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生态养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要使鸡群高产、稳产,除了给予优质的饲料外,必须给它们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良好的通风。邢晓红开创的地下养鸡在这些方面与地上养鸡有哪些不同呢?
2.1设置通风消毒道
通风是影响鸡产蛋的重要因素。如果通风不畅,鸡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鸡粪分解释放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会在鸡舍内大量聚集,直接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地下鸡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两边没有窗户,所以邢晓红采用的是纵向负压通风方式。为了不让风直接吹进鸡舍,在两个鸡舍之间设计了一条通风道,风道呈一个倒下的U字型,分上下两层,风从上面的进风口进来,再从下面返回来,然后再进入两边的鸡舍。如果鸡舍的长度是60米,那么整个风道的长度就是120米,120米的狭长风道对外来的空气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减少了对鸡的应激。同时,在通风道内安装了12支紫外线灯管和1台臭氧离子发生器,这样外面的空气进来以后,经过这120米的杀菌消毒,病原微生物得到了一定的净化,安全系数大大地提高。一条U型的通风道,使风过冷、过热、直吹和空气净化消毒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据中国农业大学宁中华教授介绍,空气经过风道的过程中,被紫外线进行了杀毒。所以,进入鸡舍的空气是经消毒的新鲜空气,对鸡的健康方面都好,这些是在地上养鸡不容易做到的。另外,夏天的热空气经过地温的冷却,冬天的冷空气经过地温的加热,这样进入鸡舍的空气,既新鲜,温度又比较合适。
2.2安装微电脑温度控制器
鸡舍由于建在了地下,风刮不着,雨淋不到,日晒不到。冬天尽管外面很寒冷,地层的温度加上鸡体自身的散热,可使鸡舍内的温度达到18℃左右。在炎热的夏季,由于避免了太阳的照射,舍内温度一般维持在27℃~28℃左右。即便是室外气温达到40℃以上时,舍内温度最高也就能达到30.5℃。同时,为及时调整鸡舍内的温度,鸡舍内安装了微电脑温度控制器。并在通风口安装了降温水帘,出风口安装了换气扇。这样能够自动调节舍内温度,使鸡舍内温度始终保持在18℃~24℃。
2.3补充人工光照
光照是影响鸡生长、产蛋的一个重要因素。产蛋期的鸡,光照一般维持在16个小时。对于地上开放性鸡舍来讲,自然光达不到16个小时,都要利用灯泡进行人工补光。地下鸡舍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封闭式鸡舍,完全可以靠人工补光来满足蛋鸡对光照的需求。根据鸡的不同日龄,给予不同的光照时间。既满足了鸡的生长需要,又克服了自然光照过强导致鸡出现啄癖,造成鸡的伤亡。
2.4建设地上蔬菜大棚
在鸡舍上面建设60米×6.5米蔬菜大棚一栋。同时在大棚的墙壁上开设60厘米×60厘米的通气孔一个,直接与鸡舍的通风道连接,在大棚的顶端安装直径为20厘米的排气管6根。这样鸡舍的气体直接排入大棚,然后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经过这样一个循环,鸡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需要;氨气遇到水以后能形成氨水,氨水可以作为氮肥直接供给植物需要。鸡舍内的废气一部分供给大棚内的植物生长,减少了向空气中排放,达到了减排的目的。同时鸡舍内的热量通过土壤的传导作用,使鸡舍上面的土壤温度比周围土壤的温度高,蔬菜就可以提前出苗。再加上二氧化碳、氨气的再利用,可以提高大棚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2.5安装饮用水净化器
为保证鸡只饮水安全,安装了一台饮用水净化器,每小时生产净化水2吨直接供鸡饮用。地下水经过净化器后,可以有效地去除氯、杂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减少了疾病经饮水传播的机会。
3实行立体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地下养鸡、地上种菜的立体养殖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适宜的舍内环境,有利于发挥鸡的产蛋性能,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减少了饲料的消耗。和地面上的开放式鸡舍相比,在一个产蛋周期,一只鸡就能省6元钱的饲料成本。据邢晓红介绍,与地上普通鸡舍相比5000只鸡规模地下鸡舍按390平方米计算,每栋每年可节省饲料等总投入5.94万元,产蛋收入可增加2万元,建筑成本可节省1.17万元,投入产出总收益可高出7.94万元。
3.2减少应激,控制疾病发生
地下鸡舍为鸡只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产环境,减少了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外界应激因素的影响。空气和饮水经过消毒和净化,有效地排除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同时地下养鸡杜绝了与其他畜禽的接触机会,为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建立起了一道自然屏障。地下养鸡运行以来,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3.3环保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鸡舍内的二氧化碳、氨气等气体直接排入蔬菜大棚,一部分被植物所利用,其他经排气管进入大气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起到了减排的目的,实现了绿色养殖、生态养殖。
篇2
1.2鸡舍建设
鸡舍应建在地势高燥平坦、水电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鸡舍建筑面积按6只/m2来计算,不能过密,舍内要放置一定量的饮水器和料槽供鸡饮用采食。1.3鸡品种选择贾汪的土鸡品种比较丰富,经过走访调查20户农户发现,约有50%的农户在自家庭院里养土鸡,经询问得知,这些土鸡皆为自繁自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野鸡的天性和纯度。这些农村土鸡个体中等偏小,活动范围广,耐粗饲,觅食力和适应力强,为本地区发展规模林下养殖提供了优良的土鸡品种来源。
1.4饲养管理
为确保鸡肉和鸡蛋的品质,放养密度宜保持在750只/hm2左右,采用宜稀不宜密的原则,既保证鸡能采食到充足的天然食物,又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时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情况,根据天气采取相应的措施。
1.5疫病预防
林下养鸡的环境是开放式,很容易受到疫病感染和黄鼠狼等的侵袭,要做好消毒、驱虫、免疫和外来侵害等工作。
2鱼塘搭架支棚养鸭模式
贾汪水塘面积较大,但多数是依靠单纯养殖鱼虾,没有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为此,可发展鱼塘上搭架支棚养鸭。鸭棚设置通常高于水面1.2m,棚底可以钉上长条竹片,不要铺的太密,既要方便鸭粪下漏,又要保证鸭蹼不下陷,要定期将鸭群赶到鱼塘中嬉戏洗澡。鸭子进入鱼塘,就像天然的增氧泵,可改善鱼塘的溶氧状况,这样可以省去一笔硬性投入,鸭子可以吞食鱼塘里的水藻、死鱼及鱼类害虫等,增加鸭肉、鸭蛋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鱼虾的成活率;反过来,排入鱼塘中的鸭粪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鱼的优质饵料[2]。
篇3
(2)蓄水沉淀池:蓄水沉淀池2口,面积共20亩。
(3)亲虫:选购山东野生沙蚕亲虫,要求个体完整、反应灵敏。
(4)饲料:分两种,粉料(以硅藻粉为主)及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
2.生产管理
(1)前期准备:水泥池刚建成时,放满水,浸泡1~2个月,使其碱性消失。育苗前,用30克/米3的生石灰彻底消毒蓄水池、供水管道、亲虫培育池、幼虫培育池。
(2)亲虫强化培养:2013年11月25日从山东引进野生亲虫(共8箱,13.5千克/箱)进行强化培养。亲虫培育池泥床厚度15厘米,进水没泥3厘米。亲虫强化培养需3~4个月,强化培养水温保持在10℃以上。
(3)人工繁殖:当亲体性腺成熟时挑选体色鲜艳、无机械伤、活力强、性腺饱满的亲虫放入塑料桶内进行人工繁殖。桶的体积为1米3,一只桶内放21条亲虫,亲虫雌雄比例为2∶1,并加入适量海水诱导产卵和排精。桶内水每12小时换一次,共换两次,36小时后幼虫孵出。孵化过程中注意充气,以免受精卵下沉,造成缺氧死亡。幼体出膜后投放到幼虫培育池继续培育。
(4)幼虫培育:幼虫培育期泥床厚度5厘米,进水没泥15厘米。
(5)成虫养成:幼虫经过1个月培育、规格达到1~2厘米时,把幼虫连虫带泥轻轻撒入成虫养殖池,每口养殖池投放幼虫7万尾。成虫养殖期泥床厚度15厘米,进水没泥3厘米,当气温高于33℃时,进水没泥5厘米。
(6)日常管理:水质管理。整个养殖过程中都要严格控制水质,避免遭到原生动物的入侵,所用海水在进入水泥池之前都先进行24小时沉淀。人工繁殖及幼虫培育阶段,通过覆盖薄膜的方法,使水温保持在10℃以上。成虫养成期要经常干露晒滩,以达到促进底面残饵氧化分解和底栖藻类繁衍增殖的目的。增氧。在受精卵孵化至幼虫转为底栖匍匐生活这段时间内,要注意充气增氧,以免造成缺氧死亡。模拟海区涨落潮。在幼虫培育期,幼虫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开始转为底栖匍匐生活,此后,每天模拟海区涨落潮2次,进水没泥15厘米,保持2小时后排干。在成虫养成期,每天模拟海区涨落潮1次,进水淹没泥床后,保持1小时后排干。投饲管理。亲虫强化培养期间,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1千克/池。幼虫在转入底栖匍匐生活后开始投喂硅藻粉,选择在水排干后开始喂料,每天投喂一次,日投喂量60~150克/池。养成期间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每天投喂两次,日投喂量2~3千克/池。巡塘。每天早晚巡池,发现敌害生物(如蟹类、螺类等)立即清除,定期记录水质、饵料消耗、沙蚕生长状况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7)收成:7月中旬开始,当沙蚕规格达到800尾/千克即可上市,成虫采收采用捕大留小、多次轮捕的方法。采用人工扒泥获得成虫方法进行收获。根据要求,将采收的成虫进行筛选,不符合规格要求的放回池中继续养殖,符合规格要求的进行包装出口。每次收捕后,须将泥床重新铺平,以利于剩下成虫的继续生长。
二、分析与讨论
1.沙蚕规模化生态养殖,水质处理至关重要。为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抑制敌害生物与病害的入侵繁殖,确保沙蚕良好安全的生长环境,首先,必须对育苗及养殖用水实行24小时沉淀砂滤、消毒后方可使用;其次,对亲虫培育池、幼虫培育池、使用工具和场地必须进行全面清洗消毒。
2.养成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沙蚕数量的变动,将过于密集区疏散到非密集区。
篇4
1.2大轮捕捕捞模式
按照鱼类消费经验,每年8月~9月,市场成鱼价格最高,适时捕捞,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为投放新鱼种留下生活空间,提供可靠的饵料场所环境。2006年开始适量投放鱼种,2008年实施大轮捕捕捞模式,即集中捕捞。2009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2010年~2013年,每年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同时,每间隔2年时间,适时适量投放一次20g~150g鱼种,投放鱼种时间气温低,好运输,损伤少,成活率高,以减少投放成本。根据市场情况,鱼价相对较高时,调整大轮捕计划,安排1~2次捕捞。每年稳定大规模投放400g~800g鱼种7.5万kg左右,捕捞成鱼25万kg左右,现在,已经形成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律。
1.3多鱼种生态养殖
鱼和水生植物共同生长,鱼类很少生病,因为植物可利用鱼的粪便和残饵做肥料并加以吸收,消除了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净化了水质;同时在光合作用下,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又增加了水体的含氧量,因而减少了鱼类的发病率。如果养殖品种较少,单一品种的比例达50%以上,往往该品种易生病。反之生物品种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越健全,则鱼的抗病力越强,鱼的发病率就越低。林皋湖渔业资源丰富,天然鱼类主要有:鲫鱼、青鱼、鳝鱼、马口鱼、泥鳅、中华鳖、螃蟹、河虾、河蚌等。养殖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鳙鱼、鲢鱼。以鳙鱼、白鲢鱼为主,套养鲤、草、鲫鱼。
1.4良好的综合效益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经过几年探索实践,经济效益明显。湖区生态鱼价格比同期上市肥水池塘价格高出0.2元~0.5元,直接增加了养殖收入,形成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水产养殖方法。白水县水产、渔政站总结出的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方法和经验,在县域及周边石堡川水库、故现水库、铁牛河水库及池塘,得到推广。不但发展壮大了水产养殖,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优质的水产品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备受消费者青睐,又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陕西省健康养殖示范场、陕西省生态水产品基地。
