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圆的面积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数学新课程实施应以学生数学素质的养成为核心目标,课堂教学中学经验的获得是学生数学素质养成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标准(2011版) )地者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透步积累的。“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和“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例3更是提供了一次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圆的面积研究,以计算圆形草坪的面积作为情境自然引入;光盘、环岛、古建筑中的“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土楼的占地面积、篮球场的三分线大量的生活素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同时,通过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也能更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教学对象分析:
该节课内容是专门针对正迈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展开的,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处于该阶段的很多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对他们来说教学难度不是很大,如果在课堂上能够紧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一起探索、一起学习,定能有所收获。
1.学生的知识基础
该教学内容是学会计算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该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辨别圆形、计算圆的周长,指导圆的半径、直径怎么表示,也明白“π”的含义以及其数值。小学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也是他们在小学校园呆的最后一年,相比于其他低年级的小学生们,他们不仅在年龄上有所增长,而且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也较全面,同时也更加地深入。
2.对学习该内容的困惑与迷思
学生会对“π”的来源以及它的数值具体含义了解不是很清楚,还有存在对“圆”面积公式的疑惑,它是怎样从长方形的角度推向圆的形状的。部分学生存在逻辑感不强,对推导的过程不能做到知根知底,举一反三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学的认知目标、教学方法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
1. 教学的认知目标
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 教学方法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圆规、教学模具、纸张、作业本、尺子、剪刀
教学的基本思路(或流程)
教学过程:
一、从旧知到新知,引入新课
根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实例,开展新课堂。
1.课前回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圆的半径r的数值,怎样计算圆的周长C?
(2)在一道题目中,已经知道半圆的直径R或者四分之一圆的半径r,应该怎样计算这些圆的周长C?
2.明确圆的面积的相关定义:
学习过程1:老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纸张,用圆规在纸面上画2个大小不一的平面圆,并拿出剪刀进行相应的裁剪。老师:这是两个一样的圆吗?他们一样大吗?
学生:不一样大,一个大、一个小。
老师: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A:用眼睛看,它们明显不一样大小。
学生B:把它们重叠在一起比较,哪个大就说明哪个是大圆,哪个是小圆。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凭借着肉眼来辨别这些东西的大小,那么在数学上我们是怎样判别他们的呢?这时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就引入了一个“圆的面积”的概念,通过计算他们的面积大小来确定其大小。
学习过程2:理清“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老师要用标准的圆形教具,动手指出圆周长和圆面积之间的区别。理清之后,归纳两者之间定义的不同,即圆的周长是指构成圆一周的密闭曲线的长度,而圆的面积是指某个圆占平面的大小。
二、巧用游戏化形式,辅助学生理解
学习过程1:老师使用PPT课件展示问题:一个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半径r为4厘米的圆形,怎么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鼓励同学们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圆面积的大小进行猜想,在讨论后,老师展示结果。在此过程中(老师所呈现的PPT有猜想过程)得出,该圆面积比4个同边长的正方形比较要小,而比3个同边长的正方形要大。老师:可见,圆的面积的大小无法直接用正方形来衡量计算。
学习过程2:老师带领学生们回忆其他几何平面图形面积(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的计算方法。老师同步PPT的内容,唤起学生们的记忆,即我们在计算一个新的平面几何图形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分割、拼接、补全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开展运算,也就是化难为易。
三、教师引领,带领学生一起推导圆面积公式
学习过程1:探索拼接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关系。
首先,老师提出问题:拼接而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什么联系呢?鼓励同学们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思考完毕,可以邀请几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展示PPT相关内容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学习过程2:寻求其他推导方法
开展小组讨论(4人为一学习小组):运用转化思想,来求圆的面积。讨论完毕后,小组成员可以派代表进行讲解,此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篇2
1、通过猜想、观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教学重点】:掌握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剪刀、圆的面积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丹江公园草坪中间的“喷水器”洒了一圈水。
师:这是丹江公园的草坪,为了使草坪更加生机勃勃,园林工人在草地上装置了自动旋转喷水器,喷水器旋转一周,在草地上形成了一个(圆),要想知道喷过的草地有多大,其实就是求的(圆的面积)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在哪呢?谁能上来摸一摸。动画演示圆的面积。你能像他这样规范地摸一摸你们桌上圆的面积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圆的面积的概念
出示一个圆,结合其他平面图形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提问。
(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利用多媒体把圆平均分成4份,然后分成两半并拼在一起。
方法如上,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并拼在一起。
观察所拼成的图形。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图形变化情况。
2、让学生使用学具。
提问: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什么形状?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问题。(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关系?圆周长的一半(即C÷2)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即r)是长方形的宽。
4、使用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5、讨论:
提问:要求一个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提问:知道圆的直径可以求圆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可以。
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三)、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1、出示例题:
已知圆的半径是5厘米,求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S=πr2 3.14×52=3.14×25=78.5(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的面积是78.5平方厘米。
2、出示教材例题1: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
②学生板演20÷2=10(米)
3.14×102 =3.14×100=314(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314平方米。
③集体订正。
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22= 32= 52=
72= 92= 102= 0.22= 0.4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单位:厘米)
四、拓展提高。一个圆形场地的周长是50.24米,这个圆形场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作业布置
篇3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圆柱,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之一年级对圆柱的简单认识,所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从实物中直观感受圆柱侧面的特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图形有关的概念,教学侧面积。圆柱的认识学生经历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教材中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这样通过把圆柱侧面展开成平面的实验,再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所带的实物,设计了让学生给圆柱侧面包装的环节,激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思路: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和操作。教师做一些圆柱模型,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如纸筒、罐头盒,药盒、药瓶等)。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做成课件或挂图,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接着请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加深对圆柱认识。
(2)探究圆柱特点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特征。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了解"圆柱是由哪几部分面组成的?"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一般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并指出圆柱的高。教师可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教师通过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表示出来,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表示出来。学生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后,应让学生结合立体图形认识圆柱图形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二, 深入对圆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如,学生发现圆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你怎么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圆剪下来比较;也可能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能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侧面是什么面?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侧面是一个曲面。高可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表示出来,有无数条。
2.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物体,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加以认识;
三是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纸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纸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此时顺势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初步认识圆柱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够辨认,并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圆柱形物体或类似(近似)于圆柱的物体,但是对圆柱还缺乏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有无数条高,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经验:
获得解决生活实际的活动经验,体验过程的快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纸及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3、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指出的高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柱里面和表面)。
4、认识两个底
重点在引导学生如何知道两个底的关系。
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三、圆柱侧面积
1、创设情境
如果让你给一个圆柱的侧面包装,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想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3、说一说:(1)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该怎样计算圆 柱的侧面积呢?
