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分析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考试分析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考试分析总结

篇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课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动态发展的边缘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人文科学的内容。地理课程的特点决定地理“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课案模式的特点。地理“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改革模式包括地理“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课案模式和地理“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地理讲评课“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课案模式

地理讲评课“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课案模式是在地理考试之后,教师从学生做题中获取反馈信息,通过对地理试卷和试题的评析,以新课程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以教师集体备课设计的地理讲评课课案为载体,以对学生存在的地理知识缺陷进行矫正和地理试题答题技巧进行指导,达到帮助学生完善地理知识结构,提高地理解题能力,掌握地理学习规律为主要教学设计任务的一种课型课案设计模式。地理讲评课“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内容:

《 》年级《 》学科《 》部分 课案

课题 课型 第 课时

主备者 审核者

1. 【地理讲评课教学目标】

(1)地理讲评课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析评价地理试卷,查出学生地理知识的漏点、盲点、误点并及时查缺补漏;复习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地理知识网络体系。

(2)地理讲评课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对地理试卷自我订正、研讨、交流、释疑、练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地理试题解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习能力。

(3)地理讲评课教学的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开展地理试卷讲评,矫正不良的学习行为和答题习惯,明确今后地理学习发展的方向,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

2. 【地理讲评课重点难点】

(1)地理讲评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失分率高且难解决的典型地理试题和开放性较强的地理试题。

(2)地理讲评课教学的难点:是地理题答题错误原因的剖析和地理答题思路、方法、技巧的指导。

3. 【地理讲评课学习指导】

地理讲评课的课前预习重点要弄清自己在地理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积极思维、大胆质疑、踊跃发言、主动解决自己在地理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课后要求学生要认真总结地理试题答题的规律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明确今后地理学习的方向。

4. 【地理讲评课导学问题】

(1)地理讲评课的课案问题设计

①订正自己地理试卷中错题并分析答错的原因是什么?

②记录自己地理试卷中无法解决的地理题目是什么?

③提出自己在地理试卷分析中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

④在每一道题目边注上考查的地理知识考点是什么?

⑤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归纳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是什么?

⑥总结自己地理题答题成功的经验和丢分的教训是什么?

(2)地理讲评课的变式训练设计

①一题多变训练设计:将典型地理试题加以改造,通过对原题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加深难度,拓宽考查地理知识范围,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变式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②试题针对训练设计:根据学生地理试卷的答题情况,必要的可针对学生地理考试答题中的共性错误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地理时事热点问题,设计几道“针对性”的地理训练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5. 【地理讲评课课堂总结】

地理讲评课下课前的回顾小结,要强化巩固地理知识,总结地理试题解答的规律方法技巧,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6. 【地理讲评课选做作业】

地理讲评课课后要针对学生地理考试答题中的主要错误问题,分析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围绕地理讲评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一、两道针对性的变式地理课后拓展选做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式拓展训练。学生做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

7. 【地理讲评课课后反思】

(1)教师在地理讲评课课后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自己地理讲评课教学的经验和不足,找出自己今后地理教学改进的方法。

(2)学生在地理讲评课课后要进行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地理考试的经验和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明确今后地理学习方向和方法。

具体的实践操作步骤如下:

(一)课前准备 自主探究

1. 教师亲自作答试卷。要吃透地理试卷内容,真正了解地理试卷试题的命题特点。

2. 教师认真评阅试卷。制定科学合理的地理试卷评分标准,严格按标准评卷给分。

3. 教师仔细研究试卷。

(1)分析试卷试题难度。根据所任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确定地理试题的难度系数。

(2)分析试卷答题情况。对学生地理试卷中好的解法进行整理,以向其他学生介绍,促进全班的共同提高。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薄弱环节,应予以重点讲评。对典型的、带有倾向性的错误应特别关注,则应予以重点分析。分析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方法的掌握情况,设计好针对地理训练题。

(3)归纳答题出错类型。对学生错误较为集中或不会者较多的地理题进行分析归类,找出错误根源,确定纠错的具体措施。

4. 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订正错题,分析错因。必要时要找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5. 确定讲评目标重点。根据地理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内容,要突出解决重难点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能弄明白的地理题就不要再讲了,集中讲评部分地理试题。

