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类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共享创新平台的搭建,创造集聚和集约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项目组将统筹考虑,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在原有基地功能基础上,拓展特色内容,以突出专业特色、完善配套设施,最大范围的发挥资源优势。
2.项目充分实现跨专业融合
结合项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艺术设计专业各个不同专业的特点,将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整合在一个创新团队中,让他们充分展现各自专业所长,并最终完美呈现整个项目效果。艺术类各专业根据所属行业性质、企业工作流程按课程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生产化、作品产品化为实施路径。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现实途径,直接推动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3.项目充分体现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的实践创新训练,是焕发大学生创意激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摇篮。在结合学生创意、创新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同时引入学生自主创新、自我管理、自我设计,在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吸引有创意、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为培养高素质、高潜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实践创新训练的原则
实施实践创新训练,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目前高职教育实践创新训练已在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训练注重过程参与。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实施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2.训练注重实践创新。训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建议。
3.训练注重切实可行。训练选题要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首先,与教学工作、教学实践、生产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结合,针对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技术革新等项目进行研究和创新。其次,与省市国家开展的创业项目相结合。通过征集、学生自主设计的创业项目,学校创业基地给予场地技术等条件支持。
三、实施实践创新训练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篇3
者:
职称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论文.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工程技术,社科类,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农业论文,金融论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大学学报征稿,教师职称,医生职称,护理职称,经济职称,经济师职称,计算机工程职称,政工职称,会计职称论文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发表服务快速发表!
电子邮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联系QQ:714068774
咨询热线: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发来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温州二十一中参加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我正想做准备呢。我提交答辩的论文是我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简缩版。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肯定比这次论文答辩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问的是四位大学教授和一位中学特级教师,那次我都顺利通过了。虽然我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没底,尽管我对论文的内容已经相当熟悉,我还是把论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N遍。为了给向我提问的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论文摘要背了下来。不过,还好,看了两遍,基本上就记住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心里就是没底。
今天下午13点30分,我和萍搭载安的轿车去温州。今天的车开得不是很顺,本来预计4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在路上。14点46分,离目的地还有几分钟车程时,坚给萍打来电话,已经轮到萍了。通知上说,不按时到者按自动放弃论处。这个紧急电话顿时使车内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萍特别紧张。仔细一想,不对啊,通知上说,论文答辩时间不超过15分钟。我和萍是同组,她是13号,我是14号。按每人答辩用时10分钟来算,论文答辩从13点30分开始,轮到萍应该是15点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们的资格,我们就投诉,我们绝对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连天雨,紧急电话来的时候,汽车不幸遇上了红灯。红灯一过,向左拐100多米处就是温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车停好,就先跑着进二十一中了。刚进校门,我们迎头碰上同事进、财等几个,他们已经答辩结束要“打道回府”了。他们一句“你们怎么才来?”更加剧了我们心中的不安和紧张。跑不了几步,我们又碰上我们的大学同学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经轮到萍了,赶紧给我们指路。我们小跑着跑进阶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连声向接待我们报到的老师陪不是,签了名,领到了一张写有序号的纸。我们连忙拿着号码纸,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轮到萍了,急忙给我们指路。我们狂奔到五楼,却发现我们A组才轮到8号。Oh,my god!吓死我们了!走廊上已经聚集着十几个人,都等待着轮到自己。虽然今天没有太阳,但也没有风,走廊上的气氛让我感到有点燥热。我在答辩的教室外观察了一下,参加A组答辩的有三位评委,一男两女,我只认出男的是温州市政治教研员林老师,两位女评委我从来没有见过。
今天的天气够闷热的,我不想在五楼呆着,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错过了,又跑到五楼看看是不是快要轮到自己了。这样反复了几次,最终确定下来,答辩一般需要15分钟,评委
在每人答辩结束后还要做一些记录,中间还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场上溜达。在操场上,我很无聊,于是决定背一背论文摘要。刚背了不久,我突然发现脑子一片空白,看来我是比较紧张的,虽然手和腿还没发抖。幸好我还没上场。我就在跑道上踱来踱去,反反复复地背了N次。OK!这时,萍打来电话说,快要轮到她了。我到洗手间放松了一下,镇定自若地向五楼走去。
我到五楼后不久,萍就进答辩室了。这时我的心态已经调整得差不多了,一点儿也不紧张,也没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来的时间,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萍出来后,她跟我说:“刚才评委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篇论文对同行要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个问题问得很意外!”
