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科技培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科技培训总结

篇1

   我们把农机科技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农机作业标准化工程和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工程的具体措施和当前业务工作重点,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成立由丁显涛副主任为组长,推广站、农机校、机务科负责人参与的农机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定期联系包联镇村,及时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安排一辆专车保证工作需要,选派2名业务能力强、具有一定语言表达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科技培训工作骨干。结合业务工作进展情况,确定以农机作业标准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内容,做到了科技培训工作领导、人员、内容、措施四落实,为搞好科技培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采取多种方式,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机科技培训工作

   根据实际需要,借鉴往年成功做法,围绕搞好这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一是赶科技大集。以市集宣传为依托,由市农机推广站牵头,组织4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机具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向广大农民推介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活动中,共展示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2台,田间管理机1台,小麦收获清选机1台,玉米收获青贮机1台,现场发放宣传材料8000多份,解答群众咨询1500人次。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进行集中宣讲。一方面组织6名专业技术骨干,深入所包夏格庄镇和武备镇的农机专业村,面向农机大户,围绕以玉米收获青贮和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兴机富民”两大创新示范工程和以机耕及小麦、玉米机收为重点的农机作业标准化工程的实施,加强相关技术和操作要领的宣讲,促进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结合春

篇2

二、目标任务

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街道)基层农技(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农村能源等,下同)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建立80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组织1.5万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农技推广服务,服务指导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户(个);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扶持一批农业种业企业,促进种业自主创新;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有效运行。年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5亿亩次,农作物、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达98%、90%、80%;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力争达到56%。

三、重点内容

(一)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1〕79号),实现四个新突破。一是条件建设要有新突破,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保障乡镇站(区域站)具备基本办公、服务用房和办公设备,配备基本仪器和检测设备,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二是队伍管理要有新突破,按编制配齐基层农技人员,严把进口、建立出口,规范考核、兑现奖惩,实行“一个规范、三个机制”,即: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承担项目实施相挂钩机制;实行人员淘汰与工作流动机制;不断壮大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规模和服务能力,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农技员和动物防疫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每县选拔3-5名涉农专业大学生担任基层特岗人员,所有基层农技人员就近就地轮训一遍,骨干农技人员异地再提升培训一次。三是示范县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实施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主要农业县(80个左右县(市、区)),在每个示范县建立1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四是经费投入要有新突破,基层在岗农技人员收入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安排落实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条件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要足额到位。

(二)全力推进关键技术集成配套进村入户。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工程,强化关键技术集成配套,促进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的利用率。全面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三定”(定比列、定内容、定次数)服务,80%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要按照1:10的包保服务农户(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实现1.5万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指导15万农户的目标,且年度为每户服务次数不少于6次,在关键季节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大力提高主导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肥料统配统施、沼气网点服务等专项服务,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突出培训重点,主攻培训成效,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全年培训各类大户13万人、基层农技人员1.2万人、合作社成员5.5万人、涉农企业负责人1万人。按照“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的要求,摸清培训需求,认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加强基础管理和社会监督,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四)大力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农作物、畜牧、水产新品种,加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的攻关与集成配套,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建立村级咨询点,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形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五)全力推动农作物种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91号),争取出台一批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育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种业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骨干种业企业,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原原种扩繁基地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种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小麦、水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基地建设,开展良种引进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1月—2月,全面动员部署阶段。组织制订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各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开展标志性活动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1月,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开展全省性和地方重点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报送相关情况。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总结阶段。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2012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会同省直涉农部门成立由相关职能单位组成的工作协调组,由省农委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综合协调、政策落实,督查考核等工作。协调组日常工作由省农委科教处牵头落实。各地要将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摆在今年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各市、县(市、区)农委都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确保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绩效考核。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农业部已明确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推动政策、条件、人员、制度、经费五个到位。今年,省农委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市农委的考核指标,重点加强对各县(市、区)农委的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相挂钩;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关键技术进村入户服务效果的考评。各市、县(市、区)农委要对上述事项建立考核体系,认真进行考核。

(三)加强督促检查。省农委将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督查工作,重点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的督查。各地要对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深入开展。省农委将对各市、县(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包保服务情况实行月度通报。

(四)注重宣传总结。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扩大科技年活动影响,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农委成立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信息宣传组,及时编印简报,报送相关信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及时挖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年底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将总结成效、经验,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六、工作要求

(一)广泛发动,全面参与。采取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全面参与、层层落实”的农业科技快速动员组织格局,引导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篇3

针对下一阶段服务活动的主要任务,吴晓光副主任指出,各地要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围绕科技效益年活动抓培训 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在全省开展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并把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作为今年农业农村经济科技效益年活动的主要行动之一。通过开展科技效益年活动,着力抓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现代种业、重大技术推广、全程机械化、特产标准化、畜禽健康养殖、林业科技致富、加工转型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等十大工程,实现攻克一批新课题、转化一批新成果、推广一批新技术、培训一批新农民、提升一批新产业等五个一批的目标任务。

篇4

二、目标任务

分区域、分专业、分班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00名;围绕春季农业生产,开展一事一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培训指导农民80万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80万份,开展广播技术讲座100次;推广农业主导品种20个,主推技术30项次。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根据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以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为载体,以部省级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新型农民培训基地为培训承办单位,依托省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主要农产品重点推广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对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技术指导员进行异地培训,对全市基层农技人员开展集中培训。

