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历史月考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历史月考总结

篇1

12.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其中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

布楚条约》)

13.《史记》曰:“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下列引语与其完全不符的是

A.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

B.《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C.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D.《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14.“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

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1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

思想理解最准确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16.东晋社会政治黑暗,士大夫注重自我个性的追求,书法家王羲之曾为杜弘治的“国色天香”所倾倒:“此公

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真神仙中人也”。为此他刻意仿效,自己也“飘如浮云,矫若惊龙”。造成这种追求个性,注重自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士大夫

A.对儒家礼教的不满 B.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C.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D.对衣食享受的追求

篇2

一、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钻研历史教材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就西方文明史而言,它并不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历史的组合,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影响全欧洲的历史运动。研究世界史同样如此,不过其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区,因此其研究重点是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力量和历史运动。实际上,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统一性,各民族和社会都是循着演进的规律向前发展。现代化发展注定全球化,任何割裂中国与世界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事物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认为历史教师应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用历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高视角深入挖掘理解教材,以求在课堂中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贯彻全球史观。

二、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

针对高考文科综合的特点,我在教课的同时,注意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组织答题思路。这样,我们的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面,深刻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从多角度发散式思维。例如,在讲述郑和下西洋时,我引导学生注意联系明朝经济外交状况,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科技和西方国家科技水平的差异。通过联系地理洋流知识,使学生理解郑和船队出发时间和行进路线。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商品交换,使学生明白全球国家联系的必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再如,讲述爆发的原因时,如果不了解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不了解日本拥有资源的状况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政史地结合,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思考组织答题思路,与大文综走向趋同,对学生长远发展很有裨益。

三、学案教学法,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构建知识结构

历史课时间有限,知识点纷繁复杂,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下我们全组老师通力合作,通过课下教研,明确重难点,注意选择细化知识点,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连续一个月后,逐渐放手由学生整理归纳,老师做指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以线带点,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也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异同点,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总体把握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树立历史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精化讲课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落实“三讲,三不讲”

我校每周历史课两课时,每节4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提高课堂有效性迫在眉睫。提高课堂效率,要做好“三讲”,“三不讲”。“三讲”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的讲。“三不讲”指: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也不会的不讲。深入研究历史教材,精化讲课内容,严格把握授课难易度,是我们每周教学工作研究的重点。我们高一历史教研组在着眼会考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三年备考,针对个别章节适当加深拓宽,比如讲授近代史上各个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的异同点,联系时政热点“三农问题”进行拓展引申,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次让学生去思考,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懂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而对于重难点,学生不好懂地反复讲,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学生听懂学会。

篇3

    二、具体工作安排

    本学期工作的重点是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高历史教学及教研质量;加强高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我校历史学科高考水平;配合学校三星级高中评审,做好各方面工作。

    1、制定落实教研活动计划

      明确学期工作重点,集中精力抓好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高高三的历史教学,针对学校制定的高三教学目标,配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注重课堂即时效率,同时落实细节:

    ①、完善备课组工作,每周一次,常交流、多研究, 特别是对高考信息的采集、研究分析。

    ②、结合学校月考制度,做好平时测试工作,高三两周一次常规考试,认真、及时批改,重点同学要面批;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查漏补缺。

    ③、认真完成听课计划,能够每周听一节课。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0节。

     2、加强备课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工作。对高三的复习,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精选资料,精选试题。认真做好提前备好一周课,由教研组长签字才能进课堂的工作。

3、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将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结合学校青蓝工程,以高考改革为契机,着重提高课堂即时效率。在活动中,将根据教研组实际情况,采取开设研究课与随堂听课等形式,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①、开设高三历史复习研讨课。从能力角度出发,将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重培养运用生产力标准、实事求是、宏观与微观、人类文明演进四个理论尺度。

    ②、在高一的历史课中认真抓好素质教育,结合高考改革形势,在抓基础知识同时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③、三月份的学校教师课展示活动中,将集中教研组智慧,认真组织,充分展示学校课题研究成果。

4、展开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针对学校提出的总课题,教研组将展开对“历史教学结构的优化与素质化教育”子课题的深层次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将对“问题式教学”进一步进行探讨,同时落实细节,明确各人分工,分阶段按计划实施。在过程将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适当调整研究计划。学期中或结束时,针对课题研究进行经验交流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准备将“问题式教学”模式基本定型,严格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一步深化模式理念,完善研究的各项工作。

    5、、落实月考制度,做好成绩分析

      作为阶段教学检测的一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成效。在成绩分析时一定要细,明察秋毫。

    ①、认真出好每一份试卷。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

    ②、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③、密切注意差生、优生的流向。通过测试发现差生,重点进行原因分析、方法指导。

篇4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xx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xx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4、适当讲解安徽省历史文化遗产。20xx届高考文综将独立命题,借鉴课改地区历年的高考卷,我们可以发现,考查本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题目还是有的,我省也有可能借鉴。

