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篇1

1、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学习学校规定的语文知识,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坚持每天读书两时,做到读书有体会,上网有博客,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

3、重视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实践,在探索、感悟、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 型老师。

4、利用现代化设备,借鉴网络资源,加强对教材体系的梳理,多看名师课堂实录,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1、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是教育随笔、论文等在市或市级以上教育期刊发表。

2、树立了终生学习的观念,在不断的综合学习中提升了自己的语文素养,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教师。

3、关注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并能成为有一定个性的县内或市内知名教师,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放心领导省心的教师。

4、锻炼好自己,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做人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四、具体措施

1、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随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不断深入,我真正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我不仅要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之梦》、陶行知的《教育名篇》以及众多教育名家的教育教学专著、专业报刊杂志外,我还将阅读巴金、冰心等国内名家的散文以及国外的名著,以在不断地阅读中提升自己的品味,让自己成为一名有语文素养的教师。

2、做一个勇于课堂实践的老师。

课堂是老师能力检验的一个大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不仅是学生的需要,也不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发展教育就是要让老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必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学者型的教师。

3、坚持写“教育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坚持每天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并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由此形成一整套的成果呈现形式。

4、加强基本功训练。

篇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为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承担着重要职责。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表现,而且会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少年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纲要》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关心教师身心健康[2]。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教师处在国家要求、家长期望、教学竞争、人际关系、学校评定制度改革和自我发展等多重压力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调查显示,拥有愉快心情的老师,班里的学生性格也普遍比较开朗;而喜欢猜疑的教师,班里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相对比较多;有强迫倾向的老师,很容易让班里学生精神紧张。因此,积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事业幸福感,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小学教师的期望,越来越大,无形中增加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小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症状。小学教师的工作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需要小学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此,小学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小学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导致小学教师不能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于是降低工作的投入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另外,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衡量小学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这也使得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过重,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教师自身因素。

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教师,主要集中在自我抱负高或自我效能感低、跟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群体里面。有些小学教师对工作过于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投入与工作所得不匹配,或者工作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尤其是对于一些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小学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如果经常由于目标过高而体验到挫折,则容易引发心理枯竭。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也极大地影响着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如果工作符合其人生定位,即使工作报酬不高,工作强度大,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而当小学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内在动机,或者自我效能感比较低,但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出现心理问题。另外,小学教师因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这常常会导致小学教师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感觉孤独、失落和无助,如果长时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及对策

(一)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人的情绪如果过于压抑,会导致消极情绪无处释放,而合理宣泄情绪,是释放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也是“助人自助”,因此,小学教师要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能够及时自己的异常心理波动,积极面对,主动调适,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二)学校要构建教师心理保障机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要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和个人发展时,不仅仅应关注学生成绩,还应该关注教师们的心理状况,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体系和教师心理援助机制,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高教师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以免其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在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同时[4],要把实现管理主客体的幸福人生作为管理追求的目标,让双方在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的引领下,实现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三)社会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全社会都应该为小学教师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创造融洽、温馨的工作环境,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要理解教师的苦衷,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对小学教师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理解教师的劳动与付出,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与教师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4.

篇3

(一)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课改多年来,我校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表现突出,一是缺乏自主发展的要求。许多教师习惯于带着教参备课,依着习惯上课。看似匆匆忙忙,实则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一的模式,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目标,没有要求。二是不读书,不学习。许多教师所拥有的书籍只是课本、教参、教辅,没有读书的意识和习惯,理论专著从不阅读。三是问题意识淡薄,缺乏对教学的反思。如备课本上的教后反思一栏,往往是应付性的套话,缺乏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对教学突发事件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反思变成了一种形式。

这样一来,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思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个人教学缺少理论支撑,这与教师缺乏专业发展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专业发展缺乏引领

校长的角色应该是引领和支持,引领体现了管理者的服务功能,但目前,缺乏专业引领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我校为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既有接受了系统师范学习的教师,也有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甚至还有学历不达标的教师,这些教师工作勤奋,但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没有有机结合,学校也没有很好地调动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发展缺乏引领。

三、引导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

(一)理想信念引领,唤起教师发展

理想信念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支柱,而作为管理者要当好教师思想的引导者,使教师自觉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因此,校长的管理办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理念,如果校长拥有先进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领教师理念先行,从而唤起教师发展。因此,校长作为一校之长,更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校长必须自己先带头用先进的理念武装自己,先行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另外,校长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也是理想信念引领的重要表现,如制定好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表,并付诸行动,如为了提高学历,更新教育理念,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为了提高领导能力,参加校长跟岗学习,甚至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其中先进的理念,让教师亲眼看到了学校及校长个人的理想信念,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是任何说理都比不上的,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榜样力量。这种理想信念的引领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教师发展。

(二)目标引领,激励教师发展

1.引领新教师向优秀青年教师发展。新教师,是指工作不满5年的教师,目标是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然后向优秀年轻教师发展。因此,在教师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一是引导他们要注意提升自身教学素养;二是重点抓好他们的课堂常规教学,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方面要求他们做好规划,要求学期末交一份优秀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等;三是制定优秀教师标准,要求其对照标准,找出差距,提升自我。年轻教师有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从而加速了其发展。

2.引领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精英分子,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对于这些教师,引导他们在规划个人发展时,一是要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确立子课题,学校在财政、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骨干教师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二是在教学评奖时突出风格。因为,骨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因此进行教学技能比赛时,要突破常规,不按照条条框框来给教师评分,而是在课后让教师自己思考,该给自己设立一个什么奖项。这种奖励方式,很好地激励了教师规划个人发展走向,促进形成教师风格。在做好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要设计适合教师使用的个人发展规划表,引导教师思考自己个人发展之路。

(三)行动引领,促进教师发展

1.健全机制。任何一个良好的构想,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机制来维护,都是难以坚持下去的。充分发挥管理机制的监管作用,才能促使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因此,一定要确立学校的教师发展制度,确保专业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如执行旨在鼓励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岗位聘任制度》,制定《优秀教研组评比制度》《班主任聘任制度》,为各类教师量身订做了各类荣誉称号,如“优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尽可能地使不同级别的教师都可以按照各自师德表现、业务能力、工作实绩获得相应的荣誉和待遇,真正吸引各层次的教师参加到专业发展道路上,从而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2.搭建平台。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搭建平台,帮助其发展。诚然,搭建平台的方式是多种的,但提供平台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是最能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方式。此外,还可加大教育科研的奖励力度,成立教研小组,对教师参与校、市课题研究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给出相应的承担的责任,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内小课题研究中,进而上升到市一级课题研究中。

3.改革评价。传统的对教师发展的评价很难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基于此,改革评价显得相当重要。改革首先从评价对象开始,如作为自我发展中的教师是改革的主要对象,如教师参与进来反思发展情况,可定期举行教师发展规划评价总结会,总结教师规划执行的情况,表彰做得好的教师,倾听教师心声,引导他们再次调整个人发展规划,为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使规划目标更有效达成。

作为校长,也要改革评价指导思想,如当教师按照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工作时,校长要对规划的作用进行全面了解,了解教师是否按照规划进行工作,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达成目标是否理想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引导教师针对问题和不足加以反思,设法改善补救,使教师更明确该如何规划个人发展。

篇4

从所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现在的工作情况分析,不管是考取公务员、研究生走出教育部门,还是工作积极,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或管理干部,他(她)们大多进行了人生规划,逐步树立各阶段奋斗的目标,因此能够取得各种成就。一直工作很平庸的教师,不仅工作开始没有没有职业规划,后来也没有真正制订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结果一再耽误前程,最终意识到了,但为时已晚,只能接受现实,安于现状。对于马上要参加工作或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非常有必要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知识,以便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社会环境的现实要求,有针对性的做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