6. 教师设计讲评课案。见《地理讲评课“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的课案模式》。

7.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地理讲评课的课前预习学生主要根据地理讲评课课案中的“问题”进行预习,在规定的15分钟预习时间内,预习重点是自己订正错题并分析答错的原因,记录自己无法解决及有疑问的题目。教师要做好地理讲评课的课前预习督促检查工作,每节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了解学生无法解决及有疑问的地理题的预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或疑惑。

(二)课堂讲评 合作探究

1. 地理考试成绩分析:(3分钟)

(1)公布本次地理考试最高分(点名)、最低分、平均分、优良人数、及格人数、分数段情况等。

(2)表扬本次地理考试优秀学生、学有进步学生、考卷整洁规范的学生(点名)。

2. 地理讲评课考试试卷分析:(2分钟)

说明地理考卷命题意图――题目类型、分值分配、难度等级、考查知识、能力要求等。

3. 地理考试试题分析:(22分钟)

(1)小组合作 研讨展示

在地理讲评课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围绕无法解决的疑问题目和地理试卷分析中存在的疑惑问题,组织开展小组合作研讨展示。

(2)全班合作 质疑释疑

在地理讲评课全班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各个学习小组代表代表本小组质疑提出问题,根据各个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合作探究释疑。

(3)引导点拨 点评精讲

在地理讲评课课堂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地理试题错误归类,点拨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点评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成绩和问题,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画龙点睛的精讲,做到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地理答题的规律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注重地理题解题思路的分析,注重地理题答题的开放性、准确性、规范性和要点化。

4. 地理讲评变式训练:(10分钟)

(1)一题多变训练:将典型地理试题加以改造,通过对原题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加深难度,拓宽考查知识范围,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变式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2)试题针对训练:根据学生地理试卷的答题情况,必要的可针对学生地理考试答题中的共性错误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地理时事热点问题,设计几道“针对性”地理训练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要注重地理变式训练题解题思路的分析,注重地理变式训练题答题的开放性、准确性、规范性和要点化训练。

5. 地理讲评总结提升:(3分钟)

在地理讲评课的课堂小结中,要注重进行补缺、矫正、强化、巩固地理知识;总结归纳地理试题的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

(三)课后拓展 深化探究

1. 课后延伸 拓展探究

在地理讲评课上,教师要围绕地理讲评课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国内外的地理时事热点问题,布置一两道“针对性”的地理课后拓展选做题作为课后选做作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变式拓展训练。

篇2

一、紧抓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形成完整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一轮复习的主要对象是基础知识。近几年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考查,高考地理总共八本教材,地理内容繁杂,考试范围广,复习时间紧。因此,学生复习时要有计划、有目标,并且要突出重点,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遗忘程度来自主阅读,查漏补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把握学生动态,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全面复习。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已经复习过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并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于理解性记忆和回顾。比如:学生在复习时首先必须形成这么一个知识网络:高考内容共三大部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的核心是“运动”,主要包括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壳运动、物质循环等;人文地理的核心是“区位”,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区域地理的核心就是“区域”,主要指初中四本教材,包括世界地理(2本)和中国地理(2本)两大部分。而这三大块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其中,区域是基础,运动、区位是核心,选修教材是拓展延伸。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整体教学策略是:夯实基础,围绕核心,适当拓展延伸。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紧抓课本、夯实基础,是高考一轮复习的关键。

二、重视归纳,形成固定答题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地理作为文科中的理科,其规律性、原理性较强,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就会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以不变的套路来应对万变的试题,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复习完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各地理要素做了以下归纳:①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概括;②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概括;③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含沙量的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概括。同样,在复习完人文地理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做了归纳对比:①农业区位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②工业区位因素:地形、水源、原料、能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③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除此之外,还有交通区位、商业区位、旅游区位等等。再比如,通过对“鲁尔工业区”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分析传统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问题、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这样通过归纳,形成固定的答题模式,要求学生在做题时一一对应各因素,找出共性,并结合题中信息,突出个性,从而顺利的完成考试题目。例如,在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读图分析,图中所示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解答该题可以分两步走,一是明确旅游资源评价的思路,即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从我们归纳出来的套路着手;二是结合图中有效信息,把图中信息与思路相对接,这样,完成本题就轻而易举了。