5、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据参加高考阅卷教师反映,部分学生在回答32题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问题中,竟然在回答宋代科举考试,显然是没有明白考什么和怎么考问题。

6、关于训练与讲评问题。训练题目要遵循考查内容上不超出考纲范围,设计风格符合考纲示例,以不偏不怪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与技巧为目的。具体方法是从课改地区高考模拟试题和各大历史教学网站上收集整理,也可以参照考纲示例,自己设计题目,应加强考生应试能力与技巧的培养,如字迹是否工整,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语言表达是否概括精练,心理压力是否过于紧张等问题。在讲评时,尤其不能拘泥于参考答案,应多鼓励学生按合理的思路来组织答案,答案要专业化、规范化、精练化,多研究高考方向,总结命题规律,总结做题技巧和要求。

高三历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特别是宁夏、海南)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宁夏、海南等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篇5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提高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课容量大,而繁重的教学任务,日复一日的考试和作业磨灭了学生的激情和活力,尤其是特长生的基础和耐力都不足,如果老师采取口头的空洞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填鸭式”为主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生动活泼的影音资料,将教材中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感知,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伟大的》一课时,学生对日本侵华和抗日的东西比较熟悉,电影电视接触较多,为了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提高本节课的效果,在开始就播放抗战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同时播放“中国军民普天同庆抗战胜利”的精彩场景,师生在歌曲和欢呼声中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整合知识框架

实验证明单靠听觉,可获知识的 60%,单靠视觉可获知识的10%,而视听并用,可达到86.3%以上;就保持3天左右的记忆率来看,单用听觉是15%,单用视觉是40%,视听觉并用是75%。现在应试教育下学生课堂效率是决定成绩的最主要途径,是成绩的主阵地。比如,讲《伟大的》一课,仅靠教师课上“满堂灌”,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以至学生在半睡半醒中“挣扎”,笔者在备课时,利用多媒体整合了关于抗战期间的“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4个题目的知识点,同时展示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这样减少了课上板书的时间,大大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课堂记忆,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展示一组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死伤人数,经济损失等数据,学生真真切切体会了一个伟大的结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对抗战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又比如在讲五代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以用计算机PowerPoint制作课件通过屏幕展示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这三大发明的图片,还可以播映印刷技术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通过屏幕引用马克思关于中国三大发明西传作用的论述,请学生总结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样首先使学生对三大发明有了直观的认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比较能力,认识三大发明在中西方不同的影响、作用,思考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而理学的兴起和宋词的繁荣,可以从网上调朱熹和李清照等人的图片、作品,进行节选放映,再配以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视听效果,创造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含信息量非常大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凭借教材内容难以将教学要求完全实现到位,教材中的信息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展示教学素材资料、历史图片等。

比如,在《伟大的》一课,笔者选择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有用多媒体展示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以及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归功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四、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试卷和错题,提高习题讲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必须配有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练习和考试才能使学生所掌握的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从容应对考试。所以练习和考试后的习题讲评课是学生和老师查漏补缺最好的环节。如单元过关、同步练习,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等,为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事实,笔者通常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展示班级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但是不记名,希望大家比比自己看看别人,奋起直追。

通过展示试卷,分数较好学生的试卷,卷面较好的学生的试卷,希望学生们从不同方面吸收别人的优点,笔者会对错误率较高的题回归课本进行重新知识整合,在展示一些题型的答题方法和诀窍。这样周而复始,学生收获很大,上课都会非常认真地做笔记,效果非常好。

其次,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进步幅度。

这个方法主要是定期分阶段使用,一般笔者会在月考过后进行一次,把平时小测的成绩一同展示,主要是把月考成绩和平时成绩对照,看进步幅度和进步名次;强调“超越自己”的重要性;把本次月考成绩和上次月考成绩作比较,通过一堂轻松的、班会性质的历史课,大家开诚布公,谈谈自己的体会,介绍学习进步的经验,查找自己不足。说明“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让学生受到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最后,利用多媒体建立特长生档案。

篇6

一、“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模式的三种课型

1.“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复习课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将复习内容设置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学生摸索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复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复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提升预测反馈。(1)自主复习环节:学生梳理考点形成体系。梳理的考点既可以是完成复习资料中的填空题,又可以是完成课前制订的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再要求学生写出本课知识体系,可以写在课本或笔记本上,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熟悉考点并体系化。(2)自主探究环节:问题引领重点突破。学生自主复习后就课文疑难提出问题,教师再根据本课重点、难点设置相关问题和例题,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展开积极的“发现”和“探究”。此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行一定的能力训练。(3)合作探究环节:创设情境讨论疑难。创设情境可以根据课文知识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引出相关问题,也可以引用史料设置拓展问题;之后由学生小组解读史料、讨论所列问题或教师指定的某个问题,既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又要总结规律。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展示提升环节:小组展示精讲提升。各小组轮流按所分配的问题派代表阐述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答案要点,不足之处小组其他同学补充,不对之处允许其他小组反驳、辩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该环节既交流合作,又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提高论证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5)预测反馈环节:考向预测检测反馈。考向预测是教师在总结本课知识近几年高考考情、命题思路基础上的考向分析和大胆预测,并作例题讲解;再精选或命制几个选择题和1道材料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增强复习效果。

