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培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药材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药材培训总结

篇1

(一)杜仲:管护3000亩,产籽9吨,产叶100吨,产皮80吨。

(二)天麻:新栽天麻13.5万窝,产量214吨。

(三)猪苓:新栽猪苓4万窝,产量26吨。

(四)柴胡:新栽柴胡820亩,产量100吨。

(五)银杏:管护1300亩,产量3吨。

(六)其他药材:管护1000亩,产量70吨。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上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站所同志为成员的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中药材产业项目的组织领导,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镇中药材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高度重视和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制定帮扶计划。各村积极争跑投资项目,大力整合落实支农资金和奖扶政策。

(三)夯实包抓责任。镇上实行责任包抓制,强化了对中药材产业基地的技术指导,建立健全激励奖惩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具体困难和问题。各村明确任务分工明确,部署周密,每个产业都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合力包抓推进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供、销信息缺乏。没有建立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市场需求信息缺乏,抗风险能力弱,持续增收困难。

(二)产业发展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虽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但随着产业不断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药材天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品牌建设等方面没能有效开展工作,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药农在生产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三)产业规模不集中、品种结构单一,种植面积较小。大多以农民自发的个体种植为主,生产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呈现出小而杂的生产局面,且种植不集中,种植面积小。

四、下步工作打算

篇2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增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心

(一)基本思路

年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第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南果蔬,北药牧,全县兴劳务”的产业开发思路不动摇,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奖励扶持工作措施不放松,强化基地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模式;完善药材专业市场,组建全县药农总协会,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着力推进我县中药材开发走上社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路子,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二)奋斗目标

抓好三片传统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做好哈达铺至阿坞、哈达铺至庞家、理川至八力、南阳至好梯四个中药材示范带建设,建成31个中药材示范点,通过片、带、点示范,年内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4.5万亩,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当归9万亩、党参6万亩、大黄4万亩、红黄芪7万亩、柴胡3万亩、其它6万亩)。预期药材总产达到4124万公斤,总产值达到3.8亿元。培育五个拳头产品,即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实施好两个项目,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户后续产业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和县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示范园建设项目。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以哈达铺、理川两片7个乡镇20个村为重点,建成9万亩当归种植基地。以将台、何家堡、城关、贾河、车拉、新城子6个乡镇15个村为重点,建成7万亩红黄芪、3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南阳、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在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发展大黄4万亩、党参6万亩。在适宜区发展市场价格看好的名优中药材6万亩,基本形成“一区一品”的种植格局。

(2)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进新品种25个,集中连片在等地建立县级药材种植示范点6个,即庞家乡许家村500亩黄芪无公害栽培示范点、好梯乡彭家山500亩党参无公害栽培示范点、哈达铺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其中集中连片1000亩)、理川镇蔡家村千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阿坞乡各竜村500亩当归GAP种植示范点、将台乡罗家村500亩红芪无公害种植示范点,在每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1个,全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点33个。抓好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设,将示范园建成全县药材示范展览、科技培训、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县的药材培训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和农业休闲娱乐基地。

(3)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是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努力构建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按照市上要求,在全县退耕区阿坞等9个乡镇15个村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12500亩。在基地建设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积极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现基地建设良种化。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一是要成立由药材种植大户、药材企业为主的药农总协会,统一组织,统一管理,互通信息,严格标准,整体增强抵御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切实帮助引导协会发挥作用,支持协会间加强协作,建立协会联盟,下功夫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使药材销售更加便捷,效益更加明显。二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多方招商,引进外资,力争年内引进1户制药企业落户。同时,在全县选择产品开发先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效益比较好的药材企业作为龙头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形成基地加农户、企业带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5)加强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多方争取资金,争取完善城关中药材加工一条街、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新建南阳党参销售加工一条街,建设计子川中药材市场,并组织加工大户开展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网站和农业信息网,建立县中药材专业网站,向国内外定期药材信息,互通市场行情,实现网上交易,促进产品流通。

(6)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制定完善《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教材,发放到种植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在药材种植重点区域培训种植大户300户,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工流通体系培训加工户300户,引导种植户和加工户的积极性,为全县中药材的发展做出示范带动作用,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7)积极开展注册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切实加强“一注册三认证”和名牌产品创建申报工作,年内完成8万亩无公害党参产品认证。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中药材产业开发各项工作任务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把中药材产业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对中药材产业开发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全体干部职工要全身心投入,推动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要立足全县工作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为顺利推进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各乡镇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制订具体规划,明确责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切实把中药材产业的责任、任务落实到乡、村、社、户和广大干部群众身上。

3、提升服务水平。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搞好示范,抓好指导,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力争全县户均达到1个科技明白人。同时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的技术指导,确保产量和质量双向提高,稳定发挥效益,带动和帮助周边群众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步伐。县中药材中心要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在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全力办好6个县级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篇3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北药牧,年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要以党的全会精神和县全委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南果蔬。全县兴劳务”产业开发思路不动摇,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奖励扶持工作措施不放松,强化基地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扩大种植模式;完善药材专业市场,组建全县药农总协会,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加强技术、信息服务,努力提高质量、效益;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着力推进我县中药材开发走上社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路子,努力把中药材产业建设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二)奋斗目标

做好四个中药材示范带建设。通过片、带、点示范,抓好三片传统药材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建成31个中药材示范点。年内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24.5万亩,全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当归9万亩、党参6万亩、大黄4万亩、红黄芪7万亩、柴胡3万亩、其它6万亩)预期药材总产达到4124万公斤,总产值达到3.8亿元。培育五个拳头产品,即当归、红芪、黄芪、党参、大黄。实施好两个项目,即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户后续产业发展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和县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示范园建设项目。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以、两片7个乡镇20个村为重点。建成7万亩红黄芪、3万亩柴胡种植基地。以、新寨、狮子等7乡镇为主,建成9万亩当归种植基地。以将台、何家堡、城关、贾河、车拉、新城子6个乡镇15个村为重点。良恭河流域、岷江流域发展大黄4万亩、党参6万亩。适宜区发展市场价格看好的名优中药材6万亩,基本形成“一区一品”种植格局。

2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在、、等地建立县级药材种植示范点6个。每乡镇建立乡级示范点1个,引进新品种25个。即乡许家村500亩黄芪无公害栽培示范点、乡彭家山500亩党参无公害栽培示范点、拉路梁万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其中集中连片1000亩)镇蔡家村千亩中药材无公害种植示范基地、乡各竜村500亩当归GAP种植示范点、将台乡罗家村500亩红芪无公害种植示范点。全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点33个。抓好官鹅沟百味中药材科技示范园建设,将示范园建成全县药材示范展览、科技培训、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县的药材培训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基地和农业休闲娱乐基地。

3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努力构建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药材基地建设项目。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按照市上要求,全县退耕区等9个乡镇15个村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12500亩。基地建设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积极开展中药材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的农民科技培训,推广中药材GAP种植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现基地建设良种化。

4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一是要成立由药材种植大户、药材企业为主的药农总协会。统一管理,统一组织。互通信息,严格标准,整体增强抵御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切实帮助引导协会发挥作用,支持协会间加强协作,建立协会联盟,下功夫提高药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使药材销售更加便捷,效益更加明显。二是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多方招商,引进外资,力争年内引进1户制药企业落户。同时,全县选择产品开发先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效益比较好的药材企业作为龙头进行重点培育,逐步形成基地加农户、企业带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5加强市场建设。畅通销售渠道。多方争取资金。新建党参销售加工一条街,争取完善城关中药材加工一条街、衙门地药材加工一条街。建设计子川中药材市场,并组织加工大户开展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药材产业的经济效益。利用政府网站和农业信息网,建立县中药材专业网站,向国内外定期药材信息,互通市场行情,实现网上交易,促进产品流通。

6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制定完善《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培训教材。提供技术指导。药材种植重点区域培训种植大户300户,发放到种植大户。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工流通体系培训加工户300户,引导种植户和加工户的积极性,为全县中药材的发展做出示范带动作用,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7积极开展注册认证。年内完成8万亩无公害党参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竞争力切实加强“一注册三认证”和名牌产品创建申报工作。

三、强化措施。全面完成中药材产业开发各项工作任务狠抓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把中药材产业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部署,各乡镇、农口各单位要在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狠抓落实。对中药材产业开发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力抓,全体干部职工要全身心投入,推动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同时,要立足全县工作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工作规划,严格组织实施,为顺利推进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强化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由乡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要从产业发展规划、基地建设、注册认证、龙头企业、产销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工作落实;各乡镇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制订具体规划,明确责任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严格绩效量化考核制度,切实把中药材产业的责任、任务落实到乡、村、社、户和广大干部群众身上。