三、适量练习,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前面我们要求学生紧抓课本,同时,还需进行适量练习,由题及类,做到触类旁通。一般情况下,对于文科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复习过程中重点是看、背、记,而动笔的行为似乎不多,其实,越基础的东西越容易出错,我们觉得背熟了理解了的知识,事实上只是记了个大概,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边看书边动手,边背边写,运用各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效果会更好。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觉得自己对某个知识点已经背的很熟了,但是拿起笔来,却发现什么也写不出来,或者觉得某道题的答案要点都知道,但未必能得到满分。我们往往还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如果学生遇见一道自己曾做过的题,一般会认为自己做过而放过不管,但结果是,他也不一定能做出来。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复习某个知识点后一定要及时练习,而且每天要留足时间回忆当天复习要点,不时翻看,循环复习,及时巩固知识。

四、及时总结,乐于反思,稳步提高成绩

篇3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的理科性质较强,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考生考试失分的“重灾区”。本文以南宁市第一中学为例,在深入分析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地球运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教学策略。

一、课标、考纲要求

关于“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求,从其中的行为动词看,强调“分析”能力。结合知识内容要求看,该标准包含着四层递进的含义:一是知道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特点及相互关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是分析这些规律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是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指出:高考侧重考查宇宙环境、地球运动规律及其意义等主干知识,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读图能力、逻辑推断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核心素养。

二、“地球运动”教学现状

为了全面了解南宁市第一中学高中“地球运动”教学现状,特设计一份包括“地球运动”学习兴趣、“地球运

(二)河段分

通过对长江流域水系简图的整体概览,为划分长江河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知道划分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两个节点的位置和名称,对长江河段划分形成明确认识。具体制作流程:①在长江流域水系简图上依次点击湖口、宜昌两地,选择“放大进入物体”;②进入放大界面后,编辑两地详细资料。

(三)景观展示

通过对长江河段的划分,按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顺序,点击各个城市和景观点,选择“放大进入物体”后添加到“路径”,就可以分别添加各地内容,展示出不同河段地区的重要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观察长江不同地区的状况和位置,得出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点,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行政区和地形区等知识点得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和主要地形区。

(四)总结回顾

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还可以把演示课件还原到开始的整体概览状态,供学生回顾和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最后进行知识总结(在Focusky上展示总结表格)。

四、总结

综上,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地理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地理信息化教学不断发展。本文就在此时代背景下,在简单介绍Focusky软件简洁性、直观性、便捷性和形象性的功能特点的同时,浅析了该新型课件制作及演示软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课件制作与应用过程,并结合具体初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课件制作与分析,以求能够为提高初中地理一线教师制作地理课件的水平和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期望能够以此有效调动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学习积极性和

地理核心素养。

篇4

    2011年高考阅卷后,徐颂军建议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要回归课本,按照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复习,掌握课本中的主干知识、概念、原则、规律,对自身不足的进行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围绕现实和热点问题拓展知识。考试时,是要将平时所学的知识点和考题题干相结合,找到结合点,然后运用专业术语,准确把握答题的要求。

    下面是本人在期末复习时的几点体会和心得:

    1、我在期末复习前几周,就将全册各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一条条知识点,然后在上课预备钟响时,让科代表领读。每天读一点,记一点。到总复习时,再在每单元的总复习卷上印上划线的重点知识点,在复习章节前先让学生朗读,然后,再制作成幻灯片,将关键词做成填充题,让学生一起来回忆,回忆不到的,再回归到课本里,在课文里找出原话。

    2、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大都掌握,但是审题不严,归纳与综合能力差,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要点是目前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在总复习卷中,要选好复习题,有针对性地做几道知识点和考题相链接的题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5

大学期末考试是检验学生对一门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考试后情况的分析,不仅会对今后教学过程的改进完善有所帮助,而且对学校教学文件的制订和课程设置安排也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1]。目前,期末考试后,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完,在学校网页教务处本科教学一体化平台登录成绩后就算完成任务了。虽然教师们做了试卷分析,但也只是按要求统计一下及格率、排一排分数段等,真正使教师们能静下心来,分析研究一下试卷、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等不多,这样考试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试后的总结,总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会对今后教学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15级土地资源管理和地理信息科学两个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的期末考试为例,对考试后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教学工作的进行了一点思考。

