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篇2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3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教学有两种:常规式的教学和试验性、改革性的教学。只进行常规式的教学,它所提供的素材只能写教学总结,即使勉强写成教学论文,也往往是没有创见的,低水平的。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到之处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如果平素在教学中缺乏独到的思考、独到的作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老生常谈,泛泛而论,无甚新意。
教育者都有一个自身受教育的问题。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就要再学、再受教育。按照现代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在社会立足应该终生受教育,读到大学毕业、研究生、博士后毕业,也还要继续受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是世界大趋势,是时代的特点。但从中国国情来说,尤其从我们所处的落后地区的条件来说,国家和社会不可能为大家提供很多次再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在职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为教师,时时处处注意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间断地坚持教学改革和研究,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最好途径。
研究性文章不同于文学创作,不可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因此在平素的教学中就要做研究、写文章的有心人。平时教有所得,要勤动笔记录在案。日积月累,自然会形成某个观点,体悟到某个规律,形成某个经验,慢慢就会自然地找到写文章的题目。确定了研究的题目之后,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要明确自己研究的这个问题别人研究过没有,结论是什么,要尽量多找有关的文章、着作来看看,对自己会有所启发。凡是参考过的文献,应在自己文章后面列出书名和篇名。这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治学态度。在文章的写法上,同样也要体现这种态度,力求做到朴实平易。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写学术论文要平易、平易,第三个还是平易……”
语文教学论文题目的确定,与平素研究的课题自然是相关的,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平时的研究课题代表的是研究方向,不妨大一些;而写语文论文时的题目最好不要过大,它是把自己平时研究范围之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看法的那一个问题写出来。比如教语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平时研究的题目,那么不管是教语方面的活材料(口头实践材料)、死材料(着作、文章中已经刊登的有关论述)都可以注意搜集.但写文章时,可以只从里边选择一个点来做文章.这就是说,研究题目无妨大一些,便于扩大视野;论文题目则最好小一些,便于论述深入。小题目如果写得深入、写得充实,也可以成为大文章;反之大题目如果没有东西装,也会写成小文章,甚至不成文章。
篇4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2cy) 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 和“辩论技巧”(Advocacy) 。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 “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 //intereconomiclaw.com 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
篇5
语文参与式教学,从词组的构成和表面意思来看,中心落在“参与”上。“参与”决不是一般的“在场”,也不是被动的“参加”,而是一种由“计划”到“讨论”再到“处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的投入。强调的是行为上的投入,其中也包含意识上的加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主动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直接关系教学的成败得失。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涵义是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充分并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参与的乐趣,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发现成功的途径。
二、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一)参与性
语文参与式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参与性。这种参与包括老师和学生的参与。首先,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其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种参与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三个方面。
(二)合作性
参与式教学倡导的是分组活动的形式,这种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提供了更多合作的机会,智慧经验在合作中得以共享。在这种合作的氛围中,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提供了最大的机会。同时学生之间也形成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情境性
参与式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这里的情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一定的内容设计和展开的情境,例如作文教学中的现场观察。另一方面是和谐的教学交往关系,例如鼓励、点拨性的语言,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造性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参与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提出一个结论,学生无条件地接受并证明这个结论,这样虽有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会使学生失去创造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例如,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去参与其中,体验参与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开放性
封闭式的语文教育,教师始终把“讲清”课本和表达要领看成是“神圣”的职责,学生始终把全盘接受看作自己的最高境界。这种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严重地限制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是无限生动和各具情趣的,因此,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接触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
会使学生产生不拘一格的奇思妙想,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参与与合作的原则
语文参与式教学中所提出的参与包括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机制中,教师往往缺乏全员意识,偏爱尖子生的情感倾向比较严重。新课程的理念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控制上扩大参与对象,达到全员参与的要求。这里所说的全员参与是指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上文已经提及这里的参与分为三个层次,行为、认知、情感的参与,因此,这里的全面参与是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做到认知、情感全面的投入,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由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应当深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实现全程参与。回答教师提问,被指名朗读,是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渴望参与的环节。虽然这种参与都是必要的,但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很难说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程参与。在参与式课堂上学生可以参与设计板书、作业、训练,可以上讲台分角色表演课文,呈现生动的全程参与局面,给语文课堂带来勃勃生气。有效参与是指在教学形式与内容有效整合的基础上达到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合作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和有限的学生进行对话和眼神交流。参与式教学所提倡的合作原则,使教师在对话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下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平等对待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与式教学中所说的平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平等。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的平等使学生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享受受教育的权利。
在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完全的发展。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起到一个引导、协调的主导作用。同时,在这样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与体验,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能使学生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某些启发,也使自己的教学技能得以迅速提升。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这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交往关系。