(二)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依托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粮棉油高产创建工程等农业重点项目,围绕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小麦、油菜春季田间管理、生猪、家禽饲养出栏补栏、水产品捕捞与投放等种养业关键技术内容,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种养、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

(三)普通农民培训。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从现在开始至今年4月底,在全市持续开展大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根据省农委有关文件精神,组织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的500名技术指导员,到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5天集中培训,提升其服务能力。从3月份开始,分期分批对全市1100名基层农技人员进行培训。

(二)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由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民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

(三)稳粮增产大培训。由市农委牵头,市农科院、市农技中心等单位参加,围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粮棉油高产创建等,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对种粮大户开展培训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四)农机化技术大培训。由市农机局牵头,重点对农机大户,开展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培训。

(五)水产健康养殖培训。由市水产局牵头,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产品生产、水产品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

(六)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由市畜牧局牵头,结合畜牧升级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等,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培训,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开展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对促进全年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根据本地生产特点和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落实措施,确保培训扎实开展,取得预期成效。国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5个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要在春季农业科技大培训中率先垂范,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市农委成立由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发展项目为依托,整合州、县农业科技力量,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狠抓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逐步夯实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树立“服务创造价值、服务塑造形象、服务打造亮点”的理念,整合州、县、乡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专业协(学)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农业科技服务大合唱、大联动机制,在全州广大农村掀起“学科学、用科技、促双增”热潮。

(二)依托项目、推进发展。依托农业发展项目,以示范推广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抓手,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三)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立足各县的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围绕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抓点示范、辐射带动、整体推进。

三、目标任务

2014年全州农业科技“三大行动”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农机培训3000人;示范推广20余个主导品种、7大主推技术;建立粮油高产高效示范片60万亩、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6万亩。

四、行动内容

(一)科技大培训

依托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机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优化培训内容,拓宽培训范围,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狠抓农业科技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

1、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全州农业推广和科研等方面力量,采取集中讲授、现场培训、“一事一训”、“一技一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良种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防控、机耕、机播、机收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2、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围绕主导和优势产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农机培训。依托“阳光培训”和拖拉机驾驶员安全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新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户的遵纪守法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机械操作技能。

4、农民创业培训。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特别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创业技巧和相关农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创业就业。

(二)科技大示范

以作物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示范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抓手,整合州、县农业技术力量,推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五入户”。重点抓好60万亩青稞、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活动。同时抓好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6万亩,其中连片标准示范园蔬菜5万亩、水果1万亩。

(三)科技大推广

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科技大推广。以县为单位实行“三个结合”:即与行政推动和科技推广有机结合,与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有机结合,与农科教通力协作有机结合,“三个统一”:即工作统一部署,技术统一培训,病虫统一防治。通过“三结合、三统一”,加大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组织州、县、乡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科研、专业协(学)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建立由科技特派员牵头的专家组,组建技术服务队伍,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培养新型农民,辐射带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全面推广。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州、县农业部门要把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作为农业部门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移,贴近基层,服务农民,让农民得到科技的实惠,促进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为切实加强对今年农业科技“三大行动”的领导,州、县均要成立农业科技“三大行动”领导小组。州农业科技“三大行动”领导小组由局长杨志贵任组长,副局长罗永红、刘忠、叶兆鸿、甲措、总农艺师达娃任副组长,局属各科、室、站、中心、所负责人为成员,科教科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二)明确职责,狠抓落实

为确保完成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各项任务,现将全州农业科技“三大行动”任务进行分解细化(任务见附件)。州、县农业科技人员要围绕农业项目的实施,扎实开展好农业科技“三大行动”。

1、狠抓科技大培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在全州18个县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农机培训3000人。

2、狠抓科技大示范,大力实施农业高产创建示范活动。

在全州18个县建立粮油高产示范片60万亩。力争示范区攻关田实现青稞亩产25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小麦亩产300公斤、马铃薯(鲜薯)亩产2500公斤、油菜亩产200公斤的创建目标,带动全州粮油平均单产提高5—10公斤。同时抓好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6万亩,其中蔬菜标准示范园5万亩、水果标准示范园1万亩,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

3、狠抓科技大推广,促进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在全州重点推广各类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1)主导品种

——青稞基地主推康青6号、康青7号,推广新品种康青8号等优良品种。

——玉米基地选用抗旱高产耐密品种,主推川单12号、29号、海禾1号,科发6号,鄂玉10号,阿单9、10号等优良品种。

——小麦基地小麦种植区主推:宜麦八号、棉麦31号、康麦七号、康麦八号、推广新品种康麦九号。

——马铃薯基地主推陇薯三号、陇薯六号、中薯2号、费乌瑞它、紫皮、推广新品种川芋117号。

——油菜基地选用高产优质“双低”品种,主推绵油17号,蜀杂9号、南油9号等优良品种。

——蔬菜基地主推大白菜、甘蓝、茄果、瓜类、绿叶菜、豆类、根菜、葱蒜等优良品种。

——葡萄基地主推酿酒葡萄赤霞珠等优良品种。

——生态食用菌基地主推香菇、木耳等生态食用菌。

——中药材基地主推秦艽、波棱瓜、断续、天麻等中药材。

(2)主推技术

——良种推广:在全州18县推广良种99万亩(青稞46万亩、玉米17万亩、小麦12万亩、豆薯22万亩、其他作物良种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0%。