3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抓好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工作。抓好指导,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搞好示范。培育一批产业示范户,使其发挥辐射作用,力争全县户均达到1个科技明白人。同时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的技术指导,确保产量和质量双向提高,稳定发挥效益,带动和帮助周边群众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步伐。县中药材中心要加强技术服务指导,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全力办好6个县级高标准规范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篇4

近年来,随着医药保健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及全球“人类回归自然”的呼声高涨,中药材的用途已不限于人们防病治病的需求,大量的保健品、化妆品也含有中药材。因此,对我省的中药材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推进我省中药材的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野生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滞后

在野生植物资源种群的更新方面,缺乏重视及深入系统的研究,在采集野生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使资源利用强度超过种群的更新增长能力,导致野生药材资源的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域也日益缩小。如厚朴、红豆杉、草珊瑚、金线莲、满山白及灵芝等药材都面临着资源萎缩。

1.2 中药材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各方面投入的加大,全省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对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仍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由于资金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加工工艺不科学,导致中药材加工仍滞留在粗加工上,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生产经验使得中药材品种退化、抗病虫害能力下降、品质低下。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根系生理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还未进行深入研究。除太子参、泽泻等大宗中药材有过一些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性栽培的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

产品结构单一,存在着卖原料药多,粗加工产品多,而高科技、精加工的产品少,资源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难以大幅度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仍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制约了中药材需求向多样化、高层次、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影响我省中药材产业效益。

1.3 中药材信息服务滞后

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一方面导致我省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适销对路的中药材品种,农民种植的经济效益及积极性难以得到保障。

1.4 专业人才匮乏,种植技术落后

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但是目前,我省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人才仍较匮乏,生产技术人员主要是以老药农为主,他们的技术来源于实践的积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种植技术原始落后;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药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

1.5 监管难度较大

由于中药材种植不受行业准入制度的限制,不必办理任何证照,也不要求登记备案,所以,药监部门很难对中药材生产情况做全面了解。

1.6 中药材质量检验重视不足

随着近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中药材的晒干、虫蛀等技术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部分经营者在晒干和保存中药材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国家不允许使用的硫磺熏蒸,造成了部分二氧化硫残留。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相关工作通知,其中提到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强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检验,国家局亦正在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量限度标准。

中药材从种植到采收、加工等每一个环节的规范化程度,都会影响其药效,只有制定了每种药材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按照检测标准执行,才能解决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最终加工所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取胜。但是目前,对于中药材这一中药源头中二氧化硫及重金属的检测工作并未引起我省企业的足够重视。

2. 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根据目前我省中药材发展的现状,要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就要坚持以GAP规范种植为重点,以国内外中药材市场为导向,以科研开发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全力加快中药材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进程。

2.1 加强宏观引导,科学制定规划

加强政府宏观控制,指导协调,政策研究,充分调动、保护和支持各种积极因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我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2.1.1 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应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药材生产共性技术障碍。

2.1.2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指导中药材的发展,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形成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我省中药材产业,大力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我省药材GAP基地的建设。

2.1.3 从目标、规模、品种、基地、科研体系、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多个环节和保障机制上进行明确细化,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紧密联接。

2.2 成立专业组织或协会,完善中药材服务网络

专业协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推动分散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一个重要载体。成立福建省中药材生产专业组织或协会,负责对中药材生产进行行业规划、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规范中药材生产经营行为,提供种植技术、质量管理、供求信息、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协会会员研究、分析、预测中药材市场行情,加强对中药材开发的宏观指导,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的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等服务。

2.3 注重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

要切实加强中药材技术队伍建设,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具有我省特色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靠科技推动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4保护资源

我省野生药材部分物种蕴藏量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此,要合理开发天然药源,提倡科学采集,尤其要注重加大珍稀濒危药材及道地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使道地中药材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有计划地开展野生中药材定向抚育,例如对草珊瑚、雷公藤、石斛、石仙桃等野生资源的人工培育,研发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技术,促进中药材原产地资源的更新繁殖和自然增长,增加资源蕴藏量,实现优势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确保我省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制药企业面临的生产原料不足、药品生产萎缩等问题。

2.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科技是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决定着产业化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科技人员的密切协作,围绕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品种驯化、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无污染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规范化栽培技术。

中药材企业可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福建道地药材及大宗药材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研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附加值,提升我省中药材开发的科技水平和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2.6 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福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创立中药材信息网络,收集全省道地中药材及大宗中药材品种、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广泛收集省内外中药市场信息,按照药材市场的发展规律,对重点品种的市场需求、销量走势、价格行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市场需求指导我省药材生产,引导药农根据规划发展药材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药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为福建乃至全国中药材的生产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为我省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2.7 加强中药材监测

应研究并建立主要药材品种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如指纹图谱的建立等,加强中药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监测,建立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完善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药材质量标准。扩大福建省中药材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助力我省中药材的出口创汇。

参考文献:

篇5

1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现状

连州市中药材种植品种29个,面积54869亩,年产中药材5.02万吨,中药种植业产值达到4.02亿元。主要种植品种有:生姜、红枣、金银花、黄栀子、百合、玉竹、、溪黄草等,其中连州玉竹自古以来就有着西玉竹之称。

连州市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生姜,面积24780亩,产量37170吨;红枣,面积6230亩,产量3115吨;金银花,面积1456亩,产量109吨;黄栀子,面积1684亩,产量882吨;百合,面积3880亩,产量2522吨;玉竹,面积4052亩,产量2026吨;:面积2500亩,产量582吨;溪黄草,种植面积325亩,产量217吨,野生溪黄草全市各地有零星分布。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初产品,深加工的少。目前从事深加工的企业有广东豪爽天然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东省连州市柏木山天然食品厂这两家,其在中药材方面主要是对溪黄草的加工。

2 连州市中药材生产主要存在问题

2.1 市场信息不透明,药农盲目跟风种植

我国现今在农产品信息统计上正处于起步阶段,对种植种类、种植面积的信息掌握不全,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控。在缺少正确信息和判断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听说种植金银花赚钱就去种植金银花,失败以后听说种植赚钱,就去跟风种植。在我市,大多数的中药材种植方式是农民散户种植,缺乏统一的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对中药材市场供需信息反应也较为迟钝。这种种植方式直接导致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无法有效的应付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药农无法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在中药涨价时,开始大面积的种植,最终供大于求,中药价格大幅下跌,造成了“药贱伤农”的悲剧。

2.2 缺乏技术支撑,产品质量无法稳定

目前,全市没有一家专门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科研、推广单位,懂得药材规范栽培技术专业人员也是廖廖无几。药材专业的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这种状态直接造成二低现象:一是良种化程度低。药材良种引种、示范、推广工作滞后,良种化程度低。目前栽培的药材品种多是药农采用自己繁育的种子或种苗开展生产,缺乏专门的药材种子生产机构。品系选择、提纯复壮及良种选育研究十分薄弱,直接导致药材品种退化,地方品种繁多,缺少科学界定,产区药农种植混乱。缺乏生态适生性科学论证,盲目引种。造成一定损失。二是栽培技术标准化水平低。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目前只制定了《连州溪黄草栽培技术规范》、《连州百合栽培技术规范》两部地方标准,其它种类匀没制定种植标准。药农种植方法依旧停留在各地传统习惯上,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随意缩短生长年限,提前采收,导致药材品质下降。如柴胡、丹参、桔梗等当年采挖,五味子抢青采摘等。再加上后期加工环节的不规范,导致药材的干度、纯度不足,如果贮藏环节不重视,都将造成药材有效成份流失,水分、灰分超标,很可能引起药材的二次污染。

2.3 药农质量意识观念淡薄,使用不当农资投入品,影响质量

中药材野生变栽培品种后,病虫害日趋严重。目前,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在生物防治、综合防治方面研究更少,缺乏经济、安全、有效的控制手段,导致一些地方滥用农药,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某些基地为了追逐增产的经济效益,施用大量无机化肥及根部膨大剂、除草剂等生物激素,还在加工药材时用硫磺熏蒸。这些不仅造成质量下降、有害物质超标,而且还扰乱了药用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导致品种退化。人们只强调中药材因重金属含量超标、污染严重而难以挤入国际市场,但在国内流通领域,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人关心。重金属再超标、污染再严重,也不会影响使用,国内市场非标准化药材依旧盛行,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滞后,检测手段停留在传统的“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上。在种植户看来,中药材只要保证根茎粗壮、果实丰硕、颜色鲜亮就行,不管喷施的化学农药是否超标或有害,这种小农心理的存在,使中药材市场变得鱼龙混杂。

