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c语言课程设计小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工学结合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是最热门的话题,反映了现今高职教育对工学结合的重视。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些国家文件都表现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地提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计算机行业也属于信息技术行业的一员。计算机行业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中工作,他们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学生的知识与社会脱节,而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开始出现招专业人才的困境。尤其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不可划绝,它与计算机专业的众多后续的课程密切相关。本文尝试通过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道路。
1注重校企合作
为培养适应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院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注重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使用多种灵活的措施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一个学期灵活分段,实行模块化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按实际出发,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行业形式,实行分段式教学。现在广东省高职院校都会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近两年还有多家高职都建立了协同创新孵化基地,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职学生在新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建立体验式实训。组织学生到企业工作单位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的人才需求等,让学生对目前企业的运营模式、人才需求等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进行课程式教学改革,在课堂学习中实行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采用项目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构建项目实例,将项目实例按照模块功能进行分组,以任务驱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工程的实施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承揽校外企业的一些项目,进行真实的项目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段式教学,前期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基本的知识,中期让学生到企业当中实践学习,通过实践学习把前期的学习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在实践中,或多或少会存在知识、实验与实际工作中的差异。后期,让学生总结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通过后期的继续学习教育弥补自己的缺失。这样完成“学习――生产――再学习”的分段式教学。
2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对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在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与企业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出企业所真正需的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编程语言的基础,是建立编程思想的先驱。一直以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都被当中一门单一并且独立的课程看待,与其他课程的互动性较少。然而当今计算机行业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不单单是需要熟练掌握语言编程能力的开发者,还需要配合整体软件系统构建能力。而且经调查发现学生虽然对C语言非常熟悉,但是普遍缺乏开发软件系统的思想,这样会导致他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很难适应企业的编程规范。因此,我们需探索如何把C语言课程设置成为更适合于社会中所需求的课程。
对于以上的问题,认为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的教学中融合软件开发相应的方法,结合当今社会计算机行业使用先进的软件开法方法,可结合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模式。
3实施适合的教学方式
3.1教材选择
紧密和企业联系,在选择教材的同时可以咨询校企合作单位的意见。甚至可以尝试使用计算机行业的优秀材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达到教学跟上行业潮流的目的,使教学不落后于最新信息。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众多学院的计算机专业的精品课程,我们可以自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院校以及行业潮流发展的教材,教材可先带出基础知识后再运合软件开发的方法,以项目作为导向结合课程设计穿插于教材当中。
3.2教学模式选择
3.2.1项目驱动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我们可以采用项目导向教学的方法。从校企合作的行业中,获取一些项目,然后分解成若干个设计模块。例如我院积极地与多迪网络有限公司在校内建立起多迪网站工作室,通过工作室接触一些行业内的项目。我们可以运用这些项目,拆分成为若干个有意义的模块。设计模块可以由浅至深,由基础到难点,慢慢一步步深入讲解。在讲解模块的过程中,渗入每章节的基础知识,以项目为导向引入C语言的知识。在解决每个模块的过程中,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开发思维的不一样,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引入有效率的、创新的软件开发思想。慢慢地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知识的过程,可以培养正确、良好的软件开发思想,甚至可以掌握编程过程中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这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掌握编写程序所必备的三性――可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2.2分段式教学模式实践
分段式教学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一。分段式教学旨在分阶段地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只在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在每个学期根据课程的进度及安排,或者根据企业的工作安排,合理地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的行业进行体验式实践实习,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校验项目导向教学的成果。
4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在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尝试进行较大的改革。通过项目驱动教学以及分段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达到能适应当今社会行业发展的要求,为计算机行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敏.基于项目驱动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教改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篇2
二、设计要求:
1.水位控制:高水位 25S 中水位进水 15S 低水位进水 10S2.程序选择:全程序 简易程序(1)全程序过程:(循环3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2)简易程序:(循环2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
三、设计期限
目录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研究意义…………………………………………………………………4
二.PLC机型……………………………………………………………………………………………..4
三.程序设计要求…………………………………………………………………………………………..5
四. 设计流程图 ……………………………………………………………………………………………6
五. 课程设计小结…………………………………………………………………………………………..18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研究意义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编程语言容易掌握,是电控人员熟悉的梯形语言,使用术语依然是"继电器"一类术语,大部分与继电器触头的连接相对应,使电控人员一目了然.PLC控制使用简单,他的I/O已经做好,输入输出信号可直接连接,非常方便,而输出口具有一定驱动能力,其输出触头容易达220V.2A.PLC是专门应用手工业现场自动控制装置,再系统软硬件上采用抗干扰措施.当工作程序需要改变时,只需改变PLC的内部,惊醒重新编程而无需对外围进行重新改动.从这些方面突出了使用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优越性.
