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服装生产流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服装生产流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服装生产流程

篇1

1 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服装企业的服装生产流程主要包括服装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等工作,按照服装生产的状态可以分为: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三部分。

(一)生产前

1、服装的设计环节

常规的服装设计是先收集目前社会上民众对于服装的主流喜好,依据于此进行服装的设计,在完成服装的初步设计后,完成少量的服装样板,然后服装企业中的各个部门的主管人员都对新设计出的服装进行仔细而又严格的审核,必须给出个人对于此批服装的意见,如发现服装存在任何瑕疵,都要立即返工。样板的审核工作必须形成工作记录,各部门的主管领导都要在记录上签字确认。同时,也有一部分服装是按照客户提出的特殊要求单独制作的服装设计,而这样的服装设计往往造价昂贵。

2、布料审查环节

在确定服装的设计符合要求后,进行批量生产之前,服装企业要完成布料的大批量进货。进货时必须使用那些具有从业资质的且信誉优良的供货商。待布料运到后,要仔细检查布料的数量、规格、材质、颜色和伸缩率等内容,全面检查布料的性能,避免在未来的生产中出现任何意外。

3、服装生产的成本预算环节

服装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设计成本、材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和推广成本等,其中材料的采购成本所占份额最多。因此,如果能够降低服装的材料采购成本,就可以大幅度的江都服装的生产成本。当然,在服装的加工中经过细致的计算,来实现布料的节省,从而节省服装生产成本。

(二)生产中

生产中就是服装制作的全过程,包括布料的剪裁、缝制和熨烫等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布料的剪裁过程,是直接影响服装成品质量的。大部分服装企业都会提前制定布料的剪裁方案及排版计划,以便在剪裁的过程中能够按照那些内容实施,不至于出现低级错误。

(三)生产后

生产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检查生产完成的服装质量,然后对其进行包装。在服装包装之前必须确保服装干净、整洁、平整。而产品的包装不但可以保护服装的平整、无污染,而且可以为服装企业推广宣传的作用。

2 服装生产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内部管理沟通不畅

服装企业之中各个部门大都是各自为政的,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准则,在企业的日常运作时,经常会出现因为分工不明,权力分配不均导致互相推诿工作的情况,导致企业的运作混乱,进而严重影响了服装的正常有序的生产计划。

(二)无生产计划

在一些小型服装企业,他们没有固定的取货商,因此,没有为生产制定出严格的计划。但企业接到服装订单后,只是按照企业现有的设备数量,然后将生产任务进行平分。

(三)无明确的生产定额

在无详细的生产计划的情况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不能完全确定的。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使用均衡的生产方式,导致半成品数量剧增,而又不能及时的提交成品。因此,也不能准确的对各个部门和车间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1]。

3 完善服装生产流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服装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想要全面的优惠服装生产的过程,首先要优化服装企业的内部结构,要求明确服装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这样有利于提高服装企业的日常工作效率,也可以提高企业编制的生产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必须成立服装质检部门,全面服装服装的成品质量,质检部门不但要对服装的成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还要在服装加工前,对服装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服装的质量。

(二)细化作业流程优化生产计划

编制生产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均衡生产,生产经营部门应该客观的评估每一个生产车间的加工能力,然后根据各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隔离的生产计划。而工艺技术部门也应该向各生产车间下发生产工序合并方案及工艺流程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2]。

(三)明确生产定额

榱耸迪制笠档姆装生产能够准时完成,必须确保企业生产定额分配的准确性。而完成这一工作就必须制定出准确的工作标准,并严格控制加工时间。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成品洗漱以及批量洗漱确定的加工日期和数量,根据企业的自身生产情况,不断的引进全新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程度[3]。

4 结论

社会中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服装来彰显其个性,因此民众对于服装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穿着的舒适上,更要通过服装来表现出其身份和个性,这提高了服装的生产难度。同时,服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尽管新工艺、新材料不断的被开发和引进,但是服装生产流程的管理难度也随着升高。当今的服装企业为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满足民众的要求,必须首先竭尽全力的完成服装生产流程的优化工作,当这项工作完成时,不但可以降低服装的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参考文献

篇2

(1)收到客户颜色样或者花型后,应立即交面料组安排工厂打小样,每个颜色应写英文名及中文名,并保证和其他文件的一致性,以免混淆,在首次提供资料时就应标明订单的交货期,以便面料组审核并制定面料跟单计划。如果是新客人,应同客户约定确认颜色所用的光源,并清楚了解客人接受的标准。

(2)所有工厂提供的小样在寄客户确认之前应认真审核,用公司专用格式或者客人要求的格式贴好后方可寄出。

(3)所有小样在寄客之前应认真审核,对不符合要求者应退回重打,以免浪费时间。

(4)收到客户小样确认意见后,应立即仔细研究并通知面料组,并提出修改意见。

(5)小样确认不能超过三次,以免延误交期。

(6)一般客户在确认小样时,会掌握一个高于实际大货的标准,如多次反复不能确认,应同客户沟通,争取尽早确认。

(二)辅料

(1)在收到订单后,应及时将客人的辅料原样或有关图稿提供给辅料供应商。如果没有原样或图稿应向供应商提供详细的产品描述以便寻找样品或打样。安排辅料打样时提供的信息除了产品的具体描述外,还应包括订单的预计数量、服装交期,特殊要求,并征求业务员意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2)辅料安排打样后,根据不同产品的打样特点,辅料组和外销员及时跟踪,直至收到确认样。辅料打样时间(含配色)一般控制在:

纽扣、商标吊牌:3天

织带、线绳、花边类:4-5天

拉链:4-5天。

如需加急处理,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供应商,必要时选择多家辅料商同时进行。

(3)在安排配色打样时,为保证配色准确度,应提供足够大的色样。对颜色的描述在相应的所有的辅料订单中要保持一致,以防混淆。对于与大身面料配色要求高的辅料,如花边、滚边等,提供的布料应为大货面料,以免辅料配色与大货配色有太大差异。为此,下订单时对大货面料的交付时间要适当提前。

(4)辅料寄客确认前应仔细审核并贴好辅料卡,填写必要的信息,保证清晰美观。对辅料样审核时,如发现其品质或颜色存在明显问题,应不予寄客,要求重新快速供样。对于辅料商多次打样客人不确认的,应提出警告,仍无改善者应及时汇报给业务员,酌情列入不合格供应商名单。辅料打样寄客后如迟迟未收到客人意见,业务助理有责任提醒客人,以免耽误交期。

(5)辅料确认大货生产前,应提请业务员确认价格。对于一些需要开模的特殊品种,根据辅料商提供的开模成本和生产周期,要对增加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辅料交期延迟做出合理的预测。

(6)在辅料打样和大货生产过程中,如果款式、尺寸、数量等订单信息有任何变化,业务助理应在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供应商并告知业务员。即使在紧急情况下电话通知了变更,事后也必须补上书面纪录,以避免差错和纠纷。

(三)服装

(1)收到客户的订单后,应按业务员要求安排相关工厂打确认样,确认样应尽可能使用正确面辅料,以使样品呈现出同大货相同的外观特征。对一些水洗品种,对颜色的选择要慎重,一般不宜使用红白黑等。

(2)应要求工厂在一个星期内提供确认样,并提供纸样。

(3)用料应同第一次确认样一并报出,并交公司技术人员审核后作为订购依据。

(4)所有样品寄客前均应交技术人员审核,对明显有缺陷的产品,应直接退回工厂,并写明修改意见。

(5)所有样品应挂上公司或者客户指定的吊牌。吊牌上应标明寄出日期、第几次样等足够的信息,以保证确认过程的准确。

(6)在收到客户确认意见后,应交公司技术员审核,对有疑问处,应同客户及时沟通,在确保正确后方可叫工厂重新打样。

(7)样品确认不应超过三次,对打样马虎屡次不通过者应及时提醒业务员,并提出警告。长期无改善者,应列入不合格供方名单。

(8)对客户中途提出修改,造成重复打样延误确认从而可能引起的不能按时交货,应及时提醒业务员同客户沟通,必要时应要求延时交货。

二、组织生产和品质控制

订单一经确认应在收到完整的订单信息后立即编制生产单。生产单的制作是整个业务过程的重要一环。须认真填写,且由业务员审核签字后方可下给工厂。

应及时下达成品购销合同。业务员如授权业务助理缮制成品购销合同,应告知收购价格以及交货期。在缮制完成后应仔细审查,由业务员提请总经理签字并盖章后才可生效。

面辅材料订购单。编制面辅料订购单时应将各种要求交代清楚,尤其是测试要求和测试方法。对一些无法用指标描述,但客人有要求的项目如起绒、磨毛、面料的光洁度等,应提供客户认可的品质样。面辅料订购单必须由业务员签字后才可以下给面料组和供应商。

