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继续教育基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师范继续教育基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师范继续教育基地

篇1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创建初期作为劳动资源补充,已迅速发展成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资源等方面作用显著、不可或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了精心规划和全面部署,并以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作为今后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这也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功能释放:我国地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地方高校作为实施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术圣地。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其价值定位在于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全方位地为地方服务,它既是地方社会人才、智力、技术的主要源泉,也是实现地方技术创新核心基地之一。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地方高校在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

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其教育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才生产能力的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其人才培养任务直接决定着地方发展能否会形成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及历史沿革状况,力争在不同层次上办出特色,以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为目的,丰富地方社会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

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参与者主要是经过大学知识学习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其“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单纯使用某种单一的技术或教学方法,更不能简单地用行政方式解决问题,而应在学校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来引导和调动学习者教育意识,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便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地方经济的服务平台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着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教育的需求就越大。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继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地方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地方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应紧紧贴近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给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担负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继续教育改革。

继续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一个互动的关系。一方面,继续教育要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地方高校以大力支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此外。对继续教育自身来说,必须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更新观念,加大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力度,建立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在地方高校的各项工作中都贯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条主线。

3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在所依存的其他社会诸现象中,文化无疑对其影响最深。文化传播功能最主要的是社会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就是沉积一定的文化元素,并为建立和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奠定基础。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地方文化传播的手段,具有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这种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建设和谐区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地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通过对成人学习者的培训、实践指导以及教学形式,以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与新观念传授给学习者,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改善成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培养生产工作前线劳动者的生产实践技能,增强成人的职业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丰富学习者的业余生活,强化成人的文化、健康、卫生、环境保护、民主参与等多方面意识,形成自身健康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二、经验借鉴:国外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国的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呈现多样化特征,通过总结国外继续教育发展形式,许多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行继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使继续教育在政策和实践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共性特点:一是把发展继续教育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计划。发达国家都把继续教育看作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把继续教育放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把它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来完成。二是建立法制和制度,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施。为了使继续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立法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目标和途径,建立健全推进继续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使继续教育法制化、制度化。三是改革学制,大力发展弹性学制。国外为了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注意研究学习者的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确定学制,努力做到学习机会开放化、多样化。四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和特色发展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保障、质量评估等措施手段,引导继续教育将发展特色集中到提高质量和特色发展上来。

西方国家在继续教育发展方面的经验,为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首先,明晰地方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在国家和地区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扶持和严格规范继续教育的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从世界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看,继续教育的兴盛与衰亡是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分不开的。许多国家的政府重视继续教育,如许多国家都规定企业利润或资产中的一定比例资金必须用于企业的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法律、法规来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并规定用经费来扶持继续教育的发展。这就为拓宽继续教育渠道奠定了宏观的物质基础。其次,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改革继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体制改革是推进继续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继续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立法历史较长,教育立法比较完善。我国的教育立法工作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但是仍存在遗漏,我们要总结我国教育立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成果,努力提高立法水平,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这对改进继续教育立法内容规范、提高继续教育立法质量、加快继续教育立法进程、促进继续教育立法与国际接轨有重要意义。最后,明确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办学行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一直以来依托于成人学院,大多数成人继续教育机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制约了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路径依赖: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聚焦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将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为国家的教育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建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示范性基地的问题,是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办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特色,对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总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全国多地区、多行业的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支持一批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积极探索,构建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体制和模式,这也是我国成人教育的又一项重大建设工程。其示范性标准有以下四点:

1 搭建开放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

从国外继续教育发展来看,搭建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在我国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企业、事业单位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开展员工继续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地方高校应拓宽继续教育办学思路,构建开放的教育平台,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抓好继续教育的文化品牌,促进社会各界的联合与合作,利用各种有益有利资源注入成人学习实践,以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般而言,在现代终身教育的理念中,由于不再受到时间、地理、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和意愿选择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挑选授课教师,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而使每个人真正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也促使继续教育理念发生变化。地方高校在扩大继续教育影响力和丰富学习资源时,应积极打造网络学习平台,面向更多的成人学习群体,义务式地开设免费的学习资源,应用远程教育,完善在不同的学习者中进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转化的网络服务系统,打造灵活性、高效性、经济性、易扩展性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地方发展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 营建高效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我国继续教育激励机制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继续教育管理缺位,特别是缺乏相关配套制度M J。如何开展竞争与合作,利用竞争发掘继续教育的潜力,有效地运用学习资源,使继续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的首要任务。继续教育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扩大办学的自,让各校在公平的条件下竞争,有领导、有步骤地改革教育体制,简政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地方高校应扩大办学自,使学校各显其能,在教学质量、教育管理、规模声望、办学效益等方面竞争,这样可以形成地方高校的压力和动力。二是教育组织之间的竞争。竞争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继续教育组织机构通过明确责、权、利,使职权与义务结合起来,创造正常竞争合理流动的条件,通过市场达到最佳配置。搞好教育组织之间竞争可以提高继续教育发展水平,从而在继续教育的主导因素方面保证继续教育的正常运行。

3 创建灵活的继续教育学习模式

成人学习的特点是由成人学习者的特性决定的,成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已经达到成熟状态,并且担负了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成人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确性、自发性、广泛性、独立性、灵活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竞争力、流动机会和对社会的更多依赖,使其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学习需要,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为满足这种强烈的学习需要提供着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支援。但就目前的具体情况看,社会普遍存在着轻视成人教育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忽视成人学习特点和继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学习的方式方法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高校着重培养理论基础深厚、知识广博、系统性强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学习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因此,继续教育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把握成人的生理、心理规律,以成人学习理论为指导,优化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篇2

近年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建设的热潮,而其中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又成为了突出的亮点。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地方高校,无论是财经类的高校还是非财经类的高校,几乎都进行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或者类似的实验室建设,先后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经管示范中心),对经济管理学科的实验实训环节的改善带来了实质性的提高。在这些经管示范中心当中,属于理工类地方高校的不乏少数,其学校的特殊背景和其在学校中所处的特殊地位,都要求我们对其可持续发展进行认真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尝试找寻出一条符合其特色环境和地位的,能够进一步推进其经管示范中心建设的,真正发挥其良好示范作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其经管示范中心是2006年由原工商、经贸、会计三个学院的院级实验室合并而成,经过4年多的完善与建设后,现拥有房屋面积2000M2,资产总额近300万:其中各种专业软件和数据库10余种,总金额近70余万,建有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沙盘实验室、金融学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实验室、人力资源测评中心等多个专业功能性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严肃而急迫的问题:如何开展经管示范中心下一阶段的改革和建设,如何体现我校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和优势,如何构建经管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使经管示范中心的实验教学效果与对外服务功能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冷静客观、准确深入的剖析经管示范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的问题

