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华罗庚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
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还引导学生认识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我们要热爱和敬重他们。
3、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
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二、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各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坚持持久,在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各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去。
篇2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篇3
在我们身边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案例场景:
场景一
学生甲:数学太难了!
学生乙: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丙:数学课么,就是讲讲概念,讲讲题,没什么其他的了。
场景二
教师甲:上课讲清每一个概念,讲明每一道题,最后归纳总结一下。
教师乙:德育工作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情,与数学老师无关。
教师丙:数学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就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讲两道题目。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接受的数学德育太少。心理因素,意志品质等也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多数数学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德育工作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这些都是对数学德育不理解,或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张奠宙老师曾在文章中指出: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自信,让其坚持自己的想法,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1]
所以,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数学德育,实践教书育人,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春夜喜雨话如何进行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2]因此,如果说数学教学是春夜,那数学德育就是喜雨,离开了谁,都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在数学看似平淡、枯燥、繁锁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和时事或人生经历相吻合的实例,使课堂教学中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就像知时好雨,当春乃发,让学生沐浴在春风细雨中。既学习了数学,又滋润了思想。
比如,在正弦函数图像教学时,研究了波峰波谷后,又加上了几句:人生就像这个函数曲线,起起落落。学习也是,有顺境时的波峰状态,就会有逆境时的波谷状态。你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也有时会由顺利阶段进入受挫阶段吗?不要气馁,不要消沉,看看正弦函数曲线吧,记住:波谷过了,就是新的波峰!这时同学们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样不但对正弦曲线加深了理解,而且激励了不怕挫折顽强的学习意志,真可谓一举两得。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波利亚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当学生求解出那些对他来说并不太容易的题目时,他学会了败而不馁,学会了赞赏自己微小的进展,学会了等待灵感的到来,学会了当灵感到来后全力以赴,如果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3]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把教育内容化作细雨,随风潜入,于悄无声息中,让教学难点悄悄解决,学生感觉不到难,渐渐的学生就会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
3.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我们不但要提倡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还要让每个同学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要让学生不但要有“云俱黑”的共性,还要有“火独明”的个性。
在证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按照教材要求只介绍一种推导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索性"放任"了一次,将余下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讨论,思考此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推导方法。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学们给出了多达8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最令人欣慰的是运用了新教材中的向量知识来证明。在这样的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潜能。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自己学习的自信心,他们在解题成功的喜悦中思想得到了升华。
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风雨固然让人烦恼,但是风雨过后总会有“花重锦官城”的美景。例如在讲求函数的值域问题时,我观察到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都不太理想。就适时点拨:你看这个式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和学过的哪个公式形式上很像?“和两点(cosx,sinx)与(2-2)的斜率公式有点像”,有学生在思索中呓语。“对啊,把函数看作点(cosx,sinx)与(2-2)的斜率范围来理解y的取值范围不就行吗?”,“啊,太妙了” ,一时间教室内一片沸腾。
这时点评说“通过本例的学习,我们应该体会到多角度、多视野地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做人也要这样,平时同学们相互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矛盾,个人利益上会有一些冲突,这时双方如果都能退一步,则会有”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感觉。这难道这不正是人生的哲理吗?
三、数学学科德育实践的反思
“数学学科德育”实践对教师组织能力的挑战。数学教师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进行数学实德育渗透。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完善。
实践“数学学科德育”对教师授课时间的挑战。由于实践数学学科德育需要占用一定的授课时间,就需要老师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草草收场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既要完成教学,又能完成德育渗透是对教师授课时间的挑战。
实践“数学学科德育”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挑战。数学教师只有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更丰富,态度更端正,心理更健康,毅力更坚强。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挖掘素材,让恰当的数学问题成为好雨,当春而发,随风潜入,无声润物。做到江船火独明,花重锦官城。这不就是数学学科德育吗?!
参考文献:
篇4
一、审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现状
《中学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德育大纲》的实施看作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所有工作者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然而,当前仍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是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无关,对于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意识明显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同时,也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能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重要路径就在于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开展德育渗透的思考与研究。我们来剖析两个中学化学课堂的案例。
案例一:“令人遗憾”的情境创设
背景:在某次全市青年化学教师评优课上,高中组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课题是《硫酸》,在参赛的七名选手中,有六名选手在教学中没有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一名教师针对浓硫酸所具有的腐蚀性这一特点,提到了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以下是这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
师: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同学们都听说过曾经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吧!
生:听说过……
师: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学生刘海洋为了试验“狗熊皮厚且嗅觉灵敏”这一观点,用浓硫酸泼北京动物园里的狗熊,最终对狗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生:窃窃私语,唏嘘不已。
师:试想,连狗熊这么厚的皮都吃不消(学生笑),大家说浓硫酸的腐蚀性强不强呢?
