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行为规范总结

篇1

 

1.大学生纪律规范与行为道德方面存在的矛盾。在学生的纪律与道德方面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学生的生活方面。例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十八岁入学,二十二岁毕业。根据我国《婚姻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谈恋爱是符合我国的相关规定的,甚至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增加,到了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可以步入法定的结婚年龄。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大学生恋爱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如果期间发生了类似于性关系的行为,也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然而,学校设立的纪律规范,就是为了约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恋爱发生性关系甚至造成一定后果的行为,在校方看来,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必须要根据学校的纪律规范给予惩戒。但是,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行为只要是双方无条件的共同意愿,就不涉及到法律问题,反而是学校的干涉行为,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侵犯。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之间便存在了矛盾与冲突。

 

2.大学生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在纪律规范与法律规范间存在的矛盾,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学生的学业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发生违法行为,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该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刑法,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处分。对于在校大学生的违法行为,按照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来看,学校应该在法律处分的基础上追加学校的纪律处分,以儆效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处分后,便可规避学校的处分,不仅影响了学校纪律对学生的约束力,还使得法律的形象受到了影响。

 

二.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相互关系

 

1.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由于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经到了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时候,要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免出现法律行为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混淆,任何行为规范的制定,都不能违背法律规范的要求。

 

2.以道德规范为基础。道德规范是在道德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行为规范,主要对人们的信念、习惯等行为进行约束,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其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符合我国公民所遵守的公共道德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的,与道德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具有强制性,而道德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思想上的引导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来实现规范的效果。由此看来,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3.以纪律规范为保障。高校设立纪律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校园秩序,约束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然而,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应该享有合法公民的一切法律权利与义务,既不能有特殊的权利也不能剥夺其合法的权利。因此,大学生的纪律规范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体现出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要求。通过纪律规范的建立,为大学校园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三.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1.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备充分的合法性。在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相关行为规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该行为规范必须要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确保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于规范中存在的侵权条例要及时进行更正与修改。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除了法律上的相关处分以外,学校应对违法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并将公安机关及学校的处罚结果计入学生的档案之中,以免出现学校处分与法律责任的相互矛盾。

 

2.高校大学生行为规范必须具有正当性。在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要确保其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要确保行为规范符合实际的要求。以相关法律条文为指导,确定规范的基本内容,以诚信教育作为突破口,确定基本机制,不能使用行政的权利去扼杀学生的道德潜力。

 

除此之外,还要确保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在制定行为规范的同时,要突出学术规范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伪学术的行为,实现大学生行为规范的真正价值。

 

四.总结

 

篇2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篇3

对高职院校在校生行为特点的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约束、行为引导工作研究基础,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当前高职院校在校生主要是“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这些学生身上有很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

(一)道德水平偏低,理想信念有待提高

“90后”和“00后”的学生出生时,社会发展到新的水平,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国外先进理念与“杂质”不断涌入,对这代学生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受到很大冲击。主要表现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受自身兴趣爱好影响,很少会从社会、国家的利益出发。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缺少规划,没有对自己进行长期、短期的规划等等。

(二)法律知识欠缺,网络失范行为严重

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网络内容对学生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职学生上网的目的已不仅限于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更多的是游戏。游戏内容中暴力、等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有的学生深陷网络游戏、网恋不能自拔,甚至出现旷课、逃课、夜不归寝、性格暴躁等不良行为,有的学生还因迷恋网络游戏情节,而出现极端的伤人事件。

(三)爱情观扭曲,心理不健康

在大学校园中,恋爱是常见的现象。而恋爱双方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吸引、相互欣赏基础上。但在调研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正确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为了排遣寂寞、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对于未来,两个人基本没有考虑过,这证明二人在一起时,只是考虑个人的感受,没有考虑到对方和恋爱的结果,忽视应对对方承受的责任和义务。这更加充分说明在高职院校校园中,学生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对于恋爱行为比较盲目。

二、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的作用

(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好学生行为引导工作需要不断开发创新出新的内容来应对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在大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功能,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有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对策。

(二)为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提供新的手段

在大学校园内,年级与班级已经不能将学生进行区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还是依靠寝室而相互影响,因此,在对于高职学生行为引导要从寝室入手,将校园文化活动深入到寝室,通过寝室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校通过以寝室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针对行为规范的辩论赛、宿舍文化节,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进而对学生行为引导产生约束效应,使大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使大学生行为规范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

三、宿舍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行为引导机制的建立的引导

(一)完善的组织机构,加强宿舍管理工作领导

对大学生宿舍的管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组织及制度建设由分管校长牵头,由舍务科、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部门组成宿舍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舍务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对于宿舍日常管理学生实施学校、教学系二级管理制度。舍务科对全校住宿情况进行总体把握、指导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物业人员对于宿舍管理的工作方法、常见问题的解决及常见灾害的应急处理等内容进行培训;定时召开宿舍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各教学系宿舍管理情况,在宿舍工作的关键时期组织安排宿舍工作内容及重点工作;每周召开舍务学生干部工作会议,总结一周的学生检查情况并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各教学系具体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进寝室检查与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二)健全的制度规范,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

