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民风民俗调查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时间:2021年1月27日

调查地点: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西垴村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询问村里中老年人

调查内容:我看语文书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南北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我们西垴村有一种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会聚集在台底,每个人都拿上花灯游村。游村前先放烟花,放完烟花就开始游村,绕着村走一圈。我记得走的时候还会拿到差不多8个牌子,集齐后可以领奖品。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禁放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也不游村了。

这些年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它也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2

Key words:The esthetic anthropology music education field investigates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34-02

审美人类学是把美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未来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学科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概念系统来研究和阐释美学问题和审美现象。它的最大特征是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搜集实证材料,比较分析不同种族、民族在审美习惯、审美制度、传统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发现它们的审美规律。

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田野调查方法原意是民间音乐采风,它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作能力,而且它还是挖掘民间音乐宝藏,使民间音乐精品得以继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审美人类学与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方法进行比较,本着的原则,为高校音乐教育的田野采风注入更为丰富的学术内涵。

一、 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一) 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可以是任务、文化、地域考古、民俗风情、某一事件的始终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的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是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成为“后启之见”。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这就取决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选题的构思、独特、新颖,要有现实意义等)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准备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进入开始实地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二) 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手段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加如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三) 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1、 调查: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2、 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什么问题。

3、 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4、 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5、 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6、 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7、 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个人为对象)。

8、 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9、 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10、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四) 田野调查的内容

田野调查的内容首先要根据调查对象而定,不同的对象,调查的内容有所不同,对所调查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三大类进行调查。包括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

精神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民间神话传说、说唱艺术等。

物质文化:劳动生产工具、建筑工艺、金属冶炼、加工艺术、雕刻、塑雕等等。

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服饰、婚俗风情、丧葬文化等。男性专题、女性专题、审美观等等。

自然科学文化:科技、天文、历算、医学。

生态环境――高原植物、野生动物、金、银矿产资源。

(五) 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1、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的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纪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的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的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导文、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2、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研究报告的质量高低取决于调查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面、写作水平对资料的分析、组织能力。

二、音乐教育的民间采风方法

(一)采风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采风活动能顺利开展,在采风前必须做好周祥的准备工作。第一,确定采风的内容,选择好采风地点。民间音乐采风可以选择不同音乐类型,如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确定类型后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民歌采风中还可以选择多声部民歌为采风重点。当然,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多种音乐类型的采风。如民歌和器乐共同采集。采风内容确定之后,便可按此内容来选择合适的采风地点。这时需要查阅大量与采风内容相关的资料,了解并熟悉这些资料。这将有助于采风地点的准确选择和采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与采风地有关方面事先取得联系,争取对方有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这有助于正确安排采风时间和采风路线。因为有些地区只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内才举行当地特色音乐活动。例如:壮族的歌墟节分别在1月15日、3月3日和4月8日才举行。第三,要制定采风计划。它包括:采风的目的、任务、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参加采风的学生人数、带队教师的安排、经费与经费来源、采风的行程安排等。制订一份具体可行的采风计划,可引导采风工作有步骤、有次序地开展。第四,在采风前要准备好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器材。采风过程中音乐资料的记录非常重要,单靠耳听手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录音机录下歌手、乐手当时演唱、演奏的音响;用照相机拍下音乐活动的表演场面,演唱、演奏者的姿态和民族乐器的形状等;用摄像机有声音有动作地记录下音乐活动表演的全过程。

(二)实地采风工作

到了目的地,与事先联系好的有关单位人员接上头后,采风工作便可以全面开展了。在实地采风过程中,经常采用与当地民间艺人、文艺团体的歌手、乐手谈话访问的方法以及亲身参与正在进行的当地特色民间音乐活动的方法来采集资料。

采用谈话访问时,应邀请一些熟悉当地特色音乐的民间艺人、歌手或乐手进行座谈或者个别访谈。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地询问、观察和启发对方,要消除对方的各种顾虑与拘束。语言要通俗易懂,语气要平易近人,尽量营造出自然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同时要边谈边做笔记,对方的表演也要当场录音、照相和录像。

采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方法,应深入民间音乐活动现场,参与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当地民间音乐的特征。并且做仔细的观察与记录。具体操作时可以分工进行。录音、拍照、观察记录、参与活动等工作可指定学生分别完成。在音乐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对表演者进行专门采访。

在整个采风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资料。第一,及时做好尽可能详尽的现场笔记。每次采风工作结束后要尽快整理现场笔记,以便发现遗漏,及时补充。第二,做好采风日记,对当天的工作进度、遇到的问题加以记录、分析,为下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第三,录音拍摄要完整、清晰。录音、拍摄所获得的音像资料需及时整理,并注上文字说明。另外,对当地的一些特色乐器、民间乐谱、唱本等也可适量购买做为实物资料保存。

采风是一件繁琐、细致、复杂的工作,在整个采风过程中,只有按计划有条不紊、仔细认真的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确保采风活动的顺利完成。

(三)采风后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

采风后的成果展示与经验总结是高师音乐采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最后环节。成果展示可分为展览与音乐会两个部分。在举办成果展示前,应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谈谈采风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总结。同时要布置学生整理挑选出展览用的采风资料,如照片、乐谱、录像片、特色乐器、采风日记、采风心得等。并且对采集来的民间曲调、歌谣进行创作与改编,排练成声乐、器乐节目,在采风创作音乐会上进行表演。最后,将本次采风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注意的事项做书面总结,以利于对下次采风活动的指导,达到提高采风质量的目的。