生:很强。
……
思考: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人们纷纷在思考,为什么被誉为“天之娇子”的清华学子会有如此行为?学校德育工作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教育的使命和归宿倒底是什么?这一事件不仅让我们深刻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用道伦理的视野审视社会现状。这个案例对于学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素材,教师应该适时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思想教育。但这名教师在引用这一事件时,没有因势利导对学生开展尊重生命的教育,只是为了佐证说明浓硫酸的腐蚀性有多强,做为知识传授的一种方式,这实在是一种缺憾。我们还应该看到,参加决赛的教师都是全市优秀的学科教师,在他们当中竟然普遍缺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当前学科德育渗透的严重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案例二:“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
背景:在某次市骨干教师展示课上,一名化学名师上了一节题为《质量守恒定律》的展示课,下面是这节课的部分实录:
(在一系列教学活动后,通过学生实验的开展,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结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师:同学们刚才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化学上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点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师: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
(点评:进一步肯定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其实早在1756年,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最终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可见,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和不怕失败的勇气。
(点评: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
思考:教师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形成之后,适时而恰当地渗透化学史知识,并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和特质就在于不断探索、不怕失败和挫折,这必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学科教学设计的严谨,教师所展现的精湛课堂教学能力,而恰恰在于这位老师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的德育资源,把握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机,适时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进行到知识和德育水融的境界,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德育渗透并非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识中去,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的养料,而且它是知识的精髓,有待技艺高超的技师把它炮制出来,让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这样的德育渗透表现得那样亲切自然,润物无声,这正是我们要深刻领会,反复体悟之处,惟如此,我们方能在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灵活的开展好德育渗透。
二、把握开展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
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德育渗透需要学科教师提高认识,明确内涵,讲求方法,把握时机,这些都是学科德育渗透的关键所在。
1. 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认识
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2. 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内涵
学科德育渗透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整合课程德育资源,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知识中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德育因素,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油脂部分的教学,由于许多知识都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恰当于当前的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德育素材有机结合起来。
3. 学科德育渗透的方法
化学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路径:一是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二是渗透在实验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源泉,是直观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进取、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主人翁的作风。如盐类的水解,从演示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入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等知识,以醋酸钠为例进行分析、推理、综合,导出盐类水解的实质。这一过程中渗透了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的对立统一观点。学生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教育。三是渗透在课外活动中。如建立化学趣味活动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培养动手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意识。
篇5
2、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要明确德育的重点
(1)深化贯彻党的十七大、十精神,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人们的思想,提高德育的时效性。(2)深化学生思想与德育体系创新,树立“德育就是质量”观念,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落实学科在德育中的作用,实施全员育人。(3)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从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德育的方法和形式,精心设计并组织新颖鲜活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要进一步明确德育重点内容
1、学科德育内容
学科德育指学科德育注重把德育的要求通过学科教育进行渗透,这种渗透要具有科学性、自然性、有效性。有的任课教师把德育看成是额外负担,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再加上应试教育更偏重升学率,因此使课堂教学的德育问题未能得到扭转。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内容中除了有显性的或隐性的德育外,社会赋予了德育更深的内容,因此,学科德育应从学科特有的育人因素考虑。
2、学科德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二者的关系既有显性也有隐性。显性关系是指德育的内容通过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这些学科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否起到德育的作用,要看教师对它的把握和运用,如果加以充分的利用,则可较好的实现其育人功能。隐性教育是指德育的内容与教材知识点不直接挂钩,而蕴含于教材内容中,需教师提示挖掘出来。因此隐性德育的包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深浅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程度及政治敏感性。学生学科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科教师继续探索,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与身心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科素质促进学生在德育上的发展。
三、学科德育的实施
学科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广泛,但难以统一。当前,我们主要把德育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下面依次阐述。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爱祖国联系起来,要树立学生国家意识,确立国家统一、、国家
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培养民族团结互助精神,培养公民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课堂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各学科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倡导民族团结,人心凝聚的精神。
3、行为规范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学生学习习惯、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文明礼仪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行为惯犯意识,做自觉守法的好公民。
4、良好的意志品格的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学生的一生起重要的作用,各学科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德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这也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也需要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及作用。
篇6
问题一:重“智”轻“德”。问题二:课程的育人功效几乎被忽视。问题三:“学科德育渗透”只留于表面。问题四:德育渗透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问题五:德育渗透缺乏考核标准,缺少系统理论支撑,实施中随意性大。
三、研究内容
1、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重要性的认识。 2、明确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3、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4、探索在学科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5、寻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6、制订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四、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二是有切实的时间保证:三是有丰富的知识载体:四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教书与育人是是辩证统一整体,是教师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A、学科性原则。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须从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B、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不管是学科知识本身,还是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须是正确和科学的。C、目标性原则。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找准知识点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使两个目标方向统一起来,为学生综合协调的发展服务。D、层次性原则。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一样,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螺旋上升。E、浸润性原则。在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贴标签的现象发生,要如春雨润物一样进行德育教育。F、实践性原则。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精心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G、示范性原则。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用自身的言行直接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中有理,情景交融,持之以恒。 H、自主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结合教学为内容设计德育教育点。可以采取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个较大思考、选择的空间,使不同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二)操作成果
1、研究出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A、通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学科教材自然成为首要选择。找准教材中育人的“渗透点”,把握好育人渗透“时机”,掌握好育人渗透之“度”是通过教材进行德育渗透的关键。 B、通过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对德育渗透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十分重视为人师表,体现语言美、体态美和板书美,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C、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D、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E、在教学评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自信心,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F、通过多种学科活动进行渗透。
将学生带出课堂、引向生活,学生才会变的丰富多彩,德育才能显现效果。
2、探索出一套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A、语言熏陶,迁移默化法。B、情理分析、提高认识法。C、解疑答难,思想升华法。D、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法。E、榜样启迪,崇尚科学法。F、推荐读物,感染熏陶法。G、开展活动,亲身体验法。H、加强审美,去粗取精法。I、参观访问,实地感知法。
篇7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德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要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关系的定位与理解,需要重新审视。
一、对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理性审视
目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渗透”或“融入”。“渗透”与“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问题有哪些呢?