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2004〕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和《抚顺师专学生公寓违纪处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对相关制度不断修改。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宿舍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流程,提升宿舍管理工作效率。一是宿舍楼内公示管理人员名单,使住宿学生知晓本楼管理人员,方便宿舍的管理。二是每天清晨由宿舍管理人员对每个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各系。晚间校舍务干部与各系舍务干部穿插抽查住宿学生晚间归寝情况及在寝室内违规现象进行检查,发现有违纪情况及时与教学系沟通;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比依据之一。三是物业人员的管理。每天定时清扫与不定时保洁,保证宿舍环境干净、清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做到有情况及时报案、报警;掌握常见突况的应急处理。

(三)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大学生行为引导工作取得成效

1.以“文明寝室”总结评比,提高宿舍环境卫生建设。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精神,制定《抚顺师专学生公寓日常检查评比细则》及《抚顺师专“文明寝室”评比细则》。通过对学生宿舍进行日检查、周总结、月评比的方式产生校“文明寝室”。检查的内容不仅仅是每天上午和周三下午卫生检查,还包括晚间归寝情况和学生违纪情况的汇总。学校将“文明寝室”的数量纳入对辅导员(班主任)年度考核中,对于获得“文明寝室”称号的住宿学生学校给予表彰。2013年度,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1间,涉及学生384余人;2014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49间,涉及学生431余人;2015年,我校评选出“文明寝室”57间,涉及学生497余人。

2.宿舍文化节活动,为学生素质提高搭建平台。宿舍管理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的手段应创新、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教育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为加强我校大学生宿舍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我校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活动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娱乐中加强宿舍管理,寓教于乐。活动不仅由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寝室铭、寝室歌”的征集活动,还包括增进寝室凝聚力、增进同学间友谊的团队游戏。在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宿舍管理的认识。宿舍文化节活动已连续开展三年,活动受到学生的好评。

3.“三个一”活动的开展,使辅导员工作更具针对性。为坚决落实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我校选派的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即与学生同住学生公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切实落实学校班主任管理的各项规定,班主任必须每周定期到学生宿舍走访学生。辅导员“三个一”活动是我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又一新举措,内容包括:辅导员每周走访一次学生宿舍;定期与一名住宿生谈话;定期为学生解决一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教学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总结。在活动中,辅导员走访寝室267间,平均每个每周走访寝室5间;辅导员与学生谈话824人次,平均每人每周3人次;辅导员为学生解决困难715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将各教学系在谈话中发现的集中问题,邀请专家与辅导员开展专题研讨会,探讨类似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

4.新生“内务整理”培训,帮助新生开启新的生活。大学新生活首先从宿舍开展,为使学生能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和学校,在学生入学初,学校便针对新生开展“内务整理”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首先,选取高年级学生干部首先将针对我校内务要求及评比标准对新生进行培训,培训后,学校将组织舍务学生干部对新生寝室内务整理进行评比。其次,指引学生对校园内生活场所进行引领,帮助学生熟悉校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火灾、漏电等灾害的应急处理和伤病等突况的应急处理。

(四)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宿舍管理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学校对宿舍管理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对宿舍管理工作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高标准、严要求,落实目标责任,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通过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考核激励机制,把集中考评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把考评工作量与考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促进宿舍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结合实际,形成了《抚顺师专公寓管理职责》《公寓守卫人员岗位职责》《公寓值班人员岗位职责》,逐渐消除了个别宿舍管理人员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己无关”及“消极应付”等模糊认识和错误做法,不断提升了宿舍管理人员的大局观念、服务意识,营造了“学先进、比服务、促和谐”的良好风气,同时,不断完善宿舍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娜.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运用现状及其开发的措施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4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Behavior Cultivation

of Lower Grade College Students

ZHENG Shuyue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mental statu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in general. However, the situation is far from optimistic. The figure of unnatural death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s keep rising, which has coming to be a prominent problem to the ment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o enhance education of behavior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lower grade stud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build a healthy behavior habits and moral characte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the key to the solution to the puzzle.