(四)知识性与情境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播知识、发展智力、健全人格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知识性是一切教学活动首先要满足的条件。没有知识含量的教学是教育在形式上的架空。
情境性是语文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之一。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展开的,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而这种根据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专业知识、生活环境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这种融入一定情境之中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
四、语文参与式教学的优点
首先,参与式教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样也削弱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思考,学生产生了许多新观点、新想法,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和自,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做适当的引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参与式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使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三)虽然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教学中也不能滥用,并且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并且一堂课中使用的形式不宜过多。
(四)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必须具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在活动结束后有所收获,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这一点也是教学活动区别于游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宏.语文参与式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牛亚东.语文参与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6
本杰明·布鲁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校教育方面,他倡导“掌握学习”教育思想,即强调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坚信只要时间充足和方法得当,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掌握的水平。这一观点否定了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大约10-15%的学生能正真成功的“天才教育”理论。因此,在当今中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对我们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掌握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三个变量,一是先决认知行为,指学习者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二是取决于先决情感特点,指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作用的程度。三是教学质量,它是在学校和教师直接控制下发生变化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过程会有重要的影响。另外教育学论文,布卢姆“掌握教育”思想还重视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体制的形成,其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学习中的主要内容,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这些原则和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历史教学应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合理制定历史课教学的计划工作,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制合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教学计划。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多注重历史基本概念的解释。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突出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在历史史实的教授过程中注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让学生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讲解课文的重难点的过程应该力争深入浅出,还应体现出大历史观,培养学生把握宏观历史的能力,从而促进具体历史问题的学习。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要求同学在学习新课的同时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再例如:在讲解《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中,可以分析日本为何有三个月内的狂妄之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观的展现中日两国海、陆、空三军军事实力对比,并总结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经济及军事实力由相当到相差悬殊的原因。最后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教育学论文,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以及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日本的狂妄之言必将不攻自破。通过分析,让学生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再次,在教学的同时,授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教学理论。之所以说是“乐观主义”是因为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反对个别差异先天性和不变性的观点,而“主张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很重要。从历史学科的特点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且杂。结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这就需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培养学生上课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老师的板书是一节课内容的梳理,也是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因此记笔记能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当然,不同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过程肯定有所差别,应该鼓励学生探索符合自己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
最后,注重教学评价。“掌握学习”最后就是要形成一定的评价机制,检验掌握学习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制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单元教学目标”,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群体教学进行反馈矫正,包括了课后测验,单元形成性测验、补救教学、再次形成性测验等过程,最后形成评价结果。这体现了集体教学到个别教学的全覆盖,其最终结果是要求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所学内容。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测验。其中教育学论文,开卷考试试题内容应紧扣课程标准,符合课标中规定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闭卷考试应紧扣书本,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的重要知识点。经过反复训练,让同学们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把握住书本的重难点,最终能提高学习成绩。
篇7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任何一门学科都会变成让学生头痛的课.经过几年的教学本人有几点想法:
一、导入教学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根据不同的教材
摘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亡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一个人的事迹结合,学生记忆深刻。
二、 拓展思维讨论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之一教育学论文,而在诸种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又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能力的发展,指挥并调节着其它能力的运用,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看来,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种,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讨论可分为学生与学生讨论法和师生间讨论法。那些较易回答且并不要求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的讨论题目可交由学生自主讨论,那些较难回答且答案较固定的讨论题目须由老师引导讨论。如: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很多,老师便须抓住统治者的腐败、逆民心这一条线来讲,不致让学生偏离主题。