——地膜覆盖栽培:在康定、泸定、海螺沟、丹巴、九龙、雅江、巴塘、乡城、稻城、得荣等县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8万亩。

——绿色植保防控:在全州18县实施绿色植保防控100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在全州18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6万亩。

——机耕技术:在全州18县推广机耕58万亩。

——机播技术:在全州18县推广机播31万亩。

——机收技术:在全州17县推广机收24万亩。

(三)精心组织,统一行动

按照全州农业科技“三大行动”的总体部署,州、县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州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具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14年2月至3月,局属各业务单位、各县制定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高产创建示范片生产技术方案,细化分解任务,落实人员,准备物资。

2、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3月至10月,围绕主导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广泛开展培训、指导和推广示范。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进行农业科技“三大行动”总结,自下而上逐级上报。进行分项目验收。

篇6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领导,我局成立了以局长董劲峰为组长、副局长谭复旗为副组长,局直单位和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分解为6大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总结,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技术指导专家组。为了科学素质工作切实落到实处,我局在柑桔、茶叶、生猪、水产、农机、能源沼气等农业产业和行业成立了以总农艺师王耀群、宋育林、邹维周等资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专家组,聘任了以乡镇农技中心主任为主技术人员驻扎乡镇,作为“农技特派员”,为每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做坚强人才储备力量。其次我们还从华中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到我县做现场技术指导,不断充实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库。另外我局还注重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之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服务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需要,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效果和质量。

(二)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为“切入点”,广泛搭建科学平台

为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得到提高,我局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广泛搭建科学平台,强化宣传报道。一是创办电视栏目。今年初,我局与县电视台配合,将《农家顾问》改为“垄上行”电视栏目,并进行了改版。通过《垄上行》栏目中“乡村风景线”、“贞贞热线”、“农事话你知”等版块,为广大农民朋友咨询农业政策;把脉农业生产;牵线农产品销售;知农情,说农事儿,暖农心。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咨询,以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要。二是开辟网站和短信服务。为给好的提供农业服务和信息咨询,我局自06便开创了农业信息网,在*政府门户网开辟了“*农业专栏”,另外我局还联合县科技局开办了“农业110”信息平台,与县移动公司创办“农信通”,将农业技术推广知识和信息融入到千家万户,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让农民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和信息。三是创办农业技术期刊。我局组织各只能二级单位,编发了《*特产简报》、《畜牧简报》、《*农资》、《*植保》等技术刊物,每年以文件形式下发《农业主推技术指南》,制定了茶叶、柑桔、蔬菜、生猪生产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为全县农民提供最先进、最前言、最全面的农业信息动态和农业技术知识。全县科技兴农氛围浓厚,农民的科学意识不断提高。

(三)以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为“支撑点”,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需要科技支撑,现代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型实用和节本增效技术,不断增加农业物质技术装备,不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我局将每年的3-5月定位“科普活动月”,通过开展“组织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系列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全县各个乡镇分地区、分产业召开现场会、培训会等知识讲座,为农民现场讲解技术,现场解决难题,现场推广新技术,推销新产品,增强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今年,我局以粮油、果树、蔬菜、牲猪、水产、农机等为重点,共培训农业科技中心示范户2180户。严格按照“五有”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了专家组制度、科技指导员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制度等六项制度。完成了12个科技农家书屋建设任务,配送书柜15台套、各类书籍3000余册,努力把农家书屋建成广大农民朋友获得新技术、新信息的前沿阵地和平台。三是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农业增收途径,我局在开展送科技下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开展“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并联合共青团*县委开办青年创业就业培训,为农村青年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技术支撑和资金扶持,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实用性人才。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推广活动,大幅度、大手笔的培训活动,现代农业中的配方施肥、脐橙果园四挂、茶叶无性系栽培、农作物轻型简化栽培、优质三元猪等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得到广泛提升。

(四)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着力点”,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创办示范样板

我局通过“三园”建设为契机,以办示范样板为抓手,以开展农业新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试验示范研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全县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目前我县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业、高山蔬菜烟叶、全县生猪”三带经济格局。脐橙产业以低海拔(300米以下)发展晚熟脐橙、中海拔(300-500米)发展中熟脐橙、高海拔(500-600米)(非河谷地区控制在550米以下)早熟脐橙的三带格局;茶叶产业以“茅坪早茶、九畹特茶、全县优茶”的生产格局;畜牧龙头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各大农业产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大县”目标逐步推进。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农业科普活动有声有色

今年我局全力推进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百名专家千名干部送科技下乡万户行”、“春季垄上行”等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全县共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180户,共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5场8.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4.7万份,与县电视办《农家顾问》专题栏目13期,推广了“20个优良品种、十项轻简栽培技术、十项种植模式、十项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等新型技术,成立了农业安全生产事故坚定专家组;组建了农业专家技术咨询110平台;设立了24家农家书屋,并配置了电脑、图书等硬件设施,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网络,真正做到了田间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刊物上有文,全县科技兴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彰显成效