2.“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练习课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为自主做题互对答疑合作讨论小组展示精讲总结。练习课前,教师先搜集原创试题﹑模拟试题和高考真题,按能力层次编制,制成课件或word文档(也可使用练习册、课时作业等)。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检验对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当堂训练,重主观题、重书写表达。题目以10道选择题、2道材料题为宜,学生30分钟自主做题、交流心得、探究疑难和展示,15分钟教师精讲难题、总结规律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质疑、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消除只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记忆轻能力等弊端。

3.“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讲评课教学模式。

高三复习有大量的周测、月考、联考等考试,增强试卷讲评课的效果能弥补复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也是一次知识的回顾与检阅,其流程与练习课基本一致,只将第一环节改为自主订正。教师将批改后的试卷下发,学生用30分钟先自主订正再交流、探究和展示,15分钟教师精讲总结。这样的即时讲评,或巩固知识,或提升能力,容量大效率高,既提高复习质量且花时又少。

二、“自主、合作、探究”复习模式的实践效果

1.教师转换了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新型课堂。

篇7

一、树立以本为本意识,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在新课改以来因为课本版本的多样化和高考中强调能力立意的考查,所以有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试图脱离课本,以课标为依据进行教学,但又由于精力水平所限对史料的选取和史实的整合欠火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弃课本之不顾,对老师所讲的因缺乏完整的认识而成了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笔者认为虽然在当前新课改下不能像以前那样教课本考课本,但课本仍是我们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料,还是要以本为本,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在绝大部分的农村或小城镇中学教学条件有限,学生不能接触到课本以外太多的学习资料,所以课本自然也必须是学习之本了;其次,作为高三教师普遍工作量较大,教学任务重,除了上课还要命题组卷、阅卷、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每天能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就1-2小时了,由此可知在无力整合更多资源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课本也就成了首选教学依据了。再者,课本是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经过充分的酝酿、编排和审定,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科的权威,虽然每个版本的课本内容不尽相同,甚至还有些出入或相左的地方,但总体上都是从课标出发,是最大程度的求真求实的教学资源,还是我们学习中最好的资源。所在高三复习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课本这一宝贵资源,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回归课本不愧是明智之举,也是践行“重视基础知识”的有效之策。

二、引导学生阅读,真正读透历史课本。笔者所在学校位山区,学校生生源水平总体较低,素质较好的都流入周边较大城市。所以面对这样的学生常常历史阅读能力也较弱,如果在高三复习中老师不加引导,只强调要学生多看课本那结果就会在考试后总有学生找你抱怨“为什么我看了好几遍课本还是考不好”、“这次考到的、要用的基础知识在哪,我怎么找不到呀?”其实问题就是在于他们不会阅读历史课本,只是表面的,粗浅的阅读,找不到基础知识的信息点。关于引导学生阅读和发掘课本我的做法是:采用“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相结合,学生在高一高二时由不同的老师所教,我接手开始高三总复习时至少在一轮复习中我会坚持“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相结合,学生自读在课前,教师导读在课中,自读一般学生还只能读个一知半解,导读是在知识梳理中进行,教师作导读示范目的是通过反复强调和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复习某课内容时,我先会引导读懂课本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 ,读懂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读懂课本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历史事件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在课本中的位置,并总结出规律:原因(背景)在前面,经过(过程)在中间,结果、影响在最后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这样,由于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被激发,个个跃跃欲试,课后布置学生自主去阅读课本,完成本节课复习巩固和下节课预习的任务,持之以恒地不断强化,既能让学生抓住并熟悉课本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加强方法指导,实现高效学习。高三历史复习内容庞杂繁多,时间紧。这么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讲究方法那就是到猴年马月也掌握不好。为了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在复习中我尝试做了以下努力:第一,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是指把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制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图示,它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知识网络图。知识结构图是对建构知识形式化的表现,也就是知识建构看得到的成果。怎么建构知识结构图呢?细说的话很复杂,但简单地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教学流程来看,可分为课前建构、课中建构和课后建构三个步骤。从建构知识结构图的样式上看,可分为树状式、总分式、流程式、放射式等多种。从建构知识结构图的步骤来看,可分阅读理解,提取信息;关联信息,提炼语言;开拓思维,建构图示。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结构图,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对学生高效掌握庞杂繁多的基础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多种记忆方法。灵活记忆是高三历史复习中必备的能力,基础知识是多样的所以记忆方法也必须是多种多样,单一的死记死背会出现记忆疲劳,记不住,今天记明天又忘。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多种记忆方法,强化记忆。比如谐音记忆法、循环记忆法、睡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感官协同记忆法、口诀顺口溜记忆法、串字记忆法、归纳记忆法等等,在这就不一一累叙,总之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并用牢记基础知识是根本。