Key words lower grade college students; behavior cultivation; education

作为90后的低年级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构建的关键时期,往往会遇到迷茫困惑、目标精神匮乏、自律缺失、心理亚健康、自理能力差等问题,能否成功实现自我蜕变,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来说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总结思考,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行为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健体魄等。

1 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特殊性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加强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在校大学生一般都是“90后”,他们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长,新媒体和信息化带来了多元思潮冲击,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由家长代办,没能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没有形成“不需任何外力监督和内部动机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进入大学后,由于缺乏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很多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上网成瘾、厌学逃学、打架斗殴、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日常行为失范现象也随处可见,比如不讲卫生,随地吐痰;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在食堂进餐不排队;上下课在教室门口拥挤,不懂先出后进原则,在楼道或路上行走,不懂遵守靠右走原则;师生狭路相逢时,不懂尊敬师长,让老师先行等等。此外,大学生中还常出现同学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诚信意识、不懂勤俭节约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育人效果,所以对大学生加强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刚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性格尚未形成,易于接受新事物,可塑性很强,此时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行为养成教育实质就是综合多种教育方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行为养成教育开始,从学生的仪表仪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日常生活的细节抓起,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针对性地展开,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低年级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应该由社会、家庭和高校共同完成,所以,目前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施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发挥育人功能的效果有限,主要归因有: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多种利益矛盾凸显,多元思潮冲击着大学校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原有的道德体系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社会道德素质教育缺失,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削弱了学校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

二是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升学成为衡量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尺,学校和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知识能力放在第一,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导致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忍耐力差,缺乏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家长以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就放松了管教。家长主动和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一点联系,这种家长教育缺失的情况,对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非常不利。

三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新的课题。手机、电脑的在大学生中覆盖率高,新媒体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娱乐手段,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制力较差,辨别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产生了形形的问题:沉迷于网游而不能自拔,休闲娱乐占据大部分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

四是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机制并不完善。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辅导员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其他环节也要不断改进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岗位上的教师,要切实在日常行为中起到表率作用,将育人思想渗透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构建起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网络,切实做到关心、爱护、培育每一个学生。

3 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

学校应根据低年级大学生尤其是新生的特点,以行为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系统地开展正确行为指导和良好习惯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的培养,才能为学生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1 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低年级大学生受到中学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学校首先要提供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让大学生行有所依,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样做,行为规范是养成教育的前提。通常来讲,学校一般都有系统完善的学生行为准则,新生入学后,要组织宣传、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住宿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要通过网络、班会、答卷、竞赛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行为规范,使其对各种制度、规范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遵守践行。

3.2 长期坚持反复实践

好习惯的形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的学习宣传上,必须付诸实践,长期坚持,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辅导员必须有耐心和信心,不厌其烦,通过长期反复的讲解、实践,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长期坚持或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克服很多困难,意志薄弱者可能临阵偷懒、逃脱、敷衍。比如晨跑制度,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毅力和体魄,但部分学生会因为贪睡而导致出勤率不高。所以,辅导员一定要严格要求,坚持让大学生在长期刻苦训练中,培养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注意研究和创新,因时因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探索出好的教育方法。

3.3 严格监督检查机制

大学生自制性、自觉性、自律能力差,要让他们克服惰性,养成好的习惯,往往需要外力约束和监督,要建立经常化的规章制度,来强化大学生好习惯养成。比如,建立寝室卫生和安全检查考评制度、课堂出勤抽查制度、班风考风检查评比制度等,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必要处分。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能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感,规范其行为,鞭策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励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为了将行为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也需要对教育过程、教育效果进行监督检查,以此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3.4 强化思想教育作保障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促成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因此,外在的行为养成教育必须与内在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金枚.新时期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缺失现状及加强途径[J].价值工程,2011(15).

篇5

一、大学生不合礼仪行为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中不合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诸如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就餐插队以致秩序混乱、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恋爱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缺失、过分张杨个性而缺乏集体责任感等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惯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这首先是其父母缺乏正确引导而造成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学校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放松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实践。

(二)中小学教育的重智轻德

我国中小学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重智轻德的现象非常严重,对学生的礼仪教育自然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学生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应试上,普遍认为只要考上名校就会有大好前程。事实上,过分关注课业成绩的片面思想行为,必然导致学生高智商、低情商,不会做人,不会处世。

(三)社会的不良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改善,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风气,而大学生的自制力也不是很好,往往在利益驱使下受到感染。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礼仪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历代教育家都把礼仪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以“礼”为基本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孝”为基础的,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孟子把“仁义礼智”比喻成人之四体,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做人的五常之道,把“礼”作为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存在着说教成分多、可操作性内容少以及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多数大学生知行不统一,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充分说明礼仪教育的缺失,因为礼仪就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它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可见,礼仪教育既可弥补道德教育之不足,又使道德教育具有坚实可靠、丰富多样的载体。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整体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三)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交际节奏和频率不断加快,这不仅对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环境、养成独立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成功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洛克认为“多数青年人初入社会时因为不持重、缺少礼仪,而吃尽苦头”。这说明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礼仪的约束。自觉者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礼仪的要求,就会被人们视为“惊世骇俗”的“异端”,会受到集体的排斥,甚至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大学生(下转第71页)(上接第69页)堪称“准社会人”,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可以促进其社会化进程,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三、结论

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文史哲艺,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而在践行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方面,尤其是细节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要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以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礼仪教育的落脚点不是课堂讲述,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在礼仪教学设计上要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教学内容要以案例为中心,教学方式上宜情景教学、模拟实践、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转变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其礼仪行为的目的。考核评价方式上,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的,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另外,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礼仪文化活动,使礼仪教育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开展礼仪风采竞赛以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我们相信,礼仪是人类和谐相处的金钥匙,拥有它的人们会生活得更加幸福快乐。

参考文献:

[1]姚刚.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3(1).

