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开展课外辅导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云南省熊金成老师对本省16所高职学校调查显示:76%的学生和6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81%的学生和73%的老师认为任课教师没有进行过课外辅导;98%的学生和94%的教师说只在课间休息时进行过课外辅导……其他院校的课外辅导虽然各有特色,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何加强课外辅导环节、促进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进而提高任职教育质量,值得进行摸索和研究。
一、加强课外辅导环节的几点认识
(一)加强课外辅导,是深化任职教育的有力举措
当前,任职教育从理论、模式、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进入了创新深化阶段,而所有的创新和深化,都是围绕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提高培训质量来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非常鲜明的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外辅导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自然而然也应成为学院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予以突出出来,通过加强课外辅导,提高学员学习的效果、提升学员的能力素质,从而成为深化任职教育的有力举措。
(二)加强课外辅导,是紧贴岗位育人的有机组成
课外学习,是学员消化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着眼岗位任职需要,不断思考、质疑、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在实践工作中,通过组织学员收集整理了133个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并在课外辅导中予以解决,有效地帮助学员明确了工作思路、强化了思维方法、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能力,使其成为紧贴岗位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加强课外辅导,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
搞好课外辅导,在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从各个方面促进教学的深化和发展。首先,可以弥补教学不足,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因时间不足而无法都解决的问题,如学员个人的疑问及课后消化理解知识过程中结合任职岗位而思考的新疑问等;其次,可以让教员进一步熟悉学员学习的情况及学员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再次,可以促进教员对学员岗位任职的深入研究及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或调整,包括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的改进等,进而促进教员素质的全面提升。
当前,要组织好课外辅导,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如作为教员来说,有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工作、学习繁忙;有的家庭有实际困难、需要照顾;有的住宿离学校太远等;作为学员来说,有的主体学的意识不强,问得少;有的感到学习任务重,课堂教学的内容都没有消化巩固,更没有时间深入思考等。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形式和方法进行课外辅导。
(一)通过难题会诊等集中进行辅导
针对学员提出的各种现实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对大家疑问较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采取以难题会诊为主的方式集中进行辅导。在难题会诊过程中,充分把握学员具有任职经历、工作经验丰富的特点,不仅学员提疑问、教员进行解答,而且更多的是安排学员通过谈自己的工作体会或者提意见建议的方式来进行解答,把难题会诊拓展为集思广益、集体研究,集中解决学员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帮助他们切实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规律和方法。
(二)通过到班排座谈交流进行辅导
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情况不同,问题千差万别,集中辅导很难解决、也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为此,把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结合起来非常必要。在集中辅导的基础上,教员经常深入到班排,通过谈工作、谈学习、谈人生感悟,个别或小范围进行座谈交流,既有效地回答了学员的疑问,对工作、学习问题进行了辅导,也更好地进行了感情交流,促进了学员思想、专业、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三)通过校园网教学平台进行辅导
学院的校园网不仅是教员办公、教学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作为开辟第二课堂、对学员进行课外辅导的平台。如学员的疑问、写作的论文、教员的指导意见、课外活动的组织、学习进度的追踪以及进行课外辅导的各种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校园网平台上实现交流。另外,教员还可以建立博客,进行在线(离线)答疑、辅导等。校园网教学平台教学功能丰富,更加方便快捷,能够较好地克服时间、空间对教员课外辅导的影响,是一种很好的课外辅导形式,对学员的课外学习能够很好地促进和加强。
(四)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辅导
当学员有问题需要教员辅导时,还可以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向教员咨询,教员既可以用电话、短信的形式回答学员的问题,也可以根据情况采用网络、到学员队个别交流等其他方式给学员回答问题。
三、提高课外辅导质量的注意事项
(一)在发挥学员主体作用上下功夫
美国教育家杜威形象地指出:“人们可以强制地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饮水。”课外辅导仅仅是外在形式,要提高学员任职能力,必须发挥好学员在课外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是发挥学员主体质疑的作用。课外辅导解决的是学员课后学习提高的问题,发挥好学员主体质疑的作用,让学员把疑难问题充分提出来,是搞好课外辅导的基本前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员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而是着眼任职岗位和工作实践来认真思考,提出可能碰到或已经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便于教员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增强课外辅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发挥学员主体释疑的作用。在课外集中辅导过程中,针对集中辅导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后推荐的代表发言、有工作经验的学员谈体会谈建议、教员提疑问作总结等形式,充分发动学员一起来思考、解决问题,不仅增强了课外辅导的氛围和感染力,而且打破了学员问、教员答的简单模式,有利于学员总结回顾和思考探索,更有利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减少实践摸索、形成工作思路,提升能力素质。三是发挥学员主体辐射的作用。在参与的对象上,针对现职学员提出的问题都是基层建设中热点、难点问题或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对其他培训班的学员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作用,在组织课外辅导过程中,对不同班次的学员发出邀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很好地拓展了课外辅导的效益。
(二)在提高教员辅导艺术上下功夫
提高课外辅导的质量,教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辅导能力和素质。一要善于梳理问题,加强研究。一方面,要针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带共性的问题,便于学员进一步思考研究和集中解决;另一方面,教员自身要加强这些问题包括部队基层建设和学员岗位任职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以便能紧跟部队发展的需要,在“解惑”中促进学员能力的生成。二要善于启发引导,促进思考。课外辅导需要把学员的问题提出来并进行解答,但课外辅导绝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在培养工作能力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在组织辅导过程中,当学员的思维停留在某个点、某一层面的时候,当学员局限在探讨处理案例的具体做法时,当学员在介绍某一方面的个人工作体会时,要注意引导学员打开思路,学会运用基本的理论和知识从一个问题上升到一类问题的高度来思考解决,形成工作思路。三要善于讲评鼓励,培养情感。课外辅导不仅是“解惑”,而且是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在集中辅导过程中,要善于对学员疑问的价值、发言的思路、思维的火花、已达到的能力水平、思考问题的深度等各方面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讲评,予以肯定鼓励,表达欣赏之情,使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尊重,在交流感情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基层工作和自身岗位的认同和热爱。
(三)在建立完善职责机制上下功夫
制度是保证。建立和坚持一定的制度,是实现课外辅导规范化,提高辅导质量,保证辅导效果的必要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学院,应该把课外辅导环节摆到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好落实,力争有教学讲评、就有辅导讲评,在督导课堂教学的同时,跟踪指导教员开展课外辅导,必要时定期召开课外辅导汇报会,总结课外辅导组织开展情况并部署下步工作。学员队作为一线管理单位,要切实加强教育管理,搞好形势分析,查找学员在课外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为提高学员课外学习质量提供组织保障和力量支撑。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学院可以出台一系列措施,来规范课外辅导的活动,如把课外辅导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纳入课程设计,对课外辅导的内容、形式、时间进行明确;学员队把教员定期、不定期辅导的情况做好登记;机关建立相应的检查制度等。另外,学员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教员的情况,建立聘请制度,专门聘请一定资历的教员担任课外辅导员,跟队进行辅导等。三是搞好奖惩激励。一方面,考虑把课外辅导列入教学工作量,给予必要的补助,另一方面,把课外辅导纳入教员岗位考评系统,除了平时进行表扬激励外,还可考虑与教员的评功评奖、晋职晋级等挂钩,以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增强课外辅导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熊金成.高职高专学校教师课外辅导形式探索[J].中国中医药,2008,(16):61-62.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篇2
课外辅导是韩国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2010年,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辅导,而且学生普遍都在多所辅导机构接受不同科目的补习,家长也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班。表1显示的是2010年小学、初中以及高中阶段课外辅导参与率、总支出额以及占GDP的份额。
