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考察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考察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考察报告

篇1

调查目的:

通过对华盖路及其附近环境的调查,了解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特点;培养自己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资料,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的能力。

调查方法:

1、 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华盖路步行街的资料;

2、带齐笔记本和笔到该地进行实地调查;

(注:被调查商店为:班尼路服装专卖店、日顺皇皮鞋专卖店、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大众眼镜连锁店、卡西欧钟表专卖店。)

调查结果:

1、华盖路步行街的概括:

华盖路长约1千米,于前几年曾进行大型改建、维修与装修,使其变成为一条富有古式欧陆风格的步行街,有数百家商铺。现已有数家着名品牌的商店进驻,人流不断,商机无限,使步行街成为大良最热闹的街道之一,也成为大良着名的旅游区和象征之一。

2、调查华盖路步行街商场店铺类别、商品基本结构。

商场店铺类别

鞋类

服装类

百货类

眼镜类

钟表类

商场店铺名称

日顺皇皮鞋专卖店

班尼路服装专卖店

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

大众眼镜连锁店

卡西欧钟表专卖店

商品主要来源

国内

国内

国内、外

国内

国外

商品档次情况

中低档

中档

中高档

低档

高档

经营情况评价

比较好

比较好

一般

生意好坏原因分析

位置好,价钱比较合理

位置好,品牌较有名,但价格较高

位置好,信誉好,有固定客源

位置一般,价格偏低,但质量一般

位置较一般,且价格较高

问题分析:

1、如果你开店经营,你考虑的主要货物(类型)有哪些?

答:我会考虑销售一些顺德的特产,如崩沙、牛乳等。

2、请你对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进行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篇2

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小镇,都是整洁无比。特别是奥地利、圣马力诺、南非等国,整个国家就象是一个大花园,绿草、白云、蓝天,一尘不染。各种鸟类若无其事地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向游人觅食,与人们嬉戏,悠闲自在,毫无怯意,真的是“过尽行人都不起”。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在环境上一定要有高的标准。

适度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和谐。在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岗等国考察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建筑物、城市广场以及一些参观景点的设计建设,都显得自然、和谐,没有过分做作和强加于自然的痕迹。

主题明显,配套完善。这些国家的一些旅游设施均有鲜明的主题和完善的配套。这些各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吸引了游客,而完善配套的服务则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收入。把每一个旅游项目都当作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完善的服务系统来做,这是做好一个旅游项目的共性。

人性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很多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象博物馆、艺术馆、公园、甚至很好的景点,一般都设有免费的介绍资料、免费的明信片,还会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且服务周全,会给你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对于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高价门票和层层购票的情况,我们感到反差很大。

(二)奥地利种植业、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呈现高度的产业化和绿色化。

可以说,奥地利算作是农业比较重要的国家,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葡萄种植区,其二是畜牧区,其三是农作物区。奥地利的农业带有典型的山区农业特点,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在畜牧业产值中,奶牛的产值居第一位,其次是肉牛,第三位是猪,最后是禽和蛋。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上组成名为“莱夫埃森”农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农产品贮存、销售和加工,以及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贷款。另外还有乳制品加工合作社、贮存运输合作社、酿酒合作社等,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做法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化和法定化,对提升城市内涵,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意大利考察期间,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城市建设多层次、立体感,古代建筑与现代融合为一体,不得不叹服其城市建设的井然有序和风格的一脉相承,显示出了城市的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魅力。意大利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坚持以下原则:1.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2.综合考虑大区、省、市镇规划相协调;3.注重动态规划;4.注重环境保护,如留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等;5.考虑人口因素,如随着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市政设施服务问题。以城市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在意大利现行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中,有70%的法律对城市改造问题作出规定。如威尼斯在城市改造的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中央政府给威尼斯拨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改造的项目;二是威尼斯市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三是利用私人的资金投资改造。威尼斯市政府在城市改造中,十分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保持威尼斯固有的特点。

篇3

(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部,公园总面积为11.64平方公里,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其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投资88.4亿元,分三期建设, 2003年8月一期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5月1日建成开放,二期建设2006年5月启动,2007年10月建成开放,三期工程2007年1月详规批复,2009年5月建成开园。共拆迁2600户,安置18000余人。由全资国有公司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自三期建成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00多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2.75亿元,年均维护费用约1.7亿元,其收益主要体现在周边土地增值,据评估报告显示,西溪湿地对提升周边土地价值的贡献最大,达到46.61%。西溪是公认的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市场化建设运营,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调发展最成功的案例,获得多项荣誉。

(三)江苏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苏常熟市南隅,规划占地面积414公顷,属于太湖沼泽型湖网地区的永久性淡水沼泽地。在获批国家湿地公园前已是5A级旅游景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公园隶属于江苏省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该管委会为常熟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正科级建制,编制9人,与沙家浜镇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管委会内设机构2办3科:党政办公室、规划建设科、旅游招商科、经济和社会事业科、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下设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沙家浜风景区和常熟沙家浜国际写作中心3个社会团体单位以及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苏州市沙家浜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芦荡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旅行社有限公司、常熟市沙家浜风景区游乐服务有限公司5个集体性质的企业。湿地办实际仅一人在岗,湿地公园实际由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管理,并承担科研(采取服务外包)、宣教等职责,2009年以来投资近4亿元,其中房屋拆迁约3亿元,由沙家浜镇政府出资,工程建设约9000万元,年均旅游收入1.5亿元,年运营管理费用约1亿元。

二、考察感受

通过参观学习,考察组深切感受到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体现了规划上的大气魄、建设上的大手笔、品质上的大提升、经营上的大赢家四大特色。

(一)规划上实现大气魄。一是广州市政府注重打造城市绿核,将湿地公园置于广州市区新中轴,不计成本投入资金建设湿地公园,海珠湿地东起珠江后航道,西至广州大道南,北起黄埔涌,南至珠江后航道;规划利用各类专项工程全面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乡土物种和地域文化,打造出城市内湖湿地与果林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广州市城区重要的生态隔离带,被誉为广州“南肾”。二是杭州市严格按照“积极保护”理念,在西溪湿地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六大原则,规划设计中定位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成功探索形成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以“生态绿肺、栖息天堂、芦荡火种、田园风光、水乡记忆”为主题,打造集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与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二)建设上实施大手笔。规模大、投入大、影响大是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的显著特点。一是海珠湿地公园包括万亩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40条,总用地面积约800公顷,水域面积达377公顷,利用水域的“潮起潮落”,构成河涌水网为一体的三角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二是西溪湿地公园横跨西湖区与余杭两区,目前总投资已达120亿元,建设内河道总长100多公里,水体库容量约500万立方米。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于1999年,政府统一搬迁周边工业企业,扩种芦苇,2009年东扩80公顷、北扩266.7公顷,目前公园总面积达345公顷。

