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沟通与交流心理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亲子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中涉及亲子辅导的那部分活动。简单地说,也就是亲子团体辅导,活动或辅导的参与对象是父母和孩子,依据亲子之间的心理纠葛,利用一定的团体心理活动,化解隔阂,消除矛盾,达成和谐关系。一是重视培训。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最大的要素,若要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对家长的培训指导是重中之重。二是强调沟通。沟通是合作和关系处理的前提与重要桥梁,无论是家园沟通、亲子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沟通是我们整个活动能够进行和必须在活动中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三是现场参与。活动要达到该有的效果,必须要有现场参与,肢体接触、语言交流、团队游戏等都能够让家长将理论付诸实践,也能让孩子通过团体活动切身体会亲情互动,唤起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流动。
前期情感铺垫,增强活动效果
面向父母,进行主题亲职教育 问题家庭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作为问题家庭特别是农村问题家庭的父母,其育儿知识的缺乏将导致育儿问题更为严重,亟须幼儿园的指导和帮助。因此,针对问题家庭,我们预设进行针对性的亲职教育: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科学育儿经验;组建家长沙龙,探讨育儿知识,分享育儿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专家指路,了解育儿共性问题,请专家来答疑解惑,直击问题为家长传经送宝;通过微信订阅号、班级微信群等向家长定期提供科学育儿知识,实时反馈幼儿在园信息,解决家长育儿难题。
面向幼儿,进行亲情主题教育 由于多元家庭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此类家庭中的幼儿在某些特定情绪、情感、感受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受到影响。因此,幼儿园针对此类问题,要积极面向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亲情主题教育。例如:为多元家庭幼儿预设主题活动《完美的一天》,将印度尼西亚小男孩Azka的漫画作品《Story of a Broken Home Kid》做成自制绘本,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创设主题,设计实施亲子心理活动
在前期工作顺利进行的当下,我们要针对主要问题,设计相应的亲子心理活动。
开展团体性亲子心理活动 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主要是父母与子女沟通交流不顺畅导致的。因此,让父母多一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进行一些肢体接触,很可能就会使亲子关系的改善变得有起色。为此,笔者所在幼儿园组织了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大赛、欢乐美食节等一系列亲子游戏,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互动交流。在同乐的气氛中,让家长和幼儿、家长和幼儿园、家长和家长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在同乐过程中,让家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
开展个别群体亲子活动 对于部分特殊家庭,可以进行个别亲子心理辅导。但在召集过程中,为避免让孩子与家长产生“被特殊”对待的感觉,本园以班级代表家庭为由头组织活动,每班抽取多元家庭幼儿,并混合一两对正常家庭。活动设计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例如:本次活动以离异家庭中孩子归属爸爸的幼儿家庭为主体,那活动要求参与家庭爸爸前来参加活动,前期准备围绕“我爸爸真棒”让孩子搜集素材等,有的放矢进行亲子心理活动辅导。同理,对于隔代教养家庭幼儿,主要针对受挫能力设计亲子游戏过程;而对于单亲家庭幼儿,则以情绪体验为主来设计亲子游戏过程。
此外,本园在开展此项研究时虽然受到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也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支持。我们认为:多元家庭亲子心理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提高家长的育儿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思路,再辅以幼儿园的大力配合,才能让孩子从中受益,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伟泓.多元家庭之我见我思――谈隔代教养家庭和单亲家庭[J].读与写杂志,2014(5).
[2]国晓华.农民工子女家庭亲职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4(21).
篇2
护理是护士与患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互动过程中,护士可帮助患者维持、促进及恢复健康,护士这一职能的实现,依赖于护患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1]。
病情观察就是收集信息,这往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眼、耳、鼻、手)和仪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心电监护仪等)而获得,但却不可忽视通过语言交流去收集信息,否则不能达到护理目的。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思想交流的主要手段,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应善于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语言交流,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增加相互信任感,质疑解难。护士的语言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与病人交谈时,护士要以维护病人的利益为前提。讲究职业道德,要根据沟通对象、情境的差异灵活运用语言的魅力,做到既有原则又能让病人乐意接受。多使用文明用语,“请”字当先,“谢”不离口,常说“对不起”,用体贴关怀的语言调节病人的情绪。保持严肃性与亲切性的统一,护士与病人交谈时,既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同时也要让病人感到温暖、亲切。对一些言行不轨的病人,应严肃对待,加以劝阻,以保持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和护士自身的尊严。与病人交流时,还要保持坦诚与慎言相结合。护士与病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以诚相待。护士对病人讲真话,信守诺言。但也不应事事都向病人坦诚相告,特别对诊断治疗上的一些意见更应慎口谨言,防止“祸从口出”,要以维护病人利益为前提。
沟通是一门艺术,它能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护患关系。首先要耐心认真地倾听。倾听不仅是指听到对方说话这样一种单纯的生理过程,而是包括了生理、认识和情感过程。在与病人交谈时,护士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倾听者,在倾听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保持合适距离,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和转变话题。为表示倾听可用“点头”、“嗯”等表示你已接受对方内容,了解对方意见,以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在与病人交谈时要用鼓励、愉快的声音,配合适当接解表示对病人的关注和安慰。在收集病人资料时礼貌地称呼对方,然后自我介绍交谈的目的。若病人正在发怒时首先向病人表示理解,尽可能转移注意力,对哭泣的病人,待其发泄后再倾听哭泣的原因,使安慰病人,达到彼此互相信任沟通顺利、有效。
现代护理观念,还要求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人际关系的密切观察,观察的方法也不仅是勤于巡视、按时测量、准确记录,特别要应用语言的交流。这样可以起到收集信息和作好整体护理的的作用。
对 策
语言交流:①自觉症状:病人有的症状是既无法用眼睛观察到也无法用仪器测量到的。如头晕、胸闷、心悸、乏力、疼痛等,只能依靠病人的主诉获得。但有的病人忍耐力强,不愿诉说;有的病人因环境陌生不愿诉说;有的病人因为惧怕护士的冷漠而不敢诉说;只有通过护士亲切的关怀,热情而耐心的启迪,才能鼓励病人将自己的一切感觉诉说出来,有助于诊断、治疗和护理。②饮食及睡眠情况:病人的饮食睡眠往往与病情变化有关,但护士的眼睛不可能全部看到,需要经常主动地向病人询问。常有这样的现象:交班报告上写着“病人安静入睡”,而经详细询问,方知病人深夜辗转,难以入眠,只是怕影响别人竭力忍耐而已。③用药反应:使用未曾用过或特殊剂量的药物后,不仅要多巡视病人,还要细心地询问其感觉如何。有某中耳炎病人在青霉素皮试阴性后,静滴大剂量青霉素,10分钟内护士巡视未见异常,15分钟后护士再次巡视并细心询问病人感觉如何,病人说“有一点胸闷”护士随即观察皮试处,发现原皮丘红肿且扩大了许多,立即停止用药并告知医生,经检查为青霉素过敏达发反应。由于护士主动询问及时处理,防止了意外的发生。④心理活动:病人的心理活动是需要用语言交流才能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交流,可以得知病人对疾病的看法,对生活的信念,与家庭和社会的适应情况及对医护人员的具体意见。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其积极的情绪,防止消积因素对病人身心的影响,有时这些方法比服药、注射更为有效。