篇6

素质养成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行动为导向,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严格的检查、评价制度,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以素质养成为重点,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下面,笔者结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后文中简称“河南工院”)的一些做法,谈谈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经验总结分析

(一)激情明理──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素质养成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来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因此在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感,进行内在激励。在工作中,河南工院坚持学生素质养成规范化、活动化、全面化,明确目标要求,制定详细工作计划,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专业操作技能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教育、安全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创设情境宣传规范,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有纪律、有约束,理解规范,遵守规范。进而消除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

(二)齐抓共管——将素质养成贯穿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河南工院紧紧围绕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领导带头,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科学构建了“技能素质”与“非技能素质”并重的学生素质养成体系。在注重平时加强对学生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注重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非技能素质的养成,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严谨态度,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在专业学习中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加强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做结合,知行统一,在自我修养中提高生活体验,经常进行“内省”,努力做到“慎独”。

(三)行有所依──建立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

在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河南工院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围绕素质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根据学院相关管理制度和“四个文明”创建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方案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如学生着装与仪表的规定、学生文明交往的规定、文明就餐的规定,宿舍管理条例、教室管理条例、交往用语四讲四不讲、进办公室的四个程序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他们的行为,做到行有所依。而每一项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如教室管理条例,不仅有对教室卫生的详细标准,而且对教室文化氛围、学生教室内的行为规范也都有统一要求。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

(四)养成靠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

习惯养成、素质提高非一日之功,也并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因此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定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人都有惰性,学生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施以外力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河南工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突出“严”、“勤”、“恒”,有力地保障了制度的贯彻实施,使习惯养成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生遵守文明规范的自觉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质。

(五)奖优促差──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河南工院实行量化管理制度,不仅有班级对学生个人的量化考核,也有系部对各班级、各辅导员老师和系部的量化评比。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学生本人的量化考核、班集体评价、辅导员考评挂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教育中,注意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全院范围从老师、班级、学生三个层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

利用校园网、宣传板、公告栏、学生工作周报、学生工作例会等宣传介绍养成教育中涌现的先进人物。每个月评选出“文明标兵”、“文明宿舍”、“文明教室”,组织各班开展“学习身边的楷模”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了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二、对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素质养成教育要做得细、实、恒

习惯养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工作要做得细致具体,制度要细,不能大而空,检查要细,不能仅是一般要求,要高标准。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不能一般号召,要有要求、有检查、有评价反馈,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更不能一阵风要坚持不懈,天天一个样,这些说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真要做到,并非易事。

(二)素质养成教育要严中有情

在习惯养成素质教育中,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如对待表现较差的学生教育者不嫌弃,而是应该建立与后进生定期联系制度,让学生干部多去带动,辅导员多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爱,他们就会自觉遵守规范。如我们抓学生文明教室,是通过进行爱校教育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进而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爱护校园环境的,我们教育者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素质养成教育要重视环境的作用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教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在抓习惯养成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以校园、教室、餐厅、宿舍为阵地,通过深入宣传、全员参与,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素质养成氛围,这样学生无论走进校园的哪一个空间,都会感受到浓烈的文明环境氛围,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文明氛围的熏陶,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篇7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管理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学习而且还强调实践的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合理有序的课堂组织与管理。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研究课堂管理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课程定义及教学目的

(一)《管理学》的课程定义

《管理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近代史上发展最迅猛,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的学科之一。《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周裕全等,2005;王华强等,2007)。管理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总结,但管理又具有很强实践性(于云波,2006)。《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启蒙、奠基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管理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必须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霍彬,2008)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管理学》课程就是以管理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实用价值的综合学科。

(二)《管理学》的教学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培养学术性人才转变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提高应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将来进入职场以后的竞争力 。

二、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管理现状

为了真实地了解民办高校《管理学》的课堂教学现状,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对本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展开了随机访谈,主要围绕“不听课的同学给你的学习造成的影响”、“你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 “你的《管理学》老师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段管理课堂的”三个问题来征集学生的意见。在访谈中发现,本校的《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律性较差,《管理学》课程内容较枯燥,大部分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

