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二)强化理论研究,深化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1、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针对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形势,我们应全面优化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准备课,高效落实课,开诚布公听评课,认真反思提升课。
2、进一步完善三种课型的基本环节。
新授课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课标导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篇2
课程目标
星期一
第2课诸侯纷争和变法运动(1)
1.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了解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2.知道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的史实,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阅读材料、文本解读,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培养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星期二
星期三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
4.了解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理解其积极作用。
5.知道孔子、老子及战国时期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其思想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星期四
星期五
课标要求
篇3
物理课本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结合我校学生水平低的现状,从打好基础提高考试能力着手,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稳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有几位同学物理高考成绩达到 60 分以上,高考平均成绩达到 30 分。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根据课程安排,秋季要完成一、二轮复习的教学任务,按照教务提供的《步步高》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稳扎稳打,扎扎实实搞好基本知识的复习。
(二)学生学情分析:这届高三学生是我到学校来理科人数第一次超过了 30 人,其中有 4 位女同学。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求知欲望,但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大部分学生课堂上在睡觉和玩手机,不能和教师互动,全学期几乎不交作业。物理公式几乎不记,课上上不动手就等老师讲解的几个题。因此谈不上独立地形成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等。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认真学习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根据新课标的考纲,认真组织教学。
其中完成:专题复习分项突破;高考分析能力引导;模拟试卷讲评;能力检测。
让学生通过模拟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高考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高考。
四、方法与措施:
1 、面向全体,分类分层次指导。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材施教。
2 、抓好基础教学,注意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题,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轮基础复习:在 9 月 10 月。
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复习 11 月 1 月。专题一:力与运动;专题二:圆周运动;专题三:电路综合;专题四:电场与磁场综合;专题五:物理实验。每个专题安排两个周。
第三轮综合复习: 2 月 3 月。包括综合训练 10 次,模拟考试 20 次,回归书本,学生反思学、查漏补缺对照。
第四轮模拟考试: 4 月 5 月
2021年高三物理老师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高三物理复习备考工作,使复习备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聪明才智,真正做到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素质提高,应考自如,做到:
(1)帮助学生构建并形成知识和能力网络体系;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不扎实、遗忘快、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2、学生的迁移能力缺乏,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3、解题的规范性较差,学生还没有建立规范解题意识,或者说平时的要求松了点。
4、对实验重视程度不高,基本技能过关率不高,实验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5、女生畏惧物理的心理严重。遇到计算题不认真分析、不结合平常所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选择题解答往往落入圈套而错选,实验题在没有搞清原理的情况下去解题往往得不出正确答案。
因而我们需花大力气培养学生探求物理规律,解题方法,提高物理复习效率。
(二)教情分析
我校高三物理复习教师做到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把握。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记忆,查补知识缺漏的能力。
复习采用单元结构教学法,并初步构建了“单元结构复习”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单元→梳理→辨析→运用→深化
在导入复习课内容后,通过梳理建立单元知识网络,并通过辨析、运用,进而达到深化提高,梳理是单元结构复习的重要环节,辨析是在梳理的基础上对重点和难点的再加工,而通过运用和深化,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深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上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好,不能将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技术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落实。
三、复习目标
第一轮复习要帮助学生“精确、完备”地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所有高中阶段的物理模型,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从而正确地运用它们解决物理问题。加强“主干”和“核心”知识的复习,熟练地掌
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滚动复习达到“查漏补缺”、“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科教育让全体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德育的渗透,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必要基础。
在江夏区教研室以及武汉市教科院组织的各次统一考试中,各批次有效分上线人数超额完成目标数,特别是一批上线人数达到目标数的200~300%,高考成绩更上档次。
四.教学标高
1、 实验班标高
总的原则是:在最主干的力,电及力、电综合上适当地“深挖”一点,但范围应控制在中等生以上,就日常教学而言,应避免“三高”:高起点、高难度,高密度,应摒弃“三做”:陈题死做,活题呆做,难题大做;提倡“三解”:陈题新解、难题精解、活题巧解。
2、 重点班标高
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做好选择题,实验题和高考第一个解答题的训练,精讲精练。
3、 普通班标高
立足基础,知道知识的联系。做好单选题,多选题选好确定的选项。做好实验题,尽量做好这个3—5选修题。
五、、看高考试题,明确高考方向
我省20xx高考理综物理试题是新课标高考第四年,在试题中逐步地加大了估算、应用和读图等类型的试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训练这些能力,教师在复习中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转化为同学们的熟悉的物理模型的能力,之后在简化的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同时可以看出新课标高考不寻求热点,很多经典模型在考试中出现,但对思维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通过对高考物理试卷的'评价,特别是对高考物理试卷的分数结构、内存结构、难度、区分度等进行量化评价和建立在统计数据基础上的质性,总体说来,试题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考查。在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的同时,通过生活、生产和科技相联系,巧设问题情景,回归经典模型,降低试题难度。在考查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实验等五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力度,突出了新课程的引领作用。在不同题型设置中体现不同要求。总之这套理综试卷物理题特点:保持稳定,适度创新;立足主干,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科技;探究有度,开放可控;科学选拔,彰显公平。
六、复习要求
1、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
2、认真学习和理解考纲,仔细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准确把握知识标高,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坡度。
3、钻研教材,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改、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
4、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研究,利用校本教研活动积极参加说课、听课和评课,互帮互学,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提高,以研促教。
6、要关注各地高考信息,随时了解最新动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7、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多沟通,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成。
8、加强督查的力度,狠抓教学的过程管理,课内课外的训练要充足扎实,要定期督促,单元测验、讲评和订正要严格把关,落实到位,提高教学的绩效。