2存在问题
林皋湖生态水产养殖在发展的同时,因为客观因素,必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反应,重则导致彻底损毁这一产业。
2.1生态养殖简单化
目前,从林皋湖养殖的密度看,已经属于高密度、低收益。而高密度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水质也会因此恶化。林皋湖生态养殖技术含量偏低,主要表现是动态营养生态水质监控、鱼种科学系统化养殖检测等,不能实现科学化、常态化、自动化。
2.2水源水质不正常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设计,林皋湖最大水面积可以达到2700亩左右,但近年来由于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大,每年实际平均水面积仅为2000亩左右,限制了林皋湖生态养殖的水平和规模。白水河上游居民生产生活排放污水逐年增多,个别企业偷排偷放,林皋湖水质时有恶化,已经出现过两次死鱼现象,死鱼达到3.5万kg。
2.3投资环境无保障
由于林皋水库毗邻村镇,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群众投工投劳,个别群众非法偷捕多有发生,屡禁不止。更有少数群众无理取闹,干扰破坏渔业正常生产。由于林皋水库是白水县东南片主要灌溉水源,水库兼具防洪、抗旱,又加之休闲观光,对生态养殖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
3几点建议
在处理水库功能的问题上,兼顾林皋湖的多样性,积极探索生态养殖的最新方法。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预案,遇到新问题,善于及时处理。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创新养殖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坚持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之路。积极尝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例如发展网箱养殖,拦网养殖,水湾养殖等。努力实现生态养殖的高效益、低密度经营模式。结合休闲观光,发展生态观光渔业,实现“养、观、餐、买”四位一体生态养殖特色。
3.2打造生态品牌
首先,生态养殖实现跨越式突进即标准化操作,制定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在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生态养殖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生态养殖意识。不断提升生态养殖区域优势,增强地域化标记,打造区域性的生态养殖品牌。在养育品种上,结构合理,比例恰当,既突出特色,又着重生态。
3.3营造良好环境
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保护水源。在不影响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规划。加大水利法规宣传力度,配合当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偷盗行为、故意破坏滋事人员。
篇5
生态环境脆弱,要求肉鸡产业遵循资源持续利用的原则,河西地区总面积27.48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0.44%,人口密度为16.47人/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耕地0.19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西走廊光照充足,年均气温6℃~9.3℃,≥10℃的积温2800℃~3580℃,年日照时数3000~3300h,走廊绿洲农区是省内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只占全省的19.64%,却提供着全省70%的商品粮。区内还有大面积的可垦荒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62.90%,牧草地753.4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7.41%,这些都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但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最西端的敦煌市年降雨量不足40mm;2/3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沙漠面积近2.3万km2,占总面积的8.37%,由于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加上降雨季节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该地区传统粗放式经营方式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肉鸡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无污染、无残留的有机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河西地区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城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另外,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是实现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3河西地区肉鸡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型养殖之路
随着河西地区肉鸡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规模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肉鸡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解决矛盾达到双赢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型肉鸡产业。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西地区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资源,开展肉杂鸡放养,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肉鸡产业,使河西地区肉鸡产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2.1具有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气候条件
甘肃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生态型肉鸡和生产绿色鸡肉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型肉杂鸡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因为,生态型肉杂鸡是在沙漠、荒漠、草地、林地、果园等处放牧饲养的鸡,气候条件和地理资源环境对其肉质影响很大,可见,河西地区发展生态型肉杂鸡的潜力巨大。
2.2具有成熟的繁育体系,种质资源充足
生态型肉杂鸡是肉蛋杂交鸡,是利用海兰、罗曼等商品蛋鸡做母本,用父母代快大型白羽肉鸡公鸡(如艾维茵)或父母代红羽肉鸡公鸡(如安纳克)做父本,采取经济杂交方式生产的商品代肉鸡(商品蛋鸡×父母代肉公鸡=肉杂鸡),为亲缘较远的杂交鸡,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河西地区商品代蛋鸡养殖数量大,生产水平高,能够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提高足够的种质保证。
2.3实行季节性与弹性化生产体系,规避市场风险
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明年4~10月为生产旺季,且实行“产量有升有降”弹性化的生产体系,在市场行情好,价位高,出现大量订单时,对产蛋的商品蛋鸡实施人工授精,随时获得大量种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迅速组合生产要素,在短时间内迅速大规模养殖。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则停止人工授精,蛋鸡饲养场继续生产销售商品鸡蛋,产业链其他环节都跟随降低产量,规避产品难卖,价格下降的市场风险。
2.4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畜牧业是利润较低的行业之一,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而生态型肉杂鸡采取放养,鸡在草地上自由活动,生存空间大,远离污染,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饮水天然洁净,保证了动物福利,放养时多食用牧(青)草、草籽,捕食各类虫蛹、蚂蚱和甲虫,并适时补充五谷杂粮,加之运动锻炼,体质健壮,因而具有毛色光亮、肌肉丰满、肉质细嫩,鸡味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其售价也被普通鸡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加之,生态型肉杂鸡是节约型畜牧业,节约煤炭、电力、耕地、淡水、建材等资源,养殖成本较低,据调查,每只生态型肉杂鸡获利20~25元。
2.5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生态型肉杂鸡是绿色食品,国内、省内及河西地区本地也有广泛的销售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因此,生态型肉杂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6具有政策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为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3.1结合河西地区实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西地区土地面积大,光照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群众文化基础高,养鸡积极性好,但干旱少雨,生态脆弱。要提高环保意识,走绿色环保之路,把发展肉鸡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和市场提供大量质优且稳定的产品,确保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3.2延长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要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养殖的总体效益。选择养殖规模适中、鸡群净化好、技术力量雄厚、社会认可度高的商品蛋鸡场繁育肉杂鸡,采用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新技术,严格控制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生态型肉杂鸡质量安全,大力发展生态型肉杂鸡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精心策划,树立品牌,使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逐步发展为特色产业、品牌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3逐步完善各类产业化模式,加速产业化体系建设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业的现代化。河西地区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政府服务组织+协会+农户”及“专业市场+农户”及“服务体系+农户”等产业化模式,大部分是以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兽药厂、屠宰场、养殖户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有政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将产业链成员联合起来构建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化经营,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促进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发展。
3.4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担负着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的重要角色,既是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信息、科研、服务中心。所以,龙头企业必须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能力,是发展生态型肉杂鸡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各级政府要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生态型肉杂鸡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同时,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只有与农户真正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才能更具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3.5“产、学、研”结合,加强生态型肉杂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篇6