四、尝试应用
1.同组共同测量出组内一个圆柱的周长和高。
2.让同组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感受。
七、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3题。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d=8cm h=6cm (2)r=3m h=1.5m
第二部分:课后反思
生成1:探索两个底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学生生成:其一,预设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没有说出,但学生吴铮(学生认为是中下等学生)却间接的说出用滚动法测出两个底面的周长是否相等来验证两个底是否大小相等。其二,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这几种方法基本呈现出来。
教师反思:设计这一环节的几种方法,教师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应付教案,对于学生是否能想到这些方法,没有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实际的教学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其实挺让我们感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俯下身来,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潜力,正如教研室的评价一样"巡视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形式而已"。这也提示我们,在课堂中有时需要教师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给学生相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说的权利,表达的愿望和机会,这才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生成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自带的圆柱型学具),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教师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生成: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圆柱型物体的侧面用纸包一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杨俊(学生认为是中上等生)带的是一个塑料的圆柱型,所以他用剪刀把这个圆柱沿侧面的高剪开,然后展开成长方形。这就是很好的现场说教,不再需要任何课件的支持。
教师反思:课堂真的需要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真的具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能不能创造这个环境和机会,有时学生的思想和做法也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
篇4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有认识圆柱,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体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之一年级对圆柱的简单认识,所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哪些物体是圆柱。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从实物中直观感受圆柱侧面的特点,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这些都是与图形有关的概念,教学侧面积。圆柱的认识学生经历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认识了圆柱后,接着探索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教材中设计了"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看看商标纸是什么形状"的活动,并呈现了剪商标纸的过程示意图,这样通过把圆柱侧面展开成平面的实验,再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总结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所带的实物,设计了让学生给圆柱侧面包装的环节,激发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学习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思路: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教学圆柱的认识,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和操作。教师做一些圆柱模型,也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如纸筒、罐头盒,药盒、药瓶等)。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做成课件或挂图,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并说明理由,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接着请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加深对圆柱认识。
(2)探究圆柱特点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圆柱特征。引导学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了解"圆柱是由哪几部分面组成的?" 在学生观察、交流的基础上,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一般学生不太容易发现并指出圆柱的高。教师可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矮?想一想,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得出: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教师通过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表示出来,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表示出来。学生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后,应让学生结合立体图形认识圆柱图形的底面、侧面和高。
第二, 深入对圆柱各部分的探究。如"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如,学生发现圆柱上、下底面是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你怎么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圆剪下来比较;也可能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能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侧面是什么面?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感觉侧面是一个曲面。高可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理解高既可以在圆柱的内部,也可以在圆柱的侧面表示出来,有无数条。
2.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让学生看物体,先猜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二是沿高剪下并展开圆柱的侧面加以认识;
三是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出长方形纸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纸的宽等于圆柱的高。从而探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公式。此时顺势提出"议一议"的问题:"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学生就能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样学生通过在亲历立体图形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初步认识圆柱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能够辨认,并从日常生活中搜集到圆柱形物体或类似(近似)于圆柱的物体,但是对圆柱还缺乏更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学生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有无数条高,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经验:
获得解决生活实际的活动经验,体验过程的快乐。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纸及小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3、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看学生指出的高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柱里面和表面)。
4、认识两个底
重点在引导学生如何知道两个底的关系。
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三、圆柱侧面积
1、创设情境
如果让你给一个圆柱的侧面包装,你怎么做?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想办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3、说一说:(1)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分别与圆柱的什么有关系?
(2)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
4、议一议:该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
四、尝试应用
1.同组共同测量出组内一个圆柱的周长和高。
2.让同组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再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课堂小结
你知道了什么?谈一谈感受。
七、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3题。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d=8cm h=6cm (2)r=3m h=1.5m
第二部分:课后反思
生成1:探索两个底的关系。
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说到以下方法:
(1)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两个底面直径(或半径)相等,两个圆大小就一样。
(2)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3)把两个底剪下来。
(4)可以用圆柱体物体的一个底面描一个圆,用另一个底面比一比,如果重合,就说明两个圆大小一样。
学生生成:其一,预设的第二种方法,学生没有说出,但学生吴铮(学生认为是中下等学生)却间接的说出用滚动法测出两个底面的周长是否相等来验证两个底是否大小相等。其二,学生对于教师预设的这几种方法基本呈现出来。
教师反思:设计这一环节的几种方法,教师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应付教案,对于学生是否能想到这些方法,没有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在实际的教学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一些想法其实挺让我们感动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俯下身来,去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尊重他们的潜力,正如教研室的评价一样"巡视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形式而已"。这也提示我们,在课堂中有时需要教师发现的眼睛,需要我们给学生相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说的权利,表达的愿望和机会,这才能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生成2:动手操作,探究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让学生根据手里的圆柱(自带的圆柱型学具),实际包装一下试试。
教师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和纸,包一包,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学生生成: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在圆柱型物体的侧面用纸包一圈,然后用剪刀剪下来,得出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学生杨俊(学生认为是中上等生)带的是一个塑料的圆柱型,所以他用剪刀把这个圆柱沿侧面的高剪开,然后展开成长方形。这就是很好的现场说教,不再需要任何课件的支持。
教师反思:课堂真的需要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真的具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能不能创造这个环境和机会,有时学生的思想和做法也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策略。
篇5
引言
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普通本科高校试点学院教学改革为高等院校顺利培养复合型、适应时展的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次改革计划指导下,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形势以及我院电类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面向学生的综合设计课教学探索,以便于探索实验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高校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进步。
一、试点学院的概念
试点学院改革是通过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而展开的(这些实验区一般来至普通本科高校的各专业学院)。然后在实验区内逐步推进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的综合性改革,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试点方法。