三、两者之间的比较

从田野调查方法的形式来看,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方法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经过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后的成果展示及总结研究。调查对象都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所不同的是,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注重于民间音乐的采风,包括原生态的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说唱音乐等,它侧重于音乐形式的调查与研究。单一的采风形式使得其内容缺乏很多学术内涵。而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调查前准备、技术方法、方法类型内容较之民间音乐采风更系统、更细致之外,它更注重成果的要求,即不仅写田野调查报告,而且要撰写研究论文,其中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

四、 结论

纵观审美人类学和音乐教育的田野调查方法比较,笔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之一,感到审美人类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当前高师音乐民间音乐采风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给采风工作带来更丰富的学术内涵。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采风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就目前而言,倡导和借鉴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于高师民间音乐采风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参考文献:

篇3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村子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 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明正统年间到民国时期所建。党家村是农、商并重,崇尚儒家思想的关中古村落。村中公共建筑、民居建筑设计合理保持完整。党家村古民居上承载的文化艺术元素丰富精彩被誉为“民居瑰宝”。村民现居村中因而党家村被誉为“中国古民居建筑活化石”。

一、教学时间设计

党家村美术写生活动计划用时五天(共62学时)。在写生准备一天(12学时),实践活动开展四天(50学时)。

二、教学参加对象

活动以学生有共同美术爱好为组织条件,打破年级、班级限制把校内爱好美术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开展活动。

三、写生活动内容设计

写生活动内容设计依据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将活动内容设计为五大类。

(1)小组调查研究性选修内容(每小组选一题完成):①党家村村史村情分析;②明清时期党家村村民文化思想生活观念分析;③党家村民风民俗活动与艺术的关系分析;④党家村文物存在类型及承载的艺术元素分析。

(2)基础艺术调查分析性内容:①党家村村落地图绘制及写生区域划分 (必修);②关中农村建筑发展演变简图绘制(必修);③党家村四合院建筑布局结构简图绘制(必修);④党家村常态生活体验(必修);⑤党家村民居古建筑承载的绘画元素分析(选修);⑥党家村建筑装饰元素分析(选修);

(3)党家村基础建筑速写实践练习性内容:①古建筑写生(每天4幅作业)(必修);②古建筑装饰纹样写生(收集20种纹样)(必修);③古建筑肌理拓印(收集20种肌理效果)(必修);④党家村纹样在服装装饰上的应用(文化衫绘制)(必修);⑤古建筑速写写生活动认识感受交流(必修);⑥个人选择性景点写生(选修)。

(4)综合拓展活动内容(集体参与):①泌阳堡寻宝活动;②互助合作拓展训练;③学生个人形象塑造展示训练;④抒情诗歌朗诵活动;⑤党家村明清生活模仿秀。

(5)实验继续开放性内容:①党家村艺术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服装、日用品装饰);②风景情境元素在高考场景速写中的应用;③党家村写生生活给我们的综合启示;④读实小说《白鹿原》结合党家村场景体验关中农村人文生态生活;⑤党家村古民居村落保护。

四、写生实施安排

第一天:(8:00~12:00)①党家村介绍;②写生方法示范。

(14:00~17:30 )①发放《导学案》;②优秀速写临摹。

(19:00~21:00)①临摹作业分析;②写生活动组织建立;③写生活动准备。

第二天:(8:00~12:00)①党家村整体参观;②村落地图绘制,写生活动区域划分和主要写生点设置,A区:党家祠堂、贾家祠堂;B区:看家楼、一颗印院;C区:文星阁、节孝碑;D区:泌阳堡。③研究导学卷,开展学习活动。

(13:00~18:00)①20种装饰纹样练习;②拓印20种肌理练习;③完成小组选修调查课题;④完成关中建筑发展演变简图绘制(选修);⑤完成古民居结构简图绘制(选修)。

(19:00~21:00)①党家村夜晚生活体验;②作业交流。

第三天:(5:00~7:00)党家村早晨生活体验。

(8:00~12:00)①安全、纪律教育;②组织作业交流分析;③完成A区设定元素写生。

(13:00~18:00)①完成B区设定元素写生;②完成C区设定元素写生;③古建筑上承载的绘画元素分析。

(19:00~21:00)①抒情诗歌朗诵活动;②学生个人形象展示。③作业修改辅导(分小组)。

第四天:(8:00~12:00)①组织作业讲评、安全纪律教育;②泌阳堡寻宝活动;③完成D区设定元素写生。

(13:00~18:00)①完成自主开放性写生元素采集和应用活动(党家村艺术文化衫绘制);②完成古建筑承载的装饰元素分析(选修)。

(19:00~21:00)①互助合作体能训练;②明清生活模仿秀;(3)作业修改辅导(分小组)。

第五天:(8:00~12:00)①组织作业交流分析、安全纪律教育;②完成必修调查报告。③个人选择兴趣性内容写生(选修);④完成各自小组选修调查报告(选修)。

(13:00~18:00)①展示写生作业;②学生写生感受报告;③写生活动总结。

(19:00~21:00)①教师、辅导员完成对学生写生学习评价;②完成教学效果评价;③完成教学反思;④网上作业展示;⑤筹备作业展览和教学汇报交流座谈会。

通过写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开发了新颖的乡土艺术课程资源,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综合美术素养。活动开展也是对美术基础教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巩固和延展。

参考文献:

[1]包林,李睦.《非结论性教育学》,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2]张海.《美术创意课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谢.《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在新世纪以来的课改中我们发现,各学科已经有意识地把类似于项目学习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体现在课程中,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学科中安排了更多的研究性学习。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进行了零散的、无序的尝试。2009年以来,我们积极开展项目学习探索,使这种探究性学习变为有意识、有规划、有序列。我们构建了项目学习的内容、流程、策略等体系,力求改变育人模式。下面就如何开展项目学习,创新育人模式谈点初步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一、项目学习的理论思考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项目学习初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老师和学习伙伴一道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架构,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它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项目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学习。在此类学习中,学生要做的不是类似传统教学中对知识进行记录、记忆,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以解决一个任务为目的指向,采用各种手段、策略,独立或借助教师的支持,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

第二,项目学习是自主学习。我们所探讨的项目学习,它首先是对传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一种超越,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机为主的自主的自我学习。

第三,项目学习是情境学习。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路出发,以现代社会的课题为中心,综合各科知识进行运用的学习。

第四,项目学习是多元学习。小学生多元学习方式是相对于以往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表现为5个方面的改变:变过去“在听中学”的单一学习方式为“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式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习惯为接受、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变机械模仿式学习为创造性的有意义学习;变单一向书本知识学习为多渠道、立体性的获取知识。

项目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是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可以很好地改善课程缺乏整合的弊端,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项目学习更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且看接受性学习与项目学习的比较。

二、项目学习的基本流程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们探索了适合他们的项目学习基本流程(如下图)。现结合课例进行阐述。

第一,选定项目。教师紧扣课程标准和学科目标等设计大项目,引导学生选择、设计子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难度适当的项目并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

比如,“我们的民风民俗”(以下皆以此为例)这个项目源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对北京的春节、藏戏、和田的维吾尔、各具特色的民居等有了初步认识,加上他们数学课刚学过“统计”,再结合美术学科的“年画”“追寻文化足迹”等专题,我们指导学生从传统节日、建筑、戏剧、饮食、服饰等方面确定民风民俗的子课题。

第二,制订计划。教师引领学生制订详细的任务规划与实施方案,特别是项目学习进度、内容以及成员分工的安排。比如,学生各自选择了民风民俗的子项目后,再自由组合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微调,以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第三,活动探究。学生根据项目方案进行探究学习,或观察实验,或实地考察,或调查访问,在活动中实行自我管理。

比如,在民风民俗研究中,学生根据方案,运用各种方法展开对子项目的研究活动,并整理有关记录,形成小组成果。期间撰写项目研究日记。教师及时了解进程,适当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跟踪了解、小组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四,制作作品。学生对项目学习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通过讨论、演示、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分享。

比如,在子项目“中华传统节日”研究中,学生在调查、访问等基础上通过制作PPT、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访谈录,运用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歌伴舞等形式展示交流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发展历史、风俗习惯等。

第五,评估反思。师生对项目学习成效进行定量和定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自我和他人的反思性评价。

篇5

二、合理捕捉生活气息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只要善于发现并捕捉与生活相关联的信息,就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本组的难点是让学生学写研究报告。如果学生对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是很了解,教师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写研究报告呢?有心的语文教师都不难发现:上此组课文内容时,正逢“端午节”前后。于是,端午前,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上街感受端午的气氛,用纸学剪“端午鞋”,买绿豆糕,去市场准备端午用的材料、插艾叶等,同时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地有关端午的民俗文化。端午时,让学生吃吃粽子、品品绿豆糕,了解一下周围的人为什么在这天都会喝黄酒、吃蚕豆,在墙角洒石灰等。端午后,让学生把亲自看到的、感受到的、搜集到的都写在研究报告中。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还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民风民俗,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通常是一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编排,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按照教学意图,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认识、了解鲁迅”,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本组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安排。

原课文顺序:《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我重组课文后的顺序:先上《少年闰土》,目的是让学生初识少年时代的鲁迅。由于年龄相仿,学生对热情好客、向往自由的“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鲁迅。接着上《一面》,学生通过作者阿累的回忆,知道了晚年的鲁迅对仅此一面之交的青年却如此关心和爱护,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感染了学生,学生对晚年的鲁迅更是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在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才会有许多人来悼念他,才会有不同字体的挽联,才会有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才会有诗人臧克家《有的人》的歌颂与批判。学生在重组后的课文教学中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甚至从中获得了更深刻的启示。

篇6

一、引言

“农家乐”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它源于欧洲的西班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为旅馆,用以留宿过往客人,并为客人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从而开创了世界“农家乐”旅游的先河。此后,农家乐旅游在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发展。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农家乐”旅游以其浓厚的乡土、田园文化气息,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产品类型中一个新的亮点,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居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吸引了许多城市游客的眼光。一些地方随之也兴起了“农家乐”旅游的热潮。但中间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值得大家思考。

二、发展农家乐的意义

目前,随着绿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等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农家乐的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各省、市、县政府、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家乐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而易见:

(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家乐”经营者95%的家庭成员不需再外出务工,且每个家庭平均要雇佣服务员2—3人,旺季时最多要4—6人。特别是一些“农家乐”的女主人们,对发展家庭宾馆情有独钟,这种形式解决了农村40岁左右妇女盼转移、难离家的矛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投入少,见效快,回报高,非常适宜农民。

(二)促进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带动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家乐”集吃、住、游、购、乐于一体,它不仅作为一个窗口、一个渠道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更大的意义是在它发展的背后,有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拓展链和服务延伸链,拉长了农副产品的产与出,供与求的链条,为绿色农业的产品开发创造了无限的生机。

