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李秋泽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好声音李秋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好声音李秋泽

篇1

她可以光着脚,抱腿坐在椅子上,一边做头发一边跟人哈哈乐。到了《听风者》里,扮的张学宁穿上灰色大衣,戴白手套,脸孔一冷,便是冰山一样的冷傲美人。这副模样,教人想起《龙门飞甲》里那个落寞又骄傲的凌雁秋,想要“洒脱来去,不问江湖”,可是情意难断,临危一死酬知己。徐克想象这个^物,“具有攻击性,很锋利,同时感情执著的一个人”。

好像周迅最近接的戏都往这个路子上走,女性式的快意恩仇,外表淡然,内心炽热。就像顾晓梦,在旗袍上密密缝着密码,“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也像顾少棠问凌雁秋: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去想值不值就不是凌雁秋。她一把剑,一支箫,没人挡得了她,只是白马啸西风的结局终归有些落寞。

现在周迅进军好莱坞,拍了科幻片《云图》。但是好莱坞的电影里很难有这样隐忍而复杂的人物,就像西方小说里不会有白马啸西风的故事。我们曾经在周迅身上看到过林徽因、李米、青女和凌雁秋,将来,这个被高群书称为“火星来的”演员是否会让人再次惊喜万分?

她应该会像每一次面对问题的时候,尖着嘴唇,抬起下巴,一副17岁时对全世界满不在乎的样子。(文 久久)

撒贝宁抱走“国际章”

撒贝宁36岁了,不过我们还叫他小撒。13年前他刚进央视《今日说法》的时候,台里的人看他站在走廊里,问了一句:这猴子谁弄来的?关于这个北大法学院的毕业生的去留,当时台里有两种意见,同意把他留下试一试的那一派觉得,小撒虽然身瘦人黑,但样子还周正,后来张绍刚一进栏目组——所有人都对小撒特别满意了。

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小撒很快成名了,有一次,有一个观众对小撒说:撒贝宁,我觉得你长得特别像法律!小撒一听,这叫什么话儿?就问:那我长得像什么法?那人脱口而出:我觉得你长得像未成年人保护法。意思还是他长得周正。

除了《今日说法》,小撒还主持《我们有一套》,跟刚开始主持《今日说法》常常脑子一片空白不同的是,小撒4《我们有一套》就特别自然,插科打诨,唱歌跳舞——他还会跳机器舞。他只听1994年以前老歌手唱的歌,自己最擅长翻唱刘欢和孙楠。

2001年小撒获得“荣事达”电视主持人大赛金奖的时候,有粉丝说,大帅哥主持法律节目,太大材小用了,小撒答道:“在法律面前再帅也没用。”这个每餐必吃牛肉的回族小伙子,读北大追女生时喜欢抱着一把吉他,到女生宿舍楼下唱齐秦的《北方的狼》,“凄厉的北风——”每次一唱到凄厉的时候保安就来了,保安说,别嚎了,差不多就行啦。多年以后,小撒不声不响地追到了“国际章”,再没有人对他说“差不多就行了”,倒是他在微博上写下的那些类似“彩云之下,没有不舍,只有难离”缠绵而文艺的文字,成为人们追溯“撒章恋”的佐证。

1988年,12岁的小撒在电影院里看《顽主》,梁天扮演的马青有句台词:“我一生下来,就死了。”小撒说,“十二岁的我坐在电影院里,颤笑得如同吸了乙醚的小白鼠。”今年他翻出老片重温,听到那句台词,又滚在地板上颤笑得如同吸了乙醚的成年白鼠——“嘴角上扬着,眼角下着雨”。

小撒不再年轻了。(文 阿改)

泷泽萝拉昙花一现

那几天,刘备走进草庐,看见诸葛亮正对着电脑焦虑万分。“在下刘备。”“别烦我,在下泷泽萝拉。”

在2012年7月之初,只有一个日本人可以牵动数百万也许是数千万人的神经,在几天内经历渴望和失望,大起大落。难以计数那段时间,有多少电驴和迅雷在默默推进下载进度条,多少邮箱被留在各个论坛和微博里—“求种子,楼主好人。”

泷泽萝拉,1992年6月生,身高172厘米,三围83—58—84。因为在youtube上的自拍视频,她一不小心就成了日本的“国宝级美女”。然后,当她宣布要进入岛国爱情动作片界,世界安静了,接着爆出山呼海啸的掌声和口哨声,即便是在上不了youtube的“局域网”里。

泷泽萝拉,变成了一个一呼百应的暗号。打开微博和论坛,到处都在讨论她,呼唤她,寻找她。在这个符号面前,人们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欲望和本性,同时也蔑视着曾经冲进卧室抓人的权力。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泷泽萝拉有PS的好底子,可惜只可远观。于是,有人开始考证她的牙为什么发黑,她去的温泉在什么地方。当这些也被消费完毕,几天的癫狂,忽然陷入空虚。

据说,泷泽萝拉的作品在日本并未获得很高的销量。但是,如果这是一次针对中国大陆市场的营销策划,那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案例。

不过20岁的泷泽萝拉毕竟给中国的网络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爱。在那几天微妙的萌动与等待中,人们不打架,不争吵,彬彬有礼,左右之争暂时停歇,五毛和带路党互道祝福:“好人一生平安。”(文 久久)

篇2

1.职业规划和成就动机

盲选阶段,导师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你为什么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谈谈你自己。”通过这些问题,导师能了解学员的理想和目标,对音乐是否热爱,以及看学员的经历,从而判断他是否值得花力气去培养。其实这些对做招聘的HR也极有参考意义,第一个问题其实就是看应聘者的未来职业方向,判断与企业未来提供的平台是否匹配,判断其把工作当成职业还是事业。第二个问题是了解他的求职动机是否强烈。第三个问题是了解他的经验经历与岗位要求的匹配。

2.学习能力和发展空间

在终极考核阶段,进入淘汰赛的选手水平相差无几,导师选择学员时就非常纠结。张惠妹和那英这两位导师非常感性,对学员的评价渗入非常多的个人情感,所以在选择谁晋级谁淘汰时总是非常痛苦。但这一点哈林老师做的非常好,第一他对选择学员的标准非常明确,第二他本人也是极有特点的。哈林在选人多次说:“我要求的是进步,我判断学员是否晋级考虑的因素是学员对于音乐状况的调整,声音的多元化,对音乐态度的投入。”“不是选哪个唱的不好,而是谁还能唱的更好。”

那英战队的阚立文在盲选阶段,以其极富有磁性和男性魅力的声音,一出来就让人惊艳,被誉为“最有故事的男歌手”。可惜他每一次都是给同样的感觉,基本上在同一个高度徘徊,最终遗憾出局。而象有些学员比如“蘑菇头李琦”,每一轮出来都会给人新的感觉,感觉能力更上一层,显示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培养潜力。

我们有时在招聘的时候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几位候选人现在能力已经符合岗位的任职要求,而且各具特点,如何选择也非常令人头痛。这时我们就得考虑,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人?这位候选人是否适合本企业的文化?他是不是善于学习?他是否还有潜力?他来我们企业是否还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这样思考就会让我们的选择从容很多。

3.甑选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选手PK时基本上是“一歌定终生”,导师就是通过学员这一首歌的表现来判断谁晋级谁淘汰,也就是我们招聘时用的工具。但这款工具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即学员选不同的歌,表现力是不一样的,从而有不一样的结局。台湾选手叶玮庭在盲选阶段活力四射,给人印象相当深刻,但她和说唱改编高手李秋泽分在一组PK改编的《最炫民族风》时,遗憾出局。因为这首歌不能表达她的特点,如果选的是《有胆你就来》这种类型的歌曲,那出局的肯定是李秋泽了。用淘汰赛用这种方法来选择学员,其信度和效度还是有一定偏差的。

目前招聘工具很多,不少是国外引进的,所适应的对象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招聘时要结合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好不要依赖一种招聘工具,能多种方法测评候选人;同时还需要明确自己到底要招怎么样的人才,再选择相对应的工具去测评,以提高招聘的信度。

4.面试官的个人偏好

作为导师,其实就是企业中的面试官,好声音还增加了一位梦想导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配置,两个导师就是一个面试小组,梦想导师相当于企业中的业务专家或直线经理角色。上一届的那英的梦想导师汪峰就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对学员的点评判断相当地到位和准确,对那英的选择起到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最终冠军梁博也是出自于那英这组。

在企业中有时往往人力资源部初试,业务部门领导复试,觉得差不多就录用了,其实这样偏差还是比较大的。面试官也是人,再好的面试官都会有个人偏好,难免会出现“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等面试偏差。所以至少在最后一轮能够有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的面试小组进行面试,以提高面试的有效性。

二、对企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1.能力和业绩很重要

在盲选阶段,只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导师不知道学员的个人资料,选择转身的依据是学员的声音,声音正是学员唱功的体现。而在企业中,体现员工能力并能让企业看到的,就是员工的业绩。所以员工在企业中想脱颖而出,除了本人必须有技能和经验,还要在恰当时候表现出来,才能有机会从茫茫人海中冒出来,走向更大的舞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就要建立这样的平台让员工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赛马而不相马,通过竞争让人才脱颖而出。比如目前企业中常用的绩效考核、干部述职、技能竞赛、员工提案、内部竞聘等机制都是发现绩优人才或有潜力人才的好方法。

2.系统教育和野蛮培养

好声音选手分两类,一类是科班出身,通过系统教育培训,另一类是草根出身,俗称野路子歌手。当然野路子不乏高手,导师张惠妹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从学员的PK中明显可以看出,不少草根出身的学员尽管有非常好的声音天赋,但与姚贝娜、金润吉等专业歌手相比,明显是差了一截。因为专业选手大多出自音乐专业,经过系统训练和教育,一路上有专业老师指导。但有些野路子的学员仅在比赛这短短的几周时间,通过导师的调教培养后,每次出来都让人刮目相看,进步喜人,可见专业指导的作用。

反观我们企业的人才培养,现在很多企业把大学生招来后往车间或业务部门一放,任其自由成长,一两年后,剩多少是多少,看有业绩冒出来的再予以提拔,美名其曰是在检验他的适应能力,其实这就是野蛮培养。而成熟的公司会根据学生特点、企业的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和对他的未来职业规划,通过公司的系统课程体系,选择优秀导师,因材施教,并通过不同岗位的实践,培养符合公司文化和战略需要的系统人才。

3.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

每次看到导师在选人时那纠结的神情,不由得让人想起企业领导在想提拔人才或新业务扩展时需要人才时那纠结的神情。导师纠结的是大家都这么优秀,我选哪一个好呢?企业领导纠结的是,公司里就这么几个人才,我选谁好呢?

所以企业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有计划地提前储备人才,建立内部各条战线的人才梯队,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当企业领导在选人的心情能达到好声音导师的那纠结时,这家企业离卓越也不远了。

4.PK氛围的营造对人才快速成长的帮助

每一届的学员,通过几个月高强度的训练,高压力的淘汰PK,每个人的潜力得到了最好的发挥,而这么多不同特点选手同台竞技,又给了每一位选手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同样高水平的导师和嘉宾的点评,直指他们的软肋,让他们看到了改进的方向。

好声音的同台PK,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发,大学生培养,在入职集训阶段,车间实习阶段,以及后面的成长阶段,都可以建立这样的有效竞争机制,推行内部导师制,不断激励他们学习实践和创新,提高自己综合能力,快速成长,成为企业发展骨干。

由于规则限制,好声音是淘汰赛,最终只有一个冠军,很多优秀选手泪洒舞台,黯然离去,令人扼腕不已;但幸运的是企业人才培养和任用就没有这么残酷,企业扩张和新业务发展会需要大量人才,存在大量的机会,而企业内部科学的选拔机制又不会让人才只有一次机会,只要人才自己准备好了,依然有机会成为“企业好人才”。《中国好声音》已经被打造为国内的一档优秀节目,那我们每个企业在内部是不是也可以打造出一个“企业好人才”优秀平台呢?

参考文献

[1]李萍.人力资源管理方略[M]四川大掌出版社,2009.7

[2]徐世勇,陈伟娜.人力资源的招聘与甄选[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7

篇3

1993年8月的一天,李嘉诚突然接到董建华打来的电话。董建华告诉李嘉诚,他表妹张培薇与女友周凯旋合办的维港公司看中了北京王府井一块地皮,正在寻找合作开发商,董建华问李嘉诚有没有兴趣。

李嘉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9月12日,他如约来到北京王府井饭店会见维港公司的经理。令李嘉诚感到惊奇的是,接待他的这位经理是一位年仅32岁的小女子,而他们要谈的竟是高达20亿美元的大项目。明眸善睐的周凯旋用她那在李嘉诚听来还带着几分羞涩的声音,介绍了自己的宏大规划。

李嘉诚开始仔细打量周凯旋,他感到无比惊奇:这样一个宏伟的设想,竟出自一个娇小美丽的女子。李嘉诚仿佛在周凯旋身上找到了亡妻庄月明的影子,但她又和庄月明不一样:庄月明心细谨慎计划周密;而周凯旋却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但两人身上,都闪烁着令李嘉诚心动的光彩。

李嘉诚继续问道:“你能搞定这12万平方米的动迁?”周凯旋坚定地说:“按时搞定。”李嘉诚从商几十年,经过无数商战,却从未见过如此爽快的谈判对手。对方如此爽快,李嘉诚也觉得有必要单刀直入,他问:“你所要求的佣金是多少呢?”周凯旋说:“总投资的2.5%,您同意么?”李嘉诚伸出手来,轻轻握住周凯旋的小手。良久,李嘉诚说:“就这样定了。”

前前后后不到30分钟,他们创造了中国巨额商业谈判史上的最快记录。

此后,两入经常通电话,越谈越感到合脾气。有时,周凯旋没什么向李嘉诚汇报,也要故意找一些事来“汇报”。对于周凯旋的这些“小把戏”,李嘉诚心知肚明,因为他也同样想听到周凯旋那如莺歌般好听的声音。

两个月后,一路风尘仆仆的李嘉诚再次来到北京。当他从贵宾出口走出来时,早已等待在出口处的周凯旋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子冲上前,抓住了李嘉诚的手。一直倾心于事业的周凯旋,从未有过任何情史,如今,她的心扉竟然始料未及地向心中的偶像打开了。

1996年1月,周凯旋将手续齐备的12万平方米王府井东方广场“熟地”交给李嘉诚,李嘉诚斥资20亿美元,开动了北京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并将4.3亿港元的现金支票交到周凯旋手里。

三天后,周凯旋给李嘉诚打电话:“你猜我拿到佣金后做了什么?”李嘉诚一连猜了几次都没能猜中,周凯旋卖完关子,才露出谜底:“我到香港中环去了,把每一家店铺都逛了一遍,结果我什么也没买。我现在很富有,但我要用这些钱创造更多的价值,我要向你靠拢!”倾慕之情情不自禁地从周凯旋口中倾泻而出,感动了李嘉诚。

同写网络神话

1999年,周凯旋告诉李嘉诚,她准备进军网络。李嘉诚是搞房地产起家的,多年来,他按商家古训“不熟不作”的原则,一直将主要资金投在房地产上。周凯旋现在要投资网络,李嘉诚感到不妥。

周凯旋决心变个形式动员李嘉诚。她独自来到美国,找到好友杨致远。杨博士因创造了雅虎神话而誉满全球。两人制订了一套方案。一天,李嘉诚接到雅虎总部的邀请函,杨致远邀请李嘉诚去新加坡参加雅虎新加坡分部成立5周年的纪念酒会。李嘉诚欣然应约,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第二天,杨致远陪李嘉诚参观新加坡网站,并出席纪念酒会。这一系列的举动,使李嘉诚对网络事业第一次有了直观的认识。当酒会结束时,杨致远对李嘉诚说:“先生此行,并不是我的主意,而是另有他人。”李嘉诚正感到奇怪,杨致远身后突然走出了仪态万方的周凯旋。

李嘉诚一切都明白了:新加坡之行原来都是她搞的鬼!

回到房间,周凯旋调皮地问李嘉诚:“我安排你到新加坡接触到新事物,你准备给我买什么礼物啊?”李嘉诚爱怜地说:“新加坡城里有的,除了总统府,我都可以给你买。”周凯旋说:“我不要,我要你上网。”李嘉诚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好,我陪你上网……”

回到香港后,李嘉诚立即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负责网络产业的开发。不久后,经周凯旋的斡旋,李嘉诚成功入主TOM公司,在他的全力策划下,仅用了一年时间,TOM公司就在香港上市。由于有李嘉诚这张金字招牌做后盾,TOM公司的股价如同脱缰的野马狂奔不止,而周凯旋当初投资于TOM公司的30万港元,也奇迹般地变为26.5亿港元!