1 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经管示范中心的进一步建设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设备的老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地方高校的建设经费本就不算宽裕,在每年并不算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中,作为理工类高校绝对主角的理工科实验室,毫无悬念地划走了绝大部分的预算,而所剩无几的经费要完全满足其他学科实验室的需要是绝无可能的,经管示范中心能够做的就是尽力在这有限的经费中获得最大化的支持。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每年能够获得的建设经费在40万左右,这个经费满足日常的维护和管理没有问题。但如果是用于建设新的先进的功能性实验室就完全不够,所以,从2008年到现在,经管示范中心没有再建设一个新的功能性实验室,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所衍生出的对新实验室的需求完全无法满足。与此同时,经管示范中心的部分设备已经达到或超过报废年限,但由于其数量较大,总金额较高,更新换代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一直无法进行,这也造成经管示范中心设备的运行效率较为低下,对现有实验实训环节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实验室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经管示范中心特色并不鲜明。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经管示范中心往往都是以经济管理学科的视角来开展建设的,所以,尽管是理工类高校,但其经管示范中心的建设模式主要还是参考重点高校或者财经类高校的建设经验,对于如何体现和突出其本校优势的考虑并不多,其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并不鲜明。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建设了不少的功能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财经类高校的类似实验室无论是配置、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几乎一致,而对于能够体现我校特色和优势的汽车、电子等学科专业,在经管示范中心中完全找不到位置,给人的映像是“这的确是一个经管中心,这也仅仅是一个经管中心”。

3 缺乏主线强力联系,经管中心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服务程度不高,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于对自身核心价值认识不清,对中心的特色打造严重缺失,造成经管示范中心缺乏主要线索贯穿全局。从单个个体的角度来看,经管中心每个专业实验室都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经管中心整体的角度去看,则都是一个个分散的亮点,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从整体和系统的深度去提供综合性的实验实训教学服务,学生只能严格的按专业按课程按部就班的进行实践活动,其掌握的也都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没有连成线形成面。在缺乏对专业、学科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技能掌握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得以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重点高校的经费充足和与财经类高校的政策倾斜不同的是,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经管示范中心几乎都存在以上三个主要问题,而这三个主要问题恰恰也是阻碍经管示范中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在设计改革方案,构建经管示范中心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时候,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三个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考虑方向。

二 改革目标

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在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前期建设经验,以及对其他高校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与建设成果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出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保证有限投入的情况上,最大限度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经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机制。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

1 实现与工科之间紧密联系的预期构想,建设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从横向上拓宽经管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

我们在新建一个功能全面、技术先进、覆盖范围广泛的物流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现有的专业实验实训项目的改造工作,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内,实现大部分经管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与工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如建设以工业产品为对象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市场营销、广告策划等实验实训项目,最终将经管中心建设成为不仅仅是经管学科的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同时也是工科各专业开展与经济管理有关的实验教学的重要实验实训环境。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上,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以经济管理

为纽带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对我校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各个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构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实验实训环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从纵向上深度发掘经管中心的服务潜力。

我们以创建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为契机,构建一个整体化的系统性的创业创新实验实训环境。在这个综合性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企业的创建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将加大对服务器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心的网络带宽,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校园的虚拟竞争环境,甚至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高校,从而使参与竞争的人数大量增加,竞争的程度更加激励。我们还将加大相关配套软件的引进和自主开发,丰富学生管理企业的手段和方法,使虚拟市场更加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为学生更好地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供充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综合实验实训环境中,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3 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经济管理国际性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和国际性认证中心,实现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接轨,从高度上提升经管中心人才培养的层次。

我们将始终围绕国际化的方向来开展建设,在新实验室的创建和已有实验室的改造中,在新实验项目的建立和原有实验项目的完善中,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都将以国际化的高度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工作。尤其是软件建设部分,我们一方面将积极引进国际化标准的实验教学软件、实验资料和实验案例,构建国际性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二是大力推动和支持各个专业积极开展实验项目国际化方向的改革和建设,使国际化经管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将积极与相关的国际化认证机构进行合作,在现有实验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化认证培训系统和考试系统,建设覆盖重庆市乃至辐射西南片区的经济管理国际化认证考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基本方案

1 原有设施的完善

对经管示范中心的原有的实验室环境进行完善,对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更新换代,确保经管示范中心的硬件条件完全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和后期建设的要求:同时对经管示范中心的网络环境进行较大的改进,实现经管示范中心与校园网的光纤接入,以及经管示范中心主干千兆网和到桌面客户端100M的建设,并争取实现经管示范中心的无线网络覆盖。

2 中心人员再培训

21世纪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从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愈宋愈短,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的更新越来越快,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这一趋势下,坚持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实验人员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科研服务质量,以及“中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新实验室的建设

按照预期的目标,建设必要的新实验室,重庆理工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经管示范中心的现有条件,拟建设物流管理实验室和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

(1)物流管理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国际性的先进物流为标准,以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对象,构建现代物流的管理与运作环境。由4个环节组成:全球采购和销售环节、生产管理环节、物流运作环节、战略管理环节。

(2)经济管理创业模拟实验室

该实验室以国际化的(支持多种语言环境)、大型先进ERP软件为平台,结合多种专业软件以及定向开发软件,构建一个以国际准则和国际惯例为基础的,涵盖经管学科多个专业方向的,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专业)、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生产制造管理(汽车、机械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营销专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会计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专业)、移动商务(工商、企管等各专业)等的模拟企业经营对抗实验实训环境,主要包括七个环节: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环节、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以上两个实验室的建设意图非常明显,物流管理实验室以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对象来构建,是为经管示范中心与该校的优势工科专业汽车和电子信息技术搭建一条沟通联系的桥梁,是实现与工科之间紧密联系所必须的条件;而创业模拟实验室以创办和经营虚拟企业为方式,将经管学科各种专业知识综合融汇,这对于构建综合性的实验实训环境,凝炼经管示范中心的核心主线将发挥关键的作用。

4 国际化认证培训中心建设

经管示范中心在完善原有基础条件和建设新实验室的基础上,应主动参与经管学科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经管学科国际化人才认证培训中心的建设。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近年来陆续开展了CIMA(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nagementAccountants,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和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Accountants,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方向的人才培养,经管示范中心积极参与,为这两个方向的学生提供国际认证的考试环境,尽管目前只是一个考点,但在与这些协会中国商的交流中,双方都表达了希望进一步合作的强烈愿望,一旦时机成熟,其经管示范中心将立即成为这些协会在重庆乃至西南片区的认证培训中心,经管示范中心的国际化认证培训中心的建设,对于提高该校甚至该地区的经管人才国际化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 实验实训配套资料修订完善