篇4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61-02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反映实际工作流程,不仅关系到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效果,还是衡量高职教师在课改中开发课程能力、评价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指标。
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典型的项目为载体,是一种集理论传授、实践操作、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它注重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与实际工作相类似的职业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这样注重实践技能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需要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深度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应该在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研讨,确定授课内容。往往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形式来推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首先要科学确定典型的项目,并考虑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循环递进式、并列式等,在合理安排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项目工作任务(包括子任务)。
下面就以高职房屋设施设备管理这门课程为例,具体阐述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1 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该课程主要对应工程管理岗位、物业管理岗位、房地产估价岗位以及楼盘销售策划岗位,并为后续发展储备必要的职业技能。设计思路上要通过典型的项目任务来推到教学活动,最终要使学生具备识读设备施工图图纸,熟悉设备基本性能,对设备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竣工交接、管理和维护的能力,使在校学生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2 课程内容设计
采用3个典型工作项目和18个工作任务,项目之间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内容循环递进。
课程典型项目的设计
项目1:中街北苑多层住宅项目(30学时)
项目2:盛华苑高层住宅项目(18学时)
项目3:中乾商务写字间项目(16学时)
课程典型项目的子项目、任务和子任务的设计
项目1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8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10学时):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1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8学时):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4学时):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2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2学时)。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2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4学时)。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8学时):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1:建筑给水、排水维护工程。1)识读给排水系统施工图:阅读给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给排水平面图;识读给排水系统图;识读给排水详图。2)维修、养护给水、排水系统:接管、验收给水、排水工程;排除给排水管道的跑漏滴渗、堵塞等故障;更换给排水管道;更换给水附件和卫生器具;制订给排水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2:建筑采暖维护工程。1)识读采暖系统施工图(能看懂图纸):阅读采暖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采暖平面图;识读采暖系统图;识读采暖详图。2)维修、养护采暖系统:接管、验收采暖工程;排除采暖管道的跑漏滴渗、气堵等故障。
项目3的子项目3:建筑电气维护工程。1)读懂建筑电气施工图:阅读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配电系统图;识读电气平面图;识读电气工程详图和标准图。2)维修建筑电气系统:接管、验收电气设备工程;处理供电管网老化、短路、断电、电气设备漏电等故障;制订电气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项目3的子项目4:通风与空气调节维护工程(14学
时)。1)识读通风空调系统施工图(8学时):阅读空调施工图设计说明;识读空调平面图;识读空调系统图;识读空调系统详图。2)维修、管理空调系统(6学时):接管、验收空调工程;维护空调用制冷系统、管道和设备的防腐及保温;制订空调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方案。
本课程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紧扣工作实践,着重强化能力培养。
3 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实施不断深入,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地点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而这些变化与发展也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挑战,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學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主要教授理论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偏好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习效果较差。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时间分配严重失衡,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甚至几个学期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后,却仍然不会填写会计凭证、不会基本的记账等。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会计实践的技能较差。
(二)实训教学缺乏教材及场地支持
首先,实训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材中对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具体实务方面涉及较少,且目前也缺少针对高职院校的特定教材,使用的教材不能有效体现出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另外,实训教材中的实务举例一般比较陈旧并且不成体系,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实用的知识体系。其次,实训场地数量及质量欠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训场地配备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机会较少,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实训场地投入不足,导致教学施舍、设备等标准不高,仿真模拟效果较差。再次,有的高职院校采取与校外企业合作实训的方法,但是由于会计工作通常会涉及到企业的财务机密,企业参与意愿不高,即便参与,也是将学生安排在无关紧要的岗位上,导致合作实训形同虚设,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
(三)高素质的会计教师队伍欠缺
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具备教课资格,又在名企中从事过会计实践工作,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是目前高职院校最欠缺的。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有的理论基础扎实,但是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有的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专业授课能力不足,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就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实际的教学经验缺乏,更缺乏会计方面的工作经验,而学校开展的岗前培训大多培训制度、道德教育等,对专业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很少;另一方面学校缺少促使教师自我提升的机制,很多高职院校在促进教师自我进修、自我提升方面缺少相关的制度规范和鼓励机制,技能比武、授课比赛、外出交流学习等活动也很少组织,促进教师自我持续发展的平台和途径欠缺。
(四)会计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首先,日常学习的考核一般都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进行,一般为理论考试,教师和学生对卷面分数过于重视,对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缺乏具体的办法和标准,无法有效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其次,对会计毕业生的考核一般局限于毕业论文的形式,而高职院校会计毕业生的论文通常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研究内容和实践内容,对毕业生能力的衡量参考意义不大。再次,对高职学生的实习过程也没有建立真实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方案,实习的效果仅流于一纸实习证明,无法辨明实习的真假,更无从评价实习的真正效果。
二、构建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明确高职培养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熟练操作技能的人才,可以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要抛弃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实训课程的比重至少要占到一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实践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并用于实践过程中。另外,学校还要充分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对哪些技能比较侧重,以此为依据来加强相应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实训教学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