不要等到客户确认颜色后才下面辅料订购单,只要有客户明确的颜色数量搭配就应及时下单,以使供方提前妥善安排生产计划。

定织面料生产周期较长,订单一经确认应立即将所需的面料总数交给面料组以便通知供方准备坯布并对交货期有合理安排。

一定要对各种物料的生产周期有足够的预计,保证每道环节都有足够的生产和客户确认时间。

服装厂生产周期:各种物料备妥后20天—30天

印染面料生产周期:25天

色织面料生产周期:40天

需要定织坯布的应尽早同面料组协商以确定交期。

应使用进度跟踪表对生产过程全程监控,要对交货时间心中有数,倒退每个阶段应完成的时间,防止后期过于匆忙或无法按时交货。

所有物料确认后应做成物料卡,一式四份。一份寄客,一份交服装厂,一份留底,一份交QC。不要等到所有物料都确认后才准备物料卡,每确认一项就添加一项,以便核实跟踪。对于存在缸差的大货面料应请面料组查清每种色光的数量,并清楚标明后请客确认,同时也方便工厂分开裁剪和包装。

QC验货安排。公司的每一个订单每一批货物均应有QC对其进行期初期中期末验货。即使有QC验货的客户,我司亦不能放松对工厂的品质控制。业务助理应提前一个星期提交QC申请,由公司统一安排;对一些重要客户或重要订单,可以申请安排QC常驻工厂。对客户要求测试的品种和类别,应认真挑选。我司承担第一次的测试费用,如第一次测试不合格,以后的检测费用由供应商承担。

在申请期初验货时,应提交QC验货资料,验货资料必须规范完整。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制造单

(2)款式图和尺码表

(3)客户最后一次确认意见或产前样意见。

(4)面料卡(应是客户确认的包含各种缸差的布样)和辅料卡

(5)如有水洗,应有水洗样。

在收到QC验货报告后应认真阅读报告提出的问题,及时同业务员和工厂沟通解决。QC最终验货报告是决定该批货物能否出运的依据。

进料加工操作程序。订单确认后,如果客人要求的面料需进口,应立即着手开始进料加工的程序。由于供应商在国外,寄送样及储运均需要较长时间且手续繁杂,一定要留足时间,以免耽误交期。

应在订单确认后立即缮制进料合同,并同供应商联系打样,着手安排手册等必要的手续。

如果是客人指定的供应商,则应同时同客人联系,确定物料的订购方法及确认过程。如非客人指定的供应商,应确定好接受标准,测试方法等品质指标,以免发生纠纷和差错。

根据客人的订单数量,准备手册。备手册需要提供以下文件:

与工厂的加工协议合同(一份正本)。

加工合同备案申请表/进口料件备案申请表/加工出口成品备案申请表/单耗备案申请表(各一份)。

出口售货合同(二份正本)。

加工企业提供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企业情况登记表副本。

备手册时应注意:

加工企业的选择:应选择在海关有备案资料的工厂。如在海关没有备案,须提供工厂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企业情况登记表副本交恒信报关部到海关办理备案登记手续。

为了节省费用和减少变更手册的手续,备手册时应将合同的出口数量和进口面辅料数量在客人订单数量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增加。

手册的核销日期为做手册的日期往后顺延10-12个月。

同面辅料商联系物料生产事宜,等物料备妥,准备开L/C或办理T/T付款。

物料运输:如果是从韩国进口,为节省费用,应严格要求韩国供应商用江苏省外运或中远的船,直达南京港。一般不可接受上海中转。

面料到港后,须提供背书后的正本提单/发票/装箱单/正本非木质包装证明等清关文件和手册交恒信报关部尽快报关,如果货物体积很大,应由工厂直接从码头提货以便节省短驳费用。

应及时提供一份进口发票交合同管理员开委托加工商品调拨单(见附页),工厂凭提货联提货。

工厂提货回厂后,应及时向工厂了物料的品质,如果发现布面有大量疵点或者其他质量问题,要及时向客人和供应商联系,尽早解决问题。

货物出运前,需了解手册进口的情况,出运时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手册时间倒挂和重量倒挂,影响手册的核销。

手册到期前一个月,应提供成本单和排料图交给恒信报关部核销手册。

三、出运、收汇和付款

出运前20天,应同客户确认最终船期。出运港口应尽可能选择南京,以节约费用。

出运前10天,要催工厂预报装箱单订舱,并检查配额情况。

进舱前7天,应预约客检。

进舱前3天,应核实准确装箱单、许可证、商检,并确保装箱单的箱数不会有变化,海关联、商检证交储运员签收。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6-02

当前,中职学校服装专业课因受到课时量及中职学校教育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课教学中服装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知识衔接性不够好,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对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不够熟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选择。校企合作下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针对传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作的形式,在每学期的最后3个月,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服装成衣生产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四大流程生产实训。在生产实训过程中,由教师与技术人员对四大生产流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讲解或示范,将专业教学中的制版、裁剪、缝制、后整等知识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进行有效衔接,以岗位轮换的形式,通过流水线作业,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产实训机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磨炼和提升,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教产训结合教学目的。

一、中职学校服装专业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服装制版课的授课流程一般是专业教师对某款式进行款式讲解、设定制图规格、画部件结构图、放缝、裁剪纸样等。在授课中制版内容是就单件成衣而言,缺乏工业大批量生产的可鉴性,学生对成衣的结构钻研不够深入,对工业放码的要求熟悉程度不高,相关制版岗位介绍涉及较少,制版授课仍然停留在量体裁衣阶段,学生今后从事制版工作还要从头学习,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企业制版师岗位的意识。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在纸样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将纸样平铺在面料上,再用画粉画出纸样轮廓,最后用剪刀对面料进行裁剪,学生只需要一剪刀一画粉一锥子就可以完成单件款式的裁剪。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校设备的有限,学生与教师比例一般是几十比一,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学生排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逐一进行指导,进而在裁剪的过程中面料浪费较多,学生学习成衣的单件裁剪显然也和企业大批量生产相矛盾,授课中对裁剪师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及裁剪设备的使用方面涉及也较少,对提升学生的裁剪技能效果不够明显。

(三)服装缝制方面。农村中职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家庭经济的影响,学生在实训耗材使用方面有一定限制,学生实训机会相对减少,缺少大量的实训来提高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学生在实训中一般先看老师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对某款成衣的缝制基本是第一次实训也是最后一次实训,加上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差异,教师示范及指导过程中的局限性,成品效果不理想也大多数在情理中。而在实训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一般是重在学生短时间内对某款成衣缝制技能的掌握,除讲解某款成衣的工序、工艺要求外,对于成衣化生产中的工艺文件、流水线操作、车间岗位等讲解内容会偏少,没有注意到技能后期的延续性和上升性。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作为生手,在缝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缝制用时较长,身心都会比较累,进而影响学生对成衣化缝制的认识偏差,产生学习服装就是反复缝制衣服的片面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服装后整方面。传统教学中后整是在学生完成成品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实训室配备的后整设备对服装成品进行熨烫、剪线、钉扣等工序。在传统教学下,学生对熨烫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要求比较低,学生熨烫技能水平停留在单件服装成品的熨烫上,教师对服装企业中后整车间工作岗位讲解较少,学生没有很好地系统了解后整车间的工作流程,在加深对职业岗位的了解方面作用效果不是很理想,实训中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的运用

