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交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交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交艺术论文

篇1

篇2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1.2.2观察组

引用Microteaching教学理论设计穿脱手术衣技能微型教学流程,即将穿脱手术衣整体操作项目拆分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相对独立完整,又可测量重复的7个小操作,并对每一个小操作制定具体步骤、练习目标及效果评价,形成连续完整的操作链。将整合细化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告知学生,老师分节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每一部分达标后进入下一部分练习,逐个突破。在练习过程中,老师用手机对操作学生进行拍摄,包括拍摄独立的项目操作及整体操作过程。拍摄视频参照评分标准进行个人、学生、教师三方点评。

1.3效果评价

1.3.1操作考核

实验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考核分洗手(20分)、穿脱手术衣(50分)、戴脱手套(30分),总分100分。采用一对一考核形式,并且带教教师不参与考核。

1.3.2调查问卷

实验结束后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内容、方式满意度;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问卷。设计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共发放问卷1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两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

实验组在洗手、穿脱手术衣、戴脱手套及总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

实验组教学与教师满意度分别为92.19%、95.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微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采用微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穿脱手术衣完整的操作项目细化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7个独立小操作,便于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突破各环节,由简入深螺旋式提高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有序、流畅完成整项操作。在练习时,学生能从完成及完善一个个小操作中获得一定成就感,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另外,通过拍摄记录学生操作动作、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主动查找问题,再由带教老师点评错误或需改进之处,加深操作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同时能扬长避短,有助于学生对操作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操作技能。

篇3

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者都是经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具备专业的音乐素质,能完全掌握和运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技能;同时,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底蕴,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懂得如何选取合适的诗歌进行专业的谱曲;能够较好地掌握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能够将人声与钢琴融为一体去展现诗歌的魅力。作为艺术歌曲的演绎者,也是非常专业化的声乐演唱者和钢琴协作者,由于19世纪下半叶有许多作曲家的作品曲调颇具个性,和声变化多端,调式调性复杂多变,节奏节拍交错出现,这就要求演绎者具有专业的音乐技能,才能完整地演绎出作品的韵味。随之也要求艺术歌曲的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青睐。

(二)文学化

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与浪漫主义文学的联系,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艺术歌曲的创作,所以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所呈现的就是作曲家对诗歌的文学阐述。

(三)室内乐化

19世纪下半叶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的作品,大多数都是人声与钢琴的配合,因此都具有室内乐化的共性,它们不需要像歌剧那样需要交响乐队伴奏和演员宏大的音量,而是将人声与钢琴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钢琴与人声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这就极大地强调了钢琴的重要性,他们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而并不是演唱者与伴奏者的角色了。所以,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显示出了独特的室内乐品质,钢琴在当时还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作品。

(四)抒情化

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在旋律的表现上、诗歌的阐述上、旋律与诗歌的高度结合上以及钢琴的演绎上都具有抒情化的特性。19世纪下半叶的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和诗歌都是充满抒情化韵味的,那一时期这两个地区的作曲家除了注重诗词和旋律本身要具有抒情化以外,还格外重视两者是否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一点体现在歌词的词重音与旋律节拍的拍点重音相呼应上,旋律节奏的换气口也恰巧是诗句停顿休息的地方。奥地利作曲家胡戈•沃尔夫(HugoWolf)在这一特点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他在创作过程别注重诗歌与音乐的融合,旋律的抒情化表现在歌词中,歌词的抒情化又体现在旋律里,两者交相辉映。在这一特性上有不逊表现的还有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Faure)。他的作品是充分体现诗歌与音乐融合的抒情化的代表作。例如他的代表作《月光》(ClairdeLune),旋律优美舒缓,描写了一群青年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那恬静的月光既美丽又忧伤,如梦境般。歌词的柔美充分融合在音乐中,曲调让人感觉到安静与浪漫的舒缓,恰到好处地体现出诗歌与音乐抒情化的完美结合。因此在演绎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歌曲时,我们应首先抓住艺术歌曲的共性,更多更好地去表现歌词诗意般的浪漫、细腻和其内在的情感与意境。