与病人家属的语言交流:①病人的不自觉症状:家属与病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其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十分熟悉。故而对病人生病前后变化更为敏感,病人自己尚未觉察的症状往往可以通过与其家属的交谈而了解到。例如智力发生障碍,语言变得含糊没有条理,生活能力明显下降,性格发生变异等等。②病人隐瞒的情况:有时由于各种原因,病人有意隐瞒的症状可以通过与家属的交谈而知悉。③病人的人际关系:生理因素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受家庭社会因素影响。护士可以通过与病人家属的语言交流获得病人的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的信息。有助于对病人的治疗护理和预防病情复发。一位60岁的老大娘因高血压反复多次住院,护士从其女儿处了解到老大娘与女儿不合,常因口角生气致血压升高,于是医生护士分头做老大娘和其女儿的思想工作,强调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详细讲解情绪激动会引起血压升高以及血压升高对身体造成的后果。说服她的女儿配合做好工作,劝老大娘为保养身体而控制情绪,老大娘出院后恢复较好,未再返院。
与医生的语言交流:护士与医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决不能仅限于病程记录和医嘱处方上的文字,护士要经常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要从医生那里了解对病人的检查情况、治疗方案、用药措施等等。护士与医生之间加强语言交流,才能使治疗护理的措施、效果及时反馈,合理调整,从而加速病人的康复。
讨 论
篇3
演员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舞台人物在行动中与自己的想法、感情之间的交流。所谓自己与自己交流是舞台人物自己的情商和情感的交流,首先演员要认清自我,在话剧中往往会以独白的形式出现。例如:雷雨中周萍去找四凤,四凤和母亲发誓不再见他,内心中的冲突等。
与想象的舞台人物交流:这种交流并不存在真正的交流对象。例如:原野中仇虎与死去的父亲妹妹和阎王之间的对谈。与想象的舞台人物交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在进行自我交流,是与外部的幻想进行的交流。
舞台人物与舞台人物之间的交谈:这种交流是在相互中进行的,也可以叫做相互行动。主要指在想法、感情、目的和欲望上的相互作用。
斯坦尼拉夫斯基说过的“同对象的活的心灵的交流”,演员永远是以自己的活的心灵负载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目的和欲求,这种活的心灵永远属于演员自己的,演员以自己的身心作为所创造的角色的载体。例如:排练长恨歌。在排练和演出中我们往往会因为排练次数太多,对台词太过熟悉而缺失了最基本的第一反应。
在表演中对手之间的连贯性,情感和基调的配合,要依靠对手给的刺激交流来获得准确的自我感觉。例如:台词课。若二者之间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基调等不在一条线上,这部作品也就不能成立。所以无论从演员心理和外部动作等方面一定要与自己的对手沟通,把握之间的度,让演员与对手更和谐。
没有对手的交谈:也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舞台人物的交谈,演员向幕后并不存在的人物对话、喊话等都可以说是没有对象交谈。在电影电视中经常会遇到这种交流。
演员与导演之间的交流: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剧的人物塑造,都是在导演的总体把握下,依靠演员来体现的。演员的表演是决定演出或作品拍摄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演的构思和意念是通过演员创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要求人物与导演之间的沟通,演员要把导演所想表达的思想意思表演出来,但是导演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念强加给演员,也许需要听取演员的想法和思想。无论是话剧也好,电影电视剧也好,演员与导演之间一定要及时沟通,才能更好地呈现作品。
此外还有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一般来说,与观众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自我交谈和与其他舞台人物之间的交谈来完成的。还要注意演员与舞台和道具之间的交流。要求演员要具备适应能力。在一部话剧中,演员的台词和舞台上的道具、灯光、音乐等是没有多余的,它的存在都是为这部剧来铺垫的,都是作用于这部话剧。演员与道具舞台的交流,也就是演员要适应舞台上的一切事物。
二
适应概念:所谓适应,是在舞台行动中与行动的对象在意念、感情、目的和欲望上的相互交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时所使用的办法。适应可以说是在接受演者的刺激的同时所产生的呼应,不去交流就无从适应,而没有适应也就无从交流。
心理上的适应:所谓心理上的适应就是搭档所给予的刺激,在自己心灵上的感受并且在感受的同时如何给予对方真诚的回应。
外部适应:舞台人物必须在演出中能够随时随地去真想、真看,真正地去感受、思考。所谓此时、此地,就是说舞台人物不能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在演出时直接照搬。
三
语言是有力的交流工具,是给予对手刺激的有力手段。演员研究角色台词的时候,必须寻找产生这些思想和话语的原因。角色的语言,首先是对于外来刺激感受的思想反应,在舞台上说话的时候要注意对手,不断对对手进行判断,检查行动的效果。交流时,传达和接受的过程,显然是互相交替着的,就是说当我在说话、你在听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你的心理活动了。唯有密切注意对手的反应,细致揣摩对手的心灵,才可能为自己的行动适应获得有力的依据。
舞台交流除了语言之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眼睛,要善于锻炼自己的眼睛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还有无言的交流与适应。
交流与适应在角色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第一,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有效地促使表演者相互影响,引起与角色本身的共鸣。第二,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真实地塑造角色的性格以及心理活动(于是之:你们创作一个角色要让观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三,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使角色更富有真实情感、血肉丰满(表演艺术的实践活动实际上是情感上宣泄的艺术)。第四,演员的交流与适应,能激发表演者的热情,使其诠释的角色更加精彩。
篇4
1.示范引领
作为班主任,首先应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为己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其次,要自觉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认真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增强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敏锐性、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性;再次,班主任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维护和调节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班主任必须时刻意识到:我是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一面“活镜子”。在工作中,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与人相处宽容大度,真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做事负责、与人为善、意志顽强的学生,发挥好教师示范引领的作用。
2.联系沟通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与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的桥梁。为及时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家长会、书信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有关教育孩子的信息,交流孩子的家校表现,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切不可把这种沟通变成告状,否则,它将会严重影响师生关系,使学生丧失对班主任的信任和尊重,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另外,班主任还应积极主动地与其他任课教师联系,增强学生与各科教师的相互了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潜在因素。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它们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需的条件。
1.形成健康向上的班风
班风是指正确的集体舆论在班级里持久地发挥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班级风气。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通过强化集体荣誉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等品质,协调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形成民主型班风,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养成。首先,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应仔细分析班级的优缺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奋斗目标,并得到全班学生的认可,以期大家共同努力。其次,还要正确分析班级中每个成员的长处和短处,使他们在班级活动中都能扬长避短,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再次,还要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学习方法的教育,结合时代特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风气,促进学生心理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发展。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潜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去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对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其次,应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尤其是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甚至对特困生更加偏爱。除此之外,还要在学生之间开展爱的教育活动,开展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教育活动,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班级氛围。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在被爱中学会爱人,在尊重中学会自尊,在宽容中学会谅解,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健康的师生关系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