(一)服装制版方面。在教产训结合教学中,服装制版通过改变以往授课过程中教师对某单一款成衣的讲解,由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根据企业的生产进度,对某成衣款进行工业纸样制版讲解,讲解内容上涉及制订商品规划书、绘制款式图、制作纸样、试制样衣、绘制基样板、系列工业样板推板等整个制版生产流程。在制版流程过程中,会涉及款式设计(助理)师、制版(助理)师等岗位的讲解和岗位职责要求,从而可以实现知识技能与岗位的对接,增强授课的实效性,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性。

(二)服装裁剪方面。服装裁剪的教产训结合是指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根据生产货单号,组织学生完成制订裁剪方案、领样制样、排料、填写裁床铺料记录和裁床生产报表、运用现代电动设备进行裁剪、分包捆扎等裁剪生产流程。在整个裁剪过程中,明确裁剪师岗位要求和职责,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单色插色服装裁剪方案制订方法、样板领用细则、单排套排基本排料法、填写裁床记录和生产报表的方法和要求、电动工具使用、分包捆扎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裁剪师岗位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裁剪师等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效也更有针对性。

(三)服装缝制方面。服装缝制在教产训教学中,通过学生定期的流水线轮换作业形式,在车间班组长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制订流程工艺文件、设计和制作生产工序工艺卡、组织生产缝制流水线、流水线场地安排、前中期原辅材料收发等缝制生产流程。在生产实训中,学生通过与车间主任、技术员、班组长、检验员、机工、付工、设备维修人员等岗位人员的了解、接触、认识,不断地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职责和要求,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岗位能力,逐渐形成职业岗位意识,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缝制车间工作打下基础。

(四)服装后整方面。在教产训教学下,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根据生产进度,带领学生一起制订后整车间生产流程、编写整烫流程、制订装箱配码方案等生产流程。学生在不同的生产流程中,会不断地接触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在制订整烫流程中,介绍企业对小烫、中烫、大烫的岗位职责要求;在装箱配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排组织能力和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对学生今后从事后整车间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当服装成品打包装车投运到市场后,这无疑是对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工作成绩的最好肯定,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给予学生今后从事服装行业以最大的鼓舞。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产训结合教学在扩大学生知识量、提高学生技能、提供学生实训机会、增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岗位水平和服装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蕾,傅月清.服装生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篇4

在一次服装企业精益生产流程规范化管理的公开课上,浙江地区的一家服装企业老板找到我,该企业原先以外贸订单加工为主,后逐步转向内销品牌贴牌加工。但近两年来公司内部管理却发生了极大变化,生产效率急剧下降。

经过三天现场调研汇总,我们发现该企业在内部管理以及流程优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也正是导致其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中高层管理者观念陈旧,仍然是凭经验管理,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2、家族观念浓厚,外来人才无法溶入团队,员工大量流失。

3、内部流程混乱,部门职能、岗位职责不清,甚至越级操作,扯皮现象严重。

4、生产部门经理计划统筹能力和执行力不够,经常因面辅料不能如期到位,打破原有的生产计划和交期。因为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生产经理、厂长就开始不做详细计划,结果交期赶不上就命令工人加班加点。这一切都因为采购部是老板的亲戚掌控,生产经理无可奈何。

5、生产一线配套工序没有很好地计划和对接,操作流程不规范,经常导致生产流水线中断,员工停工待料。

6、中层主管、班组长对编写工序、测算标准工时、计算工序之间的流程节拍等基础技能掌握不够,当产品要上线时却对产能还无法预估。

7、企业工价不透明、不公开、不公平,暗箱操作,员工做多做少一个样,以致有能力的员工流失,生产效率低下,经常延误交期。

8、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如:面辅料供应、技术资料、工艺的正确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

9、因大货面料不能准时入库,技术科无法提前做缩率和纸样,产前样经常延期给客户批办。

10、样衣经常因品质问题和板型、尺寸达不到客户要求,导致退回重做,最终生产一线生产周期压缩,加班加点,员工流失。

我推荐的改进方法是……

以上该企业存在的问题,其实也是目前不少生产型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以下笔者就结合该企业的流程改造,以及目前多数企业在此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1、生产经理(厂长)是一个企业的主导,需要认真制定作业计划,这样的计划不是个人的主观愿望,更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团队共同制定的生产目标。从公司全年计划到分厂、车间的月计划、班组的日产定额计划到员工的日产量计划,通过标准工时的测定和计算,人均日产量的测算来制定《班组生产进度表》和《班组产量日报表》。而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采购供应科、技术科、生产厂长、组长共同参与讨论来确定,相互间的沟通和信息的反馈必须准确及时。生产经理(厂长)要果断做出决定。自上而下始终强调服务意识和执行力是实现这一计划的关键。

2、面辅料供应部门是影响生产效率的关键部门,采购进度必须要根据生产计划周期来执行。采购辅料的先后要根据生产线需求按序入库,并且由仓库提前清点分包、核对确认后分发给班组,确保班组流水正常。

3、印绣花片供应不及时及品质不良将严重影响班组生产效率,尤其是针对针织服装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很多工厂因印花片不能按量保质送回工厂,以致班组产量指标无法完成,员工等待,组长不断换款,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针对此,生产经理(厂长)一定要与印花厂达成共识,安排专职跟单员跟进到印绣花厂,以确保印绣花裁片进度能够与生产对接。

4、生产经理(厂长)一定要把握好工作重点,每天要根据生产计划查询面辅料入库数量、技术科纸样进度、样衣进度、工艺单进度、仓库验布报告、各项指标测试报告等,发现问题即刻调整,并组织小组会讨论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迅速反应,果断决策,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

5、厂长、车间主管、班组长各自职能要明确。每一岗位都要站在高一层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必须要主动和谐。厂长要主动到现场巡查,主管要帮助班组长出谋划策,班组长在正确指导员工操作的同时要培训员工的操作技能,而不是对员工施压、抱怨、责怪、推诿、扯皮。

6、合理化的工序分配和工序节拍的测算是生产一线厂长、主管、组长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比如:某一款订单2000件,加工费5元/件,缝制工20名,缝制工日平均计件工资保证100元/天,测算一下2000件服装必须几天内完成?这一答案对组长来讲很容易,但这里体现出一个责任感的问题。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者,不仅要懂得和带领员工创造业绩,同时还要关心员工的收入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持久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7、服装生产流程要强调分工合理和工序节拍同步化原则。厂长、主管、组长急需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IE工序分析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工序的难易程度和时间节拍,通过测算标准工时进行有计划的合理分工。

8、单件工价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个人收入和班组生产效率,透明化、公开化,已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建议由组长编写工序表给技术科IE工艺员测定标准工时,再由厂长、组长共同讨论确定。统计员将员工当日计件产量录入电脑(或安装磁卡计件统计系统),员工可每天看到自己的收入,月终汇编成工资表给员工核对。如此操作不仅工价充分透明、公开、公正,而且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

9、班组流程优化已成为服装企业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建议单量小、品种多的产品可采用小包流的流程优化模式,而单量大、品种单一的产品可采用单件流(JIT)流程优化模式,结合专业的咨询公司辅导效果会十分明显。例如,某生产牛仔裤的服装企业,流程优化前人均日产14-16条牛仔裤,流程优化后人均日产量达到19-22条。同样的时间、人员、环境、设备,所产生的生产效率完全不同,单日产量同比提高了28%左右。这就是精益生产流程优化给企业带来的实质性经济效益。

篇5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database;PMS;implementation technique;safety procautio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2-0154-02

0引言

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提高产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内外服装企业在研究“敏捷”和“柔性”加工过程中,智能技术的研究愈来愈深入。然而,中小型服装企业投入不多,产出也少。其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并且要求有较高档的质量。在中小型服装企业要建立全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进行柔性化生产管理,显然是难以如愿的。