2.4 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连州市中药种植面e54869亩左右,但连片规范化种植面积仅占30%。连片规范化种植的主要是一家公司和34家合作社,这些公司、合作社也是起步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其他皆为农户盲目跟风、自发种植,因缺乏专业技术,不仅产量、质量无法达到标准,在产出后因为市场信息滞后,产品积销,无法达到预期经济效应。

2.5 产业化程度低,整体效益不高

连州市中药材产业化程度低,在整个产业链中,技术、种子等产前服务缺位,种植过程中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产后加工、贮存、销售跟不上。目前,中药材产业中基本都是原材料生产,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保留价值低,储存不便,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能力差。

3 中药材生产发展对策浅议

3.1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随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的改变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中药材的属性从最初单一的防痛治病,向滋补膳食、保健养生、酒水饮料、洗涤化妆等多个领域迅速延伸。中药材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大增加了中药材的需求量。 其次,随着人口增长、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给予的医保政策也在逐年健全,从而提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并使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释放。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有望在2020年以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医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10 年,出口总额达到397 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3.5%。全球医药市场继续保持增长今后5 年,预计全球药品销售将保持3%~6%的增速,到2015 年达到约11000 亿美元。

国内、国外的市场巨大,为中药材的生产提供了大的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生产。

3.2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建立中药GAP种植基地

3.2.1 中药材基地建设以连州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气、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土壤等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论证,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引种区域适生品种。

3.2.2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以良种引种、繁育基地为优先

中药材行业如果想要逐渐走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最关键是要尽快实现中药材的良种繁育。品种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后期药材栽培的成败。所以,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复壮、培育技术等方面的探索,进而提升中药材的产量与质量。首先,通过人工提纯复壮或选育选择出优质品种;然后,在环境适宜的区域进行栽培,繁育,形成良种繁育基地;最后,将繁育的药材种子、种苗推广到基地,开始大面积栽培。并加强种苗繁育、脱毒培养、生态种植等试验研究,再结合现代育种技术培育优质中药材品种,进一步促进种子、种苗实现产业化发展。

3.2.3 中药材基地建设要以科技为支撑

一是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

要对与优质高产有关的种质选育,种植密度,水肥管理,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最佳采收期的确定,采收后的干燥、加工、包装、贮藏等进行探索,加强中药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开展中药材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推广植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着力解决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从源头上提高药材质量。确定优良类型,筛选优树,鉴定、选育优良无性系;按GAP标准原则,总结道地药材传统特色种植技术,结合现代科技,研究制订四种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管理规范(SOP);引进EM菌肥、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施肥等新技术,选择无污染的生产环境,加强环境动态监测,达到降低重金属含量和农药化肥污染的目的。

二是加大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工作

要充分利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促进规范化种植药材技术的持续推进。

要在连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中增加相关课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面向农村的短W制中药材种植课程,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结合的非学历职业技术培训,进而提升中药材品质。

3.3 强化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提供有效服务

要建立更加快捷的市场信息渠道,掌握第一手的市场供需信息,及时调整中药材种植规模,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3.3.1 质量监管部门,规范相应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本地品牌建设,建成相应药材新道地产区。 加强对产地、产品等相关项目进行质量监管,同时提高相应的技术指标,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在源头和流通领域保证中药材产品质量,维护连州中药材品牌。

3.3.2 农业部门强化服务。一是建立官方中药材种植信息体统,提供市场信息与各地种植情况,完善农户种植意向信息收集,科学分析市场趋势,充分发挥不同区域产地优势,合理分配产能与市场,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计划,避免重复种植、过量种植。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户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与市场经济意识。

篇6

1 三峡地区的地理范围

三峡地区是一个以“三峡库区”为核心的泛三峡区域,该区域包括35个区县,其中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确认的“三峡库区”有26个县级行政区(包括重庆市22个、湖北省4个),同时将与“三峡库区”的中药材资源与种植业密切相关的9个县级行政区一并纳入(重庆市的城口、梁平、垫江、黔江、彭水和湖北省的利川、恩施、建始、神农架),组成三峡中药种植业研究的“三峡地区”。

2 三峡地区中药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风险

三峡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特殊性,一是由于长江三峡大峡谷和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地区成为一个备受世界瞩目的特殊区域,中药种植业面临三峡生态保护及其政策的制约;二是中药材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农产品,与传统的粮食、蔬菜作物生产相比,药材生产具有技术要求高及产品附加值高、价格波动大的特点,因此,三峡地区中药材生产成为高风险行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技术风险

中药材生产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因此,缺乏技术将给药材生产带来巨大风险。①中药材栽培品种多,常规栽培品种有100多种,其中很多品种从野生变家种的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成熟的栽培技术。同时中药材种植对地理环境要求较高,有些品种的生产仅限于部分特殊区域,才能保证药材品质。②企业及农户缺乏中药材生产技术和经验,对中药材技术不熟悉,掌握难度较大。目前很多企业的中药材种植项目仓促上马,没有技术储备和种植试验示范,导致生产效益不高,甚至低于粮食生产效益。

2.2 市场风险

药材价格波动频繁,商品规格复杂,时间价差和规格等级价差非常大,药材市场行情不好把握。

2.3 自然风险

药材生产对自然地理、气候、土壤等生产环境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自然因素往往非人力可以控制。三峡地区属于伏旱区,常常出现高温、高热和旱情叠加天气,在水利设施差的区域,发展中药种植业生产的风险更大。

2.4 生态风险

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中,三峡地区被列为“三峡水库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和“三峡地区水源涵养重要区”,是全国500个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唯一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四大生态调节功能的区域。三峡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过度开垦,一直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所以,在三峡地区发展药材生产必须以不影响三峡区域生态环境为前提。

2.5 社会风险

中药种植业的社会风险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①伪劣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②中药材可能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③中药种植业政策环境的变化;④社会治安、法制环境因素。

3 不同生产组织模式的抗风险能力分析

3.1 农民自主生产模式

这是最简单的中药材生产组织模式,如果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其发展将面临很大的风险。

3.2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

目前,三峡地区中药材生产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但履约的约束力较弱。“公司+农户”组织模式主要靠公司作为生产发展的风险保障,但由于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的制约,有的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有限,一旦市场价格大幅下降,往往就会亏损,甚至不能兑现合同,出现“坑农”现象。同时还有部分“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主要依靠中药材产业化项目配套资金来开展生产,由于缺乏长远的打算和不重视技术的投入,经常出现项目验收后生产就停止,基地也就随之消失。这类公司如果没有各级政府项目资金的支持,大多会出现亏损,并最终退出中药种植业生产领域。

3.3 中药材产销合作社模式

这种模式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中药材产销模式。有些合作社本着积极为药农服务的思路,为农户提前(为药材种植户提供种植品种)、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药材收储、加工和销售)服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农民的认可,但合作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植药材的技术与市场风险问题,缺乏化解风险的机制。目前还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合作社公司化”趋势,违背了合作社的运行原则,农户的利益得不到根本保障,不利于农村合作组织向纵深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部分合作社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发展生产,缺乏长远发展动力,处于半停产状态。

3.4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在合作社模式基础上,由公司加入派生出来的。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药材的销路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强,具有较大的优势。但该模式如果没有良好的技术支撑,将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

3.5 “公司+技术+农户”模式

该模式因有技术的参与,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中最关键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化解了中药材生产的技术风险,是最具活力的中药材生产组织模式,但目前也普遍存在结合不够紧密、利益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4 提高三峡地区中药种植业抗风险能力的对策

4.1 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三峡中药种植业新机制

根据中药种植业风险与组织模式的调查分析,三峡地区中药种植业抗风险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市场、技术、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对此,必须建立起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生产组织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农户、科技人员和企业三方的积极性,实现中药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以技术为支撑,提高中药种植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农技合作是发展中药材生产的首要条件。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提升和保障科技人员的待遇,激励更多的中药种植业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产前开展区域种植规划、品种试种和栽培示范,产中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总结和提升当地农民发展药材生产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保障中药材生产的顺利实施。

4.3 以政策为引导,为区域中药种植业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整合政府中药农业发展资金,改善产业环境,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部分政府资金用于开展中药材基地道路、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改善中药种植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建立中药种植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对中药种植生产试验和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防止盲目引进品种、盲目发展药材生产的现象发生。