被设立为试点学院的机构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探索,以便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如:可鼓励本科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科研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另外,鼓励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会同合作单位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综合设计实验的特点及重要性
实验课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开设实验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基础能力,使之逐步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这种授课形式通常由教师在实验室内指导,借助实验仪器,让学生操作,并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然后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等[1]。这种教学形式相对理论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和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能力。
高等工科院校技术基础课及专业课所对应的实验一般是理论讲到一定程度后的实验教学,并且多是对应单一学科和章节的单项实验,只验证该章节的理论,从学习和认识规律出发,这些基础性实验对学生加深课程内容理解能起到一定作用,方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测量方法,但各实验间通常联系不大,内容较单一,只属于验证性的。综合设计性课程是以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学生所学的多门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为: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打破课程间界限,融合学生所学知识,有机结合各实验内容,将不同专业课单独开始的实验改为集中开设,同时降低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针对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必须首先满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尽可能在现有实验课基础上做适当延伸,结合实际现状选题,最好将开设的综合性设计课程与相关企业现状结合,方便经过试点之后全面铺开。通过综合设计性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基础实验实验中所学的内容、测量方法和仪器使用等各项能力。这可以很好的检验学生对基础性实验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衡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其他基础性教学无法替代的[3]。因此,研究综合设计实验教学形式对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有重要意义。
三、面向学生的PSASP综合设计课程教学
大系统、大互联是当今电力系统发展的一个趋势。电网结构日益复杂,使用传统设计方法和监测模式已经越来越适应不了发展需求。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和在线监测,可大大缩短计算时间并有助于提高计算精度。我们所开设的电力系统综合设计课是以某一实际工程为对象,在借助相关软件(如:CAD、PSASP)辅助计算和分析基础上,对电网结构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该门课程的实践使学生能够依据实际要求,对电网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完成其一次、二次部分设计,同时,对主要电气设备设置必要的保护。本设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是学生在学习电力系统专业课程后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多门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增强工程观念,培养电网规划设计能力。
PSASP(Power System Analysis Software Package)是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的简称。其由中国电力科学院研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并且是高度集成的,开放性的。PSASP包括电网基础数据库、固定模型库和用户自定义模型库三个主要部分,可以实现电力系统各种分析计算,主要用于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及相关研究,是确定电力系统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工具。可用于进行电力系统潮流、稳定等各种计算,涉及了稳态、暂态和各种线性、非线性分析。PSASP计算功能还在不断完善和扩充,其人机界面比较方便友好(如基于图形的数据输入和图上操作,自定义模型图以及图形、曲线、报表等各种形式输出),另外,PSASP与一些通用软件(如Excel、AutoCAD、Matlab等)接口易实现,从而可充分利用这些软件的资源[2]。
面向学生的PSASP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如下:学生根据所给定的原始资料(包括地理位置接线图、拟建电厂机组容量、拟建变电站要承担的负荷量、气象条件等),完成以下设计――(1)依据所原始资料提供的数据,确定电网接线方式(包括电气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的确定等),选定发电机、变压器及线路型号参数;(2)根据所选定的型号及物理参数,进行基于psasp的潮流、短路、暂态稳定计算,并将计算结果(报表和图示化结果)记录;(3)制定无功平衡方案,给出各节点补偿容量;(4)通过对电网的短路、保护、整定计算,设计电网的继电保护方案;(5)依据计算结果,对所选设备进行校验,画出二次配置图;(6)确定并绘制电厂的主接线方案,通过短路计算,选择和校验电气设备(进行保护整定计算,设计继电保护配置方案);(7)通过潮流计算网损和电压降落;(8)熟悉相关标准、对电气图进行规划化的绘制。
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学过的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需要查阅的文献包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设备手册》《水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册》等。实验室提供应用软件,由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根据兴趣分别完成设计内容的不同部分,比如:(1)(2)(3)(7)(8);或(1)(6)(7)(8)等。为期一周的设计时间内,我们建议详细时间安排及步骤为:首先,布置设计内容,了解设计基本方法,熟悉相关软件,完成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参数型号选型;然后,选定各节点补偿容量,制定无功平衡方案,输入潮流计算参数数据,借助psasp软件进行潮流、短路、暂态稳定计算;第三天,计算短路电流,进行保护整定计算,设计保护配置方案,设备选型,制定说明书和计算书;最后两天,绘制主接线和二次图纸并整理报告成果。最终经过一星期的设计,提交一份设计成果(包括电气设备选型及PSASP运行结果说明书;设计方案说明书等各一份)。
四、结论
近两年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及操作对电力系统整体设计有了深刻的体会,免除了凭空想象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增加了学习兴趣,对专业课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加强了学生应用工具和加强团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也得出以下启示:综合设计性课程的内容编排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加强启发性和讨论性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个性发展,力争具备综合性、典型性和探险性特点;综合设计性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课题,因材施教,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水平自由选择;综合设计性课程的形式方面,建议做到多种多样,根据教学计划,采用多层次逐渐深入的教学安排,由简到难,由小到大;提倡学生结合各种科研产品和社会需求进行兴趣型综合实验,促进个性发展;另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若学生设计方案不合适,教师不能直接把正确方案提供给学生,要认真指导其更改提高,以免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综合课程的目的。
总之,综合设计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必须从思想上重视针对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及投入,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达到试点学院改革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科专业不断地增多,导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大,教学管理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统一地教学管理,由于覆盖面过大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有必要采取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以满足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然而,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上已采用信息化技术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但由于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各个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不能如同学校层面信息化那样进行统一化管理,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仍然存在学校教学管理平台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在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着不断提升的空间,有必要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探索。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是学校按照学科或专业门类进行设置的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立足于本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进行具体的专业教学管理工作。对上接受并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意愿,对下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管理活动并监督教学质量,故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给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致使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教学管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随着学生人数增加、专业增多、师资扩充,教学任务安排环节也在不断增多,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不断增大,给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包括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等,还有许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需要及时处理,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协调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学院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显然,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杂且强度大,同时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故必须借助现代信息化平台将其从繁杂的教学事务书面通知、电话通知等方式中彻底解脱出来,以提高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
2.教学管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管理使用效率低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为了满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需求,加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为教学管理人员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以改善传统的纸质办公条件。但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单独完成,其工作成果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完全独立,且多以Word或Excel电子文档的形式零散存储,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安全性比较差,使得工作成果难以积累和传承,管理查询效率很低,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故教学管理过程实现网络化和无纸化办公并规范管理教学文件资料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3.教学管理过程缺乏沟通与交流
多数高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渠道比较单一,一种方式是通过每个学期中间组织教学院长、督导组专家、教务人员、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组织督导组专家听课和学生给授课老师教学评价打分来反馈意见或建议,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学管理网上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广大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或建议,以增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为此,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有必要构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资源,进一步拓宽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并与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紧密联系,形成良好的对接,使得教学管理体系整体得以优化。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目标和方案
