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振兴实施意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篇2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以下简称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其他组织机构(以下简称行政事业单位)发生暂收、代收和单位内部资金往来结算等经济活动时开具的凭证。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综〔2010〕1号)中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范围进行了严格的限定,明确规定收取的款项严格限定于暂收代付,不能列单位的收入账。
2.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使用的现状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发展,资金往来的结算也随之不断增加,资金往来的结算票据的使用也变得尤为频繁。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已日渐规范,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加强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为单位从财务管理的源头上解决了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行政事业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在经过了长期的管理后,在印刷、发放、核销等环节也形成了一套适合其自身不断管理发展的制度, 2010年7月1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0]1号)开始启用,该办法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内容和使用范围,印制、领购和核发,使用与保管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财政票据管理制度,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对于防治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的发生颇有裨益。
3.乡镇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乡镇及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已日益规范,但在笔者日常参与的审计过程中,仍然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3.1票据使用不规范。在笔者参与的审计项目中,发现部分单位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随意性较大,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收取房租费、技术指导费、赞助费等,存在超范围使用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现象;部分单位使用票据量较大,但未能建立领、购、存及使用台账,票据使用管理较为混乱。这种现象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正常秩序,十分不利于票据使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3.2票据核销不规范。由于笔者所在地区财政票据的核销使用手工核销方式,人少量大,因此审计中发现存在部分票据核销不规范的情况:一是存在票据核销时间早于资金到账时间;二是资金上缴入库时未同时提供财政核销联,财政收到资金时不清楚资金具体内容,存在非税收入与往来款资金混缴情况;三是存在部分未使用的空白票据核销时未作剪角作废,单位将该部分已作废的空白票据继续使用,监管失控。票据的核销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核销不规范很容易引起票据使用和管理的混乱,也会导致部分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的产生,应当得到足够重视。
3.3对乡镇票据管理流于形式。审计中发现部分地区乡镇使用的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到县(区)财政部门领购并由县(区)财政部门核销,但相关资金直接进入乡镇帐户,财政部门核销时无法控制票据开据的内容及开出的资金是否实际到账,只是形式上的监督,没有真正做到对乡镇使用票据规范化的管理。
3.4财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笔者进行审计时,在与被审单位财会人员的交流中发现,部分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学习和创新精神,对于一些新出台的票据管理相关政策没有及时进行学习和掌握,对票据疏于管理,导致票据使用和管理工作质量不高。
4.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议
4.1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建议单位多组织财务人员参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如请专业人员做讲座、定期开设培训班、学习和自学等,同时,可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作为激励,以此来提高财会人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使得财会人员能够在工作中严格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范围、领购和核销、管理和使用等进行严格把关,规范票据的使用管理。
4.2财政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强化对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管理。针对财政票据种类较多、数量庞大,使用人工核销不但工作量大而且核销时容易出错,使非税收入、往来款资金管理存在着比较大的漏洞,比较容易滋生一些部门、单位截留、挪用收入,甚至私设“小金库”的现象,建议财政部门使用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软件,实现“以票管费”,实现资金的收缴、核销一体化,实现收费政策、票据使用、资金收缴全过程的财政监管,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通过电脑系统的管理控制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差错率,提高财政票据管理水平。
篇3
2017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
据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教育强镇1574个、教育强县(市、区)132个、教育强市20个,同比增加92个、14个和8个,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5%,同比提高4.8个、10.3个和38个百分点。在学前教育上,全省去年毛入园率达100.97%,公益普惠园达73%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继续保持在95%以上,中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与9个地市、11所本科院校签订共建协议,省财政未来5年将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2017年,广东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按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4种类型分类建设。