第二,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开展实物扶持。只有转变政府扶持方式,才能进一步提高扶持效率,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将目前针对企业和农户普遍施行的现金扶持,改为实物扶持,支持中药材基地和集中加工点建设,为产地加工提供厂房设施、机器设备(如免费租赁),改善水、电、路等配套条件,这可以保障政府扶持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防止挪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资金现象发生。

第三,设立中药种植业风险基金,优先保证农民种植药材的收益。政府应将原来扶持中药种植业产业发展的部分扶持基金转化为中药材生产专项风险基金,归口管理(如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为企业或药农提供中药材生产的全面保险,在药材市场行情下滑或出现天灾时,按照不低于当地同期粮食作物收益的80%~100%进行补偿(或保险理赔),保证农民种植药材的基本收益,有利于保护药农生产积极性,实现中药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引导企业选择环保品种,开展生态种植。三峡地区大力发展多年生采叶、采花及木本药材,对采挖地下根茎的药材要有配套的生产技术措施,同时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化肥用量,防止药材种植带来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篇7

陕西省政府在2003~2005年3年中实施以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重点实施以规范化种植为主的中药资源战略,从2005年9月“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之后逐步实施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一年多来,陕南中药工业比重显著增加,但是在实施“陕西中药科技产业发展调查”中发现,在产业转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陕南乃至陕西中药产业发展的因素,本文以快速、健康推动陕西中药产业发展为目的,从中药材种植加工、品牌竞争力、投资导向、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人才结构等内容做以探析。

1 中药材种植面积不稳定,资源优势难以保持

保持陕南中药材资源优势是发展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的根本保障,2005年统计陕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为我省实施陕南中药现代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在陕南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的过程,使中药材种植迅速降低,中药材种植面积急剧缩小,部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处于停止状态。针对这一问题作以下探讨:

1.1 问题发生原因探析

一是陕南广大药农长期形成的重农轻药思想的存在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对发展中药农业的认识不足;二是我省在发展陕南中药材种植的过程中药材产销脱节,出现药材在产地滞销,加之部分药材品种种植上没有完全弄清楚市场的需求,生产供过于求;三是部分品种在发展种植过程中没有全面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四是中药材种植技术不十分成熟,在大面积种植过程中,品种退化、连作障碍、病虫害发生等深层次问题凸显;五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产业宣传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及种植药材经济收入强于粮食作物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普及;六是示范作用力度不够,仅单靠企业难以承担起示范带动和技术推广作用。

1.2 问题解决办法探析

针对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在陕南实施中药现代化,建立陕南中药材种植技术保障体系很有必要,重点是做好中药材良种的选育、种植示范推广和宣传,对发生的深层次技术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建设和扩大药材销售渠道。以上工作部分单位进行了良好的探索,如商洛市农科所在商洛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建立的秦巴良种繁育中心,为推动当地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保障,为陕西天士力植物有限公司、香菊药业等企业提供了优质种苗,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投资压力。山阳县药业发展局建立的种植示范基地和科技局建立的引种研究示范基地,起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山阳县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使发展中药材种植来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药材种植持续快速地发展,被誉为“药材之乡”。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商洛中药材集中分布乡镇建立中药材收购连锁店,对商洛市地产部分药材实现统购统销。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对陕南中药材野生资源和人工种植资源进行普查,建立野生资源保护区域和人工种植区划,为实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优势品种区域奠定良好的基础。②在陕南三市由科技局主管,依靠农业科学研究所或植物研究所联合各地市的GAP工程中心、当地企业建立市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种植示范中心,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和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立县级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示范中心。对以上中心的建立应进行专项政策扶持。③实行中药材种植、购销登计制度,主要倡导和保护订单种植,对部分品种种植根据产量实行资金补助,稳定生产,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④建立升级中药材种植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从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购销行业的专家进行整合形成,为指导我省中药材生产提供政策、技术、市场咨询。⑤通过建立各级中药材行业协会和鼓励企业建立专业中药材收购连锁店等方式,进行优化当前乡村中药材购销渠道,实现各级购销组织有效对接,同时利用“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陕西中药现代化》杂志、《医药健康周刊》等信息网络、报刊信息媒体,对药材产地信息进行全面及时报道,最终建立一个便捷、快速、网络化、多途径的中药材供销体系。⑥加快我省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立法工作,切实保护和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缺乏品牌产品,在中市场竞争力较弱

2005年9月27日,省政府在汉中召开“陕南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地总结了在陕南实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研究部署以加工转化为重点的战略转型,这一决策是完全符合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实情,陕南中药材资源必须在产地经过加工转化后,提高附加值才能更好地带动陕南经济的发展。一年多来,由于政策扶持导向,以生产中药饮片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逐步壮大,通过GMP认证的有西安凯兴中药饮片厂、陕西盘龙中药饮片厂、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中药饮片厂,当前陕西共有中药饮片厂30多家;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针对陕西大宗和特色药材进行了治疗药品的研究和开发,已经上市的产品有以秦艽为原料开发了艽龙胶囊、以绞股蓝为原料研发了股蓝泼尼松、以葛根为原料研发了葛根素注射液、以沙棘为原料开发出天癸宝软胶囊,进入二期临床研究的有秦艽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的一类新药“秦龙苦素”粉针剂,正在研发的品种还有以酸枣仁为原料开发的酸枣仁软胶囊和以山茱萸为原料开发的肾炎消片剂。这些中药产品的逐步上市将会有效提高当地中药材的附加值。下面重点针对中药三大产品之一,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探讨:

2.1当前制约中药饮片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一是品牌问题,大部分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没有建立专属品牌,没有和当地的GAP药源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树立品牌,过分追求产品品种数量,致使市场推广缓慢;加之由于陕西中药饮片市场长期以来受到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河北安国中药材市场、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的影响,原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大部分中药饮片是实行购进分装式,致使品牌弱化,流通企业直接从专业药材市场购进,致使饮片生产严重萎缩;二是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由于中药饮片产业自身的复杂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中药饮片没有实行批准文号管理,同时因为中药饮片企业GMP认证的迟缓,致使中药饮片市场监管薄弱,中药饮片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诸多因素使中药饮片购销渠道混乱,优质难以优价,GMP认证后的中药饮片厂,产品优势没有有效得到政策保护,因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处于半生产状态。

2.2 针对中药饮片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

①针对当前所有中药饮片进行检查,进行生产规模评估,有步骤,按照市场需求新建中药饮片厂或扩大生产规模;②设立中药饮片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工艺改进,培育中药饮片名牌产品,为实现中药饮片批准文号管理打好基础,同时也为《陕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颁布、实行奠定基础;③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该加大中药饮片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中药饮片使用机构积极采购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的产品; ④政府在批准新建中药饮片企业上马时,要求企业必须和当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使饮片企业依靠当地的药材资源发展自己主导产品,而不是求全求多。

3 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应注重发挥导向作用

陕西省政府为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从2003年起就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当前已经建立了以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厅资金投入为主,各地市政府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已经超过1亿元。我国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比例一般在1∶5左右,按此计算,陕西省扶持资金导向资金将达到5亿元,这些资金合力在陕西省科教强省背景依托下,将会迅速使一批企业崛起。但从目前扶持的单个项目内容看,出现了资金过少,投入分散的现象,致使项目投入难以形成合力,投入导向不明确,致使近年来少有大企业和大产品出现。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解决:①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从全省的高度规划和发展陕西中药产业,引导关中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和科学研究院所,积极参与和扶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②针对陕西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探讨论证后,进行项目招标,加强投入导向引导,集中力量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③进一步健全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陕西省中药产业实施的重大项目实行评估,并协同政府管理机构对项目实施进展进行检查,同时对项目实施开展动态技术指导。

4 应注重创新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陕西省建设的中药创新平台主要有新药研发工程中心和生物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主要围绕药物这个主体展开,但是很多中药材自古就药食同源,当前在养生保健产业经济兴起的背景下,“广东凉茶”产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开发思路,建立和完善中药材现代化研究和开发体系,紧紧抓住中药养生保健这个主题开展中药药膳、饮料、保健品等产品,以中药养生保健产品促进中成药研究、生产,为充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陕西的中药资源,创造新型的产品,提高药材附加值以满足迅速发展的陕南中药种植产业发展需要。

具体做法:引导在陕南建立中药材药膳保健品有关企业,同时依靠陕西的大专院校建立陕西省中药饮食保健品研究工程中心,运用现代养生理念,依靠药品研发技术,采用陕南地道中药材开发现代中药保健品,高中药材附加值,迅速提升陕南中药材产业。