经管示范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和各个学院、专业系(教研室)的联系和合作,以实现“工经管紧密联系、建设综合实验实训环节和提高国际化实验实训水平”为基本目标,对现有和新建的各个实验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主要涉及实验资料、实验课件,以及实验开展的手段方法等,使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思路最终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

四 方案分析

本次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其核心意义我们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通过与本校理工科的龙头专业、优势专业的交叉联系,一方面对经管示范中心的特色打造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坚实的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建设经费争取中将占领全新的制高点,一旦经管示范中心成为了本校的理工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也就是其能够长期获得较为充足建设资金的时候,对经管示范中兴后续的长期的建设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从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出发来考量经管示范中心的建设,也就意味着将更加实际的考虑经管示范中心的对外服务功能和定位,将经管示范中心的发展方向与地方城市的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应该说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科学的长远的考虑。

(3)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提出建设综合性的实验实训实验环节,为经管示范中心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提供了基础,建设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实验实训环节,其核心就是以所有科中的经济信息为对象,以综合的实验实训环节为平台,开展经济事务的预测、规划和决策。这将极大的扩大经管示范中心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为经管示范中心与更多的学科加强联系提供的必要的条件。

五 结束语

理工类地方高校的经管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课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本次重庆理工大学经管示范中心的改革方案可以说是一次较为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其从经管示范中心特色打造方面、建设经费的长期保障方面、加强服务的功能和服务的功效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认真的思考、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为这个难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现实的、有价值的思路。

参考文献

[1]Shyam Sunder Experimental Methods A Primer forEconomists[M],(wio D,Friedman),Cambridge]994,

[2]李秀芳,秦海英,吴晓晨,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 式初探C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6,

篇3

1痹谑≌府领导及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的宏观指导下,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教师培训政策,设置教师培训类型,并对教师培训实施管理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笔〕闪⒔逃、人事、财政、物价等部门参加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见附件1),负责统筹和协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除按规定必须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见附件2)外,停办一切不合理的教师培训。新增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培训,必须由举办部门提出,报经省联席会议对培训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培训机构资质和经费安排等方面进行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并严格遵循谁培训、谁出钱 的原则,由举办部门负责承担因培训发生的相关费用。

3备魇薪逃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一名分管负责同志,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均应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

4备骷督淌ε嘌祷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高师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承担相应培训任务;中小学校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

5敝行Ы淌继续教育实行领导负责制,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进修院校、有关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为继续教育第一责任人。

6敝行Ы淌继续教育和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是教育督导和普九复查的重要内容。

7敝行Ы淌ε嘌凳敌芯霾咴鹑沃坪驮鹑巫肪恐疲并通过开展专项督导,整顿培训秩序,规范培训行为,增强培训实效,把面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二、目标与原则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期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教师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能力。

2敝行Ы淌继续教育的原则是:分层分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按需施教。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内容;坚持集中面授、自学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坚持面向农村、送教上门,坚持创新培训模式,推进教师远程研修。

三、类型和项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每5年为一周期,从20xx年开始,每周期内中小学教师年均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72学时。

1苯淌Ω谖慌嘌怠C嫦蛉体中小学、幼儿园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为360总学时。按照学科教学计划,分层组织实施。其中,国家和省定专业技术人员公共课程培训为80学时。公共课程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由当地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指导实施。为减轻中小学教师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教师参加集中面授原则上不出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由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或有关师范院校实施。培训费由部门、学校、个人共同支付。个人支付部分由培训单位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培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皖价费〔20xx〕243号)规定收取。

2惫歉山淌ε嘌怠>教育行政部门选拔认定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培训,时间为1年,集中研修为240课时。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根据省级培训方案,由省级培训院校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3碧岣哐Ю培训。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由学校批准后,自愿参加,费用自理。省教育厅提出培训计划,并委托有关高校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参加提高学历培训可折算为一定的继续教育学时。

4庇⑻囟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5毙驴纬膛嘌怠O蹬浜匣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的专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不向教师收取培训费用。

以上各类培训的具体实施细则由省教育厅会有关部门另行印发。

四、证书管理

1比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印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其他任何单位自行制作、发放的证书无效。

2敝な榉⒎拧8魇腥耸滦姓部门负责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证书的编号、加盖钢印工作,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证书的统一申领和发放工作。

3敝な榈牡羌呛蜕笱椤8骷杜嘌翟盒8涸鸺中面授的学时登记,中小学校负责校本培训情况登记,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省统考课程的登记。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校本培训课程的审核,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集中面授课程的审核,省每年组织对各市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和审验情况进行抽查。

4辈渭庸歉山淌ε嘌档慕淌Γ须提供骨干教师培训通知书和结业证书,由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办理免于参加周期内教师岗位培训证明,并在本人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相关内容。

5奔绦教育证书作为完整、系统记录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由教师本人保管,涂改无效。证书损坏、丢失后,应及时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五、经费保障

1敝行Ы淌继续教育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财政困难的地区要积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分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省级继续教育专项经费逐年适当增加,重点用于农村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

2卑煅条件较好的中小学校应在业务经费和办学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

3备骷督逃行政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本级骨干教师和培训者培训专项经费。

4敝行Ы淌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中直接用于教师进修院校办学的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培训计划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安排。

5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并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中小学教师,其学习期间的费用按有关规定在继续教育经费和所在学校的业务经费中开支。

7 鼓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捐赠,并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基金。

六、基地建设

1备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xx〕3号)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本级继续教育基地标准化建设,逐步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和教育科研中心。

2备骷都绦教育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服务范围,申报继续教育基地资格,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认定结果报同级人事部门备案。

3备骷都绦教育培训基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建设与管理。省教育厅依据教育部《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组织对全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进行示范性评估和合格评估;会同人事行政部门对省管继续教育基地进行资质认定。省教育厅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不具备条件或违反有关规定的,取消其基地资格。基地实行年检制度,各级基地向其主管部门上报年检报告。

七、奖惩措施

1敝行Ы淌Π垂娑ú渭蛹绦教育,享受与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2痹诩绦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

3狈财榔钢俺啤⑿聘、竞聘职务、晋级及考核评优的中小学教师,须按规定将继续教育证书提交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

4 接受规定的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培训或未经同意中断按规定必须参加的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由所在学校取消其职务聘任资格,或延缓其职务评聘,继续教育费用全部由本人承担。

5狈参シ幢景旆ü娑ň侔斓闹行Ы淌ε嘌担教师有权拒绝参加,同时追究举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严肃处理。

6倍灾行Ы淌继续教育工作和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导致不能完成培训任务的单位,其第一责任人在年度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情节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八、附则

1庇锥园、特殊教育机构、中等专业学校、师范学校、职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参照本办法实施。

