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调研报告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调研报告

篇1

其一,来自工作责任的压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管理部门肩负重要职责。城管工作情况复杂,管理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把各种不满情绪转移到城管部门头上,如果处理失当,很容易激化矛盾,带来负面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城市管理部门既要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又要严格执行城市管理的各项法规,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秩序,这就对城管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成管理使命,达到“管”的目的,的确责任重大,担子不轻。

其二,来自要作任务的压力。不少城市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争创各种各样的“城”。城市管理的力度随之加大,这样必然导致工作的责任、标准和强度的提高。一线城管执法人员天天面对的是新情况,新问题,稍有懈怠,便会陷于被动,特别是在当前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尽管加班加点地努力工作,一旦失误,还免不了上级的责难,领导的板子,同事的白眼。长期面对工作压力,极易产生慌乱,焦虑,抑郁,失衡等不健康的心理。

其三,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城管执法工作情况复杂,管严了,市民同情弱者;稍一放松,市民又会投诉你不严格执法。市民对执法工作不理解,造成执法两难的尴尬局面。特别是每次“行风上线”,“作风建设测评”,城管部门在承受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双重压力的同时,却因城管执法工作的特殊性,每次测评还总是名列榜尾,这都给城管执法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

其四,来自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的压力。近年来,城管执法人员与违章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个别人在城管执法人员执法时,或殴伤城管执法人员,或动用凶器行凶,或聚众闹事,严重妨碍公务,暴力抗法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发展,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不仅流汗,还常常流血,说起暴力抗法,城管执法人员不禁感慨。城管执法人员长期处在复杂多变危险的环境中,心理往往处在紧张压抑,甚至恐惧的状态,很容易动摇坚守这个岗位的信心。

其五,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城管执法人员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很少顾及家庭,父母妻儿往往会多有怨言。每次回到家里工作累的只想休息,没有心情和精力做家务,久而久之,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渐渐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一定的危机。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给城管执法人员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上述种种压力,使大多数城管执法人员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这些压力没有及时得到缓解,轻者不能处理各种关系,影响工作;重者偏离方向,迷失自我,甚至走向极端。

城管执法人员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一是矛盾心理。在城管执法过程中,队员们既对违章者的行为感到厌恶,又由于看到其生活艰辛面心生同情,往往象征性地暂扣其经营工具或以自由裁量的“底限”对其实施处罚,但这种心理往往容易使违章者觉得你不是动“真格”,容易使当事人产生侥幸心理,由“初犯”变“惯犯”。

二是急躁心理。在处理违章行为时,往往不以过周密调查和仔细分析,就急于定论处理。他们出于对违章行为的憎恶,当听到某人举报某处出现违章行为时,便急于查处,造成失误;或者在执法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对待违章者,甚至不按法定程序办案。

三是畏难心理。城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但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却相对滞后,法律,法规赋予城管执法部门的执法手段又极为有限,再加上城管执法工作本身具有反复性强的特点,要实现有效执法,达到执法目的并非易事,部分城管执法人员因而对城市管理工作产生畏难心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是恐惧心理。屡屡发生的暴力抗法事件,甚至跟踪,伏击城管执法人员,因公负伤的事件屡见不鲜,虽然有关法律法规为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难以得到切实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为顾及家庭和亲人的感受,不少城管执法人员不得不更注重对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执起法来免不了谨小慎微。

五是倦怠消极心理。城管执法人员在城市管理等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上级领导和市民的理解和认同,次次民主测评都倒数最后,不少城管执法人员对城管工作丧失信心,缺乏兴趣,甚至厌烦,不想从事城管工作,但一时又无法离开城管队伍,于是工作消极,不认真履行职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六是攀比心理。所谓攀比,通俗点讲就是在工作方面向低标准看齐,在待遇荣誉方面向高标准看齐。由于城管工作的分工不同以及长年在编制、地位、收入等多方面的差距,有部分同志对于往往会产生攀比心理,造成心态失衡,自身消极工作同时还影响到队伍团结和工作的有序推进。

上述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尽管存在于部分城管执法人员身上,但也削弱了城市管理的执法效能,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心理素质问题,有的放矢采取措施,消除城管执法人员不健康的心理,切实改善和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撮高城市管理的执法效能,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一要树立献身城管事业的坚定信念。如果不把城管工作当作事业,就会患得患失,就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激情。因此,要树立献身城管事业的坚定信念,用科学的发展观对待得与失,大力弘扬队伍特有的艰苦创业,敢打能拚,忍辱负重,勇于奉献的精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为民谋利的利器,为社会和群众多办实事,好事,有作为才会有地位,通过创造社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提高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要爱岗敬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情绪,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喜欢工作,乐在工作中,让工作为自己心灵健康造福。要为断加强学习,充实专业知识,保持热忱,积极的工作态度,去体会完成工作任务后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要正视工作压力,感到自己有工作压力。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有的正常心理体验,对此不要过于责备自己。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始动力。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挑战,当然,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忙而有序,化压力为动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四要经常沟通,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心理问题。沟通是培养城管执法人员健康心理的一剂良药,要坚持和完善谈话,谈心制度,及时了解队员所思所想,所盼所难,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使之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组织上在其工作顺利时要告诫其居安思危,力戒浮躁;在其处于逆境时要帮助其分析问题,查明原因,防止悲观消沉,自暴自弃。同时组织要根据各个队员的能力和特点安排调配好工作,让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五要开展人性化执法,尽量消除执法人员与管理相对人之间的隔阂。凡事都提倡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摒弃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主动与被管理者交朋友,主动为被管理者和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尽量消除误会、积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性化执法不但使工作赢的主动,而且绷紧的神经也会在谅解、宽容、和谐的气氛中得到放松。

六要加强对城管人员的保护,严惩暴力抗法者。城管部门应加强与公安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公安部门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城管、公安联合执法机制,以便在第一时间应对和制止暴力抗法行为。同时要购买必要的防暴装备和执法人身保险,对敢于以身试法,蓄意报复城管执法人员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严惩不贷。

篇2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健康扶贫基础。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健康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出台《xx县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行动”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xx县健康扶贫医疗保障联动工作方案》《xx县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实施方案》《xx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厘清了专业部门职责,明确了各专业部门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并将健康扶工作纳入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内容。二是精准识别到位。以核实核准的患有大病和长期慢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为重点,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集中对扶贫对象前期患慢性病、大病情况进行进村入户调查筛查,摸排识别,精准统计,确保不漏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为实施医疗健康救助和动态监管奠定了基础。经动态管理核实后全县建档立卡因病致(返)贫贫困户x户x人,因病致(返)贫下降幅度x%,达到了健康扶贫考核指标“每年因病致(返)贫数应逐年下降,下降率需达到1%以上”的规定。

(二)强化政策落地,全力推进健康扶贫。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2018年建档立卡农村贫困户数x户共x人,每个贫困人口享受城乡医保缴费补助每人108元,x人缴费补助总金额x万元,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二是住院报销比例逐步提高。统筹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点医疗机构级别及医疗费报销比例分别为:一级及以下,报销95%;二级,报销80%;三级,报销x%;自治区三级,报销x%。三是民政救助全面落实。城乡特困人员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x%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5%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城乡低保对象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x元。2018年1—8月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累计支出x万元。

