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为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都极力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的特质之一就是开放性,开放性首先应该是将自然、生活的“活水”引流进入教育干渴龟裂的田野,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置身“百草园”,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让我们铭记项贤明教授发人深省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背井离乡地漂泊,教育不能践踏毁坏故乡的家园,万万不可刨掉生命的根系。
篇2
我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心里大有感触。
它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我"于此体验到了无限的欣悦,那里有各色植物及可爱的小动物,还隐藏有新奇动人的传说。到了冬天,百草园是捕鸟的理想天地,枯燥的学生生活并没有禁锢"我"纯真活泼的心灵,而是偷偷的玩耍及观察。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无限向往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可是看看现在的我们,一个个都被困在家中。要么玩儿那些对身体有害的电子游戏;要么看电视;要么就是在家长的监督下"认认真真"地学习。可就是没有在户外一边呼吸新鲜空气、一边和朋友们谈天说地或与朋友们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间。我们每天几乎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如果敢消停一刻的话,那么家长就又该发出让所有人听了都心烦意乱的唠叨"神功"了。比如:有一次,妈妈让我背书,而我正想着和朋友一起到哪儿疯。结果为了应付妈妈,我就像蚊子一样哼哼了起来。妈妈见了便说:"你声音不能大点儿吗?要是你到演讲大会上这样讲的话,大家都该睡着了;再说了,大声背书更容易记牢……"没办法,我只好乖乖地大声背了,怎么样,我妈的唠叨"神功"够厉害吧!再看看鲁迅,他小时候多自在,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他家屋后的百草园是他的乐园;不像我们现在住的楼房,一点玩乐的地方都没有,害得我们都像一只只笼里的小鸟一样,孤独无助。而且我们现在的辅导班也是一个接一个,跟鲁迅相比我们真是太悲催了!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体会到鲁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我希望现在的教育体制也能相应的改改,让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一个快乐而值得回忆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二
近些日子里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字里行间像是冗长的巷,里面是斑驳的回忆投射出的倒影。巷子中似乎也有无数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拽到记忆的洪流里。而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如此。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蜜。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痛苦。仿若一个悠然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这么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忘记那个梦,他仍然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然地浏览,时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
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铭记的人。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无虑的。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光,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依旧清晰可见,似乎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慢慢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我们也有自己的百草园,也有自己的三味书屋。那些躲藏在记忆里的是永远也不会消退的。我怀念我的百草园,我的三味书屋。更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流淌过的岁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600字三
读完《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发现鲁迅先生的童年和美好,都是每个人憧憬的世界,想:"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都是我们没有的,而这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快乐地时光。
鲁迅先生的童年时光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童年。我们的学习条件比鲁迅先生的好多了。每当读到鲁迅先生问老师"怪哉"什么意思的时候,老师的回答是那样的冷漠、脸上甚至还有些怒气。我还是刚不清鲁迅先生的老师为什么会生气呢?
篇3
一.双重声音
所谓双重声音是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文中我们能发现作为儿童身份的鲁迅与写作本文时45岁的鲁迅这两重声音,那么我们是如何发现双重声音的呢?以下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到这样几处细节。