二、德奥艺术歌曲与法国艺术歌曲的不同之处

德奥艺术歌曲与法国艺术歌曲存在共性的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上的不同

显而易见的是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在德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的发音方面完全不同,也就形成了语言在艺术歌曲中的特点不同。德语和法语在元音和辅音这两种发音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在声乐演唱中,德语歌词显得比较硬朗,法语歌词则显得更为柔美。大部分德语歌词的音乐节奏重音和歌词节奏重音是和谐一致的;而法语歌词的音乐节奏重音和歌词节奏重音却常常不对应,也就是意味着歌词的词重音会出现在音乐的弱拍上,这就增大了演唱者准确把握语调和节奏的难度,但恰恰是这点才能体现出法国艺术歌曲的典雅柔美。在19世纪下半叶的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中,在歌词的重视程度上,德奥作曲家中最为突出的是胡戈•沃尔夫(HugoWolf),他的旋律常常带有朗诵般的叙述性质,他的艺术歌曲被人们称为“诗化”的艺术歌曲。他的代表作品《邂逅》(Begegnung),选自《缪利克歌集》,词作者缪利克,作品描绘了在暴风雨的情境下,一对青年情侣在街头偶遇,欲说不止,既窘迫又甜蜜,瞬间的内心活动带给我们一幅幅动人的、富于感染力的画面。这首曲子的音乐非常接近诗的吟咏,作曲家要求“快、清晰且不平静”,连曲子的伴奏也跟着诗的节奏而起伏着。《邂逅》这首艺术歌曲要求吐字明晰、干脆利落而不能完全断开,也不能吐得十分夸张和富有戏剧色彩,不然就会破坏诗歌的意境。它还要求德语字词音节末尾辅音的清晰度和爆破度、歌词的音节重音和旋律节拍上的节奏重音完全吻合,8/6拍的节奏特性加上德语语气的语感强调,非常形象地交代了姑娘的出现,加强了音乐的叙述性和连贯性。法国艺术歌曲代表性的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Faure),他的作品歌词优美典雅。相较胡戈•沃尔夫(HugoWolf)而言,加布里埃尔•福列的音乐性更强。例如他的代表作《月光》(ClairdeLune),其歌词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马里•威尔兰的同名诗《月光》。此曲要求吐字连贯、细腻而柔美。《月光》这曲子在律动强调音上,还与《邂逅》强调词尾辅音的快、清晰完全不同。通过加布里埃尔•福列的《月光》,可以看出作曲家可通过脚韵的不同形式赋予诗歌的韵律性和音乐性,让法语诗歌融入音乐中,这是德奥与法国两个地区艺术歌曲中歌词的不同之处。

(二)取材不同

德奥作曲家在创作艺术歌曲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德奥地区的民歌、乡村歌曲和其他民间材料。德国民歌基本特征之一是以自然音阶为基础的旋律进行,速度上一般大多为中板,旋律进行相对平稳,音乐恬静安详,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有着极深的影响力。19世纪下半叶的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GustavMahler)的音乐创作,大部分来源于童年时学唱的民谣,并广泛涉猎了各种形式的民俗艺术。例如他的代表作《究竟是谁相处了这支小歌?》《究竟是谁相处了这支小歌?》这首艺术歌曲的歌词来自一首朴实的民谣,是一首充满了民间风味和乐趣的爱情歌曲。整首歌曲曲调活泼清新,作曲家运用了鲜明的三拍子的特性,加上以奥地利民间舞蹈“兰得勒”作为基调的音乐节奏特点,让人想跟着音乐一起翩翩起舞。乐曲在前奏中就呈现了这首歌曲的主旋律材料,并进行重复模进。歌唱旋律从最后一拍弱拍进入,这也跟德国民歌大多是从弱拍开始,之后在大部分的小节首拍是重音的特点不谋而合,曲调基本都以自然音程构成,这和德奥地区的民歌相呼应。而法国艺术歌曲的素材与民谣、流行的通俗歌曲没有特别多的联系,因而使法国艺术歌曲都带有一种贵族式的高雅气质和知识阶层的风味而缺乏乡土气息。例如同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Faure)的作品是很难找到民谣的迹象的,他的代表作《梦后》,虽然和古斯塔夫•的代表作《究竟是谁相处了这支小歌?》都采用了三拍子的节奏特性,音乐内容也都是以爱情为主题,但是这两首歌曲的风格却完全各异。从整体的曲调上来看,《究竟是谁相处了这支小歌?》轻快明晰,有鲜明的民谣风格;而《梦后》的曲调朦胧柔美,有突出的知识分子阶层的风味。从《梦后》的诗词方面来看,描述的是主人公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在梦中看到了心上人美丽的倩影并被召唤一同到天堂的光辉中去,但主人公即刻却从梦中醒来,呼唤魅力的梦境重新归来,这是首快乐与忧伤相伴的诗歌,其诗歌的高雅、唯美、朴实、自然与民间歌谣并没有多少联系。在此曲中,不少诗句结尾的一个音节上加上两个三连音的装饰,使曲调和歌词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歌曲独特的优雅的风味,例如谱例4。由此可见,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在取材方面有全然不同之处,从而也导致这两者间的风格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演唱和演奏中,我们应从这方面多去区分德奥艺术歌曲和法国艺术歌曲,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各自的风格。