(一)“渗透”与“融入”意在两物之交融
“渗透”一词产生于近现代,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出现。古代一般都将“渗”和“漉”连在一起表达意思。《说文》曰:“渗,下漉也。”[1]370“渗”指液体向下滴流。而“透”作为动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取跳跃之意。《说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过、透过之意。《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中有“渐渐透出”,这里“透”即为渐渐穿过的意思。《汉语大辞典》中“渗透”被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从某一方面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将“渗透”定义为: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不同的物体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见,“渗”是指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范围向另外一个区域范围慢慢进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区域范围并没有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过或跳过一个区域范围进入另一区域范围。“渗”“透”意思接近,两者连在一起使用,意在强调两种不同事物通过运动而交融。
从词源上来看,按照《说文》的解释,“融”本义为冰雪等化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腾。“融”又引申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如“水融”。[1]629“入”本义为进来、进去之意。《说文》曰:入,内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融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二是指非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由此来看,“融”本身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态之间的变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为一体。而“融入”一词的基本涵义则完全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无形的两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纳。
(二)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
将“渗透”与德育相连,形成了“德育渗透”之说。对德育渗透的界定,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如“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2],如“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依据德育与其它领域的联系,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以不易察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内容缓慢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3],等等。据此理解,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渗透是德育进入学科教学原则、方式、途径。
德育融入是另一种对德育与学科教学关系的理解。如,高校学科德育渗透要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要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要把德育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要把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4]。在中小学,德育融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盐说”,即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视为“盐与汤”的关系,将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盐,将学科教学比喻成汤。在日常生活中,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单独使用,融在汤菜中,方显汤菜之美味、盐之价值。由此来启示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教学才有意义。“德育是盐,教学为汤”这一比喻还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了两件事。
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德育融入,都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两件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本身也没有德育之意。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实质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
(三)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之危害
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带来教师认识上与行动上的误区,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真正提高的症结所在。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分”的,学科教学失去了德育之魂而降为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分”的,一些教师心中、眼中只有教材、考试、分数,而没有了学生、生命、成长。
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导致教师难以从源头上认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开来。但为了完成三维课程目标,教师还不得不在学科教学中生硬地“加入”德育内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流于形式等现象广泛存在。从表面上看,教学中是有了德育,但实质还是一种“无教育的教学”。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元的存在,一些教师对德育也难免不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面对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教师已然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实施德育渗透。教师会主观认为,自己只要搞好自己教学就可以了。
可见,由于在根源上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所以造成现实中无论是采用“渗透”还是“融入”的方式,都无法真正解决好两者的关系。德育依旧是德育,学科教学依旧是学科教学,育人与教书仍在两个维度下各自为战,德育与学科教学难以逃脱“两张皮”的命运。
二、学科德育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一体共在”
赫尔巴特早就表达过“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麦克莱伦也曾说过,没有道德性的“教”(如训练、灌输、建立条件反射等)是“教”的“赝品”,有道德性的“教”才是“教”的真品。可见,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一体共在”的,而非外在生生“渗透”进去。
(一)学科中蕴含德育
学科中蕴含德育元素,“文以载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描述恩师给予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的同时,还从侧面反映了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高尚的师德。又如,在高中数学数列一章的教学中,可以介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事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再如,音乐教材中《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催人向上的歌曲,不仅从正面介绍歌曲内容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向人传递热爱祖国的信念,而且从侧面介绍作者生平也是一次德育机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可见,德育不是学科教学的“身外之物”,而是其本身的“应有之物”。
(二)德育应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来
既然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物”,那么学科教学中就应该将德育“体现”出来。何谓“体现”?回到词源来看,“体”本义指身体,引申指手脚、四肢,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即指人的两手两足。“体”用作动词,表示亲身体验、实行,如成语“身体力行”[5]。“现”在古作“见”,本义为显现、出现、实现的意思。“现”作动词时又有显露、表现之意。“体现”,谓本性表现于外,引申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体现”比喻某一种事物自身内的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种契机下显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由此看来,所谓学科教学中体现德育,就是使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德育之本性、德育之元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可以说,德育体现是对学科德育的真正回归和践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渗透或融入。
三、德育体现如何在学科教学实现
学科德育是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挖掘出来,自然地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并促使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德育体现?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在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其教育智慧“挖掘”“呈现”“促悟”。
(一)教师要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
在教学中,学科中的德育与学科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显性存在的关系,通常称之为显性德育;二是蕴含在学科中的隐性关系,通常称之为隐性德育。前者可以通过学科内容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后者一般不直接与学科知识点挂钩,而是蕴含于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知识价值观中。这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德育意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智慧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将其挖掘出来。朱小蔓教授曾从学科分类角度,将不同学科内容、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学方式等所蕴含的道德资源做了归纳与总结。[6]
(二)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将德育“呈现”出来
仅仅将德育内容“挖掘”出来,还不足以使学科德育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挖掘”之于“体现”少了一个环节,即“呈现”。也就是说,教师在将学科德育的内容“挖掘”出来之后,还要使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呈现”或“表现”出来。学科德育不止是“挖到”,更是使之“现出”。也就是说,学科德育体现,首先强调的是回到学科本身挖掘德育元素,是一种内涵式德育;同时,还应注重将所挖掘出来的学科本有的德育显现、实现出来,是一种过程式德育。
这是学科德育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这里需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上入手,依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根据年级要求和学科自身特点将德育元素有层次、有侧重点、有系列地体现出来,并贯穿教学始终。
(三)教师要在学科德育过程中使学生“感悟”
德育落脚于学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德育,并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激发、促进了学生德性的成长,才可以说学科德育真正体现出来了,这样的德育才具有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让学生做一个道德判断的主体,促使学生悟出德育的真谛,即“促悟”。怎样才能“促悟”呢?在这里,教师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对话,引发学生对课本上问题进行理性的道德思考,在思考之后加以判断,悟出相应的道德,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躬行实践”,在活动中去细心感受和体会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状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在真诚谈论的道德问题上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道德学习,从而在感性层面上悟出道德。
总之,德育并不是从外界渗透进学科教学之中,而是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德育与各学科教学是“一体共在”的,教师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科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德育内容,尤其是潜在的德育内容,要积极主动深入挖掘、分析德育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使之“体现”出来。学科教学不能没有德育,学科教学只有体现了德育,才可能说真正完成了自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章.说文解字: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刘德仿,袁洪志,李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49-50.