二.PLC机型
日本三凌公司的F系列PLC
三.程序设计要求1.水位控制:高水位 25S 中水位进水 15S 低水位进水 10S2.程序选择:全程序 简易程序(1)全程序过程:(循环3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2)简易程序:(循环2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 注意:要求画出控制流程图四.I/O分配图 启动 X0 Y0 进水 水位(高)X1 Y1 排水 水位(中)X2 Y2 电机正转 水位(低)X3 Y3 电机反转 全程序 X4 Y4 脱水 简易程序 X5 COM COM 五.软硬件系统设计 1.硬件组织 2.元件组成 (1)梯形图及其分析 (2)状态转移图及其分析 (3)指令表
设计要求: 输入点: 输出点:启动 10001 启动洗衣机 00001停止 10002 进水阀 00002高水位 10003 正转 00003中水位 10004 反转 00004 低水位 10005 排水 00005排空检测 10006 脱水 00006高水位检测 10007 报警 00007中水位检测 10008低水位检测 10009手动排水 10010 手动脱水 10011
全自动洗衣机的I/O分配并设计PLC外围硬件线路:
设计流程图:
全自动洗衣机的梯形图:(由于版面限制,我只能把这个梯形图分解成几块,标志图X)
图(1)
图(2)
bsp; 图(3)
图(4)
图(5)
图(6)
我这是使用步进梯形指令(STL)编程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起保停电路编程方式。
I0.2 高水位I0.3 中水位I0.4 低水位I0.5 排空检测I0.6 高水位检测I0.7 中水位检测I1.0 低水位检测I1.1 手动排水I1.2 手动脱水Q0.0 启动指令Q0.1 进水阀控制Q0.2 正转及脱水Q0.3 反转Q0.4 排水Q0.5 报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M0.3NETWORK 3LD I0.2AN I0.6LD I0.3AN I0.7OLDLD I0.4AN I1.0OLDA M0.3= Q0.1NETWORK 4LD Q0.1EDTON T37, +20NETWORK 5LD T37O M0.2AN C1A M0.1= M0.2NETWORK 6 //正转及脱水控制//正转及脱水控制LD M0.2AN T38AN Q0.3A M0.1LD I0.5AN T40AN Q0.3A M0.1OLDLD I1.2AN M0.1OLD= Q0.2NETWORK 7LD M0.2AN T39TON T38, +300NETWORK 8 //反转控制//反转控制LD T38AN T39AN I0.5A M0.1= Q0.3NETWORK 9LD Q0.3TON T39, +300NETWORK 10LD T39EDLD T40EDCTU C1, +5NETWORK 11 //出水阀控制//出水阀控制LD C1LD I1.1AN M0.1OLD= Q0.4NETWORK 12 //脱水计时//脱水计时LD I0.5TON T40, +300NETWORK 13 //洗涤和漂洗计数//洗涤和漂洗计数LD M0.2EDLDN M0.1CTU C2, +3NETWORK 14 //报警输出//报警输出LD M0.1TOF T30, +30NETWORK 15LDN M0.1A T30= Q0.5
六:课程设计小结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PLC已经成为当今空前活跃的领域, 在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来说掌握PLC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63-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程序设计方面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它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第一课,内容是培养学生建立编程思想、掌握编程方法和技巧,为其他语言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它也是一些后续相关课程(“数据库”、“数据结构”等)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C语言抽象,逻辑性强,有大量的语法知识,而初学者缺乏计算机程序基本知识。因此,如果在不适当的模式下进行教学,容易使很多学生感觉这门课难学、枯燥,找不到编程的感觉,产生畏难情绪,对C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为了改善C语言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本文在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来说,C语言的教学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引起:
首先,就C语言本身而言,其语法结构较复杂、类型多样、表达式丰富、编程风格灵活,与计算机硬件结合紧密。对于初学学生而言,这些特点造成学习过程中理论概念量大且容易混淆的困难,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同时,真正实现一个C程序需要花时间上机认真调试,这些技巧也不是一蹴而就能获得的,需要点滴的积累。
其次,就学生而言,他们了解到现在流行的开发语言是Java和C#等,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C的情况并不多。同时上课要求学生写的C程序大都没有美观的图形化界面,面对像DOS一样的黑色窗口,这和他们平时接触到的应用程序差别很大。这些差距使学生觉得学习C语言用处不大,因此从一开始对C语言的学习就缺乏兴趣。
C语言的开课时间一般设在大一的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学期,此时绝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再加上C语言本身学习起来有难度,使学生在初学时不能很快掌握算法的思维特点,因此编程能力、调试能力普遍较差,增加了C语言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信心,非但没有产生编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对编程产生惧怕心理,进而放弃学习。
最后,就授课教师而言,讲授过程中会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因为语法是C语言的基础,是写出一个正确程序的根本。授课都是以语法知识为主线,这部分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上机课实践编程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利用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从网上找一段类似的程序应付了事,缺乏自己动手编写和调试的锻炼,最后没有达到学习程序设计的根本目的。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面对目前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必须对当前的一些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让多样化的方法、手段适应新环境下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1.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
(1)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C语言涉及了一种和以往中小学课程学习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一开始学生难免会接受起来比较慢,导致基础知识学习不牢固,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效果。所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节课就对C语言这门课产生浓厚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喜欢上C语言,产生想用C语言写点程序实现某些功能的愿望。
虽然,现在的学生很早就接触了计算机,但都是用来浏览网页、打游戏或者收发邮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编写一个程序很陌生。传统教学中,第一节课通常开篇就介绍C语言的重要性、C语言的特点等,这样抽象的介绍只会使学生摸不着头绪。因此在教学中,要化抽象为形象,可以藉由一系列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和经常接触的例子,比如一个游戏小程序,用较为生动的画面展示,一段程序经过编译就能变为一个游戏,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使学生感性地体会到C语言是人们手中的工具,用好这个工具就能自如地编写出自己想要的程序。
(2)维持学习的热情。C语言的课堂语法教学是枯燥的。在第一节课介绍的例子所引起的兴趣不足以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必要的手段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不妨多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编程题目,例如“抓交通肇事犯”、“水仙花数”、“猴子吃桃”、“爱因斯坦阶梯”、“魔术师的猜牌术”等一系列有趣且经典的问题。这些问题充满乐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一小段时间讨论,如果自己手工处理的话该如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计算机处理,该如何将思路转化成计算机语言,从而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到可以用C语言解决问题的趣味。再对比手工解答过程的繁复费时,让学生体会到编程的实用性。同时这些有趣味的问题在学习之后也不容易遗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升编程的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成就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程序设计比赛。现在各种级别和规模的比赛层出不穷,小到校际比赛,大到国际编程大赛。教师可以用以往学生参赛获奖的例子来鼓励学生,激发起学生希望获奖的斗志。同时可以利用一些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练习,能使学生的编程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驱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模式通常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也就是说,先介绍语法理论知识,再介绍其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灌输,被动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以案例和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和任务引出教材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穿插讲解相关的语法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同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设计好案例和任务是驱动学习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一方面要以知识为线索,并能围绕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来组织与设计;另一方面设计的案例也要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引起学生共鸣,才能激起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某个理论知识的目的。案例和任务驱动教学旨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结构体是C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后继课程“数据结构”中各种链表也需要使用到结构体,同时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直接讲解语法概念,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感性的认识,讲解结构体这一章时可利用学生当时正在参加微电影评选作为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与案例相关的任务。假设有8名评委对参赛的微电影打分,要求学生为评委会编写打分程序,统计每部参赛微电影各项指标的得分,然后分别评选出各单项最高的、综合得分最高的参赛作品,最后打印出获奖的每部微电影的所有信息。