2北景旆ㄓ墒〗逃厅负责解释。

3北景旆ㄗ苑⒉贾日起施行。

继续教育含义第一,继续教育是一种成人学历教育;

第二,受教育者在学历上和专业技术上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

篇4

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原则,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教师继续教育第二周期(*—2008年),实施以校长培训为先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为重点,面向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探索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开创教师继续教育新局面,使我市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二)主要任务

——学历提高培训。按照《*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培训规划,争取到*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学教师达到30%,具有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达到50%,具有大专学历的幼儿园教师达到80%。

——新任教师培训和职务培训,继续执行《*市中小学教师进修暂行规定》。新任教师培训的培训内容包括师德教育、班主任工作、学科教学案例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政策法规等。培训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转为正式教师。全体教师必须参加以5年为周期(*—2008年)、每年60学时的职务培训。职务培训必须把师德教育贯彻全过程,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核心内容,强化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校长、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必须参加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每5年必须参加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年起,全市统筹实施“海外培训计划”,校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以海外培训为主,学习中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到国外中小学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依托国内名牌师范院校开展国内培训。

——培训教师的培训。对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专任教师及管理人员实施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培训。培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深入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熟悉和掌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规律,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水平。

二、深化体制改革,以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指导,构建纵向分工合理,横向贯通的继续教育网络

(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全市公办、民办中学教师的职务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各级培训基地培训教师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本区公办、民办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职务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层干部培训;各中小学校主要负责组织校本培训,并协助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教师学历教育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需要纳入继续教育学时管理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二)实施海外培训,加快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步伐。争取5年内完成优秀校长(含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海外培训任务。

(三)加强校本培训。教师职务培训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20学时;骨干教师培训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30学时;新任教师培训的校本培训调整为60学时。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学校校本培训能力评价。通过评价的学校可自行组织校本培训,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未通过评价的学校,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其他具备条件的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市、区、校要加强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校本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结果等方面的管理,切实发挥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基地作用。

(四)加强继续教育机构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和高校的合作,努力构建“研培合一”的新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合作,教育科研部门负责将重大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开发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加强教学过程合作,科研人员要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促使理论与实践、继续教育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指导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接受培训,在培训中学习研究;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更新知识,培养、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三、不断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办学机构,建立一批示范性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

(一)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管理市级培训经费、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管理制度、组织开发和评审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全市教师继续教育证书验印及继续教育评估监督和检查总结工作。

(二)海外培训遵循“统一规划,两级管理”的原则。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海外培训总体规划、培训计划、安排年度培训任务、遴选人员、鉴定培训成绩、协调境内外事务、落实培训经费、监督培训经费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工作。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所辖学校的报名、资格初审,落实区所承担的经费,督促所辖学校(单位)落实所承担经费,保证所辖学校和单位推荐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各区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的要求,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设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建设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区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按照分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并建设成为本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教师教育政策咨询和指导中心;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设备和资源等良好环境,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辅导和帮助教师开展自主学习。

(四)鼓励高校积极参与教师继续教育。本市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学校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做出贡献。要加强与国内外名牌师范大学的合作,在国内外建设一批高层次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对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校,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项目资助的办法给予经费补贴。

(五)加强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市教育行政部门拟建立国家级教师继续教育示范基地。鼓励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按照国家级区级基地标准建设,对具备条件,且区教育行政部门有创建经费投入的,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1∶1的比例给予建设补贴。

四、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一)优化课程设置,借鉴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先进课程理念,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适度扩大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放程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开发;制定继续教育课程认定制度,面向全市进行部分课程招标。通过独立开发或合作开发等方式,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二)教师继续教育职务培训每年60学时。其中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校本培训学时计入总学时,其他经市、区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按管理权限批准开设的课程,计入总学时;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科研、指导年轻教师、制作课件、撰写论文论著、开设继续教育课程等工作可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每年的折算学时不得超过30学时。担任继续教育的授课教师或教师参加学历培训和高一层次学历培训的,可免修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教师参加经批准纳入市继续教育网上课程学习的,考核合格后可计入学时。参加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海外培训的教师,免修3年继续教育学时。

(三)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实施证书验印制度,具体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考核成绩及学时数作为其年度考核、评优、职务晋级、聘任的必备条件。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将教师继续教育指标纳入市、区教育督导和学校等级评估内容。

(四)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全市统筹安排分阶段展开教师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应多样化,提倡参与式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采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

(五)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将继续教育网络建设纳入市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强市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大学师范学院等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链接各区继续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国内外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教师个别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一)保证财政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统筹力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市、区财政按深府〔*〕194号文件的规定拨付,其中市、区培训经费的60%分别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40%划拨给学校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每年各级继续教育机构向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办学计划和经费预算,经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拨付。

教师海外培训经费采取分级分类承担的办法。按5∶3∶2的比例进行分摊,其中市教育局负责50%,出国人员所在区负责30%,个人负责20%。市级经费在教育附加费中列支,学校经费从每年市区两级财政拨付的职工教育费中列支,个人经费由出国人员自支,个人有困难的可向学校申请减免。民办学校教师海外培训经费全部由学校自行解决。

多渠道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经费标准参照公办学校教师培训经费标准执行,市、区教育部门将在教师培训经费中予以一定的支持(具体办法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篇5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 “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 转贴于

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 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 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篇6

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将是势不可当的发展潮流。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并强调“三通两平台”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因此,在学前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设计并开发了符合淮安当地实际需求的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期望这个平台系统能让“三通两平台”建设在继续教育中得以完美体现。

淮安市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瞄准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提升幼儿教师师资水平。淮阴师范学院是苏北地区培养本、专科层次幼儿教师以及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学前教育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园长、骨干教师的培训两个方面。

1.成人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点日益增多

淮阴师范学院目前在籍成人继续专科生414人,在籍成人继续本科生2453人。继续教育生源分布范围广,每年暑假,教师们都要奔赴各个教学点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学员人数每年在大幅度增长,由2010年的一届400余人到2013年的一届1000余人。

2.园长、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广度不断增大

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园长与骨干教师的培训成了每年都要进行的必修课。2012年淮安市共完成2000多名骨干教师、500多名园长的培训工作。2013年各县(区)教育局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代表共350余人参加了幼儿园园长暑期培训培训。2014年各县(区)的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也已提入了日程。

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

淮阴师范学院是淮安学前教育的师资培养的重要单位,面对每年大量的各类培训任务,迫切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来支撑。

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由三大网站平台构成,包括现有的“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平台以及专门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而开发的“学前继续教育平台”。这三大平台共同完成了淮安市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1.“两平台”的建设

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和“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共同构成了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而“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则充当了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1)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