[数据来源:韩国教育、科学和技术部(2011),韩国银行(Bank of Kor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韩国课外辅导总参与率高达73.6%,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过多的依赖课外辅导也带来一些问题。
二、韩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引发的问题
课外辅导以需求为导向,以全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宗旨,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韩国“教育热”“学历至上”的背景下,课外补习的弊端更加突出,主要问题如下:
1.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韩国是个重学历的社会,孩子从小就为考上名牌大学做准备,家长也为此不惜重金。虽然早已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家长在基础教育方面仍需花费大量资金。近四分之三的韩国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补习,家长花费近25%的家庭总收入在教育上,其中很大比例是在课外补习上。[5] 自1995年开始,家长花在课外辅导上的费用已超过花在正式学校教育的费用,并且课外辅导费用呈持续上涨趋势,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85年至2006年20年以来,韩国家庭花在正式学校教育的学费和其他费用方面自2000年略有增加,但总体上升不大。课本花费自2004年开始下降,并基本保持不变。而课外辅导费用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上升幅度很大,2006年已到达250亿美元,占GDP的2.79%。教育已经给家庭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
2.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课外辅导对孩子成绩的提升是有一定效果的。2010年政府调查显示只有不到4%的家长反映课外辅导无效。[7] 因此,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然而,参加多少课外辅导以及参加什么形式的课外辅导与家庭经济条件密切相关。来自家庭月收入不到100万韩元的学生中只有36%参加私人辅导, 来自家庭月收入300到400万韩元的学生中有80%参加私人辅导,家庭月收入在600万韩元以上的家庭,其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率近90%,每月支出达到45万韩元(约400美元)。[8] 中等收入家庭的生均私人辅导支出是低收入家庭的4倍。对私人辅导机构的过分依赖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有着较好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更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也更有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一项研究发现16.9%的来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而只有5.8%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重点大学。而一般的大学,情况则相反,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低收入家庭。[9] 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进入何种大学,这会造成富人的子女更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而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韩国这样一个重学历的社会意味着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这便引起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担忧。
3.剥夺了孩子的课余时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过度的课外辅导剥夺了学生的游戏娱乐时间以及休息时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得孩子身心疲惫,影响其在正式学校的上课效率,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成为空谈,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此外,辅导机构多是严格的应试教育,其唯一目的就是不惜一切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创造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教育等。而且对家庭教师和补习学校的过分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措施
过度的课外辅导已在韩国引起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协调好课外辅导和正规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等问题。为此,自1968年以来,韩国政府主要制定了三条相关政策,1968年开始改革学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期缓解课外补习热,1980年~2000年出台强硬的禁止政策对课外补习严加控制,但禁止政策难以为继,20世纪90年代初又转向通过公共教育资源整合私人教育,特别是通过“课外学校”治理课外补习热。[10] 为进一步解决好以上问题,还需继续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
1.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
2010年私人辅导费用减少了3.5%,2011年又减少了3.6%。[11] 然而要达到减少私人辅导费用的目标,还需采取许多措施。首先应当从改革大学入学标准和学生评估体系开始。补习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因此降低大学学业能力考试(CSAT)在大学录取中的比重可以减少对私人辅导机构的依赖。大学入学选拔除了参考CSAT考试,还应注重其他标准,比如推荐、论文、课外活动以及在校成绩,以便改革以分数为导向的招生制度。其次学校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例如,采用减少考试成绩的比重,参考平时小测试、作业、课堂参与等标准综合评价学生。韩国政府在2011年就开始关注分数等级评估体系,并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来评估学生。然而,在给予学校自来评估学生的同时,国家层面的具体评估细则也很重要,以免各个学校评估标准不一致,以及避免走关系和腐败问题。
2.增加低收入群体接受课外辅导的机会
即使采取改革措施,减少对课外辅导的依赖,课外辅导还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还需增加低收入群体接受课外辅导的机会,有3种可供选择的措施。第一,在线教育系统日益成为私人辅导的一部分而且费用大大低于非在线补习,政府应扶持其发展。第二,为了减少对课外辅导的需求,政府于1990年建立公共教育广播系统为高中学生提供大学入学考试的备考讲座,正式学校或私人辅导机构的教师通过公共教育广播系统向广大学生提供辅导,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而不用承担任何经济负担。第三,中小学开展的“课外学校计划”可以进一步减少私人辅导的费用。2005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并推行“放学后的学校”――“课外学校计划”。“课外学校”是公立学校组织开展的,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家庭所支付的费用负担比社会上的各种辅导和补习班少很多,可以说是韩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12] 2006年底对280所“课外学校”教育示范校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每个家庭年底教育开支比年初节省6.2万韩元,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13]
3.改善公立学校教育
2010年政府对家长进行调查,讨论哪些措施能减少私人辅导的开支,大部分的回答是提高正式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好的教育而不用参加过多课外辅导。公立学校可以从辅导机构吸取一些经验来提高教师的绩效和家长的参与度。首先,学校定期与家长以及学生交流,通过交流不断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师。鼓励家长参与各类学校活动并与学校沟通交流,通过这些交流与活动,让家长了解其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学校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获得家长以及学生的信任。其次,公立学校往往缺乏激励措施来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政府应当创造一种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以促进学校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例如根据绩效付给教师更多的薪水,吸引最优秀的教师,也让家长知道最好的教师是在正规学校而不是在辅导机构。同时加强教师职前培训,提高教师水平,为正式教师树立威信和名望。最后,政府应当通过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并给予学校更多的灵活性来设计其课程,支持学校开设高质量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更多地关注成绩不良的学生。
四、结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倡导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进行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在我国,课外补习也呈迅猛发展的趋势,课外辅导机构、家教服务发展迅速。而且课外辅导的费用往往很高,成了家庭的一项大开支,低收入家庭往往支付不起,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中韩两国地缘邻近,在文化相通相似的社会背景下,更容易将韩国的课外补习教育与我国进行比较,针对目前我国在课外辅导方面的现况,我国应吸取韩国在此方面的经验教训,参考其应对之策,以便更好地处理类似问题,进一步改善基础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After-School
Tutoring Skyrockets in South Korea[EB/OL].[2013-08-08].http:///sub/dpd/index.php?Article_ID=23472.
[2] Bray M.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
ring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lanners[M].Paris: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
[3]Lee J Y.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act on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Formal Schooling,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Korea [D].Columbia University,2013.
[4][7][8][9][11] Jones R S. “Education Reform in Korea”,OECD,Econom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No. 1067,OECD Publishing [EB/OL].[2013-06-27].http:///10.1787/5k43nxs1t9vh-en.
[5]Edutech Associat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South Korea?[EB/OL].[2012-05-14].http:///2012/05
/14/what-can-we-learn-from-south-korea/.