一、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

(一)对考试试卷的总结

1.对试题质量总结分析。试题质量分析是一项非常细致而耗时的工作,在期末考试后,教师对试卷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与论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试题、区分度小的试题和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要逐一加以修改完善,对有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容易引起歧义的试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以后考试中再次出现。而对于试题的难度适宜、区分度较高和语言描述准确的试题,应该重点标注出来,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建设重点素材。科学的试卷质量分析结果,可为教师在改进教学工作(包括改进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命题组卷工作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因此,应把试题质量分析作为一项常规的教学工作认真做好。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中较容易题比例为40%,适中题的比例为46%,较难题的比例仅为14%;表明试卷难易的比例搭配基本合理,试卷内容涵盖广、题目类型多样,因此试题整体质量基本适中,但试题的难度相对不大。在今后命题过程中要注意试题的难易比例分配。只有一个相对合适难度的试题,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过关,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的兴趣。

2.对试题内容的总结。期末考试试题内容应当是一门课程核心内容的浓缩,是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的真实体现,不但能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而且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认知层次的相对比重,还能确定各部分内容的数量比率,以保证试卷的内容和结构的效度。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基础知识题目占80%,综合性题占10%,实际应用的题占10%,试题着重考查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但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问题方面的题目较少。在今后的考试中,力求做到综合性题和实际应用题的比例占30%―40%,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考试题型的总结。期末试题一般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其中客观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观性试题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运用能力,题型包括综合分析题和论述题。由于《土壤与土壤地理学》知识点较多,范围较广,出题覆盖面较大,因此,客观性题目的比重较大,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为4:1,做到了考试题型的多样化,基本符合命题要求,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核题型少。今后要减少选择题、填空题和概念题的分值,增加应用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型分值,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对考试成绩的总结

本次《土壤与土壤地理学》考试最高分97分,最低分44分,平均分76.9分,及格率92.3%。从试题类型得分率来看,名词解释题的得分率为87.1%、填空题86.7%、选择题77.3%、判断正误题76.9%、简答题70.7%、综合题目70.8%。可以看出,名词解释得分率最高,其次是填空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较好。从学生考试成绩分布来看,成绩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因此,本次考试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但有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的是缘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有的是对学习缺少动力,厌学造成的;有的是沉迷于网络,疏于学习造成的。在教学中如何兼顾到这些学生,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专心学习,也是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的高低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成功与失败的一种有效形式。考试后不仅要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对照学生的成绩,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前很多教师对期末考试后的总结认识不够,往往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忽略了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效果的功能。因此,教师们要转变观念,认真分析试卷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并认真加以整改。

二、对期末后的一些思考

(一)不断提高试题质量

期末考试试卷常规命题办法是由任课教师在考试前出题,这种出题方式是教考不分离,易受出题教师个人经验和偏爱的影响,且易与往年试卷试题重复,并且可能出现试题阐述不严密甚至错误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试卷的质量,使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师对一门课程的出题原则既要能达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考试,同时试题也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使学与不学、学得好与学得差的学生能在课程考试的成绩中得以体现,以此打消学生的学习惰性,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和正常发挥都能顺利通过考试。因此,在期末考试后通过试卷分析不断优化、补充和完善试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确保试卷质量本身的准确性、科学性,使考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反映教与学水平的客观量度的作用。

(二)教师要认真批改试卷,分析研究卷,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后教师要依照评分标准认真批改试卷,细心统计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分出名次,以此作为评优、评奖学金、助学金、入党、保研等的重要依据[2]。批改试卷要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要做到有理有据,避免随意性给分。同时,教师平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使学生不但重视最后的考试,还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考试后,教师对试卷的试题质量做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对试题难度不合适,区分度小及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的试题加以修改完善,对错误的试题要彻底改正,而对于差题则应坚决淘汰,杜绝在下次考试中再次出现类似的现象。而对于质量较好的试题,可作为今后命题及试题库的优秀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而且要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求学生注重课程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强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尤其要强调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可从考试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因此,考试将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良好评价作用。