在完成这个案例的任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包括如何组织、存储和使用每部微电影相关的所有信息,如电影题目、导演、演员、片长、各个评委的各项评分等等。然后引入结构体的使用,详细讲解结构体在编写程序中组织这些信息的作用。和原来的方案对比,体现结构体编程的优势。同时在这个实际的案例中也可以将结构体和数组类型相结合,综合应用,加深学生对两种数据类型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从生活中选取案例和编程的题材比直接讲解生硬的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丰富上机实践环节
(1)上机的调试环节。现在的C语言教学中已经不仅仅注重课堂的理论知识,上机的实践也同等重要。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都保证了充足的实践时间。但是,很多学生写好完整的代码后往往忽略了自己分析错误、动手调试的环节。上机调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增强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一方面可以给出一些程序改错题,包括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让学生在上机课上先阅读程序,然后动手调试、练习加断点、观察变量的值等。另一方面,在实践课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学生示范”时间。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调试,操作过程会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如果讲台上的学生出现编程和调试的错误,可以让全体学生判断和讨论,提出修正的方案,教师最后给出总结并介绍一些避免错误和调试程序的技巧。这样,既了解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设计。对于初学计算机编程的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很多数据类型和算法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教学中虽然有上机实践时间,但实现的程序相对来说规模很小,这个不足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来弥补。
在课程设计阶段,为了增加学生身临实境的感觉,可以模拟软件公司项目小组的方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共同完成一个选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完成一个较大项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团队合作。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又要和各章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选择实现一个的小型系统,但考虑到后续课程中有很多内容要涉及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了避免重复,可以考虑选择游戏类如(俄罗斯方块、扫雷)等趣味性的题目。一方面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学习以往没有接触过的C语言图形编程,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在项目小组内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设计方案,再和教师进行交流,落实实现的策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传统的游戏规则进行改进,开发出有特色的游戏。设计结束后,提交报告。该报告可以用一定的软件工程的规范进行要求,比如提需求分析、整体和详细设计、系统的流程图等完整内容。项目的成功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设计以项目答辩的形式结束,要求项目小组成员在讲台上讲解他们的作品,组织几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评委,在台下评分和提问,用这种形式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牢固。最后,可以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具人气游戏,增加课程设计的趣味性。
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大多数高校的C语言课程仍采用单一的笔试考试这种方式。既然在教学中已经突出上机实践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也可以体现到期末的考核中:采用理论考试、上机考试、课程设计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通过上机考试直接体现了C语言学习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也能考查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这种综合考查的方法不再是对语法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对语法理解力、程序阅读能力、写程序和调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考查,更加全面,更加客观。
四、小结
C语言的教学虽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了解学生心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和编程能力明显增强。
篇4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当前,计算机的计算模式已由单用户发展到主从式或主机/终端式结构、C/S结构、B/S结构,进而发展到了Web服务与网络计算时代,而数据库及其技术一直是它们的后台与基础。
当前国内软件产业发展迅速,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必须全面培养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不仅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与技术知识,而且应该树立管理理念,建立项目工程思维观念。
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学生实践数据库理论知识,真正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技能所必须的学习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面对大量而复杂的数据管理要求时,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于2004年完成对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改革,不仅在教学手段(包括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考核方法等)上进行了体系化和规范化,而且与“软件工程”课程结合,对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
通过两课整合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在理解数据库理论的基础上,实际动手开发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而且培养学生应有的团队协作、自主管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综合运用、动手实践等能力,使课程设计真正成为学生验证理论的“实验场”,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实战能力的“战场”,成为体验项目开发过程的“运动场”。
2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案
2.1基本内容
学生运用已学数据库理论思想和数据库设计理念,具体设计一个实用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过程按以下顺序进行――自选课题研究方向,调查用户需求,总结归纳数据流程,分析性能,书写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报告(包括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系统功能模块),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汇报设计成果(包括撰写设计报告、系统验收、结果汇报),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树立学生项目开发管理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进度安排
为使学生充分感受数据库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安排课程设计进度如下。
2.2.1前期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任务是理解数据库、数据模型和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及数据
库系统的设计方法;进而确立自选课程设计题目,并依据软件工程中项目需求调研方法进行系统需求调研,绘制系统数据流程,提出系统要解决的问题。该阶段成果主要包括3份报告。
(1) 系统需求分析报告:包括采用的工程开发模型,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系统功能。
(2) 数据库信息要求报告:对数据库中要存储的信息及语义进行详细描述,对数据约束和数据之间的关联进行详细描述。
(3) 数据库的操作和应用要求报告:详细描述数据库的数据操作要求、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画出系统功能划分的模块图。
2.2.2基本操作阶段
主要任务是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SQL语言的应用以及利用DBMS的工具进行数据库定义、维护、查询及掌握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完整性和并发控制技术等基本操作,初步设计系统测试数据,并能够正确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该阶段的成果包括一套系统数据表、关系以及基本数据。
2.2.3技术提高阶段
该阶段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还需要自学一些数据库系统开发新技术和相关知识。主要任务是掌握数据库备份和恢复技术以及有关的数据转换、复制、传送和数据库系统编程技术。该阶段成果为新技术交流讨论资料。
2.2.4设计完成验收阶段
该阶段教师通过3种方式对学生设计的应用系统进行全面验收:系统运行测评、分小组成果汇报和上交课程设计报告。
2.3全程指导原则
在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教师仅从宏观上把握一系列原则,让学生自己有更大的可选范围,实践时间长,紧密结合应用,实现了在课程设计中全面培养项目开发能力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方案实施中严格要求学生从理论出发,与实际项目结合,从而提高他们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
2.4评分原则
2.4.1根据数据库系统总体结构对系统从三方面进行评测
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应用和数据库设计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因此对课题设计的评测也从这三方面着手,达到对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的评测。
(1) 数据库原理部分:主要评测学生在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设计、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以及数据库安全保护方面完成的工作。
(2) 数据库设计部分:主要评测学生如何将现实系统的数据通过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利用DBMS系统提供的功能,完成结构及其约束的建立。
(3) 数据库应用部分:主要评测现实系统业务逻辑的实现,即通过某种应用模式(C/S模式、B/S模式)和某些(个)程序设计语言、开发技术和工具,在数据库设计以及DBMS平台支持的基础上,实现现实系统的业务功能,为用户提供友好和人性化的业务操作界面。