首先,选择完善科学的实训教材。科学的实训教材可以使会计实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在选择实训教材时,一方面要看是否符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看教材的实务事例是否贴近现实,是否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掌握运用的方法。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设置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编写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校的教材,既可以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设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好场所,学校应加大投入,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在基地中真实模拟会计工作场景,使学生模拟实践中不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不断总结、反复演练,使实训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另外,学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与沟通,探索有效的合作实训模式,进一步通过实训教育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三)加强高职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高职会计教师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经验没有同步均衡发展的问题。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体验实际的会计工作模式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定期邀请会计行业的高级人才来校对教师进行指导,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师对会计实践的了解,在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理论经验缺乏的教师,学校鼓励教师到高等学府深造,课余时间积极进行充电,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会计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适应会计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四)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模式
篇7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1阐述理实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的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有3种方法,分别为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老师的应用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近几年虽然教学在不断也改革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提升教学的水平从教学模式入手提高课堂的质量。就目前的教学模式来看,理实一体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理实教学没有贯彻到底,尽管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但是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目前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的设备数量较少且质量不好。尤其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求时间、空间和课程一致,学校要加大对建设实验室工程的投入,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所需的设备和技术。此外,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自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导致自身的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学生也缺少实践的机会。
3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途径
3.1改革课程设置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是一个将科学、艺术、技术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它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但是目前教学还没有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所以在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广告设计专业的老师要首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设置,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3.2建设实训基地
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就是学校要为此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学校要结合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特点为学生建设实训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流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开放基地让各地广告企业和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建设。甚至可以引入一些专业的广告设计人员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专业培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动手共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和专业能力,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情感。
3.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广告设计是一个不断进步和更新的专业,它需要学生要有足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老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许多老师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的重点,这违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初衷。而且有的艺术设计专业老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他们自身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学校要给艺术设计专业老师提供广告设计专业实践培训的机会,比如让老师参加基地培训或者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老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从而建设专业的教师队伍。只有老师接受新观念,不断地完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水平和效率。
3.4调整专业教材
随着课改的新潮,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教材也在不断地提高知识的全面和系统性,但是目前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广告设计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领域,所以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的教材要与时俱进追随潮流。教材的内容也要根据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能力来改进,而且在发挥老师主导性的同时要强调学生与老师共同学习的理念。
4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念,不仅提高了专业老师的能力和水平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课程,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知识逻辑体系以此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这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其次,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广告设计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
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引导加大指导的力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学生实践时老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让学生的设计更加科学和规范。只有老师重视学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学习;另一方面,老师要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比如老师可以将设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根据学生们的设计成果展示优秀的作品并对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竞争中激发自己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习其他学生的可取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理实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想像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要坚持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的水平。只有老师们更新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然后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莉.艺术类广告设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经济,2016.