(三)教师要教书育人

考试只是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是真正目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表现、思想状况,要关心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特别是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并逐一克服。教师要认真备课,用心讲课,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考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它不仅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也反映学校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水平。从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存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胸无大志,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时努力不够,致使考试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平时能认真听课、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树立良好的学风。

参考文献:

篇6

二、注重系统性,提倡列表对比归纳法。例如可以对季风环流、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背斜和向斜的区分、潜水和承压水的比较、大陆漂移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差异、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比较等。通过归纳对比,泾渭分明,便于掌握。

三、理清层次性,构建知识要点网络法。可以对诸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全球定位系统、大气的热力状况、南亚知识要点网络等知识要点进行构建,理清其中层次与关联,形成自己知识体系。

四、遵循事物规律性,勤于地理分布规律的寻找法。具体如下:1、经纬度的排列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随纬度、季节)4、气候的分布规律5、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6、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7、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8、洋流的分布规律9、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0、产业转移的规律。乐于搜寻,善于发现,学习会乐在其中。

五、强调思维逻辑性,因果关系图示法。针对框架图(因果关系图)的实例,要弄清哪些选项是“因”,哪些选项是“果”;由因及果,由果索因,顺着箭头,逆着箭头,正推反推,多方面尝试,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环境问题成因框架图(说明图中各字母的含义)、沙尘暴对农业危害框架图、我国东北工业生产部门协作框架图等。

六、讲究方法性,加强基本技能指导法。例如对1、气候的形成因子2、太阳光作图的动感探究3、圆柱投影光照图的基本特征与解题技巧等知识剖析,要注重讲解过程,由浅入深,加强基本技能指导。

七、目标的针对性,运用典型案例导析法。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地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案例、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提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讲求“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中的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

篇7

在《考试说明》发下来之后,一定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因为高考试题是依据《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命题的,分析《考试说明》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针对性。

二、研究两题--高考题和模拟题

(一)研究试题应有的思路

1.考查目标是什么?(立意)

2.给了什么材料?(情境)

3.设问的角度是什么?

4.解题的思路?

5.解题的技巧?

6.做题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二)做题的思维过程:情境、设问阅读材料、分析设问、明确立意调动运用知识技能回答问题、完成立意。

如(2007年宁夏卷)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A.增强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

分析情况:

1.立意:四大洋的空间位置、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区域空间定位的思路和方法: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等做题能力。

2.情境:世界区域图。

3.设问:选择题。

4.思路和方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区域空间定位。

三、上好两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1.复习课:梳理知识、归纳原理、规律

在高考中,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应用,要学会地理思维方法,掌握地理原理、规律,并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

自然地理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地理规律:

(1)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自转及意义和地球公转及意义。

(2)大气运动规律:大气运动、大气环境和主要天气系统。

(3)地壳运动规律: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

(4)水体运动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水的相互转化、水循环规律。

(5)自然带分布规律:地理环境整体性、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及运用,应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和反思,要注意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人文地理的复习重点:

(1)人类生产活动、城市布局、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区位分析,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制约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

(2)结合实例,运用区位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并进行评价。

(3)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成因、危害、治理。

(4)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

(5)其他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热带雨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国际性水域污染。

(6)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7)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要学会运用系统地理原理综合分析、提高解题能力。

2.讲评课:矫正知识缺陷,整理解题思路

(1)讲评前,教师要认真研究试题、研究学生学情、研究教法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错因、自我常识纠错。

(2)讲评时,教师要讲审题、思路、误区、拓展,学生要二次思维,评价做题效率,联系教材。

(3)讲评后,教师要矫正练习、个别辅导,学生归纳总结错题本或总结本。

四、合理设置专题、训练思维能力

(一)专题设置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求多、求全)。

2.要有针对性、有效性。

3.重点是过程与方法和解题思维训练(不应是知识再重复)。

(二)几种类型专题

1.主干知识专题:重点在地理知识迁移应用。

2.能力训练专题:重点在地理思维方法训练。

3.技能训练专题:重点在掌握过程与方法。

(三)主干知识专题举例

1.地球及其运动规律。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工业、城市、交通)。

4.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5.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能力训练专题举例

篇8

一、考前教师要认真设计考题

准备工作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试卷开始,这时教师对试卷的难易程度就有了初步了解,再加上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可大致对考试结果形成一个设想。