皮亚杰指出:“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1.上好心理活动课
上好心理活动课,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确定好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设计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要符合心理学原理,在活动中坚持团体互动原则、经验分享原则和自助助人原则。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模式,是选择认知模式还是活动模式,是以训练模式为主还是以调控模式为主。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力求多样有效,将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问卷调查、问题讨论、辩论会等六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力争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上好心理活动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切不可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篇5
1.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当个体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不愉快的主关感受和体验。高职新生的年龄大都在19、20岁,处于青少年晚期(18-21岁)(Steinberg,1999),青少年晚期是人生中最孤独的时期之一。对于高职新生来说,他们刚刚经历过一次相对失败的高考,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来到新的集体中,面对全新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往往感到举目无亲,心里的话不知道如何去倾诉,他们非常渴望关心和理解,但又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很容易产生孤独感。
2.自卑感
对于许多高职新生来说,选择高职院校是不得已之举,高考和升学,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反而成为他们心中的隐痛。面对现实,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带有深深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仍然停留在中学时代,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突出表现为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动力不足,对自己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模糊,感到失落和不知所措。
3.交往困惑
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而困扰高职新生的最大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进入大学,是高职新生首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在新的环境中,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被接纳、被理解,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与技巧,常常自视清高,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各人性格气质的差异,羞怯、恐惧‘、嫉妒等心理因素,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知如何处理。
4.集体意识淡漠
刚入学的高职新生,多为独生子女,有很强的优越感和依赖心理,独立生活能力弱,集体意识淡漠。他们往往沉浸于自己在中学时期的人际圈中,采取过多的个人行动,对于集体活动较少投入极大的热情,班级团结合作意识不强,从而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在高职新生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常常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均衡。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开设讲座、播放录像等,学习中以课堂传授为主,时间短,参与人数有限,理论性的知识很难真正融入新生的实际生活中,不能真正达到普及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就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五个阶段循环往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的成长。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是以班级管理为主,注重班风的建设。每个班的人数一般在40―50人左右,平时的上课和集体活动都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是以各个自然班级为团体,而且班级成员在入学时按照专业划分之后,中途几乎都不会有变动,人员相对稳定,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新生在入学初会产生的心理问题,我院在09级新生的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首次尝试了以班级为单位,以老生带新生的方式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十分可取的,朋辈间的引导与交流,不仅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和效果,而且免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疏离感,便于活动在新生最真实的表现状态下开展。
1.明确主题,制定计划
通过团体“游戏”的活动形式,促使新生班级中成员尽快相识,初步形成班级、宿舍集体意识,建立互信互助关系,提高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意识和能力,为个人与班级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心理咨询室于新生人学前拟定并印发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须知》、《班级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和《团体心理活动主持人须知》。
2.培训团体心理活动主持人
由于我院新生的人数多,而专职心理老师人数有限,心理咨询室通过与各系领导进行多次沟通后确定了培训计划:各系选拔组织能力、协调与沟通能力较强的大二学生作为班级团体活动开展的主持人,其中包括各班的助理班主任和全体心理委员,由咨询室老师统一安排接受培训。通过培训,大二学生骨干对团体心理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主持和指导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3.新生团体心理活动的开展
为期一周的新生团体心理活动中,各班主持人依据《班级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开展了新生入学适应与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活动共分四个阶段,首先,热身阶段一设置破冰游戏(如抓手指)和团队组建活动(如大风吹),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开放心灵做准备;其次,相互认识阶段――设置如生日线、名字串串烧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作为活动主线,各组分别选了组长、取了组名和口号,使得学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并找到自己的位置,初步建立起共同的话题;再次,团体合作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使学生学会沟通。这个阶段是活动的重点,设置了如解手扣、蜈蚣翻身、坐地起立、人椅等活动,要求团体在遇到困难时相互协作、有效沟通、精诚团结,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和挑战:最后,结束阶段――要求每一位同学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反馈给心理咨询室。这一阶段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巩固自己在活动中的认识、体验与成长,而且为今后心理咨询室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4. 反馈活动结果
总的来说,活动的反响很好,从活动结束和新生反馈来的活动感受来看,全体新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是满意的,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一开始彼此不熟悉的同学,到最后慢慢熟悉起来,敢于和他人沟通与交流,很多大一新生都表示能够开始积极融入到集体中,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刚入校时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在慢慢消失,期待全新的生活。我们整理了部分新生的感受如下
A:距离的拉近,力量的结合!
