为等设备,所以《网络互连技术》在教材中不仅要设置思科组网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要设置一些华为组网技术的实际案例,以增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建立真实的实验平台
传统的《网络互连技术》的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学生没有办法亲自体会,也就难以理解,同时这种传统的课堂枯燥乏味,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网络互连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网络互连技术》学习中相关的实验室进行重新的规划,建设一个以真实的网络运行模式为基础的真实的实验平台,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将学生编入不同的功能区,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3]。
(三)完善课堂教学过程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完成某一个任务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保证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网络互连技术》的课堂教学可以遵循这样的过程:任务展示、完成任务演示、布置学生的实践任务、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测试和验收、总结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以真实的网络工程为背景,建立课堂教学的实训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理解自己完成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明白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演示到实际操作,也就完成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实现了课堂目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测评,也要有实际能力的测评;二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别人对学生的评价。
篇10
1 互联网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移动终端(MID)与无线网络、3G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比以前都要方便、快捷。很多知识甚至不需要课堂教学,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不少著名的门户网站,如百度、谷歌、新浪等均有提供海量知识的板块,诸如文库、问答、百科、分享等。谷歌甚至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供访问者阅读与下载。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
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但同时也会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转型。课堂教学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知识传授效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影视、图片、电子书籍等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案例来源。另外,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答疑、考试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发出了网上学习、考试系统,学生交作业、提问题,以及考试均在网上进行。该网络也集成了最新的反剽窃系统,从而杜绝了学生们的抄袭、作弊等行为。
2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对教学观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一种“被动”学习过程,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老师的职责由传统的“灌输”知识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用“接生婆”来比喻老师,实际上就是表明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使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技术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上的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灌输”的教育观念,对知识的传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师要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有更广阔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扩大自己的信息面,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信息与知识的“代沟”。
其次,对教学手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然后复习、考试。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科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且,人们一般只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而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而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更加深入与长久。
再次,对教材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或者有某些指定的参考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一方面因为教材毕竟是有一定的出版年限,教材里面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另一方面则因为教材是传统的出版物,不能满足现在多媒体的阅读模式。因此,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有随时更新、综合采取最新知识的多媒体“教材”,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对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出现了“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复习。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讨论区、群组。甚至也可以通过微博等最新的即时通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笔者曾经通过(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29页)谷歌所提供的免费邮件列表服务,向学生作业、集中讨论问题,在正式交作业打印稿之前,也会要求学生先提交文档,以方便进行抄袭或剽窃甄别。
3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教师的消极影响。由于互联网上有海量信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再阅读经典教材或相关的参考著作,相反只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然后制作成课件,因而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免流于肤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促使教师形成“网络依赖症”,不再阅读经典著作,也不再进图书馆阅读书籍。互联网虽然会让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经典的把握、传统的人文修养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越来越依赖课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件固然为学生所喜欢,但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更为重要。知识需要在互动中得到传输与深化。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轻点鼠标,播放课件,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成为观看课件了,教师和学生就会成为课件的“奴隶”,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人格魅力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多渠道、非现场的教学方式,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引导学者主动去阅读、思考。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少学生依赖网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而没有去阅读教材或经典著作。而对学生作业或论文的消极影响更大,不少学生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然后修修改改,变成自己的作业或论文,实际上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知识的获得。