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职业生涯规划是中小学教师适应时展的需要。现在是信息社会,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中小学教师要面临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问题,为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中小学教师须根据社会变化发展要求,不断更新理念,对未来需要充实的知识,工作需具体的能力,早做出规划,付诸行动,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挑战,在岗位上立足。

2.2职业生涯规划是中小学教师是个人持续适应工作的需要。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教学的内容在与时俱进,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许多教师感觉到学生“越来难教了”。为了能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不能停留在原地,始终靠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要争取进修求学的机会,到外面重新接受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用高效的教学手段。中小学教师认识到将来做好教师工作必须完善的知识、技能,提前做好规划,不断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未来工作就才可能轻松应对。

2.3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是从一个新手到成长为学科专家。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承担着培育国家人才的大任,学生能否成才在中小学这块已经基本定型,所以,社会呼吁基础教育能涌现越来越来的专家型教师,那是国家教育的希望,也是千千万万家长的呼声。如果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入职之初就有向专家型教师看齐的规划意识,就会认真的思考今后工作的目标,根据个人自身的各种条件,结合当地教育的具体环境,细化各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规划好实现各种目标的措施,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一步一步向专家型的目标迈进。实际上,凡是专业发展比较成功的教师,多数是那些高瞻远瞩自我规划得比较好的教师。

3.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措施

专业化是指某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的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实现专家型教师的基础。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表现在以下能力的提高,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交往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

3.1夯实专业知识。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在大学学的知识已经足够了,参加工作后,教授的对象是中小学生,知识够用了。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知识总是在推陈出新,接受新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变化,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自学或外出参加各类培训来夯实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教书育人。

篇5

一、为谁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价值主体

评价伊始,首先要明确价值主体,即为谁评。开展教师绩效评价是为了管理、选拔,还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行监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两者本身就反应了主体的终极价值追求。教师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改进和发展,通过绩效评价促进教师、学校的良好发展,保证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1]义务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和提高广大教师的收入待遇,既而对教师形成激励作用,最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理想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绩效评价,是倡导人文关怀,是对教师生存体验和发展需求的一种关注,旨在通过实施教师绩效评价,了解教师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表现,根据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个人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从而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2]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是为教师评,对教师工作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引领着教师的发展方向,为教师评说明关注教师、重视教

师,也有利于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价,奖优惩劣,激励教师努力工作,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

二、谁来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

我国《教师法》第23条规定:教师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在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中,通常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评价标准,学校领导组织实施,先由被评价者进行自评,然后同事之间进行互评,最后再交由学校行政人员进行讨论总评,这就是常见的“自评、他评、总评”。[3]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形成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价结果,应采取构造联合评价主体的方法建立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应是那些能够掌握信息和能够进行有关价值判断的人,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来说,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同事、专家和教师自身等构成的联合评价主体。

1.教育行政部门

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教育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依照法律、法规,制定教师评价标准,由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定期考核。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由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负责评价。教师绩效评价的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聘任教师、晋升职务和增加工资、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2.学校管理者

学校管理者要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在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大的评价框架下,细化本校的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课、开教师座谈会、谈话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仔细观察收集有效、信度高的评价信息。

3.学生

学生评价的重点是教学评价,学生是教师直接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绩效评价非常有价值。[5]现代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教育对象,学生是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学生对教师工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6]但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绩效评价,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评价理论和技能,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资格担任评价主体,基于此,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委托相关评价者对教师绩效做出评价。学生清楚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所以学生能够对中小学教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同事

同事有机会观察到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比较熟悉,学校要组织教师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收集改进课堂教学技能、专业发展计划的制订过程以及在教育科研中的合作情况等信息。

5.专家

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状况两个方面,专家最具有发言权。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帮助、分析教师的教

育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对教师绩效评价给出权威性的评价。

6.教师自身

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反思、修正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应该最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对中小学教师实施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联合评价主体之一,教师通过自我诊断,产生激励作用,促进自我发展。

三、评什么: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

内容

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取决于对教师绩效评价概念的理解,根据上述的归纳,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的工作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教育部2009年2月5日的《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涉及教师教学状况的完成情况,而且还涉及教师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教师的工作过程。[7]以往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维度展开。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之基本相似,一般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工作过程及表现、教师工作结果和教师专业发展四个方面阐释。

蔡永红和林崇德结合有效教学和教师素质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提出教师绩效结构理论,认为教师绩效包括六个维度: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为乐、教学效能、教学价值和师生互动,这六个维度的操作定义为:(1)职业道德是教师表现出来的对职业准则与规范的遵从;对学校目标和自己的工作目标的认同、维护与支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等行为。(2)职务奉献是教师表现出来的不断地反

思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工作经验,关爱每一个学生,并适应时代不断完善自己等方面

的行为。(3)助人合作是指教师主动地帮助同事,表现出良好的协作精神,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真诚待人等方面的行为。(4)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计划、组织与表达教学内容方面的行为。(5)教学价值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各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6)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往与互动行为。[8]教师绩效的六个维度中,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和助人合作属于教师的关系绩效维度,而教学效能、教学价值和师生互动属于教师的任务绩效维度。[9]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面性和多维性的统一,上述六个方面系统归纳了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

四、怎样评: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程序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程序就是:依据评价目的制订评价标准―组织实施―评价反馈,三者分别属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馈阶段。

1.准备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开展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在评价前需要制订考评方案,明确考评的目的、考评周期、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时间、评价方法等。[10]在整个准备阶段,要提前做好上述的各项工作,以保证教师绩效评价的顺利进行。

2.实施阶段

在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程序、方法和评价人、被评价人等内容确定后,教师绩效评价实施过程的管理就是协调各部门按照既定程序搜集信息。教师绩效评价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部门搜集不同的信息。在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怎样选择评价动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应该在教师工作的全过程收集信息,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

3.反馈阶段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应该是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发挥出绩效评价的功能。通过对分类评价信息的筛选,随后将评价信息量化处理,最终反馈交流评价的信息。反馈的作用是促进教师的反思,让教师及时地知晓自身的不足,帮助教师实现绩效目标,促使教师不断改进而得到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式,因为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劳动,采用绩效评价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为教师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董银银,姬会会.再论教师绩效评价――基于国内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2]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3][4]胡中锋主编.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232~233.

[5]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6]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2.61.

[7]熊伟荣.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中小学绩效评价[J].教学管理.2010.4.