四、勤于检查督促,及时巩固学习效果。重视基础知识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我们山区的学生学习欠主动,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还要常检查督促,以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具体做法有:第一,以练促学,在复习期间每节课有当堂练,每周有周测,每月有月考,在选题命题时除了常规考虑的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之外还会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最近复习过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课前提问,在复习中针对上一节课或上一单元的基础知识在上课前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堂堂清、单元清。第三,抽背抽默,在经过一轮复习普遍学生对基础知识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进入二轮复习时,因为学生自以为此时基础知识掌握已经较好了,再加上二轮注重能力方面的提升,所以往往学生会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为了帮学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夯实基础,我采取这按计划定时定内容但不定人的抽背抽默方法,对不合格的同学要求课后补火,下次再次抽背抽默,直至达标为止。

参考文献: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杨荣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2]《普通高中历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1版

篇8

一、考试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改进教学,而考试是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并且就目前教学体制下,考试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考试是检测教育质量、评估教师学术水平和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有利于鉴别和诊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既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更了解了学生“还会什么”,同时也暴露了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者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或修改下一个阶段教学目标和计划。显而易见考试所产生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当然有时也会产生是负面的不利的影响。比如,一些教师常常说:“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就偏离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聚焦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力使考试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

二、考后质量分析的重要性

课堂前的简单总结、回顾和提问,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只能针对个别学生,不能够真实反映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考试是最能而且最多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月考、期中考、学期考,尤其市检、省检等“大考”试卷及时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拓展的再运用情况,同时也反应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着哪些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所以我们要全面、系统地做好考试结果质量分析,以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改进、激励、重构等功能作用,考后如果不进行试卷分析,我们所进行的考试目的和意义就不能真正的实现了。

三、质量分析具体内容

1、对试题的评价

评价试题,是具有技术含量的。对于基层教师而言,这是必须逾越的基本功门槛。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反过来说,学会看懂并正确评价试题对于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本文就结合2012年4月份福建高三省检历史试卷来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

(1)试卷的特点。比如以2012年福建省检试卷为例,试卷特点:①严格按照《考试说明》要求进行命题合理确定试题结构,试题设计做到图文并茂,结构合理,难度适当。②突出对学科基本知识的考查,选择试题中第16、18、19、22、24题考查基本的历史史实,第13、14、20、21、23题考查基本的历史概念,第15题则考查基本的历史特征与规律。③题目体现创新性,第38题第1问,基于难度控制的技巧运用、能力考查层次的由易而难等考虑,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

(2)考试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中例举的必考知识模块和选修一和四,没有出现超纲的,偏题等现象。

(3)试题分数比例分配,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分数的比例

2、试卷得失分的情况。

3、对学情的分析。

主要有:①考前预测和考试结果的相关性如何;②有哪些问题是事先未想到的;③有哪些与预先估计相符。④排查“差异”。学校之间的成绩差异、不同教师任教的班级成绩差异、同一教师任教的不同班级成绩差异、学习能力相当的学生同一学科成绩差异等等,这些差异中间隐藏着诸多问题。备课组成员应同心协力,深刻揭示问题的性质与本源,使问题成为有效教学的推动力。

4、试题中的不足:

如省检题目中个别题目的难度不大,基本上是送分,从而造成试题的区分度不高。如15题,难度只有0.95。

四、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审题能力,答题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这次省检中学生就存在着这些问题

1.部分学生通史知识和空间意识较差,基本时代特征没能很好把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知识的记忆及历史一般规律的运用较为薄弱,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同学在答题中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判断是非,有些甚至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就事论事、历史的术语不规范等问题在本次考试中也表现突出。

2、审题能力低且不认真,没有理解设问的限制角度和把握问题的切入关键。如38题的②的第二问中,题目要求答出19世纪末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但部分学生没能抓住限制词“19世纪末”,所以他们就围绕着洋务派如何开展,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企业等,完全偏离了题目的要求,造成严重的失分。

3、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联系实际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还较薄弱;如38题③第一问,要求是依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学生不懂得利用材料所提供的历史史实进行知识整合,归纳出所发生的新变化,而只是对材料的简单复述。只答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等,不能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层次,本质性的,未能答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

4、答题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为:答案过于口语化,不能使用学科语言来回答,书写答案时未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文字堆积,使得老师在阅卷过程中,很难找到学生的得分点。文字归纳不够,概况能力较差,有的学生照抄材料,有的甚至整段照抄。有的学生不能按要求在指定区域答题,回答次序颠倒,甚至随便更改答题的顺序。

五、今后改进的措施。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计划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的方法的改进。如结合这次省检试卷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以课程标准要求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有针对性地继续加强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基本能力,抓好主干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纵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命题如何改革,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却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常变的是命题形式,不变的是学科知识,这一点绝不可动摇。

