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推广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加大宣传力度
当今宣传成了让大家了解一种东西的最好方法,为了让广大农民重视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我们就要大力宣传农机技术推广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会给农民带来的广大利益。我们要真确制定宣传的内容,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惠民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要正确利用媒介技术的宣传,比如电视网络等的宣传,也可以组织宣传人员下到农村中亲自宣传,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高效性。
2.2建立新的体系制度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想推广农机技术就要建立新的体系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比如:国家可以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给予相应的政策辅助和资金保障,并且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建立以农机化技术为主体,各种农民专业合作共同发展,农机科研、生产和培训广泛参与的农业体系,农机化各部门要切实履行上级的指导,为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建立法律保障,提高可行性。
2.3增强推广队伍的素质
推广人员是农民与国家的沟通桥梁,推广人员应该把上级传达的任务指标切实传达给农民,不偷工减料,不从中谋取利益;同时也要真正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然后切实把信息反馈给上级。然而要真正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就要加强对他们的专业培训,比如:不断教育推广新技术的知识给推广人员,可以让他们在专门的机构学习培训,也可以让一些重要组织者外出专门学习新的技术经验。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学的新的技术经验切实传达给其他成员,这样才可以全面促进人员素质的提高。
2.4加大典型事例的宣传力度
推广人员在推广农机技术时,不能光靠组织者的语言宣传,要结合典型的事例,让农民真正懂得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效益所在。比如: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结构,将典型成功的农技推广事例给农民展现出来,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技术的伟大性。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人员来给农民亲自讲授,将农机化技术将给农民,做给农民,教会农民,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国家的惠民政策,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的创新工作中来。
篇2
1.2科技成果同实际生产需求错位袁影响推广效果
经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众多,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却很少。科研成果申报机制存在弊端,导致农业应用研究不立足于市场需求,易于直接投入生产的实用技术;申报奖项时,采取自下而上层层报奖的模式,一级接一级的虚假累加成果数量,导致真正的科研成果缩小了推广转化的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成果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检验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民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效化的趋势,由于市场需求发生了转变,就更加强烈需要有效的综合技术和管理技术。但是,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推广机制过于单一,忽视了配套集成技术与整体技术的作用,不能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相呼应,且又由于市场技术等信息流通不畅,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3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袁增加了推广难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篇3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有若干的组成部分,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遥远的感知技术。首先是感知技术,这之中就包涵GPS技术。GPS技术是一种定位技术,通过卫星对地面上的目标进行定位,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农机上运用GPS技术可以使农机实施对各个农机的位置和作业情况进行跟踪,以便农机可以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对农业生产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部署,使农机作业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农机整体的生产效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都是通过人工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审查,对农田的作物生长状况、农田土壤水分生长环境、病虫害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但是这样的方法缺少及时性,而且人为因素对田地调查结果的影响较大。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对农田的情况进行实时的检测,这样的监控数据不仅实施性强,对各项数据的检测也较为详细具体,可以检测到人工检测不到的项目,以便对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农机中加入这种技术可以更好的把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传感器可以进行更加精确的播种,灭害和预防,提高生产的效率。地理信息交互技术,这是农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核心技术是将农机的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整个数字化系统进行实时的更新,以便管理者更好地对农机的信息进行掌控,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及时的科学调整。对于企业来说,要结合当前的市场需要,生产能实际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农机技术之中。
2.2网络物联技术
网络物联技术包涵各个方面,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链接,使农机在农业生产情况可以快速的到达管理者手中,以便快速做出处理。通过这样的网络可以对农机的各个地方实现远程的生产操作,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此外,在整个系统中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处理系统,降低整个农机对人的依赖,真正达到自动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企业可以根据这一点对当前的农机进行网络化的改造,使农机可以更方便的连接网络。也可以研发相应的网络技术对相关的生产单位进行技术支持。
2.3精准化技术
精准化技术是建立在精准传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这其中就包括精准播种技术、精准整地技术等。这些都对现有的农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传感器方面要达到相应的要求,还要在现在的技术上进行改进,提高基础技术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精准性,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生产的要求。精准技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技术,要真正实现它,就要整合网络技术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对农田的情况进行把握,通过掌握的情况进行相应的生产安排,通过网络下发到各个生产单位。在农机上可以通过精准的传感器对生产进行更精准的操作,但这种精准的操作也对农机的质量和操作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要在这方面对当前的农机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
篇4
1.2人员构成