今年,我局紧扣“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围绕高山蔬菜、中山茶叶、低山柑桔、全县生猪的产业格局,先后实施了蔬菜、茶叶、柑桔为重点的“三园”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实施了“一圈二带”(农业示范圈、生态柑桔产业带、生态茶叶产业带)示范工程,着力推广五种种植模式(设施栽培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种养一体化模式和生态观光模式),实现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局先后累计举办柑桔综合品改、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农机推广示范村等各类示范样板建设,其中建精品柑桔示范样板2个15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示范样板1个亩;无公害安全蔬菜示范样板1个2200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标准化养猪场1个;推广新型农机具3500台。农业示范样板的建立和有效的辐射,使得我县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省高产玉米创建示范县”、“*省马铃薯种繁生产基地”。*脐橙先后被评为“*省十大名牌农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等荣誉,我局参与的“柑桔优异种资源发掘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推广项目”也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丝绵茶、欲品思茶、*碧涧等茶叶品牌先后被“宜昌市地方特色名茶”、“宜昌市十大名茶”、“宜昌市优质茶”。特别是由我局和茅坪政府共同在茅坪镇中坝子村建设的“7+1”项目集成了多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吸引了全国性现代农业现场会议在此召开,总结并推介了建设经验,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使我县农民更好的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民专业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今年,我局大力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抓好“阳光”工程,全县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人,其中地方特色职业农民*人,沼气工及后续服务150人,农产品加工200人,知识更新培训16人。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用的上、留的住、扎的稳的多层次人才,着力提升了全民科技素质水平。

(四)农民培训基地得到大力扩展

我局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构建了以送科技下乡活动为流动培训阵地,以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清华职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固定培训阵地,网络了以农业中心示范户为辐射点的农民科学素质培训体系。我局充分利用*镇芝兰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设施先进,装备齐全,配备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同时,还网络了双兴种猪场、*丝绵茶场、柑桔良种繁育中心等实验观察基地和学员活动中心,加大农技推广力度,让学员既能学理论,又能学实践;既能学知识,又能交流经验。这些培训基地的建立与扩展,为更好的实现全面素质刚要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篇7

篇8

(一)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活动。结合三个扶贫村实际情况,每村选派一名科技指导员,重点开展果树、蔬菜、粮食种养植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每月组织科技指导员到扶贫村开展农时指导、技术解答、农技培训、技术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帮助村民及时掌握农业新知识,提高农业技能。

(二)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针对扶贫村不同农时的技术需求,组织农业技术专家重点开展了冬季苹果树修剪、果树施肥及病虫害防治、花生等农作物种养植的专题培训4次,培训人数80多人,发放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现代科技农业养殖大全等技术书籍100多册。农业专家不仅到扶贫村提供技术讲解和指导,并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通过亲自示范帮助村民更直观、有效的掌握农业新知识。

(三)开展“扶贫日”活动。以网络形式进行了扶贫日、扶贫政策等内容宣传,扩大了公众对扶贫日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扶贫日当天到XXX村开展了科技送下乡活动,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在XXX村开展了蔬菜种植、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和讲解,现场向村民发放了技术手册70余份、芸豆、茼蒿等种子200余份,以及吡虫啉、戊唑醇等生物农药100多份,提高了村民对于农业技术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篇9

芒市原名潞西市,是以农业为主的边疆农业市。芒市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国土总面积2 987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4%,坝区面积占26%,全市总人口38.99万人;全市辖6个乡、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80个村委会,722个自然村,1 011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4.49万hm2,其中旱地面积2.52万hm2,水田面积1.97万hm2。自2009年连续2年实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逐步完善。良种良法配套直接到田,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赞誉,各项工作均顺利开展。现就芒市实施科技入户以来取得的经验和工作成效进行总结,以期对芒市未来几年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的指导。

1 抓好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选聘工作

实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入户工程,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是入户工程实施的载体,技术指导员和参加科技示范户的选聘工作正确与否关系到工作的成败。一是选聘的科技指导员必须热爱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服务于农业科技的思想品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选聘的科技示范户要具有一定科技文化水平,且有相关的道德品质,要有敢于接受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的精神。二是在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选聘上实行上下结合选聘人员,技术指导员实行自愿报名参加,积极参加业务知识学习考试和单位考察;科技示范户必须要经过村小组提出上报村委会推荐,当地群众认可通过,农业部门审核认定,才能受聘为科技示范户;三是被选聘的技术指导员须张榜公布,以接受群众的监督,经过自愿报名、学习考试、考察等程序。芒市选聘的100名技术指导员均满足上述要求。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实施2年多来,所选聘的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在项目工作中取得较高认可度,在示范区指导带动能力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2]。

2 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

宣传和技术培训是搞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指导入户工作的基本前提,是以提高广大农民认识水平及技术水平为目的的。主要通过以下手段:一是召开市、乡、村3级动员会、专家组联席会、群众代表会、一年一度的的总结和来年的计划会议;二是充分发挥媒体如当地报纸、电视、广播等的作用,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采用公告、宣传车、电话、标语、信息等形式,并编写印发《科技入户指导方案》《工作通讯录》《技术指导手册》;三是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举办所涉种业技术培训、知识讲座,通过室内到室外到田间地头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提高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素质和种植水平,先后有25个村建立起“农家书屋”和党员活动室,11个乡(镇)15个村委会成立农民技术指导员小组,实行“一户带多户,一村带多村,多村带全市”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的新格局,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科技入户示范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前提条件[3]。