1.1.1农田生态系统
桂和公司循环农业模式中种植业以水稻粮食作物为主,养牛场产生的牛粪在贮肥池中经过发酵作用后可作为粮食、蔬菜的肥料。如牛粪经蚯蚓作用后产生的蚯蚓粪用于公司的蔬菜种植,蔬菜种植面积33.3hm2,主要生产一些“反季节”蔬菜,年产量约在3000t,年产值可达600万元。蚯蚓粪作肥料种植蔬菜,增强了土壤的肥力,种出来的蔬菜不仅质量好也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1.2畜禽养殖和养鱼系统
桂和公司畜禽养殖以养牛为主,养殖需要大量的饲料,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公司探索出一个“粗饲料为主,精饲料合理搭配”的饲养方法:养奶牛用75%的粗饲料、25%的精饲料;养肉牛用90%的粗饲料、10%的精饲料;粗饲料由50%的青贮玉米秸秆、50%的干稻草加工而成,精饲料由50%的玉米、10%麸皮、20%的豆粕、8%的菜籽粕、12%的棉籽粕及一些其他成分加工而成。该方法较好地利用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养鱼的饲料以牛尿经沼气池处理的沼渣及沼液为主,通过发酵的沼液及沼渣能够满足养鱼塘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所需的营养,鱼的产量和质量亦得到提高,鱼饵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
1.1.3蚯蚓养殖系统
桂和公司现有存栏奶牛1700余头,年出栏肉牛7000余头。这些奶、肉牛每日排粪量相当可观,如果不适当处理,就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用牛粪养殖蚯蚓既能减轻畜禽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生产的蚯蚓粪可以作为肥效高的有机肥,养殖的蚯蚓可以出售,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2效益分析
1.2.1生态效益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的高速发展,使畜禽养殖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饲养头数少、主要分布在农区转变为现在的集中经营、饲养头数多、分布在城市郊区或新城区。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畜禽粪便,如果不能合理地处理这类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会带来相应的污染。桂和公司将牛尿废水等经发酵池处理后,所得的沼渣用于鱼塘饲喂,这样减少了养殖过程中污水、废水的排放,降低了对养殖场周边坏境的危害,同时沼渣饲喂鱼能满足池塘生态系统内多层和多级分布的生物增殖所需的营养。此外,桂和公司用牛粪养殖蚯蚓,牛粪经蚯蚓处理后产生的蚯蚓粪是很好的肥料,改变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降低了畜禽粪便臭味的产生,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益处。
1.2.2经济效益
桂和模式遵循“4R”理念,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环境友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沼液投放到水中培水养鱼,基本上不用再投放别的饲料,667m2水面黄白鲢年产量平均可达500kg、创收4000多元,桂和拥有的33.3hm2水面每年便可创收200多万元。饲料的加工也可创造出可观的收益。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粗饲料约13000kg,公司8000头牛每年需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约104000t。如果收购干稻草的价格按0.42元•kg-1,收购青玉米秸秆的价格按0.4元•kg-1,按照以上的配比,公司每年购买干稻草和青玉米秸秆的花费为4264万元。每头牛每年平均需要精饲料约17000t,其中玉米8500t、麦麸1700t、豆粕3400t、菜籽粕1360t、棉籽粕2040t。除去玉米不算,如果收购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价格分别是麦麸2.1元•kg-1、豆粕4.7元•kg-1、菜籽粕3.4元•kg-1、棉籽粕3.8元•kg-1,公司每年购买这些农产品下脚料的花费为3192.6万元。这样每年公司通过收购农作物的秸秆和农产品下脚料,就为社会带来了7456.6万元的收益,还避免了因露天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基于桂和生态养殖模式探究循环农业
合肥桂和农牧渔发展有限公司以“4R”理论为指导,以养殖奶、肉牛为重点,兼顾发展水产养殖、蚯蚓养殖和生态农业及食品深加工,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连成一体、相互衔接形成循环体系,蕴涵着循环农业的理论精髓和大量实践。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经济建设中的体现和应用,它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和可控制化原则(Regulating),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使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和传统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产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3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农业注重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倡导对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的控制;其次在生产方式上,循环农业摒弃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加强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减少外部投入,降低污染排放量;最后在产业模式上,传统农业往往忽略了与相关产业的联系,局限于内部的小产业,循环农业则从整体角度构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构成大产业系统。循环农业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念、产业链延生理念,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因此其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生和资源节约。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以及产业连接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业的农业产业化网络体系,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3循环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模式是在遵循“4R”原则的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指导理念,根据循环农业特征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特征,对农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划和统筹安排,达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
发展循环农业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推动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3.1.1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充分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要改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效益。循环农业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解决了农业生产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态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3.1.2保护农业资源
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从合理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角度出发,保护耕地、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选择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减少耕地的浪费,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耕地;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危害。
3.1.3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排放
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合理利用农业废物,变废为宝,降低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否实现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针对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设计的循环农业模式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农业清洁生产,减轻环境处理负荷,全面消除废弃物的直接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较低的物能消耗,取得最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3.2循环农业模式分类原则
3.2.1生物立体共生原则
这一原则是根据各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组合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中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结构,更好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质营养元素,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主要模式包括立体种植类型、立体养殖类型和立体种养类型。
3.2.2产业链延生原则
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通过将加工业引入到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体的循环链条中,从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生产结构的物质循环方式,可以分为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和种、养、加、沼四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类型等。
3.2.3区域整体规划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运用生态规律将山、水、林、田进行全面规划,将工农商联合成一体,提高自然环境调节能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此类模式是多元产业各层次的时空配置与整合而形成的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它除了具有更大尺度的生态功能外,还表现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种整体规划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分为:农林牧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林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农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和林牧渔复合循环农业模式等。
3.3循环农业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
3.3.1种植-畜禽模式