篇4
篇5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教师教育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4-02
一、背景和现状思考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所谓的“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教育逐渐取代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决定的,也是适应终身教育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就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处于这个转型时期,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形成,给音乐师资队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现代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寻求适应现代教师教育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阶段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还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尽管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不少尚待调整和完善的问题。
1 忽视对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行业特有的软科学研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使专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由于大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的学历起点偏低,加上步入工作岗位后,音乐课作为小科教学在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学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导致音乐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氛围和环境不理想、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2 音乐师范教育的弊端影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专业一般进行三年的课程学习,第四年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实习。而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音乐经验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获得的。由于学生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才有实际教学的体验,在此以前,他们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对教学环境做出良好的反映。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判断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做好成功教师的有效案例。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同时,由于师范音乐教育过高地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技能、低学识的音乐教师,这种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是与现代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相悖的。
3 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使其缺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近些年,由于行政领导的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提升和深造,音乐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经验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改进和创新,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业务的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区分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是对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强化。
2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要深化教师对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加强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要加强和改革音乐师范教育的德育工作,促进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取向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强化实践环节,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实现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保持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体化、终身化。要推进体制创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多元化。要创新音乐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他们专业训练与发展的水平。
3 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实施的认定制度为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音乐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认可制度、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的认定化,以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应为音乐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仅掌握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音乐教师的从业资格,遵循音乐教育的职业规范。
4 音乐教师专业自身成熟度要求音乐教师要有职业角色意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既是一名社会成员,同时也是学校成员,是学生社会化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其次要有课程意识,要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课程发展性评价及课程的民主化。第三要有学生意识,把学生当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自己的爱好和内在需要,要尊重并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四要有服务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五要有发展意识,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充实新思想、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师教育下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 教师培养专业化。要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改革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术及岗位的特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改造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音乐教师能把专业知识技能迅速转化到音乐教学实际中,加强知识技能与实用领域的沟通,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
2 实施校本课程,音乐专业应体现多元化。当代教师教育注重教育的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的结合。校本课程能从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多元化音乐专业体系。校本课程针对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扩大音乐教师的服务范围、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亦有助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合理定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它担负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熏陶的任务。这就要求音乐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教师教育转化到“大学+教育学院”的轨道上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培养高层次的音乐教师。
4 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教学的联系,为音乐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
6 促进音乐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教师专业制度主要是教师资格制度,该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音乐教师的终身发展,要建立音乐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音乐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音乐教师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准等。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篇6
1、切实抓好各立项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为下半年“十五”立项课题顺利结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⑴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及全校教师参加“XX年度苏州市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同时,积极为课题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参评、交流创造条件。