5 要重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

在我国全面启动科技行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如何架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北京市2006年统计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9 000余家,据报道我省科技服务机构不足500家,针对中药行业进行科技服务的机构更少,因次我省要从政策上引导中药产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相结合,开展项目咨询和企业诊断,同时对中药产业科技服务进行项目扶持,让科技服务机构有机会参与我省与中药有关的软科学研究或者产业调研。重点加快扶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长期开展项目立项调研,包装并组织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研究院所向国家申报课题,获取国家的支持,提高项目层次和项目质量。

6 调整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篇8

1.1 地方经济的落后导致科技支撑不够,从根本上影响了医药产业的内在水平。

1.2 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于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品种杂、小、弱。专业市场发育不足,与药农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1.3 由于基地面积规模小,生产分散,专业化进程缓慢,加之农村劳动力不足,企业与药农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

1.4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企业带动不力是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最大障碍。

2 民族地区药业发展的优势

上述现状特征,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药产业这一地方产业现状的缩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药业现状。但从具体情况来看,民族地区药业产业化在如下三个发展方向上确又颇具优势:

2.1 民族药方向。要像、贵州、广西那样来发展,挖掘我们的民族医药,并形成产业。民族药在治疗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皮肤病、胃病、血液病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疗效。各地区在原有民族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批疗效确切、社会知名度较高的民族药,如藏药“洁白胶囊”、“六味能消胶囊”、“十味龙胆花颗粒”;傣药“傣肌松”;彝药“云南白药”、“灯盏126花素”等系列制剂等。还在临床科研的基础上验证了古方的疗效,如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在治疗脑神经疾病中的效果等。7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药需求量的不断扩大,以及民族药质量的不断提高,一些民族地区在民族药的研究开发和标准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相继制订了民族药地方标准,部分民族药品经国家审批收入国家药品标准。民族药工业迅速崛起,成为许多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过去那种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

2.2 GAP规模种植方向。严格按照国家GAP规范科学,踏实地完成传统栽培向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的转型,为本地药材走向国内及国外夯实基础。

2.3 非药品生产、加工、出口方向。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精细化工、特种需求等方面为本地中草药寻找出路。

3 来凤县药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全县2011年实现药材销售达20000吨,包括厚朴、杜仲、黄柏、白术、百合、虎杖、葛根、鱼腥草、金银花、青蒿等品种,实现销售金额2.2亿元。创税550多万元,创外汇9.8万美元。主要销往亳州、荷花池、安国等地。正在启动武陵山区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交易市场。

3.1 以发展中药材基地为重点,充分发挥道地药材优势,全面促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由于我县中药材品种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为止,全县药材基地留存面积为6.2万亩。主要包括厚朴、杜仲、黄柏、白术、金银花、粉葛、百合、鱼腥草、枳壳、吴茱萸等。

3.2 以药材专业乡镇为重点,全面推动药业产业化建设。我县万亩药材乡镇两个,革勒车乡、大河镇。千亩以上的药材专业村4个(大河镇白岩山村、大河镇杉木塘村、大河镇茶园村、革勒车乡桐麻村),也都为恩施州命名。革勒车乡是恩施州命名的药材专业乡镇,该乡位于我县西北部,属于二高山地区,平均海拔在800-939米之间,境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盛产地道中药材的好地方。目前该乡已发展各种中药材基地10000亩。目前全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经过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革勒车乡已被州政府命名为药材专业乡镇,真正为来凤县的中药材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11年,已发展金银花570亩,白术5000亩。

3.3 以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支撑,大力推行种植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销售集约化、质量化、效益化。来凤县药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壮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成立了14个药材专业合作社,主要包括来凤县森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凤枳壳、木瓜、青蒿专业合作社,半夏、银环蛇专业合作社,白术、金银花专业合作社,林蔬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粉葛专业合作社,怡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同时,每年县药办还为专业合作社社员进行药材技术培训或进行专题讲座,让每个药农懂技术。目前一个种植区域化、规范化、专业化、销售集约化、质量化、效益化的局面已逐渐显现。

3.4 以药业企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全县中药材品牌及标准化建设。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重视下,全县发展药业企业14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5家,州级5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共发展各种基地62000亩,为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为药农增收达6000万元,为财政增税600万元,为企业增效达3600万元。全县具有品牌的商品为来凤县华丰药业公司种植的半夏,佳佳公司选育的鄂恩8号葛根品种,通过发展现已建设成一个标准化生产基地。

4 发展民族地区县域药业产业化的措施

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药业产业从区域特色出发,注重宏观统筹,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篇9

1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问题与控制

1.1储存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的影响

由于中药材在种植、采收及储存当中都有可能受到赭曲霉毒素(OTA)及其它真菌的污染而产生毒素,对中药饮片质量及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影响[3]。随着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材中OTA的实际含量问题的受关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中药饮片对于存贮的要求较高,因为中药饮片本身在存贮的过程中费工费时,而且零散的中药如果保存不当容易出现虫蛀、霉变等现象,不仅影响其治疗效果,还有可能造成用药不良反应。因而建立快速而有效的赭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及良好的储存机制,对保障中药饮片质量及用药安全性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1.2净制过程质量控制分析

传统中药材及饮片的净制及初步加工均由药农或采药人自行处理;随着现代集约化管理模式的出现,这一工序逐步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进行集中处理[4]。将中药材制作成饮片,首先要做的就是净制工序,由生产人员将原药材中的杂质及非目标药材筛选出去,以保证目标药物在用药过程中其功效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经常发现其他药材等混入现象,此时需要工作人员对各类药材有一定的认知辨别能力,区分非药材或别种类药材,如芍药中的赤芍与白芍,虽然其同为芍药但功效及药性实则大不相同。如果缺乏相关认知能力而致操作出现失误,将可能造成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临床用药效果。

1.3中药饮片硫磺熏制对质量的影响

中药饮片采用硫磺熏制是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在目前中药材加工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关于药材采用硫磺熏制的技术,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药材干燥、防虫、防霉变等。再者,通过熏硫可对药材表皮起到漂白作用,在外观上可使药材外观更加好看,有利于提升药材价格。但是,当患者服用过度熏硫的药材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5],如人体服用过度熏硫的中药会破坏消化道和呼吸道系统,导致病情发生异变;同时,过度熏硫的药材还会使肝脏、肾脏等器官受到损害;如选用质量差的硫磺会对药材带来较多的铅、汞等重金属,引起慢性中毒。

1.4饮片加工控制

炮制是中药饮片中的常见工序,也是中药材加工中的重要环节,炮制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某些大毒药物毒性以减少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如乌头、附片的炮制;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6],乌头、附子在临床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药材炮制工艺质量把控不严。同时因临床用药指征需求,通过炮制以增强药材疗效或改变药材原有药性也是药材炮制的主要目的。为了让炮制后的药材达到相应的目标,除了对各种药材及饮片的炮制工艺、过程及炮制条件要知晓以外,还要严格按要求进行控制;如炮制时间、温度、炮制工艺的先后顺序等,只有按各药材的炮制规范严格执行,才可确保其炮制后的质量合格。不同药材其炮制工艺也不尽相同,如五味子、何首乌等药材需采用蒸制方法进行炮制;川乌、附片类则需长时间高温炮制;且某些药材在炮制过程中还添加适量的辅助材料,如山药在炮制过程中需添加适量的米糠,但添加量的多少则必需按生产规范要求进行。

2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监督管理

2.1加强中药材及饮片的储存管理

在确保中药材和饮片质量的过程中,储存阶段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因而要制定完善的储存管理机制,在中药材进入仓库时,要由质检人员当即对入库药材进行相关检查,如包装是否完整合格、有无污染及干湿度是否达标等,在上述情况均合格后,建立登记表并根据不同药材的性质及对储存条件的要求进行分类码放。如药材有效成分易挥发的要密封储存,需阴凉环境储存的归置到阴凉仓库等等。定期对储存仓库进行巡视与检查,严格按储存要求对库房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整,确保库房通风系统良好运行,同时注意定期进行灭鼠防虫[7]。2.2规范中药材鉴别、鉴定标准提倡采用科学方法鉴别中药材的真伪并鉴定其有效成分含量;其中,采样作为药材鉴别、鉴定的重要环节应给予高度重视,在取样过程中不仅要求样本具有代表性,还应确保所有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以防止部分药材存在掺伪现象,在确保样品统一后,对性状检验作为首要检验关卡,借用显微镜等仪器对药材的外表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再实行显微鉴别,然后采用薄层鉴别法进行鉴别,当确定中药材的真伪鉴定合格后,接下来进行检查项下的各项目,在对含量进行测定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中药饮片霉变情况的监测工作;目前,可用于检测中药饮片霉变的方法较多,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及免疫分析法均能准确的检测出赭曲霉毒素含量,进而判定赭曲霉毒素是否超标[8]。