[3]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8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学习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鼓励教师以自我学习、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积累等学习方式与日常工作对话,以学习的提高促工作水平的提升,努力提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艺术水平。组织了题为“我们离生命化教育有多远”的专题培训讲座。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交流中,教师们能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尤其是青年教师将自己工作中的困惑和点滴经验与大家探讨,活动中多数教师表示收获颇多。
2、德育主任培训
积极组织德育主任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德育干部培训,在学习中认真记录、认真完成培训作业。各校德育主任按时参加进修校德育研修部组织的班主任培训活动,认真记录。回校后开展校本培训,组织班主任老师认真交流研讨,按时完成每次培训作业,并把作业已发表博文的形式上传到班主任“博客”上。学校定期检查班主任博客,留有检查纪实材料。对班主任“博客”完成情况进行记载。组织班主任每周例会,以会代培,在会上对班主任教师进行班主任培训;培训内容为(1)班主任工作艺术系列讲座;(2)网上研讨作业;(3)进修校班主任培训内容;通过学习、交流、研讨等,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将老班主任管理班级和学生的经验与好的方法与年轻班主任一起分享。
3、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特殊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深入家庭,掌握了解信息。本学期对特殊群体学生家访率达到了100%。学校还利用家长会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1)各校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班主任教师轮流做岗,疏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一些有心理负担或单亲家庭的和留守儿童解决心理疑问,
(2)建立心理“情景剧”小剧团,同学们乐于参与,通过表演情景剧让他们有了正确的心理认识。
(3)利用广播站和板报宣传心理知识,加强了心育工作的力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心理咨询,进一步完善了省级心育课题的结题工作,准备接受省级课题组的验收。
二、开展德育常规工作
1、在开学初,能按时制定并调整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班主任能结合班级实际制定班级德育工作计划,工作目标明确,工作内容和措施具体得当,语句精炼,言简意赅,附有工作计划滚动表,可操作性强。幸福校王品、孙家校宿晓慧做得较为突出。各校德育领导能按照计划要求,开展学校各项德育工作。按期研究、检查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博客”建设工作,留有工作痕迹。从记录上看,德育领导作了大量工作。
2、德育工作室建设
完善德育工作室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德育工作视导机会,对基层各校德育主任手把手指导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室,督导各校提高德育工作室的利用率,组织计算机教师进行班主任博客链接及相关培训,对于此项工作个别年龄大的教师有一定难度,采取副班主任一帮一协助完成地方法,逐步带动。每月份都能够根据进修校的研讨主题完成作业。
3、学科渗透
(1)各校制定了德育学科渗透工作方案,收集了德育渗透案例和教案,能结合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传统教育活动,每次活动过程材料、佐证照片非常齐全,活动后并认真总结;各校制定了学生考评制度和细则,能把德育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德育常规工作能以《守则》、《规范》为依据,加强常规管理,孙家校做的好些;能组织开展班会活动,有详细的“会案”和“简案”;按期开展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生的评选活动。
(2)各校充分利用“学科课”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宏伟校检查视导德育工作时,听了一年级孟庆华的一节思想品德课,感受颇深,她的幼教语言、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互动的场面非常受学生的喜爱,教育效果明显。
(3)中心校组织各校校长、德育主任及相关班主任教师联合检查视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研讨活动,重点关注学科德育渗透。要求各学科教师在备课中要体现德育渗透点;组织教学时落实德育渗透点;小结时升华德育渗透点。研讨时各位教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针对教学实际,谈学科渗透;校领导听课对德育渗透做重点指导;不仅提高了教师听评课能力,也提高了教学中学科德育渗透能力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能力。各校还组织教师每月撰写学科德育渗透典型案例。
(4)组织开展了课题课大赛,本次赛课的特点一是体现全员性;二是体现德育渗透点。学校领导及评委对德育渗透进行重点关注。通过赛课,教师们各展所长,异彩纷呈。从本学科的不同角度展现,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认知、感受。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三、工作特色和亮点
本学期,幸福中心校结合学校管理体质,对辖属四所村小德育工作,有重点地开展了月检查视导工作。在检查视导中,发现各校德育工作有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及时召开现场交流会共享,进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1、各校校长加大了重视德育工作力度,能按计划要求,定期组织班子成员研究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工作思路,对各项德育工作者培训和德育活动能够积极参与,审阅批示活动方案,并留有签字痕迹,能亲自挂帅担当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靠前指挥、亲临一线检查指导德育主任工作的做法和德育活动。德育主任在校长和班子成员的支持、鼓励、帮助下能积极大胆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在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下、各位班主任和全体德育工作者的积极配合下,德育主任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自我、丰富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篇9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把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德育分化到了每一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都担负着学生德育的任务,使他们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高效教育、引导、熏陶,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得到提升,最终达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全员育人目的。
3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将德育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使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研究思路和方法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搞清楚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然后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德育的生长点和着力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实施德育渗透,然后归纳总结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形成可操作的结题报告。所采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
4.1文献研究法
全面的研究和学习所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学习了冯文全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杜时忠的《德育十论》等德育专著,通过网络学习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面的文章,强化理论,借鉴研究方法,为开展实验研究打基础。
4.2调查法
一方面对教师进行走访、座谈,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对所实验的班级学生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走访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后对学生思想境界、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各方面的变化,写出调查报告。