B:生活在群体里,友善的交流是人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要珍惜大学生活。
C:活动培养了本来不相识的同学聚成一团,让我们一同欢乐,一起思考,也把我们更好地凝聚在一起。
D:手拉手,心连心,背靠背,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每个游戏,团结就是力量!
E:这些游戏拉近了彼此的心。希望类
似的集体活动多开展。
F:团结就是力量,拥有这股力量方能走向未来!
G:活动很有意义,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个团体,谁都不能被落单!
H:美丽的校园,我想,我们选择没有错。我的梦,将在这里――放飞。
I:班里同学的热情,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放轻松,融入这个家庭中,体验在大学中的生活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J:全班成员就像天上飘下的雪花,落下来,聚一起,化成水就会谁都离不开谁。
K:一个集体犹如一片大海,我们个体就犹如一滴水。只有我们融入了集体,才能生存。
L:要记得向集体靠拢,因为这里有爱,有笑声,暖暖的……
M:我在游戏当中知道了同学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与合作中得到加强与升华,从而为我们日后的生活美好打下双赢的基础。
N:“生日线”把我们牵在一起,“大风吹”让我们体验了被拥抱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了另一个寂寞的心锁。
O:在游戏中凝聚一份爱,把真实和笑脸――呈现。
P:我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赛,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团结、互助、有爱的精神。
Q:生活中,一个人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你不是惟一,所以需要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帮助、团结。和你身边的人一起,携手共创未来,记住,你不是一个人。
R:我们由开始的陌生到后来的相识,由距离到了解,这种转变源自沟通。
S:你没有理由把昨天的黑暗带到你今天的生活中去,今天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充满各种可能使你的生活如你所愿。
T:感动往往来源于一瞬间。
U:家,是每个人用心去构造的,仅仅一个眼神,也是鼓励、温暖。
V:朋友是最好的依靠。
五、反思与探索
1.反思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与常规的理论教学不同,学生在设定的参与式活动中获得感性体验并在团队主持人的带领下通过交流、分享从而升华为团体共有认知,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更符合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实践来看,是适合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由于大一新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所以大都觉得比较新奇,每一位同学都热情参与进来,大家都是主角,这样更能从自身的角度体会到活动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活动的目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灌输教育让学生知道活动的意义。但是,由于我院首次举办这种互的大型团体活动,难免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时间紧、任务重,对于主持人的培训较为仓促,不少主持人对于团体心理活动操作手册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一些游戏的开展较为冷场;由于参与人数过多和场地限制的原因,导致活动有一定的组织难度,使得活动刚开始时现场小有混乱;团体活动忌迟到和早退,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和主持人传达清楚,导致此类现象的发生;游戏活动只是载体,游戏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分享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时间的限制,大部分主持人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游戏中,少有与学生交流体会。
2.探索
根据已有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经验,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能有一些新的探索。
(1)凝聚班级团体的力量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莉萍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教育心理研究.2012.04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2008.12
篇7
一、声乐教学中涉及较多的心理互动效应分析
心理互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想要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需要明确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出现较多的心理活动类型:其一,处于合作目的的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心理互动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师生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从心理上产生相互配合的心态,这也是声乐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的行为基础。声乐是一种突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其最终的呈现效果不仅受到作品本身精神内涵和意境的影响,更受到表演者个人的精神情感的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以及个人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诠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十分必要。由于个体思想情绪、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学生和教师之间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良好的配合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影响下,学生可以以更加放松和自由的心态与教师阐释他们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使一部作品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而教师也可以在不断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同时也能够更加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反馈,从而营造良好的声乐教学氛围。总之,声乐教学中的合作性心理互动的合理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声乐课堂效果和效率,进一步帮助实现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合作性心理互动效应的重要意义,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声乐教学活动更加活泼,充满创造性,利用合作心理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默契度,实现声乐作品情感与个人情感层面的共鸣。其二,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随着声乐教学水平与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声乐教学方法也不断进步,集体教学和一对一单独教学都是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声乐教学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由此产生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声乐教学中的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和教师对于某些声乐技巧或是对于声乐作品的情感理解存在着偏差和争议,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欠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二是声乐学习是比较辛苦的,学生需要坚持日常练习,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声乐理论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所面临的外界的吸引也逐渐增加,部分学生很难长时间专注的投入到声乐知识的学习之中,并可能由此引起对声乐的厌倦或是反感等负面情绪,并由此产生对抗性心理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对整体声乐教学效果十分不利,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失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经验表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和个体化差异,并加以有效的引导,是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有效方法。在声乐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行为,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引导,更多的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尽量避免对抗性心理互动效应的出现。同时,教师也需要适当的创新课堂教学互动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声乐表演的欲望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将对抗性的心理互动效应逐渐转换为合作性的心理互动效应,为声乐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三,竞争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这种心理互动效用的出现与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开班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它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双面性,适度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斗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欲望和水平。但是竞争性过于严重,也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信心,对其声乐表演能力造成影响。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学模式仍存在不完善的方面,受到师资条件、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很多学校无法实现声乐教育的一对一教学,因此很多教师都是同时给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学生上课。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会有意识的表扬某些进步较大或是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会批评某些学生。这种情况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情绪的变化,激发部分学生的竞争性心理。一般情况下,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并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干预,它能够转化为促进学生更加勤奋练习声乐的动力。但是如果学生将成绩、排名等看得过重,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忘记最初学习声乐的目的,过于功利性,会对学生的声乐情感表达和审美品位均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形成了竞争性心理互动效应之后,一定要予以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名次和成绩,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据此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过多的与某一个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要注重合理的安排沟通时间和课堂结构。
二、心理互动效应应用于声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课堂中的良性作用,实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掌握心理互动效应的相关理论,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活动特点。由于学生声乐基础的不同,在课堂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声乐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课堂中的心态就相对从容、放松。但是声乐基础相对较差的同学就相对比较紧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声音就是有共鸣,只要能将高音唱出来就是完成了任务,这种心理会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分辨声音的好坏,也无法掌握声音技巧。出于这种心理,学生可能会在声乐练习的过程中养成一部分的坏习惯,比如出现冲、撞、挤等唱歌方式。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加强沟通,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声乐演唱方式及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声乐演唱是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积极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鼓励,与学生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练习声乐的信心。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教师也要注意加强管理,帮助学生刻苦、踏实的做好日常练习,避免学生出现好高骛远、盲目自大的心理。其次,充分发挥心理互动效应的作用,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突破与创新。举例来说,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声乐作品的背景、情感等展开情境模拟教学,使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利用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讨论、课堂提问等。对于不同的想法和见解,教师也要给予支持和肯定,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的情感交流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另外,在声乐课堂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是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双方的心理互动,因此教师不仅要全面的分析学生的课堂心理特点,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效的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声乐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效用,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声乐教学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的这种双向的心理互动效应也是循环的、持续性的过程。为了使这种良性的心理互动效应能够持续下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声乐文化素养和技巧性,这样在课堂中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存在感与地位,积极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绩。但是,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点,虚心听取来自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改善课堂活动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注意加强工作总结,根据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和声乐水平,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声乐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互动效应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中对声乐课堂中常见心理互动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互动效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与相关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进一步提高我国声乐教学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晓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178-179.