1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生产管理系统

服装企业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广东佛山市某童装厂生产的天鹅绒童服为例,图1为该厂的产品的生产流程。构建服装生产管理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基础数据、协同BOM、配置BOM、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重复生产排成等功能。生产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BOM(即Bill of Materials)、收集各种服装款式图样、商品企划明细表、裁剪指导、粘衬指导书、面料样板、里料及布袋样板作业标准、工序编制表及工艺路线等等。同时也可以对生产的变更进行管理。

协同BOM――协同BOM模块应用于企业供应链,它是协同计划编制的基础,它定义了企业生产的服装成品所需的厂内各车间,外协单位、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及关键部件的构成关系。

配置BOM――配置BOM模块与销售管理模块相结合,可以支持配置销售,更好适应客户个性化和对服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支持基本组件,可选件的管理,支持虚拟件的管理。

主生产计划――包括主需求计划和主生产计划,可满足企业生产计划制定与管理的要求,并提供主生产计划的生成模拟与能力分析。主需求计划是生产计划的驱动数据,其主要来源是销售订单与销售预测,并可在不同的时区设定不同的需求合并策略。主要考虑库存、批量、提前期计划因素后,经过运算或编制就得到主生产计划。它将生产计划转为产品计划,是在平衡了物料和能力的需要后,精确到时间、数量的详细进度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根据物料清单将生产计划分解为自制物料的生产计划、委外物料的外协计划和采购物料的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与主生产计划、车间作业管理、重复生产排程、能力需求计划,库存管理等集成,可及时动态的反映企业需要生产什么?什么时候生产?生产多少?从而构成一个闭环计划系统。

生产订单管理――对生产订单的执行进行模拟,对设备能力,缺料情况进行模块分析。可进行灵活的领料或发料管理,支持倒冲式车间生产管理。在不同订单间进行灵活的材料调整。

重复生产排程――对于生产周期极短,订单经常发生频繁变化的服装生产企业,系统提供了按销售订单形成出货计划,按出货计划来组织生产方式,使企业能够充分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

2系统实现技术

软件系统采用C/S机构的系统,是指客户/服务器模式的分布式计算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作为整个EPR体系的一个应用系统数据存放在数据服务器上。客户服务器结构可减小网络拥挤程度,并将数据库操作分开运行,像输入和显示数据这样需要用户频繁干预的任务集中在作为客户端的PC机上完成。客户端可分别处理数据,但若需要数据读取共享数据,必须依据网络管理向服务器端作存取申请,而文件I/O和查询处理等频繁需要数据的任务则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完成。共享数据存放在服务器端,从而每个系统各显其能。c/s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图,如图2。

服务器端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Micro soft SQL Server 2000,服务器端主要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检索,并为数据提供完整性和安全性控制。客户端运行在Windows2000操作系统上,通过网络及Micro soft SQL Server A P I接口ODBC连接到服务器。由于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都存在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因此数据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因而在系统中,将用户设计为应用程序用户和系统使用的用户。对于应用程序用户而言,每个编译的客户端程序都通过应用程序连到后台数据库。系统设计带来很多的灵活性。而对于系统使用的用户而言,他们在SQL Server中没有用户名,只是在系统中设计了一张用户权限表,这些用户不能直接登录到SQL Server中去,而只能通过应用程序用户连接到数据库,因此只在程序中拥有对数据库的访问权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SQL Server数据库中数据的安全性。对于系统的使用权限,通过用户权限表进行设置,指定其允许对那些功能模块进行调用。

3生产管理系统功能实现结构

3.1 静态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存入各种服装款式、尺码、使用工序、工序时间、标准时间、机台种类等数据。功能界面如图3。

3.2 工艺管理子系统这个模块作为整个生产流水线调控的关键,生成流水线各工段的工序分析和工序组合,如图4。

3.3 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这个模块作为整个系统的关键,生成各个工段的生产计划和仓库的出入库计划,作为生产库存管理的数据参考依据。功能界面如图5。

3.4 待办业务子系统根据生产合同的任务,记录生产计划的实施进度情况。待办业务状态区:显示了不同状态的销售合同,分新建,退回,待办理,完成和已更改,明确不同合同所处的状态。待办业务列表区:显示了所做的各种销售合同简单信息,双击某一条记录可以进行详细查看某个合同。查询区:根据不同的条件查询到自己想要的销售合同,模糊查询或者详细查询。功能界面如图6。

3.5 销售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是用来管理公司和客户之间的业务合同,其中包含销售合同,生产订单两个模块。销售管理状态区:显示了不同状态的销售合同,分新建,退回,待办理,完成和已更改,明确不同合同所处的状态。销售管理列表区:显示了所做的各种销售合同简单信息,双击某一条记录可以进行详细查看某个合同。查询区:根据不同的条件查询到自己想要的销售合同,模糊查询或者详细查询。功能界面如图7。

4系统安全措施

系统要考虑安全性,所谓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的数据能受到保护,不因各种偶然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局部或全局破坏,更改和泄漏。系统的数据是一种可共享的资源,因此系统的安全是涉及整个系统的安全使用。安全设置分为用户、应用程序和系统三层构成,相应的措施保障了系统环境的安全。其结构体系如图8。

功能层的权限控制到应用子系统的菜单层,即拥有不同角色的不同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应用子系统“窗体”,而且对于“窗体”上的功能菜单拥有不同的权限。权限如表1所示。

5结语

采用计算机网络的生产管理系统,有利于信息收集和全局资源的调动、利用和管理。运用此结构将该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的数据存放在数据服务器上,客户端子系统分别处理数据,共享数据存放在服务器端,从而使每个子系统各显其能,满足用户生产业务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萃微编.计算方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3).

篇6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 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 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 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 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 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 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 Gereffi和Olga 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 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 纺纱- 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篇7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

服装作为一种创新性产品,其产品特点主要有:生命周期短;种类多、颜色多、尺码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服装的流行易受气候、流行文化等的影响);顾客购买时宜受冲动情绪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导致需求难以预测,产品需求平均偏差,偏差率大于40%。服装零售企业普遍存在存货率高,销售季节过后降价幅度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在选择服装供应商时,一项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服装供应商的供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迅速应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需求,降低因产品脱销,季节降价和库存过时所造成的损失。服装供应商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出,提高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QR)。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的特点

敏捷供应链,又称反应型供应链,是指在竞争,合作和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供应链上各环节组成部分构成的快速反应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核心是提高产品的可获得性,以尽快满足复杂多变的需求,充分利用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

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主要有以下特征:市场敏感性—迅速对最终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虚拟性——组成虚拟组织,供应链所有的成员信息共享;基于网络—整合各节点的企业,各尽所能,从而获得供应链的灵活性;过程的集成性—供应网络各成员之间业务流程是一个整体。图1反映了服装业敏捷供应链中四个特征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市场敏感性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最本质特征。对市场的敏感性是指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最终顾客的需求并对其做出快速反应。借助于信息技术,通过多渠道快速、准确地收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来安排服装生产计划。服装零售商通过对POS机提供的销售数据,可以分析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的变化,然后把这些信息及时反映到供应商进行分析整理,整理后的数据反映到设计部门,设计部门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打样系统(CAM)及时生产出合适的样品,同时推向市场,通过敏捷供应链的运作,从得到最新服装流行的信息到新的款式上市,一般只有数周的时间。

基于网络敏捷供应链就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从最初的原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在内的供应链网络,在该网络内实现合理的库存分布,在网络中实现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协调、重构及利益分配,迅速传递顾客需求。服装的供应链网络是以品牌持有人或零售商为核心企业,众多供应商组成的统一的供应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供应链各节点的成员信息共享,技术上合作,资金上相互支持,有足够的柔性来应对需求的突然变化。服装敏捷供应链网络的成员大多是小企业,这一网络中各成员的业务关系是长期合作的关系,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参与所有的项目—核心企业会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不同的企业构成供应网络。

