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丑小鸭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丑小鸭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丑小鸭教案

篇1

(一)、引读第一自然段,奠定基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丑小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只怪模怪样的鸭子,你看,(课件出示图、文)它的嘴——大大的,腿细细的,身子瘦瘦的的,样子真难看。

(二)、学习2—4自然段,体会可怜、不幸、顽强。

1、第一层次:

(1)是呀,丑小鸭那么丑,没有一个人喜欢它,老师想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

(2)教师配乐范读2—4自然段。

(3)听到这,你们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感受)

你们听的很认真,说的也很好,现在谁想读读这部分内容?

(4)以不同形式读2—4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邀请一位同伴读第三自然段;推荐一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未叫到还想读的同学齐读2—4自然段。

2、第二层次: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已经听出你们可怜这只丑小鸭。你看,就因为他丑,这些居然这样对待他。谁能帮助老师完成这首诗歌?

就因为他丑,

大家都()他。

在家里,

哥哥、姐姐()他,

小伙伴们()他,

连妈妈也()他。

在外面,

野鸭子()他,

小鸟()他,

猎狗()他。

(2)自由练习填空,反馈并指导读好此诗。

(3)诗歌中所填的词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丑小鸭的可怜,让我们再读一读2—4自然段。

3、第三层次:

(1)多不幸的丑小鸭呀,在家里,他被欺侮、嘲笑,面对这样的不幸,他悄悄地离开了家,这是为了什么?

在诗歌第二自然段后补充:

为了(),

他悄悄地离开了家。

(2)可是离家出走之后,同样是遭到讥笑和追赶,面对这样的不幸,他只好白天躲起来,晚上才出来找吃的,这又是为了什么?

在诗歌第三自然段后补充:

为了(),

他只好白天躲起来,

晚上才出来找吃的。

(3)是呀,丑小鸭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的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这是一只了不起的丑小鸭,让我们再来读一读2—4自然段。

(三)、学习5、6自然段,感受变成白天鹅后的复杂心情。

小朋友们,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丑小鸭都默默忍受着,坚强生活着,他终于挨过了寒冷而又饥饿的冬天。

(1)课件演示第一句话:柳树发芽,桃树开花,春天来了。春天美吗?试着读出春天的美丽。

(2)课件演示并旁白: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三只白天鹅在戏水,他多么高兴啊,于是情不自禁地说——啊,多美的鸟!……

①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着丑小鸭复杂的心情,他赞美天鹅、羡慕天鹅,但一想到自己的丑,他又感到深深的失落,可是他想接近白天鹅的愿望又是那么强烈。

②学生自由练习,体会丑小鸭复杂的心情。

(3)课件演示并旁白:为了看清这些美丽的大鸟,丑小鸭飞到水里,向白天鹅游去,没想到天鹅拍着翅膀欢迎他。丑小鸭低头往水里一看,居然看到一个美丽的倒影。雪白油亮的羽毛,又长又软的脖子,丰满有力的翅膀,美丽极了。

男、女生比赛,读出他的美。

(4)是呀,太美了,美的让丑小鸭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兴奋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分享受他的快乐吧!

齐读第五自然段。

(5)丑[,!]小鸭太美了,难怪三只白天鹅会拍着翅膀欢迎他,难怪湖边的小孩会齐声赞美他。这是他从没想到的,他激动地无法掩饰自己的快乐,你们看——(课件演示)他扬起翅膀,伸长脖子,发出幸福的呼喊。

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丑小鸭,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学生齐读丑小鸭的呼喊。

篇2

应用课堂生成于小学语文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课堂生成拥有充分的了解,对此,明确课堂生成概念,是现代教学发展的科学思维,并非以固定课堂模式为思考雏形,而是拟定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再根据教学的开展实际来构筑课堂氛围,还主动于受教主体,由受教主体张扬自身个性,丰富自身认知,以更适合受教主体需求的方式来打造理想课堂,培养受教者的各项能力。

(一)课堂生成的特性认知

课堂生成的概念明晰后,科学应用课堂生成需从了解课堂生成的特性出发,认知课堂生成的实际特征,才能保证课堂生成更为科学、更为高效、更具影响力。自信研究课堂生成的具体特点,其包括以下两种特性:其一,不可预测性。正如势态发展可以预估却存在诸多变数一般,课堂教学也很难使课堂预设目标全数实现,目标的确定固然重要,但课堂生成的科学保证是认知课堂生成的不可预判性,从而在拥有积极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课堂变化情况进行目标调整。其二,即时性。课堂生成既然存在不可预测性,便说明其在教学开展中存在极大的变故。因此,发生变化后的课堂教学目标调整便极具即时性,既是临时起意,又会尽量贴合当前教学开展的实际目标。

(二)课堂生成的价值确定

从课堂生成的特性不难看出,课堂生成其本身存在着极为显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课堂生成的变化多样性。然而,为何如此不稳定的课堂生成方案于现代教学中仍然属于科学的教学手段,这主要关注课堂生成的实际价值。具体来说,课堂生成可保证教受主体都拥有足够的活力,丰富课堂的学习氛围。课堂生成其本身的多变性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者而言,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教育者在应对课堂变化时可更精进自身的教育技巧;而受教者在多变而不确定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则能提升其自身应变能力,激发其学习与参与课堂教学的热诚。由此可见,利用不确定的教学体系,教受双方都能开动脑筋、增强动手能力,保证教学开展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二、以《丑小鸭》为基础的课堂生成实例