[6]Nam K. Time-series analysis of the scale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J]. Economic study of educational fin-
篇3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指导或辅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辅导学生选择活动材料,介绍活动方法,检查活动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以及总结课外活动的经验等方面。尤其是对参加英语课外活动的学生分组要力求平衡搭配,做到以优扶差。提倡优中结合、中差结合、优差结合、中中结合,避免优优结合、差差结合;提倡全体参与,避免仅个人或少数学生表演,保证全体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锻炼。另外课外活动的“大舞台”是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应由学生主办,并自愿按各自兴趣参加活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说完自己想说的话,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创造能力。
三、内容与教材一致,课外与课内同步。
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培养和掌握的,而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所以课外辅导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所学的知识保持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个阶段的语言目标、功能项目、语法结构和词汇。另外由于受到课堂时间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教学要保证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而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些内向、胆小或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表现和发挥。这就要求英语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同步。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课外辅导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又要体现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又要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我通常采用下列形式。
1.竞赛活动
由于以前苏北地区对英语教学认识不到位,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低下,新课标规定每周四节英语课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类英语竞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一般是从易到难。如:从英语单词入手,举行朗读单词、听写单词、默写单词比赛,英语书法比赛、口语比赛、听力比赛、英语书面表达比赛等,这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英语角
为了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培养优秀的英语爱好者,我还利用周末在本班开展英语角活动,主要是编写英语对话、英语短剧,并组织表演,讲英语故事、英语笑话,制作手抄报、黑板报,英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提供了用英语交流思想,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帮助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3.举办英语联欢会
利用节假日前、学期结束的时间,我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联欢会,帮助设立符合学生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由学生表演节目,如唱英文歌曲,分角色表演对话,演短剧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表演才能。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我除了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配套资料外,还订阅一些英语报、英语小故事、英语小说、英语名著简本等,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篇4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91—01
教学是一个相互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采用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来开展教学。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接受,那就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化学教学要讲究策略,有的放矢。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一、增加情感投入,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将友好的情感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产生一定的感染和激励作用,使教和学相互促进、和谐发展。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再次,在课间,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总之,教师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为教学的有效性打好情感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其师,信其道”。
二、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科魅力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一做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演示实验中,我除了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现象,并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三、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既要防止超纲教学,又要切实达到教学目标,所以备课时要把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知识融为一体,使课本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易于学生学习掌握。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要考虑因材施教,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2.备教法,备学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方法选择上,要坚持“最优化”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鼓励学生背诵记忆。
四、注重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作业
首先,要控制作业量。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作业时间不超过25分钟,双休日不超过40分钟。其次,精选作业内容。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就必须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分层布置作业,作业的题型要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让学生在多样化的练习中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我设置了必做题、选做题和自选题三类作业。必做题为典型基础训练题,选做题为思考探究题,自选题为学生课外题。这样一来,后进生顺利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基础题;中等生高兴地解决了老师设置的思考探究题;优等生兴奋地攻克自备的难题。这种方式既强化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再次,改变作业的评价方法,以前教师都是直接在作业上打一个显著的大红“√”或大红“×”,而现在我们尝试用一些激励性的评语来鼓励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开展课外辅导,培优补差
篇5
2.认真上课
一要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讲授内容准确,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同时对应中考指导书第二、第三能级的要求,多结合材料理解重要的考点,明确材料和观点的重要性,强调对重点的理解。二要努力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环境,密切关注学生,启发学生互动参与、积极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一定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三是教学重点要讲透彻,难点、关键点要讲明白,同时讲练结合,时间安排合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辅导,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上完每一堂课、每个章节或单元后,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总结经验,以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3.认真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布置作业在于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认真批改作业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检查教学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和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作业必须认真布置和批改。认真布置作业,作业要精选,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所布置的作业一定要体现本节课所上的内容。作业要提出格式要求,强调书写规范,书写必须认真,作业必须独立按时完成。批改时注意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数量和性质,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作必要的记载,将其原因用投影片展示出来,与学生共同分析,并把它作为课堂讲评和改进教学的依据。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可以通过面批面改加以解决。坚持作业要讲评,错误要订正。而且我经常转换题型、转变背景,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式,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达到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4.认真开展课外辅导活动
开展课外辅导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必须积极辅优,耐心补差,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一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必须强调考点与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考点的准而全,特别帮助他们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强调多角度答题,也可突破教学大纲的要求,使他们学有所长;对学有困难的学生,用感情去影响他们,关爱他们,多鼓励他们,相信他们一定行,对他们要倍加爱护,热情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二是辅导要重视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重视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三是课外辅导的内容要具体、充实,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注重实效。
篇6
1、课外辅导、校外辅导和辅导机构
1.1课外辅导
关于课外辅导,顾明远老师在其主编的《实用教育学》中指出:“课外辅导的内容包括疑难问题解答、课下作业指导、课外预习指导、课外读物指导、课外小组辅导等。”叶澜老师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则认为,课外辅导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包括学科教师利用学生自修课时间深入班级进行的辅导。沈适菡老师在其《教育学》中关于课外辅导的观点是:课外辅导是照顾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综合来看,课外辅导是发生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帮助、提高学生学业的指导行为或活动,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外进行。
1.2校外辅导
目前我国关于校外辅导的研究极少。根据上文几位学者对课外辅导的定义,本文认为,校外辅导的内涵更加细化,不同于课外辅导。校外辅导是发生在学校之外的一种教育补习行为。其发生的场所是在学校之外,时间则是学生放学离开学校之后。因此校外辅导只是属于课外辅导的一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存在着多种形式,有由教育辅导机构提供的,由在职教师在校外提供的,由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的校外辅导以及家教等等。本文主要以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为研究对象。
1.3辅导机构
目前我国尚无对“辅导机构”的统一定义,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极其鲜见。我国各省市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中有一些相关定义,如湖南省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暂行规定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了相关界定,但也没有对“辅导机构”进行确切定义。本文中,笔者将所要研究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界定为以下几点:第一,区别于如少年宫一类的公办校外辅导机构,为民营或私营性质的校外辅导机构;第二,利用中小学生在校外的时间为其提供教育服务;第三,辅导内容主要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是一种培优补差的教育服务,也是一种有偿性的教育服务行为。
2、研究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意义