该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于理论课中涉及的内容和自学内容进行综合实践以达到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清晰理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4.2严格把关和考核,确保每一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由于课程是在学生第七学期开设,并且贯穿整个学期,很多学生面临考研或其他一些毕业前的事务,为了防止有些学生对课程设计任务敷衍了事,我们对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划,实施过程考核,而不是结果考核。具体考核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开题阶段:在第1~3周进行,要求每组写一份开题报告,包括课题内容、建立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小组成员任务分配、具体时间分配计划等,审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系统开发。
(2) 中期检查:在第8~9周开展,根据计划表检查学生开发进度,纠正问题,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课程设计。
(3) 系统验收:在第13周进行,学生演示系统,说明和解释运行效果。考查的重点:每名学生是否完成了分配的任务以及任务量的多少、完成情况等。通过该阶段以后方可进入答辩阶段。
(4) 答辩:在第14周进行,每组学生指派一名代表进行陈述,然后进入教师提问环节(可提问小组中任何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凡是提问的学生可以获得成绩加分)。考查的重点:陈述是否清晰、回答问题是否正确。
(5) 课程设计报告:报告的编写是考查一个学生总结工作,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考查的重点:报告是否内容完整、充实,条理是否清楚,格式是否符合科技文章规范。
以上各个方面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和综合评判,最后得出评分。
3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创新点
3.1整合课程
目前在我国项目管理人员奇缺,大多数项目负责人在技术上能独当一面,而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并且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因此导致项目开发效率低、花费大。我们在课程设计中结合软件工程课程中学习的项目开发管理思想,对整个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全面管理与实施,树立工程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强调管理理念。
(1) 认真执行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
(2) 合理制订时间执行计划,记录与分析时间分配效果,积累时间分配经验。
(3) 个人分工明确,团队合理协作,通过全过程管理理念的贯彻,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的素质。
同时各项目小组在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还需填写阶段性报告,包括项目开发计划、小组角色的职责、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项目开发日志等。
通过全过程管理理念的贯彻,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的素质。
3.2丰富选题
教师推荐部分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题。但是课题的选择要由教师把关,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1) 随着Internet和Intranet的普及,网络数据库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因此课题注重开发基于B/S或C/S结构的网络数据库系统,以适应时代需要。
(2) 选题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实际需求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走出“象牙塔”,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国内计算机应用发展的状况,开阔眼界,而且在开发一个真实项目中,带来求学的动力,激发自主学习的渴望以及创造力。
(3) 对于虚拟题目,要求学生切合实际需要,符合发展潮流。
3.3工具多样
市场实际可用的编程开发工具与日俱增,且不断更新,为此在课程设计中,对于学生到底选择哪种开发工具,不做过多限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程序设计工具进行系统开发,一方面锻炼他们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成为项目开发的决策者,这种“主人翁”意识使得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发的成与败。
实际运作中教师会随时了解开发工具的发展形势,提出指导性意见,使学生根据选题“量身订做”工具,避免所选工具“大材小用”;跟上当前发展方向,实践技术“与时俱进”。同时,要求学生以讲座形式分类介绍所用新的开发工具,讲解自己学习新开发工具之后的体会,通过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避免学生重复学习、盲目学习,同时打开眼界,更加广泛了解技术发展局势。
3.4彰显个性
在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美术功底等突出系统特色,完善系统性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的素质。
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要求。
(1) 强调系统中信息安全保护的实现,把理论课中关于“数据库安全保护”的教学内容应用到所开发的系统中,学以致用。
(2) 用户界面友好、设计合理、画面优美反映系统设计人员的审美意识,强调色彩的协调,布局的合理,操作的方便。
(3) 各组之间允许选题相同,但必须突出本组特色,使学生通过竞争,努力发挥个人特长和创新意识。
3.5理论联系实际
系统的评测按照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从而达到对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进行评测,使学生对于理论课中涉及的内容和自学内容进行综合实践,以达到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清晰理解,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6过程评测
课程设计分阶段,每阶段设有检查与评估,既做到及时指导,又确保督促每一名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考核依据环节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考评,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编写技术文档、科技论文的能力,而且可以发现有组织能力的人才。
4实践效果
依据汇总的五轮评测统计表格可以看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开发出来的系统形式多样,有单机版、C/S或B/S结构的网络版,甚至C/S和B/S结合的网络版,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从小型DBMS,如VFP、ACCESS到大型DBMS,如SQL Server、Oracle等,前台开发工具从传统的Delphi、VB到先进的.Net、Java等,学生们普遍乐于挑选新工具、新技术,积极检索学习资料,参与网上BBS技术论坛,相互讨论,全面体验网络学习环境的乐趣。各组学生除了完成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外,都在努力突出系统性能特色,完善系统功能,发挥本组同学的特长。各组开发的系统基本符合课程设计总目标的要求,并有几个系统成为他们工作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表现出大部分学生具备参与一个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并使他们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积极创新等科学素质得到很好的培养,反映出课程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素质,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小结
学习是人生的一个环节,就业是大学学习后的现实目标。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人力,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是教师的责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方法,开展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是教师的必须任务。这里所做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改革,意在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摆脱“没有工作经验”难于就业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 钱雪忠. 数据库原理及技术课程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苗雪兰.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美)Stephen R.Schach.面向对象软件工程[M]. 黄林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海藩. 软件工程[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The Training for Students’ Project Developing Ability in Database Course Design
WANG Yan-hong, ZHANG Xiao-li, JIANG Xiang-gang
篇5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为进行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综合运用,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使用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自动化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如:“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在较多地方都用到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此,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该课程,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内容抽象、难于理解,进而不能很好地掌握。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重组教学内容
一是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经典控制,即重点在线性系统理论的学习,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大多系统是非线性的,因此,有关非线性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已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需要适当增加一些系统分析工具的介绍,如Matlab相关软件内容的学习;另外,根轨迹校正、等M圆、等N圆设计等内容在当前的工程设计中已很少使用,可只作简要介绍。
二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按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该课程虽然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教学内容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分析认为,在纵向上,应沿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条线,逐步深入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横向上,应始终以“稳、快、准”的基本要求为核心,加强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处于和谐、高效的最佳状态。。