“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网络平台采用“6+1+1+1+1”的模式建设,即建设有6间小微格教室,1间高配置的课程录制室,1间远程交互室,1间教学设计室和1间普通话室,同时还建设有一个控制中心。利用该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同步课堂与视频协同学习。

(2)“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

“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的具体功能包括:①学籍管理。②教务成绩管理。③学生综合素质管理。④学生成长档案管理。⑤协同办公管理。

2.“三通”的建设

(1)登录即可访问的校校通

访问者只需借助互联网根据自身的身份进行登录,即可访问该平台。该平台系统内的资源各继续教育教学点可以共享,各幼儿园也可以共享。

(2)支持上传与管理系统资源的班班通

“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实践教育中心”网络平台、“淮阴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门户网协同运行。学员利用网络就能使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实现与远程名师的在线互动。

(3)创建虚拟学习空间的人人通

班级、教师、学生借助该平台系统中的资源,通过跨平台交互技术形成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的建构框架

在淮安市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中,“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平台”是最核心的内容。本平台紧紧围绕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由“专业标准、网络课程、专业实训、教育研究、素材中心”等五大内容模块组成,外加“用户登录”这一特定用户信息模块,具体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

1.用户登录

在本平台中,服务对象包括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学员、幼儿教育和幼儿机构一线员工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五类群体,不同的服务对象都会有与其身份相对应的权限设置。例如,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负责与制定培养方案、技能标准、教育研究等;学员学习资格的审核、成绩的最终核定等。而教师和学员则具有网络课程、素材中心的完善与修改权限等。

2.专业标准

(1)培养方案

以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指导纲要,进一步优化不同学历学习者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2)技能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标准包括弹、唱、说、跳、画等五大方面。

3.网络课程

实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工作就是完善学前继续教育平台中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本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模块的具体要求为依据,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十五门网络课程。[2][3]每门网络课程的建设均包括课程导学、课程交互和课程考核三大块内容。

课程导学以课程的教学章节为基础,每个章节至少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视频等四部分内容,而微格教学视频、教学拓展等板块的增添则根据课程的需要度来完成。

课程交互不仅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能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课程交互包含课程作业、在线答疑、讨论区、最新消息等四大部分。

课程考核是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课程考核包括单元测试、形成性成绩和期末考核三部分内容。

4.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环节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拓展训练和微课程。基本技能实训帮助学习者掌握弹、唱、说、画、跳等五大基本技能;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教师及管理者获得有效的实践性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教育实践能力。微课主要用于辅助专业实训而进行的,包括幼儿手工微课包、幼儿游戏微课包等。

5.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模块的建立主要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继续教育机构、教师及学术研究者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的平台,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新的动态与资源。

6.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是网站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它是网站的骨骼和血肉。该平台的素材资源大致分为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微课包、课件等七大主要形式。文本素材包含开发培养方案、技能标准、电子教案、习题和实训指导书等。图片素材包含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场景、学生作品、儿童读物、专业实训图片等。视频素材包含学生专业技能展示视频、幼儿园优秀教学视频、专家讲座视频等。音频素材包含世界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儿童歌曲、儿童故事、名家采访录音等。动画素材包含各种可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与学的Flas。微课包是将幼儿教育课程中一些的知识点进行微课化。PPT课件包含各专业课程的以教学课时为单位的课件。

未来展望

从淮安市的继续教育平台系统构建经验可以得出,学前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平台系统的建构应以先进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海量的存储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作为支撑,形成良好的共建共享体制;以此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满足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成人继续教育学员、幼儿教育和早教组织机构的一线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承毅,杨占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分析与对策――以鲁东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74.

篇7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各学校都将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因此,一种集中的非学历教师培训在全国开展起来。这类培训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小学在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课题,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以及“培训条件”几个角度出发,对A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三、调查的过程

(一)设计问卷。通过查阅文献,借鉴其他研究成果,咨询相关人员初步编制问卷,然后征求专业人员的意见,对问卷可行度进行预测,反复修正后确定问卷。

(二)发放问卷。在A小学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回收率为95%,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

(三)整理研究。整理回收的问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培训内容的分析

不同级别的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不同,但计算机应用和心理素质培训是各级教师都提到的。其他的有改革培训、创新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

(二)对培训方法的分析

第一,对提高素质途径的分析。在这一点上,教师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学习经验,参加实践活动,参加科研活动。

第二,对培训模式的分析。大多数教师希望采用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一部分教师支持校本培训模式。

第三,对培训形式的分析。除了基本常见的参观考察培训形式,有些教师希望采用教育科研和改革活动、有指导的自学、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

(三)对培训条件的分析

第一,对培训者要求的分析。教师多希望特级教师或有专长的外地专家、学者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者。有的教师认为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和相关机构的讲师也可以作为培训者。

第二,对培训时间的分析。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应对培训时间作出统一安排,希望在教师的引导进行自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五、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内容不合理

继续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老师,对知识储备和培训内容的把握很重要。有些培训教师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缺乏对学科动态关注,无法采用新的研究成果。因此,不能选择适合的培训内容,片面的以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喜好为出发点,传授的知识空洞、抽象,没有很强的应用性,缺乏时代感,不能与学科的学术动态紧密相连,无法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训方法不合理

培训方法过于单一,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继续教育的重点偏重理论教育,教学形式多为理论教学,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学员的想象力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死板,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学员的需要不被重视,教师将继续教育理解为单一的知识传授和解答疑难,缺乏对学员能力的培养。

(三)培训条件不合理

培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尤其是在时间安排上,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互相影响,产生矛盾,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收到阻碍。

六、解决的对策

(一)在培训内容方面

第一,加强教师本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水平。就我国师范院校现状看,大多教师教育院校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为中心,忽视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部分教师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所以,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传授给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增加在教育知识方面的学习力度,提高对教学论、课程论、学生教育、心理、管理知识、教改动态、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的重视度。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专业能力,弥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不足。此外,可以发现现在教师的心理压力很大,应该为教师开展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满足教师的心理需要。

第二,培训要做到因人而异,对于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应选取不同的培训重点。对于那些相对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高级、一级教师,应采取起点高的培训,在内容上应侧重教育科研方法、专业知识更新、先进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而针对相对水平较低、能力较差的教师,要加强在学科教学研究、教学能力、学生心理知识、学习辅导技能、班级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二)在培训模式方面

第一,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目前,校本培训在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开展校本培训,教师可以以自己任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本学科的教研、科研活动来自主进行。如学校定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作专题讲座,进行科研立项和课题研究等。开展校本培训时,应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避免校本培训流于形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制定校本培训的计划严格培训管理。二是由于校本培训的基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软硬件条件,所以并非每所学校都可以成为培训基地。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将某些方面相同的学校归为一类,选出满足条件的学校建设成为校本培训基地,为其它的学校提供受训基地。虽然以集中培训为主的培训模式曾受到人们质疑,但应看到集中培训模式还是有很多积极作用的。由专门培训机构负责高层次的、综合性、前沿性、专业性的培训,确保培训质量。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教育理论,提高专业教育水平。通过此次调查,本文认为虽然教师多支持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但为避免以前问题的出现,集中培训要做到“精”,并增强灵活性和多样性。