其次,整理试题。现在的高一高二地理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选择题可以按难易程度,可以按章节知识点、能力点做好归纳总结;非选择题分考察的重点、难点;哪些是典型题、新题型;那些是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做好标注。

二、考后教师要做好统计

教师批阅试卷后,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是讲评中的主要环节。主观题部分,以表格的形式逐一统计得失分情况,包括学生典型错误和优秀的答案,还要分析哪些问题是个别的?哪些是普遍的?也可以与其他班的加以对比,以了解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和学生才有针对性,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三、创新试卷讲评模式

考试后大部分学生都急于知道分数,热情高涨,对试题印象深刻,因此,讲评应及时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容易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篇9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篇10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把握高考的主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考亦然。备考实践证明,最好的复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考试大纲,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大纲、教材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是:“大纲有的、教材有的,高考一定考;大纲有的、教材没有的,暂时不考;大纲没有的、教材有的,高考肯定不考。”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对考生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找出大纲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进行针对行的复习。此外,考试大纲虽然对各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作了规定,但没有具体谈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复习过程中不可不考虑的。研究历年高考试题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卷的研究,发现并总结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指导,是提高备考效率的重要途径。历年高考通常是从哪个角度出题?目前还有哪些角度没有考过?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心中有数。如在复习气候内容时,通过对近十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发现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因此复习中要注重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气候判断的类型和方法。气候类型的判断可根据气候图进行判断,根据气候资料进行判断,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判断,根据风向进行判断等。在对重点地区气候类型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复习中,找出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方式和考查角度,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指导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对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发现,虽然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角度不断变化,但所考查的重点都归结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正是所谓的“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以章节为单元构建知识结构,使得所学知识“互联互通”。教师在复习中要科学指导学生对知识通过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吃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夯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如可利用“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的图,把初、高中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1)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变化;(2)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5)南北半球大陆、海洋上等温线分布情况;(6)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7)北印度洋洋流流向等等。

三、帮助学生读图识图,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

在地理知识的学习及考查中,图表是离不开的,尤其是地图更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高考紧紧围绕“熟练使用各类图表”、“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命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教导学生利用图像进行理解和掌握,不要凭空死记硬背。如要结合地图牢记热力环流的过程、大气环流的过程、水循环过程、世界洋流模式、亚洲主要气候分布等。可以引导学生绘制相关地理简图,这样能够将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如动手绘制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我国雨带推移规律简图等,这些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有关地理知识。此外,应当利用地图进行知识推理和判读。以“气旋与反气旋”为例,结合气旋与反气旋的示意图及大气状况图,学生们可以判断气压的分布状况、气流方向、天气状况等。

教材为教师更好地“导”,为学生更主动地“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教教材”。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在备战地理高考的复习中应反复研读教材和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题,吃透其命题精神,把握其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传统应试模式加以调整,灵活运用各种复习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高考。

篇11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篇12

二、建立知识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熟悉教材,把教材背熟就足够了,其实这正是复习低效的重要原因。根据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考查,尤其重视对知识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的考查,为此要使复习有成效,在复习时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可以突破知识的原有结构,按照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变换思维视角,借助“区域地图、地理简图、热点问题、典型试题、重点专题、思维难点”等方式和途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如日照图的判读、时区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根据经纬网判断经纬度位置、比例尺的换算、地球上方向的判定、常见图例的判读、等值线类地图的判读、世界典型区域等既是地理的基本技能,又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地理的重要考点。从试题的要求来看,学生要有较强的思维理性,因此必然成为学生的思维难点,在复习时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归类,并通过抽象归纳和知识的网络化,达到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的目的。再如,根据高考试题特点和考纲的能力要求,可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几个综合专题: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调水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这种重组教材内容的专题复习方式,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也就有助于学生在答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注重方法总结,畅通思维程序

篇13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

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

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3、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融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1-4班的地理课,一周16节课。七年级下册共五章内容,20周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考虑到地理是小科目,我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效率,不能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为了迎接期末考试,我组织学生认真做好期末复习,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总结如下: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开学初,我总结了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学期第一节地理课,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和任务,并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

二、以新课改理念教学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是死记硬背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而是要传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生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地理学习变为一种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参与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使知识要点更易于掌握,更利于识记。并经常督促检查,进行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让学生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