约定厮守终身

如何向外界公布他们的恋情?尤其对于周凯旋,她是否会受到责难和非议?如何做好自己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的工作?周凯旋曾含泪向李嘉诚表示:如果遭到李泽钜和李泽楷的反对,她宁可不与他结婚也不想破坏他家庭的团结。

面对乖巧的美人,李嘉诚决心向儿子们吐露自己的心事。2005年中秋之夜,李嘉诚与众多家人齐聚一堂欢度佳节。当明月升上天空时,李嘉诚把两个儿子叫到花园里,说:“外界对于我这么多年来没有续弦猜测很多,想必你们也听到了一些。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实情,我已经与周凯旋相爱多年。”

李泽矩和李泽楷对于周凯旋十分熟悉,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她竟是父亲多年的恋人。一时间,兄弟俩面面相觑。

李嘉诚见儿子们都不说话,便继续说:“今天,我要告诉你们,我准备与周凯旋结婚,相伴终身。但我们有一个顾虑,担心家庭内会引起混乱,这是我们多年来保密的原因。但如今,我已经77岁了,周凯旋也44岁了,我们的事也不应该拖到永远。所以,我想征求你们的意见。”

可是,无论李嘉诚怎样启发儿子,就是没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话。

12月3日,是周凯旋的生日。往年,每到周凯旋的生日,两人都要秘密地去国外旅行一次。可是这年,他们都没了兴致。这天快到晚饭时,李嘉诚与周凯旋相守在一起,突然接到李泽钜打来的电话,他说,公司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需要马上召开董事会,请父亲和周凯旋晚上到公司总部参加会议。

李嘉诚和周凯旋急忙驱车往公司赶。车到半路时,他们又接到李泽楷的电话,说会议地点改在香港英皇饭店。李嘉诚和周凯旋又急忙赶到那里。李泽钜和李泽楷把他们引进十三楼的大厅,一进大厅,两人顿时愣住了,只见大厅里张灯结彩,一条巨大的红色条幅挂在上方,上面写着:“周凯旋女士44岁生日家庭庆典。”众多家人齐聚一堂,一块12米长的大蛋糕摆在餐桌正中,音乐声响起,大家一齐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唱道:“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篇4

根据人类文化学与艺术史的研究成果,人类早期维系生存的狩猎和巫术融为一体,是重大的社会活动①。保存在《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被认为是原始猎歌②,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诗歌。《弹歌》是两字歌,全是无主动宾词组,歌中“做…什么”表达的十分明确,突出了对动作性质的关注和区分,以及对目的性的强调。这种表达方式也见于《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中的《候人歌》。《候人歌》虽仅有两实字,但表达语义完整,反映出对动作及其性质关注和区别的思维方式。在《弹歌》里“做”和“什么”捆绑在一起,动宾词组构成最小的叙事单位,其序列构成开端一继续一实施一结果接续的表达方式,表现了关注实现方式和过程的民族叙事特点。

《弹歌》简洁表达方式,与我国早期书面语言记录材料、记录方式及其限制有关。如甲骨卜辞:

王占曰:有崇。八日庚戍,有各云自东,宦母。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③

甲骨文因刻写限制(包括铭鼎铸字)要求叙事简洁,但简洁的卜辞把时间、地点、原由、引发的现象、结果陈述的十分清楚。若把上述卜辞的个别连

词和副词去掉,顺序排列:

八日庚戍,

有云自东,自北出虹,

(龙)饮于河。

即为歌。这段卜辞含韵,“庚”“云”“东”“虹”“饮”分别为耕部、文部、东部、蒸部,为阳声合韵,谐声主要在句尾。占卜活动伴有巫术歌舞,甲骨卜辞有吸收叙事歌谣的可能,一些卜辞隐含诗歌形式,存在比《弹歌》复杂的叙事形态。甲骨卜辞多以设问方式陈述,叙事形式上属问答式。有的甲骨卜辞采用重复形式,如据李圃《甲骨文选注》三十四释文:

戊午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戊辰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壬午卜,贞:

王其田,往来亡灾?

有的以不同方位组合,据上书四:

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凯,西方曰丰风曰夷,北方曰勹风曰冽。

尚有众所周知的如王宇信《甲骨文精萃》释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相对稳定的语言组织形态,透露出当期的叙事歌存在问答式、方位式和重复组合式叙事特点。

商周时期国家礼祭活动和宗庙祭祀告示的铭文,是继甲骨文后的文字材料。西周早期武王大丰簋铭文中已出现韵语,西周后期虢季子白盘铭文中明确使用了音韵。后者采用了重复形式:

王曰伯父,孔显有光。王锡乘马,是用佐王。锡用弓,彤矢其央。锡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④

在形态上表明同样与叙事歌存在一定联系。

协韵是歌唱的自然现象和必然要求,歌唱为韵文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来源。西大的礼乐文化促使书面语言吸收歌唱的形式,促进了韵文的定型⑤。事伯硕父鼎铭的“万寿无疆”、吴王光鉴铭的“惟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句都不宜作散文看待,有吸收歌谣表述的可能。由前述铭文反推,殷商存在不分章的叙事诗歌,详细情况有待研究。周铭文的同期的叙事歌已见记录于《诗经》的《周颂》里。从《周颂》叙事歌如《昊天有成命》,及以《烈文》用语“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於乎!前王不忘”,与吴王光鉴铭“用享用孝,眉寿无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孙勿忘”,及事伯硕父鼎铭“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用语的比较,表明铭文时期存在叙事诗歌现象。这类叙事诗歌内容多与历史相联系。

占卜是先民重大的社会活动,卜辞是观察早期叙事文学重要文献。《易经》出现的时代,晚周人已经不能确言,概成书于周初,其中又有后来的补订纂入书中。书中的一些故事,最晚当在文、武之世⑥。据高亨考,《易经》的卦辞、爻辞先秦人皆称之曰“繇”,又称为“颂”,《周礼?大卜》郑注:颂为繇也。颂与歌唱相关。《易经》中保留了上古歌谣,其中的短歌是《诗经》民歌的前驱⑦。《易经》古歌,黄玉顺《易经古歌考》辑出68首,笔者采用保守方法辑出42首,有些古歌是文学史著常引用的如:

屯,六二:吞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

媾。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羊无血。

贲,: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蔻婚媾。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疲,或泣或歌。

有的爻辞明显地与歌曲有关,如:渐,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鸿渐于木;九五,鸿渐于陵。渐卦里的五篇均显示来自同一类诗歌⑧。

有的古歌类似《诗经》的篇章,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糜之。这与《诗经》里的《伐木》、《鹿鸣》相近。根据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统计,《周易》卦辞爻辞450条,记事之辞98条,得以验证为前代故事的占21.6%;取象之辞191条,占42.4%;说事之辞142条,占31.5%。取象之辞与说事之辞仅两条重叠,及记事之辞与取象之辞和说事之辞有11条在统计比例上有重叠外,三项爻辞叙事因素占到95%,古歌主要集中在取象之辞。由此,《易经》中的古歌基本上属于叙事歌。

《易经》中吸收的古歌,从叙事方式看分别有:

1、完全采用序列方式,如前述屯,六二、归妹,上六、贲,、离,九四、中孚,六三。有的古歌序列性很强,如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2、隐含上古故事方式,如旅卦,旅即次;九三,旅焚其次;九四,旅于处;六五,射雉一矢之;上九,鸟焚其巢,都和殷王亥的故事有关。借故事来指示休咎,属于故事叙事。

3、采用象征方式,八卦象征天、地、火、水、风、雷、山、泽⑨。

4、取事物征象方式,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5、用寓言,如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人。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⑩。

6、采用直叙,如中孚六三、离九四,“直说人之行事指示休咎”,古歌多用直叙。

7、采用比喻,如大过九二、九五用“枯杨生梯”“枯杨生华”来比喻年老得福11。上述表明凡用韵的地方,筮辞内容往往是属于叙事,是一些具体生动的形象,采用类似民歌如排比,反复等的手法。凡不用韵的地方,是关于吉凶祸福的断语,使用大致相同的术语。在用韵方面有一爻是不谐韵的,全卦却是音韵和谐的现象,表明《易经》把一首诗歌在一卦中拆开使用。换言之,一卦的各爻辞和起来是一首古歌12。爻辞借用了周初甚至更早时期叙事古歌。

在《易经》古歌研究史上,顾颉刚提出采用古代故事说,高亨提出卦爻辞称繇之说,李镜池提出比与兴两种诗体,都认为卦、爻辞中有散体筮辞和韵文诗歌的两种文字体制13。高亨把《易经》“短歌”分为四类,提出由《易经》中的短歌到《诗经》民歌,显示出《周易》时代到《诗经》时代的诗歌演变。黄玉顺提出打破卦辞与爻辞、爻辞与爻辞之间的界线,从音韵角度区别象辞与占辞,认为象辞为殷周歌谣,《易经》六十四卦无不征引古歌,三百八十四爻辞绝大部分都有古歌14。这些都是有创建性的观点。

《易经古歌考释》为考察《诗经》前的歌曲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如从未济卦里辑出的《狐狸之歌》。辑出类“颂”的祭礼歌曲,如《东邻》、《归妹》、《升》、《决》、《离》、《比》、《师》、《讼》,类“雅”的古歌,如《中孚》、《节》、《艮》、《鼎》、《革》、《井》、《萃》《损益》(益卦)、《解罕》、《蹇》、《明夷》、《晋》、《恒》、《颐》、《观》、《临》、《蛊》、《随》、《同人》、《履》、《即鹿》(屯卦)。

《易经》中的古歌,有二言句式,如《坤》:“履霜,坚冰。直方,含章”,有三言句式,如《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有四言句式,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知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三、四言句式在《易经》中较多。可以说《易经》古歌涵盖了《诗经》前多种诗歌形式。

句法上采用重复和叠音方式,如《渐》中“鸿渐于干”“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古歌中“谦谦,鸣谦,劳谦,谦”,“鸣豫,盱豫,由豫,冥豫”,“干父之蛊,干母之蛊,干父之蛊,裕父之盅”,“咸临,威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的前或后的叠音,促使诗歌走向规整化。

存在叠句叠字现象,如“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宗”、“笑言哑哑”、“长子帅帅”、“履道坦坦”、“束帛戋戋”、“憧憧往来”、“家人(he),妇子嘻嘻”、“震苏苏,视矍矍”,这些运用增强了歌唱性,促进了创作中字声音韵的自觉的使用。《小过》“飞鸟遗之音,翰音登于天”,表明对音乐叙事功能有了相当的认识。

《易经》中《艮》有“艮有辅,言有序”的说法。按“序”,《周礼?春官宗伯?职丧》:“序其事”,同书《乐师》:“掌其序事”,唐代贾公彦疏为“叙事”,刘知几《史通》提出“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的说法15。由此表明《易经》有明确的叙事观念。古歌涌现出多种叙事形态:

接续式叙事,如《蒙》:“发蒙,包蒙,困蒙,击蒙”。这一形式类乎《弹歌》,用跳跃的行动点接续叙事,实现了叙事的诗化。

线性叙事,如《解》:“田获三狐,得黄矢。负且乘,致寇至。解其拇,朋至斯。”记述了事件的全过程。

场景式叙事,《屯》:“屯如,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求婚媾,吞其膏。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归妹》:“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场景式叙事,不关注时间的连续性,强调场景中多方面情况,视觉性强,运用视点移动的方式。

分述叙事,如乾:“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与通常叙事手法的“有的…有的…”相类,写出了态势,产生了很好的叙事效果。

陈述行动的去向和环境来叙事,如坤:“履霜,坚冰。直方,含章。括囊,黄裳”,写出了由南方到北方,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和紧束行装的负役人16。通过外部情势反映心理来叙事,《需》:“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致寇至。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写出了期盼、担心、焦虑和惊讶的心情17。

有些古歌叙事要素比较完整,如《讼》:

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

不克讼,复即命。带或赐之,终朝三褫之。

诗中人物,事件、情节具备。这一类型的诗尚有《同人》《习坎》《涣》《旅》。通观《易经》古歌,叙事因素占据了很大比重,诗歌中的叙事和抒情的分野尚不明显。

中国诗歌,至《诗经》成为四言诗的时代。学者就《尚书》和《周颂》的早期篇章考察,推断四言是上古书面语共用句式18,四言诗的形成与当时的官方文件用四言有关。其深层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歌唱的原因。《尚书?舜典》提及的八音中的石、革、金较为古老。《周颂?有瞽》的“有瞽有瞽,在周之庭”,“应田县鼓,磐圉”,宫廷演奏所悬大型乐器,除庄严肃穆的要求外,乐器操作缓慢。由此,歌曲字数不能过多,过多字数行经换气,实际还是短辞,表达上适于四言句式。《小雅?四月》“君子作歌”和《小雅?巷伯》的“寺人”的记述,表明音乐整理过程对四言句式的选择。四言句式的重叠建构源于民歌上下句对答式,由此构成方整结构,满足语义群的表达。

《诗经》的“赋”是重要的叙事手法,比、兴源于歌唱的修辞。有学者认为“比”含隐喻叙事19,“兴”利用相似性拉动叙事序列。“卫风”中的《氓》是典型的线性叙事。《诗经》叙事诗的分章叙事,构成从不同侧面叙事的类型,如《长发》。“大雅”“小雅”“国风”中有许多篇是叙事诗,已为学者指出了。

楚辞中有许多是叙事诗。《离骚》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湘君》和《湘夫人》是叙事的,隐含着故事性。《国殇》写了战斗过程,诗中采用第二人称“子魂魄兮为鬼雄”,拉近对象间的距离,增进了亲切感。《卜居》《渔父》是叙事的。《九辩》《招魂》《大招》也包含着叙事因素。楚辞所以感人是因其所具有的事情感人,而不在咏叹。

《诗经》、楚辞外的叙事诗,清杜文澜《古谣谚》涉及上古16种书目,辑先秦谣谚86首,叙事诗为18首20。逯钦立纂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涉及上古26种书目,辑先秦诗77首中叙事诗14首21。163首诗歌中叙事诗共32首。杜文澜《古谣谚》“凡例”对谣、谚、讴、吟、诵、噪、词(辞)、赋的概念作了考索界定,训谣为徒歌。《汉书?艺文志》训作“不歌而诵谓之赋”,是汉代人的看法。

杜文澜据《左传》僖公五年和《史记?晋世家》“赋作歌”,及《左传》隐公元年“公如而赋”“姜出而赋”,训赋为亦有歌义,赋诗、歌诗可以通用。讴有徒歌之训。吟本训歌,与讴谣之义相近。诵亦可训歌。噪有罐呼之训,呼亦歌之声,并与讴谣之义相近。故谣可借讴称之,又可借吟唱诵噪以称之。词有歌义。

楚国受到的中原文化影响,仅在于社会上层的少数人。据《说苑?善说》所记楚大夫庄辛过而说之,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说明当时方言各异。因之,《说苑?善说》所记《越人歌》、《战国策?燕策》三所记《荆轲歌》、《古文苑》一所记《讽赋歌》、《孔丛子?记问》所记《楚聘歌》、《吴越春秋》所记《渔父歌》《河上歌》《穷劫歌》《乌鹊歌》《采葛妇歌》《别离相去辞》《河梁歌》,反映了《楚辞》之外楚越地区的诗歌情况。对此观之,楚歌句中助词多用“兮”“之”“乎”外,尚喜用叠词。叠词使用与《荀子?成相》有共同特点。如《河梁歌》:

渡河梁兮渡河梁,举兵所伐攻秦王。孟冬十月多雪霜,隆寒道路诚难当。《穷劫歌》:

王耶王耶何乖劣,不顾宗庙听谗孽。任用无忌多所杀,诛夷白氏族几灭。

研究者认为《成相》采用民歌形式22,保留了一定口语歌唱的形态,语言上大量运用了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作譬喻,形象化,通俗和说理性强。

早期叙事诗许多未被记录下来,《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皋陶作歌颂大禹的《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尚书?大禹谟》舜时以舞征苗,舞干羽于两阶,七旬。《周礼?大司乐》记黄帝时乐舞《云门》,乐六变;尧时乐舞《咸池》。《尚书?益稷》和《山海经?大荒西经》及郭璞注《韶》的乐舞有九变,据《离骚》夏启时用于宫廷,据《周礼?大司乐》周朝仍用这个乐舞。《周礼?大司乐》记教国子的乐舞还有《大卷》《大磬》《大漫》《大武》。《大武》规模庞大乐舞六成,乐舞素材来源与叙事歌紧密相联23。这说明上古存在着大型史诗。

先秦叙事诗类型中线性叙事、多侧面叙事、场景叙事成为主要叙事类型,奠定了中国叙事诗的特色。中国叙事诗的叙事不以情节取胜,常常在叙事中抒情,形成跳进推进式的叙事形态。先秦叙事歌呈现经由狩猎歌、宗教祭祀歌、历史和民间故事歌及关注国家命运歌的演进轮廓。

注释:

①朱狄《艺术的起源》第143、14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2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第17页、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③释文据李圃《甲骨文选注》第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④谭家健《先秦韵文初探》,《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⑤周锡《〈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4期。

⑥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第1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周锡《〈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认为写定时间为西周晚期。

⑦高亨《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见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第4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⑧⑩1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11、48、49页。⑨高亨《周易琐语》云此种象征起于何时,当时有何用途,亦莫能明也。《周易古经今注》第7页。12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第9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3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之故事》、《周易筮辞考》,高亨《周易古经今注》16、17页。

14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2至6页。仍存在需要讨论的问题,见另文。

15见杨义《中国叙事学》第10、1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从黄玉顺说,《易经古歌考释》第16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7从黄玉顺说,《易经古歌考释》第34页,巴蜀书社1995年版。

18葛晓音《四言诗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9见傅延修《先秦叙事研究》第127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篇5

“汉城很美,作为一个韩国人我很骄傲。”见乔芸很注意窗外的景色,朴政泽说。“上海也很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很骄傲。”听见自己说出的话,乔芸有些吃惊,语气竟有些自己也搞不懂的调侃味道,这毕竟还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为遮掩内心的惊慌,乔芸转移话题问朴政泽是不是在中国留过学,为何汉语讲得这么好。不知是否受乔芸的感染,朴政泽也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这是个秘密,留着以后揭晓。

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样似是而非的氛围中开始了……

乔芸是上海一家汽车公司的业务代表,作为中方先期代表,来汉城与合作方现代汽车公司进行合作业务协商。同行的还有一个人,但那人临时有重要事情,所以乔芸先来。

六月洁白木槿

汉城的街道狭窄且起伏很大,房屋错落零散,很像东京的布局。乔芸住的绿德酒店下面,有一大丛一大丛的绿色植物。2003年6月12日早晨,乔芸发现街边的植物开出洁白的花朵。在来韩国之前,乔芸简单阅读一些韩国人文、地理知识,知道这是木槿花。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从夏到秋,木槿花朝发暮落,日日不绝,天天生新。

那天朴政泽和乔芸去现代汽车厂的蔚山分厂谈一项业务。汽车在公路上行驶。6月的汉城,到处都盛开着木槿花,有粉红、玫瑰、黄、白多种颜色,光怪陆离,不绝如缕。

一上午的会议都像是在进行智力较量,大家都有精疲力竭的感觉。中午,朴政泽请乔芸在一家叫“百景”的餐厅吃鲨鱼肉。乔芸越来越能像韩国女子那般伸展自如地坐在地板上。玻璃窗外,木槿花一片粉白,室内古曲悠扬,一切和谐得浑然天成。