[8]蔡永红.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篇6

尽管如此,学校的师德素养仍然积极向上。面对生源的差距悬殊和家长的无力合作,教师依然秉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搭建教师素养提升机制框架

确定了框架搭建的基本点 学校积极寻找培养阳光教师的途径与方法,努力培植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子。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终以培育“阳光少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真正搭建起具有以生为本内涵的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师的素养驱动性提升机制的整体实施框架。

确定了机制构建的连结点 以组织管理机制、激励评价机制、提升实践机制、自我发展机制为主要连结点。同时对这四个点进一步进行连结点细化,见图一。

全面深化,建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 第一,梳理原有组织管理制度。我们从培养阳光学生出发,以提升教师阳光素质为要求,对教学计划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考核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六大方面进行了梳理。第二,强化改革,构建活动管理网络。改革后的管理网络,特别强化了两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课题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以“教师素养驱动性提升机制”和“教学内容问题化”两个课题统领班主任培训、教研组活动,突出了研究的主题性。二是强化了“以点带面”和“以面促点”相结合的策略加快教师发展,课题组不仅参与并指导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而且直接负责工作室、工作组的管理,真正把教师发展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发挥工会的组织优势,开展阳光团队和阳光教师评选,团队先行,评奖结合,树立榜样引领发展。

聚焦重心,搭建管理平台 首先,从综合管理出发,搭建了“办公自动化平台”系统。以年级组、教研组、任教学科为单位划分,进行人员交叉科学管理。以校长室、党支部、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总务处、工会为部门划分,进行条线工作管理。建立工作流,实现工作流程的实时转交达成。其次,从基础管理出发,以课题组、教科研组、备课组为基点搭建了“校本研修”平台。将各组每次活动实时,实现资源共享。最后,从重点管理出发,以阳光课堂为基准,搭建了“教学内容问题化”课改平台、“阳光课堂视频点播网”、“校内备课课件资源库”。展示教师为创设可操作的自主、探究、合作、开放的阳光课堂所做的探索。

构建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阳光教师团队评比 学校倾力打造阳光教育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造阳光的教师团队。在校六届五次教代会上审议并通过了“阳光教师团队评比”方案,在综合考量及特色展示中评价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力量,更要评价团队合作力量。强化合作意识,同伴互助,提升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

青年教师团队自主评价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学校要求骨干教师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制定了自我发展规划,制定恰当的、切实可行的五年总体目标和发展规划,把发展目标进一步地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再细化为每年度的目标任务,这些任务是一个个具体的活动,如上公开课、课题研究、、荣誉等。积极为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打造成长平台,形成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

组建校本工作室、工作组 阶段性重点培养对象、骨干教师以“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为主题组建“朝霞工作组”。以师为本,开展沙龙式专题研讨,创设活动场,催生内驱力。并给予培训、考察优先权,组员须根据学校安排,定期承担示范性课堂展示。促进新老师工作热情和进取心,增强青年教师的成才意识,激励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特训式实践构建 学校先后承办市品德评优课、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暨太仓市小学语文学科工作组暨江苏省级课题活动、市英语青年教师培训班、市百节好课赛课等活动,营造氛围,激发内驱。同时,学校依托各类制度搭建起全员校本教研体系,组织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长及部分骨干老师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参加“全国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策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专家报告、名校观摩、现场学习、案例分析、主题论坛、参与体验,多角度、全方位走进校本教研,学习先进学校的教改经验,感受“后‘茶馆式’”“云课堂”教学特色,给我们带来诸多思考和启发,为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增添了新的动力。

篇7

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是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今天,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学校、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各不相同。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还要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教师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

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社会支持的缺乏与倦怠密切相关,教师是典型的社会要求与社会支持较为矛盾的一个职业。社会要求对教师有较高定位,教师在知识层面、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是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高要求的职业,社会并没有做出相应的支持。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比较低。据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的十二个行业职工中倒数第三。在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下,社会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高要求是难以实现的。其次,中小学教师与其他劳动群体相比,属于一个比较孤立的、也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联系少,参与种种决策的机会也很少。

(三)教师评价机制单一

教师既要承担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检查、评比、考核等,往往这些评价都是以分数、升学率作为标准。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就规定,凡在统一的考试中,教师所在的班级低于同年级平均分数的要下岗培训,并且在中学实行师生同考制度,教师考不好也不行。每一年度的优秀教师评比,主要因素就是教师所教班级的分数高低。这些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和压力。

(四)教师工作环境偏差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与领导基本处于单纯的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教师对学校领导往往有惧怕心理,领导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而领导对教师大多只是在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师所带班级的分数胜负结果,对教师在生活、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怀。而且有些中小学教学条件很差,教师办公室狭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的一般需要。

(五)教师个性心理因素

一般而言,一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是他所面临的压力和人格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中小学教师个性存在着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特点,这些个性心理因素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表现

职业倦怠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他将职业倦怠界定为:服务于助人行业中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衰竭的状态。根据这一界定,结合小学教师的工作实际,可对其职业倦怠现象作如下定义:所谓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深入的大环境中,在长期工作的直接重压及社会与家庭的加压下,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后,所呈现的工作兴趣、情感、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衰竭状态。具体表现在:

第一,情绪失常。表现为对工作丧失信心,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二,心理失衡。高职业压力、低职业价值认同等矛盾使小学教师陷入心理亚健康状态,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出现失落、嫉妒、抑郁、妄想,激动、焦虑等状态,严重者还会导致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情绪失控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第三,生理失调。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易产生疲劳感,性急易怒、食欲缺乏、失眠多梦、思维的逻辑性降低等现象。

第四,行为失控。表现为工作懈怠,不愿与同事交往和合作,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三、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教师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时期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产生的递进的情绪反应过程。要想切实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必须做到:

(一)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确立合理期望值

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一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等舆论媒体,逐步提升小学教师的职业声望,增强其自信心、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温馨、宽松的社会氛围。同时,要逐步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说过:不把经济刺激放在重要位置的人的管理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完全的模式。二是在教师内部建立教师支持系统。教师可以通过此系统拓展交际圈,多参与社会活动;交流知识技能上的问题和情感上的困惑,还可以得到来自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建立一个情感交流和舒缓压力的平台。三是倡导全社会对教师建立合理期望。合理的期望标准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小学教师是“人”,不是“神”,他们的知识、精力也是有限的,社会大众、家长及学生应对小学教师抱有合理期望,以减少他们的压力。

(二)建立发展型教师评价机制,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的内容要从单一向多元、综合向分项、定量向定性、集中向分散转化;评价的结果不作为奖惩的依据,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引导教师把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学校的发展期望紧密结合,促使学校的预期目标转化为教师努力工作的动力,使教师更有信心和能力消除压力根源;要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任务;加强对时间的科学管理;面对学生,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重视教师个体差异,提倡发展性评价

应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制度,了解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性,不能一概用简单的分数来评判教师。应重视中小学教师的个体差异,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诊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发展性评价既肯定教师的优点,也指出不足,多角度为教师提供信息、建议,使教师更明确发展的方向,也更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发展性评价,使教师积极面对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努力,保持进取的心态,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四)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学校领导对遭遇挫折的教师应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失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重新找到自信。而日常生活中,领导应多与教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或工作上的困难。学校还应为教师创设优良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在身心方面能得到很好的放松。

篇8

一、前言

2010年以前的20年内,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但随着学历教育的普及以及大量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低学历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于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等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于2010年7月全面启动了“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自“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启动以来,主要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承训学校以师范院校为主,信阳师范学院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承接“国培计划”的各类培训项目,受训人数达数百人,涉及多个地市。通过后期回访及问卷调查发现,受训学员个人业务能力得到普遍的提升,开阔了眼界,并通过后续的网络研修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进行,延长了学员们向高校及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时间。

二、“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培计划”实施五年来,参与省份的培训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受训人数众多,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及一线的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了授课,所以该项目是农村

中小学教师接受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培训学校组织者,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受训学校态度不积极。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素质较好的教师,因具有较好的流动便利,很容易被吸引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这样就慢慢造成相对于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不仅体现在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上。“国培计划”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逐步培养,以点带面,达到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短期脱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去,提高了培训效果,但离岗培训需要其他教师来顶岗,而农村中小学原本就师资力量短缺,尽管培训单位提供有“顶岗实习”的学生,但事实上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可能无法到岗,或者即使能顺利到岗,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受训学校也不放心让其完全顶岗,于是受训学校要么推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的培训计划,要么派出非骨干教师或老(将要退休)、弱(有孕女教师)教师参加培训,以完成培训任务。对于受训学校的不积极态度,作为承训学校的组织管理者,每年都能遇到类似于语文科目的教师来参加数学科目的项目培训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承训方对这些矛盾基本上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2.部分受训教师投入不充分。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是非常希望能够获得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来可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二来可以短期内脱离繁重的业务劳动,放松一下身心,同时类似“国培学员”这样的身份,本身还是一种荣誉,因此中小学教师是渴望获得这样一种培训机会的。但由于受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大,她们正处于哺育孩子、照顾家庭的时期,而脱产参加的“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大都是临时下达的,没有预案,完全不同于临时出差一两天,因此给受训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带来较大不便。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时常遇到女学员请假,甚至来报到后就立即开始请假,理由是孩子在家需要哺乳。因有这些客观的原因,所以不能简短地认为受训学员受训态度不积极。作为培训学校,遇到这些实际情况,只能“人性化”地准假,这样导致“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浪费了国家资源。