1.建设目标
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特点,充分考虑与学校层面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关联和互补关系,通过构建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学院公共信息管理等,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教学过程质量信息的反馈与处理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学院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大大缩减教学管理流程,解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事务繁杂及工作量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设方案
以往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一般由多位教务员负责完成,每位教务员工作成果通常会产生大量文档资料,且数据信息完全独立,难以对这些文档资料信息进行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学院教学工作管理信息系统的引入,每位教务员工作过程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将会统一存储到数据库中,以方便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综合查询、汇总和统计。通过以上对二级学院当前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对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进行改善,具体工作运行模式转变如图 1 所示。
三、系统功能实现
1.系统平台构建
考虑到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兼容,实现二级学院数据与学校数据共享,减少冗余,实现两个数据库的数据共享。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授予教务人员不同处理事务的职责,同时,该系统面向教师和学生开放部分教学信息。系统平台运行的网络环境如图2 所示。
2.系统功能设计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教学管理事务的集成平台,根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进行分类,该系统总体功能可划分为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教学成果资料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五大功能模块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目标,系统总体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1)二级学院日常教学管理
①学风警告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到课率不高(如迟到、早退或逃课)、不能按时提交作业或者作业剽窃现象严重、请假方面存在不正之风、上课多次睡觉、玩手机等情况通过系统及时上报,系统将自动汇总并反馈给学院教学科,学院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比如警告、通报批评、取消考试资格等。
②教师工作量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核对教学工作量和津贴信息,若存在疑问可以通过系统将问题反馈给院办。
③教师教学资料管理:教师通过该模块提交教学大纲、授课日历、教案等。
④教学管理网上调查:通过该模块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教学过程中教风和学风、教师在教学(如课堂教学、指导课程设计、实验或上机、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教学质量反馈等与教学相关的事宜进行调查。
⑤师生互动交流平台:用于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⑥教学事务通知服务:通过发短信、电子邮件或QQ、微信的方式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学事务信息重要时间节点的自动提醒机制,如重要教学会议参会通知、新学期开始第一周上课提醒、课程监考任务信息考前通知、国家法定节假日教务处调整上课时间信息等温馨提示,防止教学事故的出现,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从打电话通知中解放出来,大大节约了教学事务通知的时间。
(2)教学档案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档案的整理和管理,教学资料如课程考试资料(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单、实验成绩单、考场记录单、试卷分析单、成绩报告单)、课程设计资料、课程实验或上机报告、生产实习资料(日志、周记、总结、试卷、成绩报告单)、毕业设计资料(任务书、进度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说明书、毕业设计相关图纸、毕业设计答辩决议及成绩单)、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资料等,将其录入教学档案资料库,以方便各种检查或者教学评估时查询和借阅相关资料。
(3)教学成果资料管理
负责各类教学成果资料的整理和管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将各类教学成果文档录入教学成果资料库,当需要查阅相关教学成果资料时,只需通过教学成果数据库设置查询范围进行自动查询,并可直接打印相关教学成果文档资料,提高了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以往手工查询方式出现的差错率,并避免了以往纸质教学成果资料长时间存放存在遗失或者破损等问题。
①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主要包括各类各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研究论文、教师主持或者参与教学建设项目等。
②指导学生创新成果方面:主要包括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比如,以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为例,在竞赛方面:指导学生获得各级“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等数学竞赛、外语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指导学生申请专利等。
③其他方面:主要包括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获奖、青年教师课堂观摩教学比赛获奖、教师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优秀成果奖、中青年教师在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教师在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优秀教材奖等。
(4)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①专业和教材建设:负责新专业和教材出版计划的申报、教材建设项目和优秀教材奖的申报,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系统将自动汇总生成学校统一要求的格式,统一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报至教务处。
②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负责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
(5)公共信息管理
①通知公告管理:用于学院各种最新通知公告,如:各种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例会、国家法定节日放假期间教学安排调整的通知、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等。
②学院教职工通讯簿:用于方便查询学院教职工的通讯信息。
③常用文件下载:用于各种与教学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文档与表格的下载。
3. 系统界面设计
根据系统总体功能框架结构,利用和HTML完成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界面的开发,该系统主要运行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身特点,通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建设,系统地应用有助于规范和简化日常繁杂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轻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差错率,减少教学事故的出现,提高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推动教学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巍.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18-20.
[2]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2013(13):150-151.
篇7
二、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让学生实际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采用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摆脱只是听教师讲解的模式,从被动转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在平面设计中,每个学生对美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因此某些学生对美存在一些误解,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美进行理解和鉴赏。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并鉴赏作品,让学生在鉴赏的同时学会构图、色彩配搭、创新等。让学生写出对优秀作品的鉴赏想法,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主题不同场合下色彩、构图的不同表现风格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构图与色彩搭配水平。
四、培养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按照教材的步骤对图片进行处理,离开教材步骤之后,学生就丧失了创新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只会操作,不会创作”。要让学生在模仿优秀作品的设计中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以及理解作品的构图、色彩搭配等,在此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遇到操作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行进行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用实例说话,通过具体例子深入讲解某一个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一个一个简单的案例中巩固知识点、积累经验,在作图过程中让学生有成就感。在学生掌握好工具的使用和基本特效制作之后,提供主题或者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创作。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创作、归纳、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学会归纳总结。工具栏中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有些工具的功能是雷同的,这就要求学生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来进行绘图制作,如“魔棒工具”和“套索工具”都能够对某个图案进行抠图处理,但是在什么情况下用“魔棒工具”,什么情况下用“套索工具”,或者什么情况下要联合使用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六、工学结合加强实践能力
学校教学与实际社会工作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要学生实际感受平面设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以工代学,以学促工,让学生真正地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学与应用同步。
七、合理的考核机制
篇8
(一)清晰与肯定性统一原则
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有意味的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图形成为在coreldraw设计中图形的运用,特别是作品中点、线、面在平面进行排列组合,构成美感的图片。影响着设计效果的表诉。没有理想的组合图形,平面设计就显得苍白无力,合理的点、线、面组合是设计者的生命,使自由的空间意识展现出来,自由地构成主体,是设计者得以展现其才华之所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者的潜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意识。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平面设计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逐步地扩展他们的知识,渗透学习方法,培养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指导下慢慢完成。
(二)整体性与协调性统一原则
Coreldraw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传播用户信息,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排版设计的根基。只讲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容,或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版面都是不成功的。翻开任何一张平面设计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来自于它的整体设计,色彩在版面中的搭配是否构成也形成一定个性。或花枝招展、或清新素雅、或浓妆淡抹、或土里土气。整体风格的形成,有利于既体现特色又融入共性只有把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强化整体布局,才能取得版面构成中独特的社会和艺术价值,才能解决设计应说什么,对谁说和怎样说的问题。如果整体不协调,就像东拼西凑的,感觉不舒服。选择一个角度,做出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强调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强化各种编排要素中的结构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通过文、图间的整体组合与协调性的编排,使设计具有秩序美、条理美,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平面设计作品为人们传播直观的信息,色彩的视觉幻想造成的,合理而和谐的色彩组合常常能带来神奇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三)艺术性与装饰性统一原则