⑵省级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将成为“十五”课题结题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结题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目前各本书稿的初稿已经完成近九成,我们将在9月份组织人员对各个分册书稿进行修改、统稿、定稿。同时,我们将联合课题组撰写“美育”课题的结题报告。
⑶组织各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成果汇编,撰写结题报告,填写需提交的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等,向上级教科部门提出结题申请。
⑷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配合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会议,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配合课题组合理使用研究经费,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⑸在准备“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工作的同时,我们将认真思考“十一五”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并为该课题的立项和实施进行初步认证。我们设想发动全校教师就此问题开展讨论,共同选择、拟定学校新的主课题。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以及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成熟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为学校骨干教师更上一层楼、挤身“名师”行列提供条件。
⑴做好“导师制”工作。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3、04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
⑵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今年的青年教师培训将以组织或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有关的教学比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本学期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工作三年以内(含三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评比活动。同时,我们将协助教务处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评优课等比赛活动。此外,我们还要组织3次专题讲座,主题包括如何组织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学生管理,如何进行反思提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9次研讨。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努力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
⑶本学期,我们准备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提供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拟开设两次讲座,一次是有关论文撰写的通识讲座,一次是针对职称论文评审要求的专题讲座。
⑷本学期,我们还要着力抓好教育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我们首先要制定“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条例”,明确科研骨干的入选条件、权利、义务以及培养方案。
在确定人选之后,我们将组织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活动。
⑸同时,独自或配合教务处认真组织教师外出观摹、学习和交流活动。
3、加强有关新课程的研究,组编两期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一期已经下发教师)。同时,协助教务处做好新课程的实施、管理、培训等工作。
4、努力构筑教育科研的平台,精心组织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学习和展示教育科研的成果提供机会和舞台。
⑴继续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拟组编以苏州市“十五”立项课题成果汇编为主题第45期《昆中教育》。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办好《昆中教研参考》和《传是》“杏坛论语”版。本学期,拟组编以课程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为主题的第8、9期《昆中教研参考》以及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XX年第3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昆山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共2页,当前第1页1
⑵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中学青年教师“五四杯”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昆山市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昆山市课程改革成果评比等活动。
5、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和编辑《江花》。
陈炳飞: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1、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2、03、04两届“导师制”的调整工作。
3、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选”、
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各科教案评比组织工作。
4、收交教师专题总结。
5、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比活动。
7、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8、部署课题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9、“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修改、定稿。
10、高一新生江花文学社成员发展工作。
十月份:
1、上学期教师教科工作及其成果考核。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一及研讨。
3、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之一。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8期(课程改革专题下)。
6、苏州市第五届“师陶杯”论文评比组稿。
7、“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出版工作。
十一月份:
1、编辑《昆中教育》第45期——部分课题成果汇编。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二及研讨。
3、为即将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之二。
4、编辑《传是》之“杏坛论语”版。
5、制定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培养方案”。
6、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7、“十五”立项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十五”立项课题结题活动。
2、青年教师培训——讲座之三及研讨。
3、中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第9期(学校内部管理)。
6、编辑《江花》第6编第7期。
一月份:
1、“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征集和初步论证工作。
2、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3、青年教师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评选。
3、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4、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篇7
本学期,教科处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广泛开展教育科研,进一步落实教育科研的群众性、示范性和实验性;二要着力抓好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落实研究任务;三要构筑科研平台,继续办好学校的教育刊物,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评比;四要培养科研骨干,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培训和结对指导,为使更多地教师成为“名特优”教师创造条件。
1、认真做好“十一五”学校主课题的立项、开题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学校已经申报江苏省及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各一个。我们将在课题立项成功后:
(1)通过集思广益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案,不断提高方案的科学性、操作性和预见性。
(2)积极筹备“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3)对全校教师开展课题培训,召集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商讨课题研究的分工,最大范围地组建课题研究队伍,体现课题研究的群众性。
(4)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加规范,我们将拟订课题研究指南和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和考核制,加强过程管理。