3.承训学校有效性教学不够[1,2]。作为承训学校,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育学专家队伍,同时也能请来知名的域外专家,这些专家对教育教学理论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理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过于“高深”,与其日常中小学教学有一定距离。同时,一线中小学知名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会给学员带来更大的共鸣,但中小学同行专家从日常的教学积累中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经验,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受训学员时常反映部分同行专家没有讲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导致短期培训的有效性教学不够,降低了培训效率。

当然,在实际承训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

三、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

“国培计划”的第一个五年周期已经结束,实施效果毋容置疑,对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其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决定着这种培训机制将长期存在,因此积极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针对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鼓励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轮岗。如何解决受训教师的“顶岗”问题,完全依靠由承训学校派出的“顶岗实习”学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学生有其个人发展规划,同时“顶岗实习”在时间安排上与其正常的毕业实习不是完全吻合,实习生也没有配合该项目实施的义务。因此,必须寻找长效的、可行的“顶岗”方案。在政策上,支持高素质的教师“轮岗”到农村学校进行短期的“顶岗”,既能够使参训教师安心地接受培训,又能够把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从城镇带到农村,通过这种互相影响与渗透,以及传播与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其教学思想,激发其创新意识,从而缩小农村教师队伍与城镇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

2.受训学校应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承训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与学员交流,获知他们绝大部分是由学校临时派出受训的,之前不知道会被选中参加“国培计划”项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很大程度上是“随机”出来的。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一是积极主动地安排教师外出接受技能培训,不能因为短期内的师资力量短缺而放弃培养计划,可以多渠道地克服困难,力争多让老师们接受培训,这是一个长效的素质提升工程;二是根据教师个人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这样让老师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减少家庭因素对培训任务的影响。

3.承训学校应积极提高培训效率[3]。承训学校利用高校资源,对学员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从理论上进行革新,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坠入空泛的理论灌输,因为学员曾反映有些专家的授课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假、大、空”,所以承训学校应该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时效,整合教师力量,共享教育资源。地方高师院校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彼此推荐优秀的教学专家。承训学校应该仔细筛选授课内容,不能一味看重授课专家的名气。

同时,更接地气的一线同行专家的实践教学指导会使学员从中比较出自身的不足,吸取名师的有效经验,但部分专家的理论高度可能会有一些欠缺,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中小学教师名师信息库,每年均将学员的评价记录下来,根据这些反映,不断地调整下一年的外请专家名单,从而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当然,即使是一线的中小学教学名师,聘请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本地市,完全可以扩充到外地市、外省市,一切均以提高培训效率为原则。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五年周期已结束,2016年的“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依然延续了原有形式,但不管“国培计划”如何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还是完全被另外一种培训形式替代,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关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受训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承训学校,都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现有问题,有一些隐性问题可能还没有突显出来,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可能还很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从各个方面去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提高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一、问题提出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一些教师存在着职业道德缺失、心态失衡、职业倦怠、教育观念、能力和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等问题。严重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如火如茶的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这些培训实效如何?一线教师到底需要接受哪些培训?如何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提高培训效率?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状况显得异常重要,尤其是目前民族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状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为此。我们利用组织凉山州各个区县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的机会,展开调查,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设计

采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四川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采用个别访谈,了解他们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理解以及改进的建议;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来了解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情况。以参加培训四川省民族地区凉山州的70名小学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

三、民族地区凉山州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70名培训教师中,有33名女教师,37名男教师。其中第一学历中专的53人,专科的15人,本科的2人;最终学历专科的54人,本科的13人,其他3人;小学数学一级教师46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21人,中学数学二级教师1人,中学数学一级教师2人;教龄5年以下的有7人,5~10年的8人,11~20年的40人,20~30年的14人,30年以上的1人,可以看出参加培训的教师群体不管从学历、职称,还是教龄等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对待继续教育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愿,教师也不例外。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教师对于教育、学生的热爱,教师为了学生发展,继续进行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自我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是“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占82.96%,“追求完善自我”占60%。教书育人的观念深深植入教师心中,教师自我发展的目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机会较少,一些主客观条件限制了教师的培训机会,譬如“学校领导安排”占71.43%,“自己主动申请”的20%,“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占7.14%。这使得教师对于参加培训不是很积极,缺少主动性,处于被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于继续教育学习的应付,甚至是厌恶。

3 对继续教育内容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个人亟待提高的方面:“教学业务能力”占85.71%、“现代教育技术”占61.43%、“教育教学理论”占51.43%、“数学专业知识”占47.14%;民族地区小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按从高到低依次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占54.29%、“转变教学观念”占52.86%、“学习现代的教学理论”占31.43%、“开展教研活动”占18.57%;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内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占52.86%、“数学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扩展”占35.71%、“教育教学技能培训“34.2%、“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占25.71%、“教育科研方法培训”占18.57%、“思想道德和教师职业水平”8.57%。结合个别访谈,老师们对“教学中能够用到的实践知识、加深对数学理解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几点的期望最高,这就给培训单位提供了信息,在以后的培训内容设置是就可以多设置,这样更有利于吸引老师参加培训,更好完成培训任务,千万不能出现“二少一脱离”的现象,即涉及教育教学科研的内容较少,达不到提高教研水平的目的;涉及学科前沿发展情况少,达不到开阔眼界的目的;部分培训内容脱离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达不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51.4%的教师没有公开发表文章,37.1%的教师没有主持或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其余的教师或多或少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发表文章,说明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逐步在增强是事实。通过访谈了解到,许多教师没有确实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另外许多教师挂名,没有真正动起来进行研究,贡献比较小。

4 对学习方式方面

对于问题“您最希望听到哪些专家的课”,30.7%的教师希望听到教育专家的课,62.5%的教师希望听到一线专家或名师的课,说明教师更加倾向于一线的观摩学习,来自于实践的操作,慢慢提升到理论,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希望听到原生态的课。在培训期间更喜欢的学习方式也刚好说明这一点,有43.4%的教师希望到一线观摩,有19.5%的教师喜欢听专家的讲座,有18.6%喜欢和专家一起讨论,有8.8%的教师喜欢与参训教师一起讨论,有8.0%的教师喜欢同构异课,使得教师的培训学习更应该是参与式,积极融入到学习中,此外需要加强教师以后的指导。教师获得教育教学知识途径调查结果显示:“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占82.86%,“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占64.29%,“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占52.86%,“在职培训”占40%,“阅读专业期刊”占31.43%,“教科书”占17.14%,“作为学生时的经验”占8.57%,职前培训占4.29%。从数据可以看出,获得教育教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是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符合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律,在职教师的重要成长历程也刚好证实这一点,加强教师自我意识,促进个体反思能力的提升是以后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一个环节。比较有效的途径主要为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加有组织的专业活动、参加在职培训。所以教学中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加强同事之