4.3观察法
一方面观察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况,获取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方法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观察学生参与实验前后(这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各方面变化情况;同时观察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情况。对观察所得数据与现象类比分析、归纳整理得出课题研究所需案例和结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案例支持。写出具体实践的案例。
4.4行动研究法
第一步由课题组成员所带班级和所教学科参与实验研究,确保参加实验的班级超过同年级一半,确保实验操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可推广性;第二步在第一步实验的基础之上争取更大范围的实验研究,力争全员参与,取得更科学的实验结果。总结出结题报告。
5研究过程
5.1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与整理阶段
首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学科特点,加强德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其次主要搜集现有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拓宽视野,理性借鉴;并写出学习心得。
5.2调查研究及实践阶段
对课题确定的目标进行实践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探究数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体验、归纳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写出各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与方法、教学案例等。
5.3分析综合阶段
通过对第一、二阶段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身份特点,综合考虑中学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成结题报告,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6阶段性研究结果及分析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学习,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进行,利用周四下午组织了两次集中学习,大家把前期准备的资料拿出共享,互通有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为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策略和方法做更为系统的归纳整理,为第三阶段结题报告做准备。
7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光是中学老师的任务,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也要加强德育,而限于研究的范围,在小教和高教领域无法研究。感觉研究的时间有点短,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只有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具体的实践,才能得到更为科学的渗透策略。研究人员少,研究范围窄,研究结果代表性不强。
篇10
在一些物理研讨课、公开课中,往往会出现物理学科德育的贴标签、显性化、孤立化等现象,贴标签是指将非德育的内容划为德育范畴,牵强附会,脱离实际;显性化就是把一些德育内容直接告知给学生,缺少学生的建构与内化;孤立化则指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物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相脱离.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需要教师能正确把握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不是物理知识技能教育再加德育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挖掘在物理学习过程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德育因素,在物理学科教学这个特殊性中体现出德育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法则.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特殊性,体现为它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渗透式的德育.具体表现为:在德育目标上,它是一种隐性的影响.其很难像物理知识点那样,一节课学生能达到什么及能做什么都够能明确表述出来;在德育内容上,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思考习惯,养成科学的态度,自觉追随、效仿科学家的人格精神,逐步确立物理学的真理观,也很难量化;在德育方式上,物理学科德育不能去专门、系统地讲德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物理学科本身所蕴含的很多德育的元素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价值共鸣.针对物理学科德育三个方面的特殊性,在学习的心理机制上,物理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培养应该是一种整合性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学生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能抓住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德育效能,既避免抛开物理,另起炉灶地开展德育工作,又避免上纲上线,让物理学科教学的德育显性化、量化,这样反而冲淡物理教学的重心.
3物理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的开展
物理学科德育教学的开展,其重点在于挖掘物理学科中的价值因素,在学生的情感卷入与主观体验中,实现物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与道德教育、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3.1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让学生喜欢物理学生喜欢物理,是源于对物理的美、物理价值的一种认识、理解和感悟.“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在斜面理想实验的探索中,速度和时间的简单正比关系,体现了物理本身的一种内在美;在牛顿第二定律简洁的公式中,包含了宏观低速世界中力和运动的全部特征,简单、精巧而有力,体现了物理学的科学美,包括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和理论结构之美.物理学规律有惊人的简单、有神奇的对称、有美妙的和谐,也有最美的发现;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科技体育、能源开发、军事国防等方面的关系,体现为它的应用价值.在物理问题解决中,建立模型、举一反三、构建知识网络,也显示出它的创造价值.教师在教学中,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通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意识、有倾向性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物理的美,唤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采用合适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素材,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地挖掘和拓展,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科学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宝贵品格,甘于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人格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需要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注重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西方近代科技发展和我国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从1785年发现库仑定律到1864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建立,西方经历了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跨越,我们国家正好从乾隆五十年到同治三年,经历由盛到衰、日益腐朽的历史变迁,还停留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阶段,学生通过这种鲜明、形象的对比,会产生惊讶、震撼的感觉,对我国近代社会落后的感受会更加强烈,也势必会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动机.