(三)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带动村庄环境建设、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有线电视通村入户工程等,在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的农民认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舒适、食宿卫生安全不仅是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带给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对话的信心和豪气。“农家乐”不只是改变了农民的命运,更唤醒了他们强烈的事业和精神追求。

(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农家乐”的发展不仅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投入和城市公共产品向农村的延伸,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做出了不菲的贡献。

三、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家乐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要区别于城市,远离喧华,体现农家风趣。其优势集中在“农”字上,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这些才是吸引城里人的法宝。而当前大多数经营者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经营特色不够明显,经营无个性,农家的乡土风味不够浓,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文化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

(二)未能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原则,经营模式单一。农家乐开发随心所欲,特别是郊区农家乐大多按长官意志办,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还比较原始单一,品位不高,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农家乐”旅游所倡导的是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一些农家乐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随意处理生活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加上旅游立法、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景区的农民环保意识也与日俱增,但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排放因为人流量的增多而开始成为难题,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这与回归自然这一旅游主题相背离。

(四)客源季节性强,市场开发不够。几个景区的经营者反映,客源季节性强,游客以散客为主,80%的客源直接来自周边城市,作为当地的农户,他们开发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数“农家乐”仍处于等客上门的状况,主要依靠游客口口相传,许多游客往往都是回头客或者是经朋友介绍来的,有些虽于旅行社相合作,但由于旅行社从中抽利,使得“农家乐”经营户获利的减少。

(五)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系统培训。“农家乐”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大多以家庭经营为模式,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有的虽然接受景区的培训,但不系统、不全面,效果不甚明显。目前除重渡沟景区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或者是一味模仿周围“农家乐”经营的阶段,整体接待水平较低。

四、基于“农家乐”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一)端正认识,规范政府的主体行为,走节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农家乐旅游开发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农家乐旅游项目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急于求成将于事无补。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抓住机遇,切实加强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领导,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将发展农家乐提升到培植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位置来抓,把发展农家乐旅游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规划,发挥规模效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发展前景等因素,科学合理搞好农家乐整体规划,努力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与乡风民俗相统一,与生态景观相和谐,达到“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标准。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区域民俗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吸引力,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绝活。

(三)打造农家乐精品,塑造区域整体品牌。开展农家乐既不能为满足少数客户要求而使之“城市化”,也并非越“土”越好,而要花大力气,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城乡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其差异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大。因此,各地发展农家乐要与民俗旅游、健身旅游、劳动休闲旅游相结合,推出精特节目,提升旅游品位,扩大农家乐的活动内容,增加农家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四)突出特色,注重产品的开发体验性和参与性。乡村旅游具有使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是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农家乐产品的开发上,应该摒弃那种游客来了就是简单的几天“住农屋、吃农饭”的理念,发掘当地的民俗风情,提高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使得乡村旅游、农家乐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五)开发产品,提升旅游品位。积极引导扶持经营者和景点附近群众,开发以地方农副产品、土特产、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如将核桃、板栗、柿饼、丹江风干鱼、粉条、熏腊肉;布鞋、小孩穿的绣花鞋、绣花鞋垫、绣花枕头;豆腐乳、豆瓣酱、豆豉等进行包装或配以竹篮柳筐呈列销售柜台,不仅能满足游客需求,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还能提升“农家乐”的旅游品位,扩大知名度。

(六)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农家乐要上规模、上档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需根据农家乐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便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服务。组织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活动,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关于深层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6,(6).

[2]王民生.合理规划农家乐,助农民走上富裕路[N].中国旅游报,2008-1-4.

篇7

一、培养学生的的作文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喜欢写作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想让学生乐于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农村小学生写不好作文,认为自己能力、水平有限,缺乏自信心,所以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作文的动力。

另外,创造合适的展示平台,通过比赛,投稿,展示等多种渠道,激起对写作的热爱,从而形成写作上的良性循环。

二、鼓励学生读书,使他们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知识,增进表达技能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阅读是脱贫的武器》中说:作为父母,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就等于给了孩子一把终身致富的金钥匙。在农村的老师不得不代替那些外出务工的父母,担负起这推荐引导的任务。通过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儿童读物,指导他们阅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帮助形成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阅读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更能塑造孩子的人格,提高思想。实践证明,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积淀敏锐的语感。

同时,要做到读写结合,时常做一做课堂小练笔。比如说读了《凡卡》,可以续写《凡卡的美梦》;读《少年闰土》可以仿写人物描写;读《穷人》可以练一练心理;读《桃花心木》可以试着写写借物喻人等等。

三、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使他们善于观察事物,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叶老曾经告诫我们:“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如何有效利用我们的潜在资源,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引领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一)观察自然山水之美。农村学生虽没有城市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他有着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又有广袤的田野,还有瓜果蔬菜种植基地,也有小型的健身公园;既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日益变化的现代气息……这就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因此,应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写作素材。我敏锐地抓住这一切,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情感。教师要重视对观察的引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例如,开展“我们的温州真美”系列活动。在班级组织学生分组去观察、体验,以多种方式展现温州,并引导学生评价。这些,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学生是带着“新奇特”的感受去观察,去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和表达情感,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了解丰富人文风情。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悠久的文化、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培育出了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我们学校80﹪的孩子都是“新温州人”,这些孩子都来自各个省市,都有自己魂牵梦绕的美好家乡,现在又拥有了让人向往的第二故乡,这些是其他孩子无法相比的。然而我们的学生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不会观察,不会捕捉,不会收集。如何发挥农村学校的“活水源头”优势,让学生的习作也能体现出这种优势呢?互相了解、感受各地的人文风情,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这方面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感受当地的民风。因为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其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是深切的,比如说对不同方言的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搜集这些素材,鼓励学生将这些素材引入习作中。