3 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运行机制

3.1 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包村联户责任制

切实推行辐射带动机制,即每个科技示范片区选择1名组长负责召集和联络工作,由1名技术指导员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1户科技示范户带动20户农户,相互之间签订技术指导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技术上实行现场演示、观摩和示范引导,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服务体系。

3.2 建立健全专家机制

专家组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中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进行培训,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及时传递新技术的转化成果。专家组由芒市农业局、市推广中心、市植保站、市土肥站、市畜牧局具有副高专业职称的同志组成,共有5人,实行专家负责制,涵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等诸方面的人才。2年来,专家组举行科技报告会10场次,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15条,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的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3.3 建立科技、物化补贴机制

作为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实行科技、物化补贴机制,可以增强科技示范入户的吸引力,有利于科技示范技术的普及应用。芒市每年对所涉及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的示范户每户补贴价值150元的新品种、配方肥料或农药、微肥等物资,并积极探索技术、物化补贴的新方法。

3.4 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核心示范区

作为划区域设置的示范样板,核心示范区主要用于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丰产潜力。核心示范区的主要作用是不断总结高产经验并示范带动、筛选先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核心示范区要注重点面结合,教学结合,科技攻关与推广展示相结合,责任到人,标牌管理。2年来,芒市共建设核心示范区10个,其中玉米核心示范区3个,马铃薯核心示范区2个,水稻核心示范区3个,奶水牛养殖核心示范区2个,经过各种各样示范区的建设,玉米产量每年以5%~10%的速度递增、水稻以5%~8%的速度递增、马铃薯以10%~15%的速度递增,奶水牛数量增加10%以上,都不同程度提高了相关产业的产量和质量。

3.5 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培训指导制度

作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入户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立技术培训指导制度是落实科技入户政策的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手段如下:一是聘请有关专家采取学员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二是通过现场观摩交流,更为具体地讲授相关操作步骤;三是通过明白纸的方式印发技术资料,是可以覆盖全部农户的措施;四是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入户工作的每个技术指导员要与示范户签订合同并零距离接触,在作物全生育期内入户指导天数要在2/3以上。做到一家一户1~2个技术明白人。2年来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班120期,印发《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奶水牛高产养殖技术要领》等2万余份。主推玉米、水稻、马铃薯品种8个,推广玉米宽窄行条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马铃薯高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机插机收技术培训7项,直接培训示范户及辐射带动户农民1.2万人次。推广了科研新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和水平。

3.6 建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入户工作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入户工作监督检查机制,监督形式包括入户查看、听取汇报、电话访问等。主要监督检查项目包括:相关活动如会议培训、入户指导等到位与否,物化补贴是否及时发放,对不按照要求进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批评。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评优的重要依据,以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4-5]。

4 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选用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选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是入户工程的根本,是科技入户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芒市根据国家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主要品种和主推技术,经芒市专家组选定:水稻以科丰182、岗优6366、滇屯502、德优系列为主,玉米以海禾系列、德玉系列为主,马铃薯以合作88、中甸红眼、丽薯6号为主,奶水牛主要以欧盟水牛为为主。主推技术:水稻采用精确定量栽培、规范化划墒条栽,玉米采用宽窄行覆膜种植,马铃薯采用高垄双行种植和芽后覆膜种植,奶水牛主要采用品种改良杂交技术。总之,在种植上所涉及推广技术都采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养殖业上采用提前预防技术,使种植业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

5 参考文献

[1] 宋启道,梁伟红,李玉萍,等.贵州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61-68.

[2] 温春生,李玉萍,梁伟红,等.云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69-75.

篇10

为了解山东省农业科技供求状况,笔者所在课题组于2010年12月~2011年3月对山东省17个地市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18份,有效问卷389份。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政府提供农业科技的状况、获取农业科技的途径及评价、影响获取科技的因素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以此探求农业科技供求规律,从而构建一种能够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笔者所用数据均来自课题组的调查。

1.1农民具有强烈农业科技需求,但使用效率偏低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民的文化科技意识有了普遍的提升,绝大多数农民都认识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调查统计来看,84.1%的农民认为农业科技非常或比较有用。但是,农业科技的经常使用率却很低,仅为27.5%。大多数农民没有将农业科技持续、稳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调查中49.6%的农民认为获取农业科技不方便。

1.2农民实际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建构了较为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供给体系。但是,现实中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却很单一。调查表明,“向邻居亲友学习”所占比例最高,为29.3%,24.4%的人“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报查阅”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从“政府和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下乡”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比例仅仅为13.4%和9.1%。可见,政府的科技供给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切实的满足农民的需求。当问及农民“最有效的科技获取方式”时,36.3%农民希望农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11.5%的农民希望农业专家进村培训。可以看出,农民对政府和农业专家提供的科技服务寄予较高的期望。现实中农村科技的有效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1.3农民需要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调查显示,农民最需要的是实用、高效的农业技术,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最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增加产量的农业技术,其中31.6%的农民最需要的是农药良种选用技术,27%的农民最需要的是病虫害防治技术。因此,农业科技供给应当从农民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科技的供给结构。除了生产技术需求,50.6%的农民还选择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因此,农业科技的供给链条要延伸到流通环节,切实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