3.3通过物理典型事例,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理学蕴含大量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比如说,世界是物质的,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中微子、正电子、强子的发现,正是物质第一性的有力证明.从汤姆孙枣糕模型到卢瑟福核式结构,再到波尔原子理论,经历了否定之否定过程;核式结构的图景与经典电磁波理论的矛盾,使得波尔原子理论应运而生,正切合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他如量变质变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联系、理论和实践关系、认识的辩证运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观点,都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加以渗透.对物理教材中一些有意无意会导致学生产生偏见的事例,需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态度.比如说,高中阶段,很多学生一谈到亚里士多德,就把他当成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因为他在物理教科书中出现的两个观点“重的物体下落快”、“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现在看来都是错误的.实际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亚里士多德在当时连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都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不可能深入的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是他能善于总结、注意观察、注重分类,并开创性建立了包括速度在内的许多概念,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我们不能为体现伽利略的历史贡献而贬低亚里士多德的应有地位,毕竟物理学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物理学家都不能超出他所处的历史阶段.
3.4注重物理过程分析,促进学生物理科学精神的形成通过物理定律的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包括理性的精神、怀疑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实证的精神及创新的精神.如我们在讲“万有引力与航天”章节时,通常做法是将本章内容分为“卫星绕地球转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地面上的物体(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两大类型,然后围绕着这两大类型,分别计算向心加速度、角速度、公转周期、重力加速度等物理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问题的意识、探索研究的欲望、创新的想法不易得到激发,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新的设计:同学们,现在假如你就是聂海胜、张晓光或王亚平的一员,驾驶着神州10号,准备驶向太空,你会遇到了几个挑战,或者说需要攻克几个课题,即“你是怎样飞上太空的”、“你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让神舟号和天宫号对接”、“在微重力的太空中,你的太空生活是怎样的”、“你将怎样返回地球”?要想解决好这几个问题,需要物理学关于航天航空方面的很多知识,学生在实际研究中,也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说,340千米高空的太空环境是微重力环境,那么什么是微重力,是指微小的重力吗?这些都需要学生搞清楚.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真正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的分析,大大提升了他们研究的兴趣和创造的热情,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也有效促进他们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教学中的这种做法比单纯地研究卫星(飞船)绕地球转动模型,在效果上要好得多.
篇11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森林小学的山羊老师要开“找规律Party”,并提出要求:要想参加Party,需要填写有练习题的入场券。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助检查。
环节二:参加活动,探究规律
小动物设计了多种有规律的活动,如小鹿击掌—请大家找出声音里的规律;小动物捉迷藏—请大家利用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藏起来的动物;补充图形和数字—请同学找出数形结合中的等差规律。
环节三:营救小动物,拓展规律
找规律活动结束后,小兔白白因贪吃贪玩溜出去玩,掉入狐狸的陷阱。山羊老师急忙带领学生去营救,发现密码锁,遇到困难。学生们主动出手相助,通过寻找数列之间的数字差,帮助小动物成功开启了密码锁,营救出白白。
最后,教师让学生给白白提建议,如少吃糖,每天早晚刷牙,引申到生活中也处处有规律。请学生想一想生活规律还有哪些,如每天按时入睡,准时起床等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介绍,教师适当补充,拓展规律内容。
环节四:制作感恩礼物,升华主题
小兔被成功解救后,小动物纷纷送山羊老师礼物:一束花,一幅画,一句话……让学生观察小动物送山羊老师礼物的画面,引起情感共鸣,懂得感恩;然后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利用找规律知识粘贴成祝贺卡片,感恩教师,将感恩主题升华。
我将设计传给了省里主抓数学的崔海江主任,他的回复是数学课就是数学课,无论渗透哪些内容也不能改变数学课的属性,建议将童话情境去掉,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展开教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啊!这堂数学课让我关注了“德育”,却忽视了数学本身。德育不是贴标签,而应该是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的。
重新设计,还原数学本质
重新备课时,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的调整,整堂课将童话情境去掉,换成六一游园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六月里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
生:儿童节!
师:今年六一儿童节时,我们学校举行了很多庆祝活动,同学们不仅自己装饰教室还举办了游园闯关活动,大家想去看看吗?
生:想!
环节二:庆祝活动,梳理规律
1. 评价拉花设计图,复习重复排列规律
出示一(1)班5个孩子带来的拉花设计图,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评价,寻找排列规律。师生总结出“看一看、圈一圈”的方法能找出重复排列的规律。
2. 进入游园闯关赛,复习等差数列及数组规律
教师展示活动场面,引发上课学生参与兴趣,这一环节解决两类问题:第一类是比一比、算一算,学生在数形结合的题目中找出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的规律;第二类是找关系、算一算,学生根据一组数中加数与和的规律推理出下一组数的规律。
3. 课间动一动,我是音乐小精灵
通过身体律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广泛性。
环节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此环节进入“游园挑战赛”,包括送贪玩迷路的小动物回家,做接龙游戏、破解密码拿礼物等,以多种形式应用规律、巩固规律、拓展规律。
其中破解密码拿礼物是挑战赛的最后一关。教师告诉上课的孩子,他们可以拿到来自远方朋友的礼物,但是需要解开一组复杂的密码。于是,学生通过独立解密码、集体交流想法、寻找隐含规律,最终解开密码拿到礼物。
以上内容是对找规律岔河小学一单元知识的巩固、应用、拓展,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优秀学习品质。
环节四:赠送礼物,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礼物图片:一年级的孩子在折纸和剪纸的图片,上面布满漂亮的纸鹤、可爱的青蛙、小鱼及各种各样的花片等,并播放录制的小班长的话:
大家好,我是岔河小学一年级学生代表王璐彤,听说王老师要给你们去上课,我们可高兴了,真希望能够和你们做好朋友,所以我们准备了礼物,希望你们能够把它们做成新的礼物送给你们想送的人!