间的交流互补,积极参加专业活动与在职培训。

5 影响发展的因素方面

对于影响个人专业发展的因素,“工作压力大”占44.28%,“收入低”占34.29%,“进修机会少”占28.57%,“学生成绩不理想”占15.71%,“业务能力较差”占12.96%。个人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行政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占72.86%,“外在氛围不利”占41.43%,“学校对个人发展有所限制”和“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均为35.71%。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多数老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有进修的机会,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是由于行政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造成的。

6 经费保障方面

培训经费的保障是确保教师职后教育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前提。而我国是以世界教育公用经费的2%来支撑世界人口23%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经费投入上存在严重不足。对于培训经费问题的态度是:由培训单位来承担有55.71%,由学校承担35.71%,由培训单位、学校和个人一起承担22.86%,其他承担5.17%。目前,国家加大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经费支持力度,尤其是2010年实施的国培计划,特别是中西部培训计划,有效促进在职教师的成长。

7 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非常满意”占14.29%,“比较满意”占27.14%,“基本满意”占35.71%,“不太满意”占17.14%,“很不满意”占4.29%,与以前调查情况基本吻合。究其原因,教师通过纵横对比收入与付出,使得教师对于职业认同感减弱,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指责交织在一起,造成心理负担加重,存在心理疾病隐患。倘若老师都不热爱这个职业,那何谈做好这份工作,又如何推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呢?

四、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建议与对策

1 分类指导,因人而异

通过学员基本情况来看,参与培训教师的年龄、教龄、职称等存在的差距,每个人对培训目标的理解和对培训的期待不尽相同,故对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需求也是各异,培训组织单位众口难调。譬如有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还有工作近三十年的老教师。为此合理地做一些规划设计,争取适当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辅导,譬如按照年龄段、教龄段等,有效融合教师个人特色,力求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增强培训效果。

2 突出特色,注重实效

各级各类培训中基本是以“素质教育、新课标”为主旋律,以“专业素养提高”为副旋律的知识讲授将增加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但是需要进一步整合省内外、校内外培训资源。成立由专家、教授、优秀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培训师资团队,还要强化参训学员的“主体”意识,扩大学员参与度,充分利用资源,增强互动内容,增加更多的观摩研讨课,以自我分析、同行评析、专家点评等形式进行互动研讨,并通过网络和书面通知等形式预设下期互动研讨话题2―3个,让学员提前做好准备,对他们进行“参与式”培训,在参与中提高,在活动中成长。在注重理论讲座的同时,多提供一些现场观摩,多听一些优秀课,多给一些案例,让受训教师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延长周期,持续发展

培训周期短,难以形成系统认识,难以奏效。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简单的一次培训很难以获得收效,建议三年一周期的培训学习,使得培训学习呈现螺旋上升态势,也可相互认识。短短10天的培训教师们刚刚获得初步认识,大家相互需要进一步交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提升,没有三年一个周期的培训学习是难以奏效的。学员们的普遍体会和建议是“经常开办这样优秀的培训学习活动”,“多举办类似培训”,“时间太短,造成课程太紧,难以消化”,“延长时间,增加课程内容”等。

4 设立导师,远程跟踪

设立导师制度,将学员按地区分布情况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小组合作交流,每组一名负责人,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本小组在培训期间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培训后期的指导。导师组成员在培训期间经常走进学员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与他们一起交流思想,谈体会,通过各种方式的接触,增进了解,拉近距离,耐心细致地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困难。建立了数学教师培训网,建设学员交流平台,建立丰富的培训资料库,方便学员们在日后工作中使用和借鉴,加强学员之间、学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建立QQ群,方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通过高校、一线教师开展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楚江亭。国家申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小学校长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A,2010:164,

[2]土传金,论教师职业聿福实现的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9,2l(2):39―44,

[3]吴立宝,吴开腾,曾 意,王新民,宋维芳,西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JE4~-N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9):4―6,

[4]龙宝新,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钟摆”倾向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9,2l(1):1―5,

[5]李泽宇,冯 丽。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1):60一62,

篇10

我国中小学教师科研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发展迅速,科研队伍壮大,人员结构日趋合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推动了教育研究的进步。

1 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要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新课改所倡导的崭新理念逐步为中小学一线教师所认可。各中小学校纷纷探索校本教研的道路,“科研兴校”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推崇的信念。中小学教师走上了教育科研一线,开启了新课改后全新的教师科研之路。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加入,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改变了教育科研队伍结构,正如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对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年进行回顾与展望时指出的:“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理论研究队伍少而精,应用研究队伍是中坚,群众性科研队伍宽而厚。队伍的总体构成和绝大多数课题的人员构成都突出反映着专、兼、群相结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和第一线校长教师相结合的特点。”[1]《北京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也显示,“十五”期间,“在基础教育实践层面,立项的市级课题达300余项,区县级课题近3000项,校级课题近万项。以这三级课题为纽带,近3万名中小学教师参与了各种主题的研究活动。”[2]这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构成,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研究的专业意味,但使其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了量的积累。

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识到科研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积极投身基础教育科研一线。教育科研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此外,按照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师专业化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新教师”首先扮演的是教育专业者。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水平受其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更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3]实现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化”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师在“反思性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不仅能够促进其知识的建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还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最终改变我国现有教育研究方式。从教师知识构建上看,教育实践要求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完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健全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构建性,人们不可能完全获得证实或证明的知识,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暂时的’理论。”[4]表明教师知识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只有在研究中不断总结才能实现个人发展,科研便成为教师升华个人经验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参加学校教研组或其他课题组科研活动,才有更多机会获得帮助,或是遇见教师成长的“重要他人”,促进教师发展。同时,便于形成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的“协同攻关式”教育科研,共同实现教研方式的改变。以教与学课例研究中“同课异构”为例,同组教师共同参与听课并进行评课,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教研协调,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的反思,使其真正成为研究者[5]。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事实也表明,无数中小学就是通过开展教育科研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无数中小学教师就是通过做科研成为一代名师。正如一位名师所言:“作为一线教师,要研究教育过程、研究教学策略、研究试题,更要研究学生。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上,一线教师生活在教学情景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和需求,最能感知到问题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在课堂中会有很多研究的素材,要写好学习笔记,进行数据信息的研究;写好教学札记,进行教学现状的研究;写好案例分析,进行个案比较的研究等。做到教中研、研中教。”[6]

2 中小学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尽管“科研”逐渐成为教师的常态行为,成为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个体在教育科研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的手段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教育科研并没有内化成为中小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2.1 “求利”导向的科研目的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教师中“研而优则仕,教而优则富”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一个教师科研好、教得好,就会获得各种“名师”头衔,随之而来的是职务提升、经济收入提高、福利津贴增加等实际利益。因此,众多教师进行科研的行为成为“求利”心态的驱使,而不是遵循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的逻辑,教师科研进步所带来的个人专业发展就成为谋利的工具,而不再是发自内心的对学术研究与教育发展的信念。教师对科研的热情显然变成了一种“趋利的权衡”。

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明确或不正确,导致教师科研成为应付评奖、晋职而从事的行为,其发表的论文和专著,许多并不是源于对教育问题或实际的需要,更多是为了学校达标评级或是为了应付个人职称评定的需要。尽管有很多优秀教师“成果丰硕”,甚至可以说“著作等身”,但是看不到教师个性化的教育体验与感悟,几乎都是空洞的政策解读、理念演绎和专家观点的实证[7]。而真正上档次、有应用价值和体现创造性的研究却很少,许多东西都是东拼西凑、“复制+剪辑”得来的,甚至出现抄袭、剽窃、造假等现象。可以说,“求利”导向的教师科研热情带动了中小学科研的虚假繁荣,而这种“虚假繁荣”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无益于解决基础教育实际问题,也为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2.2 “华丽”趋向的研究内容