2.了解当地的风俗。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在节庆、婚丧嫁娶等重要的场合表现尤为突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农家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就利用节庆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

3.体察当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精神状态等都在发生着变化,通过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了解和感受这些变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习作开拓广阔的空间。我们学校前面的塘河,近年来河水逐渐变得污浊,污染较严重。这两年,政府加大了综合治理开发的力度,塘河水又变清了,两岸又变美了。我指导学生围绕塘河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很有兴趣,写的调查报告也蛮像那么回事。后来,有两名学生《塘河的水质调查报告》在小学科技作文比赛中获了奖。

四、激励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其自觉表达和勤写多练的习惯

(一)在基础训练中为学生做好习作铺垫

学生害怕作文已是普遍现象,学生害怕作文其实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大部分学生会因为基础薄弱、基本功差而感到写作困难,再者,在教学安排方面,习作教学普遍存在整篇练习多、单项训练少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不宜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做整篇文章。特别是在中低年级,我们应该学生多做些单项基础练习。

通过“每日一句”、“摘录句段”、“组词造句”、“说写片断”、“技巧方面的仿学仿练”有等活动,使词汇在学生脑海里一个个鲜活起来,从字词到句篇,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运用起来才会游刃有余。等学生能写句子的时候,有关于句的训练不得懈怠。学生通过频繁扎实的小型练笔,有了过硬的词句功夫,之后再过渡到写成篇的文章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二)写笔记本博客

网络时代,们在博客上“灌水”都是那么地乐此不疲,那么我就把这种形式搬到学生的作文中来,我让学生取自己喜欢的昵称,并要求学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置身其中,五官并用”,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并注意及时把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在流动的笔记本博客上,其他同学看到了可以“跟贴”。在初写笔记本博客时,我要求学生先拟“博客提纲”,“博客提纲”就是针对某一观察对象,师生预先讨论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列出博客提纲,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再进行主题观察,在此基础上再写笔记本博客。

作文教学难,难在不思变通。农村教师要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心里装着学生,学生一定会步入快乐的习作天地。愿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在我们的努力中变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美术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每年定期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笔者认为田野调查不是去拍几张照片,画几幅速写,而是要深入了解民风民情,所以要真正把田野调查和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调查名副其实,才能有利于中国民间美术课的教学。

1 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

田野调查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某一教学目的,深入到民间艺术起源地对民间美术素材和相关文化背景进行调查、收集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包括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进而最后做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在研究能力和文化意识方面的全面素质。田野考察教学有助于验证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特征和文化寓意的理解。

2 定期带学生下乡社会实践

要真正切实地组织一次田野调查,必须对各个环节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有备无患。

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制定了一个细致的工作计划,包括行程路线、车辆安排、人员的组合、日常的活动,还有学生的安全、气候、饮食等问题。另外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和信息,对所要调查的地区和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比如调查乾陵,首先要了解唐朝社会文化、帝王陵墓的形制和乾陵的特点等。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就会对所考察的对象产生认同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认识它,而不是像旅游观光一样流于形式。

在调查过程中,教师或学生针对性地对调查对象进行讲解,这样会使学生亲身体会艺术的魅力,也会积累经验,学会田野调查的方式方法。另外也可以请一些艺人讲述他们的创作过程,或者现场示范。从事民间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了解和使用它们的人也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平时接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仅仅通过书籍或网络了解民间艺术,无法亲自感知这些艺术。如果了解了这些艺术的工序和创作,就会使他们真实的触摸民间艺术,把书本知识和本原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就会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

在参观凤翔泥塑村的时候,学生在感叹民间工艺的精湛的同时,更多地把重点转向了对艺人的采访。通过采访,学生们了解了泥塑的制作工艺、艺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凤翔泥塑的社会影响,他们都感到受益匪浅。通过这种方法,深入到人们的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田野调查法使得调查者既可作为“参与者”,又可作为“观察者”;既作“局内人”,又作“局外人”,双重的身份及多维的观察角度使得调查者可以对调查对象及社会事实进行深度观察与体验,从而进行广泛和深刻的文化意义的解读与剖析。

最后,指导学生通过文字、录音、影像等方法进行记录。一方面是实习成果的记录,另外也是对濒临灭亡的民间艺术的整理。通过这种途径,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考察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最后写出调查报告。教师在取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再针对民间美术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是个循环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最终使民间美术课程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

3 教师下乡搜集资料

教师既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自己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对周边地区的民间美术以及风土人情进行深入的考察。可以通过拍照、录像、录音等手段,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形成一个民间艺术的信息库。教师因为自身知识的积累,在考察的过程中容易发现问题,也容易取得成果。近几年来,我利用大量时间,对陕西关中的民间艺术进行了多次调查,收集了大量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上课时,我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尽可能把中国民间美术中最经典最华美最乡土、最本色的部分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看――或图片或实物;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多元艺术形式(如皮影戏等),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和中国美术的兴趣。这些资料,一方面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我个人的科研论文创作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4 学生课余社会调查