然后,教师代表远方的学生将一袋袋小动物折纸和各种形状颜色的花片送给上课的孩子。其中折纸和花片的种类、颜色、数量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可以将这些折纸和花片有规律的排列粘贴,做成新的礼物,写下祝福的话,送给自己想送的人。
这一环节既是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又体现了学生接受礼物的时候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制作礼物送给想送的人时创造美好、送出礼物的过程中传递美好的一种情感体验。
试课之后,忽悟德育藏于细节中
那天,在北戴河实验小学试课,请专家指点。听课专家没有过多的意见,只是提出了课堂的一个细节:
师:你能用数字概括表示与这两组相同的规律吗?(如下图)
生:122 122 122 122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2 12 12 12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
学生同意第二种。
专家认为,这是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每组圈起来的图案中都有三个图形,一个独立的,两个相同的。教师的预设中用数字表示就是“12”,当学生出现“122”的时候,教师想当然的要学生的其他想法,而忽视了“122”这个孩子的思考。其实“122”作为一组重复出现的数字,也符合上面出示的图形的规律。只不过这个孩子是在模仿,没有抽象概括。
我突然明白了“关注课堂细节”的深刻含义:课堂上对生成的关注和挖掘,其实就是对学生思考的尊重,这也是学科本身的德育内涵之一啊!
接下来的某一天,我又有幸聆听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与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书记孟佳的两场讲座,其中提到教师也是学科德育的资源之一。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第一次试课时校长提到的“你要对课堂有感情,当你积极投入的上课时,你对学生的感染就不一样了”。当时自己想的就是要像演员一样投入课堂,此时回味起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情境创设中的投入,更是对课堂中的人、事、物等等一切的感情投入。课前对上课已经充满期待,课中忘记了周边听课者,眼里只有孩子们,耳中聆听的是孩子的畅所欲言,心中思考的是我怎样让孩子的思考彰显价值。此时此刻,教师就是德育的标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学科德育!
走上课堂,在生成中彰显精彩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北戴河实验小学上课,与一(5)班的孩子开始游园活动之旅。不出所料,在用数字概括图形规律的环节又出现了精彩的生成:
师:提出122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的数字也是一个1,两个2,接着还是一个1,两个2这样重复的。
师:恩,好多同学点头呢,大家都听明白了,你的数字排列规律和图形的一样,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是“12 12 12 12”。
师:和他不一样啊,说说你的想法?
生2:我觉得1个2个重复就应该这样。学生年龄小说不太清楚,其它孩子也很迷茫。
师:那遇到这种情况咱们试着比一比,换一换没准就清楚了。生1,你还能把你的答案换其它的数字吗?
生1:我还可以换成“233 233 233 233”。
师:还有吗?
生3:那“566 566 566 566”也行啊!
师:“笑哈哈 笑哈哈 笑哈哈 笑哈哈”行吗?
大家迟疑了一下,然后点头。
师:生2,你这个能换其他的数字吗?
生2:不行,我这个就是图形的个数,不能换。
师:大家发现了吗?现在你们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数字更能够概括这组图的排列规律呢?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122 122 122 122”。在比较和辨析中,学生抓住了数学规律的本质,我也赢得了现场听课者的认同。
回顾与感怀,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德育
这次复习课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脑海中浮现更多的是磨课的心路历程。
从开始接到任务时对学科德育的迷茫,焦灼的选课型、选内容,千方百计地想通过丰富的外部情境去凸显学科德育的内涵,现在回想起来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尝试,凸显在课堂中就是为德育而德育,让一堂课成为四不像。学科德育本身就应该在蕴含在学科之中,不是外在赋予的。随着对学科德育渗透思考的逐步深入,我终于抓住了学科德育的本质,它无关学科、无关课型,是我们每一堂课中都应自然存在的。
首先,它蕴含于学科内容之中。以数学学科为例,有精巧设计中的情感体现,有丰富的情感态度目标:如利用情境及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学期期待;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学科之美;培养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感悟到惠及一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初中生作为一个未来社会的中坚群体,社会阅历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存在着道德标准的选择和道德价值的判断模糊化的特点,这正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予以认真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任务,还应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结合英语教学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它既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一、新标准英语教材的特点
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范围很广,其中大量的内容是有关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口、环境、生态、能源、灾害、饥饿、贫困等当代世界热点的问题,这些材料的呈现都突显了德育的实践性、科学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了德育的生活化和科学性,极大的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思维的过程,增进了学生对自然的关爱,积极主动,有意识的参与社会服务。
(三)侧重文化交流,通过语言,文化传递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说过:“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因此,外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有强烈的人品意识和文化意识,利用这些英语教学材料,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把正确的人生哲理渗透到课堂当中去,让学生通过内心体验,引发心理结构上的变化,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进而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二、渗透德育的英语教学实践
基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新标准英语》教材的内容,就地取材,让英语教学成为德语的载体。笔者实践尝试如下:
(一)利用英语对话渗透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社会意识
新标准英语教材突出强调了听说技能,每个模块的第一单元都是对话,其中有许多的材料是引导学生对礼貌用语的使用,如:“Excuse me ”. “Thanks”.“It doesn’t matter”. “That’s kind of you .“Would you like-----?”. “Can I help you?”课堂上让学生在操练这些技能的同时用心体悟,并使用于课内课外其他的学习生活环节,潜移默化,文明行为成自然。
九年级上册Module 5第一单元的对话是关于博物馆规则的内容:No shouting! No smoking! No photography! 等禁令标语让学生清楚了在公共场合做一个文明人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列举一些校园的不文明行为,然后商定学校以及班级公约,在学生分析总结后,文明的行为予以肯定、鼓励、表扬。不文明行为予以指正,这些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
(二)仔细钻研课文,联系背景知识,挖掘思想内涵,弘扬中外传统道德的精髓
新标准英语教材每个模块的第二单元都是课文,里面蕴涵德育的素材不少。八年级上册Module 9是有关濒危动物故事,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现在很多的动物面临灭绝的状态,提问:“Why do so many animals have no place to live?” “How can we protect the animals in danger?”分组讨论得出:环境的恶化,人为的屠杀是动物濒危的根本原因,只有从我做起,人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保护环境,制止大肆屠杀,才能解救濒危动物,最终也就解救了我们人类。随着分析的层层深入,学生公民责任道德意识得到了升华。
(三)应用于现实生活,进行课后的延伸,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德育教育更有实效性