(2)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这次质检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学生不仅存在着基础知识不牢固的问题,而且还显得相当严重。让学生回归课本,不仅仅是死读死背课本知识;特别是要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知识的复习与教学,对部分知识点要大胆地放弃,不要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

(3)强化史料教学,注重运用情景材料、史料作为题目的切入点,借此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比如可以结合教材充分提供中外经典历史资料,通过广泛的史料阅读,如《史记》《古文观止》《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大国崛起》《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史仲文著)等。培养学生古籍阅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

篇9

1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1.1 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潜力的一项巨大动力,是学习的源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提问,选择一些与现阶段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不到现实和历史的差距,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灵活记忆历史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新课改下,利用情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单纯的文字信息只会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和无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题材的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间互相讨论,积极踊跃发言,发表对这段历史的想法和意见,真正融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增强学习实效性。

1.3 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初中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并非没有教师的参与,与之相反,教师的科学指导尤为关键。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1.3.1 阅读指导。初中历史课程具有较大的知识涵盖量,涉及古今中外多方面知识,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为了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历史史料,并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1.3.2 思维指导。初中历史的各部分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其学科体系的构成是复杂的。如何将零散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整体知识框架之中并融入学生个人的历史知识储备之中是记忆的问题,更是思维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在各个大专题下应有小专题,如:“文化”下有文学、绘画、建筑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历史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关系。

1.3.3 探究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多层面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它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逐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对历史教材文本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质疑。

2 熟悉教学内容和认真批改练习

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备课是必要的第一步。教师可以把以下的备课步骤作为参考。①要深入了解历史教学的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标准,然后才能明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②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找出难点和重点,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一些基本知识。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③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要做到让学生有时间练习,结合教学,达到二合为一的目标,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④在总结的时候要有体现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上课的时候应更多注意师生互动,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这样会起到让学生对新知识渴望的目的。一般用得最多的是“导入法”,从故事、歌曲、图像、诗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导入法的实施。所以教师应重视这样环节的优化设计,让历史课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练则改,学生做了练习之后要对其进行批改,从而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状况和学科能力的情况。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时候,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这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还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抓好个别成绩差的学生的辅导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课堂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

3 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篇10

从窗子望出去,那个略显单薄的身影正消失在走廊的尽头。我转身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祸害人间’!”

六天前:要交作业了

今天终于找到了组织――“微课研修班”QQ群。

上学期末,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微课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上得知,课程都安排在周末,专家将面授高招。高三这个时段很多事情,我能去听课的机会也就很少。在QQ群看到同学们议论交作业的事情,这才跟上节奏。对呀,要交作业了。

其实两年前,我就知道“微课”一词,并看过一些微课,甚至还与人讨论过它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不过,我终究没有付诸实践。现在,为了研修班的结业证书,我需要提交三个微课,并用于课堂教学。

五天前:我的团队

我对汪晓东说,我要做三个微课。这是作业,组织要求的。他问我:“要不先在你任教的四个班中做一个实验研究?”

这个提议我很感兴趣,因为感觉这不是难事,而且做好一个微课后,在两个班上放一下,这样上课多省事啊,我对可以偷懒又高效的事情向来是不拒绝的。

这个学期,刚好历史学硕士研究生亮亮在高二跟岗实习。我又试着询问高二备课组的徐老师,他表示愿意参加实验,我们的团队就组建起来了。

根据实验计划,我现在需要去找电脑机房。学校有三处电脑机房可以上课:一是离教室稍远的两个信息技术科组专用机房;二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三是离教室最近的语音室。我先咨询信息技术科组的蔡老师,他说,那两个教室都排了课。

四天前:热身运动

偷得浮生半日闲。上午无课,我在研修班上传的作品中翻来翻去,惊讶于他们制作技巧的高超。这些有难度的画面是信息技术老师所为,还是找到了好使的软件呢?几年前,我用过“屏幕录像专家”,对于我这个技术盲来说,越简单越好,它正符合我的要求。

在百度的帮助下,我还锁定了几个软件,陆续在电脑上安装上了“格式工厂”“视频转换”“视频合并”等软件。剪辑视频,学习各种技巧,然后心满意足地欣赏着自己在各种工具的帮助下获得的成功。我打算用上课时用过的PPT,使用“屏幕录像专家”,录制两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人文精神兴起的背景》。

汪晓东问:“电脑机房安排好了吗?”我说:“信息技术课室无望,学生电子阅览室有30台电脑显示器坏了,只有语音室可以借用,但据说有几十台学生机接收不到教师机发出的文件。”

三天前:魔镜,魔镜,最好的微课在哪里

关上门窗,深夜时分,万籁俱寂。第一个微课《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涵》录制下来,用时11分23秒!会不会时间太长?

录第二次,说错话了,再一次,忘记词了……第六次,正在准备完美收官时,楼下疾驰而过一辆汽车,让即将到来的成功化为乌有,我瞬间崩溃。

关上电脑,对着漆黑的屏幕,脑袋里翻滚着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翻滚着不断按下的F2录制健,忽然想到培训班讲台上的那些微课专家们,他们的各种理论像电影画面般快进。假如让他们来制作一节微课,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体会呢?