种植-畜禽模式是最为常见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的组成与结构较为简单,生产者主要表现为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与经济作物等。畜牧业的养殖品种主要为猪和牛,畜牧业的饲料来源于剩余的粮食和作物秸秆。对于种植-畜禽模式来说,畜禽养殖从饲料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其中相当数量要消耗于畜禽代谢和储存在畜禽产品中,排泄的养分只占饲料中的一部分。另外,种植业中所获得的养分不能全部供给牧业,在物质循环上,农牧业对彼此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为了高产稳产要注意减少物质循环损耗,以增加模式内部物质流的有效数量,同时探索牧业以外的肥料来源和农业以外的饲料来源。
3.3.2种植-畜禽-沼气模式
该模式中农田作为生产者,种植的主要是水稻,畜牧业的品种主要为猪和牛。农田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与畜禽粪便投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发酵;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沼气用作部分燃料。种植-畜禽-沼气模式减少了非生产性消耗,农作物秸秆一方面秸秆还田,同时作为饲料,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畜产品和粪肥。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下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供生活燃料。该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也降低了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
3.3.3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
与“种植-畜禽-沼气”模式相比而言,“种植-畜禽-沼气-养鱼/蔬菜”模式中种植业仍是以水稻为主,但是比重有所下降,而蔬菜的种植比重提高,同时发展了渔业生产。渔业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外,还以塘泥肥沃农田,作物的非经济产量部分以及田间杂草、畜禽粪便经发酵作用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可用作鱼的饵料,使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水陆结合,农渔相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少了非生产损耗。
篇7
1建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
根据实际需要和规模大小,认真搞好温室、养殖池和外塘的建造,使之便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利于防病治病。
(1)温室建造应符合建筑管理的规定,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配备相应的加温、增氧、进排水等设备。一般5000m2养殖池配备0.5t的锅炉2台,1.1KW增氧机10台,颗粒饲料机1台,加温池80m3,管理用房100m2左右。
(2)养殖池建造应符合甲鱼生活习性的要求,大小统一,每口面积20m2,池高1m,池壁顶端向内伸延10cm左右,以防甲鱼外逃。饲料台用长3m、宽0.5m的木板或水泥预制板搭设,淹没在水下15cm。池中设置网袋用以甲鱼隐蔽之用。
(3)外养大塘的面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1hm2放养1.5万只左右,塘四周要有防逃设施,以高1m的围墙为好,塘中搭建隐蔽网袋和饲料台。
2苗种的选择和放养
稚甲鱼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活力强、反应快、规格整齐、体重3g左右、种质优良的品种。放养前,必须先进行消毒。将稚甲鱼放进塑料盆里,用15~20g/L食盐水浸泡10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min,浸泡水以没过稚甲鱼背为宜。浸泡过甲鱼的水溶液,要倒到池塘外面,不能随甲鱼倒进养殖池。
温室内合理的放养密度十分重要,一般稚甲鱼的放养密度为20~30只/m2,放苗后应在养殖池中直接开食,这样既可减少苗体损伤,又可使其早适应、早生长。开食饲料可用稚鳖饮料等商品饲料,且从第1次开食就可把新鲜的猪肝按10%~20%的比例添加于开食饲料中。
3温室温度的控制
水温30~32℃为甲鱼的最适生长温度,水温高于20℃时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加。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低;若高于最佳温度,甲鱼活动量增加,也会降低饲料转化率。因此,室温一般控制在33~35℃,且尽量保持恒定。
4充分利用微生物和增氧机调控水质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充分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水质调控,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一般光线较暗的温室可用光合细菌或活水宝(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分解有机质和其他有害物质。采光温室可采用EM复合微生物制剂培养水中有益藻类来创造水体平衡,同时可减少换水次数和数量,节约水电费用。生产实践证明,使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是改善水质、净化底质及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温室甲鱼养殖池人工增氧很重要,合理的增氧既能增加氧气,又可改善水体环境,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理化指标,促进甲鱼生长。放养密度为20~30只/m2的一般前2个月,1.1KW的增氧机每天开4h左右,第3~4个月每天开9h左右,第5~6个月每天开15h左右,6个月以后全天增氧,期间可以结合化学增氧制剂来调节水质。
5狠抓病害控制
温室养甲鱼由于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滋生病菌,引起疾病发生。因此,必须严格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在防治过程中,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和《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执行。要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根据甲鱼生长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每15d消毒1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海因、光合细菌及EM菌等,可交替泼洒使用。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免疫多糖、VC及病毒星等,以增强甲鱼的免疫力。药物防治时尽量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用健康养殖技术,适当控制养殖密度,在饲料中添加酶益生菌、复合维生素等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若发现疾病立即查明原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
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农业部有关规定,禁止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药物作用后,要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6高度重视从温室养殖到外塘养殖方式的转变
篇8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走对路子,也需要政府相关方面的保驾护航。
(一)必须搞好规划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就是各地人民政府在水域滩涂总体利用规划中制定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规划,这是渔业部门管理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法定地域范围。
(二)必须严格执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
各地人民政府要继续推进渔民养殖的有效证明,做好核发工作,养殖证也是渔民开展养殖生产的基本依据。
(三)加强执法监督的体系建制
进一步加强病害防治、水产原良种,渔业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监督管理,加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等体系建制;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的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与防治工作,以提高从业人员岗位技术的培训,从业人员素质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安全、环保型、高效的饲料和水产药物,实现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建设的有效提高。
(四)加强管理
各地人民政府应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而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将来向何处走,值得深思,努力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养殖强国,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一条必由之路。
篇9
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郎》(以下简称《喜羊羊》)系列贺岁电影可谓缔造了中国动漫电影史上的“神话”:五年时间(2009―2013)里,不仅基本保持了热销的势头,还赢得了官方及业界同行的高度认可。①《喜羊羊》系列动漫电影的成功,固然与其性格鲜明的卡通形象、轻松幽默的对白、精准独到的受众群定位密不可分。然而,与宫崎骏动漫电影相类似,生态视野的渗入使《喜羊羊》系列贺岁动画电影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挚的人文关怀:尽管环境保护不是《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的惟一主题,但在《喜羊羊》系列贺岁电影中,导演用镜头不仅呈现了青青草原优美的风景、和谐的伦理关系,也生动刻画了机器破坏自然后引起的灾害,让人们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下引发对环境的关注与思考,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
所谓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需要具备的健康合理的意识。其内蕴具体包括:生态整体观、尊重自然及敬畏生命。②本文拟围绕以上三个方面探讨电影版《喜羊羊》系列动画片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一、生态整体观
所谓生态整体观,是指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万事万物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整体,要求人以平等态度对待一切生命体,每一事物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存在主次等级之分。从生态整体角度上来理解生态文明,改变了人与其他物种间主导与被主导、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从而凸显出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群体意识。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无论从故事情节、角色性格还是场景设置等诸多细节,都彰显出鲜明的生态整体观。电影《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闯龙年》中一开始就描绘了龙、狼、羊的祖先其乐融融共同生活的画面;《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中所有动物本是一家的设计,都显现了一种“整体化”的生命史: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每种动物都有它的内在价值,在生态系统中都发挥不同作用……这种对万物生命内在价值的承认不仅使《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大胆颠覆了“狼”吃掉“羊”的认知窠臼,而且使影片中的不同物种更乐于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共同对抗来自生命的威胁:《喜羊羊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2009)中,喜羊羊带领着白细菌,跟灰太狼带领的黑细菌在蜗牛的体内展开了斗争,但当力量强大的黄细菌出现,喜羊羊与灰太狼合作,共同对付黄细菌;《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2010)中,喜羊羊和灰太狼在沙漠里相互扶持和帮助,找到了图腾,用智力和武力共同打败了虎威太岁;《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兔年顶呱呱》(2011)也是灰太狼和喜羊羊合作,历经各种挑战,找到了甜甜树,打败了苦瓜大王;《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闯龙年》(2012)中,灰太狼与众羊们被大黑龙抓走,他们不得不并肩作战,勇闯龙世界,拯救青青草原;《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过蛇年》(2013)中,面对天气们毁灭性的打击,各种动物团结起来与末日天气做斗争,狼羊合作,共启诺亚神舟……敌人之间有合作,朋友之间相互宽容与谅解,这就是《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对各种生命形态相互关系的期盼,是对生存状态的一种美好想象。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中,大自然各种生命形态都自得其乐地生活在青青草原上,哪怕是千方百计想抓住羊的灰太狼和常常处于担惊受怕中的羊。而且对于青青草原上的所有动物,影片并未预设价值判断取向,每种动物各司其职,共同维护“青青草原”这个大社会的运行。如“泰哥”老虎强悍威猛,它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以维护青青草原的安宁;“包包大人”大象孔武有力,依照着《草原法典》维护着青青草原的正义与公平;看似渺小的蟑螂与老鼠,抱团的力量却势不可挡……故事的主角“灰太狼”一家和羊族之间也不是水火不容的:蕉太狼与暖羊羊是患难之交,小灰灰在羊村里一样受到羊儿们的呵护。弱者有了智慧和勇气,强者有了责任和道义,羊儿们遇到危险和困难也能化解和克服,青青草原保持了平静祥和。③