喝过两杯酒,朴政泽念起唐代李白《咏槿》:“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乔芸也不甘示弱回以《诗经・国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朴政泽知道,舜华,就是木槿花。两个人都为对方如此精通古代汉语而欣喜。其实两个人早已在心中明晰这份不同寻常的默契。

2003年的一个盛夏黄昏,朴政泽和乔芸站在泰花江边,那天是七夕情人节,江边有无数的情侣,女孩踩在男孩脚上,相拥而舞。那时那刻,在周围环境的熏染下,两个人都有相拥的冲动,可是,空间和现实的距离让他们最终极其理智地走出江边。把乔芸送到酒店楼下,分手时朴政泽让乔芸不要太为工作劳神,然后说了一句一语双关的话:世上的事都有它的定数的。

是的,世上的事都有它的定数的。乔芸很清楚这一点,比如在上海,有一个笃定执著的男子,坚持不懈地追求乔芸五年;比如朴政泽,有一个在意大利学大提琴的青梅竹马女友。

一颗纤细之心

朴政泽的女友叫李圣美,和其她韩国现代女子一样,是一个美丽精致如瓷器的女孩,乔芸第一眼看见圣美,如同看见一匹华丽丝绸,眼前哗然一亮。这时已是2004年6月,木槿花在一个晴朗的早晨,轰然开放,第二场木槿花开得如此猝不及防,以致乔芸有种斯年何年的惘然。

在圣美身上,韩国女孩的娴雅表现得淋漓酣畅,对比自己大的男人和丈夫用敬语,善于修饰自己,散发温婉的纤细之美和璀璨之光。而在中国,因为就业的压力,女孩们个个独立、顽强。上海尤甚。而在上海长大、从小就是佼佼者的乔芸来说,这独立的顽强无疑更浓重。

如果说圣美是瓷器,那么乔芸就是一块钢。瓷器细腻,而钢坚强。两种不同的性格,在盛行大男子主义的韩国会有何种结局,乔芸一清二楚。

乔芸第一次见圣美,是在一家汉城的中国餐厅,餐厅名是“CHINAE”,是圣美选择的。CHINAE, 圣美的选择真是不露痕迹,不经意地就与乔芸拉开主客的距离。韩国女子的缜密和精细让乔芸措手不及,圣美竟然知道她的生日是8月30日。圣美送乔芸一套木槿花内衣。木槿花,民间称美女花。韩国木槿花内衣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品牌,寓意着东方女性坚强、活力、健康与永恒的美丽。

但,8月30日是木槿花期结束的日子。

这是乔芸在汉城经历的第二场木槿,却已隐隐听见凋谢的声音。乔芸觉得,她的坚强已在圣美的缜密和柔韧面前,如滚落在地的水银一样无法成型。

周日,三个人来到坐落于松坡区芳荑洞的韩国奥林匹克公园。如茵碧草上陈列着来自世界200多名杰出雕塑家的作品,法国塞以加乐的拇指,比利时的“流动喷泉”相映成辉。在运动中心,圣美和朴政泽打了三局网球。圣美让乔芸,乔芸说她腕关节最近有些小毛病,不方便打网球。朴政泽意味深长地看乔芸,乔芸别过脸去。

一场心底之恋

韩国男人绝大多数都骨子里具有大男人主义情结的,嗜酒、找情人的也不算少数,可这些缺点在朴政泽身上无一出现。即使在多人的宴会上,酒到酣畅,公司的领导也只穿衬衣、拿着酒瓶子在前面又扭又唱,朴政泽仍在一旁安静地坐着,目光淡定地喝绿茶。朴政泽的宁静让乔芸如沐温玉。而乔芸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尊,让朴政泽钦佩又倾心。

他们彼此都清楚,早在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就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相见恨晚,到底已经晚了。

朴政泽是半个中国人,母亲是山东威海人,父亲是韩国蔚山人的朴政泽,有着混血男子与众不同的英俊。在那个七夕泰花江边,朴政泽揭开他第一次与乔芸见面时,乔芸问他汉语为什么那么流利的谜底。

朴政泽说过,世上的事都有它的定数的。所以乔芸知道,有些人注定只能是过客。他们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但两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朴政泽是家里长子,韩国的长子婚姻,很大程度上要遵从父母的建议,否则便为不孝。乔芸一直都知道朴政泽的压力,所以,她不会让自己成为朴政泽的情感困扰。乔芸也清楚婉转含蓄和隐忍这种素质,实在是一种让自己很受内伤的素质。可即使多伤感,乔芸亦不会大胆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两个人,就这样把对对方的情感压在心底的最底层,彼此倾慕却又小心掩饰。见面时客气得近乎僵化。这究竟是为对方好,还是伤害对方?他们陷在这个泥沼里拔不出来。

第三场木槿花

2005年6月,是乔芸来到汉城的第三年,虽然双方合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和乔芸有关的业务,即将结束。

朴政泽在保乃塞罗意大利餐厅为乔芸举行告别餐。然后请她去礼仪岛游玩。朴政泽选这个地方真是恰当。礼仪岛,一切都止于礼仪。也好。

回来时路过汉城亚美加酒店,想起2004年圣美指着这里告诉乔芸,她和朴政泽订婚时会选在这里。韩国女子一辈子或许可以结几次婚,但她们的订婚仪式只能有一次,是一个女孩纯洁的象征。

篇6

天地多年开混沌,凤凰何处结胚胎。

雄飞已出青宵外,肯落黄金百尺台。

——明工部尚书吴廷举

山因人而铭

今天,我们走近这个山洞,在洞的门媚上仍可看见苍劲的“石室”两字雕刻其上,它似乎是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先人清修苦节,求学悟道的读书之所。

山不在高,有鸣则灵,峰不在险,却曾是闻名遐尔的名山。元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2年间,大崖山始建“雾云庵”。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这里改建为大崖寺观。旧时寺观是儒生读书的地方,唐诗“清晨入古寺,”反映的就是古人读书人的习俗。李阜在这里设馆讲学是寄望李氏子孙成就功名,他的两个儿子李承芳、李承箕,以及侄子李承勋先后在此读书。 他们深受封建社会科举功名思想影响,求学悟道,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同时中举。四年后(公元1491年)李承芳举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公元1492年升大理寺少卿,李承勋后来官至朝廷三部尚书。李承箕中举后则无意进仕,在大崖寺观下建了一座书楼——真静所,也称理学书楼。寺前有元至顺年间所建的铁桥,桥有亭,名为铁桥亭。后来,李承箕为亭撰写了《铁桥亭碑》。桥下有两眼泉,即“牛眼泉”和“洗耳泉”。从此仙人洞岚泽四方,名传古今。

理学是当时读书人求学悟道的思想追求,也是仕子怀抱济世情怀的人生追求。李承箕听说广州新会有名儒陈献章传道讲学,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四月自带干粮慕名步行到广州新会拜访陈献章。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碧玉老人,广州新会白沙村人,人称陈白沙,他是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是当时名震京师的大儒,终生致力于读书讲学而不出仕。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忘己为大,无欲为主”,“天地我主,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命题和“心即理也”的理学学说。他倡导“静坐养心见性”的道德修养方法。他的学术思想推崇儒学,我们知道,孔孟儒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他对现实世俗社会伦理与政治关系给了一种正面的确认,封建世俗社会重宗族伦理情感,作为对这种社会状况的正面确认,他倡导的“孝、仁、道”为其赋了一种普遍意义。他说:“夫孝,百行之源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尧舜、大圣也”,孔孟称之曰“孝弟而已矣。故君子莫大于爱系”(《陈献章集》卷一)。在哲学领域,他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也称“江门学派”。他的学说打破了宋明程朱理学的一家之说,开创了王阳明心学的先河,被视为宋明理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转变学风的重要人物,现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明代儒学在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的转变中,陈献章起了桥梁作用。

受陈献章理学思想影响,到新会后,陈献章侍李承箕于南岭楚云台,共与读书论道。《明儒学案-清-黄宗羲》记载:“孝廉李大崖先生李承箕,字世卿,号大崖,楚之嘉鱼人,成化丙午举人,其文出入经史,跌崖纵横,闻白沙之学而慕之。弘治戊申,入南海而师焉。白沙与之登临吊古,赋诗染翰,投壹饮酒,凡天地所闻,古今下载藉所存,无所不语,所未语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欲先生深思而自得之,不可以见闻承当也。”他们无所不说,又有所不说,说的是知识,不说的是方法,是规律。为此,李承箕深有感悟。他说:“凡学,以言传非真传也,其有目击而道存呼?”白沙惊其所悟,叹道:“吾且从子后矣”。久之先生有所悟入,归筑钓台于黄公山(今新街镇港口黄公山),读书静坐其中,不复仕进。他的学术思想崇尚自然,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高境界。他说:“吾心之理与气,相为流通,无一息相间,惟君子能体之,其言若不出口,行若涉春冰,其处已通万物,浑然无外。”凭一己之气存在,囿于一气之内,把气凝固于一种有形的事物,他将这种“气”与“理”的哲学思想引入了人的自然观以及情感和行为。他身处大山自然感慨说:“古之人与天地寒暑,相为无穷,而不囿于一气之内。天懒皆吾声音,山川草木皆吾平色,坚者皆吾齿骨,柔者皆吾唇舌,来者皆吾在,之者皆吾道,静者为吾性,动者为吾情,无所于好恶,则吾已形何妨?吾之神何以滞哉?”他与李承芳撰写的《大崖集》二十卷,《东峤集》十五卷,凝聚了大崖山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之理。两集文存明内阁文库——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奠定了兄弟俩在明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被世称为“嘉鱼二李”。

人为学而出

李承箕作为陈献章门下的几大弟子,在当时是颇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与弟子张翊、谌若水相比,陈献章更看重李承箕的勤奋好学和胸怀洒脱,更加赞赏李承箕勤奋学习和传扬白沙学说的精神。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孝廉李大崖先生李承箕》中,将李承箕列在陈白沙之后,并用大量笔墨记述了他们师生的莫逆之交。他们的师生关系甚称古往今来师生关系的典范。李承箕闻白沙之学而慕其情,敬白沙其人而继其学中,自嘉鱼至新会,涉江越岭,水陆万里,这是何等的孺慕之情。黄宗羲说:“盖先生胸怀洒脱,白沙之门更无过之,其文出入经史,跌岩纵横,自是不同凡俗。”李承箕在新会期间,除拜师求学,曾受聘参加编写新会县志50天,他乐此不疲,呕心泣血十八卷,是新会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历时七月之久的新会之旅,也留下了可欲叮泣的交友美谈。明俞牟的《逸老堂诗话》记载了李承箕和陈白沙弟子谌若水之间的一则故事:广东广州府谌公,攫南京祭洒,将要赴任,因其年老,随地就任,荐绅赋诗赠行,唯嘉鱼李承箕诗云:

“孝道由来儿奉母,得官今随儿。

八千里路风险,纵是麻也皱“。(大崖文集)

谌公见诗,即草疏奏于朝,请求詹养老母,八年后母亲去世,然后出任。承箕可谓尽友道,这种诤友式的直率,才使得谌若水幡然悔悟,暂时打消了出仕的念头,陈白沙赠一封信《复李世卿》曰:“君子以道者也,同明相然,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作而万物睹。已不遵道,而好与,恶在其能也!”这是对李承箕学养和道德的肯定。师生分别后,陈献章题《相忆》诗曰:

去岁莫谓人无笑,不是真情懒放怀。

衡岳千寻云万寻,丹心难写梦中心。

闻铁笛无吹,又向秋风寄此音。(陈献章集)

李承箕归辞后,在大崖山真静所读书讲学。遂建一瞰水亭,名曰“洗耳”,意为“固己超然有混蜀之意。”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李承箕劝兄李承芳入京会试,而自居真静所三年不出,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迁嘉鱼黄公山南麓修建一简陋近水楼台,他向陈献章求字,陈献章拈起他的“柬茅笔”饱蘸浓墨欣然题写“黄公钓台”四个苍劲飘逸的“茅龙体”大字(白沙“茅龙体”为中国书法一派),李承箕将其制做匾额高悬于门楣,然后驰书京城,嘱其兄归。不久,李承芳告病辞官归来,并带回了当时的侍讲,后来的文渊阁大学士王鳌的题诗《黄公钓台记》:

两李风高挽不回,巫山衡岳漫崔嵬。

凭将一相怀人泪,洒向黄公旧钓台。

自楚来吴几千里,五湖风月得炯游。

乌林有鸟不安巢,闻有撑天赤壁高。

我欲因之访遗迹,侧身南望首频搔。

武昌西去是嘉鱼,纵有鱼来不寄书。

林屋天高无去雁,他年何处问何如?

同治三年(公元1490年)李承芳举进士后,“即受官,俭约如儒生”,他常对人说:“吾得俸钱三十缗,可以南津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李承芳偕李氏族人,在湖西义学旧址重建堂宇,渐图复兴李氏义学堂。(即湖西义学)

地因学而兴

湖西义学始建于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由嘉鱼李氏四世祖宗仪,宗儒创办(址在湖西大山头)。当时,义学制田千亩,是为教养兼举,初为训李氏子弟,后同邑及蒲圻、咸宁、临湘来求学者数百人,多会如此。“乡临延及旁邑,亦多沾于惠泽。”湖西义学开创嘉鱼私塾教育先河,比当时范文正所置义学址于一家之学更进步。宋靖康之变后停办,公元1200年由李宗儒曾孙李桂复办,并增建两阁,左阁名为“涟漪”,右阁名为“晖晖”(址在今朱砂思姑台)。后因元末明初兵火战乱而废。他说:“湖西义学,先世盛典,即废百有余年。修废之举,有动子孙之心,默启其基,实源祖宗之废以心求而气取,惟而造功耳。” 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李承芳在原旧址建一小屋,以图复兴义学。后依托祖庙奉正德皇帝敕命,在何婆伦修建世祠堂(今朱砂祠堂湾),李承勋相与戮办,李承箕赞勷共事。“合文学于祀”(东峤集)。在祠堂偏左建义学堂,为室五间,“用贮祭田之人,均给奉祀兴学之费”。他认为:“人生而蒙,长无师友之资,则进益于愚,而遂不可由于人道,所谓有去禽兽不远者矣”!他说:“四德者身之所蕴也,五伦者,身之所处也;百行者,身之所由也。修四德、敦五伦、励百行、师之教弟子之学,此其最大且急”。(东峤集)

该祠堂名为世祀堂,内设“义学堂、世祀堂、享祭堂”义学堂常设私塾教馆,李氏家谱记述:学校之建将以淑人心,变土习而美风俗也”明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鳌为湖西义学撰文曰:

“湖西义学,宋庆历年间,嘉鱼李公宗儒建。公之十四世孙大理评事承芳为预言,自宋祖元,县中子弟及蒲圻、咸宁、临湘来会学者率数百人,咸李氏禀之。今旁近田千亩,固犹在也,废且百二十年来,无能复者。予以为,浮屠,老子之官遍满天下,摧而复植,毁而愈新。而是学一废遂不可复,何耶?今学校自畿甸,若州若府若县盖皆有之,而所以学则兴,先生之世异矣,其又遽可复耶?吾不能无感于是也。评事与其二仲,联登科仕皆好古,有文章声,李氏世泽其不泯乎。夫作而不私,其家义也。行而不堕,其先孝也。书此以谂公之后人”。

义学与祠堂并属,体现了李承芳对儒学理性入世思想的理想追求,寄寓了李氏族人对亡灵天国的冥思期待,对人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从而营造人生和现实社会人伦的和谐,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仍为今天多元社会的文化基因。 历代李氏族人秉承“修四德,敦五伦,励百行,昌荣禄,祀功名”的祠堂文化,传承人伦道德,也深刻影响了嘉鱼地域传统文化的积淀。

理为生态之伦

史载李承芳为人“性高琢,不善羁束”。归隐后,与李承箕共居黄公钓台十多年,“独以讲学明道为务,敢为危言激论,倘谓当今坏天下者,莫于学校科举。甚者,先儒注疏欲一切废弃,直探孔子、孟轲之奥”。谈论古今人物异乎常言,诉《朱子注疏》拘束后学,视为罪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在封建礼教松严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与黄宗羲现代民主起蒙思想不同,李承芳反映的是近现代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先声。平日他力耕播,常与渔民、牧童朝夕相处,有过访客人,便被蓑戴笠与之见,对待朋友诚悫不阿,居家清素俭约,箪食壶浆。他的诗风清丽晓畅,如山川出云,谈论古今人物异乎常言。王鳌评说他卓然自立,不顾流俗,求合于义,不求合于人,求信于后,不求信于今。晚年以讲学、赋诗、耕作为乐,论道以教为本,虽蔬食屡空也不后悔。

李承芳、李承箕分别在弘治十五年和弘治十八年先后去世,他的文化思想自然流淌在后人的血脉中,李承箕孙子李宝蒙继承先辈的文化传统,重教倡学。在真静所读书,后改大岩观,为紫云观。延及李宝蒙的儿子李僚又改真静所为“高明楼”,将紫云观改建为大崖寺。共四栋,依次为戏台、庙堂、武圣祠、佛殿、观音阁和方丈室。后来清朝康熙帝慕名游大崖山赐诗《游大崖山》曰:

崖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州。

从李承箕父亲李阜到他的孙子李僚几代人的大崖情结,大崖山养育的血脉人文号造就了大崖山文化的底蕴。李僚,号幼泉,字景颖,小时随父在大崖课读,后迁居石鼓岭。生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万历丙子年(公元1576年)17岁中举,1589年进士,历任瞿州推官,南京户部主事,礼部主事,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卿,后任光禄寺卿13年,史载:他为人诚挚,情操如雪,任礼部主事时曾奉令入四川封蜀王,后入北京为光禄寺丞,任光禄寺少卿后三次上疏乞休,在家居住四年,在大崖山读书,吏部檄召返京,晋光禄寺正卿,赠户部右侍郎。李僚随父课读塾学,四书五经过目了然,诵读无遗,他写的一首《石室洞》诗记录了他在大崖的读书感悟:

徒倚孤云际,悠然有洞天。

乾坤一翁在,日月两灯悬。

滴乳吹晴雪,重梦桂暮烟。

闲心跌坐处,了了见虚园。

篇7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举行这样一种特殊的仪式,叫做“毕业典礼”。今天,你们将拿到人生的第一张学历证书——小学毕业证书,告别六年的小学生活,跨入中学的大门,开始新的求学里程。有缘的是,在今年的每一张毕业证书上,写着你的名字,也印着我的名字——薛法根。愧疚的是,作为校长,我至今还叫不出你们每个人的名字,没能和更多的同学一起上过语文课。但是,这样的遗憾不会留给下一届毕业生,我会给未来的每一个毕业班学生上一堂课。尽管不一定有你们的老师上得那么自然、那么默契,但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

六年的时间不算短,但却似乎一晃而过。留在我们每个人记忆中的小学生活,五彩缤纷,各不相同。有欢乐的时光,也有郁闷的时刻;有成功时的意气风发,也有挫败时的垂头丧气;有得到理解和帮助时的温暖与幸福,也有被误解和责难时的落寞与郁闷。其中那些灰色的记忆和不该发生的故事,是你们的伤痛,也是我们的伤痛。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让我们相互道一声“对不起!”