一是精心设计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引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如: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引言中,先演示实验现象,其后围绕实验现象讲解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妥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长此下去就会因疑问越来越多,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难点,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对于抽象知识的重、难点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对于非线性中的死区现象,以齿轮传动为例,通过演示其传动中的死区产生过程,使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回忆旧知开始,再逐渐引入新知,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建立起整体性、连贯的概念。对于学生从未接触过、难度较大、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知识点,应分散难点,化复杂为简单,以让学生能够比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内涵相近或相似、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多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合理设计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专心听课,方便学生记笔记并做好课后复习。每堂课的板书都应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要尽可能运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条理化,要使学生仅通过板书,就能领略到全课的要点和应掌握的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但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整体性和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板书仍是不可替代的。
四是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课后小结是一节课重点和难点的概括,此环节完成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这一步只由教师来做,不利于学生的提高,为此,可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归纳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促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完整性的理解和认识,并可有效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加强教、学和谐性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五是用规范、幽默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应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有一定的幽默性。应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缓解学习中的压力。
3加强实践教学,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一是大力加强实验课教学。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实验课是其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实验中蕴含着诸多实际因素,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是增设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常对课程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概念,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时,常感觉无从下手。为此,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如:给出一个随动系统及其要求的性能指标,由学生进行系统建模和系统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效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对“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2 高国焱, 余文. 自动控制原理.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篇6
传统“学院式”软件人才培养所暴露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是高校在综合实验课的设计与实际开发现场的工作流程关联度不够;围绕综合实验课的课程设置没有系统规划,没有建立起适应实际开发项目的课程体系;部分基础课程实验内容没有把开发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为此,在调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体系整合中,围绕“能力分解、阶梯推进”的课程实验整合思路和基于阶段项目训练的课程体系的建设规划,结合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和电子商务和三个专业及全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特点,在基本不改变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对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重组和系统性规划,将软件行业的职业化场景真正引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依托软件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资源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职业化”熏陶。
二、实验课程整合的思想
1.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渗透开发思想
专业基础学科包括两种:一种是计算机科学基础学科,如C语言、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等,这些学科的教材和知识结构都相对稳定,而且和学生的综合实验课项目不直接相关,这些课程可以保持稳定不变。另一种是计算机实用技术基础课程,如c#编程语言、java应用开发、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这一类课程和学生综合实验直接相关,这一类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和计算机开发实务脱节,尽管现在课程体系里也包含这些课程,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还是以理论为主,没有结合综合实验课来安排课程计划,以至于课程内容和实际项目开发有些脱节,因此这一类课程是这次课程整合的重点,整合目标就是通过重组这些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这些课程能适应综合实验课大项目的开发要求,使学生能提高和培养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1)培养做真实项目的技术能力,特别是能看懂项目设计书,将来能适应程序员的工作。(2)培养项目设计能力,能在具体业务进行项目设计,将来能适应系统工程师的工作。(3)提高商业创新能力,通过在开发中对行业知识的了解,为将来自主创新打下基础。
2.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形成体系
以往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老师的个人经验确定的,主要问题是老师孤立地组织教学内容和考核,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整合以后基础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通过课程实验课学习知识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课程知识点;通过一系列课程设计得训练,完成综合实验案例,使学生学到的技能成为一个体系。通过老师的努力并借助专业内容制作公司的力量,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未来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实验案例,课程设计案例和综合实验案例进行选择组合,形成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构建课程整合平台
教学课程的整合需要载体,以往上课资源或在任课老师手里,或存在学校服务器里,课程内容和老师耦合,没有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这样教学资源没有统一保存和管理,更没有实现共享;学生实验环节需要老师实施监控,学生在离开实验室后就无法进行实验,有问题也找不到老师问。因此整合需要一个教学平台,把课程整合在这个教学平台中,实现老师教案电子化,利用教学平台的数据库,逐步形成课程实验库、课程设计库、综合实验案例库,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保存,实现共享,同时利用教学平台,实现老师和学生在实验环节交互,如学生可以向老师在网上提问,老师对学生作业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在网络环境里实现对学生的实验管理,包括分配任务和学生实验成果物的统一归档保存,并实现在平台上进行作业评分。
为了达到上述整合目标,课程实验整合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后转变为实验教学资源引进校内,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实际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1.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本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入学时就明确整个四年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综合实验项目”;围绕“综合实验项目”学生应该掌握那些技能;掌握这些技能学生应该修那些课程;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做那些课程设计;完成课程设计,学生要做那些实验。
项目驱动式学习导向图(以电子商务课程为例)
这样学生明确整个大学的总的任务,明确每个课程的课程设计和一系列的课程实验,使得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就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任务明细,在宏观上认识到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单单是学习理论,灌输学以致用的求学理念,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老师无形中也施以学习压力,让学生知道大学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更要提高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自主学习乃至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在完成项目开发后提炼技术框架开发思想和行业知识业务流程以及基于某种商业模式创业能力。下图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流程示意图:
2.课程实验五层体系构成
配套“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对知识点的认知规律建立起基于“教学及实验能力提升平台”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如下:
知识点层:把综合实验所用到的知识点分配在各门课程中
实验层:把知识点的巩固落实在各门课程实验中并完成课程设计
开发思想层:在课程设计中提炼开发思想,为完成综合实验打下基础