篇4

英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特色

1严谨的教学管理,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英国人一向以严谨优雅的贵族风范、绅士风度出名,其艺术教育环境却相对宽松自由。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鼓励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自由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教学作息上并没有对学生严格限制,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如在选择课程与老师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同时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上则极其严谨,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审定、具体的课程表与作业表的制定,还是作业的考评制度,都十分严格并在执行时严守制度。比如一份学生作业要由五位教授同时考评,综合给出评价;五位教授中要有一位以上为校外聘请;指导老师不能参与作业考评;作业考评完全采用匿名方式等等一系列规定都显示出对教学细节把握的严谨程度。

温切斯特艺术学院老师将其称为“狮子教育”,狮子从小就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学习猎杀技能,为了生存,狮子的学习很主动。在英国的教育理念中,教学的过程就像狮子学习生存的过程一样,学生只有在接近现实的教学过程里,才能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大多采取主题项目教学,以真实(虚拟)课题项目来训练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提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面的过程记录,注重创意能力的培养

英国艺术教育很重视学习的过程以及过程的记录,他们的艺术教育理念认为创作是创意思维活动的过程,如果仅仅重视创作的结果,对于学生学习来讲无疑损失了更多更重要的部分。温切斯特艺术学院在专业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每个课程项目都要求学生做一本“Sketchbook”(速写本)(图1)。

“Sketchbook”形式丰富多样,不必担心样式不统一或不够美观,记录完整的创意思维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Sketch-book”中记录的可以是笔记(Notes)、草图(Sketches)、参考资料(References)、好的或坏的创意(Ideas:Good&Bad)以及创意的发展过程(DevelopmentofIdeas)等等。“Sketchbook”的制作,已经成为英国设计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它专业)))如一些理化及历史课程,也有做“Sketchbook”。通过此过程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研究的能力。同时,速写本是教师最终评估的一个重要资料,教师通过翻阅速写本,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创意思维,了解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使他们明白设计的存在价值。

3创建“真实工作环境”,破解“无法实习”困境

英国由于其社会经济的转型,加工制造业基本上转移到国外,本国内与艺术设计相关的都是较高端的设计公司,数量较少,基本上无法进行类似国内的毕业实习或者“顶岗实习”,也无法以此帮助学生进行从学生到企业职工的角色转换,也不能通过实习这种形式进行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的对接。温彻斯特艺术学院院长BashirMakhoul教授认为这是英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困境”,应对这个困境,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工作室和实训环境(图2)上做到“与真实工作环境一致”。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使用的实训设备都与企业一线使用的设备相同(有的设备更先进,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公司的设备更新),而且建立了空间与装修与企业内部环境一致的工作室,目的是为了创建更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可以达到与在企业实习相同的效果。

开设“创业就业”课程,解决就业的难题

英国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¹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与画廊签约成为艺术家;º进入大型企业或者设计公司从事专职设计工作,成为设计师;»在博物馆、美术馆从事相关艺术品管理工作。