篇8
(2)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依旧是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教师逐渐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1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模式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2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过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种。
①改进演示实验,实施探究教学。改进或增设教师演示实验[2],是恢复光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机。这是因为教师演示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示范。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过程。
②通过随堂实验,实施探究教学。随堂实验的设置[3]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脑并用、兼顾教育功能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其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二、教学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钠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属钠样品
【实验探究】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47实验3-1),见图1。
图1 钠的切割
实验改进:
(1)为了让学生看清钠的切面为银白色且有金属光泽,用玻璃管切割金属钠,这样钠与玻璃界面能较长时间保持光泽,现象明显。
(2)为了让学生理解钠很软,选择两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间放一小块金属钠,让一个学生用手指轻压玻璃片。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 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因为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2Na2O(白)。该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情景2: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2.钠的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应该容易失去,体现还原性。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7实验3-2(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见图2。
图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说明钠的熔点比燃点低),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4:(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点、线、面上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更立体化。)
情景3: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设问】如果把钠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来预测一下。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9实验3-3,见图3。
图3 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5: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响、游、红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响:有“嘶嘶”的声音(产生的热让水气化;生成气体)
游:小球四处游动(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
红:生成物是碱性的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自动手探究,按照“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论证,使得知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时,课堂的活力就会闪现出来。趣味性实验、多媒体展示、身边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涨。
篇9
一、平面艺术设计课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和其他专业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专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紧密相关,包括设计的理念和风格,必须和社会的导向相结合,因此要求我们任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另一方面要对流行元素进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同时具备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以便及时给学生进行讲解。
(1)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素质以配合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 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 加强服务意识,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开展个性化教育, 实施分类教学。其次, 教师要具备“ 双师素质” 。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职教发展要求。
(2)教学辅助文件设计也要配合
为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案和实践要求设计一个系列的教学文件,并根据客观情况进行及时变更,以适应教学要求的变化。比如设计PPT教案和请知名设计师给学生讲解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的相关实践知识,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书写教案时,这必须打破传统,紧密按照实践要求安排课时的授课计划, 并保障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
(3)硬件环境要配合。
要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就要创造一个和谐的硬件环境, 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教室。专业教室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氛围, 专业教室内分为实训教学区和教学研讨区两部分。实训教学区提供学生操作演练的实训设备, 设备要与实际生产保持同步,或有一定的超前性,研讨区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讨论的场所, 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对平面艺术设计专业尤其重要,没有直观的视觉体验,就很难给学生介绍相应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
二、平面艺术设计授课过程中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必须能够控制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按照计划正常秩序进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和以往的课堂秩序不同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调节课堂气氛,要求在发挥学生学习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讲授,因此课堂安排和以往坐在教室里的固定座位上听老师讲课, 学生记笔记不同, 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嫩能够在课堂上“ 动” 起来, 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这个尺寸一定要把握好,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但还不能让学生乱了套。因此, 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严抓课堂纪律, 多花时间和精力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合理安排学生操作练习, 维持好课堂秩序。
(2)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堂内容实行分类有差别的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学习情况进行分类,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对于贪玩、好动, 但很聪明的学生, 采取对他施加压力, 进行引导和督促, 经常与他们谈心, 加强教育, 端正其学习态度。对于只管自己埋头学习, 不管别人的学生, 我们应充分挖掘这部分学生的潜能, 使这部分学生既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又可帮助班级里成绩差的同学, 培养这部分学生在工作中的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 使潜能得以有效地发挥。总之, 对于个性各异的学生, 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这种分类教学, 才能使每个学生各有所获, 成绩均有提高。