1.2.1总量。2013年,汕头市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共有107个,在岗人员1221人,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10个,在岗人员39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4个,在岗人员224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73个,在岗607人。1.2.2技术职称。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6人,占总人数的37.34%,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43人(其中高级20人,中级43人,初级8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69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初级40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244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7人,初级173)。越是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越是困难,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4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64%;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1.5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3.98%。1.2.3学历。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498人,占总人数的40.7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5人(大专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7人(大专86人,本科21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56人(大专204人,本科52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6人,占总人数的0.49%;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46人,占总人数的11.96%;拥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有346人,占总人数的28.34%。
1.3经费
1.3.1经费来源。目前,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同级政府管理,随着财权人权的下放,各农业推广机构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却被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农业推广机构大部分以公益为主体,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一是来自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人员每年固定的拨款,这一部分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二是申请项目获得的经费,这要视每年当地财政的境况好坏和具体单位申请项目的能力,有的单位1年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有的单位获得的经费相对有限,但整体上经费还是不足,项目经费来源较为单一。1.3.2人员待遇。汕头市除了潮南区各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由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分派驻镇,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发放外,其他农业推广机构人、财、物均由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岗位津贴由各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发放。虽然近几年来人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差还是较大。人员待遇在各区县和各乡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递减,市直机构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1.4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受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农业示范点建设为辅。1.4.1产中技术指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会寻求镇(街道)一级农业推广机构帮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具体问题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轮作等。1.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转化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汕头的农业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反季节生产技术等。随着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农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汕头市利用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成果,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也根据生产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科学务农的热情。1.4.4科技下乡入户。近几年,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本着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适时送技术、送农资,把惠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1.4.5农业示范点(基地)示范。汕头市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技术骨干,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2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工作条件落后
全市乡镇(街道)73个农业推广机构中仅有14个拥有自有资产的办公用房,绝大多数机构只能依靠镇政府办公,加上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大部分推广机构没有公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
由于汕头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有限,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致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具有较高层次职称及学历人员比例少,全市122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6名是研究生学历,并且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学历不高,再加上知识更新机会不多,以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推广工作的更新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4]。
2.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难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职称低,晋升难,各区县农业局都没有成立初评委,不利于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参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都要设置通过率差,不能100%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硬件、软件较差,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
2.4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缺乏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差额拨款的机构,目前汕头市区(县)、镇(街道)2级推广机构中,约有一半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仅有9个农业推广机构拥有或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大部分农业推广机构平时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只能通过企业或种养大户的场地进行实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5人员编制被占用
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直是制约着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许多机构原来的人员编制就少,现在又有许多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造成专业技术队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开展。
2.6待遇偏低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
3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长期以来,汕头市在推广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有弱化趋势,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汕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3.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
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和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倾斜政策,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此激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加大投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出众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省里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3.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5]。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促进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效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推广,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成本。