可见,《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生态文明意识。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人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和谐”即融洽调和,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中国伦理文化中最突出的精神。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与人都处于这个自然生态的统一体中,人也应该以天人合一的态度来对待自然。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与现代生态整体观念不谋而合。现代生态学要重新确立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众生平等原则,承认大自然各种生命都具有自身的内在的目的,而且从生态系统而言都是同等重要的。《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正是从生态整体观的角度呼唤大自然各物种间彼此和谐、平等相处。
二、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是指人类应充分尊重自然,不能无视自然生态系统规律而肆意妄为,也就是要充分反省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负面意义,遵守自然为人类划下的边界和内在逻辑,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无情的惩罚。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所有故事都被放置在“青青草原”(“绿草青青”)这个生态系统中展开,绿色显而易见构成《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的主色调,也成为作品着力表现的对象――湛蓝的天空、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树木、清澈的河流……绿色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环境、对人的深切关爱。
然而,《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一方面以田园牧歌般的笔调展现了大自然原本的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又冷峻指出――正是由于动物们对自然肆意改造,破坏了自然的整体性,结果造成自然对动物们的疏离与惩罚。影片《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大篇幅呈现了生态环境遭受空前威胁的镜头和状态:一是土地被胡乱征用、开采,绿地被开发成游乐场,土地沙漠化;二是为了找到“绿宝宝”能源,地下能源遭受过度开采;三是垃圾食品普遍存在,垃圾被制成罐头食品,慢羊羊因食用而中毒;四是进化的变异、环境的破坏使壁虎军师的体型侏儒化;五是对流感病毒的恐惧,等等。④这些细节不是随意编造的,而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当下人类生活状态的客观镜像,从而深刻启发观众反思造成“青青草原”生态危机的原因。
首先,《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通过真实刻画青青草原横遭所谓“现代科技”破坏后满目疮痍、令人欲哭无泪的惨境,以隐喻的手法严肃批判了人类对科技的滥用。
《喜羊羊》系列中的“灰太狼”就影射了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和科技,使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方遭到败坏,从而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失衡的局面,而人类也最终遭致自然的惩罚。《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中科技这把匕首,破坏了生态平衡,给青青草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动物们的家被强拆,建成了一座巨型游乐场,原本青山绿水的草原成了一片沙漠,动物们被逼迫着做高强度的工作,并且吃的是垃圾制成的食品;《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闯龙年》中一开始就讲到龙世界的灭顶之灾,云朵坠地,飓风骤降,这就让我们联想到几亿年前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恐龙的灭亡,而威力巨大的机械龙也象征着科技带来的破坏;《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过蛇年》中,影片一开始就描写了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慢羊羊发明的超级防御系统的揭幕仪式,而灰太狼也带着它发明的天气控制仪来到了羊村,狼羊之间展开了科技的较量。当草原还处于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时,电影很快“笔锋一转”,青青草原天相骤变,明媚的阳光瞬间被雷电所吞噬,电影呈现着不受控的风、雨、雷、电肆意狂吼的画面,暴怒的天气毫不留情地摧毁着一切可视之物,电闪雷鸣,大地裂开,森林着火,洪水泛滥,动物们四散而逃……
现代文明的最大担忧是它日益把人与大自然完全隔绝,《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让观众看到,人类所谓的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在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没有自然的庇护,人类必然会灭亡。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家园,作为受惠者,人类应尊重生命,重视自然的价值和意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这个人类生存之地。⑤
其次,《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深刻批判了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
《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中,虎威太岁为了经常能够在游乐场玩、为了赚钱,壁虎军师为了重建远古时代;《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过蛇年》中,灰太狼为了战胜喜羊羊吃到羊肉而发明天气控制仪……这些欲望,尤其是对物质资料的无限欲望,是在摧毁大自然的丰饶和自在的前提之下产生的。事实上,如果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急剧提高,同时人类的谋求一切的贪婪和欲望也急剧膨胀。但谁也没有预先想到的是,人类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不可避免使其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几乎无法修复的破坏。今天的人类在满足自身欲壑难填的消费黑洞的同时,也在无可奈何地吞噬着自酿的苦果!⑥
三、敬畏生命
生命是地球生态系统进化的完美结果,物种多样性和各种生命的繁盛本身就具有充分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能固守人类中心主义歧视其他生命物种,应该承认各种生命的内在价值,呵护生命、敬畏生命,而不是奴役生命或将生命形态“工具化”。
《喜羊羊》系列电影中的生态意识不但表现在呈现并批判生态危机上,还表现在对动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往的文学作品及动漫作品多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描写动物的,动物都是拟人化的,都影射着一类人。而该系列电影则完全摆脱了拟人型动物形象,尽可能地探测动物的全貌,并在宏阔的生态意识空间中重新反思人性。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描写了一系列动物形象,如狼、羊、龙、兔、虎等。在电影中,这些动物已经摆脱了人武断赋予它们的惯常形象,狼不再仅仅是贪婪之相,羊也有反抗的一面,他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生机盎然的生命。它们与人一样,觅食、争斗、创造发明、生儿育女、衰老,按照自身方式体验着宇宙空间赋予它们的生命。如果说它们与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它们是自然的精灵,没有人类繁复的文化纠缠,也没有人性的反复多变,它们的野性自然自在,天真无邪。红太狼虽然每次对灰太狼都是拍打和斥吼,但当灰太狼遇到困难时,总是担心、难过,红太郎对灰太狼说:“你最好抓到一万只,可是我最希望的是你平安回来。”在月球上时,红太狼哭着哀求道:“我宁愿留在月球,也不要你冒险,我以后不吃糖不吃羊了。”红太狼的一番话把身边的“人”都感动得痛哭流涕;而灰太狼也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救被困的红太狼和小灰灰,它用炸弹威胁苦瓜大王放了小灰灰和红太狼,灰太狼曾说“英雄不是靠一股蛮劲,还要照顾身边的人”。从这里我们看到狼性的真实,处处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呵护。作为狼的敌对方羊,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出手相救,共同维护生命的安全。《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兔年顶呱呱》中,红太狼和羊儿们被关在牢房里,美羊羊祈求苦瓜士兵请医护人员过来照看怀孕的红太狼;当红太狼受到西瓜的袭击时,小灰灰和美羊羊它们组成人肉墙,保护红太狼。特别是喜羊羊和灰太狼之间,斗争中总有相互救助的一面。喜羊羊和灰太狼被飞船抛向太空时,喜羊羊毫不犹豫地拉住被甩向外太空的灰太狼;在获取甜甜树的实验室里,灰太狼拉住差点掉入火海的喜羊羊。由此可见,不管是狼性之间的生命呵护还是狼羊之间的相互保护的书写,电影版《喜羊羊》系列动画片都明显带有乌托邦的色彩,这种“色彩”影响到观众的生态价值判断,将对动物的生命关注建立在现实生态世界的底座上,用真诚的情感和态度去打动观众,从而彰显出其深挚博大的人文关怀。
的确,如果说灰太狼与喜羊羊不顾自身安危去解救青青草原尽显野性生命的桀骜不驯与崇高尊严,那么红太狼对小灰灰的保护、丽羊羊对喜羊羊的谆谆教诲都显现了母爱的坚韧和伟大。《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兔年顶呱呱》中,红太狼哪怕身体不舒服,在儿子小灰灰受到欺负时,也强打起精神吼道:“烂西瓜,不准打我儿子屁股。”特别是在《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中,红太狼哭着求慢羊羊带小灰灰逃走的场景更是把野性生命的伟大彰显到了极致,红太狼哀求着大家:“你们不要误会,我自己并没有打算要离开,只是不想儿子留在这里受苦,他还小,心地特别善良,从来没想过要伤害别人。”红太狼跪在大家面前:“求求你们,做妈妈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其他的我都不奢望了。”红太狼对小灰灰大而无私的爱,在困境中的牺牲精神,都显示了母性生命的伟大,令人敬畏。
《喜羊羊》系列动画电影颠覆了人对这些野性生命的先入之见后,营造了更为丰盈、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电影所持的无疑是生态自然观,大自然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没有等级之分,人只有把自己纳入到这种宇宙整体的生命之流中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也只有对万物生命内在价值的承认才能积聚起深广的生态同情。《喜羊羊》系列电影中,哪怕是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喜羊羊与灰太郎之虎虎生威》中,美羊羊捧起地上枯萎的花朵流下了痛惜的眼泪,这种对生命的同情,对生命的重视,就是一种生态同情。