篇5

1 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求

当今的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挑战、矛盾、抗争和变革的世界。处于这个历史时空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也正以多元的价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态变化策应着汹涌澎湃的文化冲突、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和起伏跌宕的艺术思潮。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在时代的文化大潮和中华民族后代的学习与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发展与生存关系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继承与创新,所以,无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教育者,还是学者,都必须担负起这个传统文化体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国传统绘画教育的当代性具有更为正确的理性分析。

审视20世纪以来的中国传统绘画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几经沉浮,在近代内外交困的中国政治现状中,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深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随之而来的状况则是废除传统,质疑教育。于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教育开始模仿西式教育而进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艺术教育模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根本被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这一状况的改变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艺术上有着真知灼见的进步艺术家们并没有为之而消沉,他们主张“以15世纪以前的中国画”为体,“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我国之短”这一理论来继续着中国画教育的“新文化美术”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传统水墨为载体的中国画教育,开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创造方法为标志的“85美术思潮”为教学主体思想。

面对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致力于解决现当代文化思潮多元发展下的传统文化弘扬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高校艺术生对于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特殊使命和意义,为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廓清艺术发展思路作一份贡献。

2 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

传统绘画思想是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有非常大的潜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师既要把正确的观念灌输给学生,又要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据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和学有所依,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看待传统,也是艺术教学中要明确的问题。艺术的发展只有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所以传统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反而会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现代社会对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对教师培养好学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别是对学生艺术素养自身的培养,这就需要老师在传统艺术教学中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进行精心设计,其具体参照表1。从举措一览表中可见,评价内容从评价项目、评价方法两方面来展开。其中,评价项目包括多读书、广闻见、有胸襟、勤习苦四项;评价方法包括静态分析、形成性评价、动态分析、终结性评价四种。静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艺术论文写作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论文写作水平),艺术批评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水平(广闻见:即通过多读多看多听所思考来提高艺术批评水平与审美、艺术作品鉴赏能力),道家哲学思想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传统文化及现代艺术的互补之处来加以融合),作业数量及艺术作品质量的通过率(勤习苦:即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艺术作品质量),即在特定时空现实状态下的评价为静态评价;同时,更重要的是动态评价,即对被评价者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注意学生的发展,动态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多读书:即通过多读书提高艺术文化水平),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方面(广闻见:即通过多看多听增强分析及解决艺术问题的能力),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有胸襟: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加大艺术认知力度及创作力度),专业技能水平(勤习苦:即通过勤奋苦练促进专业技能的增长)。

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提供频繁信息反馈而进行的评价。①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所学生需读的书有:古今论画之书(如各种画论等书籍)、金石碑帖、古人诗歌、笔记小说四部分;开阔学生的见闻: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绳墨(规矩)、习俗之移人(群众需要)、师传之墨守、气质之褊弊、家法之渊源、物理之探究(造化与事物之规律)、地壤之区分(所居地区山川之不同);加大学生的胸襟:不贪浮华、轻视图财、心无俗忧、自拟先哲(以前贤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练习作画)、多观名迹、着意临摹、到处写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狭陈旧的成见)。

总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期结束后,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或评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对教学结果作出的综合总结和成绩评定。②在终结性评价中,主要体现鉴定功能,以课程目标为参考。③它所包括的评价内容有:增加学生的勤习苦练:考察学生素质、学养、格调、文化、境界的综合,实现量的积累;考察学生吸收、继承、体悟、理解、分析的艺术学习态度之综合能力;考察学生人格魅力、执着精神、谦虚为学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操守;考察学生学习兴趣、眼界、技能及创新的个人发展能力。

通过以上举措一览表可见:传统艺术教育对学生艺术素质及基本技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赋予高等艺术学生的时代新要求。在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现当代社会,各种艺术思潮层出不穷,学生学习艺术传统必然会很好地廓清艺术发展的思路,同时更好地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正确的鉴赏,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艺术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学生在艺术技能的学习中重视传统文化及绘画理论的学习,能很好地将实践技能与理论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