1.4政府的科技下乡及科技培训工作实效不显著调查显示,48.6%的农民没有接受过农业科技学习培训,偶尔参加过的比例为37.5%,经常参加的仅为13.9%。当问及农民“政府的科技下乡培训工作情况”时,60%的农民承认政府不同程度地做了相应工作,但是半数农民表示政府的科技下乡培训工作只是偶尔进行。可见,政府对基层农民的科技培训在供给的覆盖面和长效性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位现象。而且,17.7%的农民认为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着培训内容不符合需要,11.1%的农民表示听不懂,34.0%的农民认为没有时间,17.4%的农民认为培训方式过于单一,15.2%的农民认为遇到问题后不能得到及时指导等问题。可见,山东省农民普遍认识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对实用性生产技术和农产品销售信息有迫切的需求,而现有的农业科技供给却难以有效满足其需要。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供给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繁荣农村的一个根本问题。

2基于农民需求的“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的构建

结合山东省省情,从农民需求出发,需要构建以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

2.1以政府为主体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的供给模式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渠道。调查表明,36.3%的农民希望农业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指导,认为这是获取农业科技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运行存在职能定位不清晰、运行机制不活、农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1],需要通过一系列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来恢复重建,使之成为一支高效、真正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农技供给主力。同时,政府担当着宏观调控、政策扶持与引导的主导角色,负责协调社会多元力量,建立健全相应运行机制,保障农业科技供给的长效性和普遍性,从而为农民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一体化科技服务。

2.2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两翼美国实行的是农业高校“教学、科研、推广”体系,一方面把农业研究成果输送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又把农民的需求反馈给农业高校以寻求解决方法[2]。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农业科技供给中具有其他主体无与比拟的优越性,不仅能够发展与创新农村科技,而且能够实现“产、学、研”和“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与推广。山东省具有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科技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并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机制、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为了维护共同利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民主组建起来的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同时农民合作社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山东省是农业大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万余家。在国家合作社政策环境日益优化背景下,山东省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好合作社资源,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及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中的作用,包括对农民社员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与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服务,对非社员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积极的示范效应、辐射作用。这种农村科技供给模式的建构要充分依靠政府合作社政策的支持、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与信息咨询。#p#分页标题#e#

3促进“一体两翼型”农业科技供给模式有效实施的对策

3.1继续深化对现有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山东省要以满足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健全、队伍精干、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根据中央精神继续深化对农技推广部门“三权”的上收改革,明确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农业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目标是盈利最大化,而农业本身具有的准公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省内农技推广部门“三权”必须彻底上收至县(区),以确保农技推广工作“人、财、物”的充分保障,从而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在充分总结国内各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要建立县农业主管部门领导责任制、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岗位责任制,实现推广人员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要建立自下而上的技术需求反馈机制和以农民满意为主的绩效考评制度,实现农技推广人员收入、工作业绩与农民需求有机结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从而提高政府农技服务的公信力与实效力。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这就需要政府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3]。还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促进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中的作用。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4]。此外,要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农技推广的专项基金,完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有足额的财政支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要加强对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定期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技人员技术素质与服务意识,切实为农民提供高效、高质的技术服务。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技推广队伍中来,充实与提高农技队伍的力量与素质,要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创新多样化的、自下而上的、有效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方式。

3.2推动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农业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供给中具有充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如何使其充分出来并实现持续供给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篇11

二、主要工作目标要求

强农富民工程(简称3313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工作目标:

组织1次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研讨交流会;

创建1个科普示范市(县)、区;

召开1次农业科技“110”总结表彰大会;

创建10个科普示范乡镇;

扶植推广10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

表彰10个先进农技协;

推广表彰100个科技致富能手;

完成300个农副业经纪人培训;

完成3000人次的农村干部、党员的科技素质培训;

完成30000人次的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

三、工作安排

1组织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交流,推进全市农业科技进步。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联系广泛,技术人才众多的优势,由市科协组织,市农学会牵头,各农口学会和市(县)、区科协、专技协会联合举办农业综合学术研讨交流会,以“生态、优质、特色、效益农业”为主题,邀请著名专家作专题报告,举办农业新技术巡回讲座。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分别以农业质量建设、产业化经营、农业、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特色种养殖为专题,进行学术研讨交流。

在农业综合学术交流会上,还要组织科技示范项目、科技致富能手的交流、表彰。

2抓好创建科普示范市(县)、区、乡镇的工作。根据省科协创建科普示范基地的标准,在去年江阴市、锡山区获得科普示范市(县)、区称号后。今年要在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农业科技普及设施创建上加大力度,并力争要再创一个科普示范县(市)、区,在此基础上,抓好创建科普示范乡镇的工作,各市(县)、区科协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与培育农业产业化特色镇、村结合,重点抓好3~5个科普示范乡镇的工作,全市创建10个市级科普示范乡镇。