过程的集成性(流程一体化)敏捷供应链要求各节点的企业要打破组织界限,站在整体供应链的高度来进行跨企业的业务过程集成,在供应链网络中各相关企业共同进行新产品开发,系统管理及共享信息,充分发挥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真正实现缩短供应链渠道,协调各实体对变化的实时性响应,达到敏捷、快速响应需求的目的。在传统的服装供应链中,从产品设计到最后的产品销售往往需要1年时间,但是在敏捷的服装供应链中,由于有基于网络信息共享的虚拟团队的合作,使业务流程高度集成,能使这一时间大大缩短。

虚拟性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虚拟组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企业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不是自己优势的方面交给其他成员完成。近年来,服装采购趋于集约化—采购商希望一站式采购,要求供应商提供多种产品这就要求供应商有能力有效的控制供应链,建立虚拟组织,进行虚拟经营。在服装敏捷供应链中,面料、辅料供应商,服装厂,出口商,经销商,零售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组织,在这个虚拟组织中,零售商是核心,而出口商是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敏捷供应链的QR策略

敏捷供应链的需求反应机制为QR战略,即在最终顾客需求订单的拉动下,以提前期为供应链的管理核心,通过提高供应、生产、销售及物流的柔性和速度,实现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的快速反应。从1985年以后,美国的服装业中大量采用QR战略,成效显著。Blackburn的研究的结果是:以休闲裤为例,零售商Wal-mart、服装生产企业Semiloe和面料供应商Milliken通过建立敏捷供应链,采用快速反应战略,使销售额增加了31%,商品周转率提高30%(Blackburn,J.D.,1994)。

快速反应(QR)是一种运营战略(Lowson,2002),对于服装行业来讲,一方面要利用快速反应战略来处理服装的复杂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零售商来说,将快速反应和离岸采购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国外采购商对服装的供应有两种选择:低成本的离岸采购和本地快速柔性生产,采用何种战略取决于交货时间,供应商的服务水平和供应商供货速度,其中有两个条件和供应商有关。基于这个原因,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快速反应战略,缩短面辅料采购流程和生产时间,提高服务水平(例如缩短打样时间,接受小批量订单等)以弥补由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运输时间长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的必要性

适应国外采购商的要求

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价值链,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GaryGereffi和OlgaMemedovic(2003)认为,服装的价值链分为五部分:原料供应(纺织原料),面辅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和零售环节。服装产品的价值链是典型的买方驱动的价值链,在服装的价值链中,大量的零售商和品牌专卖店起核心作用,而服装出口企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部分,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既是生产企业和下游供应商的排头兵,又是国外买方的供应商。不难看出,服装出口企业能够控制和改进,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是供应链的前端:原料供应,生产网络,出口渠道,营销网络。

在全球服装价值链,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工人的熟练程度,企业的规模影响供应链中的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应得利润。由于零售商为维持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广告和促销投入,为增加收入,降低风险,零售商需要建立供应链的快速反应机制。由于全球服装供应链的末端的零售商大部分都在欧美国家,我国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不如北非和中美洲国家占优势,只有建立敏捷的供应链,缩短供应链的流程,才能适应客户的需求。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是弥补地理位置偏远的有效途径,通过打造敏捷供应链,及时,准确,快速的将货发到客户手中,才能增加我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这也是国外客户-进口商或批发商为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对外贸出口商提出的要求。

适应精益零售和跨国采购新特点要求

精益零售最初出现在美国的服装零售业,服装零售商通过对库存和销售的信息化管理,例如使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条形码技术和POS机等,可以准确及时地收集销售情况,预测库存数量,从而减少了采购和库存数量,增加了采购次数。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同传统零售模式下的大批量采购不同,精益零售的出现使采购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零售商通过及时掌握库存水平,要求批发商(进口商)小批量,多批次的发货。研究表明,零售商补充新货的频率达到每周一次甚至3天一次(Abernathy等,2000年),这一要求沿供应链传递,这就大大提高了对供应商及时生产,及时供货的要求。精益零售的出现,促使批发商要求国外供应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打造敏捷供应链。

近年来,服装市场的激烈竞争使零售商在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其对跨国采购的管理日益增强。国外零售商和采购商凭借对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的掌控,对商品提出质量,价格,服务等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好的生产者或供应商,最后销售到全球市场中。其采购特点主要有:压缩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越来越多的零售商或采购商直接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或办事处,直接与供应商洽谈,快速传递流行信息和客户信息;缩短采购周期,供货时间成为竞争焦点。这使得企业必须具有产品创新快、价格有竞争力、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频繁少量供货能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我国服装出口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建立以出口企业为核心的虚拟组织

通过以上对服装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供应链被分成了两部分:供应链的前端—生产供应部分(国内部分)和供应链的后端—销售部分(国外部分)。我国的服装出口企业正是连接这两部分的关键节点。

服装出口企业在供应链各节点中有其特殊的优势: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专门的外贸人才,对出口的流程和国外市场开发有经验;资金充裕,可以为面料辅料供应商和服装生产厂商提供资金保障等。

因此构建我国服装企业敏捷供应链,就是要以服装出口企业为龙头建立虚拟组织,建立有效的供应网络,加大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整合供应和生产流程,最大程度满足国外进口商(供应商)和零售商对服装供应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

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先进的设计开发设备的投入

从服装的全球敏捷供应链角度来说,零售商是实施快速反应战略的起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供应链各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服装出口企业要满足进口商和零售商的要求,就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在信息化方面同国际接轨,以便更好地同零售商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要同国内其他供应链伙伴共享流行信息,销售,库存甚至成本等方面的信息。敏捷供应链是需求拉动的,只有信息畅通,顾客的需求才能通过进口商逆供应链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连续的订单流。

由于服装产品必须要看到实物后才能预测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服装出口和生产企业提高复样的速度,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以及配套的设备有利于对国外客户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快速生产和推销样品。有的客户甚至带设计人员到工厂洽谈订单,当场修改设计,及时看到样品,这大大提前了产品上市时间。

建立合理的生产流程,提高柔性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服装生产企业在两个生产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要么提供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低成本的大路货产品,要么提供小规模生产的客户化或高度差异化的产品,当然,成本相对也高。但是随着国外零售商和进口商对供货速度快和产品批量小的要求日益增加,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打造敏捷供应链的要求。而大规模定制却能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交货时间短的产品,即满足客户的需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

在重构敏捷供应链的生产运作流程上,大规模定制就是用定制点有效地衔接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两部分。服装的供应链一般包括原料供给-纺纱-织布-印染-后整理-裁剪-缝制-整烫-包装,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敏捷服装供应链的定制点应以织造和印染直接为界,因为服装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颜色和款式上,适当保持合理的坯布库存,有利于迅速组织染色,满足客户需求,当然,对于长期客户,可以为其保留一定数量染色布的库存。

服装的生产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生产流水线,特别是缝制的流水线,在人员配备和机器设备的配置上要符合柔性生产的要求,例如,一个28-30人生产班组平时可以生产批量大的订单,必要时可以分解成2-3个小班组生产数量小的订单。

生产流程中引入服装柔性加工系统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技术支持。柔性加工系统是采用生产调度控制软件和计算机控制的吊挂运输、生产加工单元所组成的柔性加工线。对于品种的适应性广,效率高,服装出口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国内部分的核心,应该适当投资或向下游服装加工企业推荐推广。

建立敏捷供应链,对生产决策的要求就是要使面料辅料的供应和服装生产有足够的柔性以支持大规模的定制。

建立敏捷供应链的快速物流管理机制

快速物流是快速反应战略从生产向物流领域的延伸,通过针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迅速、准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运输。

建立敏捷供应链既要保证原材料和半成品在供应链迅速转移,以便节省时间,还要保持合理库存,节约成本,适应柔性生产的需要。对基于出口的敏捷供应链来说,保持一定库存是保证生产的柔性和灵活性所必需的。

出口的快速物流要保证成品能够迅速运送到进口商的仓库。由于客户下订单的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的特点,出口运输需采用拼箱方式,但国外的拼箱提货费用高,时间长,这就需要外贸出口企业将所需出运的订单整合,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货运)提供的方便,将同一国家、不同客户的货拼在一起出运,然后直接送到客户仓库(例如使用CIP价格术语成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和物流费用。