(3)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
在平面艺术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关系,如果教学过程中, 教师认为既然是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 教师自己就坐在一旁忙自己的事情, 学生设计的是否规范是否合理, 老师不管不问,这对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就起不到作用了。这种理实一体化教学, 其实就是有形式无实质,正确的做法是老师讲清设计原理之后,将学生设计需要的步骤和相关原理很清楚的写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仪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按照相关的思路开展自主设计,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巡回指导, 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设计中不正确的地方,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强调, 提醒学生并引起学生重视,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针对学习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启发学生的潜能。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1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命题意图及试题特点分析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化学Ⅱ卷试题共4道,从第27题到第30题,各题满分均为15分。各题的命题意图和试题特点见下表:
2 2010年高考理综Ⅱ卷化学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2.1基本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
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两空的答案答反,第1空答“升高温度”,第二空答“加入催化剂”;第(3)小题答“H
2.2审题不清
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不按要求作答,写物质的名称,不写化学式,如写“A氨水,E浓硫酸,F硝酸银溶液”,或者将标号“A、B、C、D、E、F”写成“①、②、③……”或者干脆不写标号,导致失分。第29题,题目所给仪器只有导管、试管、反应管、胶塞,但学生偏偏画集气瓶、烧杯或烧瓶、酒精灯等。
2.3化学用语基本功不扎实
主要表现为化学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或书写错误,典型的如:第28题,部分考生将NH3・H2O写成NH4OH,将BaCl2写成Ba(Cl)2等;第30题第(1)小题,炔烃结构简式的书写多氢或少氢,第(2)小题和第(3)小题,部分考生书写方程式时不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或漏写某个生成的产物。
2.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表达时抓不住重点和关键,表述不全面或表述错误。典型的如:第27题第(1)小题回答为“加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压根不提“化学平衡未移动或反应物转化率不变”的问题;第(3)小题,判定H>0,理由为“升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判断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第29题第(3)小题,部分考生只注意到“控制反应速率”或“液封”作用中的一种,部分考生将“控制反应速率”表达为“控制反应的发生和起止”、“防止堵塞”、“防止倒吸”、“减小误差”、“防止空气中的CO2影响实验结果”或“防止外界气体进入瓶内”等;第(4)小题,部分考生只写通过氧化铜粉末,未指明加热或“灼热”状态,也未指明“变红”,部分考生将关键词“浑浊”写成“混浊”。
2.5实验能力差
主要表现为:仪器药品的选择不当、实验装置图的绘制能力差、实验设计能力欠缺。典型的如:第29题第(1)小题在绘制实验装置图的时候,部分考生出现“加热部位不画‘’”、“不加胶塞”、“缺少装置”、“除杂顺序颠倒”或“用固体干燥剂除杂”等问题;第(2)小题部分考生出现“用Na2CO3溶液或者NaOH溶液除CO2中的HCI”、“用稀H2SO4除CO2中的H2O”或“用浓H2SO4除CO2中的H2O和HCI”等问题。
2.6计算能力差
典型的如,第27题第(2)小题和第(4)小题,部分考生因答题时不能从图中找出反应的比例关系,导致结果错误;部分考生计算能力较差,计算结果误差太大;部分考生不写物理量的单位或将单位写错。
3 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立足基础,狠抓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
从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看,并不追求知识面的高度覆盖,而是着眼于通过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见表2)。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立足基础(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研究基本方法和学科思想观点等纳入化学学科基础要求),在基础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
3.2加强化学用语教学,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今年高考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比重比前两年有了很大程度增加。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或错误、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不科学,仍然是很多考生丢分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化学用语的教学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要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就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下功夫,并注意贯穿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力求做到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
3.3重视实验教学,强化化学实验能力的形成
高考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下列5项:(1)能恰当地使用化学仪器和试剂,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完成“规定实验”的能力;(2)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3)初步处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4)能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5)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加强对实验的复习,要特别重视课本上的实验,要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对一些常用仪器的规格、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牢记,并能将课本实验进行深化、重组、重设计;同时还要注意有关实验报告的复习和再认识,掌握实验报告的形式、设计和内容,并要初步掌握实验仪器的绘制。在做好教材实验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对教材实验的挖掘,进行改进、变换和迁移。
篇1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讲授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和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拥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的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机床的用途,工艺范围,具有通用机床传动链分析与调整的能力;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备制定机械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学会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能对具体工艺问题提出相位的改进措施。简单地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一、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理论抽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果仅依靠课堂、教材,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对教材内容的讲授面面俱到,惟恐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是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及企业对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需求。因此,必须根据教学任务,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1、以“够用”为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减少过繁过深的理论推导、分析和计算内容;删除偏离教学目标的内容。当然还要注意重点、难点的保留,并非只要学生不理解的统统删除。