2.1现实意义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存在不仅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几乎全球范围内都席卷了校外辅导热浪,比较突出的区域有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上,从大型正规的到非正规的,从正式有资质的到临时的、毫无资质的校外辅导机构,可以说既混乱无序又颇具规模。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确实为学生过多的校外闲暇时间解决了一定问题,对于因材施教和提高学生成绩有一定作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正规中小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了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然而,许多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在办学目的、资质及办学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极大问题,给教育、社会带来了不少新问题。如,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正规学校教育、学生家庭经济1以及教育公平等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自身的隐蔽性、难以控制等特点也增加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校外辅导机构监管的难度,以致形成目前缺乏统一规范的发展现状。因此,关注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对中小学校外辅导教育乃至正规学校教育的发展等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2.2理论意义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行政、教学与辅导已构成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它们三足鼎立、相辅相成。①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作为校外辅导教育的一种提供方式,一直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是教育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领域的关注者不局限于教育研究者,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也对校外辅导教育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被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所参考利用。②对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进行研究,有利于更进一步认识正式中小学学校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利于政府在教育决策方面把隐性教育投资吸纳到正规教育投资渠道,以减少由于校外辅导教育和正规教育并存所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教育管理者有效协调校外辅导机构与各学校的关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总体而言,研究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制订和教育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国内外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相关研究
3.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整个90年代,并持续至今。国外将校外辅导教育称为“影子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Stevenson 和Becker在对日本高中生的课外补习活动所做的调查中提出。Mark Bray对“影子教育”的概念做出了进一步阐释,将“影子教育”界定于补习性、私人性、中小学层次、形式多样化等几个范围内。同时也对课外补习做出了系统的研究,对其定义与范围,特征(包括规模、成本、地域、强度、学科等),生产者与消费者,对教育、社会及经济的影响及政府的应对政策等做了详细阐述。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教育补习活动分布于世界各地,呈现出普遍性的地域分布特点。并指出,补习规模及其地域延展的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教育和经济因素。③
日本也存在大量开展校外教育的民间机构,如被称为“学习塾”的校外补习学校,包括对主要科目即国语、数学等课程进行指导的“晋学塾”,和以培养兴趣爱好及实际能力如绘画、音2乐和计算机等为主的“兴趣班”。这些机构相当于我国目前的校外辅导机构,主要以升学指导、补充学校教育以及培养青少年的兴趣和能力为目的。日本文部省在1993年专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中小学生中,去“学习塾”的小学生达23.6%、中学生达59.5%。④美国教育界认为日本的“学习塾”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或充实,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发展其兴趣和能力起到了难以估价的作用。然而,日本也有人认为“学习塾”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日本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咨询报告曾提议,纠正学生过度的“学习塾”行为、培育儿童的生存能力。日本政府则期望通过政策引导来改变这类机构的教育取向。
近些年,国外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文献相对比较丰富,其研究成果对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3.2国内相关研究
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属于一种校外教育机构。沈明德老师在其《校外教育学》一书中将我国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历史总结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北京市少年之家”等最早几个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60年代大力发展简易校外教育而产生大批校外活动站、小队之家等;时期校外教育机构停办; 80年代校外教育恢复并迅速发展,全国各类校外教育机构达到八千多所。当时的校外教育机构多属公办性质,公益性比较显著,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科技、文艺、体育和社会服务。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校外教育机构发展到现在,除了少数如少年宫一类的中小学校外教育机构属于公办性质,更多民营性质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出现,其教育活动内容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有学者提出,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最先表现为家教的形式。继而发展为中小学校外辅导班,开始小班授课,如半托班和周末班。逐渐发展到现在各种各样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近些年,我国对中小学校外辅导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有王有升、雷万鹏和澎湃等,但多采用课外补习的说法。普遍认为,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即重教的儒家传统文化和攀比、从众心理;教育方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重视考试的升学制度;以及经济上一方面日益增长的家庭收入推动家长的教育投资,和另一方面教师待遇偏低而追求额外经济收入等。规模上,我国城镇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数量逐年上升,呈现出极快的增长趋势。我国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一般采用“小班制”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开设科目除了语文、数学等主科外,还包括艺术类的音乐、美术等。教师队伍除在职教师外,还有在校大学生及离退休教师,个别辅导机构还聘请外教。关于用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支出研究,有学者将之分为学生接受辅导所支付的学费、文具费等直接支出类和因进入辅导机构所产生的时间等其他间接成本。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对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政策存在三种意见,即严格禁止、完全由市场主导和有限监管。
3.3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述
国内对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借鉴了国外对补习教育的研究,分别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模、支出、辅导内容、管理方式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研究内容呈现方式也逐渐以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为主;研究目的则主要是引起社会对日益盛行,规模不断壮大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关注。但国内已有研究基础理论环节如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定义、分类、评价等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对其存在形式没有进行具体的类别区分,而是将各种中小学校外辅导教育的形式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别的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也缺乏细致的分类研究。另外,国内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多集中于城镇,对农村地区没有或很少触及。关于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质量问题、对于目前混乱现状的规范管理的对策及如何正确有效发挥其在校外教育中的作用也很少提及。
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研究尚为一个比较新的教育管理研究领域。总体来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对补习教育的研究开始到现在,国外对中小学校外辅导机构的研究虽然提法和我国不同,但研究内容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国内虽有少量研究,但研究似乎还不够深入,已有研究多是采用和借鉴国外“补习教育”的提法而进行,其研究可以说还处于初期并逐渐向前发展的阶段。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没有正式的专业研究机构或学术会议的支撑,也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专门研究和著作更是鲜有。
[注释]
①孙璐.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2010(4).
②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③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于洪姣,杨振军,宋洪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04.
④王晓燕.日本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2009(1).
[参考文献]
[1]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
[2]刘东芝.课外补习教育的规范化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3]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4]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2007(9).
[5]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0(5).
[6]孙璐.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2010(4).
[7]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8]王晓燕.日本校外教育发展的政策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2009(1).
[9]周卿,王璇.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8).
[10]顾明远.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1]马克·贝磊.教育补习与私人教育成本[M].杨慧娟,于洪姣,杨振军,宋洪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沈明德.校外教育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篇7
一、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国外对影子教育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课外补习活动做出开创性研究,并较早提出“影子教育”概念的是史蒂文森和贝克(Stevenson Becker 1992)。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影子教育”开展了研究。
从区域来看,研究者发现相比于西方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的学生,更希望在学术性课程上请家教进行辅导。④日本、韩国与我国台湾的家教市场都很繁荣,日本的课外补习机构―私塾甚至被称为“第二学校制度”。⑤马克・贝磊认为:世界各国参加有偿家教的学生越来越多,有一些国家家长投在子女身上的家教费用总计已超过百亿美元。其中以日本、韩国、斯里兰卡尤为突出。日本一项调查显示,24%的小学生和60%的中学生参加过辅导,大约70%的学生在即将中学毕业时接受过辅导。⑥韩国政府自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关注影子教育问题,70年代政府的教育政策是禁止私人补习教育,从1981年到1999年,韩国政府的影子教育禁止政策进入修正和补充时期,从2000年开始,影子教育合法化。然而,韩国学术界对影子教育仍然存在两种视角的争论。一是基于社会公正和机会均等的立场,主张抑制影子教育的发展,他们所持的理论视角是社区理论、平等主义理论、再生产理论,以及教育本质目标理论;二是基于社会竞争、市场供需的立场,坚决主张影子教育应该合法化,他们所持的理论视角是经典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人力资本理论等。⑦欧洲的私人补习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学界对此的关注还是不够,主要因为这种影子教育现象已经嵌入于欧洲文化当中,并被自然化。随着全球化与国际合作的发展,欧洲各国中影子教育的形式与政策的调控逐渐趋于相似。⑧
从内容来看,一是关于影子教育的内容。课外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数学、英语和语文3科。⑨东欧三国(阿尔巴尼亚、格鲁尼亚、立陶宛)学生接受辅导的内容可能根据所在教育系统中优先科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数学、科学,以及外语(主要是英语)仍然是最为普遍的补习科目。以数学为例,阿尔巴尼亚、格鲁尼亚、立陶宛参加数学补习的学生就分别占了总数的87.6%,59.6%和44.5%。⑩二是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内容。夸克从潜在教育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香港中学层次私人补习教育的需求进行了多层面的社会分析。另外,他还对广州、顺德、郑州、珠海、杭州、苏州、九泉、兰州、北京和青岛等12个城市及其乡镇中的中小学补习教育进行了长期的走访与调研,由于缺乏官方统计数据,再加上其敏感性,研究难度很大。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的分析,他对私人补习教育供需关系提出了以下八个分析层面:家庭负担补习教育学费的能力;弥补学生个体在家庭、课堂和学校中学习需求的不足;从中央到地方、学校,评估模式、班级规模、学校课程、教师物质条件等方面政策分化的程度;补习教育信息、资料等方面的获得机会;补习教育的灵活性;补习教育的市场能力;政府对补习教育的治理程度;补习教育学费支付转账方式。{11}马克・贝磊对老挝和香港的补习性私人家教的政策、意义、财政等层面进行了较为理论性与经验性的深入调查与探讨,其研究的视角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是谁且为什么请私人家教”,调查发现“请者”多是学习好的学生,而且很多学生请家教是因为家长的竞争意识在起作用;二是“是谁且如何从事家教的”,有主流学校的正式教员或退休人员、中学生和大学生等进行一对一、小群体、庞大群体等形式的教学。他认为影子教育体制在诸多国家的众多有关政策的讨论中被忽视了,私人家教虽花费相当的时间和金钱,对社会、教育甚至经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教育权威机构对补习教育的规模进行过统计。{12}