第一处是在文章第四段长妈妈讲故事的那一段中,文本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按照一般的叙述习惯,是不会出现前面的“后来呢?”而会直接说“后来,老和尚…..”,所以“后来呢?”是紧接着前面的包袱下来,而产生这个疑问的对象正好是作为儿童的鲁迅。儿童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希望结局是什么呢?而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作为大人角色的鲁迅则用另外一种语气来回答,所以第二个“后来”的“来”字需要在音长上拖长一些。而第一个“后来”语速会加快,表达一种急切的心理。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这一段的时候,需要注意到这一点。透过这一小部分的文本细读,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而从这一点出发,而来细细体会作为中年的时期的鲁迅对于他曾经的童年生活的感受。
第二处则在文章的第十五段中,有一段话“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段话语的说话风格很显然是与其他的语句不同的,有文言文中常用的“所…者,乃…”这样的句式在其中。在进一步深思我们不难发现这里实际上作为,成人鲁迅对先生的一种调侃。而作为儿童的鲁迅是无法真正知晓为什么先生不回答“‘怪哉’这种虫,是怎么一回事?”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所以双重声音又一次出现了,透过这一分析我们更能体会到的是鲁迅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他童年的回忆里的。
二.景物描写
如果细读第二段中的景物部分的话,我们一般都会从景物所隐含的季节信息来分析这一段中景物描写的顺序。但是如果我们打破这一分析定式,单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这一句作为例子,我们可以试想能否可以将它们出现的顺序打乱来进行重新排列呢?先出现石井栏,然后是桑葚或皂荚树或菜畦?还是说鲁迅在考虑这些景物出现的顺序的时候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顺序,何首乌成熟的季节是9-10月左右,而覆盆子的成熟时期则是7-8月,但是在文章中“何首乌”出现在“覆盆子”之前。所以很明显这里出现的所有的景物不都是按照他们在一年中出现或者成熟的时间来进行排列的。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儿童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认知心理的变化,从看到的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到听到的声音(黄蜂,云雀,鸣蝉,油岭,蟋蟀),到触摸到的景物(翻开,用手指按),再到相信神话故事的真实发生的事情(何首乌像人形),再到具有挑战的意识(不怕刺摘覆盆子,捕鸟)。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伴随下儿童鲁迅的成长足迹。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对于儿童心理的情的体会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这些景物描写的顺序获得。
3、三味书屋里的学究气
篇4
三个“也许”,表明了“我”对三味书屋的厌恶,两个“Ade”(再见)表明了“我”对百草园的留恋。导致作者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关键在于封建教育体制对人性、思想的束缚和桎梏。学生有疑而问,先生知而不答;先生热心教学,学生贪玩不学。这些矛盾,正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
二、就环境描写的对比来说,批判了封建制度。
“我”学习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百草园,另一个是三味书屋。百草园的环境是开阔、优美的,在里面,既可以认识大自然,又能获得丰富阅历,更能得到生活经验。美好的自然景物,使“我”增添了对生活的热爱;长妈妈的故事,使“我”感受到人生之险;雪后捕鸟,让“我”懂得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但三味书屋的环境是闭塞的、黑暗的。主要的空间在教室,学生想溜出教室,开阔视野,也仅仅能溜到一个小花园;最好玩的也就只是捉苍蝇喂蚂蚁,然而不能玩得太久,否则就会遭到先生的惩罚。环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同样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学生未入学前,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展个性,一旦入学,封建教育制度就用一套框框束缚压迫人,既然是学生,就必须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所以就其环境描写的对比来说,仍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篇5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中国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自由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篇6
1.首段中,鲁迅如何介绍百草园?
明确:引出“乐园”,展开课堂。
2.百草园中有哪些乐趣,让鲁迅难以忘却?
明确:让学生畅所欲言,感受乐趣。
鉴于学生普遍缺乏对农村生活的了解,对雪地捕鸟存在认知差异。为吸引学生兴趣,以视频作为辅助,让其在美好纯真的年纪里,与鲁迅一同感受那份快乐和天真。
3.百草园中有很多乐趣,难道“三味书屋”中就没有吗?
明确:我不赞同“三味书屋片段是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大力批判”的观点。仔细研读本文之后,并没有在文字中窥见任何批判的意味。
我看见的,是幼年鲁迅求知大门打开后的新世界,是成年鲁迅不忘在课堂上描绣像的单纯和执着,是中年鲁迅对私塾先生寿镜吾的尊重和敬爱,永不忘师恩的深情。
在与学生探讨时,他们细心地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深情。我的学生,不是人云亦云,被牵着鼻子走的孩子,他们会挖掘文章的深意,敢于提出异议和疑惑。
4.全文只有快乐,没有悲伤的情绪吗?