“对不起”,这三个字很简单,真要说出口却往往不容易,越是年长就越难开口。但是,你要记得:“对不起”这三个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修养,一种做人的品格。这三个字能让你从过错中站起来,面对新的世界。

令人欣慰的是,你们在六年中已经悄悄地长大了:你们的个子长高了,你们的身体结实了,你们的谈吐文雅了,你们的见解独立了,你们的品格成熟了……尽管你们的声音还有些稚嫩,你们的举止还有些粗糙,你们的情绪还有些忽冷忽热,但你们却实实在在地长大了。你们知道为什么会长大吗?有人会发笑:傻子都知道,是人都会长大,还用问为什么吗?其实,你们不知道,人也和世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一样,之所以会长大,是因为内心都藏着一个相同的秘密:我就要!“我就要开花!”于是,野百合开遍了深山幽谷;“我就要生长!”于是,白杨树挺立在戈壁荒滩;“我就要飞翔!”于是,雏鹰展翅翱翔蓝天!

“我就要!”不是任性与刁蛮,而是坚韧与毅力,你的内心有了“我就要长大”“我就要努力”“我就要试试”这样执着的信念,你就有了前进的勇气与力量。记住这三个字“我就要!”让世界为你的成长让路!

今天在座的有四个校区的同学,在这之前,你们也许从未见过面,有些同学还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校园。尽管我们的南校区以前叫“城南小学”,我们的北校区以前叫“桥北小学”,舜湖校区以前叫“舜湖学校”,但今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我们的学校始建于1743年,具有260多年悠久的历史;是盛泽地区唯一的省级实验小学;是苏州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小学。但这些都不足以让我们感到自豪,我们深感骄傲的是我们有一位同学,毕业后,最终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他的名字叫“程开甲”!他的塑像就矗立在舜湖校园里,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如果将来我们学校还有值得骄傲的人,我们希望听到你的声音:“还有我!”“还有我!”明天,我们学校将以你为骄傲!在众多值得骄傲的名字中,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名字。到时,你也能自豪地说:“还有我!”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记得为自己争气,为母校争光!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能作出非凡的成就!

同学们,今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就像雏鹰即将展翅腾飞!我们所有的老师都为你感到自豪,因为你长大了!但你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是谁带着你学会了飞翔?心存感恩,常怀敬意,你终将在老师的教诲中悄悄地成长!

今天,为你们骄傲,也为你们祝福!未来,终将属于你们!

学生代表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尊敬的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六(3)班的吴_。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就在母校度过了六年的美好童年时光。有趣的故事就像沙滩上的贝壳,精致而又五彩缤纷;难忘的时刻就像天边的一道彩虹,美丽而又色彩斑斓;怀念的事情就像倒流的小溪,潺潺而又绵绵不绝。今天,我们最后一次相聚在母校,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画上圆满的句号。在这离别的时候,我要说一声:“谢谢您,可爱的母校;谢谢您,敬爱的老师;谢谢你们,亲爱的同学们。

刚入校的时候,走进百花洲小学的校园,我知道,我要在这里进行六年的学习生活。踏进一(3)班的教室,里面有很多充满稚气的面孔,我知道,这些是我要相处六年的小学同学。还有两位老师在维持秩序,我知道,我们要在她们的教育下健康成长。六年来,我们在一起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

记得那是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到一个游乐场春游,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冲了进去,笑着、闹着。登上一个船型的游乐设施,我们玩起了“海盗混战”。老师在一旁用慈爱、幸福的目光注视着我们。那时的心情,是欢乐的。 记得那是四年级的时候。校运会的女子接力比赛,大家都在看台上为运动员加油。可是,最后却只差一点点就得到第一了,大家都垂头丧气的。老师却在一旁给我们鼓励。那时的心情,是遗憾而又充满希望的。

记得那是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参加了区优秀班级的竞选。当我们得知当选的那一刻,大家激动地欢呼了起来。老师的脸上也洋溢着欢快的笑容。那时的心情,是喜悦的。 六年的小学生活,有哭、有笑、有苦、有甜。感谢母校,让我们体验了真实的校园生活;感谢老师,不仅教授我们知识还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感谢同学,让我们感受了有朋友的欢乐。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再见了,母校,明天我们将用辉煌的成绩报答您;再见了,老师,谢谢您六年来的亲切教诲,我会永远把您放在心中;再见了,同学,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六年级给老师的毕业赠言“你的一句句话就是一首首震撼人心的歌,久久地萦绕于耳际,深深地铭刻于心中。纵然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了你那春风化雨般的熟悉的声音。”

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了多少征帆。

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亲爱的老师,您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甘做园丁,催三春桃李建百年大业;愿为人梯,育一代英才立千秋功德。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篇8

穆颜系好安全带,合上了眼,躺在她掌心里的手机仿佛要被她捏得变形了。慢慢地,她的手逐渐放松,也无力思考,任凭脑海里的场景自动跳回她来到这里的第一天。

回忆里的第一天

那日,她下飞机后来到机场大厅,激动和悲伤的复杂心情在交替进行着。当西班牙语从广播里一遍遍传出,她拖着行李箱,告别了其他团友后,远远地,目光越过人群,只一瞬间便在众多外国人中寻到了重继年的背影。他上身是一件西班牙风格的衬衫,配休闲裤。头发长得盖住了后耳。这么看确实颇有点西班牙人的味道,她都差点认不出来了。

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一个转身,时间就像静止住了,一切皆与喧嚣隔了尘。他对她淡淡一笑,向她走来。

“小颜,欢迎到来!”他从她手中接过箱子。

她注意到他下巴留着未剃除干净而留下的青色胡碴,心就没来由地狠狠疼了一下。为了一个花菱,值得吗?她在心里问他。

一路上,他将车速尽量减到最低。慢慢给她介绍巴塞罗那的文化。他说:

“它是一座优雅且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城市,和法国巴黎有得一比,更是国际上公认的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结合最完美的城市。”她看着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和街头各式各样的人物雕像,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会选择这里,也许这就是他梦里的故乡,是他的栖息地。

回他家后再出来,逛了一个多小时便已是黄昏。他领她去了一家会做地道菜肴的本地餐馆,她问他:“继年,你还会回中国吗?”

“会的,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看你们。”

“嗯,你说的,不许反悔。”她伸出了小指头。

“好,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重继年望着她,有些难过,有些自责。穆颜在他眼里,一直是个孩子,单纯天真,直至她突然坚决地说要过来看他,他才明白,她竟是如此地执著。

“带我去你经常去的那间酒吧吧,好吗?”她的眼睛里满是期盼,有点撒娇地扯着他的衣角,这更增加了他的愧疚感。他点点头,说:“好,你想去哪里都可以。”

如果重继年知道会发生后来的事情,他应该会拼死拒绝,怎么也不会去酒吧的。可是没有如果,所以,历史的镜头下,是喝醉了的他把穆颜按在酒吧外的围墙上,像登徒浪子般疯狂地吻着她。穆颜没有反抗,只是眼泪无声无息地落在了他的脸颊上。

那一刻,她想的是,如果可以成为花菱的代替品,我也甘愿这样被你爱上。可是连这都不是,我还有什么资格再说其他,再企求得到你的怜悯?

【梦境中的第二天】

就像是梦被惊扰,穆颜一下子睁开眼睛,发现身上多了一条毛毯,她立刻警惕地瞧着坐在身旁的陌生中国男子。他说:“刚才空姐过来问你要不要毛毯,我自作主张帮你要了一条,不好意思,吓到你了!还有,我私自帮你把手机关了,对不起。”他的声音低沉温和,很好听,和重继年有点像。

“应该是我说对不起,麻烦了。”她愣愣地看着他。

“你再睡会儿吧,等到了吃饭时间,我再叫醒你。”

“谢谢。”也许是安了心,这一觉,她竞真的睡沉了过去,一睡便是几个小时。但现实的种种却仅仅是梦里一闪而过的镜像,令人难辨真伪,却又这么真实地存在过。毋庸置疑,因为这是他们两个人的梦。

等到重继年酒醒之时,已是第二天的傍晚。他还穿着昨日的衣服,坐在自己的床上,一动不动地盯着吊顶天花板,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他并没有忘记昨夜的事情,他甚至记得是穆颜打的士和他一起回来的,她应该是花了很多工夫才将他搬进卧室里的吧。

想到此,他立即去洗手间洗了个澡,完毕后就匆匆走到客房前。他站在房门前,手停在半空中,许久没有落下。他是慌了,乱了。

但有时某种感官上的缺失不过是人一厢情愿的想法,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人自己念想的。而不是客观的。

所以当穆颜在他身后轻轻叫他的名字时,他没有回头便已明白,她没有怨过他,更没有怪过他。

“对不起。”他背对着她,内疚不已。

“说什么傻话呢,你快来吃中午饭吧,再尝尝我的手艺。我还记得以前第一次做给你吃时,你连皱眉都掩饰不住……”突然,声音戛然而止。

“好,就让我来看看你的厨艺是否真的长进了。”他转身,不等她反应过来,他就拉起她的手,走向厨房。穆颜笑了,这才是她认识的重继年,不会犹豫,不会拖拉,洒脱得不像样子。最主要的一点是,他不会和任何女生玩暧昧,于穆颜自己,除了花菱,他待她已算是最与众不同的了。

那晚,他们坐在客厅的羊毛地毯上,靠着沙发,看一部不记得名字的电影。重继年说了好多话,而他的每句话都敲击着她薄弱的心脏。

他说:“小菱说过,每一只风筝都是一个被赋予了生命的精灵,将它放飞到天上,它就会把我们的思念带到另一个国度去。”

他说:“输给一个已经不在了的人,很不甘心,但是永远都没有再次比试的机会了。”

他还说:

“小颜,以后别轻信任何人郑重或随意说的话。无论那人于你来说有多重要。明白吗?”

她靠在他的肩头上,一句甸地应答着,心中却苦笑,尽管花菱最终选择了离开,但至少你们曾经相爱过。而继年,你又是否明白,只要是你说的。无论真假,我都愿意相信。

【日光下的第三天】

这日一大早,穆颜先醒来,看到自己和他还坐在地毯上,不自觉地抿嘴笑了。然后她起身走到他房间,拿了一件薄衣,再盖在他身上,就去了厨房。

她做的是西班牙比较传统的早餐,一杯热朱古力牛奶,两片吐司面包,一个番茄,切了一小片火腿。然后她打开了整间屋子的全部窗户。这间房屋是重继年来这里后他父亲买给他居住的,不算很大,但环境清幽雅致,带有欧洲古典建筑的味道,还有个小后花园。

等重继年醒来,四处望了下,第一眼瞧见的便是穆颜在拖地。他走到她身后,轻轻从她手中拿过拖把,说:

“我来吧。”

她笑了笑说:

“好。”那是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像是一对和谐的夫妻,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与世无忧。

他一边做活儿,一边说:“我们今天去老城看看,那里有一个哥特区和一些建筑遗址,我记得你说过你喜欢哥特式建筑。”

“嗯,听你安排。”

十一点左右,他们开车去了老城,那里有不少灰色石头造的哥特式建筑物,还有不少街道仍保留着石块铺砌的古老路面。穆颜极喜欢这里,她拉着他的手,又蹦又跳的。丝毫看不出二十四岁女孩应有的成熟。时而有些当地人朝她望来。并说着西班牙语。

她问重继年:

“你现在能听懂西班牙语了吗?”

他点了点头,说:

“最初是说英文,但这三年间,听得多,有人教,也就慢慢学会了。”

“你果然好有语言天赋,以前英语就好棒,哪像我,怎么学都学不好。”她撅起了小嘴,有点沮丧。

“这和环境有关,你若能在这儿待几个月,也很快就能学会了。”他安慰她。

她更感到伤感,说:

“可是跟团才五天。又不能自由行……”

他哄她,然后拉低她的帽檐,牵起她的手,再陪她继续参观下去。穆颜心底划过一刻小欣喜:这样的动作,是情侣间才有的吧。

下午,他带她去了海滩边。站在蔚蓝的天空下,前面是一片广袤壮阔的大海,她问:

“你还记不记得,花菱说过。海陆空三块领地,她最爱的就是大海。有一次她逃了三天的课。刻意跑去了青岛,只是为了拥抱海洋,那时我觉得她好浪漫。”

“嗯,小菱是个懂得浪漫的女孩,也是个说一不二的人,也许和她学艺术有关。很多玩纯艺术的人都很Romantic,也很疯狂和决绝。”他淡淡说着,没有笑,也没有悲伤,显现出的表情就仿佛不过是在陈述一件事实。她不言语,继续勾着他的小指头,慢慢走着,吹着海风,沙滩上就留下了两排深浅不一的大小脚印。每走几步,她就回头看一眼,看它们还在不在。

她怕,以后再没有机会。再没有勇气和他这样走下去,哪怕是以朋友的身份陪伴左右,可能都是奢望。

很久以后,穆颜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午夜巴塞罗那》。她不禁在想,如果有些故事是真的,就好比影片里想要表达的。那个平衡点需要三个人来共同维持。那么,如果她,和花菱、继年三个人一起生活,结局又会如何?

【生命外的第四天】

飞机猛地一震,动作剧烈,穆颜蓦然醒来,身体紧绷。

“没事的,遇上小寒流而已。不用担心。”身旁的男子第一时间安抚她,声音极其好听。

“嗯。”她冲他笑笑。

“快吃饭了,吃完再睡吧。”他指了指正被空姐推着走过来的餐车。

“好。”穆颜大口大口地喝着水,水顺着喉管向胃里滑,思绪便又趁机钻了空隙。

她想起昨天在毕加索博物馆外。重继年说帮她买水,让她在门口等他。可她左等右等,十五分钟过去了,依然不见人影。

她打电话,也打不通,就跑去附近的便利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间一间地寻找着,依然不见人影。她双手抱头颓然地坐在路边,很快又开始担心他是否已经回去了,怕他见不到她会着急。

于是急着去拦路人,用蹩脚的英语问他们毕加索博物馆怎么走。通过几个好心人给她指路,她才回到了原地。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便是这样一种情况。她的绝望在那个瞬间不可抑止地泛滥开来。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陌生的建筑,陌生的语言,它们像无形的网紧紧地笼罩着她,不给她一丝喘息的机会。

不算很热的天气,但汗水已经湿透了她的衣裳、发梢。穆颜就这么一直等着,四处张望着,不时跑去打个电话,依旧没通。

终究在四个小时后,她等到了他。

夕阳下,他快步跑到她面前,停了许久也没说话,只拿出纸巾帮她擦鼻尖的汗,很小心地擦着,轻轻叹着气:“为什么不回家等?”

她摇头,喉咙发疼,说不出话来。她甚至不想主动问他去哪儿了,发生了什么。她知道他自己会说。她知道他不是一个这么没交代的人,一定是出事了。

回到家,他才告诉她,买完水从便利店出来时正好遇到抢劫的,他本能地去追,跑过了几条街,才在警察的协助下抓住了那人。他本想赶回来,但要录口供;又因为手臂被划伤了,被迫去医院缝针。手机也摔坏了,他没办法联系她。说完这些,他摸摸她的头。愧疚地说:

“对不起,让你等这么久,一定很累了。以后不要再傻等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要先回家。”

她拼命地摇头,低着头,揪住他的衣襟,不讲话,也没流泪,就保持这样的姿势站着。他看着难受,小心地揽她入怀,安慰说:“对不起。”

“不要说对不起,是我不好。如果不是我,你肯定不会遇到这样的事,都怪我,怪我……”她紧紧地拽着他的衣角,不放手,仿佛怕他消失一般。

这一天的后来,几乎都成了他在安慰她。一个受了伤的人给她做面条,给她讲笑话,给她唱西班牙流行歌曲,再哄她入睡。她还记得闭上眼的最后时刻,见到重继年笑了,她也笑了。

其实,她在等待途中想起了自己写过的一句话,那不是埋怨,也不是悲伤。只是万念俱灰。当年重继年和花菱走在一起的时候,她都未曾这样觉得,但今日。她有了这样的感觉,也收不回来了。

她曾写的是:

“我跋山涉水来寻你,却不想在你的屋门前,看到一座长满杂草的墓碑。坚硬的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刻着我的名字。原来。我在你心里已经死了这么久,这么久。”

【平静里的第五天】

今天是离开的日子,下午的飞机,他们还有一个早上和中午的相处时间,都格外珍惜,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见面是什么时候。

在闲逛的时候。穆颜终于狠心地说了那句话:“继年,不要再等花菱了,过自己该过的生活吧。”她希望他能放下花菱,不要被她困住。

他竟是风轻云淡地一笑:

“我知道,她不会再回到我身边了。”她有些讶然。很快便又释然了。是啊,他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放不下过去的是自己而已。

他说:

“每星期四,在巴塞罗那大教堂广场会有古董跳蚤市场。来,我们去看看,那里有不少稀奇的小玩意。”

“好。”她跟着他,望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什么东西落了下来。事实上,爱情的妙不可言往往就在于,有时爱与不爱、拿起与放手并不需要刻意去选择,它本身就像是一条时光隧道,人走在上面,思想不断地改变与进步,到了一定的年岁,自然就会蜕变,说出自我。彼时,便全部尘埃落定。

在跳蚤市场,重继年买了一条翡翠项链送给穆颜。那是一块色泽均匀、温润通透的玉,令人欢喜。她看到他付的钱,知道价格不菲,却也没有拒绝,让他帮忙挂到颈上。她摸着细细的链子,清楚自己会一直戴着它,到暮年,再到黄泉。

临上飞机前,重继年将行李交到她手上。一边检查东西,一边说:

“回去要好好工作,别整日乱跑,父母会担心的。”他抬起头看着她。

“还有。你该谈场恋爱了,小心变成老姑娘。”他眼里是柔情,是怜惜,是内疚。

一个猝不及防,穆颜上前抱住了他,踮起脚,在他耳边轻轻回答:

“嗯,然后会嫁人……我不会等你的。”说完她跳出几步远,最后向他笑了笑,挥挥手,转身登机。正如第一天过来时,他也是这样对她笑的。

他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身影在转角消失。他喜欢穆颜的纯真,却与爱无关。所以当年她来向他表白时,他已有了花菱,怕拒绝的话伤了她,反而是她自己和他说没关系,还祝福他和花菱。这个女孩让他心底生出了太多的怜爱。以前是,现在也是。

穆颜在转身时已是泪流满面,她任它们淌过脸庞,不抹也不擦。她本是想和

他说最后一句再见的,可声音的哽咽让她不得不以动作与他告别。“我不会等你的”,多俏皮却又多决绝的话。她是放下了,但不代表不爱,只不过是不再追寻。她是希望继年不用再担心她,不用再牵挂她,愿他可以放心地生活着。而她也知道将来的自己会嫁给一个人,或深爱或不爱,但不论那人是谁,都绝不会是他。

“继年,再见了。”

一张纸巾递到了身前,穆颜回头一看。还是身旁的男人。她道了声谢。擦掉眼角的泪。只要不让重继年看到,谁看到都没关系了。她开始用餐,并大口大口地吃着,丝毫不顾及淑女形象,惹得那男人再次对她侧头观望。

“失恋了?”他问。

“你好八卦……”她的嘴里塞满了东西,以至于“八卦”一词有点变音,变成了“八公”。男人愣住了,然后竟放声大笑。也是不理会什么绅士形象了。他们一下子就成了焦点,有空姐过来,礼貌地请他们别影响其他乘客休息。

“真怕了你了。”她扁嘴。

“呵呵,你很可爱。”

她蹙眉,这个看上去比她大几岁的男人,难道不懂得用其他优雅点的词么。而且初时不是很温柔的吗,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于是她扭头不理他。

“生气了?”

