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机构工作经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机构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机构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一)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长期以来,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不看不听不接触”的回避态度。

通过大规模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活动,新生心理健康课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态度明显转变,增加了对中心的了解、认识和认同;二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咨询意识。与上一学年相比,个体咨询总人次、团体咨询与活动总人次以及咨询约谈周接待时数等指标参数均出现大幅提高。

(二)研究必要性

1.发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功能性

纵观中国高校当前承担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主要部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①心理素质教育教学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危机干预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但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称谓不同,其功能侧重点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是咨询,如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第二类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工作重点是教育,如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第三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与咨询并重,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有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感情问题是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各高校心理中心改变被动的以0.5%-1%咨询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和西方教育理念接轨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根据智力水平兴趣、气质等心理因素优选适合的工种,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当主题作为开端。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这产生的最大弊端是该教育模式只能解决不到1%同学的心理问题,99%的同学对中心不了解,对心理健康不关注。

近年来西方很多高校,包括UCLA等世界著名学府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开始反思在高校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主动“走出去”,开展一系列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活动。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对心理素质教育“主动性”的研究,更大地发挥各高校心理中心的作用,切实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主动性的方式

(一)从以咨询为主的教育理念转为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心理障碍和异常情况时有发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的,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主动性,通过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不仅教师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主体作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外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效果卓著。

三、目前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在中国高校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人员配备不充分

2009年一个调查显示,高校中心理教师与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师生比例最高为0.55%,最低为0.015%。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博士占专业人员的比例最高为25%,教授最高比例30.8%。在被调查院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教师极少。教师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高校中各项心理工作的展开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场地狭小

篇2

二、教育工作者要找出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机构对教材要求也日益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学生不能吸收教材的内容,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界对于英语学习非常重视,并且一直研究如何把日常生活与英语课堂学习相结合,改善学生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教师要发现生活与课堂的结合点,并且把这些相关联的地方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生动,这样学生便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地学习。

三、英语新教学方式的开拓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要学以致用。学生学习只是单纯地为了应对考试,这样会导致学生厌学,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真正有效率的学习应该是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有很大关系,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较简单,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把课堂英语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去,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英语学习。

四、结合日常生活,教学中列举日常实例

现代初中生接触的东西非常多,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日常实例让学生们积极进行讨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学生都有追星情结,可以以姚明、成龙等这样耳熟能详的名人进行举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这要求教师要注重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五、开展第二课堂,举办英语交流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语言作为桥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之外,学校应开展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可以是英语交流活动,也可以是竞技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选在圣诞节等西方节日时举行,这既能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有时举办英语竞技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可能更有利,英语竞赛可以设立一些奖励制度,我们对于一些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这样的竞技活动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课下举行英语角活动,让大家进行交流,也可以举办一些表演活动,例如英语歌唱比赛、英语情景剧表演等。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教学法是现代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问题教学法,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态度。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出一个单词或者是一个短语,让学生思考,并且结合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由讨论得出结论,并做出总结。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在线情境”是在线学习理论研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早在1986年,世界上第一门完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课程由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推出。1994年,希尔兹完整地提出了在线学习的概念。随着在线学习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在线学习相关研究成果日趋丰富,并形成了持续扩展的学科研究领域。在线教育是一场理念和模式的革命,在MOOC热潮带动下,成人在线学习机会受到更多关注。由于处于一个复杂而开放的情境之中,成人在线学习过程面临很多困难,要求必须对在线学习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进行深刻变革。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成人在线学习障碍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通过改变哪些因素可以提高在线学习服务质量?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迄今为止仍未给出清晰、明确的回答。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识别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在服务营销视角下,远程教育的基本产出是服务,服务是远程教育的产业本质和基本特征;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过程即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要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成为既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又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质量观。提升服务质量是增强在线学习吸引力,促进在线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012年以来,以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为标志,在线学习受到全世界瞩目。随着MOOC井喷式发展,在线学习生机勃勃,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质量问题令其承受着不少“尖锐” 质疑,引起了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持续关注。一个现实的状况是,在线学习服务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与服务质量上仍然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虽然在线学习网站已普遍建立,但在线学习的服务功能并没有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延伸。