第二,在实践工作中改革教育、在科研中促进成长。很多接受培训的教师认为培训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培训的知识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所以,单纯的理论教学达不到培训目的,要让理论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用实践检验、升华理论。目前,很多学校正在进行新课改的探索和研究,应鼓励教师参与到课改科研的实践中去。一方面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进步。实践和科研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很多教师认同的培训模式。除此之外,参观考察作为培训的一种新型形式,也可以多加应用。

(三)在培训条件方面

篇8

1、凡在职的中小学教师,均应根据本人的任职要求,参加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未达到国家规定学历者,必须先参加合格学历培训。

2、继续教育是指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理论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补充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训练及法制教育等。

3、继续教育要坚持按需施教、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学用结合的原则,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坚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形式,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分类:

1、新教师培训:对新分配到中小学任教的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生,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在一年实习期间,培训时间为120学时,其中由教师所在学校培训时间不少于60学时。

2、教师职务培训:按教师现任职务的任职要求和高一级职务部分要求进行的培训。培训时间为每年72学时,五年一个周期。

3、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骨干教师的要求和现有骨干教师按学科带头人的要求进行培训。培训时间在教师职务培训每年72学时的基础上,另加50学时。

4、应急培训:根据工作急需进行的专题内容的培训

5、提高学历层次培训:对已达到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进行高一层次学历的培训。参加这一类培训的教师,免予参加同期教师职务培训。

三、目标要求: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切实做到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师德修养和法制观念,补充必要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依照职务级别提出如下的目标要求:

1、高级职务教师:通过学习和研讨,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独立开展教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且能进行经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学科带头人,部分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专家。

2、中级职务教师:通过学习和进修,扩展和更新知识,学习和研究所任学科的教法、学法,广泛了解本学科的教改信息,提高准确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成为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部分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

3、初级职务教师:通过进修和学习,提高其政治思想和专业理论水平,学会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工作,自如地驾驭和处理教材,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或骨干教师。

4、试用期教师:通过培训使其热爱教育事业,熟悉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使之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四、管理措施

1、发证:根据省人事厅制定的《河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证书登记。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内容、成绩均由培训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上确认登记,《证书》是中小学教师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证书》由省人事厅统一制发,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办证,人事行政部门和行政教育部门负责验证及管理。

2、接受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凡在任职年限内未被安排进修的教师,有权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县教育局要督促落实。同时中小学教师要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培训任务。

3、主管部门及其职责:教育局是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教育局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规划和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精神;实施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进修基地建设。会同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验《证书》;指导、检查和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4、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督导内容,保证继续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

5、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机构。承担全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各乡镇教委、县办民办各学校也要确定本乡镇、学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6、对任职学校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要将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继续工作的精神,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切实保证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合理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进修活动,解决好工学矛盾。通过以老带新、教研活动、组织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7、经费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分级负责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费按《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收费的批复》(冀财综字[1999]第10号;冀价行费字[1999]第4号)执行。

篇9

提升就业质量,就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竞争力。我国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社会现实已经大大改变。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学历、技能也不断提高。在此次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参加了继续教育的学员表现出以下几方面优势:1)入职敲门砖。在招聘岗位中,有些岗位招聘是大专以上学历。继续教育给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好职位的敲门砖。2)升职、涨工资必要条件。3)入职后定位提高。4)为学生日后其他的继续教育提供精神支持和自信保障。不难看出,中职毕业生要想在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动中具有竞争力,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教育的弹性教学特点,正是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和动手能力,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加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等院校,二是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是参加现代远程教育。

三、探索适合中职生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通过培养,使其有仅具有本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掌握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知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熟练的技能技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敬业精神;具有独立解决本职、本岗位关键操作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提高继续教育能力

对于中职院校毕业生学历提升,可以通过参加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类学历教育来完成,而对于同属继续教育范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则应该由企业与高校联合承担。因此高校应该坚持走联合办学的道路,鼓励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参与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邀请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双方的联合办学,企业提高了自身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高校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互通

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与沟通,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充分利用我校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优势,发挥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牵头学校的作用,依托设在我校的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密切与中职校的联系,把握中职教学动态,中职毕业生动态,便于因材施教,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其量身订做。

篇10

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机制创新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发展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依托,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继续教育作为一个联合了高校、企业与社会的教育平台,是提高社会广大劳动者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因此,继续教育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就目前来说,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继续教育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高校继续教育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有效创新与发展也成为了当前我国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直接关系到能否为我国建设培养出更多高水平与高层次的人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机制创新。

1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1.1高校继续教育的功能更加多元化

高校继续教育是一种专门为社会上在职人员提供知识技术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加快构建,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与教育相关的政策措施,使得社会成员在学习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继续教育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多元化[1]。继续教育不止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获取高等学历教育文凭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在职人员或者非在职人员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从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高。此外,进行继续教育还是满足社会文明和谐建设与人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方式。

1.2高校继续教育的运作更加市场化

在高校继续教育中,成人学历教育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观念与高校依赖计划招生发展的观念十分相似。过去,以学历教育为主是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现今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变为多种教育类型并存。在社会各行业部门的主导下,我国不少办学机构都开始在非学历教育培训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来自各方面办学对象的激烈竞争[2]。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新趋势,也就是与国际接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有利的前景,与此同时也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树立起先进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以及服务意识。

1.3高校继续教育的手段更加信息化

在高校继续教育规模越来越壮大的今天,使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教育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其教育需要,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从而打造一个不受人数限制且超越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这一方面能够使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还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3]。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发展的大环境来发展继续教育,促进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继续教育环境,从而实现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学环境的虚拟化,促使我国整个高校继续教育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4高校继续教育的内容更加个性化

不论是社会在职人员还是非在职人员,其接受继续教育分别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一些是为了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或者学历文凭,一些是为了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获得业余发展[4]。为了使各类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需要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今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将会呈现出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市场化机制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办学竞争,虽然高校可以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加快开发新课程,但是其他大学同样也会复制出一套与之相似的课程体系。因此,站在全局角度来说,如果高校继续教育仍旧只是构建一种大而全的课程体系,不仅会导致继续教育资源浪费,而且也无法体现继续教育的特色,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继续教育要充分结合行业特色以及自身专业所长来进行课程开发设计,同时也要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加以调查和考虑,从而开发出与学习者需求和能力更加符合的个性化课程,为高校继续教育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找到一个有利稳定的位置。