“没有。”

“那我们聊会儿吧。对了,怎么这几天在团里都没见过你?”

“不聊,和你又不熟。”

后来的后来

后来。穆颜还是和男人聊了起来,毕竟剩余的五六个钟头若不聊天,这时间也难以打发。

她知道了他的名字,叫尹乔斌,大她三岁,在一家外企公司做小职员。当他说自己是个小职员时,穆颜是不相信的。这个温柔又带着点霸气的男人,从他最初的风度举止和穿着打扮上看,怎么样都不像一个小职员。但她没有问到底,也不去拆穿。每个人都有想要隐藏和守住的秘密。

后来的后来,他们成了朋友,偶尔一起出来吃个饭,看部电影,听场歌剧。她从来没问过他的感情生活,更没有加入或扰乱他的生活圈子。他亦尊重她对重继年的感情,并讲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给她听。彼此以朋友的身份这样简单地交往着,快乐也有空间。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以另一种感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走与现在不一样的轨迹道路,谁又知道呢。

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世俗且真实。爱情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一个人因爱情而一蹶不振,那他绝对是傻瓜。人只有在足够强大的时候,才有资格伤春悲秋,但也仅仅如此。

最后,穆颜讲,那些未完成的段落章节。终有一日,会出现一个合适的人和她一起写完,再陪她一起守护过去的种种回忆。

回忆是什么?回忆就像是分散在里的每一滴水珠,偶尔蒸发掉一些。流失掉一些,然后被大海遗忘,再在某一个时刻,带上新的伙伴一起回归,最终逐渐积聚起来。

本文华丽丽的分隔线

插画作者王音球接受本刊八卦美编娜小丫的采访

娜:为了满足i族们的好奇心,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吧。

球:呃……本人A血型,性格有些歪曲的摩羯,神经质,脾气暴躁(嘿,故意说恐怖点,千万别把我当异端分子喔OTZ~)。

娜:喜欢哪一类画风呢?

球:()从去年开始疯狂的迷恋绿川幸,总觉得很简单的笔触可以把东西刻画得如此感人的家伙很神奇。

娜:最近忙什么呢?

球:最近很忙特别忙超级忙咧,正在痛苦地想着下一期“彩・映画”的主题啊啊啊,大家拭目以待喔。娜=娜小丫球=王音球

娜:跟i族们分享下创作本期画作时的美好瞬间吧。

篇9

体现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的回肠荡气,

乃至于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

何谓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其实指的是中国传统书画主要工具材料的统称,文房谓书房。所谓“名砚清水,古墨新发,惯用之笔,陈旧之纸”,合起来是整个一套,再写出我们的文字,综合成为我们独特的传统书画艺术。狭义上是指笔、墨、纸、砚。广义则就包括笔筒、笔架、墨床、墨盒、臂搁、笔洗、书镇、水丞、水勺、砚滴、砚匣、印泥、印盒、裁刀、图章、卷筒等辅器具。“文房四宝”一词最早由宋代苏易简提出,并附有笔格、滴两种器具,明代已增至为20余种,如清代乾隆皇帝御用的一套文房四宝多达65件。

文房四宝之所以又被称为文房四士,是出自宋代陆游的《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如安徽泾县的宣纸,歙县的徽墨,浙江吴兴的湖笔,广东高要的端砚,以及与端砚齐名的歙县的歙砚等。

笔:毛笔是中华祖先创造的书写汉字的主要用具,据史书记载始于仓颉。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用毛笔来书写。先秦时,毛笔有多种名称,如“弗”、“不律”等。秦平天下后统称为“笔”。

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1954年湖南长沙战国墓葬中发掘的一支竹管兔毫毛笔,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秦将蒙恬在王翦灭楚时到中山,见中山兔肥毫长,可作制笔原料,便改变原来的笔制,统一毛笔的名称,始称“蒙恬笔”。这种用兔毫制成的毛笔,一直为古代书画大师、诗人书生所青睐,唐代诗人白居易誉之为:“紫毫笔尖锥兮利如刀”、“紫毫之价如金贵”。

毛笔是由笔管和笔头两部分组成的:笔管有竹、木、瓷、牙、漆、珐琅、玳瑁、骨等材料制成,以竹管最多,其形状多圆柱形,亦有菱形、锥形等,有图案装饰。笔头多用兽毛、家禽毛甚至人发等制成,以狼(黄鼠狼)毫、羊毫或兼毫(狼毫和羊毫的结合)最多。在地域上则以湖州产的湖笔最为著名。

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中国人已经使用了数千年。其虽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画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自然是分外珍贵。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从石墨的使用到人工造墨的出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经过这段漫长的历程,至汉代纸料发明后,用石墨作书已感不适,一种以漆烟和松煤为之的丸状墨产生了,这是日后用墨之滥觞。这种墨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后来用模制,墨质坚实。据东汉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陕西省千阳县,靠近终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来烧制成墨的烟料,极为有名。公元3世纪三国魏时,韦诞制出了超乎寻常的好墨,“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到了晋朝,发明用胶配制,墨的质量又提高了一大步。西晋陆机《平复贴卷》墨汁晶莹,书法朴拙,用秃笔,综合体现了书写工具改革的成果。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广泛的王朝之一。唐朝设官置厂专事造墨,墨官祖敏,研究朝鲜进贡的松烟墨的制作经验,多方取材配方,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和成制墨的方法,闻名于天下。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热衷于书法绘画艺术的君主,在他的提倡和支持下,奚氏父子制出的佳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得到李煜的赏识,赐奚氏姓李,世称“李廷墨”。到了宋代,不但有了松烟墨,还创制了油烟墨。名工辈出,佳墨缤纷。文人以书法为重,故视墨为宝,取墨甚严,辨墨亦精。因此,宋墨已至尽善尽美的境地,足以辅助大书法家,大画家垂名千秋。宋人名迹之流传于今日,仍能见其艺术的辉煌,名墨之作用功不可没。明代是制墨业上最光辉、最有成就的朝代。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带有装饰形式的成套丛墨“集锦墨”的出现,受到普遍欢迎。清代制墨业虽及不上明代的规模,但康、乾二朝均善于书,对墨的制作极为注意,所以御制名墨,精绝千古。嘉庆、道光以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墨的生产就逐渐走下坡路了。

纸: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书画艺术所用纸张以安徽宣城所产最佳,其纸韧洁、光亮、白净,不变色,人称宣纸,有生、熟之分。生宣纸制作中未加矾水,吸水性强,多用于写意画法;熟宣纸则多用之画工笔画。宣纸因制作技术、工艺、原材料等的不同,而又具有不同的名称。浙江、四川等地所产亦较有名。

砚:也称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是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清代画家高凤翰曾著有《砚史》,用以记录一些名砚的流传和收藏情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等,端砚产于今广东省肇庆县羚羊峡,在唐末已名闻全国。其砚石质精腴细润,呈紫色,亦有夹生黄、赤、翠绿相间的圆状瑕翳,名之“眼”,有“鹦鹉眼”、“鹄眼”、“猫眼”、“绿豆眼”等名称。歙砚产于今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因婺源古属安徽歙州,故称歙砚。始于唐代开元年间,南唐朝廷曾设砚务官负责监制,其砚以深青丝晕多金星者尤佳。

砚台讲究的是质地细腻、润泽净纯、晶莹平滑、纹理色秀、易发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带,有的有星,大约产于有山近水之地为佳。如端砚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虽同出一地,其石质也有所不同,如有青花、天青者、蕉叶白、鱼脑冻、冰纹金星、罗纹、眉子、红丝、燕子、紫金石、龟石等。石佳还须工精,砚台的雕工制作早已形成了一门艺术,从取石、就料、开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运其匠心。有的精品砚已不实用,以其名贵只能作古董观赏、珍藏,而舍不得濡水发墨了。砚的名贵,有以石质贵者,有以制作贵者,有以名人用而贵者等等。

砚需常洗,不得沾染,每发墨必须砚净水新。墨锭则愈古旧愈好,因时间愈久其胶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储旧,而必须加新。如恐沾油,洗时可用莲蓬或旧茶叶刷涤。加水以微温为好,切勿以滚水加之,以防爆裂。所以书家不但应懂得用砚,还应会养砚。

文房四宝收藏热点解析

文房四宝,盛世则兴旺,乱世则衰退。近几十年来,笔、墨、纸、砚已经基本完成了身份的改变,即从实用的“文房四宝”转而变为案头的观赏品和收藏品,尤其得到文人们的喜爱和把玩,因此,强调文房四宝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成为主流。

古笔的收藏

今人鉴笔以收藏为主,从藏家来看,一支好笔首先是要看它的“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是指笔锋尖锐,形为锥,便于行笔,“齐”是指毫毛铺震后平齐,便于挥毫时万毫齐力;“圆”是指笔头周围毫毛饱满,在运笔过程中笔毫各部位均能发挥作用,挥洒自如,“健”是指笔头劲健有力,弹性适度,提,按、转折自如运行。

收藏古笔,除了要了解古笔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收集名匠作品。历史上制笔名匠很多,各个朝代都有,并有人专门采集。由于难以长期完好保存,故延留至今的大都不完整。现在的收藏品多为近代名家所作,如晚清,民国作品;二、收集毛笔的品种。不论古今,不计名笔与舌,只求品种齐全。如按笔毫品种收集,笔毫堪以圆润为美,或如雨后破土之春笋,或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纯净秀美中都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毛笔之制重在毫,而毫则易毁,今多以笔管为遗留,时下毛笔收藏和鉴赏的重点还是那些装饰意味浓厚、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笔管。

古往今来,自从笔管成为鉴赏和珍藏的对象后,人们便常以珍宝珠玉制作笔管,用以获取装饰之美或夸耀其财势和地位,现今保存下来的笔管多数是瓷的、玉的、漆的,少许还有金属的和象牙的,因为材质都比较昂贵,加上存世量不大,所以说收藏价值都不低。再者,古代的工匠们在毛笔管不及寸的圆周上巧妙地镌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亭台楼阁,表现了独特的装饰趣味,堪比书画精品。笔管鉴藏,首先得看材质是否珍稀。笔管的材质种类较多,玉材质高较贵;瓷制的受追捧且易保存,但价格也相对较高;另外,象牙、漆制的因稀少价格也是不菲。其次得看制作是否精致。漆制的看工艺,瓷制的看花纹,玉制的象牙的看雕工,只有结合这些特点才能对古笔的年代进行准确的判断,同时分清是民间制作还是宫廷御制;而后再着眼于笔管的装饰,看其是否有制笔名家的刻款,是否有名人的题款,这些对毛笔的收藏价值来说都是不可小觑的;三、收集流派作品。根据收藏者所处的不同区域或收藏者的喜好,有的人专门收集湖笔,有的人则专门收藏湘笔。

墨的收藏

藏墨一直被认为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把玩墨锭如今渐渐成为收藏市场上的新动向:早在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有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十锭)拍出套墨的最高价――55万元。1996年,该公司又拍出“御制天府永藏玺墨”,成交价46.2万元,创造了单锭墨的最高记录。中国嘉德拍出的清乾隆“春华秋实御制墨”以9.35万元成交,清“琅缳仙馆墨”(八方)以1.98万元成交。最近,北京翰海拍卖的清乾隆“御制龙纹墨”,成交价为9.9万元。

古纸的收藏

如今,旧纸素绢已成为各路藏家追逐的稀罕藏品,表现出强劲的势头。对于书画家和藏家来说,历代生产的名贵用纸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宣纸滑涩适度,吸水吸墨,宜书宜画。在宋、元、明、清古籍善本收藏史上,对于“纸墨是否精良”多有考究。唐经笺,宋代的黄麻纸、白麻纸、澄心堂纸,明代的白绵纸和黄绵纸,清代的开化纸和开化榜纸,晚清及民国生产的玉版宣纸、罗纹纸,古朝鲜和古日本的高丽纸、皮纸等,都代表着那个时代造纸工艺的顶峰。

近年来,古代书画和古籍善本价格如日中天,造假时有发生,但伪制前人的书画作品和假充善本,虽然可以达到惟妙惟肖,但往往过不了纸质这一关。专家通过对纸质的分析,鉴别书画、古籍的真伪就多了一条“硬指标”。唐以前,主要以蔡伦之法造纸,即网纸、麻纸、谷纸,唐代始有硬黄纸,唐末五代有薛涛笺,到五代北宋始有澄心堂纸,有黄白经笺,可揭开使用。宋代纸粗厚而且绵,宋版书纸质软,宋人书画多用澄心堂纸,它的纹路斜侧一边,隐有龙凤,卷册之类多用黄色藏经纸。元代纸纹细而薄,用胶矾,因此元人书画易于脱损,元版书字瘦硬而纸薄。

明代纸的顶峰在宣德年间,书画家最喜欢使用这一时期的宣纸。乾隆性喜奢华,故清朝华贵纸品蜡笺、洒金笺、彩笺、图案笺、花纹笺、金箔笺等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3米以上描有花纹、涂蜡洒金的纸笺。民国宣纸中,有属特大净皮宣纸类的,具有质白如玉、色泽美雅、纹理清晰、文藤精细、拉力强、抗老化、不易破碎、吸墨适中、墨韵清晰等优点,深受海内外书画家的喜爱。

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的好纸较少,嘉庆时期的纸笺多为仿前朝制品,所以乾隆时期的纸笺最为名贵。如“开化纸”,是清代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纸,产地在浙江省开化县。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帘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上手后有玉润感,在白色的纸上常有一星半点微黄的晕点,如桃红。民国时期的藏书家陶缃最喜收藏殿版开化纸,人称“陶开花”。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内府刊印书籍多用这种纸。当代大藏书家周叔先生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早期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是顶峰,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开化纸有明显的“工艺缺陷”,他由此考订鉴别了一系列的康熙殿版的真伪异同,获学术界一致好评。

目前市场上不仅清朝、民国年间的名宣卖出了高价,而且建国后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纸精品价格也扶摇直上。上世纪70年代安徽泾县宣纸厂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定制的“师牛堂”纸,目前已达到了每刀10万元以上的价位,一张纸的价格在1000元以上。即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普通宣纸,增值幅度也达近百倍。

甄别古旧纸笺首先要确定年代,其年代大致分为清初、清中期、清末和民初四个时期:一、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的好纸较少,嘉庆时期的纸笺多为仿前朝制品,所以乾隆时期的纸笺最为名贵;二、最好不要相信印在纸笺上的年代,因为清末民初仿制了大量的乾隆时期的帝王专用笺,笔者在古玩市场发现了数十种,几乎皆为赝品;三、要熟悉掌握各种纸笺的制作特点、形式及装饰图案。其四要看清纸表面是否光滑匀净,是否有杂渍或颜色的陈旧是否自然。通常古纸偏厚,破碎后呈小块状,断面多有斜纹。

古砚的收藏

在文房四宝中,砚虽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可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主要是由于砚质地坚实、能传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收藏“四宝”以砚为最多,砚受人喜爱的程度也最深。“武士爱剑,文人爱砚。”砚台历来受文人雅士喜爱,因而也就有了“石虚中”、“即墨侯”、“万石君”、“石乡侯”、“铁面尚书”等别号。如今的砚台收藏家与历代文人雅士一样,一旦得到稀世名砚,便视为异宝,爱不释手,甚至到了“日抚珍品度永昼,夜枕佳砚梦魂随”的境地。

篇10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Y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n_,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年间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后又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崖石有阁(单薄)

B.浸为小渠(渐渐)

C.而澄澈可鉴(照见)

D.属岁旱时(接连)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涓涓然冬温而夏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乃溢而西南流/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又东北入于湖/月出于东山之上