可能是我想多了。

两天前:“产前”的阵痛

中午,我宣称:“一定要做微课,而且不止这三节,要把高中历史的内容全部做成微课。”

但在早上上班之前,我还对汪晓东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老师不愿意自己制作微课,太麻烦了!微课不是对着PPT讲就行了,而是要在设计、录制、语言表达、选材等方面下很多功夫,最后才磨出来的。哪里有拿支粉笔或做个PPT去上课方便啊!我不想再做了,这个东西很烦!”

对于我的风云变幻,汪晓东表现淡定。他说:“你受了什么刺激?”

的确,上午办公室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思维交锋――对专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对教法、学法也是意见不一。这场探讨在备课组内最终没有达成共识,出现了路径分歧。

我对汪晓东说:“你是对的,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去实现专业发展,其过程是漫长的。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教学设计:由各方面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为短时期或者根本无法提升学习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合格的课堂教学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从哪里来?也许,各路优秀的专业人士组建的团队,集结集体智慧,历经反复试错,最终形成的微课就是优质的产品?

下午,在办公室见到亮亮。她问:“李老师,微课做出来了吗?”

“生产中,待产。”

“李老师,快点生啊,来不及了!”

一天前: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

“任何一个微课制成品都是‘优秀’的,只要能做出来。”我说。

“又受刺激了?”汪晓东问。

“此优秀并非质的界定。自己操作下来,感觉每一个作品都是作者付出心血和智慧的结果,实属不易啊。”我敲击键盘,望向他,“专家非鱼,焉知鱼之难?”

今天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精简PPT,缩减时间;二是写一个脚本,便于明确“台词”。

上课用的PPT,材料很多,每个环节并未经过精细的思考,语言表述随意性很强,问题的过渡、幻灯片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那么考究,用时多少老师是可以自我掌控的。这些“模糊”堆积在一起,就构成了11分钟的自说自问。

虽然自己之前也知道“在微课中,设计是核心”,但若没有亲身经历实践,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在剔除了繁杂,抓住主干知识,简化问题,直指核心,注意问题的过渡和逻辑之后,我的体会愈加深刻。现在,打印出来的脚本,字字珠玑。再录,“朗诵体”出来了,对着电脑,如何失去了平常的自己呢?

再一次录制微课。这一次,8分31秒。

实验日

有学生睡着了

10月22日,下午2点20分,高二(5)班,徐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微课。我们的实验正式开始。

有学生睡着了,亮亮发现。徐老师在播放的过程中,走过来问我:“播放之后怎么办?还要做什么呢。”按照计划,我们的程序是:课前预习产生疑问微课学习解疑疑问并未消除老师解疑学生做测试题检验学习成果。

我们三个在教室门口紧张部署,有看得走神的学生揭开了靠近走廊的窗帘,观察我们。微课终于播放完毕,徐老师问:“有看不懂的地方吗?”茫然的学生居多,“音箱的声音太小,听不清楚”“不知道视频在说什么”,零零星星地有学生反馈。徐老师于是把内容重新讲解了一次。

傍晚,亮亮打来电话:“李老师,我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她告诉我,因为六班的音箱出了问题,微课无法播放,改为常规上课。

你真来劲

10月23日一早起来,我重录了一次微课,这次时间是5分44秒。我让汪晓东看,他说,算是及格。但是在我心中,我的这个“孩子”眉清目秀、气质出众,怎能只是及格呢?

上午,徐老师带班级来到电脑机房,我们要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内翻转。很不幸的是,通过教师机发送至学生机的微课,有22台电脑是播放不出来的。学生已经陆续来了,宣称没有带耳机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

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脑室的专管老师,我把隔壁办公室的邹老师请来,他帮忙将微课上传到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进入服务器去看微课。很快,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翻阅服务器里的众多资料。局面很难控制,只有带了耳机来的少部分学生在学习,整节课算是报废了。

下午还有两个班,为了避免再一次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不能收到微课的学生机,我们打算用U盘一个个地复制粘贴。考虑到工程量“浩大”,我们放弃休息,去学校饭堂解决午餐,然后迅速回到机房“奋斗”。

在饭堂遇见崔老师,听完我的“曲折”过程,她说:“你真来劲!你是上公开课吗?”我说:“只是做个微课实验。”她说:“这些事情做起来太麻烦,没有学校的行政支持,没人愿意折腾。”

回到语音室已是中午一点。我们将微课一个个复制到那些“不听话”的电脑上,直到所有的机器都可以播放。

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

下午3点,八班学生来到语音室。由于科代表再三叮嘱,学生几乎都带了耳机来。亮亮建议我先给学生进行微课学习上的指引,如带着问题去看微课。她提醒我的时候,学生已经都戴上耳机开始学习了,我决定不打扰他们。