2高校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措施

2.1教育目标机制的准确定位

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高校继续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准确定位,然后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目标。首先,高校要确定继续教育工作的整体定位,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培养人才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并纳入到整个高校的发展规划中[5]。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与专业的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为社会重点发展领域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最后,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也有着不同的定位,比如教学型或研究型的高校要对其教学资源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开设多种规格、形式与层次的专业,将培养职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6]。而研究型高校的继续教育则要向高端化的方向发展,开设高级人才培训班或者在职成人研究生班,以培养高文化能力人才为主要目标。

2.2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开放灵活性

在过去,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主要是依附普通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得到运行的,使得继续教育的体制外创新受到了极大忽视,削弱了继续教育的市场化特色。对此,要求高校要通过创新继续教育管理机制来发挥出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从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配备等方面取得校内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将继续教育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校事业。此外,我国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也要将高校继续教育纳入到行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的规章制度建设,设立跨部门甚至是跨区域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加以有效统筹和指导。

2.3教育合作机制的跨行业与跨部门化

继续教育是与市场有着最直接结合的一类教育类型,其发展不仅会受到市场规律的各种制约,同时产业或者行业人才市场的发展也会对其产生各种影响。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主动与政府、企业或者与其相关的社会组织建立起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合作机制,从而让继续教育的发展能够得到社会多方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要运用高校的合作关系与社会影响力,针对继续教育建立一批创新训练基地,对各类行业认证制度加以完善,不断提高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国际化与职业化水平[7]。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社会各界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视,加上各类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的加快推进,使得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其原有的教育目标、内涵、模式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就要加快创新高校继续教育机制,只有建立一个完善、健全、先进的教育机制,才能够为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从而实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杨选华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V.埃斯特拉达.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5高等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S1):4-52.

[2]乐传永,孙立新.回顾与展望:2015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01):13-23.

[3]于志晶,刘海,程宇,等.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中国职业教育2030研究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6(06):10-30.

[4]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等.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06):1-36.

篇11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向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迈进,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中小学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都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体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培养目标定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分学生上,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大都由高等院校来实行,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中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情况不十分熟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常常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相脱节,使被培训者感到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但是难以学以致用,缺乏实效性。

2.缺乏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当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做出适时的判断。

3.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培训。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系统学习。

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对策

1.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国家除对少数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外,其他均是指导性文件,由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计和规划。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培训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管理办法、组织机构、培训时间、预期结果。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地方教学领域起到骨干引领作用,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2)要有科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由理论与技术、教学实践与考察和课题研究三个版块组成,各版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开拓专业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着重提高培训对象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研究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对中小学教师也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对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移、补充到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3)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由学业课程考核、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业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考试、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形式;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采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评定和结业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绩考核则由培训对象所在单位的考核意见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汇总形成考核结论。

(4)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吸纳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培训质量。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理论知识模块外,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养,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在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分析和研究名师、名家的成功教学经验;到教学水平较先进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员接受和运用新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学员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分析和研究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3.成立继续教育导师团

分专业和学科选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能力,同时对基础教育有较深研究的教学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组成继续教育导师团,发给相应的继续教育导师证书,避免继续教育导师选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继续教育导师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电话、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跟培训对象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在培训期间,包括在培训结束后双方继续保持联系,以切实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4.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确定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有效程度,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估,不仅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要贯穿继续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目标设计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最终能否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龙存.新课改关照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J].继续教育研究,2005,(2)16―19.

[2]方晨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36―2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0.

[4]郝福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第9卷,(6)103―105.

篇12

(一)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制度化

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类型、周期和培训要求等,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有效开展。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立法的国家。1972年,法国教育部和全国初等教育教师工会共同发表了《关于初等教育教师终身教育基本方针的宣言》,将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其《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每个中小学教师每年都享受学习进修假两周,一生有累计两年的带薪学习进修假。

德国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以及执教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各联邦州的法律规定,继续教育是每一个在职教师的责任,中小学教师必须定期参加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和留职带薪进修两种。教师每年有5个工作日可以带薪脱产进修。2004年,德国文化教育部颁发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了教师职业培养的原则要求以及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职能。

英国政府于1972发表《教育:扩张的框架》白皮书,提出了在职教师进修的具体方案,正式把教师在职教育纳入政府宏观控制体系。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把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四个阶段都与教师在职培训有关,确立了在职培训在整个教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实施在职教师早期专业化发展计划,其后又颁布了《英国教育法》(2002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2004年)和《教师专业标准》(2007年)。

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与贯彻。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政府职员培训法》,规定由教师委员会规划各层次教师的培训事宜。1986年,开始兴起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的改革运动,要求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先接受4年的大学教育,在获得学士学位以后再接受1—2年的教育专业训练。此后,又实施了优秀教师全国性认定制度,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

(二)教师培训模式多样化

为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质量,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高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也称课程本位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课程为主要目的,脱产进修学历的培训。美国很多综合大学与教育学院都开设了教师在职进修的课程。英国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也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进修课程。该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培训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学校本位模式。该模式以中小学为基地,培训机构送教上门,两者合作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前,机构要对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进行实际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学校本位培训从学校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强,也更有利于问题的研究解决。

3.教师中心模式。该模式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基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教育模式。基地包括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性教师委员会、协会以及各种教师专业团体等。该模式一般由政策委员会管理,针对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有效地促进教师群体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

4.远程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师生间由于诸多因素无法集中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而利用各种通信媒体进行培训。许多国家尤其重视开发和利用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及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远程培训模式具有时空自由、手段多样、资源共享以及系统开放等特点。

(三)培训目标多元化

在终身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国外教师继续教育侧重于教师质量的全面提升,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个性完善,使知识、技能提高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教师继续教育阶段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美国继续教育的目标既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包括对儿童的接受与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四)培训内容针对性强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由以大学的课程为主,转向以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为主。法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除了教育教学知识,还包括学校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知识。英国按教师水平的差异,在教师培训中把培训内容分为五种不同程度的课程,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胜任能力的提升。各国教师培训内容既有一般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又有师范专业课程的训练;既有单项科目、课程和专题研究,又有多学科的系统学习、提高学历的进修课程。培训内容的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也更有针对性。

(五)培训形式信息化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已走上网络科技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培训。日本在1998年建立和完善卫星通信的教育情报通信网络系统,与大学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网上开设的视频进行培训。英国学校之间形成一张教学资源、专家共享的网络,在“全国学校网络”的基础上建立的“虚拟教师中心”成为教师跨地区交流的平台。

(六)重视对培训的监督与评价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评价,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评价体系能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也能督促培训工作有效进行。英国提出绩效与薪金相结合的PRP教师评估方式,对教师在职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学者提出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念。