2、要注意“必需”的原则,这里的“必需”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合理取舍后的理论基础部分“必需”讲清讲透,特别是对于那些能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的内容,要力求概念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透、思路清晰。因为基础理论是基石,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另一方面,机械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就要注重实践中“必需”的理论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是基础,因为扎实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获得实践能力的捷径,克服了由师傅言传身教的低效、时长的弱点。掌握了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把握机械制造基础的骨架。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3、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突出应用型内容。课堂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讲授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真正做到“够用、必需、实用”的理论基础教学,一些需要感受才能感知的并且比较实用的基础理论可在理论课上一带而过,把它们放在实践教学中讲(如:各类机床的加工范围及特点;机构的运动;加工工艺规程制定;轴、齿轮、箱体类零件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相应的改进措施等),避免了理论课时的浪费,以便快速、高效完成理论课的教学。
二、以“岗位需求”为目标,重实践,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企业是接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最大客户,人才的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从岗位的要求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联系,重实践,重技能。
1、《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而实践课应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展开。以德国为例,实践部分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来进行的,学生若在动手实践部分发生了错误,教师会引导学生重新对照、学习前期的理论知识。我们不妨也借鉴别人的经验或者说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即在理论教学中插入实践,让学生实际操作,发现错误,重温理论,在解决错误的同时加深了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规律的认识。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基本原理等方面知识时,尽可能结合现场及实物教学,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后,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有了初步认识,又能形象地记忆概念。如教材中各类机床的结构组成、加工范围、特点、加工方法(比如铣削加工中的顺铣、逆铣的概念、特点及选用)等,在理论课上费时费力的讲学生不一定清楚,若把这些内容放到实践教学中,见习或操作感受后,再回到教材中学习,就易理解,且记忆深刻。这样学中做,做中学,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由此可见,任何学科的基础理论都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机械制造基础》也不例外,但其来源是生产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2、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置教学场景,结合实际,亲临现场,利用案例法,将企业中机械加工常用的机床、刀、夹、量具及工件的加工路线、现场工艺问题的处理、对零件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调整等内容举例说明,通过案例及现场见习让教材中的设备、工装、工艺规程等内容串成一条线,使枯燥的《机械制造基础》课教学有趣、务实、易理解。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现实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通过现场的工程实例,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自己的“行动”过程中,掌权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理论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充分利用学校校历安排的三周实习时间,在实习场地,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台设备,从零件图的技术要求出发,利用理论基础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完成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学生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在今后的岗位上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而是能较快地胜任工作。
重视、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机械制造基础》实践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适应现实生产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围绕这一要求展开,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放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作能力。
三、结语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服务于实践就要加强理论基础教学,因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实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加工工艺问题过程中,采取“教、学、做”三合一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现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技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最终达成:学生自我价值体现、企业满意、学校知名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篇12
美国语言学家sapir说过“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也曾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想成功地交际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教学,增强学生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2l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2跨文化交际的含义及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通常我们认为跨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和另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确切地说,跨文化交际指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一般人的关注。在中国,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人们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及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在课文讲授中受传统外语教育观的影响,过分强调语言规则,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学习和利用英语交际中频繁出现歧义误解,无法正常与外国人交流。这是因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体,其背后渗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并在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
3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交际法理论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形式的功能,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按照不同的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语言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也是一种表达文化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必须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因素,教授语言若不触及到文化,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传统的英语教学常把重点放在“纯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重语言本身的教授,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严重脱节。