每年寒暑假,学生都会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自己的学习,这是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有利时机。许多学生来自农村,或者日常生活经常会不经意接触民间文化和艺术,但是却没有清楚的认识它们。如果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在节假休息之中,近距离的接触民间艺术、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真正地把所学知识和民间社会生活相结合。因为已经有了民间美术的知识铺垫,学生会对田野调查和民间美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会对日常所见的事物产生新的认同。在放假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将中国民间美术知识和田野调查方法论结合起来,对自己家乡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艺术话题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由于缺少观察,缺少艺术观察的方法,生活中很多现象熟视无睹,无法生成课题,更没有有意识地去思考它,研究它。通过田野调查法的培养,使学生把观察、思考、分析、研究变成自觉行为,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假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结,展示学生的考察成果。学生们带来自己收集的民间工艺品,对它们的制作工序和社会功能,以及对家乡的文化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讲解。我在放寒假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调查家乡的民间手工艺,从中发掘其与民间传统民俗文化关系。开学后班上组织了一节汇报课,学生们不但带来了大量的照片、影像资料,而且还带来了剪纸、门神、皮影、布艺等实物,调查报告也写得很扎实。在交流经验时,同学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因为对自己熟悉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实践,所以觉得很有意义,收获也很大,锻炼了自己,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对民间美术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们积极参与,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增长了美术知识,也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田野调查是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调查、研究、整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美术,掌握民间美术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发掘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途径,将民间美术教学和田野调查紧密结合起来,对美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是美术史教学的一条可取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调查地点介绍

老砦乡位于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之誉山东省鱼台县的最东端,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的西岸,为山东、江苏两省,鱼台、微山、沛县、丰县四县交界处,济徐公路、京杭运河并行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运输业兴旺发达。受孔孟文化洗礼,铸就了老砦知书达礼、忠厚诚信之风范。老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农、湖、畜产品,充足的地下煤炭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厚的发展环境。

全乡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全乡四周被四条河流所包围,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拥有13处排灌站,水浇条件便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已形成了反季节蔬菜、白莲藕、元葱等高价值种植模式。依据沿湖优势,畜牧养殖业特色明显,已形成1.2万只小尾寒羊、1.6万只波尔山羊、1万头猪、11万只微湖麻鸭的养殖规模。沿湖低洼地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全乡养殖水面达到6500亩,螃蟹、大口胭脂鱼、鲶鱼等一批名特品种养已成规模之势。

老砦乡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煤层多,投资4.6亿元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20万吨的、司法部属大型矿井湖西煤矿已正式投产。一批依托煤矿建设的洗煤化工项目及服务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围绕“农业强业、工业强乡、财政强乡” 目标,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创新思路、比学赶超、扎实苦干,努力在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全乡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

二、调查过程

为了完成这次田野调查,我于2013年春节期间,两次前往老砦乡的刘寨、李集、王庄,对这些村庄的丧葬礼仪及纸扎工艺进行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归纳。

(一)纸扎的源流以及当代的发展

纸扎在民间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糊纸、扎纸、扎罩子、扎作等等。广义的纸扎涵盖了店铺门面装潢、彩门、灵棚、戏台、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而狭义的纸扎指的就是丧俗纸扎,一般指代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纸人纸马、摇钱树、家禽等焚烧类的纸品。

纸扎的渊源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门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于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后期,出现了以纸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后,那丧事中的纸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展示了我国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轨迹,同时也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丧葬中为逝者陪送物品的礼俗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之后灵魂不死的“万物有灵”观念,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原始人类认为人死之后,他们的灵魂其实是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去延续,在那个生存空间,同样需要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保障。所以,在为逝者下葬前都竭尽所能的为其陪葬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原始部落墓葬中所出土的一些陪葬石器、陶器、玉器就是这一思想观念最有力的见证。

(二)纸扎的文化功能.

在中国传统礼仪观念中,丧葬习俗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民俗活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个人一生的完美归宿,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扎纸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丧葬纸扎在其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下,流露的是人们对逝者的悲痛之情和哀婉之伤,是广大民众独有的悼念和追悼形式,它是直接祭奠于死者灵魂的一种送行方式。寄托的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祈愿的民间艺术,是生人希望死者生活改变的一种做法,是出于表达在生者对往生者的一点心意,纸扎的存在和使用是对生死两界的交流的一种强化。今后的纸扎行业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工艺会做得更精美,而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纸扎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广泛地依附于丧葬习俗中,并成为丧葬习俗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载体,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审美意义。作为一种迷信陋俗,烧纸扎之类的活动一向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作为一种风俗事象,它的演变轨迹倒是可以窥探世态人情。

(三)丧葬习俗中的纸扎工艺及其意义

通过与所调查村庄的村民开放式的对话,我了解到,现存于这些村庄的纸扎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种是神像,比如焚烧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等。这些纸扎作品取材巧妙,惟妙惟肖,与时俱进,体现出了扎纸活人的精湛手艺,过去是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纸供具、葫芦吊子等一些式样简单,做工粗糙的纸活,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则演变为扎俊男美女、纸人马,甚至有人扎纸奔驰、纸飞机、纸金库、纸电视、和纸楼房等,流传至今变成了一种民俗民情。

在调查期间,恰遇到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我看到,办丧事的人家在老街上立起了巨大的纸扎牌坊,从老街到办丧事的人家的路两边放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送的花圈和各式各样的纸活,听说是已逝老人的两个女婿花钱扎的,很“好看”,有四老四少、纸轿、纸牛,牛看上去实际上是马,后来才知道,男人称马,女人要称牛,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品,从别墅、汽车到电冰箱、电视、洗衣机、沙发、元宝,一应俱全。这些纸活要用在出殡行列中,到人下葬时在坟前用火焚化,给死者带到“阴间”享用的,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祈愿。