明确:在首段和末段,还可见鲁迅家道中落后,不得不变卖百草园,不得不将心爱的绣像卖给有钱同窗的那份酸楚和悲伤。
只有敏锐地捕捉这些细腻的情感,才能真正挖透主旨,体味鲁迅的全部深情。
5.阅读全文,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明确:作为文学大师,鲁迅的文章常被收录教材。然而,解读鲁迅有很大难度。为改变学生“见鲁迅皆色变”的现状,我努力让他们感受到鲁迅柔情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纷纷慨叹,鲁迅不再严肃、冷酷、犀利,而是有天真、有柔情的平凡人。这也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想传达给学生的。
尽管如此,鲁迅的文章,始终是困扰语文教学的棘手难题,如:《风筝》《社戏》等。如何攻克“鲁迅”这一难关?如何全面地解读鲁迅?这始终需要我们不断思考。
参考文献:
篇7
小时大门前的那块小天地,我永远不能忘记。
不必说长得老高的香椿树,毛茸茸的狗尾草,砖块上潮湿的苔藓,河道中的小苗;也不必说布谷鸟在树上“布谷——布谷——”的鸣叫,成群的蜜蜂飞舞在房檐下,鸣蝉在香椿上长吟。单是姑姑家房后的泥墙一带,就被有一番趣味。蚂蚁们在这里忙碌,蜈蚣在这里钻来钻去。要运气好,还能碰到一种条状的黑色昆虫,听说他是可以预测天气的,我于是常在地上画个圈,再把它翻过来,背脊朝下。把手放开,他通常会跳得老高。若是出了圈,明天就会下雨;要出不了,大概就是晴天了。他的寓言准不准,我早已不曾记得了,可它却常在我不留神时悄悄飞走,上我郁闷老半天。要是碰见一只刺猬,那也是不错的。可他一般在晚上出来,我只得把他扣在盆子里,剩下的,就得等妈妈收拾了。
井陉矿区贾庄中学初一:王子新
篇8
鲁迅的乐园,是五彩缤纷的,是生机勃勃的.在这里,他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自由自在地奔跑;在这里,他有着成仙的梦想,有着摘到覆盆子的自豪……到了三味书屋,或许老师太严厉,规定太陈旧腐败,但鲁迅还是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快乐,虽然不多,却异常珍贵.
小时候,我也在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春天草地里拔草,当时的想法很简单,现在看来却也不乏些许童真,只记得只想知道草是怎么长在地里的?为什么它不会跑呢?现在虽然已经知道了它的原理,却还是幻想着小草可以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长大后,进入小学、中学,功课逐渐多了起来,到家的时间也越来越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有些不适应,觉得老师的要求太严格。可向在我还是笑口常开,路边的芳草,周围的树木,身边的同学都是那么可爱!虽然我与同学之间有时会发生点小矛盾,但事后我们照样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生活,讨论爱好……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许多烦恼,我们都应该像鲁迅一样,在哪儿都能找到快乐,在哪儿都能让心无拘无束地飞扬!
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可以放进生命那美丽的宝盒中,等到慢慢老去时在打开看该是多么美好呀!
篇9
鲁迅,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写过很多文章,许多成了经典之作,鲁迅幼年时家景更不错。在常人看来,他不会有什么苦恼,小时候有人侍候,长大了又成为了名人。但是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展现出来的却是封建制度对他的束缚,他其实也生活在一种无奈之中。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原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有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了。鲁迅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叉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还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地捕鸟。鲁迅的童年就是在这个园子里度过的,可是,十来岁时,大人们莫名其妙的将年少的鲁迅送入了书塾——三味书屋。那儿还是城中最严厉的书塾。鲁迅在三味书屋念书,他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随着时间的流逝,先生给他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去了,从三言加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鲁迅觉得读书乏味透顶,本来现在还坐在树阴下,吃着可口的西瓜,可如今却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他认为不公平,于是抓紧一切时间玩。于是他们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寻蝉蜕,玩甲套,描绣像。.先生让他们读书,他们又只得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鲁迅到三味书屋,还是玩的年龄,却很少有机会,他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一项比一项残酷,童年丝毫没有空闲,他像一只井底之蛙,成天只能看见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成天只有读书声的陪伴,成天被关在深宅大院里。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是乏味的,这个童年是遗憾的。
要使自己的童年没有遗憾,读完此文的我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童年将不再有遗憾。
篇10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散文。大多是作者回忆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当时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了晚上才拾起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本文的题目吧:“从……到……”这两个介词,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照“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空顺序来写的。可见,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二,作者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三,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赏析第一部分(第1—9段):“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点明了地点。之后,交代百草园的变迁情况。本段末尾一句值得一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其中的“乐园”二字,领起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接下来作者用浓墨重彩为我们描摹百草园的美景。你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那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一下子就可以窜到云霄里去的叫天子,这里真是充满生机,色彩斑斓,乐趣无穷。还有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那蜈蚣,斑蝥更有趣,倘若你用手按住它的脊梁,它会啪的一声,从后翘喷出一阵烟雾。我们现在都知道,那哪是烟雾啊,那可是斑蝥为了自我保护而放出的毒气。即使是大人,一不注意,就会那毒气冲出一个血泡来。可是,孩子们全然不顾这些,在他们看来,这烟雾充满着梦幻 ,是那么美,多么纯真的孩童啊。由此可见,园中的快乐,情趣,实在是美不胜收。
此外,文章还插叙了一段故事,很传奇: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孩子们却特别喜欢,寥寥200字,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对孩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分神奇,实在是妙不可言。
后来,“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即文章的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这里写的是离别百草园。也是在巧妙地进行过渡,从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篇11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篇12
那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绍兴城。
之前对绍兴城早有所了解,所以在去的路上有一丝丝按耐不住的兴奋。到了后,让我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文人墨客聚集之地。著名小吃臭豆腐的味道飘散在空中,与桂花糕的十万飘香毫不逊色。走进去,我们最先参观的是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很大,要是不跟着导游走,估计就得迷路了。院子里飘散着阵阵的花香。鲁迅的家仿佛也像一个文人的聚集之地,华美而不失清秀。
接着就是要去参观鲁迅的学院了,也就是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里,所有的学生必须都得自带学习用品,当然也包括书桌。据说鲁迅上学的时候,家里花了不小的一笔钱去给鲁迅做了一件红木书桌。“这就是我们大文豪鲁迅在桌上刻的早字!”导游姐姐和我们介绍道。三味书屋也就这样了。最令我期待的地方其实还没有到达——那就是鲁迅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百草园。
可是却让我失望了,百草园并没有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那么的有趣。许多游人在那里照相,仿佛百草园也没有了往日的彩色外衣,现在只是一个旅游景点了。但是,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水平,能把不美的东西写得不平凡。
啊!鲁迅先生!感谢您,带领着新中华!