由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静心投入学习。在访谈的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很想听课,但是总会被不听课的同学‘带走’”或者“不听课的同学常常在课堂中起哄,让我们不能很好投入学习之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不听课的同学”对想要认真学习的同学依然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侧重点存在较大争议

在本校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很多同学认为其“该管的不管”,即对课堂管理的方向以及侧重点存在较大的争议。例如,当某大学生被问及“对《管理学》课堂管理的总印象”时,他认为“我们学校管理很严格,但是我们觉得大多数还是停留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清洁等,其实我们不听课主要是这门课理论太多,我们容易发呆。”可见,课堂教学管理的侧重点不仅要体现行为规范,更要考虑到学生内心的需要。

(三)教师管理手段传统,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老师常常会对他们说“‘安静’,不要再讲话了”、“最后几排的同学不要玩手机,把头抬起来”、“谁再不好好听课,就扣平时分”等。这其实说明了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传统,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管理存在“威胁”的意味,不乐于接受,导致管理效果较差。

三、提高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下放课堂管理的权力,设置“九宫格”责任区

《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由主管人转变成“导演”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缩小管理的范围,将管理课堂的权力下放给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影响力以及凝聚力“的学生,让学生作为权力的代表,辅助教师管理课堂;其次,教师可以将这些核心人物置于“九宫格”(即9个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方式就座)的中心,成员之间互相监督遵守课堂纪律。

(二)强化情感教育,推动学生精神上的自律

课堂教学管理应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者与教学的立场进行,而要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入手,以促进大学生自律性的养成作为管理的目标。因此,大学生课堂管理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学习正确的行为规范、行为给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行为如何持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第一,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是怎样的;第二,引导学生感悟行为规范背后的意义;第三,在学生认同这些行为的基础上,促使其内化成自身的习惯,让它成为学习的动力。

(三)贴近学生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除了过往传统的“强硬式”管理之外,教师也该适当选用“怀柔”策略。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形成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创新型的课堂教学管理手段应该促使师生双方达到一个“合悟”(即“一起领悟”) 的境界,在提高管理效果的同时,更推动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文举,任浩.《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文献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2]陈冰冰,陈平.民办高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3]李霞.民办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4(10).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2-02

学风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同时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精神。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学生成才立业的美好前程。目前,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呼唤着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当代大学生如何形成治学、读书和做人的良好学风,干出一番事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值得大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论界深入探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成才立业必须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既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能力,也指学生的行为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从具体的层面看,学风也特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风气。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深刻认识学风的内涵及重要性,且能将良好学风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是成才立业的前提和根本。

1.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学习品质。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殿堂和重要阶段。在小学、中学阶段,良好的学风主要靠一系列的行为约束培养和促成,呈现出一定的起伏性;而步入大学阶段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良好的学风则主要靠学生内心的自觉而形成,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持续稳定的良好学风,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为国家学习、为民族成才、为社会贡献的学习品质。这种优良的学习品质,将会内化为崇高的学习精神、转化为勤奋的学习动力。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奠定雄厚专业基础。扎实雄厚的专业基础是学生走向社会、干事创业的资本。在大学阶段,学生由中学时的基础知识学习转向专业知识学习,在某一专业领域打基础、强能力、出成果,逐步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化的人才。事实证明,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才,均与大学时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储备有关。这种雄厚的专业基础得益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学风好了学生才会稳定专业思想,重视专业学习,如饥似渴地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在作业上巩固知识、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在课外学习中拓展知识,成为拥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优秀大学生。

3.良好学风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成才立业梦想。每个大学生都有一生奋斗的理想设计,也有成才立业的美好梦想,如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份丰厚的薪酬、一个温馨的环境、一个干事的舞台,等等。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梦想的实现不在于好高骛远的遐想,而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我国已从学历社会、身份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工作,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积累,而且应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的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学风养成的题中之意。大学生如果缺少了这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大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风,才会使自己业务过硬、素质全面、梦想成真。

二、大学生学风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值得重视

应当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学风的主流是朝气蓬勃、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向上的。事实已经证明,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有作为是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点,很值得社会、家庭和学校为之骄傲。但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由于受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的学风尚存在一些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迷茫,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当学生从管理严格、高度紧张的高中阶段跨入大学校园后,生活环境变优越了,交往环境变频繁了,学习环境变宽松了,这既会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成就感,又会有一种自由感、迷茫感。应该怎样规划自己大学的学习生涯,确定一个合乎自身的奋斗目标,不少学生感到莫衷一是,精神上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生活上邋里邋遢,不少宝贵的时光在脚下溜过。当毕业离校静思回想的时候,才恍然醒悟,但悔之晚矣。有的学生甚至毕业时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懵懵懂懂地步入社会。