明确课堂生成的应用特征与应用价值的基础上,本次教学案例选取小学语文课文《丑小鸭》一问,详细讲解课堂生成的相关过程。

(一)基础准备工作

了解《丑小鸭》一文者都知道,其主要讲“一只误以为自己是鸭子的天鹅雏鸟,在经历了世人的冷眼与独自的成长之后,变成魅力天鹅”的故事。该故事主要告诉人们小时候被人嘲笑并不代表一生便就此终结,只要拥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勇气,便能蜕变为美丽且高洁的天鹅。

1.课堂目标的预设

针对《丑小鸭》的预设课堂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其一,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认知;其二,嘲笑丑小鸭的动物在发觉丑小鸭的蜕变后的心境变化;其三,丑小鸭一路走来表现出的生活态度。

2.课堂环节的预设

针对《丑小鸭》教学环节的预设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熟悉丑小鸭的故事,利用课堂导入、微课件等讲明丑小鸭的故事内容;其次,分析《丑小鸭》内的人物思想,讲解其带给人们的启示;最后,总结进入所学,巩固学习知识。

3.课前课后的预设

课前利用导学案对《丑小鸭》进行初步内容理解,课后布置总结作业,引导学生总结今日所学。

(二)课堂教学实录

基础准备工作虽然确定了课堂目标、教学环境及课前课后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目标变化极为巨大,虽然本教案课堂环节预设第一步基本完成,但在此之后,还未进入课堂第二环节时便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很多孩子好奇为什么丑小鸭会被鸭妈妈孵化,还有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丑小鸭一出生就认定鸭妈妈是自己的妈妈。对此,本教案临时更改课堂目标,从探究丑小鸭的由来以及了解鸟禽的认亲习性出发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本次教学目标由原来的思想剖析转化为联想力培训与写作能力实训。为学生布置临时目标有二:其一,想象丑小鸭的来历,编写其出生前的故事;其二,了解鸟禽的习性,说明丑小鸭为什么认定鸭妈妈是其母亲。在本次临时改变课堂目标之时,充分考虑到受教者的关注重点,利用其感兴趣的话题来培养其相应的素质,确保其自主联想故事的发展脉络,有效充盈更多的课余知识。

综上所述,课堂生成考量课堂上的突况,迎合受教者的兴趣需求,临时更改教学计划,调动课堂受教者的学习兴趣,可行之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发挥教育者能力,行之有效地培养受教者学习兴趣,引导受教者素质能力提升。

篇3

学校多媒体教室,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丑小鸭》(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公开课正在进行。她精心制作了不少课件,还编排了课本剧。

“……从最后一只蛋壳里,钻出一只又灰又丑的鸭子,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伴随着多媒体播放出的生动有趣的童话场面,扩音器里传出了甜美深情的课文朗诵。孩子们,连听课的老师都被带进了那神奇的童话世界。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在家里和森林里受欺负的场面后,老师又播放出一段忧伤哀婉的乐曲,配上课件展示出丑小鸭孤独地在森林里流浪,眼泪扑簌簌落下来的画面,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震撼了,被亲人宠爱惯了的他们,联想到丑小鸭的处境,脆弱的心里竟然生出绝望的情绪。

音乐停了,老师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丑小鸭,你会怎么想?”

“我会感到伤心、难过!”

“我会感到孤单,会想家,会想妈妈!”

学生一个个举手发言。突然,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举手后站起来说:“我会想到自杀!”

此言一出,所有的老师都感到震惊:童言无忌,孩子脆弱的心灵渴望爱的呵护,面对困境,一死了之的错误认识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挫折?”这正是《丑小鸭》向我们揭示的深刻内涵,也正是老师在这堂教学活动中应该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想自杀学生的发言,正是教师可利用的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

如果丑小鸭自杀的话,就不会有变成白天鹅的美好未来了!多可惜呀!丑小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身处绝境不绝望,心中始终向往着美好,追求着美好,憧憬着未来!

很可惜,这位年轻的老师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个最佳的教学时机,没有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课堂生成资源,错过了可将教学引向深入的关键时机,只说了一下这位发言想自杀的同学“你有这个想法可不好!”匆忙中又去引导学生欣赏丑小鸭变成的白天鹅,进行她所预设的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去了。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微乎其微的。

片段二:

教室里,《散落的钞票》(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文课堂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面对地铁车门口散落的几十张粉红色的百元钞票,老师下足了功夫:“几十张,大家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沉默了一小会,惊奇地回答:“二千至近万元的钞票啊!”

老师进一步点拨:“一百元的钞票,对于立明和我意味着什么呢?”

生答:“可以吃很多次麦当劳!”

“可以买全套的《丁丁历险记》。”

老师接着问:“面对诱人的百元钞票,面对可以帮他们实现梦想的钞票,我和立明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拒绝诱惑,将捡到的钱全部交给服务员。”

班上的调皮大王潇潇举手后站起来,语出惊人:“要我是服务员的话,捡到的钱绝不交给失主,留着自己用该多好啊!”