(三)强化三大保障,提升健康扶贫服务能力。

1.落实“三个一批”,集中精力抓统筹保兜底。一是加强医疗救治,推进大病集中救治一批。目前全县患有9种大病的贫困患者x人,已集中住院救治x人,救治比例x%。二是实施公卫提升行动,推进慢病签约服务一批。2018年上半年,管理高血压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糖尿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管理结核病患者x人,签约服务x人,签约率x%。三是健全医保提升机制,推进大病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进一步整合政策、统筹资金,对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健康扶贫保险+医疗救助+财政兜底”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确保健康扶贫不落一人。

2.实施“五个一行动”,全力推进医疗扶贫。通过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提供一份健康教育处方、落实一名家庭签约医生、建立一项医疗保障制度衔接、购买一份健康扶贫保险等“五个一行动”健康扶贫措施,实现五个100%,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大病保险覆盖率100%,预防保健覆盖率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健康扶贫保险参保率100%。

3.优化诊疗程序,实现结算便捷化。实行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新模式,农村贫困患者住院无需缴纳押金,与医疗单位签订“先诊疗,后付费”协议即可住院治疗。2018年1至8月,农村贫困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住院x人/次,住院总费用x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x万元,大病保险赔付x万元,民政医疗救助x万元,民政临时救助x万元,政府兜底x万元,报销比例x%。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统一建立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健康扶贫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一是配合意识不强。少数乡、村、组干部认为健康扶贫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的职能,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主动参与度、配合度均较差,基层干部作用发挥效果不好,导致健康扶贫政策宣传效果不理想。二是理解政策有偏差。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限制性条件缺乏理解和支持,从以前的“小病不看,大病小看”到片面理解政策,主动要求“小病大治”,甚至为了解决个人自付费用问题,出现盲目要求住院、要求长期住院等与医疗行业规范相悖的现象。三是对政策研究不透彻。大多数基层干部对健康扶贫政策也只是概面了解,面对群众具体的政策咨询也说不清道不明,政策宣传效果不尽人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积极性。

(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村卫生室硬件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卫生室墙体损坏、天面漏水未得到及时维修,不能正常使用;基本设备简陋,信息化办公设备缺乏,不适应当前业务要求。二是村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县165个行政村共有157个村卫生室,实际配备村医132人,25个村卫生室无村医。其中,68个贫困村卫生室虽均配有村医,但具有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只有2人,其他均为乡村医生资格;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仅4人,其他均为中专或相当于中专学历;年龄45岁以上25人,60岁以上2人。村医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特别是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欠缺。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县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进行了家庭医生签约,签约率达100%。基层医疗单位以健康扶贫门诊慢病筛查为抓手,同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签约率虽达到60%以上。但真正投入的专业医师较少,提供的服务内容缩水,服务质量偏低;交通工具严重缺乏,给随访服务带来很大不便,出现重签约轻服务现象,签约服务流于形式。

(四)非贫困人口与贫困人口之间的医疗保障政策差距较大。部分贫困户利用“先诊疗,后付费”的便利及住院报销更加优惠的政策,本来门诊就诊就可以解决的却选择住院治疗,小病大养;有的贫困患者一个月因小病就来住院3次,把医院当作疗养院。这既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增加医保基金支出,将造成医保基金缺口更大。健康扶贫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出台优惠政策多,报销标准高,减免幅度大,“五位一体”的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机制基本解决了绝大部分困难群众的就医问题。相比之下,农村非贫困人口享受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各项报销优惠减免均与贫困户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大病保障方面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一旦患大病即面临极大的致贫风险。由于医疗保障政策有差别,导致非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合率不达标,只能由当地乡(镇)政府来填补,给乡(镇)政府增加不少压力。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健康扶贫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并不是卫计部门、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独立责任,是被涵盖在全县扶贫政策内容之一。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政策培训,强化宣传针对性,形成健康扶贫政策全社会大宣传、大普及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大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发挥政府在政策宣传资源和力度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宣传动员,采取网络平台、微信、QQ等信息手段,扩大宣传。组建由乡镇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和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及乡村医生共同组成的宣传队,深入村屯、农户进行宣传,让广大的贫困人口知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治疗必须兜底保障,总费用报销达90%以上,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对健康扶贫工作的满意度。

(二)切实解决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问题。一是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各乡镇要做好村卫生室建设用地、房屋提供等基础性工作。县卫计局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基层在专业技术设施设备配备等标准化建设要求方面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大投入,每个村卫生室要达到面积80㎡且分有治疗室、诊疗室、观察室、药房四室的标准要求。二是夯实队伍,着力提升乡村医生能力。按照2000人口以下的村须有1名村医、2000人口以上的村设有2名村医并持有村医证的要求,高度重视和推进乡村医生的招录和培养,切实解决乡村医生缺乏问题。解决好乡村医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医疗规范落实差、诊疗能力及水平低等关键性问题,提升村医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建立健全村卫生室各项制度并上墙,明确职责任务;严格村医上岗准入制度,确保村医在岗,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期药品及时下架,严禁违规开展输液业务。

(三)切实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是健康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是脱贫摘帽必须核验的内容之一。因此,抓紧抓实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一是定期开展随访活动。按照健康扶贫工程“五个一”的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每个季度至少随访一次,每年至少随访四次。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在随访活动中,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做到“一人一策”,对症下药,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不约,约而未感”等问题,提升签约服务质量和成效。同时,要在随访时填写好家庭医生签约手册,完善签约手册的每一项内容,并做好每一次随访的记录,包括随访活动的影像及文字记录,以备查阅。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建议建立健康扶贫APP,方便家庭医生随时了解签约对象情况,患者也可以随时向家庭医生咨询病情,以达到信息推送“零距离”、对接帮扶“零障碍”。四是做好基本公卫、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提供用药和就医方便,满足签约居民健康需求,提高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感受度。五是整合交通工具资源,缓解随访服务用车不足问题。

篇3

(二)收载内容全面 健康档案记录贯穿人的生命过程,内容不仅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而且关注机体、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其信息主要来源于居民生命过程中与各类卫生服务机构发生接触所产生的所有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的客观记录。

(三)具有动态连续性 建立了健康档案的居民只要与卫生机构发生接触,卫生服务人员都要及时补充更新其健康档案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卫生工作者系统掌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重要疾病和健康问题,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二、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使用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已成为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这项举措将对创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一)健康档案是城乡居民个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着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问题的形成、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健康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效果。假如病人突然发病,身边又没有亲人,但只要调出该患者的健康档案,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便一目了然,有利于医生及时对病人病情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医疗成本,避免了重复检查。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广西南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工作进行了题为“贴心服务,健康档案一对一”的报道。受访的居民说以前看病都要重复做各项检查,医生才能对症下药,自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健康档案,医生对其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做到了了如指掌,成了居民的健康参谋,因此健康档案受到广泛欢迎。居民健康档案还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全面系统的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其患病的相关背景信息,有助于全面评价居民的健康问题,及早提出预防性保健措施,做到防病于未然。