打造敏捷的服装供应链是服装出口企业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而主动适应国外客户对供应链的敏捷性的要求,联合供应链上所有的伙伴敏捷应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的一种企业运营方式,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种运营战略。本文对服装敏捷供应链做了初步分析,对如何打造敏捷供应链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模式,但在具体运用方面,还需要各企业针对自身的性质和经营情况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篇8

户口所在地: 江门 身材: 161 cm 58 kg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31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 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 类型: 普通 求职

应聘职位: 贸易跟单、质量管理/测试主管(QA/QC主管)、采购员:

工作年限: 11 职称: 高级

求职 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5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广州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贸易/ 进出口

担任职务: 服装跟单

工作描述: 开发新的产品和寻找合作工厂资源,从订单到生产跟单,进度跟进,工厂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客人订单出货。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务: 服装外单QC

工作描述: 根据客人要求,开发新的产品和寻找合作工厂资源,从订单到生产跟单,进度跟进,工厂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客人订单出货。同时负责审批公司产前板,复板、面料、辅料、色卡等等,并通过跑市场协助国外客人收集各个服装销售点流行趋势,开拓了公司和客户之间新思路。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服务业

担任职务: 服装外单QC

工作描述: 根据公司和客人需要,到全国各地验货,独立跟踪、控制订单的生产过程,且正确的处理订单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负责大货质量控制,配合跟单和协调工厂解决突发性问题,并及时反映给客户,保证大货顺利出柜。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2-06 ~ 2003-10香港维捷实业有限公司驻深圳办事处(Hong Kong WeiJie Trading Limited)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务: 服装外单QC

工作描述: 从订单到生产跟单,进度跟进,工厂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客人订单出货。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0-07 ~ 2002-05印尼苏莱曼贸易有限公司驻广州办事处(India Jorindo Trading Limited)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服务业

担任职务: 服装外单QC

工作描述: 独立跟踪、控制订单的生产过程,且正确的处理订单操作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负责大货质量控制,配合跟单和协调工厂解决突发性问题,并及时反映给客户,保证大货顺利出柜。

离职原因: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所属行业:服装/纺织/皮革/鞋业

担任职务: 板房QC兼设计助理

工作描述: 独立完成工艺制单、生产流程、资料检查和质量跟踪等相关工作,负责审批公司产前板,复板、面料、辅料、色卡等等,并通过跑市场协助设计师收集各个服装销售点流行趋势,开拓了公司和客户之间新思路。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个人 简历 网

毕业院校: 广州市纺织学校

最高学历: 中专 毕业日期: 1999-06-01

所学专业一: 服装设计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6-09 1999-06 广州市纺织学校 服装设计 毕业证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精通粤语、国语,懂一般简单服装 英语 ,能书写一般服装 英语 验货报告

国语水平: 精通 粤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电脑:

精通EXCEL、WORDS,懂服装平面绘图CORWELDRAW1.0

精通仓库管理软件管家婆,懂服装绘画CAD设计软件。

语言:

精通粤语、国语,懂一般简单服装英语,能书写一般服装英语验货报告。

备注:保险中介勿扰!!!!

篇9

Application of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m in Textile Industry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m can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garment and home textile enterprises, thus bring them more economic benefit. Using this system in an efficient and cautious way is very important for both of the textiles makers and the industry to strength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computerized hanger syst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garment; home textiles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推广智能装备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服装和家纺企业推广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提高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FMS)、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在服装行业中的普及率。‘十二五’期间,计算机辅助设计普及率要达到50%,计算机辅助制造的普及率则要达到25%”。把信息化融入工业中,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寻找适合企业特点的两化融合着力点,才能将传统产业改造成有信息时代特征和生机的新产业。而智能吊挂系统的应用就是服装、家用纺织品等行业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1 智能吊挂系统简介

吊挂系统按照输送方式一段可分为落差输送吊挂系统和链条输送吊挂系统,按照控制方法则分为机械控制吊挂系统和计算机控制吊挂系统(智能吊挂系统)。其中,智能吊挂生产系统最早应用于纺织服装生产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简单的手工和机械传输方式逐步演变而来,是一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新型传输方式,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的产物。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智能吊挂系统有瑞典ETON(铱腾)、德国杜克普、新加坡的INA和SMART MRT以及中国上海的威士、欧泰科等品牌。

智能吊挂系统按传输系统分属于柔性传输系统(FMS),它基于传统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以单元化生产为主要特征。其根据生产加工顺序,通过在计算机上设置参数来控制工件的运输路线,由吊架自动将工件输送到各道工序进行加工。其基本组成单元为工作站,工作站之间通过循环的运输轨道连接,挂有工件的吊架按工艺流程通过运输轨道自动输送到每个操作人员最方便加工的位置上,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取下或不取下工件操作,在完成该工序的部件后,通过输送控制键将挂在吊架上的部件送出,同时接收下一个吊架。

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为:上架站读编码主传动系统进料系统检码工位进料进料系统出码工位出料主传动系统下一个进料系统检码……(依次循环)下架站。

模块化的系统易于变化和拓展,可轻易添加工作站和暂存区,对于优化生产流程有重要帮助,能快速地变换流水线设置,适合多品种的生产。系统还可以根据所加工服装的颜色、款式、号码等信息,应用多内轨的工作站设置分轨接收路线,使操作者实现分色、分款式、分号码作业。同时,由于整个传输过程的自动化,因此可以实现产品不落地操作,最终减少成品的折皱和污垢,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2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中的应用

大规模的成品服装生产,其整个经营过程是微利被动的,而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从而大大缩短订单的完成时间、降低成本和增强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将推动企业改进管理工具和产品设计,有效增加管理系统和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实现各个环节的相互沟通和协作,从而全面把控其间的成本和时间节奏,最终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

现代服装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服装企业具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发展,除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生产理念外,使用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生产时间的重要条件。这也成为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应用不断扩大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服装生产的组织形式主要分为整件作业和流水生产两种,流水生产的方式效率较高,因此被多数服装企业采用。传统服装的生产流程为:客户来单服装设计裁剪缝纫整烫后整理。在整个流程中,缝制是关键环节。但是由于物料传送穿插在各个环节中间,以捆包搬运形式进行的工件流动占用的时间最多。每一个流程中的服装部件加工结束后,一般工厂都会采用“单件流水”或“批量流水”的方式运送。由于衣料的尺寸、颜色、花样种类繁多,工序间产品的搬运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产品的管理就变得很繁琐。目前一些中小型服装企业最普遍使用的搬运方法是绳子捆扎,虽然这种方法能缩短部分搬运时间,但仍有80%的时间要耗费在物料的传送上,真正用于缝制、熨烫和后整理的时间仅剩20%。因此,在服装企业的缝制车间里,捆包和分包就成为了管理困难、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全自动裁床、拉布机、电脑平缝机、智能化整烫定形设备等一系列智能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于是针对物料传送,一种能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平衡生产且可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吊挂系统被研发出来。

早期的服装吊挂系统在国内服装行业的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应用范围不广,主要集中在国有大型服装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两化深度融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成为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竞争力和效益的突破口。作为缝制车间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装置,智能吊挂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服装企业提效的首选。至此,智能吊挂系统的销量才开始明显上升,普及率也开始越来越高。

智能吊挂系统是在原有机械控制吊挂系统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增加了能将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最小化、多方面提高生产效率的软件处理系统。整个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为:首先将整件衣服的所有裁片挂到吊架上(每个吊架上都可以设置客户的个性化信息),然后挂着裁片的吊架按照事先编好的工序路线被自动送往各道工序的操作员手里,并放置在最佳操作位置,从而大幅地减少折叠、搬运、绑扎、剪票据等非生产时间;当操作员完成当前工序后,只需按下操作员按键,吊挂系统就自动将吊架传送至下一工序站;所有工序完成之后,成品在下架工作站下架,空吊架返回上架站循环使用。同时由于每个工作站都拥有独立的地址,并且还可以在整个流程中使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从而及时提供每站的实际生产现况、总的潜力产能分析以及每位员工的详细薪资资料、总的薪资报表、生产成本差异分析等,达到全程的生产控制和成品的可追溯。