老师感慨道:“几千元,那么多的钱,老师要是服务员的话,也想把钱留着自己用!可是,你想过没有,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列车上的服务员,在乘客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如果你袖手旁观,不尽义务;甚至将失主的钱据为己有,将会受到单位的处罚,有失去工作的可能!另外,车厢里监督的摄像头记录了你所做的不光彩的拾金而昧镜头,如果将它在互联网上播出以后,你的个人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到那时,你不但失去工作不说,恐怕连再找一份新工作都不可能了!”这样的点拨引导,就会祈祷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低年级开始就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量少,学生的表达与理解水平低,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正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任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产生疑问。如,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学生往往是提出“丑小鸭有多丑?”等这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这时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质疑,丑小鸭在动物中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就会问,这些动物是怎样对待丑小鸭的?再通过伤心、幸福等词让学生质疑,学生就会问:“丑小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是怎样想的?丑小鸭向往美好生活会实现吗?”再让学生小组探讨,学生就会对丑小鸭这一课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学生的年级升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烈,渴求知识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永不凋谢的玫瑰》时,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教学中我示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玫瑰花非常美丽?如果是你们看见这么美丽的一朵玫瑰花会怎样做?从“径直”这一词知道了什么?这个美丽的玫瑰花被小女孩摘了,如果当时你在场,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自学第三、四、五、六自然段,让学生试着提问,聪明的孩子有了动脑筋提问的习惯,他们会举一反三,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苏霍姆林斯基和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校长不但没有批评小女孩,反而还奖励了她,想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有了教师的启发,动脑筋质疑的习惯,真正地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学生互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是重要的思维活动。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他们独立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循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那么不仅整个思维活动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而且带有用教师思维取代学生思维的倾向。长期下去,学生只会按教师的要求回答问题,而不善于质疑。学生能不能独立提出问题,是衡量他们是否独立思考的主要标志之一。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和议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西师版教材第六册《奇妙的桥》这课中,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自学讨论提出许多问题:“你想象中的桥有多‘奇妙’ ?”,“你能用什么方式向大家展现桥的‘奇妙’? ”,“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桥呢?”……?(可用图文简介、文字说明、图文结合等方式向大家介绍),让学生展开联想,深入构思,再通过学生合作探讨,深入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又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学习上更积极主动,思维更加开阔。

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存疑置难,要求学生先预习,边读边思。如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这样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购买上帝的小男孩》,紧扣课题“上帝”引导学生设疑,“上帝”是什么意思?他是怎样购买上帝的?买到了吗?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篇5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因此在预设时必须真正以学生为本,使预设的时间和空间留有适当的余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这样就为师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打下了基础。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了足够的课堂空白,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就会迸射出创新的火花,一个个疑问应运而生。这时候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掘出有价值的、值得生成的疑问,或顺着学生的疑问往下走,把疑问“推”给全班同学,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思考;或将学生提出的带有随意与即兴的疑问加以有目的的价值引领,进而生成出精彩来;或把学生的疑问推波助澜,以挑起课堂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综合语文素养……。在争论中又引发了学生许多新的思维、新的实践活动,使学习活动在学生积极心理状态下得到了有效的延续。

二、情到深处方生成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一统”,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在情景交融中,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于是“灵光”在情到深处时频频闪现,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最后一段,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很美。学生朗读时很投入,充满激情,充满憧憬。赞扬一番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轻了,乱了,语气也变得无可奈何――我见同学们读得如此深情,忽然来了灵感,就对原了个小手术:

……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难看的影子,灰色的羽毛,粗短的脖子,丑极了。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原来我真是只丑小鸭啊!

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没有变成魅力的白天鹅。同学们呆住了,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的情绪从峰顶跌入低谷,教室里一片寂静。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相貌确实有美丑之分,而且无法选择。怎样让孩子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呢?这对生活在蜜水里而又集“几代宠爱于一身”的独身子女来说,实实在在是一个难题。

但是沉默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一两分钟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一只、三只、五只……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再次变得热烈非凡――“深情”引发“生成”,“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就缘自于魅力无限的“动态生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在“深情”与“生成”中诞生了。

三、大珠小珠皆闪光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等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是不尽相同的。“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萨特语)每个人的梦是不同的,谁也进不了别人的梦境。把别人不知道的梦境与人交流,就会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听闻。

由于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特别是“中下”学生的“笨嘴拙舌”,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个性差异,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笨鸟”展翅,让“良驹”成为“千里马”,让“千里马”自由驰骋。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每一个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篇6

随着新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连接教师、学生以及教材架起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材选择等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可能,信息技术俨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要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

1.1 提供优质教师交流平台

信息技术不仅为教师备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如校园BBS、电子邮件以及视讯软件等与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后,一旦有不解的地方,直接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找到解答的方法,同时可以在网上与名师进行交流,通过视频短片了解他们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在线跟他们进行语音或者是视频交流,当面向他们请教好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施教水平。除此之外,互联网上面还有很多经典的教学案例和优秀的教学题材,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借鉴,选择与自己教学情况相适应的进行消化吸收,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不得不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十分优质的交流平台,为促进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作出极大的贡献。

1.2 实现小学语文直观教学

新世纪处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教学领域中被广泛运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同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不另外。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通过教师在讲台上对着教案和书本讲解,这种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不仅与信息时代不符,更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其表述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学习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而会“思考”则源于人们对其感兴趣。简单地说就是:“疑”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学习依托于兴趣之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有效地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常常会出现教师在课上滔滔不绝地讲,而一大半的学生在课桌下各顾各地玩,根本没注意到教师课上所教授的知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紧跟信息技术化发展的多媒体教学应运而生。相较于传统式单调无味的课堂知识讲述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则灵活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图片、模型及动画演示等。