(二)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疾病防控工作的“指南针”。居民健康档案是医生主动挖掘并掌握社区卫生问题和有效配置资源的有效工具。只有对社区居民疾病谱、死因谱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本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社区高危人群制订出有针对性的防病治病服务计划,提供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的卫生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质。同时,完整的健康档案能及时有效的提供各类卫生统计信息,帮助卫生管理者客观的评价居民健康水平、医疗费用负担及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和效果,从而为制定宏观的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健康档案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证据链”。健康档案的原始记录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医务人员为居民提供服务过程中的诊断、治疗、用药及临床处置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健康档案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健康档案为解决医疗纠纷或某些司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四)健康档案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导航仪”。在某个区域突发传染性疫情或食物中毒事故后,卫生应急队伍通过对本区域内的居民健康档案的分析,可直接为查明事件发生原因、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五)健康档案是医学教育的“教科书”。科学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可以为医学教育提供鲜活的案例,是医学教研活动不可或缺的好教材。

三、关于建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档方式要灵活

通常的建档方式有四种:一是邀请居民来建档。基层卫生机构可以自己或通过居委会发通知向居民发出建档邀请,号召居民主动建档。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要做好建档宣传工作,让广大居民充分认识建立健康档案的意义和作用,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二是上门为居民建档。对于有些不便自己去建档者,基层医务人员必须上门入户为其建档。这样才能够对整个家庭做全面评价,并根据普遍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三是日常门诊建档。辖区居民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时,由首诊医生负责为其建档,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服务需要填写相应记录。四是义诊、讲座期间建档,这样不仅为辖区居民免费检查了身体,宣传了健康知识,会受到居民的广泛欢迎,还会大大提高建档效率。五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建档。年11月,县被列为省17个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县之一,为全面做好建档、录入工作,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门诊就医和入户建档相结合的方式,准确全面的搜集农村居民健康资料。在此基础上,实行首次就诊即建立健康档案、再次就诊实行连续性跟踪服务的管理模式,全力破解健康档案动态管理问题。年底,县已经为全县95%的农民建立了健康档案,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利用档案要充分

一份理想的健康档案要求接诊医生如实完整记载居民的病情变化、治疗经过、康复状况等资料,及时记录、补充和完善健康档案,保持资料的动态连续性。这样的档案建好后,不应成为一叠被隔离在柜子里,长期贮存起来的“死档”,而应该成为充分体现其使用价值的“活档”。从个体层面上讲,个人健康档案是评价居民个体健康水平并针对个体进行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依据,医务人员可根据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识辨其存在的危险因素、评估其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从群体层面上讲,医务人员根据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的信息,能够识别高危人群,了解病人的来源、疾病构成、年龄、职业、时间、地区分布,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有效组织诊疗服务、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及时调整服务项目,采取相应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把健康档案用活,使其能最大限度为居民健康服务,因此要充分利用健康档案的数据和相关资料,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等信息统计工作,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健康动态变化情况,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对发现的健康隐患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和医疗康复等便捷有效的服务。

(三)管理档案要规范

一要加强日常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因地制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调取、查阅、记录、存放、归档等制度,明确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相关责任人,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方便使用和保管保存。

二要加强健康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一经建立,要为居民终身保存。要遵守档案安全制度,不能造成健康档案的损毁、丢失,不能擅自泄露健康档案中的居民个人信息以及涉及居民健康的隐私信息。除法律规定必须出示或出于保护居民健康目的,居民健康档案不得转让、出卖给其他人员或机构,更不能用于商业目的。

三要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故发生变更时,及时将所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完整移交给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承接延续其职能的机构管理。

(四)信息化建设要加强

电子健康档案不仅记录病人及其家庭的原始注册资料,也可记录病人及其家庭成员所有临床资料,除一些文字信息外,还会记录一些图像或者声音及动态画面,使健康档案的内容更加完整、逼真;电子档案操作起来更加简便、快捷,会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并且具有灵活的输出、计算统计、决策辅助等功能,会大大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把健康档案中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来传送,从而达到远程会诊的目的,实现资料共享。因此各基层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如年底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辖区居民推出的一种“市民卡”就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一种积极尝试,该档案详细记录了建档居民的健康信息,居民拿着这张卡到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时,只要轻轻一刷,既往病史、体检结果等所有信息均可随时调出查看,便于病情的诊治。居民在家只要打开电脑进入系统,自己的健康状况将一目了然,居民因此可享受到连续、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

篇4

一、基本情况

1、截止到5月1日,全县共有县级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防疫站、保健所各1所,乡镇卫生院21家,城关防保站、陶乐防保站各1所,厂矿医务室14家,个体诊所35家,村医疗站180家,已基本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建立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全县乡镇卫生院除部分乡镇卫生院外,都已基本完成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基本保证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要地的基础设施和条件。部分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救护车(如黄渠桥中心卫生院、姚伏中心卫生院、宝丰卫生院等)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急诊需求。

二、目前医药卫生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卫生部门在巩固和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成果的前提下,着重在医疗专业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大力加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地搞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同时,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大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力度,完善院长负责制,实行公开选拔和末位淘汰制,积极探索卫生改革的新路子,对村医疗站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狠抓乡、村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基本满足了全县广大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为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农村卫生院(惠北、通伏、崇岗、下庙)房屋陈旧,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配置不全,缺乏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如生化分析仪、尿液检测仪等,这即使农村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无法改善,又增加了农村卫生院对疾病筛查的难度。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卫生院正常业务的开展,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早期诊治带来了隐患。

2、从2003年起,由于财政紧张,县政府对农村卫生院实行差额补助,并且对99年以来新注入的农村卫生工作人员财政不予拨款,全部实行自收自支。由于乡镇卫生院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许多工作者都是无偿服务的,而且卫生医疗收入减少,药品利润逐年减少,煤、电、水等公务费支出却逐年增加。这样,既加重了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又造成缺人才又用不起人才的局面,使我县卫生人才大量流失,严重地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长足发展。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得不到足额发放,有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每月仅能拿到300多元的工资,农村卫生院为保证正常业务的开展,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医疗上,忙于创收而忽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从而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一旦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对,为全面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隐患。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落实各项保健任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民心工程,平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并将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指定为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单位,但黄渠桥中心卫生院作为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由于没有资金投入,住院部的扩建工程至今无法开展,这严重的制约了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期、稳定发展。

4、我县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中医工作在我县各级医疗机构都得到了足够的认识和加强,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传统中医诊疗方式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保障我县的中医优势,但我县大部分医疗单位的中医诊疗仪器都相对落后,中医人才相对匮乏,无法保障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同步。

四、建议和对策

为扭转这种局面,真正达到“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身体素质的健康水平”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重点搞好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房屋、人员、设备)提高卫生院综合服务功能,在“十一五”期间完成惠北、通伏、宝丰、崇岗、下庙、黄渠桥卫生院房屋翻建,扩建更新,补充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基本实现“一无三配套”(无危房,房屋、人员、设备三配套)。

(二)进一步稳定农村基层卫生院的农村卫生队伍,积极争取政策,建议县政府调整县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政策,尽快恢复对乡镇卫生院的全额拨款政策,稳定农村卫生队伍。对新注入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财政也予以支持,减轻乡镇卫生院的经济负担,切实保证农村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增加卫生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使卫生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举办的各类机构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的购置、维修,由政府按照卫生规划的要求予以安排。