3.4加强与各类农业专业推广部门的合作
完善各专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农作、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专业推广机构,打破按专业设置划分各搞各推广的自成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机构。
篇5
2.1建立农机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是为了及时收集各产业对农机需求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准确地把握农业需求情况。建立服务平台,一方面要体现当地特色,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农机信息新动态。
2.2确保农机推广的财政投入
要想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确保农机推广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基层农机新技术推广的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极为必要。调整农业资金投入结构,可借鉴世贸组织中有关农业领域资金投入的规定,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逐渐将资金投入向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扩展。
2.3有效切实保证科研单位与推广部门的紧密联系
将科研单位和农机推广部门相结合,全面的了解农民和农村额新动向。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密切结合,加速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高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科技贡献率,少投入多产出,使用市场经济。
3农机推广技术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化发展要求的情况,主要表现在:
3.1设施不全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设备严重落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众所周知,一项新技术,一个新品种,调整一种新产业。推而广之,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3.2队伍不齐
这几年农机推广队伍重视了机关办公自动化信息网络建设,却忽视了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提高。众所周知,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管理人员、农经员等献身技术推广工作,做了不少工作,但至今仍没有什么成绩,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安,这支队伍不稳,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做到机制创新到位,实现信息革命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篇6
1.实效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体现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战略紧密联系,体现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2.科学性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正确处理推广的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作出全面、客观和系统的评价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3.适应性原则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农技员或者农户不同的行为特点来分别设置指标进行评价,而不能一概而论[8]。
4.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评价是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的。评价时既要反映推广绩效的全貌,使指标全面又科学,又要防止指标过于繁杂。因此,在设置指标时应做到概念清晰,数据来源便于采集,提高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从经济、科技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选取构建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的模型。
1.经济、科技效益指标
(1)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的农产品及副产品总量,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成果。
(2)粮食单位产量
粮食单产是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播种面积之比,是农业生产效益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般来说,单位面积粮食产量越高,表明土地质量较好,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越高。
(3)人均粮食占有量
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相对较低,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新技术的采用和实施后人均粮食产量占有的状况。
(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民在进行农业和其他副业生产活动获得的收入,其高低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影响[9]。
(5)农村用电量
农村用电量指一个年度内,扣除在农村中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基建单位的用电量之后的农村生产上和生活上的全年用电,反映一定时期该地区应用农业技术的程度。
(6)农用机械总动力
农用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农业技术水平。
2.社会效益指标
(1)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农村就业人员数
农村就业人员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农村发展态势越好。
(3)农民人均耕地面积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指人均占有种植各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
(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反映了居民居住水平和基本生活质量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越高,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好。
3.生态效益指标
(1)地质灾害发生次数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等。该指标是反向指标,其值越大,表明可持续发展态势越差。
(2)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侵蚀粮田,破坏农业生产资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反映了该地区在水土保持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越大,生态效益越大[5]。
二、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评价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12《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31个省市的2011年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SPSS系统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选择主成分方法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通常把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且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就可以只考虑几个主成分而不损失太多信息,使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效率[10]。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1)若原始数据存在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或者单位不同,要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使指标之间具有可比性。(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3)根据特征根计算结果,确定主成分量的个数。为了确保原有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被新的主成分所提取,主成分个数的选取要求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越大,表明该主成分综合信息的能力越强。(4)综合各主成分构造评价模型及分析综合评价结果[11]。
(二)分析过程及结果