在笔者执教过程中,就时常借助多媒体这一技术手段将教材内容通过做成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来进行教学。如在学习《称象》一文时,笔者针对小学生知识面不足的情况,先用幻灯片将曹冲和曹操这两位人物的历史形象做简单的介绍,然后通过链接播放网上下载的有关曹冲称象的动画,来对整个事件进行还原,学生观看得津津有味。这时笔者就适时地把握时机,提出问题,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思考,整节课的氛围十分浓烈。

通过类似的教学手段,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这种以动画、图片、文字等元素相互配合的方式更能将语文知识的魅力凸显,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到知识。由此可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实现了小学语文的直观教学,加强巩固了学习的内容,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1.3 多样化阅读选择

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在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中,文章写作始终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贯穿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而要培养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首先就是增加其阅读量。小学语文教师就是学生文章写作的启蒙者,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面的积累。要想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大量地阅读材料,这些光靠大纲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恰恰为此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搜索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同时又符合自己兴趣的书籍和材料,摆脱以往通过学校统一指定阅读材料的狭隘阅读观。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计划让学生通过网络每天或者每周阅读一些有益自身发展、有助于语言知识积累和巩固的资料,并在阅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强化自身阅读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情景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将知识内容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有效地引导学生,是衡量其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情境教学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游戏、音乐等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它打破传统教学活动枯燥、单调的氛围,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笔者在讲授《丑小鸭》一文时,通过CAI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丑小鸭在主人家里被其他动物欺负、被主人驱赶以及被母亲嫌弃的场面,将丑小鸭此时的无助、孤独以及难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时,笔者看到学生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丑小鸭的同情和怜悯。当看到最后丑小鸭涅重生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时,学生就好像自己就是那只变美的“丑小鸭”一样,高兴地齐齐鼓掌。像这种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丑小鸭”的形象进行刻画及情境创设,直观而又显得真实,不仅成功地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也给学生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使他们置身于教材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深切地领悟到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情感,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丰富了他们内心的情感领悟。

3 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构建了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遇。总而言之,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小学语文改革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郝爱莲,王淑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1):40-41.

[2]姜松梅,杨晓磊.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新课改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础版,2012(9):81.

篇7

叶圣陶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是最好的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把握学情、以学定教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先走一步,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什么是预习,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读几遍课文是语文预习吗?让学生去想想课后练习,看看课辅资料是语文预习吗?不,这些都不是预习。笔者认为语文预习应该是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范围、有要求的一次提前自学的过程。它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笔者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课前预习。

语文教学安排预习会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1. 预习让自学能力展翅高飞

语文预习是学生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按要求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比如遇上生词难字,就要动手去翻翻字词典;有关课文作者或写作背景可能要尝试着去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对课文中的好句或有所感悟的句子要做些摘录或批注;对难解的句子要圈圈点点以备提问质疑等等。由此可见,学生语文预习的过程绝不是看两遍课文就能了事的,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 预习让教与学有的放矢

(1)预习推动教师“以学定教”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它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依据学情而定。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了什么,想学什么,及时改变策略,调整教案、学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达成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

(2)预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通过预习,先自学后受教,课文中什么地方已懂,什么地方还不懂,心中有数,在上课过程中对不懂的地方就会听得更专心,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课堂上“生成性”内容会更多。

如:在上《丑小鸭》时,有个预习任务是去思考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在批改学生的预习本时,笔者就发现答案五花八门。果然到了课堂讨论的环节,学生各抒己见,精彩纷呈。更有学生提出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最关键的原因是它的坚强,否则即使是个天鹅蛋它也难以变成天鹅。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这种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就得益于课前的预习思考。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语文预习

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要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预习,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制定预习的方案,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所做的一点尝试。

1. 预习布置的时间有讲究

预习任务一般来讲在新课学习前一到两天布置最理想,而且最好要求在规定时间里去完成,学生就不致于应付了事。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于把“字词落实”等预习中的环节放到课堂上来解决,这样就势必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时间的安排。

2. 预习任务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课文类型不同,学生能力有差异,预习任务就不能搞一刀切,要遵循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灵活布置。笔者的做法是既有常规的必做题,又有选做题。具体操作如下:

常规“预习单”上的题目步骤基本如下:(1)我的新词难词(摘录数量不限。);(2)课文讲了什么(简单的概括课文内容);(3)我的阅读感受(一般在100字左右。);(4)我的疑问(可以就课文整体谈,也可以就局部句子谈)

选做题是对常规题目的补充和深入。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根据课文类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如:有的课文音律性强,适合朗诵,如《在山的那边》、《安赛腰鼓》等,笔者会另外加上“表情朗诵”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文笔优美,适合赏析,如:冰心的《谈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笔者会加上“好句摘录及理由”的预习任务。有的课文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学生缺少情感体验,如《邓稼先》、《在沙漠中心》等,笔者会加上查找资料、补充相关知识的任务……

还有一种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来布置的选做题形式。这些题目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从课文题目入手去探究斯科特一行探险的“伟大”和“悲剧”体现在哪些地方。这类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精读课文,还要求他们能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甚至还需要利用网络查找一定的资料,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宝藏。