据所调查村庄上的一名红白喜事的“忙人”(指办事人家请来专门负责管理所有事项的人)介绍,在农村的丧事期间,要搭台子演戏,乐队鸣奏,把逝者尸体停放好后,在尸体前面支几张条桌或长木板,上面先铺上白纸或黄纸,然后依次摆放好所有纸活,把纸活在灵堂摆好后,在灵堂前方棚口杆上横拴一条线绳子,要挽挂好四条或八条白纸竖写的吊联,中间挂葫芦吊子,在棺罩上扎的纸活主题一般为人或动物,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鬼魂,庇佑和安抚生者。而这些纸活一般是老年人逝世后的当天,由逝者的女婿花钱定做,做的越多,排场越大,在外人看来则是一种孝心与祈愿的最好的表达形式。

(四)丧葬习俗的纸扎工艺该如何传承和保护

纸被发明并大批量生产使用后,纸冥器在丧葬中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随葬品种方面,除了由殉葬俑演变而成的纸扎人,如金童玉女、侍奉仆人,还有模仿现实生活所造的房屋楼阁、交通工具、家电等生活用品。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之风,尤其是齐鲁之地民风重礼重孝,因此,在山东民间葬俗中,焚烧纸扎品表示礼孝的风气也就殊胜。殡葬活动中使用的纸扎,因为它是较为迷信的一种祭祀方式,它与当今社会主流的革新除弊的移风易俗相违背。最近几年,丧葬祭奠中的迷信风俗,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趋势愈演愈烈,在一些城区的花圈店、冥品店、冥品一条街上,纸扎的奔驰汽车、欧洲别墅、笔记本电脑、总统套房甚至保姆、保镖、二奶和狼狗,都成了畅销的祭品。我们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民族文化,亲人离去,举行一些悼念活动和仪式,寄托哀思,本来无可厚非,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与悼念和寄托哀思的初衷背道而驰,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过于粗俗化的丧葬祭奠文化,不仅从根本上背离原本所附有的精神层面,还会助长奢侈攀比之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或许它也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通过使用纸扎所表现出来的丧葬文化的传承,却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而丧葬礼俗及依附其上的纸扎工艺的传承与变革,可以反映文化与时代的变迁。

在我参加的姥爷的葬礼中,就曾亲眼看到,那些花费几万元的纸活在短短不到几分钟之内就化为灰烬,不禁觉得有些浪费和惋惜,这种做法不但浪费、危险、影响健康,又污染空气。为避免这种社会风气,当今社会倡导发扬文明节俭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民俗的改变和流失,势必会导致一些相关行业的减弱。

众所周知,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风俗必须靠生活中的广大民众的传承和实践才能延续,但一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终究会被淘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遗失了,但可能正以另一种形式吸引人们继续参与,延续下去。所以烧纸扎这种做法,也会慢慢改变,看看现代人所烧的纸扎品,都是在紧跟时代进步的,这些形式上的部分可能不同,但心意不会因此而消失,缅怀已故亲人和美好祈愿的价值观,也不会因为形式上的改变而荡然无存。

总结:

鱼台是个小地方,老砦镇更小,刘寨、李集、王庄更是小中之小,但是民俗越是在小的地方反而保存的越完整,丧葬礼中纸扎工艺所其中蕴含着的无尽的民俗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通过这次调查,我的收获颇多,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准备工作不太充分,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所到地方,有些方言听起来比较困难。希望下次有所改进 。

参考文献

[1]黄清泉:《谈民间纸扎艺术的文化价值》,《湄洲日报》,2008年第9期

[2]潘鲁生:《民俗“纸扎”之源流》,《中国文化报》,2006年第4期

[3]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篇10

白茶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优势凸显的以下7个方面:

一、 紧紧依靠白鹿旅游优势、白茶村第二旅游点潜力大

白鹿旅游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很成熟,也很成功了,游客数量逐年增多。我们要紧紧依靠白鹿镇白鹿旅游的发展平台,借助白茶村精准扶贫村的帮扶发展契机,发展白茶村的生态旅游业。由于白鹿镇的地理地势和交通原因,白鹿法式风情小镇的旅游接待急待拓展旅游空间、为了充分利用好白鹿镇白茶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纵深发展白鹿旅游和解决交通难等问题迫在眉睫,白茶村结合精准扶贫任务,围绕这两大问题开展村的工作,开发利用白茶村这块旅游处女地。已修建了一条9公里长,8米宽的旅游环线,环线的起点连接什邡市,终点连接彭州市龙门山镇。在与什邡的国有林边界上,计划修建青山绿水游步道,把白茶文化自然景点和天然氧吧有机相容相接,通过白茶村全体村民的努力发展,未来的白茶村一定会是白鹿的第二旅游景点,游客在游玩风情小镇之后,沿途经白鹿书院,来到白茶村这个观光避暑度假胜地,住宿吃饭休闲消费。现发展了一家竹云香民宿,以品茶和体验农耕生活为主要内容,已开始营业。

二、 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白茶村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4℃,气候宜人,属于夏季避暑胜地,冬季雪景迷人。耕地面积2437亩,林地面积12218亩,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五,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三、 白茶种植历史悠久、优势明显

白茶种植为白茶村的主导产业。土壤中富含白茶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生产的茶叶品质良好,种植历史悠久远近有名,发展茶产业的环境可谓得天独厚。目前,白茶村白茶种植基础优良,避开了村庄同质竞争;白茶不仅茶文化丰富,而且白茶对人体好处较多,有助于降血糖  血压 帮助睡眠,长期饮用,还能帮助延年益寿。市场推广潜力大;白茶经过包装、精细化生产,产品价值较高;打造观光茶园,建立农耕生活体验区,让一三产业良好互动。