(四)是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重视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任用、管理和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骨干带头作用。

(五)是加强农村卫生适宜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改善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培养和建设一支与农村卫生发展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的问题。

篇5

对策思考

21世纪,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已被广泛承认并有了新的诠释,女性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但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女教师为现代知识女性的一个重要群体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而高校独特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得高校女教师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心理。因此,如何使高校女教师保持心理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已成为当前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上海高校女教师中,时有“失眠”现象的占44.8%,时有“身心疲惫”之感的占58.6%,时有“烦躁易怒”情绪的占54.9%,常感到“体力不足”的占48.2%。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已处在“亚健康”状态.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程度不容乐观,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在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有心理问题者占被调查者29.1%,调查表中的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在广东、上海、贵州等地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中都报道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高于男教师,故应引起重视。综合各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高校女教师和男教师相比具有较高的忧虑性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许多的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具有更高的焦虑倾向。调查显示,高校女教师比男教师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常产生矛盾,比较难照顾到大体;且忧虑抑郁烦恼自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低于男教师。

其二,高校女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女性相比,人际关系的敏感、抑郁和焦虑表现更为突出。

其三,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且年龄越大的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有研究结果显示,高校35岁以下女教师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35岁以上女教师。

其四,高学历女教师和具有中级职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有研究结果显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具有中级职称的女教师,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6个因子的分值均高于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和具有高级职称及中级及其以下职称女教师。

二、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高校女教师受过多年的教育,事业心较强,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社会也要求高校女教师在女性中扮演“强者”、“成功者”形象。高校女教师又要承担与其他女性同样的家庭角色,同样受来自社会传统等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在高校女教师的思想中仍占一席之地。当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时,大多数高校女教师表示如果自己因工作而减少了对家庭的照顾甚至牺牲家庭,会感到内疚并自责。同时,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表现出当其抱负得不到顺利实现时就感到前途渺茫,安于现状、不愿或不敢改变现实,因而心理负荷比较沉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女教师受过较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或减少女性性格中的常见的不良特征,如被动、消极自卑、目光短浅、虚荣心和嫉妒心强等特征。也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忽视自身修养和人格塑造,使自己性格中存在一些不良特征,构成了阻碍自己成功的因素,也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2、女性生理特点和心理成熟度的制约。目前,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完全属于自己的轻松时间实在是很少,使她们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矛盾导致了高校女教师心理压力增大。另外,由于年轻女教师涉世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的认识较为单纯,挫折耐受力差,容易受人际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困扰,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工作业绩的显现,年轻女教师的自信心逐渐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提高,使其能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心理水平不断提高。

3、高校女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职称过程中形成的压力。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信息源,传统上的教师权威意识下降,教师在社会上及学生中的地位受到挑战。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完成当前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并获得高一级学位。这就给本来就承受着高负荷的女教师又增添了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在高校,职称代表着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着社会对教师的认可水平,代表着教师可以获得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高职称就成为高校教师关心、渴望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也必然导致教师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由于中级职称女教师对高级职称的渴求更直接、更现实,也更为迫切,因此更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

4、高校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高校女教师带来的压力。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教师资源比较紧张,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日益加大。这样使高校教师没有工作与休息、上班与下班的严格界限,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同时,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太注意解决教师心理问题,而且多用机械的数字化指标来评价和看待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女教师一方面要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还要为生计、前程奔忙,久而久之,便在内心积存下难以排解的心结。

5、高校女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带来的压力。高校女教师的知识丰富,有较强的自信心,但社交范围以校园师生为主.涉及面相对较窄,因此,对自己的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信念,重视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对解决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高校女教师作为女性中的优秀分子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和缓解,势必会阻碍自身乃至高校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解决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应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代女性在获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承认的同时,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因素的困扰和制约也必须承认,适合女性发展的公正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因而职业女性在工作中的成就往往被贬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思维定式往往是允许女性在很好地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社会目标,否则将面临巨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或者使女性处于事业与家庭都要兼顾的超负荷状态,最终因不堪重负而挫伤女性的进取精神,或者导致家庭矛盾增多,夫妻感情恶化,使女性在事业上增加沉重的额外心理负担。

高校女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和人类生息繁衍的双重使命,她们在教育及教育研究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在培养、育人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在社会上加强现代性别意识的宣传,转变陈旧的性别观念,使机械论的男女平等观向人性化的男女平等观转变,不断提高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各级领导各级妇联应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高校女教师,使高校女教师在一个被爱、被理解、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以提高工作积极性。

2、高等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及学校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高校的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学校领导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给女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的环境,重视女教师的生理和社会特点,适当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维护她们的基本权益。注意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在制定教学、科研相关的工作指标以及职称的评定等各方面做到公平且切实可行,从而激发女教师的成就动机,而不能简单地用冷冰冰的数字化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扩大女教师的参与权和决策权,积极听取她们的意见,让她们真正感觉到地位的提高.使她们身心愉悦;同时,学校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及时帮助女教师缓解压力;建立女教师的心理档案,关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实行人性化管理,理解和尊重女教师,尤其要关心她们的家庭生活,帮助她们解决家庭困难,排除她们的后顾之忧。

3、高校女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1)高校女教师要掌握心理放松技术。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高校女教师要加强学习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劳逸结合,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从容面对压力,合理宣泄情绪,适时释放心理紧张,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从而增进心理健康。而目前高校女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运动,在《上海高校女知识分子地位研究》中调查表明:有57.7%的人每月锻炼身体不到1次。

(2)高校女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女性的社会价值如何,取决于女性自身。高校女教师要想在教师职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有一个稳定而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充分认识到女性自身的优势,融人到集体中,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理解的愉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

(3)高校女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上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有了它,就知道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当一个人遇到心理压力时,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中获得有效帮助。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高校女教师要确立合理的工作目标,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要走出家门,走出家庭圈,走出校门,走出同事圈,加强横向纵向联系,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群体,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学会与更多的人交流思想和情感,增进相互之问的沟通与理解,使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

(4)高校女教师及时求助于专业心理咨询。在遇到无法自我排解的心理问题,高校女教师要及时向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咨询人员寻找心理学帮助和指导,以便使心理问题尽早得到消除。

【参考文献】

[1]王伊丽高校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3,19(15)

[2]李常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3)

篇6

1、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查找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3、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调研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知识,是否理解了知识,能否运用知识,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迟到、旷课、上课心不在焉、打瞌睡、与老师顶撞等等,这都说明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又怎么能专心踏实的学习呢?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栋梁,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关键在于教育,它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调研结果:

1.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表现

通过统计表明,目前我校有1.3%的学生患有心理疾病,8.6%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48%的学生不懂心理异常如何预防和调试.学生表现为心理负担重,思想困惑多,精神失衡,厌学、弃学、早恋、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这都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及时调试、疏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学习.