在表1的各项评价指标中,存在着正向指标和反向指标。正向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越好,逆向指标则相反。其中,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是反向指标。为了使各个指标都具有正向化的性质,在进行实证分析时,先要对数据进行同趋化处理。另外,由于数据单位不同,因此还要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数据通过同趋化处理后,接下来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和主成分分析,确定综合解释因子,表2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表2可以看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3.68%,基本保留了原来指标的信息,这样将原来的12个指标转化为4个新指标,4个指标与原来的指标存在着线性关系。SPSS软件得出主成分系数矩阵如表3。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主要是粮食单位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农村用电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住房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这7个指标的综合反映,贡献率为34.349%。第二主成分主要是农业总产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就业人员数3个指标的综合反映,方差贡献率为27.188%。第三主成分主要是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9.245%。第四主成分主要是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反映,方差贡献率为8.535%。接下来,SPSS给出各主成分得分。
篇7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各种农业机械购置者和使用者已经由集体为主,逐步变为以农户(特别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主;二是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也由集体统一组织逐步变为市场化,并由一般性的宣传示范转向全程服务;三是农机化从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向注重质量、提高效益上来;四是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在实现这些重大转变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要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这种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政府主导下的单一推广组织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1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1.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与“民办”的组织共同发展。
1.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2.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笔者根据自身参与校企合作进行农机具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与推广的实践,并对目前农机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应是“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相结合,以官办为主的双轨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政府推广机构+示范基地+农机户”及“政府推广机构+农机大户”等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提供政策、法律及推广资金,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机具进行试验的基础上),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进行示范作业。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推广组织体系的主要形式有“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研发单位+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大户”、“农机生产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户”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由中介服务组织沟通生产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产销信息,研发单位或企业自主研发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提供推广所需的资金和设备。且进行具体推广工作的市场运作和售后服务,研发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农机大户开展示范作业。这种模式,企业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资金来源是由会员提供的会费,协会组织会员开展农机作业、技术推广、经营等活动,协会在向会员提供服务的同时,又保证会员家庭(农户)独立经营的基础不受影响。这种民间推广组织能及时了解和反馈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缓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弥补当前因国家专业部门人才不足和其他服务跟不上而不能满足农机户经营多种农机需求的缺陷:能在协调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中发挥枢纽作用。这种推广组织形式很受农民和农机户的欢迎。
3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3.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从根本上转变农机科技投人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鼓励推广部门与农机科研、教育、生产部门相结合,共同开展推广工作;鼓励推广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农机科技开发,兴办实体,特别是县乡农机站可兴办或领办农机股份作业公司和租赁服务公司,以有偿服务来弥补经费不足,拓宽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输血”和自我“造血”与外界“补血”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改善农机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促进各种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
3.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3.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篇8
2.1是畜牧业遵循市场变化轨迹,从“量”到“质”的顺势而为不可否认,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注重质量,注重健康饮食,不再仅仅是吃饱,而是要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当人们的饮食观念发生变化、要求更高时,传统的禽畜养殖方式、不合理的畜禽产品结构就不可避免地惨遭淘汰,而注重科学养殖、合理布局、提供优质健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随之应运而生,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是畜牧业配套养殖,从“盲目生产”到“科学规划”飞跃转型的时势所需采用科学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标准,不仅可获取优质、可靠的畜产品,而且利于市场竞争更趋向公正透明,对养殖户、消费者来说均是“受益匪浅”。另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实施,营造出“不以规矩不以成方圆”的畜牧业配套养殖氛围,制定了相关标准与制度,避免跟风的盲目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因地适宜,量化为入,使牧民和养殖户胸有成竹,将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合理衔接。
2.3标准化生产是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航标,是畜牧业适应全球环境、与时俱进的首要之举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不仅颠覆了发达国家在禽畜产品质量标准方面纵横一体的独断,更提高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用无可挑剔的优质产品刷新出口量,为国为民增加收入。
3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3.1优胜劣汰,统一品种,加强种畜禽的日常管理。在一定区域内尽量实现畜禽品种上的统一,为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奠定基础。
3.2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培育力度,意在整合小户。规范经营管理和统一生产模式是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所以,应注重培育、扶持规模养殖场,并以其为龙头带动相邻小户,组合为专业化养殖小区,这样便于有效管理。
3.3注重兽医业务技术培训,并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外引内联,相互携作”的途径,激发各位兽医对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浓厚兴趣。
3.4做好防疫工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百姓之所以钟情绿色环保型畜禽产品,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达到卫生标准,可放心食用。而按照规定做好畜禽防疫工作,方能为畜禽标准化生产奠定牢固的基础。