综合实验层:把开发思想综合运用到真是项目中
行业知识层:结合管理类课程和开发经验学习行业知识,提炼商业模型
“围绕综合实验的‘五层结构’的课程框架整合方案”如图5所示: 四、小结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课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课程之间的知识相互交错,如何实现课程之间,任课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构建课程整合平台,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校研究,2007.
[2]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与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50-54.
[3]王锐,徐建平.校企合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04-106.
[4]陈晴光.“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44-147.
篇7
二、有效建立以提高计算机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必须坚持以就业为指导,知识学习和培养技能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与创新相结合,在这一基础上构建以提高技能为中心的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主要根据具体专业和将来的就业方向确定具体的学习模块。我们可以从计算机这一大专业中细化出多个小专业,中职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小专业,也可以进行多个小专业的学习。两个模块课程设计具体如下:
1.基础技能模块。这一模块可以说是为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主要包括两个小模块: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常用软件及系统》等;第二办公自动化课程:主要包括为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
2.专业技能模块。在第二、三学年根据中职生兴趣和就业需求,开设多个相关小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的组装和维修课程:主要课程为电脑组装与维修、电脑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技术模块:主要课程为局域网组建和管理、网站组建和网页设计;广告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平面设计、Photoshop;程序设计模块:主要课程为VB程序设计、C语言等。这一模块对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要求比较高,需要我们精通各种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三、科学、有效地选用教材,优化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高低。所以,在选取计算机教材时,要尽量选用注重操作、有丰富实例的教材,我们也可以根据本校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我认为计算机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演示过程,讲练结合。这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入学初期采用此方法。大部分中职学校微机房都配置了多媒体网络教室,这样我们在讲授新课时可以锁定学生机,演示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再开放学生机。但是这一方法用多了,学生会觉得乏味,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力。
2.案例引导,任务分解。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教学案例,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Word图文混排时,以校报为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知识。将每一节的教学内容设置成多个小任务,分步骤、分层次地学习,适当分步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难点。这样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很难下手的问题,变得轻松容易,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设疑自学,设错分析。中职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其过程往往是不可以代替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作能力,常常让他们先进行自我摸索,在发现问题后,再引导解决,进而获得新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放手,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学。我们要教给他们自学的,如应用程序中的辅导、利用互联网自学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某些内容,我们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练习,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提出意见时,再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讲解新知识。例如:在传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就积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程序,并且让他们上机测试,如发现问题再及时修改,这样要比直接修改学生的程序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篇8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一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二是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就迁移的本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的学习活动中。在C语言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和消除负迁移。
二、在C语言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的应用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教学中,应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才可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路(算法),会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每门课程中各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典型的树形层次结构,首先确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树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地确立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树干),并进一步确立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树枝或树叶),做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行为,努力促进正迁移。
2.科学组织教学次序
教学次序主要是针对整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次序。以“C语言”这门课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安排教学的知识链:将整门课划分为数据类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文件。应该先把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与表达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就像在语言类的教学中,应该先把单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样。接着应该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相当于语言类的教学中的“句型”。这两部分知识是“C语言”这门课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按照两种方法安排剩余的知识点:⑴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函数、文件。⑵函数、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文件。
3.重视上机实践环节的迁移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的迁移应贯穿于C语言的“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机实践环节的学习迁移,最好能有一个相应的上机实践任务平台,每个学生在每次上机实验课结束后,都应将自己本次上机实验课完成的任务提交给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动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也可以将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先保留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在上机实验课后人工进行评分。这样,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理论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迁移和学生学习的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于程序设计这种相对比较灵活的课程,教师尤其要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之初就应优先考虑迁移,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出能迁移的地方。但是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其能迁移的地方还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小文,陈杰. 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篇9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与教师的教法培养息息相关,为此,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把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抓好绪论,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它是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要重视入门教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向学生展示本学科的框架结构、研究和发展方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门学科概况。笔者在上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时,重点向学生介绍机械领域内的一些科技动态、尖端技术成果以及我国在此领域内已取得的成就和还存在的差距。如数控机床的相关知识、机械设备与电的联系、机械设备与计算机的联系、我国在机械设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等与国外的差距等。并从粗加工到半精加工,再到精加工这个简单工艺流程分析,把车、铣、钻、磨、铸、焊等常见的加工方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加以分析,这样做能使学生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二、注重导入,引出新知