3. 预习要有反馈

要让预习有效而不是“逢场作戏”,它不仅要规定时间,规定内容,也必须要有检查,有反馈。预习本子要进行认真细致地批阅、收集学生的预习信息,了解学生懂了什么,懂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还有什么问题是大多数人想解决还没解决的。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笔者本来是把教学重难点放在对朗读的指导和修辞方法的把握上的。但是从预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在“我的疑问”中却提到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赏析。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空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下转第7页)(上接第3页)撞开了那么一股劲!”这什么意思;“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对本课的教学任务及时作了调整,把重点放在修辞手法和文章语言的学习赏析上。这样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预习信息的反馈不仅体现在上课教学内容、流程的改变上,有必要时还能体现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让作业成为预习的一次延伸拓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认真抓好课前预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行一步”, 这“一步”将在课堂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让预习“取道先行”,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

二、教与学的方式悄然改变

教学方式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课改要求教师创设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填鸭式的授课少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重视。教学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时间短,如何能够让学生积极有兴趣的学习尤为重要。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就会充分的发挥,很多奇思妙想会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闪现。记得有一个学生在识记“蚕”字时是这样说的:天上有条虫。虽然这样说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只要能把字记住这又何尝不可呢? 学生在交流记字方法的过程中就能总结出诸如换偏旁、减加偏旁、形近字记忆等方法,这样学生认字的能力自然形成。课堂上我也经常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有时会为了一个小知识点争得“面红耳赤”,为了在下一次“战斗”中“击败对手”,学生们到处寻找“弹药”,学习语文的热情常常让我感到吃惊。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张显,自主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基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掌握的明白、扎实,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多姿多彩,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三、教学内容的宽度和广度得到无限的延伸

现在我写教案的时间少了,因为教案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提纲,确立本节课时的目标就够了,可我备课的时间和付出的精力在大幅的增加。备课时我会把每堂课学生有可能会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好充分的预设,然后我再查阅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充分利用好教育机智。

现在我的课堂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例如教学课文《丑小鸭》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你们都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读完之后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有的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呢?这时我就会用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给学生作出解释。还有的同学说:丑小学真不应该离家出走,这样太危险了。这时我就会把学生引到生活中,反问孩子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办?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这也是体现了大教育的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感受、领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质疑、反思,在过程中逐渐提高、不断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中间,学生经历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思考过程,不仅获取了相应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探究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固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被“颠覆”

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相对于书面的考核,我更注重口语。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们通过争论、演说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考100分的同学未必是真正的好学生,考不到100分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能更好。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战斗”,有一名学生经常把同学“打得丢盔卸甲”,印象中他没考过100分,我让他做了语文课代表,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向他“挑战”,“胜利者”将是新的语文课代表。

篇9

1.2生成是预设的调整与发展课前预设为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而同时,动态的生成不是预设的死敌,则可以说是预设的调整和发展。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向是非常严密,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不会完全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会出现突发行为。其实,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对文本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是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富有闪光点的意外,激励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悟,超越预设目标,生成精彩的课堂。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在教学课堂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没有注意听课,却独自在埋头涂鸦,我抽过他的画,正想开口批评,却发现纸上画的是一幅优美的迎春图,画面上垂柳飘舞、游人赏春。于是我灵机一动,请该生描绘画中蕴含的春意。学生站起来解释:“我画的是春游图,游人在微风中漫步,红杏吐蕊,春柳袅娜,春风拂面,丝毫不觉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这位同学的一番言语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共鸣。接着班里有不少同学发挥特长,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遨游在诗画的海洋中。这是一节赏析课,本来预设为以教师的讲授形式为主,最后却以诗画赏析的形式来完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文学审美水平。生成与预设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缺一不可。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的文本,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进入课堂,走进文本,使语文课堂更带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是生命的对话、精神的沟通,经常有着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抓住精彩的瞬间,灵活调整预设目标,收获异彩纷呈的生成。

2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策略

2.1以生为本,预设开放性教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深层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情感,灵活预设开放性的教案。开放性教案是指教案的设计具有弹性,是多元化的,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引导学生发挥认知潜力,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素养。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设计,可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丑小鸭丑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2机智引导,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我的阅读,我做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思维,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往往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对文本出现离谱的误解。作为教师不能对这种错误的思考视而不见,应该重视错误的生成性资源,沿着学生离谱的思维,结合背景资料,机智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信息,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时,我正在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却看到一个男生满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请那个男生谈感受,男生答了一句:“我们生长在农村,天天都能见到土地,土地太普通了,作者太滥情了。”我一愣,随即明白,由于今天大多数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不了解“九•一八”的历史,从而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解。于是,我说“: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随即播放了几张“九•一八”之后日本侵华的相关图片,展示在日寇践踏下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关东原野的图片: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边播放图片,边介绍“九•一八”的历史及作者的经历。通过图片对比和老师的解说,学生的爱国情感被点燃。我趁此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作者的感情。于是,便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生1“: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白桦林、蒙古驹、高粱,突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生2“:我从作者的泪水中看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祖国抗争到底的决心。”……学生的不屑,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的错误认识,面对这个错误的生成性资源,笔者没有强压,而是以“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这一句话巧妙地介入了背景,对文本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接着又巧妙地借助背景,抓住文本语句谈谈作者的感情,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2.3抓住课堂的偶发因素,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缺少稳定性,往往会在课堂上有一些“语出惊人”的意外。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张扬自我的欲望,教师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应该保持冷静,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学情变化,伺机而动,让课堂的偶发因素,化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在教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刚好有个家长到教室找学生。这时有个调皮的学生就大声说:“好个妙龄少女!”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有点恼怒,正想训斥那个男生,忽然念头一转,堵之何不疏之,何不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于是,我便问了一句“:谁的母亲年轻时不是妙龄少女?她们的青春给了谁?”全班一下安静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我的母亲未到四十岁,可她的两鬓已经染上银霜。是我的成长夺走了母亲的青丝,压弯母亲挺拔的背。”科代表的发言鼓舞了其他同学。由此,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生1“: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可我却在昨天用尖锐的语言刺伤了母亲的心,我想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生2“:妈妈是雨露,用她的爱滋润我;妈妈是阳光,融化我心中的冰垒。妈妈的爱简简单单,却重若千斤。‘母亲节’快到了,我想为母亲送上一朵康乃馨,祝福妈妈永远年轻。”……这节课,笔者借助意外,不仅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更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情感的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箱”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如果在这节课上没有保持理智,而是怒发冲冠地训斥了捣蛋的学生,那么这节课将会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课,只是众多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的体现,而不是一节发自肺腑的赞赏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篇10