分析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及日常观察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很难将学术研究中的教育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现象与过程也更为复杂,层出不穷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研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加快催生了更多与教育实践相贴切的研究课题。新的课程资源需开发,新的教学模式需探索,新的教学内容需优化,新的教学方法需选择,评价多元化的趋势也需讨论。教育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要求中小学一线教师在科研中本着更加“实用主义”的观念去观察、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形成有助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选题上,仿佛没有看到这一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表现出来一种“浮华”的研究心态,往往选择大而空泛的问题作为其研究内容。有学者总结当下中小学教师在科研选题上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求大求新求洋,内容空洞空泛空谈,不符合中小学实际的倾向;二是追随热点问题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课程的“时髦化”倾向;三是重复研究和低层次研究多,缺乏个性与真情实感以及创新意识与时代特征的倾向[8]。这些选题上的问题极易导致科研与实际脱节,教师一味关注的只是“华丽”的理论研究而不注重实际应用、实践探索。

2.3 “核心”观念的研究表达手段

我国现有的教育研究评价机制存在很大弊端,对教师科研进行评价考核时往往只注重结果,关注的是多少、层次多高,而不考虑对教师科研过程进行评价,发展性评价也明显不足。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成果的表达手段上,注重“核心刊物”的认可,而放弃了“反思”与“应用”的教育教学实践逻辑。随之而来的是画地为牢、独来独往、单打独斗的纯理论研究,一些教师抵制有重大教育教学实践价值的研究,科研表达上追求某些所谓的“来源期刊”。教师科研关注的是理论的自圆其说,对实践领域的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很少,或有关注而无解决。这种以追求“核心”认可为科研表达手段的教师科研价值观念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整个教育研究梯队中“角色异化”,成为理论研究的追随者,成为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影子”,从而丢失了“自我”。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引下,广大中小学教师科研也出现了“重写轻做”的情况,教师在论文写作、力求发表和获奖方面倾注很多精力,而对科研过程缺乏重视,这些都妨碍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

3 中小学教师科研取向的应然选择

不难看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价值取向多是工具主义的,即将教育科研作为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以科研成果为取利的工具。这样很容易扭曲教师对科研的正确认识,出现各种“短视”、“浮躁”、“浅尝辄止”的研究。科研目的上追求的是科研所带来的利益,以职称评定或完成任务为导向;内容上选择大而空泛的问题,趋于纯理论研究,追求华而不实的外衣,脱离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际;在科研成果的表达手段上则强调“核心”的认可,不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出现太多“研而无用”的现象。由此可见,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真正发挥中小学教育科研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实效性,广大中小学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工具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念,走向本体性的科研价值取向。具体而言,科研目的上,从“求利”转向追求教师发展;研究内容选择上,从“华而不实”的选题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成果表达的手段上,从趋向“核心”认可转向能够反馈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注重成果表达的应用性。

3.1 以实现教师发展为目的

教师进行科研的落脚点在哪里?这是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按照新课改“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的要求,中小学教育科研首先应该促进其实施主体的发展,也就是说,通过教育科研训练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是关键。有了好的教师,便有了推动学校发展的真正动力,教师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在看待自身科研活动时,其逻辑的起点不应该是“求利”,教师在科研中成长,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教师只有转变这种观念,在科研中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科研才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

3.2 选题上关注教育实践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自己的“实践的逻辑”,他们不能应用已有的原理与技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揣测情境、调整既定方案、不断探索中明确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9]。与教育专业研究者相比,中小学教师从事的研究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研究,他们通过自身的经验对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反思与建构,最终形成实践性知识。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科研不应以高深学问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与改进措施才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应然主题。中小学教师科研选题上,势必需要改变那种追求“华丽”课题的观念,转而以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的实践性,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3.3 采用反思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科研成果表达手段

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广大教师对“核心期刊”总有种莫名的向往,这种向往也引导他们“投刊所好”地进行科研论文的写作,以期能够在这些杂志上。而这些“核心期刊”往往以纯理论研究为主,所以很多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或成果就变得堆砌术语、抽象晦涩、格式死板,缺乏中小学教育实践研究本应有的鲜活性。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各种改进的可能性,多多采取教学反思的方法。比如,以课后小结、反思日记等形式对自己每节课、每天的工作进行记录,进一步寻找不足,思考改进之处,最终形成教研成果。在科研成果的表达上,教师不应只采用规范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可以通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日记等更朴实自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实用而又灵动多样的科研成果的大量出现才能真正显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生机盎然。

3.4 做科研的有心人

教师要真正搞科研,要搞真研究,就要做科研的有心人,培养自己良好的教育研究习惯,改进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为此,要有问题意识,养成善于捕捉问题的习惯,在司空见惯的不是问题的地方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善于去“放大问题”,并提升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要用学习去铺筑和夯实自己的研究之路,要见缝插针地多读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自觉地与自己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要注意资料的积累,通过建立资料库和读书笔记,对学过的知识、有用的信息消化吸收,设法变成自己的“理论”。

总之,真实有效的研究最终来自教师内心的需要,外力的作用始终是渺小的、短暂的。因此,不是教师适合做什么课题,而是需要做什么课题、如何做。不是做适合的,而是做需要的。有效的教师科研应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出发。教师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和研究,做适合自己的研究,以个人实际教学情境中遭遇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本,将教科研活动作为自己的常态教学生活的一部分[10]。唯有源于自觉地分析、解决自身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科研实效。

参考文献

[1]秦行音.教育研究、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我们的选择——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13-16.

[2]孙金鑫,王晓玲.关于教育研究方式转变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2,(3):15-18.

[3]李炳亭.新教师标准[J].中国教师报,2012-02-15(006版).

[4]邵光华,周碧恩.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分析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69-74.

[5]王晓玲,胡慧娟. 论学校教研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28-31.

[6]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98.

[7]汪明帅.从“被发展”到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挑战与可能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11,(4):1-6.

篇11

二、“研训合一”模式有比较一致的认识

1、“研训合一”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形式,正在全国各地的教师教育机构中广泛地推行

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与刚走出师范学校、教学经验尚浅的新教师在教学能力、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他们的培养模式也应该有所区别,即便是在“研训合一”的大模式下也应该有所同也有所不同。针对新教师与老教师在经验与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进行区别教育,可以提高新教师“研训一体”培养模式时效性。

2、“研训合一”首先是一种教师继续学习发展方式

其目的通过教学实践、培训提高、教学研究三方面的结合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教师的发展融合于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使教师的培训提高和教学研究在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把教师培训提高和教学研究工作转到以校为本的轨道上来,建立和完善校本研训制度,使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这样可以进一步地带动广大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进而弥补不足、培育优势、发挥特长,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目的。

3、“研训一体”其次是一种管理方式

“研训一体”管理方式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和学校两个层面。以往的管理方式是进修学校、教研室等机构独立存在,与学校教师缺乏紧密联系。采取研训一体的培养模式后两者可以按照各自分工,强化进修与教研的紧密结合,密切配合,实现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

三、“研训合一”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专业教师实训基地急需建设

学校教师实训基地缺乏,虽然建立了部分专业实训基地,但其中的设备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实训的需要,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训练无法落到实处。

2、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

基层学校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与工作需要不太相适应,课堂教学理论化倾向较突出。目前专任专业教师中,大多数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一些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授课内容、方式方法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