2.动力不足,刻苦精神有所减弱。思想上的迷茫、心理上的满足,使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进取心减弱,存在“高考后先歇歇”的思想,学习的动力明显不足,刻苦精神较之高中阶段相去甚远。表现在:对课堂学习重视不够,迟到早退、缺席旷课、不做笔记等;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照操照搬、相互抄袭,甚至不予完成;对毕业论文应付差事、抄袭严重、资料陈旧、格式不规范;对各种实习不够重视,走过场,收获甚微。

3.方法欠缺,掌握知识效果欠佳。不少学生在学习中仍沿用中学时形成的学习方法,缺少“问题意识”,事倍功半,效果不佳。课堂上满足于听讲,缺少积极的思考和互动;完成作业限于在课本上找答案,不能进行深入分析;课外学习局限于专业知识,人文知识欠缺,科学思维的空间较窄,发表研究论文者较少。这样造成的问题是学生的实际能力欠缺。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4.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缺少勇气。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大学生,面对众多压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缺少自信。学习上成绩下滑,不是总结经验、奋力追赶,而是心灰意冷、任其自然;经济上遇到困难,不是积极面对、想方克服,而是心情沉重、愧不如人;与同学交往上不够融洽,不是冷静反思、加强交流,而是怨天尤人、唯我独尊等;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不是看其主流、抓住本质,而是一叶障目、心灰意冷。诸多的心理问题,使一些大学生在挫折面前心理脆弱,以至于发生自杀等严重事件。

5.轻视实践。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大学教学中安排有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程实习等,这对检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却不够重视,有的借故自找单位实习而干了其他事情,有的去实习单位后中途却随意离开,有的虽然参与了实习过程,但没有按计划完成好实习任务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给将来工作造成困难。

6.行为失范,道德法律观念淡漠。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有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有所下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违纪违法

现象时有发生。从盗窃犯罪看,呈现出上升趋势,据有关机构调查。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另外,打架斗殴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也时有发生。虽然这些违纪违法行为发生在个别大学生身上,但其负面影响较大,对社会的危害很大。

三、大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身体力行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涉及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涉及文化理念、人文特色和素质教育;也涉及许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就大学生个人而言。良好学风的养成贵在内生自觉、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

1.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航标、一种追求、一种潜在的动力。是激发大学生发奋学习的精神支柱。人一旦失去了理想信念,就会迷茫、消极、沉沦。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本领。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有许多元素来支撑:一是要有明确远大的学习志向。以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二是要有不懈追求的学习精神,将学习看作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三是要有顽强拼搏的学习勇气。克服困难,坚定地超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篇9

(二)主持人开场白

(三)表演小品“我的一天”,现场表演或事先剪切成视频。展示校园情景,然后按照个人文明礼仪、校园文明礼仪、食堂文明礼仪、课堂文明礼仪几个校园情景文明礼仪进行讨论。

(四)情景文明礼仪

个人文明礼仪

1.第一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个人的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个人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一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个人文明礼仪规范:言谈礼貌、仪态举止、谈话姿势、个人及宿舍卫生习惯。

校园文明礼仪

1.第二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校园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校园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二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校园文明礼仪规范:同学交往的礼仪、尊师的礼仪。

食堂文明礼仪

1.第三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三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食堂文明礼仪规范

课堂文明礼仪

1.第四小组为主,评价小品“我的一天”中涉及食堂文明礼仪现象(哪些符合文明礼仪要求,哪些不符合要求,正确的言行应该是什么样的)。

2.班会前将食堂文明礼仪典范制成视频,展示。

3.第四小组主持,大家结合自己的认识查找问题,对照检查,自我整改。

4.总结班级课堂文明礼仪规范。

(五)主持人总结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从话里来,话从心中来,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赖,在事业上才能获得成功。

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为基础。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别人尊重、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别人侮辱、歧视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人的行动,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大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没有“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三、指导建议

大学生堪称“准职业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礼仪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资源拓展

目前,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学校和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才素质。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文明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的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大学生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从对人的精神文化存在状况的实践改造和提升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其实现过程来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知、意、情上追求真、善、美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即在追求真理的认识、善良的意志和审美的情感。其中,对美的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题中之意,培育人的审美的情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成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和激情,增强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的凝聚力,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价值,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奠定坚实基础”[2]。