4 小结
互联网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理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会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甚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向高等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娴熟运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为高等教学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1互联网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提升教学的效率。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学的信息资源库变得更加的丰富,针对每个课程都能够收集和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和内容。将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直观和丰富,其中以文字为例,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蕴含着巨大的内涵和信息。网络技术所整理的课件,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每个文字的意义。与此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加方便的进行课外读物以及资料的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的不断的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加的活跃,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程讨论中。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于现代的新素质人才而言,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打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的环境和意象,通过情境的搭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改变传统的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动画、通过情节让学生自己进行谈论和思考。例如在语文、物理、生物等课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使得实验过程或者是诗情画意更加的生动和直接,不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此外互联网技术的视听创造能够带给学生全面的感官刺激,引导学生发散自我的思维。
2互联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在教学预习中的应用。对于课程内容的预习是教学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内容的一些知识架构,提前的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从而在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过程中更加的轻松。传统的教学预习往往具备一定的盲目性,不知道到底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点。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网上为学生标注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告知学生切入的角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学内容。例如语文课程中,针对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阅读视频带动学生快速进入预习的氛围中。并且要学生模仿朗诵方式,在第二天的课程中进行比拼,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活跃性。
(2)在教学环节的应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影响到整个课程的进程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通过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计算机技术彻底解放了原有的黑板,并且使得教学的信息量大大的增加,灵活性也增强了。想到了什么内容可以随时检索信息对学生进行讲解。此外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制作更加富有吸引力的课件,利用各种图片和音乐的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3D”效果。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信息的模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大大的加强,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
篇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各个行业,都受到其广泛的影响和冲击。《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备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而“互联网+教育”正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上的应用,人们希冀通过这个模式,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进行跨区域、跨文化、跨学科的信息交流,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协助学生和教师多途径沟通。慕课,微课,云课堂,直播课等,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发起了挑战,这也促使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来适应新技术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上严重依赖于教师言传身教的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互联网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一)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缺陷
传统教育主要是围绕着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来进行的,学生们在教室中,依赖书本和教师语法词汇讲解,被动地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中各类语言模仿和训练,包括模拟造句、对话演练、课堂讨论和演讲等。这种传统的语言培训方式,主要凭借着文字资料与听力资料,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大量传统的语言练习,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相当的枯燥乏味,相当多的外语系学生,很难完成所有的基础练习,因此,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传统练习的不足,也可见一斑。另外,外语课本和教学材料,都可能存在着资料时效性差或脱离现实环境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许多年前的资料,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虽然传统教学有着不足,但是外语教学始终需要立足于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教材,教材不能一蹴而就,教学体系更是多年实践验证所得的精华,因此,传统教育有其固定的优势,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的教育的不足。
(二)互联网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电子词典、搜索引擎,教学视频及外语视频、交互式外语学习软件,外语学习论坛,网课等。
1.电子词典
外语学习脱离不了字典的帮助,传统的外语学习者习惯借助于纸质字典来查阅生词,拓展词汇量。而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便携式的电子词典,网络在线词典,手机APP词典等,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从而摆脱传统字典笨重不易携带的弱点,而且诸多电子词典都完整收录了原版词典,准确性得以保证。
2.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带给外语学习者海量的学习资料,而基于搜索引擎基础而实现的实时翻译软件以及语言对比网站的推出,进一步有助于学习者主动获取各式材料。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来教授学生进行学术性的搜索,如何挑选正确的关键词,以及如何在海量的资料中,迅速准确地寻找到需要的内容。
3.视频材料
视频材料具有与生俱来的生动、直观的优势,相比文字和听力材料,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给观者更深刻的印象。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外语视频的获得,不再成为一件艰辛的工作,其中既有官方的新闻视频,也有电影电视视频、生活娱乐节目视频、广告视频、个人或者机构拍摄的视频等。许多视频甚至配有双语多语字幕,极大地方便外语学生进入一个外语环境,体验其中的语言和氛围。而视频资料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也优于传统的音频资料。