3切实抓好“农技协”工作,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技术经济一体、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新兴组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合作方式。现全市共有73个专技协会和7000多名会员,今年要新建农业专业技术协会30个,力争做到“一村一协”、“一镇多协”,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种养专业户的联合,按专业成立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推进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发挥其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其“入世”后自求发展、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今年要评选10个先进农技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促进农技协得到更快的发展。

4依托农技“110”服务团,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以农业科技“110”为主线,以市农口各学会为主体,发挥各市(县)、区农技协会的龙头作用,组成百人农业科技服务团。结合农业科技“110”活动和农村科普活动,对农民提供的农技推广和技术咨询,帮助农民解决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技术难点,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充分利用各级科协和农林局的基层组织网络和市科协太湖科普资源网,创建和完善一个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和经济信息的服务平台。以中华农副商务网、致富网、中国农业交易网和省、市农业科技网为依托,及时地向全市农民传播市场信息和农技信息。

结合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各市(县)、区科协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一批优质高效发展项目,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进行重点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扩大影响和推广范围,形成区域性优势,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对科技含量较高,具有推广价值,并有一定基础规模农产品的项目,争取当地财政给予经费的扶持。并筛选项目报市科协立项,经专家论证后,全市建立10个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将给予农业科技扶持费支持。

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结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建立,全市将评选表彰100名科技致富能手,以点带面,形成全社会学科技、用科技、科技致富的良好局面。

5广泛实施农技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围绕“入世”后的新形势和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和需要,充分利用基层农技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有重点地开展新技术培训,加快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

(1)经纪人培训。

目前全市农业经纪人近3万人,其中通过规范培训的仅有百分之一。市科协将组织各市(县)、区开展农业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全年完成300人次的培训目标,并争取90%人员获得国家工商局和科技局颁发的资格证书。

(2)农村干部、党员科技素质培训。

围绕绿色证书、学历证书,“四农”新技术的推广,“现代农业经营”、“国际经贸”、“世贸”基础知识等内容,开展农村干部、党员的科技素质培训。

各市(县)、区全年完成3000人次,市农口学会组织完成1200人次。

(3)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要广泛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二市(县)各完成各种培训1.5万人次,其他三个区各完成5000人次,帮助农村群众熟悉掌握1~2门先进实用技术,推动农业的结构调整。

四、措施

1强农富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工作领域新,难度大,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建议成立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区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各级制定实施细则,抓好具体落实。

篇12

农业科技园区是一种新涌现出来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将数量型农业向效益型农业转变,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着眼于市场的动向,将不同类型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调整,使其成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密集区[1-3]。

四川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4]。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10年,已建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3个(广安市、乐山市和雅安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0个。在带动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应用,改变现代经营形式,传播现展理念及农民增收与企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总结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现总结如下[1]。

1 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1.1 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2010年,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由最初的14个迅速发展至9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广安市、乐山市和雅安市)。四川省共建立示范区13.07万hm2,核心区面积达到4.93万hm2,辐射区面积逾93.33万hm2;共示范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 428个、732项、251项,开发新产品492个;建立农民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1 300个以上,培训农民133.8万人次;各级财政投入28.59亿元,实现产值272亿元、税金6.5亿元[1]。

1.2 带动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创新和集成开发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以苍溪县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聚土防水、少耕免耕、机械进园、高位嫁接、平行拉蔓、自动微喷、种养循环”等猕猴桃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由原来的20 hm2扩大到133.33 hm2,还辐射带动广元市元坝区采用聚土防水新模式发展猕猴桃66.67 hm2。

1.3 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园区展示了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当地和周边的农业产业发展,极大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广安市以观塘镇为核心建成面积达346.67 hm2的广安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设施农业基地,辐射带动近400 km2的现代农业发展,惠及12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众,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3 738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进行园区建设

由于在建设园区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且多数园区从方案论证到规划设计时间仓促,未能做好规划准备[5-6],无地方特色,有些园区选择的产业根本就不适合当地种植;部分园区只重观赏价值轻实用价值,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的多,偏重观光休闲功能,造成科技园区在后期使用中的诸多不便;甚至有的地方为了迎合某些主要领导的意图,在园区内大量引进“高、精、尖”的设施,片面追求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设施,而不是真正地从发展角度出发、以科技发展农业为目标,仅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2-3]。

2.2 农业科技园区分布不均匀

调查表明,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成都片区,该区面积占全省10.93%,但是却建设了33个农业科技园区,在全省园区总数中的比例较大,达到35.48%;农业科技园区数量较多的地区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川东片区和川南片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居全省总经济发展程度的中等水平,二者园区的建设密度也相差不大;农业科技园区数量最少的地区为攀西片区和川西北片区,这2个片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落后于其他几个地区,尤其是川西北片区,其占地面积非常大,约占全省面积的1/2,但是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晚,较落后,截至目前仅有4个省级园区(表1)[2-3]。

2.3 示范带动作用不强,农民获益少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为农民做榜样,帮助农民一起发家致富,促进新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得以推广和应用。但是,目前部分园区的建设是以政府投资为主,造成政府主观意识太强,对园区的建设方面干预太多,不能引进最佳的科学技术,往往导致经济效益较低,或是过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使其示范容易但是推广困难,老百姓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受益甚少,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4 缺乏常态性科技人才,科研能力不强