3.5强化牧业执法,加大畜禽市场的监管力度。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应取精华弃糟粕、取优质抵伪劣,层层把关,用火眼金睛震慑不法分子,确保养殖户用到放心饲料和兽药。
3.6由点到面,循序渐进。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应逐步铺开,并注重实际结果。另外,应着重引导、培养农牧民主动推广畜禽标准化生产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使之落到实处,从而早日实现禽畜的标准化生产,让广大老百姓实现放心购买畜产品。
4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4.1重视禽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力度不断使之完善
这是实现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基础。首先,统一设计,依据“房屋砖瓦化、设备现代化、技术规范化”的标准,建造标准化畜舍并配备消毒器、冰箱等相关设备。同时,秉乘“方便生产,方便防疫”的理念科学规划,并依据主风向对主要功能区进行正确设置,给畜禽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其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原则,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标准化畜禽圈舍建设力度。光照、喂料、饮水、清粪应全部实现自动化。安装可视化远程监控系统,加强安全和管理监控,实现管理升级。再次,积极发展标准化集中畜禽产品供应站,为畜禽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实施创造应有的先决条件。
4.2持之以恒,将良种普及作为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重点
应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选择具有抗病力强、效益高的优良品种进行标准化繁殖生产,以各种努力、助力提高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另外,突出品种改良,以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在畜种改良上,应秉承“提高优良畜种比例、压缩低产畜种”的理念,创新机制、出台优惠政策,以加快禽畜良种体系建设。
4.3注重科学饲养,狠抓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首先,按照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草原禁牧计划,将推广畜禽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作为重点,提倡“标准舍,科学管;冻精配,创高产”的综合组装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新疆冬季漫长、气候寒冷的特点,建立有暖棚和温室的标准化圈舍,并随着气侯变化对畜禽进行合理饲养。其次,为保证舍饲成功顺畅,需着重推广青贮饲料、微贮技术,并使之落实,为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饲草饲料基础。再次,为从根本上保证畜产品安全,强力推行饲料用品标准化生产,对牧草和饲料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有机化生产,并由相关畜牧部门认定,达不到标准不得进入畜牧生产领域。
4.4吸引龙头企业加盟,做好标准化品牌建设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关键。首先,采取优惠政策,邀请龙头企业入驻当地,伴随着这些榜样企业一同而来的是专业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标准,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业层面的提高——这些因素,给当地牧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4.5加强畜禽疫病防控,以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成果
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是是否将重大动物的疫病预控工作做到位,以确保畜禽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无疫情发生。首先,为了使畜禽健康成长,组建畜禽病检中心必不可少,同时必需购置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并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其次,建立防疫、消毒等制度,完善免疫程序,把畜群免疫作为防疫制度化的重中之重,主要采取加强免疫,定期检测的方法,作好种群动态的健康检测,确保免疫效果。在此需强调的是,在疫病防治上,应务必按照农业部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的规定使用畜禽用药,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用药笔记的记录,做到规范用药,从而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另外,遵循《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体系管理规范》,落实畜禽疫病检测的具体事项,对当地所有畜禽进行动态检查、全面控制,并建立畜禽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确保畜禽活体不含药残,健康无疫。
4.6实施定点屠宰,实现畜禽屠宰加工环节标准化
务必控制好畜禽产品上市关,严把动物产品上市关,对无免疫标识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不能屠宰,对无检疫印章(标识)和产品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食品严禁出卖。
4.7提倡清洁生产,力争“就地化污”,做到粪污处理无害化
这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怀揣“农牧一体,种养兼顾”的理念,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的清洁生产技术体系,并变废为宝,提取畜禽粪便中所含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可用微量元素并制成复合肥。其次,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必须推广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尿分离之举措,对禽畜的粪便进行有效分离,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消灭畜禽排泄物及相关污染物的滋生、漫延,保护环境,还牧民、农民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再次,在牧区应提倡立体养殖、堆肥、沼气发酵等先进的畜禽饲养技术,从而取得“及时化污”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好效果。
4.8注重监督控制
这是畜禽标准化生产推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法律保证。首先,实行兽药、饲料产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了饲料安全,同时突击对牧民使用的饲料、兽药进行检验,从而保证了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顺利推广。其次,对畜禽产品质量务必重视并从严要求,建立并完善检测系统,引导畜牧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加工,做到畜禽产品从源头到供应末端的全程无死角、一条龙的监测监控。再次,责任到人,环环相扣,实行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不遗漏任何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从宰前到消费场所,进行认真检查,以保证消费者享用到安全、可靠、放心的畜禽产品。
5建议
5.1转变经营创新方式,突破瓶颈,创新和发展并驾齐驱,产品质量和经济收入携手同行,将关注点聚焦在产业的内部调整与成长,比如研发能力的增强,品质的提升,内部创业的实施。
5.2政府应投资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但要集中于畜牧业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瓶颈产业,从而达到“扩张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高度,优化产业梯度”的目的。
篇9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篇10
世界上由政府主导的农业体系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至今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体系。随着各国科技的发展,政府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各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和人员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现在全世界有超过200多个国家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五十几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说明目前世界的农业推广体系已基本完成,并成为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1.2对比于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体系
世界的农业推广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有很多教育机构参与,有的是国家级的科研,有的是私人企业为谋利而进行推广,技术的差别也是五花八门。
2世界农业推广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1政府主导,在各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是政府主导的。
因为政府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国的农业科研机构都是由政府出资或者建立的,人员也是由政府培养的;二是各国的政府机构直接指导基层农民组织国家的农业机构,加强技术交流,做到科技运用于农业。