3、教师的反思习惯没有形成,科研意识需加强

一些教师没有把自己放在研训主体的位置,没有形成自我反思习惯。由于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再加上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以及繁重的工作压力,教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也无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另外,许多教师在长期的自我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周而复始,最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感,不愿进行自我批判,有的教师有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愿及时总结提炼,导致教师反思习惯难以形成,也不理解“反思”的深刻内涵。

4、师德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应引起重视

“师德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明文规定的必修内容,在《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但从调查中了解,教师对此培训内容的需求不大,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有此需求。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教师教育机构牵头,学校狠抓落实

现在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将培训处、教研两个部门合二而一,这样每个专业人员变得一身二任、一岗双责了。既要承担师训任务,又要承担教研任务,将两项工作集于一身了。在县教师进修的带领下,各个学校积极开展了与之相对应的校本研训。因为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活动,是整个研训工作体系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单元。学校是教师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教师生长的沃土,成才的基地,实践的故乡,理论的源泉。教师遇到的问题来源于教学实践,要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从根本上主要依靠学校自身力量;而在学校内部,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要靠教师自身的探究想法。因此,将研训一体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基层学校建立起“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研修制度和有效运行机制,并根据教师实际和需求,帮助他们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并为其达成起到一定引领作用。

2、专家下校,指导合作

篇12

1.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教师认证标准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成立于1954年,它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组织,其目的在于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认证标准,为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提供专业判断标准,它主要负责对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

该组织在2006年制定的教师职业认证标准认为,NCATE的中心任务是对新任教师进行入职认证、评估,以促进新教师的进一步发展。该标准是基于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并且应该学好这一理念制定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它要求接受专业教育的新教师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帮助幼儿园至十二年级(P12)的所有学生有效地学习;2)按照专门职业协会和各州的标准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3)基于学习所获知识及实践做最优的教育教学选择;4)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及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5)善于反省、反思;6)有效地将科学知识教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认证过程中,认证标准的理念框架分两个部分、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认证标准是:标准1)从教人员的知识、技能和品质;标准2)评价体系;标准3)教学实习和临床实践;标准4)课程、实习和能力的多样性;标准5)教师资格、表现和发展;标准6)教师教育机构的管理和资源的利用。每项标准又由语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1]。

2.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的优秀教师评价标准美国全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NBPTS)是1987成立的,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机构,主要负责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资格评价,属于教师职后评价与发展的组织。该委员会提出了5项核心主张:主张1)教师应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主张2)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并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所教学科具有深刻的理解,知晓所教学科的知识的由来、结构、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主张3)教师有组织和管理学生学习的责任,并具备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创造一个和谐、守纪律的学习环境。主张4)教师必须善于系统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主张5)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促进学生及自身的不断进步;教师应该加强与同事在课程研发、促进共同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合作;为了实现州和地方教育部门制定的目标而对学校发展及资源配置进行评价,知道如何同家长合作以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2]。

3.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的教师认证标准美国优质教师证书委员会(ABCTE)成立于2001年,它是在美国教育部的资助下,由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NCTQ)和教育领导委员会(ELC)联合成立的一个新的教师资格认证组织。它主张降低教师的入职限制,体现了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反专业化的倾向。ABCTE的认证对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对新任教师进行入职认证,另一种是对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质量认证。当前,该组织进行六种教师证书的认证,认证内容包括九个领域,即生物、化学、基础教育、英语语言艺术学科、综合科学、数学、专业教学知识、物理和特殊教育[3]。ABCTE的认证标准仍采用传统笔试的方法,重视认证教师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教学知识[4]。

除这些标准之外,还有2001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LB)。在这份文件中将新教师与在职教师标准区别开来,相应制定了高素质教师标准以及州际新教师评价与支持联合体(INTASC)负责制定的基础教育阶段新教师的标准。此后美国教师发展委员会(NSDC)在总结教师实践教学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师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及为保证学生成功为依据,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等。

二、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的新理念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是教师评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带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进行教师评价工作的关键,也是进行教师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依据。有了标准,不仅可以客观地进行教师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教学有所遵循,不断把自己的工作与标准比较,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上美国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标准反映了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中的一些新的评价理念。

1.评价中的反专业化趋势教师评价标准中所体现的反专业化趋势在ABCTE组织制定的教师评价标准中反映得尤为突出。首先,从该组织成立的时代背景来看,自80年代以来,由于学龄人数的增加而出现教师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自然科学及边远地区教师更为短缺。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教育质量差,引起人们对大学教育学院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产生了怀疑;报告认为,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这时,美国反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呼声日益强烈。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ABCTE应运而生。其次,从ABCTE制定的评价标准来看,该组织在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笔试的形式,考试的题型都是多项选择题,这样就不需要每位新教师在任职之前经过教育专业培训、教学实践和接受关于教学的准备。同时,其评价内容包括九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包括若干详细的标准和要求,这些内容主要重视未来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较少关注其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对教学实习也未曾提及。受这一理念影响,目前,全美有38个州都要求未来教师获得任教学科专业的学位,而对教师的教育专业培训并没有做更严格要求2.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所有的职业中,只有教学工作对新教师的要求和对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要求是一样的。而其他大部分职业都有一段时间的学徒期,如没有人会指望一个刚从医科院校毕业的学生能独立担负起一个比较复杂的手术。从学生来说,受教育时期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美好时光,它具有不可逆性。这些学生不应该在新教师的班级里受到次一等的教育,因此,要求新教师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是应该的。但从教师本身来说,他们通过了相应的资格考试,因此保证教师具有最低教学能力的责任已经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来评价教师,使他们成长为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对于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制定更高的标准、提出更高的具有启发意义、挑战性的要求,使其成长为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只有制定了有区别地评价新教师的标准和评价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标准,才能更好地进行个别化评价和督导,促进不同的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5]。上文所列举的评价标准就形成了从教师职前培养到入职任教再到职后发展的全面的、一体化的教师评价、保障体系。只有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的全面发展。丹尼尔森提出的“区分性教师评价模式”就是以此理念为核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构。

3.重视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以总结一个经历较长阶段并告一段落的教育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它一般是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而进行[6]。它注重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不关心教育活动的过程。它一般依据明确,结论性强,但反映不出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看不出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看不出评价对象纵向发展变化的轨迹;它不但不能说明师生双方的实际能力和个性发展,而且容易使评价对象追求终结成绩而忽视过程中的提高;无论是对新教师,还是对有经验的教师都使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评价标准单一,极易忽视教师的个别化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从上文列举的教师评价标准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将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相统一的评价理念——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已应运而生。它是在教师工作过程中实施的一种评价,不与奖惩、得失挂钩。其根本目的是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帮助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由此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要优点就是它是面向未来的,它不仅重视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更重视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学校根据教师评价结果,向教师提供一定的指导、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推动学校的发展。它渗透着对教师的人性化关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要求教师评价服务于教师的个人发展,从根本上符合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篇13

教师培训;培训文化;构建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培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令第7号)等文件明确指出:通过教师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各级政府“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足额专款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每年由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实施。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教师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教师培训的层次和内容不断丰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走上走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道路。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的工作意见》中指出,我国将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对培训机构及培训者提出具体从业要求。教师培训机构要结合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和国家认证条件,加快机构自身专业化建设,提升机构核心竞争力,实现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涉及到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职能的专业化和培训文化的特定化,而其核心在于形成特定的教师培训文化。本文拟对教师培训文化问题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教师培训文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一)教师培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某一社会里人们所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是人们心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是深深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习惯的一种内驱力。培训文化的概念是由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最先提出。他们认为:培训文化是衡量培训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的重要标志。成熟的培训文化能系统的将培训与组织目标和组织战略相结合,形成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培训内容,建立完备的培训信息系统,强调对培训需求的满足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是部门组织与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培训文化是指培训机构或学校在培训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培训者和参训人员所认同、遵守,并带有本机构特色的培训理念、培训作风和培训规范的总和。教师培训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1.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文化实物的物态文化层;2.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的制度文化层;3.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行为模式的行为模式层;4.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心态文化层。教师培训不仅能提升参训学员专业技能、提高参训学员学科素养,强化参训学员师德理念,而且能帮助参训者进行人文自觉与心灵家园的回归。教师培训“要促成教师从灵魂到文化、从个性到精神、从理念到行为的全面提升”,培训的过程也是培训文化浸润、建构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培训文化可以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可以促使培训团队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培训工作,可以培养培训团队成员对培训机构价值观的持久认同感,从而使培训团队成员主动融入到培训工作之中。