图画,总是以它特有的生动形象吸引着人们,每当看到图片,学生往往会表现出兴奋状态,于是,图片欣赏在引入环节频出。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图片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就会把学生引入到别的“世界”里。因此,这时我们要警醒,引入环节若使用图片,必须与文本形成互补。如,《太阳是大家的》一课的引入环节,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师:(动画相继出示白云图四幅)同学们,你们看图上有什么?

生:云彩。

生:白云。

生:云朵……(学生纷纷回答,答案不一)

师:多美啊!你试着用一句话赞美一下白云吧!

生1:白云真美丽!

生2:白云真好看!

生3:白云真像一大团棉花!(众生笑)

师:你的比喻挺形象的啊!云彩的美丽可不只这些,你们看,(动画相继出示朝霞图四幅)这是早上东边天空的云彩,它们的名字叫“朝霞”。(动画相继出示晚霞图四幅)傍晚时分,西边天空出现的红霞叫“晚霞”。你们知道是谁给朝霞和晚霞披上了这么美丽的衣裳吗?

生 (几乎异口同声):太阳!

师:是啊,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无论是灿烂的朝阳,还是绚丽的晚霞,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多可爱的太阳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太阳的诗歌。(板书课题)

这节课引入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认知“朝霞”“晚霞”以及它们和时间的关联,从而使学生理解课文所描写的景象。这里图片的呈现与文本之间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优美的图片,加之特有的动画呈现方式,不仅给学生以生动鲜明的印象,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学生再去阅读文章第一节“西边天上的朵朵白云,变成了红彤彤的晚霞;从东山上升起的太阳,到西山上就要落下!”就会很自然了。

当然,图片与文本的互补并没有特定的局限性,只要是能够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赏图的同时走进文本,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那么,呈现图片就是有效的。

二、让音乐与文本产生共鸣

音乐,常能给人以心灵的触动,语文阅读课开篇,经常乐声悠扬。但是,语文课上的乐声却经常雷同――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致爱丽丝》,班得瑞的轻音乐《雪之梦》《雨的印记》等几首曲子,出现的频率很高。我常想,当一首曲子频繁出现,以至于学生耳熟能详时,还能不能达到渲染意境、引领情趣的目的?更何况,一首曲子又如何能适应那么多不同内容的文章。每首乐曲也一样有各自的风格,一样蕴含着不同的感情,我们在课堂上运用乐曲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点,这里暂举几例。

《再见了,亲人》一课的引入,我以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为背景音乐,这首乐曲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走向胜利之路的历程,限于时间,我只截取其中的一个音乐片段,有力却又缠绵的旋律,与课文内容浑然一体。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最适于《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引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悠扬而略带伤感的乐曲,与文中 “童年一去不复返” 的意境是何等的默契啊!

诸如这些乐曲的引用,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即乐曲的表现内容要能与文本内容形成一种共鸣,有了共鸣,我们所选用的乐曲才能够真正的“有所用”。

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去看乐曲的选择,还会有另外的收获。倘若一节课中我们引用了某一首乐曲,在课间及其他的自由时间里,适时地引导学生再去听听这首乐曲,或者根据听到的旋律,并结合课文的内容试着给乐曲起个名字,或者上网查查音乐的创作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乐曲,多了一分积累;同时,也通过了解乐曲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事半功倍。

三、让故事与文本达成一致

小孩子爱听故事,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素材,如果在教学的引入环节顺势利导,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必然能省却那些不必要的“转弯抹角”。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故事讲得一定要符合语文课的特点。阅读课不是开故事会,讲故事也要讲求方法。

如,《丑小鸭》一课教学,上课之初,我询问学生谁听过《丑小鸭》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听到提问,学生兴趣盎然,你一言,我一语,三两分钟的时间,故事即讲完。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讲故事用的语言,与课文中写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很自然地把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的词句中去了。再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的引入,我讲了 “赫胥黎‘疯’了”的故事,学生顺着故事想开去,在讨论赫胥黎“疯”的缘由的时候,课文中的种种猜测成了他们辩论的观点,后面的阅读学习自然是极其用心的了。

