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爱国主义诗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爱国主义诗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爱国主义诗词

篇1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诗歌传统历史悠久,在古诗词的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一直都是诗词的重要主题。我国诗坛以及词坛上出现了很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留下的作品形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爱国主义思想表达的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是牵绊着每一个国人最真挚的感情。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诗人以及词人为国家的统一、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使用文学之笔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外国侵略,表达了中国人民骨子里拥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久而久之,这种精神便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现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古诗词的解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诗词主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在面对国家出现危难时会挺身而出亲身参与到斗争中,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诗人以及词人很多的创作灵感,他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往往都会以祖国的山水为基础,融入自己的情感,将祖国的山水也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好像亲身游览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河流一样,从而建立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前途的关切

爱国主义诗人和词人在创作时,往往将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民族的发展,都是与自身的命运有紧密联系的,国家的前途就是自己的前途。因此在诗歌中表达对国家以及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表达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国家遭遇危难之时也是诗人和词人进行创作的高峰之时,当国家遭受外来国家的侵略时,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以及词人不仅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愤慨,还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陆游、辛弃疾,不仅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词作,更是亲身投入到战斗之中,与金国对抗,为国立功。

二、爱国主义诗词解读

爱国主义一直都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一)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萌芽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在《诗经》中有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比如:《无衣》、《载驰》、《六月》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子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是《无衣》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了秦国人民希望可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往往给人带来一种十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纷争,我国的大片土地上仍然弥漫着一种刀光剑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文学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是屈原。他不仅热爱自己的家乡,也热爱祖国的山河以及其他百姓,但是他的仕途并不顺利,遭到了排挤,最后被流放到沅湘,他的治国抱负得不到相应的施展,却一直在与黑暗的势力斗争。这才出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著名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的一种气节。在屈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敢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古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建安诗歌抒发了诗人们渴望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建安七子的爱国情怀以及抱负得到了深刻的展现。比如曹植在《白马篇》中刻画了一个武艺高超、性情豪迈的游侠形象,他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也是曹植身上的爱国情怀的体现。

发展到唐代之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强盛的国力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太平盛世之下,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描绘,表现出一种豪迈的爱国主义情怀。比如李白就描写了许多关于祖国山水的篇章,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秀美的江山,看到充满了激情的生活。同时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可以看到爱国主义情怀,他们的爱国主义则是一种豪迈的杀敌必胜的情怀,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这些诗句中都彰显了豪迈的斗志以及豪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唐朝也开始衰落,在这个时期,则出现了另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很多诗人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治国的理念以及抱负,比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则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杜甫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不同。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直面人生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等等。

我国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深化是在宋朝时期。宋词是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爱国主义在宋词作品中有十分深刻的体现。苏轼、陆游、辛弃疾等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他们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著名作品。在这个时代中也出现了很多爱国主义将士,他们不仅能在沙场上奋勇杀敌,也能在文坛上挥墨而作。其中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作,是宋代爱国主义诗歌中的杰出代表。

三、诗词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延续至今,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古诗词的身影。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单纯地是作者的情怀以及思想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是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分析,对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心理进行剖析,有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进行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待国家以及民族具有责任感。比如辛弃疾的词作对典故的运用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他所运用的典故,都与内心的情感是有很大关联的,他是用典故在讲述自己的人生,讲述自己的故事。辛弃疾本身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词人,对于一些涉及到朝廷和政治的话题,很多时候不能直接描绘,因此只好隐晦地采用典故来表达内心世界。在对古诗词进行解析时,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从创作中得到灵感,便于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提升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的人生的真实写照。只有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分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递的精神。

参考文献

篇2

一、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体现了一种对祖国的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它是千百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的思想基础,更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祖国统一的精神力量。古诗词教学中尤其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使学生时时处处牢记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理应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首先,爱国教育无处不在。爱国主义是德育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的古诗词也不胜枚举。例如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时,我运用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来进行课题的导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被俘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我从文天祥悲壮激昂的爱国观、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出发,让学生分析、交流、探讨,并使文的精神与我国的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学生心中自然升腾起爱国主义的火焰,对港澳台的回归也充满了爱国情怀,引入课题十分自然。

其次,乡情教育无时不有。爱国教育,从小处讲,即乡情的教育。如果人人都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改变出一点点儿力,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家乡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例如讲“爱国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时,我引入唐代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针对本节的乡情教育,并有意设置了两个问题:“(1)除夕之夜,为什么作者不写大红灯笼高高挂和鞭炮烟火的齐鸣闪耀,而有意写了一盏寒灯呢?(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质是写什么?”通过问题