(5)组织实施“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6)积极参加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积极参加上级教科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1)本学期,今年新分配到我校的青年教师不多,所以,本学期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对04、05两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导师和青年教师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加强有关的检查和调研,以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要求。同时,我们将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
(2)为了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在新学期中,我们要继续做好青年教师培训工作,进一步追求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系统化、实用化。一方面,我们将继续邀请校内外名教师、教育教学教科研骨干与我校青年教师交流。另一方面,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以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成长,我们将制定并实施“涵青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果考核”。
(3)组织教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究和交流,优先组织其外出学习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4)推荐学校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参加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评选,协助做好昆山市学术带头人的重新评定工作。
(5)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题培训,配合学校组织各类教师培训。
3、加强对课程改革和08年高考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为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1)组编一期以“课程改革”或“高考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
考》。
(2)协助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研究和研讨活动。
4、重视教育科研平台的构筑。
(1)努力办好《昆中教育》,使之进一步成为我校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阵地。本学期,我们将编辑两期《昆中教育》,编辑两期《昆中教研参考》,编辑四期《传是》“杏坛论语”版,编辑两期《江花》。我们将积极参加昆山市优秀教育刊物评比,力争取得好成绩。
(2)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本学期,教科处将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科院、苏州市以及昆山市教研室和教科所组织的江苏省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江苏省中小学各科教学教案评比、江苏省“师陶杯”、苏州市“师陶杯”、苏州市教育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
(3)畅通对外交流的渠道,为教师参加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展示自我实力和学校形象提供条件。
5、认真宣传并执行《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理》,认真做好职称论文评审的组织工作,完成上级教科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其他处室做好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校外教科培训、会议及学术交流活动,建立并加强同其他教科先进学校、学术刊物的联系。
三、成员分工
洪 敏:全面主持教科处工作,协调处室内外关系;对外联络与宣传;处室工作安排;省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教师教科考核;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传是》“杏坛论语”版。共2页,当前第1页1
殷金方:青年教师培训;“导师制”工作;教育科研骨干培养工作;组织“江花”文学社活动,编辑《江花》。
陈炳飞:苏州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昆中教育》、论文评比的审稿、修改工作。
缪 苗:教科处的对外宣传报道,编辑、校对工作,学校网页教科部分内容的充实更新,材料发放、收交工作。
四、具体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2、高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收交教师学期专题总结,并聘请编审对有质量的稿件进行修改。
4、青年教师培训。
5、为新教师配备导师并对04、XX年的“师徒结对”进行微调。
6、发动、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评比等活动。
7、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年第二期和《传是》“杏坛论语”版。
8、教科橱窗内容更新。
9、充实学校网站教科部分的内容。
10、考核教师上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和成果。
11、“江花”文学社成员充实。
12、《江花》XX年第3期组稿。
13、参与校庆准备工作。编辑“教师优秀论文选”、“学生优秀作文选”
14、学校第三次青年教师教育随笔征文的评比工作。
十月份:
1、参与校庆的有关工作。
2、青年教师培训。
3、制定“十一五”课题的研究指南、开展课题培训。
4、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5、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
6、参加上级教科部门组织的课题成果和课题方案评选。
十一月份:
1、《昆中教育》XX年第三期组稿。
2、青年教师培训。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组建“十一五”课题的研究队伍。
5、为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开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
6、编辑《昆中教研参考》。
7、组织教育科研骨干开展学习、研讨活动。
8、“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准备工作。
十二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中级职称论文送审工作。
3、编辑《传是》“杏坛论语”版。
4、编辑出刊《昆中教育》XX第三期。
5、编辑《江花》的第4期。
6、“十一五”立项课题的开题活动。
一月份
1、青年教师培训
2、撰写教科处学期工作总结。
3、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4、教科处材料整理、归档。
篇8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236—02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是人才队伍建设开发的有力手段,在人才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如何科学公正的做好职称评审,发挥职称评审在人才通道建设中的作用,就需要积极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创新,完善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突出能力和业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评价和激励作用。
一、夯实基础,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化
1.强化评审组织建设。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评审组织体系,逐步实现评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一是坚持分级管理建设。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授予的评审范围和权限,企业组建相关工程和政工等系列高、中级评委会,授权企业二级单位组建工程系列中级或初级评委会。二是坚持优化结构,建立专家库,在企业人才库中,优选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组成职称评委专家库,担任评委会专业组成员,人数不少于评委会人数的2倍。同时,根据人员和岗位变动的实际,及时补充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在召开专业组会议前,随机选派专家出席会议,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健全工作制度。围绕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评审程序,用制度约束评审行为,用制度保障评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注重规范性。要定期修订完善企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规定,使评审程序、方式方法、评审管理等符合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总体要求。二是注重实用性。制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中试行量化评价工作的办法》,主要选取学历、资历、发表的论文论著、成果奖励、荣誉称号、送审论文评阅结果、年度考核情况、专业组评议情况等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区分不同评价指标在评审工作中的重要性,以达到规定的高级或中级任职资格评审基本条件为基准点,并根据质量和数量级的变动情况,区分层级赋予不同的分值,按照量化评价总分及各评价指标的量化评分累加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H=∑Li(其中:H是量化评价总分,Li是各评价指标量化得分)将量化评分结果供评委会在评审工作中参考,提高评审质量和公信度。
3.搭建服务平台。任职资格评审过程中,不断优化服务措施,搭建服务平台,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一是开展政策解释服务。每年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学习文件精神,坚持把政策解读、规定办法宣传作为工作重点来抓,通过召开会议、转发文件等方式进行宣传,确保政策宣传不漏一个,不缺一项。二是开展申报提醒服务。重点关注符合条件人员的申报,对在规定时间内符合条件未申报的人员,及时提醒,做到不漏报、不晚报。三是开展网络下载服务。将职称文件、评审要求、结果公示等定期在企业信息门户通知公告栏上,并提供表格下载,提高工作效率。
二、创新模式,注重职称评审工作实效性