2.对我校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原因的分析

2.1中学生自身的弱点

(1)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剧烈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渴望独立生活.但是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缺乏知识和经验,也缺乏自制力,在复杂的事物面前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思想上容易片面、偏激,又带有幼稚的特点,因此办起事来顾此失彼,不计后果. (2)心理结构缺陷.人的心理是有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青少年心理各种成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心理结构还不健全.比如:有的学生认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意志还不坚强,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和打击;有的世界观是正确的,可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这些都是心理结构缺陷的具体表现.

2.2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如”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污染了学生的心灵,并因此误导,使他们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出现模糊意识,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还有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他们蜕变的场所,如不健康的网上游戏,凶杀打斗的影片及黄色书刊都会导致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学生上课用手机上网,不专心听讲,导致学习直线下降,最终厌学、弃学.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溺爱的教养方式与专制主义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单亲家庭结构,是导致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学生不服父母的管教,不与父母沟通,情绪不稳定,一遇挫折和打击,很容易出现意外.

2.4学校教育的失误

(1)重智育,轻德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校对德育缺乏足够的重视.(2)教师的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欠妥当.有些教师当面讽刺挖苦学生,疏远学生,让学生找家长或体罚学生等错误做法时有发生,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紧张,感情对立.(3)不良的班风.因为学校、班级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心理环境.好的班风可使人心情舒畅,催人奋进;相反,差的班风会使人心灰意冷,萎靡不振.事实表明,学生离家出走、弃学、打架斗殴等都出在班风不好的班级里.

2.5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校虽然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也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没有专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使全体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毕竟自愿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是少数.

解决方法:

学生心理障碍既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单靠一个方面是不能解决的,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实行综合治理,并且要科学的应用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一)调动社会因素的力量.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以及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讲清造成中学生离家出走、轻生、犯罪现象的真正原因,及给家长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提高全民教育意识,使人人都来支援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二)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世界发达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视.1945年3月,美国学校心理学学会成立,我国在1993年10月才成立了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起步太晚了.据了解,辽宁教育研究院专门组成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培训了一批专业人才.在我市,各个学校也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三)学校、家庭教育要形成一种合力.在这个新时代,中学生的思想问题既多又复杂,教育问题难度大,只靠学校或家庭单一的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要教育好学生,学校和家庭必须紧密配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调动积极性,互相依赖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学校不定时的开家长会,或家长通过电话向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等等.

(四)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要改变过分重视分数的思想观点,建立良好的校纪班风.还要注意美化环境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把环境熏陶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和渠道.

(五)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强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仅能查找、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且更要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尽可能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保健的医生”这一梦想.教师对待学生要发自内心的爱,从真诚出发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友善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为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家长应当学习心理学知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产生心理障碍不足为奇,关键是如何认识它、矫正它.因此,家长应该学点心理学,弄懂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能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的给予矫正和指导.

(七)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调节的方法.自我调节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对付体内外各种紧张性刺激(挫折和心理冲突),能自觉或不自觉的解脱自己的烦恼,恢复情绪的稳定,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御机制.有以下几种方法:(1)理智化:指以抽象、理智的方式对待紧张的情境或应激刺激,借以将自己超然于情绪烦恼之外.通俗的讲就是冷静沉着的处理问题.(2)宣泄:是指心情烦躁,用理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改用语言宣泄.如找老师、家长或好朋友,倾诉一下自己的苦衷、愤怒与不平,获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还可以大叫几声,痛哭一场,再冷静地处理问题.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和适度.(3)转移:是指一个人无意识的将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转向其他对象来表达.也就是说先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以此来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脱离现有环境进入新环境,来达到缓解情绪的目的.(4)升华: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将本能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为社会所赞许的方向的心理机制.就是遇到困难,不但不灰心丧气,反而把它看成是前进的力量,树雄心,立壮志,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干出成绩来誓不罢休.

总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抓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成长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从而减少犯罪,提高全民素质,构建一个和谐富强的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在接受健康调查的人员中, 男教职工:2664人,占调查总数的51%,女教职工2520人,占调查总数的49%。其中30岁以下25%,30-39岁30%,40-49岁30%,50岁以上15%。在被调查的教职工中,博士11%,硕士26%,本科41%,大专15%,专科以下人员7%;在职务分布上,科级以下39%,科级 38%,处级21%,校级2%;在工资收入情况方面,调查显示,1200-3000元占58%,3001—5000占35%,5000以上占7%。被调查人员绝大部分为一线教职工,切实体现广大普通教职工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

我们在调查中按不同性别,年龄段,岗位,学历,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在不断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广大教职工在承担着创新理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同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等因素下,致使许多教职工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况态,需要很好地去疏导和调理。

二、健康状况分析

(一)身体状况让人堪忧

从数据中反映出:教职工中自我感觉身体健康的只有11%,感觉良好33.8%,感觉一般27.4%,也有9.8%的教职工认为身体较差。患有职业病的情况:颈椎和腰椎病占34%,咽炎、鼻炎占26%,精神紧张占13%,头昏、失眠占13%,静脉曲张占8%,其他占6%(表一)。教职工的常见病主要有:胃病、颈椎病、肩周炎、高血压四种。另外,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的教职工的占57%。从感冒的周期上看,一年只感冒一至二次的教职工占35%,一年感冒好几次的教职工占46%。

被调查的教职工中,处亚健康状态占有一定数量。突出表现在浑身酸痛无力和精神衰弱失眠两个方面,比例高达50%,经常感到疲惫的教职工占26%,时常烦躁易怒的占19%;在工作中感到精力一般的占45%,精力较差的占15%,精力很差的占2%。近40%教职工认为自己属于肥胖,并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以上这些疾病的产生,都是与教师职业的特点相关联,由于坐立的工作时间较长,讲课时间长,吃饭不规律,休息没钟点,加上长期精神压力大,又缺乏劳逸结合和适当锻炼,造成高校一部分教职工,特别是一线的教师身体严重透支,不仅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痛苦,也给教学科研等工作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二)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

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激烈竞争中,教职工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压力。通过调查显示出,90%以上的教职工从不同程度上认为工作压力大。压力主要来源:29%的来源于科研课题的压力,24%来源于晋升职称的压力,11%来源于教学科研成果考核的压力,还有16%来源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压力,家庭负担的压力占11%。从休息时间表上看,晚上11点前休息的教职工占38%,晚上12点后休息的占40%,凌晨一至二点休息的占22%;从业余时间的主要用处看,做实验、钻研业务的教职工占19%,备课、完成论文的占21%,电脑前浏览信息的占26%,用于第二职业的占8%,用于其他休闲的占26%;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看,每周参加体育锻炼5至6次的教职工占7%,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至4次的占16%,每周参加体育锻炼1至2次的占45%,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32%。

从心理症状的调查中看,有46%的教职工平时会感到紧张,有10%的教职工会感到恐慌,有12%的教职工感到终日心神不宁,还有12%有教职工常感到有不幸的事要发生。这些教职工经常会出现头晕、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等等现象,还有的教职工出现头痛、耳呜、口干、胸闷、便秘、多汗等症状。

以上的数据显示,高校教职工在工作学习上压力不断增大,许多教职工缺乏科学地安徘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与心理障碍,不会自我调整,不好意思或不会去求助他人,又不愿意上医院或找心理医生,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排忧解难,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他们需要有一个减压的环境和措施,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和帮助。