广东副省长蓝佛安指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等六方面是今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人才工程,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小学任教的“绿色通道”,扩大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
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研制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篇4
2017年广东省教育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
据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省有教育强镇1574个、教育强县(市、区)132个、教育强市20个,同比增加92个、14个和8个,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5%,同比提高4.8个、10.3个和38个百分点。在学前教育上,全省去年毛入园率达100.97%,公益普惠园达73%以上。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继续保持在95%以上,中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记者了解到,省教育厅与9个地市、11所本科院校签订共建协议,省财政未来5年将安排30亿元资金支持省市共建本科高校。2017年,广东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按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4种类型分类建设。
广东副省长蓝佛安指出,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等六方面是今年教育工作的重点。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师人才工程,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建立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小学任教的“绿色通道”,扩大农村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
会议透露,今年广东将制定《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展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推进中考改革;研制广东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序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篇5
二、抓乡村振兴,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质量
把乡村振兴和贫困户帮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一是在厕所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全饮水、道路修整等工作推进中,优先让贫困户享受各项惠民政策,建设过程中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我镇计划今年为所有贫困户建设卫生厕所、为有需要的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二是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百企帮百村”等政策,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帮助贫困户本地就业,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
篇6
陈竺: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
本刊讯(《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去年12月6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新变革的核心。
据了解,2012年将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但在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十分匮乏,注册全科医疗科的执业医师仅有8万余名,占执业医师总数的4.3%。而在重视基层卫生的国家和地区,全科医生一般可占到医师总数的1/3甚至1/2以上。陈竺指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加快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陈竺提出4点要求:注重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阶段培养规划;注重政策保障,着手建立全科医生使用管理制度和从业激励机制;遴选和建设合格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注重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注重培养质量控制,确保所培养的全科医生合格达标。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已经明确了“一种模式、两条路径、三个统一、四条渠道”的顶层设计:“一种模式”即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前5年为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两条路径”即“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今后要逐步过渡到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统一途径;“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四条渠道”即过渡期培养全科医生的4个主要途径,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鼓励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
陈竺要求探索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四大体制”
本刊讯 去年12月3日,河北省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在石家庄市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陈竺说,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对于把医改不断推向深入,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当中,如果没有政策的有力扶持,中医药的“廉”就意味着中医医疗机构收入的减少、效益的下降,中医药队伍的稳定也将受到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切实在解决长期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要落实对中医药的投入倾斜政策,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
据介绍,近年来,河北省中医药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2872万元增加至2010年的1.9914亿元。河北省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张庆伟,副省长孙士彬出席会议并讲话。
河南确保村卫生室标准化全覆盖