流水线上产品在各工序间移动耗费的时间,直接影响流水线的生产速度和效率。智能吊挂系统则可以根据每个工作站传来的数据分析不同缝纫工的工作能力,通过自动平衡同一工序、不同工作站上工件供应数量的方式来减少工序间的移动。这种运行方式突破了传统流水作业平衡率只能维持在50%左右的极限,可以尽可能地使各项分工做到同步化,从而提高设备负荷和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

传统捆扎式生产模式在解决服装企业插单、翻单追加生产的问题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采用智能吊挂系统后,服装企业只需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在线生产中的衣片暂停传输,并集中悬挂停放在指定区域,然后各工作站便可立刻投入新品种的生产加工,待这批产品加工结束,可继续原产品的加工。各传输吊架接收新品种的控制指令,各衣片按新的传输路线传输,实现与原品种的互不干涉、井然有序。同时,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时间也将大大减少。

总体而言,相比传统生产模式,智能吊挂系统一般可以提高10% ~ 50%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智能吊挂系统还解决了传统的衣片捆扎传递带来的衣片易折皱、半成品堆放混乱、整烫工作量加大等问题。

3 智能吊挂系统在家纺行业中的应用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行业的成功应用,也激发了其在家纺行业的应用潜力。2012年,新加坡双星集团推出“衣拿”牌EH6R-C豪华型智能家纺吊挂系统,该系统采用链条式输送方式,增加了宽度和高度,且高度可自由调节,站位查看同员工多工序的生产信息,同时还具有返工疵点记录功能,可自动生成目标产量。

瑞典铱腾公司推出的适用于家纺产品的智能吊挂系统包括实时信息系统和为改进生产流程而设计的软件程序工具,可用于被单和枕套、床单、毯子、桌布、窗帘、垫子、床垫等家纺产品的生产。该系统由计算机管理,可采集所有可用于监控生产、管理生产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生产线做出迅速调整,并能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系统由高悬的传送系统和可单独寻址的工作站组成,把一件产品的所有裁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送。一件产品的所有裁片(例如床垫生产中的面张、包边、拉链等)被挂到一个可寻址的吊架上,送往各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在独立的工作站中进行,所有工序完成后得到成品。由于省去了搬运等浮余时间,成本得以降低。此外由于减少了人工处理操作、缩减了前期准备时间、改善了人体工程学以及大幅缩短了投入产出时间,生产效率可提升30% ~ 100%。

2013年初,由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和北京经纬纺机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开发的SS型家纺智能吊挂输送系统初步成型。该项目是2010年底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向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提出研发家纺成品生产流水线的愿望,进而在后者的积极组织下进行的家纺智能吊挂系统研究项目。SS型家纺吊挂输送系统是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智能吊挂输送系统,可帮助家纺企业实现生产各工序间的自动输送和存储;通过RFID技术对产品线进行详细记录,管理人员可以直观看到每个员工的生产信息(生产数量、返修量、待加工量等)的统计结果,实时监控各工序的供需情况,动态掌握整条生产线状况。

家纺行业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研究推广家纺成品生产的流水线,提高行业自动化、连续化水平。智能家纺吊挂系统是家纺行业成品生产流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有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4 总结

智能吊挂系统在服装、家纺行业的成功应用是纺织行业践行“两化融合”的重要体现,它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使上下游各阶段的信息化系统联合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集成系统,促进销售环节和生产过程的优化,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和市场反应能力,从而适应现代服装和家纺生产的要求。

纺织企业在选择引入智能吊挂系统前,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慎重考虑投资回报、性能的完善性和长期有效性以及是否能从中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等问题。同时在引进智能吊挂系统后,必须加强对吊挂理念的认识,不能盲目照搬外国专家的工艺组合,需针对企业实际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合理地进行工艺设计,充分发挥吊挂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效用,制定符合自身生产需要的解决方案。此外,并不是每个产品的生产都必须在智能吊挂生产线上完成,企业应对相应产品的每道工序仔细测试、比对,把不适宜在吊挂线上加工的工序调整下来,重新设计。除了针对系统本身的一些应用研究,企业还应重视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并针对产品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对智能吊挂系统进行持续的技术升级。

参考文献

[1] 中国服装协会. 2012 — 2013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2] 武建.缝前设备科技创造价值[N]. 中国服饰报,2012-12-28(A25).

篇10

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殊性,它一般是流水线样的生产模式,劳动者按照基本固定的生产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服装企业的产品趋向于小批量、多品种,这就给服装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生产管理要求。一旦管理不善,就容易导致问题的产生。目前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机构不合理:很多服装企业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使得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自为政的不一致现象,从而导致了生产效率不高;(2)工时定额不科学:很多服装生产企业工时定额不准确,生产管理过程中无法实现均衡生产,考核机制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3)计划调度不到位:生产计划编制不科学,导致了好单子抢着干,不好的单子不愿干的怪异现象,这对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能力非常不利;(4)质量意识不太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满足于追求产量产值而忽略或轻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缺乏构建企业长效质量体系建设的意识,导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落后。因而,我国现有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生产管理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编排不合理、生产任务安排不合理、还有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滞后以及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等方面。

三、优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笔者作为多年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意识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尽快改进当前的生产管理方式,尽快优化目前的服装生产管理过程,才能很好的迎战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篇11

在互联网大数据普及全面的今天,大数据作为互联网中重要应用技术,对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对企业的多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推动企业在旧有的传统模式运营生产的格局中看到了新的突破,这不仅是推动工业生产环节从过去独立运营分块对接逐渐实现全面联通融合,也使企业各个环节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与增长,通过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工具,加快对企业所面向的大数据进行整合,改变现有的传统生产运营的低效率,创造更高的价值。

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生产线与互联网数据进行连接分析做对比,根据相应材料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继而实现对生产质量的把控。通过互联网数据对生产的任务标准、原材料的供应、原材料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全球供应商数据与客户需求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了供应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的稳定,也保障生产过程的有条不紊。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进行提前有计划的对接,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寿命和生产周期的稳定,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与生产问题。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服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地区,在全国服装生产占据了很大的份额。随着互联网时代对各个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大数据对服装生产制造过程带来的优化作用开始为企业所重视,在客户群体的喜好需求数据中分析选择生产材料与相应款式进行设计,在生产流程中摆脱传统的人管人的生产,走向系统化、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生产方式来提高效率。不再是过去以扩大生产大批量进行制造的传统模式,而是拥抱大数据对自己企业的创新来提高自身的争力。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大数据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的提升与优化作用的必要性。

二、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与大数据管理优化作用

服装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人员调配进行密集劳动生产,但随着近年来生活条件的提升,许多人已经不愿从事传统服装业的工作,导致企业劳动工人紧张,许多设备搁置,无法扩大生产产能与效率。同时在生产线上工作人员的交替,许多新员工对工作职能和操作经验的掌握不足,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下滑和效率的下降。对于企业来说,服装生产线上的管理最重要的一是生产效率,二是生产质量,无论那一方的下滑,都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企业生产必须从内部进行管理,吸纳外部优势进行调整,从而抹除弊端深挖潜力。

大数据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优化:

首先,在服装型号定制生产时,客户的需求的修改与型号的调整、生产加工成本的反复计算往往是拖累生产时间与效率的重要环节。在企业通过大数据进行调整优化,设定服装设计资料库,对不同的型号与规格尺寸进行数据归档,通过与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分析,快速设计符合需求的型号。避免整体生产环节在在裁剪定制型号款式时人远手工的效率低下和误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滑与生产质量的降低。同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大数据系统化的对每一件服装的生产进行监控和调整,不仅降低了服装错误率也提高了生产量,把可能产生的批量返修与生产浪费从源头进行控制,不仅减少成本,也方便生产的管理效率。