Coreldraw平面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为了使版面设计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效果则显得非常重要,也是达到最佳视觉表现。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我们所设计的风格具体应用作品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作品。并具有审美情趣,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人们欣赏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陈出新,持续更新。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Coreldraw平面设计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够轻而易举让同学们体验设计师魔幻版的构想。激发设计师异想天开的创作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趣味地传授知识,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可以演示房地产宣传海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分析、设计出的生活状态,边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的好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让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独立钻研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是这种趣味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颜色的处理搭配必须符合现实科学和生活,必须符合人的视觉特点。才能够被社会认可接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更加打动人,作品才能够具有社会和商业价值。
平面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一种使自己产品更适于市场销售的创造性工作。它涉及到艺术、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作为一种创意工具,平面设计就是一种表达手段。一是产品的表达,二是能够吸引目标消费市场关注的表达,是来自于一个实体元素与视觉元素协调配合,从而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出各种情感、文化、社会、心理和信息提示的创意过程。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
篇9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影响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也开始发展,“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到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而较为前卫的“包豪斯”也逐渐被中国艺术家所熟知,为我国的平面设计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某些观念具有革命性、合理性和创新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边缘性观念的含义
平面设计是由创意、构图、色彩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完成的作品不仅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要向观者传达作品表现出来的信息、价值和理念。所以,在进行平面设计工作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设计本身的知识,还需要美学、文学、建筑学、哲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而平面设计的产品造型也离不开工程力学和材料学的配合。除此之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平面设计不仅是单纯的人力画描,计算机和图形软件的应用使平面设计的编排、色彩、效果、改变和拼凑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平面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它和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多门学科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平面设计相较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边缘性。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边缘学科及边缘性极易被忽视,在教学中容易表现为只考虑作品的感官和视觉效果而忽视视觉元素的安排和技术的运用,在课程的设置上只考虑感性的艺术成分而掩盖了工学的理性探求。这就是因对平面设计概念的片面理解而造成的边缘性的缺失。
二.边缘性观念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手绘、素描、水彩,第二阶段是理论学习,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一阶段的内容不要求精通,但是要能够有基本的认识和能够画出草图;第三阶段是学习软件,其中PHOTOSHOP、ILLUSTRATOR、CO
RELDRAW这三个软件是必须要掌握的;第四个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印刷的排版、出血、裁切线、发排、晒版、UV、烫金等,喷绘的分辨率、材质、覆膜等。平面设计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有字体设计,设计编排,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网页设计,海报设计,企业形象,广告策划,商业摄影,印刷,标志设计等。教学内容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是从理论到具体专业性知识的学习,内容多样丰富,涉及色彩学、物理学、软件学、工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边缘性原则的具体应用。边缘性观念在平面设计专业性课程中有更全面的表现。
2.教学工具的安排
在平面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知识原理和解决问题以外,还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更加具体直观的感受设计效果的方式教学。前者是理性的、抽象的、理解式的,而后者是感性的、具体的、直观的。两者是内在本质和外在呈现的结合,相互促进,有将理论通过实践证明的效果。
3.教学方式的安排
现在美院或是综合性的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方式很灵活,很多学校都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走到自然中区,走到民族群体中去。这里有大量民族特色的蜡染、刺绣、古宅、古街,还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光。学生们深入其中,深入生活,生动的教学方式不仅使他们了解了民族风情,还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当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进行创作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见解和创新。开放式的教学体现了平面设计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和按照书本进行的简单创作,独特的视角和头脑的创新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4.教学结果的评估
在教学课程结束后,评估一个学生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既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术语、步骤、程序都掌握的牢固,也包括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总之,学生学习效果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单向的、独立的。
5.教学内容的应用
平面设计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就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了,在现实生活中,和平面设计有关的行业不计其数,其中就有传统美术、游戏设计、建筑设计(绘画、雕塑)、影视动画和互动媒体等。而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边缘性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运用平面设计的行业,就是将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就游戏设计而言,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游戏规则、视觉艺术、编程、产品化、编剧、角色、道具、场景等,另外还要考虑到市场营销和市场需求。对影视动画来说,创作者不仅要对建模、材质、色彩、构图、MattePainting、解剖结构等知识的了解,还要考虑到动画造型设计、游戏角色创作、游戏场景设计、电脑三维动画、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市场、动画服装等的内容。其他实践应用亦然。所以,从最初平面设计理论的学习到之后的实践应用,边缘性观念的思想要贯彻其中。
边缘性观念下的平面设计教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是多学科相互作用下的一门学科,它在教学内容、工具、方式和结果评估和应用上体现了出来,但我们有时是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解读它,在平面设计的现实教学中,肯定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合理性,这就需要教学工作者以及学生们的不断努力,转变旧的不适应的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拓展思维,改变方式,给平面设计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平面设计教学需要完善的地方
目前,我国对于边缘性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很多教学者、学生、艺术家和创作者往往会忽视平面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创作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平面设计的边缘性观念的缺失。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知识大融合的时代,平面设计学科的边缘性会对设计者有更多的要求,他们必须是综合性人才,而不是一味的“专”下去。平面设计在现代社会表达的不仅仅是设计本身,同时还担当着表达思想、传承精神和文化的角色。因此,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也要争做全能人才。
学科的“边缘性”在以其专业性为立足点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如此会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自身健康发展。此外要继续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提倡理论研究,同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陈瑞林.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赵农.设计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罗静.关于平面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商情[J].2008.7.
[4]胡志远.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
篇10
【Abstract】Graphic Design course is Art School Design compulsory courses, In my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from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 ability as a starting point, In what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rt and desig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Diversifi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raining
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怎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最适合高职高专而又区别于普通的本科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高职高专的学习中能真正的受益,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新媒介的深入普及的大趋势下,如何突破传统工艺美术型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是值得我们从事平面设计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学院的重点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专职教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教师应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平面设计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其设计思想,整体观念包括软件的操作都应跟时代接轨,所以对于从事高职平面设计的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讯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因为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是无法从事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案例能使学生加深对平面设计的理解,也为教师进行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能进一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