从美的本质和特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在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积极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及幸福感、快乐感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情感的塑造来促进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塑造的统一。美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维度,审美活动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重要线索,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一种“美化”的过程,所谓“美化”就是以教育和引导人的方式来“美化”人的生存状态、“美化”人的思想观念、“美化”人的行为规范。正是如此,构建审美空间,开展审美体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空间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审美体验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审美活动来说,都是特定空间中的人类实践过程,需要积极利用和改造各种空间要素来形成美的活动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在这种活动空间中构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良性以及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关系的“美化”的体验。之所以说是体验,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并非一般的知识性、理论性的价值引导,而是更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功能使各种美的因素融入教育实践过程从而使人们对其感知、感觉、感受。“体验则是情感的活动,是主客合一的活动,所以人们通常‘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来解释体验。这意味着它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对象,化对象为自己、自己为对象,把对象的感觉当作自己的感觉,使人感到他自己与对象是同一的时候,才会进入体验的境界。”[3]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体验,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愉悦性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就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主体情感体验活动。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社会文化空间,是富于美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在实践改造物质空间的基础上改造人的精神空间。”[4]这意味着高校可以从实践改造审美的物质空间来“美化”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美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美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同时鉴于审美活动所特有的情感性、主体性、自由性,高校可以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审美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通过审美体验来感知、感觉、感受所要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到寓教于美和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中的审美体验所发挥的正是一种潜移默化、凝神聚气、怡情养性的隐性教育功能。审美空间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体验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审美体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的情感性认知和领会,有助于使大学生在“美化”了的社会活动空间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正是如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本质特征来看,审美空间不仅是对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环境、场所、要素的反映,更重要的是通过物质性、外在性的审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转化为精神性、内在性的主体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实质上也是审美之为审美的特点所在,通过审美体验活动把外在美与内在美沟通起来,既激活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结构中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又通过审美动力和审美情感使外在美不断渗透到主体意识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相互建构。这实质上就是对大学生的精神空间、精神世界进行审美化的影响和构建,是空间教育法在审美层面上的具体运用,其“根本任务就在于通过利用、延伸和拓宽上述各种维度的社会物质空间来不断地传授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从而改造大学生的精神空间,使之为更多健康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所丰富和填充,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5]。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空间的建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空间是实践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为了让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通过多个路径进行建构。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理念。高校应积极从美、审美、审美空间的视角和维度来思考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审美活动结合起来,以审美体验的方式来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形式,用审美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先导。这种审美理念的实质体现了“教育将被视为师生间和谐人际关系及课堂、学校等环境的诗意氛围的创造。教育内容的传递或内化效率也将因其审美性而得到空前的提高。”[6]树立审美理念的核心在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第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研究。在审美理念的指导下,综合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大学生与审美、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的内在关联,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特点、规律、内容、方法等,总结构建审美空间的具体实践经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基本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美、寓教于乐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第三,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审美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在凸显人的主体性,使人在主体性的交往和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需要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关系,即形成审美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超越单一主体论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为此,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其价值引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他们的自我建构。”[7]审美的主体间性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审美空间的构建、体验和互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审美空间构建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大学生是审美空间构建的参与者及其享用者。

篇11

1.2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有力形式。长期以来,老师的教育一直是主导教育之一,其实,对于大学生而言,集体生活下学生的相互影响也很重要。建立优秀学生的先进作用和模范作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年纪相近,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很相近,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影响不会有明显的“代沟”,同时,诸如模范宣讲的形式可以改变长期以来老师单方面的“啰嗦”,而同龄人的视角和出发点,更利于学生接受,更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教育,从而号召和感染其他同学向模范们学习,懂得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争当先进。

1.3加强学生的养成监督

加强学生的养成监督,是养成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应该统一制订相关的监督体系,即:监督内容、如何监督、谁来监督等问题,并制订一系列的奖惩措施。首先,要坚持“全院育人”的方针,即教职员工都有对学生习惯养成进行教育的义务,长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积极正面引导。其次,要抓好一部分先进分子,这部分同学不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公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更要能在自我管理和约束中带动和监督身边的同学,学院亦可将这一部分同学组织起来,形成如“学生文明监察队”的学生组织,积极为同学们服务,感化和监督其他同学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少数学生的恶劣行为,要及时有效地教育和处理。

2抓住学生养成教育的几块阵地

2.1课堂、图书馆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

相较高中的学习,大学学习最大的转变在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在大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时,学时多、老师每天灌输,但是到了大学,课时减少,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因此,这就强调了大学生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笔记、讨论、提问等,也强调了在课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和探索。但是,当前少部分学生逃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习惯直接影响到课堂的质量,下课不去图书馆、不看书、不作业等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因此,大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应该主要以课堂、图书馆为重点,老师要严格管理课堂,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采用小组学习讨论、学习互助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2寝室是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场所

寝室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建立寝室制度并落实、完善学生寝室文化的教育、规范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利用学生寝室文化节、寝室评比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面貌,也有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2.3其它公共场合是学生综合习惯展示的重要平台

学校的食堂、礼堂、报告厅、广场、运动场等公共场合是学生综合习惯展示的重要平台,学生的礼貌、礼节可以在这些地方得以发挥和展现,学校老师应该多注意这些地方,并留意学生的行为习惯,要加强监督、要敢于教育、更要积极引导和垂范。学生工作部门应该对学生优秀的习惯予以表扬,对于涌现出来的拾金不昧、互帮互助、勤俭向上、自强勇敢等行为应该予以表彰和鼓励。班级可以以此开展主体班级,积极发扬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总结功能,促进学生的习惯培养。