2.3增强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质量把控意识

协助中药材加工企业建立完整的质量把控制度,增强质量控制意识。首先,加强对企业药材采购及药材验收人员进行相关性系统培训,提高其对药材的专业认知能力,拒绝验收掺伪、增重、过度熏硫、染色等不合格中药材,控制好药材进厂是企业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第一关。其次,提高企业内部药材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防止药材在储存阶段发生变质现象,同时在药材加工前对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进行检测。在炮制、加工等工艺过程中,质检人员必须按要求对药材质量进行严格检查,为防止单次人质检出现失误,可行多批次、多抽样质检,当全部检验质量均合格后,方可放行合格药材进入市场。增强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质量把控意识,不仅可实时控制企业内部药材质量,还对药材加工企业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9]。

2.4加大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

为有效防止药材市场出现掺伪、造假、熏硫、染色或增重等现象,因而加大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势在必行[10]。首先,建立严格的药材市场监管机制,如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加大监督抽检力度,对造假、掺伪药农、企业及商家给予从重处罚,并对举报人予以一定金额的奖励机制,从根本上打击造假行为;其次,政府各部门要鼓励中药材人工种植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支持,以提高药材质量、确保各类药材供应量充足。同时,药品监管部门还应制定并出台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使得药材种植、加工及市场交易等行为均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控制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3结论

控制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不仅要强化中药材种植、采集、炮制以及加工生产等相关环节的管理水平,还应对药材储存、养护和饮片生产制造给予高度重视。不仅需要药品监管部门对药材市场实施有效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以防止造假、掺伪等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交易对药材市场造成不利影响。还需要中药专业人员参与到中药材质量管理,更需要国家对中医药教育的重视,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只有在确保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的前提下,才能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永强,徐丽华,胡德福,等.山东省中药材和饮片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中国科技成果,2016,17(18):48-49,52.

[2]白钢,丁国钰,侯媛媛,等.引进近红外技术用于中药材品质的快速评价.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9):3501-3505.

[3]刘英.某药业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浅析.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2):144-145.

[4]唐韵强.仓储过程中的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内蒙古中医药,2015,(2):88-88.

[5]闫艳,冯芳.中药材硫磺熏蒸的质量控制研究现状.广州化工,2016,44(14):5-6.

[6]杨昌林,黄志芳,张意涵,等.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4):4798-4803.

[7]罗亚虹,张治军.动物类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新进展.海峡药学,2016,28(8):55-57.

[8]周文菊,豆小文,杨美华,等.薄荷及其饮片质量控制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16,41(9):1569-1577.

篇10

林权改革以来,我市林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发展林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耕地这一小空间利用上,我们实现了超级稻的丰产栽培,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经济作物的高产避害栽培,充实了农民致富的口袋。依靠高科技农业技术作为智力支撑,我们实现了耕地利用上的极至开发,耕地利用潜力越来越小,增产增收的幅度越来越小。而林地是个大空间,目前全市可供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有3481万亩,是目前传统农业尚未开发利用的空白区域,利用潜力巨大,增产潜力也无可限量。因而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环境条件,大力发展以林药、林菌为主的立体种植模式,把林下闲置的土地高效地利用起来,可有效缓解林农矛盾,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筑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我市重点发展的两种林下种植模式

1.林药模式

我市位于云贵高原伸向广西南岭丘陵的过渡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相成独特的立体气候,素有“土特产仓库”和“天然中药库”之美称,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全区药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我市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很少,究其主要原因是与水稻、蔬菜、甘蔗、木薯、烤烟等大宗农作物的用地矛盾突出,习惯了传统大宗农作物种植的广大农民在一定时期还不能完成观念上的转变,将好田好地用来种药材,中药材产业要迅速发展必须走套种模式,寻求狭缝中的“广阔”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中药材的套种模式都在逐步实践中,并取得的很好的种植效益。成功的模式有:毛竹林+南板蓝;毛竹林+草珊瑚、鱼腥草;香蕉林下种穿心莲;杂木林+砂仁;杂木林+天冬;高寒山区杂木林下种桔梗;林下有灌木的水沟旁种何首乌、鸡血藤;杉木林下水沟旁边种铁皮石斛;桉树(或别的树种) 下种穿心莲等。

2.林菌模式

利用林地生产食用菌的优点:1、林地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2、林地枝繁叶茂,树冠遮荫,搭棚简单,减少了设施投资成本;3、林间氧气含量充足,比林外温度低、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食用菌生长,生长条件来源于自然,无需人工创造气候条件,管理粗放,省工省力;4、林地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可以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菇味浓,营养丰富;5、食用菌生产用过的废料可直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既促进了树木生长,也减少了废料处理,达到林菌相互促进,互为有利,共同发展的目的;6、在巩固生态林建设成果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资源,可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协调了生态建设和农业建设在土地需求上的矛盾,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达到林菌优势互补,弥补了因种植速生林周期长,短期内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足,兼顾了农民利益,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适宜林菌间作的食用菌品种:香菇、平菇、双孢菇、黑木耳、毛木耳、白灵菇、鸡腿菇、风尾菇、猴头、灵芝等。

二、两模式发展现状

1.产业现状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9年底开始发展,至2011年我市林下种植业(只包括林药模式和林菌模式)面积达40567亩,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年度任务。其中:林药模式完成面积38322亩,示范片面积达34030万亩,主要种植的中药材为金钱草、迷迭香、草果、鸡骨草、金银花、高良姜、草珊瑚、薏谷、火姜等,种植面积较大的县份为右江区、德保、那坡、田林、西林县等;林菌模式完成面积2245亩,示范片面积达1496亩,主要种植的食用菌有平菇、凤尾菇、灵芝、金针菇、香菇、黑木耳等,主要分布在田阳、田东、凌云、乐业、田林等县(区)。

2.呈现特点

2.1形成“以林药模式为主,林菌模式为补”的模式格局

林药模式为我市林下种植业的特色产业,我市许多大宗的传统道地药材都可在林下进行人工种植,根据不同药材的需光性选择不同遮光程度的林木进行种植,可有效解决我市中药材由于与其他作物争地而无法大面积发展的瓶颈问题。林菌模式是有效补充,促使产业的多渠道发展。

2.2以果树下的种植模式居多,真正意义上的林下种植业模式较少

我市目前的林下种植业多为以芒果、柑桔、葡萄、大青枣等果林下的种植,且多为在幼龄果树下种植的模式居多,此种模式也可以定义为一种果园的间套种模式,此种种植模式中,两种作物各自立地生长,不产生相互间的制约影响,真正在林地下的树荫条件下进行逆境生长的模式还很少,林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3大规模发展与零星分布发展并存

目前,我市发展规模比较大的产业有那坡的9500亩林下种植大红草果;西林2000多亩林下种植薏谷和14000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火姜;德保在幼林地下套种药用高良姜2000多亩、林下发展套种药用草珊瑚1000多亩;右江区四塘镇发展林下种植金钱草种植面积3000亩;其他中药材如绞股蓝、迷迭香、小叶千斤拔、三叶蔓荆、山栀子、鸭胆子、一点红、砂仁等均有一定面积的零星分布。虽然总面积较大,但实际情况多为零星分布面积的总和,成片大面积人工种植的不多,更没有形成产业化,只是农户的自发种植,规模化水平低,还远不能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势头。

2.4适合大面积发展的珍稀、道地品种种植面积不大

在我市,林药模式还是林农自发的发展模式,在品种选择上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多选择种植经济效益低、成活率高的大宗产品,而我市道地的中药材种类很多,都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资源正在一步步枯竭,濒临灭绝的境地。

目前适合我市林下发展的极具发展潜力,传统、道地、珍稀、市场缺口大,因而价格不菲的药材种类有铁皮石斛、山豆根、七叶一枝花、三叶青、何首乌、田七、牛大力等;适合林下大面积推广种植,栽培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当年即可收获的药材种类有:广金钱草、小叶鸡骨草、迷迭香、穿心莲、薏米等;不可当年收获,极具市场前景的有:草珊瑚、天冬、草果、砂仁、南板蓝等。