我们学一种语言,交际是目的,语言是方法,文化是背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者应综合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因素,这三者是彼此相关联并不能分割的,只有当我们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才能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
4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学的课程涉及面较广,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通常只能被列为选修课,这样,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普及面及实际教学效果通常被打了折扣。高职院校开设的英语课,虽然在教材编写上已经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但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文化知识的传输方式大多是讲授法,这种忽视语言社会环境,完全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文化导入方式,使得学生在交际中用书本上的那些条条纲纲来生搬硬套,势必遭遇交际的挫折或失败。
其次,文化知识的信息量太少,只是笼统地、零星地散见于教材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文化知识体系。这样就很难让学生系统地,具体地学习,了解其文化知识,而且这些文化知识认识往往是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一些总体概括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具体讲解,使得学生吸收这些文化知识过于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交际中难免要遭受挫折。
5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途径
5.1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文化素养
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英语知识结构和提高英语文化水平,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教学和一切英语语言活动中,在讲授课文,口语训练,语法学习等中进行跨文化教育,使得学生从对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意识和能力。
5.2丰富课堂内容。改良教学方法
首先,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创设一些情景,灵活选择和运用group discussion,pair—work,role--play等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胆地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片、音像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配有先进的语言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比如放英文原声电影,这是了解西方社会最直观的手段之一,还有专门介绍社会风情的纪录影片,这些对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十分有益。
5.3创造文化丰富的学习环境
篇13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本课程向学生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任务与要求、基本程序、主要方法及相关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一门以技能培养为主,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组按照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食品企业合作进行课程的开发,遵循如下思路进行课程的设计:
1.以食品理化检验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根据食品企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开发课程,以岗位技能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原理与概念为辅,主要解决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问题。
2.我国食品检验的方法、使用的仪器、结果评价已经标准化,并成为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考核标准,所以,国家食品检验工的考试大纲应成为选取课程内容的参照,并将食品检验技能鉴定纳入课程考核。
3.食品理化检验过程中,不同样品的相同项目检验技术具有的相同性,应成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依据。
4.企业产品的简单性和食品种类繁杂,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全面系统和高度真实所要针对解决的问题。
5.将专业综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职业素质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内容。
6.根据课程技能性强的特点,采用全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要安排有教、学、做一体的单元项目教学训练,也要有以产品典型检验项目为主的技能综合训练,还要通过食品检验技术综合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集成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发挥实践活动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本课程技术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检验岗位工作要求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必须熟练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技能,从而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互相交叉,充分发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的主导作用。
本课程已开发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训练项目近50项,技能训练的时间已占课程教学时间的60%以上,加上理化检验技能综合训练,本课程的总实践教学时间安排已超过70%。
2.真实检验任务驱动,工学一致。结合广东省食品和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实际情况,参考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精心选择代表目前食品常规检验技术,又将当前食品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的真实检测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同,学生学习如在岗位工作、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直通,工学高度一致。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移向学生,着重于学生如何“学得到,学得好”,将学生从单一的听课中释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做”一体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分离、将实践作为理论教学延伸的观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交融,将教师的角色从“指挥”转变为“指导”,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实践,教与学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实施
本课程教学任务全部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和课室、实训室一体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检验任务带到多功能实训室,边讲解边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复进行操作训练。面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企业员工培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从而提高操作的规范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工作任务和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食品企业专家意见和企业发展需要,我们对食品检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分析,选择有实用性、普遍性、代表性的食品检验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以糕点面包、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啤酒及软饮料、罐头食品、粮油及其制品等典型食品为载体,以国家标准中常规的理化检验技术为重点,充分体现“学习”和“工作”的一体化。由于食品与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食品理化检验的应用技术、方法、标准更新快,周期短,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提高创新意识和增强竞争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视学科前沿的发展,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案,合理安排时间,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统筹安排教学。