二、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立法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继续教育之所以发展得好,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都通过一套稳定的制度和法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师继续教育法。目前,我国也相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定》等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条文对教师继续教育只做了较笼统的规定。我国应在完善现有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师培训法规以及相应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带薪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培训机构管理、教师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等明确列入法律条款,并且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机制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存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优势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即构建一个体系完善、机构合理、内容科学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网络,以使已有的各种培训机构与培训内容互相衔接、相互融通,最终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教师教育网络与体系。在这个机制里,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拥有先进教育理论和专业师资,可承担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参训教师进行研究和反思;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应着力强化教育实践。鼓励和支持各种公共教育文化机构,面向社会开放继续教育资源。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1.增强培训目标的实效性和内容的针对性。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重点,以学历或学时达标为目标,只提供教师眼前实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没能从教师职业长期发展出发,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今后,应做好参训教师的需求调研,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实效性的培训目标,并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

篇13

当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渐形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趋于减弱,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在走向继续教育大舞台的中央。作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非学历培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景象,各种培训铺天盖地竞相登场。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时期,社会上非学历培训已浸染了市场化的色彩。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走在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前列的高校应当占有自己的领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其服务方式主要有知识传播、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具体实施渠道可以是教育服务和科技服务等。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主要是教育服务。

一、分析条件,恰当定位,找准学校继续教育工作发展的着力点

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既有学历教育又有非学历教育。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的需求又是多样的,有技能培训、资格认证培训、知识拓展培训、娱乐健身培训、生活艺能培训等。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特点不同,学校本身条件与特色不同,其继续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也多有不同。学校应根据地区特点、社会需求、本校条件来定位,选取适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方向,确定自己的工作思路,形成本校特有的继续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如南京晓庄学院是以教师教育见长的高校,面对近年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加快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的形势,高校最有条件做的就是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专业提升提供培训服务。因此,我们确定把做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作为继续教育转型时期开拓工作的着力点。明确“学历教育要着眼本省农村,教师培训要服务南京兼顾省外”的发展思路,树立“优质服务,打造品牌”的办学信念,在保持成人学历教育规模(2010年在籍生近9000人)的同时,着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

二、关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和特色为本地做好继续教育服务

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地方高校尤其应当为学校所在区域的发展做好服务,以其在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满足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

如南京晓庄学院继续教育十分重视为南京的教师队伍建设服务,组织精干力量,积极承担本省、本市各类教师、校长培训任务,不断创新,认真完成各个培训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安排培训课程,遴选理论水平高、对基础教育现状熟悉的高校专家,聘请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名优教师走上培训讲台,采用集中讲课、案例研究、交流互动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理论课程之外,我们强化实践指导,安排学员到中小学名校,由名师指导,跟班听课、研课并上实践课,情境模拟、现场剖析,再辅以研讨沙龙、集体交流、远程学习等方式进行培训教学,努力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用陶行知教育思想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师培训,让学员“在做上学”,形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师培训特色。

在培训中,我们追求两个“为先”,即培训服务为先和培训效果为先,主动服务学员,创新培训方法,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办班水平,受到一线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欢迎。

三、扩大服务半径,开发经济社会发展薄弱地区培训项目,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而献力

在做好本地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高校也应努力扩大服务半径,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开辟项目,到继续教育的空白区域去发展事业。这既可为缩小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而出力,也可避开本地激烈的市场竞争,另辟蹊径,创新发展。而且既能为社会进步作更多贡献,又能提升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如学校继续教育实行了“种好‘责任田’,扩张‘自留地’,开发中西部,联合发达省”的工作策略。其中“责任田”就是本省、本市教育行政部门交给的本地教师、校长培训任务;“自留地”就是高校自主开发的培训项目;我们在完成好本省、本市师训、干训任务的前提下,努力自主开发新的教师培训项目,借助拥有的教育资源,向新疆、内蒙古等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区进军,为那里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服务。同时,与北京、上海、浙江等教育发达省市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办班,互动互助,互利互惠。

到目前,我们自主开发的外地培训已涉及八个省市自治区,融入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得到外地同行的认可。这些项目的实施明显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锻炼了学校的继续教育工作队伍,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互动。而其过程中生成的许多新教育资源又反哺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整合校外教育资源,用好区域优势,增强继续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要多种教育资源的支撑。教育资源既包括学校本身的师资、设施、场地等,也包括高校所在地区的各种可用于教育服务的社会资源。不同的高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各有特点。高校应善于将自身拥有的教育资源用好用足,并视需要对它们进行恰当的改造与整合,让它们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效用。

南京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化场馆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主要可分为下列三种: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的组成主要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教研人员和一线中小学名师、名校长以及企业优秀管理者等方面人才。他们合成了一个理论功底深厚的、具有不同学术风格和研究专长的、有丰富的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团队,形成我们的继续教育培训师资库。我们根据不同的培训教学需要请他们讲学。

环境资源的组成主要是各具特色的中小学、幼儿园、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以及陶行知纪念馆等一些场馆组成。它们作为学校的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实践基地,为参训者实践考察、跟岗研修等活动提供教学现场。我们借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力量,与之合作联手承办外地教师培训。在合作培训中,学校发挥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的优势,区进修学校发挥实践指导性强的优势,在和谐的整合之下,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目前已有四十多所优秀学校、幼儿园和四个场馆被作为学校教师培训实践基地。

信息资源是指在培训办班期间,在本市举行的大型教研活动、教育研讨会、教学展示会等活动。我们适时组织学员参

加这些活动,使学员从中获取多种有用信息。

五、做好校内协调服务,充分发挥各院系在继续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利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主要依靠力量是校内的各个专业院系。在实施继续教育过程中,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应当主动为校内院系服务,为他们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创造良好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继续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校的专业院系的教师长于本专业的研究与教学,但对校外社会上继续教育市场往往不甚了解,在培训项目的开发与承揽、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方面缺少经验。这需要继续教育学院主动服务,根据他们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帮助,牵线搭桥,协助开发,将院系的专业优势与市场的培训需求恰当对接,为他们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还应协助院系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让院系能集中精力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搞好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除了帮助师范院系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继续教育学院也努力为非师范院系开展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学校与学校驻区合作成立了建邺社区发展学院,为建邺区的社区干部开展素质提升培训,与建邺区社区干部共同进行社区工作课题研究。同时,协助经济管理学院安排社工专业、文秘专业的学生到街道、社区当社工,为大学生调研社会,服务社区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才干。继续教育学院还协助安排学校社会学专任教师去街道挂职,让其接触社区工作实际,指导社区工作研究,促进其专业教学及科研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在为地方发展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地方为高校提供的大学生实践教学资源,出现了高校与地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周艳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lO,(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