三、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文天祥这一课时,可告诉学生,文天祥生活在南宋后期统治极端腐朽之时,那时,蒙古族正对南宋虎视眈眈。文天祥20岁那年,在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他大胆地在试卷中提出来了改革政治的主张,希望强军富国,挽救南宋,那么文天祥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吗?他金榜题名了吗?此时学生会为文天祥的命运担忧,同时又佩服文天祥的勇气。继而再讲到文天祥运气还好,他的试卷获得了主考官的常识,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然而命运多舛,文天祥的报国志向还没实现,南宋都城临安被元军攻陷,此时文天祥被任命为丞相,坚持领导抗元斗争。被俘后,他誓不投降。元军用船押送他南下,过零丁洋时,文天祥写下了表达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诗篇《过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在元朝大都的监狱中,他又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元军见他意志坚定,不能劝降,于1823年,杀害了文天祥,当时他年仅47岁。请大家想一想教育学论文,当时元皇帝用汉族贤才,如果文天祥归降,结局会怎样呢?文天祥为什么不归降呢?从文天祥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讨论,学生会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既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好的意志品质和高贵的道德情操。
四、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同学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篇8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三、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
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
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提高学科德育效果,“言传”非常重要,但“身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促进学科学习,参与学科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竞赛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知识性的问题,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这对大学生在毅力、信念、诚信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学术风气正派等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参赛学生。广大学生纷纷以指导教师为榜样,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努力奋斗。
篇9
“内初班”学生大多来自我区较为偏远的地区,在语言、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内初班”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思考和梳理,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联系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寻找切入点
“内初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家庭教育和生活习惯、汉语交流和理解上都和汉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开设地理课前,教师就要通过与学生谈话、问卷调查、咨询班主任等多种途径深人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地理课教学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教材提出很多问题,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便于把”内初班”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却不留意的一些现象引人到地理问题中,使学生不仅认识了什么是“地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己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因此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地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例如:在讲“地球和地图”时,利用学生切西瓜的经验在学生中展开次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讨论。经过讨论学生切西瓜的方式大致归纳为两种切法:一种是先把瓜从中间切为两半;另一种是先用刀把瓜从瓜头向瓜尾切成两半。教师分析这两种切法:从中间切无数刀可以切出无数个圆,每个圆代表地球上的一条条纬线圈,中间切面代表赤道,地球表而就有无数条纬线。给每个纬线圈上标上度数,就可以用不同的纬度表示不同的纬线。纬度实质是线面关系,即从每条纬线圈上任意点向中间切面(赤道面)圆心连线,所连线与中间切面(赤道面)的夹角就是该纬线圈的纬度教育学论文,纬度最大是90度。按第二种切法,并且每刀都切到瓜头和瓜尾也可以切出无数刀。每刀切出的曲线就代表每条经线,给经线标上度数就是经度。经度实质是面面关系,即两个切面的夹角,最大只能是180度。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后的老师,这一点对于”摘要性。
三、让学生在动手做中获得成长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体验不仅能培养”内初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教师在教学中集思广益,合理的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善于引导,就一定能够在地理教学和学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如:讲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我买了五组中国政区拼图,让学生动手,学生兴趣一下就来了。再如:地图知识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重难点,但又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如何打好这一攻坚战?可以从其实用性出发,在学习一开始,就布置一道作业,学完这一章后,要结合课本上“动物园游图”和“某村平面图”,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这样,学生有了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会引发兴趣,激发对新知识的探求热情,学习态度认真而主动,反而会随时将自己在作业中遇到疑难向老师提出,寻求支持,最终全而掌握地图知识,出色完成这一项作业。另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地理模型的制作(如:简易经纬网、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地形模型等)。组织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明信片、邮票等,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行野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学生不仅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学习兴趣大增,更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地理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而又陌生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还有就是”内初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短,在学习中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讲授每节新内容课之前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通读外,还应在不懂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带着疑问,做到有目的去听课教育学论文,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课堂上,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做到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勇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获得锻炼,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将每节课的知识理解和消化。在学习过程中,要仔细倾听、认真细致地观察、如实准确地记录、积极主动地思考,要善于合作、主动交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点杂乱而零碎,教师在讲课时,都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的。因此应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后进行复习,掌握知识重点,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上课时“走神”。教导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与课本内容相同的部分可在课本上标出,课后整理笔记时可补全。要经常不间断的进行复习,循序渐进,每天认真阅读课堂笔记,同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达到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每章节讲完后还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掌握。
参考文献:
[1]周涛.如何提高内初班民考民学生的语文水平[J].和田师范专科学报,2008(8).