本刊讯 (《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王 伟 特约记者 周 勇)记者日前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该省近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要求,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并提出加强对乡村医生培养,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养老政策,多渠道保障乡村医生收入。
篇7
2019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抢抓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机遇,聚焦聚力、提标提速,计划用两年时间(2019-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679条 公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任务。2019年,全市总投资76295.07万元,完成农村公路窄路面加宽324公里、路基拼宽 公里、破损路面修复公里、路面刷黑38公里,安防工程243.89公里,改造危桥16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一是高位推动。创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进一步优化农村路网,畅通农村路毛细血管,提升公路档次,将农村公路打造成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同时推进乡镇客运站建设,拓展农村客运线X条,增加客车运力X辆,实现了路通车通。二是政府驱动。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干中求助、先急后缓、规范流程、奖补结合”工作思路,制订《 市加快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申报、统一设计、统一验收,强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干中求助。坚持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2019年我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 万元,争取政府专项资金 万元,同时引导镇村挤一点、筹一点、助一点、捐一点、投一点,多途径解决缺口资金,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实施。
二、下一步工作任务和举措
篇8
沂南县青驼镇人大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党建和扶贫攻坚共赢
今年以来,沂南青驼镇人大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建议党委政府围绕“支部活、产业强、群众富、稳脱贫”的目标,依托产业链探索“党建+”一体服务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双促进。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青驼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作用,制定下发了《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促进村集体增收实施意见》,通过支部领办、介入、引导等形式,依托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石英砂和木业行业协会等载体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采取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盘活集体资产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顺盘活集体资产,规范承包合同,进行资产剥离,实行股份制经营,设立不低于10%的集体股权,增加村集体收益;成立投资管理公司,经营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增收。目前全镇累计培育花卉、甜瓜、草莓、蔬菜各类种殖、木业加工、石英砂加工党支部15个,引导建立合作社20个,辐射贫困户600余人,村级集体收入均达到5万元。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员带头与农户贫困户积极参与的“互联互动”。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分评星管理,倒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在所有支部对全部党员全部实行设岗定责、党员结亲连心包户、党员承诺践诺等措施,发挥党员在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带动致富等方面的头雁效应。在党员的带领下,贫困群众通过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激发内生动力,目前全镇每村每名党员联系1-2户贫困户,20名致富能手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脱贫,30多名农业种植能手带动500多贫困群众年增收500元以上,党员成为了群众的示范人、贴心人。
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培育与贫困户脱贫的“相得益彰”。 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因地制宜培育高里花卉、凤凰岭甜瓜、河西草莓、黄桃、徐公店徐公砚、芦山西头大樱桃、大冯楼甜桃等一批品牌产业,确保“村村有致富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目前全镇培育品牌8个,参与群众1000多户,带动800多名贫困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培育与贫户脱贫增收齐头并进。(周连锋)
篇9
一、乡村交通面临的现状
乡村公路覆盖面广,连接广袤的县、乡、村、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四分之三,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交通直接服务于“三农”,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长期以来乡村交通面临着“公益性”现状,在建管养运安方面,很大程度按照“公益事业”对待。一是没有控制性的乡村交通详细规划。乡村交通设计随意性大,甚至以领导的意见为转移,路面结构设计不规范、设计线路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设计,造成乡村道路坡度大、弯道多、拐弯急、视线差。致使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安全风险高。二是没有保障性的乡村交通资金来源。乡村交通资金主要来源于中省补助资金,需要县乡村一定数量资金配套和社会捐助。由于县级财力不足、乡镇资金紧缺、村集体经济薄弱、社会捐助难度大等因素,造成部分交通项目采取村民“一事一议”等模式,委托当地既无资质、无技术、无经验的村委会组织队伍自建。致使乡村交通质量差,使用年限短。三是没有系统性的乡村交通管理体系。乡村交通的发展,目前更多注重交通的数量,而忽略了交通的管理。“产业发展”的成片推进,一些企业在乡村安营扎寨,货运车辆不断增多,“双超”问题无人管;“产业兴旺”的初步实现,流转土地后的群众空闲时间增多,驾驶二轮摩托、电摩托、农用车等出行频繁,且驾乘人员老龄化严重,违规问题无人管;“建管养运”的严重脱节,养护主体不明确、管理责任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造成路面水沟边坡养护不及时、路面损坏、交通设施破坏等问题无人管。致使乡村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群死群伤重大安全事故频发。
二、乡村交通存在的问题
乡村交通点多、线长、面宽,通过近几年来乡村振兴的强力推进和精准扶贫的高效实施,乡村交通虽取得了决定性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交通群体无安全意识。