所以作为高职高专的平面设计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教学内容能一直跟时代同步,不会让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踏入社会后发现老师讲的知识根本不能用,社会上完全已经不用了等现象。
就拿电脑美术课程来说,设计类的软件几乎每年一个版本,在面板的排列,功能的运用上都会有所区别,作为老师必须要去学习每个新的软件,知道新增功能的用法用途,改进教学内容,修改教学案例,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对于每一个设计任务都能独立完成。
2 自编教材的运用,参考资料的多样化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目前平面设计的相关教材比比皆是,但想从中挑选一本适合我们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书却并非一件易事,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自编教材,自编教材虽然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花费很大的精力、物力和财力,但在教学效果上,运用自编教材的教师比只用教材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因为在自编教材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适当地增加相关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基本跟教学内容相吻合,有利于学生们的快速吸收。
除了自编教材外,在参考资料方面买可以给学生多一点的途径,基本的如书籍之外,适当的增加一些网络上的知识,如:设计素材类、设计作品欣赏类、设计比赛类的网站,多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眼界和信心提高了,设计的作品自然也会慢慢的提高。
3 教学方法多样化,突出教学特点
3.1 精心备课,注重效果
备课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电脑美术课中每堂课都具有极大的信息量,不仅要介绍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方法,还要演示大量的案例。通过案例的演示,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操作方法有深刻的记忆,也可以通过举例来对比各种设计的不同效果。因此,在备课时除了准备课件,还要准备大量的案例在上课举例时用,并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为学生提供完成作业所需要的一些素材。
电脑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因此,授课时除了讲清基本概念、工具的使用,还要特别重视操作方法的演示。在每堂课的开始,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展示利用所学内容完成的设计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作品,然后再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效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让其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篇11
机械原理课程一直是我国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从机械类课程的体系来看,机械原理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力学、机械制图和金工实习等课程使学生有了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初步工程背景,从机械原理课程开始步入培养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阶段。因此在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中,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处于前沿和热点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系统设计和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基础,与现代机械设计密切相关。显然长期以来以机构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目前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因此,通过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机械类课程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地位、内容和特点,我们提出面向设计的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即以机构设计为主,具有机械系统方案设计能力为目标。
一、以机构设计为中心,重构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
由于我国过去传统机械行业主要是以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为主,机械设计是以经验加经典理论分析计算的模式,因此机械原理课程一直是以机构分析为主的教学体系,它的优点是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机构学理论基础,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问题是学生到了机械系统设计课程及毕业设计时还不具备应有的机构设计能力,21世纪已进入技术创新的时代,现代机械设计需要的是设计和创新能力。过去机械原理课程体系的弊端在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日显突出。为此,机械原理课程以机构分析为基础,机构设计为主来构建教学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
围绕机构设计展开教学。机械原理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各种常用机构的设计及应用,以机构设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对于典型机构,加强机构特性、应用特点讲解,重点讲解机构的组成、演化变异,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减少和理论力学重合的分析部分内容,系统讲解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避免过去机构设计建模时,单一强调数学方法,善于考虑实际要求和条件,学会运用工程化的建模方法,解决设计问题。机构设计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图解法在过去的工程设计中起到过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工程设计已进入建模加计算机辅助设计时期,解析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但图解法简便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机构设计以解析法为主,图解法主要用来进行机构分析,为设计服务。现代机械设计发展较快,机械原理课程应能反应机械设计的新成果、新技术,而课程有些内容已显陈旧、没有实际意义。我们针对机械原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删去课程中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如对连杆机构设计的图解法,删去实验法和图谱法,保留实用的、对机构分析有用的内容。对新成果和新技术的讲解,采用介绍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现代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使教学改革跟上发展的步伐。现代工程技术中已有多种对机械系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解析法是建模加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般课堂教学中,解析法一般讲到建模,学生对解析法的学习处于方法原理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典型机构例子演示编程及工程软件的应用。如在曲柄连杆机构教学中,用解析法建模后,演示用matlab编程,输出构件的运动和动力学分析曲线,向学生讲解机构设计过程。引入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采用交互式的图形环境,创建参数化的机构模型,再对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分析。机构设计通过教师快速建模、生动的动画及分析图形的输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机构动态参数化设计过程,认识工程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设计能力。
二、培养工程意识和系统观念
机械原理课程使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及机械设计类问题,对培养工程意识和系统观念至关重要。
机械原理课程机构内容部分,各章是一种不同的、独立的机构。在课程中,机构是由线段和符号构成的平面图形、机构分析和设计多为数理计算,内容是孤立的、静止的。由于学生又缺乏实践知识和工程背景,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机械原理课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难学的课程。机构来源于机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从机械系统入手,提取和分析常用机构,进而设计机构的教学思路。在每种机构的讲解前,先搜集并放映一些典型机构系统的动画实例,使学生先了解该种机构在机械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行机构分析时,单一、静止和孤立的机构变为机械系统中动态的机构,通过机械系统学习机构,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作用,不但有助于分析理解机构,重要的是认识了系统中的机构。再进入机构设计环节时,学生容易用动态开放的思维、系统的观念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机构运动方案设计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引进相关的工程实例,介绍机构的应用,开阔视野。同时启发学生到生活中找机构应用实例和需要设计或改进的小课题,通过讨论课、小作业等形式,从多环节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三、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机械原理课程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部分构成。应注意机械原理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有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前实验课时间由实验老师安排,没有注意实验的时效性,实验应该与理论课同步进行,才能保证教学效果。例如: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是难点内容,“机构的测绘和分析实验”应尽量安排在课后尽快进行,学生是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及时配合实验,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内容主要有机构运动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计算,要求用解析法完成。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最能体现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关键所在。过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之后,时间较紧,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建模、编程等内容,一些学生对计算机编程不熟,更是草草了之。课程设计达不到培养设计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为此我们将课程设计的题目从开课就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提出较多机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优。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教学,从教和学的层面都从系统机构设计问题展开,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保证了设计质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观察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机构,根据教学节奏自拟课程设计题目,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出设计冲动和创新意识。
四、将培养创新能力贯穿教学始终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在教改中将创新能力培养确定为我校机械原理课程教改的主要目标之一,着重研究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学因素,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将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个教学环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方面改革,全方位营造创新环境,通过改变传统继承式教育模式,避免满堂灌的套路式教学,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将创造性思维方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等。运用多媒体立体化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给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兴趣。鼓励学生参加机械设计竞赛,提高、彰显和检验创新能力。我校自浙江省第一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开始参赛,且连年在大赛中获奖。近两年来,在我校学生“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一等、二等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图1为2010年全国一等奖作品风火队—“大力水手”号挖掘机的虚拟样机,图2为2011年全国一等奖作品“开拓者探险车”的总体设计图。
五、小结
面向设计的机械原理的教学改革在我校已进行多年了,几年来,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越来越能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考试成绩,以及连年机械设计大赛中逐年取得的好成绩,证明我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方面是有效和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黄昌华,郭庚田,白彩勤.采用三层次培养方案进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1995,(01):47-49.