科技对农业园区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将科技融入到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去才能建设出好的农业科技园区[1]。但是部分园区在建设期间科技支持力度过大,但是在运行时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研究精神,导致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还未能掌握,不能创造出具有高市场竞争力的、高效益的技术品牌,同时由于园区的科技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又制约了自身特色产业的发展。另外,园区技术推广扩散方式单一,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没有与科技示范基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导致其在指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时力不从心,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4]。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园区的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其科研能力与示范带动作用

在园区建设期间,要聘请专家对园区的水平布局、垂直布局、功能定位、主导产品及优势产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避免市际、县际之间的规划雷同重复;在园区运行期间,可采用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的方式引进人才,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科研活动,注重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同时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使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心甘情愿扎根园区,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符合我国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业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示范推广体系和产业开发体系[5]。

3.2 建设全覆盖的农业科技园网络,提升四川省农业生产整体水平

按照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原则,在四川省建设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分工明确、优势特色互补的农业科技园大网络,做到区有综合性示范园区,县有高标准示范园区,乡有特色示范园区。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梯度推进的技术传播途径。在充分发挥发达地区数量多、标准高、规模大的农业科技园区带动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偏远地区园区数量少、档次低、规模小的问题,这些地区更应加快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全省满覆盖。

3.3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保障园区持续稳定发展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的核心。农业科技园区要建立健全企业或业主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入主园区的企业和业主,同时园区应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企业经营机制,保障园区持续稳定发展[4-11]。

4 结语

笔者认真总结了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发展的对策建议,其目的是在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进程中能够减少错误,促使其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郭红,邹弈星.四川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5):85-88.

[2] 李国新,张天柱.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1):76-79.

[3] 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16-120.

[4] 刘景环,任小平,陈蓉.农业科技园区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J].南方农业,2011,5(3):79-80.

[5] 张能坤.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J].农村经济,2012(4):86-88.

[6] 陈世雄,查金祥.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23(1):92-95.

[7] 王桂芳.论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J].甘肃农业,2004(10):117.

[8] 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篇13

作者:魏小红 单位: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只有不断对软硬件进行更新,选择质量优良的软硬件产品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跟上时展的脚步。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网络安全问题,而农业科技档案保存了许多重要内容,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创造的特征,资源弥足珍贵,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信息化管理的高效性。因此不仅从应用方面,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也要对硬件设施和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障档案系统数据的安全和稳定。

档案服务人性化一要树立服务理念。在信息化背景下,应改变传统档案管理“重保存、轻利用”的理念,树立起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在保证档案管理专业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其社会性,最终实现两者的统一。二要创新服务手段。档案馆要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服务,建立档案网站,为档案使用者实现档案信息网上检索提供方便,做好档案资源库建设,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全面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在实践中要对服务的方法不断创新。例如:可以开展“一对一”农民科技档案服务,即为某些种养规模较大的农民建立专门的档案,把档案管理部门主动为农民搜集相关档案信息,通过互联网供农民查阅,更好的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档案的科技利用率。最终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基点,以服务“三农”为核心职能的档案信息体系。三要拓展服务领域。将传统的农业科技档案主要为科研单位、农业生产企业服务,转化为向全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可以针对科研部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农民等部门服务,为其建立不同的档案数据库模块,实现档案管理的“精细化”,使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成为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的指挥部、智囊团、咨询中心。四要利用信息化促进档案管理中的交流与反馈,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出击,了解档案使用者的现实需求,深层次研究开发档案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合理性、快捷性、准确性。档案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征求各方意见,进行交流与沟通。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农业科技档案馆是农业科技信息的聚集中心和交流中心。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一部分事业单位市场化也是国家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创造性的探索科技档案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农业科技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科技档案使用过程进行商业化运作。各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可将一些农业科技资料到互联网,进行适当的收费阅读,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利用率。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资料咨询服务,扩展科技档案管理咨询业务,为档案使用者提供相应的科技信息指导咨询、科技资料检索咨询等服务。另一方面,可将档案管理工作拓展到扩展到社会活动中实现商业运作。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深入的进行市场挖掘,研究自身特色,把传统的信息采集、编目、使用、咨询等业务扩展到社会活动中来,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增强科技档案馆的品牌知名度和群众认可度。

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在数字化条件下,农业科技档案馆要树立“人力兴馆”的意识,把既精通传统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做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建立学习型档案馆,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人才进行精细化培养,强化数字化应用的重点。要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的体制和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接受数字技能的培训。二要建立文化型档案馆,不但要做好员工管理、技能上的培训,更要做好人文观念上的培训,要丰富档案馆文化内涵,使员工理解农业科技档案馆的精神实质,热爱档案管理工作,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档案馆的发展中去。三要建立研究型档案馆,档案馆要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各类农业科技课题研究,提高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知识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水平,提升档案编研能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保证。总之,农业科技档案包括着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各类文字、图纸、数据、声像等资料,囊括了农业科技研究课题的“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各个领域,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再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质量,为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更为档案管理紧跟农业科技发展步伐、服务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软硬件更新实时化、档案服务人性化、档案管理模式市场化、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复合化将是农业科技档案馆管理信息化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