(二)教师培训文化的主要内容

教师培训工作依据“需求导向、项目驱动、能力本位、学员中心、专家引领、亲情服务”的指导思想展开,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文化的也应该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内容十分丰富。根据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依规办事的法治文化。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办事要依规依法。尤其是对有文化,重公平、讲正义的参训教师群体更要依法依规办事。《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出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充分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以下程序来开展工作:(1)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完善各项培训制度,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和规定进行培训。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文件和管理规定,是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也是每位教师参加培训的依据。文件对培训的内容、方式、课时和收费等方面的规定,培训机构必须遵照执行。(2)要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培训规定办事。在培训过程中要自始至终按照培训制度的规定,严明纪律,公开、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员,这样才能树立培训者的威性,让学员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权利,让法制文化深入人心。(3)要让每位参培教师都了解国家教育法规与政策。了解教师培训的规定与要求既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培训政策法规、遵守培训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培训政策法规,让培训政策法规深入人心,教师培训工作才能健康有序的进行。

2.联系实际的求是文化。

立足现实,针对需要,务求实效是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在培训过程中,只有深入一线了解基础教育现状、了解学员最真实的需要,“想学员之所想,培学员之所需”,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办培训,培训工作才有针对性,培训课堂才能激发参训学员的激情,并吸引学员积极参与互动。无论是培训前期的需求的调研,还是培训中的实践教学与研讨、培训后的跟踪与评价,都要在“实”、“是”二字上下功夫。要逐步培育并形成紧密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教师培训求是文化,让教师培训工作具备一定的、可以传承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

3.精细科学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培训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管理出效益。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送培单位——参培教师形成了一个管理链条。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必须确保链条的每个环节的正常运转。既要注重大链条衔接,更要注重小环节的完善,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在培训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根据笔者的经验,加强精细化管理有两项工作必须首先落实到位:(1)构建“四位一体,三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纽带作用,紧密联系上下两端,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融洽、默契,形成一种严密有效的培训管理体制机制。教师培训机构既能及时反映下面学校和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要求、建议,又能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当好参谋,并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的培训精神和指示,做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满意,让送培学校满意,让参培教师满意的培训。(2)制定精细规范的培训制度。从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工作出发,对参加培训教师的需求调查进行管理,对培训课程、授课教师、培训学员、培训资源、培训经费、培训实理和学员考核评估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制度进行细化设计,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管理制度体系,为开展精细化培训工作提供思路和操作范本。精细科学的管理文化建设是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4.研修互动的课堂文化。

新课程提倡师生互动,要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培训更应该如此。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明确提出:“培训方式要针对教师学习特点,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教师培训学员是具有专业思想和能力的教师,是培训中最可宝贵的资源,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培训课堂的互动,是构建课堂培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可以让学员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相互交流,让学员成为课堂交流的主人。可创办培训简报,并将其作为培训课堂的一个延伸、培训工作的一个窗口,让学员有交流学习生活的园地,有展示才华的舞台。可以开展课例研修,深化课堂教学,进行师生深层互动,提升培训效果和品位。研修互动的课堂文化建设是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5.终身学习的进取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特别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进取精神。成功的教师培训“将不被看作是‘造就’教师,而是帮助、支持和鼓励每个教师发展他自己所看重、所希望增加的教学能力及站指导地位的被普遍认可的精神,将是把学习本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培训过程中,打造终身学习的进取意识,利用环境的创设,营造终身学习的强大氛围,促进终身学习意识的形成。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进取意识培育是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6.学员至上的服务理念。

爱因斯坦说:教师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教育需要服务意识,教师更需要有服务意识。教师要增强服务意识,这是时展的需要。作为培训机构的培训者,要以身示范,对学员热情周到地服务。服务就是管理,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是保证科学化管理和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条件。热情细致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建设是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永恒追求。

二、构建教师培训文化的意义

(一)保证培训质量,落实培训实效

优秀的培训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促使参培者和培训团队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培训工作,可以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培养培训团队成员对团体价值观的持久认同感,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培训双方,有效保证培训质量。

(二)提升培训水平,增强培训能力

教师培训文化建设,是衡量教师培训机构整体水平和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提升培训水平也是教师培训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把培训视为机构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求管理者把培训活动、培训机构或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把搞好培训当成所有管理者的共同职责。围绕培训这一中心工作,要重视对培训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建设;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培训事业;要建立完备的培训信息系统;要根据需求制订系统性、可行性的培训方案;要制定特定的培训模式、程序化的培训过程;要加大对培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改善培训的条件;要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这些都能极大程度上提升培训水平,增强培训能力。

(三)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工趋向于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专业人员从事的专业活动。在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发、教师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项目的运行管理以及培训质量的监控等方面,其科学化、专业化的程度也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培训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教师培训的专业化的核心在于形成特定的教师培训文化,优秀的教师培训文化构建能有效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

三、构建教师培训文化的主要途径

教师培训文化作为培训机构特色培训理念、培训作风和培训规范的总体呈现,它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朝一夕形成,它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它升华于理念,沉淀于制度,落实于行动。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和长期坚持。要构建和谐积极的教师培训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确立共同价值观

共同的价值观是形成教师培训文化的前提基础,培训机构在教师培训活动中将培训共同体中个人“理想”与组织“愿望”完美结合,最终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积淀生化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这是构建积极和谐的教师培训文化的前提条件。构建教师培训文化首先要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如:终生学习的理念、一切为了学员的理念、学员至上的意识等等,并将这些价值观念内化为组织培训文化的精神内核。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建设是培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培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引导规范作用。培训制度包含组织制度、运行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保障制度等,主要是涉及到教学、管理等各个培训环节的制度,如培训工作流程、上课与考勤制度、评教评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科研制度、奖惩制度、学员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等。没有严密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就不可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更谈不上培训文化的构建。

(三)形成特色活动体系

特色活动体系是教师培训文化的核心,没有特色活动体系的支撑教师培训文化则失去其存在的内核,它是内在价值观的外显途径与方式。培训学校或机构应着手构建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培训双边学习和展示的共同舞台。这些活动可以分为日常活动和特色活动两部分。日常活动如要求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教研教改活动、评优评先活动等,特色活动是培训机构根据办学特色,开展具有独创性的活动,如读书活动、岗位练兵、科研论坛、兴趣小组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培训机构文化,而且为广大培训者和学员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四)激发培训者热情

培训者是培训文化的建构者,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实施者,培训教师的教学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培训质量,甚至影响培训目标的实现。激发培训教师的积极情感,使之成为培训文化建设的主要推手,是形成健康的培训文化,促进培训事业快速发展有效途径。

作者:何君辉 单位: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凯.教师学习: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J].教育发展研究,2011,(2):58-62.

[2]宗建华,李海滨.构建培训文化,提高培训质量[J].经济师,2012,(11):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