(三)对健康的期望值很高

随着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校广大教职工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调查表上反映出,教职工对健康教育很感兴趣,喜欢专家做健康报告和知识讲座的占48%,喜欢板报和校园网上宣传健康知识 的占25%,喜欢专家来校进行义诊的占18%,喜欢组织交流保健知识的占9%。广大教职工非常喜爱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主要有春秋游,运动会,各种球类,气功,登山和文娱活动等等(表三)。有许多教职工还喜欢参加公益活动。调查显示,有46%的教职工对爱生助学,关心特困生的公益活动比较热心,有13%的教职工愿意帮助孤寡老人,有13%的教职工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募捐活动。

以上的调查和数据反映出,广大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有较高的期盼。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祥和、政通人和、互助亲和、内谐外和的氛围,让广大教职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学习感到安心、放心、悦心。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会组织有较高的需求。工会要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吸引和凝聚教职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释放压力,愉快身心。广大教职工有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的迫切愿望。工会组织要配合行政和校医院组织健康讲座,利用工会的系统宣传健康知识,防病治病知识,组织好交流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健康保健意识。

三、建议与措施

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满足职工文化需求。”我们认为,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中首先要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高校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工会组织在维护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中,首先要关注教职工的生存权,维护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谐校园建设。针对当前高校教职工身体状况,以及结合当前工会组织工作的性质、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1、建立健全教职工的医疗保障机制。

针对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科研、职称评定方面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平时身体保健措施,学校应坚持一年一次定期为广大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并对高级知识分子、女教职工增加针对性体检项目。

成立学校大病医疗互助会,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在发扬社会主义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基础上,帮助学校以病至贫的教职工切实解决经济上存在的困难,同时也是对高校现有的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充。三年来,在省教科工会积极推动下,我省的部分高校已成立了大病医疗互助会,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项工作受到了高校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也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协助,各高校都是在教职工自愿的基础上,每年每人自交120元,学校行政给入会的教职工每年每人120元。由学校工会牵头成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学校教职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使用条款,再拿到教代会上讨论通过,最后在全校公示。目前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已经成立大病医疗互助会,并已运行二至三年。大病医疗互助会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一致好评,教职工反映,这项工作是以人为本,服务于教职工,真正能帮助困难教职工解决问题,同时又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

2、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学校工会要正确引导教职工科学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调查中反映出:很少参加锻炼、没时间锻炼、不想锻炼的教职工占44%;很少参加休闲活动、不喜欢没兴趣的教职工占41%;饮食不注意、不太注意的教职工占87%。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教职工对科学地饮食,正确地锻炼和休闲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很缺乏的,需要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健康意识,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习惯。校工会要定期开展健康、防治疾病讲座,充分利用工会的各类活动和网络、宣传栏等阵地宣传健康保健知识,从各方面、各角度来提高广大教职工健康水平。

省教科工会要继续开展“健康教育进高校”活动。这项活动是我会与省医学会联合举办的。每年都组织有关大医院专家到学校为广大教职工义诊、讲座。通过零距离与专家接触,帮助教职工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同时提高了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

3、积极组织开展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篇8

我们在调查中按不同性别,年龄段,岗位,学历,工作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数据处理后我们发现,在不断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广大教职工在承担着创新理论,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特殊职责,同时面临更大的挑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等因素下,致使许多教职工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况态,需要很好地去疏导和调理。

二、健康状况分析

(一)身体状况让人堪忧

(二)工作学习生活压力大

以上的数据显示,高校教职工在工作学习上压力不断增大,许多教职工缺乏科学地安徘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造成的心理紧张与心理障碍,不会自我调整,不好意思或不会去求助他人,又不愿意上医院或找心理医生,不知道该如何为自己排忧解难,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他们需要有一个减压的环境和措施,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和帮助。

(三)对健康的期望值很高

随着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高校广大教职工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从调查表上反映出,教职工对健康教育很感兴趣,喜欢专家做健康报告和知识讲座的占48%,喜欢板报和校园网上宣传健康知识的占25%,喜欢专家来校进行义诊的占18%,喜欢组织交流保健知识的占9%。广大教职工非常喜爱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主要有春秋游,运动会,各种球类,气功,登山和文娱活动等等(表三)。有许多教职工还喜欢参加公益活动。调查显示,有46%的教职工

对爱生助学,关心特困生的公益活动比较热心,有13%的教职工愿意帮助孤寡老人,有13%的教职工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募捐活动。

以上的调查和数据反映出,广大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有较高的期盼。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祥和、政通人和、互助亲和、内谐外和的氛围,让广大教职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学习感到安心、放心、悦心。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会组织有较高的需求。工会要精心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吸引和凝聚教职工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释放压力,愉快身心。广大教职工有提高防病治病能力的迫切愿望。工会组织要配合行政和校医院组织健康讲座,利用工会的系统宣传健康知识,防病治病知识,组织好交流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健康保健意识。

三、建议与措施

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满足职工文化需求。”我们认为,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中首先要提高职工的身体素质。特别是高校的知识分子群体,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更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激发出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工会组织在维护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中,首先要关注教职工的生存权,维护好教职工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谐校园建设。针对当前高校教职工身体状况,以及结合当前工会组织工作的性质、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1、建立健全教职工的医疗保障机制。

针对高校教职工,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科研、职称评定方面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平时身体保健措施,学校应坚持一年一次定期为广大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并对高级知识分子、女教职工增加针对性体检项目。

2、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学校工会要正确引导教职工科学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调查中反映出:很少参加锻炼、没时间锻炼、不想锻炼的教职工占44%;很少参加休闲活动、不喜欢没兴趣的教职工占41%;饮食不注意、不太注意的教职工占87%。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教职工对科学地饮食,正确地锻炼和休闲这些方面的知识是很缺乏的,需要教育引导他们提高健康意识,帮助他们克服不良的习惯。校工会要定期开展健康、防治疾病讲座,充分利用工会的各类活动和网络、宣传栏等阵地宣传健康保健知识,从各方面、各角度来提高广大教职工健康水平。

省教科工会要继续开展“健康教育进高校”活动。这项活动是我会与省医学会联合举办的。每年都组织有关大医院专家到学校为广大教职工义诊、讲座。通过零距离与专家接触,帮助教职工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同时提高了自我保健的能力和水平。

3、积极组织开展有利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篇9

二是消费者认知不清。在国内,红酒消费者关心的是酒标而不是关心酒品和酒庄的文化底蕴,更多看重的是品牌,以价格来太高自己的身份,不少消费者或是听说有“拉菲”这个品牌,而不知道酒是依据年份、产量以及酒庄底蕴来定价的;或是消费者到酒店,直接要最贵的红酒,然后‘一口一杯’,以此来标榜自己有身份。

三是存在监管盲区。根据《省酒类管理条例》规定,一方面,酒类市场的执法部门有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税务等部门,但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工商部门的流通领域食品监管职能已划转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然后,根据酒类市场存在的虚假宣传、假冒商标等违法行为又归工商部门管理,从而容易导致在市场监管中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另一方面,根据《条例》规定:“同一行为谁先立案谁查处,不得重复处罚”的规定,工商部门对红酒市场监管出现:发现违法行为,但其违法行为已被其他部门处理。