[2]郭卫东、韩炯.新疆区内初中班民考民学生与民考汉学生学习适应性对比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0.(3)
[3]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篇10
引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医学教育中发展出来的,PBL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模式,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1、PBL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原先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策略来开发多元智力,而且还要求教师把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去。
PBL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模式,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教育学论文,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为此,PBL模式由一系列若干真实性任务和教学性任务相结合而成,通过调查、观察、探究、展示、分享等形式,最终实现某个目标或者解决某个问题;根据项目具体内容,PBL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通过做项目,整合自己的各个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最后交流、展示项目学习的成果,并对成果进行评价。
PBL模式是“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体现,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如,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学习和工作,学会自我导向和自我管理,发展其交际智能;与同伴,不同学科的教师以及专家进行交流,便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通过日志,自我评定,学习档案,阶段性汇报以及对他人提出的挑战性意见进行反思,从而发展其内省智能。对项目的操作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学生以图表和照片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也得到加强小论文。
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发地去建构知识分类,确实地描述问题教育学论文,提出假设,找到解决方式。研究证明,PBL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同时又是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创新精神的学习过程。
2.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PBL 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以教材及社会生活为主要探究内容,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为参照对象,通过个人、小组和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来完成发现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待结束学习任务时,全班同学分享在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或制作出的产品。因此,PBL模式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教师提出项目框架→学生集体讨论,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话题→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具体任务→搜索信息,加工和提炼素材→形成框架,探究问题→交流,展示,评价,分享。
3、PBL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设计流程,笔者将PBL模式引入到英语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以下课程设计:
Project Work:Work in a group of 4 and produce a Web page, which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parts:
1.Home page
2.Group members’self-introduction
3.StyleDisplay—Collecting and selecting better pieces for a writing portfolio
4.Mini-researchpaper
5.Useful WWWresources
Topic Decision: find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mini-research project. If studentsare still having a difficult time thinking of interesting topics, they areprovided with some sample research topics as follows:
1) Making choice;2) Olympic Games ;3)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4) Yourexpectations for university life and the reality ;5) Campus love 6) Freedom/ individualism?;7) What do university studentsreally need?; 8)Web games9) Study and Practice; 10) Children beggar;11) Homosexuality/ Cohabitation;12) Rich-poor gap;13) Private tutors;14) Generation gap;15) Job-hunting;16) On-line shopping; 17) Mercy killing;18) Private school;
Group Research: group leader assigns tasks to group members. The whole projectshould be completed within one month.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meet the teacherto discuss the project
When the projectis finished, each group should
1.Proofreadtheir own paper. Use the checklist to make sure they've covered everything.
2.Have at leasttwo other reliable groups proofread the paper and sign it.
3.Each groupshould proofread and sign at least two other groups research papers.
4.Edit/Revisethe research paper at least twice between proofreading by others.