二、我国研究进展综述
“影子教育”在全球逐渐扩张,中国也不例外。{13}家教的学术研究远不如现实的家教市场火热,21世纪以来,尽管一些学者对家教现象提出诸多观点,但未有较系统的研究结果仍然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相关研究没有纳入到学科领域;缺乏确切的客观调研数据;甚至有偿家教的定义也未有统一的标准。{14}家教是一个被教育学的学科边界拒绝研究的实际问题,家教作为一种教学事实愈演愈烈,这如果不属于重大的教育问题,也至少是这些问题所导致的教育问题。对此置之度外或疏于研究,不能不认为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天教育的悲哀。{15}
国内研究者对教育补习的称谓虽有出入(本文采用“教育补习”),但对其概念的阐释和形式的划分确有共识,刘永恒将其归纳如下:一是它存在于正规教育(学校教育或主流教育)之外;二是它以类似于学校课程或是学校课程“同质化拓展”的课程为内容;三是它主要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四是它主要有两种形式,“家教”(其定义可参见杨启亮教授的《“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一文)和补习班(如奥班、强化班、艺术特长班、兴趣班、周末学校等)。{16}
薛海平将校外辅导称为“教育补习”,并借鉴了雷万鹏的概念界定,其研究使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城镇学生的教育补习活动。研究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城镇学生参加了教育补习,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比例最高;家庭经济背景和学校背景等因素对城镇学生参加教育补习的几率和教育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我国城镇学生基础教育补习主要是“培优”,造成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家庭的子女在接受基础教育质量上的不公平;教育补习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我国城镇学生的学业负担。政府对我国城镇基础教育不公平的关注重点应由数量的不公平转向深层次质量的不公平,利用财政、法律等手段对教育补习实施有限干预。{17}王吉《关于补习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认为对补习教育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首先要做的应是对其合理性进行客观分析,以降低课外补习的负面效应。其视角主要是从家长、学生的需求(买方市场)和教师、大学生的创收愿望(卖方市场)的关系来论证补习教育的合理性。{18}孙璐的《国内外关于中小学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从国内外对中小学校外辅导研究的概况、内容和结论,以及研究的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未来关于课外辅导的研究应该有新的方向,诸如研究课外辅导中学习新的发展技能与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积极参与这三个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效果。{19}一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无论从文化层面、经济层面还是教育获得层面,都有其合理性,但其合理性不能削弱其对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个体的消极影响;二是作为体制外的教育现象,政府不能坐视不管或主观臆断地打压甚至取消,而是应该采用相关政策去规范与监督,使其向良性方面发展。{20}
注释:
①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②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
③彭湃.“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④Shengli ZHAN.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Private Tutoring in Hong Kong:Findings from PISA 2009 Data.
⑤方晓东,李水山,李协京,李新翠.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家教市场的研究报告.
⑥马克・贝磊著.杨桂清译.课外辅导热席卷全球[N].人民日报,2005-12-8.
⑦Lee,Chong-Jae and Jang,Hyo-Min./History of Government Policy to Shadow Education,0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Asia & Europe Dialogue in Education Research,2008.
⑧Ventura,A./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in Europe:An Overview.0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Asia & Europe Dialogue in Education Research,2008.
⑨放学后,孩子们在干啥[N].中国教育报,2008-11-11(4).
⑩Iveta Silova,Virginija,Mark Bray(2006)Education in a hidden marketplace:monitoring of private tutoring-Overview and Country Reports,Budapest:Education Support Program(ESP)of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
{11}Kwok,P.A Multi-level Social Analy s is of Demand for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 at Second ary Level in Hong Kong(Hong Kong:The Universi ty of Hong Kong,2001);Kwok,P./A Theoretical Model Accounting for Demand and Supply of Private Tutoring in China:Demand Intensity,Market Parameters,and Policy Response.0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search:Asia &Europe Dialogue in Education Research,2008.
{12}Bray,M./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0 Fundamentals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61(1999);Bray,M.The Private Costs of Public Schooling:Household and Community Financing of Primary Educationin Cambodia(Paris: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99);Bray,M.Adverse Effects of 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Dimensions,Implications,and Government Response(Paris:UNESCO.2003).
{13}[英]马克・贝磊1著.廖青2译.“影子教育”之全球扩张:教育公平、质量、发展中的利弊谈[J].比较教育研究,2012(2).
{14}董芬,刘新玲.有偿家教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综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5}杨启亮.家教:一个教学论边缘的实际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16}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17}薛海平.中国城镇学生教育补习实证研究[Z].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山东青岛),2006.
篇8
一、引 言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衡量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十余年后,新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突出反映在中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五个第一次。第一次从“保障学习权”的高度,整体勾画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一次从“学校改革逻辑”的高度,抓住“课程”这个突破口,课程改革进入教育改革的主战场;第一次从“课程文化”的高度,从单纯知识、技能目标走向“三维目标”;第一次从“课程资源”的高度,打破了教材的概念,“一纲多本”教科书制度开始成型;第一次从“学习共同体”的高度,打破学校孤立于社区的状态。[2]虽然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和争论也层出不穷,争论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一种意见认为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虽然课堂积极展开讨论、探究和合作,但学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3]可见人们对课堂学习方式改变的效果仍存在质疑,其症结在于缺乏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真实学习方式的认识。其实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日益成为国内外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从Mark Prensky于2001年提出了数字土著(Digital Native)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的概念,[4]国际上关于数字一代学习者的争论日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有三个问题亟待解答: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与上一代学习者是否具有明显差异?新一代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特殊喜好?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是否能满足新一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因此,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新一代学习者的相关研究,并通过大规模调查的方式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以期为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二、当代中小学生的行为和认知特征研究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当今年轻的一代学习者是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技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精通技术又乐于用技术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期望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关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的称呼,主要包含“千禧一代”、“网络一代”和“数字土著”等。1991年Howe和Strauss在他们的联合著作《代际理论》一书中提出,出生在1982年到2000年之间的一代为“千禧一代(Millennials)”;[5]2000年Howe和Strauss在《千禧一代崛起:下一个伟大的一代》一书中,指出千禧一代正在进入大学,他们充满了个性,他们比任何时代的人都更明白自己的需求,“乐观、团队合作、遵循规则”是他们的主要特征。[6]Oblinger则认为千禧一代应该是从1982年到1991年出生的一代,并指出他们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当今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很难满足学习者对于新的学习环境的期待;他指出学校应该理解学习者,并针对新型学习者的特征来设计学习环境、课程和教学。[7]
1997年Don Tapscott在《数字化成长的网络一代》一书中,[8]提出了“网络一代”是伴随着数字媒体长大的一代。他认为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数字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提出“网络一代”是1977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出生的一代。[9]Tapscott观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认为新一代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他试图去描述这种变化;他倡导教育需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转变,需要更强调学生的个体行为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强调合作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2001年Marc Prensky提出了“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的概念,指出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老师则是“数字移民”。他认为伴随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数字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甚至他们大脑的物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0]Prensky指出当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这两代之间因为技术使用带来的差异。2010年Marc Prensky在《数字土著的教育》(Teaching Digital Natives)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必将对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然而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变化的发生,教育的变革的步调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11]
“千禧一代”的提出者Howe和Strauss是人口学的专家,“千禧一代”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区分人口学的特征;“网络一代”的提出者Don Tapscott是未来学家和顶级科技作家,“网络一代”主要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待技术对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数字土著”的提出者Marc Prensky则是著名的演讲家、作者和教育顾问,“数字土著”的概念主要从数字技术的角度来区分“亲”技术的一代(即“数字土著”)和排斥技术的一代(即“数字移民”)。然而无论是“千禧一代”、“网络一代”还是“数字土著”,都强调在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具有新的学习特征,他们所偏好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然而国际上对数字一代学习者存在争论,这一争论的焦点在于数字一代学习者是否能代表一代学习者的群体特征。以Marc Prensky为代表的支持派认为新一代学习者由于成长于技术的环境,所以他们身上具备很多技术的特征;以Chis Jones为代表的反对派则认为以时间来划分学习者对于技术的态度过于武断,同龄的学生使用技术的能力差别很大。