篇11

不久前,我在街上和朱智莉相遇了。此时的她已经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了。提及当年,我好奇地问:“当年你是怎么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她笑了,笑得很灿烂。于是,在那个明媚的下午,我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早晨,十七岁的朱智莉养了三年的仙人球,开出了一朵白色的花――喇叭一样的形状,质地像雪白高贵的天鹅绒,花蕊呈很丰厚的一束,周围的一丝一缕团团围绕着一根茁壮俏丽的主蕊。她喜欢极了。这棵仙人球,是她在路边的垃圾堆里捡的,样子很丑陋。她当年只是不忍放弃每一个细弱的生命而已,没想到它居然开出这么美丽的花儿作为回报。

那天,她把花小心地摘下,带到学校,又找来一只易拉罐桶,剪成花篮的形状,把花放了进去,让花朵在课桌上绽放。

第一节课是语文早读,年轻的语文老师无意中踱到了教室的后面。她向朱智莉俯下身去,正读着书的朱智莉再也读不下去了,心里怦怦直跳。语文老师姓许,高二下半学期才接我们班。她很年轻很美丽,一脸的祥和,身上永远有一缕芬芳。朱智莉躲闪着,生怕老师发现了自己头上的虱子。没想到,老师却低低地向她耳语:“花真漂亮!是什么花?”

她的脸腾地红了,迅速地在一张白纸上写道:“仙人球的花”。老师笑了,说:“哦!应该算是昙花了。”末了,老师又说:“相信你也会开出这么美丽的花!”

于是,整个青春时光,朱智莉都被老师的这句话激励着,兴奋着。她也会开出这么美好的花的!是吗?这是她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啊!

那个夏天,老师给她找来了几包中药,帮她清除头上的虱子。

那个夏天,仙人球开出第二朵花的时候,她把花悄悄地放在老师的教案上。

那个夏天,她的眉头开始舒展,脸上有了笑容。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会笑得很好听,如风铃叮当。

篇12

技能竞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各艺术职业院校展示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艺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技能竞赛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起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已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竞赛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结硕果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的开展,技能竞赛已成为新时期艺术职业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导向标和推进器,它能够促进艺术职校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职校通过定期开展校级专业技能竞赛,竞赛项目内容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瞄准国家、省级比赛项目和竞赛规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竞赛辅导中,实现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为更好的适应大赛制度,学校组织专业科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使专业教学内容和竞赛内容相一致,使大赛的规程和内容在教学中产生导向、激励作用,把准专业发展脉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近年来我校抓紧抓实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两个重点特色专业的建设,戏曲、舞蹈专业教学实行“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体系的“三以一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体现为:教学内容技能型,教学项目技术型,教学形式“口传心授”型,教学技能掌握训练型,教学方法复杂多变型,而教学方法复杂多变又体现为课堂教学的灵活型、多样型、技能型、实践型。通过教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2007年以来我校戏剧、舞蹈、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教师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获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1项。舞蹈专业捷报频传:2009年3月舞蹈科学生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艺术类),三个节目获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在全国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我校学生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同台竞技,参赛的舞蹈作品《桃花扇随想》最终挺进前六名,一举夺得中国古典舞群舞类表演三等奖、剧目二等奖和院校原创剧目奖的佳绩;2010年10月我校原创小舞剧《雪翎飘飘》在第二届江苏国际艺术周闭幕式上成功上演,为第二届江苏国际艺术周拉上帷幕。戏曲专业成绩斐然:2009年6月份“小京班”赴港澳演出获得极大成功;2010在央视主办的首届CCTV全国戏曲院校京剧专业学生电视大赛中,我校“小京班”学生张婉婷凭借《扈家庄》夺得金奖、陈惠禾获得银奖、章乃方获得铜奖和“优秀表演奖”;艾金梅、李成麟老师获得“园丁奖”;学校获得大赛组织奖,为学校和江苏省赢得了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竞赛对教学、教改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密不可分。

二、竞赛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获丰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发展的内涵是多层面的,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职业道德情操的升华。技能大赛给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作用是多方面的。

1 竞赛促进师德建设

技能竞赛为参赛教师提供了一个师德提升和师德学习的机会,几年来我校许多参加竞赛和竞赛辅导的教师,辅导的过程正是他们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备赛过程中,认真刻苦,付出很多。通过竞赛的锤炼,使师德建设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其专业发展过程。使教师不断谋求专业发展,把自觉刻苦钻研业务作为师德建设最重要的方面,将职业道德要求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立师德、铸师魂、展风采。

2 竞赛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

技能竞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的专业建设步伐。参加竞赛的专业发展快,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也快。在竞赛辅导中,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较注重理论教学,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现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或直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接受大赛的磨炼成为他们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学校开展了论文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师基本功比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和学生活动。在活动中教学相长,大大提高了教师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了“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和“优质课、优秀教案评比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意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于参加竞赛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评比中适当予以政策倾斜,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可以说,技能竞赛直接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最终也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2010年11月,我校孙娟娟、姚艳等七位教师参加了由江苏省文化厅组织,旨在加快推动我省艺术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全省艺术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展评竞赛活动,并分别获得“优秀教学奖”和“教学奖”,取得的成绩是所有参赛学校中最突出的。参加竞赛的教师对活动高度重视,把参与竞赛活动当成一次展示自我、提高水平、交流学习的良好机会,在各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在比赛中表现出了饱满的热情,发挥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展现出了过硬的基本功、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良好的业务素质。通过比赛,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教师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水平和能力在不断提高,彰显了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钻研业务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了一批基本功过硬、素质优良、富有潜力的年轻骨干教师。