2.2现实证明政府科技资源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在社会中,政府是科技资源最多的组织,只有政府和科研机构相互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各国成功的推广体系总是把政府推广和科技资源有力的结合起来,有的是合作,有的是政府帮助推广。从各个方面看,政府的科技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
2.3各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与政府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地方组织的建立,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我国政府的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经费。
3建设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办法
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在不断的进步,所以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人员是非常多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化形势并不理想,所以要对现有的农业机制进行改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建议用两步走的策略。
3.1在农业推广体系不断发展
的过程中要确定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机构在推广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相对的引入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在农业的状况相结合,建立我国特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且形成农业多元化的发展。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技推广主体的必要性。
3.1.1在我国每年都有很多农业科技被研发出来,但是实际运用率及其低下,只有实际的30%,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罕见的,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所以要大力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做到由上至下的科技转化。还要加强科技培训人员的培养,做到有人做事、有科技可以用的地步,使国家的资源不至于浪费,农业多元化的发展。
3.1.2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在我国的农业科技的发展中,科技运用比较低,但是如果用科研,教育机构作为农业推广的主体,可以很好的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样可以叫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的缩短技术运用的周期,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农业科技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充分发挥涉农组织在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作用。
3.2.1在现行的农业组织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加强涉农组织对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由于中央不能直接插手农民生产,所以,在农业发展中和农民紧密相连的涉农组织对农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农业科技的推广过程中,要不断的发挥涉农组织的作用,多做农业培训,发放农业科技资料,由小细节影响农民,做到农业发展的多方参与,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做到农业不仅仅是农民,也是农业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盛世。
3.2.2积极引导和扶持涉农组织的健康发展。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涉农组织也会带有一定的经济色彩,这些最接近农业的组织能够很好的反应农业的问题。国家应给与优惠的发展政策,积极的引导其发展,加强科研组织和教育机构与涉农组织的合作,做到涉农组织有利健康的发展,也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多元化农业科技的转化,做到相辅相成。
篇11
1.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不断实践与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该制度以农民的实际科技需求为重要依据,由政府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挑选出工作认真、吃苦耐劳、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和企业及农民间建立一个直接联系的平台,以在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同时有效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3探索新型推广组织形式
促进农业科技与农民和企业的直接对接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地便相继开始涌现出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推动了农业科技园的形成,而农业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此同时,还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并逐渐塑造出了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对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趋势
对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我国是一个气候多变、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类型多样,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这便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然要朝着多层次、多类型、多种体制共存的复合型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国应将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视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根据农业产业发展状况调整、完善推广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起高效、快捷、灵活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教育间的联合,并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间的合作,以将推广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能让广大农民采纳并接受新农业科技的工作方法,将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组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进行结合。例如,利用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来组织农民切身参与到推广的过程中;又如利用项目带动推广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和农业开发为根本目标,将水利、农技、信贷等部门整合在一起,为农民提供系列化的推广服务等。
篇12
1.2农民接纳农业新技术能力不高
袁增加了推广难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而我国农业技术却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者大多聚集在农村,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技术吸收能力有限;二是农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即使有能力学习采用新技术,对于见效慢、投入高的新技术,只能望而却步,改用见效快的物化类技术成果,如农药等;三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使得大部分农户都受到小农意识影响,养成急功近利回避风险的本能,他们更愿意使用落后的传统技术,而不愿承担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有知识的有志农村青年都涌入城市务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
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政府应加强推广队伍的管理
并予以财政上的扶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各地方政府都应予以财政上的扶持。一方面,基本待遇得到保证,推广人员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推广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只有改善推广体系的硬、软件设施,使得推广信息畅通,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管理实行竞争机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使推广人员有忧患意识,能自主地提高自身水平及工作能力,并给有重大贡献的推广人员以加工资、破格提拔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鼓励推广人员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