三、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抽样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并根据数字一代学习者的特征,从大样本中筛选具有数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体和不具备数字土著典型特征的群体,比较两个群体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阐释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从而了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后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访谈,明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的主要方面,剖析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辨别了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本研究分为四个研究步骤,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
第一,规模化抽样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先用整群抽样法从北京市中小学校中抽出样本学校,再用系统抽样法从学校中选择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第二,数字学习者(Digital Learner,简称DL)和非数字学习者(non-Digital Learner,简称nDL)的筛选。根据相关文献,综合分析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根据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结合问卷设置规则,筛选出数字学习者和非数字学习者。
第三,DL和nDL学习方式差异分析。比较两个群体在学习方式方面和课外辅导班方面存在的差异,尤其是在技术对学习的影响、上课外辅导班的频率以及对课外辅导班的态度等情况。
第四,课堂学习方式变革诉求分析。深入中小学校,采用焦点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访谈,访谈涉及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习方式的偏好,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
北京市8个区县(东城区、朝阳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大兴区、密云县、通州区)约30000左右中小学生参与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8703份。小学三年级学生7169人,占总人数的25.1%;小学五年级学生8272人,占总人数的28.9%;初中二年级学生8157人,占总人数的28.5%;高中二年级学生5012人,占总人数的17.5%。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问卷和学习方式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黄荣怀等指出学习情景是对一个或一系列学习时间或学习活动的综合描述,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伙伴和学习活动四个要素。[12]根据学习情景的定义,我们在编制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问卷时主要从学习地点、组织形式、学习手段和伙伴关系等四个方面考察学习方式。在学校学习中,用计算机教室和普通教室来划分最主要的学习地点;通过调查这两类教室内课堂的组织形式来了解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主要调查学生课外知识的来源和使用的辅助学习的主要工具;伙伴关系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教师外那些对学生学习帮助较大的人。除了学习方式之外,我们还考察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学习能力和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三个方面。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主要从网络对学习的帮助、使用网络学习时的困难、网络对学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察。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从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课外辅导班主要从学习科目、学习频率、影响因素、积极效果和消极影响等五个方面考察。问卷结构如图2所示。
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的消费者或客户交谈,从而获得对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焦点小组访谈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现象,从而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研究工具使用。[13]学习方式访谈提纲包括学生对技术的感知、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三个一级指标。学习方式则从学习材料、内容序列、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切入,比较课内和课外辅导班的差异。
(三)“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选取
Howe和Strauss指出千禧一代具有特立独行、技术自信、团队合作、传统、有压力感、有目标意识和受到保护等典型特征。[14]Prensky指出数字土著一代有很强的个性,喜欢使用技术,能迅速地接受信息,他们喜欢同时处理多种任务,喜欢文本前呈现图表,喜欢随机进入(像超文本),喜欢团队合作。[15]Brown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网络一代的10个典型特征:喜欢小组合作、以目标和成就为导向、多任务处理、试误、高度依赖网络、强交互、重视觉体验、多元文化包容、实用主义等。Berk把网络一代典型特征扩展至20个:技术控、用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对媒体感兴趣、创建互联网内容、快速操作、以探究的方式学习、以试误的方式学习、多任务处理、注意时间短(Shorten Attention Span)、虚拟环境下的社交、渴望面对面的社会交互、感情开放、包容多样性和多元文化、喜欢小组合作、努力适应社会、感到成功的压力、喜欢得到及时的反馈、喜欢获得即时的满足、能即时回应也希望获得及时回应、喜欢打字而不喜欢手写。[16]
深入分析有关“数字一代”、“网络一代”和“数字土著”等相关文献,我们发现数字技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一些共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用技术、多任务、强交互和重体验等四个方面。用技术包括网龄、网络自信、电子设备接入、网络接入和每天上网时间等;多任务包括边做作业边听音乐、看电视和与同伴聊天,完成计算机任务时经常多线程工作、课后获取知识的手段多样等;强交互包括课内外的协作学习、网上聊天、信息分享等;重体验包括喜欢图像表征、喜欢真实情景参与、在线看视频、玩电子游戏和使用视频电话等。
因为数字一代是在数字技术环境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我们把“用技术”作为筛选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字一代的条件,并对其具体表现进行了细化。结合问卷,最后确定的筛选条件有4个。
1. 网龄:网龄在5年以上(包括5年)的高二学生,网龄在4年以上的初二学生,网龄在3年以上的小学5年级学生,网龄在2年以上的小学3年级学生。
2. 上网水平:选择“中级水平”和“老手(大虾)”的学生。
3. 数字设备和网络接入:选择在家“有电脑,能联网”和“有多网设备(含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学生。
4. 每天上网时长:选择“2~3小时”、“3~4”小时和“4小时以上”的学生。
根据以上四个筛选条件,我们对回收的28703份问卷进行了筛选,共选出了5379份问卷,其中女生有2331人,占43.5%;男生有3027人,占56.5%。我们把这筛选出来的5379个样本规定为数字学习者DL。网龄小于1年的学生有6698人,其中女生3012人,占44.9%;男生3686人,占55.1%。
(四)DL和nDL的比较分析
通过数字学习者DL和非数字学习者nDL的对比,我们发现这两个群体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1. DL经常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而nDL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的比例相对较低。74.6%的DL会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而只有28.2%的nDL会使用互联网获取课外知识,如图3所示。
2.虽然数字学习者和非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趋势基本相似,但相比较而言DL更喜欢协作学习的方式,而nDL更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28.5%的DL表示喜欢协作学习,19.2%的nDL表示喜欢协作学习;41.6%的DL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58.6%的nDL喜欢传递接受的方式,如图4喜欢的学习方式所示。此外在基于网络的合作方面,DL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62.4%的DL有网络合作的经验,37.6%的nDL有此方面的经验。
3. 数字学习者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高于非数字学习者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75%的DL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课外辅导班,65.8%的nDL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课外辅导班,如图5所示。在喜欢课外辅导班的原因中,DL更喜欢辅导班的1对1辅导和同伴,而nDL更喜欢辅导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
通过比较分析可见,DL的学生对技术的依赖性更强,更喜欢合作的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社交倾向,这些方面刚好印证了“用技术”和“强交互”这两个数字一代的典型特征。然而本研究没有设计关于“多任务”和“重体验”的验证,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设计相关因素进行证明。令笔者感到意外的是DL参加课外辅导班的频率高于nDL,所以我们选择5所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和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
四、焦点小组访谈
来自5所中小学的28名学生参与了我们设计的焦点小组访谈,其中男同学16名,女同学12名,小学生9名,中学生19名。访谈主要从学生对技术的感知、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之外学生使用技术开展学习和完成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使用技术学习方面不存在障碍,但在课堂上使用技术学习的机会很少,多数课堂不鼓励使用技术,甚至屏蔽技术。学生对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认识比较理性,认为不同的课型应该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但是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授会特别枯燥。
受访的学生都在参加课外辅导班,有些是特长类的辅导,有些是英语、数学等课程辅导。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很喜欢课外辅导班。在谈及喜欢课外辅导班的原因时,学生积极地给出了多方面的回答,总结起来,包括学习材料、内容序列、教师采用的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从学生对课外辅导班的描述中,我们了解到了学生所偏好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对课外辅导班与学校课堂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差距,见表1。
当代中小学生希望内容序列能够更加灵活,可以由学生调整,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选择,而课堂所提供的内容序列往往基于教材和教师的掌控。学生希望能考虑学生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材料,而不是一堆参考书和试卷;然而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是教科书、参考书、PPT或为应付考试而准备的数字材料。学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关注自己,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并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而当前课堂的教学方式多数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策略未必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的学习结果是具体、清晰和明确的行动计划,而课堂提供的学习结果是课后作业和考试。学生希望的评价方式是在真实评估学习情况之后对学习建设性的意见,而课堂提供的评价方式则是随堂测验、作业和各种考试。
可见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与当前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而数字学习者所占的比例在逐步提升,可以预见5~10年后的数字学习者将成为学生中的多数派,因为孩子们首次触网年龄越来越低、计算机和网络接入越来越普及。因此数字学习者偏好的学习方式其实反应的是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课堂变革需要考虑数字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偏好的学习方式,从内容序列、学习材料、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入手,为新一代学生提供适合的新型学习方式。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大规模调查和比较研究,回应国际上关于新一代学习者的争论,认为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群体特征很难鉴定,不存在新一代的学习者,技术对当代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程度因使用技术的深度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本文对国际上关于新一代学习者争论的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对当代中小学生进行分类的思想,并根据技术使用的程度从一代人的大群体中筛选出来DL和nDL两个小群体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的结果显示技术的接入深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技术接入较深的当代中小学生,正呈现出“用技术”和“强交互”的特征,然而本文所提出“重体验”和“多任务”两个特征,在本研究中并未涉及,将是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外辅导班的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我们构建出了当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与课堂提供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并从内容序列、学习材料、教学法、学习结果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10余年后,提出当代中小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将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走向和课堂教学变革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4): 247~249.