15分钟后,他们很安静地看完了微课。“看懂了吗?有无解决课前预习时产生的疑难问题?”回答出乎意料,他们大多数说课前没有预习。“那现在呢,看完微课之后,有没有问题产生?”按照我预想,他们看完之后,微课可以解决他们预习课文时不懂的难点,然后又有新的思维方向和存疑。但是,显然他们并没有朝我设计的方向走。在我提问之下,全场一片死寂,这些平时上课很活跃的孩子,像被施了魔法,一言不发。

接下的九班,由亮亮老师上课。几个学生表示,看了微课也不明白,问哪里不明白,说不出来。亮亮老师于是把部分内容再讲了一次,学生有些沉默。亮亮老师问:“都明白了吗?”没有回应之下,亮亮老师说:“请大家拿出练习册,做1-6选择题,检测一下学习的成果。”

我站起来,发现有学生打开了纸牌游戏。我在她身后问:“带练习册了吗?”她摸出练习册,问我是哪一课。看来,神游已经很久了。

下午5点,课程结束,王同学在我面前晃来晃去,并不像其他学生一样急切地出去放风。我忙着收拾东西关电脑。她看着我,反复翻书本。“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觉得这样不好,没有互动,无聊,我都没有学到什么。”我抬起头来,教室厚重的遮光窗帘全部都拉上了,亮亮老师正在逐次关灯,一盏一盏灯灭,室内暗黑。

“以后你都这样上课吗?”

“只是尝试一下,不会总是这样的!”

王同学欢快地笑了,“那好!我还是喜欢老师您正常上课。”

“砰”地一声,亮亮老师用力地把教室后门关上。黑暗中,她说:“李老师,这扇门开关都不容易啊!”

汪晓东:微课的“汉赋体”

两年前,我就开始“忽悠”李月霞做微课,但她只试做过一节就放弃了。今年她在高二任教,比她在高三时空余时间多了一些,加上又被指派参加市里组织的微课培训,要提交作业,所以终于肯做几节微课并在课堂中试用。

我帮她策划了微课教学实验的安排以及效果检测和分析反思的框架。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基本的实验框架:三位教师(她自己以及另两位教师)、七个班,三种应用方式――不用微课、课上放微课和机房翻转课堂,主题选定当周教学内容――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首先得解决资源的问题。为此,她用了几天来设计PPT和录制微课。显然,资深教师遇到了新问题――她大大低估了微课制作的难度。几易其稿,总算在上课前一刻完成了两节微课并传给同事。她说:“以前我看别人的微课,总觉得很烂。现在才知道,能做成那样也是不容易的。”

第一天的实验没有得到激动人心的结果。她告诉我:“今天课堂播放的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都开小差了。”“那你还继续试吗?”我问。“试,不过我在考虑要不要重录一遍。”尽管我建议她不必重做微课,但第二天一早,她还是重录了一个。

第二天效果依然不好。虽然经过上午失败的教训和中午的努力,下午上课的两个班基本解决了学生无法观看微课的问题,但课堂观察到的现象依然表明,学生并没有被微课吸引,也未能按预设的进程开展学习。

第三天我出差了。晚上我在宾馆收到她发来的课后测试的结果统计以及对学生调查的结果。不出意料,表现不佳。

“学生对我做的微课不感兴趣。觉得声音小、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画面单调,没有变化,知识讲解少。”她说,“可是,我选取的都是主干知识,抓住核心问题去分析了,我自己觉得挺好的,对思维的锻炼也很有帮助。”她有些困惑。

她向来在自己的课堂上都是自信满满的。这一场滑铁卢,我以为她会说暂停和告别微课之类的话。这次,在我预料之外,她说:“下周让亮亮老师做一个微课,我们再实验一次!”

我建议她写写这次实验的经过。她说:“不如,我们来个多重叙事吧。”她把历史研究的视角搬到了微课实验观察中。我们于是商讨要写一组文章,包括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各角色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去叙述。

中午,李月霞拿回学生写的文章笑逐颜开地说:“我的课代表了当今教育的方向,正在朝着未来大步前进!”五位学生的文章,竟然有四位在大唱赞歌,只有一位稍微写了几句建议,但这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我们做的调查完全不符。

“有必要访谈一下学生”我说。“好,晚自习我找他们谈谈!”李月霞很是积极。晚上回来之后,她和我描述了谈话的过程――

我把五位给我写稿子的孩子叫出来,最后出来的同学笑嘻嘻地说:“老师,是不是我写的文章很棒啊!”我说:“是的,文章结构合理,语言表述流畅。”受到了表扬,小伙伴们都很高兴!我问他们,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是怎么分析汉赋没有被选进中学语文教材,而且喜欢它的人又那么少的原因吗?他们说知道,文学价值不高!为什么不高?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文采华丽,大量采用排比句式,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你们给我的文章和汉赋差不多,老师那节课真的有那么好吗?还认定我代表了中国教育的方向!”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老师觉得那节课有很多问题呢,看到有的学生都无聊得睡觉了,还有玩扫雷游戏的,看英语听力材料的,我有挫败感。”