(三)品质上得到大提升。一是海珠湿地公园将岭南水乡的本土文化特色融入湿地美景,海珠湖与广州塔、花城广场、中信广场形成广州新中轴上的生态焦点。二是西溪湿地公园内设置有景观,留有大批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诗文词章,每年如期举办龙舟盛会,建设初期就注重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以人为本原则,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以“原生态、纯绿色”为主导,形成了水上游览生态观光线、湿地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和垂钓区、采莲区、休闲区等功能区,现已成为华东地区较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

(四)经营上获得大赢家。一是海珠湿地主要以公益性质为主,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通过近年的经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科普宣教模式和宣教平台,即“海珠模式”和“五个一监测研究平台”,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典范。二是西溪湿地公园在保护的基础上,坚持“产品、节庆、营销、宣传”四管齐下,构筑了“旅游服务、酒店住宿、休闲娱乐、康体养生、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6大类经营业态,实现旅游经营年收入2.75亿元。三是沙家浜湿地公园建立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和演艺文化游为主基调的旅游环境,通过室内室外、传统现代等多种展示方式,向游客呈现一个全方位的沙家浜,实现旅游经营年收入1.5亿元。

三、关于对我县湿地公园建设的考虑和建议

通过学习对比,我县湿地公园建设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方面:一是我们的水质和原生态自然风光是三个国家湿地公园无法比拟的。二是岩鹰湖是相互贯通又相对独立的三个人工库区,各具生态特色。三是岩鹰湖远离城区,尽显青山绿水,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少,湿地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劣势方面:一是岩鹰湖离贵阳市区、修文县城相对较远,周边缺少必要的景观带,不具备吸引游客的功能。二是湿地公园开发建设上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撑,必须通过招商引资给予投资人一定回报。三是岩鹰湖是饮用水源,必须进行严格的保护,不能在水面上建设相关设施及使用船舶,很难产生经济效益,运营负担重。综上所述,岩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不能局限于建设三个库区,必须通过延伸范围,将周边崇恩温泉、森林公园、小箐兰花岩峡谷一带全盘纳入,合理在湿地公园外围布局相应业态,找准赢利点,才有足够资金建设和负担每年的运营成本。

通过学习,考察组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重视,有力推进湿地建设。国家级湿地公园示范创建工程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具体举措,是我县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考察了解,广东省在十召开前就考虑将海珠公园建设为国家湿地公园。我县成功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来之不易,建设运营湿地公园还需要得到贵阳市、修文县及相关部门的上下联动和高度关注,落实好建设资金,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建设,保障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篇4

这次考察了解到的国外旅游业的一些情况,对我们策划、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不无启发。

高度重视保护环境。我们所到之处,都能看到良好的环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小镇,都是整洁无比。特别是奥地利、圣马力诺、南非等国,整个国家就象是一个大花园,绿草、白云、蓝天,一尘不染。各种鸟类若无其事地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向游人觅食,与人们嬉戏,悠闲自在,毫无怯意,真的是“过尽行人都不起”。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我们要发展自己的旅游产业,在环境上一定要有高的标准。

适度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和谐。在奥地利、意大利、梵蒂岗等国考察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建筑物、城市广场以及一些参观景点的设计建设,都显得自然、和谐,没有过分做作和强加于自然的痕迹。

主题明显,配套完善。这些国家的一些旅游设施均有鲜明的主题和完善的配套。这些各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吸引了游客,而完善配套的服务则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收入。把每一个旅游项目都当作一个以游客为中心的完善的服务系统来做,这是做好一个旅游项目的共性。

人性化管理,专业化经营。很多城市的文化、休闲设施象博物馆、艺术馆、公园、甚至很好的景点,一般都设有免费的介绍资料、免费的明信片,还会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讲解,且服务周全,会给你物超所值的感觉。相对于国内很多旅游景点高价门票和层层购票的情况,我们感到反差很大。

(二)奥地利种植业、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呈现高度的产业化和绿色化。

可以说,奥地利算作是农业比较重要的国家,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葡萄种植区,其二是畜牧区,其三是农作物区。奥地利的农业带有典型的山区农业特点,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在畜牧业产值中,奶牛的产值居第一位,其次是肉牛,第三位是猪,最后是禽和蛋。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在自愿、互助、互利的原则上组成名为“莱夫埃森”农业合作社,主要负责农产品贮存、销售和加工,以及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贷款。另外还有乳制品加工合作社、贮存运输合作社、酿酒合作社等,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做法对于我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城市规划建设的超前化和法定化,对提升城市内涵,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意大利考察期间,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城市建设多层次、立体感,古代建筑与现代融合为一体,不得不叹服其城市建设的井然有序和风格的一脉相承,显示出了城市的丰富内涵和人性化的魅力。

意大利各级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坚持以下原则:1.注重保护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2.综合考虑大区、省、市镇规划相协调;3.注重动态规划;4.注重环境保护,如留有足够的空间发展绿地等;5.考虑人口因素,如随着意大利人口老龄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市政设施服务问题。以城市改造为主的城市建设在意大利现行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法律中,有70%的法律对城市改造问题作出规定。如威尼斯在城市改造的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有3个渠道:一是中央政府给威尼斯拨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改造的项目;二是威尼斯市政府自筹一部分资金;三是利用私人的资金投资改造。威尼斯市政府在城市改造中,十分注意保护城市原有的风貌,保持威尼斯固有的特点。

篇5

河南省直属局在试点开始后,通过一系列宣传发动,得到了广大纳税人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为了确保税控收款机的保密性和维修服务的需要,通过和中标生产厂家联系,确定适应管理需要的税控收款机机型。原创:在发票票样的确定上他们多次与用票单位、税控机生产厂家、发票印制企业进行座谈,反复推敲,经省地税局批准后确定票样。按照分级管理、逐步推行的原则分别于××年月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推行使用税控收款机;××年月在全国地税系统率先推行使用税控有奖发票;××年月在全省地税系统率先推行使用税控微机开票系统。截至目前,省直属局已有近家企业安装税控机台。

郑州市局首先在四个试点单位各选取户账制比较健全的纳税人作为试机用户。根据试机期间取得的经验,在各厂家、商的积极配合下,统一了后台管理软件,统一了读卡设备,改进了发票格式。××年月日起在郑州市辖区内从事餐饮、旅游、娱乐、广告及其他服务业实行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当中以自愿的原则进行扩大试点的推行工作,同时制定了《郑州市地税局安装、使用税控机管理暂行办法》和《纳税人安装、使用税控机审批表》以便规范税控机的管理。目前,郑州市推广税控机台,纳税户户。