[2] 钟启泉.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个性化学习[J]. 教育探究, 2011,(2): 1~6.
[3] 孙智昌,等.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8): 35~42.
[4] [10] M.Prensky.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J]. On the Horizon,2001,9,(5): 1~6.
[5] N.Howe,W.Strauss.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M]. New York: Quill,1991.
[6] N.Howe,B.Strauss.Millennials Rising: The Next Great Generation[M]. New York: Vintage Books,2000.
[7] D.Oblinger.Boomers,Gen-Xers and Millennials: Understanding the New Students[J]. Educause Review, 2003,38(4): 37~47.
[8] D.Tapscott.Growing up Digital: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1998.
[9] D.Tapscott.Grown up digital: How the Net Generation is Changing Your World[M]. New York: McGraw-Hill,2009.
[11] M.Prensky.Teaching Digital Natives: Partnering for Real Learning[M]. London: Sage Publishers,2010.
[12] 黄荣怀,等. 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1): 11~19.
[13] J.M.Sinagub,S.Vaughn,J.S.Schumm. Focus Group Interviews in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M].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1996.
篇9
1、优化导入。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过渡时期,他们基本具备了成人特征,但还不十分完善;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对趣味浓厚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记忆深刻。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及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堂导入就应首当其冲。如,讲《黄河颂》一课,让学生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诗句通过工具书和读课文理解, “颂”有什么含义,“颂”什么呢?课文是怎样歌颂黄河、赞颂黄河的?
2、教师讲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尽量放心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由活动的乐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打通学科的界限,实现综合性学习。讲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力争把基础知识讲透、讲细、讲活,使每一位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听懂,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讲《黄河颂》一课时,把如下问题分类提出:
a.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蓝?
b.为什么在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
c.诗歌最后两句为什么重复?
d.诗歌用“啊,黄河”把赞黄河分为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e.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f.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优化考核,及时评价
对学生进行一个学习阶段的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老师检验自己教学情况的一把尺子。组织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所以,我们组织的每一次考试,老师对学生的答卷都要作出详细地分析,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的质量;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要组织补考,我们不要求考前的满分,但考后每个同学必须达到满分。
二、加强课外辅导
因为教学科目内容较多,知识点也多,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课时,免不了有些小的遗漏,及时进行课外辅导可以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完善的补充作用。作为教师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优等生的,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两极分化、分层并存的现象。正如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圣贤者也只有七十二人。那么是不是后进笺智商低于优等生呢?美国学者罗森塔尔等人的实验清楚的说明,即便是学习很一般的学生,只要像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期待他雕塑的少女变成真人那样去期待后进生进步,差等生是完全可以变成优等生的。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尤其是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改变“差等生”非常重要,所以课外辅导不容忽视。
篇10
陈毕伍从多方共建、丰富载体、社会参与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广东海事局开展“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情况和工作经验。陈毕伍指出,三年来,广东海事局注重协调多方资源,努力实现多方联动,成功将活动纳入全省安全管理体系和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构建了海事部门主导、地方政府支持、职能部门积极响应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注重把握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成功打造了一批示范课程,在逾千所学校建立了海事课外辅导员制度,积极开展“水上安全伴我游”等活动,努力扩大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范围,注重营造舆论环境,联合各级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不断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活动开展以来,近8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和群众接受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全省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也从2012年的377人下降到2015年的176人,没有发生涉及学生乘船伤亡的事故,真正起到了“授人以渔”工作效果。
活动纳入安全教育课程
据了解,水上安全的打造,需要坚持“多方共建”,办好“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协同发力是基础,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为此,广东海事局把活动纳入全省安全生产体系,加强与省政府的沟通,主动与省政府法制办、安监局、交通厅对进一步加强渡口渡船安全管理、推动水上交通安全进校园进行研讨,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广东海事局还把活动充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连续三年与省教育厅联合印发“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方案,要求各中小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开展好“六个一”活动。为把活动要求落实到位,把活动充分纳入各地安全责任管理,广东海事局局长梁建伟同志专门就改造学生渡、加强客渡船安全监管、推动水上交通安全知识等问题致信全省21个地级市市长。此外,广东海事局还把活动充分纳入公益志愿服务行列。与各级团组织、“心连心”公益组织、青年志愿者协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校园学生自治组织合作,在全省各地连续开展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航海日主题宣教活动。
篇11
一、 “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兴趣、领略成功的喜悦,在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的特殊实际,小学英语的“有效教学”就是以充分尊重小学生语言学习和认知规律为基础,以采取符合学生语言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模式为方法,最终实现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内驱力,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
和其他的课程一样,微观剖析小学英语教学,它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这几个教学环节之间是前后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效安排和开展这些环节就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质。
(一) 有效备课
尽管新课程十分注重生成的课堂,但是备课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教师依照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同时熟悉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
备课一定要在掌握学情,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语言认知学习规律和已有学习准备的基础上有效分析教材教学目标、内容和结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文本依据。小学新课程阶段的英语教学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目的的指引下,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结合各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研究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将教学内容及其编排结构形成一个合理的系统。
(二) 有效课堂教学的建构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备课成果的实践环节,因此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建构是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将各种教学策略有机结合起来,具有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明确系统的教学目标,同时保证内容正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明确的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围绕这一个目标进行。特别是因为小学英语教学的每个单元是需要多个课时完成的,因此不仅每节课的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之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落实,每个课时之间的教学目标也应该前后衔接递进,最终通过实现每一课时的分目标,实现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课堂教学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向更高水平跨越的过程。
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和其他所有学段的学生相比,更加服从教师的权威,而大多数学生接触小学英语学习内容时并不像语文或者数学学习那样在进入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前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因此,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设计同时要保证内容正确。
2.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实现有效课堂教学,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甚至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建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更倾向于采取以语言传递信息、直观感知和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英语学习过程的语言传递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新的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必须要向学生进行有效讲授方能使学生掌握。但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角色,不可在课堂教学全程只使用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注意力水平发展有限的儿童来说,这种学习方法下的学习效率是低下的。
(2) 直观感知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以方便学生直观感知的方式呈现出来仍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图片、道具模型、电影、课件等视觉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创设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方便学生通过直接的观察获得相关英语概念和知识点的感性认知。
(3)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情性,培养他们争取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这种有关美的感受,能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显然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
3. 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得当,教学积极性高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环节应该紧密围绕任务进行,设置的任务要逐渐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由知识到能力到价值观,一步一步将学生注意力引领到教学目标上,实现学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必然地,假如小学英语课堂是组织得当的,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授自信心水平都会提高,这样就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三) 有效课后教学的设计
课后教学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两项内容。教师在进行有效备课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尊重和理解个体差异,实现课后教学的有效设计,对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整体设计也具有十分显著而重要的意义。