D.又爱其出之不穷/不知老之将至

3.根据文意,摘选文中语句填空。

(1)“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

“ ”的特点。(不超过4字)

(2)“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

”。(不超过6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雪月之观

沈 周

丁未①之岁,冬暖无雪。戊申②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③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昱,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④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J⑤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⑥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⑦,而返其怀。汗漫⑧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⑨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

[注]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J(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J。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敷说(铺陈)

B.寒浃肌肤(浸透)

C.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依仗)

D.寻改数日(寻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因凭栏J上/或因寄所托

B.又四囿于雪/亦将有感于斯文

C.汗漫虽未易平/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以传信于不能从者/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①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②召焉。止生③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④,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⑤,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⑥,观之。

冈合陂陀⑦,木杪⑧之水坠于潭。清凉⑨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匀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俯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W。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选自《谭友夏合集》)

[注]①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②献孺:姓宋,作者之友。③止生:茅元仪,字止生。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龙潭附近。④景升:潘之恒,字景升。伯敬:钟惺,字伯敬。⑤华林园:南京园林。原为三国时东吴宫苑。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地近钟山。⑥灵应:即灵应观,道院名。⑦陂陀:倾斜。⑧木杪:树梢。⑨清凉:清凉山。

1.“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点”字换用“隐”或“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2.“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W。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一句中黑体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3.“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点苍山记

杨 慎

自余为J人,所历道途,万有余里,齐、鲁、楚、越之间号称名山水者,无不游。及至G榆之境,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比入龙尾关,且行且玩。山则苍龙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余时如醉而醒,如梦而觉,如久卧而起作;然后知吾曩者之未尝见山水,而见自今始。

嘉靖庚寅,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自龙尾关窥天生桥,两山千仞,中虚一峡,如排闼然。落月中悬,其时天在地底。中溪与予,各赋一诗,诗成,而月犹不移,真奇观也。

西南有一溪,叠承流,水色莹澈,其中石子粼粼,青碧璀璨,宛如宝玉之丽,其名曰清碧溪。北行二里,至点苍神祠。庙后有问俗亭,俯瞰城郭楼观,海波万顷,涧松萦云,岩雪映日,酤酒更酌,村人荐米缆,食而甘之,既醉既饱。下山,抵三塔寺宿。中溪有书楼在焉,因留连累日。芒鞋、藜杖,相与。入瀑布溪,悬流百尺,其承流处有石如盘。盘中有一石,为瀑流所激,跳跃如马,声如雷。石壁上有朱字诗,为溅沫所涂,远不可辨。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壬辰,登帝释寺,松萝苍翠,因止宿焉。夜中静默,聆丁东琳琅,如琵琶笙箫,又如瑟瑟,有顷而寂。旧闻兹地夜聆天乐,故名其峰曰“应乐”。中溪曰:“岂山腹空洞,万窍递响耶?”予曰:“如此则不应有作止也。”

癸巳,北渡两涧,乃至无为寺。方至其处,大雨忽至,遂趋屋下避雨。轩窗洞豁,最堪游目。则见满川烈日,农人刈麦。予曰:“异哉,何晴雨相兼也。”中溪曰:“此点苍十景之一,所谓‘晴川秧雨’者是已。每岁五月,溪上日日有雨,田野时时放晴,故刈麦插秧,两无所妨。是夜卧草庵,殊觉快适。”

己亥,由上关水月楼放舟遵岛屿而南。见削壁卷阿,正向点苍,十九溪峰,尽在几席。石山巅积雪,山腰白云,天巧神工,各呈其技。予曰:“此非点苍真面目乎?微公几失此奇观矣!”酌酒相庆,恋恋不能去。榜人催促,予二人相向惆怅,恐不能复来。勉从入舟,遵崖壁而南,壁下石窟,有深有浅,皆渔家妇子居之。生事萧条,身无完衣,指予舟中几案食器,互相问诘,盖素所未见也。予二人不忍其穷,各解衣投食。问其男子何在,曰:“欠课为官家所系。”其情可悲也。

自念放逐以来,得此佳游,真如隔生事矣。中溪与予赓和若干首,汇为一帙,题曰《点苍杂咏》云。

(选自《中国古典散文精选注译》)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入龙尾关(等到)

B.自龙尾关窥天生桥(偷看)

C.微公几失此奇观矣(如果没有)

D.曰:“欠课为官家所系。”(赋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够表现点苍山风景奇异的一项是( )

①约同中溪李公为点苍之游②诗成,而月犹不移③轩窗洞豁,最堪游目④何晴雨相兼也⑤夜卧草庵,殊觉快适⑥题刻悬构千仞之上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慎以他饱游齐鲁楚越诸山水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利用他那简洁秀雅的文笔,优美的描绘,再现了点苍山和洱海的奇特而幽美的胜景,读之令人神往。

B.作者和中溪穿着简朴,相伴游玩瀑布溪,发现瀑布下有一岩石,被瀑布冲激,跳跃如马,声音如雷轰响。而瀑布飞溅的水花遮蔽了高刻在悬崖上的字迹,景致奇异。

C.他们刚到帝释寺便遇到晴天和雨天同时出现的景致,感受了一次“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异天气现象。

D.文中记下了住在石窟中的渔家女子的苦难生活,把笔锋转到官府繁重的徭役,反映了作者不能忘怀人民的可贵思想。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臆当时题刻悬构千仞之上,非大力不能也。

篇11

这应该是与桃有关的最早的神话了。夸父的拐杖幻化成了桃树林。

老家的桃树,在我的童年时代因其品质而让心灵眼亮的乡民们分为两种:毛桃,结桃。毛桃的个体显得很吝啬,全身还附着厚厚的白白的茸毛,味道比起结桃来,差之天壤。所以是不大逗人喜爱的。人们只喜爱结桃!

在我那饥馑年代的味觉里,纯天然结桃味道,是现在不管哪种豪宴美味,哪种果实都无法比拟的。饿肚子的记忆是疼痛的,疼痛里的美味是终生难忘的。

结桃树一般都不高大,但枝丫婆娑树冠较大,一方面是因为任由其自然扩张而未加干涉砍伐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桃树的天然品质就是膨胀欲较强吧。

《诗・国风・周南・桃夭》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桃树含苞满枝丫,花儿开得多么鲜艳,那番景致足以令人心旷神怡。陶渊明《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个桃园胜景人间少见。清清的溪流两岸,一大片桃花林,林中找不到一棵杂树,树下百草丰茂清鲜,凋谢的花瓣纷纷落在青草、溪流中。

是啊,桃花盛开时节,是三月的桃红李白。桃花大李花小,盎然的生机,挡也挡不住。

儿时的记忆里,老家的乡民,在除夕夜祭奠完了祖宗,迎接了自天庭下来的灶神之后,还要敬祭桃树,那份虔诚与大年初一拿着祭品,挑着水桶到井边接金银水不相上下。在桃树主干靠根部砍开一些口子,把祭品――都是年夜饭的菜食部分――弄碎,灌放进口子里。那似乎是一直带着神性的敬祭,来年结出的桃子又多又大,而且虫蟊少。

桃树杆上在六七月间会结桃油,亮晶晶软乎乎的,和李子树结的李子油一般。饥馑年代,桃子油李子油曾经是故乡饥民们不可多得的食物。

因为桃核在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桃树苗,长大后会改变桃的品质,而且成长缓慢,所以为保证其品质,桃子树的发展繁衍都是用嫁接法进行,乡民们叫“靠”。在薄膜胶纸还没在农村运用的时候,记得父亲的嫁接法――他当然不知道啥叫嫁接。他是这样“靠”的:腊月或是正月,他用锯子锯下留有竹节的慈竹筒,四五寸长,在竹筒里灌满搅拌湿润的泥土,选好桃树适中的枝丫,用锋利的刀砍开一半左右,然后掰开使之撕裂,用准备好的竹筒套上撕裂开的那部分,再在筒口把土填实,用棕片包扎好,等到腊月,竹筒里那部分桃树长满根子,就可以把那根丫枝砍斫下来再种在地里,成活后一两年就能吃到这棵新树的桃了。

桃树最容易遭受的虫害是毛虫,那些年没农药,就用石灰兑水防虫害。

我家曾经有一棵个儿特大的桃,熟透时两个桃子就有一斤。熟透的桃子用手一掰就可以一分为二,味感甜,香,脆。

不由得又想到书籍里记载的桃符,桃木剑,桃弧棘矢来。也不妨掉掉书袋:

挂桃符是远古的习俗,大年初一用两块桃木板各写上“神荼”、“郁垒”神名,挂在大门两侧,这就是具有镇邪神性的桃符了。到了五代时,后蜀的宫廷里就开始在桃符上题联语,《宋史・蜀世家》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这一题不打紧,但这一联语却成为我国最早的春联了。再后来“桃符”就成了春联的代名词。

桃木剑,《太平御览》引《典术》:桃者,五木之精也,古压伏邪气者,此仙木也,桃木之精气在鬼门,制百鬼。所以人们就做桃木剑放于家中,有镇宅、纳福、辟邪之神功,用之以保安宁。

桃弧棘矢,《左传・昭公四年》载“桃弧棘矢,以除其灾”。桃木制的弓,棘枝制的箭,悬于堂内,也是辟邪用的。

不过,我的乡民们受文化素质的局限,是断然不知道桃木的这些神功的,也没人珍藏桃木物器。种植桃树的唯一目的就是吃桃。

桃李默默地以其诱人的果实招徕众人,以至于树下都走出道路来。因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一文末尾的赞语中说,“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极力赞扬李将军忠实诚信于士大夫的品行。这个词语后世就用来比喻为人诚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辛弃疾在其《一剪梅》中以暗喻手法吟咏,“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然它的本意已然转移到写人上来了。

板栗

“七月核桃,八月板栗”,“八月瓜,九月揸,十月讨来诓娃娃。”这些个标志着老家那方土地上果木实成熟的谚语,我们儿时就耳熟能详,并且用实际行动检验着真伪。

板栗的成熟在故乡似乎是踏着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步调而来的。

那时山岭间到处都能看到板栗树的影子,野生居多,只有庄户人家周围才是祖辈或老人们栽植的。板栗树木质坚硬,纹细直,结构粗,耐久,是乡民们喜爱的实用木材之一,是制地板、枕木、矿柱、船舵的绝好材料。

板栗树三四月开花,粉白粉白的,花穗长条形,花落后就结出小小的刺球儿,那刺软软的,青青的,及至越来越大,那刺球儿变得越发坚硬。手若不慎碰到刺球上,定是皮破血流,疼痛难忍。到了七月末八月初,刺球儿已经开始变成微黄,几阵骄阳过后,揸口了,淡褐色的坚果露出来了,二至三颗,以三颗的居多,形状有别。

乡民们把传统的板栗按颗粒的大小分为土板栗和油板栗两个等次,土板栗毛球里的籽粒较小,淡褐色,不光鲜,不引眼球;油板栗却大而色泽光亮,褐色的外壳像抹过一层油。

但不管土板栗还是油板栗,味道那是一样好,令人一想起就会垂涎的。绝不像后来发展的良种板栗,华而不实,籽粒倒是非常好看,吃起来却很是煞胃口。

黄熟的板栗,经风一刮,刺球会自然脱落下来,到了地上,籽粒和刺球儿大多就分离开来。但一般不会等它自然而落,用长长的竹竿去打,甚至如我等儿童干脆像猴子一般蹿上树去,在恰当的位置抱紧丫枝,使劲摇动,熟透的刺球儿便纷纷落下来,但这一做法是危险的,你得抱定被刺球儿扎疼扎出血的决心。脑袋上、手上最容易受伤,一扎上,肉皮上就扎出许多小眼子,小血珠直冒。这样的傻帽行为大人一般是不干的。

在坚果类中,板栗,转栗和核桃一样,果实的保护层是比较多的了――三层。弄开褐色的坚硬的外壳,还有一层薄薄的带纤毛的皮,学名叫“”,褪掉薄皮才是果肉。板栗吃法多多,可生吃,甜而脆。炒,煮(都需把坚壳锤破,否则炒爆飞起来伤着人,煮熟了也不揸口),那味儿是香、粉、甜,爽口。还可以煮板栗粥,入冬后板栗炖腊猪脚也是一道上菜……

那时大人常常告诫小孩子,生吃板栗时不要分吃一颗板栗,要不然是会踢伤脚的。我们不当回事,照常分来吃,还说是有福同享。却往往应验,我们的脚拇趾经常踢得皮破血流,有点神噢!但那时我们几乎都没鞋穿光着脚片疯跑,脚拇趾就“出林笋子先遭难”,“枪打出头鸟”。

我家东侧的峁埂上,曾经有三颗土板栗,西侧岩脚下,曾经有一棵转栗树。三棵板栗树里,有一棵在我十四五岁时,胸径要紧贴树干张开双手才能围过来,一度成为我家的风水树之一。后来就被砍掉了,可惜得很。

童年,我们总是伴随着谜语成长。这一传统深远的民俗文化,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铜鼎锅,铁顶盖,高吊起,逗人爱”。这个谜面的答案便是柿子。成熟的柿子黄铜一般,悬吊在树上,似铜鼎锅,褐色的四瓣柿蒂,像锅盖一样罩在“铜鼎”上。

老家的柿子多为四周柿,果实从柿蒂向柿子顶部陷着两两对称的四条沟壑,把果实均分为四个部分。那形状很是耐看。牛心柿的数量偏少,尖圆尖圆的,形状和牛心一般模样。

春意萌动着万物,柿树始得喷芽吐叶,嫩黄嫩黄的枝叶简直就是见风长,二三周,大片大片的叶子尚未转青,柿子花骨朵就冒出来了。那花儿的形状实在特别、耐看……蜜蜂、黄蜂、狗屎蜂以及很多叫不上名儿的野蜂整天在枝丛中吵,热闹得不可开交。春风一扫,柿子花连着刚刚成型的小柿子,纷纷坠落到地上,成为白茫茫的落英,那情景缤纷得很。几经风吹雨打都挺过来了的还青着身子挂在叶丛中,那就有望长大成才了。叶子由青转绿,太阳也加足了马力,蒸腾着原野上的绿色生物,柿子叶顺势就变得又厚又硬。树下一大片浓荫,自然是我们小孩子纳凉戏耍的好所在。

秋阳吻大地,秋风梳野草。叶与果实慢慢变黄,微黄的柿叶再经秋寒的侵蚀,黄红相间煞是漂亮。柿子,在深秋原野色彩斑斓的情景中,像贵妇人般绚丽登场。

柿子在橙黄之时就完全可以采摘了。小时候,我们放牛娃是一天天看着柿子长大变黄的,窥见黄澄澄的柿子隐显于密而厚实得叶下炫耀着可爱样,哪个不心儿痒痒的呢,爬上树摘几个甩下来,不知就里的年幼伙伴,捡起新鲜的柿子就狠命地咬。“哎哟”一声连忙把柿子丢掉了,还狠狠踩上几脚,嘴里诅咒一番。大伙儿便“噗嗤……噗嗤”地笑起来,弄得那小妹妹云里雾里的一脸惊诧,过后才知道上当了!他哥停住笑,奚落起她来,“咳,你太厉害啦,生柿子也敢吃。”弄得她一脸红霞跑回家告状去了。原来,柿子不像其他果木的果实,只要成熟摘下来直接可以吃。吃生柿子,那味道又涩又麻,似乎连牙齿都是麻麻的,嘴巴笨重,说话都难!

那么鲜艳的生柿子就真的不能吃了?非,有办法的。野外生上火,用削尖的小木棍或镰刀尖,在生柿子周身扎满小孔,放在旺旺的柴火里烧,烧得涩水“嗤嗤”直流,待到涩水流尽时柿子也烧熟了,稍冷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的,味儿特别清香。

普遍的做法是,把摘下了的柿子放在做盐菜的土坛子里“扑”:一层柿叶一层柿子铺好,然后,把坛子口封闭得严严实实的,不透一丝半点风。根据柿子发黄的程度,要“扑”上20天到40天不等。启封,浓浓的柿子香味迎面冲上了,一吃,涩味没了,麻味儿没了,香喷喷甜津津的,爽口。

放牛郎烧柿子的时光里,就像山坡上的牛一般整天肚子都是饱饱的。

冬天,褐色的柿子叶尽数归根,故意没摘完的几颗柿子,光秃秃的翘首于枝巅,显眼,突兀,鲜红夺目,那份炫耀的劲头更足。那是乡民们特意给山鸟们留下的。

为了让柿树能奉献出更多的果实,乡民们往往在腊月末或是正月初,给柿树“放水”(很多果木树都需放水):提着斧子在柿树根部四周无规则的砍上十多刀,让柿树的水分流一部分,多余的水分流走后,柿树就不会因水分过多而只长枝叶而少结果实了。我没有去探究这一科学原理,但这一招的确管用,虽然很残忍。这就跟《庄子・内篇・人世间》末尾所说是一个道理吧:“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酸桃子和果子狸

在植物学上,好像是找不到它的名称,具体学名叫啥,我还没查找落实,乡民们叫它酸桃,或是酸桃子。虽然也是浆果类,但是这东西无论在形状上还是品质上都与桃绝无关联。

故乡的这种酸桃多生长于山野杂树丛中,房屋附近的酸桃树都是乡亲们种植的为多。

成年树高大修直,树皮和香椿树别无二致,很有些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派头,不似桃李矮小而枝叶婆娑。树分雌雄,雄树不开花不落果――乡民们称这种不开花不落果的果树为“公树”,开花落果的就是“母树”。初夏开花,长穗状,仲夏挂果,嫩青色。

秋风送走了夏季的燥热,山野上的色块也开始逐渐明晰起来。南方不比北国,一进秋天,北国咋呼间就已“层林尽染”,而南方秋天了山野还是一派深绿,夏秋季节过渡很不明显。中秋节过后,酸桃果实也差不多就成熟了,果子和北方枣子的形状大小都相似,成熟的酸桃呈金黄色,剥开薄皮,一层绵软软瓷白色的果肉包裹着果核,那果肉用牙咬一时半会儿也啃不下来,只能放在嘴里慢慢吮吸,口感酸酸的,还似乎略带甜味。但果肉不厚,核大而肉少,那枚依然形似酸桃的果核坚硬无比,要用铁锤方能砸烂。果核随便抛在地里,第二年就能发芽成长为树苗。那时我们这些放牛娃吃酸桃是不会慢条斯理地吮吸的,剥皮放进嘴里,用牙咬几下用舌头搅拌几圈就囫囵咽下去,嘴里甚至一次就含着四五颗,这么吃完全可以尽快填饱我们饥馑年代的肚子,最大的实惠莫过于此了!