1.提高评审要求。在国家职称评审有关政策框架内,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完善,注重能力和业绩导向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主要是各环节把关严,晋升比例、业绩考评、论文质量及答辩等提高标准和要求。一是控制指标总量。根据岗位设置,优化职称晋升总量控制指标,实现评聘平衡。综合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人员状况,合理测算当年度晋升职数申报比例,尽可能使各层级职称人数比倒与岗位比例相近,为岗位聘任打好基础。同时企业下属单位要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现有岗位人员聘任情况,统筹考虑各专业工作需要、人员结构及近年绩效考核情况,择优确定推荐年度晋升申报人员。相关责任部门要认真把好资料审核、业绩审查和考核推荐意见关,授权下属单位推荐委员会要根据业绩、专业水平考评情况组织推荐,为企业总评委会把好第一道关。二是抓好答辩环节。答辩是职称评审工作很重要的环节,为专家与申报者之间交流和辅导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互动的平台。一方面检验了申报者的专业水平、能力和业绩,另一方面也为申报者提供了解惑答疑的机会。答辩包括论文答辩和业绩答辩。论文答辩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全面审报人员答辩或主要针对审报人员的送审论文有一个专家认为不具备或两个专家认为基本具备申报资格水平的情况,组织论文答辩。同时,要求每一位申报人员就近五年来的业绩情况进行答辩。业绩答辩过程既是评价环节,更是教与学的过程,不但检查论文是否抄袭,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申报人员专业技术功底,促进申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的提升。
2.突出能力与业绩。注重能力与业绩导向,提升评价要求。为解决“说”与“干”两张皮,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履行职责,日常管理注重夯实基础。企业通过修订完善岗位说明书,对各层级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任职条件要求。评审过程注重单位考核评审和推荐,在统筹强化岗位管理、聘任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对申报者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工作实绩和潜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申报者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查核实,并如实出具考核推荐意见,择优推荐专业知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日常表现好、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在艰苦环境工作、新装置或重大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且符合破格条件的人员,准予破格申报,发挥职称评审对能力强、有本事、实干的人员激励的导向作用,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服务于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作用
职称评审工作是人才队伍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子系统,要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就必须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做到评聘结合,发挥职称评审在实际工作和自身发展方面的作用。
1.评与聘相结合。职称评审要与自身实际工作相结合,防止职称与自身工作脱节,出现评到未能聘到。要充分根据专业人才的专业和工作实际做好引导,确保审报专业职称与自身工作相符合;对岗位变动要及时做好职称的转评,使职称评到都能及时聘到,以充分调动专业人才参与评审的积极性。
2.聘用与考核相结合。一是职称聘用后要有一定的薪酬激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岗位薪酬晋级或晋档政策,在物质上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聘用与考核结合。要根据聘用后签定的聘用协议,每年进行绩效考核,通过考核查找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现素质的持续提升。
四、构建联动。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职称评审与其它工作有效对接、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创造条件,完善激励政策,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努力学技术、学业务,促进人才队伍素质上台阶。
1.评审与培训开发相结合。通过职称评审工作,强化两者间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现状,了解培训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人才队伍素质薄弱环节,实时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式内容。依托“以带促学”平台,将职称评审工作与“导师带徒”有机融合,开展专家与专业人才间的“一问一答”、“经验传授”、“学习督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共享互学”平台,倡导“人人当老师、人人当学生”的理念,按照“人人备课、人人授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要求,由专业骨干人才讲解职称论文中涉及的装置优化及技术改进措施,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成才的积极性。
2.评审与通道建设相结合。按照企业经营、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支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如何搭建好人才成长通道,职称评审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在岗位竞聘中,将职称评审转变为对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评价,以任职资格作为履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职责的必要条件,结合能力素质与工作业绩,实现“总量控制、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动态调整”。
篇9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1)I often___________(do) my homework at 7: 00 in the evening.
(2)He often___________(do) his homework at 7: 00 in the evening.
(3)将第(1)(2)小题改为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并作肯定和否定回答。
(4)If it___________(rain) heavily tomorrow, we won’t visit the Great Wall.
(5)Yesterday the teacher said that the moon___________(go) around the earth.
第1小题中,主语是非第三人称单数,谓语动词用原形,最简单;第2小题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肯定句中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难度略有提高;第3小题要求改写否定和疑问,难度进一步提高;第4、5小题考查一般现在时的特殊用法,难度更大。教师可引导学困生完成容易的第1、2、3题,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更有动力继续下一步的学习,形成正反馈;而后鼓励学优生解决难度大的第4、5题,令他们保持克服困难的激情,使其有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复习。
又如在训练学生英语写作时,针对学困生,教师只需要求他们使用简单句式,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句型、短语,甚至个别单词,帮助他们组合成语段;但对学优生,则要求他们注意把握结构,适当地运用复杂句型,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同时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减轻学困生负担,保障学优生需求,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获。
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预估不同学生的复习难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开展针对性复习,就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⑦要求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应对初中教材进行纵横串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若干知识链,便于学生复习。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学到的现在进行时的结构(am/is/are V-ing)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纵向联系到八年级所学的过去进行时的结构(was/were V-ing),然后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异同点——二者都是be doing结构;但是现在进行时be改为am/is/are,过去进行时be改为was/were。接着鼓励学生举例:She is dancing now. →She was dancing at 7:00 last night. 帮助学生发现二者的时间不同: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正在做某事,所以用now;过去进行时表示过去正在做某事所以用过去具体时间。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二者的异同点,既方便又高效。
再如,在复习not only…but also时,可鼓励学生联系反义词组neither…nor,并造句:
Not only you but also he is a student. (不仅你是学生,他也是学生。)
Neither you nor he is a student.(你和他都不是学生。)
帮助学生分析二者异同点:二者都适用主谓就近原则(he与is),但意义相反。接着继续横向联系到其他适用主谓就近原则的词组either…or,
Either you or he is a student.(要么你是学生,要么他是学生。你和他只有一人是学生。)
对相关联的内容进行纵横串联、整合后,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对比和类比,掌握异同点,形成他们自己的知识链,提高复习有效性。
三、引导认知冲突,提高复习的思维性
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并且通过比较新旧内容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思维。⑧
例如,在复习反意疑问句的回答时,请学生选择填空,
A: Tom isn’t here, is he? 他不在这儿,是吗?