部分驾驶人员酒后驾车、超员超载、逆向行驶、抢道追逐;部分驾驶人员驾驶的车辆未年检、无交强险,甚至是城市淘汰的报废车辆;农用车、二轮摩托、三轮车、电动车在乡村泛滥,部分驾驶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交通规则、甚至不能识别交通标识;部分留守老人为省事省时省钱,亲自驾驶电动摩托组合接送留守儿童上学和放学,无安全意识又严重超员;部分群众把乡村公路当做公共资源,随意在公路上铺晒粮食、摆摊设点、堆放柴草。
(二)交通运输无设施保障。
乡村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因资金原因,未按照“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要求,增设交通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部分公路坡度大、弯道急、搭接多、临水临崖,未安装波形护栏和警示标识;部分公路两旁的学校、院落、企业等出入的人车较多,未安装减速带和提示标志;部分公路路面狭窄,安全风险点和风险源多,车辆只能单向通行,未按技术规范修建错车道。
(三)交通执法无强硬措施。
乡村交通管理有交警、运管、路政、农机、道安办、派出所、交管办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明确但交叉、执法配合但推诿,结果是多个部门管不了、管不住、管不好一辆车;乡村交通里程长、范围广、车辆多,交管部门人手少、装备少、车辆少,上路执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对乡村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多数驾乘人员都抱有侥幸心里,与交管部门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乡村道路车辆种类繁多,无牌无照驾驶、非法营运、违规载客、对抗执法已成气候,虽常常开展执法,但缺少强硬的措施,乡村交通运输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
三、乡村交通管理的建议
乡村交通客观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客观面对、探索改变、创新管理,才能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一)建设、管理、养护“三到位”。
一是公路规划建设落实到位。新建的乡村公路对路基、路面、路肩、路沿、错车道、涵洞、水沟、边坡、弯道、坡度、标识标牌、减速带、波形护栏等严格按照乡村公路技术规范规划设计、送审和评审;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确定,项目业主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依法依规开展,绝不允许采取“一事一议”等委托的方式让无资质、无技术、无业绩的单位或者个人建设;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好“七公开”公示牌制度,主动接受村“两委”、党员干部和社会的参与监督,确保项目建设按图施工、对标施工、规范施工。二是安全设施管理落实到位。坚持“应安尽安”的原则,在乡村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和事故“黑点”路段,增设波形护栏、交通警示标牌、限速标志等安全设备;在重要道路的平面交叉路口,医院、学校、企业、院落等人居密集出入口,增设信号灯、人行横道、减速带、提示牌和照明等安全设施;为确保公路安全设备不被人为破坏和损毁,将监督管理举报职能添加至“村规民约”和村“两委”工作职责中,充分发挥当地群众和村“两委”第一时间的作用。三是公路管理养护落实到位。乡村公路路网密、里程长、管理分散,无法依靠公路管理部门的专职养护人员养护,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严重滞后,致使公路两侧杂草丛生,占据了有限的使用路面;水沟涵洞淤泥阻塞,排水十分不畅,路面冲毁严重;边坡安全隐患突出,威胁行人和车辆安全。为了加强乡村公路养护,采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把公路管理养护责任落实到当地乡镇人民政府、交管办和村委会,以乡镇和行政村为主体,设立养护作业班组,加强乡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巡查,同时倡导全民爱路、护路和养路意识,切实把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从行业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群众行为。
(二)机制、资金、服务“三强化”。
一是强化工作机制。县级人民政府出台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安工作实施意见,使之形成“政府主责、乡镇主抓,部门参与,群众配合”的乡村交通管理新机制,将乡村交通管理纳入交管部门、各乡镇、各村委年终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和“综治指数”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乡村交通管理委员会制度,每月定期开展全县乡村交通管理工作督查通报会,及时通报各乡镇各村组交通管理情况,对交通管理问题突出的乡镇村组,县级分管领导约谈乡镇主要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约谈村“两委”;乡镇“交管办”每月编制好“两库一图”,及时更新辖区乡村交通管理排查台账、整改台账、销号台账,确保制度上墙、台账上墙、业绩上墙。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紧紧抓住交通运输发展“黄金时期”和乡村振兴政策支持方向,结合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精心包装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等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注重包装优势项目,加强交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有序开放交通建设投资市场,加大与交通建设领域企业对接力度,用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统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地方债券等资金来源,加大涉农资金的拼盘整合利用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乡村公路建管养运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深度。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整合乡村客运资源发展片区客运,实行一片区一公司,将管理重心下移,通过对公司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和收费标准,让群众有车坐、坐得起、坐得方便、坐得安全,彻底解决乡村客运散、乱、险、贵等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市级公安车管部门要简政放权,主动深入乡村基层,服务基层,在乡村基层开展微型面包车、农用车、三轮车 、摩托车等车辆及驾驶人业务办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有效解决乡村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不注册、不年检、不保险,驾驶人不考驾驶证、驾驶证逾期不年审等问题,逐步使乡村车辆和驾驶人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县级交管部门通过定期召开乡村驾驶人、村组干部及部分村民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例会,通过警示片血泪史教育和交通管理知识培训,有效提高群众交通管养知识、交通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篇10
二、考核项目设置
(一)综合类
1.城市社区(9个)
2.农村社区(11个)
(二)单项类
1.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2.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