[2]任莎莎.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才智,2014,(02):89.
[3]辜小飞.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5,(24):146.
[4]綦文娟.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时空,2016,(01):176,153.
[5]章莉.从简单性到复杂性:声乐教学思维的转向[J].艺术百家,2014,(04):211-213.
[6]任程.探究声乐教学中的心理互动效应[J].音乐大观,2013,(02):59.
篇8
一、正确发挥教师的职能,使学生与教师心理相容
1.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教师的威信
教学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教师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教学,其基础是教师的威信。无论是儿童启蒙钢琴教学还是音乐院校专业学生的教学,没有威信的教师是很难开展教学工作的。正式的威信是由学校任命的法定的地位和权力;非正式威信是指不依靠任命而靠教师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而产生的影响力。在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权威比正式权威更重要,因为对学生来说,非正式权威是自愿的,而正式权威则往往是强制的。不要因为拥有正式的权威就对学生态度强硬,以为学生看见教师害怕就是建立了威信。其实,钢琴教师要想在学生心中树立自身的威信,不仅要用自己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要用自己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人格修养等各方面的优良品质触动学生,这样便可树立教师威信。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威信,学生才能与教师心理相容,顺利地进行钢琴专业上的教学内容。
2.竭尽责任,摆正责任与义务的关系
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进行好教学工作。事实上教师的责任比义务更重要。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即便拥有非常渊博的专业知识,但当面对学生只是勉强尽义务而不是尽心尽责、不负责任或怕负责任时,学生在心理上同样不会接受,在他们心目中你也就不再是拥有极高威信的教师了。其实,钢琴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在教书育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自身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任何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或只想草草结束课堂教学的行为,都是没有竭尽责任的表现。由此造成学生也会不尽其学生之责,不练琴,也不听从你的指挥,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师的威信,就不能与学生心理相容,不能顺利地展开教学工作。
二、通过心理接触,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1.把握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
心理接触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受,将对方看作是值得尊敬、关心和真诚合作的朋友。在钢琴教学中要利用观察、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想法,把握他们的个体心理活动特点。对他们在钢琴学习中演奏方法、乐曲处理等思想倾向的肯定与否定,都采用和善、友好的态度来表达;对他们个人的演奏习惯、特长、愿望等表示理解和尊重,并给其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在与学生交流时,即使在指出其演奏上的缺点时,也要表现出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重视,从而达到心理接触的目的,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对象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让他们了解教师的德才学识,在教学上被肯定,在情感上接受,感受到教师对钢琴的热爱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诚投入而值得信赖,值得尊重。这时才可能有进一步更深的心理接触,互通思想,赢得理解与支持。在心理接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表达对学生钻研求知能力的信任,以及对其优点、特长的赞赏。过分贬低一个学生的短处,在心理上是非常忌讳的,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挫伤,使学生在不顺的心境中学习,使学生由于被信任程度降低而与教师心理互不相容,降低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启蒙阶段的儿童,当他们进步时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切不可在他们面前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任何不屑一顾的态度都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篇9
近年来,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与学”相互间的关系处理感到束手无策,常常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某个或一些教学环节把握不好,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伤害等意外事件,使学生的心理与体育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促使学生热爱体育、积极运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性研究,从体育教师自身寻找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法,为教学提供帮助。
1.课堂组织能力
1.1课堂准备工作
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组织能力首先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和使用教材,以及组织体育教学,这样的组织能力是在一定深度的专业基础_L,在掌握体育科学技术、更新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等情况下形成的。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会对课堂上将出现的大多数情况都有所预测,减少课堂的复杂性。应当重点指出,教师的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计划、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一也是教师组织能力的重要条件。
2.学习能力
2.1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全面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同样起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努力钻研教材,从教和学中区分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内容先讲或先做示范,哪些内容应该结合人体的知识加以说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体育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适宜的调整和加工,使学生较容易地从动作的泛化阶段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从对体育的低认识逐渐过渡到高认识,从受教育的过程逐渐过渡到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教师对课本熟练掌握,这一阶段才可以顺利进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机体感受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认识。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会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简便。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结合事例传授给学生一些体育各学科术科的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在参加锻炼后的机体感受,促使他们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从内心产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度。
2.2更新知识能力
教师对体育科学的理解和知识的更新对学生的心理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体育这门学科不从理论上,从跨学科和实践上进行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拓宽知识面,理论联系实际,深人浅出地进行教学,那么就无法正确启发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从学生们个性心理和对知识需求方面讲,学生自身在不断地发展,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革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实践相联系、相适应,才能使得体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都必须具备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把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新手段用来指导学生,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如:力、质量、速度、加速度、重力和惯性力等)来讲解,把交叉学科的新理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确保体育教学的先进性,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运动实践,使学生心理上有科学的保证,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用老眼光看待现代的体育,缺乏对新知识的领悟,必将导致相反的结果。
3.语言表达能力、示范能力
3.1精炼的语言
教师的教育教学首先要靠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主要有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创造一种和谐、亲切信赖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充实、统一。教师语言罗嗦、平铺直叙,缺乏面部表情和手势,将会使学生产生无味、疲劳和厌烦的感觉。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相互间的心理活动缺乏同感与共鸣,故无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应用知识不当也不能满足学生自我意念的需要,加上认识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相互间不能理解,形成了“教”而“不学”,“学”而“不教”的局面。所以说语言是沟通理解人的一条渠道,同样是教学的枢纽。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用现代化的眼光合理加以分析、综合定论、化繁为简,善于运用现在教学的语言。在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理的同时,体育老师还应使用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如此方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活动。