导入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教师只有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精心设计导入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又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学习新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齿轮传动时,学生已学习了带传动,此时可趁机给学生设置思考题:带传动的方式是什么?是利用什么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适用于什么场合?若用在中速中载,是否适用,如何解决?常见的传动方式还有哪些?并举现实中的例子。这样层层设疑、层层解惑,学生可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亲身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悬念激发
在小结巩固中,激趣式的悬念设置不仅能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授课,而且会激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的兴趣,这对提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是不无益处的。如在讲授轴承的材料时,设置这样的悬念:基本方式有哪些?在机床中如何?液的回路如何加工?就为下节课的讲授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又如在讲授轴的结构设计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教材中减速器简图中的齿轮如何装拆,它们的顺序是什么?让学生思考,为下节课的讲授轴的结构做铺垫。
四、强调巧练
巧练是利用较短的时间,通过做少量具有表性的典型习题,达到巩固、提高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所选习题的思考性要强,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平面四连杆机构时,可以巧妙地设计综合题,如已知四杆机构四杆长分别为a=100,b=120,c=50,d=80,问以哪根杆为机架可获得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
此题的关键字词有:曲柄与摇杆。通过对曲柄存在条件分析以及b+c
通过练习,促使学生对曲柄摇杆、双曲柄、双摇杆机构基本概念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加深对四连杆机构的理解、巩固,为四连杆机构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多媒体的使用,活跃课堂气氛
要有效实现直观教学,应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巧妙地将现有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结合使用,使那些难以想象的机械运动过程和工作原理演示出来,清晰的图像可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机械设计中许多运动、加工现象以及失效形式过于抽象,只靠语言无法全面、细致地表达清楚。常见如齿轮的外,内啮合,直齿与斜齿的区别,齿轮失效形式、齿轮传动方式等,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则一目了然,同时可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程学习结束后要进行课程设计,设计减速器,在学习传动系统部分时,在讲解设计思路时,从题目到方法以及分析结构特点时,与减速器联系,以此为典型例题,使学生对减速器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能够针对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为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1 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 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
职位标签:IOS 软件工程师
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
(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
(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
【职位要求】
(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
(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
(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 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
(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
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
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
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 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列表
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表
4 小结
篇11
文献标识码:C
当今社会,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出现与更新换代,使在线学习成为了一种潮流趋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变得微型化与分解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网络教学需求的信息量较小并且学习资源较少。过去很多教育部门和学校采用课堂录制的方式,这种教学资源较大较长,难以直接进行应用。而微课堂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全部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由此可见,微课程已经在现代教学中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旨在为微课程的实践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同时为广大的学习爱好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1 简介微课程
微课程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很多西方国家的教师开始对微课程(Mini-coures、Mini-Lesson)进行研究与开发,就是主要针对某一课题进行一个小规模的短时课程。这些半独立的教学单元并不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以及逻辑体系进行划分,主要还是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及师生共同的社会经验等为主。微课程的内容相对独立、单一,微课程中的知识更加具有广度。早在2007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中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就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且拍摄了一分钟的教学视频。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教学中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进行紧密连接。对于我国提出微课程提议的主要看法是:微课程是以对课程及教学实践教学为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系统地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微课程就是将教学目标集中在某一个环节之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一个知识点相关的重点、难点、考点等相关知识内容总结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相当于将日常的课程进行分解,通过被分解的个体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学生相关行为。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短小视频,同时其中也包含相关的微型课件、微型练习等辅教学资料,当微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辅助的教学资源进行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微课程的价值就是“微”,微型内容、微型故事、微型问题等,将知识分解,变成微型视频,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进行使用。
2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2.1课程设计
第一,微课程在进行选题时应当使内容精练清晰,主要针对课前导入、概念教学、难点解析、课后拓展等模块,进行适当的选取。第二,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再现。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微课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第三,微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简短且完整的,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问题解决等。在这个环节应当注意,在开篇引题时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开门见山地吸引学生,也可从相关生活现象引入课题。总之,引题一定要快速切题。课程讲授时应当保证条理清晰,在进行讲授时尽量避免无用的例子;课程结束收尾时应当掌握好速度。课程结束后的小结必不可少,在课程总体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微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通常要求明确清晰、主题突出。教学视频是整体的主线,其中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随堂测试等都应当具备鲜明的主体与较为紧凑的结构,力争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微教学环境。第五,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当精准简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把将要说的话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讲授时应当将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与关键词句相结合,在播出前进行练习,力争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2.2模板设计
篇12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有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高校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培养的探讨楼然苗(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EDA技术、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课程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些针对性不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设计可作为辅修或选修课程。
1.2课程学时
以“精简教学内容、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为原则,合理分配课堂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对于与学生电子设计能力关系密切的课程需适当增加一些学时。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课中的电子设计自动化、电子综合设计辅导等课程可适当提高实验学时数;专业核心课中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可按2:1.5设定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比(32学时+24学时)。