平顶山市地税局把推广税控收款机的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制定了《平顶山市地税局关于在全市饮食、旅馆、娱乐业推行税控机的意见》,向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市政府极为重视,转发了市地税局文件。该局共安装税控机台,安装使用税控机的纳税人达户。

××年月,驻马店市地税局在驻马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广税控收款机。该局制定下发了《驻马店市地税局关于印发推行使用网络税控机的实施方案》,同时经市政府批准出台了《驻马店市地税局网络税控机安装管理办法》,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阶段、分行业酌定推行。从××年月日至今,驻马店市已在户纳税人中推行了网络税控收款机台。

二、值得借鉴的经验

通过对河南省地税局的考察学习,以及到使用税控机的企业实地观摩,河南省地税局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是推广税控装置,强化了以票控税。河南省地税局在餐饮、娱乐、旅游、广告及其他服务业推出税控有奖发票,通过这种直接在发票上设计刮奖区的方式,极大的增强了消费者索要发票的意识,促进了地方税收的增长。同时由于税控机发票采取先进的发票防伪技术,基本上杜绝了假票的出现。平等山市地税局自安装税控收款装置后,餐饮、旅游、娱乐业税款增收万元,同比增长。该市新华辖区的小何啤酒店安装税控机前,月纳税元,安装后月纳税额元,增长率;润泽园酒店安装前月纳税额元,安装后月纳税额元,增长率为;湛河局辖区的万山红茶社安装前月纳税元,安装后月纳税额元,增长率为。河南省直属局、郑州市局、驻马店市局通过对税控数据监控税收增幅一倍以上,此举对堵塞税收漏洞,加强征管,提高征管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是推广税控收装置,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为积极推广税控收款机,河南省各级政府以政府名义下发了通知,并在财政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如驻马店市政府对推行税控机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纳税人凡在××年月日前安装使用税控机的,税控机机款由各级财政负担,纳税人免费使用。

三是使用税控装置,原创:做到了与电子申报的结合。电子申报作为一种先进的申报方式,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申报有关数据必须真实准确。河南省地税局通过使用税控收款机发现,税控收款装置以其输入数据不可更改性,以及通过打印的发票明细报表与计税存储器的收入数据对应纳税额实行监控的特点,双重保障数据的真实性。这样可以使税务机关能够客观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申报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加强对税源的分析和监控,从而减少税源流失。

三、对我区推广使用税控收款机的建议

篇6

一、开放式教学(乡土地理)主要做法

1、安排12课时的乡土地理教学(含野外观察、考察4课时),将教材分为6个考题,课堂上教师提纲挚领地讲清教学要点或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讨论、自学外,由学生针对本专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谈谈与这个专题有关的知识,见闻。

2、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南京的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哪些成就。

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由于大规模,按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有种种困难,我设计了调查表,请学生按调查表格内容向家长,亲戚或邻居调查。这洋,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材料,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南京的经济状况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根据这些材料,有选择地在按专题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

3、按班级进行野外考察。先后考察了九华山、长江、珍珠河、三台洞、燕子矶等地。为了防止野外考察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我事先设计野外考察表,学生边考察边填写。考察时,除注意地理知识的学习、巩固、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外,还注意与历史、生物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4、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到气候部分时,要求测算一天日均温、测一次降水量。讲到农业时,要求学生去一次农贸市场,看看南京有哪些主要农副产品,看看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哪些提高,讲到交通时,站在马路边数一数一分种过往的车辆。感受一下南京交通的实际状况,讲到河流时,测一河流的水量,流速……。为了讲究实效,我仍设计表格,学生按表格内容逐一填写。

5、设计、制作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135幻灯。研制了一套南京乡土地理教学投影片。使教学形象直观。

6、配合教学,利用学校橱窗进行一次图文并茂的乡土地理展览。

7、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后一节课,召开“爱我家乡、爱我南京”的主题班会。

同学们自己收集资料,从南京的工农业发展到古都新貌,从科技文化到风味小吃。

小区建设,从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各条战线取得的伟大成就到将来更好地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歌颂我们的家乡,使热爱祖国之情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德育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最基本、最形象的体现,家乡奔腾东流的扬子江、潺流不息的秦淮河、巍峨苍翠的紫盆山、湖光潋滟的玄武湖、气势雄伟的古城墙,枝繁叶茂的林荫大道……。这些内容既要在课堂上讲,也要走出课堂,尽可能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让学生在对家乡山川景色的赞叹中,陶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很多学生边考察边向老师诉说家乡的可爱。很多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写道:“通过考察,对可爱的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家乡是多么可爱啊!”“我看到了家乡的可爱,我更加热爱我的家乡。”“长大后,我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2、热爱家乡人民的教育

家乡的山水是美丽的,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家乡人民辛勤劳动下,家乡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九华山上,看看锁金村小区鳞次栉比的楼房,讲讲过去的模样。站在燕子矶头,数一数一分钟经过矶头的船只,想一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新旧中国对比。经济地理调查,了解一下该单位改革开放十年来的成就。这样,在各项活动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人民的思想教育。

3、增强责任感,激发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家乡是可爱的,但也存在问题。当学生站在燕子矶头,眺望长江,沉浸在对美的熏陶中时,我叫学生回过头来,数一数东南方向有多少个烟囱在冒烟,想一想滚滚浓烟将会给环境造成什么后果。当学生在长江边看泥沙堆积作用,惊叹大自然的能工巧匠时,我也叫学生装一瓶江水,沉淀后看看含沙量。当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学生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感到自豪时,我也指一指乱刻乱画,破坏文物的不良现象。经济地理调查中,我也让学生调查一下该单位还存在哪些问题……。承认不足是为了能加强环境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指出不足,可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同学在考察,调查中,从对这些问题的严肃表情上,可以窥视出内心世界有了很大震动,绝大多数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对破坏文物、乱写乱画表示深恶痛绝。很多同学对考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多同学表示: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今后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三、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

由于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它能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个性。课堂上,有学生主动问,教师被动答的时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济地理考察,学生要针对被调查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野外考察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样,学生已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个性在乡土地理教学中不断得到培养。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只要善于引导。张绍杰同学在经济地理调查时,嫌只调查一个单位不过瘾。他连续调查了三个单位,针对各单位不同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改进措施。丁震杰同学尽管会因作业未按时完成而受到老师批评,但对能表现自己的地理活动不但自己积极参加,还督促其他同学参加。在学生写的考察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见解及自己设计的改进措施不够全面,有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是他们经过调查、分析、思考后自己的见解。徐晓菁、王静二同学在“爱我家乡、爱我南京”主题班会的发言中,分别读了她们准备寄给市长伯伯的信,这种敢于将自己的见解向市长建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何靖同学在发言中更是直接了当:假如我当南京市市长,我要……。看看学生们自以为是的办法与措施,听听他们的侃侃之谈。这在“升学率至上”、“地理是副科”的今天,是令人欣慰的。