3.2准确简易的示范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一样,教师应精讲多练,所以说体育老师的示范很重要。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诱导性,可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条件。教师的示范能力直接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起着较深的影响,体育教学大部分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练习来完成的,教师的示范动作正确、敏捷、协调并富有力量和柔韧的美感,动作简单易于操作,可促进学生的直观视觉和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彼此间能逐渐地校正自我行为和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4.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4.1敏锐的洞察力
体育教师的观察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上体育课,全班学生都在不停地运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运动能力、技术水平和身体发展状况,从中找出学生共同的特点,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和机体现状、特征,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影响学生,激起学生对体育教学和自身锻炼的愿望。教师要提高观察力,就要提高运用知识、更新知识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提高观察能力,才能全面深入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面貌,把握住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心理需要。
4.2精准的判断
在体育课上,学生通常是在不同的强度、不同的身体情况下完成各种不同动作.有许多情况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对待,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许多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表情、身体状况、完成动作的质量来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在学生运动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不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障碍。只有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判断和评估,才能激起学生的良好学习心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热爱体育课、热爱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迅速地了解、正确估计即将发生的事情并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便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和有意识地去影响学生。
5.想象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对学生在接受、理解和掌握自己的讲授、指导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能产生后果的想象力,对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教师,不仅能预料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心理特点、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以及对待体育这门学科的认识水平,而且能预料他们的发展动向,获得预期的效果。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创造性的劳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艺术家需要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体魄的建筑师”,体育教师更需要它。
6.交往能力
篇10
护士在整个医疗工作中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地位, 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因为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护士与患者家属的联系也比医生多,在工作上护士与医生又必须密切配合。凸显了护士在这复杂的联系下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有利于顺利执行医疗护理计划;良好的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家属的积极性,深入地了解患者情况;良好的医护关系,有利于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式护士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2 良好的意志
人的意志品质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持久性、自制性、坚毅性五个方面,这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有了自觉性,工作中才有慎独的精神,自觉执行每项操作和医嘱;有了果断性, 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才会在急救时当机立断,迅速而机智;有了持久性,情绪不会忽冷忽热,工作才会有始有终;有了自制性,才会有耐心,能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苦衷,耐心听取不同的意见;有了坚毅性,才能把护理工作,特别是技术操作坚持到底,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
3 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护士来说更为重要。对周围事物不善于观察,就等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决,当然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精湛的医学知识,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是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的基本条件。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护士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以把握病情的发展趋势,并通过给予正确处理,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敏锐的观察力,既可从患者的生命体征中,言谈行为举止中获取患者的信息。如果没有敏锐观察力,就不可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长期焦虑情绪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延长和加重病情,护士从患者身上获取直接资料,判断患者需要,帮助医生诊断病情,评价治疗和护理效果,以及预防发生意外都具有重要意义。
4 准确快速的记忆能力
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等。护士对这4 种记忆品质都应当加强培养,尤其记忆准确性。因为护士在执行医嘱, 检查生命体征,打针、输液、发药的过程中都必须记准确。如果数据记错,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危机生命。其次,护士面对许多患者,患者经常变动,病情也不断变化,护理计划在不断改变,用药品种和数量也经常改变,如果一旦相互混淆,前后倒置,会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5 独立的思维能力
现代护士执行医嘱绝不是机械的去执行,而是由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按照医嘱去思考、去计算,从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与失误,把好治疗关。同时在自己护理工作中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6 积极稳定的情绪
护士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体态表情来展现的,它的变化直接感应着患者和家属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和和善可亲的表情举止,不仅能调节治疗的环境还能唤起患者热爱生活、战胜疾病的信心[3]。反之,则容易产生护理上的差错和事故。如情绪不稳、急躁、暴起暴落,会使患者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7 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
语言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友好、关爱、积极的语言能敲开患者心灵的窗户,消除患者的顾虑, 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护理工作中所接触的患者,很大一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上的问题,用药物是没多大效果的,还应与患者多交流沟通,用一些恰如其分的语言,视患者如亲人般关怀安慰他们,从护理沟通中感受到温暖,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8 注意的灵活性
护士工作头绪繁杂,患者的病情又变化多端,所以这项工作要求护士应当具备注意的全部优秀品质。在注意的优良素质中,灵活性最为重要。因为护理工作纷繁复杂,紧急意外情况较多,经常是在同一时间内交替的干着多项工作,这就体现出护士注意的灵活性是尤其的重要。
9高度的责任感
护士是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的,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每一位护士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敬重自己的工作,正确认真和对待护理工作的责任,提高认识能力。高度的责任感是我们在工作中战胜种种压力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护士们才会在具体、繁重、紧张的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极其细致、耐心和一丝不苟的操作,才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护士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尽快和病人沟通思想的能力
所有病人进入医院都会感到陌生,甚至产生恐惧感,这是一种具有共性的心理活动。不同疾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病人以及个人家庭情况不同,都会有不同性质的心理活动,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快与病人沟通思想,及时掌握情况,仔细分析、认真研究,并给予解决,才能使病人相信医院,消除顾虑,产生安全感,安心接受治疗,使疾病尽快康复。
语言沟通:同样一句话,如果说话时表情或者音调不同,就会引起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甚至产生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护士要注意语言的培养,说话时不仅要内容具体、切实、生动活泼,并联系病人的心理实际,针对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而且态度要亲切、关怀、诚恳、和蔼,体现出“良言一句三冬暖”的效果。
非语言沟通:病人许多心理活动,常通过语气、语调、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表现出来,所以护士应细心的观察,比如癌症晚期的患者对生命丧失信心,不配合治疗,我们在查房、治疗或者巡视病房时,与他(她)握握手,给他(她)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的真情与温暖,能积极的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尽快地与病人沟通思想,是及时获得病人的心理活动信息很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使病人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启发病人诉说,才能使病人有所了解。护士应该努力做到自己就像病人家庭中的一员,如同老人的儿女,孩子的母亲,同志的手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境地,这样彼此之间的思想也就容易沟通,病人的心理活动就会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这时若抓住时机,做一些心理治疗,将起到药物治疗所起不到的作用。