Outline
_____Title
_____Thesis
_____Correct Form
_____All Necessary Content
Paper
_____Follows Outline
_____Page #s in Upper Rt-hd Corner
_____Length (5-8 pages)
_____Capitalization
_____Sentence structure
_____Usage
_____Spelling
_____Transitions
_____Neatness
Source Usage
_____Even/Balanced
_____Correct Form
Research Depth
_____5 Source Minimum Including At Least:
--Magazine/Newspaper
--Book
--Internet
--Prof.Per./Interview/Video
_____5 New/Recent &/or Approved Sources
Information/Content
--In Order?
--All Approved?
--Used Correctly?
_____Proves Thesis Completely
Works Cited/ References
_____Source Cards (only those used)
篇11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体育教师要充分融会贯通体育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课堂应变能力,从各方面保证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的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应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在课前可以和学生约法三章,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切实做到听令行事。
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由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现在大部分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这就导致了他们自私自利的劣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设计一些团体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顽强其毅力。
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在学生每次的锻炼中学生必然要在失败中学会勇敢顽强的精神。 转贴于 最后,在加强对中学生体育教育中思想品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也应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做到以身作则的表率。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例如,一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对于长跑倍感惧怕,但长跑又切实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公园或是广场开展学生的长跑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环境减轻学生对于跑步的压力,最终让学生在快乐活动中转变对体育的态度。
4、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由于时展的需要,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也蔓延至学校。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因为升学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因为升学压力轻生者也不在少数。因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已变得尤为重要。当然,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可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出来。例如,体育竞赛的组织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含义。
5、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再者,体育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多参加球类活动或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长跑,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篇12
本文作者:施冰芸工作单位: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国内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时下尚未深入到教育过程公平这一维度。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结果为例,以“教育过程公平”为关键词搜索到在1990至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数为0,在2000至2012年间发表的论文数为21,其中从教育过程公平视角切入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论文数为0,可见教育过程公平领域仍然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和研究前景。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首先必须承认、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地把握其水平层次;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适切其水平层次的教学。大量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班级授课制下,越接近学生认知水平越便于实施教学,同时,也有助于减弱学生间的纵向比较,避免因差距太大而使部分学生丧失竞争的信心。因此,以水平等级为基础组建班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那么,应该依据什么将学生分层?又依据什么定位各层次班的教学呢?这是实施分层教学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也是决定分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试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等级,与之相对应的学生水平层次分别为C层、B层及A层。从理论上说,英语基础扎实,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宜划分至A层;英语基础知识稍欠牢固,存在较多知识盲点,经过一定量的操练能够对新知识和新技能予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态度端正,兴趣平平,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有待优化者宜划至B层;英语基础知识薄弱,在词汇识记、语法运用、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方面存在学习型障碍,英语学习屡遭挫折,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者宜划至C层。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一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较为科学的判断,而高职高专教育学制偏短,因此可以考虑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校内分层测试,将高考英语科成绩、分层测试成绩外加学生意愿综合起来,决定学生分属A,B,C中何种水平等级,不同水平等级的学生接受与其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就教学对象分层而言,高职高专英语分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全体性。