B: _____, he is. 不,他在这儿。
(A. Yes B. No)
许多学生会从汉语意义出发,常常误选B。当学生发现正确答案是A时,跟已有中文知识发生矛盾,学生积极调动其思维,想知道原因。这时师生共同分析原因:汉语的回答是根据对方的问题,做出判断;而英语的回答是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本例中,Tom真的在这儿,所以要回答yes。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对学习更有热情。
再比如,复习what与how的不同用法时,让学生根据汉语提示选词填空。
I don’t know ____ I should do next? 我不知道下一步我该怎么办?
(A. how B. what)
许多学生常常误选A,当他们发现跟汉语用法不同时,很想探索其中奥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do是及物动词需要宾语,而how是疑问副词不能作宾语,what是疑问代词可以作宾语,故选A。接着,教师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将原句进行什么样的改变才能填how?”通过讨论,学生就发现只要 在do后加个宾语(如it,this,that等)即可。
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条理更清晰,理解更深刻,效率更高。
四、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复习的互动性
初中学生自我表现欲望迫切,合作意愿强烈。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特征,教师要设计的不同难度的小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通过开展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许多研究证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⑨
如在复习间接引语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重点关注间接引语的引导词、语序、时态、人称等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列表展示本小组发现的规律。然后,由知识的输入转为输出再创造,让学生造句,小组合作互相检查。再接着,展示学生平时常见错误,让各小组比赛找错,看哪组成绩高。
通过设计多个不同难度的任务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增强学生团体意识,同时又可以高效完成复习任务。
五、进行形成性评价,提高复习的自觉性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或学生间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特别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⑩
评价要及时且恰当,可以是口头评价也可以计分评价。言语鼓励性评价及时方便高效,计分评价可以用于统计,形成学生发展档案。经过一段时间计分评价,分值累积,可以更持久激励学生成长和提高。
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鼓励性正面评价为主,激励学生鼓足干劲继续学习,维护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复习效率。但偶尔也需要一些扣分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复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适当的奖惩措施,不断激励和维护学生良好的复习状态。
总之,在初三总复习中,教师要紧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促进学生发展;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并且对教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①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 2001年第6-7期。
②④⑤⑥⑦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10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篇11
充分认识创新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了解大学科研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无论是从大学生本身提高而言,还是从整个国家创新力的发展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伟大意义。大力弘扬大学生的创新与反学术腐败的教育,明确学术创新与学术反腐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将对我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创新型国家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学术创新与反腐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历史重任,是高校及国家发展的动力及基础,迫使高校更加关注现代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更加关注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否则,没有创新,高校就没什么生命力可言,高校就会失去发展的灵魂,失去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二、我国现代高校大学生创新现状
现代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所取得的成果是肯定的。随着科研队伍和科研领域的不断壮大,高校成为了国家科技进步的领头军,而大学生作为大学的创新生力军,在创新领域更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是,中国高校创新成果的数量是惊人庞大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现代大学生创新问题主要体现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却创新乏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体制不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如,科研成果量化考核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学术腐败泛滥等。现代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学术反腐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学术腐败史,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角度对大学生创新进行剖析教育,让大学生自觉认识到:创新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创新与高校本身发展的关系、创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高校教育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对大学生创新教育上来,没了创新就缺失了高校教育的灵魂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我国现代高校学术腐败的现状
高校学术腐败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工作者与大学生为谋求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在科学研究、科研评价和工艺技术创新中,做出的有损学术公平、公正等的不规范或不合法的行为。针对我国学术腐败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霸权学术。主要是指在高校中担任一定职务的科研人员,他们在学术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再利用自己所掌控的资源,垄断着某学术领域的项目立项、分配、结题、鉴定与奖项等学术相关的资源,可轻易地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或者利用讲学、招生、学位授予等大搞权学腐败,导致学术的畸形发展,造成恶劣的学术影响,势必给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2.炒作欺骗型学术。这类人利用科学技术的深奥性,故弄玄虚,把科学技术包装粉化成美丽的肥皂泡,用来欺骗民众。像什么“太空抗癌纳米技术”、“水变油技术”及“航天生物技术”等,无奇不有,类似学术的泛滥中,对教育、科研及新闻领域无疑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带来极大的挫伤,甚至迷失正确的创新研发方向。