四、开放式教学有利于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范围之大,面之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乡土地理教学,特别是乡土地理社会调查、野外考察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燕子矶、观音阁等都有动人的历史,考察植被必然与生物学科密切联系,因此,每到一处,我都尽可能将有关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把主要植被名称,特点尽可能地对学生讲解,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校是个初级中学,办学条件较差,生源也不尽人意,因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任务较为艰巨,但我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动手的活动。通过测气温、测降水量、测河流流速、水深、野外考察还要动手测量树的胸径,计算直径、要步测距离。

篇7

“风水”同一切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具有合理与非理的两重性,既有迷信、过时的内容,也有合理、有价值的因素。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的凸显、现代生活对人的精神“挤压”等,又引起了人们对“人地关系”的重视。重新认识“风水”文化,会对我们继承古代优秀的地理思想,以及生活、生产态度及方式带来有益的启迪。

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引入“风水”文化,对培养学生地理考察能力、增强批判意识、突出地理实用价值等大有好处。下面,我浅谈一些做法。

一、设置问题,打通地理与“风水”的隔膜

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有关“风水”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地理科学与“风水”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我提问:为什么长江边上涌现出了那么多著名的大城市,如武汉、南京、上海等?请同学们试着从自己所理解的“风水”文化角度分析。我让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从“风水”上讲,人们选择居住地要考虑不能犯“冲煞”,选水流弓背处,最吉利;从地理角度讲,这样在有洪涝时可避免灾害。对于长期淤积的土壤,“风水”中讲“土生万物”,能够“养气”;地理上讲,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耕生产。“风水”讲究“水主财”、“得水为上”、“蛟龙环抱”,从地理学上分析,三面靠水,提供着灌溉和航运的便利,同时又是有效的防御工事,战争时相当于护城河。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最佳选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和经济相继繁荣,于是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大城市,成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

再如,我又提问:“风水”中讲究住宅不宜对着寺庙、道观等,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风水”中讲,因为寺庙、道观“阴气”重,对“阳宅”不利;从地理角度讲,这叫文化环境,寺庙、道观让人时时产生阴冷感、恐惧感,不利于心情,当然就不利于生活。“风水”中讲,居住不宜对“火煞”,寺庙、道观经常烧香冒烟;从地理角度讲,这是避免火灾,远避空气污染。再提问:为什么门对门不好,为什么大门一进去不能直接看见房门和后门?“风水”中讲门与门“对冲”、“易生口舌是非”,大门一进去直接看见房门和后门是“前面进,后面出,无法积财”。其实,从地理的角度讲,是门对门,空气对流强,家人易得感冒等季节病。

设置这类题例,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地理中有“风水”、“风水”中有地理,“风水”中的科学成分就是地理学。

二、引导学生考察“风水”,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

篇8

地理课究竟要教会学生什么?是三年后成为地理学科的高考状元,而到了陌生的地方却分不清东南西北?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学了地理之后,我们希望能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野外迷了路,如果没有指南针,能不能想到用手表定方向?用民居定方向?用日影定方向?晚上用北极星定方向?在一个小岛上,没有淡水,能不能想到利用阳光和脚下的植物获取少量的淡水?这些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种能力的培养——地理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以实验的方式得以锻炼的,新课改倡导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地理实验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课程资源,其价值和地位正日益突显出来。

一、地理实验课的重要性

1.学科本身对实验的依赖。地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分支分科,其实践性非常之强,脱离实践无非是“死读书、读死书”,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传授学生的知识不能只是应对高考,应该是终身受益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有其最大的亮点,即“活动探究”板块,里面有很多内容是需要地理实验的,它要求学生不能单单把目光局限在课本和课堂上,而是要转向大自然,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使学生真正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锻炼自己主动求索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目前高中地理实验课的实施现状。目前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令人堪忧,其现状严重制约了新课改的发展。有些学生可能从来没有在地理课堂上做过实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一可能是老师对地理实验教学非常被动导致,由于在高考中命题以实验形式出现的次数寥寥无几,“实验结论记住就可以了,做与不做看不出区别”,所以教师就对地理实验进行删减,甚至干脆不做。其二就是学生对地理课兴趣不高的问题,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高考意识非常强,有的同学甚至在进校之前就决定了将来是读文科还是理科,一些同学认定地理不是他将来高考的六门课程之一,所以对地理课特别不重视,只是走走过场,甚至连过场都不愿走,这种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实验课的实施。针对这些问题,如果出在老师自身的,我们应该响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学习,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如果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帮助同学们及时转变学习观念,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3.新课标对实验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其明确提出了“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地理基本技能的新要求。地理实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是符合新课改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要求的,它能使同学们真正的在课堂上“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手脑并用,理论联系实际,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地理的实验内容

在高中必修1——必修3的教学内容中,实验内容非常丰富,比如:

必修一:让同学们以讲故事或绘图的形式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教师运用教具、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组织学生观察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以论文或演讲的形式说出自己的观察体会;在地质地貌类型丰富的地区组织学生实地考察,例如向斜、背斜和断层,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等,以野外考察报告或绘图的形式班内交流。

必修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讨论城市的变化,体会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对特色农业提出自己的看法,参观大的工厂企业,为环境问题献计献策;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渗透。

必修三: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等的旅行,描述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开展一次模拟活动(如南水北调“调出区”居民与“调入区”居民的对话;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土著居民、当地官员和欧洲开发商的不同想法),扮演角色,交流看法。

三、立足本县地理环境特征建立实验基地

漳县地处黄土高原陇西地台和秦岭山地交汇过渡地带,其地貌类型十分丰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带领同学们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让同学们不用远行就可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比如褶皱有殪虎桥向斜、协店子背斜和贵清山向斜。南部贵清山和西南部遮阳山分布着规模较大的岩溶地貌填称全省之冠,是西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代表性区域,所形成的岩溶夷平面、岩溶峡谷、岩溶石峰、岩溶裂隙、洞穴、漏斗、溶蚀洼地、落水洞、竖井、天坑、天生桥、岩洞、溶洞及其化学堆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落差瀑布等,独具特色,构成十分壮丽的岩溶地貌景观。可以在本县的一些区域设置高中的地理实验基地,例如在贵清山和遮阳山设置自然知识基地,组织同学们观察向斜、背斜、断层和岩溶地貌等;在相应的乡镇(新寺等)设置特色农业试验基地,组织学生参观本县的农业园区,探究家乡的农业园区建设;在两个比较大的工厂(盐场和祁连山水泥厂)设置工业基地,让学生们讨论这两个工厂的区位优势及其布局的合理性,探究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政府部门献计献策。