然而这东西千万不能多吃,否则,牙齿被酸倒了还不自知,等到回家咬不动饭食那就只有后悔的份儿了,就只能等到第二天牙齿醉醒过来才能使用。

深秋之月分外明,荷枪实弹的哥在晴朗的黄昏就带上我,悄悄隐遁在结着果实的酸桃树附近的草丛、灌木丛或岩缝里,只等到夜晚唯子上树去吃酸桃。等到“狗唯”更好,那东西大而壮实,肉更多;“猫唯”也不错,只要不空手而归就好。

后来我才知道,乡民们叫做“唯子”的这种动物学名叫果子狸,那就应该是狐狸一类的动物吧,难怪那么狡猾难以狩猎。但是专家们又把它们归在灵猫科,别名花面狸、白鼻狗、花面棕榈猫。是极为珍贵的皮毛和肉用野生动物,“山中好吃果子狸,水中好吃白鳝鱼”。但据专家们说,2003年那场全球恐慌的SARS流行病就是人们吃果子狸吃出来的,现在想来还真是吓人。

可能正是因为它们最爱吃的果实,才获得果子狸这个名字的专利。

哥扛着他自制的明火枪,那枪管里早已经灌了两小竹筒火药(火药精装在水牛角做成的药角密封着的),灌了一把颗粒大小不一的铁砂子,火门眼处已经灌好黄炸药。我们使用的电筒是三节电的,特别亮。屏声敛气,生怕出一丁点儿响动。

狡猾的果子狸总是好像事先就知道有阴谋,总是不上树,明明白天已经发现它们的粪便估计晚上会回来的,却偏偏跑到别的山头去觅食酸桃去了,挨寒受冻中我瞌睡都睡醒了两次,还不见来,半夜子时了,只得悻悻而归无功而返。不见收获的夜晚总是多了去了。

但我清楚地记得一次极为幸运的蹲守,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百鸟归林,山箐一片寂静,我们刚刚蹲守不久,沙沙的声响从山那边传了过来,一只果子狸雄着胆子毫不犹豫“嗖嗖”几下就蹿上树去了,它并不直接用嘴去啃食酸桃,而是用那条刚劲有力的长尾巴去搅,吃时还把皮吐下来。哥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就突然把电筒按亮直射它的眼睛,果子狸被这突发事件整懵了,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眼睛发出蓝幽幽的光甚是杀人,电筒是放在枪管上的,顺着光线几乎不用瞄准,“砰”,那东西饮弹应声而落,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过去用脚踩住了它。原来还是一只“狗唯”,壮壮的,颜面状如花狗,有十多斤,可能就是书面语中的“白鼻狗”了。

那时我们并不知道果子狸的皮毛很珍贵,弄回家就用滚烫的开水褪尽了周身的绒毛!之后才开膛破肚清理内脏。炖、炒、焖各种烹饪技艺做出来都非常可口。可惜那时我没有去慢慢品味,一年四季没有几顿肉食的光景里,我们最大的功劳还在于打牙祭,润润整天清汤寡水流过的肠子。

那时果子狸可能还没有被认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过现在回想起来,也不应该为了果腹而猎杀它们的。和谐的自然界,各类物种都得和平共处,相协相生。

猕猴桃

山野中的一些植物总是充塞着儿时的记忆,譬如猕猴桃。

你若要对我的乡亲们讲猕猴桃,他们绝对不知道你所言为何物。乡亲们有自己的惯常叫法――毛桃子,桃,还要读一声,就是阴平声调,否则,那种亲昵味儿就出不来!猕猴桃又被称为羊桃,在《诗经》中,叫苌楚。

毛桃子是一种落叶藤本植物,互生叶,呈圆形或卵形,叶形大,有的和张开五指的手掌一样大小。花儿黄色,果实为球形浆果。生长时令和玉米差不多,农历五月开花六月挂果,八九月成熟。

儿时,我们经常放牛的山野上、深箐中到处都有毛桃子。

记得李大爷家的木笼子里养着一只黄毛猴子,据说是一只猕猴,已经被驯化得十分纯善了,这猴儿的来历有些滑稽、搞笑。因缘和猕猴桃关联得甚为紧密!

李大爷那天是顶着仲秋中午的烈日到离家三里远的深山野箐里打柴的。来到一条窄窄的夹皮沟里,草木丰茂。草叶木叶都在二十四个秋老虎的烘烤焖蒸之下,由坡顶至沟中“层林尽染”。沟里夏天充沛的流水此时已然销声匿迹。管他的,先裹一支叶子烟点上看看风景休息休息再说,就在李大爷抽烟赏景的当儿,听到了“扑哧……扑哧……”的打鼾声,有人!李大爷激灵了一下,马上打了两声“喔呵”,没回应,那声音依然我行我素的卖弄着。循声搜索过去,“嚯,好家伙,原来是你啊”。一只黄毛猴子,这家伙正无所顾忌地打着鼾声,似乎睡得很是畅快!不对嘛,平时这些猴子一见人就唯恐逃避不及,今天怎么了?再看看周围环境,头顶上有一大蓬枝叶婆娑的猕猴桃藤蔓绕在一棵大树上,果实已经熟透,往下一瞧,只见大石板中央有个石窝装着水,水中浸泡着许多从树上熟透掉下来的猕猴桃,水已经成黄褐色的了,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香味。明白了!原来这家伙准是喝醉了,酩酊大醉……李大爷柴也不打了,小心翼翼把猴子放进背篼里背回家,装钉了个笼子养起来。

自然酿成的猕猴桃酒,居然酒劲十足。

甚至还听乡亲们讲,猴子很喜欢喝猕猴桃酒,每到秋天,它们会自发去猕猴桃藤蔓下捡或者直接爬上去摘猕猴桃,放在水里浸泡,隔十来天,就可以带领群猴们去“喝酒”了。那简直是聚会酒宴,有的猴儿往往不知节制而喝醉。也难怪专家们说猴子这东西,聪明程度仅仅比人类略输一着!

不过,猕猴桃酒的威力我倒是亲身领教、见证了的,比起老白干来,那直接就是杀人的软刀子。

工作后的第二年,一次陪三位老师去十来里外的牛塘坝一位老师家玩,他拿出了家里珍藏了许久的一瓶猕猴桃酒,好像是一斤半的瓶装。四个人推杯换盏,酒儿喝起来纯口,一点不比老白干燥辣、杀喉。一会儿就被喝了个底朝天。吃完饭我们就开始往回走,刚走十来分钟,就感到头脑昏沉沉的,才知道这酒后催力特强,一位老师竟然毫无征兆的一个后仰“哐啷”一声倒了下去,幸好坡度不算陡才没滚下沟中去。吓得我们几个一身凉汗,赶紧扶他起来,特沉重,不省人事,掐了几次人中才见慢慢缓过气来,醒后自己竟然连发生了何事都不知晓。

猕猴桃成熟后的浆果,呈椭圆形,颜色为深褐色,表皮带毛。检验猕猴桃是否成熟,放牛娃的我在父亲的熏陶下,已然非常熟悉了:剖开果实,有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排的种子,若是黑子就证明已经熟透,否则就没成熟。

和柿子一样,猕猴桃看着成熟了也是不能直接食用的,那味儿又酸又涩又麻口,也需要放在坛子里密封,当然也可以放在米糠或是玉米糠灰中,等到封存成熟了就可以食用。剥掉那层软软的外皮,混合着草莓、香蕉、凤梨几种果实的清香味儿就会四下飘散,质地柔软,果肉呈深绿色,馋得人流口水呢。

名为猕猴桃者,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因猕猴喜食而得名,二是其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

现在,这东西少,物以稀为贵值钱了,动辄就卖好几块钱一斤,升格成了山珍。

记得八九岁的时候,背过一背篼猕猴桃到乡场上去卖,五分钱一粗碗。然而少有人问津,一整天只卖出去五六碗!散场后又背起所剩大部分佝腰驼背往回家的方向上爬。不过总算有三角钱的收入,心里总算有所慰藉。不像那次卖老南瓜的难忘经历,隐隐疼痛在记忆里:八岁那年深秋,大人们去赶场,我也背了一个老南瓜到街上卖,人来人往,就是一整天没人到跟前问一声。

桑,常见于房前屋后。

桑,蕴含着深深的古韵古意,从诗经里一路走来,定格为乡村风物中独树一帜的意象。梓,在《本草纲目》中把它推为百木之首,故呼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我不知道梓是否木之最为优良者,但“桑梓”一词自古就用来借指故乡,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国时期蜀国昭烈帝刘备的老家涿县楼桑村,有一棵特大的桑树,高五丈有余,遥望之,童童如盖。游方术士看了那地方,预言那地方将来要出大人物。刘备儿时和同伴们经常在树下玩耍,曾经说,等自己当了天子,就要坐这样的车。天子的銮驾终是坐到了,只恐没那么高大罢了。不过,说那棵桑树有五丈多高,不知是否有些夸张(老百姓称夸张修辞格是造谣),要不然就是刘备老家的乡民们从来没养过蚕,才让那棵桑树一直疯长。

记忆中,小时候老家的房前屋后的大路边有好几棵大桑树,老屋基那里的四五十米高的椿天树,二三十米高的几棵梯木树、杉木树(他们都十分修直),十多米高的几棵婆娑的板栗树,以及许多杂树杂竹构成了我家四围的景致。其中的两棵桑树特别大且树杈较多,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胸径要二三个人才能围过来,不高,二三丈的样子,因为高扬的枝条被砍下来摘桑叶喂蚕,致使树冠不高,只往横向长,看起来矮胖矮胖的。比不得椿天树、梯木树、杉树的修葺、苗条、娇美。

好多明白就里的人都说我老家那儿是块风水宝地。

养蚕制帛制丝绸的传统工艺,是闻名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就已经流行。《孟子・梁惠王》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一则较早的倡导大力种桑广告或者倡议书吧,农村房前屋后植桑种树逐渐普及开来。南方历史久远一些的人家,总是能找到上百年的老桑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忠诚地守卫着村中的日升日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断章取义来看,央求斑鸠鸟儿不要去吃桑葚,在《诗经》里恐怕是有小孩子抒情之嫌的。不过,桑葚于那时我等这些小屁孩儿,确实极易引发味觉冲动的,只要一熟透,一溜烟蹿上树大快朵颐起来,吃得满嘴乌黑,牙齿乌青――一副鬼片里的模样――味儿实在爽啊。

自春风春雨里吐芽分嘴拱出来的桑叶,开始一派鹅黄,一张半张的蚕种拿回来,气温一升,小蚕儿就爬出来了,黑黑的身子,用鸡毛轻轻把蚕儿扫在小簸箕里,采下嫩桑叶,用剪刀剪裁得细细的,撒在蚕丛里细心喂养。两三周后,桑叶逐渐转青并开始变绿。经过翻腾两三遍后,蚕子变大了变白了,肉嘟嘟的,已经腾挪到了晒簟中,面积增加了好多倍,已经能够清晰地听到它们吃桑叶的沙沙声。及至蚕子长到两三寸长,食量也随之大了起来。不过桑叶也长到了极致,浓绿而硬朗,叶片上经脉分明。摘下来直接撒在蚕丛之中,马上就会听到满屋子的沙沙声响,毫无节奏。它们的嘴犹如小剪刀一般,十多二十分钟,声音渐渐弱化下来,绿绿的桑叶就看不见了,晒簟里除了白白胖胖的蚕子,就只剩下桑叶的淡青色骨架横七竖八的陈伏在蚕粪上――那蚕粪是极好的肥料,记得那时父亲常拿来撒在他种的土烟根部,那烟就茂盛得紧了。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老祖先们创造“蚕食”一词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没有见过大蚕吃桑叶的过程,这词的深深意蕴是万难体会得出的。

北国之桑,大概都是矮而密植的吧,你瞧《陌上桑》里那个美眉罗敷“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人家一介女流,站在地上伸手就可以采到桑叶,还腰肢微动,姿态优美绰约。不比我家那时需要爬到树上,小心翼翼地掰过丫枝来摘桑叶,旁逸斜出或是高扬远眺者,人手够不着,需在长竹竿顶端绑上铁镰伸出去砍下来摘。不过现在新植不久的桑树,倒是长不了好高的,年年都在修剪侍弄嘛。

还是《诗・七月》里描绘的意境令人向往回味,“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暖洋洋的春阳泻在身上,黄莺鸟儿在山野间婉转的鸣叫不停,妙龄少女们提着精美的竹筐,沿着小路微步走向林间,采摘着嫩嫩的桑叶。

篇12

二、骂詈的动机

在人们的印象中,产生骂詈肯定都是负面的消极因素的发酵。其实不然,骂詈的动机纷繁复杂,概括地说,有宣泄情绪、痛斥邪恶和憎恨、批评或警示、伤人生非、表现亲昵或喜悦、活跃气氛、无意生骂和口头禅骂詈。

(一)宣泄情绪从广义上讲,所有的骂詈都具有宣泄情绪的成分,此处我们将其单列为一点,实则取其狭义。其狭义指因为一时的恼怒而产生的骂詈,这种骂詈常因冲动而起,多为骤发,来得迅猛,消失得也快(张焕庭等,1999)。这种骂詈,既没有伸张正义、正道的成分,也无蓄意伤人、无事生非的特别用心。有时候是“事出有因”,有其合理的成分;有时候也并非如此。宣泄情绪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瞬时的冲动所致,所以其特点是来去匆匆。宣泄情绪里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情形:1.任性斗气(1)凤姐道:“你怎么就回来了?”问了一声,半日不答应,只得又问一声。贾琏嚷道:“你不要我回来,叫我死在外头罢?”凤姐笑道:“这又是何苦呢?……”贾琏又嚷道:“又没遇见,怎么不快回来呢!”(《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例(1)中,贾琏为了凤姐娘家的事去求人,不料没有见到那人就丧气而归,心中自然没有好气。之前已经向屋里的丫头婆子们和平儿出气,现在凤姐又当面问起,气儿更是立马不顺,于是就大嚷着骂了起来。2.急乱失态(2)忽然有人来回:“两口棺材都做齐了。”贾母闻之,如刀刺心,一发哭着大骂,问:“是谁叫做的棺材?快把做棺材的人拿来打死!”(《红楼梦》第二十五回)(3)这里晴雯吃了药,仍不见病退,急的乱骂大夫,说:“只会哄人的钱,一剂好药也不给人吃。”……又骂小丫头子们:“那里攒沙去了!瞅着我病了,都大胆子走了。明儿我好了,一个个的才揭了你们的皮!”(《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例(2)中,受了赵姨娘的指使,马道婆施展巫术,将宝玉和凤姐弄得连气息都微弱了。当大家认为他们俩快不行了,准备为他们准备后事的时候,贾母因为疼爱他们太深,不能面对他们即将不行的现实。可是又无可奈何,情急之下,失去理智,则当场乱骂起来。例(3)中的晴雯本身就是个急性子、暴脾气,加上病又不见好,于是就促成这场无由的乱骂。3.反感牢骚由不满意而产生的反感,虽然没有气恼的恶意深,但也会产生要发泄的不良情绪。牢骚是不满的反映,但有时候却没有固定、具体的宣泄对象。(4)“你放屁!”黑娃像遭到火烧水烫似的从椅子上弹起来,脸色骤变,“你当校长闲烦了是不是?想拿穷娃寻开心是不是?”(实《白鹿原》第十一章)(5)打这一天起,我丈夫不再说那句含蓄纯定语国骂“他妈的”,而改说具有主动出击性的气势雄浑的流行语“!”他在进门说“”之后,就疲惫地跌坐在沙发里。(程青《编外》)例(4)中鹿兆鹏想动员黑娃参加革命,先跟他闲聊。黑娃曾私自带了个媳妇回家,遭到了拒绝,族长不让他们进祠堂拜祖,父亲将他们赶出家门,黑娃委屈、愤怒,却毫无办法。当鹿兆鹏问起他对此事的感受时,黑娃觉得这是明知故问,因此十分反感,骂了起来。例(5)中的“我丈夫”是位驻外记者,不但工作十分忙碌,而且还不是很顺利,并且事业越来越不顺心。他的国骂和“”,是对自己处境不满的满腹牢骚,并且因为不满程度的加深“,骂”也随之升级。4.解气泄愤这类骂詈在我们生活中是最为常见的,骂时虽然有时候也激情暴烈,骂辞粗俗,但恶意并不很深。解气泄愤类的骂詈大多不是持久、深沉的情感的外泄,而是临时的情绪化的躁动。(6)她绷了一会儿,突然哭出声音来,边哭边诉边骂:大流氓!大地痞!丧尽天良!灭绝人性!恩将仇报!过河拆桥!虚伪狡猾……(王蒙《活动变人形》第二十章)(7)薛蟠好容易哄得上手,却被秋菱打散,不免一腔兴头,变成一腔恶怒,都在秋菱身上。不容分说,赶出来啐了两口,骂道:“死妇!你这会子做什么来撞尸游魂?”秋菱料事不好,三步两步,早已跑了。(《红楼梦》第八十回)(8)在美国法庭上,作为被告,一旦被“黑袍子”……叫了“狗啼”,就如同被阎罗王判下了地狱。“狗啼”便是有罪,黄小龙一下子绝望了,他梗起青筋迸露的粗脖子,睁圆了血红的眼珠子,大声回敬“黑袍子”:“我八代!”(华胄《走出废墟》)例(6)中,姜静宜与丈夫倪吾诚夫妻感情一贯不和,如今又听说丈夫要和她离婚,虽然当时丈夫不在她身边,她还是忍耐不住心里的怒火,疯狂地大骂起来,以解心头之恨。例(7)中,薛蟠私下里调戏宝蟾,却被秋菱无意中冲散了,顿时怒火中烧,恶骂秋菱以解恨。例(8)中,黄小龙被法庭判定有罪,感到十分冤屈,所以才会扯起嗓门大骂。