4.交互式外语学习软件
交互式外语学习软件的优势在于互动,学习者能够通过软件,即时确认自己学习成果的正确性,或者通过软件中类似游戏的互动环节,进行外语学习。交互式外语学习软件中,也可能包括文字、音频和视频,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项能力。目前,许多交互式软件,都存可以通过手机下载,方便学习者随时使用。目前这些学习软件一般能运用在初级外语教学或者单纯的词汇学习中,对于高级或者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还不能提供充分协助。
5.外语学习论坛
外语学习论坛,方便外语学习者互相交流问题,提出疑问,总结经验,学习教训。通过论坛,大量优秀的学习资料得以互享和积累,能够减少外语学习者自己的劳动量,获得有经验者的帮助。在国内外的外语学习问答网站中,学习者还能够得到母语者的帮助,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某些特有的用法和现象。
6.网络课程
网络外语课程,是目前发展十分迅猛的外语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录播式课程以及实时课程。两者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实现教师(或者助教)和学生的沟通联系。从而得以让外语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得外语学习者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互联网技术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外语的方式,从而导致教师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思考现代外语教学活动的特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外学习外语的可能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课堂听说读写,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授课技巧、课程节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基于网上可以获取几乎所有的资料的前提下,教师的作用,远远不止是一个教科书的讲解人,而应该是知识结构的分解者、内在逻辑的连接者,疑难问题的解决者,学生困惑的解答人。教师需要把知识点,按照知识内在结构逻辑,加以区分整理,用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加以展现。可以说,在当今的环境下,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梳理,内在逻辑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旧离不开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对于知识,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广泛的信息资料的存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这又进一步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利用互联网,掌握外语的最近动态,这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在思想和技术上两方面的准备。在思想上,做好学生们在信息潮流中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的准备,更新教学理念,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跟随时代热点,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应该在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上,掌握最新的媒体技术,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体验,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虽然互联网给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传统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善于学习新技术的教师,则可以受益于互联网,来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效率。
四互联网技术下的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13
一.汽车故障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运用的必要性
目前日益兴盛的汽车市场,同样带动了附属的汽车维修产业的发展。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运用于汽车的售后服务管理维修系统中,及时通过远程网络系统,将客户的汽车故障信息发到客户端。而总部通过电脑数据分析,专家辅导分析与决策来为客户远程服务。这样使得现代汽车市场的电子控制技术不断的渗入,汽车市场化、科技化发展的进程也不断的加快。
二.汽车远程故障服务系统的实际运用
远程故障维修系统的建立,针对每个制造厂要根据其具体的需求来进行选择的,下面根据目前市场的常见的需求来进行叙述远程模块的实际运用的例子。为各个制造厂家与相关的汽车维修设计制造者提供参考。
首先,软件版本与维修资料的管理的模块应用。可以建立辅助专家与维修指导系统,这个系统的后台的服务数据库主要包含相关的电路图、故障的解决与分析方案以及故障的背景资料三个主要方面。根据相关的汽车故障的背景资料,参考汽车制造的相关数据图,再结合汽车电路图,进行数据的对比,便可以及时的发现汽车故障的原因,然后在结合设计好的汽车故障的解决方案,及时的查看相关的故障处,传感器、继电器等相关的电路设备的运行状况。可实现的汽车软件的自动升级与版本更新的跟踪与控制。作为汽车的服务器终端软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具体状况及时跟进。当客户的终端诊断系统链接到网络时,客户使用网络搜索就能及时的发现需要更新的诊断软件,而此时客户端这会在终端服务器的作用下进行一键升级,使得用户的使用软件版本及时更新,为用户的使用故障维修提供更好恶服务。
其次,终端用户管理信息与服务的相关的管理模块的应用。者革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及时的回传诊断的相关数据,并且指导与维修数据库。当客户在维修使用远程故障控制系统中出现困难的时候,系统会及时的记性故障代码以及数据流的储存,并且及时的传到整个车场的终端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资源交流与共享,来寻求相关专家的解决方案与意见。而对于以后同样的故障问题则可以及时的从故障数据库中抽取相关的处理方案与信息来及时的解决汽车故障。常见的诊断报告主要包括电控单元的信息、故障的类型、车辆的相关信息、技术员信息以及故障屏解决方案等,针对这些信息将会及时的储存更新,以便以后的客户端的使用。
再者,汽车车辆相关信息的管理的应用。通过建立在线的数据车辆信息的刷新系统,维修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车辆以及自身的技术支持对于相关的文件与数据刷新。这样使得标定文件与控制程序的安全性大大的降低。同时因为不同的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差异与限制,出现刷错、误刷的现象很多。而针对这样的错误又无法确定具体的错误负责人,所以给收货的服务刷新工作带来很多的不便。而对于建立的在线车辆及时刷新与服务,可以更加有效的避免售后服务与生产相关的数据脱节的状况。在车辆进行刷新时,服务器会准确地识别与筛选合适的汽车数据以软件,尽可能的避免刷错误刷的状况的出现。同时刷新的数据会及时的存放在终端电脑的客户端,而不是储存在标定数据与控制程序之中,更加有效的保证了客户的个人信息,防止了相关工厂机密信息的外漏。同时电脑还会自动的储存刷新的记录,以便以后的查阅。
最后,是利用远程的图文进行相互交流的模块。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为远程故障服务系统提供相关的视频与文字的交流,克服了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维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使得工厂内的技术人员与维修人员的异地交流与技术支持。通过汽车中的远程视频设备可以使工厂中的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可以看到维修汽车故障的整个过程,针对维修者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的通过网络的互动与交流,及时的更改,以便维修错误的出现。如果能够开发运用远程的网络控制功能,专业技术人员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更改维修人员的错误,提高维修的效率与准确性。这样无论是对于用户、维修工程师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都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总结:
汽车故障的远程诊断系统改变了以往售后服务繁琐复杂的局面,利用现代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基于我国汽车远程故障维修系统刚刚起步,所以在这个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技术支持相互沟通和联系。使得这项先进的汽车远程故障分析技术可以更加广泛的运用到我国的汽车行业中。
参考文献:
[1] 吴作好,曾洁,贾世杰,陈少华.基于CAN总线的车辆故障诊断OBD系统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
[2] 曾锐利,肖云魁,周建新.基于GSM技术的汽车远程诊断系统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