根据服务营销理论,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即典型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完成的,服务的生产过程就是服务的消费过程,消费者的参与行为对服务质量有较大影响。成人学员是在线学习服务的重要对象,厘清成人学员在线学习障碍对改善其学习成效、提高远程教育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关于成人在线学习障碍的研究较少,更鲜有学者将扎根理论应用于成人在线学习障碍研究中。全面、准确地把握成人在线学习的障碍与形成机制,有助于更深入、清晰地了解在线学习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特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在线学习服务质量的提升路径。这是摆在远程教育机构及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障碍,国外学者柯克和 Chalfanf(1984)提出学习障碍有两种类型――发展性学习障碍和学习性学习障碍;达肯沃尔德和梅里安(1986)将之分为信息的、心理的、情境的和机构的四类因素;Garland (1993)则认为成人学习障碍主要包括课程较难、课程技术性与抽象性、学员缺少先前必备知识、内容缺少个人兴趣或相关性等。Rezabek(1999) 将远程教育的障碍分为情景的、机构的、性情的障碍;Mungania和Penina(2004)将之分为性情、学习风格、教学的、组织的、情境的、内容适合性、技术障碍七类。

国外有研究表明,成人学习障碍以情景障碍和机构障碍最为复杂。成人学习者的情境障碍包括经济收入、家庭情况、教育背景、经验和资历、从业状态、工作期望、所在单位的支持等;成人参与学习的机构障碍包括教育政策、缺乏学习支持与指导、学习组织方式、教师素质等。

国内学者曹晓明等(2009)以认知理论为基础,聚焦分析了学习者控制、网络迷失和认知超载三种主要的在线学习障碍。陈义勤(2009)结合经验系统理论,将学习障碍归因于教学资源系统、教学传递过程和学习者三大范畴,进而形成指标化的问卷结构。无论从研究内容的详实程度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该项研究可谓一大突破。陈庆礼等(201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成人在线学习的主要障碍是“与教师交流有限”“缺少提供辅助学习的相关机构”“同学之间在线讨论主题不明确、不深入”等。

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和分析成人学习障碍;国内则从主客观、内在与外在条件角度整合与研究。虽然研究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但都主要从社会、机构和成人学习者三个视角审视与解读。迄今为止,我国对成人在线学习障碍的研究较少,大部分都停留在表面层次,已有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总结和策略分析,且结论较为零散,尚未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理论体系。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具有探索社会现象、对意义进行阐释、发掘总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扎根理论方法源于1967年社会学家巴尼・格拉泽(Barney・Glaser)和安塞尔姆・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对一家医院重病患者的死亡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成功合作中,它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套完整和独立的研究方法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在社会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

4. 成人自身因素包括“生理障碍”“心理障碍(意向障碍、情感障碍、经验的负面影响)”“在线学习适应障碍”3项障碍点。

(四)选择性编码

经系统分析之后,课题组成员在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确定核心类属,不断地将障碍点分析聚焦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归纳出成人在线学习的具体障碍核心类属。通过对资料、概念和范畴系统的梳理、分析,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范畴化为扎根分析下成人在线学习障碍模型(图1),笔者将其进一步简化为图2。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课题组以第二组访谈文本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样本,依次对15份访谈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选择性编码,所得编码结果仍符合成人在线学习障碍模型范畴。例如:受访样本XJT01提到:“有的学生白天要上班,晚上还要回去带小孩,已经很疲倦了……不愿意进我们的系统学习和做作业,太麻烦了,速度又慢,经常打不开。”XJT13提到:“我们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不知所措,一会这个平台一会那个平台,都搞晕了。”对这些类目编码“家庭与工作障碍”“生理障碍”“网络教育因素”,符合模型所述情境。经过理论饱和度检验,并未发现模型范畴之外的因素,理论饱和度较好。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成人在线学习障碍

1. 在线学习障碍分析

根据扎根研究结论,本研究将成人在线学习障碍归为四大障碍范畴,即社会障碍范畴(2项障碍点)、工作与家庭障碍范畴(4项障碍点)、网络教育因素(8项障碍点)、成人自身因素(3项障碍点)。具体而言,包括社会舆论、社会学习现状、精力干扰、时间干扰、环境干扰、缺乏支持、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支持、在线学习交流、在线学习资源、在线学习模式、在线学习评价、在线学习费用、在线学习制度、生理障碍、心理障碍16项障碍点,并通过扎根研究创新性地归纳出“在线学习适应”障碍点,归总为第17项障碍点。