3.拉关系学术。目前,由于环境、思想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学术演变为追逐名利、掠夺资源的手段,甚至发展到可以用来买卖的商品。“跑项目”、“跑职称”、“跑奖项”等,在功利的引诱下,完全丧失了学术道德与尊严,造成职称评定、学术评定等极端的不公平、不正常的怪现象。这样,裸地反映出人情关系在学术发展中的畸形作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与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同时误导了大学生对真正创新内涵的理解,严重挫伤大学生探索真理的动机。
4.丑恶的剽窃行为。高校学术剽窃,具体不外乎:署名剽窃、抢先发表、思想偷窥、抄袭搬家等。剽窃行为表象为:大段大段的窃、改头换面的剽及整文整书地占等。于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会获取到错误的信息--原来学术就靠一个抄字。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一般的传统教育也会压力巨大,那创新教育还怎么谈及?
5.注水式泡沫学术。近年来,中国高校学术取得了“辉煌的繁荣”,大致表现为:高校的论文、专著及专利出现了加速度增长,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同时,高校高级职称的学者(如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学者、长江学者、珠江学者、齐鲁学者、跨世纪人才与千百十人才等等)、获得各种称号专家以及拥有各种奖项的专家学者更是数不胜数。从量化结果看,中国的院士、教授、论文、专著与专利等,位于世界前列,但真正能产生社会巨大生产力或具有国际影响力度的大师级的专家学者或论文、专著等却鲜为人知。推敲其成因,无外乎高校的精英学者们在利益的引诱驱使下,急功近利地制造出了不少垃圾成果,如:奖金论文、职称论文、剽窃或注水的博硕士论文以及不堪入目的学士论文等。这样学术领域里泛出一堆堆的美丽肥皂泡,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极端浪费,严重挫伤了大学生创新积极性。环境如此,大学生也不身在世外桃源,自觉与不自觉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给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四、学术腐败对大学生创新性教育的影响
说起学术腐败,是全世界学术界所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中国特有的产物。中国的学术腐败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目前已披露的案例来看,虽然数量不多,但恶劣影响极大。从近年来已经披露的案例来分析,均触及到到违法、违纪、违规、违反学术道德等方面。学术腐败的领域涉及到考试、职称评定、、申报成果、申请项目支助、申请奖项以及申报专利等,这些领域均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及行贿受贿等腐败行为。同时表明,学术腐败范围之广,已经涉及到学术活动的各个领域,学术腐败影响之大,属于深层次的社会腐败范畴,与经济腐败一样具有强的破坏性,甚至比经济腐败的破坏力更大。因为,学术腐败直接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中,直接渗透到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工程中。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被培养的对象,是创新的主题与创新思想的源泉,无疑地也将成为高校学术腐败的直接受害者。因为高校教师的做人、做事、学术思想与治学态度,不仅影响着学术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学术腐败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表现为:影响到大学生的学风;影响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到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作为高校教育,针对学术腐败影响大学生的诸多方面,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如何成长的深层次的问题。
五、坚持学术反腐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举措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弘扬创新精神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强生命力。高校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学术反腐与创新教育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学术反腐与创新性教育,离不开高校的深化改革。虽然目前高校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加大力度进行学术反腐,但真正能做到而又卓有成效的高校还是很匮乏的,因为客观学术评价体系的缺失、思想道德素质下滑、教学水平下降、创新教育的扭曲等则变成被人忽视的因素,全面的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2.学术反腐与创新教育离不开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现代大学生应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从根本上产生创新意识,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摒弃一切唯心思想的侵蚀。通过高校系统教育与学习,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无论学业、科研、生活还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正确而科学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分辨一切事物真伪与内在联系的能力。
3.健全学术惩戒与创新奖励机制。目前学术腐败问题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市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学术腐败的惩戒机制,没有依靠的制度规范与法律法规,导致学术腐败的泛滥。因此,要铲除学术腐败,就必须建立惩治学术腐败的专门机构及惩处学术腐败的法律法规,完善惩治学术腐败的内容,做到就如制裁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一样,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创新教育也不能泛泛而谈,制造空洞的理论,同样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高校或者政府有关的各类各级奖励机制予以界定和规范,谨防在奖励创新招牌下,又产生新的学术腐败。总而言之,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惩戒学术腐败,让大学生能自觉树立科研创新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脚踏实地用心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还高校学术以净土。
结语