1.3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去消一些效果不好、由学生自主联系、分散实习的课程或减少学分,减少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时或改为完成设计作品学分制。为了让学生拥有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成品的全过程能力,除一般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外,可重点开设电路图与PCB制作、C语言编程、单片机设计、电子设计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1.4形成系统教学
将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培训与辅导教学内容纳入课程学分系统中,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为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创新能力及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奠定基础。
1.5学分的替代制度
建立学分免修、替代制度,将学生专利、学术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免修、替代等制度中,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研究的积极性。
2.教材改革与建设
要鼓励教师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有校本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现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来说,出版编写一些实用性强、有工程项目应用实例的实践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电子综合设计实例与辅导、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实例、单片机设计实例辅导等等。
3.课堂与实验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动课程教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基础课程中可探索包班制、分级制、分层制、挂牌上课等基础课程综合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在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实施任务驱动、基于问题、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各种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对一些与电子设计能力培养关系密切的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可作以下一些偿试。
3.1将与计算机操作关系密切的如“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原理图与PCB设计”等理论课放在电子交互教室(机房)上课,在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内容交替进行,强化教学效果。
3.2探索慕课等网络助学平台教学方式。分清教师讲与学生学的内容,在网上可布置课外学生个人学习内容、探究式学习内容、拓展性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些选修课、方向课可借助网络课堂等形式开设。
3.3实验项目尽量与实际电子设计工程项目结合起来,真题真做,促进“教、学、做”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
3.4实施教考分离,以机考替代纸质考试,或实施以设计作品为主的课程成绩评分制度,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4.实践环节的改革
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合理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标准,明确职业技能考证要求,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学分,从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四个步骤及素质拓展、基础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综合实习和创新实践六个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对一些效果不好的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学分评定制,可改成以课程设计实物作品、毕业设计实物作品、发表的科技论文、获得的知识产权(专利)证书、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等为主的成果学分评定制;一些分散的学生自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可改为教师带队制的集中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建设校内电子焊接加工生产线,使之成为具备电子路线设计、加工、生产、测试全过程功能的电子设备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5.课外学科竞赛教学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促进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要建立一套与教学培养计划相辅助的学科竞赛教学体系,适当开设一些电子设计类知识的公选课、必修课,成立学生电子设计兴趣小组(社团),提供开放的活动场地,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日常的电子设计活动,鼓励并辅导学生进行科技、知识产权申请等学术研究活动,活跃校园学术研究气氛,也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打下基础。
6.职业证书考证教学
职业技能证书是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工作的客观需求。在教学上一定要强化与职业考证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将职业技能考证培训内容整合到相关教学课程及实验内容中,减少课外考证辅导的教学学时。建立校内电子工程师考证、电工考证、电子CAD考证点并设立网上辅导平台,开放考证训练的实训场地,提高电子工程师、板级工程师、电工等考证学生的持证率。
篇13
一、引言
为了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构建多元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从08级学生开始实施了新的学期制——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即春、秋季学期长,夏季学期短。这种新的学期制已经在三届学生中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具体实施方案
我校实施三学期制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培养方案的修改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实施时间的改变上,主要的做法如下:
针对“三学期制”,在信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很多专业课程在授课与实践学时的分配,教材的选择,授课方法与方式等方面都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以便在授课学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授课质量的教学基本要求,例如将“it项目管理”课程改为讨论课,总学时从原来的46(讲课36+实验10)改为48个学时(讲课16+实验32);为了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采取在讨论课上针对提前告知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小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外,为了满足信管专业学生考研的需求,在信管专业新的培养方案中新增设了一些硬件课程,例如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置在第3学期,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甲),开设在第4学期等。
根据信管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信管专业原来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和“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两个实践环节更改为“面向对象编程实践”和“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
“数据结构与c语言综合训练”、“面向对象编程实践”和“基于web的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三个集中实践环节已经在暑期实施。其中“数据结构与c语言综合训练”已经有三届学生参加,我们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能够及时总结第一次实习中的经验与不足,在第二次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了实施计划及方案,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的监督和考核上,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写实习日记,而且在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汇报一下自己的实习内容及效果,并将这一环节的成绩体现在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中;在指导教师方面也根据教师的能力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指导教师范围从信管教研室扩大到整个学院,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整个学院的优秀教师资源,另外,实行教师到岗签到制度来督促和监督指导教师的在岗时间,这些都是第一次实习中没有做到的地方。
2010年下半年已经选派信管专业两名骨干教师到西安软件园去培训半年,2011年下半年又选派了一名老师到西安相关企业去培训半年,其目的是提高教师参与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在授课过程中;另外,在学校和学院相关领导的努力下,我们信管专业成功引进1名具有博士学位和国外博士后经历的专业人才,提高了信管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
为了了解兄弟院校信管专业的特色,来提高我们专业的办学能力和弥补不足,在2011年5月,学院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西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与西工大信管专业的授课教师面对面进行了交流,使我们收益匪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08版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it项目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两门课程上课的顺序需要调整,应该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放在前面开设;还有一些课程例如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两门课程授课内容衔接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等。
四、结论
虽然新的学期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二学期制是很难再适应现在的新局势,所以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今后在实施08版培养方案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