篇13
师:同学们,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感受他缤纷的童年世界和丰富的读书人生。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学案,交流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推选代表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
生1:百草园可以玩耍,三味书屋可以读书。
生2:三味书屋只是一个沉闷的学习场所,在那里只能乏味地读书习字,只能听寿老先生那些枯燥无味的诵读。
生3:我觉得,三味书屋也有乐趣,比如孩子们还可以折腊梅花,可以寻找蝉蜕或者捉苍蝇等有趣味的事。
师:通过与同学们的交谈,感觉到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初步的阅读,也抓住了文本的关键,预习得很好。这堂课呢,我们就来重点欣赏下百草园的景色。
剖析: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多样。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准侧重点,学有所获。通过预习检查后,接下来课堂教学就面临一个“节点”,该如何设置这个节点以期达到教学效果呢?我是这样预设切入的:“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全班同学已达成共识。那三味书屋的生活究竟是枯燥的还是有趣的呢?请认真阅读8—24段,要求充分挖掘、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然后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如此设问能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深层次地领会文章主旨。
二、点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追问
生1: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不堪。从对学生提问“怪哉”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老师不允许学生提无关乎学习的问题,上课就是早上读书,下午习字。
师:从与你们的对比来看,是对的。不像你们现在每周都有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多种课程交叉,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相比,相比你们的生活丰富有趣味多了。
生2:三味书屋的不求甚解的学习方式是枯燥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因为只是一味的死读,不懂什么意思。
生3:三味书屋的寿老先生苛刻、呆板的教学态度也是很乏味的,可以看到他只是一味的自顾自的读书,管理不了学生。一个无法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怎么能调节好读书的氛围呢?怎么能让读书变得有趣呢?
师:对,因兴趣读书,不愿意做的事情,再强行也是徒劳。你们如今在这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还有这么和蔼可亲的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生4:寿先生的入神学习和学生无趣的偷偷做戏、画画形成对比,更显得他们读书生活的枯燥。
生5:不过我认为,读书期间做小动作这件事正好可以反映出他们读书生活有趣的一面,并且和老师玩捉迷藏也算是挺高兴的一件事。
师:你们的观点是站在对立面,不过说的都是有道理的,其他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吗?
剖析:追问的最佳切入口一般情况是在文本的细微处、学生的浅疑处,学生的分歧处以及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处。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层次挖掘,预设了三次启发式追问,并在学生愤悱之际适时抛出:(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初读此句,感觉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的确枯燥,然而再细读“先生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段文字,由“好”“终于”两个词,你又会有什么新的感悟?(2)晦涩难懂的读书内容,的确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位评论家认为:没有了“拗过去,拗过去”的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就真的索然无味了……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找出并品味文中对寿老先生的几处精彩描写。(3)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偷偷画画的趣味在哪里?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蕴含着鲁迅怎样的情感?
三、总结时有效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了些,但乐趣也是存在的。请你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的句式来概括三味书屋的乐趣。
生1:不必说去后花园寻蝉蜕,也不必说去折腊梅花,单是捉苍蝇喂蚂蚁就有无限趣味。
师:三味书屋的乐趣和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认真探究一下。
生2:百草园的乐趣是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乐趣是偷偷摸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