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重模式,促产业

要摒弃以往政府扶持资金的传统注入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为“政府引导+科研支持+企业带动+农户种植”,产业发展的主体有:涉地林农或药农、中药材种植企业、中药材种植老板(大户)、中药材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购销公司或科研部门的市场服务机构等。合作模式可灵活多样,政府部门负责牵线搭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前期扶持启动资金的注入等,吸引外来资金注入。药农或林农则通过当地政府的正确指引及外来资金的注入进行林地开发,可出租林地供药材生产大户进行规模种植,也可实行片区内自主经营,由药材种植企业等技术部门提供种苗服务、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在产品收购方面签订收购合同,畅通销售渠道,实现订单生产,解决后顾之忧,确保效益。知名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种植老板(大户)也可根据主推品种道地性到当地进行连片中药材种植,与产地药农建立合作开发关系;有实力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或科研部门、科技公司等也可通过向基地提供优质种苗、全程技术跟踪及收购、销售方面的服务融入合作开发的热潮中来。

2.重试验,慎发展

林下种植业在我市,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对此种经济模式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积极性都不高。需要将适合我市发展的几种林下种植模式进行集中展示,通过展示区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林下经济发展。

3.重示范,巧带动

各地应在重点发展区域谋划和建立一批不同类型的林下经济示范园区,园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运行。积极培育一批典型企业和大户,及时总结成功范例,发挥其在模式、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推广。

4.重科技,强支撑

篇11

1.1 资料 来源于我公司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因质量因素拒收及抽查检验不合格中药饮片记录,共计76条,资料真实、完整。

1.2 方法 对我公司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药饮片拒收原因及抽查检验不合格中药饮片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76条记录中,发现影响中药饮片拒收及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产地因素、采收季节、掺杂使假、炮制原因、储存养护、库房管理等。具体汇总分析如下:

2.1 产地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因产地因素在我公司验收过程中不符合质量要求予以拒收的中药饮片占31.57%。中药材、中药饮片有其特殊属性,其质量受产地区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因素等影响较大,同一种药材因产地的不同其有效成份存在较大差异,固而影响药材质量。因此,道地药材之所以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是有其内在质量因素,并经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现在医学研究证明[1],道地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道地药材所不能及的。如高良姜主产于广西、广东,它的主要成分为桉油素,在高良姜挥发油中相对疗效水平很高,不同产地其成分含量有别:广东51.76%,广西56.66%,海南14.49%,福建19.76%。

2.2 采收季节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因采收季节不当造成中药饮片不符合质量要求而被拒收在我公司占19.74%。采收季节对中药饮片有效成分含量高低、药性的强弱影响很大。如槐米应在花蕾期采摘,因其主要有效成分芦丁在花蕾期可达28%,如果开花结果,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期为10.0%,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期为3.5%,故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为宜[2];人参中皂苷以8月分含量最高,故应在8、9月采收;臭梧桐叶在5月开花前采摘,有效成分最高,对动物降压作用强,开花后采集的叶降压作用减弱;丹参的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第4季度收获的丹参比其他季度收获的高2-3倍;金银花的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花蕾中的含量比花开时高,故宜在花含苞待放时采摘等等。药材应在适宜的季节采收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 转贴于

2.3 掺杂使假 从表1中可以看出,掺杂使假比例达26.33%。在采购中,由于不法厂商掺杂掺假手段层出不穷,个别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以牟取非法利益,这些都增加了中药材、中药饮片鉴别和质量监管的工作难度,对中药饮片的质量检验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2.3.1 以假充真 由于某些基层收购人员缺乏药材性状的鉴别知识,致使个别不法人员掺杂的劣质药材难以发现,另一方面某些不法厂商为牟取暴利蓄意掺伪,如:以香加皮冒充五加皮,以小果微花藤冒充粉防己,以水半夏冒充半夏,以平贝母冒充川贝母。以黑柴胡、大叶柴胡冒充柴胡。

2.3.2 混杂掺伪 部分中药材碎屑杂质过多或掺有变质品,如在红花中掺入淀粉,或矿物粉末,掺杂使假以次充好。金银花喷洒高浓度糖水、糖蜜混合水、盐水、并附加黄褐色细沙。

2.4 炮制因素 从表1中可以看出,饮片炮制不当比例13.15%。饮片炮制品未达炮制要求,如“王不留行”未爆花的比例大,未达到其炮制品“大部分爆成白花”的要求。“法半夏”加甘草不足,切面未呈均匀黄色。“蒲黄炭”颜色浅,未达到“表面棕褐色”的要求。

2.5 储存养护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储存养护库房管理不当造成中药饮片不合格所占比例9.21%,在造成中药饮片不合格各个因素中占比例较低。中药饮片由于贮存、养护不好,往往容易发生受潮、发霉、虫蛀、泛油、挥发、变色等变质现象,导致药物性质发生变化,甚至丧失药物疗效。随着近年来国家药品行政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药饮片的验收、养护、储存条件得到加强,对不同性质的中药饮片分类实行不同的温、湿度库房储存养护管理。但由于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库房管理等因素还是造成了不应该的损失。

3 讨论

药品经营企业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和避免存在质量问题的中药饮片购进,提高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养护、储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培训,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提高从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学习。为了建立和完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体系,有些地区已启动中药材中药饮片高级鉴别师培训工程,企业应鼓励相关从业人员积极参加各项专业知识培训,增强中药鉴别理论知识和实物鉴别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识别中药饮片真、伪、优、劣的能力,为企业把好“进门关”。

中药饮片应该根据其特性分类储存,定期养护,必要时进行防潮、防霉、防蛀等技术处理,按“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出库,保证中药饮片贮存时间不要太长,同时改善仓贮条件,增加必要的贮藏设备,控制湿度和温度,防止药材变质,从而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更为中药饮片使用患者把好“入口关”[3]。

参考文献

篇12

中药是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中药产业的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的传承,有赖于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发展。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中药材专业市场长久发展的基石。通过对我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认为中药材专业市场应适用政企共管模式并进行具体的机制构建,以期能对中药材专业市场健康运行发展提供参考。

一、本次调查的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QQ群、微信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对象为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人员和药商。本次调查持续2个月共发出650份调查问卷,收回606份。去除20份无效问卷(答案填写残缺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15%。本次调查问卷从发出到结果统计全程均实行无纸化,以网络方式完成。被调查者能够方便快捷的答卷,调查者能够及时高效的操作完成。

二、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涵盖6个方面,分别是调查人的基本情况、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沟通渠道、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等。其中,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主要涵盖: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管理部门,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开会周期,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全体药商都参加的和药商代表参加的开会周期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主要涵盖: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监督部门,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市场巡查的周期,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场巡查的周期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主要涵盖:行业专家和药商代表参与管理决策的邀请比例,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次数,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通过率,被调查者所在部门集体决策被本单位采纳率,被调查者认为决策的影响因素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主要涵w:信息沟通渠道的方式,问题的答复率,意见的采纳率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主要涵盖: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的满意度,被调查者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的满意度等。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权数分别为0.3、0.4、0.3。

(一)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极少数形成了专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意识不强,管理理念缺乏

在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调查中显示,由当地政府设立具体机构进行具体管理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88.23% ,由企业进行具体管理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11.77% 。召开会议(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7天的有0家,15天的有2家,1个月的有2家,3个月的有6家,6个月以上的有7家;召开会议(当地政府设立具体市场管理机构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个月的有2家,3个月的有2家,6个月的有3家,1年的有5家,1年以上的有5家;召开会议(中药材专业市场内全体药商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年以下的有0家,1年的有2家,2年的有4家,3年以上的有11家;召开会议(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药商代表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个月的有1家,3个月的有2家,6个月的有3家,1年的有5家,1年以上的有6家。

(二)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普遍缺乏系统的监督模式,监督队伍薄弱,监督形式单一

在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调查中显示,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具体监督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41.18% ,由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具体监督的有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47.06% ,由当地政府设立具体联合执法机构进行具体监督的占被调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的11.76% 。进行市场巡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全体人员都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周的有1家,半个月的有2家,1个月的有3家,3个月的有9家,6个月的有2家;进行市场巡查(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平均周期在1天的有2家,1周的有6家,半个月的有8家,1个月的有1家。