成人在线学习的诸多障碍中,成人自身因素范畴(包括生理障碍、心理障碍、在线学习适应障碍)可归于内因,网络教育因素、工作与家庭障碍和社会障碍范畴归于外因。

研究还发现,外因(工作与家庭障碍、社会障碍和网络教育因素)影响内因(成人自身因素,如生理障碍、心理障碍和在线学习适应障碍);内因反作用于外因。例如,众多学员个体的心理障碍交互影响,形成社会对在线学习的整体负向评价。由此,成人在线学习障碍的形成机制由内外因交互影响得以生成(如图1、图2)。

2. 范畴间障碍交互关联分析

扎根研究发现,四个范畴及多个障碍点之间交互叠加共振,更易引发成人在线学习障碍。

从内因出发,内因中的生理障碍主要由成人自身因素(如年龄、身体状况等)和工作家庭障碍引发;成人学员心理障碍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工作与家庭障碍、社会障碍、网络教育因素、在线学习适应障碍及其交互,这种对心理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线学习意向障碍、在线学习情感障碍和经验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有的成人学员认为自己年纪大、学习能力差;害羞、缺乏信心,认为学习会耗费很多精力;认为学习资源和工作契合度不大;受社会风气影响,认为不需要过多投入也可侥幸获得毕业证;受其他在线学习者的负面评价影响……由此产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开始学习及持续学习动力不足等障碍。

在线学习适应障碍主要由生理障碍、心理障碍与网络教育因素及其交互引发。如:在线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在线学习效率不高;精力不足、感觉孤立,导致不能适应在线学习方式;学习平台繁琐混乱或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放弃在线学习。

从外因出发,外因中的工作家庭障碍与社会障碍交互影响。譬如当在线学习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员宁愿将时间分配给工作和家庭,也不愿安排在线学习活动;受社会风气负面影响与其他在线学员学习状态消极影响,学员缺乏家人、朋友及雇主的支持,学员的在线学习活动经常被打断;由于工作或家庭原因,学员长期无法参加面授教学活动,引发社会对在线学习质量的负面评价……类似的还有网络教育因素和社会障碍的交互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人在线学习障碍范畴中,网络教育因素会直接影响成人自身因素中的在线学习适应障碍点、心理障碍点和社会障碍范畴。众所周知,在线学习与传统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时空分离,及由此引发的教与学活动的特征变化。因此,缺乏与在线学习者特征和需求相适应的网络教育因素,如师生间、学生间缺乏互动交流,极易引发学生临场孤独感、诱发学生缺乏自控的在线学习行为;在线教学模式不适应成人需求也可能导致在线学习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考试方式不灵活令成人学生难以妥善处理考试和工作时间的冲突……这些问题与在线学习服务质量密切相关,是在线教育学术界和实践界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在线学习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随着在线学习的快速推进,在线学习服务方式也必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从在线教育机构视角来看,只有在深刻理解服务对象障碍与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促进在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网络教育因素隶属外因又关联内因,是成人在线学习障碍中的关键范畴。因此从网络教育因素出发提升在线学习服务质量,能在较大程度上辅助成人学员克服在线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效。笔者认为,从网络教育因素出发,以下五项策略可以提升在线学习服务质量。

1. 在线学习平台方面

根据服务营销理论,有形展示是指在服务营销管理范畴内一切可传达服务特色及优势的有形组成部分。由于服务的不可感知性,在线学习服务必须借助有形展示来体现。在线学习过程中,有形展示直接影响学员对在线教育质量的感知。具体而言,有形展示包括服务场景和其他有形物。教学平台是在线学习服务场景的重要有形展示,教学、考试平台不宜过多,需向学员提供导航明确、稳定、操作简单、功能完善的学考试平台。此外,还需通过班级、教师与教学环境、学习成绩单、学习证书与奖状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场景有形展示,提升在线学习服务质量。其中,学习证书对在线学习交互的影响作用已在孙洪涛等(2016)实证研究中得以证实,他们发现“提供证书的课程的交互水平明显高于无证书的课程”。