(二)痛斥邪恶和憎恨(李炳泽,1997)(9)(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10)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儿出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例(9)中,孟子痛斥那些自称是为民父母的统治者,自己享受荣华富贵,而其臣民却食不果腹,残害百姓,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凶残行为如“领着猛兽去吃人”。例(10)中,平儿本来就对贾雨村无任何好感,这次又因为贾雨村使得贾琏挨打。所以,对贾雨村也由厌恶变成了憎恨,因而破口大骂。

(三)批评或警示(11)“你不记得爹临死时是怎样把我们交给你的?你说你对得起爹吗?”觉慧愤怒地责备觉新道。觉新不答话,他开始抽泣起来。“你真是个懦夫!”觉慧这样骂了哥哥一句,就走开了。(巴金《家》三十一)(12)(薛蟠和妻子金桂赌气,金桂哭闹着装病)薛姨妈狠狠地说了薛蟠一顿,“如今娶了亲,眼前抱儿子了,还是这么胡闹!……还是这么胡闹,喝了黄汤,折磨人家。这会子花钱吃药白遭心!”(《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例(11)中,觉新在思想上保守,性格懦弱,实行“作揖主义”,而思想进步的弟弟觉慧多次就此警示哥哥,上例是其中的一次。例(12)是金桂来薛家后第一次和丈夫薛蟠闹起来,他的恶劣性情此时还不为金桂所知,见两口子闹腾起来,薛姨妈只能批评、斥责自己的儿子,希望他能够知错悔改,改掉坏脾性。

(四)伤人生非骂詈以伤人生非作为动机的其实有很多情况,常见的就有:侮辱、讽刺、威胁、无事生非等等(文孟君,1997)。(13)吴祥子说:“我告诉你,我们哥们儿……不大管贩卖人口、拐卖妇女什么的丑事,可是你要叫我们碰见,我们也不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像你这样的人,弄进去,准锁在尿桶上!(老舍《茶馆》)(14)林德福将孙子护在身后,又转过脸对陈敏慧说:“我就是不放心才早早赶回来,你以为你是谁?……叫你一声干妈就以为你真是孩子的妈了?有本事自己去生!没配种的母鸡是下不了蛋的,硬是咯咯哒叫得凶。”(李俊卿《雨打芭蕉》第十章)例(13)中的警察吴祥子他们想从人贩子刘麻子身上榨点油水,便以骂詈作为威胁,想让刘麻子听了之后主动就范,聊表“孝心”。例(14)中的林德福漫骂陈慧敏的一段话,在那个时代是算得上极具有侮辱性的骂语了。在中国,性侮辱以及对其生育能力的否定一直都是对女性最严重的侮辱,这主要跟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在我们的观念中,没有后代是件极不光彩的事,并且只要是没有子嗣,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将其归咎于女性。传宗接代是一个女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所以要是没有了这个功能,其实就不能算一个完整的女人,因此上例中对陈慧敏的骂詈是对其极大的侮辱。

(五)表现亲昵或喜悦(15)老马看见儿子这次真的拿了个冠军回来,顿时觉得自己脸上有光,呵呵大笑道:“他妈的,我家这小畜生还真有两把刷子!”(《小户人家》林曼殊)(16)鸿渐道:“我们那天没讲你的坏话吧?”柔嘉瞥他一眼道:“所以我上了你的当,我以为你是好人,谁知道你是最坏的坏人。”鸿渐拉她的手代替回答。(钱钟书《围城》)有句俗话叫,“打是亲,骂是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时常遇到这样的事例。男性在开心或者表示喜悦心情的时候,习惯用骂詈来表现心情,而女性则是在娇羞的时候以此来表情爱。例(15)中,老马就是因为儿子拿了冠军,替他在邻居面前争了面子,所以用骂詈来表现他心中的喜悦。例(16)中,新婚妻子柔嘉骂鸿渐是“最坏的坏人”,其实她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新婚丈夫的爱,这种骂詈一般常见于夫妻之间的女性一方,实际上是用骂反过来表现亲昵的感情,没有一丝责怪之意。

(六)活跃气氛大家知道愤怒会产生骂詈,其实人在兴奋的时候也同样会骂詈,只是此时的骂詈完全不含骂意。在生活中,朋友或者是关系亲密者之间相互的笑骂也是取乐和活跃气氛的常见方式(余云华,1990)。(17)回校只见告白板上贴着粉红纸的布告,说中国文学系同学今晚七时半在联谊室举行茶话会,欢迎李梅亭先生。梅亭欢喜地直说:“讨厌,讨厌!我累得很,今天还想早点睡呢!这些孩子热心得不懂道理。”(钱钟书《围城》)(18)(凤姐)一回也吃完了,笑道:“你们坐着吃罢,我可去了。”鸳鸯笑道:“好没脸!吃我们的东西!”凤姐儿笑道:“你少和我作怪,你知道你琏二爷爱上你了,要和老太太讨了你做小老婆呢。”(《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例(17)中,李梅亭虽然嘴上在不停地埋怨,骂学生们不懂道理,其实通过他的表情和语气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心里其实是高兴得不得了,因为学生们心里有他,尊敬他。例(18)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良好的氛围中嬉戏时的笑骂,如果不是嬉戏,以鸳鸯的身份是断不敢当着凤姐儿面骂她“好没脸”。这种骂詈,多数是为了活跃氛围,也是不含任何骂意的。

(七)无意生骂这种骂詈动机多数是由于误会或表达不妥,说话人的动机和受话人的感受相背离所导致的“误骂”。(19)忽听外面一个人嚷道:“你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什么东西,来这园子里混搅!”黛玉听了,大叫一声道:“这里住不得了!”一手指着窗外,两眼反插上去。(《红楼梦》第八十三回)例(19)事实上本是一个看管园子的老婆子骂自己的外孙女儿,可由于黛玉的性格就是“凡事留心”,性格较为敏感多疑。所以在她看来,那看园子的老婆子是专骂她自己的。这主要是由于说话人(看园子的老婆子)和受话人(黛玉)之间的感受相悖所致的误会,即“非骂而成骂”。

(八)口头禅骂詈使用程式化的骂语,其实有时候只是一种个人的言语习惯,或表示情感上的感慨,或只相当于叹词的功能。(20)翻到第二本,到中间,他张嘴就骂道:“操!得来全不费功夫。”这一声“操”,音儿大了点,招来许多人……(王希泉《你看那老干探的眼》)(21)老郑不高兴地嚷:“等你一个多小时了,罚酒十杯。”老马两张桌子转圈抱拳作揖,一脸遗憾万分的表情陪着不是:,,,真是对不住各位了。,。两张桌子都操完了,老马痛痛快快地喝下了十杯酒。(谈歌《天下书生》例(20)中的“操”,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可能也会经常遇到,在这里是表达老干探林文焕找到材料的那种欣喜之情。这种所谓的“骂詈”一般都是在喜悦的情况下脱口而出,带有叹词的功能。例(21)中,老马因为迟到而向众人赔不是,态度上是极为真诚的,可是却在一边道歉一边说着“”。可见,“”是他的口头禅,这个粗俗的所谓的“骂语”也是不含有任何恶意,其实他嘴里说出这样的骂语连他自己都可能没有意识到。

三、骂詈的功能

骂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大多数人眼里它基本上都是在消极层面上,不过它的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大多数人的看法而消失。骂詈的功能相对于其作用而言更加宏观,广泛地涉及人类的心理、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平衡心理骂詈产生的动因之一就是心理因素,人心里的众多情绪(尤其是愤怒情绪)必然会招致骂詈的发生。骂詈是人们发泄心中不良情绪的一个突破口,骂詈完成之后会让人心理上觉得平衡,也变得更加平静。当人们遇到这些负面的情绪时,生理上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可能会情绪躁动,肝火旺盛,心理上出现了失衡。于是,就会出现或哭或骂的情形,在这之后就会自动归于平静。所以,骂詈是一种心理上的应激本能,可以平衡人的心理落差。

(二)维护道德道德的维护和实现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正面的鼓励,然而批评和骂詈也是一种反面促进的方式。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在骂詈的面前都会时常有所收敛,特别是公众的骂詈,更加使人生畏,因而有维护道德的功能。比如说,赡养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在法律层面上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最后在实现上,有时候还要靠道德去约束。比如:有个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纪实类的节目,有一对老夫妻因为不能生育,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抱养了一个女儿,供她读书一直到硕士毕业。在她长大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就因为没有血缘关系而拒绝赡养自己的养父母。其养父母因为年龄越来越大,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去法院,本以为拿到法院的判决书之后可以让养女照顾自己的晚年了,可养女还是辩称自己工作太忙而不能照顾养父母。正当养父母绝望的时候,一些从小看着养女长大的老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去养女的住处指责她的不是,骂她忘恩负义、铁石心肠、忘本、不孝。在邻居们的痛骂和指责之后,养女终于良心发现,也是迫于道德的压迫,所以不日主动前去照顾养父母。这个真实的案例也表明了,骂詈具有约束和维护道德功能。再如,诸葛亮骂死王朗,羞走薛综,借助了道德的力量,维护了人臣的道德。王朗和薛综的言行违背准则,失却根本,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看来就是所谓的“无父无君”。如果诸葛亮不骂,整个社会也会随之任之,那么封建君主维护的为臣之道便会受到威胁,趋于沦丧。

篇13

宋朝元宵张灯时间,从唐朝的三夜增加到四夜,甚至五夜。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张乖崖()帅蜀,增十三日一夜灯,谓之挂搭。不敢明言四夜灯,三数年来,杭、益先为五更观灯。尔后诸郡,但公帑民力可办者,多至五夜。” [南宋]王撰《燕翼诒谋录》卷三载:“国朝故事,三元张灯。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后遂为例。”可见开封府早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是元宵放灯五夜,即正月十四日张灯,至十八日夜收灯。

明朝永乐年间规定上元节为三天,一般是正月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残灯。乡村过灯节的情况,贫富悬殊,各家不同。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北方农村灯节,说:“(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入迷不出,曰黄河九曲灯也。十三日家以小盏一百八枚,夜灯之,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灯一夕止,又甚贫者无灯。”

清代,“自正月十三以至十七日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燕京岁时记・灯节》)

清光绪元年刻本《定远县志》载重庆府定远县:“元宵节前后,乡间扎龙与狮子,鸣锣击鼓,幼童执花灯十余盏,榜曰‘庆贺太平’,周游人家,其首事者执牌灯,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皇王有道家家乐,天地无处春’字样。主人着衣冠出迎龙狮,至家舞跃,多放爆竹,扫除瘟疫,主宾拜揖,共祝升平,齐呼万岁,喧哗狂喜。主人陈设酒馔布席,男子着彩衣,演唱时曲杂戏文,名曰‘风搅云’,又曰‘包袱班’。缙绅家亦喜为之。其亦‘百日之蜡,一日之泽’之遗意欤。”

火树银花不夜天

十五日过“大年”,晚上闹“元宵”,家家都要做汤圆在屋里敬神,亲戚邻里互相馈送汤圆。市井祠庙,结棚张灯,光明如昼。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引让廉《京都风俗志》描述清代北京元宵节的景象:“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神,以元宵为献,俗谓之‘灯节’。三街六市,前后张灯五夜。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梅、桂、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色鲜美,妙态传真,品目殊多,颇难枚举。而最奇巧者为冰灯,以冰琢成人物花鸟虫兽等像,冰以药固之,日久不消,雕刻玲珑,观者嘉赏。而豪家富室,演放花盒。先是市中搭芦棚于道侧,卖各色花盒爆竹,堆挂如山,形式名目,指不胜屈。其盒于晚间月下,火燃机发,则盒中人物花鸟,坠落如挂,历历分明,移时始没,谓之一层;大盒有至数层者。其花则万朵零落,千灯四散,新奇妙制,殊难会意。近日亦有洋式制造者,尤变幻百出,穷极精巧,不可名状。又有好事者,于灯月之下,为藏头诗句,任人猜揣,谓之‘灯谜’,俗曰:‘灯虎’。此五夜,凡通衢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喧阗彻旦,人家铺肆,筵乐歌吹。市食则蜜食糖果,花生瓜子,诸品果。王孙贵宾,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车马塞途,几无寸隙。茶楼则低唱高歌,酒市则飞觞醉月,笙簧鼓乐,喝采狂呼,斯时,声音鼎沸,月色灯光,而人不觉为夜也。”

清代苏州闹元宵,又是另一番景象。顾禄《清嘉录》云:“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麟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麋(墨)、陟厘(纸)、不律(笔)、端溪(砚)、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城中有谜之处,远近辐辏,连肩挨背,夜夜汗漫,入夏乃已。”“是夜,俗又呼为灯节,比户燃双巨蜡于中堂,或安排筵席,互相宴赏。神祠会馆,鼓乐以酬,华灯万盏,谓之灯宴。游人以看灯为名,逐队往来,或杂于茶炉酒肆之间,达旦不绝。桥梁植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层张灯其上。沿河神庙,亦植竿引索悬灯,云造桥灯,皆以禳祓。”

清乾嘉时候,罗江才子李调元曾写下三首成都观灯诗。其一,《正月十四日至成都是夜观灯》:“试灯节届渐闻声,次第鳌山压锦城。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管弦奏处莺吭滑,帘箔钩时翠黛横。老病连年游兴浅,衔杯谁与话衷情。”其二,《元宵》:“灯遇元宵尽力张,暗尘滚滚逐人忙。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宝马长嘶成队醉,油车细碾遍街香。谁知月到团圆夜,早已微销一线光。”其三,《十六日夜再观灯》:“明日留君君漫猜,残灯尚可酌金。龙经烧尾犹蟠舞,马为抽心却倒回。玉漏频催门渐掩,金吾收禁户长开。倚栏听得游人说,明岁还邀旧伴来。”十五夜烧龙灯,闹年达到。那天晚上,城门不关锁,任随龙灯自由出入,市民和各政府机关预备大批爆竹火花烧龙,龙灯一烧,新年本该过完了。像李调元十六日夜所见“龙经烧尾犹蟠舞”,民间谓之“过涎皮(脸)年”。也就是说,大家太喜欢中国人民的传统春节了,节兴未尽,留恋不舍,还想耍,还要闹!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相约“明岁还邀旧伴来”。

小女行卜迎紫姑

元宵之夜尚有一传统信仰习俗,即妇女迎接紫姑神,以之占卜蚕事的好坏,并占卜诸事的吉凶,名曰赛紫姑神(又曰卜紫姑神)。紫姑神的来历见南朝宋刘敬叔撰《异苑》卷五:“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祝曰:‘子胥不在’,是其婿名也;‘曹姑亦归’,曹即其大妇也;‘小姑可出’。戏投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

怎么作紫姑神之形?又如何迎神?明刘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说:“(正月)望(十五日)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迎紫姑神纯为妇女之事,男子不得至,“男子冲而仆”。也有用扫帚,甚至烂扫帚穿衣扮紫姑者。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岁时》引《燕都杂咏》曰:“敝帚挂红裳,齐歌马粪香,一年祝如愿,先拜紫姑忙。”注云:“正月闺中用帚插花穿花穿裙,迎紫姑神于厕,以占休咎。”清顾禄《清嘉录》称:“敝帚系裙以卜,名扫帚姑。”南宋范成大说:“多婢子辈为之。”

唐代流行赛紫姑习俗反映在诗歌中,便有李商隐的三首诗。例如《圣女祠》诗中的“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句,《昨日》诗中的“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句,以及《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全诗:“月色灯光满,香车宝辇隘(一作向)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从“羞逐乡人赛紫姑”句,可见此赛紫姑神的风俗盛行于乡村。

宋代迎紫姑神的习俗演变为神灵附体、画灰盘作字的扶乩迷信。沈括撰《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异事》,说:“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亲戚间曾有召之而不肯去者,两见有此,自后遂不敢召。景佑中,太常博士王纶家,因迎紫姑,有神降其闺女,自称上帝后宫诸女,能文章,颇清丽,今谓之女仙集行于世。其书有数体,甚有笔力,然皆非世间篆隶。其名有‘藻笺篆’、‘茁金篆’十余名。纶与先君有旧,予与其子弟游,亲见其笔迹。其家亦时见其形,但自腰以上见之,乃好女子,其下常为云气所拥,善鼓筝,音调凄婉,听者忘倦……后女子嫁,其神乃不至,其家了无祸福。为之记传者甚详。此予目见者,粗志于此。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然其灵异显著,无如王纶家者。”宋朱撰《萍洲可谈》卷三《紫姑神》,记赛紫姑下神扶乩情景:“古传紫姑神,近世尤甚。宣和初,禁之乃绝。尝观其下神,用两手扶一筲箕,头插一箸,画灰盘作字,加笔于箸上,则能写纸。与人应答,自称蓬莱大仙,多女子也。”另一方面,妇女束草为人和以敝帚穿裙的赛紫姑神卜休咎的习俗,明清乃至近代,尚有赛紫姑神之遗意曰“请七姑娘”留存于民间。民国24年铅印本四川《云阳县志》载元宵之夜,“妇女相约请七姑娘,古紫姑卜也。有倦而假寐者,向之诵咒,须臾径起,观者唱俚歌小曲,(扮七姑娘的假寐者)即前却应节,蹁跹而舞,歌声一和,舞乃尽态,而目故未开也。歌止即顿仆,连呼令醒,问顷何作,都不知也。”

浮圆甘美簇春盘

元宵节吃什么?自宋朝开始,便有特定的食俗。南宋末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引《岁时杂记》曰:“上元节食焦(duī)最盛且久。又大者名头焦。凡卖必鸣鼓,谓之鼓。每以竹架子出青伞,缀装梅红缕金小灯球儿,竹架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转走,谓之打旋。罗列街巷,处处有之。”《玉篇・食部》:“蜀呼蒸饼为”,也叫子。焦,可能是烧饼一类的食品。《岁时广记》卷十又引《岁时杂记》曰:“京人以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皆上元节食也。”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煮糯为丸,糖为,谓之圆子”,这就是后来的汤圆,不过当时的圆子没有馅的,而是蘸以糖(音huò,糖即糖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