大学生的创新,源于对知识、对真理的无限渴求与积极探索,从而,创新就无疑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无论是从培养人才、科学研发方面,还是从服务社会方面,高校教育都必须立足在创新作为出发点;同样,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力度割除学术腐败这个顽疾,因为学术腐败严重腐蚀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动力。目前我国高校创新虽展现硕果累累,但同时也存在阵阵呼声的质疑:“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科研大师?”、“为什么到现在中国没有一个能荣获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大学充斥着如此多的学术腐败与泡沫?等等”。我们坚信,高校坚持以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本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坚持以割除肿瘤、增强免疫般对学术腐败下刀,未来高校创新的成就与辉煌,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就真的是无法以数字来运算与估量的。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基金
[参考文献]
[1]张立、王华平.学术不端行为的模艰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32-37;
[2]孟伟.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应对科研不端行为明[J].科技导报,2006,8,91-94;
[3]高进军、李彦武.髙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一管理层、导师、研究生三方职责探析[J].学位勾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65-67;
[4]唐巧凤.合作论文中挂名署名现象探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2,158-159;
篇12
1.在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的前提下,锅庄舞在人们的健身意识日益增强的基础上被推崇。
在先进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不断进步的今天,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休闲时间的增多是人们生活方式得以改变的良好催化剂。社会中大的企业由于可以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因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有了很大的物质性的保障;工时制度的变革,依赖于现代工业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技术;社会公众的休闲生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跟上大自然的周期和规律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所提供的现代生活设施的基础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公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必然发生着很大的改变。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底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有高层次需求的追求。但是,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着“双刃剑”的效果,在经济飞速增长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大,“文明病”的蔓延,让人们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并且逐渐明白了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由于藏族锅庄舞的不少特性都和社会公众锻炼身心的意识和目的有着诸多的契合,因为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2.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锅庄舞成为了良好选择。
中国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范说明。确实,如果物质生活都不能得到基本保障,那么精神生活的追求只能是一种空想。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意义上的需求的满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的背景下使得身体健康的意识被广泛传播,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
迄今为止,人类已从木棒、石器,青铜、铁器,蒸汽、电子时代进入现代化的科学信息技术时代。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的不同也就映衬着时代的不同,人们的身心健康指数必然也存在着差别。在高强度以及纯体力的劳动时代下,肢体的疲劳才是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影响的最大因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就可以使其很快恢复。而在机械化的劳动密集型的时代,社会分工的日益详细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乏味和单调而产生局部性的疲劳。而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劳动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的增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高级神经系统的疲劳。所以,在劳动方式不断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舒缓身心、放松压力、强身健体成为人们追求卓越的精神生活的主要目标之一。而锅庄舞所具备的良好特性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为人们派遣压力,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益成为炙手可热的促使人们追求良好品质生活的媒介事实。 3.在民族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锅庄舞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度假以及旅游逐渐成为社会公众所喜爱的放松身心的方式,随之而带来旅游业的大发展。而民族地区以此为契机,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业使我们全都全球化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演绎着我们自己设定好的剧目和生活。”由此可见,在旅游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逐步变成社会中的商品,作为传统文化的锅庄舞也没有成为例外。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的游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满足诸多游客为了体验民族风情的心理特征,很多民族旅游景点所推出的旅游观光项目包括民族古乐、民族舞蹈以及民族娱乐等。而锅庄舞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被千千万万的游客所宣传,逐渐成为旅游活动中的必备娱乐因素之一,这中社会基础是锅庄舞成为一项大众性的健身活动的重要催化剂。
因此,锅庄舞成为一项被广大群众所推崇的大众健身运动,究其原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也促进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锅庄舞被推崇、被选择。而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锅庄舞被广泛传播。锅庄舞在流传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使其长久存在并被广泛应用于全民健身运动中的最重要原因。
注释:
篇13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