2.2在现有生产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研
科研成果只有实际运用到生产上,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科研。鼓励农业科技研究时,应立足于当前农业生产需求,而不要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生产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又浪费了人员及资金去研究一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所以,政府一定要完善科技成果与生产需求对接机制。
2.3建立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政府要发挥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骨干作用,组织建立一支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改善推广观念及进行机制创新。一方面,净化推广队伍,对于在队伍中插科打诨、毫无实际能力的干部予以辞退。另一方面,广纳社会人才,一些农民由于多年经验积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农业技术却有着非凡能力,政府应破格录取,使之为农业技术推广贡献一份力量。同时应大力鼓励成立民间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变成全民参与的公益性活动,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渠道,鼓励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另外,农民由于文化水平限制,对新技术的接纳存在一定困难,政府应多加开展培训活动,适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让新的农业技术真正为农民所用。
篇13
2.强化基础设施。
2008年以来,该市结合基层畜牧兽医管理站现状,对全市13处镇街畜牧兽医管理站进行规范化建设。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共改造、修缮镇街站8处、投资新建镇街站3处、搬迁2处;信息化办公系统全部配备;配备畜牧执法车辆13台;从根本上扭转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办公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
3.保障资金经费。
改革后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必需的推广工作经费。同时,在208个农村社区选取了216名社区技术人员,人员经费全部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保障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基层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1.强化领导抓部署。
在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该市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并组织相关部门分类制定了改革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落实了工作部署。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确保了改革任务的顺利实施。
2.建章立制抓落实。
在改革过程中,该市结合全省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项目,建立并完善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五项推广制度”和三方考评制度。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指标和目标责任制考核进行细分,并落实到责任人。以“按计划、分步骤、有序推”的方式,逐项进行落实,确保了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3.理顺体制抓管理。
重点理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三权归县”管理体制。通过对“人权、事权、财权”的上收,规范了运行机制,保障了队伍的齐整度,实现了人员的统筹安排,减少不利因素的发生,人员能够更加专注的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初步构筑了以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公益为主导,经营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等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渠道畅通无阻,畜牧业科技成果通过体系渠道顺利进场入户,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4.创新机制抓示范。
在体系改革过程中,积极参与机制创新,大力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并与吉林大学联合成立了诸城动物疾病研究所。通过建立多元化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基本形成了以市畜牧局为中心,镇街站为纽带,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提高了畜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目前,全市已建成科技实验示范基地6个,科技示范场户70个,示范带动周边养殖场户1000余户,示范规模畜禽200万头(只)。
5.加大投入抓建设。
加快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按照“五有”(有一个规范化办公场所、有一支高素质的畜牧兽医队伍、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有一套标准化的管理档案、有一个标准的化验室)、“三化”(硬件设施标准化、软件管理系统化、工作开展规范化)的建设目标,本着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的原则,对13处镇街站进行分类指导建设,投资1600多万元对镇街站进行了规范化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的基层设施和技术人员的办公条件。
三、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员结构趋向老化。
目前,该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基层农技推广的需要。13处镇街畜牧兽医管理站45岁以上技术人员占到40%;人员严重不足且老化。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基层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陈旧,部分办公用房建设时间久远,维修成本高,资金投入短缺。
3.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在基层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有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素养,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能力弱,知识更新渠道有限,业务素质提升慢。新晋技术人员有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欠缺,服务基层的能力较弱。
4.专业技术人员不专。
《农技推广法》的实施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纳入了法治轨道,但是在基层实际的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重执法、轻技术服务的现象,专业技术人员往往承担着过重的畜牧执法监督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全面展开。
四、完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
1.深化体制改革,构筑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要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绩效工资考核机制,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与薪酬挂钩,促使农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扎实开展农技服务;创新职级晋升机制,对现有的职级晋升制度进行改革,引入专业理论能力考试和实践能力考评的晋升方式,促使农技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基础设施资金需求。
深化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的持续性。改善硬件设施,建议上级决策部门在规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纳入计划,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完善软件配套,大力推行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信息化建设,配备电脑、无线网络终端等信息化设备,改变技术人员的技术服务方式,便于开展网上培训和网上服务等,提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
3.分类展开培训,按需提供畜牧兽医技术。
按照“立足实际需求,提高从业者素质”的原则,积极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畜牧业科技培训。加强农技人员培训。着重强化基层年轻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采取异地研修和现场实训等方式,不断优化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加强养殖场户培训,坚持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实施农技项目培训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畜牧科技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养殖户的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