3.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
4.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
5.党建“三化”工作先进单位
6.绿色殡改工作先进单位
7.卫生与健康工作先进单位
8.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9.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三、奖项设置、表彰名额及奖励标准
1、综合奖
一等奖: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各1名,各奖励3万元。
二等奖:城市社区1名、农村社区2名,各奖励2万元。
三等奖:城市社区4名、农村社区5名,各奖励1万元。
2、单项奖
(1)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党建“三化”工作先进单位、绿色殡改工作先进单位、卫生与健康工作先进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各3名,各奖5000元。
(2)其他工作(重点项目服务等),需要特别奖励的,党委另行研究。
四、考核办法
1.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第一副组长:
常务副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
2.考核方式
实行“四评”考核机制,每半年考核一次,全年累计评先。
(1)各线、各科室初评
参评人员:各线、各科室分管领导、科室全体人员
各个科室必须按文件要求,实事求是,综合打分,拉开打分档次,严禁打满分,至少形成三个评分档次,打分时要备注扣分或造成分差的依据,经主管领导和科室长签字后再上交。
(2)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复评
参评人员:机关科室长
(3)考核领导小组审评
参评人员:相关班子成员
(4)班子会总评
参评人员:全体班子成员
3.督查考核办法:
①交办——事前告知,安排部署(作风督查除外)。对上级交办和街办部署的工作,以点到会或下发任务清单的形式明确任务、责任、时间进行交办。
②落实――事中察看,微信曝光。各科室社区按照要求,抓紧时间进行落实。督查办采取多种形式掌握进展情况,及时记录在案,并向主要领导汇报。
③督办――事后反馈,通报督促。对工作推进不力的,由街道党委、办事处主要领导签发督办单,要求限时办结并启动问责预警。
④销号或问责。对在督办时限内完成整改的,进行销号;
篇11
截止到去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万多所,其中,幼儿园9400多所,中小学校63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4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116所;我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7.2%,小学毛入学率106%,初中毛入学率107.2%,高中毛入学率9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5%。虽然我省在学校数量和入学率等指标上居于全国前列,但是在教育发展实际中还存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弱、职业院校发展特色不鲜明等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省才能在教育强省建设上迈出坚实一步。正是基于此,《辽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并把大力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普通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未来五年的主攻方向,努力推动我省教育强省建设与新一轮全面振兴同步发展、同步实现。
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作用,
是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保障
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离开人才谈发展,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才资源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力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其中培养人才是这些工作中的核心,只有在完善好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更加顺畅地拓展“吸血”功能。辽宁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为培养孕育各类人才提供了温床和摇篮,特别是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环节的育人作用。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省政府去年末下发了《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提升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综合实力,将省内高校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篇12
(一)政策推动。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出台了《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潼南工作方案》《关于打造“六养胜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展潼南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业升级版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成立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将太安镇蛇形村的香水百荷、太安镇罐坝村的现代农业、崇龛镇的菜花景区,确定为乡村旅游扶贫试点镇。
(二)资金拉动。按照市扶贫办安排部署,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670万元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一是投入170万元,兴建了白沙村中央广场;二是投入50万元,为薛家、灌坝两村70家星级农家乐添置了床位、茶几、电视柜,解决了游客住宿难问题;三是投入120万元,为太安镇香水百荷项目建设停车场、观光道路等;四是投入130万元,为崇龛镇老店村玫瑰花基地打造观光带;五是投入200万元为柿花村油菜花基地、龙滩村油牡丹基地新修产业便道以及其他附属设施,该些项目的投入,有效改善了旅游项目的生产条件。蛇形村的香水百荷、灌坝村的现代农业以及白沙村的油菜花海,已经成为展示潼南旅游的窗口。
(三)景区带动。截止目前,全区建成乡村旅游扶贫村5个,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片区3个,发展星级农家乐70家,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突出“人文牌”“乡村牌”,高质量高品质打造“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乡愁潼南”四个系列节会活动,大力推进“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唱响“周末游潼南”文旅品牌,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指导开办农家乐,并在各节会期间,在景区设置扶贫摊位,让贫困户优先销售土特产产品,在崇龛菜花景区打造潼南首个文创基地,吸引群众本地就业,提高辖区贫困户及回乡人员就业率,吸引游客到潼旅游消费,助推沿线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力度较小。由于开展脱贫攻坚,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大多用于基础设施或综合保障政策,我区获取的乡村旅游资金仅有2014、2015年的670万元。市级安排的资金非常有限,区级也没配套安排,财政投入很小。