(三)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决策队伍人员单一,个人决策依然存在,集体决策采纳率不高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调研显示,邀请行业专家和药商代表参与管理决策方面,邀请比例在100%的有0家,邀请比例在99%-50%的有2家,邀请比例在49%-1%的有3家,邀请比例在0%的有10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1次有10家,2次的有5家,3次的有2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平均每周集体决策的通过率为100%有0家,70%有5家,50%有8家,30%有3家,15%有1家;被调查者所在部门集体决策平均每年被本单位采纳率为100%有0家,70%有2家,50%有4家,30%有2家,15%有8家,5 %有1家。被调查者认为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认为是工作职称的占30%;认为是工作职务的占40%;认为是工作经验的占16%,认为是工作才能的占14%。

(四)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方式单一,信息沟通效率不高,群众问题答复率和建议采纳率不高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信息沟通渠道调研显示,信息沟通渠道的方式为1种的占30%,2种的占40%,3种的占20%,3种以上的占10%;问题的答复率为100%的有0家,为99%-70%的有2家,为69%-30%的有10家,为29%-0%的有5家;建议的采纳率为100%的有0家,为99%-70%的有1家,为69%-30%的有7家,为29%-0%的有9家。

(五)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监督决策满意度:群众对管理监督队伍认可度不高,整体管理监督决策满意度普遍偏低

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满意度调研显示,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表示一般的占45%,表示不满意的占54%;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模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表示一般的占49%,表示不满意的占50%;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决策方式表示非常满意的占0%,表示一般的占41%,表示不满意的占59%。

三、完善建议

以上是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及得出的相关结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于此应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政企共管模式,并建立相应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建立政企共管市场模式,制定相应惩罚激励机制

所谓政企共管市场模式,是中药材专业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体系,其总的指导思想是“企业管理,政府监督”, 企业对市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政府负责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督。企业对市场进行管理,应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市场内药商的药品质量责任制度,进入市场药商的统一准入制度,药商信息搜集及公开制度、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制度及对市场内药商的相应惩罚激励机制。企业的实力雄厚,加之相应制度健全完备,才能极大地发挥市场内药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府对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法律宣传,质量监督。企业和政府两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更好地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秩序,更好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二)构建政府监督创新机制,实现监督方式多样化发展

形成专业的监督模式,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应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内设立具体监督机构,应分别从药监部门、质监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税务公安机关中调选业务骨干组成。不仅建立了统一监督体制,也提升了市场监督办事效率。构建政府监督创新机制,一要建立市场内药商信息制度。一户一档,全方位记录药商的信息,包括药商的基本信息、经营情况、药品质量信息、评审级别等。二要建立药商奖惩机制。首先,对违法销售中药材的药商,严惩不贷,列入“黑名单”公示。对于多次的药商强制退出市场,用不准进入。其次,定期进行诚信经营评比,进行典范宣传,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要实现监督方式多样化。在定期巡查的基础上,要进行突击性检查,经常进行全面性排查。另外,应推行网络监督,设置举报电话,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实现市场外市场的中药材质量监督。

(三)加强管理决策队伍建设,强化民主管理决策机制

民主管理决策方式有利于调动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管理决策队伍建设,一要主动邀请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参加会议的讨论,进行民主的决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应定期召开会议,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的比重不能低于参会人员的一半,集思广益,才能真正强化管理决策队伍。二要定期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监管机构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理论知识和监督执法能力。

(四)拓宽信息沟通反馈渠道,实现双向良好有效沟通

管理信息的良好沟通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优化沟通机制,鼓励行业专家、药商代表、普通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信息沟通反馈渠道不能再仅停留在热线电话、广播、电视等方式上,应积极拓宽信息渠道,借助网络方式(网站、QQ 群、微信、微博等形式),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沟通反馈平台,打破反馈渠道的时空限制。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能仅停留于表面,应提高群众问题答复率,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必须给予答复,告知群众问题的解决方案。若无法解决应告知其理由。提高群众建议采纳率,才能彰显民主决策理念,和群众真正实现互动,增强群众主人翁的精神,提升群众的进言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进行调查问卷,不断从市场调研中发现市场管理问题,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管机制和理念。

参考文献:

[1]韩培,胡运权.中药监管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11):81.

[2]孙丽华.中药材市场管理困境和出路[J].经营管理,2011(15):175.

[3]黄青森.中药材专业市场药材质量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1(04):34.

[4]谴夯.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看我国药材市场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03):178.

[5]吴东平.中药材专业市场发展之我见[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01):34.

[6]程书年,任大伟.试论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现状地位和发展方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09):806.

[7]赵贤.从中医药文化产业化角度看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文化功能建设[J].中国药业,2015(08):2.

[8]王舒悦,朱昌蕙.创新中药材专业市场质量监管模式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06):65.

篇13

根据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研究、制定出重点品种的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范(SOP),如种子质量标准,种苗分级标准,种子检疫、播种密度、施肥标准、田间标准、病虫害预防、收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操作规范。逐步建立优质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以规范全国地道药材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和确保国内地道药材生产管理的中成药、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成地道药材的关键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不同的区域各种环境的要素具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温度,光照,土壤母质,降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的药材,无论是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生理生化成分均有不同。地道药材有别于非地道药材,其关键的因素就是生态环境。如人参古代产于上党,而现在上党不生产人参了;原因是古代茂密的森林植被被砍伐殆尽, 自然 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所以使党参绝迹;因此,只有严格的保护药材生产的特定生态环境,改善不良环境要素,才可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品质,才可以使地道药材有充足的来源和发展的空间。

3 发挥传统名优地道药材品牌的优势

我国虽然有很多地道药材,但目前影响大的品牌并不多。应加强科技投入,规范基地建设和品牌生产,生产出优质中药材,注册优质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GAP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中药材品种必须是传统名优地道种药材,以国家中药管理局确定建立生产基地为骨干品种,兼顾发展参与全国中药材市场调拨的品种,或是近年来兴起的、有很大 经济 效益和开发前景,且在我国有较丰富资源的品种。

4 建立优质地道药材生产基地

结合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选择符合GAP要求的、最适宜地道药材生产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对原有的老生产基地可按 GAP标准进行审查,合格者予以认定。对新发展的生产基地,应根据全国各地的实际和市场情况,经基地提出申请,当地政府同意,专家进行论证,省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挂。

5 科学种植保证药材质量

发展地道药材,保证药材的培育、种植、加工,更科学合理用非地道药材来进行替代,保护种质资源,保护中药材资源的基因库,是现在需要解决的同等大事。要发挥地方优势,将野生的药材资源,逐步推广进行驯化,变为家养,广泛开展异地的引种和栽培,就像我国许多地方培育的新的地道药材一样;如:湖北冬麦、贵州杜仲、汉中天麻、云南阳春砂:只有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摸索,方可以使地道药材的生产规模更加壮大,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使我国中药事业更广阔。“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要求,制订栽培区域”。对水、肥、土、气候管理都有明确管理的规定,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人工栽培的中药材质量和有效成分上有所保障。

6 重视和发展地道药材的生产开发

重视和发展地道药材的生产,首先规范地道药材的生产,从整体规范,环境条件,品种选择,药材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预防,肥料使用,采收,初步加工等环节进行 科学 管理,保证地道药材质量。严格按照GAP标准来生产中药材,使中药材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扩大地道药材产地规模,扩大生产面积,合理引种,增加药材品种,加强宣传力度,使地道药材更具影响力,从地道药材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降低地道药材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具竞争力。抓紧对地道药材品种的 历史 ,传统的加工技术,独特工艺进行 总结 ,从商品生产角度管理地道药材的生产,以地道药材产地或产地药材特点进行商品注册,树立地道药材品牌。进一步管理地道药材销售,防止无序的盲目竞争,打击假冒地道药材销售,防止无序的盲目竞争,打击假冒地道药材知名的伪劣药材,防止其影响地道药材盛誉。要开发地道药材着重研究栽培和种植,使其有后备力量,常用不竭。

7 地道药材是解决药材生产中伪劣品种混乱的有效措施

虽然正品药材并不一定是地道药材,但地道药材一定是优质药材。由于用药量不断增加,野生物种资源又不断减少,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结果导致药材伪劣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不断下降,许多不法商贩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用药安全。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地道药材。在充分保证优质药材供应的前提下,伪劣的药材就没有了市场,使优质药材占有绝对的优势。

8 建立种子种苗基地,确保品种真实优良

建议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建立一批种子种苗基地,以保证优良品种的不断涌出。政府应对基地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品种应由当地农业和药品监督部门认定和监督,合格者发给质量认证书。

9 建立地道药材商品检测中心,对基地产品定期进行检查

在全国建立地道药材商品检测中心,定期对各基地生产的药材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