四、结 语
一部成功、经典的动画片不仅要有高度的观赏性(如妙趣横生的故事、血肉丰满的动画人物),还要将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融入其中。系列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一方面以当下社会热门的生态意识为视角,将环境破坏、疾病等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融入电影作品中,描写了人类引以为傲的现代科技文明给生态带来的破坏。影片中“青青草原”与人类现实社会构成的强烈反差赋予了影片犀利、冷峻的生态批判力:前者是洁净的、祥和的、种群是多类别的;而后者是污浊的、忙乱的、是以机械工业化复制为基本特征的,形象地体现了现代科技文明对农耕社会的颠覆,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生命本真的异化……另一方面又在动画作品中宣扬友好平等的人际关系,对生态环境、生命存在、生存状态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开阔了动画电影介入现实生活的形式,从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注释:
① 2009年,《喜羊羊与灰太郎》的首部电影《牛气冲天》以600万元的制作成本赢得了8 000万的票房佳绩,并荣获2009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动画片奖等多个奖项;2010年的《虎虎生威》的票房轻松过亿,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喜羊羊”风;2011年的《兔年顶呱呱》、2012年的《开心闯龙年》、2013年的《喜气羊羊过蛇年》票房表现都很强劲。
②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7页。
③ xy76:《从中国文化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红火》,http:///laiba/CommMsgs?cmm=21410&tid=2712045698 087842956。
④⑥ 周均东:《动画系列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文化伦理追求》,《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⑤ 丁建国:《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电影文学》,2011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10
1.1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
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是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教学环节,其中理论讲授是基础和前提;教学实习是手段,对于深化理论讲授内容、保证理论讲授成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按照2008版教学计划,水产科学专业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安排在时间上不尽科学合理。有些课程虽然先讲理论后进行教学实习,但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分别跨学期进行,如鱼类增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理论讲授均安排在第5学期,而教学实习被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由于两个环节时间上跨度较大,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放松后,部分内容已经“交还给了老师”,此时再进行教学实习就很难完全达到教学实习环节本应达到的教学目的;个别课程则安排为先进行教学实习后进行理论讲授,如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讲授安排在第6学期进行,但教学实习则被提前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由于本末倒置,很多学生在进行教学实习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教学实习成了“空中楼阁”,严重影响了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一定程度影响实习效果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不但安排有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3门课程共计136个学时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还安排了养殖水域生态学、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和鱼类增养殖学4门课程共计10周的实习任务。按照惯例安排教学计划,一般先理论教学后教学实习。如果照此安排,则教学实习将在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进行。众所周知,陕西水产养殖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的4月下旬~5月中旬并非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也非学生教学实习的最佳时段,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此外,按照常规做法,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7、8学期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就水产专业而言,由于生产的季节性,整个第7、8学期可真正用作生产实习和结合渔业生产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有效时间十分有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落后
在2008版教学计划中,第6学期安排有鱼类增养殖学实习(6周)、养殖水域生态学实习(2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习(1周)、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实习(1周)等4门课程的教学实习。虽然4门课程共计10周的教学实习集中连续进行,但在以往的实践教学安排与组织过程中,4门课程分别按课程成立实习导师组,且4门课程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即4门课程各自独立作为一个实习单元,每个单元依次连续进行)组织教学实习,在这种模式下,2个班近60名同学同时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实习,一方面由于指导教师数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老师指导的“细度”;其二,实习资源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按照“简单线性实习模式”组织实习,由于四门课程各自独立进行,制约了4门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习内容的创新与实践;其四,连续几周进行同一教学课程的教学实习,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实习内容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实习疲劳”。这些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项目组认为现行教学计划在某些方面值得商榷,有必要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优化。考虑到水产专业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季节性因素,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以保证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经讨论后提出以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1 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安排中,由于校内缺乏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因此往往将一门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实习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教学单元,一般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理论讲授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前往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完成教学实习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于水产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受生产的季节性因素影响,因此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诸如理论讲授与教学实习环节衔接不紧密、教学实习环节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问题而影响实践教学质量[326]。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其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不断完善,其教学功能日益凸显,目前该站基本具备了完成部分课程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条件。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制约部分主干课程在教学实习安排上存在的问题,可考虑充分发挥试验站平台功能,将部分课程的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并全部安排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这样即可按照边理论讲授、边实验、边实习的原则,还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学校和学院进一步加大对试验站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教学、实验、实习和生活等条件,以促进较多门课程按照理论讲授和教学实习合并为1个教学单元的模式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完成教学计划。
2.2 将4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水产科学专业2008版培养方案中的17门学科基础课和7门专业课是其最为重要的主干课程,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养殖水域生态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学科基础课,名优水产动物养殖学和水产动物病害学是其中重要的2门专业课。上述极其重要的4门学科主干课程的共同特点是课时量大且均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三部分教学内容(见表1),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8]。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将上述4门主干课程的开课和完成时间“捆绑”安排在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即每年的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上旬期间,如果以每周安排22学时计,上述4门主干课程共计460个学时为期21周的教学任务正好在此期间顺利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保证理论讲授、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完成,而且由于教学计划正好是每年渔业生产的黄金时间,有利于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实习环节,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9]。
2.3 将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于第6学期开始,与其它教学工作穿行
篇11
水管单位发掘资源优势,弘扬水文化,坚持安全、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结合治水新理念,加强水利风景区的创建,发展水利旅游,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采取生态措施实现治水事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
1、 马河水库的基本情况:
马河水库地处滕州市城区东北15km处。博士论文,水利旅游。。交通便利,总库容1.38亿m3.控制流域面积240平方公里,常年可利用水面近8000亩,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工业供水、养殖、发电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大(二)型水库。也是滕州市唯一一座大型水库,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与景观资源。
2、 马河水库发展水利旅游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看
滕州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以来,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近年来,滕州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开发建设了大量的旅游景点。市内有墨子纪念馆、王学仲艺术馆,汉画像石馆、鲁班功德堂、莲青山省级地质公园、龙山旅游风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颗颗珍珠散落在古滕大地,马河水库风景区的创建必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极大的丰富滕州的旅游市场,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从马河水库的工程现状、开况来看
马河水库建成于1960年5月,200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12亿元。工期二年半。除险加固后的马河水库不仅防洪标准由千年一遇提高到5000年一遇,而且为滕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同时在市区北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水库管理处在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a、积极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具体做法是:第一,干部职工加强与水库周边群众的联系,大力宣传水利法规,让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水源的重要性。维护工程,保护水源。第二、积极配合市水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严厉打击上游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制止滥采现象。减少水土流失,稳固河床。博士论文,水利旅游。。第三科学引导水面养殖向有利于保护水质的方向发展。第四、积极引导群众在水库周边种植核桃、山枣、油桃、樱桃等经济林木。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增加植被,涵养水源。b、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7年6月,由澳门宝天投资有限公司兴建,总投资近5000万元的龙湖休闲服务中心在马河水库西岸正式开工建设。该中心包括餐饮、宾馆、垂钓中心、沙滩浴场等多个建设项目。2007年底峻工。2008年8月试营业。随着开发项目不断增加,景区建设逐步完善。
(3)从地位位置看
马河水库东侧的莲青山地质公园和西侧的龙山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博士论文,水利旅游。。博士论文,水利旅游。。声名远播。水库处于两大景区之间,区位优势明显。站在新修的大坝上,以水库为中心,西眺龙山,有“龙岭晴云”东望莲青山,有“谷翠双峰”,几大景点都与之呼应、互为一体。“山因水而秀美,水因山而灵动”,景区绵延数里,山水相连,风光独特。是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风水宝地。
(4)从市场前景来看
滕州市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也日益增加,短线游、近郊游日益火爆。马河水库水利风景区的创建在设计定位上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借助周边的众多风景名胜、旅游景点等有利条件。以独特的水文化优势,必将吸引广大游客的到来。博士论文,水利旅游。。
篇12
普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当今世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到广袤的宇宙、深邃的海洋,小到分子基因,处处都有人类的印记,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地球环境。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海洋垃圾、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功能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接踵而至[2]。生态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学是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并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其中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物种群动态及其调控等理论,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当前的生态学教学也从自然科学领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4]。生态学前沿的飞速发展对生态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普通生态学是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社会对专业和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根据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针对当前生态学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本文结合学生情况及专业需求,对普通生态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展生态学的教学及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
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5]。生态学的知识更新迅速,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仅仅依赖传统的板书和教材难以及时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视频剪辑、图片、照片、动画、纪录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听觉和视觉感受,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更富有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其中有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等不同方式,以及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等概念,如果单纯依赖板书和老师讲授,学生难以有直观印象。通过多媒体引入各种美丽的图片,比如有些拟态生物,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图片中或者视频中隐藏在环境中的动物;比如放映同一种鸟儿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鸟喙出现分化的照片,来表现趋异适应;通过鲸鱼和各种鱼类图片比对,表现趋同适应;图片欣赏提升感官冲击力,学生能直观理解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实践表明,利用剪辑的经典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行星海洋》等)在生态学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由于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编辑性等缺点,因此,要求教师做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灵活结合,既要强调以老师为重心的“教”,也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做到师生互动,将课堂授课变成艺术。比如讲到“逻辑斯蒂方程及其应用”的内容,如果直接在PPT上放映逻辑斯蒂方程,学生难以了解该方程是如何得来的。此时结合板书,画一个圆圈代表环境容量,在圆圈里面用点代表生物增加的过程,同时列出指数增长方程及逻辑斯蒂方程的推导过程,通过板书过程的对比,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方程的由来,理解环境容量对生物种群增长的制约,并区别于指数增长方程。此时,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事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互动,提前将下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知识拓展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下载提前预习和学习,这将有助于教师利用上课时间将知识点内容进一步深化。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仅是一种工具,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要以科学的研究范式为指导,以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教育现场综合持久的实践探索为动力[6]。教学模式改革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7]。生态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很多的知识点可以和有趣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因此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的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授课内容和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学生讲课、参与研究、学科渗透交叉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结合案例教学。例如关于“生态入侵”的内容,事先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概念等告知学生,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生态入侵的概念,课堂时间以生态入侵为专题,以福建的大米草、美国的亚洲鲤鱼、德国的大闸蟹等具体生物入侵的案例,讲授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治策略,并引出天敌逃逸假说、空余生态位假说等学说的内容和前沿研究,引导学生就生态入侵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等开展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学生普遍能够从新的视角认识生态入侵,并找到相关解决方案。老师引导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讲授“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内容时,把我国的“桑基鱼塘”“水产综合养殖技术”等养殖模式与之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够明白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增加食物链长度等,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构建新的养殖模式。
(2)教学与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这就要求课题组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用科研成果反馈教学。学生课后也可以参与老师的研究项目,体会书本中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例如我们研究鱼―参―藻―贝复合养殖系统,不同生物间的搭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水体利用率,这部分内容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网等知识点相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如何补充人工生态系统缺失生态位,将更多能量向人类有利的方向流动,让学生了解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