的设置和学生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得出作者写一盏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表达作者内心的凄凉孤寂。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就是写作者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再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乡的面貌与亲人的音容,思考改变家乡落后的办法、降低对亲人思念的方法等等。无时不有的爱乡教育使学生牢记自己的学习使命,用学到过硬的本领来建设家乡,从而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乡土的哺育之恩。

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其性格还具有可塑性,且学生的学业有成与将来的事业成功都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探寻浩淼深邃、博大精深的古诗词,深入挖掘“三观”教育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引入了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诗表达的是作者遭受异己打击,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却是富哲理的经典,它将郁闷转为豪放,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却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它蕴含的积极的人生观是值得借鉴的。对此,我让学生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将来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三、环保教育的常抓不懈

目前,人类追求快速发展中,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等过程中环保的忽视,导致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等问题的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挑战。例如,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程度惊人,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环保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初中政治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探索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功性利、名利性很强,自私、不尊重他人、对人事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等时常有之。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中,经常引入关于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让学生不断欣赏、品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逐渐忘却了名利与得失,平复了心理的失衡与不快,在保持高尚的节操、锤炼高贵的品格、提升道德的品位等方面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讲“人类面临有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我有意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话题,让学生分析与品赏,顿时泰山的高大巍峨映入眼帘,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由爱而生护,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战胜困难、攀登高峰等品质,从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道德涵养的闸门。

总之,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从我国浩瀚如烟的优秀古诗词入手,抓住经典名句背后的深刻寓意与人生哲理,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一定会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焕发出新时期德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长周.古诗中的德育教育赏析.《华夏教师》,2012年09期

[2]聂荣刚.古诗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11年15期

篇3

语文学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向学生进行思想情感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诗歌因其历史的厚重和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优美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丰富素材和资源,在阅读鉴赏中,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古诗短小集中,上口易读,便于记忆、吟诵,深受学生喜欢。它们不仅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范例,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优美精练的语言;又要充分挖掘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事业。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古诗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我们利用古诗教学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搞得更好,把广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爱国情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培养昂扬向上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推动力。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中国的诗人中不乏乐观向上的人,他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坎坷时能乐观面对,努力走出人生的阴影,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处世。如曹操的《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如坡的许多诗歌,都充满着乐观的情怀,在教学中如若能抓住这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怀。

3.提升学生的思想美

篇4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人文性,寄寓一定的褒贬、爱憎。其中不乏主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歌颂革命,颂扬廉洁为民,以死事国,忠贞不渝等内容。对于教材中一些十分明显的爱国主义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充分的予以开发利用,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常情况下,中学语文教材阅读部分的课文中,显性素材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一)反映祖国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如光未然的《黄河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郦道元的《三峡》等。《黄河颂》中,作者在赞颂黄河对中华儿女的哺育之情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情感;《三峡》中,郦道元则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以上内容的学习,足以激发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二)反映眷念祖国、热爱故土的。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德的《最后一课》等。《土地的誓言》中,作者通过忧伤、舒缓的回忆,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来热血男儿誓死为假想敌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跃然纸上;而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则是借助小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表现力法国人民崇高而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课文都是对爱国主义情感最直接的抒写。

(三)反映爱国志士忠心为国、尽忠尽力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回戌轮台”让我们看到了陆游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集中体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情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虽将满腔爱国热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其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悲愤。却又在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语句中在县里自己的豪迈;这些大诗人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诗词同样是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

可见,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爱国主义素材去感染、熏陶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挖掘隐性资源,潜移默化,引发爱国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用形象的语言像我们介绍了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有较强的趣味性;有些课文则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事请,哲理性较强。这些课文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爱国主义没有什么关系,但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独具慧眼,挖掘隐性资源,仍能够从这些隐性资源中发现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篇5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文内容编排上对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反映祖国壮丽山河、丰富资源的诗文,如《中国石拱桥》、《济南的冬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云南的歌会》《斑羚飞度》等。

第二种类型:反映报效祖国、眷恋故土的小说与散文,如《最后一课》、《藤野先生》等。

第三种类型:反映祖国灿烂文化艺术、优良传统的精美品文,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核舟记》、《背影》、《散步》等。

第四种类型:反映中华儿女争取民族独立、国富民强艰苦奋斗的经典篇章,如《芦花荡》、《过零丁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

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滋养学生片片爱国真情

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如在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每一单元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等、其实,在这一部分当中,无一不是同样也蕴藏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资源。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对祖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存泥更护花”“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代的文学家灿若群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文一般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习这些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加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弘扬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这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契机,从而进一步激发、彰显学生的堂堂爱国激情。