篇12
寒地 人体机能需求 交互设计 冰雪景观 主题公园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中国分类号:TB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49 - 03
哈尔滨地处寒冷地区,是中国最北部的寒地中心城市,世界四大冰雪活动的举办地之一。自1963年创办中国首届冰灯游园会以来,冰雪文化始终是啥尔滨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内涵…。独特的地域条件不仅使冰雪成为哈尔滨冬季户外活动的主要媒介,还使人们利用冰雪创造的“冰景美境”成为了城市环境塑造的重要景观内容之一。现阶段,“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传播哈尔滨城市冰雪文化主要的景观媒介,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之一。
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固定的开园时间是一年中室外平均温度最低的时段,即每年1月5日开园,至3月初结束,为期约80天。由于公园的面积和规模较大,因此完整的游园时间大约需要4个多小时(以公园内每项冰雪景观设施的游玩次数为1次计算),再加之这一时段夜晚的室外平均最低气温几乎均达到-30℃以下,因此对游览者机体的抗寒能力而言无疑带来了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一些来自非寒冷地区的游人,寒冷更是制约他们在公园内进行景观活动的重要因素,不仅极大地缩短了游人在公园驻留、观赏和游玩的时间,也造成了绝大多数游玩者无法充分、全面体验和参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景观活动的遗憾。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旨在借助人因功效学的理论,在调查、分析“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景观环境设施的体验和参与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寒地室外人体机能消耗、景观行和体能恢复为之间的关系,提出面向人体效能和抗寒潜能激发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策略和能量补充方法,为寒地户外景观活动和交互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点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的对象是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活动组成部分之一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啥尔滨冰雪大世界肇始于1999年,每年的占地面积达75平方米以上,是集科技、艺术和文化为一体的、以冰雕雪雕景观和设施为主的大型冰雪景观主题公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5届。此次调查的区域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观赏、游玩和休憩部分。
1.2 研究方法
(1)观测法
借助一定的仪器和工具对调查的对象进行状态的观察,包括:数据的动态测量、采集和记录等。在对冰雪景观环境、人的行为和实时户外气温变化及整体景观活动过程的观测中,观测法能够对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下人体机能各种状态的动态变化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数据积累。同时,借助观测工具还能够科学地采集到各种行为的持续时间。这种方法已经被用于各种与人体机能相关的人工环境和产品的设计研究中。
(2)访谈法
在对游人的行为和机能进行观测的基础上,通过与寒地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中的游人进行交谈和问询,了解景观使用者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知觉体验,亦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这一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研究中,由于室外环境较为寒冷,因此访谈法是最为直接、便捷和可操作的主观感受调查方法之一。
(3)调查分析法
除观测法和访谈询问法外,本研究还借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景观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为本次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原始的资料。并且,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为设计服务,还是促进公众参与交互设计和设计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
2 研究调查和结果分析
2.1 研究调查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自然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每年都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尽管基址不变,但每年一次的调查周期,即每年1月至3月,也为研究增加了难度。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只针对某一年啥尔滨冰雪大世界的游人进行调查可能出现的随机误差和气候特例,研究者将调查的时间以3个自然年为3个调查周期,即2012年至2014年,将具体的调研时间确定为北京时间晚上18时至21时。将被调查者限定在调查时间内出现在调查区域内游憩的游客,共发放问卷2040份。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对参与此次调查的被调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了限定,其中被调查者的年龄限定在表达能力相对稳定的15至55岁的人群,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区间,将每个年龄区间的被调查者设定为510人。其中,男性255人,女性255人。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2份,有效率为94.7%,符合数据统计分析的标准,能够进入深入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2 结果分析
通过对193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到游客人数与驻留时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1932份有效问卷中,在园内驻留时间为1.5小时以下的为332人;1.5―2小时的为1355人;驻留时间为2小时以上的仅为245人。但是,根据调研,针对对占地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大型冰雪主题公园,全部参与、游览完整体园区仅2小时是不能实现的。因而,其中1687人的行为是:不足2小时就出园离开一定存在迫使其离开的原因。对问卷中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影响游客驻留时间排名前7位的因素。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是以冰雪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但寒冷的气温依旧是影响人们能否全面进行景观参与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发现:其中,无论是直接表述天气寒冷的因素,还是表述排队、迷路等原因导致的游览时间延迟因素,均反映出这些原因造成了游客抗寒能力消耗的加剧。在与调查同时进行的访谈中还发现:大多数游客表示如果身体还能抵抗寒冷的气温,他们仍然希望能够和愿意继续驻留景区游玩。因此能够判定上述影响因素是造成游览不充分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调研得到的结果发现:排除无法预期的自然气候条件因素影响,其中6方面的因素均与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人工冰雪景观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有关。因此,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内的娱乐性景观及其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进行访谈和调查发现:①设计者在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冰雪文化和冰雪运动的传承,亦对游客抗寒能力的消耗和补充问题有所思考;②主题公园内单体娱乐性景观能够增加游客(主要指参与到娱乐性景观活动项目中的游客)的运动量,因而具有增强或补充游客抗寒能力的功能;⑧参与娱乐性景观活动的游客的抗寒能力增强和补充的效果并不显著。对调查结果分析后发现,主要的问题集中在3个主要的方面,如图2所示。
3 讨论
3.1 人体抗寒能力与潜能激发
通常情况下,低温环境中人体为了维持体热平衡、防止身体温度急速下降、保持机体各项生理功能正常,往往会使自身的热能代谢活动大为增加。因为,对普通人来讲,抗寒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多产热,二是少散失。因此,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夜间前往平均气温达到-30℃以下的啥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普遍都会因感到寒冷而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增加进食和进行运动是提高产热率、补充抗寒能力的主要方式。其中,增加运动是提高游客抗寒能力和潜能激发的首要条件,而运动产热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热能代谢
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活动的情况下,机体的能量代谢有一小部分转化为外部的功,其他大量的功则以热能的形式保留在体内,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运动起来的机体除了增加肌肉的代谢产热外,还通过内分泌系统增加了内脏和组织的代谢功能。
(2)减少寒战
在触寒冷时,人体为了减少体热的大量散失,往往通过神经反射,或是汗腺闭塞、皮肤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度增加,不断地出现寒战。然而,在运动时,通过生理调节,使内脏代谢活动增强来增加产热,不必通过寒战的途径去产热,就可以维持机体的热平衡。因而,通过运用尽量使寒战减少或推迟,机体感到寒冷的程度也会减轻,人体的抗寒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具体的运动和寒战出现时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突出的表现是皮肤血管强烈收缩、血液流动显著减慢、皮肤温度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如果不得到及时改善,就会发生冻伤。运动后,这种情况不仅将会被避免,还可以使皮肤血管的功能得以改善,使血管的收缩程度得以减轻,更重要的是局部血液循环能够保持在正常水平,使冷痛感减轻或消失,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具体的运动前后,人体各部分感到寒冷的时间为如表3所示。
由此得到:在进行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设计时,人体抗寒潜能的激发能够通过交互设计的方式,尽量使游客全身得以充分运用来实现。在具体的规划和设计表现为:在设计和建设的阶段就尽量多地设置游客能够进行互动的节目和活动,增强游客游览过程中的参与性,使游客尽量多地运动起来。在体验运动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增加激发体能,产生对中国,啥尔滨国际冰雪节“零度以下的沸腾”的体验。
3.2 完善规划合理布局
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往往需要交互设计先行,即需在确定园区的主题后,将人因功效学的理念融入总体规划设计之中。然而,在整体布局的规划过程中,引起游客对景区产生浓厚的兴趣亦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注重人体机能和行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布局,积极调动游客主观参与冰雪景观的热情,也是激发人体抗寒潜能,补充体能的有效途径,而交互设计是最好的实践方法。以游览路径为例,游览路径的优化对于减少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来说尤为重要,其不仅能够缩短游客寻找目的地的时间,还能够使游客的参与活动充满猎奇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合理的游览路径,能够避免游客由于经由重复的路线,而产生不必要的体能消耗。对于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来说,合理布局和完善的规划还肩负着使游客更大限度地参与互动、完整观赏的责任。