(3)与其他课程和学科交叉渗透。普通生态学面向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多,面向海洋内容少,因此,课程应该和海洋环保技术、养殖生态学等专业课程相互交叉渗透,在讲授陆地生态系统理论的同时,结合海洋生态系统,实现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思维转换。同时,将普通生态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与养殖生态学、海洋环保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应用结合起来,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如海洋环保技术中的海洋溢油、污水排放、珊瑚礁破坏、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入侵、海水酸化等一系列专题,以及养殖生态学中的环境因子与养殖生物的关系均是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具体体现,应结合普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另外,邀请专家开展专题报告,将专家报告中的内容与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相结合。比如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知名专家杨红生研究员做了“美丽海湾的养护与保护:现状与展望”、邀请中国海洋大学的董双林教授做了“水产养殖产业发展的结与解”等专题报告,其中的生态修复、粮食危机等问题,均与生态学基础知识息息相关,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领略了专家的思想和科研精神。
(4)与微课、翻转课堂相结合。生态学的许多知识点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跳跃性,可以开展碎片式学习和跳跃式学习。因此,普通生态学的授课可以和微课程结合起来,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从而为课堂讨论和深入研究提供可能。微课又与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等有机结合,形成翻转课堂。
(5)与实习实践相结合。本课程没有足够学时开设实验,为弥补不足,可以与本科生的实习课程、大学生创新立项、挑战杯、导师制等相结合。例如我校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第六学期有一个月的实习课程,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海区、水产养殖企业、码头等地方开展资源调查,开展资源状况评估、水质检测、浮游、底栖生物生物量及理化环境因子调查等项目,老师指导实习过程中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并与其他专业课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我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蓝鲸导航”导师制,每个本科生跟随一名导师开展实验研究,申报校级立项。例如通过课堂讨论,溢油产生的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引起了王丽萍同学的关注,她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及跟随导师开展研究,组建团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立项“石油烃胁迫对海参生理响应研究”;王亚茹同学则充分认识到了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开展了水产养殖系统有益微生物的筛选并组建团队主持了大学生挑战杯项目“水产养殖益生菌筛选与水质效果测定”。目前,王亚茹的团队已经筛选出5株优质芽孢杆菌并保种,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材料。
三、教学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的成功,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8]。考核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 更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生态学教学的目的和教务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设立了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平日成绩、考试成绩、考勤成绩相结合。将平日成绩比例提高到30%,包括课堂讨论、科研论文、实习报告,并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科研论文的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已有知识和资料的运用能力,对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的掌握程度、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由导师给出意见。在考试成绩中,加大综述题和主观题比例,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题目,以考查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学情分析是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学情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对影响学生学习
过程的有效因素进行分析,侧重于方法论和实践层面[9]。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发展飞快,学生群体对知识的追求更多趋向趣味化、游戏化、体验式学习,并且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利用和依赖更高。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以研究型学习为主,学生中“学霸”较多,多以考研为主,目标明确。学生已经学习过生物学课程先修课程,对生态学有初步的了解。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学生群体更关注实际应用,希望能够学以致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得到关心和关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摒弃老师高高在上的思想,与学生为友,快速记住学生姓名,利用课堂和课下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征求学生对该每堂课的认识和意见。了解学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总之,普通生态学的教学不应拘泥于固有的模式一成不变,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师说教式的知识灌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以艺术的形式展现科学的自然历史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与国际前沿接轨,了解社会热点,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变迁,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新技术,将新知识以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3]蔡昆争.普通生态学[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
[4]何斌.浅议《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
[5]刘纯.完善教学手段做好教研教改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10).
[6]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13
1发展现状
1.1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水产养殖规模迅速发展,精养程度逐步提高,名优比重逐步加大,渔业产值大幅度上升,渔业比较效益明显,产业素质有所提升。
1.2结构调整加快
一是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热潮,出现了一大批市场畅销、品种优良、特色鲜明的水产品种,由原来传统的“四大家鱼”发展到鳖、黄鳝、河蟹、鳜鱼、银鱼、黄颡鱼、泥鳅等十几种名优品种。二是养殖模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实现了由单一养殖模式向综合高效生态模式调整,目前的养殖主要有渔牧综合配套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庭院养殖、链式养殖等模式,基本上实现单调的水产养殖业与其他产业嫁接。
1.3农民养殖积极性高
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投入大。一些养殖大户抓住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机遇,争取项目贷款,申请小额信贷和自筹资金投资渔业项目。二是创业意识强。许多渔民看准了水产品市场稳定、增收快的行业特点,奋力创业,表现了强烈的创业精神。三是养殖方法新。变传统的、单一的成鱼养殖向两头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形成了繁育、养殖、销售一条龙生产的格局,创新养殖模式,水库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河沟流水养殖等模式新、生态好、效益高。
1.4发展潜力巨大
淮北地区尽管水域面积较小,但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适中,饵料生物丰富,较适宜渔业及其他水生物生产。
2存在问题
2.1水域滩涂规划质量不高,落实有偏差
该区水域结构零散,工作量大,渔业部门人手不足,经费短缺,规划相对草率。勉强规划后,由于是弱势产业,从上到下认识不够,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比较难。
2.2养殖品种老化,养殖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虽然进行了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出现了一批名优品种,但养殖品种还是以传统的鲤、鲫、草、鲢、鳙为主;且保持粗养状态,产量上不去,而这些鱼经济价值低,销售困难,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2.3对优良品种养殖束手束脚,不成规模
很多养殖户对电视、报纸上渔业养殖典范仍持有怀疑态度,想干又怕失败,零星地养一点试着看,利益不太明显。
2.4病虫害体系建设不健全,服务滞后
病虫害防治机构、队伍不完整,测报手段、测报相关制度不完善,测报范围小,测报时间徒短,大大影响了测报准确性,影响了测报质量,误了有效防治时机。
3发展对策
3.1走特色发展之路
3.1.1抓特色品种。一要抓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品种,占领地方市场;二要抓人们普遍关注的优质品种,如河蟹、虾、鳜鱼、黄颡鱼、鮰鱼等,迎合消费者心理。
3.1.2抓特色规则。一要发展地方养殖特色,提高养殖积极性;二要发展连片精养带特色,形成网或链状养殖;三要发展渔业休闲观光特色,启动渔业游乐园。
3.1.3抓特色服务。一要通过办培训班、散发资料、解答问题等形式向渔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二要为渔民提供市场需求、市场发展方向等信息。
3.2走品牌营造之路
当地政府要为自己的产品吆喝,营造平台,通过推介会、展销会、交流会等形式扩大知名度,为其正名、冠名。一个优质品种只有有了品牌,才有极大的影响力,才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才能在渔业发展的路子上越走越远,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品牌水产品。
3.3走规模化养殖之路
各地首先要确立主导产品,抓重点,扩大养殖规模,使其形成气候。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司、基地、农户有机地串联起来,才能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放养,才能对外产生影响力、对内便于管理,才能源源不断地向市场供货,才能壮大某种鱼类、某个品牌,提高其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4走健康养殖之路
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注重优质水产品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的发展。这就要求各地渔业部门、生产单位、养殖户要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生产,严把水域内外环境关;加强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好水生生物病虫害防疫检疫工作;开展对养殖生产、水产苗种、兽药使用、质量监督等重要方面的执法监督管理,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