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从差异出发消灭差异”,确保优等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适量吃少,颠覆了传统行政班级中“抓两头,带中间”的以牺牲某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换取其他学生发展的习惯做法。第二,动态性。动态性首先体现在学生层次班级调整的灵活性。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除了智力水平之外,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习惯等,笼统地根据数次考试成绩将学生进行分层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偏颇。因此,分层不宜一劳永逸,可以考虑以学期为单位,鼓励在此单位时间内学习积极、学习兴趣浓厚、成绩显著提高的B班学生转入A班学习,或者从C班转入B班学习,形成弹性竞争机制。同样道理,如果A班或B班中有学生跟不上所在班级的教学进度,也可以申请调至B班或C班,以确保教学内容与其认知水平相匹配。第三,复杂性。差异不等于差距,差距只是差异的一种。差异指的是“不一样”,差距指的却只是“程度上的不一样”[11]。分数上的差距一目了然,但是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等方面的差异却需要用心去观察。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立足于群体考虑问题,又要善于发现个体的学习差异,因势利导。第四,主体性。不管是新生入学的分层,还是学期间学生的班际调动,都必须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教育的起点是选择自由,只有赋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为教育过程公平铺平道路[12]。
目标分层教学既是目的性的又是价值性的活动,常常以目标为基础。目标一般分为整体性目标(globalobjective)(又称目的aim),教育目标(educationalobjective)和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objective)[13]。整体性目标是比较宽泛、复杂的学生学习效果,需要大量时间和教学才能实现,而教学目标抽象性最低,多用于日常课程计划中,在此“目标分层”特指“教育目标分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新生入学时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认知英语单词1000个(较低要求)或者1600个(标准要求),同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初步训练。高职高专英语教育应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目标层次导优补差,如可以分为基础性、发展性及创造性三类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以C层学生为主体;发展性目标要求大部分学生争取达到,以B层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目标主要针对A层学生,要求在完成前两项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能力训练[14]。以第一学年的“公共英语综合课程(必修)”为例。该课程结束后,参照《基本要求》,与上述三类目标层次相对应,A、B层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达到相关量化标准,如A层学生应认知3400个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在语言材料难度适中的前提下,阅读速度每分钟70词,听力语速为每分钟120词,写作速度为半小时80至100词,中译英译速每小时250词;B层学生要求认知2500个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在语言材料难度适中的前提下,阅读速度每分钟50词,听力语速为每分钟110词。而C层学生则要求在巩固入学水平的前提下,尽量向B层标准靠拢。口语能力方面,要求A层学生在语音语调基本正确的基础上,经简短准备后,能够就一般的社会生活话题进行简单交谈、讨论和发言,B层学生能够进行简短的日常会话,而C层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最基本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阶段。基于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对于A层学生是“授之以渔”,对于B层学生是“授之渔兼鱼”,对于C层学生则更多的是“授之以鱼”。现以《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Unit1IntroducingaCompany第一课时的阅读理解课为例,将各层教学作如下比较:第一,课前预习。C层学生自学能力及学习自觉性较差,故课前预习不作统一要求;对于B层学生,鉴于重点词汇课本中已经给出(附中文意思及音标),任课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外熟悉生词读音并查阅consistof、engagein、playakeyrolein、standfor等重点短语的用法;而对于A层学生,除了熟悉生词读音、查阅重点词汇用法之外,还可布置课本的配套练习如正误判断和问答题等,从语言形式和阅读理解双管齐下。第二,课堂教学。A层学生已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预习,教师授课时着眼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采取启发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培养其思辨能力。如在讲解representation、priority、professionalism、operation、profitable、multinational等生词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相关词根并归纳派生规则;对于B层学生可先训练阅读技能即结合课本配套的正误判断练习进行快速阅读,接着将课后的问答题作为第二遍阅读的检查内容,再讲解课文内容和语言重难点;C层教学在详细讲解课文的同时,着重帮助学生学习重点词汇的读音、拼写及基本用法[15]。教学内容方面,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总原则下,A层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应有所扩展,适当加大信息量。如讲解engagein时可说明engage还有“订婚”之意,以及简单介绍ExxonMobil埃克森公司和theForbesGlobal福布斯等背景知识,以扩大学生知识面;B层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辅以小部分补充材料。如讲解consistof和found时可补充近义短语bemadeupof及setup。C层教学则以教材为中心,紧扣课本内容即可,无须作过多发挥。同时,为了激发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尽量以新颖多变的形式呈现、讲授新知识,必要时可穿插游戏或竞赛等活动。如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展示世界知名企业的商标图片让学生猜出具体企业名称,引出荷兰壳牌石油公司这一主题;在检查课文配套练习时进行个人抢答或采用击鼓传花决定具体由哪位学生回答;在授课过程中播放小段难度适中的壳牌公司简介视频等等。第三,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是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C层学生的作业宜侧重于识记,如划定典型句式如TheGroup,commonlyknownasRoyalDutchShellplc,orsimplyasShell,isamultinationaloilcompany.或者划定知识点较为集中的文段安排背诵,增加学生语言输入,培养语感;B层学生的作业应侧重于理解、运用,如根据该课重点单词或句型进行翻译练习;A层学生的作业侧重于综合运用,如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相关句型从创建时间、员工总数、总部及分公司地点、产品、核心价值观及商标等诸多方面介绍某国际知名企业,要求制作PPT并在班上进行讲解展示。各分层教学过程的侧重点详见下表。在基于分层的高职高专英语差异教学中,不同层次班级之间存在群体间差,同一班级之内则存在群体内间差。因此,在各分层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课堂教学公平原则。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在微观教育领域的反映,一般认为,公平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学生具有平等参与课堂的机会和权利,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同等的重视[16]。不管群体内间差多大,都不能抹煞学生作为生命存在的人格平等性,都不能抹煞我们对人性的敬畏和对平等人格的尊重。再者,为了消除间差,可以组织班内或班际弹性小组,即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任务类型等组成同质或异质小组,成员可以由教师指定,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抽签决定。弹性小组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强调发挥个人优势,既确保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有相似的学习需要,又促进了主体间差异性资源的良性互动。例如,可以安排A层学生帮教C层学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帮教者将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同辈解释信息的方式通常与教师的方式不同,有时对于被帮教者而言更易于理解,可谓一举数得。