四、欣赏秀美壮丽篇章,振奋学生的滔滔爱国热情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诗文很多,如《与朱元思书》、《沁园春・雪》这些名篇佳作,往往是通过写山写水,写物抒情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教师要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者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由政治失意转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绪。一代伟人《沁园春・雪》一词, 作者抓住“长城、大河、群山、高原、”等具体事物的崇高伟大形象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美丽如画、雄壮磅礴,情不自禁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通过教师课堂上的点拨指导,既激发了学生的欣赏经典诗词的美感,又能让学生自然生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学生救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年青一代正在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历史使命,更加振奋出学生自己的滔滔爱国热情。

篇6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渐进性的、潜移默化的非“灌输式”教育方式。它不以直接传授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内容为目的,而是借助一定的载体,营造一定的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行和爱国热情在感染和熏陶中得到升华。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2.1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人文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拥有爱国心,中华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的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把爱国主义的教育目标落实到备课、讲课、课后延伸等所有环节,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自觉地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牢记在自己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远大理想,发扬历代爱国志士的奉献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借助作者之笔,熏陶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教材,选择了大量的名家名作,其中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教师应借助作者之笔,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描绘了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面对一叠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教科书,面对一群喝蜜糖水长大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不负有一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一幅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名篇的熏陶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

2.3通过具体教材篇章介绍爱国志士的崇高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管是记叙文、散文、诗歌或者小说,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川的思想感情,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感,唤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对具体篇章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并把这些要点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比如,辛弃疾和陆游,都将满腔爱国激情和慷慨激昂、牢骚不平之气熔铸于诗词之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虚掷年华的悲愤。现代作家鲁迅、老舍等人,更是以他们的优秀作品真切地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激情。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阵地,抓住爱国题材的课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4提高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特别是通过感情诵读,对作者洋溢于文中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意境更容易受到陶冶,情感更容易被激发,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初中教材中有着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体悟,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5结合语文实践,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悟,感受,升华。可以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易于学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的认识,既懂得“为什么要爱”,又懂得“怎样去爱”。组织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的祖国”诗歌分享;“我爱壮丽山河”图片展览;“奥运伴我成长”朗诵比赛;另外,在学生的习作中写一些游记、写景、描写家乡的作文都可以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如在写《我的家乡》一类作文中,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表现出来。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范畴,使学生从小就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2.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通过各种有效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下根。所以,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由于初中学生大多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他们的独立性和依赖性相互交错、充满矛盾,其行为多有模仿性。因此,课外活动必须坚持选择正面的先进典型,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学生脑海深处。比如,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英雄人物故事会等。这些活动形式既生动活泼,又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很受学生欢迎。

另外,写日记也是课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引导初中生写日记时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也会起到规劝自己求上进的良好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写日记的这种自主教育方式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还有编写板报、墙报和宣传橱窗等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渗透”的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养成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篇7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紧密联系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的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件,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认识祖国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近代的屈辱史和先辈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和发展做出的探索和牺牲,也会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增强民族自尊心,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质;而且,学生在此基础上,更加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为国争光、积极建设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是宣传爱国主义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路

1.介绍祖国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知道,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的伟大文明,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片,将四大发明展现给学生,将万里长城的图片放给学生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课堂上所学的唐诗宋词,给学生讲述我国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中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自以来,中国被迫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昏庸,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应该一一展现给学生。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学生需要了解在祖国母亲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原因在哪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怎么做?

2.借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该通过热点问题,来对学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近期发生的“事件”,日本企图用钱将国有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教师需要将事件的起因,自古以来的争端在哪儿,都体现给学生,同时还应该结合近代的中华屈辱史来说明,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雄心壮志,不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3.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情操。在明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便逐渐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民的抗争史加大渲染力度,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给学生上一节关于“五四精神”的专题课,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陶冶学生的情操。

4.讲述英雄任务,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初中历史教材上,涉及到很多历史人物,老师可以通过对英雄事迹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统领的岳家军,令金军闻风丧胆,收复了大量失地,还写下了《满江红》等优秀的诗文。岳飞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对他的了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入爱国英雄的事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切合学生身心特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初中生正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需要老师从内心来影响和指导。老师在讲解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的时候,需要声情并茂,语言和声调富有感染力,才能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述帝国主义暴行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华、中法的照片和影像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就会被激发起来,这就将爱国主义融入了教学当中。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有耐心和信心,来逐渐渗透给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靠他们这一代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我们需要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拥有爱国情操的“四有”新青年。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养“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民族精神一直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它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都是民族精神里的核心部分,中国古典诗词经历几千年的淘洗沉淀,成为华夏文明的精髓,爱国主义就是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骨肉同胞的热爱,才会创造出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引领大学生去触摸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大学生浓厚的爱国情怀。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许多满怀爱国情怀的名作,像《管子·牧民》里的“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礼记·儒行》中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等,都寄托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丹心碧血,一片热忱,把爱国的思想付诸实际行动。