其次,大数据在生产部门的原材料供应使用及生产线等进行管理,根据不同地方原材料的供应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协助生产部门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保障交期能够按时完成。大数据对生产计划进行制定后,采购部门按计划进行原材料的供应,,生产部门的生产周期的安排可以稳定达成,减少可能存在的产能浪费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对生产操作流程进行制定合理的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技术资料、工艺、面料样式等制定统一的标准,方面人员的使用和判断,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生产线的使用管理是保障机械设备的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大数据对设备的各项生产能力、数量种类与工人的操作进行合理调配运用,根据企业服装生产的规格、工序、工艺等方面进行配置,从生产初期就通过各项数据的分析确定生产职能的最大化进行管理,使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

最后,不少企业,由于工作人员的紧张,导致很多机器闲置产能浪费。其实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服装制造”,可以对生产机器进行升级,用智能化、专业化、制式化的全新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企业通过智能化生产设备,用大数据进行生产规格计划的制定,配上专业人员的使用管理,不仅可以减少对工作人员的需求,也可以用智能化机器配合大数据分析确定的服装生产样式和标准进行生产,配合人员对机器使用的数据化管理,有效优化了服装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减少了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方便对服装生产的标准、数量、时间等多方面的有效管理。

总结:在大数据与社会各个行业的融合变革的浪潮中,合理运用大数据对企业的外部与内部的管理。对于生产环节的大数据协助,更多的是在于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帮助企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用大数据对各个方面进行掌控,保障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来加强企业的生产管理并提高服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2

基于上述思考,我院提出了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改革方案,我系的服装设计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也在此方案指导下进行了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相应的系统化课程分析,方案如下:

一、样板师工作任务分析

1、现代服装样板师的工作任务

在现代服装企业中,服装样板师是把时装设计师的设计草图变成服装的关键人物,工作任务涉及到从产品计划到产品完成的很多环节。除了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完成每件款式的样板制作、根据服装工艺要求进行制板、做好生产款式的推档工作外,还需做诸如以下的工作:向服装设计师提供相应的工艺信息、最新的设备信息,并配合设计师选定料样,做面料性能试验;设定号型搭配,与设计师共同商定辅料配置;指导样衣工制作样衣、解决板型与工艺质量问题、修正样板和样衣、计算用料、参与生产过程的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工作等等。

2、现代化服装样板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在业内,样板师又称为服装结构设计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设计师唯美、时尚、个性化的要求,还要适合工厂可操作性、工业化、经济化的要求,他们除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服装结构设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素质和良好的立体造型能力;服装材料的性能和外观效果的识别选择和应用能力;服装工艺处理能力和新技术在服装制作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服装机械新设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服装成衣生产流程管理和技术文件处理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服装样板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二、源自样板师工作任务的系统化课程分析

1、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根据企业要求和服装样板师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特点,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技术、运用新设备的能力。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独立性,忽视课程间的连贯性,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的课程知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尝试以样板师岗位需求为导向来重新整合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

(1)整合设置专业主干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制图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服装CAD、服装工业制板与推板、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服装生产管理、服装专业外语等。

(2)将“服装制图”和“服装生产工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协调重组,整合为“服装制图与工艺”,完成对学生服装制图和工艺处理能力的培养。

(3)将“服装标准化”、“服装生产管理”两门课程整合为“服装生产管理”,完成对学生服装生产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4)增加综合性实践教学——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综合训练,以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对核心课程“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改变原先就款式授课的方法,结合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理论上加强服装结构基本原理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实践上组织学生完成各种款式的纸样制作,样衣试制修正,完成服装从平面纸样向成衣产品的过渡,操作流程和要求均模拟服装生产企业的运作方式和标准,让学生直接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6)对核心课程“服装制图与工艺”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先完成基础工艺的教学,按照典型款式和基本零部件完成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的学习,再结合结构设计中样衣试制进行工艺实践训练,增强学生对整体服装的把握,最后组织安排流水线生产,使学生对成衣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有全新的认识。

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任务引领型新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五个步骤:

(1)提示工作任务。老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师简单演示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当地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

(3)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即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需要先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能够基本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没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

(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它资料,获得回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这些理论知识,并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在完成以上几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完成工作任务。

(6)最后还要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骤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

篇13

大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它结合了完全定制和大批量生产两种方式的优势,既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又使企业保持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较短的交货期。

大批量定制要通过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和柔性管理技术来实现。理想的大批量定制是与客户共同设计产品,全面、准确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以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和交货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并通过网络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与客户建立起永久关系,最终实现大批量定制的目标。

红领集团创建于1995年,是一家拥有超过10亿元资产,6000名员工,以西服、衬衣、休闲裤为主导产品,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大型服装企业集团。红领集团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现代化信息管理,创立了“红领”自主品牌服饰,并成为国际品牌制造基地,同时以自有品牌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白领市场,MTM业务也在欧美市场迅速壮大。

红领从2003年就开始实践运作互联网企业,12年来,红领把互联网的属性和制造的属性整合在一起。2003年至2008年期间,随着国内互联网市场发展,红领集团建立官方网站,开通B2B电子商务平台。在把销售渠道搬上互联网的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等理论和实践也逐渐进入国人视野。红领从中看到了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转型问题的可能。

顾客个人定制网络平台,加大数据、智能终端,以及布局更为合理的生产流程,一下子让张日思夜想的大规模个性定制模式,露出曙光。技术突破的任务,自然落到信息中心头上。而对当时红领集团的信息中心来说,却是个天大的挑战。

早在2008年,红领集团就完成了第一次探索,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在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展开调研,试图摸清版型数据之间的关系。但过程中项目组发现,数据的匹配过程太过复杂,可数据整理得过于简单,导致搭建模型时发现什么都没有,根本无法实现。

2009年,项目组又开始第二次探索。把第一版以后,项目组意识到得大规模整理数据。仅仅是净版,车间里就有几千套。尽管有了第一次的境遇,但第二次探索仍没有达到在管理方面的提升。因为,只去梳理数据搭建模型,让数据与生产之间没法打通,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这次主要是找到了问题所在。

2011年,试错行动继续进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仍在设计软件上卡了一下,但总体系统最终做好了。据介绍,2012年RCMTM平台系统搭建完成,2013年继续完善,生产现场等每个部门的工作,都与系统完成了衔接。目前,红领的这套系统中已经包含有20多个子系统,全部以数据驱动运营,系统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红领管理方式的转变。

红领自主研发的西装个性化定制系统,建立起人体各项尺寸与西装版式尺寸相对应的数据库。该系统可以对顾客的身型尺寸进行数据建模,通过计算机3D打版形成顾客专属的数据版型。数据信息被传输到备料部门后,在自动裁床上完成裁剪。

每套西装所需的全部布片会被挂在一个吊挂上,同时挂上一张附着客户信息的电子磁卡,存储顾客对于西装的驳头、口袋、袖边、纽扣、刺绣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流水线上的电脑识别终端会读取这些信息并提示操作,在流水线上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工艺传递。

了解服装制造业的都知道,如何拆解成衣是最复杂的,因为定制的每件衣服都不一样,但又要实现流水线生产。在红领,整个拆解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形成的,这是最核心也是最难的。红领做到了,是因为红领专注于个性化定制十余年,积累了海量数据,同时在系统中慢慢根据数据研究拆解规则,不断去尝试各种运算规则。

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将大量分散的顾客需求数据转变成生产数据。个性化定制平台的款式数据和工艺数据囊括了几乎全部的设计流行元素,能够满足超过百万万亿种设计组合,覆盖99.9%的个性化设计需求。该平台提供了多种款式、版型、工艺和尺寸模板供顾客自由选择搭配。顾客既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自主个性化设计,又可以利用红领集团的版型数据库进行自由搭配组合。

如今,红领建立了以客服中心为神经中枢的管理模式,客户的所有需求全部汇集至客服中心,客服中心点对点直接下达指令,调动公司所有资源进行满足。客服中心的每个节点对外代表红领集团、对内则代表客户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