3.3 设施设置安全体验
通常情况下,游览设施是游玩活动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保障,良好的游览设施不仅能够保障游览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还能够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根据调查发现,游客对啥尔滨冰雪大世界提供的游览服务及设施评价相对较低。并且,通过对3个自然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园内的导引系统尚无系统完善的设计,且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游客对冰雪景观主题公园的观赏和游览。在调查中,部分游客反映由于入园后看不到明确的参观路线指引,因而无法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特别是当游览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已经感到寒冷,想通过运动来缓解寒冷的时候。由于无法很快找到目的地,部分游客由于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愈发难以抵抗寒冷的侵袭,只好被迫出园。此外,还有一部分游览者在无明确导引系统帮助的情况下,无法控制对某一景点的游玩时间,因而在寒冷和时间的制约下,亦只好被迫出园,当其查询后往往遗憾地发现很多“好景、好玩”的区域还没有游览,因而感到非常地遗憾。
此外,部分娱乐性冰雪景观项目,如240m的速降大滑梯,虽然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喜爱,但由于在高峰期排队等待的时间过长,在调查过程中最长的等待时间达2个小时,因而人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的体能。诚然,比起玩普通冰滑梯一瞬间的刺激和兴奋,漫长的等待往往更增加了人们对它的好奇和渴望。但是,在-30℃以下的寒冷环境中,仅仅是排队就要用上快2个小时,对人体机能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而且是毫无意义的消耗。
经过调查后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改善园区内的设施设置来解决的。完善的设施系统使游客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体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游览路线。同时,通过对户外冰雪运动的参与,调整自己的体能储备,以最好的状态、最多地游玩到自己喜欢的游玩项目,如通过电子显示系统,规避一些娱乐项目排队的高峰期,使人流合理疏散和分配,避免人为地造成游客人体机能的消耗与浪费。此时,游客能够在良好的体能状态下进行有效、安全的冰雪体验,在寒冷的环境中最尽兴地游览。
4 结论
寒冷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对人体机能的研究,建立冰雪景观主题公园交互设计的模式能够使外部影响因素作用于人体内部机能,使人体机能的消耗得以合理利用和补充,本文在研究中得到以下结论:
篇13
在社会经济、信息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使中国当代广告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如今的广告已经不再只是以往传统的媒介传播载体与形式,成为融汇其他知识、数字媒介以及信息科学等领域进行交叉整合的大众传播。在这一巨大变革的趋势下,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否也随之改变了呢?平面广告设计是广告学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融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等多元化交叉的一门课程。所以,教师首先应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意识,要与时俱进。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广告行业的发展。目前有很多所学校还在延用多年不变的课程大纲,教学观念落伍,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更新课程大纲和教案,封闭式教学。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更谈不上意识的超前,不了解广告行业发展现状,脱离现实,缺少探索和实践,没有真正给予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差,就业后难以适应相关工作。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模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平面广告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一言堂讲授形式仍在沿袭,纸上谈兵,缺乏实战。课堂上只讲授书本知识,课堂缺少互动,下课前布置学生作业,导致学生不会思考,更不善于提出问题,沟通和实践能力弱。在教学内容上,没有设计思维方法训练的环节,更没有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设计项目训练学生,不做市场调研,导致学生闭门造车,形成了学生不懂市场规律,不了解产品和消费心理,产品定位和诉求不明确,没有广告策划和创意方案,只会盲目地上网寻找图形素材,再用电脑软件拼贴规定的广告版面上。前几年还有不少学生用绘图软件绘制图形和设计,现在学生直接上网下载现成的图形素材拼凑,作业就这样交差了。谁也看不明白这些广告作业在宣传什么主题,诉求什么商品,看起来像是一幅装饰画,因为这些图库内的素材图形不规范、更缺少艺术性和审美性,没有真正清晰地传达出广告的主题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明确目标定位势在必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毕业难以适应社会,我们有没有反思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一定是培养目标方向出现了偏颇。那么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设计人才呢?他们需求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与专业素养、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决策能力、与人合作和社交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是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呢?本人结合社会需求和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积累中,归纳出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1.教学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广告的基本理论和创意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学习,在市场背景下,经过调研、分析,策划,创造性的独立完成广告创意与设计。2.培养规格:注重专业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3.培养模式:注重互动式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和创新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相结合。一是理论讲授与课堂实践密切融合,二是除了研究性课题外,结合社会、企业的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才会在课程大纲中具体体现其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核心和知识体系架构。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下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一)多元实践项目引入课堂
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学生通过以实际的企业的品牌为课题选项,走出教室对其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广告策划与定位、创意方案设计等模拟训练环节。这些真实的项目来源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调研信息,比如让学生可以从网上搜寻企业品牌的背景资料,也可以在商场或实体店获取一手相关的商品信息资料,还可以通过参与某些经老师认可的广告设计大赛,要求是这些大赛一定要具备真实完整的市场背景资料。项目式课题训练是一项实战性课程改革,是较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多元化教学实践,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模拟与广告主对话,阐释自己的策划和创意方案。不仅让学生在课题实战中了解商业广告产生的整个流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二)多元思维方法训练
大学教育宗旨应该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有很多大学生就业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感到知识已经透支了,很明显,这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只是传授了一些基础专业知识,而没有传授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知识是须要不断更新的,特别是学习广告设计,需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才能创作出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而且,单一的思维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设计现象,综合的思维才能满足设计对思维的要求。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高中羽教授在《启动自己》中提出:思维的重要功能是对头脑中保持的经验进行改造,按新样式组合起来,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组合,参与到新关系中的个别思考发生着变化,同别的思考结合为新的伙伴关系,形成新思考,思想的新复合常常具有创造性意义。设计思维需要新观念、新组合,各种设计思维互为影响、互为交叉,呈现出动态的、多元的设计风格和样式。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多元思维方法,才是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思维方法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学习环节。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为例,将发散性思维方法结合广告创意主题进行训练:以广告创意主题(诉求点)为发散中心点进行放射性发散多个语义点,这些语义点可以文字表述也可以图形表达,一名学生可以在一节课内发散出几百个语义点,也可以图文并茂,绘制出一幅或多幅发散联想图,这个发散图就像是一颗茂盛的大果树,每一颗果实就是一个语义点,然后将这些语义点与广告主题相关联,就像嫁接果实一样,生长成一颗全新的果实,这个新的果实就是一个全新创意点,这就意味着一幅发散图可以产生无数个广告创意。这一训练方法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可快速获取多个具有原创性的好点子,轻松掌握了广告的创意思维方法。
(三)构建多元知识体系
平面广告设计涉及多元学科知识,比如与社会学、文学、市场学、艺术学、设计学、消费心理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都有着密切关联。而该课程的课时量有限,不可能一一讲述这么多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讲授内容中。比如广告中的文案撰写就与文学、市场学和消费心理学有直接的关联,广告的策划定位与上述八个学科都有关联,广告设计与传播更需要艺术、设计学、信息传播学以及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的支撑。所以,该课程教学的理念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