沉着、镇静、理智
有些病人就医时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一个人离开他熟悉的家庭,中断工作,改变生活习惯,进入陌生的环境,遭受疾病的折磨,有些人还要面临手术、死亡的威胁,心理上恐惧焦虑和不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护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妥善解决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当然有时护理人员自己的心情也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要镇静自己的情绪,运用理智、沉着正确地对待病人,应从职业道德出发,并保持高昂的情绪,乐观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决不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施加于病人,对每个病人应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使每个病人都感到护理工作者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
浅谈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相关文章:
1.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125例均为我院住院的急重症患者,年龄在17-70岁,文化程度:小学11例、中学78例、大学以上36例,其中急腹症20例,脑出血38例、外伤67例。
2 心理特点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针对急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患者治疗护理效果的需要。
3 临床护理
由于急重症患者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3.1 使患者有亲切感。急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感。这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 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3.2 使患者有信任感,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3 使患者有安全感。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对患者要高度同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于患者。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每日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上的压力。对急重症患者,无论后果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总之,做好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使患者以健康心理接受治疗,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篇12
网上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并非是一种心理疾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关注别人的评论,有的表现为注意自己的形象等,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并非典型的疾病症状。这些表现的背后弥漫着的“快来关注我”的心理渴望,是人们社会心理活动的体现。
人们需要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曾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遨游,却又视之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缺少关注对人们来说是件不快或者痛苦的事情,因为人们有需要关注,寻求关注的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当人们的基本生活满足后,寻求关注、获得自尊的心理需求自然而然地也就来临了。
我们需要被“点赞”
沟通是满足人们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情感分享、思想交流的工具。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传播特点,导致虚拟网络沟通成了人们彼此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具有跨时空性、便利性,人们能迅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送出去,以满足抢先、追新、求速、好奇、展现自我等心理。匿名性、虚拟性的特征导致人们可以不顾现实的控制,尽情地扮演自己希望的角色,交流的内容也远远超出传统的面对面交流,甚至包括那些自我感受、自己隐私的东西,只要你愿意,一切皆有可能。
人们的交流在于互动,所以在发出信息后,人们会期盼有所回应,以了解别人的态度或看法,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一些人通过微信、语音等传播出去,并非简单的单向交流,而是也要从别人那里获得点什么,如期待别人或多或少地给你点个“赞”,发个笑脸或做个善意的评论等,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过程或现象。在意别人的看法或关注没有错,只是别太过。
低自尊者更易焦虑
在社交中,主动向他人暴露自身相关信息的行为被称之为“自我表露”。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有积极态度,对自己感到骄傲,感到自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那些具有高自尊的人,通常善于自我暴露,相反那些低自尊者不喜欢自我表露,他们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陷,担心受到他人轻视和诋毁。
网络微信中留言透露心声,在公共平台上发自拍等等,都是自我表露的形式。由于网络交流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交谈,低自尊者可能觉得网上交流对自己不利的风险远远低于现实交流,因而更乐于在网上暴露自己。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找了80名被试者,让他们填写自尊量表,结果提示,低自尊的人觉得在网络上表露自己更安全。
采用网络交流,人们并不需要立刻做出回应,低自尊者可以深思熟虑找个最合适的方式应答,有足够的时间思索,以期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或效果,因此,网上自我暴露对低自尊者更具吸引力。低自尊的人能够在网络交流中产生更满意的感受,而网络的匿名性会鼓励那些害羞、孤独、社交障碍患者和低自尊的人群表露自己。
网络社交压力并不小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熟人社交圈,比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匿名性慢慢在消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压力已侵袭网络交流。另一方面,评论、转发、点赞等反馈的及时、多样与量化,也增加了低自尊人群在网络社交方面的焦虑情绪。
网络只是提供了虚拟交流平台,低自尊的人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交流,然而,导致他们易于出现焦虑的低自尊本质的东西并未改变。他们还是担心自己够不够上相?有没有说错话?会不会冷场等?社交反馈的压力反使低自尊人群更加注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从而出现“社交形象焦虑症”中的各种心理或表现。低自尊者,自尊心更强,彼此矛盾与冲突使低自尊者易焦虑。
除此之外,人们更喜欢“正能量”信息的传播和传播者,而低自尊的人很容易消极,缺乏自信,经常发些如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等负面的东西,因此很难感受到应有的关注,更感到失落。
如何提升自信与自尊
低自尊的人在社交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找答案。一般来讲,自尊水平的高低与成功、主观期盼有关。越成功,或成功对个体的意义越大,或主观期盼越低,自尊水平则越高。成功受许多因素影响,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然而通过降低生活、工作的期盼欲望,这样,一个小的成功就可能令人欣喜不已,提升自信与自尊。
1。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不仅是消极评价。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让别人发现,太看重自己的“表现”或面子,只能令自己更加敏感。
2.合理归因,改善认知偏差。低自尊者在遇到挫折时,会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的特质上,比如发信息给别人没有及时收到回复,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卑微而导致他人的漠视,而不去具体分析各种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许手机没电等。
3.活出自我,提升独立性。低自尊者通常过分依赖他人,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将生活的主动权拱手于他人,这些都不利于自己的成长。自己要有独立性,关注自己取得的成功,哪怕是小小的成绩,不断强化,慢慢提升自尊水平。
4.选择参与或扬长避短。选择那些适合自己、能取得成绩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
5.根据相似性原理寻求比较。选择身份、地位等相似的人作比较,把自己放在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
不要与社交焦虑障碍混淆
尽管网络版的“社交形象焦虑症”不是病,低自尊者也仅表现的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一些特点,然而,临床实践中涉及社交形象的某些精神心理疾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还是很严重的。
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为:
明显而持久地害怕暴露于陌生人或可能被他人审视的场合,或担心自己出丑、做出令人难堪的行为,诸如害怕在其他人面前做事如说话、吃东西、写东西等;
暴露于所害怕的场所总引起焦虑,表现为与情景有关的焦虑甚至惊恐发作;所害怕的场所无法回避时,则忍受持久强烈的不舒适体验、焦虑乃至痛苦;
回避、焦虑体验或害怕情景的痛苦显著影响生活、职业学习功能、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或因恐惧导致明显痛苦或纠葛。
如果有上述表现,且不是因为药物、物质、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就可考虑社交焦虑障碍了。
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该量表目前是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量表分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1、2、4、6、7正向记分,3、5、8、9、10反向记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我认为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别人不相上下。
2.我觉得我有许多优点。
3.总的来说,我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4.我做事可以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好。
5.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
6.我对自己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
7.整体而言,我对自己觉得很满意。
篇13