3 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几十年的探索与积淀,学校形成依托行业、立足本行的办学定位和“校团合作、演学结合”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了不断适应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需求,我校也不断尝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校团联合办学,“定单式”培养演艺人才,通过参加院团演出、企业实践,磨练艺术人才。2000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南京市江宁锡剧团、靖江市锡剧团联合举办锡剧表演专业五年制高职班。通过参加专业竞赛促进教学、教研,特邀了有关专家、院团领导,共同进行分析研究,认真听取他们对剧目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参赛的过程加强了学校与企业、院团的交流,强化了教学与实践内容的结合,进一步确定了专业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来,与我校签署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的艺术院团主要有:江苏省京剧院、江苏省话剧院、江苏省昆剧院、政治部前线话剧团等。我校影视表演专业积极与省内外各艺术团体、电视台、文化单位联系,签订互利互赢的合作协议,发挥影视表演专业学生的年龄优势,积极合作排演儿童剧,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创造和提供平台,也为服务社会作出了贡献,取得了广泛的赞誉。该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与金坛华罗庚艺术团、上海往事文化公司合排的儿童剧《永远的雪梅》《丑小鸭》的公演,南京图书馆的剧场《水乡记忆》惠民演出,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闭幕式的礼仪服务,第31届国际戏剧节开幕式和参演剧目的演出,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国际人士的好评。仅与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的合作公演的儿童剧就取得了连续演出一百四十六场次的骄人业绩。《永远的雪梅》、《丑小鸭》剧组曾分获全国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和“白玉兰”最佳女主角提名奖。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江苏万和计算机培训中心、南京构图服装厂、鸿鹰动漫游戏公司等多家企业。

三、抑制竞赛功利化,树立“以赛促教”观念

篇13

申报系列:    优秀校长       

 张瑛,现年46岁,齐跃桥小学高级教师。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丰富多彩的课堂和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成了她一生的迷恋和牵挂。参加工作以来,她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儿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作为班主任,她咀嚼了琐碎工作的冗繁与艰辛,为学生倾注了全部心血;作为教师,她感受了培育桃李的欣慰与自豪,为工作付出了满腔热情。她用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热情、精湛的业务成就了班主任工作中的一次次跋涉。

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在平凡的班主任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

2010年秋,她接了一个新班,有人告诉她,班里的彭双是一名性格顽劣、学习极差的学困生。她通过调查得知:在彭双五岁时,父亲因病去世,随母亲住在继父家里,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只有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地生活着。但奶奶年纪已大疏于管教,导致该生不但性格倔强,而且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常常不交作业,行为习惯也差,可她从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一直利用课余时间给该生思想上开导,学习上补习,还常常抽周末时间去帮彭双洗衣服、打扫屋子,为他们婆孙二人改善生活,并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一年风风雨雨的时间,从未停歇,终于在学期末了彭双的学习成绩跃居优生行列,慢慢地彭双的性格也随和多了。她的关心和诚心终于使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驯服了,一颗即将泯灭的心又燃起了希望。她看在眼里,笑在心里,一种永恒的教育动力和永存的爱心,促使她常常自豪地说:“我不但要做同学们的‘妈妈’,还要做个同学们喜欢、爱戴的‘好妈妈’”。是的,她用行动践行着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为了学生,她把家务留在了深夜干;为了学生,她很少陪伴老公;为了学生,她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有时她也觉得愧对家人,但小学班主任的事太琐碎了,如果不勤跟班、紧跟班,怎么去偏爱学困生、博爱中等生、严爱优等生、关爱特长生呢?

在教育学生时,她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己”。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她明显地感觉到:她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又处于时刻被学生效仿之中。所以,当她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她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她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挑最脏、最累的活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当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终于,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当她表扬学生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你学的”。这句话震撼着她的心灵,她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因为她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

她始终明白: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她常常对老师们说:“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她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她深深地懂得:学困生的自尊心是非常脆弱的。对他们,她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做到了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她还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她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多少个傍晚,当别人合家欢聚时,她却往返奔波在家访的路上;多少个深夜,当别人进入甜美的梦乡时,她却在灯下修改教案、批改作业;多个少寒冬的清晨,当别人还贪恋着温暖的被窝时,她却满头霜花地最早来到学校开教室门。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由一桶水。她深知,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她追求的境界。于是她刻苦学习,获得了专科文凭,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成为齐跃桥小学课改工作中的一只领头雁。该同志深深地意识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她多次组织同科老师讨论教学,交流教学体会,尝试革新教法,并将好的做法、经验,不断总结推广,工作几年来,她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先后撰写了许多优秀教学论文:1997年秋劳动课教案获市二先进奖,1998年春,论文《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获市二等奖,2002年论文《培养学生从敢说到会说的能力》获省级一等奖,2008年论文《重视少儿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在**西教研第一期刊登,2009年论文《谈小语命题策略》获市一等奖,2009年---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新课程素质能力测试研究及试题编写获市一等奖,2010年论文《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灵活运用》获省级三等奖,同时获州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