2.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灵活多样。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如:
(1)“课堂、实训室一体”的现场教学法。我们采用了操作示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实行“教即做,学亦做”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直观、师生互动性强、学生学习自主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提高了动手能力。
(2)项目导入、启发引导教学法。根据食品样品种类繁多,要求的检验项目各不相同,相同的检验项目有不同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样品也具有很多相同的检验项目等特点,本课程在单元操作部分主要采用“项目导入、启发引导”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干燥法测定水分含量的讲解、演示和操作,在学生掌握了该操作技能之后,我们再启发学生去思考半固态食品、液态食品、含脂肪和糖类高的食品、香精、香料等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按“教师下达检验任务(项目及样品)学生制定检验方案讨论确定方案,教师总结(理论)检验准备检验操作数据处理检验报告检验总结(问题及分析)反复训练、熟练操作”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减压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等水分测定方法的操作技能和适用范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相同检验项目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根据不同的样品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采取启发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停留在“在学校做过什么,工作中就只会做什么”。
(3)师生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引起学生对检验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注意和重视,用问题讨论式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教师主讲。例如,在进行某个检验项目的教学时,教师不做任何讲解和演示,而是由学生分组对该项目的检测方法展开讨论,找出该方法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总结影响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长期在食品检测部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并归纳,并指导学生完成检验项目的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而且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要注意问题的印象,实际操作时就会有的放矢。
(4)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职业情景,将课程内容置于食品企业检验岗位的真实情境中,训练全过程严格按企业检检流程进行,学生接到检验任务(待检样品)后,严格按要求进行成分分析,认真填写《食品检验原始记录表》并进行数据处理,且根据相关标准作出产品质量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最后形成完整的《产品检验报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吻合,使学生了解了企业检验的流程和要求,掌握了对样品和相关文件信息资料的管理方法。
(5)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下达检验任务,学生分组进行训练。由组长负责采集样品,每个同学独立完成从成分分析检验到报告的撰写,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纠偏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独立工作的能力。
(6)仿真教学法。对一些直观性差的检验项目或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设备的使用,采用虚拟实验或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
(1)“教、学、做一体化”强调教师教学是以“做”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程组通过引进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立了一支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双师”教学团队。本课程组现有教师11人,100%的专任教师具有“双师”素质,其中精通食品检验技术与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师8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5人。
(2)“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需要有完善的实训场所作依托。我校正在建设以实践教学为主、集科技、服务于一身的校内生产型实训中心,配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检测仪器,并安装了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安排了足够工位,完成建设后可同时容纳2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岗位操作。该中心将按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及运作,提供完全真实的食品检测环境,完全满足本课程教学的要求。另外,本课程所在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迄今已经建立了稳定、运行良好、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其中包括了食品检测权威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为本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运行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本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教、学、做一体化”即在“做上教、做上学”,突出了教、学、做的同步性,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尤为重要。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定期更新,包括电子教材、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和任务书、单元练习题、综合测试题等内容,为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练习和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方便。
四、考核形式的选择与改革
考核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做、考”四者有机结合,以考促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形式,将技能考核纳入课程考核,选择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形式,建立了符合课程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具体考核评价体系见表1。
五、取得的成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使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清晰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打下了扎实的食品理化检验理论基础,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微生物检验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的学习融会贯通,毕业时100%获得中级以上食品检验技能等级证书,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竞争力,而且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各种食品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检验岗位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态,及时掌握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实训场地需要配套完善,能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应该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
参考文献:
[1] 王燕.食品检验技术(理化部分)[M].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8.
[2] 范俐.谈“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高职食品微生物检
验实训教学的改革[J].福建陶研,2008,(2):23-26.
[3] 陈会琼.职业教育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改革探索[J].化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