二、红酒市场乱象存在的问题

(一)、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一方面,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严禁“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那么‘用分装酒假冒原瓶酒’就是属于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因为市场需求量大,部分红酒商家在投资渠道不通透、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回扣、返点以及配额的方式争夺市场,导致行业无序竞争,红酒价格虚高,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

(二)、诚信市场受到挑战。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本和机构融入红酒市场,为了使收益达到最大化,出现违法经营行为。一是假冒行为,红酒商家冒用知名红酒商标(品牌),以专卖、专营或总总经销等形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该商标(品牌)经营者,以及“专卖(专营)店”销售假冒伪劣酒,欺诈消费者;二是出现傍名牌行为,在进口红酒市场,“拉斐”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仅“lafite”,就发现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上百个品牌;三是出现注册空壳企业炮制“假名牌企业”。部分商家花少量钱到国外注册一个洋品牌,过包装、虚假宣传等行为,号称是产自国外的百年品牌,然后再国内一些小酒厂灌装低质酒,在市场卖品牌价。以上经营行为,严重影响红酒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导致消费者对红酒市场越来越缺乏信心。

(三)、消费维权困难。一方面,因为国内红酒质量等级标准缺失、消费者缺少品鉴能力,在红酒消费过程中无法辨别买到的红酒是否是正品;另一方面,在县级执法机构没有对红酒质量好坏的鉴定能力,并且对红酒的成分鉴定,只能鉴定其是否是过期、参假,而其品质的好坏一般都是由红酒品鉴师在完成。工商部门接受此类情形的投诉,如果商家不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和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那么,消费者通常都因为因举证困难达不到有效申诉的标准,而无法正常维权。另外,高昂的鉴定成本致使绝大部分消费者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维权。

三、红酒市场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引导商家诚信经营。通过工商红盾信息网、日报·工商版等媒体,采取集中培训、讲解红酒选购指南、诚信宣言和消费警示等形式,倡导红酒商家诚信经营,引导消费者明白消费,避免盲目跟风,进一步增强红酒商家诚信经营意识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二是加强行政指导。建议加强行政指导,进一步加强对黄金饰品销售的指导监督,消除霸王条款,引导经营者树立起立足长远、诚信经营的思路,提高社会信誉度。

篇10

1.加强留守儿童阵地建设

2008年以来,我县留守儿童学校以师德教育为出发点,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全县各乡镇中心小学建起留守儿童之家24个、希望书屋和亲子阅览室(图书不少于1000册)21个、心理咨询室5个、多媒体信息室8个、多功能活动室18个等多种留守儿童活动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经常性的学习、业余爱好、心理咨询、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即:有工作制度、学习制度、教育管护、管理制度、活动制度、工作考评等制度。开设“亲情热线”30部,让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学校随时紧密联系,增进感情,了解实情,促进亲情。近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各乡镇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全县建成25个维权中心,由各乡镇司法助理员和妇联主席为中心负责人,为留守儿童提供长期的法津咨询和维权服务保障。今后,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活动阵地及相关设施,积极组织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法律咨询,并协调法律援助机构为困难留守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切实帮助留守儿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组建“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队伍

积极组建“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爱心妈妈和巾帼志愿者们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留守儿童联系,每季度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至少陪留守儿童过一次节日,保证与留守儿童长期联络,沟通情感,弥补“亲情的不足”。在互相自愿的前提下,“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形式结对关爱困难留守儿童。进一步健全__县巾帼志愿者服务队伍,组织她们深入到乡(镇)、村(社区),积极开展亲情关爱、扶贫帮困、普法宣传、心理疏导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帮助我县留守儿童解决感情缺失、心理失衡、生活失助、安全缺保、学习缺教等问题,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积极开展贴近留守儿童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儿童节关爱活动,利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积极开展“爱心妈妈”看望慰问留守儿童、“我爱爸爸、妈妈”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的可贵,同时评选出“留守之星”,给予奖励和鼓励,让他们度过欢快的节日;二是开展快乐假期活动,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课外知识竞赛、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增强他们与老师同学的沟通,消除孤独、自卑心理;三是开展传统教育活动,利用“五一”、“七一”等重大节日,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四是各相关部门积极筹集资金及物资,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共享蓝天”帮扶活动,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亲切慰问,给他们捐赠学习用具、体育器材等慰问品;五是开展健康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使留守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深化“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动员各相关部门深入各联系村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关心帮助孤儿和父母长期外出缺乏亲情的儿童。同留守儿童悉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互诉亲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篇11

1.较好的社会适应性2.性格健全,没有缺陷3.感和情绪的稳定和协调4.智力正常5.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6.心理特点符合心理年龄7.适度的反应能力8.注意的集中度和完好感知能力9.健全的思维

军人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军人在学习训练、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它是军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处理方法以自我调适为主,基层干部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了解青年军人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军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二、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从老百姓到军人,从战士到班长、军官,青年军人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包括新兵入营后的心理适应、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适应、日常行为习惯的心理适应、任务转化中的心理适应、军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退役时的心理适应等问题。其中以新兵入营后一周到两个月之间,心理的不适应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

(二)自我意识问题

青年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同时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何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自己,将是青年军人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性心理问题

军人常见的性心理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和心理困扰等。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常常造成青年军人的性意识困扰,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表现有焦虑、厌恶及内心不安、恐惧、自责等。严重的可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抑郁、不愿与人(尤其是异性)交往,并常陷入焦虑、矛盾、困惑和苦闷之中,从而影响其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干扰自我的正常发展。

三、军人学习训练心理

学习训练是军人日常的基本活动,也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军人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军事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和创造力,塑造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当前,世界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各种新的军事理论、高科技武器接踵而至,如何根据军人学习训练的特点和心理规律,提高学习训练效率已成为军事训练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力

一、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

军人学习训练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内部动力。它一方面由社会需要的外力推动产生,另一方面来自于军人内在的成就需要的推动。成就动机是推动军人学习训练的主要动机,对军人的学习训练活动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军人学习训练动机的激发,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军人正确认识学习训练的社会意义。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军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军人必须具备高科技知识和技术技能,不学习就不能掌握手中武器,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二)加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成功意愿和志向。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具有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坚强的毅力、更高水平的自律意识,因而也能取得较大的成绩。增强学习训练的成就动机是激发军人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内容。

一是强化成就意识。

二是消除惰性心理。

(三)利用反馈信息进行强化。军人及时了解学习训练的结果,可以激发起进一步学习训练的动机。在教育训练中应当对军人学习的结果及时检查、评定或评价,并巧妙地运用表扬与鼓励、批评与惩罚。在学习训练中,评价和不评价效果不一样,及时的评价比不及时的效果要好。

(四)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开展竞赛是激发军人努力学习训练的有效手段。竞赛能够激发军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唤起强烈的学习训练动机。此外,竞赛带来的是争先恐后、积极紧张、奋发进取的学习气氛,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学习风气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军人的学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概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军人对某一知识或技能发生兴趣时,他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兴趣是军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军人一旦对学习训练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推动他们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训练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二)学习训练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粗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起来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增长。培养军人的学习训练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合理选择学习训练内容。