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应向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样德育渗透会更有实效性。
例如,学生在学了打招呼时,为了带动学生张口说,我早晨见到学生,主动对他们说:“Good morning,--”Hello,--“刚开始,学生们也羞于张口,日久天长,我的行动感染了他们,学生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能用英语主动、热情地打招呼。这种鼓励的结果是学生不仅巩固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了他们的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当学生看到需要援助的时候会主动提供帮助“Can I help you?”学生在文明行为的过程中,不断得提高了他们的文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课后现实生活的实际运用,学生不仅训练了语言,应用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这样做可以发挥课内发挥不了的作用,使德育渗透更加深入。
为了了解三年来初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对学生们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我做了一份所教班级问卷调查,收回来自110位我校在校生的反馈:95%的学生认为入学后他们思想品德素质得到了一定提高,不明显的只占5%, 87%认为英语的学习对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提高有一定帮助。由此可见,通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结语
总之, 实践表明,利用英语课堂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机会很多,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所含的思想性, 适时适度的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不能喧宾夺主)这样,德育便很自然地融入英语课堂教育之中了,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就很自然的达到了。
参考文献:
[1]葛琦.简析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8—50.
篇13
素质教育是学生的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标语在学校最常见。有此可知,体智德美在学校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学校中德育的内容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中,其他学科也应该渗透德育工作。体育课堂中学生更具有实践性,体育课堂中教师就应该广播德育知识,让学生知道怎样更好的与同学相处。
一、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促进,互不导体的,体育被誉为有道德有规则的战争,相比真正的残酷的战争,体育更讲究道德,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能在运动场上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比赛和尊重。不论是在运动训练还是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重视在体育课堂练习中育德于体的有机结合,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和训练效果,并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杰出的人才,更能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体育教师利用好体育课来引导学生真正的喜欢体育并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变和缓解中学生的心理疾病。首先,体育运动需要他们亲身参与,他在运动的这段时间就能挤走空虚、烦恼的心情。第二,体育活动一般是多人参与,在活动中学会怎样融入到群体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与沟通。第三,体育活动一般都在一定规则下进行。平时这些规则使他们在运动中形成了自我约束力和行为准则。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缓解心理压力和疾病,更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二)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工作的方法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体育课主要以实践操作为主。体育教学是一个对学生包括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培养、锻炼。在此我简单阐述我对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如下:
言传身教法: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利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学生。很多学生羡慕体育老师强健的身躯,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课间休息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育能力去教育学生,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
实践体验法:在体育课上一学生的练习为主。首先,体育项目本身就是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在对抗性项目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和面对失败不气馁,不服输的精神。在体操和健美操中的练习中能得到美的享受等等。在这些体育练习中,体育教师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便能启发学生,使学生通过在体育实践中得到提高。
(三)体育教学渗透的德育内容
因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所以体育教学中德育工作渗透的内容也丰富多样,德育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具体内容可归纳为: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班级和家庭和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目的性:是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把自己的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3.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严格遵守课堂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4.集体主义教育:热爱班集体,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增强集体荣观念,互相帮助等责任心。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讲文明,有道德。6.意志品质教育:锻炼学生坚毅勇敢,竞争进取,吃苦耐劳,不畏艰辛,超越自我,自尊自强等品质。
二、结论
通过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现在,很多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的渗透,德育工作的渗透需要任课老师积极探索,灵活多样,并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让学生不仅能习得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在体育实践中收获德育知识。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作为学生的好榜样。言传身教,让学生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三、建议
学校是进行德育工作的最佳途径之一,进行德育工作渗透的教育者就是任课教师,所以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教师则应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健康的、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使校园生活充满乐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创新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比赛,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比赛方式激励学生的不服输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徐阿根.体育教师话德育――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习成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6.
[2] 李淑杰,朱俊瑞等.德育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