(二)旅游环境有待优化。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优化,尤其是乡村旅游区域的配套设施较落后,普遍欠缺优质整洁的住宿环境,不能较好的吸引过夜游客。
(三)旅游产品层次较低。我区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由市场自发形成,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依托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农业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发挥潼南农业大区的优势,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的理念,构建“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民俗,精心策划一批参与性强、趣味性强的活动项目,使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品尝农家风味、品读农耕文化,获得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良好体验。二是延长产业链条,让游客白天观光体验,晚上聚会娱乐,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三是推进旅游新业态发展,打造一批具备休闲观光、养生度假和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高端产品,满足旅游市场的高端需求。
(二)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注重对“吃住行”相关服务及从业人员素质的管理与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指导新建星级酒店和优质民宿、农家乐,指导旅游企业丰富提升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加强对全区的公共交通、酒店、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市场营销等技能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窗口服务形象。
(三)有的放矢,增强实效。一是重视旅游项目的扶贫作用,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项目早开工、早运营、早发挥脱贫减贫效应。二是鼓励旅游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子”,在劳务用工、农副产品收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口帮扶,不断提高农民收益。三是创新“景区+农户”扶贫开发方式,支持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形式参与旅游经营,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推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篇13
二、调研内容
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解决主题教育需要重点整治的问题,围绕全县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应对和化解全县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围绕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州委“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和县委“三地两心一时代”部署,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确定的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等8个重点课题及人社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研。调研要紧盯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
三、调研地点
结合“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深系村下哈拉玛村等地。
四、调研方式
调研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座谈交流、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
五、工作安排
(一)调研准备。在调研前,科级领导干部要对照主题教育要求,对照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对照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的要求,充分借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经验做法,采取个人提出调研题目,集体研究、分头组织实施的方式,合理确定调研主题、时间、地点等。时间安排:9月下旬前
(二)深入调研。调查研究要鲜明问题导向,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坚持实事求是,采取不打招呼、不预先安排路线、不开汇报会、不搞层层陪同,直奔基层一线、直插问题现场的“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乡村、基层站所、联系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面对面了解情况。要注意听取村干部等基层一线党员、群众意见;要注意召开座谈会、走访调研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资料,努力做到了解深入充分、数据掌握详实精准。时间安排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三)典型分析。科级领导干部要在充分了解相关情况、科学分析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探索新特点、新规律,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注重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开展典型个案分析和难点问题攻关。对调研中掌握的先进经验,要认真研究推广复制的价值,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找出矛盾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检视问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做好准备。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
(四)收集汇总。将科级领导干部调研报告汇总,及时报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
(五)成果运用。调研结束后,科级领导干部要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通过集中研讨、专题汇报等方式交流调研成果,进步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要把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过程,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时间安排:10月下旬前完成成果交流,并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