评价分层差异教学承认所有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也断然不可能要求他们通过同一条跑道同时到达相同的终点。差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在朝各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任何进步和提高。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评价分层,就没有成功的差异教学;没有科学的评价分层,教育过程公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从终结性的量化标准看,A层学生要求在通过A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冲刺;B层学生要求在通过B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A级考试冲刺;C层学生要求在通过校内毕业水平测试(难度略低于B级考试)的基础上,争取向B级考试冲刺。从描述性评价标准看,学生应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应用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活跃思维,展现个性,拓展视野。结语基于分层的高职高专英语差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也只有遵循整体公平、差别对待的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对象分层、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及评价分层诸维度,让因天赋或能力不同的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有所差异,才有可能以最适合个体的方式切实提高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其获得相对于其自身的学业成功,谋得其自身的最佳发展,也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公平,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篇13
一是在学生来源上,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生源不合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大大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许多考生只需经过文化课考试就能升入大学,无需经过专业测试和面试,使很多不具备学前教育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到专业领域。他们之前没有经过任何训练,音乐基础差,为学生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第二,生源减少。由于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都以进入高中和大学为第一志愿,学历较低的幼儿师范吸引力自然下降。另外,国家虽然规定幼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待遇,但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仍有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量流失,招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升学无望的学生。加之生源减少,学校不断降低标准,使招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源头上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教师配备上,队伍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业性较差。比如音乐声乐专业教师可以担任乐理视唱练耳课,打击乐专业的教师可以担任合唱指挥课,钢琴课教师可以担任音乐欣赏课,使教师变成全能型,针对性培养不强。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艺术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他们中学术性人才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没有幼儿园实践经验,甚至到幼儿园调研的次数都很少。因此,也很难站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他们承担的教学实践中,仍按照培养音乐、舞蹈等专业人才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另外,有的高职高专学校升格后,继任的教师角色调整不到位,仍然固守原来的教学模式,加之与幼教机构联系少,得不到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实际性培训,因此他们传授给学生的内容常与现代幼教办学理念相脱节,达不到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较低,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相当份量的文化基础知识,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理论知识课,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狭窄、层次较低。相对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这种情况至少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因为对学生技能与技巧的传授虽多,但学前教育专业也多是以课堂讲解、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很难有实战和演练的机会,动手实践能力不强,从业技能差。所以一旦到幼儿园工作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用人单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培训,费时费力。二是因为专业理论教学深层次的,诸如培养幼儿情感、意识方面的教学内容少,而且过于陈旧与单一,使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教育原理掌握得不深不透,所以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工作中有可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只把教会幼儿唱多少首歌、跳多少舞蹈、做多少手工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尺度,而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
二、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对策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制约这种能力的因素,如何走出困境,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寻求适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