白茶村白茶产业结构概括为“一廊三区”。一廊:白茶种植产业廊(结合正在修建的穿过几乎整个白茶村的旅游环线龙白路进行布置,沿线设置以茶为特色民宿接待点,形成一条乡村气息浓郁的特色乡村生态景观廊道)。三区:恬静白茶产业区(大白岩和小白岩为分界线,依托现有三颗百年老白茶树,结合神鹿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白茶观光体验园及神鹿养生观光园)、安适白茶产业区(打造“茶家乐”品牌,带动全村茶文化发展,结合民宿接待及冷水鱼垂钓,发展乡村旅游)、活力白茶产业区(以休闲活动为主,在该片设置茶庄餐厅及民俗接待,根据背篼鹅的特色,打造白茶背篼鹅品牌)

四、 特有景点多、可塑造性强

白茶村有碉堡遗址、具有神秘色彩的子午莲池、百年老白茶树,此三处景点可通过修建沿山游步道,将景点串联,打造游客休憩玩赏之处。除此之外,白茶观光体验园(正在建设当中)、芦苇生态湿地、冷水鱼养殖观光、小湾河滴水瀑布、神鹿苑、游水观光体验、露天营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通过设计打造,作为白茶村旅游业的特色景点。

 五、 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强、群众热情高涨

篇11

初中美术;区域资源;有效教学;开发;探索

区域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美术教师需要引入区域资源作为教学素材,结合艺术课程内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泉州市泉港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艺术文化资源。如何将区域人文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成为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师可结合新课标的教改理念和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观,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有效地开发泉港区域人文资源。笔者依据自身地域人文艺术资源的挖掘、教学、研究经验,多方面探讨如何联系课堂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域资源下的艺术素养教育

泉港有丰富的历史名胜、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拥有古民居(樟脚古民居、土坑古民居、黄素古石楼等)、古寺庙(涂岭虎岩寺、沙格灵慈宫、峰尾东岳庙等)、古街巷(圭峰古街、涂岭老街、割山楼下街等)等建筑艺术资源,还拥有惠屿岛、圭峰塔、金钟潭、红星万亩生态园、黄氏家族造船名匠、民俗奇葩七星灯、沙格灵慈宫独特的剪碗雕塑以及精湛的石雕艺术等众多旅游景点(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泉港地域性的建筑艺术、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如,古民居、古寺庙、古街巷遗留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不仅可以从美术角度进行学习、欣赏,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众多的旅游景点(区),从美术教育角度进行艺术教育。如,学生可利用学校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校外采风,凭借高清相机或者手机拍摄一些优美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拍摄,拍摄的照片可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素描素材或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资料。美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区域人文资源下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分析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学情、地方课教学内容等,在遵循新课改理念与艺术素养培养的前提下合理替换教学素材,引入学生容易接受的美术课堂教学素材。

1.采用合理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生课业负担繁重,一周一次的美术课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放松的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欲望。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之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泉港地区的福船作为教学素材。福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美术教育价值不言而喻。教师在课前可以介绍福船的历史文化,再让学生从建造工艺角度欣赏福船建造的技艺,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福船古船模制作技艺和造型的绘画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只是文化课的调味剂,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画家乡的风景》一课教学中,教师选取泉港区的樟脚古民居群作为地域性教学素材。樟脚古民居群地处农村,樟脚古民居村落中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教师可以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组织校外艺术采风,借助一年一次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饱览地域民居。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在采风期间介绍樟脚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必要时进行拍照、文字记录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樟脚古民居群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通过实地采风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离不开小组的参与。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活动中,美术作品展览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布置美术作品,让学生自行将自己或者小组合作的作品整理好进行展览。如,七年级某班级就以《画家乡的风景》一课中的实践采风系列作品作为展览素材,有的学生展览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观音山寺的部分景物素描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中的居民的衣着和劳作时的各种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村中的河流、山水、田野等自然风光的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展览其参观樟脚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艺术欣赏作品,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并展示其采风的调查报告。最后教师可以写上带领学生参观的感受或者对艺术的理解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名学生都有任务。当全校师生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会对其采风系列赞赏有加。这样就给其他班级的学生指明了采风古村落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美术乡土教材

新课标指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画下身边的美,使美术教学进一步融入生活。”地方学校的美术教师长期接触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不能只是全国各地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者和探索者。如何做到既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又能与新课标精神保持一致,是地方美术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泉港地区美术教材编写需要坚持实用原则,在编写教材前,要根据地方美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基准,自行组织和解析材料。坚持实用性原则就能避免生搬硬套,适应当地学校的学生。

四、结语

美术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课程,而是一种艺术审美教育课程。教师从区域人文资源的视角将地域人文资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区域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资源之间存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地方。美术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必要时可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教师一起探讨,从而促进地区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军.利用地域性教学资源库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现代教学,2008(5).

篇12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篇13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旅游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自然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企业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社会风情为主。

2.积极响应国家假日改革办法,积极开发广州旅游文化资源,增加短线出游

广州是一座具有2219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高校教师青睐于历史、人文景观,这样就要求旅游企业一方面要注重短线游的开发,另一方面又要注重针对广州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3.高校教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水平要求较高

高校教师对旅游过程中接触的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为敏感,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另外,考虑到高校老师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旅行社和导游人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才能提高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满意度,并促进旅行社自身的发展。

[摘要]高校教师市场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客源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开发教师旅游市场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市场开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