声乐艺术是独特的,其特殊之处在于这门艺术不仅需要演唱者掌握理性的知识,更需要的是对感性知识的融入与灌输,只有这二者合璧,才能让优美动听的音乐里饱含着演唱者的情感。通俗意义上来讲,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和技巧都是声乐教育的基础,是理性层面的,学生通过勤苦练习都可获得,而作为教师,在教授声乐时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上、心理上的知识传授,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认可声乐学习,并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声乐艺术创造和发扬中去。声乐心理学是对学生在学习或表演时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了解学生在进行学习声乐时所呈现的态度、语言、行为,分析出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以此给予学生更专业的心理指导。[1]同时,通过对学生声乐心理的分析,也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他们吸收更全面的音乐基础素养,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教育系统,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对于每一位声乐学习者来说,学好声乐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的意义不亚于演唱基础功底的锤炼,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给他们足够的勇气接纳声乐,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演唱成果,并以不断深入研究声乐艺术为长远目标。
二、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缘起
(一)声乐活动与心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声乐表演讲究的是演唱者身与心的合二为一,所谓身,指的是在演唱时运用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如嘴、舌、喉等发声器官,以及对腹腔的运用,演唱者通过利用身体的各种器官调节气息,产生高低、快慢、抑扬的声音变化,让声音拥有不同的节奏和频率,形成优美的音乐。而所谓心,则指的是演唱者的心理变化,在演唱时,其内心情绪、感官的波动会对演唱者的身体器官的调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声乐作品的呈现效果。因此,可以说演唱者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声乐演唱的发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教师必然要考虑到学生声乐心理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在表演的关键时刻自我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将自身的演唱优势发挥出来。
(二)声乐心理学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不同领域知识的认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也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与心理学的融合,声乐心理学就是声乐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交融产生的结果。在各地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指导也逐渐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其主要表现在声乐心理学课程的设置上,根据课标要求,学校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旨在通过良好的心理指导,让学生从心理活动中提升对声乐教育的认识,并从中挖掘自己对声乐教学的潜力。[2]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和对声乐表演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声乐课堂的主人,以此来实现学生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不断成长,促进我国声乐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声乐艺术不断创新的目的。
(三)声乐心理学的发展是声乐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建设是我国百年建设大计,是我国兴旺发展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声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要求既要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出色展现出声乐演唱作品,又要拥有综合性专业素养,不仅要拥有声乐演唱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音乐其他领域,乃至其他艺术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将演唱者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声乐演唱中,推动声乐艺术的创新和创造。[3]而对于声乐演唱的学生来说,求学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全面性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付出异于常人的努力和艰苦,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能完成求知过程中一次次的挑战,成长为真正符合需求的人才。因此,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升他们对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增强他们对声乐艺术的信心,促进他们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
三、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运用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指引
声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生求学的阶段,学生的主要交流对象就是教师和其他同学,而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指引。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别,这种差别包括学习成绩的差别、性格的差别等,例如,对于班级中较为活泼外向的学生,他们富有较强的表现欲,对于此种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的磨炼中去,通过演唱实践查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声乐表演水平。而对于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对外表达的学生,他们在进行演唱时往往会畏手畏脚,无法放开自己去演唱,对于此类学生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与他们进行沟通,开导他们,让他们勇敢正视自己,促进他们与外部演唱的进一步接洽,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去,走向舞台,面向观众,勇敢地演唱自己的音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观所有学生,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并以此作为学生心理活动摹写的突破点,进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二)加强声乐指导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
在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极大,特别是对于刚入门的学生,他们往往会不刻意地模仿教师的言语、动作,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水平。一方面,艺术类教学更偏重于小班教学或一对一教学,通过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教师,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来说,教师必须具备足够专业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源源不尽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之外的综合文化素养,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艺术成分,为学生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养料。而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规律有所了解,要对声乐心理学知识进行掌握,要从心理上热爱声乐教育事业,要对学生有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以此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吸收。
(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良好发展环境
无论是传统教学课堂还是声乐课堂,学生都是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而存在的,需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升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热爱学习的兴趣。声乐教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不同分割的学习作品、形式各异的教学模式等,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挖掘到最大化,让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去应对烦琐的声乐基本功练习。同样,对于教师而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教师的角色分工更明确,即全心全意为了学生发展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又让教育的目的更准确、更鲜明,也相应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以更轻松的心态去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四)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就教育的参与主体而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教师能够创造良好的师生沟通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与成长中来,师生之间互相参与、互相鼓励,共同朝着学习目标努力。首先,教师需要丰富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增加对教师的理解与信任,这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其次,教师还需要从心理建设层面加强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克服声乐学习中的诸多困难,并积极创造教学情境,为学生未来表演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模拟练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与教师沟通完善自身的演唱技巧。最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品格,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
结语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审美认知及艺术鉴赏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声乐表演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在不断发展的声乐表演教育中,要理清演唱者与观众的喜好,就必须从心理活动出发,研究他们的思想、行为等多种活动,以此为基础对声乐表演进行整合、创新、提高。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