听我这么“表白”,他们似乎放下了“枷锁”,开始控诉这节课的“罪恶”了。

我说:“好,刚才就讲得很好,把它写下来,老师要的是最真实的感受。”

学生:扫雷游戏及其他

润娟

一开始,看得很入迷,也感觉很新颖。过了几个页面后,发现老师已经讲完了。“啊,这就讲完了?”内心很奇怪,怎么平常老师用40分钟讲完一节课,现在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然后我重放了一遍,这一次我睁大眼睛,更仔细听,但是一会儿又播完了!再放一次,我不时用鼠标按停,做笔记,一边听一边飞快记录。因为经过多次重播,没有先前的那种激动,我看了看旁边的同学,震惊了――有的在玩扫雷,有的在玩蜘蛛牌,有一个同学竟然还在睡觉。老师说拿出练习册做题,6道选择题我错了3道!

嘉雯

点开第一个视频,是讲希腊的地理位置。一开始有点不知所云,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看的过程中,我把视频上的要点都写在本子上。不过,我写了也不懂,又不能问老师,就先记着以后慢慢看。两个视频很快看完了,之后要干什么呢?无聊的感觉越来越强烈,看到周围有同学点开了电脑上的英语口语听力,我也禁不住诱惑,玩了一下扫雷游戏。

晓蕾

在平常的课堂上,老师和我们会有很多互动,会用不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不懂的时候,老师会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及时帮助我们解答疑惑。但是这次的微课,我只是麻木地抄笔记或者呆呆地听老师在电脑里的声音。

逸轩

视频的内容似乎很丰富,精美的图片吸引了我,我突然萌生了无与伦比的学习兴趣。打开视频,一秒、两秒、三秒……我大失所望,这根本就和平时上课没有什么区别嘛!我带着困意,还是坚持把两个视频看完了,但是似乎效率不高,我只能记住少部分内容和一些关键词。可能是视频声音太平淡,吸引不了我的兴趣吧!我想,如果它像我们平时玩的一些电子小说那样,到了某个情节,还可以让我们选择接下来发生的内容该多好,或者弄得像个剧集一样,再传上网让我们平时阅览,用略带幽默的形式就更不错了。

嘉豪

刚听说历史课在电脑室上,我第一反应是可以玩电脑。上课后发现无法上网,就开始看视频了,我才发现五分钟是如此漫长。一个短短的视频使我的态度发生了如下转变:饶有兴趣――兴趣――无语――无奈――不耐烦。老师像机器人一样在喃喃细语,而且语速实在慢,语调平淡,所以在我看来就像是和尚在念经。等我看完第一个视频之后,四处张望了一下,只见旁边的几个同学兴致勃勃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傻笑两声,原来他们正在玩四维弹珠!我受到了惊吓,随即陷入了沉思,然后也忍不住玩了几把。不一会儿,老师喊停。开始提问了,只见全场万籁俱寂,老师为了hold住全场,毅然把身为科代表的我点了起来。问题比较简单,我两三下就解决了。

晓洋

刚到电脑室,我们兴奋地冲到电脑前,插上耳机,在老师的指引下,打开视频,一幅地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满心期待地凝神听,可没过几秒,兴致全无。声音好平淡,语速好慢!不得不说,我在看那两个视频的时候,按了无数次快进键,无奈这项功能好像失灵了,我只能乖乖把视频看完,但看完之后便无所事事了。老师终于叫我们停下来,我以为要正式开讲了,但是老师只是问了我们有没有什么不懂的,觉得这节课怎么样。同学们都没有举手提出问题,但是我想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也有很多不懂的,但是不知道怎么表述出来。课堂的小测我做得不错,不过我认为大部分都是好运撞对。

结语:一朵带刺的玫瑰

作为一名“号称”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我当然希望李月霞做微课、搞翻转课堂,但作为一名教师家属,我并不会特别鼓动她去开展这些实验。因为我知道,那样首先倒霉的可能就是我――当她关起门来录微课的时候,我就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照顾小孩,当她一早爬起来修改微课的时候,我就要面临早餐怎么解决的困境――在奉献青春和舒适生活之间,我地选择了后者。

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也确实很美,但要获得这种美,却需要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也需要较为完整、可操作的方案――这些烦琐的技术性工作远比欣赏美丽要复杂、困难得多。微课也好、翻转课堂也罢,都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需要一节课一节课地去设计、需要一次课一次课地去操作,只有不断尝试、总结,才有可能发挥它们的效果。

还有更麻烦的,即使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收获美好。无论是设备的状况还是学生的状态,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细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教学的失败,特别是头几次尝试的时候。李月霞的这次实验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把付出、风险和收益放在一起评判,又会有多少教师在微课和翻转课堂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呢?我不知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