和物化生不同,地理实验的地点不仅仅在教室里,事实上大自然就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天然实验室,地理课外实验同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扬探究真理的精神,并真正意识到平时学到的地理知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确定学校的经纬度”等。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更为了解,对学校更加熟悉,于无形当中培养了同学们的价值观。总之,地理实验课的普及和完善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篇9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

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教法探究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陈出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到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问题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地理教师认同,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基本都采用这一方式引入新课。但事实上,大部分课堂的引入还仅仅局限于“新课”情景,多的是音乐、图片等,“问题”的教学意义发挥不大。“复习和巩固”环节与“引入新课”环节整合有利真正发挥“问题情景”的问题优势,通过情境创设,在唤醒旧知中引入新课。如,中国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南北、东西不同区域植被、农业生产等的景观图片,通过复习中国气候分布知识引入。运用景观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了中国气候分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降水和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新知识,给学生以真正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经历。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模式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还要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义,增强科学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5.积极引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有条件组织模拟教学,借助于教学仪器模拟一些日常地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地理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博物馆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变迁,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当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繁华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有效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三、素质教育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

篇10

一、动植物资源的变迁

清初,陕南仍分布着相当规模的远古森林,被称为“南山老林”和“巴山老林”,有“陆海”之美誉。乾隆二十五年卓秉恬奏报朝廷说:“由陕西之略阳、凤县迤俪而东经宝鸡、眉县、盩厔、洋县、宁陕、孝义、镇安、山阳、洵阳至湖北之郧西,中间高山深谷,千枝万派,统谓之南山老林;由陕西之宁羌、褒城迤俪而东经四川之南江……陕西之紫阳、安康、平利至湖北之竹山……中间高山深谷,千峦万壑,统谓之巴山老林。”[2]清中叶大规模的流民涌入垦殖。兴安州的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汉阴六县,“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所以“户口骤增,至数十余万”。[3]据萧正洪研究,河谷盆地区的褒城、南郑、沔县、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商州及安康等10县,人口由康熙中的41.6万增加到道光初的211.7万,而同时期其它山地各县(除宁陕、孝义、留坝、定远外)人口由原来的8.1万增加为146.1万,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08.9%和1703.7%,迁移增长率分别为141.3%和1436.1%。[4]可见,山区的人口增长迅速。至道光初年,外来移民人数可以说已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三省边防备览》载:“川陕边徼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广东、安徽、江西各省约有三、四分。”[5]具体到各个山区州、县、厅更是如此,所占的比重更大。定远厅,“近来烟户渐多,川人过半,楚人次之,土著甚少。”[6]凤县,“新民甚多,土著稀少,多系川湖无业游民,佃地开垦,杂处五方。”[7]留坝厅,“土著民人甚少,大半川楚、安徽客民。”[8]白河县,“境内四面皆山,外来佃种者,十居六七。”[9]镇安县,“土著不过十之一二,客民十之八九。”[10]平利县,“民多系楚蜀迁居之户。”[11]

更有甚者的是,这些移民的开发、谋生方式又极为原始。“山中开荒之法,大树巅缚长絙,下缒千钧巨石,就根斧锯并施。树既放倒,本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枝晒干,纵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需加粪,往往种一收百。间有就树干中挖一大孔,置火其中,树油内注,火燃不息,久之烟出树顶,而大树成灰矣。”[12]移民在山区四处迁移,“流民之入山者……扶老携幼,千百为群,到处络绎不绝。不由大路,不下客寓,夜在沿途之祠庙、岩屋或者密林之中住宿,取石支锅,拾柴作饭,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橼,上覆茅草,仅蔽风雨。借杂粮数石作种,数年有收,典当山地,方渐次筑土屋数板,否则仍徙他处”。[13]一处垦种几年,地力下降后,便又迁一地,“山民伐林开荒,阴翳肥沃,一二年内杂粮必倍。至四五年后,土既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骤雨冲洗,水痕条条,只寸石骨,又须寻地垦种。”[14]因此,“今年在此,明岁在彼,甚至一岁之中迁移数处”[15]的现象甚为普遍,许多地区植被由于这种盲目无定的开发消失殆尽。上世纪30年代何庆云在考察秦巴山地的森林后说:“南郑秦巴山中各森林,向称最富,只以佃户居住不定,无久远经营心,只知砍伐,不愿培植,故林木茂密之庄。多系自耕农,反之,童山濯濯者,一望而知其为佃农区减。现在南郑森林,荒弃之地,殆过半矣。”[16]

大量的手更全是资源消耗性产业。纸厂,“定远、西乡巴山林甚多,厂择有树林、青石、近水处方可开设。有树则有柴,有石方可烧灰,有水方能浸料。如树少水远,即难做纸厂,只可就竹箐开笋厂。”[17]炭厂,“有树木之处皆有之,其木不必大,山民于砍伐老林后,蓄禁六七年,树木长至八九寸围,即可作炭,有白炭、黑炭、粟炭”。[18]木耳厂,“择山内、五六年花粟、青棡、梓树用之,不必过大。每年十月内,将树放倒,纵横山坡上,雨霖日晒。至次年二三月间,将木立起,二三十根攒一架,再经淋晒,四五月内,即结木耳”。[19]香菌厂,“于秋冬砍伐花粟、青棡、梓树、桫椤等木,山树必则大者,小不堪用,将木放倒,不去傍枝,即就山头坡上,任其堆积,雨淋日晒。至次年,树身上点花,三年后,即结菌”。[20]这种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片森林被毁。如紫阳县,乾隆中叶尚未开垦,到了乾隆末年则“尽已开垦,群兽远迹,石骨岐增,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见其濯濯矣”。[21]至嘉道时期,陕南许多地方的森林都已经消失殆尽。汉阴厅,“南北两山老林,皆垦伐殆尽。”[22]商南县,“跬步皆山,久经开垦,并无老林。”[23]凤县,“境内跬步皆山,数十年前,尽是老林,近已开空。”[24]洋县宋军山,“县北百三十里,旧有从林。今废,止存大殿五楹前,有古松二株,偃盖盘郁荫约数亩”。[25]略阳县寒蓬山,“乾隆间,此山林木茂盛,虎豹麋鹿,络绎不绝,惜乎土人喜招客民,开垦取材。以迄于今,非复牛山之美矣。”[26]留坝厅紫关岭,“往时岭旁尚为老林”,嘉庆时期,“开垦人众,见其濯濯矣。”[27]叶世倬《重修连亭记》说到自己目睹紫关岭一带森林变迁的情况,“紫关岭……予自乾隆丙午入蜀,道经此岭时,则槎桠俊茂,阴翳蔽天,此树杂错众木中,前有亭立碣以表之。今嘉庆戊辰,自关中之兴安复经此岭,二十三年间,地无不辟,树无不砍……”[28]紫柏山,道光九年,有人经过时,“览庙后山冈,古柏翳天,无间杂树”,“其树皆千数百年物”,十年之后,“复过此地,见山谷依旧,林木全非”,“古木荡然”。[29]留坝厅至褒城县的北栈道附近,地势险峻,同样未免被毁的厄运,“数十年前,古木丛篁,遮蔽天日,异花奇木,芬馥泉岩。近为川楚棚民开垦,路增崎岖,而风景不复葱苍矣。”[30]“惟柴关一处,尚有古木数千丈。”[31]面对此番情景,时人也只能慷慨万千,有诗石:

“山中有客民,乃与造物争。利之所在何轻生,悬崖峭壁事耘耕。有土即可施犁锄,人力所至天无功。我闻故老言,思之令人羡。在昔山田未开时,处处烟峦皆奇幻。伐木焚林数十年,山川顿使失真面。山灵笑我来何迟,我笑山灵较我痴神力不如人力好,对景徘徊空叹息。”[32]

随着大片的植被被毁,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逐渐打破。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的其它生物资源亦受到严重影响,生存环境逐渐萎缩,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减退,甚至灭绝。比如,老虎,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陕南秦巴山区,历史上有许多关于该地区虎患的记载。[33]直至清初,这里仍有虎患的记载。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白沔峡等地均有虎食人。每至薄暮,虎游于市。惊怖街衢,伤及人畜。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王穆悬赏重金,募虎匠数十人,人山林扑杀,三年之间,即杀虎六十四只,虎患才息。[34]这说明当时陕南仍然维持着较好的生态环境。但是好景不长,尽管我们没有找到西乡县的直接记载,从其它地区却可略知一二,乾嘉以来,老虎的数量锐减。乾隆《旬阳县志》记载,“近各乡山已尽童,亦鲜虎暴矣。”[35]到光绪时期纂修的《旬阳县志》已经完全没有老虎的记载。[36]紫阳县三台山旧多虎豹,乾隆末年以后,由于山林被开垦殆尽,“群兽远迹”。[37]石泉县,嘉庆时还有“虎豹为害”的记载。[38]至道光时期,不仅虎、豹,其它物种也未免生态失衡而导致灭绝的厄运,“鸥、鹭、鸳鸯、虎、豹、麋、鹿、熊、罴,旧志有之,近开垦既遍,亦不尽有。”[39]凤县,早在开垦初期,“其僻处山林者,垦地种作,暇则猎兽从禽利,其皮、角、毛、羽入市货卖”,而且“时有虎患,樵采者恒苦之”。[40]可是,到了光绪时,獐、狐、麋鹿、豺豹、虎、野羊、野猪、鼠、兔之属,“非山薮深邃,林薄丛郁殊不多。”[41]镇安县,康乾时期,虎患问题是地方政府极为头疼的事情,各级政府都极为重视。乾隆年间镇安县宰聂寿曾记:“乾隆十五年(1750年)秦岭多虎,奉文拔宜君营兵捕杀,卒以无所获。时在省晋遏制台尹公,蒙示以防范之法,即于省城制备短枪火药,捐散四乡,一时打获数虎。”[42]但是,到光绪朝,老虎在这里已是极为罕见。光绪《镇安县乡土志》云:“昔年地广人稀,山深林密,时有虎患。乾嘉以后客民日多,随地垦种,虎难藏身,不过偶一见之。”[43]随着老虎等动物的大量消失,这一地区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例如野猪,由于自己天敌老虎的锐减,则大量繁殖,成为祸患,“近年以来殊无大异,惟南山一带野豸妨农,民多徙去。”[44]凤县,光绪十一、二等年,“秋雨太多,野猪戕害,贫民远徙。”[45]

可见,整个清代,陕南动植物资源变迁较为明显。随着大规模移民的盲目涌入以及不当开发,大片的森林植被和大量动物群落在这一带也逐渐消失。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个地方的植物和动物种类的变动受气候等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46]清代陕南地区动植物资源的大规模衰退,人为的不当开发固然是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但是气候变化也不可忽视。大规模移民入迁的乾嘉时期是明清寒冷期的极冷时期,这势必会影响该地区动植物群落的分布和恢复。[47]由于气候条件更为不利,本来应该加大对动植物资源保护,更不用说反其道而行之。总之,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陕南生态环境变迁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统一体,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动态连锁反应,动植物资源并不是简单的你消我长关系。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的动植物生活环境发生急遽变化,大片的植被大规模消失,随之大量的动物资源也不断减少,甚至消失。

二、生态环境变迁的统计——以水灾为中心

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另一集中表现就是水、旱等多种灾害频发。本部分冀通过对灾害时空分布的量化统计,增强对陕南有清以来生态环境变迁的认识。诚然,利用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能。美国学者赵冈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利用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来推断生态环境变迁;另一是通过对粮食亩产量升降的考察来分析环境变化。[48]考虑到陕南区域特点以及资料情况,这里采用第一种,即通过对自然灾害频率的量化分析来更为深入的考察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变迁。

(一)相关资料说明

清代陕南自然灾害记载主要是以各府、州、县、厅方志为主,私人文集、笔记、档案奏折也有相关记载。涉及到的灾害种类包括水灾、旱灾、雹灾、冻灾、风灾、震灾等。关于这些自然灾害资料前人已作了较为系统地整理,包括气象局气象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49]、陕西气象台编《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50]以及水利电力部水管司、司和水利水电科学院编《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51],从而为利用分析提供了方便。

但是,上述三种资料也存在优劣详略之别,《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较其它两种资料更具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首先,资料来源丰富。据统计现存清代陕南各地府、州、县、厅以及乡土志书总共94部,[52]《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一书收录其统计的达到39部,占到二分之一多,考虑到相当一部分志书并没有灾异部分记载,因而资料的覆盖幅度已相当广泛。此外,还包括各种实录、故宫档案等文献以及调查资料。其次,统计以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为单位,记载更为具体。因此,该资料的史料来源广泛,灾害记录相对详细具体,可以弥补因多种原因所造成的阙失,纵有不足与遗漏之处,也不致在总体上统计的结果。基于此,以下的量化统计分析即选取《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作为基本的史料来源。

(二)自然灾害统计分析——以水灾为中心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雹灾、冻灾、风灾、震灾等。其中水灾和旱灾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水灾又是陕南最主要的灾害类型。因此,以下选取水灾作为统计指标,通过对其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深化对清代陕南山地生态环境变迁的认识。[53]

1.空间布局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有关水灾的时空分布状况均予以列表说明。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对相关资料作了如下技术处理:

(1)资料中的灾情记载,明确注明某县,则视为该县发生水灾一次;所谓的“陕西”灾害,除非见到各地所属州县的具体记载,否则不在内,例如,“康熙三年,陕西,被水”,我们将不作为一次记载;而“陕南”灾害,则陕南所属州县分别按一次计算在内,例如,“嘉庆十八年,陕南,兴、汉、商各属秋涝(多雨),稻苗半槁,年岁大荒”;另诸如“南山一带,七月间,阴雨过多”、“汉水,七月十四日大水”等这样模糊记载,由于很难确定具体所属各县,我们在统计中将不计算在内。

(2)留坝、定远、佛坪三地是清代才设置的,原隶属其它州县。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分凤县南、褒城北而设;定远厅,嘉庆七年,分西乡县南而设;佛坪,道光五年,分洋县北、周至县南而设。所以,我们以黑体字表示,在具体统计分析时并没有计算在内。

(3)资料中的灾情记载,明确说明某月某日大雨或者连续大雨几日者则按一次记载;否则则按大雨的具体次数计入,例如,“宁陕、镇安,六(7)月初十并二十一(8月9日)、二十二日(8月10日)等被雨”,则按二次计入。

根据以上原则,陕南各地水灾情况统计列表如下: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陕南水灾空间分布的大致情况。安康、旬阳、白河、镇安、商县、商南、定远、略阳等高海拔山地是水灾的多发区,每年水灾暴发的次数要高于其它平坝地区。问题还远不止于此。据尹国康对汉江上游安康地区地表坡度结构分析,16°~25°占19.85%,26°~35°占27.70%,大于35°则占43.90%。[54]而崩塌滑坡的发生与山地斜坡地形形态和坡度大小密切相关,坡度愈大径流速度愈大,同时土体的稳定性愈差,冲刷量也愈大,坡度在20°~30°最易发生滑坡,坡度大于35°典型滑坡减少而崩塌增多。[55]山体则主要由火成岩和变质岩系组成,以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灰岩分布最广,[56]多极易风化,属于易滑地层。[57]“山中石多而性浮,非独杂在土山者,雨多必至砰裂,即一望悬崖,本自石骨峥嵘,而久雨之后,亦自时时崩坠”,[58]“间有山质为石者似为可靠,不知土内石质是沙土凝结而成,非真石也,与煤矿无异,每岁必增长数分,数年积长一二寸,山既长,砖石之砌其上者,渐次进开,海漫裂缝,雨水浸入,无不坍塌”。[59]“石杂土中,不相连属”,因此,“夏秋之际。霖雨经旬,土石浮泥,力不能以缀石,巨石则由山巅径流而下”。[60]一些志书对此亦有较详细的记述。洵阳县,同治八年秋,“大水山崩”;光绪二十一年,“雨多山崩”;二十三年,“雨多山崩”。[61]定远厅,道光四年大水,“五块石山崩,坏市廛民屋”;十五年雨,“鱼渡坝、母猪硐沟山崩”;咸丰八年大水,“坏民田庐,大池堡、袁家沟山崩”。[62]因此,水灾与山崩、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常常并发,山崩伴随泥石流是这些地区久雨、暴雨成灾时的常见现象。

总之,汉水流域盆地、丘陵和低山区、高山区的环境变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别,其中高海拔区是清代陕南地区环境变迁最明显的区域。实际上,这些灾害高发区基本上又是清代陕南新开发山区,其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更为复杂恶劣,两者之间的重合显然不是巧合,这说明水灾暴发频次与清代陕南各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密切相关。

2.时间布局

本部分主要包括水灾的四季分布、水灾在清代不同时期中的分布以及水灾在各地各

个时期的暴发频次。在统计中仍以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为单位。

(1)四季分布

在统计中,根据农历历法,一、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凡没有具体月份或者季节的归入不详。若出现连续几月的记载,每月分别各按一次计,例如,“康熙元年,商县、洛南,二月中旬至九月中,无数日霁,禾稼无成,麦沾泞,十不中一”。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明显看出,清代陕南地区的水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分别占52.76%和42.82%,其中又多集中在农历五、六、七月之中。洪涨期最早是在夏季四月,最迟在仲秋九月,冬季则为低水位时期,几无洪水发生。这一统计与自然科学工作者根据水文仪器对1934—1940年汉中盆地汉江洪涨季节的测量统计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据统计1934—1940年汉中盆地汉江的洪涨期起于五月,终于十月,以七、八两月次数最多;就季节而言,夏季最多,达到十次,秋季五次,春季一次,最少。[63]因此可以说,根据文献记载的统计分析,其可信度是很强的。

历史时期分布是指水灾在清代不同朝代的分布状况。根据整个清代帝王统治年号分为十一个不同时期,各个时期水灾的分布情况见表3:

根据表3水灾发生最多的时期是嘉庆和光绪年间,均占22.04%。其次是道光时期,达到15.55%,以下依次是康熙、乾隆、同治、顺治、宣统、咸丰和雍正时期。不过,由于这几个时期是根据各个帝王统治时期划分,所包含的时间段不一,分别为18年、61年、13年、60年、25年、30年、11年、13年、34年、3年,其可比性较低。因此计算出各个时期平均每年水灾次数分别为2、1.07、0.39、0.68、4.48、2.63、0.64、3.07、3.29、3.67总平均为1.89次。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整个清代陕南地区水灾的年均暴发趋势,呈波浪状分布,但总体有增多之态势,嘉道和同光时期灾害暴发频繁,较其它时期更为集中,而嘉庆朝最多,平均每年达到4.48次,道光朝平均每年2.63次,同治平均每年3.07次,光绪平均每年3.29次。据研究乾嘉与同光时期皆为清代陕南地区两次移民人迁时期,[64]这一时期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又处于“小冰期”的强冷期。很显然,这一统计再次说明水灾的暴发频次与陕南地区的(如移民入迁)和自然(如气候因素)的变迁有很强的相关性。

(3)各县水灾频次分析

上面已经计算出整个陕南地区不同时期水灾的年平均暴发次数,这对于说明清代该区域水灾的历时性与环境变迁趋势是十分有益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言,陕南的小区域特征明显,汉水流域盆地、丘陵和低山区、高山区无论是气候因素,还是地质地貌以及移民开发程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考察灾害的历时性时同时又要兼顾其共时性,即区域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不过考虑到资料的记载多以县为单位,同时与前面的统计统一,这里仍以县为单位,统计分析清代各个时期陕南各县平均每十年水灾暴发频次,见表4:

由表4可知,发生灾害频率较高的地区为安康、旬阳、略阳、沔县、白河、紫阳、商县、镇安,这些州县的海拔也相对较高,而城固、洋县等海拔较低的河谷盆地则频次较低。就时段看,各个县在嘉庆和光绪这两个时期变化最为明显,水灾暴发的频次提高较快,是历年平均频次的几倍,相对其它时期更为集中。这既与气候波动一致,又与移民入迁的吻合。

总之,通过对整个清代陕南自然灾害的统计分析可知:

其一,就空间分布而言,陕南生态环境变化的地域性明显,小区域环境变迁有很大的

差异性,与气候、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的特质相一致,高海拔山地是陕南生态环境的严重变迁区域;

其二,就时间分布而言,与乾嘉和同光时期的两次移民入迁一致,这两个时期亦是环境的集中恶化期,爆发的频次明显多于其它时期。这进一步证明陕南生态环境变迁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迁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能仅仅停留于发生变迁这一表面认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笼统认为其发生严重恶化,虽有道理,但失之偏颇。事实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其变化或大或小、或主或从,不能不加区分地给予简单概括。陕南生态环境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统一体,受气候、地质、地貌、人口等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表现出更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充分地认识这一点不仅可以全面深刻地理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特殊性,而且对于我们今天合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亦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注释:

[1]90年代以来,学术界围绕环境变迁已有不少成果问世,具体可参阅:谭作刚:《清代陕南地区的移民、农业垦殖与环境的恶化》,《农史》1986年第4期;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史地丛》1993年第1期;梁四宝:《清代秦巴地区的开发与环境恶化》,《晋阳学刊》1994年第5期;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葛庆华:《试论清初中期川陕交界地区的开发与环境问题》,《西北史地》1999年第1期;张建民:《明清山区资源开发特点述论——以秦岭一大巴山区为例》,《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田培栋:《明清时期陕西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0~362页;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载李根蟠等编:《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张晓虹、满志敏、葛全胜:《清代陕南土地利用变迁驱动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海外亦有相关成果问+。例如:Ts’ui-jungLiu(刘翠溶),TradeontheHanRiveranditsImpactonEconomicDevelepment1800—1911.HarvardUniversity,Disser-tation,1974;上田信:《中国生态结构与山区经济——以秦岭山区为例》,载沟口雄三编:《长期社会变动》,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年;爱德华·B·费梅尔:《清代大巴山区山地开发研究》、《清代中国边疆地区的人口与生态》,分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1年第2期、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第387~433页;郑哲雄、张建民、李俊甲:《环境、移民与社会经济——清代川、湖、陕交界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民间风俗之一》,《清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清]卓秉恬:《川陕楚老林情形亟宜区处》,载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第17页。

[3][清]毕沅:《兴安升府疏》,载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第3~4页。

[4]萧正洪:《清代陕南的流民与人口地理分布的变迁》,《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

[5][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21页。

[6][清]卢坤:《秦疆治略·定远厅》,道光年间刻本,第50页。

[7][清]卢坤:《秦疆治略·凤县》,第55页。

[8]道光《留坝厅志》卷四《土地志·风俗》,第5页。

[9][清]卢坤:《秦疆治略·白河县》,第64页。

[10][清]卢坤:《秦疆治略·镇安县》,第43页。

[11][清]卢坤:《秦疆治略·平利县》,第62页。

[12][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20页。

[13][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19页。

[14]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一《风俗》,嘉庆十九年刻本,第6页。

[15][清]严如熤:《三省风土杂识》,第35页。

[16]何庆云:《陕西实业考察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第45页。

[17][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第6页。

[18][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第5页。

[19][20][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九《山货》,第16页。

[21]道光《紫阳县志》卷一《地理》,引自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载李根蟠等编:《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2][清]卢坤:《秦疆治略·汉阴厅》,第60页。

[23][清]卢坤:《秦疆治略·商南县》,第23页。

[24][清]卢坤:《秦疆治略·风县》,第55页。

[25]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第23页。

[26][清]淡金籯:《寒蓬山记》,载道光《重修略阳县志》卷四《艺文部·记》,光绪三十年重印本,第55页。

[27]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四《山川上》,第1页。

[28][清]叶世倬:《重修连亭记》,《留坝厅足征徵录》卷一《文徵》,第18页。

[29][清]俞逢辰:《禁伐紫柏树木示》,《留坝厅足征徵录》卷一《文徵》,第34页。

[30][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3页。

[31][清]严如熤:《三省风土杂识》,第3页。

[32][清]王志沂:《栈道山田》,《留坝厅足征徵录》卷二《诗徵》,第33页。

[33]相关研究可参阅陶喻之:《汉中历代虎患钩沉》,《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李健超:《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34][清]王穆:《射虎亭记》,载道光《西乡县志》,道光八年刻本,第35~36页。

[35]乾隆《旬阳县志·物产》,乾隆四十八年刻本,引自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

[36]光绪《旬阳县志》卷八《赋役·物产》,光绪二十八年刻本,第22页。

[37]光绪《紫阳县志·山川》,引自张建民:《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

[38]嘉庆《汉南续修郡志》卷七《城表·乡村》,第11页。

[39]道光《石泉县志》卷二《田赋志·物产》,第21页。

[40]光绪《凤县志》卷八《风俗志》,光绪十八年刻本,第1页。

[41]光绪《凤县志》卷八《风俗志》,第10~11页。

[42]乾隆《镇安县志》卷七《物产》,乾隆十八年抄本,第10页。

[43]光绪《镇安县乡土志》卷下《物产》,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第63页。

[44]光绪《宁羌州乡土志·历史·户口》,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46~47页。

[45]光绪《风县志》卷一《地理·河》,光绪十八年刻本,第11页。

[4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竺可桢文集》,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477页。

[47]关于清代陕南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的具体研究可参阅拙作:《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48]具体论述可参阅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49]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1年,第325~331页。

[50]陕西气象台编:《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内部资料)》,1976年,第31~124页。

[51]水利电力部水管司、司,水利水电科学院编:《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52]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3]关于陕南自然灾害的统计,耿占军曾把整个陕南作为一个区域进行过粗线条的分析(可参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5~155页)。事实上,陕南地区区域差别明显。因此,我们的统计将具体到县一级单位,希望给予更为细致的量化分析。

[54]尹国康:《汉江流域地貌结构与土地资源》,《地理科学》1993年第2期。

[55]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第二卷,丁一汇主编:《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5页。

[56]相关论述主要参阅沈玉昌:《汉水河谷的地貌及其发育史》,《地报》1956年第4期;聂树人编著前揭书,第14页。

[57]陈自生、王成华、孔径名:《中国滑坡灾害及宏观防御战略》,载施雅风等主编:《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与灾对策》,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310页。

[58][清]严如熤:《三省风土杂识》,关中丛书本第39页。

[59][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39页。

[60][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策略》,第29页。

[61]光绪《洵阳县志》卷十四《杂记》,光绪二十八年刻本,第15~16页。

[62]光绪《定远厅志》卷二十四《五行志·祥异》,光绪五年刻本,第3页。

[63]王德基、薛贻源:《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地形篇》,重庆,中国地理研究所1943,第54~55页。

[64]钞晓鸿:《晚清时期陕西移民入迁与土客融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