1. 布置有效合理的课外作业,及时进行反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英语学习的巩固、发展和深化,是促使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和有效建构自身英语知识经验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首先要准确把握课外作业的难度和深度,作业数量不宜过多;其次,课外作业内容应与教科书、课堂教学以及生活实践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再次,布置课外作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和优势智能领域的差异;最后,要对课外作业进行及时有效准确的反馈并且帮助克服不足与缺陷。
2.适当必要的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对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适当必要的课外辅导目的在于因材施教,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动者。课外辅导和班级授课是相辅相成的,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课外辅导能使班级整体的学习效果最大化,从而使有效教学的设计效果也最为显著。
(四) 学业成绩的科学评定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设计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学业成绩科学评定既体现在对师生教学成果的评定中,又体现在对师生教学过程的评定中。
评价过程要充分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实现评价效果的多元化,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尊重差异。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观察、利用说、唱、玩、演、读、视和听的方式来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新看待评价本身的功能,教师要把评价看成是诊断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并且这种工具的使用应该贯穿于小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对英语成绩的科学评定能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看待这种评价结果并且加上真挚的鼓励也有助于学生正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轮的有效学习的设计做好了有益的心理上的准备。
三、总结与思考
篇12
1.主体性原则。物理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物理知识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物理知识认识服务。在分层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主体不是仅仅知道差生或是优生,教学的主体应该包括所有的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正视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他们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
2.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在不同时期,这种差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时、适度的帮助。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开展教学
1.备课时全盘考虑。在设计物理教学过程时,教师要从目标要求、新授内容时间安排、步骤设计、教法选取到实验准备等环节,全盘考虑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等各类群体的实际情况。如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在课堂提问上设计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在课堂思维引导方式上区别对待。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针对性,在保证“面向全体”的同时,充分兼顾到“提优”与“补差”等多项工作。
2.上课时统筹兼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改进教法,在确保一节课内有兼顾所有学生的“合”环节的同时,又考虑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分”环节。按照分类自学、集中讲解、分层探究、分类指导、分类巩固、集中总结的程序开展教学,做到“分”而不乱,“合”而不僵,将课前预习、课堂新授、自学质疑、课后辅导、巩固提高等各个程序囊括其中,并且有效解决了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互动矛盾。教师在课前要及时揭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结束后认真组织检查是否达标,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与教学进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课堂提问的艺术:一般在讲解新知时对中等生进行提问,针对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开展探究,进行知识的教学;在实施重、难点突破或进行知识总结时,提问优秀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刻领悟;在复习巩固时,着重检查后进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效。
3.布置作业时分类要求。我在布置课内作业时坚持所有学生一样的标准要求,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则进行分层设计:一是设置提高题,主要是针对优秀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设计要求高、难度大的题型;二是设置巩固题,主要针对中等生实际情况设计,主要相当于课本后习题的难度;三是设置放缓题,主要针对后进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将有一定难度的习题剖成几个小题并给予点拨提示,适当缓和后进生学物理难的困境,切实减轻了后进生课业负担,有效保护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辅导时区别对待。我在开展课后辅导时,对后进生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优秀生结对辅导等方法。辅导内容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基本运用和思维方式拓展等,使学生能够在启发下学会独立思考,完成学习目标,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逐步增强学习能力。对中等生运用分组探究、教师点拨等方法,让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优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解决较大难度的物理问题,在课外采取成立物理兴趣小组、组织参加物理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物理学习潜能。
三、分层辅导,提高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个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学称之为“个别差异”.正是由于个别差异的存在,所以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课外辅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外辅导应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类辅导一般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而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具体地说,对C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B组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成立物理兴趣小组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辅导内容可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对A组学生主要培养其思维、想像、创造的能力.
总之,分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首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各自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长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
篇13
1.结合化学史实,揭示创新神秘感
化学的历史是一部化学方法与化学智慧的史实,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学到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思考。
如学习原子的知识时,结合人们对原子结构研究的历史,从道尔顿的:“原子是实心球体”,到如今的原子结构学说:原子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是带负电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核外的“空间”很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概念,也可以随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也可以被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大胆的进行创新性的思考,甚至会使有的学生立志终生为之探索。
2.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过化学教材里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丰富内容和我国化学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在顽强自觉地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二灵活教学,注重思维训练
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思维品质的组成因素。思维深刻性灵活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思维训练途径,以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意图,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利用直觉思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要利用直觉思维,实验是引导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教材中部分实验不利于进行探索和创新性学习,我们可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思维。如改进和增设一些设计实验题目,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题目,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论证,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2.利用发散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思维方式。采用发散思维训练,由一点扩展到众多的线或面形成立体思维网络,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引导学生从共性到特征从性质到用途制法,再从用途制法来加深对性质的认识。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方式进行练习,训练其发散思维。
3.利用统摄思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采用统摄思维训练,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原理,对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的知识进行归纳成块,使其系统化,寻找各个知识块的内在联系。如有关酸碱盐的知识,总结归纳成直观形象易记易用的知识块。在训练中,指导学生归纳出很多很好的知识块规律,活跃思维,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指导学法,培养创新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吗?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创新地进行学习。
1.理解记忆,奠定创新基础
记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新的发现发明创造总要以前人的成果和自己以往的研究为前提。有良好的记忆效果才有较高的学习工作效率。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如:酸的共性和碱的共性,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记忆困难,而且很难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理解酸电离时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碱电离时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理解了记得快,并且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理解记忆的培养。
2.改进学法,形成创新习惯
学生到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要指导他们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法,着眼点放在能使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上。如使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教会他们对现象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并尽可能的把客观现象事实与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组成变化联系起来,改变那种只记现象事实和结论,而不学习和掌握得出结论的方法。还可通过各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归纳得出各类物质的共性,这种归纳推理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要经常鼓励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创新。
四开展实践,培养创新方法
随着教育方式的改革,从偏重“课堂教学”转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只是与课外活动很好的结合,才能够多层次多形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结合教学,创设创新方法
开展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获取知识启迪独创思维。如进行实验复习时,提出下面的实际问题,给你一支底损的试管烧杯漏斗集气瓶铜丝锌粒稀盐酸等,快速制取氢气。通过深入思考与小组讨论,学生对各物质及各仪器的使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实验,提供创新条件
开放实验室,有组织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试验成功了,要总结成功之点,失败了,自己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进行实验展览,让学生通过看实验章程,操作图表和仪器装配等,在观察中思考弄清原理装置结构注意事项,推测实验可能发生的现象,初步理解产生现象的原因,增强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