篇12

二、工作目标

1、使各学校教育秩序稳定,健全各学校维持稳定的工作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不发生震荡社会,破坏教育系统形象的恶性案件,不发生影响重大的,不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不发生师生去上级政府滋事、非法聚集、串联等活动。

2、保持在校学生无严重刑事案件发生,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降低在校学生轻度违纪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感。

3、师生各种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加强预防工作,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4、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达标、雏鹰争章、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等活动,大力开展“平安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等评比,使校园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5、健全综治网络和队伍,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健全门卫值班制度。

6、进一步搞好学校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使广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工作措施

1、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工作以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制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不断拓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2、深化落实维护学校教育稳定工作本部及下属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维护学校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研究解决维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创安维稳的有关信息,做到不瞒报、漏报,对发生事故将从严查处。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拒”活动,教育师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杜绝师生参与赌博和迷信活动。及时妥然处理教师群体中的各类矛盾和学生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反映,认真落实教师群体师德创优活动中的各项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虚心吸收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

3、深化整治斗争发挥党支部的纪检作用,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强群众对领导的监督。认真搞好校务公开、政务公开。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提高学校领导办事透明度,切实保障家长的知情权。

4、强化学校治安防范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校园、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做好事故的防范工作。设置兼职安全员,进一步健全门卫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学校,落实来人来访登记制度。经常检查学校各重点防范场所的消防安全设备、防盗报警器,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做好学校防抗灾救灾工作,维护学校师生生命及学校财产的安全。

四、工作措施

利用网络、会议、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手段广泛宣传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提高广大教师对创建工作的思想认识。成立学校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每学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做到学有重点,学有所得。

(2)加强师德教育,搞好教师信用建设工作,加强对师生的诚信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师的社会形象。

(3)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做好“三困生”的结对和帮扶工作,发挥“帮困助学基金”作用,定期开展送温暖活动。

(4)继续做好学校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定期检查学校安全和综治工作。

篇13

在校期间,建立与他人良好合作交往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提高大学生身心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个人遇到烦恼和困难时,能很快缓解苦闷并得到有效解决方法。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作为高校学生,主要的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在高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礼仪知识,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的仪容、仪表、仪态和言行举止,展开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通过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把大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有机的展现出来,使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真正成为有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前提,礼仪教育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可以规范和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举止,而且能推动全体社会公民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推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连续的扩招,虽然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并不与数量呈正比,高校大学生中不符合社会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1.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个人自立能力差;就餐插队,秩序混乱;2.公共场所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校园恋爱风气严重;3.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极差;4.过分强调自我,过分展现自我,缺乏集体责任感。上述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出现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正是由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指导,从而导致孩子在礼仪观念上存在缺陷。在教育内容上,由于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没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因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学生自己都放松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

2.学校教育、管理上的欠缺。在我国大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得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应试上,而缺乏对礼仪基础和人际关系沟通的学习,学校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很容易变成一无是处的书呆子。

3.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的还不够完善,大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好,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好的社会习俗和不良风气,很容易使正在成长、学知识的大学生感染和学习,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习俗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行为,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不利大学生发展的行为。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并不是大学生素质偏低造成的,是因为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没有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得并不紧密,缺少可操作性,无法从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俗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把深奥的道德原则具体分解为基本的行为细节,同时可以使学生们有接受礼仪教育、提高礼仪形象的欲望,并且因为它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使得学生易学易用易实践。

(一)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而不是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在“小细节”的践行方面,尤其是小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实践情形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从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对大学生礼仪教学进行创新

礼仪教学如果只是书本上知识的讲授,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礼仪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以达到学生礼仪行为养成的目的。一是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礼仪课程是以礼仪学习为途径,让学生养成合理有节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其落脚点应当不是课堂和理论,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二是设计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去理论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更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摒弃过多的理论讲授,将理论作为实践的必要铺垫和背景知识。其次是案例中心。以案例导入和分析作为礼仪原则理解的最主要方式。三是场景模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导入阐释礼仪原则,以课堂演练和场景模拟为重要途径,辅以多层次、系统性、实战型的实践场景设置,使学生体验生活化的礼仪展现方式,从而达到改变行为习惯的目的。四是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理论考核的评价模式,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动态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高校应从多方面保证礼仪活动宣传,比如在实训室、教学楼、食堂等公众场合张贴礼仪标语和宣传画,及时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开展礼仪风采竞赛,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老师应积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

四、结论

礼仪教育和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学习礼仪对人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犹如一只气垫,虽然没有多少重量,但是它却可以神奇地在你的人生中减少颠簸。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