2.精心进行课堂设计,教学情境要富有变化性、活动性、新奇性,教学方法应以启发式、讨论式、发散式、开放式为主,努力创造出引人思考的“问题情境”。

3.促进已有兴趣的迁移。可以利用军人已有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使其迁移到学习训练中,从而激发学习训练积极性。例如,一名战士受家庭的影响,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经常借故不参加训练,偷偷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书籍,如何调动这名战士的训练积极性?连队干部成功地采用了迁移法,先是让他给全连作了一次中外国近代史知识讲座,讲座很成功,该战士也很兴奋。接着启发他认识到一名军人首先要爱军习武,练就一身本领,要把爱好历史与爱好军事统一起来,这种迁移教育使这位战士改变了学习训练态度。

四、基层中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情况

虽然武警总部早已明确要重视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疏导和教育,也在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课程,但是

篇12

这几年的寒假暑假里,我在宜川县的好几个村子里面拜访了很多户人家,并通过与留守儿童近距离的接触和交谈,了解到了很多这个群体,我以前从没注意过的问题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由于这种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孩子有了其他孩子所没有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学习、心理等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问题。

以下是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孤独感

当我问到他们在家里一般都做什么的时候,很多小孩都说放学后有作业就写作业,没有作业要写的时候就看电视,星期天的时候就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多爷爷奶奶也说,“一到星期天就不见人了,也不知道回家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到处去找,找到了还极不情愿回家,说他,他也不听。”然后我问一个小孩为什么不想回家,他说:“回家只有我一个人,不好玩,我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当我问到如果父母在家的话,你会不会还总是不想回家,结果完全不相同,他说,父母在家比较热闹,人比较多,而且还会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自然就喜欢在家里了。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此刻我眼中浮现出一张画面,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在那一个个放学后的黄昏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呆呆的望着西边即将下落的红日。

2.学习成绩的差距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中等偏下,也有少数成绩较好,成绩好的那些孩子,都是家里的爷爷奶奶懂点知识或者有哥哥姐姐的,而那些没有人辅导的孩子,大多成绩不怎么好。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大概原因都是很多不会的东西,没有人教,然后自己也不去问老师,不懂得就越来越多了,成绩自然就不好了。也有一部分孩子说:“不会就不会呗,”学习成绩不好又不会怎样。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但是我问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们说是:“爸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的,还说读书了以后,上大学就可以赚很多的钱了。”我想,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区别吧。可能虽然很多父母知道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可是常年不在家里,平时也只是打电话,电话里说的也不知道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而爷爷奶奶又不懂教育,更不懂学习上面的东西,所以,对于学习,基本上靠孩子自己自觉。但是留守的少青年儿童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要他们一个人去抵抗社会上方方面面的诱惑谈何容易。

3.心理情况

很多孩子性格孤僻、倔强,与生人交往时害羞,不敢说话,当我第一次跟那些我不怎么熟悉的小孩说话时,他们都是躲在爷爷或者奶奶的背后,不敢看我,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小声的回答我的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见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没有害怕和缺乏信心。归根到底。还是家庭教育的缺乏,对于尚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对父母的依恋还是他们的基本需要之一,特别是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这种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没有感情依靠,在感情问题方面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他们的心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我见过的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由于长期的沉默寡言,对父母的思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无奈,逐渐养成了孤僻、郁闷和自卑的心理。他们害怕跟陌生人说话,哪怕简简单单的问答也显得不自信。甚至有一个初中生在初三那一年,因为对父母的思念和学习的压力,最后由于不会自己调节情绪而导致精神分裂,这对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和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4.道德问题

在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有一些留守儿童他们的穿着挺好的,跟那些城里的孩子差不了多少,而且零花钱也从来不缺。我分析了原因,家长外出打工时间太久,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尽到自己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所以心里会感到愧疚,就只有通过物质方面来补偿,还有的父母因为一年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太少,所以不希望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给孩子留个不好的影响,就尽可能的包容孩子以至于放纵,所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养成了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陋习。同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且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我听村里的干部说,村里面打架的、去网吧玩游戏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以下是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的看法:

1.家庭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家庭式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进行面对面直接的互动,自我在其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父母是这个群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群体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交流时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改善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首先要从家庭做起,而且每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问题,无论是在教育和管理方面还是采取特殊的观察、爱护、援助手段都需要给每个儿童制定一套独特的方案,这就需要政府、社区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热心的能胜任此工作的“教育者”,对家庭做好相应的教育,从而从家庭入手,改善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

2.学校教育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的关爱和亲情,因此,他们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老师的的关注是他们学习的外部动力,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有些老师也是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而忽视了成绩差的同学,也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形成了越是成绩好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越多,越是成绩差的学生,受到老师的关爱就越少。有部分留守中小学生跟我说:“老师排座位是按成绩的好坏排的,成绩好的就坐在前排,成绩不好的就坐在后面跟旁边。”试想这样的老师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呢?所以,我们县上的每个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管护中心,作为留守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做贡献。比如,学校可以在这里,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定期为同学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要随时观察留守儿童的异常行为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定期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让监护人懂得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一些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变化,并指导家长如何配合老师,一起更好的监护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活泼的成长。但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只有宜川中学有2个心理健康教师。希望各学校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把留守儿童守护中心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

篇13

1对象

我们对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片区工矿企业员工7108人进行血压测量。分别使用欧姆龙智能电子血压计HEM-6021腕式同江苏鱼跃医疗器械公司的水银柱血压计,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10月中国高血压联盟参照了WHO/ISH指南(1999)公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新标准。年龄在17-40岁内,平均年龄23岁。

2方法

在平静状态下,休息15分钟后分别使用欧姆龙智能电子血压计HEM-6000腕式同江苏鱼跃医疗器械公司的水银柱血压计。欧姆龙智能电子血压计HEM-6021腕式使用的方法是让被检查者在平静的状态下,坐在凳子上,伸出一手,把手放在桌子上,原则上放在桌子上的那只待测量的手腕与肘关节应该保持与他本人心脏同一水平位,然后医务工作者把欧姆龙智能血压计绑在被检查者放在桌子上待测的那只手腕上,然后按启动键,此时智能电子血压计开始工作,最后读出结果就是。水银柱血压计的使用方法是右上肢后伸直并外展,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位,将气袖均匀紧贴待皮肤缠于上臂,使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3cm,气袖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检查者扪及肱动脉以后,将听诊器置于搏动上准备听诊,然后向袖袋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读出数值。

3结果

在对被调查的7108人中,用欧姆龙智能电子血压计测量怀疑血压高者75人,正常者7033人,用鱼跃牌水银柱压计测量血压高者19人,且这19人均在电子血压计测量异常结果上,其余7099人正常。

4讨论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电子血压计在大规模健康体检普查上是可以辅助使用的,其准确率还是蛮高的,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提高测量血压速度,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压力及劳动强度来说有积极的作用,但其本身受设计水平程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较大,准确性不及水银柱血压计高,因此电子血压计不能完全代替水银柱血压计来使用,如果把智能电子血压计同水银柱血压计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于大规模的健康体检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