2. 在线学习支持方面

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是在线学习有效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利用服务营销“服务蓝图”工具,将在线学习服务流程可视化;鉴别学员同学校、在线辅导教师的接触点,并从服务接触点出发改进服务传递的质量,例如及时送达课程学习材料、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开展获取积分、“在线学习明星学员评选”等学习奖励服务;提供现金支付、电子银行、移动支付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在线学习费用收取服务;在线学习服务过程中利用有形展示对服务质量做出说明,如设置在首页的“在线学习流程”“在线学习指南”“课程导学”“课程安排与评价”等微视频,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校与在线学习信息,将服务内容形象清晰地展示给用户;在学习平台上设置具有引导功能的学习工具链接,主动帮助学习者提高在线学习的能力,如提供学习计划时间表制定、学习任务核对单等功能。

3. 在线学习互动与交流方面

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交流服务,使学员有机会交流在线学习的过程、心得与技巧,例如通过微博点名促进在线学习活动交互成效、依托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以及通过同伴学习进展可视化等方式,使学员从服务有形展示中获取归属感,共享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与此相印证的是,全球著名在线教育平台Udemy、Udacity、Coursera、sterio.me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利用博客、社交媒介、LMS(学习管理系统)等社交互动网络,为在线学习者提供具有互动特性的在线学习服务体验。

4. 在线学习资源与教学模式方面

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必须要关注成人在线学习者的需求和特征,如注意力分配、学习流程、反馈与激励、社会化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降低障碍与限制,提供难度适当、内容简洁明了、及时更新、与成人学员工作关联度大、融合生活工作经验的在线学习资源服务;实施丰富且适宜完成移动与碎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提供以视频与小篇幅文本为主的教学内容;提供及时、灵活的在线学习评价与多样化的反馈服务,使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在线学习服务;利用MOOC热潮带来的社会化学习环境与氛围契机,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吸引在线学习者关注。

5. 在线学习制度方面

制定相对稳定且形式灵活的课程安排、学习年限规定;制定适合在职学生的考试时间与考试形式安排;补充或加强教学计划的提前告知与预约功能,方便成人学员了解教学制度、规定与安排,为成人学员协调学习、工作与家庭提供便利条件。

五、小结

本研究以服务营销视角切入,拓展了成人在线学习障碍及在线辅导策略领域的研究空间,构建了成人在线学习障碍模型,提出了提升在线学习服务质量的系统策略。笔者认为,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第一,采用相关分析,进一步定量研究不同障碍因素的相互关系;第二,通过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对服务营销视角下成人学员在线学习服务质量提升策略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陈庆礼,张海勇. 2011. 成人网络学习者学习障碍的调查与分析[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9):17-20.

陈维华,李文静. 2013. 成人学习挫折成因及其调控研究[J]. 职教论坛(3):53-56.

曹晓明,朱春莺. 2009. 成人学习者网络学习障碍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12):24-25.

陈义勤. 2009. 远程学习者学习困难量表的编制与初步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6):38-41.

费小冬. 2008.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6):23-43.

蒋纪平. 2010. 国外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障碍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7):114-117.

雷丹. 2010.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参与学习障碍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11):10-11.

[加拿大] 琳达・哈拉西姆,肖俊洪译. 2016. 第一门完全在线课程诞生三十周年[J]. 中国远程教育(3):66-68.

卢艳红. 2013. 服务营销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16-19.

孙洪涛,郑勤华,陈丽. 2016. 中国MOOCs教学交互状况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72-79.

王寰,张祖忻. 2014. “微博点名”促进在线学习交互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4):104-112.

武丽志,魏占兴. 2009. 服务视野下的远程教育成本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3):37-40.

王梦云,刘彩萍. 2014. 依托社交网络构建在线学习共同体[J]. 中国成人教育(10):18-20.

吴南中. 2016. 在线学习培育的顶层设计与推进机制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45-50.

韦亚星,刘奉越. 2006. 成人学习障碍及解决对策[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21-22.

张梅琳,黄丹. 2015. 基于MOOC 学习体验的在线课程设计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15):38-41.

篇4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