再翻开唐代的诗篇,同样包含着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生死不移的报国之志:“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韦道安》)等等都深刻表达了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感人肺腑、代代传颂。更有甚者,像爱国大诗人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无不满含深厚的爱国之情。岑参的《走马川》、《轮台歌》、《白雪歌》里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祖国做出贡献。再看辛弃疾、陆游等爱国主义诗人的大气磅礴,“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直至死后要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等等都是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

二、完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美好人格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怎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则是他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付出行动的问题。漫长的古典诗词发展史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对大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价值。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应当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关爱他人、胸怀宽广等等,古典诗词里关于高尚人格的诗词歌赋俯拾皆是,它在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篇9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同时也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诗词文化,歌颂着许多爱国情怀的精神,以及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历史。这对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小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生的年纪一般比较小,心理和身体都正处于成长阶段。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尤其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 通过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五千年来文明历史留下的瑰宝,它对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只是存储比较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充分。通过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归属感,并使他们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1. 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宽泛,蕴含着教育的价值,其中有许多古诗词、古代建筑等内容,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学生学习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时,文章中介绍了圆明园是由三个园林组成的,并且里面有许多文物宝藏。从文章中我们能感受到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但是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没有能够很好地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导致圆明园被毁灭的悲剧。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谈一谈圆明园被毁的感受,并让他们探索一下其中的历史原因。最后,由教师总结观点,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旧中国落后导致的,从而不能够保护自己国家的文化建筑遗产。所以,要让学生们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强大,不再受他人欺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创建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情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篇10

我国古代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教学不仅要学生诵读教材中的古诗文,还要诵读课外的一些诗、词、曲及散文的名家名篇。通过诵读,体味古诗句的语言美。在诵读中,还可以通过诗句的韵调、气势的缓急、音调的抑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意境情趣。在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后,我们认为在诵读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还要充分利用古诗词诵读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积淀文化素养。

一、创设良好的颂读古诗的氛围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至今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古诗词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当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切个人利益第一,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孝敬父母意识淡薄,于是我们在诵读课中增设了背诵《增广贤文》的内容,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诵读声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指导学生诵读,还指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找差距,辨别自己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今后应该怎样做,并利用古诗长廊、“增广贤文大擂台”、“古诗文诵读”主题班队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氛围,深化养成教育。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欣喜地反映:“我家孩子最近懂事了!”老师们欣慰地看到学生爱学习、守纪律、尊师长、敬同学了。可见诵读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积淀了知识,还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发愤读书、孝敬父母的印迹, 激发学生勤学热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蕴涵民族精神,陶冶情操

高尔基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学生的品德具体化于他们的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于知识程度和文化素养。中华古诗文记载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史,荟集着儒、道墨等诸家的深刻思想,这些传诵了千年的脍炙人口的篇章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精神,蕴涵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义,只贪图享乐。再加之,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不再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学校也只顾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忽视了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放松了民族传统教育等等。通过对现状剖析,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诵读课的优势和学生对诵读课兴趣的浓厚,在诵读课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如在学习陆游的《示儿》、王昌龄的《出塞》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 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顾宪成、文天祥、陆游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激发学生爱国情、报国志

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情愫,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词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人人都说家乡好,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无处不存在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如在学习《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句后,可引导学生窥见构思之巧。盖因唐代扬州一地极为繁华,月夜景色,又见于诗人笔端。加深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扣动学生爱家乡之弦,报国之志。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如《锄禾》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学习“送别诗”“千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心中有他人,播撒友爱的种子,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

篇11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一个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生通过自省、自律的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内含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情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每个学生都可以身体力行热爱自己的祖国。

篇12

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很多充满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意。他们那伟大的爱国情怀,天地可鉴,为后人所敬仰,他们那朗朗上口的爱国诗篇,令后人百读不厌,他们那铿锵有力的字句,让后人为之感动。

陆游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一生勤学不息,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写下不少爱国诗作,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其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的爱国忧国情怀使他夜不能寐,在梦境中也常常幻想着为国报效杀敌,纵横战场,这种情绪一直伴随诗人直到弥留之际,《示儿》堪称陆游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被霸占的中原,热切地期盼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执着、深沉、热烈!这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以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升华自己的情操,培养一颗爱国的心

篇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